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荐8篇)
雷切尔·卡森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便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
同样的,欧洲哲人海德格尔也在黑森林中发出找不到家园的哀叹。
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对于环境问题忽视不理。
当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谈论到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时,以几近无奈的语气自嘲道,“即使这样直白的数据,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我在夸夸其谈,恐吓人们。
而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
环境问题,确实已需人类关注。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总体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 环境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
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
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个别具体分析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
比如印度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
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
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
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
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三种。
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
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
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
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
(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
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
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
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
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
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
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
“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
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
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
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
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
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
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
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
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注释: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选择》,载《小城镇建设》,.6,第14页。
3.《世界资源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文版。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阿尔.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3]朱江《<寂静的春天>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闫廷娟《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3。
[5]杨魁孚主编《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关注, 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 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本文将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人口素质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初步得出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微妙的联系。
二、人口素质的涵义及研究指标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我国学者朱国宏认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词, 其所指是同一的, 至于使用哪一术语, 一来与时代背景有关, 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人口素质”的说法。现代西方学者对人口素质的讨论最著名当首推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口质量进行探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口质量就是人力资本, 舒尔茨的“人口质量经济学”早已成为人口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但与其说这是人口学的研究, 不如说是经济学的探讨。这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天生血缘性是不可分割的。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 主要是“三要素”和“二要素”之争。我个人认为,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三要素”论比较全面, 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不能忽视;但是如果要从统计研究的角度看, 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适宜采用“二要素”论的思想对评价人口素质的各个指标变量进行定量的研究, 因为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缺乏必要的量化指标, 给分析研究带来一定的不便。所以, 在以下的研究中将采用“二要素”的思想。通过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分析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人口素质的构成, 应遵循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原则来选择指标, 作为人口素质水平的评价指标。
在人口素质的个体素质中, 文化素质起着决定作用, 而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科技素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文化素质方面, 选取以下3个指标: (1) 文盲率。它是指15岁或15岁以上人口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的比重, 是识字率的逆指标。 (2) 高等学校数。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率。 (3) 招生比例。它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总招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说明高等学校的普及程度和就学情况。在科技素质方面, 选取的评价指标为:科技从业人员数。它是指从事科技研究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在身体素质方面, 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死亡率。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口身体素质状况, 同时它还由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活水平所决定。在思想素质方面, 由于它难以量化, 因此忽略不计。
在人口素质的社会人口素质构成中,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职业构成都决定人口素质的水平, 因此, 也要确定其可评价指标。在年龄结构方面, 选取以下两个指标: (1) 成年人口的比例。它是指15~64岁的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是体现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越大, 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就相对越多。 (2) 负担系数。它是指负担少儿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的总和。若成年人口的比例较大, 其社会负担就较轻, 负担系数相对较小, 这两个指标成反比关系。 (3) 预期寿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在职业构成方面, 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每万人口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它是指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占以万人为单位的人口的比例,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人口脑力劳动者的比重, 决定社会人口素质的水平。在性别比例方面, 由于全国各地区的总人口性别比没有显著差异, 而且它难以对人口素质作确切的描述, 故不作为变量指标。
三、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 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及衡量标准至今在国际上没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在传统经济学中,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往往使用单一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指标, 如人均GDP和恩格尔系数等等, 这些指标虽然具有简明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但尚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程度,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 我认为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 有必要结合人口素质等相关因素, 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更加全面。
(二) 人口素质指标变量的统计分析
为了对人口素质进行定量的描述, 比较分析各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 认识中国人口素质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需要提出人口素质指数这个概念, 这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人口生命素质指数 (PQLI, The Ph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 相对比较权威, 它是1977年由大卫·莫里斯提出来的, 适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水平。PQLI是一个综合反映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指标。该指标是由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及1岁预期寿命三个指标, 通过指数计算综合而成的。用生命素质指数考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 灵敏度是很高的。
在分析人口素质时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各地区人口素质方面比使用单一的平均指标更加直观、全面。根据前文提出的我国31个地区的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
此表主要反映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 包括三项: (1) 各成分的特征值, 从大到小排列, 第1个主成分特征值为4.785, 第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550, 第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178, 在本例中只有3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 (2) 各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 即各因子特征值占特征值总和的百分比。 (3) 各成分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 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方差的83.178%。因此, 前3个因子为人口素质的主成分。
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
从表2可知, 标准化后的第一主成分中, 变量总负担系数、文盲率、死亡率的系数为负, 而其它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这是因为总负担系数、文盲率、死亡率对人口素质水平起着负面影响, 而其它变量起着正面作用。因此, 可以认为, 第一主成分是对人口综合素质的度量, 代表一个地区总的人口素质水平, 综合素质越高, 说明整体素质越好。在第二主成分中, 高等学校和预期寿命和总负担系数为负, 其它变量的系数为正, 并且正系数中高校毕业生比例最大。所以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人口的高素质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 可称为人口高层素质。它的得分越高, 表明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程度越高和身体状况越佳。第三主成分中, 成年人口比例系数为负, 可见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人口的基本素质状况, 即身体素质和识字水平, 可以称它为生活基本素质。
由于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人口综合素质水平, 所以要比较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 应把全国各地区按第一主成分排序。排序结果反映了各个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北京、上海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最高, 贵州、西藏的人口综合素质水平最低, 这和各个地区PQLI指数的排序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武建忠.数字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2]陈剑.人口素质概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3]向书坚.统计学与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4]张德存.统计学.科学出版社, 2004
[5]胡健颖.实用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人口拐卖;社会意志;发展变迁;问题和漏洞
一、内容的发展变迁
本文选择的社会组织和运动,主要指民间社会团体以及新媒体上的全民打拐运动。
近几年社会打拐的发展特点主要有更多的打拐群众参与性,以及更强的拐卖事件多媒体渠道渗透性。曾几何时,社会打拐的主要参与者仅仅为妇联、福利院等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在普及度、能力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受众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也在社会打拐上渐露头角。2007年,张宝艳和丈夫建立了 “宝贝回家”网站,依托网络优势呼吁志愿者加入打击儿童拐卖行动中。这些志愿者,有的发挥一己之力,时刻留意拐卖信息和身边情况,成为一个个游走的社会监督者;有的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极与犯罪分子对抗,奋斗在打拐的第一线。这种依托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2016年7月27日,宝贝回家已经有注册爱心志愿者210025名,成功找回1630人。[1]创始人张宝艳也获得了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这是社会大众对民间打拐团体意义重大的一次肯定与嘉奖。除“宝贝回家”之外,也有类似民间寻人平台如“大众寻人网”、“中国寻亲网”等,他们都为打击人口贩卖,维护社会秩序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打拐方向为新媒体打拐。而微博打拐的第一人,是《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010年9月27日,邓飞在微博上发布了寻找失踪儿童彭文乐的消息。他更是公安部的中国警察网官方微博联合建立“打拐志愿团”的群组织,呼吁整合媒体和民间资源,支持和帮助公安系统打击儿童拐卖[2],第一个构造了微博打拐的蓝图。2010年12月12日,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开通实名新浪微博,面向社会发布拐卖信息、普及反拐知识。截止2016年7月27日,陈士渠新浪微博已发布微博2万余条(多数与打击拐卖有关),拥有粉丝700余万人[3]。陈警监结合了自己的身份和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极大地加大了社会对于打击拐卖的关注度。2011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开始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呼吁全社会禁止儿童乞讨行为。随着大量的乞讨儿童照片被上传,不少被拐儿童获得解救,更是进一步激起了社会对打拐行动的关注。时间来到2015年夏,网友在微信微博上提出了“人贩子一律死刑”的呼吁。尽管其存在诸多不合理性,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社会打拐行动已经从停留在专业人士的呼吁转向全民努力。社会上打拐的积极性已经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上线,通过微博向大众推送被拐人口信息,标志着民间打拐力量进一步受到官方的重视。
二、现工作内容面临的短板与问题
在肯定社会打拐的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人们也关注到现今社会公益打拐的短板与问题。
1.打拐平台的局限性。如上文中所述,当今民间打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社会团体进行有组织线下打拐,二是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传播拐卖走失信息,呼吁全民关注。而事实上,社会的集体能量在上述两种途径中并没有全部释放。对于第一种途径,能全身心投入有组织打拐的志愿者毕竟在少数,这种打拐途径终归没有第二种发动全社会力量效率高。至于第二种途径,现今也存在着两根重大问题。首先,第二种方法在传播途径上有着天生的短板。当今微博、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2.82亿(2016第二季度)[4]和7.62亿(2016年第一季度)[5],与12.93亿移动用户人数(2015年4月)[6]还有很大差距。数字上的巨大差距同时也表示着距离社会全覆盖的路途还很远;没有官方的介入,一个庞大的全社会反拐覆盖网是不可能出现的。再者,微博微信打拐的受众面也很狭窄。第一,由于这些打拐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这就限制了其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经济欠发达、网络覆盖率不足地区的能量,而这些地区正是拐卖案件的多发区;第二,虽然发布的打拐信息潜在的点击阅读量超过亿万,可有多少用户会专门浏览相关信息呢?而真正处在拐卖案件发生地附近,能够提供潜在帮助的用户又有多少呢?这些问题与矛盾,只有通过覆盖面广而科学的全民数据推送系统才能解决。
2.社会意志的单一性和情绪化趋势。当今社会对打击人口拐卖的关注度和热情当然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可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缺乏法律意识等客观因素,群众反对拐卖的意志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近几年出现的社会打拐趋势出现了单一性的特征。细数近几年的出现的各种社会打拐活动和组织,无一例外的是以打击儿童拐卖为中心。儿童拐卖情况确实非常严峻,但是群众却渐渐忽视了拐卖妇女和成年男性的事件。从一些报道来看,拐卖卖淫和拐卖劳工的现象也很严重,急需社会的关注,但却被社会对儿童拐卖的关注压制了。再者,群众意志中出现的情绪化思想萌芽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学界,2011年于建嵘教授的全民打拐行动出现了很多的反对声音。第一,将儿童照片上传网络的行为,侵害了儿童的隐私权,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利;第二,由于流乞儿童中只有少部分是被拐儿童,这样的打拐不仅走错了方向,“禁止儿童乞讨”的呼声更是剥夺了不少儿童赖以为生的方式。有学者甚至表示,这一场全民打拐行动是“莫名其妙”的,更像是为了“借此宣泄一种复杂的情绪”[7]。而2015年微信上突然出现 “人贩子一律死刑”的呼吁,更是被学者专家们批评为不可取,理由综合下来有三点:死刑威慑力有限、会激发犯罪分子铤而走险、有违公平原则。在学者们看来,“人贩子一律死刑”治标不治本,倒是这次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暴露出了社会缺乏法律意识、容易情绪化的特点。
注释:
[1]数据来源:宝贝回家官方网站,http://www.baobeihuijia.com/Index.aspx.
[2]资料综合自:百度百科:邓飞,http://baike.baidu.com/item/%E9%82%93%E9%A3%9E/1525913.
[3]数据来源:新浪微博陈士渠主页,http://weibo.com/chenshiqu?refer_flag=1001030101_&is_hot=1.
[4]《微博月活跃用户达2.82亿》,搜狐财经,2016年8月9日.
[5]《微信月活跃用户破7.6亿 快赶上 QQ了》,搜狐财经,2016年5月20日.
[6]《工信部:我国移动用户12.93亿 宽带用户占近50%》,搜狐科技,2015年5月19日.
[7]姚建龙:《儿童乞讨法律问题研究:微博打拐与我国儿童保护机制反思》.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9-hQg4BC6hA9O3y8XPMFXF2F7ZuN5bR0WRyfcRKQsf_Yatf8Mg_BvK1FiX4CfTw6JPjgSZ7cPP9T7Eqdq_k260FzyEXNdqGDAPxsSw-nQoeXD18C0-D-fgU2pHdxT9pPuBKH3sfOYNJAEka1wYXRvd6n-ipLvge1LEM4157Zr1KzC-u-MbAltk-jEJeN7wwq-VptdJ02qBVcFZe8fADp48XE_rCNaKdJZoK-lT9uqO
[2]百度百科. 打拐DNA数据库.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teaMqr4729xY7G4MlYBLppFNfBZN9mQL6aZuGPZtIyVMYXp0FiJ_A0wvF121HT0H4UrlkQMQZvYPwxaKSbhlq
[3]中国日报网.公安部: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已经帮助3555名被拐儿童找到亲生父母.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4-12/07/content_19038368.htm
[4]安徽省公安网. 安徽召开反拐工作联席会议 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2.3万余名.http://www.ahga.gov.cn/jzqk/201412/301131385wep.html
[5]百度百科.宝贝回家.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YZPLU54Xsxo_DquVlBVz9DQg57zL5QsOCjLzFWYl7-AmkSoQcJ7bU9t489TtRMJ3hLEBsugbt5YqP86per6esN7wpcpDB7cnWvnDph-beO
[6]百度百科.陈士渠.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81888/5817163.htm#viewPageContent
[7]新华网.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今日上线(组图).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5/15/c_128983551.htm
作者:包钢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2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002
期:003
分类号:F061.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山西;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
一、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辖12个苏木镇,4个农牧场辖,有455个嘎查,蒙古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本文拟选取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口为667人,是纯蒙古族聚居村,也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自然村,所以选其为调研对象,分别对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就业结构及文化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年龄及性别结构
本文根据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将年龄进行分段,并对花灯嘎查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近十五年内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
如图1所示,2014年花灯嘎查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1999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占总人口的10.64%;15―64岁之间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77.66%;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7%,较1999年增长了5%。
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本文使用的是联合国人口组织制定的标准,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前花灯嘎查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1.7%,这表明花灯嘎查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并有加剧趋势。而花灯嘎查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老年死亡率下降以及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花灯嘎查在村人口中,女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9%,男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5.08%,在村人口性别比为169.57。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不正常,而花灯嘎查性别比明显过高,主要是受中国几百年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所致。
2、就业结构
科左后旗花灯嘎查的一部分劳动力除了从事农牧业以外,剩余的劳动力大多从事商业、养殖业、劳务服务业等多种生产活动来增加收入。以下对花灯嘎查在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别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和表1得知,截止到2014年11月,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数为667人,在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为71.21%。从事副业的总共有10家,其中个体小商店共有6家,修理部有2家,专业养殖户1家,出售化肥农药的1家。而根据实际调查得知,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外出打工人群中,15―34岁之间的男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男性人口的比重为56.96%,15―34岁之间的女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女性人口的比重为71.05%。人口迁移去打工的盟市主要包括北京、呼和浩特、通辽、锡盟、呼伦贝尔等地。花灯嘎查流动人口就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流动人口的62.34%,主要分布在住宿餐饮业,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所以其只能从事比较笨重的体力劳动。剩下的依次分布在批发零售业(19.39%)、建筑业(11.23%)与社会服务业(7.04%)。
3、文化结构
国家统计局针对人口普查,对人口文盲率下了定义: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且不识字的人口占相应人口的比例。本次文盲率调查针对农业户主进行展开,因为户主是家庭主导力量,户主有文化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的高低。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如图2所示,花灯嘎查有183户,其中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达到31人,文盲率为17%,学历以小学初中居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户主未上过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也未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人口数众多,生活艰难。户主总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响,有一部分只能从事一些较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一部分丧失体力劳动的就只能“养儿防老”。这样不仅会影响家庭收入、当地经济发展,也会阻碍农村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同时还会增加社会负担。
二、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降低劳动力素质
科左后旗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动,无论是从文化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将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根据以上调查,花灯嘎查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必然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导致农村贫困化的加剧(chin和maddox等)。农业劳动力“妇女化”,意味着一个无论从体力、技术、获得资本支持的能力还是从精神状态上讲,都呈弱势的群体在支撑着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经济,这自然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农村经济的“空壳化”。而农业增长潜力下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只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阻碍农业增收 农村人口“空心化”已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抛荒和闲置,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花灯嘎查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来源和农业生产的主力。由于种地务农劳动强度大,再加上播种需要大量的器械化设备,妇女劳动力在这方面大大受限。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本变高,在花灯嘎查雇佣劳动力成本相对更高,甚至一天达到200―300百元。随着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的不断增长,使得农耕力不从心,很多农村老年人在选品种时,一般会选择易于耕种的品种,使得农作物种植单一化,农业效率低下,农产品很难实现增收。而人口结构的这种转变会制约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阻碍农业科技推广
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最主要靠的是农民,所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能够快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青壮年。而花灯嘎查缺的就是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人才,由于比较有知识文化的人力资源都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使其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在村人口户主学历调查得知,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7%,户主上到小学的人数比例达到总人数的40%以上。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而青壮年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在村老年人口,由于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对策建议
1、促进农业规模化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妇女化等一系列现象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主,往往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小,加上以家庭为单位购买大型农业器械价格又太过昂贵,根本无法推行农业机械化,因而必须促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集中。如何既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确实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对此,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应政策,如建立合作社,采取有偿转让、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村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支持妇女创业
政府应该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农村妇女创业。科左后旗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政府可以出资在农村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店,专门制作有民族特点的服饰或手工艺品,并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聘请一些擅长这方面技艺的专家进行指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在操作过程中,对劳动者的要求较低,没有年龄要求,且制作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扩大就业,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
认真研究方案,部署创新工作
市人口计生委即将下发的《关于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明确目标任务
(一)市内跨县漏管流动人口控制在500人以内。
2011年报表(2011年度全年流动人口、育妇、出生情况)统计为:各县(市、区)统计三明市内流入人口53943人、流出62690人,流出比流入多8747人。
任务艰巨!要从8747人减少到500人以内。对县、乡的要求:
1、本市外县流入地已做流入管理登记的,户籍地要做流出登记;
2、户籍地做流出登记的流入地也要做流入登记(流入地经过核实确实查找不到的要通知户籍地删除流出登记记录)。
关键是:
1、乡镇流动人口信息操作人员的责任心
2、社区、小区计生管理机制和管理员、协管员队伍
(二)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上新水平。在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经济开发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每个县都要树立服务管理创新的典型。
(三)人口信息化建设有创新发展。实现新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技术服务信息系统、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三网合一”平台建设。
各县都要使用“三网合一”后的软件(平台在政务外网上)。目前:
1、流动人口程序在政务外网中试用,3-5月为外网和政务外网两套一起使用
2、技术服务软件在乡镇级使用,还没有用的要尽快开始使用
二、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理念
1、对流入人口,在发展政策、宣传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便民维权、帮扶救助等方面给予同城同待遇。
关键就是出台均等化服务文件并落实到位。
2、对流出家庭,侧重当好留守儿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服务的桥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用亲情感化他们,使流出人员理解和支持人口计生工作。
关键就是服务,以情感人,带动工作的落实。
3、实现工作理念由管理为主、为生育过程服务为主、为计划生育家庭服务为主向多样化、个性化、均等化为主的全员人口的生命全程服务转变。
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和项目: 出生后优育、早教 小学、中学就餐补助
留守儿童家庭孩子教育帮促 中考加分 考上大学补助 就业技能培训支持 创业扶持,贴息贷款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生育关怀、生育保险 养老保障
三、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模式
实行“网格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亲情化关怀、个性化服务”的“四化” 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
(一)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网格化定位、全城区覆盖、职业化管理”的城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服务管理新模式。
1、搭建网格工作平台。按照“六普”小区划分,每个小区作为一个网格,利用卫星遥感地图,将网格内的所有单位和房屋、住户的基础信息进行区分定位,绘制平面图,录入微机,与全人口系统、流动人口系统、技术服务系统对接,实现人口信息“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多家使用”。
统计口径与“六普”一致,人口的管理统计是按实事常住地进行,不按户籍地统计,本县内乡镇流动到城关镇的,城关镇要纳入统计管理。小区的划分与“六普”一致。
对于每个楼栋的每个房间号,都有以下人员的信息:(1)本房间号的户籍人员(现在何处、何时流出);
(2)现居住在本房间号的非本户籍人员(户籍地在哪、何时流
入)。
网格信息化管理: 两个程序结合:
(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福州市勘测院、省统计联合开发)(2)“三网合一”后的新程序
数据记录条数估计要增加30-50%,汇总数据口径有两个:(1)计生统计原来的口径(2)统计局的“六普”统计口径
2、服务队伍支持:
组建网格服务团队。整合社区资源,每个网格配备一名懂计生、肯吃苦、会服务的计划生育协管员。每个社区组建一支计生服务团队,一支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常年为社区群众提供生活全方位、生命全过程服务。
3、工作机制保障:
建立网格工作机制。明确计生协管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加大对网格计划生育协管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建立计生协管员例会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通过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市民建造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快捷服务通道、药具发放多元服务通道、生殖健康知识快速传递服务通道、维护合法权益法律咨询服务通道、生产帮助与生活救助服务通道“五条绿色服务通道”。
(二)实行“市民化”待遇。为解决流动人口创业办证难、务工就业难、落户安家难等现象,着力打造公平的创业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睦的人文环境。在政府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实现与户籍人口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要积极引导、理性对待流入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当然也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在户籍人口层面上,要认识到城市的繁荣建设,离不开流入人口,要在心理上接纳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层面上,要自觉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市民之中,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提供“亲情化”关怀。建立计划生育法规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咨询、儿童免疫咨询、宣传服务咨询、落户咨询、证件办理咨询六个方面的公开服务承诺,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诺必践。采取送进门、送进家、送到人的方式,把一张计生联系卡、一份登记
表、一份宣传资料、一本人口计生条例、一份计生合同等各类计生宣传品送到流动人口经营或活动的场所,使流动人口在各种场合都能接受到人性化的计生宣传服务。
(四)实施“个性化”服务。依托市、县、乡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设立流动人口服务平台,通过12356人口计生阳光服务热线、移动信息服务和市人口信息网,建设网上生育审批服务平台,接受群众人口政策咨询、网上生育办证服务,实时或通过移动信息服务,当好留守儿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服务的桥梁,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留守家庭和空巢老人家庭提供个性化的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家庭服务等项目的服务。
四、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
1、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机制。加强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从协调相关政策、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工作程序、统一服务标准、完善工作制度入手,落实各项服务管理责任,规范和巩固基层基础工作。通过 “三网合一”,在网上及时交流、通报、反馈市内流动人口信息,做到市内流动人口不漏管、失管。
2、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出台《三明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互通信息、协同管理、综合服务”的工作机制,落实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享受计生技术、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免费技术服务,强化综治、城乡建设、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卫生、工商、计生等部门的衔接配合,合理配臵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推进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技术服务、就业、培训、居住、就学、就医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实行以从业地管理为主、居住地配合、户籍地协助的服务管理机制。加强经济开发区人口计生工作,实行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产业园工作机构“双重”考核。在流动人口聚集、条件较成熟的经济开发区、企业、商会等,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协会与工会积极配合,维护外来职工的合法权益,主动联系当地计生部门定期上门集中开展生殖健康、孕环情检查和办理婚育证明,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便民服务。加强私营企业人口计生工作,全面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建立健全计生服务管理制度,依法承担起企业计生管理责任。
4、建立社区负责、民警配合、物业协助、业主参与、协会推动“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深化城区住宅小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督促物业公司把好业主入住登记关、业主迁出登记关、业主计生动态信息关。推行门栋长、单元长等计生管理信息员制度,将计生工作纳入业主公约中,实现新建住宅小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共建共管。
五、分类指导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1、梅列、三元、永安要探索实行流入人口网格化管理、均等化服务、新市民之家等服务模式,加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完善、高质量、高品位的服务。
2、沙县要在流入、流出人口两个方面探索完善服务管理模式。在流入人口方面服务管理上,探索实行流入人口网格化管理、均等化服务、新市民之家等服务模式,在凤岗街道、金沙园区(或物流园)培育示范点;在流出人口服务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提升驻外工作人员管理流出人口经验做法,开展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诚信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在夏茂镇、高桥镇培育示范点。
3、宁化、尤溪要探索加强流出人口服务模式。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诚信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当好留守儿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服务的桥梁。要通过为流出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外出就业指导、司法援助,为留守家庭提供子女上学、老人医疗保健、家庭生产、生活、关怀关爱等服务,创建流动人口留守幸福家庭,创建流动人口留守幸福家庭示范村(居)、乡(镇)。
4、泰宁探索实行流出人口驻外协会服务模式,流动人口诚信计生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服务模式。
其它县结合本县实际开展创新活动。
六、开展创建流动人口诚信计生服务管理示范街道、社区、小区活动
拟培育市级精品示范街道1-2个、精品示范社区5-8个、精品示范小区12个,每个县(市、区)培育县级精品示范街道(城区镇)1个、精品示范社区1个、精品示范小区2-3个。
各地在培育典型中一定要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基础工作较好、队伍力量叫强等情况,来精心选好点。
七、进度安排
1、制定方案。3月份制定全市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项目
实施方案,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定本地项目实施方案,细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和均等化服务内容。3-4月份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和《三明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见》,确定“三网合一”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2、调研布点。3-4月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点布好流动人口诚信计生服务管理示范街道、社区、小区。
3、项目推进。5-9月份,深入示范点进行督促、指导,培育示范典型,拟选择1-2个工作进展快的地方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或均等化服务现场会,推动工作开展。
4、总结提高。10月份左右,总结提炼各地示范点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市进行推广。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2、重视队伍建设。每个社区居委会要根据人口规模按每3000人配备1名计划生育专职人员,按照网格小区配备计划生育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数量原则上不少于辖区流动人口数量500:1的比例。可以对现有计生协会小组按网格小区进行整合,协会小组长兼任网格小区计划生育协管员。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楼栋要设立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员,员工数量较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要配备专(兼)职计生管理员。
3、提供经费保障。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投入要求,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按照财政体制,及时拨付,保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4、强化工作督查。每季度对各县(市、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中队伍建设、信息收集、通报反馈、均等化服务等问题进行通报,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反馈,督促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5、改革考核办法。按“六普”小区划分和“六普”统计口径,加大抽查考核力度。严格服务管理责任,凡流入地没有发现或没有通报的,主要责任在流入地;凡流入地已通报、户籍地不及时抓落实的,主要责任在户籍地。凡从业企业服务管理不到位和没有及时通报的,主要责任在从业地。各地也要通过完善考核办法,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落实到位。
本节小结:
一、选点: 选好典型示范点
二、清查:按“六普”口径结合联网清查调查后网格化管理的人口数据信息,这是基础
三、信息:使用好两个程序
四、制度:文件规范,经费、队伍人员保障
五、开展服务:项目、内容、具体个案、初步成效
第二节
学习规范,抓好落实
《福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于2012年2月17日下发,请各地抓好学习和贯彻落实。
一、机构、人员配备要求
市、县两级应设臵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流动人口规模配备所需编制人员,在编在岗人员最少应保证有3人以上。村(居)按辖区流动人口数量500:1的比例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管员。
乡级以上配备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所需计算机操作人员。
二、经费投入保障
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所需的工作经费、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药具经费等,应列入本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按户籍人口计划生育人均标准投入并保持每年同步递增。
三、县、乡、村人口流动人口工作职责
四、信息管理要求
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对FJFIS运行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同时应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指导基层提高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乡级人口计生机构应建立流动人口个案信息采集和登记管理制度。
重点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协查和反馈,协查信息应在个案信息登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交。县(市、区)、乡(镇、街道)及村(居)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必须访问FJFIS,接收和查阅本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交互信息,做到即接收即处理,有协查必反馈。
网络化协作。现居住地已为育妇落实孕环情检查服务的、办理一孩生育服务证的、落实计划生育手术服务的信息均为通报信息。现居住地应在
落实以上服务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报。户籍地应在15个工作日内接收现居住地通报的信息,核实无误后更新至FJFIS。
五、均等化服务
向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口计生有关部门为需要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的已婚育妇,免费出具和邮寄报告单。
六、目标管理考核
现居住地重点考核婚育证明查验、流入人口建档、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计划生育手术免费落实、流动人口免费孕环检、流动人口重要信息及时更新情况以及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等;户籍地重点考核流出育妇《婚育证明》办证、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登记、流出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信息反馈和“查无此人”真实情况、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等情况。
明确协作责任:
(一)下列情况由户籍地承担责任:不按规定采集上报流动人口信息资料,造成流动人口信息登录不及时、档案资料不完全、不规范的;不按规定管理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个案协查、信息反馈、信息统计上报不符合要求的;对现居住地提出个案协查、协作处理申请未能有效配合,因时间拖延不能落实补救措施,导致违法生育等不良后果的;在办理《婚育证明》等服务工作中故意刁难、搭车收费、强制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孕检以及在流入地设点收费的;发现流动人口在流出前已怀孕,未采取有效措施,又未告知现居住地而导致违法生育的;违反法律法规或未履行相关职责,以及违反本规范规定的其它相关情形。
(二)下列情况由现居住地承担责任:不按规定采集上报流动人口信息资料,造成流动人口信息登录不及时、档案资料不完全、不规范的;不按规定管理流动人口信息系统,个案协查、信息反馈、信息统计上报不符合要求的;对户籍地提出的个案协查、协助处理申请未能有效配合,因时间拖延不能落实补救措施,导致违法生育等不良后果的;落实免费技术服务不到位,违规收取服务费的;对在现居住地居住30天以上的流入人口,未实施有效服务管理的;对政策外怀孕对象,采取了消极驱赶措施的;违反法律法规或未履行相关职责,以及违反本规范规定的其它相关情形。
本节小结:
按照规范要求:
一、配好队伍、人员
二、落实经费保障
三、落实信息化管理、均等化服务等相关工作
四、明确考核要求,以考核督促工作的落实
全省流动人口会议近期召开,到时有新的精神,各地要结合抓好落实。
第三节
规划统计工作要求
一、尽快适应新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运作方式
1、报表信息上报模式转变
由原来乡-》县-》市的方式,变为:乡-》市
县里不要再收集数据、汇总报表上传市里,而是查询使用报表。
2、每月6-12日,系统自动汇总报表数据,12日形成最终的报表,县乡只能查询。
3、本市内迁出要迁入方同意才能做迁出
三明市内总人口、出生等都可以通过程序查询到,本市内管理交接单、出生上报证明可以不要了。
出生不报就做迁出的行为已经行不通了!迁入地在迁入时要严格把关,对方已经生育的认真看看出生有无上报,没有上报的可以不同意迁出方的迁出申请。
要求:《福建省全员人口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应用规则》
1、县:
(1)每天进入程序,查看有无迁移方面的申诉,有的马上询问具体情况,给予判定;
(2)6日-11日,县里要每天进入程序查看本县乡镇数据变动登记情况并审核报表数据,督促乡镇做好变动登记工作,确保报表不出现逻辑差错。
2、乡:
(1)每天进入程序,查看有无迁入申请,有的马上核实,4天内答复是否同意接收;
(2)9日前做好报表,10日修改个别差错,11日内乡镇一定要做好本月报表,12日半夜三点后修改的数据就是下个月的数据了。
二、适应考核变化
(一)对县考核
《三明市“诚信计生•幸福家庭”创建工作考核方案》,考核150分中分为三个项目内容、人财物保障、目标责任和加减分内容,最后计算时折算为80分,20分为平时工作督查和业务工作分数,由市人口计生委领导和各科室评定。
要完成市下达各项任务、工作要有创新加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另外:省各处(室)对县也有进行打分,各县要抓好省、市布臵的常规性工作的落实。
平时上报数据资料主要有:
1、信息数据质量:
(1)全员人口信息数据质量、报表数据质量(逻辑关系)(2)流动人口信息数据质量(3)技术服务软件使用
(4)农村系列奖励扶助五项制度数据质量(2011年沙县、永安差错很多)
都是网络上的、省里都掌握到的数据,只要责任心强、用心都是能够做的好的。但有些地方就是做不好,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里要提醒几个县(市、区):
沙县、清流、永安、梅列:统计人员有待加强,否则迟早出问题!将乐是流动人口统计问题!提高全员人口信息数据质量,本月底前要求乡镇努力修改完所有差错信息。
目前数据信息差错很严重!比如:
常住人口数据库280万条,全市共有差错32万条,占11%,清流18%、梅列16%、尤溪、沙县15%、宁化11%。
身份证号码差错17万条,占6%,沙县10%、宁化、尤溪、大田7%。
有3万3千多条姓名和身份证号重复的记录。
乡(镇、街道)微机人员要进入程序中提取差错信息,并认真进行修改。
程序中进入“交换及数据维护”中的“信息质量检查”,共有13个检查内容,要逐一进行检查,双击差错数会出现具体人员名单。
2、各科室上报省资料
所有上报省、市的数据,局长都要亲自审阅把关。
3、临时性的调查
比如:2011年全省独生子女调查 批评:沙县大洛!(全省唯一一个没有及时将点差数据录入到省服务器程序中去的单位)
(二)对乡考核
1、《三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行人口计生重点管理乡(镇、街道)的实施意见》(明人口计领[2011]7号)
简单介绍近几年出生的变化趋势:
一孩出生数量决定,分析13-15年为全市的生育最高峰期。全市平均生育一孩年龄,2011年全员信息数据中统计为24.87岁,实际应该只有24岁多一些。(梅列区为27.5岁,实际应该只有27岁左右)
2012年2月(5个月)报表,全市出生比上年同期增加13.5%,初婚增加15.2%。
2、各县对乡镇的考核方案
3、准备下发的2012年市人口计生重点管理乡镇考核方案
(三)经得起人口变动调查的检验
三、配合做好每年一次的人口变动调查(11月1日-10日)
(一)明确做好人口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每年一次的人口变动调查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政府人口绩效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
1、各县(市、区)调查的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要在责任目标之上;
2、经得起省、市抽查验收
有的地方,不负责任,坐在办公室照抄计生数据资料,这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
局长要高度重视人口变动调查工作!
全市完不成90%的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后果很严重:(1)省对地市考核,三明将为倒数(2)绩效考核,三明为倒数
哪个县(市、区)调查数据影响全市完成90%的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后果很严重:
(1)市对县考核,将为倒数(2)绩效考核,为倒数
哪个乡镇调查数据出问题,后果很严重:(1)完不成出生政策符合率指标(2)完不成出生统计准确率指标
(3)被市里列入重点管理,严重的单列管理。
(二)明确调查统计口径
1、常住人口不同:
人口变动调查将调查时点流入且流出户籍地半年以上的人群作为常住人口统计,流出半年以上的人群不作为常住人口统计。
2、出生人口不同:
人口变动调查是将调查时点流入且流出户籍地半年以上人群中的出生要统计,流出半年以上人群中的政策内出生不统计、政策外要统计。
各县要结合本年建立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的培训,将“六普”统计口径进行认真的培训,并进行实践操作。
(三)抓住重点,积极主动参与做好人口统计调查工作
1、做好统计口径对接。
2、积极主动参与调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根据统计调查工作需要,组织基层计生干部和计生管理员、协会小组长参与、配合每年的人口变动工作。认真核实每户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情况,流入、流出的时间要具体,统计口径的掌握要准确,确保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在人口总量、出生、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方面能真实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3、实时掌握人口变动调查数据。县、乡要及时掌握人口变动调查的总人口、出生个案数据,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市级。
本节小结:
一、适应新程序,督促乡镇做好报表和信息差错的修改
二、研究考核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有效的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且改善了人类发展指数的众多要素, 促进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1975 年到2006 年, 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由0.53 增长到0.78, 在国际上处于中上等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时间上, 改革开放与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有一定的重合性, 使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数不断增加, 这表明我国的人口负担逐渐减轻, 人口储蓄率有所提高, 同时, 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 我国的总抚养率下降了20.1%, 人口因素对经济贡献率已经超过四分之一, 可见, 人口因素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1. 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
首先, 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数量方面而言, 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数量比例上升, 适龄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则相对下降, 这势必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人口结构而言, 人口老龄化促使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成上升趋势。上世纪末, 我国45 岁以上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为24%, 而到2040 年这一比重将上升为37% 左右, 可见, 劳动力年龄也呈上升趋势。除此之外, 人口老龄化也会改变市场体制下的劳动力供需关系, 推动社会总消费的增长。通常情况下, 劳动力适龄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明显低于老年人口。因此, 人口老龄化会改变社会的整体消费倾向。同时, 人口老龄化势必带动老年产业的发展, 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消费需求都会逐渐增加, 例如老年娱乐、老年护理、老年产品等。此外, 人口老龄化还将影响社会保障计划, 养老保险的压力将随之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抚养结构也将发生改变, 缴纳养老金的人口将逐渐较少, 但领取的人口则会越来越多, 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受到强烈冲击。例如, 从2007 年开始, 上海地区领取养老保险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与此同时, 医疗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相较于中年人与年轻人,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显然更高, 调查显示, 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通常是在职人员的四倍左右。有一部分老年人还会丧失生活能力, 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服务照顾。这些都会给公共财政与公共医保基金带来一定的压力。
2. 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养老问题
随着人口因素的不断变化, 我国城市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趋势势必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将逐渐消失。未来, 如何赡养四亿的老年人口, 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机构养老难”将成为社会的主流问题。养老机构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亲情关怀、养老成本高、不习惯集体生活、文化冲突等问题, 都使我国老年人拒绝接受机构养老, 目前, 我国大部分人依然选择居家养老, 这就导致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家庭中老年人逐渐增多, 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则随之增大。
3. 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
目前, 我国有将近2.7 亿的流动人口, 由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占较大比重。他们大部分不愿再回到农村, 尤其是出生在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大多已经不能回到农村, 但却也无法享受相应的城市居民待遇, 这无疑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何将这些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居民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必须尽快解决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和老人问题。对这些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未来的城市化人口将达到70%, 那么, 我国城市如何容纳这十亿人口, 并解决他们的居住、医疗、教育等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需正视的关键课题。
4. 性别变化引起的社会问题
男女比例失衡是我国人口变化的又一特点, 目前, 我国每出生一百名女孩就会有120 个男孩出生, 这一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已经成为全局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家庭和个人, 还牵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首当其冲的即为婚姻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经过长期积累, 我国男性人口已经比女性人口多了将近三千万, 这部分人口的配偶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集体困扰。根据社会学研究数据显示, 大部分找不到配偶的男性都是边远贫困山区的人口, 他们生活贫困, 由缺少家庭关怀, 这势必将产生许多就业困难和危害社会稳定的问题。
摘要: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口的变动会引起社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 研究经济增长的缘由, 探索经济增长与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协调经济、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又在此基础上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问题、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养老问题、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性别变化引起的社会问题等方面, 全面分析了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人口因素,社会发展,作用,影响
参考文献
[1]唐祥来.教育发展、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一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经济经纬, 2008.
[2]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 2004.
[3]杨俊, 李雪松.教育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 2007.
一、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
(一)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2000—2010年,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广西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一是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成倍增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广西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成倍增长,低文化层次人口群体逐年减少,高文化层次人口群体逐年增多,人口文化结构向中、高层次发展。2010年广西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下同)文化程度人口为275.14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6.6%,与2000年相比,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加167.9万人,10年间增长1.6倍;具有高中(含中专,下同)文化程度人口507.90万人,比2000年增加78.98万人,增长18.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1784.15万人,比2000年增加332.35万人,增长22.9%;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458.05万人,比2000年减少435.4万人,减少23.0%(见表1)。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初中水平。2010年广西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4年,其中男性为7.89年,女性为7.36年。与2000年相比,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0.68年,男性增加0.55年,女性增加0.83年。剔除年龄结构影响,广西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0年,其中男性为8.72年,女性为8.06年,均已达到初中水平。
广西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广西经济实现大发展、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广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00年的208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69.85亿元,年均增长16.5%。人均GDP由2000年的4652元增加到2010年的20219元,年均增长15.8%。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257.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8.61亿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19%。
(二)提高就业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就业人口结构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具有双向互动作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广西就业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2010年广西全部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1年,比2000年提高了0.86年。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81年、9.77年、11.43年,分别比2000年提高0.58年、0.12年、0.6年。二是小学文化人口比重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大幅提高。2010年广西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2.68%,具有大专受教育水平的占4.68%,高中的占11.37%,初中的占50.56%,小学的占28.62%。与2000年相比,10年间广西就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下降11.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4.12个百分点。三是各行业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差异明显。从各行业的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看,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的就业人口接受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比重分别为93.82%、79.4%、70.86%、70.82%、70.0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等行业的就业人口接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化教育比重较大,比重分别为34.48%、33.51%、30.07%、27.39%。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西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完善服务业布局,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壮大服务业规模,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力的要素中,人是首要的要素。广西就业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无疑成为推动广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2000—2010年10年间,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8︰35.2︰38.0调整为2010年的17.5︰47.1︰35.4,第一产业比重降至20%以下。三次产业发展协同性增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00—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612.33亿元增加到2010年3860.46亿元,年均增长20.2%,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9.4 %提高到2010年的40.3%,广西工业化由初期阶段正式迈入中期阶段。
(三)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镇化进程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
乡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初中和小学,占92.24%。与2000年相比,2010年乡村的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提高9.72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提高1.04个百分点。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4年,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处于初中水平。其中男性为7.92年,女性为7.13年,与2000年相比,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0.54年,其中男性增加0.43年,女性增加0.67年。2000—2010年10年间,广西乡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00—2010年10年间,广西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53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75.06亿元,年均增长12%。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98.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11.32亿元,年均增长11.79%,林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31.3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6.83亿元,年均增长15.88%,畜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4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22.95亿元,年均增长11.67%,渔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68.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8.56亿元,年均增长9.5%。
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加快人口流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西流动人口规模较大,从流入角度看,2010年11月1日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外来人口为629.18万人,占广西常住人口的13.67%,比2000年增加298.75万人,增长90.41%。从文化教育人口的构成上看,广西流动人口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体,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总人口。从来自省内流动人口看,6岁及以上外来人口中,受初中及以上文化教育者占80.59%,比总人口比重高19.23个百分点,其中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者占14.23 %,比总人口比重高7.65个百分点。从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看,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为81.43% ,与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基本相当,其中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为15.85%,比总人口的比重高9.27个百分点。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来自省内的6岁及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来自省外的6岁及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8年,分别比广西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多1.6年和1.58年,流动人口文化素质高于广西人口的平均水平。随着广西人口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城乡人口迁移流动将更加频繁,人口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挥广西“人口红利”优势
广西是劳动力资源大省,2010年广西劳动年龄人口达2816.61万人,比2000年增加172.51万人,增长6.5%。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1.2%,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广西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内部年龄结构上看,青年人口(16—39岁)占62.06%,中年人口(男40—59岁,女40—54岁)占37.94%,中年人口比重比2000年提高7.5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由2000年的34岁提高到36岁,有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从当期看,庞大的青壮年人口既形成了“人口红利”,也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充分发挥人口资源优势,应加快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从长远看,广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步减弱。在新的时期,也只有通过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延长或替代传统的人口红利,延长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五)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快实现“收入倍增”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3年初,广西出台《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和《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14万元和1.67万元,加快实现富民强桂的“广西梦”。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个人收入水平的多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看,接受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也较低。接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化教育比重较大的行业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使就业人口向高工资行业和职业流动,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
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广西少数民族人口1711.0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7.18%。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须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在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就学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二)贯彻公平教育思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资源、环境、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布局学校。
(三)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07-01
人口发展07-03
解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论文10-28
中国人口与民族07-23
人口与人种人教版06-14
人口与城乡格局优化09-06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09-13
人口理论与计生工作10-02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挑战10-22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