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共10篇)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1

您好!我们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毛概小组,想就每个人

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整理成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查报告。

1、您的所在地:

A、城市B、乡镇C、农村

2、您一般和谁一起过春节呢?

A、目前家庭成员B、亲戚C、朋友、其他

3、您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吗?

A一直都看B、以前看,现在不看

C、以前不看、现在看D、一直不看

4、对于春晚,您有什么看法?

A

B

C

D和我木有关系

5AB

6(如年糕、水饺等)?

AB、有、但现在没有坚持

CD、没有

A、走亲访友B、在家胡吃海塞C、我不娱乐D、其他

8、对于以前过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亲朋好友见面B、各种娱乐活动

C、自己过年得到的东西D、其他

9、对于春节走亲访友,你有什么看法?

A、太必要了,促进感情,累也值得

B、有现代通讯设备,没啥必要

C、走访部分就可以了,面面俱到没必要

D、没有这个习惯

10、对于春节燃放鞭炮,你有什么看法?

A、危险又污染空气,完全没必要

B、是传统项目,应该保留

C、虽然现在不完全禁止,但以后应该被逐步禁止

D、我很喜欢,不应该被禁止

11、对于一些新兴的过年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A、挺好的,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可逐步代替旧的方式

B、挺好的,但是旧的过年方式应该保留

C、一般,大家的选择不同,应该尊重

D12、近些年来,你觉得你过年的方式改变了吗?A、没有啊,还是那样B

C、很大改变,但还是保留了传统项目D

A、就是这样发展的,没有办法

B

C

D

AB

C

扫墓习俗的变迁 篇2

其实,从真实历史来看,扫墓的起源远不止于春秋。

起源于祭祀

在古代,祭祀是扫墓的核心,扫墓是祭祀的形式之一。

从我国的文献记录来看,扫墓习俗大约起源于夏朝,汉朝人写的《吴越春秋》一书中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为大禹造了宗庙,他的后代在春秋两季去会稽祭祀大禹。从考古挖掘来看,有明确证据的扫墓活动出现于商朝中晚期,1976年发现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葬,墓道入口处地表有一片大约27平方米的建筑,考古学者认为这个建筑物是商代祭祀墓主人而建立的享堂。到了周朝,史记记载过在周武王执政第九年,周武王曾去祭祀他的父亲周文王。祭祀扫墓已经成为王朝统治者的礼制的一部分了。

进入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周朝的礼崩,本来是统治者和贵族使用的祭祀之礼开始在民间得到普及,《史记》就记载孔子死后,鲁国人每年都去祭祀他。《孟子》一书讲过“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言,提到有一个人天天跑到别人家祭祀现场,去捡人家祭祀用的酒肉来吃。那时不仅有祭祀的礼仪,而且已经有食品用于祭祀场合了。

秦汉时代,真正的扫墓出现了。原来对于逝者的祭祀,都是在宗庙宗祠内举行的。汉代民间开始出现去逝者墓地祭祀的风俗,西汉武帝的大臣朱买臣,年轻时因为家穷而老婆改嫁,后来吃不上饭的朱买臣在坟地遇到前妻跟新夫扫墓,前妻就拿祭扫用的食物给他吃。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里面就提到,当时民间已经有“刑徒罪犯不可上坟扫墓”的习俗。而原本只在宗庙祭祀的统治者,也从东汉明帝祭扫光武帝刘秀陵墓开始,真正开始了扫墓。

与清明结伴而行

直到唐代,清明节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扫墓与清明节正式组合在了一起。由于唐代之前的清明节一直有郊外踏青游玩作乐的传统节目,因此当扫墓与清明节在唐朝结合后,反而让扫墓增加了几分欢乐。

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下了一道禁令,内容是:现在清明上坟扫墓的时候,很多人都顺便饮酒游戏,欢乐并且不伤心,这种行为持续很久了,实在有伤风化,从今以后禁止在上坟扫墓的时候搞娱乐活动。逼得皇帝颁布这种禁令,足见当时清明节的气氛了。由于扫墓有娱乐化的趋势,从这条禁令之后,扫墓习俗被压制了。

虽然有禁令,但是在过了几十年之后,这条禁令于公元732年又被唐玄宗给解禁了,当然在解禁的时候,唐玄宗特别加了一条补充条款,允许上坟扫墓,不过所有扫墓时带去的酒水食品,不许在坟地里吃,必须拿回别的地方再聚餐作乐。扫墓解禁之后,一到清明节,民间“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大伙儿都赶着清明去郊外扫墓捎带游乐了。

从唐代开始,在扫墓时焚烧纸钱也正式进了民俗。原本纸钱在汉代出现以后,是一种陪葬物品,不是用来焚烧的。到了唐代,焚烧纸钱开始成为扫墓时一道程序。根据学者考证,纸钱之所以采用焚烧的祭祀方式,是因为唐代人受到了当时广泛传播的佛教等宗教影响,产生了用火焚烧就可以将祭品转交给鬼神的观念。不过在唐代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合一的,而寒食节是禁火的,所以焚烧纸钱虽然进入扫墓程序,却不是清明扫墓的程序。

勿忘初衷

到了宋元时期,焚烧纸钱正式成为清明扫墓的程序之一。此外,将酒食洒在坟丘上谓之浇祭,为坟丘培土等活动,也都固定了下来。相比盛唐,这一时期的扫墓逐渐回归肃穆,思念故人的氛围开始加强。宋代正式规定,清明时节民众可以扫墓三日,到此扫墓之俗基本形成。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说,北京“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肩担手提者、乘轿骑马者,充塞道路。人们拜坟、哭坟,为墓除草添土,焚烧纸锭,最后以纸钱压在坟头上。不过,扫墓中的悲喜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谢肇淛在《五杂组》中说,山东人很重视墓祭,“每遇寒食,郊外哭声相闻,至不忍闻。”而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则说,江南人在清明节携带祭品出游,在野外纵酒嬉戏。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明清时期,家族扫墓活动逐渐兴盛,扫墓必须按照家族的次序和尊卑,俨然变成了家族内部强化秩序和展示实力的舞台。

而到了如今,文明祭扫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创新的方式,更及时地传递对先人的哀思,减少烧纸、祭品的铺张浪费,不仅能够减轻大气污染,避免不必要的火灾损失,而且更能表现追思之情。

其实,祭扫这事的初衷便是出于感情,而祭扫的形式从来也不是重点,这才是祭扫习俗中真正延续千年而不变的精髓。2400年前,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说过一句话:“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意思就是:与其在父母去世后杀牛来举行盛大的扫墓活动,不如赶在父母健在的时候给父母奉上比牛小得多的猪和鸡。曾子的这句话,2000年来一直作为《诗经》的注释之一,成为人们尽孝的准则。

(责编:石磐)

家乡春节调查问卷 篇3

1.您的性别 *

a.b.男 女

2.您的家庭所在地属于 *

a.城镇

b.c.a.b.c.农村 其它 简简单单,比传统春节好 确少民俗文化,年味更淡 和传统春节没有太大变化 3.与以往春节相比,你是如何看待现在春节的 *

d.其他

4.您以前一般和谁一起过春节呢 *

a.b.c.家人或亲戚 同事或朋友 独自一人

d.其它

5.您现在一般和谁一起过春节呢 *

a.b.c.d.a.b.c.d.e.家人或亲戚 同事或朋友 独自一人 其它 当然,团圆饭嘛 不会,一般去饭店吃 没空回家 我们家不吃年夜饭 依赖于第2题的第1个选项 6.您以前在家吃年夜饭么? *

7.您现在还在家吃年夜饭吗? *

a.b.c.d.当然,团圆饭嘛 不会,一般去饭店吃 没空回家 我们家不吃年夜饭

8.您会看春节联欢晚会么? *

a.一直都看

b.c.以前看,现在不怎么看 以前不看,现在看

d.一直都不

9.对于春晚,您有什么看法? *

a.b.c.d.e.越来越好,时尚元素变多 越来越差,传统的精神没有了,主持人烦,演员差 没有多大变化,就那么几种表现形式 和我没有关系 其它

10.对于以前过年,您印象最深的事? * [请选择1-4项]

a.b.c.d.e.f.g.h.i.a.b.c.d.e.f.g.h.i.亲朋好友见面 各种娱乐活动 自己过年得到的东西 压岁钱 放鞭炮 大鱼大肉各种吃 酬神祭祖 旅游 其它 亲朋好友见面 各种娱乐活动 自己过年得到的东西 压岁钱 放鞭炮 大鱼大肉各种吃 酬神祭祖 旅游 其它 11.对于现在过年,您印象最深的事? * [请选择1-4项]

12.您从前对大扫除、祭祀、拜神祈福、贴春联守岁等春节习俗的参与程度如何 * a.完全不参与

b.c.d.参与一小部分 大部分都参与 全部参与

13.您现在对大扫除、祭祀、拜神祈福、贴春联守岁等春节习俗的参与程度如何 * a.完全不参与

b.c.d.参与一小部分 大部分都参与 全部参与

14.您认为类似于上题中所述的春节习俗是否有参加的必要 *

a.完全没有参与的必要

b.c.d.适当选择性的参与一些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全部参与 其它

15.您以前春节燃放鞭炮么 *

a.没有鞭炮放

b.c.会放,但放得不多,在重要日子会燃放 玩得很多

16.您现在春节燃放鞭炮么 *

a.没有鞭炮放

b.会放,但放得不多,在重要日子会燃放

c.玩得很多

17.对于春节燃放鞭炮,您有什么看法? *

a.危险有污染空气,完全没有必要

b.c.d.e.是传统项目,应该适当保留 现在虽然不完全禁止,但是以后应该逐渐被禁止 放鞭炮很有节日气氛,不应该被取消 其它

18.以前在春节期间物价会上涨么? *

会,但幅度不是很大

会,而且上涨幅度很大

不会

19.您对现在春节期间的物价上涨的态度是 *

a.程度严重,愈演愈烈

b.c.d.没有改观 有下降趋势,但还需要加大控制力度 这是正常现象,无需干涉

20.您以前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方式是什么 *

a.走亲访友

b.c.d.吃喝玩乐 不怎么娱乐 其它

21.您现在春节期间主要的娱乐方式是什么? *

a.走亲访友

b.c.d.吃喝玩乐 不怎么娱乐 其它

22.对于春节走访亲友,你有什么看法? *

a.太必要了,促进感情,累也值得

b.c.d.e.有现代通讯设备,没有太大必要 走访部分就可以了,面面俱到没有必要 没有这个习惯 其它

23.春节期间,您通常是怎样拜年的 *

a.通过去亲戚、朋友家当面拜年

b.通过手机短信拜年

c.d.通过打电话拜年 其它

24.您了解春节及其活动背后的起源与含义么? *

a.完全不了解

b.略知一二

c.d.大部分了解 十分了解

25.近些年来,您觉得您过年的方式改变了么* *

a.没有啊,还是那样

b.c.d.e.有所改变,但是还是基本保持原状 很大改变,但是还有保留了传统项目 已经完全不同了 其它

26.对于目前一些新兴的过年方式,您有什么看法? *

a.挺好的,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可逐步代替旧的方式 b.挺好的,但是旧的过年方式应该保留

c.d.e.一般,大家的选择不同,应该尊重 不好,春节本来就是传统节日,就应该用传统方式 其它

27.对于目前春节的气氛在部分人群中的淡化,您有什么看法? * a.这是正常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c.d.可以理解,中西文化冲撞的结果 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不尊重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没有理由不重视

e.其他

28.您觉得春节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给所有人放松,娱乐的机会

b.让大家有促进感情的机会

c.d.e.保护传统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 我觉得_____________

29.由于春节节日氛围的冷淡,你对过春节的态度有改变吗? * a.不会有,还是很喜欢过春节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4

安徽师范大学13级应用化学(2)班

摘要: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关键词:

关键词1:过年前的家家户户的准备;

关键词2:除夕夜;

关键词3:春节的习俗与活动; 正文

一、前言

在中国,不一定每个节日都要过,但有一个节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过;在中国,不一定每一个节日到来的时候都会有家人团圆,高兴快乐地吃一顿团圆饭,但就是这个节日到来时,必定是家人欢聚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上一顿一年里最好并且是最美的团圆饭,这就是春节,在我的印象里关于春节的记忆好像都是吃的,玩的,还有穿的......儿时的春节充满的都是快乐的,高兴地,让人难以忘记。春节不仅仅只是可以全价为在一起吃一顿美美的团圆饭,更重要的它也是一个季节性的象征,旧的时光的结束,新的美好的曙光来临,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二、调查时间:2015年3月20号-2015年4月1号

三、调查地点:芜湖市镜湖区以及周边地区

四、调查人:王如海、谢东、王涛、吴成新、吴亮、杨军、武柯旭、王建

五、调查方式: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镜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青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的人群进行询问调查,并且再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通过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发展前与发展后经济水平的对比,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与春节传统活动带来的影响。

六、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镜湖区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表现以及春节习俗的变化。

3.通过对镜湖区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与总结,从中归纳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春节传统习俗变迁的影响。4.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通过访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历史发展,明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春节活动改变所起的作用。

七、对春节的介绍: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 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 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生不小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 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重新受 到了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文化的崭新发展,伴随着许多春节。

八、芜湖市的春节习俗:

在过年前的那几天,差不多到了腊月20几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了起来,开始了过年前的精心准备了,瓜子、葡萄干、花生米、糖果这些春节必备的干货快开始准备起来,烟酒这些过年必须要有的东西也开始到街上购买起来了,家家户户也开始了杀鸡、杀鸭、卖猪肉等一系列肉类的准备,这些牲畜养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在过年的时刻派上用场;除夕夜,家家户户放鞭炮,全家围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个团圆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年夜饭,彼此在一起交心地谈着一年的得与失,以及来年的目标与愿望。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沟暗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的晚上吃上芜湖人称呼着的“送灶饼”,这有点跟我们家乡的习俗相似,对于吃“送灶饼”,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这天的时候,灶王神会上天庭去向玉帝报告这一年凡间的具体情况,有好事当然也有坏事,而人们希望让灶王神多吃点“送灶饼”,让灶王神吃的合不拢嘴,好让他在玉帝那里说些好话以祈求明年有个好的收成与年份,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人们都把这个习俗传承下来了,不仅仅芜湖这边是这样子的,我们家里同样也是这样子的。

3、炸圆子:

圆子意味着年年岁岁全家团团圆圆。安庆民间凡是为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圆子必会登场。做圆子的主要原料有糯米、山芋粉、香油及葱、酱油、鱼或肉等佐料。圆子炸得又大、又松柔,香味可口。在一些乡村,村民们还会把炸好的圆子送给他人,相互尝尝不同的味道。

4、贴春联:

春联蕴含日子永远红红火火之意,除此之外,它还渲染节日的喜气。腊月三十那天,太阳下山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一些乡村人家不仅在门上贴,还会在仓房、猪圈、牛栏、厕所和窗子上贴。

5、接祖: 除夕夜的早上,家家户户也都会早早地起来,吃过了早饭之后,便开始了到各自亲人祖先的坟地上面进行祭祖,通常都是在祖先的坟地上烧些纸钱,放个炮竹,然后会、回家准备除夕夜的年饭了,在临近傍晚的时候,年夜饭要开始的时候便要先进行接祖,把桌子位置调换一下,摆上好饭菜酒席,进行接祖,先让祖先们吃上一顿好的,听个芜湖这边老人们说,接祖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如果除夕夜没有进行接祖或者没有让祖先吃个尽兴的话,那么来年的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芜湖这边的人对接祖这件事看得很重,有的家里接祖时间持续十多分钟,有的家庭甚至会持续半个多小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在餐桌上摆上祖先们先前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的新东西,为了就是我们在一起欢天喜地过年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们不要忘本,让我们的祖先也可以过个开心的年。

5、开大门:

除夕之夜“守岁”至零点之后,选择一个吉时,由家主开门放鞭炮,是为“开大门”。安庆人对大年初一的开大门很讲究。开大门的寓意是:开门纳财财盈门,抬头见喜喜满面。

6、出行:

正月第一次出门,叫“出行”。大多数人是出门拜望年长者,如外公外婆、舅舅、岳父岳母等。芜湖人“出行”一般选择在上午。

九、现代人春节怎么过:

1、在我们所调查的人群中,超过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节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75%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 20%(主要原因是有的亲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确实有必要见个面,叙叙旧)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 5%。

2、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己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 85%的 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 15%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在交谈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3、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 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 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4、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2%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 46%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十、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我们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包括青年、中年、老年他们一直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春节的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了,许多的春节传统习俗活动也慢慢给淡化了,人们开始不再热衷于春节以及春节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了,甚至有不少的习俗活动已经被人们淡化与摒弃,春节再也没有昔日的那番隆重了,这些被调查者大多认为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缘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社会发展太快而引起人们人际关系的冷淡,我们调查小组根据这些问卷调查以及上网搜索相关方面的资料,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人们不仅鼓了腰包,同时也解放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提高了人们的口味。人们也是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们生活开始变的好起来了,人们也逐渐开始富裕起来了,与此同时,一系列高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方便是显而易见的,电脑、手机、电视、平板.......这些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平常百姓家里,并且变得十分平凡了,这些先进设备尤其手机、电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方便,真的体现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让我们可以轻松地了解每天发生的大事件,通过手机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虽然朋友远在天边,但仍然可以通过手机交流自如;但也正是因为手机,让人们开始沉迷于手机了,到处可见人人来这手机自玩自乐,朋友彼此坐在一起,但都是拿着玩各自的手机,似乎手机开始取代了正常的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了,朋友见面开口的就是这里网速好不好,这里有没有无线网,这些原因也慢慢地使得人们对春节的认识开始淡化,有的人开始认为春节过不过也无所谓了,也就是那回事了,慢慢地春节将会被淡化,春节一些传统习俗活动也将被人们摒弃。

3、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富裕起来,但同时给人们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也是巨大的,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因忙于工作或工作的压力而选择不回家过年,除夕夜的时候也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一顿饭,然后又开始继续工作,为了工作,为了保住饭碗多挣一些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回家过年,希望可以多挣一些钱好让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社会发展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是逐步加大的,未来这种工作的压力会变得更大,这种压力慢慢地让人们开始逐步将重心转移在工作上,越来越淡化对春季这样传统节日的关注与重视,这也是春节味道慢慢地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对吃喝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同时,人们生活中的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受现代生活冲击,如今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春节习俗在坚守中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十一、总结: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 发展,各国各民族文化有着更多的交流,春节习俗也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 化,期中一些不科学的习俗正在消失,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健康。但是也要看到春节中一些习俗的消失、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老人发 现现在过年时年味越来越淡了。这些都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加上现代各种 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多的选择快捷、方便的拜年方式,这样自然少了人与人直接沟通的亲切,让人自然感觉少了“年 味”。过年回家、团圆、喜庆热闹等依然是这个春节所坚守的文化价值,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认可的文化观念。希望在兼顾留住春节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5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最为核心的价值,它一方面是一个全家聚会的时刻,另一方面又是清理过去的一年并展望新的一年的时刻。它是“团圆”和喜庆的时刻,又是中国的文化认同得到体现的时刻。

“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从中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后才开始的。正是由于新的公历的“现代”的国际性的纪年方式的广泛被接受,传统的新年才变成了一个从正式的纪年方式中抽离了其实际的纪年意义的“春节”。在现代中国,春节曾经多次引起过争议,曾经被视为落后和无用的传统民俗,对于现代化并无积极意义。民国时代,国民政府就尝试过取消春节,将这作为“现代化”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没有获得成功,但当时这种要求是相当普遍存在的。

春节,从在最开始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收成,通过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来赶走年兽的一种活动慢慢演变、次上演,春节文化是否会随着人们对于传统的淡忘而的变动的冲击已经相当明显,凸显一个和平发展的社会对于自己的具体的传数量的急剧增加,也伴随着“中文热”和’“,春节也已经开始超越了华人区域的局限,而是在一个共同的文化和社会空间里突破限度,共同努力。春节的意义当然被再度凸显了。

黄佤丧葬习俗的变迁与社会发展 篇6

关键词:黄佤;丧葬习俗;传统与变迁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61—03

黄佤聚居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勐简乡大寨村,共有3 456人,因身穿土黄色的衣服而被称作“黄佤”。黄佤属阿勒佤支系的叶荣谱系,族源成分复杂,由佤族一支和“桂王遗种”的汉族融合而成,在傣族文化包围的“孤岛”里生存和发展。佤族文化、汉族文化、傣族文化汇合与碰撞,形成了黄佤独特的文化。黄佤丧葬仪式和祭典集傣族和汉族部分丧葬习俗于一身,同其它佤族族群相差甚远。作为黄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变迁中的黄佤丧葬习俗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佤传统文化变迁的情况,了解黄佤文化变迁的原因,对促进黄佤社会发展等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作者的实地调查研究,对黄佤丧葬习俗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变迁、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获得对黄佤丧葬习俗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客观认识。

一、黄佤传统丧葬习俗

(一)治丧

生老病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治丧哀悼是人之常情。黄佤在治丧礼仪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特点,这些方式主要包括了送终、净身含口、报丧等,以此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祝福。

黄佤在长辈临终时,全家人特别是直系子孙都要守侯一旁,病人在全家人团圆的情境下方能安然死去。在黄佤社会中凡老人或成年人正常死亡的,在死者断气后,身体尚柔软之际,用蒿子水洗净身体,换衣装棺,然后在死者四个不同的部位装放银或钱,一是按男左女右的习惯放一颗豌豆大的银子,意为到阴间的买路钱;二是在死者心窝上放一颗,意作死者在阴间买土地或宅基地之用;第三颗放在喉咙上,是让他(她)忘记子女后代,不要牵挂后人;四是在死者嘴里放—颗口含钱。然后采用敲锣的方法通知乡里,同时派人到死者的亲属家登门报丧。

(二)葬礼

黄佤生活在傣族文化包围圈中,其丧礼因受到傣族丧礼的涵化而兼具佤族和傣族丧礼的双重特色。

黄佤在人死后到埋葬,一般要在家停尸三天,也有因选葬日期原因而停留较长或较短的。尸体停放在正堂里,头朝里,脚朝外。此时死者家人到缅寺请佛爷长老前来为其念经超度,让死者安心到阴间生活,不要变成恶鬼回家伤害人畜,要保佑家中老幼平安,人畜兴旺。而前来吊唁的亲属朋友,每人也要请佛爷为其念诵为死者祝福的经文。念经完毕佛爷要为死者家属测算出山下葬的日子和时辰。

黄佤传统葬法分为土葬和火葬二种,正常死亡者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

黄佤没有公共墓地,很多老人在临死前都告之儿女死后安埋何处,若未能交待的,家人会在自家山地里选择安埋之处,选择方法同汉族相同,必须以一座大山为背靠山,意为后人有靠山,坟头远望必须空旷平坦,意为后人顺顺利利。当出殡之人抬棺材出门时,必须请老人带鸡先到坟地,杀鸡献山神才能动土,以免得罪神灵迁怒于后人。

黄佤墓穴挖成长方形,深1米左右,放棺材时,棺材头朝西方,脚朝东方,然后将棺材轻轻放下,掩土覆盖成坟墓,墓前用石头砌成墓门,也有的仅垒土便可。坟垒好后,用竹子栅好四周,将脸盆头朝下放在坟上,意为压住死者灵魂。坟墓无墓碑。死者家属在人死后,不仅要披麻戴孝,还要织白布到缅寺拉凡杆,根据年龄大小,凡杆高度逐一减低,不拉凡杆则不孝。当寨中有丧事时,全寨均要停止生产劳动三天帮助死者亲属办理丧事。

非正常死亡者,如孕妇难产而死或短命夭折的,黄佤统称“凶死”,认为这些死者身上有恶魔,不能抬回寨中或家中,否则得不到人们的同情,还要受到指责。此外,对“凶死”者还必须实行火化,意为把附于死者身上的恶魔烧死。火化后骨灰就地挖坑埋葬,不垒坟墓亦不举行任何丧葬仪式,仅仅栅上篱笆和荆草,以后便无人再管。

(三)祭奠方式

黄佤奉行“献佛不献坟”原则,他们对死者的祭奠主要是在堆沙节、关门节、开门节或宗教活动时到缅寺滴水,向死者表示生者的祭奠和怀念。届时,老人(主要是妇女)手提篮子,内装饭菜、茶、米、糖、蜡烛到缅寺滴水。他们将祭品交给佛爷,用葫芦轻轻地慢慢地滴水,伴随着祭献者的滴水,佛爷呼唤被祭献者的名字,并为其念经。经文大意为:“××,今天是堆沙节(开门节或关门节),你的家人来为你滴水,给你送饭、送菜,请你无论身在何处都前来领受,在你的世界里保福保佑他们顺顺利利,无病无灾,保福保佑他们庄稼丰收,牲畜兴旺。”当佛爷念完经文,祭献者也停止滴水,而起身向佛祖点蜡烛、磕头许愿后方能离去。黄佤到佛寺滴水同汉族清明节扫墓是一样的,都是向死者表示生者的祭奠和怀念。黄佤进佛寺滴水祭献死者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当开门节到来时,佛便飞出了缅寺,到民间游走。有一个小伙子十分孝顺,父母已去世多年,他天天到父母坟前献饭。这一天下着大雨,他仍去献饭,可是雨水冲断了桥,他无法过河,正在伤心时他见到了佛,佛问他:“小伙子,你要过河去干什么呢?”小伙子将父母早逝,自己天天献饭,但今天雨水冲断大桥无法上山献饭的事告诉了佛。佛于是对他说:“把你的饭菜给我吃好吗?”小伙子想,反正也不能去献饭了,于是将饭菜给了佛,转身回家了。晚上他梦见死去的父母,他们在梦中对他说:“我们死去这么多年了,直到今天才第一次吃到饭菜。”他醒后才明白原来“献坟不如献佛”,此后,他再也不到坟地去献饭,而是到缅寺滴水。正因坚信“献坟不如献佛”,所以黄佤社会中不注重修坟。

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正常死亡者、死于村寨内部者,家人可以逢节日到缅寺中滴水,若是非正常死亡者、死于异地者,家人只能在缅寺外滴水,因为他们的灵魂无法进人缅寺。

二、社会变迁中的黄佤丧葬习俗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今天,黄佤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嬗变黄佤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黄佤丧葬习俗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迁,这两个阶段变迁各具特色,大致如下:

(一)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70年代末。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封建政治经济体制的废除,黄佤社会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黄佤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灾难,这一时期,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压制,宗教活动都被禁止,传统文化受到无端的批判。1958

年后,随着大跃进动动的开展,僧人被迫还俗离开寺院投入生产,寺院变得空荡荡的,滴水献饭等宗教活动被看作是旧习俗也受到限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着文化大革命运动,大寨缅寺被毁,经书被焚。无人再谈信佛。这一时期黄佤传统丧葬习俗因佛寺的被毁,宗教活动的破坏而发生变化,但变化仅停留在对死者的吊唁和祭奠方式上,即念经超渡和到缅寺拉凡杆敬孝,到缅寺滴水等活动被取消,其它的治丧方式和安葬方式仍然没有改变。

(二)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宗教信仰被重视,大寨缅寺也于1983年重建。复兴后的大寨缅寺,不仅成为黄佤的精神住所,而且也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每年堆沙节、开门节、关门节,村民都要到缅寺滴水、赕佛。传统的滴水献饭习俗得以恢复和发展。此外,社会经济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如下:

1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改革开放以后,黄佤由过去单一的稻作农业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转换。这一时期在政府的倡导与帮助下,他们除了种植水稻、旱谷和玉米,还大力种植经济作物。至2007年,大寨村共有水田5 438亩,旱地4449亩,橡胶8 020亩,茶叶3 080亩,香蕉2100亩,林地13 280亩。④基本形成了一粮两蕉(橡胶和香蕉)的产业格局。除此之外,茶叶也是大寨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核桃也在大寨村得到广泛种植,将成为又一经济支柱。

2农业科技含量日益提高。过去,耕作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如今从选种到耕种、施肥和收割,都积极采用先进的科技产品,以提高产量。此外,部分人家还购买了手扶拖拉机、打谷机和碾米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3经营种类日渐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除了传统的种植和林业,经商做买卖的人家日渐增多,仅大寨一社就有3户人家依靠小商店为生,4户人家依靠运卖猪肉、日用品为生。此外,大寨村拥有两个村办企业——皎厂和茶叶粗制加工厂。胶厂拥有胶工300多名,全部是本村农民。茶叶粗制加工厂,工人虽少,但仍是本村村民。这两个村办企业的工人依靠工资收入基本就能维持家用。同时,外出务工人数也日渐增多。仅2006年,大寨村就有431人外出打工,其中由乡政府组织务工221人,自发打工210人,其中女性占70%。

4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1989年村乡公路的修筑,打破了大寨村封闭的自然状态,黄佤与外界的交往日渐频繁。村民不仅时常往返于勐简乡、耿马县和孟定镇,还外出打工或做生意。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家用电器、通信设施也进入了村民家庭。如今,大寨村70%的家庭安装电视,部分家庭还购买了VCD、录像机和音箱,部分家庭安装有电话,配备了手机。部分家庭购买了拖拉机和摩托车。青年一代(包括部分老人)改变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晚上热衷于唱歌和跳舞。大寨村委会旁设有一间舞厅,每晚前去唱歌跳舞的人络绎不绝。每逢堆沙节、佤族过年等节庆日到来,村委会旁还有人摆摊卖烧烤和宵夜,生意甚是红火。

黄佤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宗教信仰又被重视,传统风俗习俗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黄佤传统丧葬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迁,而且变迁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吊唁情况发生了变化。过去,黄佤在人死后都要请佛爷念经为其超渡,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也要请佛爷为其念经超渡。以期让其走得安心,以求得到死者对后人的保佑。如今,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鬼神观念在黄佤社会中日渐淡化,因而念经超渡的吊唁活动日渐减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前来吊唁之人会带上各种祭奠礼物(如钱、物等),完成吊唁活动。而作为死者的直系亲属在死者离世后,也不一定要到缅寺拉凡杆表示孝心,而更多的是购买祭死者用的纸衣服、纸房子、纸用具以及纸钱等等,并将其烧给死者,意为让其到阴间有足够的生活保障。

其次,安葬情况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黄佤只在安埋的地方垒土或堆放石头做个记号,没有墓碑,无人扫墓,时间久了,坟墓也就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后,因儿女外出工作或娶汉族妻子的人家增多,另一方面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长,因而他们开始和汉族一样修建坟墓,条件好的还用上等石块做成规模较大的坟墓。调查中发现,安葬情况发生变迁与当地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

“我们以前不做坟,是因为没钱,随便堆一堆土就算埋了,那时没办法。现在有钱了,而且人家汉族都把自己亲人的坟弄得那么好,我们也要象他们一样,让后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哪。”——小寨一队佤族,男,69岁。

“等我有钱了,我打算把我父亲的坟好好弄一弄,也象人家一样,弄一座大坟,周围修好做饭的灶,每年清明才好来扫墓。”——中寨佤族,男,46岁。

再次,祭奠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献坟不如献佛观念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只停留在老年妇女的观念和行为里。每逢堆沙节、开门节、关门节,进入缅寺滴水献饭的大多是老年妇女,年轻一代的身影少之又少。

此外,由于受汉族上坟习俗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一部分黄佤也开始清明扫墓。调查中发现进行清明扫墓的,大多是儿女外出工作或是娶了汉族妻子的家庭。

“我到城里工作,每年清明都看到同事上坟扫墓,觉得自己也应该把父母的坟墓好好修一修,也应该年年上坟献饭。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否真的吃到饭菜,但也是给自己一个心里慰藉。”——大寨佤族,男,40岁。

“我一嫁到他们佤族家时,他们清明不去上坟的,只是在堆沙节、开门节、关门节时到缅寺滴水献饭。但我每年清明都要给我已故的父亲献坟,每次这样做不给他们家人献。心里觉得好象对不起他们,于是也给他们家人献坟,时间久了,他们兄弟姐妹也开始献坟了。”——大寨沙坝街汉族,女,36岁。

如今,黄佤对死者的祭奠是多重的,既于清明节上山扫墓,也在宗教节日中到缅寺滴水。对于非正常死亡者,在实行火化后,根据死者家人的经济情况,不仅可以修坟掩埋,还可以祭坟扫墓。

三、结语

民俗不是一尘不变的过去的传统,总是随着环境和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以此来满足不同时期的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黄佤丧葬习俗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条件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从黄佤丧葬习俗的嬗变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开放,很多传统的习惯与规矩日渐被遗弃,人们已不再完全遵循传统,尤其是青年人。同时,由于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受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传统丧葬习俗中增加了很多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传统丧葬习俗中的迷信活动日渐消失,日渐演变为礼俗性的丧葬仪式活动项目。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7

亲爱的同学:下面是有关我们物理学习的调查问卷。请你认真地阅读每一到题目,选出最合适的答案。以便我们跟好地改进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留格一中物理作业评价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下面是有关我们物理学习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请你认真地阅读每一到题目,选出最合适的答案。以便我们跟谢谢!

1.你认为做物理作业()(1)重要(2)较重要(3)不重要

2.物理作业都是你自己独立完成的吗?()(1)是(2)有时需要同学帮助完成(3)不是 3.你认为老师全批全改必要吗?()(1)很重要(2)可以不批但必须讲解 4.当作业本发下来时,你()

(1)及时看对错,马上改正(2)有时看,但不知道错哪,依赖教师讲评?(3)对错无关,不看

5.你认为哪种作业批改形式效果好?()(1)教师全批全改(2)同学对批(3)自己批自己的 6.你喜欢和你的同学交换作业互相批改吗?()(1)喜欢(2)不喜欢

7.你喜欢自己批自己的作业吗?()(1)喜欢(2)不喜欢

8.你认为有必要整理错题吗?()(1)有(2)没有

9.你认为怎样批改作业能提高你的能力和成绩,能提一些建议吗?你的建议对我很重要。

好地改进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谢谢!1.你喜欢老师对你的作业给予评价吗?()

A 喜欢B 不喜欢

2.作业批改后,你是否愿意看到作业本上只打‘√’和‘×’((1)是2)希望看到教师的评价(3)希望看到鼓励性的语言3.你喜欢的评语形式是()(1)直接指出不足(2)婉转些(3)不必评好坏 4.你喜欢老师从多方面来评价你的作业吗?()

A喜欢B不喜欢

5.你喜欢老师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大家的作业吗?()

A 喜欢B 不喜欢

6.当作业完成后,你喜欢老师给你什么样的评价?()

A.鼓励性的语言B.贴纸奖励C.打等级 7.你喜欢和你的同学交换作业互相批改,并彼此评价吗?()A 喜欢B 不喜欢

8.你喜欢自己判自己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吗?()A 喜欢B 不喜欢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8

A 25~30岁B 31~35岁C 36~40岁D 40岁以上

2、社会保险包含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商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您有参加这些社会保险么?

A 有,单位代买 B 有,个人定期到社保局购买 C不清楚 D 没有

3、您参保的原因?

A 镇村领导要求 B 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是看大家都参加,自己也就参加了C交的钱很少,无所谓D 知道好处,了解后才参加

4、您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吗?

A 没有B 加入了C 不知道

5、有了医保,您家里就医情况是?

A 就医方便且便宜B 只是便宜些C 便宜但就医难D 其他

6、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

A 满意B 一般,希望改进C 不满意,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7您家里几口人?

8、你将来年老后生活费如何保障?

A 靠子女B 现在自己存款C 买保险D 靠救济金E、其它

9、您家里有没有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A 有1人B 有2人C 有3~5人 D 没有

10、您家中(老人)日常开销?

11、(假如有的话)您家中(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保险是多少?

12、您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多少?

A 1000元以下 B 1000~2000 C 2000~3000 D 3000~4000E 4000元以上

13、社会救济指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保障,目标是扶危济贫扶持社会最脆弱群体,您享受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或接受过社会救济吗?

A有B 没有

14、您认为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A 经费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低B 覆盖面窄C 缺乏制度保证

D 保障和救助对象确定不公正E 下级部门执行不力F 其它

15、您最近两年获得的政府补贴有?(可多选)

A 粮农补贴 B 家电下乡补贴C 农具补贴 D养殖补贴E种子补贴

16、政府定期会支出财政来帮补老百姓的生活,您认为哪些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保障?

A 住房方面B 教育水平C 医疗保险D其他

17、政府政策使您受益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A 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 B 农机具补贴C 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补贴

D 医疗保险E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8、您目前比较担心的是什么?

A 家里有人生病B 孩子的教育费用太高C 收入没保障

D做(种)的东西卖不出去E 买到假冒伪劣的种子和化肥F 其他

19、您认为,政府提供的这些社会保障对解决了什么层次的生活问题?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9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所在年级:()

A 一、二年级 B 三、四年级

C五、六年级

3.在课堂上,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太希望

D不希望

4.当你有精彩的表现时,老师会说?()

A非常好

B你真棒

C不错

D与具体表现相关

5.当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时,老师一般会?()

A鼓励

B不做评价

C批评

6.老师在课堂上评价了你的课堂表现后,通常你还希望有再一次表现的机会吗?()

A不希望

B偶尔希望

C多数希望

D总是希望 7.怎样的评价方式会使你希望有再一次表现的机会?()

A赞扬

B鼓励

C客观评价

8.老师对你的评价和其他同学的相同吗?()

A基本相同

B完全相同

C基本不同

D完全不同

9.老师对你的评价频率是?()

A经常

B

偶尔

C

很少

D几乎没有

10老师对成绩不同的同学的评价用语一样吗?()

基本一样

B完全一样

C基本不同

D完全不同

11.同老师在课堂上对你做出评价后会在课后与你交流谈心吗?()

A经常

B

C

很少

D几乎没有 12.老师在课堂上对你进行哪种评价方式后会与你交流?

A表扬

B

鼓励

C

批评

D客观评价

13.你喜欢老师怎样评价你?请分别举例你喜欢的和不是很喜欢的评价语。

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 调查报告

一节好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固然重要,但课堂上教师激励性语言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更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回答、表演、朗读等活动后教师作出的评价语言,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好的激励性语言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被表扬,被关注。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同学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评价。60%的同学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其他同学几乎一样。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很单一,太笼统。有62%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评价自己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听了你的分析,使老师豁然开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的朗读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太美了”等。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说“你真棒!你太厉害了!你好聪明!” 由此可见学生们对激励性语言的渴望,所以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吝啬我们的微笑,不要不舍我们的激励性语言。

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我们深深的意识到课堂激励语言区别于其他评价的重要特点就是随机性和瞬时性。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一闪而过,似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光彩夺目,叫人无法不去注意它,关注它。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当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也正是即时评价的价值精髓。有经验的老师是不会放过任何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给予适度评价的。教师都应该树立起课堂激励性语言评价的意识,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语言来维持,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机智,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善于倾听,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让我们的语言和 微笑给孩子们动力和自信。新课程呼唤充 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篇10

Ladies and 小伙伴们,今年的年会就要到来了!本着不走过场,要玩就玩嗨的理念,咱们今年的年会需要大家的智慧!请大家花几分钟时间耐心做完这份小小的调查问卷,让年会变成大家参与的年会!Thanks!

1、你所在的部门 and your name?

2、你在公司待了多久?

A、3年以上,元老级 B、2-3年,资深级 C、1-2年,中级 D、一年以下,菜鸟级

A、今年年会你想在哪里举行?

B、酒店宴会厅 C、咖啡厅包场 D、其他(请注明)

4、你最喜欢的晚餐形式?

A、圆桌中餐 B、西式自助餐 C、韩式烤肉 D、其他(请注明)

5、你愿意参与到策划组织年会的哪个部分?

A、主持 B、抽奖环节 C、表演环节 D、游戏环节 E、现场协调 F、其他(请注明)

6、你最期待的年会奖品(新年礼物)是什么?

A、电子产品类(请详细说明产品)B、家居类(请详细说明)C、购物券(请详细说明)D、生活用品类(请详细说明)

7、年会主题征集,请写出1-3个年会主题(好好思考下再动笔哦)。

8、今年年会你所期待的入场形式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灰常重要!)?

9、今年年会你对服装方面的建议是什么,我们的入场服装你更希望是怎样的(美~美~)?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下一篇:《暴风雨的启示》的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