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共13篇)
如何进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义井联校联片教研活动材料义东沟学校翟凤英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读”字当头。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同时,教师要学会放手。我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自读,深入感受课文内容。而这一过程,我只是在必要时适当地简单引导。这样,学生不但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同时有个别学生还提出了对文中内容的独特见解,使作者情感得到了深化,内容得到了延伸。在检测中的阅读部分,能独立完成的学生越来越多。
二、精心引导学生“多思”
引导学生“多思”和放手于学生,二者并不矛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以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疑问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疑问,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会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策略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不平均对小组合作产生影响。小学的英语阅读工作属于基础英语教学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受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长短、个人的英语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仅相同。这就会对英语阅读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各小组的分组安排和小组内的角色分工工作中都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影响。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缺乏必要的默契。在进行英语阅读小组合作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是否默契是完成小组合作工作的前提。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受到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默契。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小组合作工作难以开展。
3.小组阅读合作缺乏必要的后续工作安排。在英语阅读的小组合作策略实施过程中,其学习后续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起到阅读学习效果的稳固作用。这些后续工作包括了阅读学习成果的评估工作和阅读的拓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实际的小组合作阅读工作中对于这些后续工作的开展依然缺乏必要的安排。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了以下两点。一是对于阅读学习成果的评估工作依然采用的是教师评估的方式,这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二是对于学习完成后的阅读拓展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引工作,是学生在阅读拓展中难以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这些问题都会对阅读小组合作策略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二、小组合作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方法研究
1.阅读前做好小组人员安排工作。在进行英语阅读小组合作工作前,英语教师需要完成的第一个工作是小组人员的安排工作。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的两个工作内容。一是做好小组分组工作。小组分组工作是否合理是小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在进行小组分组工作时,英语教师应合理的进行人员配置工作,是每个合作小组中的人员素质达到平衡。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性格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的小组分组工作才是合理的。二是在小组内部的分工中,英语教师也应该做好合理的人员配置工作。这些配置工作包括了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英语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带动能力低的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合作能力差的学生等分配原则。这些分配原则的实施可以保证小组合作中学生配置工作的完成。
2.利用角色扮演方式在阅读中做好小组合作。对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工作中默契程度不高的问题,英语教师可以采用阅读角色扮演的工作方法进行解决。所谓阅读中角色扮演的工作方法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的故事,将小组中的学生按照阅读材料进行角色分配,进行阅读工作。这种工作的优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进行角色分配时,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角色分配,降低了英语水平差的学生的阅读难度,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角色的分配工作,更加保证学生对角色的带入性。这些工作方法的实施都可以保证小组合作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每个学生在阅读中必须做好与其他学生的配合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间的配合程度就会加强,就可以在阅读中提高学生之间默契程度,为小组合作阅读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三是可以做好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工作。在进行角色扮演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利用阅读后小组成员互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在英语小组合作阅读教学完成后,做好其教学效果的评估工作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过程。但是传统的教师评估工作在小组合作工作中因为其不符合小组合作工作的特点,难以起到全面的评估作用。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教师的评估工作外还应该建立起小组内部学生成员之间的互评方式进行评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效率。这种小组成员的互评方式具有以下的工作优点。一是学生互评可以提高小组成员间的互动性和默契性;二是在小组成员互评中,英语教师可以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应对工作;三是在互评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完成二次学习和复习的过程,进而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效率。
4.鼓励学生联合撰写阅读心得,促进拓展阅读工作的开展。在完成小组合作阅读教学工作后为了促进拓展阅读的开展,英语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小组内的学生联合撰写阅读心得,进行阅读的研究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利用英语教师提出的阅读心得撰写要求,引导学生找到拓展阅读的重点,提高拓展阅读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联合阅读和撰写阅读报告的机会,提升小组内学生的合作性和默契性。
利用小组合作策略的实施,做好小学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一项很好的创新工作。所以进行这一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针对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解决工作方法的研究,提高这一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摘要:如何做好英语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研究者发现小组合作策略的实施可以促进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针对小组合作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好应对工作的研究,是英语教师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66-01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应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一次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一次一次的训练环环相扣,才能逐步完成从不能读到能读,从读得不够好到比较好的发展过程。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也都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因为只有指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最经济的时间,练成最切实的本领。
到底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第一、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自觉阅读
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成的,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句连成段,段连成篇,联系起来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这才成为有血有肉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
1、从学习文字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思想,慢慢加深理解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桥梁和渡口,理解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课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去阅读,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循着作者的思路,诱发里面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浅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去体会,去寻味。阅读之初,要凭借语言文字读进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之后,还要进一步再读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反映思想内容的,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在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仅要重视语言文字,更要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开展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一段话,更要弄明白词、句、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文章是个整体,文章中的字、句、段都与文章紧紧相连,都只能在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中才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离开了与整篇文章的联系,离开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些词、句、段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原本的光彩和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重视字、词、段、篇的联系,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重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其内在联系上狠下功夫,不要把词、句、段与文章分裂开来,孤零零地就词讲词,就句讲句,就段讲段,那样,必然会使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也不要片面强调文章的表面形式,而忽视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才能促使学生自觉阅读。
第二、促进知识和能力不断转化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阅读训练中获得了一些知识,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熟知知识,在实践中消化运用。例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了分段的知识。如果让学生去说分段的条框,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依然不会分段。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分段的知识运用于阅读新的文章和实践,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达到熟练的效果,才能形成独立分段的能力。在阅读中实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联系实际生活,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学《蟋蟀的住宅》一课,这篇课文把蟋蟀称作是建筑工程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出蟋蟀为什么被称作建筑工程师的原因。蟋蟀爱劳动,把住宅造得光滑、漂亮、舒适、边读边想,联系实际,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有的说我们还要热爱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文章的思想内容便与实际融于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知识,转化为认识社会的能力,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深化。
第三、认真上好讲读课
1、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备好课,教师要自己先读懂课文,弄清作者的思路,这样,文章的脉络才会清楚,词、句、段、篇之间联系才能用一条线串起来,才能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做到胸有成竹,到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按作者的思路安排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表现出来;其次是要布置学习预习,通过预习,把能自己消化的东西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要编写教案,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把教学的要点及叙述定写下来作为备忘。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一般来说,课文大多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因为一篇好文章,作者的思路是有一条线索贯穿下来的,一篇文章是围绕着中心的一个整体,局部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局部与局部之间也环环相扣,互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住整体性,要从整体入手,先对文章的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深入到各个局部,获得进一步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3、重视课内外的结合。为了充实课内的收获,教师要挑一些课外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扩展知识,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涉及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或是亲身参加实践,从实践的体会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参加‚第十二届‘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语文识字、阅读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3月25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届‘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语文识字、阅读教学研讨会,在三天的学习中,共聆听了来自全国的16位名师、专家的授课和讲座,真是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专家们深厚的功底、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的研究,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让我这个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教育者看到了世界的新奇和美妙。张敏华老师悦耳动听的声音、富有激情的讲授,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伟大的师爱;吴琳老师睿智的课堂和对语文教学的默默付出,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教育者的品格;石春妍老师的‚‘双线’并进识字,‘三境’联动阅读‛讲座,为我们识字、阅读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还有著名儿童诗人雪野、教育专家赵志祥、赵昭、钟鹤童、吉春亚等等,都让我备受感染,心灵一次次被深深撞击,深觉自己知识、能力的差距。
当然,在不断地反省过程中,专家们传递的理念、方法也慢慢在我心中扎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学生基础段打牢基础,在课堂中进行识字、阅读教学,结合专家的讲授和自己的一点教学实践,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识字、阅读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识字的关键是记忆,学生识字负担重,重就重在学过的字容易忘记。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短时记忆的遗忘率一般在60~70%之间。要求学生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许遗忘‛,教师和学生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作斗争。事实证明,现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认识‛生字的时间。这样识字费时又费劲,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都很重。随文识字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注重开发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用听故事、读故事的办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活
动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让课文中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字就不是孤立的,汉字被置身于广阔的背景,放在文章的整体之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从另外的角度看,字、词、句、段、篇是相互联系的,符合课文教学的系统观和联系观。这样,学生对生字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
如: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么、办、法、高、想‛等生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的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又怕学生看不清水在瓶子里的高度,便在瓶子里掺了红墨水,这时我拿着乌鸦图片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口高颈瓶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办法‛这个生词,意思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做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力字旁的两点千万不要丢了。教师一边讲一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应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喜欢识字、爱上阅读。首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游戏或比较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只要教学开始,便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猜谜游戏,从游戏中引出绳子,适时
地完成生字的教学。这样,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况下,让学生对生字建立表象,形成初步认知并及时对这些生字进行深入的学习。
其次,扫清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引入课文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课文,‚同学们读书时,你想给同学提什么要求呢?‛学生会这样回答:‚首先给生字朋友做记号,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学生通过互相提示后,教师就指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把生字或不懂读的字画出来,后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当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时,就要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这时教师可以采取不同手段检查,如开火车认读生字、老师让学生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找出带有生词的句子读一读、最后再来读课文.这样既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又体现了识字、读文层次性,而且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与生字碰了几回面,‚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新字,同时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 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再次,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图文结合理解字义。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儿童身边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时用图画帮助识字,可以使学生对生字产生强烈、深刻的第一象。在学习课文时,采用随机让学生观看图画识字的方法,使汉字和图片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汉字的形状就会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明显的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通过图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理解课文。
三、带领学生走出文本,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生活处处是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如每个单元主题后的讨论实践题,可组织带领学生模拟社会舞台、扮演小记者等方式,在解答的同时了解了社会,更丰富了语文知识。还如《荷花》一课的学习,文本之外再为学生朗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美且丰富了知识、升华了主题,更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树立和落实了大语文观。这些活动可以说是识字、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驻马店市第二十一小学 张 改
自从任教四年级以来,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和试卷我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写字质量滑坡,特别是作文中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这引起了我的重视和对教学的反思,是学生对识字学习过于淡漠,还是老师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识字教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班不是个例,中高年级的老师似乎都有同感,本该在识字方面更容易学习的中高年级为何会出现这种滑坡现象?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进行反思。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开端,也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师的事,高年级教师看到学生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错别字也比较严重,往往抱怨低年级时学生没把基础打好。进入中高年级,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淡化了字词教学,认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学生字的能力,在语文课上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生字教学,所以让学生在预习时进行自学,教师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检查一下就算了事。事实证明,这样的识字教学并不理想,不但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反而造成了学生不会写或写错别字的不良后果。基于此种现象,我们要对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不再以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席,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低年级发生了变化。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中高年级的学生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同时在识字过程中积淀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中高年级的语文课,识字环节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高扬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会拼读生字的字音、会分析生字的字形,也会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义。因此,生字可以让他们先预习。我们可以在预习生字时提出一些要求:如,在字音方面,要求学生不看注音就能读出生字;在字形方面,要求学生给每一个生字找出一个字形最相近的字进行辨字组词;在字义方面,要求学生查字典和词典去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的字义。这样,学生既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识字
(一)指导学生独立识字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读、写对生字进行识记。而到了中高年级,识字教学不能只是单纯读、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生字进行识记,因此,在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预习生字的能力。
(二)在阅读中识字
让学生在读中识、识中读、读识结合的基础上感悟、理解、想象。巩固生字新词,例如,教学“舒服”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金色的沙滩上,吹着轻柔的海风的感觉。学生对词有了感觉,自然就会理解词的含义了,同时也就加强了对词的记忆。这种让学生在读与想象中建立文字与事物之间联系的词语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容易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三)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有的教师习惯把课文中的生字词抽取出来,进行逐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中高年级识字教学不宜零敲碎打,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整合,如把一篇文章中零散的生字新词整合在一段自编的词串或语段当中,让学生的识字过程成为扫除阅读障碍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语境的支撑,学生更容易在相应的语境当中识记生字新词,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在积累运用中识字
中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教师应尽早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来促进学生字词的积累。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词海抬贝”“成语集锦”“格言警句”等多个阅读项目,还可以将单元生字新词编写词串或短语,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减少学生对生字的回生率。
(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辩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人对同音字、形近字,较难写的字都难以区分,学生亦如此。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辩字来记字;更能强化学生记忆,使课堂识字教学更扎实,面更广,度更深。
三、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落实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理解生字,把好的识字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当中去,只要我们多一些智慧,少一些平庸,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形式,我们高年级识字教学就一定会达到更好效果。随文识字对于生字词的音、形、义、运用的正确掌握有什么优势和需要弥补的不足,我在两个多月的随文识字实验教学中初步获得了一些信息:效果最好的是字义的理解和生字词的运用。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是孤立地学习字词,所以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想、理解出字词的意思,虽然有时候不能完全表达正确,但大部分字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随文识字掌握的字词,学生在运用时困难不大,一般的差错都出现在语法上,很少有词语放错语境的情况。随文识字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好的思维习惯,在识字课堂孩子始终是积极地动脑,课堂生成很多,趣味无穷。
《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根据课程标准,除了以听唱为主学习唱歌外,识谱知识的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将为学生更好的音乐学习铺下垫脚石。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所以兴趣是其学习识谱的前提。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一节课,唱好一首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单一的学谱子十分枯燥,我们要思考如何组织教学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在音乐与游戏中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儿童的世界是游戏乐园,我们努力让音乐课成为儿童游戏世界中的一个充满欢笑、歌声荡漾、勇于表演自我的快乐净土。所以音乐教育即快乐教育,如何让学生在游戏中无痕迹的接受识谱教学,个人有以下几点方法。
一、音的认知
识谱知识比较抽象,小学低年级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应从感性入手。对音阶的感受我们都太过于着急,我们往往以我们的音乐水准直接来让学生识读乐谱。殊不知在学生大脑中音符和音高对不上号,没有音高的概念,甚至比较两个音的高低都是有困难的,音的高低与音的强弱混淆不清。有一次上课,我模仿了一个老牛的叫声和一个小羊的叫声问学生哪个动物的声音高,有的学生会说老牛的声音高,因为有的同学认为越强的音越高。因此,音高概念的确立十分重要,它是唱准音阶的前提。这个时候我会想很多方法让学生感受高低
1.用琴声感受
让学生们看我从琴低音区弹到琴的高音区,问学生感受到什么了。学生会说风筝慢慢的飞上天了、小朋友在爬楼梯。接着反向弹下来,学生可能会说飞机降到到地上了、小朋友在滑滑梯等。这就是先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不同音高联想到的不同高度的空间后,学生自己就会发现:高的音是尖的细的,低的音是粗的厚的。然后跟着老师唱高低不同的音。
2、柯尔文手势
二年级上册开始教材中利用柯尔文手势对学生进行音高训练,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用手型的变化和手位的高低来学唱简单的五声音阶,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琴声引导下边做手势边唱音阶,感性又有趣。并“4”“7”稍轻一些,“ⅰ”头上的小圆点表示比“1”要高多它也是很稳定的一个音。接着同学们都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做,边跟琴唱音阶.在学生常熟的基础上可以找一个同学当小老师表演手势,让同学们根据他的手势唱;,并且还可以做一些节奏上的变化,一个音一个音地唱(dol dol ︱dol dol dol),也可以二个音或者三个音连唱(dol dol re re ︱ mi--)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竖笛学吹一些简单的歌曲对识谱最有好处,如《粉刷匠》、《玛丽有一只小羊羔》等,通过乐器可以非常直接的感受到音的高低。
3、快乐游戏《小音符很调皮》
每七个同学分成一组,七名同学分别扮音符dol re mi fa sol la si “音符”们根据音阶的位置,教师弹哪个音符,扮演那个音符的同学就跳两下。直到七个音符全跳一遍并且加快速度,通过这样简单的游戏使学生们认识了七个基本音名与音名的排列顺序后再写出一些简单的旋律比如 1 1 ︱3—︱2 3 ︱1—︱3 5︱5--︱5 3 ︱1--‖让学生看着歌谱边听老师旋律边跳起来,孩子在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得到了快乐,也学到了知识
二:节奏感的培养——感受音的长短。
1.有节奏的读歌词
让学生有节奏地读歌词,老师范读一遍然后教读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打节奏读歌词。
2.趣味节奏,快乐创编
不仅要有节奏的读歌词,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有时也可以有节奏的进行:如,同 学们 ︱下午 好。学生会自然的用同样的节奏回应你,老 师 ︱ 下午好。也可以加上音高(sol mi mi ︱dol dol dol)再如:老师边敲节奏边说:“音乐 课︱真美好”,接着让学生编词继续用节奏说出来,如:“音乐课︱真美 好︱唱起 歌儿 ︱dol mi sol”; 也可以不用打击乐器的伴奏,如:老师问:“你 爱 ︱吃什 么”,小朋友答:“我 爱︱吃水 果 ”,“我 爱︱吃薯 条”。
3、及时鼓励,培养自信
也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感受长短,如,两个字的学生: X X(张扬)︱三个字的名字:X X X(孙丽 丽)等,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学生刚开始会很紧张,但是自己的名字学生是不会念错的,即使节奏不准确我们也要及时做出评价和表扬,学生得到鼓励而且很有新鲜感,原来我的名字还可以这样念。学生受到表扬后就会大胆的接受新知识,并且尽力达到老师的要求,因为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赞美是有激励性的。
4、快乐参与--体验音的长短
有了与生活有联系的节奏训练以后,再联系到课例中,结合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们感受音的长短,“音符宝贝们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锻炼身体呢,他们会做不同的动作,音符宝宝有时候走着唱歌,有时候跑着唱歌(黑板上画好X 和XX的节奏,分别示意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站起来跑一跑,走一走,感受走和跑的区别,然后说一说走和跑的不同之处。慢慢的会总结出来走很慢发出的声音长,跑很快发出的声音是短的。接着让学生做一组练习XX X ︱ XX X ︱ XX XX ︱XXX让以学生生活和地方实际为主,也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掌握理解的教学载体,自制乐器,自己填词都可以,越是有趣的创新学生越是喜欢,越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要急于求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培养兴趣为主为,中段识谱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少让学生齐读, 多鼓励学生自主朗读
近代著名教育家李伯棠先生在《小学阅读教学简论》一书中说:“在课堂上要少齐读。因为在感情处理上不能强求一律, 同时也可防止滥竽充数的现象。”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经常齐读不利于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进行思考, 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 理解能力与基础不同导致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速度也不尽相同, 在容易理解的地方朗读的速度可以稍快一些, 而不易理解的地方朗读的速度可以放慢一些, 甚至还可以停顿下来认真思考。而齐读就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制约, 不但容易产生唱读的坏效果, 不利于学生良好朗读效果的培养, 还影响到学生朗读的效果, 使学生在追求与其他学生朗读速度一致的情况下, 很难兼顾同时去思考、体会和带感情的朗读。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尽量少让学生齐读课文, 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朗读, 教会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读, 鼓励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多思考和体会, 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好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少讲解, 多为学生示范朗读
讲解和朗读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讲解是钻进文里, 支离破碎地分析, 只能让人知道, 而朗读则是跃出纸外, 赋予生命以激情, 让人亲身感受。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只是注重讲解朗读的要领, 然后让学生站起来朗读, 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尤其是一些中心句, 或者比较长的句子, 学生会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而没有办法读出应有的语气。
每逢我遇到这种情况, 总是会先进行范读,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想评说, 最后再让学生模仿来读。这样, 学生就会感觉有据可依, 朗读起来就会更有感情色彩。如果有必要的话, 可以教师读一句, 学生跟着朗读一句, 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得更扎实一些。
可以说, 教师出彩的范读能够以声传情, 以声启智, 当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教师所设立的标准时, 教师就可以亲自范读, 以此来打动学生的心。在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能够听出教师在语音、语调上的抑扬顿挫, 从中领悟到正确的语感。教师的范读会更现实、更直接地让学生感悟到朗读中的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进行品读文本, 而不是放任学生去阅读
语文课堂的典型特征就是书声琅琅, 人声鼎沸。这也是学生进行品读的必由途径。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带低年级的时候, 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如果没有教师到位的引导, 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原地。要想对课文达到品读的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要先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例如, “有了阳光, 我们的世界多美呀!”教师进行了讲解后, 就让学生进行朗读, 还要求学生读出美感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身临其境地欣赏阳光美景, 把学生带到阳光温暖的意境里,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朗读,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画出感觉到阳光美好的词句, 从而一边读一边感受。
要想让学生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 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读着禾苗的诗句, 就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禾苗在变绿;读着小树越长越高的语句, 就好像看到了小树越长越高的情景, 最好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 把文字还原成画面, 真正读出自己的感情来。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用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与作者产生共鸣。然后再逐词逐句地时行品味, 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 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做到多评多议
朗读课文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 当一个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时, 教师会请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读, 或者是不经过任何指导让学生反复读, 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恰当的点评, 应该告诉学生哪一个词语要重读, 哪一个词语要读出怎样的节奏, 读出怎样的感情色彩。否则, 无用的重复读只能让学生读得厌烦, 浪费时间。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 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在哪里, 应该让学生多做评议, 可以给出学生几个评议方面, 如正确与否、字音是否精确、停顿是否合理, 表情是否到位, 情感是否饱满等等。这样, 用学生的口来纠正学生的错误, 他们双方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共同总结经验,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会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引导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一、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做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学生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此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得到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恐龙》一课,学生对恐龙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他们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阅读质疑能力,促进多维思考
《新课标》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重要的地位。
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多维思考,使学生表达了个性化观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创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废墟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坚强、坚持、坚守信念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但有的学生质疑:假如父亲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而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开拓阅读教学资源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形象和崇高深远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
现今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大都立足于鲁迅先生所说的“真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这个基本立场,因此,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同时也是学生立身的范本。打开教材,就如观赏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
(二)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宏大的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地点拨和引导。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学生所具备的“爱心”,是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广泛而深远。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阅读的氛围,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鼓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能燃起学生阅读之火的,首当其冲要数阅读氛围了。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明显。首先,教师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作为语文老师,我带头读书,在情感和行为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实践已证明,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除了以身作责,我还进行好书的推荐工作。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推荐时首先要迎合学生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
三、教授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氛围营造了,兴趣激发了,也有书读了,这样去读书,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去积累、去运用,可以说阅读的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科学的读书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这也是阅读效果的有力保证。阅读方法有很多种,大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我们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浏览法。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可以说书籍浩如烟海,人们不能对所有的文章都详加研究。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或内容不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可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写法等。
2、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等,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今天上课所选的《智慧的美丽》就属于此类文章,指导阅读时,不仅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最后还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明白关爱别人是美丽的,要学会关爱他人,想着他人。
3、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者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它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要提倡写读后感。写读后咸属于创造性读书,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习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阅读的习惯,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
好的教师不仅传授阅读知识、教会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质疑问疑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有所帮助,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搭建展示的平台,凸现阅读的个性化和人文性
一池清水,只要拍击,就会产生陈陈涟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把开展的各项丰富的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如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诗文朗读会、猜谜语、读书征文等,学校也定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阅读知识竞赛、“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童谣朗诵会、成语接龙等。这不仅让学生体会阅读带来的甘甜,同时这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活动又转化成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书、好读书的动力。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学生都有一对强硬的翅膀,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宣传、指导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使课外阅
康宁杜景成希望小学 刘寿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标准”还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尝试创造性阅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激趣,让创造性阅读成为需要
“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写”的基础。“标准”明确提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没有思辩的小语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语文学科教学模糊性的特点使思辩成为可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情境。创设思辩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探究结合起来,没有经过探究的课堂思辩只能是胡思乱想或异想天开,思辩情境的创设应当在促进学生创新与哲理思索的过程中进行。当然,思辩情境要求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实现个体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思辩活动的创设一定会让学生更加喜爱创造性阅读。
二、吟悟,为创造性阅读提供支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吟诵和感悟结合起来。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情境中进行自主的阅读感受,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目的,有趣味。吟诵后的感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作为学生一种情感意识共同投入的学习行为,其意 义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
三、积累,为创造性阅读奠定基础
学生的创新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靠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学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建构去获得知识。
四、运用,为创造性阅读营造空间
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言论自由”。“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健康理念表明:“学生是人本,自由、多元和个体的”。这就告诉我们,要 全方位地解放学生不但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而且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群体的语言交流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说,学生才愿说、敢说,并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自己阅读的成果从“零碎型”过渡到“整合型”再发展到“价值型”。这样的“言论自由”为学生创造性阅读营造更多交流空间。
总之,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创造性阅读正是诱发儿童创造的潜能。这种爱,在教育上也应是一种“活”的教育,应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学生也就能插上奋飞的翅膀,尽情翱翔。
一、阅读前,设计各种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能力更是直接受到阅读兴趣的影响,阅读兴趣高,阅读动机就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要巧妙地组织教学,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这是顺利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根本保证。设计语言实践情景,让语言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习语言和知识。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借助面部体态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使课堂语言表达气氛浓厚,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交际。例如,复习使用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I am going to do…等一般将来时的句子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内容:开始让学生听一个chant,节奏欢快,学生边听边说兴致很高,把学生轻松自在地引到英语的课堂来,然后又问几个学生一些句型,如,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are you going? 然后又让同桌之间进行类似句型的 pair work,教师巡视并进行适当指导,最后总结。通过欢快的chant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然后通过自然亲切的英语对话,复习前面学习的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对于一些较难的单词,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和上下文去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来把握章篇意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课前,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有关英语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风趣幽默的短文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新课产生求知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推断或预测。
二、阅读时,以细节阅读为核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年纪小,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教师要注意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教师可先让学生带着简短的小问题听录音,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让学生听完后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解决并且完成Tick or cross。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注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先理解后拓展。这样,教师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适当进行勾画,就提出的问题进行问答,在问答过程,要兼顾差生和优生,让差生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第三,略读,让学生运用跳读技巧,只找到所用信息即可。第四,跟读,分角色朗读。这样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完成任务,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了全体学生,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能力。阅读中也不能孤立地只是读,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能。小学高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教他们查字典解决生词、难词,培养他们自己阅读英语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类似what,who,when, where,why这些词,学生通过阅读回答文章细节问题,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阅读后,教师提出文章中难理解的语言点,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读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开展各式各样的笔头练习,让学生复述、转述、改写、表演,记录学习等。增强学生的语感及语言组织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高年级进行简单写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文的阅读是很好的写作范例。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周末的调查表,让学生采访小组人员,然后进行汇报,调查任务使学习内容更加真实化,还让学生根据信息去写一篇周末去做了什么的作文,并用一般将来时去谈自己的理想,这样就可以从问、听、写到说全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交际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指导,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因教师的细心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因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而得以纠正、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有正确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能而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合理的使用和安排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各类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常言说:“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能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紧紧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因此,我们要鼓励高年级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同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改方向,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学生能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提供更好、更有效的阅读舞台。
参考文献:
[1]贺红霞.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势在必行.2007(98).
[2]贺红, 蒋蕙. 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 2005(2).
一、主体分层——尊重差异, 表现个性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的方式区分开来, 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 心理素质, 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分别指导, 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 还要, 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 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为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始终注意这些变化, 及时的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 把它作为一种理念, 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只有尊重差异, 给每一层的学生表现的机会, 才能使每个分层, 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目标分层——激活思维, 展现个性
设计教学目标, 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 摘果子”。例如5A 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一课, 知识目标:掌握句型I have…He has…单词no, leg, foot, give。技能目标:模仿课文, 练写小作文my animal friend。情感目标:关心爱护动物。以上的教学目标, 是老师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 体现目标分层的特点,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 只要能达到知识目标就基本可以过关了, 对于优等生和中间生, 要求能进行小作文的训练。
三、施教分层——着眼差异, 培养个性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渠道, 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 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 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所关注的问题。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 而是一种理念。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 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 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 让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 让同学们进行评议, 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 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
四、评价分层——增强信心, 塑造个性
我认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客观评价, 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 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 完成不同的作业, 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 是中下生的, 以鼓励为主, 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 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但中上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 并指出表达要准确, 不能随便。课堂上, 我还教给学生学会评价, 如果认为他是中上的学生, 那评价的要求稍高;如果认为是中下生的, 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 给予肯定。师生评价, 生生评价, 极大促进了课堂的和谐交流。而不同层面的学生也学会了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这样, 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评价, 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合适的评价, 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 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 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才能塑造各类学生独特的个性, 他们的素质的也会全面提高。
五、作业分层——唤起热情, 张扬个性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 切忌一刀切, 否则优生觉得吃不饱, 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学困生就会觉得压力太大, 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 失去学习信心。因此, 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 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
一、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实的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疑问处,阅读的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便在读的过程中仔细认字,积极思考。第二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诵读、轻声读、默读、赛读等进行充分的读书,自主的思考。讨论问题时,在关键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渎、自悟、自明”的能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个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寄情于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阅读,如《紫藤萝瀑布》等,可用“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方法,《鸿门宴》等可用“读时按自己的想象加动作”的方法,学生都喜欢这样的阅读,读得有滋有味,配以动作表演时,也有板有眼。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第四层次的读,是指导个性化的阅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二、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句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培养起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然而这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因此,新大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定时定量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要求。我们从课文涉及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文坛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当代文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可以接近生活。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一度的高考优秀作品。把这两方面选出来的作品编成书目印发给学生,学生读起书来就不会盲目被动了。第三,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刊杂志,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在阅览课上或业余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三、将课内研读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创设情境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我们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进行拓展时我们特别注意:课外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鉴赏评析、课后随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文以外的拓展延伸一定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位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才能自然的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今天的中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往往更具有知觉性和超前性,语文老师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把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方法融进阅读教学中,才能胜任当代阅读教学的需要。
教师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素养、人生态度、理想情操,总能通过他自身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语文教师,更是一个有情愫,有理想,道德高尚,修养深厚,正直秉诚的“人”师。教师的审美品味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幽雅,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成为一种意象、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体现于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自己不懈怠,要走在前头,要有广泛的阅读,要在阅读中开挖不竭的精神源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
我的教学故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能力。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特别是小学生,对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还必须对学生情感诱导,给予关怀、尊重和理解。那么学生就都会得到鼓励,敢于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激起师生共同进行教与学的热情,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次我在上《蝙蝠与雷达》时,提了个问题,班上仅有几只手举了起来,课堂上静悄悄的,我以为也许问题太难了,于是就降低了难度,但学生还是不大愿意举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后,我听了说:“虽然你说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谢你的勇气!”没想到一句简单的话,却给了学生无限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课堂上发言踊跃,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可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一定勇气,可以让冷清的课堂逐渐热闹起来。课堂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不仅使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上课当作一种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我在上《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先简单介绍本文的语文常识,提问“找一找你们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再让学生质疑看到“打扫”这个词你有什么疑惑,学生提出问题:打扫本是好事,但作者为什么要加引号啊;而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研讨课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的学习,然后,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解开了,学生也自然学好了这一课。
二、读思结合,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要通过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语文教学,读要重“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中,我先短片展示了《战火中的儿童》,以“情”入手,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在独学的时候播放朗读带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朗读者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让孩子们带着难以压抑的感情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语文教学,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浅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和谐课堂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学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把学生只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凡事“唯我独尊”,整天“有好心,没好脸”,不愿与学生交流,学生怎能愿意接近你或接受你?上你的课也是迫不得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本就无从谈起。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应从改善师生关系开始,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心。
二、强化自身素质,准备充分,使学生乐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教师,主阵地是课堂。学生大多时间是学习,首先每位教师必须切实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艺术,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智慧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和蔼的教态,整洁的板书,渊博的知识,激情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条件。这些需要大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学多练,功在平时,功到自然成。
关于准备充分,我想主要是两方面的准备:
一是学生的准备,也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提前预习,学生准备充分,在课堂上才有充足的底气,发言的资本。
二是教师的准备。上课之前老师要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还要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教师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才不会出现老师不知所措,学生不知所学的现象。
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为主,使学生想学
要多关注学困生、退步生,找原因,找办法,多鼓励,多引导。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过程不是齐步走,学生即使退步了,我们的责任是让他有信心再进步。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抓住机会进行指导。要用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平稳心态对待学习。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肯定的评价,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氛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做学生思想工作应以表扬为主。大声表扬,悄悄批评(也因人而易)。勤开导,多鼓励。用“表扬”“肯定”来激活学生的上进心,一定不去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教师工作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
【小学高年级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06-25
如何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11-15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01-18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09-20
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11-26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01-10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11-29
小学二年级阅读教学总结01-02
小学语文二年级阅读教学方法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