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共7篇)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篇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的目标要求,xx县在积极探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扩大党建工作有效覆盖面为重点,以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为手段,于2009年8月在xx镇xx社区率先开展了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试点工作,为社区管理和发展设定了一个更为积极、科学的工作方向。

一、开展党组织实体化管理的背景和起因

xx社区位于xx县城以东,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16个,纯居民区5个,共有615户2529人,党员68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xx社区管辖面积不断扩大,加之地处城乡结合部,居民居住十分分散,绝大多数居民点距离县城较远,居民出行、生活较为不便,并且居民构成成份也较为复杂,辖区居民由城区改建迁入户、企业临时性职工、破产企业下岗职工等多种成分构成,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xx县创新管理模式,本着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社会稳定形势得到持续巩固、群众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初衷,采取实体化管理把党的组织延伸到群众当中、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落实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做到规范化、经常化,既解决了居民群众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又创新了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方式,为社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二、开展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的做法和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创新组织设臵,实现组织网络全面覆盖。针对xx社区的地理位臵和社区资源,县委根据“资源分布相对合理、党群工作有效整合”的原则,将xx社区由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对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居民小组、“两新”组织全部成立了党支部,并按照正式党员3人以上、7人以下的成立党支部,7人以上的成立支部委员会的规定,选举产生了支部班子成员。目前,升格后的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除由原社区党支部成员整体转入外还增设了1名副书记,新组建的的9个居民小组和“两新”组织党支部,通过党内选举的形式新吸纳了辖区7名居民小组党员和6名“两新”组织有关负责同志进入支部班子,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建设、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能力,使社区党建工作对象从原来为数不多的纯居民党员拓展为9个支部所覆盖的6个“两新”组织、5个居民小组、4个企业家属区的全部党员,实现了党的组织网络全覆盖。

2、理顺隶属关系,确保组织资源有效整合。一是以文件形式明确了社区党总支与社区居委会、新组建的党支部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民间组织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与职能部门派驻社区工作机构的双重领导关系,与辖区单位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协调关系,与辖区无主管部门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关系。

二是在试点工作开展前,组织人员对居民小组和“两新”组织在册党员进行全面摸底,对党员组织关系不在社区、应纳入社区管理的党员进行排摸,建立了社区党员台帐,做到了对党员组织关系、思想认识、身体状况、生活境况底数清、情况明,为有条不紊的开展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打好基础。三是为进一步密切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社区新组建的9个支部为责任区,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党总支牵头,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遇有需要讨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时,随时召开,主要讨论社区党建和共驻共建中的共性问题,交流党建工作的信息和经验,为社区党建工作献计献策,协调辖区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3、下放各类事权,推进服务体制更加完善。实行党组织实体化管理后,为使社区党组织更好的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建立健全了党总支和党支部议事规则,使居民小组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单位,改变了以往社区党组织管理上的“空架子”和“单打一”的管理模式。同时,成立了社区联合执法办公室,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全面履行社区“八站一室”工作职责,并负责对22个县直部门(单位)下放的66项行政执法类和非行政执法类事权行使初审、监察、管理、检查等各项权力,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对象向辖区单位、全体党员和居民群众转移,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方式向管理服务型、社区资源共享型转变。

4、保证“三个到位”,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支部建设到位。在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起步阶段,各支部都将支部建设放在首位,支委不仅各尽其责,而且与党员群众分工明确,增强了工作合力。社区党总支坚持抓好支部书记和社区党群工作者骨干队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工作交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支部在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党支部的战斗力不断加强;二是活动场所建设到位。县委通过多方筹资和协调,投入80余万元新建了4个居民小组党支部办公活动阵地,开辟了5个社区党员活动点,既解决了党员活动场所不足的矛盾,又丰富了社区党员活动的形式。各党支部先后在新建阵地和党员活动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联谊和文体活动,党组织活动内容不断创新,不仅提高了党员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党组织在社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活动经费到位。为确保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有质、有量地开展,县委从有限财力中拨出4万元,用于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的启动经费,并暂按单项下放事权每年1000元确定标准(辖区人均约35元),按照县财政承担40%、业务延伸至社区的相关部门(单位)承担60%的原则,将下放事权新增工作经费5.28万元拨付到社区。通过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社区党组织有效解决了“无权办事”和“无钱办事”的难题,为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开展试点以来,共为1836人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5名残疾人办理残疾证,为19名困难群众办理城镇低保,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52件,调处矛盾纠纷35起,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党员精神状态有新的面貌。xx社区试行实体化管理后,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有了提高,在行动上有了变化。新组建的居民小组党支部通过经常性组织党员学习,落实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党员重新“找回”了荣誉感和先进性,有的党员跟邻居长期有矛盾,现在主动与邻居化解矛盾;有的党员平时爱搓麻将,现在自觉改正并主动提出结对帮困;有的党员以前对社区工作漠不关心,现在主动参加社区各项公益活动。社区党员先进事迹不断涌现,xx社区白酒厂破产后,该厂退休党员唐顺青多年来一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党性观念淡化,成为“隐形党员”,对社区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不闻不问,居民小组党支部成立后,支部班子成员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并帮助其待业在家的儿子找了一份开车的工作,久而久之他的党员意识得到了“苏醒”,经常到社区帮助社区干部开展工作,走访宣传群众,目前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热心人。党员买买提〃祖不冬开自家小货车回家途中看到有户居民家中液化气钢瓶着火,他立即拿出车上的小型灭火器冲到前面将火扑灭,防止了火势的蔓延。他说:“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就是要冲得出。”

2、党组织凝聚力有新的提升。社区党组织以实体化管理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能力,努力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组织发动广大党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开展“党员走千家”活动。群众普遍反映,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开展以来,党员关心群众的生活、访贫问苦的多了。他们高兴地说:现在能知道哪些人是党员了。党员精神面貌的改变,带动了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日俱增,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有5名“两新”组织青年职工和2名居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3、社区建设管理有新的举措。社区党组织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贯穿于开展党组织实体化管理的始终。针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问题和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党组织扎实集中整改,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下功夫。如对居民一组老坟墓区集中整治、老式居住房屋的安全加固,将居民二组闲臵的原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公司的办公场所进行改建利用,带动社区家庭妇女开展手工绢花制作,发展社区服务业,以创业促就业等实事加快推进,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去年开展的“迎祖国60华诞升国旗仪式”上,有200多居民群众自发参与,社区认同感不断增强。

4、群众生活有了新的方便。xx社区三组距离社区3公里,一些居民以路远为由经常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学习,一些居民步行3公里后再来回搭坐6块钱的出租车到县城采购蔬菜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学习、生活等十分不便。去年9月,xx社区居民三组组建党支部后,县委筹资22余万元新建了220平方米的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办公活动阵地,新当选的3名支部委员高高兴兴搬进去,工作热情普遍高涨,接受了县直部门(单位)下放的包括计划生育、审批低保、医疗卫生等多项事权,并在办公活动阵地中开办了便民超市、便民菜店、卫生诊所,完善了集社区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功能,方便了群众购物和就诊,使党的组织更加贴近基层、方便群众,现在居民们晚上或闲暇时间都愿到新建的党支部阵地“转转”,对党支部的工作也开始关注起来。退休17年的老党员买买斯地〃阿皮孜作为三组新当选的党支部书记激动地说:“以前,居民到社区学习、办事,要走半个小时,很不方便,居民小组成立党支部后,最远的居民到居民小组党支部也不到500米,居民们的办事、买菜、就诊再也不用跑5公里的县城了,在这就能办,就能买,对居民学习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开展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xx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支部委员待遇问题没有着落。目前xx社区新组建的支部班子成员主要是从离退休党员、居民党员和“两新”组织党员中选任的,这些人主要是凭借对社区建设的热情开展工作,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报酬和待遇,久而久之难免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这支队伍的自身素质问题和当前社区繁重的工作任务也存在着不适应,推行社区实体化管理还急需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心党的工作、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党务干部。

2、工作经费划拨还不够合理。为配合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的开展,县委给xx社区下放了一些事权,同时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按照单项事权1000元的标准核拨了业务经费,但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业务经费的确定还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标准,致使一些事权在落实过程中因业务工作量的不同出现不平衡现象。同时,在事权的界定方面还不够科学,如一些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事权的检查和处罚由社区落实还有一定难度。

3、目前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内容与党员需求不适应。新组建的党支部还存在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的现象,读读文件、听听报告是主要活动形式,与党员希望的灵活、多样的组织生活需求不适应。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经费保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或者有的支部委员不能够开创性的开展工作,难以满足党组织开展活动。

4、企业党员管理难度大。社区辖区范围内企业较多,但由于企业党员的流动性强,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党费、不接转组织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党员认为自己工作不稳定在不同企业之间流动频繁,干脆不转组织关系或将组织关系装在自己的口袋里,成了所谓的“口袋党员”,致使党组织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加以完善和改进。

1、立足保障有力,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针对支部委员待遇报酬没有来源的问题,建议不断加大和完善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把工作经费的重点由一般性办公服务逐步转为推动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每年根据具体情况,从县财政中下拨一部分经费,作为实体化管理后支部委员的待遇报酬和社区工作经费的补充。同时,要求县直相关部门(单位)积极支持xx社区实体化管理试点工作,由县财政局对事权下放一年后的经费运转情况进行核算,按工作量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对经费下拨进行重新调配,并鼓励xx社区就事权下放工作申请专项经费,以此真正体现对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工作的支持。

2、立足队伍建设,加大选配和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xx社区新组建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选配和教育管理,组织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参加全县党员干部党务知识主体培训班次,经常性召开社区党建联席工作会议,让“两新”组织党员、业主和员工都成为接受党的教育的对象;加大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特别重视把企业的业务骨干列为社区发展党员重点人群,逐步解决企业党员难管理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模式,紧扣“招聘录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三个环节,提高社区党群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城市社区管理,建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近年来,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及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趋向于便捷、舒适、高效率等高品质的追求。人们对社区的要求不仅仅存在于对实体面积、周遭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具有超强信息意识的我们, 更需要信息领域交流, 反映到具体的社区要求, 诸如外界沟通、通信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

(二) 意义

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需要。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在实体经济以及众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之外, 对信息的要求亦是必不可少的。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将逐渐打破过去智慧城市“割据”的状况, 实现协同发展。

2、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由“京”到“津”, 再由“津”到“冀”成阶梯式发展, 在具有差异的城市发展现状下, 出现了参差各异的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的社区发展与管理的建设方案, 而智慧社区在此时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3、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

伴随着国家改革步伐的深入, 在国民素质提高、道德文明增长、生活水平上升的情况下, 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现下社区管理之间的矛盾差异逐渐显露。智慧社区势在必行。

二、智慧社区建设相关概念

智慧社区的定义:智慧社区是指全面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网络通信技术把物业管理、安防、通信、交通、社区服务等系统地集合组织在一起, 并通过通讯网络连接物业管理处, 从而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网络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 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一种管理社区形态。

三、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分析

(一) 保定市社区建设相关分析

1、居民态度分析。

居民对智慧社区管理的总体满意度是一项综合指标。据调查, 70%的人群满意程度为“非常满意”, 有20%的人“较为满意”, 17%的人群均为“一般满意”, 剩下3%的人均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据此得出的数据分析显示, 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居民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但是, 当前保定市智慧社区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刚刚进行探索, 成熟度不高, 仍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发展。

2、政府导向分析。

在家庭紧急呼救系统拥有数量的数据中, 有97%的社区拥有社区摄像监控子系统, 92%的社区拥有社区周界防护子系统, 90%的社区拥有社区门禁控制子系统。由此可知, 就保定市的社区而言, 在家庭紧急安全方面的智能化相对较高社区监控系统几乎全面覆盖。这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为接下来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增添了自信心。

在智能信息化环境设施社区拥有比例方面, 有96%的社区实行收费管理, 88%的社区拥有车位管理, 69%的社区拥有远程抄表管理, 64%的社区拥有电子公告管理, 56%的社区为其他。由此可见, 如今就保定市的社区而言, 信息化管理在有了不小成就的基础上,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 建设优势

1、政策优势。

自我国“十二五”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写入《纲要》便确定了将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政策支持。

2、管理的交流优势。

迄今为止, 智慧社区的建设在北京已经有了不小的建设成果, 所以在此基础上, 可以将“京”的管理建设经验与“津冀”地区做有效交流, 从而达到少走弯路, 加快建设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人才的短缺。目前, 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普遍进入企业, 而很少有人进入基层社区工作。

(二) 各小区缺乏统一的标准。

由于智慧社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各方面认识研究不足, 没有统一高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 使得小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致, 局面较为混乱。

(三) 小区信息化管理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相较于河北地区的社区居民来说, 信息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 广大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还未能充分形成智慧社区的意识。

五、对策建议

(一) 专业人才短缺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人员数据库。

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工作能力建立企业人员储备表, 具体包括以前的经历、培训背景、技能证书、职业兴趣、主管的评价等内容。

2、做好人员接续计划。

流动性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重要岗位及早做好补充计划, 以避免人员流失尤其是关键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3、建立企业绩效考评体系。

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同时有明确的业绩目标规定。

4、综合分析。

产生人才短缺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而解决方案也是一个系统过程, 不仅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更需要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二) 针对各小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建设, 政府应建设统一的制度与交流平台

1、相关政府部门可将各个社区单位进行总和, 在实地调查后, 出台相关制度与实施的标准。

2、政府建设一个小区信息化交流管理平台, 使经费保障、人员配备、设施管理维护等诸多方面可以相互沟通, 时刻协调。

(三) 针对小区信息化管理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应大力发展信息化。

政府和企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发挥各自的职能, 提供各类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迎燕.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2]薄欣.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及其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篇3

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辖区群众生活的家园、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成为新形势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阵地。

为此,《X区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课题组,采取走访座谈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X路街道、X街道等X个街道X个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X份。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成员经过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X区社区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走访调研的情况看,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X区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区行政化问题依然严峻

X路街道社区工作中“三多”(“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项目多、创建达标项目多”)问题的统计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社区工作中需要悬挂的机构牌子有

X个,考评评比项目X个,创建达标项目有X个,以上数字详实的反映出社区工作仍然存在事务性、行政性工作量大繁杂的问题。

一些本来属于部门的工作,以“进社区”的名义甚至硬性下派的方式,变成社区的任务,增加了社区工作量,占用了社区大部分的工作力量,导致社区服务居民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服务群众的作用发挥得不好。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良萎不齐

在X名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大专及以上的有X名,占总数的X%,高中(中专)及以下有X名,占总数的X%,这说明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X岁至X岁人数为X名,超过总数的一半,X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有X名,占总数的X%,这说明社区工作者“两头”所占比重较大。

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工作者队伍主要以“X”“X”的公益性工作人员为主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和意愿不高,理解政策规定的能力较差,执行政策要求不到位、打折扣,往往造成“好经被念歪”。

(三)活动阵地与需求相比还需加强建设

虽然近年来,区委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阵地建设,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社区活动阵地由于地铁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即将面临拆迁或已拆迁,而临时安置的办公场所仅仅只能满足于日常办公,没有其他活动阵地,难以保证居民群众办事和党建活动的开展。

(四)考核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调研组对随机抽取的X名群众填写的问卷调查(其中:X名社区居民、X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上看,共计X名、占调查总数X%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工作的考核方式方法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

有X%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工作考核应该由辖区居民代表进行考核。有X%的社区工作者认为社区工作考核应由辖区居民代表进行考核,所占比例较社区居民相比有所增加,增幅达到了X%。

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对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针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保障力度,着力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继续加大社区党建工作投入力度,从组织、经费、阵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将社区经费从每个社区每年X万元提高至每个社区每年X万元,并结合实际,制定经费使用制度,对经费使用范围、程序、责任等进行明确,切实的把每一分钱用到服务居民上,防止经费滥用走偏。同时,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节假日慰问、意外保险等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薪资报酬,形成自然增长机制,有效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是创新组织设置形式。

按照《X市社区党组织工作暂行办法》要求,对现有社区党组织类型进行调整,党员人数X人以上的社区成立党委,党员人数超过X名、不足X名的社区成立党总支,党员人数不足X名的社区成立党支部。并以居所相邻为依据,在楼栋党员或小巷建立党小组,以行业相近为条件,在专业或超市建立党小组,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三是加强社区阵地建设。

对全区所有社区活动阵地进行摸底,对由于城市建设已经拆迁或者面临拆迁的社区办公场所,通过项目支持、财政投资、国有资产置换、合作经营等方式,切实加强阵地建设。

(二)坚持履职尽责,持续强化党建主业意识

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建第一责任人,始终坚持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指导。

从不同层面强化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区委常委会坚持至少每半年听取一次社区党建工作汇报,研究和安排部署社区党建工作。区委组织部坚持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交流会,督促检查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街道党工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协调会,协调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强化责任。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工作是本职,抓不好是不称职,不抓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形成以区委为核心、党工委为重点,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社区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三是强化考核。

进一步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考核办法,按照具体可操作、考核可量化的原则,加大区直各部门沟通协调力度,统一制定考核内容,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和分值,并加大群众满意度指标比重,切实改变过去区直部门各自为政、重复考核的现象,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同时,对考核优秀的社区书记,待街道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考虑提拔,从而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待遇。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建立科学运行机制

坚持实践导向,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运行规范的良好机制。

一是健全共驻共建工作制度。探索建立片区联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党务舆情通报会、议事会等形式,引导驻区单位将服务性、公益性、社会性事业逐步向社区开放、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切实把辖区内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各种组织联合起来。

二是健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进一步严明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周二或周四理论学习制度,强化社区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建立完善街道组织员对党员谈话制度,了解党员思想动态、日常工作、生活困难以及意见建议。

三是健全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领导,实施“一建三促”工作模式,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促进工青妇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工作发展,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突出重点内容,选优配强社区干部队伍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关键在班子,根本在干部。

一是优化队伍结构。采取从机关下派、从大中专毕业生选派、从社会上招的选人用人方式,将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不断提高社区整体队伍的战斗力。同时,实行以社区常住人口为基数,合理配置公益性工作岗位职数,打破现有“一刀切”的配置模式。

二是狠抓队伍管理。实行以“严明工作态度、严谨工作作风、严格办事程序”为主要内容的“三严”工作举措,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纪律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热心服务居民。探索实行社区书记淘汰制,对社区工作中不称职、表现平庸、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社区书记进行淘汰,为其他优秀干部腾出位置。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篇4

徐会凤

自我社区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以来,社区党总支认真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建设成果,在结合基层实际和近期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一、目标定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总目标是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在党员干部群众中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建立完备的学习机制、拥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和具备更好的导向功能。

1、衷心于目标。衷心于党的目标是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必须要求党员和党组织衷心于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所谓“衷心于”,并不是一般的认同,而是能够自觉地将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与个人的发展目标和理想相统一,做到时时想着党的目标,处处践行党的目标。

2、善于学习。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态势,要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党组织必须努力学习一切科学的理论、知识、思想、经验,不断提高学习力,改善心智模式,永远保持先进性。

3、富于创造。作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不能只是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创新思维,超越自我,创造新的认知。

4、持续发展。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具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镇人民群众团结奋斗。

二、主要做法。我们认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方法是基础,搭建建设平台创新学习方法是手段。我们学习借鉴了党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成功平台和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有效管用的新平台和新方法。

1、培训平台。各种类型的学校是人们学习的重要场所。我们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镇党校、成人学校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国民教育体系的作用,对广大党员进行脱产与不脱产、长期与短期、学历与非学历、集中与分散的培训。我们还将组织一些不脱产的、无时间限制的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优秀的实践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用社会性的大课堂的培训形式来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

2、阵地平台。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报纸杂志、有线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宣传橱窗(栏)等传统宣传阵地的作用,整合“三下乡”、“星级小康示范户”等重点创建活动的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以优秀的作品感染引导党员、干部。充分发挥网络这一现代媒体的巨大作用,将来通过建立各种专题性学习网站、网络图书书库、网上讲堂、网络学习园地、网上研究论坛等,来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

3、实践平台。实践是人们的认识来源,也是人们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群众实践这一丰富资源库,让党员、干部在本职工作的实践和参与群众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我们聘请一些依靠科技致富的种养加能手开展传经送宝活动,送技术,送经

验,让学习的最终目的落实到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的落脚点上来。

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我们认识到,学习的空间很大,平台的延伸度很宽,要使搭建的平台推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还要有效发挥载体的作用,还要探索、创新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方法;还要在采用参与式、互动式、反思式、体验式、网络式等学习方式上,在群众宣讲团、百姓论坛、专题讲座、推荐好书、举办读书节、建立学习网站、开展专题调研、深入生活等方法上探索新路子。

三、领导机制。我们认识到,衡量一个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和长效机制。为此,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开展之初,我们本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目的,在领导机制上做文章。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经常化。建立健全了规范的学习组织机制,坚持用周密的计划、科学的安排、完善的制度,加强对学习的动态管理,保证学习活动的经常性和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健全了更有力的学习领导机制,切实把学习纳入党委工作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正副书记亲自抓、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委会定期分析学习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了更活跃的学习交流机制,组织党员干部讲心得、谈体会,组织领导干部向机关干部、企业农村支部党员汇报宣讲学习收获;建立健全了更科学的学习规划机制,把坚持高标准和注重层次性统一起来,根据党员干部所处的不同岗位,合理确定内容和形式、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了更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确立鲜明的舆论导向、奖励导向和用人导向,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在学习动力。

2、创新方法载体,注重形式多样化。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必须改进方法、创新手段,不断增强组织形式的生动性和科学性。积极搞好干部轮训等培训学习,积极搞好集中教育和个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积极搞好搞好党员远程教学与示范党课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积极搞好读书活动与创建典型引路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同时积极搞好知识竞赛、文艺宣讲等活动,为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3、倡导优良学风,坚持学习实践化。时代的发展,已使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把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学习与思考、学习与运用、学习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结合工作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把所学所思付诸实践,不断提高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的本领;注重结合工作认真学习履职尽责所需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和素质。

**县社区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5

研组,采取听汇报、个别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着重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全县社区组织建设基本情况及做法

目前,全县共设有46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在册居民92849人;设有街道党委3个,社区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33个,辖党员1686名,其中下岗职工党员339名,自谋职业党员360名,离退休党员887名,现初步掌握的游离于党组织管理的流动党员109名;党组织建成率76%;社区班子平均年龄47岁,大专及以上占16%,高中程度占43%;社区团组织建成率为79%,社区妇女组织建成率为83%。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方面,通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一定成效的工作路子。

(一)基本形成了社区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县委一直把如何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在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于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县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关于完善县级机关部门与社区共建制度的通知》、《关于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居住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通知》以及下派优秀年轻干部进社区锻炼培养等制度与办法,从机制上、制度上、人员上对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县财政还将逐步按社区中每100户划拨3000元,镇财政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划拨给社区相应资金,给社区建设提供经济支撑。武康镇六大社区与县级机关部门率先结对共建,去年累计到位资金近100万元。各社区在职党员联系社区活动也轰轰烈烈地得到开展,全县累计18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利用双休日和一技之长,开展了医疗进社区、法律进社区等各种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二)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班子整体素质。随着社区体制的逐步理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把配强配好社区领导班子,加强社区这一层面的领导力量作为大事来抓。一是配强主要负责人。90%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实行“一肩挑”,部分社区配有一定数量的党务工作者,如群安社区还配有5名专兼职党务工作者。二是加大选调下派力度。,全县下派充实到街道社区一线的县机关年轻干部6名,镇机关优秀干部8名。让他们在锻炼的同时,为社区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帮助社区理顺各种关系,针对社区实际开展各项工作,激活了社区的活力。三是改善年龄文化结构。据最近统计,76名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7岁,同比1997年下降岁;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大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1997年分别提高%、%。四是选配好社区工作人员。在注重从离退休人员、复退军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中物色素质较好、年纪较轻、身体健康、热心工作、善于管理的同志到社区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下岗、内退职工等途径,择优录用社区工作人员,使社区的工作人员来源和队伍素质、工作水平不断改善。如武康镇社区32名工作人员于全部实行招考录用,并解决了其养老保险、工资福利等待遇,使其工作效率与积极性都大幅度提高。

(三)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一是加强党员教育。针对社区党员中离退休的多、年纪大的多、外出务工经商或投亲靠友的多等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就近划片建党小组及主动上门联络等做法,切实加强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各社区党组织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中,挖掘潜力与优势,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教育。许多党员都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有了“原来无家、现有家”的归宿感。二是发挥党员作用。近年来,全县各个社区党组织利用各种载体针对性地开展了党员活动,实现了社区内资源的共享,极大地发挥了党员的作用。如各社区都把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工作进行归类,有的组成在职党员夜巡队,维护一方平安;有的开展在职党员送医疗进社区、送科普进社区等活动。吉祥社区在职党员开展“一人一岗”活动,每个党员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贡献一份余热。群安社区开展了党员与困难群众的帮扶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们不仅发挥443名离退休老党员的作用,还把小区、群楼内的89名在职党员召集起来,组成“党员联系大组”,通过离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搞好小区共建,带头进行移风易俗。许多住宅楼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自发地要求挂起“和睦楼”、“奉献楼”的牌子,相互开展竞争,比家庭和睦,比邻里团结,比楼道整洁,比环境美化。在突出抓好社区稳定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各项社区工作的开展,从而摘掉了省、市、县挂牌的后进帽,于评上了

“县级文明社区”,并申报了市级文明社区。

二、社区组织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在社区党组织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原有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已与新形势下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概念不清。由于计划经济和街居管理体制的影响,社区内

许多单位、党员和居民对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党建、社区党建怎么开展等概念不清,认识比较模湖。问卷调查显示:有57.1%的党员、居民对社区和社区党建认识“不清楚”,30.4%的人认为“有点了解”;对当前如何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有76.3%的人认为“心中无数”。二是参与意识不强。长期的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当前不少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问卷调查反映:辖区内单位党组织表示要“主动参与”的只占31%,“无所谓”的占56.2%,“不应参与”的占12.8%。许多在职党员习惯于在工作单位过组织生活,调查中,只有34.3%的在职党员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活动,有65.7%的人表示“不愿意”或“没必要”。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干部对当前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他们认为,在现有管理体制下,社区党组织实质上是离退休支部,街道党委主要是领导和管理社区事务,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基础条件和社会氛围都还不成熟,上级组织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还缺乏深入的宣传和工作指导。

(二)党员管理不配套。一是原有的党组织工作与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不相适应。近几年,由于企业改革,大量下岗工人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了社区,使得社区的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县城区6个社区党员数1997年为名,今年上半年已达1686名,增加%。有的社区近年来几乎成倍增长,如群安社区9月以来,党员从无到有,猛增到443名,这部分党员因改革,许多怨气牢骚都带到了社区,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二是原有的党员管理模式与党员结构日趋多元化不相适应。近年来,城市拆迁改造、再就业工程等,形成了人员流动的加快态势。“人在户不在”或“户在人不在”的人户分离现象十分严重,产生了“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现象。在调查中,基层反映,开个党员支部大会,有时竟很难确保50%的到会率。三是现有的激励机制与在职党员参与活动不相适应。从实践看,如何引导在职党员从单位走向社区,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建设,仍然是当前社区党建工作的一大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县专门设计了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但由于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社区双重管理监督的制度尚未完善,部分在职党员仍未登记报到,报到的参与社区建设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落实,从而影响了在职党员对社区党建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干部队伍不适应。社区党组织建设要求有高素质的党建工作者与之相匹配,但目前情况下,一时还难以做到。一是在配备上,重主任、轻书记,即使是配上了所谓的“强书记”或者书记主任“一肩挑”,也往往是事务缠身,对党务工作所花精力不多。二是在结构上,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后继乏人。由于社区干部任务重、压力大、收入少,因而在任的不愿当,年青的又不想当,要物色一名合适的社区干部很不容易。三是外部环境上,社区干部很少接受上级安排的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培训,一些对过去一直沿袭的居委会模式进行简单的“撤并”式改革,具体操作时,尚缺规范。从调查看,全县35个社区(居委会)党组织中,这三年只发展党员名,未发展党员的党组织占%。据了解,之所以社区发展党员那么难,是因为:一方面,社区能掌握的优秀人才匮乏,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居民有自己的工作单位,申请入党均在本单位;而滞留在社区的下岗工人又忙于奔波生计,党支部难以联系考察;另有一些打工族又因流动性太强而难以物色培养。另一方面,从调研情况看,社区党组织发展党员的视野不宽,仅限于社区居委会内部,故队伍有萎缩态势。

(四)活动经费不充足。社区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担负着领导、协调社区各方的作用,相对社区党建的各个要求,社区在财力、物力投入方面又普遍存在着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各社区普遍反映党组织活动经费紧张,活动地点难保证。党内活动的正常开支靠东赞助西借款,入不敷出,杯水车薪。尽管县委出台了21号文件,明确规定县财政按社区每100户划拨资金3000元,镇财政按不低于1:1的资金配套,然由于诸多原因,该规定难以全部兑现。武康在全县先走一步,但资金落实问题也是悬而未决。社区资金的困难,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党员对活动开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但社区党组织又因经费拮据无力搞好这些活动,这一矛盾已日益突现。如城关镇80%的社区(居委会)支部书记反映:平时慰问党员病号或组织其他活动都是自己凑钱,党员也无固定活动场所,都采取游击式活动方式,或索性在支部书记家里挤。即便条件稍好一点的社区,由于党员电化教育片源少,内容针对性不强,加上要更新放映设备,无力购买新资料,该现状已伤透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脑筋。

三、社区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县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上述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扩大党在社区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其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和行为表率作用。我县社区党组织建设的近期目标应为:以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渗透力”和“分类管理”为重点,力争近三年内达到“一个扩大”、“三个加强”,并实现“四有”的总目标。即进一步扩大党在社区范围内的覆盖面;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明显加强,社区工作者素质明显加强,社区党员管理工作明显加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须有党的工作,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必须有党组织,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必须有党的活动,凡是有党的活动的地方必须有成效。

(一)、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第一,党员分布状况发生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下岗党员、退(离)休党员不断增加,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全县企业改革的到位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企业职工党员和退(离)休党员组织关系迁入社区。为此,社区党组织在接收大量新的成员的同时,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任务明显加重,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有待改进。

第二,各种社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大量涌现,对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全县共有各类社团组织6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个。去年,县委组织部专门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对全县各类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从调动的情况来看,我县社团组织的党组织组建率为空白,社会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也仍然是党的工作的薄弱点。由于这些组织大部分在社区,因此,社区党建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第三,封建迷信活动的抬头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区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全县各类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许多地方建庙设庵,活动频繁,并吸收了不少群众参与;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正不断影响着年轻一代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此,加强新形势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全面实施**现代化战略,对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这是推进**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社区党组织在创建活(来源:好范文 http:///)动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要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组织社区各方面力量,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因此,加强社区党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新课题,我们应当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意义,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二)、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1)向警署、工商、税务、物业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延伸。对这些机构由过去的“条条”领导,改为“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为此可建立和实行三项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加强双重领导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的沟通,确定需要社区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有关单位需要配合社区进行的工作;二是报告制度。实行双重领导单位的领导同志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并交居民代表审议;三是行风评议、考核与会签制。年终考核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听取双重领导单位主管领导述职,组织居民、机关干部代表及行风监督员进行行风评议,形成考核书面意见,抄报其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理顺“条块”关系,推动这些单位的自身建设和行风建设,在社区的治安保卫、综合治理等工作中,增强工作合力。

(2)向新经济组织、新社团组织中的无主管单位延伸。针对这些组织规模小、分布散、变化快、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各社区要创造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办法,健全党的组织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单位,帮助建立独立党支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对处于流动、分散状态的党员,探索创造新的党组织组建办法。比如,有的可依托人才服务中心或其他服务中心建立党组织,有的可在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建立党支部,有的可在商贸大厦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联合党支部,有的可在青年宿舍建立民营企业青年职工联合党支部。对没有党员的新经济组织、社团和中介组织,社区可派党建联络员进行联系,在这些组织中先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积极培养发展对象,努力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

(3)向辖区内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延伸。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努力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广大群众共同奋斗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这个新格局的客观依据,是随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城市功能及管理重心下移,使越来越多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由社区来承担。而这些工作单靠社区党组织难以完成,需要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协调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同一社区内的单位,也有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投资环境、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使得社区党建工作向社区内其他单位延伸不仅有了客观需要,而且有了现实可能。这些工作就是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支撑点,是社区党建新格局中社区与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连接线。为了实现这种“延伸”,可以创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社区党建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组织。通过组织协调各基层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共同创造“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保证人们安居乐业,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密切党群关系。

(三)、强化社区党员工作的分类管理。

(1)对离退休党员主要解决“余热”问题。根据社区离退休党员的群体特点,一是要从狠抓思想教育入手,确保离退休党员信念不动摇。可通过“三会一课”、时事理论学习、“三个代表”学习教育、“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党性观念,教育他们退休不退志;还可通过组织开展“走出家门,看社区发展,看**变化”等活动,实地感受城市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并注重培养他们的社区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加入到社区建设的行列中来。二是要从关心生活入手,用社区真情凝聚起离退休党员的心。街道、社区党组织每年可定期走访慰问高龄、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送教上门、送学上门、送医药上门、送服务上门,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过去,及时帮助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到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后,由原来的一个家,变成了有两个温暖的家。三是要从开展适合离退休党员特点的社区活动入手,引导他们继续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可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诸如“一人一岗”志愿者等活动,根据离退休党员的专长和志愿,让他们申报一个适合自己的社区工作岗位,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承担一些社区宣传、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民调、社区养护等工作;没有专业特长的党员同志,可参加社区治安义务巡逻、楼道卫生保洁及一些便民利民等活动;在老党员中,还可开展一些“我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等金点子活动,以充分调动广大离退休党员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和影响党员身边的居民群众,促进文明社区的建设。

(2)对流动党员主要解决“固定”问题。首先我们要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寻求工商、公安、计生等部门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借助有关部门清查流动人口、出租房、门面房、摊点之机,通过拉网式调查,基本上做到对流动党员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并把流动党员管理与流动人口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次可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活动站的形式,对无正式党组织关系介绍信、持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实施协助管理。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站,让流动党员找到自己的家。可把流动党员活动站设在社区或市场的党员活动室,制作统一的标牌,制定工作制度和流动党员行为规范,选派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兼职站长和工作人员,活动站还应为流动党员准备各种党建读物和学习材料,设立学习园地,放置党员电教设备。同时,社区党组织可运用墙报、黑板报等向流动党员发出到活动站报到的通知。社区户籍民警也应积极向社区党组织提供暂住人口中党员情况,协助社区党组织共同管理好流动党员。

二是要明确活动站职责。流动党员活动站对有正式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的流动党员负责接转党组织关系,并编入相应的社区党小组接受教育和管理;对无正式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的党员,主动与其所在单位联系,弄清党员身份,协助原单位党组织加强教育管理,组织他们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对持有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由活动站为他们填写《流动党员登记表》,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发放《流动党员活动卡》,党员凭卡每月必须参加一次由活动站组织的学习教育,并由工作人员负责登记。党员在转出活动站时,由活动站依据党员参加活动的情况出具书面鉴定。

三是可开展流动的旗帜飘起来主题活动,为社区党建聚合力量。活动站不仅要协管好党员的学习教育,而且还可组织党员开展一方工作,贡献一方和我为社区建设献一计活动,充分调动流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市场中流动党员活动站还可开展既要闹市场,又要保本色活动,党员商户挂牌服务和争当共产党员示范户等活动,使党员既有责任感,又多一份光荣感。通过这种形式,流动党员的形象就会在社区建设中日渐闪亮起来,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亮点。

(3)对在职党员主要解决“动力”问题。在去年县委组织部出台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意见的基础上,接下来要着重抓好深化、持久工作。一是培育一种自觉意识。要进一步摸清在职党员的情况,向他们介绍近年来社区发展和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目标。请在职党员对社区建设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在职党员认识社区、关心社区,自觉投入到社区建设中去。二是激发一股参与热情。可按照在职党员的作息时间,分期分批召开在职党员座谈会。在会上宣传社区党建有关精神,汇报居委会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目标,分析社区困难,对在职党员提一些具体要求等,以增强在职党员的社区认同感,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三是建立一个活动载体。可成立“在职党员联谊会”,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联系制度、管理制度和活动制度。如定期开会,共同协商决定重大问题。通过联谊会的形式在在职党员与社区党支部之间架起一条通道,使社区党支部能定期与在职党员联系,让在职党员及时了解社区情况和居民群众的需求。四是提供一方活动舞台。要为在职党员提供一方长期为社区服务的舞台,使他们能自己安排时间和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好以社区党支部为扇形圆心点,以党员责任区为扇面,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扇骨的“扇形在职党员社区奉献网”。五是形成一项长久制度。对在职党员参加居住地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制度还要进行分化和细化,尤其是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和表彰制度要落实到位,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对党员评优罚劣必须征求社区意见。对这些制度要形成督查机制,长抓不懈。

(4)对下岗弱势党员主要解决“信心”问题。

一是开展教育,增强他们对党的“信心”。针对有的下岗职工党员支部活动不参加,党员不上交等情况,社会党组织要正确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耐心细致地上门开展经常性教育。通过“拉家常”式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部分职工暂时下岗,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改革的成本。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将来为更多的职工上岗创造条件。而不是错误地认为“党不要我们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相信党,增强对党的“信心”,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二是强化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社区党组织要对本辖区的下岗弱势党员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摸底,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和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为每位下岗弱势党员建立“信息卡”。要为下岗弱势党员再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在办证、交费、交税等方面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减轻他们的费用和负担。建立在职党员与下岗弱势党员“一助一,各助一”活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是组织培训,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针对下岗职工党员大多年龄偏大,技能低下的特点,可根据他们的特长和爱好,分门别类,组织培训,发给相应的培训证书,以提高他们再就业的技能。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依托摄影、美容、修理、家政服务、残疾人管理等便民服务项目,联系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

(四)、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动载体。

要以当前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为内容,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创造条件,使每个党员都能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一是以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为目标,开展创建“规范化社区党支部”建设活动。通过创建活动,建设一个坚强的班子,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创建文明社区为目标,组织广大党员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开展“六联六共”活动。即思想工作联做,共育四有新人;城市卫生联管,共创优美环境;社会治安联防,共保社区平安;社区服务联办,共享社区资源;计划生育联抓,共同落实国策;科学文化联教,共促素质提高。通过活动,把“人人参与社区建设,人人为社区服务”的意识在社区树立起来,促进文明社区建设的开展。三是深入开展社区“凝聚力工程”建设活动。通过一系列为民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党员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千家愁、暖万人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把社区党员的关爱,送到特殊人群、特殊对象的心坎上,体现社区的温暖,使党员成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行为规则的示范。四是实行党员挂牌服务和建立党员(小组)责任区活动。采取党员包楼、包户的方法,开展争当“文明家庭”、争创“文明楼院”活动,把党员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表率作用体现出来,为创建文明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的财力保障。

如果缺乏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让群众满意的物质载体,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就会大大减弱,加强社区党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切实增加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和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可制定下发具有一定法规性的文件,把社区党建经费列入行政经费预算。按照“因地制宜、因街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采取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文化经济、城管经济、有偿服务等多种方式,形成依托城区、拾遗补缺、形式多样、经营灵活的社区经济特色,增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经济后盾。可以按党员管理数量与难度系数,配置必要管理经费。县、镇财政要将政府用于绿化、环保、市政等方面的专项经费相应拨给社区,实行“条费块转”、定向支出;社区建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每年按比例)、社会募集、个人捐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财源畅通不竭。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和专职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等开支,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应给予保障。同时,对已有的政策,要抓紧兑现,确保党组织工作的物质支撑。

(六)、加大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力度。

(1)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镇委要把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领导到位。乡镇党委特别是街道党委要把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单位党组织要在街道党委的领导和协调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共同抓好社区党建。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承担对基层的工作指导、服务职能的同时,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社区去,使本部门的一流工作体现在社区。

(2)加强调查,分类指导。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要综合有关部门力量开展社区党建示范点建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指导面上工作。要实行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一齐上。对基础条件好的,实行全面推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注重规范和提高;对存在困难和问题较多的社区,要采取因地制宜,夯实基础,逐步推进的办法开展工作。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篇6

1 基本情况

中山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中南部, 下设19个镇、5个区, 为不设县的地级市, 常住人口260万。有政府办的公立医院29家, 其中三甲医院3家, 二甲医院3家。全市24个镇区的26所镇医院 (乡镇卫生院) 对各自辖区的2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近100家的农村卫生站实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 为全市近400万的常驻人口和外来人口就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2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主要做法

2.1 全面部署, 逐步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管理

2.1.1 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背景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名存实亡”, 广大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主要是农村卫生站) 的旧有运作机制被打破,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未得到有效的管理, 致使大部分机构设备设施简陋破旧, 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业务知识陈旧,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停滞不前, 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病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大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难。与之相反的是镇医院 (乡镇卫生院) 抓住了发展机遇, 借着改革春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在医院规模、设备设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与基层农村卫生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 使患者都集中到医院看病, 从而资源再度集中到医院, 使本来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到达基层医疗机构。而因为基层医疗卫生网底的萎缩和不健全, 也造成了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等的公益性工作不能很好的落实。如何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就成了迫切面临解决的问题。

2.1.2 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过程

中山市政府、市卫生局为了促进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保障和提高广大基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 在2000年9月25日出台了《中山市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通知》, 正式开始了对村级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尝试。改革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先在条件成熟的镇区试行, 条件成熟一个推行一个。在推行期间, 及时总结经验, 不断调整和完善一体化内容, 并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列入了镇区政府的各项工作考核内容。经过近10年的努力, 目前, 全市公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2.1.3 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内容

第一, 从业人员的一体化管理。首先, 将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符合资格的从业人员作为镇医院的聘用人员继续聘任使用, 并享有养老保险等相关福利, 享受镇医院受聘人员待遇, 从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这忧, 继续安心工作;其次,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定期接受培训并轮流到镇医院进修, 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稳定的提升, 业务知识得以及时更新;再次, 大量镇医院高学历、高素质、能力强的人员轮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充实了基层机构人员队伍, 提高了整体的服务质量水平;最后, 由镇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为卫生站配足护士、药剂师、检验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 使医疗安全和质量得到了保障。通过上述的措施, 既维持了原有人员队伍的稳定, 也使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镇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 在业务、政务、财务、药品等方面全方位接受镇医院的管理。作为镇医院实际上的外派科室, 将镇医院的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等内涵建设延伸到了基层机构, 使之在业务开展和诊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规范的管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也杜绝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了群众的健康权益。

第三, 镇医院按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统筹规划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并在镇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网点的建设, 配置相应的现代化诊疗设备, 合理地利用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服务得到最好的发展, 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 设备设施由镇医院统一进行更新配置, 药品由医院统一招标采购和配送, 也保障了农村卫生站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逐步缩小了与镇医院、市级医院间的差距。

2.2 结合实际情况, 城乡统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2.1 与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有机结合。考虑到中山市经济较发达, 城镇化进程快, 城乡差距小, 中山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从2000年发展之初就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 并与推行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首先在市属的26所镇医院加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然后逐步将条件成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纳入一体化管理的前提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2.2 明确镇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镇医院的院长同时兼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 在镇医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科, 作为一级职能科室, 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同时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镇医院的年终绩效考核。

2.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镇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外派科室, 在镇医院的统一协调和支持下负责完成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3 积极利用各方资源, 支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3.1 借助人大和政协的力量,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2007年, 市人大将《加强农村 (社区) 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议案作为一号议案并作为市十三届人大的唯一大会议案交市政府办理, 同时市政协也将《加快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作为政协的重要提案交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 很快出台了实施方案, 通过市镇村三级政府财政, 加大在社区卫生服务上的投入, 从房屋建设、设备配套、人员培训和大医院扶持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 全面推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基本上完善了中山市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

2.3.2 通过与社保部门共同努力, 从2008年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中山市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 而且保险只限于镇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报销的额度也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报销比例达到八成, 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网点就医。

2.3.3 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合作, 将在社区应建的项目诸如康复站等的机构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 同时, 相应的资源也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和完成其工作任务。

3 成效

3.1 中山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以镇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骨干, 边远地区保留的少数卫生站为补充的新型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已形成, 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 全面实行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建设投入、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使机构具备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要和完成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3.3 以镇医院作为主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撑, 从而充分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为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8年, 中山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数占全市总门诊人次数的比例已达到了74.9%。

社区党组织实体化管理调研报告 篇7

**街道下辖*个社区,辖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万多人,街道党工委下设社区党(总)支部*个,现有街道社区干部*名,其中党员*人。

近年来,在**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组织街道社区党组织广泛开展社区建设活动,在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高了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了辖区内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配强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

基层组织建设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关键在领导班子。街道把选好配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作为主要抓手。在选配过程中,注重克服普遍存在的标准不高、视野不宽、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的“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充分优化和整合领导班子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因此,在选人用人上开阔视野,拓宽渠道,着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和新环境,全面实行的“两推一选”的选用办法。同时,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思路,完善干部队伍配置办法,加大干部优化配置力度,实现了“年龄结构调优、文化专业调优”的目标。将一批政治思想坚定,领导协调能力强,业务能力棒,工作作风踏实,群

众信任的年轻同志充实到领导班子,增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活力。目前,街道社区党(总)支部班子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大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其中本科**人),占总数的**%。这些办法的实施,不仅拓宽了选人视野,也扩大了民主,同时,也提高了班子建设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针对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思想理论水平不够高、公仆意识不够牢、奋发向上的劲头不够足等问题,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理论武装领导干部的头脑,从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出发,坚持不懈抓好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同时街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和业务工作培训。

一是“带头学”,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行动学习”、“学习创新工程”、“干部素质整体提升工程”为契机,不断完善每月一次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在党员、职工中起到辐射和引领作用。

二是“互帮互学”,开展“学先进,找差距,谋发展”为主题的社区经验交流观摩会。*月,组织社区班子轮流到各社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拓展思维,理清工作的思路,发挥“领头雁”的作用,真正把***学习法的内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是“请进来”学,结合街道党员干部“每月一讲”课堂,邀请相关专家老师作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全面提高街道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待人接物方面的修养,彰现细节提升服务内涵的魅力;在日常工作中立足教育,着

眼防范,百忙不忘抓党风廉政建设,邀请***上廉政教育大课,不断增强大家的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抵制腐败现象,从而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是开展公仆意识的教育。我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重点解决好执政为民、掌权为民、廉政勤政的问题,增强了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公仆意识。

2.加强作风建设,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

街道党工委结合街道工作的自身特点,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廉洁自律、廉洁从政等具体要求。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到那些问题多、困难大的单位和居委会中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街工委领导带头转变工作作风,率先深入到各居民区、街办企业,加强工作调研指导,解决街道党建工作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工作机制

建立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及其与辖区内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辖区内各单位、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街道党工委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员联络站制度》、《社区干部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强化社区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主导力量和担负领导、组织、协调社区工作的重要职责。学习借鉴其他先进街道社区的做法,赋予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干部考核选拔、入党入团和驻区单位各种评先评优中的“重要参与权”,不断扩大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

加大宣传力度,将“服务型党建”理念渗透入街道社区的工作。党建工作是街道社区全部工作的龙头,只有通过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协调、服务和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辖区各个层面,以此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才能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在基层落到实处,真正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街道党工委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明确定位。

三、立足服务,选好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街道社区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就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用出色的服务赢取社区单位的支持和居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党组织成为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街道社区正是立足于服务居民群众的出发点,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活动,树立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带动,激发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进而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区为我、我为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1、立足服务,构建党组织服务的联络队伍。我们街道社区各支部成立了党员义工队、党员自愿者队伍、义务巡逻队、党员爱心帮扶队等多支自愿者队伍,通过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爱心送报、做爱心水饺、义务献血,植树造林等系列活动,使学习实践活动体现自身特色、反映惠民特点,深

2、结合自身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党组织的活力。街道党工委开展的 “党员亮身份、公开践承诺”主题实践活动,要求每一位党员结合职责任务和岗位实际承诺,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举例子说明)

3、以拓展服务领域为主线,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强化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我们坚持把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党在街道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党组织的工作成效。(具体事例说明)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街道社区在调动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但是也发现当中存在有一些问题域不足。

一是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一些驻社区单位对参与社区建设热情不高、不主动,对社区党的工作认识模糊,加之平时工作业务与社区联系少,怕参与社区党建活动影响单位效益。

二是党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破产企业下岗职工或离退休老龄党员,能力和精神在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在社区工作中核心作用的发挥。

五、今后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意见建议

管理后,部分机关企业的离退休党员认为转入社区组织与自己身份不符,自己仍属于原机关企业管理,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不配合,管理难。

二是社区党建经费无保障,组织活动难开展。党员属地管理后,大量党员转入社区,社区党员数量剧增,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成本越来越高,经费已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上一篇:西餐注意事项礼仪知识下一篇:数控专业毕业生优秀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