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推荐10篇)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 篇1

女:有一种力量,让成长充满审美。

男:有一种力量,让青春刚柔并济。

女:有一种力量,让梦想不再遥远。

男:相信阅读,相信文学的力量。

女:大家好,我们校园七彩树如约和大家见面了,我是播音员郭艺琳

男:我是播音员王子阳

女:作为学生,读书是我们学习中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而就是这件事情,却让我们的老师头疼,家长头疼。

男:是呀,在我们身边,不爱读书的同学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他们不喜欢读书,不习惯读书。

女:今天我们七彩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让阅读成为习惯》

阅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作家三毛说:“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书本里不能谈节俭。我的分分秒秒吝于分给他人,却乐于花费在阅读。这是我的自私和浪费,而且没有解释,不但没有解释,甚至更心安理得。”我喜欢这句话,这便是精神食粮对一个作家的意义,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又怎能不把就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

男:我们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未必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但读书却实实在在地能够改变你的命运。所谓读书改变命运,不是你只要读书就能够改变命运,而是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博览群书,像蜜蜂那样采吮书中百花精髓,滋养你的灵魂,开启你的心智。完善你的人格;长知识,增阅历,以培养你的才能。日以渐染,使你走出蒙昧,脱离低级趣味而志存高远,文质彬彬。随着人格品位的提升,你的人生轨迹自然会得以改变。

女:同样一本书,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效果,正所谓“一千个人的心里,住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即便是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阅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如清人涨潮在《幽梦影》里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男:而我们正直与如夏花般蓬勃开放生长的年龄。我们的心智正处于情感,道德。审美。智慧的缔造。也是阅读最重要的年龄。正如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读一本好书,仿佛就在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

女:读经典诗文,能让你的心灵永不枯竭;读中外名著,能让你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读伟人传记,能让你从伟人不屈不挠的奋斗过程中汲取崇高的`人生哲理,读……

男:作家三毛在《关于读书》中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女:也就是说,我们从优美的,诗意的,感动我们心灵的文学佳篇中,感悟着道德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艺术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滋养我们精神生命的力量。

男:生活是广阔的,但并非处处都开满鲜花,更不能指望处处都是林荫道,有的地方是崎岖陡峭的小路,有的地方更是荆棘丛生。所以“打开窗户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文学的气息。”走进书中,去品味文字的芳香,去接触那蕴藏在文学的巨大力量,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女: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书籍中重拾信心,从书籍中不断成长。

男: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天空中不会再有乌云。路途中不会再有险峻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满山的花朵正在等待你。生活中不会再有伤心与后悔,快乐会充斥你的心田。

女: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这无论对于学习、成长阶段的学生,还是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都有一种莫大的收获。读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它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和教诲,在吸收和积累知识的同时,使我们能从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更好的指导我们学习。让我们尽早的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男:同学们通过我们今天的播音,我们希望更多地同学都加入热爱读书的行列里来,让阅读变成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女:时光积累经验,阅读塑造成长。今天我们的播音到此结束,感谢收听,再见。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 篇2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黑德斯说过:“书籍犹如朋友, 必须慎重选择。”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 把矿渣甩在一边, 只拣纯净的宝石。”走下“塔尖”的儿童文学领军者——曹文轩先生强调, “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和有见地的家长指导甚至监督之下的阅读。”

1. 架设课内课外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 促进知识的迁移, 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机结合, 对课外阅读而言, 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 又有了良好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支持”。

抓住课文内容的“拓展点”。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 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 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 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 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 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 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 欲见真面目, 欲有新收获, 需要教师以此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学完了《海伦·凯勒》, 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箫的散文《早》, 再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 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 老人“有了爱, 就有了一切”的博爱情怀, 才能真正走进你的心田;读了《生命桥》, 谁能不动容?再找来《藏羚羊的跪拜》《蚁国英雄》一读, 怎能不震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 到窗外走走, 滋养心灵, 陶冶情操。

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是情感的王子”, 面对五彩缤纷的课文内容, 学生很容易投入真情感、真兴趣。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 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产生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 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一“兴奋点”, 引导学生查找课外书籍或上网阅读, 于是围绕这一主题的探究性课外阅读由此展开。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后, 学生对科技时代的“宠儿”——克隆, 总会感觉新奇, 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一些探究, 必将有意外的教学收获。

2. 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生活即语文, 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新事、奇事、趣事、大事发生, 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与时代同步的美文、新闻、趣闻诞生。处于日益开放的时代, 学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些无疑是他们了解世界、积蓄情感、丰富学习内容的好资源。国人不会忘记“5·12”, 在这举国同悲、山河同泣的日子里, 多少感人的故事, 多少火热的文字应运而生,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为孩子们深情诵读过《孩子, 不用怕》《不离不弃》《天堂里我不孤独》……这样的文字震撼心灵, 这样的情感荡涤灵魂。近年来, 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 那个戴黑框眼镜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孩子的偶像。他们都为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煞费苦心, 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儿童时尚读物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资源。想起几年前, 作家曹文轩先生来家乡为孩子们作报告的情景。当曹教授信步走上讲台时, 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 那潮水般的掌声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期待。“……孩子们, 我要送给你们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我和故事一同出生’;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属于细心的人’;第三句话是个成语, 叫‘无中生

有’……”孩子们个个小脸涨得通红, 小手举得高高, 不停地向大作家提问……活动时间是短暂的, 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孩子们为作文无病呻吟时, 这不就是一剂良方吗?当孩子们沉迷于电玩、电视时, 这不就是洞开一扇文学之门吗?你瞧, 校园里似乎刮起了一阵“轩”风:操场一隅、廊道一角, 三五成群, 或蹲或立, 读着《根鸟》《青铜葵花》《草房子》……这就是阅读, 这就是学习!

3. 融进先人哲思的经典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来校为学生作讲座, 至今还记得这样一段内容:读书如沙里淘金。如果让你去淘金, 你是到含金量极低的沙滩去淘, 还是到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去淘?不用说, 肯定要去金矿。那么哪些书是“金矿”?经典!经典是经时间淘洗过、历史见证过的“金矿”, 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当代美国极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 “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短促且姗姗来迟。人生有涯, 生命终有尽时, 要读的书却前所未有的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 只有多读经典, 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 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 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回归经典阅读, 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师需要制订一个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 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 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 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 向五年级学生推荐了青少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 冰心诗集《繁星》、鲁迅的《朝花夕拾》, 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 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 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 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4. 彰显个性阅读的魅力

有很多教育资源是我们无法单独开发的, 即使能开发出来, 有效性也不会高, 我们必须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参与。同样, 要永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一厢情愿的单向行为是“如履薄冰”而缺失生命力的, 只有通过学生生命阵营的互动、共动和联动, 我们才会如愿以偿。实践中, 我充分利用学生与家长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 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班级推荐读物,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教育思考向学生推荐读物。在我们班级有个特殊的学生团体———新书审查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家长推荐的读物予以审查并向全班“发布”。实践证明, 此举不仅有效唤起学生生命阵营的联动, 还丰富了学生读物, 许多有价值的书籍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春风又绿江南岸——重视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 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 “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使得课内课外阅读互补互动、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学生从课内习得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 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实践中, 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 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标画重要内容;学会品词析句作批注;作内容摘要, 整理阅读提纲, 将书读“薄”;展开想象、推理, 进行分析、评价, 写心得体会, 将书读“厚”;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精读名著之类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略读浅显易懂的书籍或只作内容知晓的书籍报刊、童话神话等, 以扩大阅读面, 增加综合信息。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对于一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精华的精美语言, 学生应当熟读、精读、多读。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 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 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并进行资料整合,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 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简单的科研意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曹文轩先生说, “朗读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在德国——阅读格局相对成熟的国家, 朗读是家常便饭, 学生朗读, 老师朗读,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妙和故事的迷人。当学生在朗读时被作品吸引住之后, 就会不由自主地读这本书, 而一旦开始进入读书世界, 他们就会慢慢地进入流连忘返的状态。另外,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 就是甄别和淘汰那些毫无价值可言的读物, 因为它如果真是“烂货”, 就无法被朗读。因而, 在实践中我一方面亲自为学生读书, 一方面大力提倡学生大声朗读美文, 为学生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以表演者的角色去参与阅读, 去感受文字。

三、躲进小楼成一统——力挤课外阅读的充裕时间

预留课堂时间。坚持“精讲多读”, 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确保自主时间。变以往的家庭作业为少留书面家庭作业, 而推荐各种课外书报, 收集整理各种信息,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 读好书。每天规定自主阅读时间, 如“早晨美读”——美文诵读十分钟, “午间阅读”——利用学生午间吃饭前后的二十分钟, “晚间研读”——利用晚间休息前后约一小时时间。

提供交流时间。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 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的疑惑, 或交流读书经验, 汇报读书成果。

学会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去挤总是有的。”光靠教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必须做时间的主人, 做学习的主人, 能根据自身阅读兴趣、学习规律, 学会挤时间,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

着染“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师生合力打造班级的“阅读文化”, 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室无处不激情”, 我们教室四周的墙报上始终围绕“书香精神”进行设计和创意, 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 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 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贴在墙上感染其他同学。

师生“共读”。语文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一轮回声的声源。语文教师必须用个人的精神和魅力去感召学生, 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 亲自阅读, 师生共读, 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阅读课, 以及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 我都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 共同阅读, 共同汲取营养。我想“身教优于言教”, 只要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我们的教室一定会真正书香弥漫。

小组“竞读”。在全班组成自愿互助阅读小组, 尽可能将兴趣相投或能力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 如同读一本书, 同诵一篇文, 同演一台戏, 同写一类文。

开好“三会”。这里所说的“三会”, 指的是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三会”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拓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有助于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阅读氛围。

学会“扇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把握契机, 学会“扇风”, 就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通常我们会这样去引导:一是欣赏课外文章的精彩片段。一篇好的文章语言生动,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深深地吸引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介绍课外读物的故事梗概。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强烈, 可以向学生概括讲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样会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三是讲述课外读物开头或结尾。许多文章开头往往设计悬念, 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结尾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感情的升华, 是画龙点睛之笔, 最能感动读者, 可以通过讲述文章开头或结尾, 激发学生阅读全篇。四是介绍著名作家的作品, 学习了一篇课文后, 学生对该作家的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五是邀请不同学科老师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 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 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实践中, 我们尝试着在语文考试中适当联系必读书目来命题, 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 如“书香家庭”“读书精英”“书迷小博士”, 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 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小学生的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虽然我们很难指望社会的共动, 但至少可以要求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与联动, 形成最佳合力, 去携手打造学生心灵的栖息之所,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心、精心、静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 成为生活中新的兴奋点, 使课外阅读逐步成为生活的常态, 学习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3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建立“三级图书网”

为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书的气息,能随时随地在书海中遨游,我们提倡建立“三级图书网”,即家庭图书架,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

家庭图书架:学生每天放学后和休息日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的读书氛围也很重要。我们利用家长会建议爸爸妈妈们适当投资,购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图书,并利用每晚30分钟陪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在亲情的气氛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逐渐地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我愿读”,从而达到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班级图书角:班级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所以这个“家”里也要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阅读空间。现在的孩子有一定的好胜心,事事唯恐落后于人。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点,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到班级图书角中,“以一本换百本”,只要有空余,孩子们都会在班级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从图书角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再由图书记录员记录借阅的书目及时间,回到座位上细细品读。班级图书角中的书,既可以当天借当天还,也可以借3~5天,每周五由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进行彻底清点。对损坏图书的行为进行警告,严重的损坏或将图书弄丢的要赔偿。这样,学生既懂得了爱护图书,又知道珍惜时间,用心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图书馆:我们学校购进了大量的图书,建起了学生阅览室,学校进行统一安排,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融入书的海洋中去: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中午时间进行阅读;中高年级的孩子在每周二、周四的大阅读课上轮流到阅览室中吸取“书的营养”。

2.每天“课堂两分钟”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让孩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每天的这两分钟,孩子们将自己每晚读书半小时的读书收获讲给大家听,可谈体会,可复述,可背诵,可朗诵……这既锻炼了孩子们在大家面前敢于说话的勇气,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表现出色的孩子还可以得到一颗“读书小状元”或“朗读小明星”的激励章,这样保护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3.每月“阅读考级场”

为了使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一直处在高潮期,我们还特意安排了“阅读考级场”,由参加考级的孩子填报阅读级别,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共同出十道题,检验孩子对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理解的程度,能答对六道以上者即过评委关,颁发“考级证书”。还可以由同学当场提问,共同探讨书中的有关问题。这种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考级场”上更是时时出现精彩的回答,常常爆发热烈的掌声。

4.学期“阅读大擂台”

这是我们为每个孩子提供的展示自己语文能力的大舞台。通过激励性评价中对语文八个方面各小能手的成绩记录,先评出单项小能手。对能获得五个以上小能手的学生进行综合考评,颁发“语文小博士”的荣誉证书。举办“阅读大擂台”就是为了检验学生阅读的能力。几份不同层次的试卷,给孩子们自主地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试卷档次,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激励孩子们去读更多更好的书。

二、灵活运用激励性评价

1.愿摘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话虽有些“土”,却道出了“摘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在读完文章之后,能回过头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得好,就把它暂时记在摘记本中,可以是词、句、段、篇,以备有时间进行巩固记忆,逐渐地转化成自己的积累储备。我们主要做法是定期进行“摘录”展评,开读书汇报会,分类别摘录比赛……

2.能背诵

阅读过程中记录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能把记录变成自己的知识储蓄就更好了。每一次的大阅读课最后的十分钟是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比一比谁背下的好词好段最多,再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背这段话。对背得流利的学生授予一颗“积累章”,对体会谈得好的学生授予“口语小明星”章。如此一来,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就在这一次次的小检验中逐渐养成了。

3.巧运用

能摘能记习惯的养成固然很重要,但是否会活学活用则是阅读的一个高层次。在对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强调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要让知识变活,无论是在习作中,还是在口语交际课中以及日常交谈中,都可以运用到阅读课中记录的好词好句。如果用得恰到好处,还将得到“习作小先生”和“口语小明星”的称号。

4.会圈点

这是判断学生是否会读书的标准之一。我们提倡每个孩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观点……

5.写体会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它的闪光处,也可能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因此除了在读的过程中动动笔,还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每一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能坚持写读后感会使自己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们不定期在各班开展读书交流会或利用校电视台的“畅游书海”栏目进行宣传交流,谈谈学生对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的理解,展开讨论,取百家之长,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善提问

提问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强弱。在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要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读懂了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如果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就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能引发最大范围的讨论。对能提出这类问题的孩子授予“提问小行家”的称号,鼓励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落实课外阅读

1.时间落实

一是落实统一指导的时间,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二是落实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作业减少了,自由阅读的时间也就多了。

2.活动落实

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3.指导落实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准备。

4.检查落实

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篇4

但是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发展起来: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每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会有好习惯的养成;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一般幼儿一年的阅读量要达到50—100万字才可以使这种能力萌芽!

6—12岁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可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是因为小学课本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的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如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哲学、艺术等等百科知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之所以说,小学阶段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是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大量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投入即便考了高分哪怕是满分,对孩子的未来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高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进入社会后,当需要工作能力而并非成绩单来评定一个人的发展时,这种分化就更是到了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了。

小学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从容一些,不要追求分数的高低,要更看重为孩子后面的成长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同花朵,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苞(打基础)、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发展)、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冲刺高考)、大学却是新的更高一轮回的成长过程。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演讲稿 篇5

你们好!

我是来自白露塘中心完小五年级学生——欧畅。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进行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为什么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呢?在我看来,阅读可以让人学到许多知识。那有些同学就会问:“我不是一天到晚都在看书吗?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呢?”其实,阅读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囫囵吞枣地读。我们应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认真地去读,去体会其中的妙趣,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达到丰富自我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读书并不只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手段,它也是我的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作业,总会腾出一些时间,拿出几本书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思。随着阅读面的不断扩大,我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米小圈上学记》让我了解了米小圈的上学时光,体会到了在学校时的乐趣;《童年》让我知道了怎样来看待人生的问题。这些书籍对我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让我更加自信。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只要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的计划,并且每天坚持阅读,用心领会其中的意思,那么你的成绩就一定会不断地上升。而且阅读是你合理利用空闲时间的最好方法。让自己走进阅读的世界,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相信你就会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因为书籍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以书为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6

一、当今小学生阅读现状

在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喜欢故事书的占20%, 喜欢卡通书的占12%, 喜欢科普书籍的占10%, 其他图书类占12%。

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安排在假期, 平时上学期间较少有完整的时间去阅读。报刊类却较适合平时的零散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一般为“看过”“看完了”, 较少有深度阅读, 不能很好地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

小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为教师推荐或同学口口相传, 不能形成各阶段的阅读体系。

小学生的阅读数量不足, 20%的学生能自主阅读并阅读量比较大, 40%的学生能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 5%左右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

二、对策与建议

阅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根基。调查显示, 会阅读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 在阅读中培养习惯, 在阅读中形成技能。

(一) 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好书推介会。“你有一本书, 我有一本书, 我们就有两本书。”每个学期开学初期我们都会搞一个好书推介会, 比一比谁阅读的图书最受大家欢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图书。他们情绪激动地使尽浑身解数力图说服大家都去读他喜欢的这本书。此举实现了资源共享, 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 阅读兴趣浓厚了。

2.诗歌朗诵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 能更深入地去阅读体验。

3.名著文豪知多少?经典的文学作品历久弥香, 影响着千万读书人。文学名著无疑是最好的阅读范本。关于文学作品的常识我们通过擂台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下学生大量翻阅图书, 互相交流, 相互提问, 会上群情激昂, 争论不休。融古汇今, 纵横捭阖, 赛后余音袅袅, 乐此不疲, 掀起了读名著的热潮。

(二) 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标准

阅读可以学习知识, 了解认识万事万物。在阅读中能发展思维, 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 获得美的享受。

1.学生阅读首先要做到文从字顺, 对文章有整体感悟, 然后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积极主动地品字悟文, 深刻理解, 加深体验, 从中获得启迪, 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讲解分析要少而精, 学生的阅读实践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化行为, 有每个人不同的感悟。

2.在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感受文章优美语句的能力, 理解文本的能力, 欣赏文章结构体裁的能力, 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不仅能进行表层阅读, 还要深入探究。创造性阅读也是重中之重, 跳出文本发挥想象进行创新阅读, 进而创作。

3.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在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4.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理解课文, 可以讲解一些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对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等进行必要的随文解读、渗透, 学生明确语言的结构特色更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应用。

5.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三) 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以课本为载体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课内阅读是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要由课内带动课外, 以课外丰富课内。“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

例如, 学习了《后羿射日》我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 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阅读《山海经》等读物;读了《猫》, 布置学生找其他有关动物的文章来读, 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 并且找老舍的其他文章来读。如读了《七律.长征》, 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文章来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 可找原文阅读, 如《林黛玉初进荣国府》, 借机让学生试着去阅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

2.指导学生阅读有价值的书。好书, 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 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 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 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 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 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 为什么。不断提高学生鉴别能力。选好书, 首先, 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绘本。其次, 要有教育性, 读物应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有良好的影响。第三, 要注意广泛性。体裁要广泛, 如小说、诗歌、古诗、寓言、童话、科普读物等。第四, 要有趣味性。读物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快乐中学习, 在愉悦中阅读。

3.授之以渔,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读书讲究方法, 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1) 精读法。对书本上的重点文章, 要重点精细地阅读。对语言隽永, 运用典范的文章要精细地读;对情节感人的句段要全身心投入地动情地读。

(2) 略读法。针对课本的一些略读课文, 整体感悟, 了解梗概, 感受情感, 根据需要捕捉搜集信息。

(3) 浏览法。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章节, 例如,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 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 不受时间限制, 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 有很大的吸引力, 阅读速度自然加快, 读后掩卷而思, 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4) 速读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 要求读得快, 理解得快。

4.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厚积薄发”。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圈圈点点, 可以眉批, 也可以旁注。文章中的格言警句, 精彩的段落, 可以摘录在本上, 报刊、杂志的精彩内容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 可以写读书笔记, 初步体验写作成功的快乐。

总之, 伴随着思考的读书, 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坚持让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 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 摘录重点的句、段, 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 才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 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让批注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7

关键词:批注;有效;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方法的运用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批注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的辅助方法,可以尝试教给学生。

一、读前指导批注

通常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要布置预习,学生也早已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在预习时,他们都清楚教师的要求,就是读课文时要做圈点和批注。详细的说,可以注释生词、难字的音义,品味遣词造句的特色,概括段落层次的大意,简评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揣摩文本的表现手法。在品评、鉴赏甚至质疑中使阅读渐入佳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有了批注这个环节,就是对文本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自学,把自己的理解、情感、质疑融入其中,那么,再听听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开始,可能有的学生不会批注,那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圈点勾画,也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把一些有助于理解文章的重要句子、优美句子做个标志就可以了。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等到学生熟悉一些再來完成复杂的分析和表达,这样可以循序渐进,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堂展示批注

有了预习的环节,学生对文章可以说是已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就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阅读体会,与老师、同学沟通、探讨,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以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读书动笔为例,笔者以为不妨加进下面这些旁批:

在第一段“但我确信“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旁边可相应批注:开篇点题,直接阐明观点态度。第三段“第一要敬业”(批注:提出分论点,层次清晰)。“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批注:作者先阐述什么叫“敬”,引用朱熹的名言,紧接着配上自己的通俗解释。然后顺理成章的论述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第三段后面课文:“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批注:作者以“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人为例,极具代表性,说服力很强。指出无论什么职业,只要认真去做,专心致志,做到圆满,其劳动价值是等同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上述批注中对几个段落内容和作用的概括,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尤其是能帮助学生发现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批注是一种双向的参与,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与讨论,虽然是一种静态的讨论,却也融入了双方碰撞的思想。在碰撞中,读者的思维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入,阅读的体验也势必来得更深刻。

三、课后交流批注

教师的示范只是给学生一个方向上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可以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批注的具体内容。有的学生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优美的句子,有的学生是从情感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有的学生是从情节上分析作品的内涵,还有的学生是从人物形象上探究文章的主旨……批注各有千秋又有一定的共性。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没有领会的内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批注首先可以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其次,可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及时标记下来。再次,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且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不同文体的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批注时突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小说,要突出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的批注;议论文,要突出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批注;写景散文,宜多用概括式和赏析式,从景物的特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兼顾批注语言的优美,力求和写景散文本身的语言美一致、和谐起来。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适当批注,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和品位的提升。相信,批注会成为学生阅读的一种习惯和定势,那么,在学生阅读的路上定会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 篇8

关键词:阅读习惯 能力 精读 泛读

一, 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

获得知识的各条途径中,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为了消遣而阅读。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能直接阅读英语书籍、报章、杂志,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对实现我国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掌握的语言材料越多,使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在目前我们缺乏直接听、说英语机会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接触英语,吸收语言材料,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英语的途径。通过阅读还可以获得一些关于使用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所以阅读是重要的获取知识手段。

高中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关键阶段,应当在高中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尽快提高语言水平和听说阅读能力,既要读得懂,又要读得快,就必须经常有选择地有计划的进行阅读。拓宽知识面,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语言交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拥有较广知识面的人,看到各类文章才能够读得懂。读懂还不够,还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只有深刻了解文章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经过分析、判断、推理,才能够更好地准确把握文章。英语被广泛运用于许多国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英语老师的知识面拓宽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知识面拓宽了,能更好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看原文电视,阅读英语书籍、报刊、杂志,提高英语素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意。

选择好读本,培养阅读兴趣,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应学生的知识层次、心理、思维特点。形式要多种多样,电视、图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更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语意,内容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人物传记、短篇的科学幻想、历史、地理知识、外国民俗风情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方法上要从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从少到多,日积月累,前后联想,虚心请教,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读懂、快速的目标。

例如,高一上学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虽说已经进入高中阶段,但学生要完成初升高的过渡,学生的英语成绩大幅下滑,此时重新树立学生学英语的信心很重要,所以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意选择一些难度较低,接近中考但略高于中考的阅读材料,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限时训练。这样内容难易适中一学期下来不仅可以重塑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而且不知不觉学生也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多读、多背、多用,注意分析积累,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惟一途径。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语也一样,英语阅读的多,学生可以拓宽知识,复习单词,积累词汇,熟悉句型,了解文化背景、风土人情。 只有在多读的过程才能培养起阅读能力。读包括朗读和默读,这里所论述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默读。

那么阅读能力又是如何培养的呢?在阅读中注重积累,掌握阅读方法。

(一)要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英语和汉语不同,英语单词有词形变化,如名词有复数形式,有所有格形式,动词有现在分词、过去时和过去分词。形容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一些词有其固定的用法,如介词后面要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冠词后面是名词,情态动词后面接动词原形,连词前后词性和句式要保持一致。掌握了这些特点,阅读时就可以以句子为单位,分清意群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理解整体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判断新词汇,提高阅读效率。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生词便立刻去查词典。每到这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巧去猜测词义。告诉他们可以运用构词法;根据同位语、定语从句等说明性的词语来猜测词义,还可以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来推测出词义,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词义。如在The Olympic Oath is repeated by all the contestants during the beginning exercises “We swear that we will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loyal competition,......”句中根据“oath”发生在比赛之前及我们swear的内容,可判断oath为“誓言”。在Hear,with

Chinese restaurants,Chinese postboxes,and even odd telephone-boxes that look like pagodas(塔),根据look like pagodas塔似的boxes,推测“odd”为“奇异的”。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理解和判断力有所提高,遇到生词也敢去猜测了,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是教学中应该长期坚持的,只有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此项工作不断在教学中总结、完善和提高,力争探索出一种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

阅读能力是通过精读和泛读来培养的。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泛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大量合适的材料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能力。我们在前面谈过,课文常被用为精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常被作为泛读材料。只有精读、泛读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1、精读

精读包括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概念内涵等的理解,以及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语言结构,如词汇的学习、难句的分析、语言点的讲与练等。

英语词与汉语词不同。英语词有词形变化。如名词有复数形式,还有所有格形式;动词有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形式;形容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从词的用法上看,介词后要跟名词或宾格代词;冠词后要跟名词;情态动词后要跟有原形动词;连词后要有并列或从属成分等。掌握英语词汇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帮助的。比如阅读中遇到一个介词,就知道它的后面必定有一个名词或是一个宾格代词,因此在阅读时,不会在介词后停顿,而要一个视距读完一个介词短语;读到一个冠词时,就知道它后面必有一个名词,这样就不至于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而会扩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

为了使学生养成以语义为单位进行阅读的习惯,我指导学生把句子按意群划上底线。如:

Winter is the coldest season of the year.

All that afternoon I jumped and sang and did all kinds of things.

经常做这类练习,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按意群阅读,阅读的速度和正确性都会得到提高。无论是单词、短语还是句子,都要先在口头上学和练,然后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至于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而是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阅读了。

对课文的学习,讲解必要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查词典、用英语解释词义的能力;找出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和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 在读了生词表以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我给学生一些阅读前提的问题(Before-questions)和阅读后提的问题(After-questions)阅读前提的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并抓住文章的重点,阅读后提的问题是为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这两类问题有下列四种类型:

第一类:Wh-questions,这类问题可以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

第二类:Why-questions和How-questioins,这类问题从阅读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但不能直接引用文章的句子;

第三类:不能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找出答案,而是要从材料的内涵中经过推断找出答案;

第四类:读者从阅读材料中经过判断(Judgement)或评价(Evaluation)得出自己的看法。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对这几类问题举例加以说明。

是非判断题:

如“American English(1)”(高中英语第一册第10课),在学生预习课文后,我给下面几个是非判断题要学生做:

1.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there are more differences in spelling than in pronunciation. ( )

2.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are so different that people from the two countries can hard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 )

3.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lways changing. ( )

4. The main idea of the last paragraph is that many words from other languages have come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

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Wh-questions:以“American English(1)” 为例,在学生阅读前,我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1、What differences are there in spoken English in these two countries?

2、Where did the word “fall”(meaning “autumn”)first come from?

3、Where did the expression “way of life” come from?

4、In which countries is English used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Why-questions和How-questions:

以“Abraham Lincoln” (高中英语第一册第50课)为例,学生阅读课文后我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How do you know that Lincoln was one a great American presidents?

要经过推断才能找出答案的问题:如“Abraham Lincoln”,学生阅读后我提出:Why did Abraham Lincoln killed after the war ended?

读者经过判断或评价得出自己看法的问题:如学生读完“American English”一课后,我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2) 通过课文的学习讲解必要的语言知识 高级阶段的教材中新的语法知识比较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句义,我有时给学生作句子结构的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词序不尽相同,英语的定语(介词短语作定语、从句作定语)要放在被修饰的词的后面,这一点与汉语不同。因此当修饰的成分多,句子又长时,学生阅读起来就感觉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指导学生做必要的句法分析,分析时首先找出主语和谓语,再找出主句和从句,就可以基本弄懂句义了。以高中英语第二册第46课“Escape from the zoo(1)”为例,课文一开始有一个句子:

The manager of the zoo said that the young lion, which was born in the zoo, would would probably not attack people.

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虽有点长,但作句法分析后,就容易理解了。这是个主从复合句,其主语是The manager of the zoo said,后跟一个由that引导的宾从句 the young lion… would probably not attack people,中间插入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which was born …six months old修饰先行词the young lion 这样分析完句法关系后,这个句子就好理解了。

我从不给学生每个句子都做分析,只分析长句和难句。

(3) 培养学生说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复述和练习写作的一种方法。以“First aid”为例,在学生理解课文并学习词的用法后,经过启发,学生说出了文章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 Description of first aid

第二段: 3 important things to do

第三、四段:Common injuries in the home

第五段: You need more information!

再以“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 (高中英语第一册第82课)为例,全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我提问:

What was the advice Marx gave o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学生回答:He said that when a person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he mustn’t always be translating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 He must be able to use the foreign language freely.

这个答案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2、泛读

我们在前面谈过,阅读能力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除了教科书以外,教师应当给学生补充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从哪个年级开始增加阅读材料是很多教师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实践证明,从初一第二学期开始每周读一篇短小的读物是可行的。在阅读材料中不可以出现生词和新的语法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复习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这样课上、课下有机地配合,对学习会产生良性循环。随着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到了中、高年级,阅读材料的篇幅可逐渐加长,也可以出现少量和词。课外阅读的选材很重要,材料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要注意趣味性。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1) 注意阅读的特点 阅读是默读,不可以出声。朗读和阅读是两种技能,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学生在朗读一篇未学过的新材料时,由于注意力集中在语音、语调上,往往对朗读的内容,尤其是长篇文章,不完全理解,因此朗读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如果是为了训练朗读,就应当选择易于上口的材料,如果是为了训练阅读,就应当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时不读出声音来,我从开始训练阅读时,就要求学生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嘴唇不要动,必须控制自己的发音器官,不出声地默读,以免分散注意力而降低阅读速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了。

(2) 要克服回视的习惯 有时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句或不太熟悉的词,读过一遍不能理解句意,需要回视(返回来再读一遍),这是允许的。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出于不放心,虽然读懂了但还要返回来再读一读,这会大大影响读速度。这是一种不好的阅读习惯。我要学生每人用一块硬纸板,剪成长条形框形状,将它压在正在阅读的这一行上,空白处显示的是正在阅读的文字,使已读过的文字被遮住,这样就使回视不可能了。用上面两种方法练习一段时间,学生就可以改掉回视的习惯,并逐渐扩大视幅,做到一视幅2~3个词,甚至4~5个词了。

(3) 计时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要求学生做“计时阅读”。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阅读之前在阅读材料的右上角记下开始阅读的时间和这一篇材料的词数,读完以后记下读这一页或这一篇短文所用的时间(时间要用分钟计算),用时间除以词数就是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读速= 词数 。比如某学生阅读一篇300词的短文

时间(分)

用了6分钟,他的读速就是50词/分钟。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高中二年级学生能以每分钟40~50个词的速度,阅读有关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能够把握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率达到70%。”

如果我们为学生选的阅读材料长短、难易恰当,每天用几分钟的时间阅读一篇四、五百词的小短文,经过一个学期的计时阅读,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明显的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学问,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参考书目:

《教学思想录--中学外语卷》马俊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 .7

《新编高中同步全程优化设计--高一英语》 吴占业 东北朝鲜民族出版社 .4

《高中英语第一册(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0

《高中英语第一册(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篇9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建国初期,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在我们的校园里,肆意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餐桌上随处可见洒落的饭团和啃了一口的包子、馒头、面包等,有的同学在饭中间只挖了一个坑就不吃,把整盒的饭菜都倒掉了。有的同学嫌菜不合口味,就把自己喜欢吃的吃掉,不喜欢吃的就倒了,每天来收垃圾的大妈总要拉上好几趟,这些都是学生浪费的结晶啊。开水房前,明明已经没有人用的水龙头依然欢畅的流着,还有的同学直接就在龙头前洗起了头,一边洗头,一边让水龙头继续流淌。在教室里,光线已经很充足了,灯却依然长明;随处可见的都是同学们当了武器的粉笔头;在我们的办公室里,人已经下班了,饮水机、电脑、灯却在继续上班。。

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产生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两点:一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收入高了。浪费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不值钱,浪费了没关系。殊不知,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节省一粒米,一天就能节约13亿多粒米。那么一天就能节省6.5万斤大米,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这些同学没有体会过挣钱的艰辛,没有经历过困难的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浪费成了一种习惯。可见,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是这些浪费资源的人有一种“砸公”的思想。公家的东西,我不用别人也会用的,不用白不用;公家的东西不能变成私人的,但是我可以名正言顺的浪费,我不浪费,别人也会浪费的,那就由我来浪费掉算了。殊不知,表面上浪费的是公家的,其实也有你自己的一份,由此带来的后果你也有份。

无论是浪费自己的还是浪费公家的,这都是一个道德问题,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与公与私我们都应该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发扬这个美德,无论是对自己家庭、对国家、对社会都将是功德无量。

在这里,我还想和大家大概算一笔小账,我们学校一天有240多盏灯用电,每盏灯45W,按一天8个小时开灯计算,就是86度电;大约20个饮水机,每个305W,按一天8小时工作,就是48.8度电;电脑80台,平均一天一度电,就是80度电;还有打印机,复印机,食堂,播音系统,等其他耗电大约每天5度计算,每天用电就是大约220度电,每度电6毛钱,一天消耗132元。学校每月用水大约是3000立方,每天平均150立方,现在的水价2.35元/立方,如果全部用自来水,就是352.5元。24台投影仪,每个灯泡理论寿命1000小时,一个灯泡2000多元,平均一小时2元钱,平均每个投影仪每天工作4小时,就是192元。办公用纸、硒鼓等物品,平均每天消耗40元左右。每学期的维修3.5万元,平均每天175元。就算这几种每天在消耗的就是689元。说实话,不算账不要紧,一算账吓一跳。

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有句经营名言:多争取一块钱的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省一块钱,可以靠自己,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我们作为事业单位也要有这样的理念,才能使我们的学校运转正常,才能使我们的老师们有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才能让我们的老师们的办公条件逐步改善„„

节约不是口号,节约要靠行动,如何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树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首先我们每教师要从自律开始,从小处节约,体现细节,做好学生的表率。光线明亮的时候把办公室的灯关掉,只有一个人办公的时候只开一盏灯,电脑用完了就关掉,短时间离开也可以关掉显示器的电源,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顺手关掉所有电源,上课不用多媒体就不要打开灯泡和电脑,打印草稿用废纸,正反打印,编辑好了再打印,洗手时把龙头开小点等等细节之处去体现我们节约的优良品德。

其次是在学生中树立学生榜样,在班级内评选出勤劳的节俭的典型,树立楷模号召同学们向(她)他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对浪费严重的学生严厉批评决炒姑息,加强他们的指导,取得点滴进步及时在全班表扬,既树立其信心,又增强班内的监督力量,减少反复。

二、加强管理,让所有物品延年益寿

公物管理是一件繁琐而艰巨的任务,如何管理好公物,让这些物品发挥他们最大的用处也是一种节约。光靠学生管理是不行的,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平时的检查,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比如学生的课桌,凳子是坏的比较多的,许多都是因为学生不正确的坐姿使之损坏,看到这些细节地方,我们可以提醒,教育,不仅让我们的校产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塑性。

三、注重教育,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观察我发现我身边的一些学生思想中根本就没有节俭这一概念,根源是家长根本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我想只是凭空讲大道理不能说服学生的。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了许多资料和一些典型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鲜活实例及名人故事,涉及面非常广泛,以课堂和班会课为主阵地随时介绍讲解给学生们听,漫漫渗透到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结合我们国家的人口算一算每人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会是多少,让庞大的数字教育学生。特别是今年西南的大旱,更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节约的重要。还可以通过排练小品等形式,从学习用品到餐厅粮食,从水电到公寓楼日用品及其他浪费行为,通过表演使学生为他们平时的行为而感到惭愧,达到自省。也可以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让孩子们体会下物资匮乏的生活,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广播稿 篇10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广州药学院面试经验下一篇:机关作风建设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