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点评(精选10篇)
今天,学校对全市进行理科教研活动,息技术边老师上第二章第三节“文件和文件目录”,会后,听课教师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点评,老师们充分肯定边老师的基本功和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对多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下面,我就几个有关问题,特别是对教学思维、教学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不详细讲,是个疑问或错误,详细讲,容量太大,没有时间,也不是本节重点。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本节例1:教师打开窗口,进行改变目录的操作,要求学生观察窗口内容有什么变化,哪里有变化。学生观察后,一致回答:地址栏有变化,教师予以肯定。评课时老师提出不止此处有变,标题栏,状态栏也有变,应提及,否则不正确。例2:新建文件夹后,教师要求学生改变文件夹名称为中文,学生在切换输入法之后,发现文件夹名称处失去焦点,不能输入文字。评课教师认为要说一下原因和处理方法,用SHIFT+CTRL切换,输入文字,否则给学生留下困惑。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不讲是个疑问,讲,则要较多时间,却又不是重点内容一类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说法,或做法,处于中间状态,即要讲,但不展开讲,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交给学生。
如对例1,教师可讲:“对,同学们看到了地址栏有明显的变化,地址栏的内容就是当前目录,也就是路径的表达,但是窗口中有变化的不止这一处,还有几处,请同学们在教师等会儿的操作中注意观察。(或:请同学们在以后练习中注意观察)”这种策略(注意,我不提“这种讲法”,目的是提出一种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处理),首先肯定学生的观察是对的,接着告诉学生地址栏的内容指示了目录的变化,就是路径这个概念,但同时也补充性提出了有变化的不止地址栏,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言下之意,这不是重点,教师不展开讲。
对于例2,教师可以点评:同学们看到文件的名称处原来有光标在闪烁,也就是可编辑状态,后来由于切换输入的操作,闪烁的光标不见了,也就不可编辑了,不能输入文字了。有关详细内容教师这里不详细讲,但是可以教你一招:鼠标单击被选中的文字,就可以处于编辑状态了。这种讲法,旨在避免展开讲有关知识,而这个知识与本节重点无关。但又能简单解释学生的问题所在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注:“教你一招”是边老师的独创,与学生的一种默契说法)
2、对于重点问题,不仅要讲得清楚,全面,还要有归纳,讲出实质,要有居高临下的概括。本节主要讲文件夹的概念,要学生理解文件夹的实质,就要在一般例子的基础上,提到三个方面:一、文件存放于文件夹中,多层文件夹构成等级关系,可以称上一级和下一级。所有层次的文件夹构成树形目录。二、文件夹是一种容器,是一种可以包含文件或文件夹的容器,其实其中放文件夹,也是为了开辟下一层空间。(见下示意)文件夹中可以不放任何内容。三、文件夹的作用主要便于文件的分类存放,便于管理。
包 / 文件夹〈 文件 或 文件夹 或空
文件夹 〈
含 / 文件
讲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才是讲出了文件夹概念、实质和作用,当然,我们不是一开始就讲,也不一定直接讲以上文字,而要通过举例、打比方,练习、问答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似懂非懂之时,概括性说这三方面的话,
由于这是重点知识,所以有必要展开讲,这里的策略就完全不同于第1个问题是中所提的非重点内容的处理办法。我认为这是边教师本节课相对较大的缺点。
3、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两种形式相反的能力参与:一是把自己的眼光抬高,从上往下看知识的本质和结构,二是把自己的知识水平虚拟降低,把自己想象成与学生一样的水平,用学生思考的同步模式来讲解、引导。如果做不到第一点,则会出现平铺直叙,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教师即便讲和准确无误,学生也觉得“听懂了”,但不能掌握;如果做不到第二点,则学生会觉得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有些听不懂,有跳跃感。要做到这两点,有一定的难度。边教师这节课对第一个问题有所考虑,不失一般性。但在第二个问题上,出现了几处欠考虑的地方:在开始讲解不久,讲到了“如何建立子目录”,“打开”文件夹等专业术语,此时学生尚未接触本节的核心内容:目录或文件夹的概念,不知“打开”为何意。此举对学生影响虽小,但这种说法在设计上欠考虑。用较高的要求来说,不仅要在开始的讲解避免出现未建立概念的名词,还要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顺其自然地导出这个概念,思维上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再使用专业术语或名 4、课中有两个小问题:1、对于资源管理器中展现的目录结构,教师在问了这个结构象什么之后,停顿一下就说,这是不是象一颗树? 2、课本对于当前目录一概念有明显的错误:“在窗口中单击一目录,选中,是当前目录”的说法是错的,应是“双击一目录,被打开后,是当前目录”,老师们在评课中提到,并提出,在资源浏览器中,单击一目录,是当前目录。边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注意这个细节,跟书上说法一致,是欠考虑的,我认为是评对的。(边老师也同意)
对此,我想进一步分析:文件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形式或结构,我们这所以叫它树形目录,严格来说是目录结构的逻辑关系与树与树枝、树叶等关系相似,并不是形状想象,因此重在理解逻辑关系,所以“这个结构象什么”的`问法是一种误导,或指向含糊,对学生来说不知教师这样问意味什么,说是象倒挂的树,他们很自然会理解成目录结构的示意图与树的倒着画象,当然是形状上象,而不能认识到目录的层次结构,分级从属这种逻辑关系。这种想法,也是基于对知识理解上从上向下看,把握全局的看法,因此我认为这种问法是不够恰当的,是否可以这样讲:“文件夹的这种等级关系,是不是与我们生活中的图书索引法、生物分类法以及行政分级管理的方法都很像?他们像在哪里?”学生思考后,会试图表达,此时,教师概括:“它们是在分级的方法上很像,有一个主干,下面逐步分级,由于这些事物的结构也和我们最常见的是树的结构一致,我们称它为树开结构。树有树干和的枝树,各级树枝的关系就是这种关系。”
“在资源浏览器中,单击一目录,是当前目录”说法也可以再明确一点地表达:在资源浏览器中,当单击一个目录时也是选中这个目录,但这个目录自动打开,选中的目录自动成为当前目录。这种说法与原来评课时大家的观点:“在窗口状态是一种情况:单击是选中,在资源浏览器状态是另一种情况:单击是当前目录”仅有细微差别
●初中几何教学难点与问题
几何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掌握几何知识的前提是对几何图形有清晰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数”和“形”的关系。目前初中几何教学, 由于受教学条件或者教师理念等限制, 课堂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敏捷性、批判性等, 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对于图形化教学, 学生没有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协作和探究。跨越式课题要求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 必须彻底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设计理念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学教并重”。
●信息技术工具支持的几何教学特点
1. 生动直观, 有效化解重难点
教师要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 实现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是支持几何课堂教学的有效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 在几何学习软件的支持下, 进行自主探究。几何学习软件的突出优势在于, 将原本静止、抽象的几何形状, 变得形象、生动和直观,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有利于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和迁移应用。目前, 几何教学中常用的软件有几何画板、Geogebra等。
图1和图2展示了几何画板工具生动直观地再现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动手实践,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课堂活动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活动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 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跨越式课题关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要在“做中学”,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对于几何教学, 这些抽象的形状、变化以及背后的数学知识,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都可以清晰直观地进行展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促进知识进一步被迁移运用。
●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1. 复习导入环节情境的有效性
在复习导入环节, 教师设计的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教师掌握学情。导入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又在简单、轻松的环境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走入情境—复习旧知—自然迁移—学习新知。
在金政国老师《三角形的外角》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中,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三角形的内角和, 为进一步引出三角形的外角和学生对外角性质的探究做好铺垫。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导入, 学生利用软件工具Geogebra自主绘制图形, 并汇报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过程。然后, 结合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现有认知水平, 逐步诱导学生去认识三角形的外角。
2. 自主探究环节的实践性
在自主探究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归纳,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资源和必要的引导, 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 发现数与数、图形与图形、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并形成一定的数学表达式, 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视觉空间智能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在对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金老师抛出三个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并运用Geogebra工具进行探究。三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行操作软件、仔细观察来获得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思维外化的认知工具。在促进知识理解、发现规律等方面, 信息技术工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反馈环节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通过探究、观察获得了数学规律的感性认识, 而数学规律还应用数学方法得到验证。比如, 几何规律可以通过证明验证, 数与代数的规律可以通过验算进行验证。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不强调反复的数学验算和几何证明技巧, 强调的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要明确数学规律可以观察、发现, 也可以用科学的数学证明方法进行验证, 而这对于学生学会认知是极为重要的。在反馈环节,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反馈要做到及时并且具有针对性。
在《三角形的外角》这堂课上, 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在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获得了这个规律之后, 教师及时总结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并结合复习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方法, 启发学生运用等量转化的思想进行外角性质的证明, 再用PPT演示规范证明过程。教师还将需要进行及时反馈的练习题目放在抢答网上, 学生进行实时练习和提交, 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正确率来把握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4. 拓展应用环节的层次性
学生将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问题, 可以是进行一些练习, 也可以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用轴对称概念解决“在河边建一个水电站, 使之到两个供电站的距离之和最短”等。此时学生还可以再次使用探究工具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环节题目的设置可以遵从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课内到课外等,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迁移, 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角形的外角》的课堂上, 教师设计的题目从判断正误入手, 把握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然后是简单三角形和复杂图形中三角形外角的识别与外角和公式的运用;最后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悟外角并运用外角和的性质。层层递进,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进行实际的运用。
一、时事点评的时间安排
笔者選择的是用上课的前五至十分钟进行,这样主要是考虑不影响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时事点评的方式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按照学生花名册的号码顺序,从一号开始,每节课点两名学生进行近期的重要时事播报,播报完后学生可自己点评,或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三、时事点评必须从七年级开始,直至中考前
也就是说,学生进入初中,就必须每堂课要进行时事点评。通过专门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解这一题型的能力,做到熟能生巧,心中不慌。
四、时事的内容要求
1,注重它的时效性。
时事素材不应时间过长,而应当选择近期国际国内大事,或生活周围的事情。
2,注重它的新颖性。
这主要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点评的兴趣、欲望,便于课堂上这一教学的开展。
3,注重它的实效性。
如在七年级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让学生在报纸上精选有关初中生不珍爱自己的生命的时事,让学生明白道理:生命是第一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同时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等等。如在九年级讲到责任时,让学生寻找一些勇担责任的时事素材,如郭明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4,注重时事素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尽量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这样学生对所选择的素材既熟悉,点评起来又有想法、有观点、有火花。
五、时事点评应注重差异化,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
七年级,笔者对学生在寻找时事素材时要求较少,只要大家感兴趣的都可以;也不要求点评时有政治术语、观点,从一方面点评就可以。
八年级,笔者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在寻找素材时一定要与最近学过的政治知识点有联系,应从多角度去点评,而且必须用到书中的知识点。
九年级,选素材要求较高,最好是初中政治知识几大模块中的一块。点评时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且观点必须是政治术语,简明、精炼。
当然,毕竟时事点评是一个新生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如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是不愿意播报时事,造成课堂上冷场的尴尬;学生点评的观点不尽如人意,有时有些牵强;有时又过于主观性;有时又过于口语化等等。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
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是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
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分等或分类。而是用来改进教与学。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此我上课总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于不会的学生,我从不训斥,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他,即使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也会真心地表扬。事实证明,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
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
六、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信息技术课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力避传统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信息技术的普及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时兆慧.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浅谈》.十堰市郧县青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郑兴安.
[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温州四中,胡宏算. [4]《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顾琴芳.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了七、八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认真、踏实、诚恳地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能学有所得,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现就本学期所做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深究教材内容
当知道学校的教学安排,拿到教材后,我就认真研究本教材内容,恨不得一口气给研究完,本书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动手实践、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重心,通过具体的任务展开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力求做到:让学生有内容读,有实践做,读完、做完,能对某种基础知识、技术应用感兴趣或学到一种基本操作技能;让教师有配套素材备课,有案例操作示范,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本书安排了四个教学单元和一个选学单元,分别有生活在信息时代、制作电子板报、感受多媒体、绘制缤纷的图画和制作动画五个部分。在研究完整本书以后,认真探究书中的着重点、难点。以方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重视。
二、做好调查工作
由于所授课的年级是刚刚跨入初中校的七年级,因此,对于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还一无所知,要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认真做好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在第一节课,我就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底细,也从中了解到如今小学信息教育还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很重视学生的电脑教育,在常规教学工作都做了电脑教学的安排,且有专职的电脑教师,更有甚者已多次获得各类电脑比赛奖项。而有的学校却对电脑教育不闻不问,没有安排教学工作,针对此种情况,如何做好参差不齐学生的教学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课堂教学不马虎
由于初中学习的特点,本学科在教学中只能充当考查的对象,学校给安排的课时也很有限,一周只安排一节课,因此要让学生很好掌握电脑知识,必须注重45分钟的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要认真安排每节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搜寻与该课题相关的课外知识,并很好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兴趣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采用快慢教学方式,对学困生多辅导,多鼓励学生多问。对那些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多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乐于主助人的品德。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
四、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
根据本书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更多去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对此我十分重视,在讲完每个案例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有时也可将某一学生作品做展示,加以评讲。同时每节课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做好期末考查工作
期末了,为了检查一学期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认真出了一份考卷,并对学生进测评,并做认真的评改,评卷的结果还算让人满意,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当然也存在个别学生不重视,成绩不够理想,针对这些学生,我想在下学期初安排一次补考,这样也能引起这部分学生的重视。与此同时,对于试卷所出现的同类问题有必要在下学期做认真评讲。
总而言之,本学期过地很充实,尽职尽责地完成学校赋予的教学任务,也意识的一点,认真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每一年才不会在即将老去的时候而悔恨曾经的虚度年华。
本课是学习Flash的基础环节,对以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是第一课时,因此应围绕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动画的制作、电脑特效合成)来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新软件的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力争让学生通过联系获得知识。在学习的方式和表现目标可以是多种的、生动活泼的,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建议采用体验、模仿与实践方法。
教学过程:演示flash动画作品,分析动画作品,让学生感觉制作简单动画并不难,了解构成flash动画的基本元素。用对比学习方法,理解帧及关键帧的意义。对关键帧的概念和作用要交待清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所以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练习,以巩固知识。
基本要求:学会利用常用工具绘制主题画,把重点放在常用工具的使用上。
1. 制订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 有极强的求知欲。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带着极高的兴趣学习本课内容, 从而缩短学生与书本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
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安排多种主题活动。如讲解认识计算机这课, 我就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反映本节课的知识点的范例, 通过“模拟装机平台”让学生直观地知道组装一台电脑需要什么硬件, 手里的虚拟现金3600元能配置一台适合自己需求的电脑。学生学习本课热情非常高, 在课堂中就把这些平时搞不懂的电脑硬件方面的问题解决了。
总之,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 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 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从而完成信息教学任务。
2. 利用小组合作, 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 有些学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 而不少学生基础较弱, 学有困难。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 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 而稍微加深一点, 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 我主要采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 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 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教学进程, 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 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 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 进行资源共享。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且让学生们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3. 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 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初中二年级上册Frong Page教学制作网页时, 面对全新的一个软件, 学生有些无法下手, 这时, 不能把Frong Page作为一个全新的软件来教, 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 而且时间紧张。我就采用了类比Word操作, 因为Word和Frong Page是一个系列的产品, 风格和功能有很多是相同的, 完全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学生学得又快又好, 我只在差别比较大的地方展开讲解。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 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 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 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 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 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 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 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 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 步骤是: (1) 选择对象 (文件或文件夹) ; (2) 剪切或复制; (3) 打开目标文件夹; (4) 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 (1) 选择对象 (文字块) ; (2) 剪切或复制; (3) 将光标移动插入点; (4) 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 两者非常类似。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 对菜单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 通常情况下, “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 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 可找出相似性, 从而对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 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 否则会混淆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4.1 问题启发法。
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指引下, 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 逐个解决问题, 从而很好地掌握知识。第二种形式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 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开门见山, 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 一上课就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 (1)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 (2)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使学生目标明确, 抓住重点, 思路清晰, 有的放矢, 效果比较好。
4.2 演示操练法。
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教学课堂内容。比如, 在教学用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 我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 让学生欣赏。在学生赞叹之余, 我适时提出:“同学们, 这些贺卡漂亮吗?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接着, 有条理、有步骤地为学生演示制作过程,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练, 讲练结合, 效果显著。
4.3 主动尝试法。
知识: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技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社会中的应用,知道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情感: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重大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并从中总结出自己使用过的工具有哪些
课堂准备:图片、视频、动画(课件中体现)和实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活动1以游戏引课
游戏规则:请4位同学上讲台站成一横排,第一位学生面对教师,其他三位同学背对教师,先请第一位同学看教师手里的一张纸条上的内容,然后请第二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一位同学将刚才看到的内容用动作表达(不能有声音)给第二位同学,时间20秒,然后再请第三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二位同学把刚才自己理解的意思用动作表达给第三位同学,以此方法到最后。然后先让第四位学生说出是什么,再请第三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再请第二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最后请第一们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从而说出纸条上的内容。
师:为什么一样的信息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信息?
学生回答(表达错误、信息传送的方式有限、表达信息不明确等等)
教师鼓励、表扬并小结
活动2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有4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京,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你要跟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你会用什么方法?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传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今天我们有很多传递信息的方法,可是在人类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没有这些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具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二、授新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图片:原始社会、图画、结绳记事等
提问: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怎样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你能通过这些图片想象出他们的传递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小结:在人类还不能言语的时候,出现了用绘画、打结等等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当有了语言的使用之后,语言成为了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第一次发展,距今约4万年。(课件展示板书)
2、提问:语言在当时也只能是人与人近距离的时候才能传递信息,但对于远距离的人而言,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人类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传递呢?
教师展示图片:语言、烽火台、甲骨文文字、骑马送信等
学生通过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评价,再小结: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了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是信息技术的第二次发展,距今约3500多年。(展示板书)
3、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发展,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观看视频资料)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发展,距今约1300多年。(展示板书)
4、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如果你是学校体队队长,现在要通知所有队员到操场进行队列训练,一种方法,分别给这些年级的班级的班主任打电话,第二种方法,分别走到各班通知,第三种方法,利用校园广播通知。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教师播放视频:电话、电视、广播在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小结,第一部电话诞生的时间是1863年、第一部广播诞生的时间是1895年、第一部电视诞生的时间是1925年,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第四个时代,距今约80到200多年。(展示板书)
教师提问:用语言、纸和电视传递同一个信息,它们有什么不同?
5、真正让信息的处理和传播得以迅速发展的时间距我们现在也就40多年,这就是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互连网的出现。(教师展示课件: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诞生的,随着电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计算机与互连网的普及使用,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第五次发展。(展示板书)
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在对信息的处理上有些什么特点?
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板书,教师提问:从古到今,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有哪些变化?它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二)我们今天一起探索了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样来解答,我想请同学们来帮帮我,你们愿意帮我吗?
教师提问:怎样才算是信息技术?(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就是指怎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检测信息和利用信息等等的技术。(展示板书)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是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教师提问:假如没有这些信息技术工具,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继续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重要吗?(生答)那么,掌握信息技术重要吗?(学生回答)
你们有信心把电脑这门信息技术课学好吗?(学生答)
三、结束语: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信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我们也无法去想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未来社会的信息技术也会更加完美。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今天的学习时光,长大后,你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陆明慧 广西德保县隆桑镇初级中学
我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有8年,任职以来,一直任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这8年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下来,写了以下反思,与同行们一起学习和研讨。
因为时代不断地在前进,社会不断地在进步。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路不仅漫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又能成为培养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引导者。因此我认为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只着眼于书本,还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总结交流、掌握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初中生的学习。
现在的大部分初中生无论做什么,出发点都是追求于兴趣、爱好,他们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打游戏、听音乐、看动画片、用QQ聊天等; 不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枯燥、单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而且,我发现,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种种因素,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一,在上课时,有的学生能够很快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学生则接受的稍慢,那么,在实际上课中,那群很快接受老师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快完成老师的任务,坐在那里或者在上网,或者在发呆,或者在游戏,当然也有在打字的。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从而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以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之外的收获。一堂课下来,要求我们教师要讲究教学内容与学生接授知识的能力。
备课,主要是备学生,要让学生成为主角,就要分析学生的一切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居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造多向化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相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再说网络是一种工具,能学到多少知识,就看大家如何利用网络工具了。
记得新学期开学第四周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铃声未响,一群同学已经你争我抢地进入机房找位置做下来准备上课,个个满脸有求知欲望的表情,静静地等待教师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一般开学前面几周都要求学生先练好文字输入,每当要求学生输入文字的练习内容时,发觉总不能按预想的时间与内容完成,通过平时的一点一滴观察积累,发现影响其它教学环节的就是输入文字这一块。因此,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利用几周的时间来让同学们练习打字,而且要求特别严格,要求学生要用一节课45分都用来练习打字,且还讲究打字速度。
上课钤声响后,我进了教室,我布置的练习内容是进入“金山打字通”,并且设置打字的时间为一节课满40分钟。布置完成后,看同学的脸上个个显出很不情愿的表情,有的同学提出不愿打字,觉得没意思;有的同学干脆做自己想做的事,特别是男同学们反动的特别强烈,再者同学们的性格活泼,教室里有的按老师的要求认真练习打字,有的几个同学坐在一起窃窃私语,课堂秩序很紊乱。
我想了想,脑子里有这么一个想法:“同学们,老师和同学们来一次打字比赛怎么样?我平时用的是五笔输入法,现在我改用拼音,和大家赛一赛,看看老师能不能打得快过同学们?还有,打得又对又快的同学老师将给予相应的奖励”。这回同学们的兴趣开始起颈了,有的开始敲起键盘来,有的静静地望着老师的脸,还有的同学问起来:“打完以后,能不能玩游戏?”“当然可以!”“好!老师用拼音不一定打得过我,我打字很快,肯定能进排列前茅。”“那我们开始比赛了!”
教师要会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感化着学生,鼓励和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得到同学们极大的学习热情,本节课我就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果真不错,在得到这些信息后,教室突然一片安静,之后只剩下击打键盘的“啪啪”的响声。这堂课,我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知道初中生需要是什么样知识。
1、巧妙用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一节课的开头教师的情景导入是很关键的,就应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有求知的欲望。
2、玩中学,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生年龄小,喜欢好动、好奇,对于单调的理论与练习易厌烦,适当的采用一些练习鼠标和键盘的游戏小软件穿插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在忘情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熟了指法以及鼠标的各种操作,了解了键盘各键的作用,学会了键盘的使用。而教师若要求学生背诵、识记理论知识、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键盘功能等,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
3、竞赛代学习,发展学习兴趣。课堂上常用一些竞赛的知识来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记忆更深刻。
4、评价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整的一节课,最后一个环节也很重要,就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出作品的几点要求展示作品,然后让按照评价表学生自主评价。还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作品,且对每一个展示作品都做出详细的评价,这样学生才有更好反思,以便学生制定下一个学习目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学习感兴趣,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因此,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从兴趣激发和培养入手, 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外部诱因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导法。教师可以分别通过理论引导和实践引导来开展教学。第一, 理论引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自己所知晓的流行的信息动态穿插进来, 以让学生感觉到新鲜, 进而对学习更有兴趣。第二, 实践引导。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对电脑熟练操作的优势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操作课时, 当学生坐在电脑面前时, 教师要熟练地给学生演示游戏启动的操作过程:开始一程序一附件一游戏一纸牌。当游戏程序被启动的时候, 学生心里会充满惊喜:电脑中也有游戏程序啊!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将游戏过程操作一番, 以便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 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习更感兴趣。之后, 教师可以趁机给学生讲解游戏操作规则及技巧, 这时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听得特别认真。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自己操作,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操作中, 进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如此一来, 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由此可见, 兴趣的培养意义非常深远, 我们切不可为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培养。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提升业务素养
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知识讲授和灌输的角色, 一直高高在上, 而学生则一直扮演知识接受的角色, 没有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意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 教师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对于学生的掌握、消化和吸收情况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 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 甚至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倦学、厌学情绪。因此, 在当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就要结合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 要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 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要多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 要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逐渐从被动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 实现自主、快乐学习。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重视课堂上的互动, 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要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组织者, 多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随着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增加, 学生对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更深奥的问题。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注重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虽然是新兴学科, 但并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 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信息都与我们所学的各科的知识内容相关。。因此, 学生要想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就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不同课程的素材整合在一起, 使学习的目标更加具体和现实, 这要求教师要具备多种知识和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的出现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就要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模式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且, 这种评价模式也导致教学的理论色彩过重, 而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能给予充分的关注, 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评价模式更应该与时俱进。因此, 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应该多元化、教师对学生做评价时应该综合多方面考虑。同时, 教师也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要以激励促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分为几个等级, 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以促进其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 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 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烈.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 (2) .
[2]刘海华.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J].考试周刊, 2010 (13) .
[3]马海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3 (11) .
[4]于红梅.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 .
[5]李献业.尊重差异鉴别差异发展差异——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实施的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5)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点评】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2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11-28
试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01-05
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计划05-31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2024年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1-05
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示例11-25
初中信息技术的学年教学工作总结12-30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意义与实效的论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