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共15篇)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进行观察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交于一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由此延伸拓展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当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呢?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同样宽的变化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哪些面不变?同样高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由于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时间用时比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量不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例2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操作,导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认识不深刻。
再教设计:
第一次试教
(教师出示牙膏盒、化妆品盒、文具盒、牛奶盒、小木箱等实物)
师:你们认识讲台前这些物品吗?
生:认识。 (异口同声)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答略) 从外形上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你能再举一些长方体的例子吗? (生举例) 为什么它们都叫长方体? (生一时语塞, 师趁势板书课题) 到底什么样的形体才是长方体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 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发现学生有的呆呆地眼瞅着面前的长方体, 有的手拿长方体茫然地转来转去, 有的无所事事地做起其他小动作, 两三分钟后反馈, 只有个别学生举手。)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默然)
师: (有些着急, 用手势比划) 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 你发现了什么?
生: (手举着一个药品盒) 长方体这两个面是正方形, 这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教师一看学生答非所问, 无奈之下, 不得不“告诉”……)
【反思】笔者原来以为长方体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体现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可是课堂实践证明学生绞尽脑汁也探究不出长方体的特征,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 上述案例中出现的“尴尬”, 责任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教师没有以学生的思维起点为出发点, 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深入认识立体图形, 他们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没有研究立体图形经验、教师又不给予任何引导或暗示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是茫然的, 这样的自主探究毫无价值。归根结底, 是教师的要求过高, 步子迈得太大了。是不是可以通过细化几个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降低学生有效发现的难度呢?于是, 又有了第二次试教。
第二次试教
(教学引入同第一次, 但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教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
(1) 长方形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
(2) 长方形有几条棱?你能按一定的标准分组吗?量一量每组中几条棱的长度, 你有什么发现?
(3)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你们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 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探索出来吗?
(学生操作学具, 合作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六七分钟后教师组织反馈。)
师: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依次反馈, 发言十分踊跃, 交流的过程非常顺畅。
【反思】说实在的, 上完这节课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准确、完整, 对长方体特征的探究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任务了。评课时几位老师的发言又让我的心里凉了半截:表面上看, 学生是动手操作了, 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了,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长方体的特征也是由学生说出的, 但仔细分析, 其中有多少学生自主探究的影子?这样的教学貌似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地位, 其实仍是教师进解教学的延续, 只不过把教师的口头语言变成了书面语言罢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学提纲中过于细小的问题分解, 过于细致的引导, 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变式罢了, 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虽然最后能很顺利、轻松地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但在这一过程中, 没有出现争论、卡壳、思考的格局, 学生缺乏强烈的探究欲望, 没有形成有效的探究经验, 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于是, 我又进行了第三次试教。
第三次试教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小刀。教师引导学生切一刀得到一个面, 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 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 (板书:面棱顶点) 再切三刀得到一个长方体。
师:下面进行切长方体比赛, 看谁切得既快又像。 (学生切过后, 展示切出的长方体。)
师:看一看, 哪些同学切的像长方体, 哪些同学切的不像长方体。
师: (展示几个切得不像的) 谁来说说这几个为什么不像长方体? (生答略)
师:看起来, 看似简单的长方体还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 到底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 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 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 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特征多。
学生马上按照老师的提示, 研究起长方体的特点来。虽说磕磕碰碰, 但他们还是情绪高涨、较为完整地探索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反思】在课后的交流中, 教师们普遍认为, 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戏,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为下面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接着凭借“快”“像”两个评价标准, 使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切长方体的操作中, 初步感受长方体的特征, 接着教师以一句“请你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 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 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把握研究的方向, 明确探索的方法。学生不仅探究出了教师预设的内容, 有的学生还得出了“正对着长方体的某一个面看, 只能看到一个面;斜着看, 能看到两个面;从一个角看, 能看到三个面”的结论, 而且有的学生还尝试自己画出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时而观察、时而思索、时而交流、时而操作, 个个兴致盎然, 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本节课中,董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经验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1.认一认:课始,董老师从积木说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都不一样,你们认识吗?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中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打下基础,同时蕴育面离不开题的数学思想。
2.摸一摸:在学生指认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木后,董老师组织学生摸积木的一个面:在我们的学具盆里老师喂你们都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三种积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圆柱,像老师这样(示范摸圆柱的底面)摸一摸(生活动),现在大家摸的这个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然后董老师请同学们分别拿出这三种积木中的一种摸一摸,看一看,并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摸一摸”这一活动既为学生创造力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也为下一活动“说一说”准备了素材。
3.说一说:在学生充分摸一摸的基础上,董老师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指名多名学生说出自己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初步感觉,促使学生从动作操作向言语描述过渡,提升小朋友的形象感知。
4.画一画: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中学生已经涌动起进一步操作的想法,董老师适时的站出来:小朋友们想把它们画出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画在纸上呢?几个学生立即举手发言:印在上面画;看着花!学生想动手的愿望更加强烈,董老师立即组织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在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并适时指导少数还不会的同学:不会的没关系,可以看课本16页,仿照书上的样子自己画一个。
5.贴一贴:学生积极画图后,董老师有选择且有序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将学生的作品按照形状分成3排粘贴在黑板上(其中包括同一图形不同方位),为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各自的特征做了自然的铺垫。
6.围一围:在学生自主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一些特征并进行图形的辨认后,董老师有组织学生“围一围”活动:“小白兔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出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你能不能用上刚才学的本领,帮小白兔围一围呢?谁来帮小白兔围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你们会帮它围一块正方形的菜地吗?”
在学生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董老师又抛出话题:“能不能围出一个圆形的菜地呢?”班上学生自然分成两派,董老师指名赞成派中选派2人到黑板前进行了演示,学生都没有成功,对结果的探究赞成派中学生更加迫切,但董老师却不再让学生争辩:“到底能不能围成呢,欢迎同学们下课后继续辩论,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自然地将学生探究的越往延伸到课后,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7.涂一涂:“用钉子板围圆形”许多学生探究的欲望正高,董老师又适时的组织学生“涂一涂”:“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我们来帮他们分一分。这里面有哪些图形呢?(指导学生看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你会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分别涂上颜色吗?想一想怎么涂?涂好后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谁先涂完”。在轻松地音乐声中,全体学生个个积极动手,从原来的争辩情绪立即转向“涂一涂“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董老师设计的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就是把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结合起来,以具体的操作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给学生大胆表现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的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了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本节课董老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动手、勇敢展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1.大胆发言: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虽然有些幼稚,但并不缺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火花:
课堂片段1(在学生充分摸一摸的基础上,董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生2:正方体的底面是正正的,平平的……
生3:(接着上面同学的话)是方方的……
生4:长方体的底面是大大的,平平的……(学生将自己画的长方形比正方形大理解为大大的呢)
师: 还有跟它一样的吗?
生4:在它的后面和它一样,也是大大的,平平的……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生1:圆柱的底面是圆圆的,滑滑的……
课堂片段2(如何区分长方形与正方形)
师:我感觉正方形和长方形长得一样,你们同意吗?(老师过意挑起话题)
生(齐):不同意!
师:你们是怎么区分的呢?(充分利用儿童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生1:长方形是长的,正方形是正的……
生2:长方形它有点长,正方形它有点方……
师:对,正方形是方的。
生3:长方形比正方形多半个
……
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初 步认识就基本达到了目标。
2.积极动手:整节课,小朋友们一直处于各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涂一涂”等学生喜爱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直观感知,也为简单描述特征和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勇敢展示:在学生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进行多次展示后,对能否围成圆董老师2次让赞成围成圆形的同学演示,为学生勇敢表现自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并将此项活动自然地引入课后,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的王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设计练习要精而少
我在设计练习时有重复的练习题,应该再出一些生活拓展题目,这样使学生学以致用。
2、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课前,我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课上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了学习方式,激活了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生探究过程,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一次教研活动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来上五年级的内容,众观整节课下来,教师问了近50个问题,来上课的只有23名学生,理想状态是每人平均两个问题,可统计结果是:整节课结束,还有十位学生一次没回答过问题,有四位同学曾回答过三次以上。这节数学课上设计问题的很精彩,看起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应该称得上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但在有效的思维交流中,很遗憾,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与问题接触,与问题零距离。如何“让思维交流成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化剂”?我的思考如下: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不应成为好学生的独角戏,要针对好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给”漏网之鱼”钻空子。提问要扩大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与问题零距离,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每节课中我们都应该关注“提问率百分百”,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课的内容,巧妙的做到学生与问题的零距离。其实,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练习与总结环节,我们也不妨说一句“这个问题我请还没发言的同学来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来挑战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我拆掉一条棱,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再拆掉一条能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要拆掉多少条也就是至少还剩几条棱,保证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
生1:8根。
生2:3根。
生3:4根。
师:请你来拆!(生边比划)
师:再拆掉一条呢?看来至少要剩下这样的3条棱。这3条棱长度都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们是互相垂直的。
师:(出示模型)你能找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竖起来)它的长、宽、高呢?
你能找到图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我们一般把底面的这条棱叫做长,这条叫做宽,这一条叫做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有几条这样的长,有几条这样的宽,有几条这样的高?
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平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一、教学回放
1. 认识正方体。
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模型, 摸正方体的一个面, 顺势介绍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体观察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怎样证明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相等呢?教师先肯定学生测量的方法, 接着引导推理的方法。
2. 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课件出示 (延长正方体的棱, 变成相对的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 教师提问:这样的长方体, 它的面、棱、顶点又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同桌合作仿照刚才研究正方体特征的方法来研究。同桌合作, 找寻特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怎样证明4个面完全相同, 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联系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予以解释。
3. 认识一般长方体。
课件出示 (继续改变这个长方体的棱, 变成一般的长方体) , 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实物, 4人小组合作, 找寻特征。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4. 沟通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形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交流得出:这三种物体相同之处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的是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所有的棱都相等。
5. 变式呈现, 认识长、宽、高。
教师提问:如果画一个长方体, 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电脑出示直观图) 从这幅图上我们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只画了三个面呢?
教师继续提问:补上了三条看不见的棱, 现在一共画出了长方体的几个面?学生答6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 然后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回想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睁开眼睛, 再和屏幕上的比较一下。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 。如果擦去一条棱, 你们也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 还能想出来吗?
思考最少保留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学生指出保留的三条棱, 电脑随机出示)
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 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用的名称。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宽, 竖直方向的叫做高。
6. 巩固运用。
教师出示课件——操作题:有三种长分别为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和小圆球 (橡皮泥捏的) , 用这些小棒可以搭出几种正方体?可以搭出几种长、宽、高不全相等的长方体?
二、教后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 从特殊到一般, 学生在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到长方体的变化过程中似乎更能关注到物体面、棱的变化, 便于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设计的三个形体的对比沟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 又培养了能力。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很多教师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用课件设计中的动画来演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相对的棱长度完全相等。但是这些演示虽然看似直观形象, 但从课堂实际看, 学生停留在只做一个“观众”而不是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和“主人”方面。这样, 反而束缚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 削弱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认为, 直观几何是数学活动的最低层次, 在这一层次水平上, 学生只能认识眼前有形的、实在的事物, 处在此水平的学生应该是低年级学生, 在本节课上虽然仍需要结合实物进行教学, 但要求应该提高到实验几何阶段, 即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把学生引导到主体地位上, 让他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因而,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层面上的活动, 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在此层次的水平之上, 适时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即上升至论证几何的高度。如: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做进一步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到此结论。当然这只是初步的, 因为学生毕竟还不能给出严格的证明。
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时, 也不是简单地直接介绍, 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 由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到逐步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此时的“长、宽、高”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概念, 还隐含其对长方体大小的决定作用。由此, 在学生心中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 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空间观念等都得以有效发展。
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 不仅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充分地发挥了数学练习的功能。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上的配套练习很简单, 于是, 巩固练习题既起到了巩固新知的效果, 还增强了它的“数学味”和“思考性”,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师在提问学生“怎样搭, 为什么这样搭”时, 对全课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点拨, 可谓“一举两得”。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一折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请观察我们教室,你发现哪些东西比较多?(生答略)请观察一下,如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看看黑板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呢?
师: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手怕)那手帕的面是什么形状?魔方的这个面呢?(生答略)
师: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抽象出图形,建立表象。
师(指板贴的两张白纸)问:你能看出这两纸白纸分別是什么形状吗?(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师:那我们就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好吗?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3揭示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已经知道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师:通过刚才汇报,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评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认识了具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把它们画下来,抽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特征。
(1)学生从材料袋中拿出长方形纸,通过操作、实践、合作研究,自主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①布置研究任务。
A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你喜欢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B把找到的特征与组内的同学先交流交流。
②分小组合作研究。
(2)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生汇报后,师介绍“对边”)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白纸演示):我们知道上下两条较长的边是一组相对的边,简称为“对边”。(板书:对边)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自己的发现)
师:淮来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对边相等)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提示):量角的大小,应用量角器,在这里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2研究正方形特征。
(1)根据长方形的具体特征,猜想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努力,合作研究出长方形具有这些特征,那你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猜想一下正方形具有哪些特征?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操作验证。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完整说一下正方形的特征;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
师:我们已经发现并且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从它们各自的特征中,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自学课本,认识长和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到全班交流,由点到面,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活动,应用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展示学到的本领,好吗?
活动(一):围一围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拼一拼
师: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
活动(三):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2拿一张长方形纸,在它上面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活动(四):画一画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出每条边的长度。(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呢?
2实践活动。
(1)拼一拼。
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几种拼法?
(2)想一想,至少有多少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上课时我先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入手,再出示长方体物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多长方体,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长方体”为一名词,顺利进入了新课。
第二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再问“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利用教具、学具,通过教的参与指导,让学生摆弄触摸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三个要素。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其特点,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张表格,通过看、数、量、议、想等过程,使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自主互动学习的方法,能够互补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后进生”的促进。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础,从顶点的特点引出了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利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根据自学提示自学长方体的特征。在练习方面,我觉得还需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鼓励少了些。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幼儿园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教学中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这样不仅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以及“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让学生独立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注重了多元化的生生、师生评价。如在出示直尺图后,我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学生在互问互答完以后,我会提醒提问题的学生,“你觉得他回答的怎样?”“把掌声送给××!”通过送掌声的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掌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教材创设了两个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 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 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 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帮助、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长方形纸一张, 长方体盒子一个, 教学课件。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研究报告, 三角板、直尺、铅笔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看屏幕。 (媒体出示教室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那3、5两个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却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看来啊,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 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板书:边、角。 (此处, 学生边说, 老师边板书)
师: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得打“?”。
你有什么办法能来证明这些是正确的呢?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板书:尺量、对折。
师:真聪明, 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工具, 采用这些方法来验证这些观点。
(学生动手操作, 教室巡视并注意询问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的结果?
小结:让我们把刚才证明的结果填在报告书相应的位置。
学生汇报填表结果: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图形, 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长方形, 大家看屏幕。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形是长方形?你是怎么判断它是长方形的?图1、图5为什么不是?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现在,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形, 让我们通过同样的办法, 来研究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折纸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然后汇报交流, 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 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体验成功, 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练习巩固
师:老师还留了一些闯关题, 大家愿意一起闯一闯吗?
练习1:你知道其他两条边的长度吗?
你知道其他三条边的长度吗?
练习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 长方形的长边叫长, 短边叫宽。 ()
河西小学 胡丽云 2016年12月2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感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相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等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的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一、这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首先,用复习引出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能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
3、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二、不足之处:
1、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
2、,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两次试上,第一次上完感觉非常糟糕,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点,但依旧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课那天,时间却绰绰有余,按照教案的流程讲最后一题时还有十分钟。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我在备课的时候很少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说还不能够去想到大部分同学的课堂反应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备课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备教材,备教法,学生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里,我做的还太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
二、学生的课堂表现
平常上课时,班上的氛围挺好的,很多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上也有部分调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学走神,但是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都过于规矩。在让他们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时,在我预想中他们应该是很活跃的,活动展开后就比较难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但是实际却是本份地坐在那里折折量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平时上课时,师傅说我要学会驾驭课堂,但是这节课很轻松的就控制住了课堂的节奏,环境有所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上课,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表现自己,像平时一样。
三、关于教具的准备
在听了郑主任的评课后,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没有准备到位。之前在网上看到某特级教师的说课,根据她的说课我准备了在课始给学生信封,一开始是每四人一个,冯老师在给我梳理的时候提到这边可能有点困难,后来我又每两人一个信封,信封这边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其实真正应该花时间准备的应该是给每个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以便在具体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时能够一起测量,规范讲解。这边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以至于在课堂上他们自己测量时,出现了尺子长度不够,不会规范测量等问题。问题的解决要抓主要矛盾,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完全没有经验,需要多学习!
四、本课重难点
出示长方形纸片, 想一想:在什么形状的物体上一定能找到长方形;出示正方形纸片, 想一想:在什么形状的物体上一定能找到正方形;引入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 (这样回顾学习唤起学生“面在体上”的认知经验, 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展望学习, 提出问题
1. 出示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 构成长方形的4条边与4个角有什么特征? (2) 正方形的4条边与4个角有什么特征? (3) 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 阅读问题
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三个问题读一下,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生阅读问题。
3. 提出要求
师:这节课, 我们要通过活动操作来探究这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在活动中边操作边思考, 同学们能做到吗? (我认为直奔主题, 明确本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数学活动l: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 活动操作。我给每个同学准备12根小棒 (三种长度, 每种长度各4根) , 然后提出操作要求:你们能利用这12根小棒, 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学生们跃跃欲试, 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类型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 汇报交流。
数学活动2: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你们的发现, 并把经过验证的结论填写到课本上。
福建南安●蔡丽芬
(1) 验证猜想。师:请同学们利用我们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附页2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你们的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
(2) 汇报交流。
(3) 完成“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把经过验证的结论填写到课本72页填一填上。
(4) 小结。
师:我们刚刚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所以, 长方形的四条边只有两种长度, 较长的边叫做长, 较短的边叫做宽, 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是邻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所以, 正方形的四条边只有一种长度, 任何一条边的长度都叫边长。正方形的邻边是两条有公共顶点的边。 (我认为通过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后, 再来介绍长、宽、边长等概念更有合理性。介绍什么是邻边, 是在给后续纵向数学化准备语言工具)
(5) 反思。 (1)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异同? (2) 正方形是否具有长方形所有的特征?
数学活动3:把长方形的信纸放入信封, 做一做课本第72页“想一想”中的实验。
(1) 小组活动。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有长方形纸的信封, 然后提出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派两个同学推一推、拉一拉,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信纸的变化, 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 汇报交流。
(3) 反思: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
(4) 小结。
三、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通过数学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主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有价值的, 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重视观察、操作, 发展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操作,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如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先研究用什么方法, 再进行操作, 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此一来, 学生既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观察、讨论、交流;又有充分的体验空间去经历、体验、感受, 空间观念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 从而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认识, 进而形成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猜想、验证, 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时,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 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 让学生采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性, 这样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 引导回顾、反思, 积累活动经验
在本节课教学中, 我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观察、操作、猜测、想象等) 外, 还注意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 以便及时总结并积累活动经验, 使活动教学更有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课反思01-02
《长方体的认识》10-27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反思11-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10-29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09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教学设计11-17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反思07-11
幼儿园小班上学期主题教案:认识长方形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