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的阅读答案解析(精选11篇)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游太学,以书遗中书舍人邹浩曰:“公始为博士论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谏省斥宫掖之非,远迁岭表,岂逆计祸福,邀后日报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窃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浩得书愧谢之。宣和四年,擢监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为尚书主客员外郎。
建炎元年,复召为中书舍人,至泅州,上书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万一猖獗而南,六飞【注】岂能无警,乞早赐行幸。西兵骁勇,宜留以为卫。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时李纲已议营南阳,珏未嘉也。既至,极言南阳兵弱财单,乘舆无所取给,乞驻跸金陵以待敌。汪伯彦、黄潜善皆主幸东南,帝遂如扬州。潜善兄潜厚除户部尚书,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张悫谕旨,珏论如初。诏潜厚提举醴泉观。
迁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言:“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虚大入,帝亟如临安,以珏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宣州。俄复为吏部侍郎。
隆祐大后奉神主如江西,诏珏为端明殿学士、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县,卫兵皆溃,珏奉太后退保虔州。监察御史张延寿论珏罪,珏亦上书自劾,逾岭俟命,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延寿论不已,责授秘书少监,贬衡州。绍兴元年,许自便。明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于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
【注】六飞:古代指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文中指皇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B. 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C.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D. 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博士,古代多指博古通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常用作学官名。
B. 户部,古代“六部静之一,掌管户籍、财经、刑罚、军令等事宜。
C.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 跸,初指为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后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珏敢于直谏。初游太学,写信向中书舍人邹浩直言进谏,力陈当今诸多弊病,希望邹浩能够有所作为,得到认可。后来刘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B. 刘珏深谋远虑。担任中书舍人之职时,看到金兵对皇帝所处之地尚有威胁,力主迁徙。后来皇帝接受汪伯彦、黄潜善提的前往东南的建议,停驻扬州。
C. 刘珏对战事有远见。任吏部侍郎时,认为在兵力安排与城池防御方面问题突出,战斗力不强,一旦金兵入侵,后果不堪设想。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刘珏勇于承担责任。在随同隆祐太后到江西时,遭到金兵追击,卫兵溃散,情势危急,刘珏护太后到虔州。后刘珏主动上书请求处罚,为此事担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5分)
(2) 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5分)
参考答案
4. 4. A(原文标点: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5. 5. B(“刑罚、军令”不属于户部管理)
6. 6. C(“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有误,文中无此表述)
7. 7. (1)西京的船只,恐怕会被金兵没收用来使用,命令他们一同向东行驶。(得分点:藉、用、东各1分,句意2分)
(2)军队缺额很大,(假如)突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用什么来应对它?(得分点:阙、不虞、待、何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崇宁五年考中进士。刚到大学学习时,写信给中书舍人邹浩说:“你开始任博士时论说取士的得失,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在谏省指斥宫掖的错误,远调岭表,难道能预测福祸,求得日后的回报吗,本是想踏看古人的足迹。难道现在政务全部清明,难道百官全部忠实,从臣相继离开,难道全都无才,言官屡次放逐,难道全都有罪!信任超过从前却拱手默无所言,天下之士私下有疑虑,希望有所表现来安抚众望。”邹浩得信后感到惭愧并向他致歉。宣和四年,提拔为监察御史,因进谏获罪为舒州知州,留任尚书主客员外郎。
建炎元年,重新召入为中书舍人,到了泗州,上书说:“金兵还有驻军河北的,万一猖獗向南进兵,皇帝怎能不受威胁,请求及早前来。西兵勇猛,应当留下作为卫兵。西京的船只,恐怕会被金兵没收用来使用,命令他们一同向东行驶。”当时李纲已经建议营建南阳,刘珏不知道。到了以后,极力进言南阳兵弱财乏,没有什么可以供给皇帝,请求暂驻金陵抗敌。汪伯彦、黄潜善都主张皇帝到东南去,皇帝于是到了扬州。黄潜善的哥哥黄潜厚担任户部尚书,刘珏进谏兄弟不能同在一个部门为官,皇帝派张悫宣告旨意,刘珏一再坚持。皇帝下诏黄潜厚掌管醴泉观。
刘珏升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上奏说:“淮甸防备敌人,军粮是当务之急,现在以投降士兵为现役的士兵,以买粮本钱为现粮,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维扬城池还未修缮,军旅缺额很大,(假如)突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用什么来应对它?”不久金人果然乘虚大举进兵,皇帝立即到临安,以刘珏为龙图阁大学士、宣州知州。随即重任吏部侍郎。
通读全文, 可以感受到整篇文章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思潮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 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批判的关系。对于知识的存在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观点迥然不同。
首先, 作者主张生活中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文中说到:“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 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 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作者否定传统知识教学, 认为生活世界不像数学课本上勾股定理等公式原理一样具有确定性。学生在接触生活思考问题时, 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判断、评价、思考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知识观理论中, 知识是确定的, 是通过严格的与科学的理性思维获得的, 具有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价值特性。知识是独立于学生认知方式与经验的客观存在。后现代知识观颠覆了传统知识观, 认为知识是批判式的, 具有生成性和属人性, 因此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批判的思考和接受, 从发展的视角予以审视、怀疑乃至批驳。知识只作为发散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创造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媒介而存在。作者鼓励学生要在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 发散思维, 探求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和途径, 体会生活中多样的精彩。
其次, 作者提出要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获得知识的前提下, 对这些知识随时进行组合, 形成新的创意。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开放性的, 是学生与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 随着过程发展不断得以修正、变化。知识具有属人性, 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 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一个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融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要允许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理解。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进行组合, 就是形成对知识个性化理解的表现之一。这种占有知识、将知识与自身内在的经验相结合的方式, 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所以作者明确指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 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要具有探求新事物, 不迷信知识, 活用知识、用活知识的意识, 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智慧转化者”, 其任务不仅是传达知识, 还在于“转化智慧”, 与学生平等对话, 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第三, 作者认为不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绝对区别, 要想具有创造力, 就要保持好奇心,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通过对知识的变革和创新, 达到知识的不断充实。鼓励学生对即使是一刹那的想法, 也要引起重视。后现代学者提出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挑战学生的世界观的充满困惑的情景。吸引学生为了他自己而去研究这种情景中的差异, 而不仅仅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实施研究, 更不是机械地接受课堂所教授的知识。
作为实业家, 罗迦·费·因格还非常重视知识的实际效用。文章中的两个例子都是由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产生灵感, 并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事物。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是近现代知识观的共同信念。在后现代主义那里, 知识的效用却被诠释为权力, 即福柯所表达的“知识就是权力”的命题。在现代社会, 知识并非如经验主义所推崇的是主体个人经验和学科术语的结合, 其作用不仅局限在自然科学的层面上, 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出现的理性力量, 通过向物质的实际的力量的转化, 实现人对事物的驾驭和控制, 成为功利性的存在。更高层次上, 强调知识对个人的精神的生成和提升的内在价值, 达到个体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化。
后现代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的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知识遵循的是效用原则。知识的供应者和使用者与知识的关系, 越来越具有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与商品形式多具有的形式, 即价值形式。罗迦·费·因格在文章最后说要相信知识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这里的所谓知识的价值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知识商品化的基础。因为后现代强调知识的力量是一种以精神、观念形式表现和实现出来的理性力量, 而这种精神的观念将转化为物质的实践的力量。其实, 罗迦·费·因格本人就是一个善于将知识商品化的实业家,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始人与总裁, 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 并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强调要发挥知识的生成性, 致力于知识的再生产, 达到个体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知识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化。
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而这篇文章为学生思考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意义打开了另一扇窗, 启发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更要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具有好奇心, 善于探求新思路;相信知识的价值, 并坚持不懈地把它发展下去。《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 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真正把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精神体现了出来。
可惜, 教材编写者并没有把后现代教育观贯彻到底。《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被设置在主题为求知的第四单元中。教材编写者设置该单元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通过与课文作者进行对话, 提高认识水平, 丰富文化素养, 强调学生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而忽视了文章内涵, 即创意的激发和革新的发展。学生只能停留在对作者简介、陌生字词、文章结构等的学习上, 对于文章中鼓励的创意思想却不能深刻把握。同时,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也只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没有涉及到课文中的有关创新思维和好奇心培养激发等方面。最后一道习题是让学生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并用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它。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材的开放性, 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课文走, 学生没有机会发散思维, 充分发挥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教材上同样也选入了《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一文, 而它的课后思考题, 要求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它涉及思维能力的各个层次, 包括由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到需要推理、判断的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后现代教育观对中国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效力。语文新课标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改变了以往只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特点,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明确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等建议, 反映了后现代知识观在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渗透。这无疑给广大语文教师一个挑战,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不再拘泥于知识权威中无法自拔, 训练其创造能力, 更好地全面、充分、个性的发展等, 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的问题。现今的语文教材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强调学生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语文教学在实施语文新课标的实际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 但是语文教材的编写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的侧重, 仍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使教师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 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改进。更重要的是, 后现代知识观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使学生对知识的界定有了新的认识, 会留意生活中的经验甚至是好奇心产生的瞬间想法, 敢于对知识产生质疑, 基于自身经验对知识进行反思和重新建构, 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美]罗迦·费·因格:《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赵必愿,字立夫,广西经略安抚崇宪之子也。未弱冠,丁大母忧,哀毁骨立。服阕,以大父汝愚遗表,补承务郎。定七年举进士,知崇安县,剖判如流,吏不能困。修学政,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革胥吏鬻盐之敝。擅发光化社仓活饥民,帅怒,逮吏欲惩之,必愿曰:“刍牧职也,吏何罪。”束檐俟谴,帅无以诘而止。旧有均惠仓,无所储,必愿捐缗钱增籴,至二千石。力主义役之法,乡选善士,任以推排,入资买田助役,则勉有产之家,有感化者,出己田以倡,遂遍行一邑,上下便之。台府以闻,下其式八郡四十八县。秩满,民共立祠刻石。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差主管官告院。越五日,诏依旧主管官告院兼知台州,一循大父之政,察民疾苦,抚摩凋瘵,修养济院,建陈瓘祠,政教兼举。
端平元年,以直秘阁知婺州。至郡,免催绍定六年分小户绫罗钱三万缗有奇。立淳良、顽慢二籍,劝惩人户。措置广惠仓及诸仓积谷。奏乞宽减内帑绫罗,申省免用旧例,预解诸色窠名钱,罢开化税场。迁太府寺丞,寻迁度支郎中。
三京兵败,边事甚亟,诏条上守御计,必愿言十事:下哀痛之诏,合江淮之兵,救江陵之急,节财用之宜,縻议和之使,抚无归之民,处北来之众,置镇抚之使,择帅阃之代,拔未用之将,皆切于边要。政府议楮币日轻,欲令诸州再用印及他为称提之法,必愿力争不可。嘉熙元年,贻书政府,论边防事宜,授右司郎中。火灾,必愿应诏上封事。权吏部右侍郎。
时边事急,必愿应诏言,区画皆中事机。暂兼权侍左侍郎。李宗勉每称其平允。暂兼权户部侍郎,兼同详定敕令。请立国本,请亲祷雨。迁户部侍郎,暂兼给事中。淳佑五年,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三辞,不许。闽人闻必愿至,欣然叹羡。必愿平易以近民,忠信以厚俗,恻怛以勤政,行乡饮酒,旌退士,奖高年,裁僧寺实封之数。尤留意武事,甫入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措置海道修水,教士卒知劝。“居官四年,累乞归,及命召,又三辞,皆不许。卒,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节选自《宋史·赵必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B.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C.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7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D.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后来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丁大母忧”指古代丧葬习俗中官员为母亲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义役”是南宋时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以充应役费用.
D.“三京”是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朝时是指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必愿出身官宦,有政治才能。他任崇安知县,剖决流畅,县吏难不倒他;他在全县实行义役法,上下都觉得便利,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
B.赵必愿爱护百姓,做事有担当。他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却因此要给小吏治罪,赵必愿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表示愿意接受惩治。
C.赵必愿为政注重改变地方风气。他任台州知州时,修养济院,建陈璀祠堂,教化上也取得成绩;他到婺州后,设立淳良、顽慢两种户籍,以便劝诫人们。
D.赵必愿留心军事,为国家安全献计献策。边事紧急,他上奏防守计策,都切中边事的要害;嘉熙元年,他给政府写信,论述边防的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立催科法,足者旌之,未足者宽以趣之,民皆感怿愿输。
(2)甫人境,即以军礼见戎帅,申明左翼军节制事宜,教士卒知劝。
参考答案
10.B 知处州,陈折帛纳银之害,皆得请。移泉州,罢白土课及免差吏榷铁,讽诸邑行义役。秋旱,力讲行荒政,乞拨二仓米振救
(【解析】“请移泉州”不合文意,下文没有与此对应的内容,此处断句不当,以此排除A与D两项。“讽诸邑/行义役”中,“行义役”的主语应是“诸邑”而不是“赵必愿”,排除C项。所以,选B项。〔3分)
11.B(【解析】“为母亲守丧”错,“大母”指祖母。3分)
12.A(【解析】“后来又把义役法推行到八郡四十八县”错,文中意思是,台府听说后,将这个办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3分)
13.(1)赵必愿设立催科法,交足的给以表彰,没交够的宽限他们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动,愿意交纳。(关键词:“旌”“趣”“输”各1分,句意2分。)
〈2〉赵必愿刚到福建,就用军礼会见统帅,申明左翼军的调度之事,教导士兵要知道努力。〈关键词:“甫“节制”“劝”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赵必愿,字立夫,是广西经略安抚赵崇宪的儿子。赵必愿不到二十岁时,遭祖母丧,因过度悲伤极其消瘦。服丧期满后,因祖父赵汝愚的临终表奏,赵必愿被补官为承务郎。嘉定七年,赵必愿考中进士,任崇安县知县,分析决断流畅,县吏不能难倒他。他设立催科法,交足的给以表彰,没交够的宽限他们期限再催促,百姓都很受感动,愿意交纳。赵必愿革除了胥吏卖盐的弊政。赵必愿擅自打开光化社仓,(发放粮食)救活饥民,统帅大怒,逮捕小吏要加以惩罚,赵必愿说:“这是守臣的职责,小吏有什么罪过?”他就收拾行装等着受责备,统帅没法追问才作罢。原来有个均惠仓,仓中没什么储备,赵必愿拿钱增买粮食,使仓储达二千石。赵必愿极力主张实行义役法,在乡里间选择善良的.人,让他们负责推算财产编排户籍等任务,出资买田帮助服役的人,于是劝勉有资产的人家,有被感化的人,拿出自己的田产进行倡导。于是在全县推广,上下都觉得便利。台府听说后,将这个办法下达到八郡四十八县。赵必愿任职期满,当地百姓一起为他修建祠堂,刻上碑文紀念他。赵必愿任处州知州,他向朝廷陈述折串纳银的弊病,他的建议都被采纳。赵必愿调到泉州任职,免除地基钱以及停止派官吏专卖铁器,劝各县实行义役。
窦贞固,字体仁,同州白水人。父专,后唐左谏议大夫。贞固幼能属文,同光中举进士,补万全主簿。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时晋祖在藩,以贞固廉介,甚重之。及即位,擢为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就拜中书舍人。
天福三年,诏百僚各上封事,贞固疏曰:“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郑所以誉子皮。为国之要,进贤是先。陛下方树丕基,宜求多士。乞降诏百僚,令各司议定一人,有何能识,堪何职官,朝廷依奏用之。若能符荐引,果谓当才,所奏之官,望加奖赏;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书奏,帝深嘉之,命所司着为令典。明年,改御史中丞,与太常卿崔棁、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同详定正冬朝会礼节、乐章及二舞行列。
少帝即位,拜工部尚书。迁礼部尚书,知贡举。旧制,进士夜试,继以三烛。长兴二年改令昼试,贞固以昼晷短,难尽士材,奏复夜试。择士平允,时论称之。改刑部尚书,出为颍州团练使。岁余,复拜刑部尚书。
周祖兵起,贞固与苏逢吉奉隐帝兵次于野,败。逢吉仓黄自杀,贞固遂诣周祖。周祖称太后制,委贞固与苏禹珪、王峻同掌军国政事。周祖登位,加兼侍中。
宋初,以前三公赴阙陪位,诣范质,求任东宫三少,预朝请,质不为奏。乃还洛,放旷山水以自适。开宝二年病困,自为墓志,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策二十一》)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B.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C.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D.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往往与名在意义上有关联。古代无论南女,如冠时都要取字,有成人之意,与别人交往时以字称对方表示尊敬。
B.正冬,仲冬,也指冬至。古代官方一般要在这一天举行朝会祝贺仪式,规定乐章,设立文武二舞。
C.晷,原意指日影,古人也称太阳在圭表的投影为晷,晷在古代还指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
D.东宫,既指后妃所居之处,也代指后妃;也指太子所居之宫,或代指太子。此处指后者,东宫三少即指少师,少傅、少保,为东宫三师辅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窦贞固自幼就善于写文章,既恪守孝道,又廉洁正直,得到朝廷的器重,先后在后唐、晋、周、宋等朝代担任重要官职。
B.窶贞固有人才方略。给皇帝的奏章中能够以史为鉴,明确指出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皇帝赞许。
C. 窦贞尚择士平允,被时人陈赞。他发观进士在白天考试时间不足的问题后,主动上奏要求改回在夜间进行考试的制度。
D. 窦贞固想通过范质获得东官三少的职位,但他的请求没有得到范质的帮助,于是纵情山水享乐,病故前为自己写下了墓志。
11.把文中画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 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3分)
(2)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3分)
参考答案
8、C
9、A(男性加冠时取字,女性及笄时取字)
10、A(在宋代担任要职没有依据,求任东宫三少不得)
11、(1)因为母亲去世而为母亲守孝而辞官,守丧期满,做了河东节度推官。
(2)如果违背了自己的举荐,或者涉嫌徇私舞弊,对那个推荐人才的官员,就应当责罚罢黜。
参考译文
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而卫士为变,皆极论之。昪性质朴,不善择言,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②。仁宗读之不怿,以语陈升之。升之曰:“此忠直之言,不激切,则圣意不可回矣。”帝乃解。
初,青唐③。蕃部蔺毡,世居古渭,积与夏人有隙,惧而献其地。摄帅范祥无远虑,亟城之。诸族畏其逼,举兵叛。昪至,请弃勿城。先是,副总管刘涣讨叛羌,逗挠不时进.昪命他将郭恩代之,羌乃溃去。涣黜甚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朝廷命张方平守秦,徙涣泾原,亦徙昪青州。将罪算,方平辞曰:“涣、昪有阶级,今互言而两罢帅,不可为也。” 昪乃复留。
至和二年,召兼侍读,拜御史中丞。刘沆在相位,以御史范师道、赵抃尝攻其恶,阴欲出之。昪曰:“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争之,沆竞罢去。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谓曰:“卿孤立,乃能如是。”对曰:“臣仰托圣主,致位侍从,是为不孤。今陛下之臣,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帝为之感动。
嘉祐三年,擢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枢密使。见帝春秋高,前后屡进言储嗣事。荚宗立,请老。帝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但命五日一至院,进见无蹈舞。司马光上疏言:“昪为人忠谨清直,不可干以私,若使且居其位,于事亦未有旷废也。”昪请不已,始赐告,令养疾。拜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薨,年八十六。赠司徒兼侍中,谥曰康节。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注】①昪:biàn。②刘季述:唐昭宗时宦官.发动宫廷政变的奸臣。③青唐:吐蕃城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 直:当值
B.亟城之 城:筑城墙
C.见帝春秋高 春秋:年岁
D.始赐告 告:报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异“指切时事无所避”的一组是(3分)
①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 ②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 ⑧清弃勿城
④昪命他将郭恩代之 ⑤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 ⑥前后屡进言储嗣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昪有公辅才器,很得上司的赏识和推荐,范仲淹、司马光分别赞许他不“避事”和“忠谨清直”。
B.蔺毡想归顺大宋王朝寻求庇护,来与夏人抗争,然而范祥末能怀柔安边,反而大修工事,使得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以为大宋将要进兵,纷纷反叛。
C.仁宗皇帝说张昪“孤”,张昪却说我仰托圣主,并不孤,反倒认为现今人臣们未能尽职尽责、谋忠于国,皇帝才叫孤立。
D.张昪事母其孝,多次向朝廷清求辞官归养,一直到英宗继位,他依然要求回家奉养老母,英宗没答应,只是让他五日一朝,进见皇帝时不必行舞蹈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
(2)涣黜其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
4、D(告:告假)
5、A(3句只是表明张昪对范祥筑城的不同看法。4句说他任命郭恩取代刘涣平羌。此两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6、D(张昪并非多次请求朝廷辞官回家奉养老母,他做六宅使和泾原秦凤安抚都监时只是要求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以方便尽孝;英宗继位后,张昪是以自己年老的理由请求退休。)
7、(1)有人指责他逃避职事,范仲淹在朝廷上说:“张昪哪里是逃避职事的人啊?”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中明法科。靖康末,金人入侵,杀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徒祝进、王在去为盗,犯随、郢、复等州。规为安陆令,以勤王兵赴汴,至蔡州,道梗而还。会祝进攻德安府,守弃城遁,父老请规摄守事。规遣射士张立率兵讨进,却之。既而在复与进合,以炮石鹅车攻城东,规连战败之,二人惧,引众去。
建炎元年,除直龙图阁、知德安府。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规登城视其营垒,曰:“此诈也。”亟为备。夜半,孝义兵围城,遂大败之。与群盗杨进相持十八日,进技穷,以百人自卫,抵濠上求和。规出城与交臂语,进感之,折箭为誓而去。董平引众窥城,遣其党李居正、黄进入城求犒,规斩进,授居正兵为前锋,大破之。
金人归河南地,改知顺昌府,葺城壁,招流亡,立保伍。会刘锜领兵赴京留守过郡境,规出迎,坐未定,传金人已入京城,即告锜城中有粟数万斛,勉同为死守计。相与登城区画,分命诸将守四门,且明斥候,募土人乡导间谍。布设粗毕,金游骑已薄城矣。既至,金龙虎大王者提重兵踵至,规躬擐甲胄,与锜巡城督战,用神臂弓射之,稍引退,复以步兵邀击,溺于河者甚众。规曰:“敌志屡挫,必思出奇困我,不若潜兵斫营,使彼昼夜不得休,可养吾锐也。”锜然之,果劫中其寨,歼其兵甚众。
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既至,疾作。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语毕而卒,年七十。赠右正议大夫。有《攻守方略》传于世。
(摘自《宋史·陈规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B.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C.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D.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也叫“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曾于靖康年间攻入开封,灭掉北宋王朝。
B.“明法科”,明法科是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主要考查关于政令的知识。
C.“州”“府”,行政区划的名称。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
D.“斛”,是古代容积单位,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宋朝开始,改为一斛为五斗,即一石为两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规以保护国家为己任,靖康末,金兵入侵,当时陈规为县令,却带兵勤王,后来在返回途中率众守德安,击败金兵。
B.陈规讲究策略,杨进攻打德安,与陈规相持,后受到陈规感动离去,李居正、黄进进城求粮,陈规杀一人,用一人,打败董平。
C.陈规未雨绸缪,金人归还河南地,陈规知顺昌府提前修葺城墙,找回流亡的百姓,建立保伍制度。
D.陈规身先士卒,在守顺昌时亲自登城区画,后又亲自披挂上阵,使金兵退却,又率兵截击,使金兵伤亡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诈也。”亟为备。夜半,孝义兵围城,遂大败之。(5分)
(2)敌志屡挫,必思出奇困我,不若潜兵斫营,使彼昼夜不得休,可养吾锐也。(5分)
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B
11.B(明法科主要考查关于法令的知识)
12.A(A 对应的原文为“会祝进攻德安府”,所以击退的是“祝进、王在”,不是金兵。)
13.(1)“这是欺骗我。”急忙布置防备。半夜时分,李孝义军队围城,于是被陈规击败。(判断句,“亟”“遂”每点 1 分,根据上下文,遂字翻译成“最终”不给分。大意2分)
(2)敌人几次受挫,必然想方设法围困我们,不如派兵潜出攻击敌营,使敌人昼夜不得安宁,可以养我锐气。(“屡、斫、锐” 每处 1 分,句意 2分)。
译文: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考中明法科。靖康末年,金军入侵,杀死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部下祝进、王在逃散作贼,侵犯随、郢、复等州。陈规任安陆县令,率勤王兵奔赴汴京救援,到蔡州,因道路阻隔而返回。恰逢祝进进攻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走,当地父老百姓请求陈规暂摄守城事。陈规派遣射士张立率兵征讨祝进,将他击退。不久王在又与祝进会合,用炮石鹅车进攻城东门,陈规连续将他们击败,两人 害怕,率众逃走。
建炎元年(1127),陈规任直龙图阁、知德安府。李孝义、张世率步骑兵数万人逼近城池,诈称受诏接受招安,陈规登上城墙观察他们的营垒说:“这是欺骗我。”急忙布置防备。半夜时分,李孝义军队围城,于是被陈规击败。同群盗杨进相持十八天,杨进无计可施,用一百人自卫,抵达城濠求和。陈规出城同他 握手而谈,杨进深受感动,折箭立誓而去。董平率众窥视城池,派其党羽李居正、黄进入城求粮,陈规斩杀黄进,以李居正兵为前锋,大破董平。
金朝归还河南地区,陈规改知顺昌府,修缮城墙,招集流亡,建立保伍制度。恰逢刘锜率兵赴东京留 守任经过顺昌境内,陈规出迎,坐没安定,传说金军已进入东京,即告诉刘锜城中有粮数万斛,勉励一同做死守顺昌的打算。两人一同登城布置,分别命众将守卫四门,并明确侦察,召募当地人为向导间谍。布置大体完毕,金军游骑已逼近顺昌。接着,金龙虎大王又率重兵跟着来到,陈规身穿甲胄,同刘锜一起巡城督战,用神臂弓射击金军,金军稍稍后退,又用步兵邀击,金军落于河中溺死的很多。陈规说 “:敌人 几次受挫,必然想方设法围困我们,不如派兵潜出攻击敌营,使敌人昼夜不得安宁,可以养我锐气。”刘锜派兵出击,果然劫中敌营,歼灭敌兵甚多。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B 文段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6.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波色乍明(初、始) B.普少习吏事(熟悉、精通)
C.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尝试) D.普颜色不变(脸色)
7.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若脱笼之鹄(助词,的)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动词,可以)
C.跪而拾之以归(表顺接) D.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B.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C. 普又以其人奏(赵普还是上奏启用这个人)
D.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太祖才醒悟,死后才作用了这个人)
9.选出对“风力虽尚,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翻译正确的一项。( )(3分)
A.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B.风力虽然还很强劲,然后走路时就汗流浃背了。
C.风力虽然尚来很强劲,但走路还是汗流浃背。
D.风力虽然尚来很强劲,然后走路时还是汗流浃背了。
10.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文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一是为国刻苦读书,二是为国奏荐人才。
B.赵普是一个刚正不阿、坚持不懈、勤奋刻苦,具有超强毅力和坚强意志的.人。
C.选文善用细节描写,“阖户启箧取书”这一细节表现了赵普为了治国而努力读书的品质。
D.选文中,宋江太祖一直不理解赵普的做法,最后也不采用他的启用人才的建议。
参考答案
【注】①诘朝,即诘旦;平明,清晨。 ②拏,通“孥”,儿子。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B.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C.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D.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中国古代官职兼任的一种说法,多为以高等职位兼任低等职位,如知州兼任观察使。
B.废朝,中国古代重要大臣去世后,皇帝为表哀悼之情,暂时停止朝会,时间有长有短。
C.侍中,中国古代官职名,唐时为门下省长官,相当于宰相,宋时沿用,但很少授予。
D.申,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时至七时,亦称哺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保裔出身将门,满门忠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且都亡于阵中,他也在与契丹的作战中阵亡。
B.康保裔作战勇猛,不畏牺牲。在被契丹军队围困后,部下将领劝他更换甲衣,骑快马突围,但被他拒绝了,最后英勇战死。
C.康保裔曾经抓着一把三十支一束的箭,踌躇满志搭弓射箭,那些箭的箭头追着箭尾接连着落下,人们都钦服他的射术之妙。
D.康保裔以身赴难,感人至深。他战死后,皇上非常痛心,给他的儿子封了官。李重贵虽有战功,也不忍向皇上请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2)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殁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14.康保裔的勇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参考答案
10.A。标点应为“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11.D。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时至五时。
12. C。原文说“引满以射”,意思是:拉满弓一一射去。
13.(1)皇上伤感地说:“你们的父亲是为国而死的,按赠赏规定,是应该加以厚赏的。”(恻然1分,典1分,句意2分)
(2)曾经借公家的十万钱慰劳军队,他牺牲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引1分,“亲吏”1分,“鬻”1分,句意2分)
14.①康保裔和契丹兵交战,血战至死。②康保裔骑马射箭,百发百中。③康保裔多次经历战阵,身上带着七十处伤口。(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父康志忠,在讨伐王都时战死。他的父亲康再遇,在跟随太祖征讨李筠时,又死于战场。保裔在周朝屡次立下战功,等到康再遇阵亡,皇上诏令让康保裔代替父亲之职,跟随石守信攻破泽州,又跟随各位将领在石岭关打败契丹,担任登州刺史之职。不久任代州知州,接着调任深州知州,担任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之后,将他召回,因为他能勤勉地赡养年老的母亲,皇上赐给他家上好的酒、茶和米。还发诏令褒奖他,让他担任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举入侵,各位将领与契丹兵在河间作战,康保裔遴选精锐兵力赶赴战场,恰逢天将黑,与诸将约定第二天早晨联合作战。次日黎明时,契丹把康保裔包围了好几重,康保裔的手下劝他换甲衣、骑快马冲出去,保裔说:“面临灾难,不可苟且偷生。”于是与敌人决战。战斗进行了两天,杀死杀伤敌人很多,踏践起的尘土足有二尺深,手下的士兵兵全都用光了箭,但援兵还是没有来,于是就牺牲在那里。当时皇上的车驾停驻在大名,皇上听到康保裔牺牲的消息,震惊哀悼,停止上朝了两天,并赠予保裔侍中之职。皇上还让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担任六宅使、顺州刺史,让康继彬担任洛苑使。康继英等感谢皇上说曰:“我们的父亲父不能在决战中胜利,而是战死了,陛下没有因此而对他的儿女治罪,就是大幸了,但是我们还是承蒙了皇上非同寻常的恩典!”于是悲伤流泪,匍匐在地不能起身。皇上伤感地说:“你们的父亲是为国而死的,按赠赏规定,是应该加以厚赏的。”回头对侍臣们说:“保裔的父亲、祖父都战死在疆埸,他自己又在战斗中牺牲,世代代都体现出忠节,非常值得嘉奖。”
保裔谨慎厚道,讲究礼节,喜欢结交宾客,善于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没有射不中的。康保裔曾经抓着一把三十支一束的箭,拉满弓一一射去,那些箭的箭头追着箭尾接连着落下,人们都钦服他的射术之妙。多次经历战阵,身上带着七十处伤口。曾经借公家的十万钱慰劳军队,他牺牲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上知道这件事后,就又对保裔家优厚赏赐。
1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坐旅进,揖而退 俱,共同
B.桧疑之,风言者论罢 商议,议论
C.天亦助顺,上韪其言 以为是,同意,赞同
D.芾捕治之,狥于市 通“徇”,徇罚,示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判。宋初开始在诸州府设置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地位略高于州府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
B.驻跸。“跸”,古代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而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C.知某州。宋初,为限制节度使专权,防止地方割据,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称“权知某州军州事”,多为文人,且经常调整,后沿用。
D.直学士。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他还组织人力开垦鉴湖周边土地,最终让百姓获利。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令权豪侧目。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儿二十年。
(2)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
参考答案
10.B(论:论告,弹劾)
11.A(“地位略高于州府长官”错,通判的地位比州府长官低。)
12.B(“他还组织人力开垦鉴湖周边土地”,错。原文是“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吴芾就命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13.(1)(他们)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得分点:第、次、几各1分,整体2分)
(2)吴芾召集他们厚厚地犒劳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得分点:犒、倡、系各1分,整体2分)
翻译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参考答案:
4. A.(预:参与、参加)
5. 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
6. 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宋史》的阅读答案解析】推荐阅读:
《宋史》阅读答案11-05
宋史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5-31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09-10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节选试题及答案06-02
诗歌论述的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06-24
宋史岳飞传09-24
宋史辛弃疾节选11-19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解析05-26
《元史·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10-15
《史记·儒林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