陶渊明的田园诗(推荐8篇)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平淡自然, 淳厚有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诗在平淡的外表下, 蕴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 描绘平凡的日常生活, 给人平淡自然的感觉, 但却是平中见奇, 淡中见浓, 如《归园田居》 (其一)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这里写的是农村常见的景物, 但在作者笔下却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构成一幅纯朴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村居图。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 极富自然之情趣, 引人悠然神往。无怪乎元好问说陶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
诗人由衷地赞颂农村生活和恬淡的环境, 同时将农村那宁静祥和的生活表现得优美而让人神往。陶渊明诗中所写的劳作躬耕也是农村常见的场景。如《归园田居》 (其五)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南山种豆, 杂草旺盛而豆苗稀疏, 为了使庄稼长势好转, 只得清晨起来便去锄草, 月上树梢才抗锄而归, 虽然独自一人, 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路窄草长, 夕露沾衣, 但衣服打湿毫不可惜, 只求不违背归隐的初衷, 从中可看出这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种朴实的农民田间耕种, 既有披星戴月的辛苦, 又不失纯美的感觉。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 柔和完美。语言朴素如随口而出, 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 语言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农村生活中的平常琐事,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既有躬耕之美好又充满人伦之温馨。陶渊明描写天伦之乐的诗如《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舂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烫一壶熟酒, 自斟自饮, 自得其乐, 小儿子在身边玩耍, 正在咿呀学语。这首诗写的是平常的家庭生活, 在质朴自然中流露出真情, 这种平常之情, 平淡地叙述, 却能传达出不寻常的深意,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一种温馨甜美之情油然而生。苏东坡评陶诗:“初看若散缓, 熟读有奇趣,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东坡续集》) 说他的诗在平淡中有风采, 质朴中有工致, 简练中有深厚, 因而声韵浑成。
二、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优美而又高远超俗的意境。
陶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艺术境界。陶诗不仅仅给人一幅客观的田园生活的图画, 而是使人在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 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 (其一) ,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 村落中的几缕炊烟, 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 树头的鸡鸣, 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境界, 那就是安宁和静谧、淳朴和自然, 使人读后心灵得到休憩和净化, 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陶渊明写诗, 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 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 他在创作时, 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的景物, 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 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 使人感到亲切崇高,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如《时运》:“斯晨斯夕, 言息其庐。花药分列, 林竹翳如。清琴横床, 浊酒半壶。”这里描摹的是庭园景色和室内陈设, 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 简朴的草庐清净令人不敢高声语, 在小径的两旁一边是花卉一边是药草, 绿树翠竹的清荫遮住了庭院。床头横放着一张素琴, 旁边有浊酒半壶。平实的景物, 平凡的生活, 在这种简单与真实中让人感受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 体会一种自然纯美、平和闲远的意境。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所传达出的一种平和淡泊、悠远旷达的境界。再如《饮酒》 (其五)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就是摄取传神, 意与景适然遇合, 创造出自然高妙的意境。苏东坡说:“观陶彭泽诗, 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 乃识其奇趣。” (洪惠, 《冷斋夜话》) 这种奇趣, 正是从意境中得来。
三、陶诗写景中蕴涵感情, 而且富有哲理色彩, 使诗歌既有情趣, 又有理趣, 达到情、景、理的高度统一。
诗歌创作中, 情、景、理三者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离开了情的景缺乏生机, 离开了情的理更没有说服力, 景和理有了浓厚的感情渗透, 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景物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 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 把自己人格追求、人生理想体现在田园景物的描写之中, 主观意蕴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 把诗情与哲理、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如《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幽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抒情、写景和言理三者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前四句写诗人彻底摆脱了名利的束缚, 避世隐居的生活态度。其中“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两句, 说明了一个哲理:如果你的心离名利场上的竞逐遥远了, 即使不隐居山林而在世间构室生活, 也能够丝毫不受达官贵人车马喧嚣的影响而过着避世的隐居生活。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心远”, 即思想远离尘世, 摆脱功名利禄的影响, 而不在于住在什么地方。中间四句, 写景状物, 诗人用平淡的叙述不假雕饰的摹画出一幅淡远幽雅的自然图景, 并把主观情感的抒发载负于客观景物的描绘之中, 写出了自己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诗中的菊花、篱笆、山峦、飞鸟, 都已不再是普通的寻常事物, 它们既是客观的, 又都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与个性。诗人在劳作了一天之后, 不经意间地一抬头, 眼见南山, 心便与之悠然相会, 仿佛就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夕阳里的炊烟、归巢的飞鸟, 在诗人的心里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风景画, 其中深深蕴涵着人生的真谛, 表现出诗人任性自然的人生理想。最后两句是对自己所钟爱的田园生活作出的总结, 从眼前的景物中联想到自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感情。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 皆能曲肖神理”, 是很中肯的。
四、多用质朴自然的“田家语”, 但又相当凝练, 极富表现力。
这既是陶诗的语言特色, 又是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陶诗中, 很难找到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 都是质朴如田家语言, 与生活口语接近, 但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 散发一股清新醇厚之风。平淡的语气, 负载着深厚的诗的内容与感情, 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 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诗歌的佳境中去。如《归园田居》 (其二) 中所描述:“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在弯弯曲曲的僻静小路上, 邻人拨开草丛互相探望, 见了面不谈论世俗之事, 只不过聊一聊庄稼的生长情况而已, 语言虽朴实简单但却表现出农人邻里之间的关切与温情。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不但质朴自然, 字斟句酌也别具匠心。如《拟古》 (其五) :“青松夹路生, 白云宿檐端。知我故来意, 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 下弦操孤鸾。”蜿蜒的山路两边长有挺拔的青松, 白云驻足于檐端, 好像知晓我的来临, 要为我弹奏古琴, 闭目聆听, 似乎真有阵阵悠扬的琴声, 惊走了别鹤孤鸾。一个“夹”字, 一个“宿”字, 让景色顿时灵动起来, 有动静相宜之感。
陶渊明还特别善于遣用动词, 如“鸟弄欢新节, 冷风送余善” (《怀古田舍》) , “欢”“送”两个动词, 移情于物, 巧妙地传达出诗人的情绪。如“蔼蔼堂前林, 仲夏贮清荫” (《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 , 屋前庭院之中树荫茂密, 院外虽夏日炎炎, 院内却清凉宜人, “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 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鲜明, 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汩汩清泉, 让人仿佛置身于夏风的清凉中。如“皎皎云间月, 灼灼叶中华” (《拟古》) , “皎皎”把穿透云层的月亮写的皎洁、明亮、柔美, “灼灼”把绿叶映衬下的花朵写得光艳四射, 美不胜收。又如“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光阴弃人而去, 我虽有志向, 却得不到施展。“掷”字看似常见, 却相当凝练, 富有表现力。
总之,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 淳厚隽永, 不尚藻饰, 不事雕琢,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记录田园耕作的琐事, 抒发自己热爱自然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真实情感。他追求的是一种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境界, 在他的田园诗中渗透着浓浓的人生岁月, 平实而又不同寻常, 他的田园诗不仅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且是被理想化的现实世界中美好的精神家园。他诗句中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诗人的真实感情, 具有深厚的意蕴, 平常中蕴含新奇, 给人以朴素而又脱俗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质.陶渊明年谱[M].上海:中华书局, 1952.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4]李锦全.陶潜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5]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上海:中华书局, 2003.
[6]李建中.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6) .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上海:中华书局, 1979.
[9]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国国中古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世称“五柳先生”,古今文学批评中,多称他为“田园诗人”。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表现领域,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登高游赏,或与朋友闲聊,或酌酒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还有那些在春风下生长的青苗,日见茁壮的桑麻,都被他写入美妙的诗歌中。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看,陶渊明的的田园诗可分为四类:
1.描写田园风光,抒发了闲适自得的心情。这一类诗歌主要描写了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同时表达了诗人脱离尘世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快意心情。如,《饮酒》其五,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2.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抒发劳动的愉快。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情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对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 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劳动, 并由衷地热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地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劳动者才可能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3.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贫苦。如,《归田园居》其四,诗人通过对荒墟、丘垄、井灶以及“桑林残朽株”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遭受战祸动乱之后的残破荒芜的凄凉景象。这首诗的情绪有些伤感,却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4.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倾吐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是陶渊明创作的主旋律。如,《桃花源诗》,诗人以极大的热情,从生产到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思想面貌,对桃花源作了十分全面地描绘。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战乱后的农民希望和平幸福的愿望。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1.蕴涵深刻的哲理意味。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如,《饮酒》(其五)中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2.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就陶渊明的作品看,他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真挚地反映了高洁的人格。结合那个时代的风气来体会,陶渊明的作品没有枯燥的说理,没有繁复的雕琢,他的作品真挚地反映了他的人格,没有一点掩饰,这是他超出同时代文学风气的典范,也是他作品不朽的内在原因。如,《归去来兮辞》序,诗人说自己做官是因为家贫,孩子多,田里收入不够维持开支,“余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但陶渊明的这些话很直白,不是一般士大夫所能说出来的,陶渊明的真挚和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
内容摘要:只要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而唐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田园诗,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恬淡自然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代表诗人是孟浩然、王维。而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新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的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又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二十九岁出仕后,曾有过几次仕隐反复,最后一次是做了八十余日彭泽县令,一天“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来带见之。’潜叹曰:‘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陶渊明挂冠而去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一声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例,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真是一段绝妙好辞!字里行间 1 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的喜悦之情。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纯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在当时玄言诗笼罩的情况下,别开生面地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然。
一、自然质朴的内容美
陶诗田园诗描绘了平淡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美静穆和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采菊于东篱、或盥濯于檐下,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
又如:“邻曲时时来,抗者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使读者也倍感惬意。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诗人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农村恬静美丽的风景画,让人留恋往返,驻足神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细细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仿佛自己要将置身于世外桃源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平和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给人一种无限回味之感,充满了欣然畅快之情。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飞鸟、游鱼、苍松、篱菊、炊 2 烟、新苗、浊酒、清涧,都是他亲密朋友,并与之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他已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不是过客、更不是占有者,附庸风雅者,而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完全归化于自然。陶对自然的爱的真诚之爱、审美之爱、非功利之爱、全身投入之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种爱是人和自然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的结果。正是如此,这种无私的爱而光辉,而展现其真、展现其美。也只有诗人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里毅然走出,全身心地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倍感愉悦的生活中,从而形成了陶“真、淳、朴”的田园诗风。总之,田园是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柱,田园即陶,陶即田园。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翻开《陶渊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凡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中的恬淡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韵味之致的含蓄和隽永。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把人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一“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再如《归园田居》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就有了盎然的生活情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村民俗的淳厚,全都呈现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之妙就在于把惊奇与平3 淡,情与理很好地统一起来,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使真淳的陶诗意境得到自然的完美的展现。
陶诗很少用夸张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会、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看似平平淡淡,但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明”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五《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中嘉宝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4 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和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的、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伦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四、恬淡真挚的友情美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与当地的百姓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老百姓,和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目的的亲密关系;如:“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与村里的农村时不时地披草往来,亲切交谈,而且谈话的内容不是诗文,而是桑麻等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可见跟劳动人民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感情和有了某种共同的话语,都真诚地关心农作物的生长等;还有经常和邻里们互相邀请,一起欢宴饮酒:“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归园田居》其一)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走过门前相互招呼,有了好酒便一起斟酌之。5 农忙的时候各自回去忙农活,一闲下来便相互思念;一思想便披上衣裳登门找去,一起开怀畅饮、开怀畅谈。“言笑无厌时”,可见关系十分融洽,乐以忘忧,乐而忘归。
五、天然浑成的艺术美
我们知道,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出人人可见之物,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归园田居》其四,先说自己久游而归,携子侄去访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始知“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物我合一,主客交融的浑然天成之境界。还有《归园田居》(其一),从诗中,我们不止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鸟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了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又如:“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同样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诗人似乎是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的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泥合为一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诗中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一起。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如:《饮酒诗》(其五)“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创造出 6 高远拔俗的意境,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赞扬道:“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旁流,干云霄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他的田园诗最大的特色是平淡自然而又意味醇厚,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地勾画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心境真率地抒写出来;一切都仿佛是从胸中自然流出,谢尽炉冶、斧凿之痕。
参考文献:
1、《宋书·本传》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陶渊明之前诗中很少见的那平凡事物,如桑、麻、鸡、狗等等事物,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他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其二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可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总而言之,陶渊明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高洁脱俗的人生志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切实在而又深怀远意的心灵世界。他的田园诗,有其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他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出的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倍受现代人关注。
参考文献: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袁行霈主编《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③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④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⑤李建中主编《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新1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归园田居》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关键词:陶渊明,道家思想,田园诗创作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这个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出仕是文人的最好出路。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祖上的殊勋伟业,他是极其看中并深以为荣的。社会传统和家庭背景必然会让他心中的儒家“出仕”思想占据上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雄心壮志。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但只担任过祭酒、参军之类小官,所以他的壮志无法实现,而且不得不在官场中苟合、周旋。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1]244,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陶渊明则不然。“‘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1]244。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经过先前几次出仕与退隐生活的体验对比,陶渊明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由仕而隐。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望云惭归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看出年轻的陶渊明并不为儒家思想所拘锁,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思想已经在他的心中滋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更是直接道出了他本性中对自然的渴求。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有共同的基础。
二
晋宋之际,玄风盛行,这种“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3]136。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苦,更以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1]245。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
“贤人失志,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理的政治位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得不到施展,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则在心灵的矛盾中占据了上风。道家哲学思想本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3]132。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田园生活。读书、采菊、耕田、饮酒,各种生活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有了这样的生活基础,他才能以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写出耳闻目睹的田园生活。归隐田园后,陶渊明饱尝耕作的劳苦和辛酸,“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八),“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陶渊明在饥寒交迫中受煎熬。晚年他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但生活中的充实与乐趣,给诗人在精神上很大的寄托:“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他接近农人,参加劳动,与农人在情感上和谐地交流。总之,陶渊明归隐后的种种体味,是从他勤劳的“躬耕”生活中得来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正是这种“不忧贫”的意志让他真心地投入了田园的怀抱。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描写的景物之中,真情实感从“胸中自然流出”,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创造出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的诗歌意境。
道家善于隐喻说理,言简意丰,以少总多,其思维具有简约性,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国维认为:“陶诗不隔。”(《人间词话》)。陶渊明田园诗写情写景皆不隔,正是得力于道家简约的思维。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平淡普通而高度提炼的语言与田园风光情调结合得天衣无缝。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而且丰富了他的艺术之路。陶渊明诗歌题材广泛,生活中凡有所感都被写入诗。有遇物即言的杂诗,有以古人古事抒发自我心声的咏史诗,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在风格上有“金刚怒目”式,也有“悠然见南山”类。其诗歌成就最大的要数其田园诗。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沉入“自然”,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农耕劳作,第一次成为诗歌题材被写入诗中,田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审美对象。清言玄诗的两晋诗歌,其作者是清一色的都市里的上中层文人,田园是无法进入其创作视野。在两晋以前的诗坛上,田园乡居生活偶尔在诗歌中出现,那也是作为背景和辅助性描写出现的,并非诗歌题材。所以陶渊明在有意无意中拓宽了诗歌的创作之路,引发后世的田园山水诗领域,他也成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不仅开辟了田园诗领域,而且其田园诗别具一格且造诣极深。这样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还与他的人生取舍与信仰有关。儒道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陶渊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道家崇尚天道自然,显出消极退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逍遥,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引向人自身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归隐后偶尔出现的儒家关心民生国事的心情被淡化和掩盖起来,所以大家看到了陶渊明诗歌中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最普通的农人耕作与歇息的日常生活。陶渊明“复真”、“还淳”的意念和恬静平淡的心境与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十分投契。
三
信仰道家思想的诗人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
除了这些能传达信仰的词语外,意象也是信仰的见证。他诗歌中出现的鸟、酒、菊、松、山、园、柳意象就是最好的明证。“陶渊明对自然的渴求,是对形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求”[6]288。下面以鸟来做说明: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饮酒二十首并序》十五),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七首》其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鸟展翅能飞,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向往的地方,陶渊明心中的“鸟”是逍遥与自由的。但这种逍遥与自由的生灵也有被束缚的时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羁鸟受困牢笼,失去了飞翔的快乐,陶渊明的仕宦之路犹如羁鸟的可怜状态,所以陶渊明急切地要解放被束缚的心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二),南山之下,他与归巢的鸟儿有了神会。“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吾庐”即精神家园。倦鸟知归巢,“吾亦爱吾庐”,表现出陶渊明对“出世”后的田园生活的眷恋和热爱。仕宦生活带来的煎熬也在这种自由逍遥的生活中烟消云散,陶渊明借鸟表明远离世俗,游心于天地自然的心迹。陶渊明就是一只在田园上空自由飞翔的鸟。
陶渊明把正始以来批判现实的精神导向了一种“返于自然”的理想主义,他以归隐来寻求人生自然化的道路,为否定现实后找到一条出路,他把道家的自然主义当作现实和构造理想世界的原则。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成功地渗透了他“自然”、“真淳”的人品,以及任从自然、以得天真的道家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2][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3][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成因
诗至晋宋,已经发展成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却为诗歌的题材开辟了新的疆域,给当时诗坛带来清新之气,在士大夫高谈玄理,玄言诗大畅其时,为什么却出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本文从文学自身发展及关照自然在当时上升为审美的需要的同时,探求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因。
一
田园诗的产生受玄言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启示。魏晋六朝时,由于连年兵燹,可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割据的统治者都想实现天下一统,对人才非常重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的一统局面逐渐在动荡的社会中瓦解。士人面对统治阶级的杀戮和自身的坎坷命运的结局,产生了朝不保夕、生命易逝的生命感叹,逐步抬头的老庄思想与印传佛教的思想渐渐合流产生了玄学,清谈之风隧行。在文学上则反映为玄言诗的兴起,后世评价玄言诗: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钟嵘《诗品序》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联词,波属云委,莫不寄言工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词,无闻焉尔。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砷遑。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刘勰《时序》
玄言诗的确如上所评“淡乎寡味”,其缘由构成诗歌的思想,以佛老为价值核心,将清议作为诗歌的主要内容,带给人们的是没有生气的语言。玄言诗作者援引哲学中的本末、有无、体用等概念入诗,用它来表达自我认知、探讨学理,这显然偏离了诗歌发展的方向,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但同时,哲学的这种抽象思辨给了人们极大的冲击,它直接唤醒了人的意识,在诗歌的发展史中加强了作为人对宇宙、生命的思考,扩大了诗歌的表达视域,也启示了后来。
这些玄言诗或者玄言诗人的部分诗作中,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或把它作为清谈玄理时的载体,或作为在自然山水中体悟玄理的景物描写。它的存在不能说仅作为存在而存在,也恰是在这种抽象的思辨中,自然景物作为审美的对象开始了它的审美趋向,“观赏景物式玄言诗,是以玄学词语说出诗作中的景物给予人的感受,或者称这是自然景物给予了人们这样一种玄学感受,这是士人在观赏自然景物时领悟到的玄理。”(胡大雷《玄言诗研究》161页)此时像《兰亭诗》录孙绰的其一:“流云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有研究者认为残篇)
广莫戒寒,玄英启谢。感彼时变,悲此化物。独步闲朝,哀叹静夜。
——郭璞《答贾九州愁诗三章》
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运目情四豁。翔虬凌九霄,陆鳞困濡沫。未体江湖悠,安识南溟阔。
——温峤《衡山诗》
我们可以从孙温、郭璞等人此时作品中看出尽管仍旧有玄言诗的成分,还有不少其他本身就是以玄言诗传世的诗人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尽管它的存在是为了谈玄说理,然而到后来殷谢二人的作品中已经有了玄言诗明显转关的痕迹。如谢混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游西池》“秋叶长兮,虽欣长而悼速,送晨晖于西岭。迎夕景于东谷,夜既分而气高,风入林而伤绿。燕翩翩以辞宇,雁邕邕而南属。”《秋夜长》(案为残篇)
“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殷仲文《南州恒公九井作》)从这些诗作,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自然景物在诗作中由从属的地位到独立审美的渐变,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自然已经不再单纯作为体玄悟道的载体,它已经在摆脱玄言诗的束缚而发展成为了审美的需要。
二
诗歌的自身发展在求美的道路上曲折前进,题材也在这种发展中得以丰富和完善。诗至魏晋,它在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又在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集团中心,诗人或书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或描摹自然景物的美态,形成了“古直悲凉”、“慷慨任气”的建安诗风。如曹操的《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否已经把自然变成了审美的需求?本文以为它仅仅代表曹操的个人感受,并且是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结尾,把对自然的描写作为抒发胸臆的一种载体,而非审美对象。仅从魏晋时期留下的诗歌而言,还很难说自然已经摆脱了本来面貌化为审美需要。它的出现不能不说自然只是开始在人的眼里觉醒,但它为以后把自然当做审美描写积累了经验。
而后曹丕“诗赋欲丽”的主张与“文笔之争”为文学朝自己的向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诗赋欲丽”虽然只是对文体的认知和总结,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显示了文学要美的必然要求,文学开始由质向文发展,逐渐摆脱了把诗歌当做传播自己思想或主张载体的束缚,回归了自己的必然之路。美既是内容又是形式,在内容上就必然要求题材的扩大,形式上也就表现为对技巧的探索。在汉乐府中并不整饬的句式,到曹丕笔下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七言诗《燕歌行》和曹植力攻五言开始,文人诗开始了它形式上审美的探求,在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开拓和完善中,诗歌以它求美的内驱力要求把自然当做美来表现,在这种发展中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就提供了事实上的可能。
田园诗作为发展了的农事诗自古已有。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对农事描写的《七月》、《芣苢》等篇什,但是不同的是《诗经》中农事诗的描写只是对于简单农事过程的描摹,基本还处于单纯的白描状态。而在陶渊明笔下的农事不再是单纯的农事,在田桑耕作中寄予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乐趣,看似简单的体力劳作不再是为生存耕作,田园诗中处处显示出诗人的闲适。虽然也有乡里的艰辛,然而处在这样诗的环境中更多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多了《诗经》中农事诗所没有的文人情趣。但就农事诗本身而言,在《诗经》这样还没有高度文人化的时候,其中的美学意义表达的相当混沌。这也就是《诗经》中的农事诗与田园诗的区别,因此田园诗是脱胎于农事诗,但是又不同于农事诗。诗歌的这种发展必然要求其题材的扩大,在这种发展中为陶渊明的高度文人化了的农事诗——为田园诗的出现提供了必然性。
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首创者,将诗歌的表达视域扩大至田间乡里,在这种艰辛生活中得以安然闲适的表现自己的情趣,这种现象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它是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赖以诗歌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和自然在当时社会中上升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胡大雷.玄言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曹明纲.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李剑锋.近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创者梁启超[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卷47.
[6]王春冰,罗春兰.论《文心雕龙》对文学中自然描写的态度 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文学批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