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育方法(精选9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美术能力 技能技巧 教学创新 教学媒体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中学美术课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美术课对学生在“ 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明显。美术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
一、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情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
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 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 满堂灌” 的教学模式,违背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原则。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注重学生 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
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 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三、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
现代美术教学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教学创新。教师 不应该墨守成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应紧跟潮流,把教学容人到科技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美术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借助于教学媒体设施,其中网络是最好的资料库,然后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生动地去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在提高,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教学创新,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
关键词:初中美术,情感教育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 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 “情”是艺术的灵魂,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 是情感交流的场所, 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是作用于人类感官的形象与符号, 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情感不仅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 而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它植根于教育活动之中,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美, 无处不在;美, 无时不有, 如苏藿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个人和人们之间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那么,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去做, 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情感的园艺家, 而不是一个冷淡无情的教书匠。”由此, 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学习的情感环境便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 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学内容的研发者, 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 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 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 指导学生情感实践, 从这些方面看,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教师高尚的师德、来源于善良和慈爱。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因此, 我们要以师德的魅力去感召学生, 善于体察孩子的童心, 应敞开心扉, 摘下面具, 亮出真实的自我, 怀着从容不迫的自信, 青春焕发地走上讲台, 用爱心去诱发学生的情感, 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鼓励他们产生自信。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方法, 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 而是靠心灵的感受, 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 给学生心理自由, 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 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 得到指导和建议。然而, 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策略, 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 因人而异, 让学生也能动情。有位法国哲人说得好:“人是有感情的芦苇”, 那种宁给好心, 不给好脸的教师只会使学生陷入爱的误区。由此可见, 情感投入的核心就是关心人、体贴人, 对学生满腔热忱是情感投入的前提。有首歌唱得好:“宽容让眼睛笑了, 关心让心房暖了。”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生活上体贴、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关怀,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这样才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同绘美好图画, 共奏和谐乐章。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 具有感染性, 以情动情是情感的特殊作用, 是所有艺术门类的一条共同规律。契诃夫说:“师生之间一种相互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 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务的完成。”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所以,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情感的前提下, 将情感教育融人教学中, 用心去与学生交流, 用情去与学生沟通。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 使教育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用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情感。
事实证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敏捷、深刻, 而且极具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只有付出真实的情感, 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才能打开培养学生情感的大门, 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创造力;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49-01
初中美术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学科,落实初中美术教育,不仅仅要求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艺术造型技巧,以及手工艺技巧进行培养,还要求美术教师要在兼顾传统美术教学内容的时候,侧重于培养学生美术的欣赏水平,也可以说是审美能力。所谓审美教育,即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以及创新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于初中学生自身来说,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身边以及社会中各种分繁多杂的人和事,也能美化心灵,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来说,对于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所以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本着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掌握适当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出色地完成初中美术教育的目标。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而融入角色,参与体验,唤起兴趣,激发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趣。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譬如采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和故事情境等。总之,教师要不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实的课前筹备,课尽量上得活跃、活跃、心旷神怡,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录像、什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回归自然,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从生活中得到升华。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美好。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所存在的自然事物充满着美感,均是美术作品创作的艺术源泉。古代诸多诗人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所云:“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树立“大美术”的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更好地发现生活之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自然世界欣赏的过程中,作为大自然主导者“人”的本身除了形体美之外,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美也是值得学习,并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展示的。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的塑像。
三、搜集审美素材,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
美术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来传达艺术的魅力,初中的美术教学首先接触到的肯定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诸如线条、图案以及色彩等。所以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结合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这些具体的形式主要分为线条、色彩以及图案三种。首先提到的要数线条,因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状态存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轮廓表现出来,线条囊括了了种种形状,不同的粗细、疏密以及干湿程度的搭配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抽象出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教师教授学生通过掌握线条这一形式来感受美,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其次是颜色。当然,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色彩的搭配表现出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学会如何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通过色彩来感受艺术,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最后是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和组织搭配,良好的组织形式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反衬对比的手法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熟练感悟和掌握这些法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
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对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为了给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环节的最终目标。不过,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审美的想象能力,进而才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美术技能与知识进行审美创造。首先,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服装设计》的教学,不要让学生拘泥于现有的服装类型、颜色等,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颜色,创造不同的服装类型,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让学生在肯定中更加有兴趣、有信心的进行审美创造。其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技巧。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创造技巧,将自己的审美想象展现出来,并且在审美创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在《设计吉祥物》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来制作自己设计的吉祥物,通过纸板、布料、橡皮等所有可以使用的材料来进行创作,可以是布偶、印章等各种形式,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灵活地运用美术知识,这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五、结语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多学生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却不懂生活的意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人文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对其内涵的定义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将教育真正的回归到最基本也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人”的教育上。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今天,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使人关注内在的升华和感悟,明是非,辨善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2初中美术教育问题分析
2.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观念总体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校方、教师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不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一直被视为“副科”而被忽视,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美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反而被要求将精力用于数学、语文、外语等主要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是学生汲取美术基础知识,健全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越来越高,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去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课堂讲解,缺乏跟学生的互动,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欣赏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单一,如在临摹练习中,练习对象反反复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限,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育
姓 名:杨雪琴 单 位:莲麓初中 联系电话:*** 教育类别:中学美术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莲麓初中杨雪琴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美术教育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滞后的,这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一些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新课改;教态
引言: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期以来不乏理论上的探讨者。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对此就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性和超脱。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和情操教育。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在新课改下,我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一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挑战。
一、美术教育现状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农村中学,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总认为美术课是偏门、副科。根据笔者调查昭通市的10 多所农村中学,总体分析,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近一半没有教材,开课率为86 %;三年级学生全部没有教材,开课率少于14 %。甚至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美术课,但课表日程上却排有美术课,学生也发了部分美术课本,一位老师透露说,为了应付上面的来检查。除此之外,多数学校的老师还随意占用每周仅有的一节美术课,特别是临近期末,出现争课抢课的尴尬局面。一位农村中学的教师叹息说:“美术课其实就是名存实亡。”
(一)教学投入相对匮乏
一方面,教学设备单一,美术教师除了手边仅有的教科书、彩色粉笔、单调的几个石膏模具外,没有更多的辅助教学设备、图片资料等。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教学不努力钻研,对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认识欠缺,对现行目标教学的要求了解不多,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二)随意安排教学内容,重技能轻美育
少数教师对每周的教学内容没有规范的计划,而是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或是自己准备的情况进行教学,随意安排教学内容。在师专美术教育实习中,也能看到,原任课教师让实习生自己决定上课内容,这在乡村美术教学中已是屡见不鲜了。对其整体教学内容分析发现,偏重技能训练的内容多,理论讲解和欣赏内容少,教学中为技艺而技艺,教育思想简单化,放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们不能从美术课中获得审美感知,总是把美术课与绘画等同起来,有时竟然出现学生问老师今天应该画什么的问题。
二、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
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三、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
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
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既不能空泛地讲述理论,也不能不讲理论地单纯让学生画画和操作,无理论的指导和凭直觉感受的操作练习,都只会使学生感到疲乏无味。应利用个案辅导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做到学以致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
[2]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3] 田宝川.[M].《舍内设计的重点-再造空间》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 陆广智《基础美学》
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而且更能美化人的心灵,它是学生进行自身人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渗透审美教育而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何在中学美术课上渗透审美教育?其意义在哪里?笔者将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美术是以形式感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首先需要了解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元素,例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构成了其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形式美感,尤其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感知其魅力,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结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色彩的感知,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能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分辨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理顺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2.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术作品常常能够感化人的情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感染了不少人,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本真美。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愧。为此,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感情元素,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途径来获得。
3.审美理想的培养。当学生看到美好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但这种情绪体验,直接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对与错的标准,他们不知道如何划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更不清楚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的审美观点。同时,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快感,无形之中对于欣赏着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要多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让其进行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异质”
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基础工程, 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奠基石。从现在的初中教学现状看, 不少教师因偏重文化科的教学而忽略了艺术教育;或者美术教师偏重于艺术教育而忽略了文化素质教育对艺术的作用。从而误导了学生, 造成学生要么偏向于学习文化科目, 要么偏向学习艺术科目, 全面发展的学生甚少。为了证实文化素质教育与美术教育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调查, 发现一些文化基础差的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差, 接受能力慢, 完全依靠长时间的历练才能打下较好的美术基础;而文化基础扎实的学生, 则能掌握好理论, 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之中, 并不断提高;如果有艺术潜质, 且文化基础好的学生, 自学提升的能力就更强, 不仅能以超强的理解能力去解惑寻答, 而且还能把学到的美术知识用于各学科之中。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文化教育中的“异质”, 往往会通过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去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也说明:学生的文化素质越高, 他们涉猎的信息流量越大, 思维就越敏捷, 创造力也就越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是我国走向世界艺术之端的希望。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异质”
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鲁迅曾提出:美育可以辅道德, “今以此伏美而崇大之, 则高洁之情独府, 邪秽之念不作, 不持惩劝而国艾安。”审美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责任感及对其在生活中捕捉, 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以各种美的形态陶冶学生情感, 给学生一双善于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审视艺术的眼睛, 使他们能面对现实择真而求、择美而爱。学校构建“鸟语花香”的绿色环境, 给审美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源动力。原始大自然的美熏陶着全校师生, 校园内洋溢着和谐和发展的书香气息。这对驾驭“审美教育”的举措, 发挥情感共鸣和审美效应的“异质”功能, 为培养“真、善、美”的艺术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艺术素质教育的“异质”
自实行素质教育后, 很多专业教师把美术课堂变为活动的乐园, 在教学中往往以“玩”的形式上完一节课就为完成任务。注重的是探讨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 初中艺能素质训练能使学生在性格形成的少年时期更容易对美术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对学生今后能否拥有一技之长有着预见的效果。艺能训练包括绘画基础技能训练、艺术思维能力训练 (创作与设计) 和艺术评价能力训练等三个方面, 而且各方面应在目标教学的前提下完成。所谓目标教学, 就是各种能力要教有所向, 学有所成。由于中学生的文化起点低, 专业知识更谈不上认知。所以, 应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一般的绘画、设计和装饰等基础知识, 掌握这些内容的一般技法表现和初步具备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由于美术学科结构的整合都有着本质上的有机联系和共性因素, 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 必须切忌那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而虚度课时的低效劳动。我们要抛开西方艺术的羁绊, 克服“盲惑”, 积极将国情、文化、心理、形式、应用等“异质”诸善并臻, 建构起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规律化、程式化的演绎中开启研究现代艺术之门。艺能素质教育如能集智能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一体, 必然会给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注入无限生机。
四、职能素质教育的“异质”
国际学力评价将能力分为:知识领域“知识智慧”, 运动和技巧领域 (健康、技巧、操作) , 情意领域 (价值观、审美观、兴趣、习惯等) 。据此不难看出, 能力具有动因和静因成份, 它的表现既有对象性又有适应性。笔者认为, 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 而教育则是通过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使文化得以传继的活动, 因此, 职能素质教育除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技艺外, 还得加强对学生涉猎信息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近几年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里, 对学生进行职能训练已不再是难事。在初中美术教育中, 职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自学能力, 并履行学生保国护航的职责。可利用各种活动或让学生在部门工作中不断实践, 从而让学生尝试管理校园、美化校园。如校内成立环卫小组, 让学生维持校园环境卫生外, 利用美术知识, 用审美的角度布置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对学生踏入社会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播与交流, 逐渐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演示导入
直观演示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它包括使用范围及设计过程、模型等其他辅助教具。通过直观性的教具、演示的全过程,就会使一些既抽象又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例如在《打开的喜悦》《面具制作》教学中,将剪、折、画、粘贴组合等技法融合在示范作品里,直观展示激发了学生动手表达的欲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以落实。
实物导入
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例如上《泥塑》一课时,刚开始,我给学生展示了我以前提的一个自己的头像,学生一下子变得很激动,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再如,上《重复的魔力》一课,我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豆粒按照我的要求在课桌上进行排列。我先让他们用一种豆粒横行竖行对齐排成一片。学生一个个专心致志,认真排列起来。他们的杰作是用黄豆、青豆、玉米、红豆、花生米等组成,色彩非常漂亮。我让他们找出作品中的基本形,他们找出是一粒黄豆、青豆、玉米、红豆、花生米。能否用几何形来替换豆粒?我找几位学生在黑板上设计,其他同学在下面设计。通过讨论分析评出十幅最佳设计作品。接着我又让他们用两种豆粒排列并设计重复构成。学生积极参与,整堂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导入
故事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运用作品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增添美术作品欣赏的趣味性,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欣赏梵高作品时,通过梵高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故事导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了解了梵·高悲惨的人生和对绘画的痴狂。我再向学生讲解梵·高《向日葵》:1888年2月,已35岁的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这幅静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木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学生带着对梵高英年早逝的惋惜和天价作品的赞叹,欣赏了梵高充满生命活力、倾注了绘画激情的作品。枯燥无味的欣赏课,变得丰富有趣起来,也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导入
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精彩的电影、动画片等,它们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美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来完成。将形、声、色、动画融为一体,使得抽象的概念更为形象化,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夸张有趣的脸》,学生对喜剧明星是十分喜爱熟悉的,视频播放赵木山和范伟表演的小品片段,引导学生用作品中语言对赵木山和范伟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对两位明星外貌特征的分析交流,学生自然而然领悟了抓住人物特征的方法。
游戏导入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更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与学生做些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角色游戏》这一课中,我除了前面提到的用播放动画片导人,在有些班级我还试着用游戏的方法导人。课前制作好多个面具,让个头差不多的学生互换外套,戴着我制作好的面具走进教室,让同学们猜猜戴面具的是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猜了起来,非常的活跃。我随即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游戏活动中需要制作面具?”引发学生学习面具制作的动机和兴趣。学生对面具起了很大的兴趣,积极地探讨制作的方法,我再及时引导学生认知材料的运用,并针对面具范例进行局部制作方法的分解,突出撕的技巧。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美术并不在中高考的范畴之中。这也导致了学校对于美术的课程安排并不会很多。有的学校九年级学子的美术课程甚至是零。学生深陷在忙碌的文化学习当中,没有学习美术的时间。长此以往,美术课程都没有,更何谈将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当中展开呢?
(二)西方美术对我国的冲击
全球化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它不仅能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大飞跃,同样的,外国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近些年来,我国学习美术的学生爱素描、油画的人比较多,喜爱国画的人反而变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绘画的简洁性。同样的,我国对文化进口并没有成立单独管制的.部门,一些比较庸俗的绘画也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审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也变低了。
(三)老师对于传统文化不了解
现在的美术老师大多是高校出身,有一些还是学习油画和素描的,甚至会出现完全和美术不搭边的老师来教美术,他们对美术也是一知半解。这就导致他们虽然拥有绘画技巧,但是在讲课的时候讲述的只是绘画技巧和课本知识,不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导致传统文化融入并不顺利。
二、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方法
经过上述现状的讲解,我们清楚了现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不是很乐观。那么,传统文化到底应该怎样融入呢?这和学校的措施以及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关系的。
(一)开设国画课程
既然我们都清楚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极小,那么,为了加大比例,就要在美术课程中加设传统文化的国画课程。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方式。通过国画,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传统文化,一些流传下来的画作还能够佐证历史,如《清明上河图》等等。由此可见,开设国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开设国画课程的同时也不能够忘记对于西方文化的培养,全方位、多方面地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集众家之长。开设国画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符合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国画更感兴趣。比如,在讲《感受春光,了解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整体的图画基本上都是国画的构成,教师可以再添一把火,放一段当代名家绘画的短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国画绘画的行云流水。
(二)增加美术课程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6号)规定,高中阶段必修课程总计116学分,其中,艺术类课程必修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学校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诚然,这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的一种方式,但或许也压抑了学生的天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将美术课程提高到国家要求的标准线上,有助于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对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当中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美术算是学生在忙碌的学习期间不多的有趣活动,不只可以防止学生对繁忙的课程产生厌倦,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魅力。
(三)更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对于绘画手法或者课本内容的讲解,比较枯燥无味。下面的学生也只当美术课是放假,懒懒散散,无法融入课堂,提高不了对美术的兴趣,也无法将美术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为了加快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的进程,我们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更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以前的“师本理念”转变为“生本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在讲解《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时,不必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内容,还可以将之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课本内容,再通过课本内容完成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符合生本理念的,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情操的做法。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课下实践,运用课上学到的技巧,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可以绘制我国的四大君子“梅兰竹菊”,了解为什么古代人会被这四君子的气节折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教育的情况确实并不是特别乐观。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提高美术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据的比例,并且开设国画课程的话,是一定可以加快融入进程,更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的。
参考文献:
[1]杨美华.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J].艺术评鉴,(1):150-152.
【初中美术教育方法】推荐阅读: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论文10-27
初中美术作业06-30
初中美术教研计划06-10
初中美术公开课10-19
初中美术说课11-25
初中美术集体备课计划06-25
初中美术老师教学心得12-03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01-04
初中生美术创作画06-02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随笔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