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精选8篇)
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
作者:乾隆朝代:清 羲之称书圣,诸体无不有。
齐梁作者无,李唐推颜柳,
惜哉世已远,赝者十之九。
宋元差可寻,翰墨出亲手。
机暇戒宴安,时或游艺薮,
就中名迹夥,唯爱鲁直叟。
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
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
信笔一规摹,运腕忘妍丑,
所师在神劲,讵论形肖否。
伊余有深意,笔谏曾谨守,
好尚苟不端,丧德良已厚。
关于黄庭坚的师法在《山谷自论》中已基本明了, “予学草书三十余年, 初以周越为师, 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 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 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 懒作此书, 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 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 不纽提容止, 强作态度耳。”
黄庭坚初师周越, 对其一生书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来拜师苏门, 再学钟繇、二王, 大字取法《瘗鹤铭》, 又取颜真卿、褚遂良、张旭、怀素、杨凝式等名家。元祐党争被贬之后, 书法艺术臻于妙境, 自谓“观十年前书, 似非我笔墨耳, 年衰病侵, 百事不进, 惟觉书字倍倍增胜。”, “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 忽得草书三昧”, 被贬戎州时, 在僰道舟上观艄公“长年荡浆, 群丁拨棹”, 对自然的观察使他悟到“疾舒险夷之道和习熟自然之理”。
观黄庭坚的学书之路, 既是“外师造化”又是“中得心源”。其书法美学特征可概括为尚意恶俗, 尚韵崇晋;以禅喻书, 参悟自然;力求新变, 自成一格。
一、尚意恶俗、尚韵崇晋
清人梁巘《评书帖》中概述“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 元、明尚态”, 用一字概括一个时代的书法风貌, 虽笼统但却抓住了本质, 那么宋人尚意的“意”是指什么?“意”就是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 尚意就是重视创作者的情绪、意念等思想活动以及创作心态的自由和放松。要求书法创作要注重表现哲理、人品性情和个人意趣, 借助笔情墨趣,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
宋人“以意为书”, “意”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盛行于包括书法在内的一切文化领域,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的“随意倾倒, 不复能工”、“意之所到, 辄能用笔”等都是尚意的体现。黄氏的“尚意”理论具体表现在“尚韵”“恶俗”的书学思想中。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指出“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盖俗气未尽者, 皆不足以言韵也, 观其《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称其诗无一点俗气”, 可谓一语中的, 抓住了黄庭坚论书之精髓。黄庭坚认为“韵”之有无, 不仅仅在于笔墨之工巧, 形象之传神, 更取决于创作者的“胸中之韵”。在黄氏心目中, “韵”是艺术与人格高度统一的境界, 其内涵已超出了艺术的范畴, 直接指向创作者的生命存在。
从黄庭坚的诗文、题跋中可以看出他多次强调书法不俗才能有韵:“余尝为少年言, 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 唯可不俗, 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 老夫曰:难言也, 视其平居, 无以异与俗人, 临大节而不可夺, 此不俗人也, 平居终日, 如舍瓦石, 临事一筹不画, 此俗人也。”、“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 又广之以圣哲之学, 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 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 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 土大夫处世可以百为, 唯不可俗, 俗便不可医也。”黄氏一方面强调士人不可流俗, 另一方面列举不俗的表现, 即“视其平居, 无以异与俗人, 临大节而不可夺”。
黄氏认为书法作品能供人学习, 需要掌握技法, 免去俗气, 要达到这种境界, 必须要向魏晋人学习。“学字既成, 且养于心中无俗气, 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 会之于心, 自得古笔法也。”他推崇魏晋人的风采神韵, 《题绛本法帖》云:“观魏晋间人论事, 皆语少而意密, 大都犹有古人风泽, 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犹难得, 蓄书者能以韵观之, 当得仿佛。”他认为羲献父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韵胜”。他说:“若论工不论晕, 则王著优于季海 (徐浩) , 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 则右军大令之门, 谁不服膺?”
崇宁三年黄庭坚贬谪宜州时, 《题字书卷后》“崇宁三年十一月, 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 乃以是月甲戌, 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斋, 虽上雨傍风, 无有盖障, 市声喧愦, 人以为不堪其忧, 余以为家本农耕, 使不从进士, 则由中庐舍如是, 又可不堪其忧耶?既设卧榻, 焚香而坐, 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黄氏深处逆境, 超脱自适的行为, 无不表现出魏晋人旷达超脱的襟怀。同时与黄氏参禅悟道也不无关系。
二、以禅喻书, 参悟自然
禅宗, 兴于唐而盛于宋, 禅宗主张道由心悟, 强调本心, 认为一切从自我的本性出发, 即所谓“我心即佛”、“直接人心, 见性成佛”, 把“心”作为万事万物的本体。在禅宗兴盛的北宋, 其思想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文艺观受到禅宗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
参禅悟道就是寻求一种解脱, 是内心达到彻悟, 黄庭坚把禅宗注重本体的内心感悟运用到书法中。他说:“老夫之书, 本无法也, 但观世间万象, 如蚊纳聚散, 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故不择笔墨, 遇纸则书, 纸尽则已, 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盖字中无笔, 如禅句中无眼, 非深解宗理者, 未易及此。”、“余尝评西台书, 所谓句中有笔者也。字中有笔, 如禅家句中有眼, 他人闻之瞠若也, 惟苏子瞻一闻便欣然耳。”
“有眼”是黄庭坚评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禅宗所谓的“眼”是指他们所参话头与所斗机锋中最警策之处, 是最值得玩味参悟的那一点, 他们可因此悟道。黄庭坚在书法中所谓的“眼”, 即在用笔上强调提按顿挫, 用夸张的提按、顿挫的强调形成战掣劲涩的线条;结构上加强开合的对比, 中宫紧敛, 突出主笔, 字势欹侧,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黄庭坚说“无心万事禅”, “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澄心静虑的心理状态, 黄氏以禅喻书, 论书与禅理参合, 他认为“禅”就是“心之妙”。他在《跋与张熙载书卷尾》中写到:“古人学书不尽临摹, 张古人书于壁间, 观之入神, 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 且养于心中无俗气, 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视魏晋人书, 会于心, 自得古人笔法也。”这也就形成了苏轼认为的黄氏书法之“三反”, 即:“以平等观作欹侧字, 以真实相出游戏法, 以磊落人书细碎事”, 最终自成一家。
三、力求新变, 自成一格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卡西尔这样说。艺术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认识自我、表现自我, 在于创新, 在于自成一家。
黄庭坚在《钟离跋尾》中提出“今观钟离寿州小字千文, 妩媚而有精神, 熟观皆有绳墨, 因知万事皆当师古。”他认为要学习古人, 汲取精华, 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多次强调学习古人的重要性, 认为要先“临摹”后“入神”, 他在《书赠福州陈继月》中提出“学书时时临摹, 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 令入神, 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 乃是入神要路”, 黄氏不盲目学习古人, 他在《又跋兰亭》中写到:“《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 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譬如周公、孔子, 不能无小过, 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 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 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黄庭坚在《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口号:“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提出一方面要师法古人, 另一方面强调不可囿于古人, 先求形似, 进而达到精神的逼真, 然后就可抛弃先前的形似, 写出自己的风格, 最终达到“自成一家”。
参考文献
(1) 《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1版。
(2)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1版。
(3) 水赉佑编:《黄庭坚书法史料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
一、宋代的书学特点
唐代书法把法度美推上了顶峰,成为宋代书法难以回避和超越的背景。面对唐代强大的“尚法”书风,必须另辟蹊径,再开时代之风。宋人不甘心落后于唐楷,有识之士在努力地探索,最终在行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宋代思想活跃而开放,文化艺术相当发达。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渗入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中,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强调“意”,追求创作时的“得意忘形”。经过宋代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开创了一代新风——“尚意”书风。
相比唐代已取得的成就,宋代书法有其自身特点:
(一)突破了唐代重“法”的束缚,以意代法,注重生命精神,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宋代书家极力倡导注重主观情感表达,追求心态自由的“尚意”书风,与“尚法”书风迥然不同。
(二)有意将书法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非常强调个人品质、学养对书法的影响,从而使其书作满溢“书卷气”。这种“文人化”倾向使得北宋书家的创作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分析“宋四家”中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书学思想,以求能对今人有所启发。
二、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
不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黄庭坚都不甘居人后,力求创新。黄庭坚尊苏轼为师,却有其独到的主张与鲜明的风格。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辟蹊径,走师法古人之路。其书法美学观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学书必先打好基础,吸收前人精华。其取法对象甚广,将各家之法集于笔下,一身兼具数家之长。他的兼收并蓄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是能取其所长,化为己用。其《山谷题跋》云:“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人法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在他看来,学书要先钻进去探出古人之妙,而非盲目学。
黄庭坚不满足于蹈前人旧辙,除了向各代书家学习以外,还通过师法自然进一步悟得古人笔法。大自然的奇险万变给予他极大的启发。其沉着痛快、一波三折的笔法,正是由“观荡浆拨棹”而悟得:“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棘道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跋唐道人编余草稿》)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出草,索靖银沟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论黔州时字》)
(二)书法创作要“脱俗”,才能表现书法之“韵”。如何祛除俗谛而获得自由,是黄庭坚终生追求的目标。他把“俗”或“不俗”作为重要准则来判断书法优劣:“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颜鲁公、杨少师二人。”“蔡远明帖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见颜鲁公书则知欧、虞、褚、薛未入右军室,见杨少师书,然后知徐、沈有尘埃气。”(《山谷题跋》)“尘埃气”即指“俗”。他认为好的书法必须“超逸绝尘”,远离“俗气”。“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书缯卷后》)“若使胸中与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跋周子发帖》)他特别强调通过读书才能提高文化修养,“字外功”的提高才能促进书艺的提高。在艺术上要脱胎换骨,不仅仅在于笔墨之工巧,更取决于作者的“胸中之韵”:道义与学识。
黄庭坚的草书曾经被苏轼讥为俗品:“钱穆父、苏子瞻皆病予草书多俗笔,盖予少时学周膳部书,初不自寐,以故久不作草,数年来犹觉湔祓尘埃气未尽,故不欲为人书。”(《跋与徐德修草书后》)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草书作为突破口,取法古人,参悟自然,读书养气,最终成为宋代第一草书高手。当他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就再也不顾忌世人眼光了。他注重创作时的痛快,那是自己与作品的融合,是体验一种更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三)书法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面目。黄庭坚在吸收唐人书艺精华的同时,对“尚法”书风发起了攻击:“予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山谷题跋》)他认为他们没有得到二王真髓,反而斤斤计较于法度,只是简单地重复古人,毫无生气。他对经典之作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有所取舍:“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划以为准。”(《跋兰亭》)他认为艺术的生命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他崇尚“入古为新”,通过多方面的修炼,创造出一种新格调,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的学书过程是对传统的依归,结果却是对传统的反叛。他在创作中善于打破常规,犯险而制造矛盾,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平衡,因破而立,相反相成,体现出他深厚的学养和“尚意”的审美追求。
三、黄庭坚书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黄庭坚用毕生实践证明,趋附时尚、随人作计终不会成功。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高度的文化素养,加上锐意创新的勇气,他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研究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中,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信息多样,书法艺术正进入一个繁荣期。研究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首先,当代书家应该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黄庭坚作为成就卓著的文学、书法大家,其书法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一点值得当代书家加强学习。书法艺术应从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创作者的学养、品格、境界等。当代书法外在的视觉形式大大进步了,但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内涵却大大衰落了。不少作者过于重视形式技巧的把玩,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因而显得粗浅浮躁。书法需要与广博的哲学、文学、社会学及道德情操等诸多修养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生命鲜活的艺术特色。
其次,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它。在向传统书法学习方面,不应局限于某家某帖某体,而应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关照传统,对传统精神作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通过继承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掌握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基本规律,做到古为今用,辨证吸收。如果仅一味追求继承,一生中只临某一种碑帖,临得再乱真,也毫无自身的风格。因此,不能一成不变,长时间以雷同的风格重复过去。黄庭坚在“入古出新”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第三,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书法的探索实践。黄庭坚等书家反叛唐代的法度,倡导“尚意”而变法,在当时被讥为不合古法。但历史是公正的,谁的创造符合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谁就将载入中国书法发展史。历史证明,黄庭坚等人的书法革新符合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中国书法史上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当代书法发展多元化,出现了“学院派”“新古典主义”“流行书风”“新帖学”等等书法新潮。许多人在看待这些现象时采取了一种消极或否定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被动的接受方式,习惯于接受类型化创作模式和复制性生产机制的艺术产品”。可见当代书家的探索创新步履维艰。有识之士指出:“在现代社会高度运转的状态中,要想让那些被动的乘车人也达到开车人的那种兴奋或担忧的程度,就要想办法把乘车人培养成为会开车的人,或者至少让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开车人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如何调节方向和节奏。”(黎东明《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可见,当今书法教育的普及是多么的紧迫。暂且不论这些现象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只要它能适应时代审美发展的需要,就会为历史所接受。
总之,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和创作,对当代书家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善于从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中筛选、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正确地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走上更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振濂.中国书法批评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3]黎东明.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關系[J].书法世界,2003(10).
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
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黄庭坚的狂草实乃是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是唐代之后传递狂草的重要黄庭坚的草书是随着他对草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1.早期
《花气诗帖》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早期所作。这件书作无款印,原是元二年(1087)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草书,纸本,纵30.7厘米,横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篇字用笔顿挫分明,遒劲雅健,墨色浓枯变化相当自然。但作此书时,但用笔生硬,少圆转,结字缺乏生动,似乎尚未见到怀素《自叙帖》。还没形成驰毫骤墨,飞舞盘旋,谲怪恍惚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诗”字右旁写成“寸”,与“讨”字不分,这在草书中是不多见的。山谷素善雅谑,是否怪王诜一再送花催讨诗作,所以故意写成这样相戏?整幅字妙趣横生,是一件难得的小品。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诗中说:你送来的花香气袭人,彷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扰乱了,但我毕竟已过了中年,今春欲写诗,思路艰涩,像在逆水的滩头行船一样。可知原诗是为王诜所作,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
2.中期
《杜甫寄贺兰诗》帖,黄庭坚书,纸本,草书,纵34.7 cm,横69.6cm。北京故宫藏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此诗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花气诗》帖堪称双美。《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二著录。
3.晚期
独看黄庭坚的每个字,都不是正的,都东倒西歪,但正是这种歪,使字型有一种跌宕的节奏。他的很多字写得很内敛,向里缩,但由于每个字重心的变化,有摇荡的动感,有一个跌宕的整体,内敛的字不但不拘谨,反而显得很舒展。黄庭坚的用笔好像很随意,但通篇看来,字很精美。产生的`原因是用笔的自如。黄庭坚非常随意的使用笔尖,正如苏轼所说的“点画信手烦推求”。方笔极少,直笔极少,遇到转折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旋转而过。尽管圆笔多,但笔画的圆都是不规则的,在黄庭坚这里,所有的圆弧都是不光滑的,不规则的。下笔直率,有落纸即行的掠笔,有落纸轻按的带笔,有重按的蹲笔,很少有回锋入笔。黄庭坚的行笔比较慢,所以不需要回锋以蓄其势。用笔很轻,没有剑拔弩张的笔画。章法是疏朗的,用笔是轻松的,线条是匀净的,节奏是自然的。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仿佛是一支悠扬而婉转的小夜曲,静静地读一遍,神清气爽。
3.行书风格
黄庭坚行书作品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和以《松风阁》诗帖为主的大字行书两两类。
(1)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风格。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黄庭坚的信札风格主要受苏轼的行书风格影响;代表作有《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天民知命大主簿尺牍》《承惠帖》《致明叔少府帖》《致云夫七弟尺牍》《致无咎通判学士帖》《致景道十七使君帖》《致公蕴知县尺牍》《苦笋帖》《当阳帖》等。
苏轼是黄庭坚是的老师,黄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又是“尚意”书风的领导者。其书法风格对当时的书坛有深远的影响。黄庭坚书法受苏轼影响是必然的。苏轼曾云:“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此墨是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几近于逼真的程度。这种相似的风格在其信札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我们从《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公蕴知县尺牍》《致云夫七弟尺牍》等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来。在用笔上,对苏轼典型偃笔特点的应用充分。结字上轻左重右,体势宽博。其中的个别字和苏轼的结体完全相同。
这种风格在黄庭坚后期的信札中逐渐减弱,在运笔上加入带有自己特点的用笔特征。结字也从宽博而变得修长。但苏轼的影子依然存在。
作者:黄庭坚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1、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2、“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3、蛰:动物冬眠。
4、“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4、“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5、蓬蒿:杂草。丘:指坟墓。
赏析: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宋代黄庭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宋代黄庭坚的传奇一生是怎样的呢?宋代黄庭坚创作哪些诗词呢?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生于宋庆历五年6月12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宋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竞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予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黄庭坚诗词鉴赏
有宋一代,如果苏轼退出比赛,那么谁能当选第一才子呢?大概非黄庭坚莫属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这又是一个聪明绝顶而且早慧之人。据传他五岁即诵完“五经”,又用了十天,就把《春秋》背得一字不漏。七岁的时候就写了《牧童诗》,八岁做诗送人赶考说:“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一生服膺,大概只有苏东坡一人。他的诗,在宋代影响极大,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的书法,是“宋四家”之一;他的文章,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也几乎是随苏东坡的升黜而沉浮。
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初任余干县主簿,后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五年入京任国子监教授,在京城呆了七年。元丰元年(1078),他投诗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受到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黄庭坚是站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一边的,政见与苏轼一致。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一生都卷在斗争的漩涡里。
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任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知县,与属新党的通判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意见不合。元丰八年(1085)支持新法的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因年龄太小,由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听政,司马光、苏轼等都奉调入京,黄庭坚也被召入京任秘书郎,并参与《神宗实录》的编写。后擢升起居舍人、国史编修官。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起用新党蔡京等人,旧党人物全部遭到贬谪。苏轼被贬往惠州,黄庭坚也于绍圣元年(1094)被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东北),住在一个僧寺中。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暂时由太后向氏听政。五月,诏复司马光等三十三人入官。十月,蔡京等人相继被贬出京。次年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庭坚接到权知舒州的任命。
四月,又被召为吏部员外郎。他都没有赴任。崇宁元年(1102)四月接到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命,不料只过九天,就被免去了知州职务。原来,此时徽宗亲政,起用蔡京为相,新党重新掌权,蔡京等人对旧党人物迫害比绍圣年间更加残酷。崇宁二年四月,下诏销毁三苏、秦观和黄庭坚的文集。九月,又下诏在各地立“元佑党人碑”,几乎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
这时,赵挺之已被蔡京荐为副宰相,他暗中指使荆州转动判官陈举从黄庭坚所写《承天院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竭”等语句,诬告黄庭坚“幸灾谤国”,使他受到“除名羁营宜州(今广西宜山)”的严厉处分。崇宁三年(1104)三月,黄庭坚到宜州贬所,初租民房,后迁僧寺,都被官府刁难。崇宁四年(1105)五月,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里栖身。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病逝于戍楼,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词,与秦观齐名,称“秦七黄九”。但后人评价,黄词不如秦词。但黄庭坚和苏轼一样,诗文之外,以余力作词,取得很高成就,是很不容易的。
黄庭坚的词,有受苏轼影响的豪放之作,如《念奴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遍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后人评黄庭坚的词“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诗”(《历代词话》引晁补之语)。大概就是指的这一类作品。
他的词,也有旷放如东坡的。比如《定**》:
自断此生休问天,白头波上泛孤船。老去文章无气味。憔悴,不堪驱使菊花前。闻道使君携将吏,高会。参军吹帽晚风颠,千骑插花秋色暮。归去,翠娥扶入醉时肩。
黄庭坚一生屡遭贬谪,牢骚很大,有时也作旷达之语。他的词,更多清丽婉转之作。比如《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不念赤子, 今我何怙
北宋有识之士欧阳修、范仲淹等在尊韩孟的基础上复兴儒学, 彻底根除在五代之时顿入功名利禄追求而名节不顾的境况, 让儒学回归健康正常的轨道, 重塑士人的高尚杰出的人格。经世致用的思潮加强了宋代作家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回避社会矛盾的创作倾向得以改变, 文风与政治相切合而不疏离。在保存文学独特审美特质的前提下让它成为政治服务的支撑, 因此重视社会现实的批评性得以强化, 黄庭坚关注百姓的诗作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黄庭坚关于民生疾苦的诗篇主要集中在为叶县尉和吉州太和县令时创作的。莫砺峰言早期“作品的数量还是反映现实的深度, 黄诗都毫不逊色于王安石、苏轼”[1]。黄庭坚任叶县尉时以地方官吏的身份主动关怀百姓。《虎号南山》作于熙宁元年赴叶县尉的之前。在诗原题下注:“民怨吏也”。“相彼暴政, 几何不虎……伊彼大吏, 易我鳏寡。矧彼小吏, 取桎梏以舞”。诗人承袭孔子“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的传统论点为始, 批判了苛政实施者的官吏、君王, 道出了统治者应该具有体恤百姓的仁心。
又如熙宁元年秋冬之季, 河朔地区发生地震, 幸存者纷纷逃往河南。《宋史》卷十四《神宗实录》记载熙宁元年“ (七月) 壬午, 以恩、冀河决, 赐水死家缗钱及下户粟。甲申, 京师地震。乙酉, 又震, 大雨。辛卯, 以河朔地大震, 命沿边安抚司及雄州刺史候辽人动息以闻。赐压死者缗钱。京师地再震”。“ (八月) 壬寅, 诏京东、西路存恤河北流民”。熙宁二年 (1068) 春, 在叶县的黄庭坚目睹乱离之景, 创作了实录性质的《流民叹》。《山谷外集诗注卷第一》云:“此诗言河北灾伤, 流民至襄、叶间, 可见在叶县作。”诗作首先展现了强烈地震及洪水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迩来后土中夜震, 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 冤声未定随洪流”。“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 河北不知虚几州。累累襁负襄叶间, 问舍无所耕无牛。初来犹自得旷土, 嗟尔后至将何怙”。死者已矣, 但人数众多的逃难者也不容易安置而活命。其次在此诗中渗透着他对这次天灾的思考。强调朝廷一方面杜绝“市上三言或成虎”的流言, 驳斥灾祸无法预测而听之任之的论调。另一方面用扁鹊给齐桓侯治病的故事强调朝廷要防患于未然, “桓侯之疾初无证, 扁鹊入秦始治病”。最后指出朝廷应该集中群众的智慧, 开拓思路, 找到救灾济民的好方法。可以说此诗“是一首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大胆干预现实的叙事诗。在作者的诗集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
黄庭坚任叶县尉期间, 正逢王安石变法推行。熙宁二年国家颁布农田水利法, 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 建立堤坊, 修筑圩埠, 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 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熙宁四年 (1071) 春, 黄庭坚与僚友一起去马鞍山推行这一政策。诗人创作《按田并序》, 在序中云:“近者朝言多在民事, 欲化西北之麦陇, 皆为东南之稻田……夫土性者, 自先王所不能齐, 而一切不问, 薅夫故苗, 灌为新田, 茫茫水陂, 丘垄平尽。其君子威以法刑, 其小人毒以鞭朴。有举斯有功, 有功斯有赏……夺民之故习而强以所未尝, 其利安在?兴利者受实赏, 有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 朝廷妆虚名;名为利民, 其实害之。议者谓之有意于民乎?吾不知也。以为有功于民乎?今既若是矣。”农田水利法忽略地域气候水利等差异, 统一设置麦田改稻田的单一框架, 最终损害百姓利益。诗中以百姓戏谑口吻道出百姓对改麦为稻作法的否定:“掉头笑应侬, 吾麦自不恶。麦苗不为稻, 诚恐非民瘼。不知肉食者, 何必苦改作。”可见, “叶县任上, 黄庭坚创作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数量不多, 但他展示了诗人早期创作和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 说明黄庭坚早期创作保持了‘唯歌生民病’的优秀传统, 说明他十分重视诗歌的讽喻性和社会功能”[3]。
可以说黄庭坚早期关注民生的诗篇明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不是一味地附和官方主流意识, 而敢于斥责朝廷政策失误或不足, 或提出合理建议, 因此具有鲜明的自我主体意识, 其根本立足点是以百姓的祸福为核心的。刚入仕途的黄庭坚位卑名小, 与党争绝缘, 因此黄庭坚的“一切见解和努力的方向都是独立的”, “正由于他出自士大夫阶级, 他有知识分子的正义感;也正由于他在政治上不入于党派之中, 他能客观地正确地批判当时政局得失”[4]。
关注民生也受到父亲黄庶的深刻影响。黄庶, 字亚夫 (或作亚父) , 有《伐檀集》名世。黄庭坚十四岁时父亲才去世, 黄庶儒家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影响了他。黄庶《伐檀集·自序》中言:“心之所存。可以效于君, 可以补于国, 可以资于民者, 曾未有一事可以自见。”虽然充溢着因壮志高远与未酬形成巨大落差而催生的悲哀, 但是拳拳的赤诚效忠国家之心日月可鉴。另外, 黄庭坚受到杜甫的影响, 杜甫是黄庭坚尤为尊崇的人之一。黄庭坚早年对《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之诗》云:“老杜文章擅一家, 国风纯正不攲斜。……千古是非存史笔, 百年忠义寄江花。”高度赞扬杜甫秉承“国风”关注百姓疾苦的传统, 以“致君尧舜”推行仁政, 而不盲目效忠一人一姓。“杜甫坚守忠贞之志, 关怀民生疾苦, 指责统治者昏庸……都给黄庭坚以滋养。……黄庭坚在叶县的四年, 正值新法实施初期, 社会现实在其诗中有所反映”[5]。
二、诸妹欲归囊褚单, 值我薄宦多艰难
纵观黄庭坚波诡云谲的宦海生涯, 北京教授之职契合他卓越的文学才能, 但位卑而相对冷寂;知太和县令和监德平镇流露民苦为官羞愧和新法不满;汴京入馆, 朝廷任职的优越、与志同道合师友唱和, 这期间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光;晚年贬谪期间随缘任运化解内心苦闷, 而黄庭坚唯独在叶县任上的诗作渗透着县尉小吏的疲惫与无奈。
“折腰”二字出现了八次, “折腰”成为黄庭坚劳苦的代名词。“折腰”的典故出自《晋书·陶潜传》。陶渊明, 名潜, 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陶渊明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里“折腰”是卑躬屈膝官场生活的顺从, 对权贵的阿谀。陶渊明辞去刚上任八十几天的彭泽令之职, 归家过上隐居田园的自由生活。于是, 他在士人心目中蜕变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性符号。为了精神自由的驰骋, 毅然断绝尘世利禄, 潇洒淡定而果决。黄庭坚与陶渊明同样官小, 但“折腰”更确切是指黄庭坚身体的疲惫, 而这主要来源于政务繁琐与极度辛劳。如《戏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二云:“我为折腰吏, 王役政敦薄。文移乱似麻, 期会急如雹。”公函既多又催促处理迅速, 无疑加剧了劳累的强度。又如《将赴叶先寄明甫季常》:“简书驱我出, 冲雪冻两脚。莫行星辉辉, 晓起鸡喔喔。……平生白眼人, 今日折腰诺。”冰天雪地, 天寒脚冻, 夙兴夜寐, 辛劳异常。
如此操劳但黄庭坚不能如陶渊明一样做到不“折腰”, 因为黄庭坚客观的家庭重担逼迫他不能潇洒而退。正如《赠陈公益并序》中言:“我求一饭饱, 黄绶强折腰。取舍不由己, 悲哉马衔镳。”家境的不宽裕更加重了诗人心灵的负荷。黄母生了九个孩子, 五男四女。伯氏就是大临, 字符明;次子庭坚, 字鲁直;三子叔献, 字先民;四子叔达, 字知命, 幼子非熊, 字仲熊。不幸的是父亲黄庶死在康州任上, 此时黄庭坚十四岁, 非熊才四岁。陈师道《李夫人墓铭》中云:“子稚而贫矣。夫人以丧还葬豫章, 遣子就学。或劝以利, 夫人曰:‘自我家及儿父时, 未尝不贫, 何用利?”[6]面对承担养育年幼孩子的重责和困窘的生活, 黄母还是坚决让孩子读书, 不让其经商谋生计以缓解经济压力。十四岁的黄庭坚跟着舅父李常游学淮南, 既增加了学识, 又减轻了家庭负担。任叶县尉后, 家庭供养之责主要由母亲而转为他和兄长大临来承担。《还家呈伯氏》“私田苦薄王税多, 诸弟号寒诸妹瘦。”“扛囊粟麦七十钱, 五人兄弟二十口。”“斑衣奉亲伯与侬, 四方上下相依从。用舍由人不由己, 乃是伏辕驹犊耳。”兄长与自己不仅要侍奉母亲, 而且要处理弟妹婚嫁之事。《答李几仲书》云:“庭坚少孤窘于衣食, 又有弟妹婚嫁之事。” (《山谷集》卷十九) “诸妹欲归囊褚单, 值我薄宦多艰难。” (《伤歌行四首》其二) 供养家庭的沉重负担逼迫黄庭坚承受“折腰”之苦, 这无疑彰显了黄庭坚具有为亲人考虑的仁厚之心。正如《次韵戏答彦和》所言:“天于万物定贫我, 智效一官全为亲。”
中华民族以等级尊卑维系着封建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 以此而衍生出“官本位”的思想。官与禄似乎孪生兄弟而密不可分。然而, 黄庭坚却在叶县诗作中多次表白家庭的贫困而不得不入仕和为官后依然艰难的困境, 因此为官的工具性特征得以凸显, 但因以亲人生命基本能源汲取为驱动力, 这份亲情显得厚重而真实。社会道德规范与内心自觉要求超过了自我个体的荣辱。陶渊明洒脱“不折腰”, 以超旷之姿构筑了士人规避尘世的精神家园;黄庭坚“折腰”, 以敦厚仁孝之心力扛重任而舍己为家, 儒家人伦提升了其人格。
三、酒船鱼网归来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
宋代士大夫多雅爱林泉之乐, 虽然是处仕宦之途, 但魂牵山林之间。他们不计较形骸的去留, 而侧重内心的通明无垢, 抱道自守。这样在实现为家国壮志的同时做到自我人格的净化。“外儒内圣”的模式成为宋代士大夫的共性特征。黄庭坚可以说是宋代知识分子隐伦代表。虽然在叶县时黄庭坚才二十几岁, 但其诗作中始终流淌一股崇尚自在逍遥的隐逸之气。首先, 黄庭坚表现在对渔夫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倾慕, 叶县诗作屡有提及。实际上, “渔收亥日妻到市, 醉卧水痕船信风。” (《古渔夫》) “春鲔出潜留客鲙, 秋蕖遮岸和儿歌。” (《渔夫二首》其二) “酒船鱼网归来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醉卧信风、春留客鲙、秋和儿歌、溪飘落花归舟, 寥寥几笔勾勒出渔夫诗意般逍遥生活, 从而折射出他们精神的快意舒心。黄庭坚的“渔夫”情结最根本的是淡泊名利, 追求一片与世无争、宁静自在的心灵净土。
其次, 黄庭坚叶县交友, 也欣赏山林泉林之志的人。黄庭坚在叶县交友范围, 虽然没有元佑馆阁时期结交士林精英知名度高, 但是他们都是志行高洁之士。黄庭坚特别欣赏的是有林泉之志的人, 有的是淡薄利禄而具有泉林之人的秉性;有的是现实生活中隐逸者。《送焦浚明》赞赏他“中怀坦夷眉宇静, 外慕淡薄天机深”。欣赏陈公益“心随出处乐, 性与寂寞超” (《赠陈公益并序》) , “性怀如佩环, 诗笔若陨雹”。“光尘贵和同, 玉石尚磊落”。 (《戏答公益春思二首》其一) 。“予尝有穷谷苍烟寂寞之约, 唯公益共之” (《赠陈公益并序》) , 二人志同道合竟然相约携手一同隐居。对现实生活已经隐居的人, 更是钦慕不已。《次韵戏答彦和》欣赏“江湖归去作闲人”的彦和。《山谷集·外集卷六》题目下注:“彦和年四十, 弃官杜门不出。”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云:“彦和姓胡名侃, 初名俟。新安人。登进士乙科, 尝仕为宰。后去官归隐。自号柳湖居士。”[7]
黄庭坚刚如仕途便对对泉林之志如此浓烈, 最直接原因是为宦的疲惫, 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得以挣脱。在叶县诗作中往往采用艰辛的仕宦与故乡江南逍遥相对照模式。如《戏赠王晦之》“栖苴世上风波恶, 情知不似田园乐。”《春思》:“简书催秣马, 行路如徇铎……搔首念江南, 拿船趁鸂鶒。夷犹挥钓车, 清波举霜鲫。”《客自潭府来称明因寺僧作静照堂求予作》:“正苦穷年对尘土, 坐令合眼梦湖湘。”《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小吏有时须束带……江南长尽捎云竹, 归及春风斩钓竿。”回故乡江南也做一个自在的渔翁。魂飞梦绕的故乡成为心灵神往的净土, 的确与黄庭坚在故乡成长阶段经历有关。还没有出仕之前, 十七岁作的《清江吟》:“江鸥摇荡荻花秋, 八十渔翁百不忧。清晓采莲来荡桨, 夕阳收网更横舟。群儿学渔亦不恶, 老妻白头从此乐。全家醉着篷底眠, 舟在寒沙夜潮落。”从中“窥见一个于山林徜徉山水林泉, 陶醉于自然之趣的诗人形象”[8]。可以说黄庭坚叶县隐逸思想是少年故乡自由生活的倚重延续, 而入世后的艰难只能加剧对自由精神福地故乡的向往。通过构筑隐逸林泉的理想消解内心的苦闷, 超越尘世纷扰而寻求精神的皈依, 也印证实质上诗人淡化对事功的追求。
纵观黄庭坚任叶县尉诗作可见其内容丰富。初入仕途的黄庭坚没有像人生后期卷入党争漩涡的无奈, 也没有与苏轼为首的精英学子相识相知。处于文坛边缘的他在叶县的诗歌可以自由呈露真实的内心体悟, 注重道德人伦, 关注百姓、亲人和朋友。同时, 黄庭坚叶县诗歌洞照此阶段诗人内心仕与隐的纠结, 折射现实生存困境的无奈。从而在恬静的林泉之景中净化自我、超越自我。由生存处境正视隐逸情怀的执著, 折射了在恪守儒家道德伦理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人格修养的升华。不过, 值得一提是黄庭坚在叶县有《赠清隐持正禅师》、《寄新茶与南禅师》, 但这里南禅师并不是临济宗黄龙派之祖慧南, 而是相识的僧友。黄庭坚在此时既没有与名僧广泛交往、切磋, 又初入仕途, 因此尽管与僧人有往来, 但禅学修为有限, 在叶县与佛禅相关的诗作中不太耀眼。儒佛道圆融统一是宋朝士人的普遍思想, 并以此为契机而建立了新儒学心性论体系。在叶县时黄庭坚诗作主要浸透儒家伦理道德与隐逸情怀互补中合理形成一种精神境界, 与黄庭坚中后期笃信佛教而创作诗歌呈现不同面目。叶县是黄庭坚仕途的起点, 却是他成就光辉人格的宝地。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 1995 (3) :71.
[2]孔凡礼, 刘尚荣.黄庭坚诗词选[M].中华书局, 2006:18.
[3]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65.
[4]潘伯鹰.黄庭坚诗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4.
[5]张承凤, 谢峰.从杜甫到黄庭坚诗歌的新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40.
[6][宋]陈师道.后山集[M].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 1987.
[7]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34.
摘 要:黄庭坚留下诗歌总共1343首,内容狭窄,多是写风花雪夜,花鸟虫鱼,反映社会现实的极少。其写作特点主要是:以才学为诗,其次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动物、植物为诗,只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用民间口语。从情调上看,消极的情调多,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情调少。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特色
从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诗集注》看,黄庭坚留下的诗歌共有一千三百四十三首。(这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统计的,详见任渊等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8页。)。从山谷诗歌的内容上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极少,绝大多数诗歌多是写风花雪月,鸡鸭虫鸟之类的东西,甚至连中草药名,《诗经》中所写的动物植物也用来作文字堆砌,变为自己的诗。使读者看了,既无聊,又可笑。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庭坚还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又是江西诗派祖师,并且有一批追随者,他的作诗方法和样式,苏轼还称之为“黄庭坚体。”
“黄庭坚体”自有其特色,现就我们的研读,谈一些浅见,借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才学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色。
所谓“以才学为诗”,就是黄庭坚在所写的严肃诗歌中,每一首诗,其中必有一到三句诗用古文古诗中的名句典故,作为自己诗中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知识的渊博,有高超的才能,使自己写的诗一般人读不懂,只有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能看得懂,讲得出所以然。以黄庭坚写的《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一诗为例:“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任渊《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3页。)这首诗的最难理解之处,是“接淅”一词。典故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许慎《说文解字》:“淅—汰米也,今曰淘米。”“接”作“滰”,“滰”是“滤干”之意。接淅意思是说:得到钦定“羁管宜州”的王命,连淘米未等滤干,就急忙煮饭吃,好赶路赴宜州贬所。
二、以文为诗,是黄庭坚诗歌的又一特点。此以黄庭坚写的《古
诗二首上苏子瞻》为例:
其一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
但使本根在,弃捐亦何伤。
其二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並世,深根且蒂固。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此二诗为元丰元年(1080),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写给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庭坚至信并寄此二首诗与苏轼,以表仰慕之意。苏轼收到庭坚之信和这两首诗,当即回信,称赞“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从此两人交好,终身不渝。
从庭坚的这两首诗来看,明显是散文诗,准确地说,就是用韵的散文。
三、以议论为诗,是黄庭坚诗的第三个特点
其代表作为:《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仍相似。”
此诗写作背景:守旧派头目高太后死后,哲宗即位,用章惇为相,继续实施变法革新,苏轼反对,被贬广东惠州任太守,闲暇之时,将陶渊明诗全部作和。当时,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听到苏轼被贬惠州,百无聊赖,作和陶诗,愤愤不平,而写此诗,指责苏轼被贬是当时任宰相的章惇的陷害,一心想要杀害苏轼。矛头直指章惇,实则对哲宗。庭坚写此诗不久,被罚铜二十斤,被撤掉教授职务,贬江西太和县任知县。
四、以鸡、鸭、禽、鸟为诗——从《诗经》及前人诗中索取素材,而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一步显示黄庭坚“以才学为诗”的才能
以庭坚写的《睡鸭》诗为例:“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会秋江。”诗取材于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常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有人批评黄庭坚《睡鸭》诗是蹈袭徐陵《鸳鸯赋》之语句。任渊为之辩解:“山谷非蹈袭者,以除语弱。”(任渊《山谷诗集注》卷第七,117页。)
五、以中草药物名堆砌成诗。如:
《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
其一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药名:远志、甘遂、牵牛子、苔耳、桂枝。
其二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方梦破,一雁度衡阳。
药名:前胡、半夏、兰香、杜衡。
其三
千里及歸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药名:半天河、人参、白头翁。
其四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髻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药名:天竺黄、人中白、自然铜。
其五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药名:空青、预知子。
其六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柴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药名:石绿、啄木、柴胡、车前。
其七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漆。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药名:覆盆子、牛膝、芜荑、天南星。
其八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复。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药名:使君子、旋复花、半夏(又名守田)、龙骨。(任渊《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卷第十七,1054—1055页。》)
点评:黄庭坚的《药名诗八首》纯属中草药名的堆砌,毫无思想意义。屈原在《离骚》中写的兰草和萧艾,是象征正义与邪恶,有较强的思想意义。
六、用“脱胎换骨”手法,剽窃他人之名诗为己诗。兹举几例:
《谪居黔南十首》(选四首)
其一
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
任渊注:“此乐天集第十卷中寄行简诗,原作: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
其二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岁晚诗后两句,原作: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其三
冷淡病心情,喧和好时节。
故园音信断,远近亲宾绝。
任渊注:“此十一卷花下对酒诗。
其四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任渊注:“此十一卷中西楼夜诗。”
以上所录,详见任渊《山谷诗集注卷十二,第305页。从庭坚写的这四首诗,其一、其二蹈袭了白乐天诗中的名句,其三、其四两首剽窃了全诗。》
七、以通俗语言为诗,真实反映黄庭坚思想,反映社会矛盾现实的诗,总共只有四首。如: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这是黄庭坚被贬谪黔南,获赦回朝廷途中 ,在湖南岳阳楼用通俗的语言写作的一首诗,感情极为真切。直接表达诗人贬谪黔南“投荒万死”之苦的处境。
又如:
《漫尉》
豫章黄鲁直,即拙又狂痴。
住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
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
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
遇人不崖異,顺物无瑕疵。
不知愛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
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
不篡非己事,不趋非五时。
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
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巵。
酒行激懦气,攘袂起哨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
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
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
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
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
漫行无轨躅,漫止无馽鞿。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
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
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
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鷄。
崑崙视糟垤,既化不自知。
悔吝虽万塗,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
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
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
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
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
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此诗为庭坚在任叶县县尉时作。)
再如:
《戏和答禽语》
南村北村雨一犁,新妇饷姑翁哺儿。
田中啼鸟自四时,催人脱裤着新衣。
着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袂着。
此诗写春夏之交布谷鸟的叫声“脱裤过河”兴起,引发因地主的租税重,贫苦的妇女无裤穿的苦状,表现诗人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在群众中也有传布谷鸟的鸣声为“苦瓜豆角”,意思说布谷鸟叫“种苦瓜、豆角”的时间到了。庭坚采用第一种传说,表达十分贴切。
还有:
《流民叹》
朔房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遊。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纍纍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簟豈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二年正月,河北地震,洪水泛滥,河北群众向河南逃荒,叶县也来了许多荒民。朝廷及地方州官下令赈灾,并将多余的土地分送给荒民耕种。但由于计划不周,后来的荒民无土地耕种,也无房屋居住,加上此时地方州官的态度“三言恶成虎”的恶劣态度,使诗人极为伤感和同情。最后诗人认为这种无计划的盲目救灾,已造成积重难返,犹如病入膏肓的桓侯,再请神医扁鹊来治也无济于事了,何况扁鹊早已离开秦国了。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及州官赈灾无计划,虎头蛇尾,对灾民态度恶劣的谴责,对灾民疾苦的同情。但是,作为县尉的黄庭坚,只是作为旁观者,光发高论是不足取的。
再有:
《虎号南山》
虎号南山,北风雨雪。百夫莫为,其下流血。
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
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
念昔先民,求民之瘼。今其病之,言置于壑。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不念赤字,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此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庭坚即将赴叶县任职。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者在此诗题下注有:“虎号南山,民怨吏也。”从注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比喻为像猛虎食人一般,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上大蒙笼》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無人迹。
苦竹参天小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此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诗人从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被贬任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是黄庭坚任太和县知县时写的。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实行一系列的变法革新措施。为了打击奸商囤积居奇,任意抬高物价,而实行“市易法”。即在京城开封设市易司,给以本钱,以收购货物和贷款给商贩。市场上卖不出去的货物,由市易司收买;市场上需要的货物,由市易司贷给商贩贩卖,收二分年息。其目的是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和兼并小商贩,同时也为政府赚一笔钱。(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94页)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由于抵制“市易法”的贯彻实行,使奸商横行乡里,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百姓“有盐无食米”,时而造成“有米无食盐”的惨状。庭坚由于政绩差,再次被贬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专管一镇之工商税收工作。任渊在《山谷诗注》中,不愿用“贬”而用“移监德平镇”之词。
黄庭坚从另一个角度写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是早年在河南汝州叶县任县尉时写的《按田诗》。兹录如次:
按 田并序(熙宁四年叶县作)
余与晁端国,思道奉檄按马安山东港河稻田陂。官丁误引道,左次水泽,山深径危,泥潦坚冰,长干挟马,仅可以度。行五十里,遂不容马,步沮洳,虎跡新往来,乌鸟丛噪荆榛。尽日出入,乃至河上,集近山之农,告以献利者,皆以为濒水为舍,居旁新治田,果蓏有畦,桑枣成行。自山之东西,皆不可为陂。港河原出四头山,支分为三:其一尽南出,少折而东,入舞阳;其二稍西流,又折而北,入石塘河;其一港河也,出山而东流,卒与二水合而入汝河。汝河今漕河也。吾二人既临河,且知献利者之状,而余独有感焉。顷岁肉食者以羌胡为忧,师老西鄙,而士大夫知与不知,争道孙吴覆军杀将,开虜之轻量中国心而富贵者,今日比肩。近者朝言多在民事,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良吏攘臂起,郡有召信臣,县有吏起矣。夫土性者,自先王所不能齐,而一切不问,薅夫故苗。灌为新田,茫茫水陂,邱垄平尽。其君子威以法刑,其小人毒以鞭朴,有举斯有功,有功斯有赏。作者之义曰:前日吏持印相授。以媮眼前,而厚利弃于苍烟野草之间,是豈不可笑?以余观之,恐是非特未定也。观朝廷之意,初不贵必成,奉承者要必有功,遂失之耳,语曰:“事传三人,则失其真。”诗曰:“周爰咨谋。”蓋使指也。今也咨谋者不惨怛以告者,未忠信歟?夫听言之道,必以事观之,夺民之故习而强以所未嘗,其利安在?与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议者谓之有意于民乎?吾不知也。以为有功于民乎?今既若是矣。予既有是言,思道屡叹而已。是日所至已远,不能归,遂宿水滨民家。北风黄草,破屋见星月,与晁五引酒相酌,忽然已醉,不知跋涉之劳也。缀以时,强思道和之。
黄庭坚写的《按田》诗并序是在熙宁四年(1071)在叶县任县尉时所作。当时,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革新,实施农田水利法,并下诏,北方有水利的地方,应将旱地改为水田,改种水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既提高粮食产量,又使北方的农民也吃上大米。(此前北方农民世代都吃玉米、高粱、小麦、小米:因为没有水利,都种旱地作物。)而黄庭坚却站在守旧派立场,顽固地抵制,拒不实行,他认为这是“肉食者”(指实行变法革新的朝廷官员和地方州府的长官)主张“欲化西北之麦陇,皆为东南之稻田”的做法是“夺民之故习”,意思是说,把旱地改为水田,把种玉米、高粱的土地改为种水稻,是剥夺了农民种植的老习惯,是“兴利者受实赏,力田者受实弊”,是“郡县行空文,朝廷收虚名,名为利民,其实害之”。还在诗中大声疾呼“不知肉食者,何必苦改作!”
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于“农田水利法”和改进北方农业生产种植品种的措施是极为不满的。正如文学评论家朱东润教授所说:“庭坚对于新政的措施是不满意的:主要见于改进农业生产,整理黄河水道,和执行市易法三个方面” 。(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2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3。)历史学家刘泽华教授说:“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在历史上是进步的。列宁就曾说过: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见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102—103页。)
综观黄庭坚所写的诗歌特色,大致有以上七个方面,但是,就其内容来看,是很狭窄的,并且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
[1]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48—60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225页—237页,﹝M﹞.北京:中华书局,1953.
【黄庭坚书法】推荐阅读:
定** 黄庭坚06-30
黄庭坚的介绍01-13
梨花诗 黄庭坚01-30
黄庭坚生平经历及诗词10-22
韩信,韩信黄庭坚,韩信的意思,韩信赏析01-03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阅读答案01-24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翻译赏析06-28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全文 黄庭坚12-19
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的区别09-26
书法入门教学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