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共8篇)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篇1

(2005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40031 英 文 名:News Writing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 置 课:新闻采访学 后 置 课:编辑学 学 分:3学分 课 时:54课时 主讲教师:宋祖华

选定教材:周胜林、尹德刚、梅懿,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的学科基础课。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和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课程关联度很强的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和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新闻报道文体分类及其演变过程,国内外新闻写作的基本理念,媒体的发展对新闻写作的新要求,消息的基本构成和写作要求,新闻的结构形式,新闻主题的提炼,新闻材料的选择,新闻语言的运用及各类新闻的写作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

本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讲授新闻和新闻报道的属性、特点、文体分类和写作基本要求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优秀作品研读和写作练习等,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讲解法。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内容,主要采用讲解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个案分析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国内外优秀作品和失败案例的分析,在巩固学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对作品的感性、个性、丰富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写作技能。

三、讨论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同学讨论,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他们的认知误区并予以纠正。

四、练习法。选取典型材料或主题,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及其课堂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新闻与新闻报道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的特点和属性,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了解新闻报道的新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

一、新闻的缘起和定义

二、新闻价值

三、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四、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二、用事实说话

三、新闻报道意识的发展 思考题:

1、新闻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2、如何用事实说话?

3、新时期的新闻报道要有什么新意识?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初步认知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了解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历史,掌握其基本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及其一般特点

一、消息

二、通讯

三、特写

四、深度报道

第二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一、消息的演变历程

二、深度报道的演变历程

三、通讯的演变历程

四、新闻特写的演变历程 思考题:

1、新闻报道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3、什么叫解释性报道?它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4、什么叫述评新闻?它与新闻述评之间的关系?

5、通讯可以分为几类?

6、简述新闻特写的演变。

第三章 消息的构成及一般写作规范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把握消息的基本构成,掌握消息的标题、导语、躯干、结尾等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训练消息写作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息标题

一、消息标题的基本构成

二、消息标题写作的基本原则

三、消息标题写作的艺术

第二节 消息导语

一、消息导语的基本使命

二、消息导语的发展历程: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

三、消息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消息导语的类型及其写作要点

第三节 消息主体

一、消息主体的两大功能

二、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 新闻背景与消息结尾

一、新闻背景的定义

二、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三、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四、消息结尾的作用

五、消息结尾的方法 思考题:

1、消息标题的结构组合有哪几种情况?

2、消息导语有哪几种类型?

3、如何选择和利用新闻背景?

4、消息主体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5、消息结尾要注意什么?

第四章 新闻结构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认知新闻的几种基本结构形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理解新闻的结构艺术和“文章无定式”的基本原理,获得组织新闻结构的最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倒金字塔式结构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历史演变

二、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基本特点

三、倒金字塔式结构的优点和不足

第二节 时间顺序式结构

一、时间顺序结构的特点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的优劣

第三节 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等

一、悬念式结构

二、并列式结构

三、引导式结构

四、其他结构

第四节 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及创新

一、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

二、新闻结构的创新 思考题:

1、简述倒金字塔结构的发展历程。

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3、时间顺序式结构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4、悬念式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如何运用新闻结构?

第五章 新闻材料与新闻主题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各种新闻材料在来源、功能和价值等方面的区别,掌握新闻材料鉴别的几个重要方面,掌握新闻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主题的基本特性,理解主题与事实、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选择和确定主题的几个重要层面,并通过练习获取提炼主题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材料

一、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的关系

二、新闻材料的分类与辨别

三、选择新闻材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新闻主题

一、新闻主题的基本特点

二、选择和确定主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三、选择与确定新闻主题的操作步骤 思考题:

1、什么是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

2、第一手材料是不是绝对可靠的,为什么?

3、如何进行新闻材料的鉴别?

4、新闻主题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5、如何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

6、提炼新闻主题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 新闻语言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新闻腔的弊端,理解新闻语言要符合语言规范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道理;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锻炼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确认识新闻语言

一、新闻语言与“新闻腔”

二、新闻语言的时代气息

三、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准确、清晰、生动

第二节 准确:新闻语言的核心特征

一、准确在新闻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闻语言准确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清晰: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清晰:新闻语言的特殊要求

二、各种新闻文体对清晰度的不同要求

第四节 新闻语言要形象生动

一、新闻与文学对语言形象生动的不同要求

二、新闻语言形象生动的几个主要层面 思考题:

1、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要避免新闻腔?

3、新闻语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

4、新闻语言要做到准确,应注意哪些问题?

5、如何使新闻报道语言形象生动有特色?

第七章 各种类型新闻的写作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等新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基本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文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较深刻地认识。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态新闻

一、动态新闻的定义

二、动态新闻的主要特点

三、动态新闻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综合新闻

一、综合新闻的特点

二、综合新闻的适用范围与写作要求

第三节 述评新闻

一、述评新闻的特点

二、述评新闻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 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

一、事件新闻与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二、事件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非事件新闻的写作要求

第五节 人物新闻和讣闻

一、人物新闻的特点

二、人物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人物新闻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格的要求

四、讣闻的特点与写作

第六节 会议新闻

一、会议新闻的重要性

二、会议新闻的特点

三、对不同的会议的不同写法

四、敢于创新,突破会议新闻的模式化窠臼 思考题:

1、动态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综合新闻?

3、述评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是什么?

4、事件新闻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5、非事件新闻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6、人物新闻在写作上有什么具体要求?

7、如何进行会议新闻的选择?

第八章 通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写作技巧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通讯的发展史,掌握通讯的特点,明确通讯的分类,掌握通讯的主题、结构和通讯写作的基本表现方法,锻炼学生通讯写作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通讯的发展历程

一、通讯体裁溯源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通讯

三、1949年之后30年间的通讯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通讯

第二节 通讯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一、通讯的基本特点

二、通讯与其它新闻文体的区别

三、通讯的分类

第三节 通讯对各种基本表达方法的独特要求

一、通讯对叙述手法的独特要求

二、通讯对描写手法的独特要求

三、通讯对议论手法的独特要求

四、通讯对抒情手法的独特要求

第四节 通讯的主题

一、通讯主题的基本特点

二、通讯主题语消息主题、小说主题的区别与联系

三、通讯主题的提炼

第五节 通讯的结构

一、通讯结构的分类

二、纵式结构

三、横式结构

四、纵横结合的结构

五、通讯的开头和结尾

第六节 不同类型通讯的写作

一、人物通讯的写作

二、事件通讯的写作

三、工作通讯的写作

四、风貌通讯的写作 通讯的开头和结尾 思考题:

1、通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和其它新闻文体有什么区别?

2、通讯中各种表现手法有什么特殊要求?

3、通讯为什么要提炼主题?如何提炼主题?

4、通讯有哪几种结构方式?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5、通讯的开头和结尾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6、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事件通讯写作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8、工作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9、如何写作风貌通讯?

第九章 特色通讯的写作

课程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特写、速写和素描,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专访和花 絮等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领,理解各种文体之间的异同,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特写、新闻速写和新闻素描

一、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

二、新闻特写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新闻速写和新闻素描的基本特点

四、新闻特写、新闻速写和新闻素描的异同

第二节 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由来和特点

二、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三、解释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四、解释性报道的写作要求

五、系列性报道的写作

第三节 花絮与人物专访

一、花絮的基本特点

二、花絮的分类

三、花絮的写作要求

四、人物专访的兴起

五、人物专访采写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新闻速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深度报道有哪几种形式?

4、解释性报道有什么特点?

5、花絮有什么特点?

6、人物专访为何受到媒体青睐?

第十章 相近报道文体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现场新闻与视觉新闻、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预告新闻与预测新 闻、精确新闻与数字新闻等相近报道文体的异同,掌握现场新闻、视觉新闻、预测新闻、精确新闻、数字新闻等文体的基本写作要领,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场新闻与视觉新闻

一、现场新闻的特点

二、视觉新闻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三、现场新闻和视觉新闻的异同

第二节 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

一、文化新闻的特点

二、娱乐新闻的含义和作用

三、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的关系

第三节 预告新闻与预测新闻

一、预告新闻和预测新闻的异同

二、预告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预测新闻的意义及其写作特点

第四节 精确新闻与数字新闻

一、精确新闻的特点

二、精确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写活数字新闻的方法 思考题:

1、现场新闻和视觉新闻对当今的新闻报道有何重要意义?

2、如何看待娱乐新闻的价值?

3、预测新闻和预告新闻有何异同?

4、如何写作预测新闻?

5、精确新闻是什么?有何写作基本要求?

附录:参考书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丁柏铨.当代新闻文体写作[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篇2

因此, 在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新闻写作在实用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构成中一直处于“龙头”的位置, 是一系列新闻业务的入门课程之一。课程对新闻报道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训练, 希望能够培养出熟练地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凭借自身敏锐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借助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能写出传播效果好的新闻稿件以适应媒体需要的新闻人才。

但是, 在目前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中, 还存在阻碍教学初衷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广播式教学唱主角, 学生所学新闻写作知识与能力脱钩

广播式教学是指“以教师 (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为中心, 以言语和板书 (教学媒体) 为手段, 向学生 (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灌输式地传授知识 (教材规定的内容) ;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1) 的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理论的情况。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被忽略了,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被束缚了,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的业务能力。而这些能力,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从事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专业要求。

所以,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者理论, 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有新的观察, 采取有效的行动,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 (2)

2. 实践教学难于落实, 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差异巨大

新闻业务教学实践较为突出的是清华大学特色新闻教学项目——“大篷车课堂”。新闻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自1999年开创以来, 每年夏天, 李希光教授都会带领一组清华学生到边疆或域外展开中国边疆史地和人文故事的采访写作, 学习用全球的视野、历史的深度、讲故事的方法来展现现实生活。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这样的大篷车课堂需要来自社会的大量的经费资助, 需要专职的多名教师参与, 需要采访地政府的高度配合, 需要出版社发表学生的作品集。这样的新闻采写条件, 让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望尘莫及。

而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面临着经费缺乏、教学设置限制、学生实践作品难于以高校和媒体合作形式发表的问题。

在新闻写作实践教学不足的情况下, 学生由于课后采写实践的锻炼机会的多寡, 出现新闻写作能力的“橄榄球型”分布:少数新闻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新闻写作能力一般化的学生、少数新闻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差异巨大。

二、新闻写作教学需要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来开展

1. 新闻写作教学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 符合课程的应用型特质

新闻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 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介绍新闻写作的理论和各种类型的新闻写作技巧, 更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从各种采写实践中去理解, 去总结,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所以, 笔者认为, 新闻写作教学需要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来开展, 才不会偏离这门在世界各国新闻传播学科中都处于核心地位的课程的设置意图, 也才真正符合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质。

2. 新闻写作教学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 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新闻写作能力, 应包括智力、技能、素质和修养四个方面, 统称智能素养。其中, 智力, 主要指新闻学习者的记忆力、发现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技能, 主要包含运用语言工具、掌握布局技巧和熟练写作方法这三项重要技能。素质属于生理因素的条件, 包括意志、情绪、自我控制的差异。修养属于后天性条件, 包括思想、理论、知识三个方面的修养。 (3)

所以, 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新闻写作能力训练, 并不仅仅是指新闻写作技能的训练, 而是一种新闻写作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专业领域内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不仅仅致力于提升新闻写作的动手能力, 而是通过教学, 夯实学生的新闻素养, 培养学生准确的判断力、发现新闻的能力、采集素材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新闻报道还原新闻真相的能力。所以, 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进行新闻写作教学, 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凸显新闻写作能力训练的教学途径探索

在笔者的新闻写作教学中, 总结了几种培养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 这几种方法都是教师改变“广播式教学”方式, 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尝试。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4) 。

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评价案例内容, 针对案例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充分地参与讨论, 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有机结合。以案例为分析对象, 强化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 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 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在思考、探索理论如何通过实际工作体现出来的过程中, 把对理论的学习真正建立于新闻实践之上, 可较好地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笔者认为, 在案例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新闻报道, 更应该强调案例的新闻时效性。教师把一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引入课堂, 充分地体现了新闻界对新闻时效性永不止步地追求, 也给学生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新闻案例, 促使学生关注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 积极主动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 与社会舆论保持一致地步调。这对于其专业能力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 课堂内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 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 让角色模拟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 表现自己的才能, 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遵循反映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来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通过角色模拟,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是一个“应用——感知——理解——掌握”的活动过程。 (5)

笔者认为, 在新闻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对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强化训练, 也为了弥补开展采写实践受到的限制, 课堂内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 针对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 比如事件性消息、专访、新闻发布会等新闻写作, 均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配合创设一定的新闻场景, 安排学生在课堂中模拟记者的角色, 布置明确的课堂训练任务,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新闻的采写。

从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情况来看, 由于采写任务集中、明确, 学生参与角色模拟时有新鲜感, 采写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较好。

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 采访真实的故事, 接触真实的人物, 学习真实的本领 (6) ”。在新闻写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笔者认为, 应该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

(1)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高校内的各种新闻媒体, 都应该是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业务“练兵场”, 包括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的的各种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台、刊物、网站, 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所拥有的各类媒体, 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校园变为“新闻实践的实验田”, 通过大量的实践, 提升新闻写作能力。

此外, 高校新闻专业应该与当地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在当地媒体开辟固定专栏等方式, 一方面为当地媒体输送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来说, 学生的新闻作品真正走出校园, 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采写积极性。同时, 高校新闻专业在当地媒体设立实习基地, 也将极大地方便学生的新闻实习。

(2) 课内与课外结合

新闻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实践学时, 虽然学时非常有限, 但是如何安排好这些学时, 让它们切实为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服务, 是任课教师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几个学时调整在一起,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半天至两天不等的外出采写实践。虽然只能是近距离、小范围的外出, 但是学生还是能够跨出校园, 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体验中发掘新闻线索, 完成采写任务。但是, 这样的采写安排要求教师慎重选择采写实践地点, 要考虑到实践地点的信息可挖掘度, 否则学生会觉得收获不大。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课内的实践学时毕竟非常有限, 一两次的课内外出采写对于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是非常不够的。所以, 笔者认为, 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应该充分结合。课外实践包括了学生在校园内的实践, 也包括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的媒体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从事这些方面的实践, 通过把新闻写作课程的成绩与学生的发稿量一定程度地结合, 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注释

1 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年9月第1卷第3期, P55-56;

2 李希光:《中国教育与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2010年1月第1版, P136;

3 张鹏飞:《新闻写作能力体例建构的审美模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9月第9卷第5期, P89-90;

4 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第4期, P64;

5 杨梅:《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9年第3期, P93;

破解新闻写作教学的三大难题 篇3

关键词:新闻写作教学难题

新闻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这一点专家们早已达成共识。但共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教育的总体格局,理论与实践脱节,新闻学毕业生适应能力差、进入角色慢等问题一直存在。作为新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新闻写作教学急需破解自身难题。

一、新闻写作教学存在的难题

1.学生缺乏实战能力。新闻教育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但很多高校的新闻写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课堂练习使用的素材也往往是现成的。新闻写作应当展现事实,记者必须把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出来。新闻报道要求运用准确、具体、通俗、清晰、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这种要求看似简单,但对缺少训练和新闻实战经验的人来说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反复的实战训练才能达成。

2.教师纸上谈兵。据调查,国内已有超过900家高校开办新闻专业,但新闻教育改革缓慢,从事新闻写作教学的教师中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很少,虽然不乏满腹经纶者,却只能纸上谈兵。在美英等处于全球新闻业发展前沿的国家,情形却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强调新闻学专业教师的新闻从业背景。比如,全美国新闻院系里几乎所有教新闻实践课程的教师都有新闻从业的职业经历。如果知识传授、案例分析、新闻写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相反,具备新闻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却可以从实际出发点拨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现场“打样”,答疑解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不单是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列出,是因为这一点对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很重要。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年轻记者缺乏人文精神的问题也很突出。炮制虚假新闻、制造无聊的新闻噱头、不顾他人感受强行采访报道等等,均是其具体表现。只培养能采、会写的准记者,新闻教育的任务只完成一半。

二、新闻写作的教改思路

1.实战训练。要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实战训练课时和学生实习,使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实战训练可采取课堂新闻发布会、校内采访、校外采访等形式。课堂新闻发布会简单易行,主持人由教师本人担任,时间可长可短。校内外新闻人物、学校和院系的学生会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都可以作为新闻发言人走进模拟发布会,接受学生的集体采访。发布会内容要提前告知学生,要求他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踊跃提问,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写作作业。为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新闻,教师还应经常与学校的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院系负责人保持紧密联系,全面了解校内动态,提前预知校内活动,随时向学生提供新闻线索,并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分组采访。

2.讨论探究。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案例讨论、经典作品讨论、最新案例讨论、最新作品讨论、学生作品讨论、学术观点讨论等。每次课都应当有意识地设计讨论环节,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简单议题的讨论可以随时进行,专题讨论的内容由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商定,分头搜集资料,做好充足准备。为设置鲜活议题,教学案例应适当补充“当日新闻”,新鲜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质疑,课堂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不存在“绝对权威”。学生质疑说明他在深入思考,这样的质疑作为讨论议题,对师生都是进一步激发。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讨论的组织者、引领者,不应该是裁判者。

3.示范采写。从某种角度讲,新闻采写课也是教师的示范课。学生初学乍练,难免犯错。对学生采访中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及时纠正,示范引导。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诸如有效信息少,主观性语言多,教师可以写“下水文”,一篇“下水文”胜过45分钟的夸夸其谈,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事实及人们的言行所进行的不加主观修饰的报道。高水平的记者会将自己需要表达的观点隐藏在客观事件的叙述中而不漏痕迹地展现出来。新闻“姓”新,新闻写作教学的内容也必须切准社会的脉搏,随时更新。当教师的视野和能量有限时,必须寻求外援,把优秀的一线记者和编辑请进课堂。这些人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实战经验多,属于外援性师傅,既可以为新闻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又可以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提供示范和指导。

4.博客新闻写作。博客具有方便、快捷和开放性、普及性的特点,利用好这个无限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可以把新闻写作教学课堂无限延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班级为单位,申请设立班级新闻博客,这里既是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地方,也是网上互动的公共空间。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传。

5.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养成。人文精神不能一朝一夕养成更不能强制命令。教师既需要灌输,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也需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贯穿于采访、讨论、写作等所有教学环节。例如,通过讨论具体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表现,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最小伤害原则”,即“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把新闻来源、采访对象和同事者15看做值得尊敬的人”。要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人,都需要具备人文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三、新闻写作的教改成果

1.教室、校园、社会三个课堂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以新闻写作课堂为依托,把新闻写作教学的触角向校园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展。既“请进来”,把新闻人物、新闻发言人和一线编辑记者请进课堂,提供新闻素材;也“走出去”,有组织有目的地帶着学生走进校园新闻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享受新闻发现的乐趣,感受新闻写作的魅力,构筑开放的新闻写作课堂。

2.记者、编辑、教师三种身份有效地发挥教师角色。新闻写作教学急需双师型教师,既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又能指导学生外出采访,能为学生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把关。笔者发挥新闻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还尝试了“高校新闻教师+媒体从业者”共同教学方式,请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新闻采访的写作。

3.课堂、QQ、博客三个空间相互补充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有限性。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QQ、博客不但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还可以变成新闻写作教与学的课余平台。对教学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者共性问题,我们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对于易解决的一般性问题,通过博客或QQ群等方式随时讨论解决。博客还引来素不相识的网友参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技能教育、知识传授、人文精神养成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无数事实证明:无知很可怕,人文精神缺失比无知更可怕。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技能教育、知识传授三足鼎立,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

本文系绥化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D201211)研究成果之一。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篇4

《新闻采访写作》是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科)考试开设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工作的基本认知,提高学生的新闻采写技能。

一、考核对象

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专科)

二、考核内容与要求

1、设计新闻采访提纲

(1)掌握新闻敏感、新闻线索和新闻选择标准基本知识;

(2)掌握新闻采访提纲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根据给出的几组线索,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完成采访提纲。

2、完成消息写作

(1)掌握新闻消息的概念、形式和写作手法;

(2)通过电话、互联网、现场观察等途径收集新闻来源和背景资料;

(3)完成一篇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写作。

三、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考核方式

按照考核内容分组进行。应考者考前抽签,根据抽签结果进行分组,采用单个方式进行考核。

2、评分标准

考核人员按照考核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操作方法、考核所用时间、考核态度、考核结果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最终成绩评定。考核采用百分制。

3、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安排为每组30分钟。

四、考核指定教材

《新闻采访写作》 张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五、实验考核必备条件

1、考核场所:新闻采编实训室。

2、硬件要求: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笔、本子、互联网等。

考 核 试 题

考核

一、设计新闻采访提纲(50分)

题目:以你所在的学校的食堂餐厅为采访目标,按照采访提纲任务书的写作要求,设计一份采访计划。

评分标准:

1、要按照采访提纲任务书的写作要求和格式完成;

1、采访主题要明确;

2、采访对象至少要在三位以上;

4、设计的采访提问不少于10个;

考核

二、完成消息写作(50分)

材料:

记者从××市房产局了解到,××市自2003年推行廉租住房制度以来,分别通过对承租公有住房的住户租金核减,对孤、老、病、残及急需救助特困家庭配房租赁,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一般困难家庭租金补贴,按l0平方米减去现有人均住房面积的差额确定补贴面积,每人每月1平方米补贴6元。已共计解决了1.64万户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今年,市政府提出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年内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截至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其中,享受租金补贴的7959户低保户家庭已一次性领取下半年住房租金补贴608.89万元。这次领取住房租金补贴的7959户中,A区1324户,B区2558户,C区2489户,D区577户,E区664户,F区174户,G区159户,H区14户。至此,该市发放补贴金的范围已全面覆盖低保住房困难家庭。

据统计,该市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约2万户,“十一五”期间,该市还将投入3亿元,继续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

将以上的材料改写成一篇消息。

要求: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不少于300字,注意拟好标题、电头、导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晰。

评分标准:

1、标题有事实、简洁,其他酌情;

2、应包含“消息头”;

3、导语事实突出,按倒金字塔结构写作;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2003年设立,新闻采写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有8年的授课历史。

在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的4年间,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课程是分别设立的。现在在校报工作的胡忠青、任自玲老师、新闻教研室的高常老师、涂涓老师、邹华华老师、叶艳芳老师、赵铭义老师先后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戴文雄老师负责中文系网站的新闻编辑工作,对学生网络新闻的采写给予了悉心指导,实际上也是本课程的实习实训教师。

从2007年9月起,根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内在联系紧密且实践性强的特点,中文系决定将两门课程合并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并由赵铭义老师和叶艳芳老师分别担任两个新闻班的主讲教师,以不同的授课方式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使该课程初步形成了本校特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学结合是本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胡忠青老师负责编辑的《郧阳师专报》、校广播站及电视台是本专业学生长期、稳定的实践实训舞台;中文系的三刊一报及中文系网站的编采任务,主要由本专业学生承担。在校外,丹江口市电视台、十堰日报社、十堰晚报社、十堰电视台、东风汽车报、东风电视台、汉江电视台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训机会。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已超过1000篇(件),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教学实绩。

现在,2003级-2005级两届学生已经毕业,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走上新闻传播或信息服务工作岗位。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良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转化为他们从事业务工作的核心技能。

二、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所面向的市场,是大众传播的中低端市场。所培养的学生,少数能进入地市级以下大众传媒,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内宣、公关及营销工作。不论是哪一类工作岗位,新闻采写都是工作中所必需的核心技能。本专业学生的生源以省内为主,外省市生源约占一半左右,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全国来看,处于中下水平。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须学习新闻理论、传播学及基础写作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新闻编辑学及其他实践课程。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各文体写作的要领与技巧,形成新闻采写的实操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共分为6大模块。第一模块:新闻选材及新闻价值理论。它解决采什么、写作什么的问题,是新闻采写的入门问题,18学时;第二模块,消息写作。它是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40学时。第三模块,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修养。讲授职业修养及职业道德,12学时;第四模块,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讲

授搜集新闻信息的方法和途径,30学时;第五模块,通讯写作。24学时;第六模块,新闻采访技巧,传授新闻采访的技巧与经验,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20学时。

本课程两个重点:消息写作、新闻采访技巧。第一个重点安排40学时,通过深入讲解,反复练习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个重点虽然安排课时较少,但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练习,也能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程两个难点:新闻价值理论、新闻采访技巧。新闻价值理论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并最终通过写作实践才能有较透彻的领悟,拟通过讨论引导学习阅读与思考;新闻采访技巧则需借助于实训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1、总体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分组实践的方法授课。由于本专业学生较多,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声势浩大的实践活动不仅不符合新闻采写的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实践方式也难于操控。因此,本课程的实践课采用分组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自由选题,自主策划,由教师指导采访与写作。各组学生不仅按采写流程进行了全程训练,而且互相切磋,学到了其他同学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总之,采用此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具体实施办法

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采访小组,自由选题,自主策划,由教师指导采访与写作,能使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教师根据学生实训进度给予分组指导。对每组学生至少进行三次具体指导:选题及策划指导、访前采访方法指导、写作指导。其中策划指导及访前指导在采访活动展开前进行,写作指导在学生写完初稿之后开谈稿会,并在各组学生修改稿件之后进行总结。

3、具体教法说明

教学方法举例之一: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授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时,先列举已见报的三则消息的导语,请同学们指出三则消息导语的优点与不足,然后进行修改。下面以第三则消息为例进行说明:

消息3:《长江巴东段发生重大滑坡 滑坡东西长五百多米,南北宽三百二十多米》(新华社武汉10月30日电)原文导语如下:“10月29日凌晨5时至7时30分,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三道桥西侧青竹标地段发生一起滑坡地质灾害。” 这则导语的优点是语言简洁、事实准确。但不足之处有三点:①导语中遗漏了最重要的新闻点:长江航运被迫中断;②“凌晨5时至7时30分”,是不必要的精确,没有必要写进导语;③“巴东县黄土坡三道桥西侧青竹标地段”是绝大多数受众看不懂的废话。按导语写作的要求,这条导语应改为:“10月29日凌晨,长江三峡巴东段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长江航运被迫中断。”

教学方法举例之二: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许多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采写经验对学生的采写活动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下例是讲解“新闻策划”

一节时对一个采访小组的选题策划指导。

学生选题:丹江口市全面取缔麻木车

学生策划:①写作体裁:工作通讯;②通讯主题:取缔麻木车利大于弊。主要依据:麻木车安全隐患多。③采访对象:麻木车司机、市交通局、市民、学生。④采访安排:先采访市交通局,了解政策出台的原因及取缔麻木车前后全市交通状况的对比;其次采访麻木车司机,了解他们转岗就业的情况;然后采访市民及学生,请他们谈自己对取缔麻木车的态度。

教师提问:①你的作品写给谁看?希望达到什么传播目的?②取缔麻木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麻木车的安全隐患是不是现在才有的?③对取缔麻木车政策的来龙去脉,你们做过调查没有?武汉市早在1992年就明令取缔麻木车而屡禁不绝,原因何在?

教师建议:①写作体裁改为风貌通讯,重点描写麻木车屡禁不绝的状况。②通讯主题改为取缔麻木车大势所趋;③采访前应充分搜集文献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带着问题求答案,不要在现象层次上浪费过多精力。

教学方法举例之三:采用“在水中学游泳”的教学方法。

布置大量的实训练习,并为练习作品提供发表阵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4、考试与考核办法

本门课程的考试也作了较大改革。目前试题中理论题与实际操作题的比例大约各占50%,其中理论题建立了题库,题库求实求精,贯彻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题库中的所有题目,都在授课过程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练习。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的课堂出席率提高到90%左右,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比率已下降到5%左右。

考核的最终依据是学生完成的新闻作品。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策划分、采访分和写作分。考核结果计为平时成绩。

五、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尚未请校外专家组对本课程进行评估。但从学生在校外各媒体的实习情况来看,各媒体的专业人士对学生采写能力均表示满意。

中文系新闻专业于2006年11月被评为省级重点试点专业。在2007年12月的中期检查中,本专业获得专家组的认可,获得81分分值。

本专业各届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公开发表作品在1000篇(件)以上,但校级以上的获奖作品还没有出现。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尚有待加强。

六、本课程教学的自我评价及改进方向

本课程同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先进水平相比,在硬件配置上尚有一定差距,但就讲授内容以及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该课程在国内是具有特色的一门课程。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教学效果比国内一流大学稍逊一筹。

根据教师队伍的变化情况,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师生比;加强实训环节的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采写实践空间。

郧阳师专中文系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的写作。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闻的基本特点

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二、学法指导 【拟标题方法】

1.简明扼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事实。2.爱憎分明:标题中要有明确的是非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

3.巧用修辞:标题中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仿拟等修辞,使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导语写作方法】

1.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给人真实感。2.交代新闻的重要点,给人鲜明的印象。3.交代新闻的新鲜点,给人耳目一新。4.文字表达巧妙精练,给人形象感。

三、文题展示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300字。

【点拨思路】审题:注意题目限定了文体——消息,也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材。

选材:可以选择班上或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体育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文艺会演活动等;社区、村镇等开展的各种特别的或有意思的活动等。

写法:按照消息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结构要完整,中心事件要突出,语言要简洁,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背景。

【写法指导】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2.导语: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现在,一般的消息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让人们能看一眼就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在写作消息的时候,要具体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勤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消息。

四、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学习写作消息

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合理安排结构

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反思

新闻写作课教学改革现状与措施 篇7

1. 我国新闻写作课数学的现状分析

1.1 写作理念较为陈旧

我国目前的新闻报道理念是以稿件为重心的。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 记者所要承担的职责主要是新闻稿的撰写, 因此记者能否熟练掌握新闻稿件的各种技巧成为了决定新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 如今的新闻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仅仅是记者的文笔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了, 记者需要转变新闻报道理念, 将以稿件撰写为重心转移向以读者为重心。记者在提高自身写作技巧的同时, 还必须合理选题。在广泛的新闻中, 如何筛选具有较好的新闻作用和市场效应, 或者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得到认同, 才是现在的记者更加需要注意的问题。

1.2 传播媒介更为多样

目前的新闻传播途径已经越来越多并且更为广泛和普及, 新的传播媒介也已经突破了以传统的报纸为主要途径的新闻报道模式, 并且更加专业。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新闻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有了质的飞跃,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海量的新闻信息涌向读者的时候, 使新闻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是记者需要认真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同时, 新闻报道的种类也更加细分, 如公共事务、财经、娱乐、体育、民生等, 更加细化的分类手段使新闻稿件撰写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并且迎合读者口味, 记者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实践样本。因此, 高校内的新闻写作教学也应该进行改革,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1.3 写作质量评价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新闻质量评价标准不甚合理。很多的新闻发行方过于追求“独家”, 使“独家”成为了衡量新闻报道和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网络和电视的普及使得获取独家新闻难度加大, 所以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独家新闻甚至不择手段, 忽视基本的职业道德, 例如很多娱乐记者就是因为过度窥探别人隐私而被称为“狗仔队”。事实上, 现在的读者已不再是对别人充满了巨大的好奇心的好事者, 一个良好的新闻选题加上有新意的新闻设计和撰写, 即使不是独家, 也是完全可以吸引读者眼球的。

2. 我国高校新闻写作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已经在逐渐地由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向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2]因此, 要想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 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培养发散思维。但是, 在现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写作课的教学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1 外部问题

主要是指学校和教材的问题。受学校规模和经费等外在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合理有效的媒体实习名额, 加上竞争激烈, 所以真正能够取得实习机会的同学少之又少。但是新闻专业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需要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另外, 目前高校中使用较多的新闻写作课的教材内容较为简单, 而且拘泥于大量的理论知识, 非常死板, 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甚至厌恶感, 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的却比较少。所以, 学校需要在改善自身条件的同时选取更为合适的教材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内部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问题。很多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 新闻专业学生本身的写作功底参差不平。受应试教育影响, 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非常少, 往往只限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这对于新闻专业的要求———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较为犀利的问题洞察能力———而言, 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情况很难通过在一学期内对于新闻写作课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来改变。

3. 改革措施

3.1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使用案例教学

新闻写作的案例教学是指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者情境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叙述,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得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3]在新闻写作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是改变目前广泛存在的教学理论无法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弊端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首先以案例为课堂的出发点, 引出需要学习的理论, 然后对理论进行讲授和分析, 在学生对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 再返回到案例中, 让学生对某个案例进行更为详细的剖析, 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理论并且运用到实际中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思维方式, 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实习机会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注重缘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增加新闻写作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但是并非所有高校都拥有清华大学那样的条件, 可以带着学生远赴外地进行实际采访。所以,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拓适合自己的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 利用校广播站或者校报、院报等形式, 建立自己的通讯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采访为广播站等供稿。

3.3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并改善教学环境和方法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位证书上, 要学会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 经常参与实践。教师也要能够做到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走入社会, 适应社会的转变, 与时俱进。这样自身的知识和教育理念才会不断更新, 才能给学生讲授符合时代潮流和需要的专业知识, 进而改善教学环境, 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新闻写作课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其本身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是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这样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学科, 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标准能够衡量。教师在新闻写作课的教学中, 要做到欣赏、理解学生, 在学生有理有据的前提下, 认可学生的创新行为并加以肯定。要永远秉持的教学理念就是, 新闻写作永远没有正确答案, 真正宝贵的在于发现、思考、分析和写作新闻的过程。

摘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的新闻写作现状, 结合我国高校新闻写作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分析讨论得出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改善教学环境的三大措施, 对高校新闻写作课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闻写作课,教学,现状,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厚东.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晓荣.新闻报道与策划[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融媒时代;新闻写作;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但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之间的“坚冰”被打破,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场影响广泛的社会变革。

在我国,媒介之间的界限已经日趋模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也在相互渗透,趋向融合。融合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变化,传统的新闻记者、编辑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新闻写作教学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如何将新闻写作教学置于融媒时代这个社会大环境中去,如何跟上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发展并不断革新,培养出具有融合思维的高素质新闻人才,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融媒时代对新闻报道的新要求

随着“三网融合”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由数字技术所构织的混合媒介中,新闻报道的传播对象、传播介质、传播手段、传播视域等都正在发生着质的嬗变。媒介融合所导致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传统媒体中,记者、编辑等的职业分工泾渭分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其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媒介融合时代,记者可能要“身兼数职”,不仅要及时报道新闻,而且同一事件的报道其稿件可能要先供网络、手机报采用,再供广播、电视采用,然后才是报纸刊用。一些媒体甚至为记者配DV和3G 手机,专门用于报道突发事件,为各媒体提供时效性强的新闻稿件。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全媒体”记者的多样化技能,必须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能够身兼数职,多管齐下。同时,也要具有纵深的知识结构,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用专业技能满足当代受众的信息需求。媒体人还需要具备整合传播思维力以适应媒体融合所导致的高度细化的媒体市场。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媒体融合后产生了“融合新闻”,采编管理要求跨媒体团队合作,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媒体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打破报纸、电视台、广播站各行其是的局面,从而对参与其中的媒体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传统新闻写作教学在融媒时代的局限

1. 教学理念滞后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新闻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未能及时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未能与国际很好地接轨。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没有与媒体实践很好地融合,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概念模糊不清。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处在“一个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不仅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与传媒业的需求相脱节。这种问题也出现在新闻类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新闻专业的主干和核心课程,新闻写作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大多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一张报纸一支笔”的时代,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新闻报道“从传统的新闻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最大的改变不是对于发现和采集新闻能力的要求,而是如何进行新闻加工和强化信息的智能。

2. 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新闻写作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理论知识+练习”为主,理论知识的讲述主要集中于某一类新闻报道的构成,内容主要侧重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尤以报纸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报纸新闻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讲授有章可循。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媒介发展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大都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缺少必要的教学效果反馈。

3. 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新闻写作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较为注重讲授单篇新闻的构思与写作,缺乏对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整体策划。据了解,在传统的新闻写作课堂上,教师会给出一些零散资料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写稿件,这些资料大多陈旧。以单篇或单一媒体形态呈现出的经典新闻作品的确值得解析,但是学写新闻应从学读新闻开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零碎的观点集纳、具体化的写作程序,会使得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时无处下手,难以适应未来在多媒体平台上形成多落点、多形态的新闻产品链。

三、融媒时代新闻教学写作的发展与创新

1. 教学理念的更新:树立“全媒体人才”概念

在传统新闻学中,我们总是把自己界定为平面媒体或者电子媒体,对记者也有相应的划分。但是在融媒时代,在教学中必须打破这种按照媒介种类划分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跨媒体人才。在媒介融合的显示面前,熟悉如何写作新闻已经远远不够,记者在不同媒体写同一则新闻报道,他要懂得分别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制作出适合某一媒体刊登、发布或者播出的新闻报道。

媒介融合将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进行流程再造, 媒体之间共享新闻资源,合作进行新闻报道。媒介融合将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各子媒体分享新闻资源,合作进行新闻报道。没有任何记者能成为熟练掌握所有媒介技术的能手。学生长期的单兵作战训练无法适应未来在融媒平台上的团队协作。因此,全媒体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多媒体的思维方式,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是媒介融合的基础。

nlc202309031315

2. 教学方法的更新:利用网络加强课堂内外互动

第一,利用博客精选优秀新闻作品开展阅读教学。在新闻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优秀新闻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来说明新闻写作原理和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以例举更多的范例,通常一个知识点例举的范例不会超过三个,这就造成新闻作品例子之间相互割裂,各个知识点系统性不足。但是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出发,阅读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成功写作的前提,阅读量增加了,新闻写作的思路会更加清楚,写作的技巧也会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利用教师的博客围绕一个知识点,成系列地例举若干甚至是海量的优秀新闻作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并合理地利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二,利用微博拓展阅读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也限制了与教师的互动联系,微博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一方面可以在微博上链接相关的新闻案例,并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进行互动,其次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设计各种任务式活动,让学生讨论,使教师在教的方面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的方面的主体作用均得到有效发挥。再次可以将新闻写作理论融入具体的“新闻事件”中,通过集体讨论评析的方式来学习。一方面,可以查找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把自己的作品与经典案例、优秀新闻作品、他人作品进行对比,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并逐步加深对写作规律和技巧的认识。

3. 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媒体交叉报道,多层次多角度地教学

新闻写作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以突出写作能力训练为重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实际、实践”,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具体来讲,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新媒体写作的教学内容。新媒体写作即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的信息交互性写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手段,进行即时传播信息的写作。与传统媒体写作最大的不同是,新媒体写作以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为表现形式,甚至几种手法综合运用传递信息。它不受传统媒体文体界限束缚,也没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之分,没有消息和通讯之别。

二是加强多媒体案例教学。选择典型案例,一方面以图文形式呈现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新闻事实发生的相关背景、新闻记者的采写经过、新闻作品的社会反响,带他们进入具体真实的情境来感受新闻作品,领悟其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以声画形式展现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以此进行新闻作品对比分析,对比练习。

三是在新闻写作的练习中,重点对几种不同媒体的报道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微博新闻的报道,要求学生针对同一则新闻事件用不同媒体的方式将其报道出来,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不同的媒体来做新闻报道,从中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让学生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上一篇:四年级信息技术课教案下一篇:司法局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