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要点(通用7篇)
1.()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或“潜临床状态”。
A非健康
B弱健康
C亚健康
D浅健康 2.()是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A情绪稳定
B智力正常 C意志健全
D注意集中
3.()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肯定、认可的态度,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所在。A自我接纳
B自我尊重
C自我悦纳
D自我肯定
4.()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人格 5.()认为生产性取向性格是健康人格。
A奥尔波特
B皮尔斯
C弗洛姆
D马斯洛
6.()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A 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势效应
7.()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A 压力
B挫折
C紧张
D焦虑 8.()是大学生快乐生活的保障。
A健康生理
B健康心理 C人格健全
D智力正常
9.()是指人们在人生中时常碰到的、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心理方面的困惑。A心理困惑
B发展困惑
C成长困惑
D人生困惑
10.()是由模糊的危险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主要伴以紧张、恐怖的情绪,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A抑郁
B恐惧
C焦虑
D紧张 11.()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A自我情感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节
D自我认知
12.个体根据他人对本人的反映和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观念称为()。A他我 B自我C本我 D镜我 13.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称之为()。A自我认同
B自我发现 C自我合一
D自我寻求
14.()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起点,是获得成功、捕捉机遇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智力条件。
A智商
B注意
C观察
D记忆
15.在学习方法的“十六字诀”中,“学习有法”的“法”是指()。A手段和途径
B 客观规律 C方法
D具体情况
16.()是一种较微弱、平静、持续而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心情
17.()是指在生活中出现的由于个人面对其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罕见或异乎寻常的事件而产生的危机。
A发展性危机
B情境性危机
C生存性危机
D环境性危机
18.()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A气质
B态度
C性格
D认知
19.()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难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A情商
B逆商
C智商
D德商 20.个人因素的挫折也称为()的挫折。
A、外部原因
B、主观原因
C、客观原因
D、内部原因
二、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21.心理健康主要指()、人格的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A 情绪
B 认知
C意志
D 行为 22.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是()。
A 主观原则
B 快乐原则
C协调原则
D现实原则 2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遗传因素
B 心理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 个人因素 24.自我意识由()组成。
A 自我控制
B自我认知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节
25.人格的基本特性有()。
A稳定性
B倾向性
C整体性
D独特性 26.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是()。
A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
B归因偏差
C学习能力差
D自我效能感差 27.人类的基本情绪有()。
A快乐
B恐惧
C悲伤
D忧愁 28.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适度原则 29.下列哪些方法是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A自嘲法
B闲聊法
C激励法
D运动法 30.下列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中属于心理因素的是()。A认知因素
B个性因素 C意志因素
D能力因素 31大学生常见的焦虑分为()。A考试焦虑
B恋爱焦虑
C择业焦虑
D人际焦 32.自我意识的功能有()。
A导航作用
B自控作用 C内省和归因作用
D评价作用 33.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A他人的反馈
B反射性评价
C根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D社会比较 34.大学生的性爱原则是()
A相爱原则
B无伤原则 C快乐原则
D专一原则 35.动机冲突的形式有()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和不适。()
37.气质是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是有好坏之分的。()38.学习动机过强有助于学习的提高。()
39.在人际交往中一旦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以后就无法改变了。()40.大学生的性爱只要性生理成熟就可以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在大学生活中,你将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42.面对恋爱中的挫折,合理的进行心理调适有助于我们更快的走出阴影,大学生在面对恋爱的挫折时可以运用哪些心理调适法?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43.李X,男,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自幼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考上大学后,总觉得自己在服饰上以及语言上不如同班的来自城市的同学,内心产生了自卑感,但同时不甘心,想以优异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才能。过分紧张的学习和心理压力下,他失眠了
1.如果你是李X的同学,你会如何开导他?
六、自我陈述(共15分)2.如果你是李X,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向患者及家属或公众普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脏缺血、缺氧, 而引起心脏病。这是书本上给出的概念, 患者不懂这些专业的术语, 医护人员有责任把这些生硬的词汇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患者了解冠心病。“冠”是指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的血管, 冠心病就是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狭窄、斑块破裂或痉挛而出现的如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等一系列症状、体征。冠心病临床分为5型:①无症状型冠心病②心绞痛型心脏病③心肌梗死型冠心病④缺血性心肌病型⑤猝死型冠心病。教患者认识典型的心绞痛, 心绞痛的特点为阵发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的疼痛, 范围约有手掌大小, 持续时间约3~5 min, 一般在情绪激动及过劳后诱发。如果患者胸痛持续时间过长或以背痛为主等, 应注意与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的鉴别。除年龄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 如血脂异常、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家族史等。
2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
已有客观证据证明:经过合理防治可以延缓和阻止病变进展, 甚至可使之消退, 患者可维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此外, 缓慢进展的病变本身又可以促使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 使病情得到改善, 为治疗赢得时机。因此说服患者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冠心病的治疗除药物外, 还应有生活方式的干预。
2.1休息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 视环境而采用坐位或卧位休息, 保持安静, 直到胸痛消除。冠心病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限制体力活动, 临床上常见到射血分数较低的患者仍坚持晨练使心衰加重的例子。
2.2有喘憋或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来院, 监测血氧饱和度、行心电图检查等, 必要时医生会决定是否行支气管舒张实验、肺功能等检查, 以和支气管哮喘鉴别, 每一个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 既有独立的心绞痛的患者, 同时也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 还有冠心病合并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患者应了解自己的病史, 提供给医护人员详实的客观资料。
2.3胸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外用贴剂。应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药物时, 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如头痛、低血压、面色潮红、眩晕等, 必要时采取卧位应用, 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如果自行用药后, 疼痛持续15 min以上不能缓解, 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请求协助救护。
2.4心脏病人长期服用血小板制剂, 如阿司匹林, 应随时观察有无牙龈出血、血尿、血便、皮下出血等出血倾向, 必要时来院就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如需要手术治疗, 应及时告诉医生, 临床上见到冠心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术后并发切口血肿的例子。
2.5合理调整饮食, 适当控制进食量, 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 钠盐摄入量5~6 g/d为宜, 避免食用腌制品、泡菜、松花蛋、海味、咸面包、火腿、香肠等, 需要特殊强调的是5 ml酱油相当于1 g盐。炒菜应用5 ml酱油后, 按照食物等份交换原则, 相应盐的摄入量要减少1 g。饮食宜清淡, 减少动物性脂肪 (猪油、肥肉、牛油等) 及高胆固醇食物 (蛋黄、动物内脏、坚果类食品) 的摄取。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宜选择低盐低脂低优质蛋白饮食, 优质蛋白质是指氨基酸的组成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 氮质废物产生的少, 如鱼、虾、蛋、奶等, 大豆蛋白因含有较多的大豆异黄酮, 此物质抗氧化能力强, 对人体有益, 也属于优质蛋白。而海参因它的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与人体需要的模式不符, 故不属于优质蛋白质。膳食中应含有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一些粗粮、干豆类、绿叶蔬菜内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族,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也是维生素C很好的来源, 同时注意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 以减少诱发因素, 同时应少食多餐, 切忌暴饮暴食, 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限制饮酒、少饮咖啡浓茶、戒烟, 减少患冠心病的可能。
2.6保持大便通畅, 老年人由于肠蠕动缓慢, 平时不爱运动, 容易产生便秘, 因此要多饮开水, 饮水量2000 ml/d,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如香蕉、韭菜等。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 必要时予缓泻剂, 如开塞露、通便灵、麻仁润肠丸等, 甚至便前可预防性含服硝酸甘油, 以减轻心脏负担, 预防心绞痛的发生。同时应采取坐位排便, 告诉患者排便时不要低头, 避免升高的腹压波及脑血管, 诱发脑出血。
2.7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生活规律, 作息定时, 保证充足的睡眠, 勿熬夜, 注意保暖, 适时添加衣物, 放松身心, 安排充足的休闲生活, 保持良好的心态, 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锻炼身体, 平时最好的活动是散步, 打太极拳, 作缓和的健身操等有氧运动。做好“3、5、7”。3指每天步行3公里, 时间30 min。5指每周步行5次。7指活动时每分钟脉搏率:170减去年龄。
2.8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心肌耗氧量的决定因素是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所有能引起这些因素增加的诱因都会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 而发生冠心病, 最常见的诱因之一是劳累, 如快走、上坡、上楼梯、跑步等;之二是情绪波动, 如焦虑、过分激动;之三是饱餐酗酒, 尤其是饱餐后走路或活动;之四是寒冷刺激及生活不规律, 尤其是不注意劳逸结合, 没有足够的睡眠, 这些因素都可使冠状动脉收缩或痉挛, 致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缺血性心绞痛, 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身体状况及疾病要求, 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发生。
2.9按医嘱服药, 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注意药物避光。定期来院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HOITER等, 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冠心病病情稳定时可纳入慢性病管理
健康教育是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 要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进行健康宣教。护士的工作不单纯是打针、发药, 还要和医生密切配合,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改变不良的心理和生活方式, 不合理的膳食, 改善预后, 减少并发症, 延长寿命, 从而达到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死率的目的,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本组患者53例,男48例,女5例;年龄60~91岁,平均75.5岁。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其中已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者7例。
方法:①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基本评估,并介绍主管医生、负责护士、作息时间、科室环境等。②住院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在治疗、护理的同时,介绍与疾病相关的医疗、护理要点及对疾病的认识。每用一种新药均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并对患者进行呼吸和排痰训练。③出院指导:使患者能掌握住院时的教育内容,定时复诊,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结 果
通过上述健康教育,本组患者均能讲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吸烟者全部戒烟,41例患者会做1种呼吸训练,38例患者制定了呼吸训练计划,5例患者及家属掌握了排痰方法,6例减轻心理负担,加强了对疾病的认识,表示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由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88%提高到99%。
健康教育要点
医学知识的教育:使患者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改变。
相关因素:有研究表明,心理情绪、反应障碍与慢性支气管炎感染发病有密切关系。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因素,主要由大气、环境污染、吸烟习惯、各种粉尘、某些有害气体被吸入呼吸道后,可使黏膜水肿,上皮细胞损害和脱落,引起支气管阻力增加,纤毛运动减弱,使整个呼吸道和肺内清除功能受损,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了解治疗及配合治疗的要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心理治疗。患者在接受各种治疗时,必须让其了解解痉药和抗菌药的不同,区别镇咳药和祛痰药的不同,了解所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讲解低流量持续吸氧的重要性。
治疗目标:制定治疗目标时,可分部步进行。若开始把目标定的过高,使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不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必然影响治疗效果,在制定治疗目标时。应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对危重患者应有总的目标,可以按人的基本需要层次,问题的轻、重、缓、急制定治疗护理计划。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效果评价解决健康问题,逐步实现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
对疾病发展的认识及排痰的重要性:教育患者充分认识降低发病率和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病情现状,指导患者极早认识排除痰液的必要性。
呼吸训练:①缩唇呼气法:用鼻吸气,经嘴呼气,把口缩小成吹笛状,呼气比吸气要长,把肺底部残余气吹出来,用力要适当不能过大,防止呼气时小气管过早陷闭,以利于肺泡气排出。②控制性深呼吸:在呼吸运动中,逐渐增加平稳呼吸的深度与呼气练习。当胸闷、憋气时,嘱患者进行深呼气运动,有利于症状缓解。③加压腹式呼吸法:经鼻吸气,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鼓起,用口呼气,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下陷,同时用双手轻压腹部,以缩小胸廓,增加排气量。以上训练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可采用各种体位,随时进行练习。
排痰训练:体位引流对于促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康复,增加肺部血液循环,促进气体交换,改善通气均十分重要。应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采取头低脚高、患侧上、健侧下的体位,以达到降低耗能量,而高效排痰的目的。这种训练,适用于气道分泌物多,且不易咳出,炎症及长期卧床无力咳嗽的患者。对呼吸力量减弱,咳嗽无力的老年患者,可协助排痰,操作者双手按压患者胸部,借助咳嗽的力量給予按胸,以促进痰液排出。排痰时应视患者的病情掌握时间,一般一种体位保持不少于10分钟,每天2~3次,同时用空心掌有节奏地叩击背部,以松动痰液,提高排痰效果。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定义 P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4 学生心理健康护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则(3条)P15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道德教育的一般原则(8条)P27 知行统一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中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特点(高中生的内容概括)P45★简答
(1)高中生感知觉的发展。高中生知觉和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2)高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可以说,其记忆力已经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注意方面,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注意的范围一般达到成人的水平。
(3)高中生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特点。
(4)高中生想象的发展。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其更重视现实,他们树立理想不仅考虑自己的兴趣,而且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一旦有可能如愿,他们会为之奋斗,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笔记)(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中学生思维品质表出现矛盾性特点:①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②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③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假想观众 VS.独特自我)
2、影响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因素 P47 ★小考点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认识发展偏差的分类及相关表现P48(填空或选择)(1)主观臆想:没有事实根据的猜想和推测
例如:医生诊断没病但还是觉得自己身体有病(主观臆想)(2)两极思维:即情绪化的非黑即白,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3)理想化思维
(4)夸大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自学】认识发展的评估方法
4、针对主观臆想的双育融合略干预策
P59★
(1)帮助学生认识主观臆想及其危害。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认知模式存在偏差。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进行猜想和推理,结果往往与事实不符,进而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扰和矛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产生主观臆想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及其危害。(2)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模式
①检查证据法。检验支持或不支持某一臆想观点的所有证据可以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认识存在歪曲、消极或是片面的问题。
②辩护律师。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辩护过程中通过抨击原告提供的证据进而发现自身思维存在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并在今后的认知发展中理性思考。
5、针对理想化思维的双育融合略干预策
P63★★
(1)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化思维及其危害。中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其对世界是逻辑假设是美好的,简单和片面的。一旦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就会立刻诱发愤怒、委屈、不安等情绪(影响到学习态度和成绩)。教师应通过语言说服、个别咨询、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发现其思维理想化的倾向以及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调整认知,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周围人、事和物。(2)质疑训练法(质疑法)。教师可直接向学生的认知错误——理想化思维进行质疑,其意义不在于否定和批评学生,而在于开启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自发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错误。(3)词汇替换法。“我应该”(带有强迫性的词语)换成“我可以”,“我必须”换成“我能够”
6、针对两极思维,夸大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1)两极思维:
①帮助学生认识理想化思维及其危害(一导致提前做出定论,事后容易封闭思维;二是导致轻率行事)教师应该帮学生认识到,由幼年时期延续的自我为中心思维模式容易产生让他们在看待事物时产生非此即彼的两极化思。鼓励学生多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摆脱思维的极端化倾向。②通过心理剧帮助学生摆脱两极化思维 ③通过主题辩论帮助学生摆脱两极化思维(2)针对夸大自己短处和别人长处
★ 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做)(获得自我认知的三个途径)a 通过自我观察正确认识自我。
b 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正确认识自我。c 通过集体来了解自己。
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他人。通过观察他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认识他人。通过集体认识他人(集体的评价更全面、客观)
7、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第三章中学生学习与道德教育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行为或心理过程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学习的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2、中学生最根本的特点
P75★ 中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1)由于中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
(2)中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中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由于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而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中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的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
3、中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P75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益重要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4、影响中学生学习的客体因素
P79 ★
(1)家庭因素(2)教师因素(3)班级环境因素(4)人际关系因素
自身因素:①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②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思想上懒惰,对知识的掌握不深入④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⑤青春期的心理被动
5、中学生常见的学习发展偏差及障碍的分类及表现
P83
(1)厌学。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
导致厌学的原因:家庭因素。①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和关注度过高;②一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较容易气馁,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社会因素(2)学习和考试焦虑(3)学习困难
情景任务: P120
第四章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与道德教育
1、情绪的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并伴随特定的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2、青少年的高级情感的分类和各自定义P124★★
(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行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他同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3)美感: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做出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源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
3、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P125★
(1)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而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既有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热情和壮举,也会由于狂热冲动而干愚蠢事。(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①情绪情感的心境化是指情绪和情感的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反应的时间明显延长。中学生常见的心境:烦恼,孤独,压抑。
②情绪的文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明明心里难过,在众人面前还要装作若无其事。
(3)中学生情绪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易转换。他们会因为一件事情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沮丧懊恼、垂头丧气,情绪在两端之间呈现明显的跌宕起伏。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笔记:①情绪波动明显:起伏波动,两极明显;变化多端,反复无常。②情绪心境化。③自尊感体验深刻。“第二次诞生”表现:自尊感强烈,过分敏感,稳定性差。
4、影响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因素
P127★(1)家庭——亲子关系对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关系类型及相关定义)①溺爱型亲子关系:在这种类型亲子关系的家庭中,父母把孩子摆在家庭的最高位置,对其百依百顺,甚至对他的错误也姑息迁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不良个性,并且会形成不合群、好逸恶劳、适应能力差等不良习性。
②专制型亲子关系:父母常以打骂的形式强迫子女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从不关心子女的想法,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逐渐形成反社会人格。
③矛盾型亲子关系:常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全凭他们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父母长期的不一致态度,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久了易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有强迫症状。
④民主型亲子关系:父母愿意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父母处理问题不以极端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与孩子独立的空间。
(2)环境——压力因素(3)个人因素:生理、心理迅猛发展;认知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活动增多。
5、中学生常见情感情绪发展偏差及障碍的分类和表现
P130(1)抑郁。表现:所有的关心和帮助都似乎没有用武之地,人们通常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别人的帮助,还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惩罚自己。(2)恐惧。社交恐惧(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和不安),异性恐惧(不敢目光接触、交谈,面红耳赤,语言不清)
6、针对恐惧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152(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恐惧情绪(2)对学生的支持环境进行干预(3)系统脱敏法
第五章中学生意志发展与道德
1、意志的定义:意志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品质的构成部分
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初中生/高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P166★
初中生: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品质有所增强②果断性品质有所发展
③坚持性品质逐渐形成④自制性品质有所增强
高中生: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品质有所增强②果断性品质增强
③坚持性品质增强④自制性品质增强
4、中学生意志发展的影响因素
P169★ 内在因素:生理变化和心理因素
外在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理念和社会氛围
5、中学生意志发展偏差和障碍的分类
P172(1)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2)固执
(3)意志薄弱:①做事情三分钟热度②做事缺少恒心,不能坚持到底③抵抗诱惑能力弱,行动易半途而废
6、针对依赖性强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187(1)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
(2)锻炼中学生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3)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
7、针对固执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P189(1)成年人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榜样(2)循循善诱,尊重中学生的自主性
第六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道德教育
1、个性的定义:个性即人格,是个体在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稳定的、独特的行为以及内部心理反应模式,它构成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典型心理特征。
2、个性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
3、个性发展的内涵P199(1)定义
(2)特征: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过程性与阶段性;一般性与特殊性(3)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特点
P201★(1)自我意识增强(2)价值观初步确立
(3)自治需求增强:与父母的关系上;在职业选择上;对社会的不满上(4)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5)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6)理想具体,不具稳定性
5、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P205★(1)先天遗传因素:遗传基因的相似程度,身体因素如人的外部容貌和体形,人体内某些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的变化。
(2)后天环境因素:家庭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
6、个性发展的偏差的分类及相关定义
P209
★(理解:表现影响因素)(1)自卑心理:指个体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价,在同他人比较后,感觉自己在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里感受。
(2)自负心理: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3)嫉妒心理:人讲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能力、家境等方面不如别人,而对别人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
(4)逆反心理:个体在客观环境与个人需求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带有强烈的抵抗情绪。
7、针对自卑、逆反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231(1)自卑:
①认知上,消除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评价 ②语言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③行为上,抬头挺胸,敢于当众发言 ④增加成功体验,多给予鼓励、表扬(2)逆反:
①个人因素的干预: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其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够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分析问题和认识评价自己。②家庭因素的干预: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③学校因素的干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理念;采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
第七章中学生问题行为与道德教育
1、问题行为的含义
P243★
第一,问题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第二,问题行为与社会规范不符,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
第三,问题行为能够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并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诸多麻烦。
2、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P245 ★大题
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1)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注意力问题/社交问题/退缩和攻击性行为);妊娠期母亲的身体健康状况(吸烟行为是产生的危险因素,酒精,咖啡,毒品);人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水平。(2)后天环境因素:
①自身因素:儿童气质类型(容易抚养型,困难型,缓慢型);个体的个性特征(具有冲动、易怒的个性特征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②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教养方式 ③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同伴关系
④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和价值观等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中有关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产生错误的引导;平等和谐宽容的文化观和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健康成长。
3、中学生常见行为发展偏差和障碍的分类及相关定义
P248(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是中学生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他是指个体有意伤害其他事物、他人或自己,使其遭受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
(2)盗窃行为(3)网络成瘾(4)吸烟行为
情景任务: P285
第八章中学生人际交往发展与道德教育
1、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定义:
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2、人际交往的范围
使其主要形成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3、个体社会化的定义
P289★
指个体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有效成员资格的过程。
4、同伴关系人际交往的4点作用
P289(1)人际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2)可以促进青少年深化自我认识。(3)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4)可以促进青少年开阔视野,有助于其学业成功。
5、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4个阶段及其特点
P290(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6、人际关系的成分:
PPT 人际关系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通过人际认知对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成分反映了个体对相互交往的态度和情感的满意程度
行为成分是指围绕关系建立、巩固和发展而表现出来的一切交往行为的结果
在三种成分中情感反映了人们的交往与彼此需要满足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情感上的好恶喜厌常常决定着关系的远近亲疏。因而,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形成了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7、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P291自学
(1)情感依赖对象从父母转移到同辈,进而形成小团体。
(2)渴望获得深刻友谊,与小团体的友谊相比,更希望拥有知心朋友,对情感的需要更高。
(3)对异性感兴趣,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异性接触。
(4)对教师的态度可能是崇拜与模仿,也可能是叛逆与挑战。
(5)对父母开始疏离,自己的情况对父母保留,对父母的管教进行反抗。(6)网络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8、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7点P290理解
(1)使他们满足内心安全感、归属感、被理解、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2)使他们获得社交技巧和经验,如培养共情(也叫同理心)能力。(3)给他们提供发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4)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5)使他们有机会释放或化解来自学业、父母、社会等方面的压力。(6)从他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状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获得自我成长。
(7)促进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的发展,促进人格成熟,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等。
8、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9、亲子关系的定义
P30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可以表现为 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公开的行为对抗或对立,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亲子亲和: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接,包括亲子间的相互依赖、亲密感、信任与沟通。
10、与父母交往问题的“双育”融合干预策略
P315★
(1)对于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父母的期望应适度,不要过度施压。(2)父母要理解中学生的心理隐私的需要,给予其适当的个人空间。(3)父母应民主地对待中学生,给予尊重和理解。(4)父母应尽量多与中学生相处。“有效陪伴”(5)适当地进行情感教育、感恩教育。
第十章中学生生命意识发展与道德教育
1、生命教育的定义
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人去理解、体验和实践生命,其中包括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三个层次。
2、生命意识的基本内容:
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体认生活的意义;尊重生命之个性;理解死亡的意义。
3、生命意识的定义: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觉知、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包含存在意识、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存意识。(人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就是一种生命意识),广义来讲,生命意识即生命观,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总体看法,包含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生命意识发展的一般特点: P347 中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形象、生命与死亡的本质及在此基础上的表达态度和感悟哲理的一个见此深入的过程。中学生对生命哲理思考和感悟会更多一些,对死亡的认知则更多停留在本质特点的认知或表达态度上。
5、影响中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因素P348理解
(1)来自中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①内心空虚、迷茫,又贪图享乐,无心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②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业,却对学业没有兴趣,为逃避学业而浪费生命。③学业压力过重,追求学习成绩,不胜重负之时放弃生命。④由于内心创伤、心理阴影等心理问题,性格扭曲,伤害自己或他人他物的性命。(2)来自学习、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学校尚未形成独立的生命教育学科体系;父母意识不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社会也忽视了这方面的思考和引导。
6、中学生常见生命意识发展偏差的分类表现(7类表现)(1)伤害其他生命;(2)放弃自我生命;(3)不思进取,浪费生命;(4)力争上游,透支生命;(5)缺乏安全和卫生意识,不爱惜生命;(6)缺乏自救技能,徒伤生命;(7)不爱护环境,不关爱生命。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
2、专题比较: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3、总体比较: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4、纵向比较: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交叉比较。
5、横向比较: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它是对两个国家、多个国家的某个教育问题或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
6、朱利安:第一提出比较教育概念,他在1817年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这本书里,他提出以下建议:①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②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③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④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
7、葵卯学制:模仿日本的学制,学习年限很长,实行九五三三制,儿童6岁入学,小学堂九年,中学堂五年,高等教育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3-4年,还有通儒院五年。
8、壬戌学制:模仿美国学制,采用六三三四制,儿童6岁入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六年。
9、帝国大学:拿破仑于1806年宣布建立“帝国大学”负责组织全国的教育,帝国大学只是一个行政机构,管理全国公里教育的学校和人员。具体教学工具,则分别由小学,取代中心学校的市立中学,文、理、神、医、法学院负责。
10、大学校:是高级官员、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位于法国高等教育象牙塔的顶端,为中学的高材生所瞩目。
11、双轨制:其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的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术教育系统,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敬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的学校系统。
12、公学:是新型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公学最初曾收容一些平民子弟,但很快发展成为专门收上层子弟的贵族学校,其毕业生都升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深造。
13、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开斯特分别发明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导生制的出现,为大众教育的开办者解决了经费和师资的不足问题,因而被誉为一种廉价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典范。
14、行为环境论模式:是一种由教师发起活动、幼儿活动的模式。
15、特殊教育:广义的理解是指对身心发展异常的儿童、青年进行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天才儿童,品德不良者,感官和肢体缺陷者,精神、言语和学校障碍者等。狭义的特殊教育也称作“缺陷教育”“残障教育”,指对有生理和心理发展缺陷的儿童、青年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对象不包括天才儿童与品德不良者。
二、简答
1、比较教育学的作用:首先通过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第二,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国外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第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具有世界的规模,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比较教育研究应注意下列基本原则:①求是原则②实践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过程性原则
3、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两类:①专题比较: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②总体比较: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4、汉斯分析各国教育的因素有三条:①自然因素,其中包括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等因素②宗教的因素,其中包括天主教传统、圣公会传统和青教传统等因素③世俗因素,其中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因素。
5、英国埃德蒙金主要思想:①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②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动作作出贡献③比较教育中的比较分析强调可比性,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实施三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
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意义:面向现代化,就要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这个战略重点恶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育体制,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等问题。面向世界,就是要把中国教育摆在世界教育的背景中加以研究。面向未来,就是要注意研究世界教育发展包括中国教育发展的长远趋势和近期趋势。
7、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①必须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把教育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③必须改革开放,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教育规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④必须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
8、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①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③体现改革精神,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9、现行印度教育的特点:①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学制,成为印度教育发展的首要特点②与全国统一学制相适应,在初等教育和初中阶段要求具有共同的学习计划,此称普通教育课程③印度虽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完善的学校类型,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
10、现行日本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吸收西方文化和教育的过程,无论在战前还是战后,教育价值观都表现出东西方文化冲突,但西化的进程基本上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比较密切结合起来②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工具,特别是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具③教育发达,体系完备,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拥有较高的质量,但高等教育在尖端科技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与欧美货架尚有一定距离④我家高度重视教育,强调政府行为,文部省有着较大权限,地方教委和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强。
11、德国教育的特点:①教育联邦主义②注意办教育的效率。③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a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b重视双重训练制职业教育c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12、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①以西方其他许多国家一样,英国教育的最初发展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公共教育的发展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逐步递进,从注重数量发展转变到重视质量提高③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均等的实现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13、英国现行公共教育的特点:①教育行政体制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所谓的“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重视专业咨询机构的中介作用②义务教育不实施分流,课程方面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③义务教育后实施灵活的分流机制④师范教育已由定向型模式向非定向型模式过渡。
14、美国教育的历史经验:①在教育建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②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国教育经验③地方自主办学,联邦协调发展。
15、美国多元化的教育特点:①地方教育自主②社会团体参与③多元文化兼容④办学形式灵活⑤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结合。
16、各国幼儿教育的基本经验是:①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开办形式多样的幼儿教育机构②强调多种幼儿教育模式各有所长,注意多种幼儿教育模式的相互补充③重视师资在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幼儿师资。
17、幼儿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开办多种类型的幼儿教育机构。①行政管理体系不同②财政来源的不同③适应家长需求的不同。④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不同
(二)多种模式的幼儿教育课程相互补充。①浪漫主义派②文化传递派③进步主义派
(三)多层次多渠道地培训幼儿教育师资
16、义务教育的基本经验:①认清意义,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要国策②重视教育立法,为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法律保障③免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④筹措所需要经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经济保证⑤培养足够的合格教师是保证义务教育的关键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则。
17、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采取学校教育形式
18、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19世纪后半叶到二战结束,这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普及初等教育并再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中等教育体制的阶段②从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发达国家中小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在中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造和调整上,使之趋于公平化和合理化,并对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③从80年代以来的十几年间,各国中小学相继进行了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率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
19、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将有所不同,各国正在进行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现代信息将导致中小学教育出现新的变革。
20、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①考虑各种因素,进行适当分流②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形式③审度需求变化,合理调整专业④加强基础教育,注意实践训练⑤注意能力培训,重视职业知道⑥培养合格师资,创造必要条件⑦总结历史经验,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规。
21、美国前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的生计教育的内容:①成为所有学生的,而不仅仅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②贯穿小学一年级到高级中学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中③使中学毕业生,甚至中途退学者,都掌握某种职业技能,能够维持生计。
22、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①认清高等教育的地位,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适度发展方针②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③加强高等教育与实践的联系,促进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④深化教学改革,实现高级人才的按需培养⑤有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办学经费渠道多元化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平衡机制。
23、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师资培养向终身化发展②专业化运动仍将继续深入③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24、各国成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经验:①重视立法工作,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②采取多形式多规格办学,适应各种社会需求③加强理论研究,使教育适应成人学习特点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⑤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协同发展成人教育事业。
25、教育管理包括内容:①一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教育行政”,教育行政对教育工作起着指挥调节保证和促进的作用②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称为“学校管理”
26、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影响:①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②劳动力智能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③信息技术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⑤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
1、美国教育制度的基本轮廓?
从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教育的创新时期,美国特色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地方分权制的确立②公立中学运动的发展③中小学学制改革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⑤高等教育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同,将采取的改革措施不会一致,发展前景也会各具特色。
(二)各国中小学教育正在全方位改革运动将持续进入21世纪
(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远距离教育将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
3、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普遍从尖子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按通行说法,一国高校入学率在15%以下为尖子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可算是达到普及。
(二)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可从两个方面观察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更大程度的社会化,一方面,高等学校日益从相对封闭走向更为开放,社会更多地参与高校事务,政府给予搞笑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更多的非学校组织成为高校教育的场所或渠道。两种趋势继续发展,也许就是人们预期的“学习化的社会”。
(三)国际性与民族性交相辉映。国际化在这里有以下含义:①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扩大,内容将更为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果,除了全球机构从中协调,地区间的教育合作更为普遍②留学教育将进一步扩展③具有国际燕国的人才成为重要培养目标。与国际化互为表里的是民族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表明,对外开放,吸取各国成功经验,并在考虑本国国情基础上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是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考试时长:150分钟
题型:
填空题:(10*2=20分)
名词解释(5*3=15分)
简答(5*5=25分)
论述(2*13=26分)
案例分析(1*14=14分)
知识要点:
1、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
2、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学前教育有儿童发展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是学前教育的本体价值(一、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个性、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3、学前教育基础性的内涵:
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奠基性的特征。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整个教育链的起点。
4、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及其准公共产品性质的体现(p24)
内涵:是指学前教育具有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性质。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体现: ①学前教育的非排他性与排他性。为学前儿童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是确保实现人的教育权的必然要求,任何人都有权享受学前教育,因此,要将某位儿童排除在学前教育的消费群之外,在理论和法理上市不允许的,这体现了非排他性。但在现实中,会因种种原因而出现不足,还无法非排他性的满足所有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即具有部分排他性。
②学前教育的非竞争性与竞争性。对学前教育而言,对某一幼儿园的某班增加一个孩子,对幼儿园的供给者而言,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对已有孩子的影响也不大,即学前教育的消费存在非竞争性。但任何一家幼儿园的规模是、保育人员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幼儿园的边际成本不会始终为零,因为随着入园孩子的增加,必须为增加的孩子准备更多的设施设备。同样,幼儿园班级人数超过一定的限额,会降低保育人员对幼儿的关注度,从而降低原有儿童的收益水平。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消费在一定范围内是非竞争的,超过范围就是有竞争性的。
③学前教育的外溢性。学前教育的消费效用首先直接为每位接受学前教育服务的孩子所有。之后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学龄前儿童,最终会通过后续教育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社会最终会享受到良好学前教育的收益。
5、学前教育的任务
① 学前教育肩负着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 ②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发端,承担着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
③ 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与保障家庭新服的任务(解放女性生产力)
6、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
7、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p61)
一、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儿童 马拉古奇:①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②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③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④儿童是有差异的⑤儿童是“关系”中的儿童
二、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环境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马拉古奇设想的幼儿园环境,需要对学校大厅入口、学校广场、教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精心设计。
三、提倡方案教学马拉古奇反对“漏斗式”教学,提倡方案教学,儿童可以在综合性活动中自由探究、选择、欣赏,从而实现、拓展其潜能
四、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和家长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一个生命有机体,因此,马拉古奇非常重视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8、科学儿童观的内涵(儿童观的科学内涵 p93)
①儿童是人
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③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9、儿童观的演进形态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三、文艺复兴时期:从新的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
四、从洛克、裴斯泰洛奇、卢梭、蒙台梭利、杜威,儿童的地位逐步上升,儿童中心观逐步确立
五、现代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儿童是财产,儿童是投资,“国”本位,“家”本位,“神”本位和“人”本位的儿童观
10、儿童观的内在结构(p92)
①儿童是自然的存在②儿童是社会的存在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11、儿童权利公约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共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
② 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手段以实现本公约所确认的权利
③关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缔约国应根据其现有资源所允许的最大额度并视需要在国际合作范围内采取此类措施
④提供福利时应酌情考虑儿童及所负有赡养儿童义务的人的经济情况和环境,以及与儿童提出或代其提出的福利申请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因素
⑤缔约国确认每个幼儿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⑥还提出关于儿童权利的四项基本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
12、儿童权利的含义
是指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与成人相同的利益、价值、尊严、自由等
13、我国的“托幼一体化”的内涵17
①托儿所、幼儿园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理顺托幼管理体制
②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
14、当代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表现。
①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③ 前教育制度灵活多样,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要求
④ 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④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15、我国当代主要的政策法规: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16、学前教育目的内涵与结构
内涵:是指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要求
结构:是指学前教育目的比较稳定的形式与内容构成模式,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素质构成维度的不同划分。
17、《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目的的表述。
任务:①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②幼儿园同时还要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目的:①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②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
③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感情,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18、幼儿智育的含义
是指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获得初浅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的教育活动。
19、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
㈠为幼儿提供多元的榜样典范
第一,同伴榜样。
第二,成人榜样。
第三,象征性榜样。
㈡为幼儿创设移情训练的机会与环境
第一,故事法。
第二,角色扮演法。
第三,生活情境体验法。
㈢对幼儿的言行提供正面引导与评价
第一,正面进行言语引导。
第二,恰当进行行为评价。
20、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150-15
5㈠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①尊重儿童的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②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提供适宜的教育
㈡合理的专业知识
①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②其他文化科学、艺术知识
㈢扎实的专业能力
①观察与评估幼儿的能力
②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③管理班级的能力
④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
⑤沟通交流的能力
㈣良好的专业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②热爱幼儿
③健康的身心素质
21、现代幼儿教师的角色
⑴教育者
①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
②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③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④幼儿学习的引导者㈣㈣
⑵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⑶幼儿游戏的伙伴
⑷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⑸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22、有效师幼关系的特征
第一,体现相互主体性,尤其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发起和反馈的行为以积极行为为主,减少中性行为,避免消极行为;
第三,教师和幼儿间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增加,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游戏、合作学习成为互动的主要内容;
另外,分享也是优质师幼关系不可或缺的特征。
23、有效的师幼关系建构策略
⑴奠定师幼关系的良好基础;
⑵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⑶与幼儿进行有效地沟通;
⑷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
⑸宽容对待幼儿的过失;
⑹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⑺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24、幼儿年龄特点对幼儿园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影响
幼儿年龄特点是影响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主要因素。幼儿的身体器官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如神经系统活动的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有意注意不持久。
活动安排时,需要幼儿集中有意注意的集体活动时间不能过长。活动内容最好能够让幼儿有较多的感官参与,时间最好安排在幼儿精力充沛的时候。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是消化功能差,幼儿宜少食多餐,一般幼儿园安排三餐两点。幼儿的骨骼肌肉系统正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儿每天应有足够的游戏活动时间,且至少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一般需要11—13个小时睡眠,幼儿园每天应安排午睡,以保证幼儿的充足睡眠。各项活动具体时间的长短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定。
25、建立生活常规的合理性标准
一是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
二是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顺利进行之必需;
三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到的。
26、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27、角色游戏的内涵与指导策略
内涵:角色游戏又称想象性游戏、模仿游戏、假扮游戏、社会性游戏等,是指学前儿童能按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指导策略:第一,帮助幼儿确定游戏的主题;第二,和幼儿一起创设游戏环境;第三,帮助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游戏活动过程;第四,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发现问题,丰富扩展游戏所需要的经验等。(对游戏的观察和记录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基础)
28、结构游戏的内涵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指幼儿运用积木、粘土、沙、纸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造性游戏。与角色游戏相比较,结构游戏具有以下特点:以造型为基本活动的游戏形式;活动成果往往以具体的造型物品呈现;与角色游戏存在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29、创造性游戏的类型
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
30、国外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经验
⑴体现了真正把幼儿当成是独立、完整的人的理念;
⑵真正考虑到了幼儿正常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
⑶追求自然朴实的风格;
⑷以低结构、多功能的活动材料为主;
⑸重视户外环境的充分利用,开展灵活多样的户外活动。
3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得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如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活动材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得最基本保障。
3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因园长的和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大众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与物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
33、幼儿园活动室内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
⑴目的指向原则。一切以促进幼儿的探索和发展为创设目的及出发点;
⑵动态原则。活动区的种类和材料的投放以及墙饰等,都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目标进行,并且要根据主题及其具体内容及时补充和更换,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
⑶层次性原则。活动的材料和内容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以适应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⑷安全原则。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必须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容易刺伤的尖角;
⑸潜能弹性原则。教室的空间设计不能过于特定化,而应该体现多功能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到其他主要功能,也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⑹适宜原则。避免完全的成人化,适宜和满足幼儿充分的参与环境创设、享受环境创设及在环境创设中学习的权利和需要。
34、幼儿园投放的优秀活动材料的特征
⑴应该是能够有所反应的材料;
⑵应该在提供时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对于各种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 ⑶应该能够引起儿童的参与和学习行为;
⑷应该包括一些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
⑸能够促进儿童某项技能的学习。
35、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存在的问题:
⑴社区大背景不利于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
⑵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衔接合作流于形式。
解决策略:
⑴转变观念,树立社区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大教育观;
⑵以主题式单元组织幼儿园与社区的活动,使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有目的性;
⑶建设学习型社区,共同缔造社区文化;
⑷加强行政干预。
36、家园合作的主要方式
⑴间接合作,指家长和教师通过间接的交流方式了解幼儿的状况,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①个别方式的家园合作,运用最多、较受家长欢迎的是接送孩子时的“个别交流和谈话”、“家园联系手册”和“电话交流”等。另一种是幼儿园较少使用的家访。②集体方式的家园合作,如“家园板报”、“家长园地”和“家长座谈会”等。
——绝密级 本学科的历史: 学科萌芽期(1902——1922),钦定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
学科发展期(1922—1949)国文教学法和国文教材教法 学科彷徨期(1949——1944)把国文改为语文,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之间彷徨,学科内容没有很大发展。学科飞跃期(1978——今天)中学语文教学法 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丰富为“原理,原则和法则”的研究。学科的性质的四个基本特点:理论性 实践性 综合性 时代性 3 学科的内涵特征:基础性 整体性 整合性 基础教育语文该学科的学习方法:①观察教学现象和教学案例,学习基础语文教学原理和方法。
②参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基础语文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该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文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人类进行一切交往的工具,在学校里,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必须站我的学习工具,任何一门都离不开语文的表现形式,语文是学科之母,是一些学习的工具和基础。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具有人文性。人文性又叫人文净胜,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
(3)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来都是相伴而来的,语文学科在实施和完成语言交际工具任务时,也常伴随着人文性的实现,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 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意味着语文课程有这样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转向
从关注文智活动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过去的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到今天的 语文素养
从关注语文教育的结果到关注语文教育的过程。
语文课程实施的三个特征:① 语文教学是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的主要特征。
②语文教学是进行语言体验和语言感悟的教学
③ 语文教学是达成语言生成或语言创造的教学
从关注语文教育的显性目标到关注语文教育的隐性目标。7 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
(1)本质理念——母语教学
(2)目标理念——语文素养
(3)内容理念——语文课程资源
(4)语文学习的方式理念——自主 合作 探究 8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在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概念。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的动态的 具有层级结构的概念。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反应语文教学对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语文教育业必须关注人的发展。
从语文能力和素养上解释语文素养 内容上
语文能力指的是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能力,重在功用性,而语文素养概念宽泛,涵盖 字句积累 预感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审美 文化 人文精神等。什么是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用学习方法及对环境 学习结果的反馈和净化学习。
特征有
第一
自主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引导下 参与并执行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进度的规划和学习效果评价
第二
自主学习过程中 在教师启发下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的情景中学习投入感性 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并形成内驱力
第三 在教师引导下
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10 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合作学习????
答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互助性学习。特征主要有一下几点:
第一 个人和集体责任共担,个人和个人,个人和集体之间有积极互动的共存关系。第二 合作学习必须基于沟通和交流
第三
合作学习的基础是
独立思考
探究学习
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独立思考和质疑为基础,对问题展开探究,追寻和发现的学习过程。
特点:① 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② 探究学习室学习者在探究,追寻和发现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经历。
③ 探究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12 语文教学的三大原则: 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本 以文本为本 小学初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① 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
② 认识中华文化,吸取文化素养,提高品位
③ 热爱祖国文字,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
④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养成事实就是的科学方法
⑤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
⑥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⑦具备阅读能力,顺利表述自己的观点
⑧具备日常口语交际,学会使用工具书。高中课程的总目标: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小初高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代语文教学的主要原则: ① 因材施教 ②知行合一 ③学思结合 ④启发问难 ⑤顺性量力⑥循序渐进⑦积渐全尽力⑧博约相依⑨乐学善教 语文教学的双主体 1 实施的主体———教师
①素养层面 A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B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
C具备富于创造的语文能力素养 ②理念层面:A 重视语文熏陶
B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C掌握语文规律
③操作层面;A帮助学生构建只是能力结构
B改进语文学习的认知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学常用方法:1 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①讲授法②问答法③ 讨论法④点播法训练为主的方法:①练习法②诵读法③默读法
引导探究的方法;① 研究法②比较法③鉴赏法
直接感知为主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19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素: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及方法
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品读感知 理解探究 运用拓展 20 识字教学的原则:① 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 ②识字与音形意结合③识字与直观实物相结合⑤识字与生活相结合⑥识字与写字相结合写字教学的原则:①写字和识字紧密结合②培养兴趣,启发自觉
③讲清要领,教师示范
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1 识字写字教学的常用方法:
字音教学: 1借助拼音
2形声字声旁
3同音字 音近字比较词义和语境
字形教学:1 笔画部分分析
利用造字规律
儿歌字谜
字义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比较辨析法
联系生活 语境 法
构字规律法写字教学方法 :讲授法 观察法 示范法 实践法 熏陶法 多媒体辅助法阅读教学理念:① 整体感知
②阅读对话
③ 个性化阅读
④ 语感教学 24 阅读常用方法: ①讲授法
②讨论法
③诵读涵泳法
解释:诵读法通过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追踪作者创作动机,创作情况的过程;涵泳法是 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度数境界。涵泳是心 智 情 的全方位调动,一动一静,一内一外,互补互促。
④情景教学法
通过朗读 讲解 音响等手段。25 写作教学的目标:
一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二 发展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三 鼓励表真情,说真话的个性表达
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26 写作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全过程写作的运用:① 前写作——写作准备
②潜写作——写作构思阶段
③显写作——写作成文阶段
二 集体作文教学法
三 情景作文教法
四 课内外一体化写作教学法
五 网络作文教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方法 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① 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②创设多种口语交际情景 ③形成双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④突出实践操作性 ⑤ 教师引导要切实,精当。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常用方法
① 聆听训练法 ② 听记 ③ 听写 ④ 听说 ⑤ 听辩 ⑥ 听测 ⑦ 听评 ⑧ 听赏
⑨ 模块融合 朗读 复述 讨论 口头作文 资料衔接: 《三字经》 作者 王应霖 特点:三字成句或者三字倍数成句,句句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百家姓》 作者 宋初任
特点: 四验体例,句句押韵,实用性强。3 《千字文》
作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要点】推荐阅读:
大学心理学复习材料05-26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09-08
小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6-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09-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06-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总结10-20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季教育活动方案06-1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11-16
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心得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