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共9篇)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1

正确答案:A.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4.以下“五个统筹”统筹中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密切的()。

正确答案:A.统筹城乡发展?

6.以下关于城乡一体化要处理的城乡关系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C.扭转国民待遇的市民偏向?

7.社会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

正确答案:A.全国统一的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

多选题

-------

3.城乡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表现是()。

正确答案:A.空间蔓延?B.功能混乱?C.城乡不协调?

4.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属于要重点强化五大要素市场建设的是()。

正确答案:A.劳动力市场?B.农超对接市场?C.科技市场?D.农产品期货市场?E.农产品批发市场?

5.以下属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是()。

正确答案:A.农业风险高?B.收入低?C.劳动强度大?

判断题

-------

1.“三化”同步是指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正确答案:错

4.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

正确答案:错

5.要大力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和产品市场建设,促进资源随人口城镇化流向城市。正确答案:错

6.城乡一体化是一种以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新型城乡关系。

正确答案:错

返回?

单选题

-------

1.健康城市是()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

正确答案:D.世界卫生组织

2.广东省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须下降()。

正确答案:C.0.18

6.根据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关系图的数据显示,()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而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

正确答案:B.粤东地区

7.()规划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加强城乡建设活动管理的重要手段。

正确答案:D.“三区四线”

多选题

-------

1.制约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正确答案:A.经济水平低,缺乏战略性项目和平台,发展动力不足 B.跨界互动不强,存在边界逆梯度效应,区域关系闭塞 C.城镇化质量不高:民生型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4.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推动中国城市模式的变革。

正确答案:B.税制改革 C.土地制度改革 D.住房制度改革

6.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把()确定为振兴粤东西北的“三大抓手。

正确答案:B.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C.产业园区建设 D.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判断题

-------

6.2010年1月住建部与珠海市共建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正确答案:错

7.健康城市仅需提供给市民适宜的生活环境和足够的运动场所。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问题,实践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所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梳理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包括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对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的辨析,对新型城镇化不同层面的关系研究,对新型城镇化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分析,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及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等等。

从理论上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包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产业集聚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主要基于两个角度,一是对传统城镇化内涵的发展性运用,二是结合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方向,传统城镇化理论与当前实践相结合。有学者从城镇化的一般概念分析入手,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在内涵上包括六个层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农业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的学者在对比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基础上,认为传统城镇化模式主要体现为“粗放型工业化推动下城镇人口规模量的增长、城镇空间无序膨胀、资源大量消耗、城镇环境显著恶化”,而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概念的发展,两者在内涵、目标、内容方式上存在重大区别,它具体是指“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城镇化过程。”有学者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还有学者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机制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的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问题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来看待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从新型城镇化目标与未来战略的角度来谈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在这些研究上,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不同的问题发现。有的学者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角度来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包括迁村并居的问题、土地收益分配的问题、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动力机制、模式以及政策调整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避免六个方面的认识误区:城镇化不等于都市化,城镇化不等于放弃乡村,城镇化不等于建造城镇,城镇化不等于舍弃传统,城镇化不等于没有差异,城镇化不等于同一路径。正是对以上问题不同程度的忽视,造成了近年我国“粗放式城镇化”建设问题。有的学者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分析,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向城镇二元结构转移、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人居环境问题凸显以及城市文化内涵缺失。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同步、城镇化发展模式十分粗放、主体利益分配格局难以调和以及规划建设不合理。有的学者从均衡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七大失衡问题,分别是城乡发展失衡、空间分布失衡、规模结构失衡、要素结构失衡、“四化”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失衡及生态失衡等。还有学者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包括如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实现城乡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如何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经验以及问题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发展路径、方向以及战略的思考。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道路,其发展路径至少包括三个方向;一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二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和互动,确保有序增长;三是要坚持走生态、环保、集约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有学者从新型城乡关系的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以新型城乡关系为目标,走城乡关系“一元化”的道路,走城乡结构协调的道路,走城乡平等共享的道路,走多样性和谐的道路,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和市场运作的合力共推道路。有的学者在“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应该处理好八大关系,分别是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同“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全球化、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八个方面的关系。有的学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做到东中西有序差别的推进,具体包括西部实行集中连片模式,中部实行壮市强镇模式,东部实行强市进化模式。有学者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走以人为本的道路、走倾斜平坦的道路、走产城互动的道路、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走包容增长的道路、走创新驱动的道路、走政府引导的道路、走本土开放的道路。还有学者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为,传统城镇化主要是空间城镇化,并给新型城镇化发展设置了很多的问题,如人地分割问题、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问题、农业人口无法向城市过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促进新型城镇化从空间城镇化模式向人口城镇化和多元城镇化模式转型。

(四)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

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直接提出“支撑”这一概念的并不多。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从中国规划研究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规划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理念是“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他指出我国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应该能够为将要进入城镇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住房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够使现有城镇的功能得到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能够支撑城镇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他提出我国城镇化急需“科技支撑”以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刘江提出,农村城镇化战略目标是增强城镇的经济力量,完善城镇的功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产业是经济基础最根本的体现。因此农村城镇化战略必须立足于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增强农村城镇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刘江,2014)。

朱杰堂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内涵、支撑体系及其测度指标都会有所区别(朱杰堂,2014)。

林涵碧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作用时提出,要科学定位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工业化是走向发达的必然选择和必经过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财力、物力来支持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也不可能加快。”

吴家喜直接提出“建设科技,为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提供可靠技术支撑”这一提法,“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大城镇化科技创新力度,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关键。”

叶裕民相对全面的构建了城市化支持系统。他提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个综合转型问题,需要系统推进,实现城镇化模式的整体过渡。为此,他提炼出总体模式、实现路径、制度保障3个层面的12 个转型维度展开梳理与分析,力求从城镇化的视角串联、勾勒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主线与转型路径。

姚士谋给予城镇化的定义是“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主要含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也包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

李晓莉从地理学的视角提到:城镇化支撑体系由四个层次承载平台和五个支撑子体系构成。四个层次承载平台分别是乡村承载平台、单体城镇承载平台、城镇体系承载平台和城镇———区域系统承载平台。它们从空间地域构成方面支撑城镇化进程。五个支撑子体系则是经济产业支撑子体系、基础设施支撑子体系、科技文化教育支撑子体系、资源环境生态支撑子体系和管理规划制度支撑子体系。它们从城镇化要素构成角度支撑城镇化进程。

李雨提到,城镇化的动力支撑机制分为两方面:一是农村的推力,二是城市的拉力。

于澄认为应对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制度进行设计并系统改革,如土地市场管理制度、财税制度、居住证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等,同时辅以相应政策措施。

郭凯峰在提到,山地城镇化的支撑路径分为三种,因地制宜的土地城镇化用地资源普查路径、顺应自然的人口城镇化生态噪音减量路径、量力而行的空间城镇化点状组团演进路径。

王艳红认为,应完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教育政策、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钱鞠提出,西部地区要想发展,必须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法律体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及雄厚的科教基础与创新实力作重要支撑。

李泉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城乡网络协调互动的利益枢纽———构建稳定的农业反哺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产业枢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协调的创新团队———重视农业企业家培育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必要支撑———构筑乡村工业化推进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协调的节点枢纽———重视区域城镇化推进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协调的关键环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制度保障———城乡制度创新机制,城乡网络互动发展的生态保障———城乡生态协调机制。

总的来说,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建构很薄弱,没有在解释模式、理论模型以及学说贡献上形成相对成熟的成果。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分析

从实践上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形成区域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成都模式、广东模式、苏南模式等。

(一)成都模式: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发展的模式

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再配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成都作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实验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头,全面实施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战略,充分利用小城镇对大城市和小乡村的承接作用,按照“全域成都”协调发展理念,进行了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成都经验尤以“三圣花乡”模式为代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二是景观化打造、生态化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三是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四是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创新农村融资模式。

(二)广东模式: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模式

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托,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

(三)苏南模式:政府引导推动型的模式

苏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世纪之交,在这个阶段,乡镇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也造就了发达的乡镇经济。第二个阶段是21 世纪初至今,在这个阶段,苏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主要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大方面。

(四)温州模式:以个体私营企业为发展主体的模式

温州模式是以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当地政府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这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有了自己可追求的利益,利用本地区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地域经济的方法。

三、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需要科技支撑、产业配合、创新驱动、政策保障、政策安排、教育同步、人的需求、资源环境的容纳力等各方面与之匹配。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将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农村,失地农民拥有集体资产的处置权,准失地农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农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保障实现就业,从政策、制度层面上保证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就业援助和教育权利,实现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不是仅仅停留于农民身份的转变上,而是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农村区域从事经营活动,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农民出租房屋后,到城市居住,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通过双向互动,更直观、更生动地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加快向市民化转变。

二是加强市场动力机制建设。市场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市场机制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产权的明晰,市场平台的构建,交易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各类产权的确权登记,实施确权登记颁证,明晰产权,为市场机制扫清障碍。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要素市场,推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市场平台。要进一步提高流转交易的透明度,通过立法等手段简化交易流程,消除交易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投资。

三是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建立多元融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吸引市场资金,引入社会资本,注重村级集体资产的参与,实现多方共赢。一是要积极引进市场资金。探索包括PPP模式在内的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私营业主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要激发民间参与活力。创造环境,构建符合市场规则的利益导向型机制,鼓励和扶持农民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让农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获得更加直接的经济利益,有效激发农民参与活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隋平.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及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3(8)

[2]李晓莉.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云和县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先后建成农民下山转移小区50个,全县实现了三分之一的农民下山转移。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全县实现69.7%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云和师傅”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劳务商标。

(二)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大力推进低山缓坡的开发利用,积极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目前工业园区面积已扩展到4平方公里,实现95%的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劳动密集型的木制玩具产业发展,为3万多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确保进城农民留得住、富得起。

(三)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化农民为市民。进一步加大对各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使广大进城农民在云和县城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先后规划建设了南山农民新村和普光农民公寓,确保进城农民有房可住;不断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等保险的覆盖面,确保进城农民有社会保障可保;落实了进城农民子女就读“同城同待遇”政策,确保进城农民子女有学可上;积极推进户籍等制度改革,凡在县城范围内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均可凭有效证明申报城镇居民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四)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发展食用菌、云和雪梨、生态名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来料加工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1.53万名农村低收入群众实现脱贫。

(五)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先后有1.8万名农民下山转移,下山农民仍然享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加快土地流转,制定出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扶持政策,同时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13年12月,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率为35.8%。

二、云和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2平方公里,2010年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63%,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全县实现三分之一的农民下山转移、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普惠而灵活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初步建立。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88.2%的中小学生和90.6%的幼儿在城区入学;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2年全县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

(四)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先后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森林覆盖率达80.8%,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

三、云和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户籍管理问题没有解决。下山转移农民户口迁移按照自愿的政策,但在目前的体制下进城农民基本上是不愿意迁移户口的,他们担心把户口迁入城里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在原村里的经济利益会被取消。因此,搬迁进城后造成“人户分离”,给户籍和社会经济管理等造成诸多不便,从而影响了进城农民的发展,阻碍了向市民转变的步伐。

(二)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权属和经营问题流转率不高。按照政策规定,进城农民享有承包山、承包田的经营权不变。农民进城后生活和就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已经不再从事原居住地的农业生产,但他们又担心经营权被取消,不愿意进行流转,从而影响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升级。

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中心村、镇培育建设体制。因地制宜地采取整体迁建、旧村改造、撤村并建、多村联建等模式,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对中心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提升。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提高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服务辐射力、经济带动力,实现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优质化、环境生态化,逐步把中心村建设成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村新社区。

(二)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建立能准确反映人口居住状况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实施农村居民(村民)组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离,实施农村居民(村民)社会身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分离,农村居民(村民)享有行政村(社区)自治民主管理权,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村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权,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社会身份随户籍转入迁入地社区,接受当地的管理和服务,行使相应的政治权利,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三)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关系,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稳定现有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推进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对影响土地成片流转、规模经营的农户承包地,妥善做好异地置换工作。同时,制定政策确保土地流转后不改变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二是建立和完善宅基地流转置换机制。对符合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要求和依法有效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确权登记,发给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按照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程序,在“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进入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在一定范围内、指定人群中流转。对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和废弃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

三是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重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建立,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使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丰富长效利益,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加快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加快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造,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经济合作社土地资产和非土地资产的分离,量化非土地资产到人,明确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股民)权益,实行有效经营管理。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股权流转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股权规范有序流动。

五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集信息发布、流转交易、权益保护于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产权流转交易,促进农村产权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县农业局)

责任编辑:欣闻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4

-------

1.转变城市管理职能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

正确答案:B.核心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正确答案:D.省

3.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正确答案:B.标识

4.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所有。

正确答案:C.集体

5.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正确答案:D.出让、租赁、入股

6.健全城市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正确答案:C.行政首长

7.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正确答案:D.确权登记颁证

8.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正确答案:C.永久保护长效

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制度。”

正确答案:D.居住证

多选题

-------

1.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统筹、()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

正确答案:A.政府引导 B.市场运作 C.公众参与 D.利益共享

2.直辖市是指由中央政府(国务院)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目前,我国共有北京、()等4个直辖市。

正确答案:B.上海市 C.天津市 D.重庆市

3.下列城市中,属于副省级市的有()。

正确答案:A.南京市 B.广州市

4.按照管住总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

正确答案:A.严控增量 B.盘活存量

5.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特别是“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来进行。正确答案:A.政资分开 B.政事分开 C.政社分开

6.城市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的()。

正确答案:A.职能配置 B.机构设置 C.责权划分 D.制度健全

7.为了改变土地财政的状况,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必须“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正确答案:A.多元化 C.可持续

8.完善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仅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而且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正确答案:B.合理 C.规范 D.多元

9.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正确答案:A.以人为本 B.科学高效 D.规范有序

判断题

-------

1.城市流动人口不是“盲流”,其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正确答案:对

3.转变城市管理职能,必须深化城市管理机构改革,优化城市政府机构设置。特别是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正确答案:对

4.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种行政组织。

正确答案:对

5.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是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正确答案:对

6.食为政先,地为粮本。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正确答案:对

7、全面推行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也是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错

8、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耕地面积比过去掌握数据多出了2亿亩,所以,今后不必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9、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只是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而不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0、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允许一户多宅。错

1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完全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5

作者:吕灵华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近年来,湖南推进城镇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0.45%提高到2013年的47.96%。但城镇化仍然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目前湖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的80%,首位城市人口聚集度仅为2.9%;城镇地域分布不均匀,城镇格局出现“湘中塌陷,湘西滞后,湘北、湘南发展速度较慢,湘东发展明显加快”现象;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目前,湖南已进入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湖南的城镇化应强调以人为本,质量优先,走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推动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实现“两个率先”、“两个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城镇体系多元化

国内外城镇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面临大城市病,要破除这种两难局面,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城镇体系。从湖南来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交通状况、环境容量等,合理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有湖南特色的多元发展格局。首先,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城镇群特别是岳阳要突出在对接长江开放经济带中的战略地位,积极对接长株潭、武汉等大城市群,成为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桥头堡,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长株潭城市群要更好地发挥长株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切实增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辐射功能,特别长沙要加强与岳阳的联动,纵深推进长株潭及岳阳、娄底、益阳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其次,要推进湖南不同城镇群协调发展。大湘南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着力打造衡阳西南云大城镇群,郴州大十字城镇群,永州祁阳、零陵、冷水滩城镇群。大湘西要以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连片地区扶贫开发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将区域中心城市怀化、邵阳、吉首和张家界打造成为西部重要交通枢纽、边区贸易中心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同时,要加快建设邵阳东部四县城镇群、怀化鹤城中方芷江洪江城镇群和湘西吉首凤凰花垣城镇群等。第三,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要抢抓机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做大做强县城,建设一批富有特色、人居环境适宜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6

宜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丁应虎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结合宜宾县实际,更加深刻认识到宜宾县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大有可为。

一、夯实基础,完善功能,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宜宾县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富有文化内涵、清新亮丽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四个新提升”。

(一)城乡规划水平实现新提升。县城控规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7个乡镇控规和7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县城镇规划面积达到91.73平方公里、扩大了12.19平方公里,其中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3.15平方公里、拓展了24.76%。

(二)城市“两翼”形象实现新提升。城北新区50米和40米主干道及景观工程快速推进,西北地块土地整理开发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滨江路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完成防洪堤填方13万立方米。

(三)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全面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完成旧城道路整治、偏街小巷治理和旧城截污干管建设,二二四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打造工作有序推进。

(四)中心场镇发展速度实现新提升。高场、白花、蕨溪等中心场镇发展势头强劲,观音镇南部新区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已经启动。仅2010年开工房地产建设项目21个60.5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8个35.88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面积

1.7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43.7%,占GDP的12.15%。

二、加快发展,增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宜宾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四个新突破”。

(一)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组建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引进了天磊公司投资5亿元实施城北园、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6亿元,城北园50米和40米大道、高捷园入园道路以及豆坝园重件码头及连接道路工程全面竣工。

(二)落户企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宜宾纸机、常达机械、志源电子等14户新建企业竣工投产,吉鑫制酒、粤华集团等7个新建项目快速推进,长虹红星电子工业园、四川香酒坊等2个项目已交付用地,中韩合资建中精密机械加工、晶鹏玻璃和天工机械整体搬迁等3个项目征地工作积极推进,杨柳滩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大鱼孔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重啤集团宜宾公司啤酒灌装生产线等15个技改项目全面完成。

(三)企业集团培育实现新突破。出台了《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仅2010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惊雷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产值已达23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增长36.18%;利润总额9.3亿元,增长40%。

(四)工业招商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江苏华西集团与晶鹏玻璃战略合作等项目26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9.37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38亿元,增长22%,占GDP的35.51%。

三、规划引领,园区承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宜宾县坚持“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尤其是通过“三抓三强三提升”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一)抓规划、强龙头,提升城市扩张力。首先,对县城控规进行修编。坚持实施“北拓、南进、西延、东融”四大战略,即:北拓,跨越铁路向北拓展建设城北新区,打造未来中心区,带动城北工业组团开发,发展物流产业;南进,跨越金沙江南进发展江南用地,发展金沙江南岸普安三角地带,建成宜宾县城与市中心城区全面融入的承上启下战略地带;西延,向西延伸至豆坝工业园、向家坝水电站和安边镇,构筑一条完整的金沙江滨江景观带和经济发展轴;东融,全面向东融入中心城区,依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加速发展宜宾县。其次,对全县工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北园、豆坝园产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高捷园、孔滩园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始终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突出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相融共促。

(二)抓要素、强基础,提升园区承载力。首先,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北园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园区,交通骨架已基本形成,入厂连接道路正加速推进。其次,狠抓要素配置。城北园工业发展的水、电、气、通信网络等要素保障已基本到位。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思路,一区四园发展势头强劲。城北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高捷园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孔滩园重点发展金属复合材料及重大装备制造产业,豆坝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和仓储物流产业。

(三)抓机制、强融资,提升资本保障力。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有机结合,切实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盘活土地资源。2010年土地收益达10亿元以上,直接入库超过6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拆迁超过

3亿元。二是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采取土地整理代行业主和BT、BOT等投融资模式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园区基础条件建设。三是创建投融资平台。利用土地储备获得了农业发展银行投放2亿元用于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市政建设承建方式。滨江防洪堤综合开发项目以带方案控价差额的土地出让方式,成功实现防洪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产开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使滨江防洪堤建设和滨江综合开发快速推进。

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实现了发展、平稳、突破、求变的结果,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拉动力量,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带来的民生问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一是狠抓平台建设。抢抓全省产业园区调整升级契机,力争将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纳入省级重点园区规划发展。进一步创新园区建设机制,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完成城北园50米二期、40米高速公路下穿、长虹24米、纸机16米、东区30米等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引进民间资金投入高捷园基础设施建设,并适时启动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产业培育。积极配合做好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左岸换流站等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启动伏龙口电站和李场液化石油气等项目建设,推动综合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惊雷科技新研发产品产业化进程,完成天工机械、天瑞达电子搬迁入园和长虹红星电子、建中精密机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关联产品和配套产业,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加快红楼梦酒业技改扩张,促进吉鑫制酒、香酒坊酒业建成投产,不

断壮大酒类产业;积极推进伊力集团100万吨PVC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优化提升威力化工、伊力射钉、天源离子树脂产品结构和升级,并依托丰富油樟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工产业。全面落实加快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各项政策,通过招商引进和技改扩张做大做强惊雷科技、长虹红星电子、伊力集团、吉鑫制酒、晶鹏玻璃等企业。三是狠抓要素保障。切实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用地保障。全力完成城北园供水加压泵及管网建设,推进豆坝220千伏变电站及高场110千伏、城北110千伏、观音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及改造升级,不断优化电源及网络结构,积极争取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指标。完善融资贷款机构和担保机构,健全企业融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立足工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集聚发展、集中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向家坝工业集中区产业规划。四是创新工业招商。瞄准产业定位,加大优势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招商力度,形成优势产业链。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发达的8个省及北京、重庆两个市作为招商重点区域。坚持对外开放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项目招商、会展招商和园区招商。

(二)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宾中心城区重要组团。一是强力推进“三片齐动”。加快推进北片城北新区开发,不断完善城北新区西北地块一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中央”开发,积极探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三方合作模式,高标准打造城北新城。加快推进南片滨江路综合开发,确保县城金沙江防洪堤在洪期前达到设计高程,稳步推进沿江房地产开发,高标准打造滨江生态休闲带。加快推进东片旧城改造,完成二二四进出口通道打造规划设计和项目招商,启动天工机械、晶鹏玻璃旧厂区开发,完成重啤集团搬迁入园方案,强力推进二二四棚户区改造,高标准打造县城入口形象。二是全力做好“城乡联动”。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中心城区各层次规划编制进度,扩大重点地块、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近期建设性控详性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覆盖面。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抓好集镇垃圾处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城乡形象。三是着力抓好“两手互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体系,坚持推进政府规划、审计、结算,企业参与建设的城镇建设模式,切实规范企业建设行为,用政策推动乡镇场镇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节市场资源和资金走向,用市场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投资活力,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顿秩序,规范管理,引进国内一线品牌房地产企业参与我县城市建设,推动本土房地产企业不断壮大。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7

一、大丰区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5年来,盐城市大丰区积极策应国家、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健全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截至目前,城镇化率达58.25%。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投入编制经费8000多万元,编制各类城乡规划,拓展发展空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编制完成了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等专项规划。各镇已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并获批准实施。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累计投资295.6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300多项,顺利完成区划调整工作。南翔大道、五一大道、健康路改造等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档案馆等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西郊生态风貌区、东方湿地公园、银杏湖公园、幸福湖公园、五一河公园、团结河公园、常新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建成开放,城区绿化覆盖率36.3%,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一是征收拆迁扎实推进。全区完成征收拆迁8068户,拆除面积168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育红小区西侧、原市政府地块、大四河风光带沿线改造等地段的房屋征收拆迁,实施旧城改造,提升居民居住和生活质量。二是住房保障惠及民生。着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住房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4386套212.42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三是民生工程加快实施。鸿基汇金购物广场改造工程、幸福菜场、城西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成,后街小巷实现黑色化全覆盖。在盐城首家建成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盐丰公交。

镇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各镇区完成集镇“六个一”(一条园林式街道、一个住宅小区、一块街头绿地、一幢标志性建筑、一条精品水景、改造一条老街道)和绿化“五个一”(新建一条林荫大道、一条园林式道路、一条河滨绿化带、一块森林公共绿化、一个街头游园)工程建设项目366项。城乡统筹深入推进,深入开展镇村环境整治,新建镇级污水管道130公里。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村实施新村庄、新产业、党群服务中心等项目339个。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全到位、队伍网络全覆盖、长效机制全建成,村庄环境整治、城市环境整治、“清洁乡村”行动通过省、市考核验收。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城市建设的精品工程还不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足。城东新区、高新技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够配套,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够。集镇基础设施投入不多,集镇形象提升速度还需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档次不高,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备,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较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城镇化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由于近年来,受房地产大气候的影响,该区城建土地招商和集镇土地招商乏力,城建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大多数依靠融资平台融资。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缺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该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

保障体制需进一步健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城市和集镇社区参与物业管理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还不够强,城市文明风尚还需进一步形成。

三、加强城市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做好下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我们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把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城市工作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大丰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更大突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区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集中组团发展,集中力量向东发展,策应大丰港沿海开发,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与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大丰新形象,提升大丰城市景观格调。按照现代商业都市标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设施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不断提升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等都市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区域性科技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地位。统筹城市中心城区改造,加快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信等保障能力。

提升国际化、绿色化水平。围绕国际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强化老城区的商业中心职能,引导公共设施向“幸福路”城市发展轴线集聚,促进空间集约发展;积极建设城东新区的新商务、行政、文化中心,引导产业向疏港大道发展轴线集聚。推进港区职住平衡,建设宜居海港新城,打造成大丰港区重要的生活后勤基地、公共服务核心。积极发展“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彰显“麋鹿故乡、湿地之都、黄海港城、上海飞地”四张名片,城市主要街路、地标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雕塑等突出麋鹿文化、湿地文化、知青文化、古盐文化,建设水绿风韵现代海滨城市。追求现代风格,实施杰出建筑和公共艺术精品计划,对城市整体风格、重点区域景观和主要街路沿线建筑造型、色彩、高度、广告设置等进行严格控制,打造地标性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加强建筑立面、形态、色彩等方面创作,深化城市细节设计,注重“现代·典雅”的城市色彩,精细管理“城市家具”,推动都市旅游、会展经济发展,全力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增强城市吸引力。

提升城市规划标准。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注重引进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参与规划编制,突出水绿秀美、宜居宜业宜游、生态阳光的城市个性。高标准制定分区性规划、专项规划、控详规划,按照国际化的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密切衔接,地下规划与地上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顶层设计水平。严格落实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设施配套、建筑风格、楼体色彩、天际线、建筑体量、停车泊位等方面规划与设计。严禁随意变更规划,把握好项目的立项、论证、设计、审查、审批五个重点环节,确保所有项目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严肃执法监督,明确各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依法处理未批先建、擅自更改建设密度、占用公共绿地、改变建筑造型色彩、提高容积率等违规违建行为,维护规划权威。

完善城市功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城市建设具体行动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需求。健全完善城市各片区商贸商务、行政办公、康居服务、文教体卫、交通设施等功能。倡导城市修补,对城区主次干道、人行道修补、出新;对城市道路标识标线出新。加快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为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依据。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计划实施老城区大华路(东宁路至康平路)和东风小区片区,工农西路及双拥路片区“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新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在项目规划评审时提出,提前设计。分期分批在城东新区菜场、港区日月湖大道、高新区碧桂园二期、集聚区西郊公园和荣润房地产项目等处片区实施“海绵城市”项目。部分项目审查确定后将按程序进行相关控源截污及“海绵城市”的专题设计、招标工作。

推进产城融合。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创业有机结合,加速人气集聚。住建、发改、经信、国土、交通等专业部门应加强衔接,从全区宏观调控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各区园优势,推动特色发展。通过规划引领、产业互补、交通一体化,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二是引导产业发展。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城区重点发展三产服务业;城东新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高新技术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产业;港区、港城重点发展临港产业。针对开发区、高新区、港区大量产业工人集聚产生的“吃、住、行、教、卫、娱”等需求,配套城市功能,深度做好产城融合文章。三是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总体思路,在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区关于供给侧改革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大丰实际,出台促进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的实施办法,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去库存、稳增长、促销售。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大新政宣传力度,严格控制房地产库存量较大、去化周期较长地区的土地供应。旧城改造、棚改推行货币化安置,针对非住宅库存量大的问题,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去库存。四是加快园区和集镇融合发展。通过规划调控、产业带动、市场引导、行政推动,积极稳妥推进园区和集镇融合发展。合理推动园镇一体化、功能片区化发展,选取合适的集镇作为片区中心镇,推进区镇合一,将片区中心镇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空间,与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动产镇融合发展。推进主城区周边镇新丰镇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创新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促进开发区、园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推动西团镇与经济开发区、三龙镇与港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区、园、镇合一管理体制,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强化城市管理。一是整治经营秩序。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和“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要求,重点加强主要道路、后街小巷、校园周边等占道经营集中区域和高发时段的整治、巡查和管理。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依法取缔流动占道经营摊点,查纠出店经营行为,清理移动广告牌。开展露天烧烤集中整治行动,净化城市空气。二是整治交通秩序。一方面对违规占道、逆向停车的行为,严肃查处到位。另一方面规范停车秩序。科学设置城市停车位,加快立体式停车场建设,增设单位庭院开放式停车位,下大力气解决停车乱、停车难等问题。合理规划路内停车区域及泊位标线,规范停车秩序。三是强化建筑工地管理,控制扬尘,推进绿色施工。在市区范围内的建筑工地围挡高度必须达2米以上,主要通道和施工场地必须“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必须设置门卫值班室、洗车台、标准沉淀池和高压冲洗设施。风力在5级以上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根据实际对工地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停止房屋拆除工程等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在靠近居民小区、学校等人口密集的施工工地,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噪音,做到不扰民。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砂、石等散体物料时,采用具有密闭车厢的运输车辆。四是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老的违法建设必须逐步拆除,新的违法建设必须坚决遏制。建立违法建设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在主流媒体公布举报方式和举报电话,调动群众举报违法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执法部门加大查处和拆违力度,达到抓早、抓小、抓苗头的要求。五是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巡查考核力度,继续推行河道长、路道长制度,完善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城市道路综合巡查,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常态化。

打造特色小城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城乡规划理念,合理确定城镇村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推动增量扩张性规划向存量调整性规划转变。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增强规划对城市、城镇、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发展和布局的引导,落实城乡统筹相关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新丰、刘庄、南阳3个重点中心镇,差异化推动三龙、西团、白驹、草堰、小海、万盈、草庙、大桥8个一般镇特色化发展。

推进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建设。按照“全面整治提升、打造宜居乡村、实施长效管理”,扎实推进城乡统筹试点镇村建设,加大美丽乡村、康居乡村创建力度,实现省级生态镇全覆盖,努力争创国家级生态镇,让乡村留得住“乡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恒北村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为示范,实现居家养老、便民服务、医疗保障全覆盖,一产三产融合发展,旅游、电商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村庄居民点建设工程,分类引导“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村庄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把规划延伸到农村。对各镇、村的规模、发展布局、功能定位、资源配置进行深入研究,使各镇、村的功能定位准确,互为补充,规模适当,避免重复建设,使全区的城镇在规模、功能、资源配置协调统一,形成全区城镇体系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创新机制体制,将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把城乡分设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保障体系。加快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户籍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等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8

通过参加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 土地整合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开展农村土地整合,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户籍等制度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各类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既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土地整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有利于:

(1)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农村宅基地面广量大,是一笔巨大的土地资源。从近年来全市开展的宅基地整理来看,不仅使荒废的老基地得到复耕,增加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建设用地,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

(2)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村庄整合的目的是推进农民建房集聚、基础设施集聚,公共服务集聚。因此,农村土地整合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村建设为村庄整合提供载体,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推行农村土地整合是有效改变农村宅基地散乱,有新房无新村,公建设施不配套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实施村庄整合、建设农村新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村庄整合,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城市拉动农村,把分散居住的农民集聚起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有利于改变农民建房观念

现行农村宅基地属于不同的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这是致使农民建房分散的主要成因。一方面加速农民建房集聚,从政策上机制上鼓励农民建房集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节约使用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引导,促使农民转变居住观念,树立起集聚建居新理念。

(5)有利于促进招商引资

积极整合土地资源,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载体,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

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改观了农村面貌,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屡见不鲜。实施土地村庄整治规划建设后,不少中心村庄变杂乱无章为井然有序,民居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有的村内还建有村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居住环境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与城镇居民区小区相差无几,与周边自然村落对比鲜明。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

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1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篇9

----国家新政策,人民新生活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分别表现为城镇数目增多和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中国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市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而我们作为基层则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人们要想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须要生存,这就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经济学角度是最直接最直观展现新型城镇化人们的生活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行,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了稳定的提高,对于未来收入有了非常乐观的预期,这些变化得益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有保障的提高,随着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分配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稳定物价,因而,现在新型城镇化下的居民很好的树立了自己健康的消费观,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的目的同样也变得多种多样,生活消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资料消费,而更有向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消费结构是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的比重,从食品开支在家庭总支出中多占得比例中即可反映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是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据有关部门统计反映,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正逐步降低与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差距正在快速的减少。这就说明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在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方面上有着突出作用的。

经济利益关系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而政治就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那么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如何能做到当家作主则在深程度上,反映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有利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平时谈论的话题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更多的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同时,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违法乱纪的行为也在消失,人们开始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加强了法律对自身的约束力。

在民主选举活动中,人们开始提高了自己的重视程度,积极参加选举,理性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人们政治参与活动中,表现最突出,成果最突出的就是民主监督。我们肯居民在行使监督权,实施民主监督上,有了多种合法渠道。我们可以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想有关人员反映自己意见,提出批评。死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举报,网络曝光,借助媒体的方法主见涌现和被利用。人民有序的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力。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广大村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想有更多的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在新型城镇化下,村里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广大村民群众在农民居委会的带领下,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能够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也能够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这就是国家一直倡导的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似的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全面建设中国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所有的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政治,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船舶的过程,商业贸易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下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厂打工,也有很多人开始尝试做生意。商人们进行贸易活动时,不近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加以交流。在新年之际,很多在北上广打工或者做生意的人们回家过年的同时,也让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民们学到了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旅游的效果和人口迁移是一样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在家里过年的习惯,而是尝试在旅游的过程中度过春节,而且更有人选择了去国外度过春节,在拉动消费的过程中,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最好时机。生活在新型城镇化下的现代社会,新型传媒的出现和普及,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穿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随着文化的快速传播交流,人们的各种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新型城镇化下的居民,开始慢慢破处老旧的迷信思想,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也是越发的民主。开始追求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人们的谈话中,我听到在谈论到孩子们成亲的问题上时,已经看不见那种要车要房,明码标价式的嫁女儿的现象,人猛更多的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喜欢就好。这是人们思想观念在经济生活中称还在那个成熟的最真切的写照。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模板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变化与社区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