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诗词选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毅诗词选(共10篇)

陈毅诗词选 篇1

1、《“七七”五周年感怀》

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2、《车过兴国老营盘》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

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3、《乘车过雪峰》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

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

七日七夜雪峰伴,不苦风砂乐晶莹。

同人举酒喜相贺,轻车已过最高层。

明日拉萨会亲友,汉藏一家叙别情。

4、《过微山湖》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5、《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6、《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7、《雪夜行军》

泰山积雪,沂水坚冰。()冲破黑夜,奋迅行军。

杀敌气壮,万众同心。擒贼擒王,共祝新春。

8、《赠同志》

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9、《沁园春和咏雪词》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

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

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

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

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

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

陈毅说陈毅 篇2

另两位陈毅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陈毅

他是湖北黄陂人,1873年生于一个“仕宦之家”,祖父是清朝进士,做过道台官员,父亲是清朝县衙官员。因家境富裕,父亲为他请了私塾先生上门教他。陈家房子大,院子大,有专门的后花园。家中藏书很多。因此,陈毅很少出门,他给邻居们留下的印象是“很有礼貌,跟所有人保持距离。”邻居孩子忙着玩,他却躲在家里翻看祖上留下来的藏书,终日埋在书堆里。

饱读诗书的陈毅18岁进京赶考,经殿试中了探花。陈毅是个用心精细,遇事认真的人,先后担任清政府学部参事、图书馆纂修、宪政馆统计员。他酷爱地理,与他的爷爷一样,喜欢收藏图书,收藏名人字画,据说他收藏了从唐朝至清朝的许多名人字画。

由于他喜欢读书,知识渊博、擅长撰文写诗,因此有“清末一支笔”之称誉。民国建立后,袁世凯聘请他为自己的私人秘书兼顾问。据说陈毅出口成章,记忆力强,思维敏捷。袁世凯若要下达命令和颁布什么新的举措,他一边口述,让陈毅在一旁边听边记,袁世凯说完,陈毅也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经袁世凯过目后立即发出,是政府内著名的撰文快手。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执政,段也看中了陈毅的人才,继续留用他。段十分欣赏陈毅有广泛的兴趣,欣赏他爱好兵书,对孙子兵法有独到的研究,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便任命他为陆军部次长,参与研究重大决策。边境不安,政府要他专门负责处理边疆事务。不久又任命他率兵镇守内蒙古。他在守卫边疆期间,曾数十次率兵击退外敌入侵,仗仗告捷,功绩卓著。

陈毅在镇守边关的闲赋之时,研究明朝刘基的《百战奇略》一书,还研究五言格律诗。他在边关写下了数百首五言诗,抒情写意,歌颂边关将士的功绩。1931年在北京病故。

民国时期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陈毅

陈毅于1883年5月出生于浙江的武义岭下村。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认识了鲁迅,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吟诗作对联,有极深厚的情谊。1905年至1907年,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他站到了孙中山一边,发表了许多反对改良的文章。1914年袁世凯命陈毅为军政司长,1916年袁派陈毅追杀蔡锷,陈毅邀蔡至北海公园下棋,暗中通知他逃出京城。陈毅被袁世凯派往天津,陈毅到天津以后,以“追不上”为由,向袁作了报告。1924年,曾与陈毅有着同窗之谊的孙传芳占领浙江,任命陈毅为浙江省省长兼浙江第一师师长。1927年北伐时,蒋介石看中陈毅的才华和带兵的经验,命令他为第十九军军长,不久为军政部次长。后来,他又担任了福建省政府主席。1928年,蒋介石在下令通缉共产党红四军的陈毅时,为有区别,避免民众误会,指令福建省主席的陈毅更名,从此,这个陈毅变成了陈仪。

陈仪与鲁迅友谊颇深,两人一直有着书信往来,而且以诗词形式表达。鲁迅有一段时间经济相当拮据,陈仪慷慨解囊,给了他不少资助。鲁迅在写文章时,常常受到文坛各方的攻击,还曾有人扬言要杀了鲁迅。当时的陈仪地位与威望很高,也是蒋介石的大红人。鲁迅面对威胁,曾对朋友们说过:“我如果人身不安全,会住在陈仪家避风读书,我想,这帮家伙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吧。”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同寻常。

1937年,陈仪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45年鬼子投降时,蒋介石任命他为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1947年蒋介石派兵镇压“二·二八”起义时,认为陈仪心慈手软,杀人不多,便免去了他的职务,此后陈仪闲居上海。1948年春,蒋家王朝此时岌岌可危,蒋介石想起陈仪,考虑到他治军严格,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重新起用他,要任命他为浙江省主席。陈仪心灰意冷,初时婉言推辞,可是,在中山陵美龄宫的宴会上,宋美龄摇唇鼓舌,吹捧他说:“陈公是自己人嘛,只有你才可力挽狂澜,对委员长忠心耿耿。”陈仪受宠若惊,经不住蒋介石、宋美龄的吹捧拉拢,答应了蒋介石的任命。

1948年6月30日,陈仪在浙江省政府200多人的高级官员欢迎大会上宣布就职,当晚,中共华东局便派地下党员胡允恭、夏明钢上门,做他的工作。胡、夏二人与陈仪以前相识,朋友相见自然十分亲切,他们叙旧谈友情,直到很晚才告别。临走时,胡允恭送上《中国四大家族》及《窃国大盗袁世凯》两本书给陈仪。

送走了胡允恭和夏明钢后,陈仪躺在床上,翻阅着这两本书,越看越想看,当他把两本书一口气看完时,天已大亮。他联系蒋介石其人的所为,浮想联翩,认为大势已去,由于人心向背,蒋介石输定了。

三日后,当胡允恭笑吟吟地再次登门时,陈仪激动地向他谈起了自己的读后感。他比喻四大家族说是当今的秦始皇,一切罪恶之源,他说四大家族不除,人民无法安宁。他气愤地说:“蒋介石是政治流氓加军阀,现在已病入膏肓,早该押上审判台了。”

胡允恭对他的进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希望他能认清形势,多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陈仪检讨了自己过去的作为,内疚地说:“过去,我为蒋介石反共打内战推波助澜,是对人民犯下了罪,对不起国人,对不起民族。”

以后中共华东局一直派人做陈仪的策反工作。后来,中共从各方面、多渠道做陈仪的思想工作,福建省也派来陈矩孙进行策反。长期在香港从事反蒋的民革中央常委陈铭枢也到了杭州,与陈仪秘密交谈,从多方面做陈仪的工作。

陈仪办了几件大事:

一是将特务机构“浙江戡乱工作指挥组”撤销;

二是释放了军统逮捕的一批浙大进步学生;

三是通知各县警察局主官,不得随意抓进步分子;

四是下令解散特务头子毛森的“戡乱大队”;

五是逼迫特务头子毛森辞职。

1949年2月,解放军饮马长江,即将横渡长江南下,中共华东局派人要求陈仪尽量多掌握部队,为解放江南做贡献。尤其大上海是东方第一大城市,又是国际金融、贸易、商业中心,城市高楼大厦比比皆是,如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放上海,是最理想的方案。中共地下党要陈仪劝说汤恩伯,走傅作义的道路。汤恩伯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掌握着国民党近20万兵力。陈仪向胡允恭提出争取汤恩伯起义的设想,胡允恭担心地说,汤为人阴险狡诈,不可轻易信任他。可是,陈仪却信心十足,向胡允恭讲述了他与汤恩伯的关系。

汤恩伯是浙江武义人,比陈仪小16岁,家境贫寒,一直是陈仪接济他,从小学一直接济上到中学,后又送他去了日本留学。汤到日本后,陈仪也没有断了对他的接济,每月仍资助他50元大洋。汤在给陈的信中表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公也。汤原名克勤,他更名恩伯,意思是永远不忘陈仪的恩德。对陈仪的干女儿陈文瑛,汤恩伯一直以妹妹相称。陈仪出游西湖或上街,总是一手挽着汤恩伯,一手挽着陈文瑛。

汤恩伯从日本留学归来后,陈仪托人将他安排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任中校参谋,以后当过团长、师长、军长。汤恩伯平步青云,一步也没能离开陈仪这根藤。1942年汤担任第一战区副总司令兼苏鲁皖豫边区总司令,在豫中会战中汤部数十万人不战而溃,汤化装成伙夫逃跑,蒋介石撤了他的职。陈仪从中说情,不久恢复原职。以后类似的事也常有发生,蒋介石要处理他时,都是陈仪从中周旋,最后不了了之。

1947年5月,时任兵团司令的汤恩伯,指挥六个整编师,向山东解放区进攻,5月16日,汤部七十四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蒋介石认定汤恩伯指挥失误,撤了他的职。

汤回到上海,向陈仪哭诉,准备跳黄浦江自杀。幸被陈文瑛发现,才免于一死。陈仪又出面在蒋介石面前讲了许多好话,汤又被重新安排职务。

陈仪说罢与汤恩伯的这段情缘,信心百倍地说:“我可以用生命担保,汤恩伯绝对听我的。”为了进一步证明他们关系的密切程度,他还笑着说,“你知道吗?恩伯在公开场合称我伯伯,可一到家中他总是称我爸爸或父亲。”

胡允恭便笑着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汤恩伯的骨子里是反共的,我们一方面要力争他起义,另一方面我们要百倍警惕,你还是小心为妙,尽量做做他的工作吧。”

陈仪先派外甥丁名楠带他的亲笔信去上海劝说。不久,陈仪便向中共地下党透露,说汤恩伯同意率部起义。

胡允恭立即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一情况。

陈、汤起义工作,正在悄悄地加速进行,从各个渠道传来消息证实,汤接受了共产党的释放政治犯;停止修筑保卫上海的工事;保护上海城市完整交给共产党;按照民主原则,改编所属部队等协议。

俗话说,隔墙有耳。中共联络员频繁来往于汤、陈之间,引起了特务头子毛森的注意,他秘密派人打入汤部,窃取了汤、陈将要起义的特大情报。他又惊又喜,连夜开车赶到溪口,向蒋介石告发了陈、汤。蒋介石急电召见汤恩伯到溪口。汤恩伯接到蒋介石电报,赶到溪口时,在蒋介石的严厉追问下,他为了保住自己,出卖了陈仪,他“扑通”一声,跪在蒋介石的面前,一五一十地说出了真情。为了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他一连打了自己几十个耳光,痛哭流涕地诉说自己上了陈仪的当。

这时,汤恩伯总部的中共地下党将汤的情况上报中共上海市委,市委立即火速通知陈仪,叫他迅速到苏北去,过江后便可保证安全。

而陈仪仍坚信汤恩伯,说汤是他的干儿子,儿子不会背叛老子。他不肯离开浙江。

1949年2月18日一早,陈仪从杭州回到上海寓所,“恭候”了多时的毛森皮笑肉不笑地对他说:“陈主席,敝人奉委员长之命,来保护你的安全”。他的话音一落,几个彪形大汉一拥而上,将陈仪五花大绑,架上了一辆吉普车。从此,陈仪失去了自由,大陆解放后,陈仪被押送台湾。

蒋介石去台后,为稳住阵脚,进行“肃整”,磨刀霍霍,他决定杀陈立威,杀一儆百。汤恩伯听说蒋要杀陈,用陈的头来镇住台湾人民,急忙请出毛人凤,向蒋介石求情。毛人凤说:“不行,天威难测,老头子要杀人立威,我求他无用。”

蒋介石要杀陈仪的消息传开后,6月18日拂晓,马场町聚集了约两万人,有的出于对陈仪的痛恨,因为陈仪曾镇压过“二·二八”起义,他们要赶来当面痛骂陈仪,以解心头之恨。有的则说陈仪当官一生廉洁,做过不少好事,特地赶来为他送行。老百姓谁也不知道杀陈仪的真情。

看热闹的人一直等到10点钟,不见陈仪被押来,在闹哄哄的人群中,突然有一个人打开收音机时,传来了一条消息:通共罪犯浙江省主席、二级上将陈仪,已在凌晨1时,在马场町处决。

汤恩伯在家中含泪听完广播,率全家设了灵堂。汤恩伯是出自对陈仪的思念,还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只有汤恩伯心里清楚。

1957年春天,香港著名记者曹聚仁在北京的北海公园采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时问:“20世纪前半个世纪,在中国政坛和军界,和您同姓同名的另两个人都是将军,又都与外交有关,你认识他们吗?”

陈毅想了想说:在叫陈毅的数千人,当上将军的,除我之外的那两个人,一位是北洋政府段祺瑞的左右手,另一位是浙江省政府主席。北洋政府时期的陈毅,我是通过两个途经知道的,一是通过民国外交史记录,二是通过他的外甥了解了一鳞半爪。此人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虽在段祺瑞政府做事,但他一直支持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的一切主张,曾有过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最高境界,目前和今后几百年都实现不了。另外,此人还是外交家,曾代表北洋政府与外国人谈判,交涉有关边境争端。曾数次参与中俄关于外蒙问题的谈判。他维护民族利益,晚年还捐资办学,一生做过不少有益的事情。另一个陈毅担任过民国浙江省主席,是二级上将,后改名为陈仪。也曾做过外交工作。1928年3月,蒋介石派他率领考察团赴德国,与德国的克虏伯财团广泛接触谈判,与之签订了价值100万马克的军火协定。同时,他还与德国国防军司令部谈判,签订了协议,由德国在德累斯顿步校为中国培训作战军官。这个陈仪称得上老来红。1948年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曾要求加入共产党。1949年曾协助我地下党说服汤恩伯起义,他被蒋介石杀害后,我们都十分悲痛。此人能文善武,诗词歌赋样样在行。我记得他曾写过一首讽刺官场的打油诗,诗中说:

笑持讲稿上讲坛,气吞山河似大帅。

云谲波诡言不绝,阔论高谈气不衰。

岂料文中缺两页,哼哈念罢掌声来。

十大元帅陈毅诗词 篇3

陈毅元帅的诗词

陈毅诗词:《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

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

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

陈毅诗词:《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着劫灰。

陈毅诗词《野营》

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

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陈毅诗词《油山埋伏》

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

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

陈毅诗词《无题》

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陈毅诗词《由宣城泛湖东下》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陈毅诗词《佳期》

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浑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陈毅诗词《为苏南摩擦答某君》

江南抗战地,谁为万夫雄?

游击三肱折,摩擦一丘同。

继光能拒敌,秦桧自和戎。

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强梁海上来,三年战局开。

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仇所快,民主敌难摧。

惟君知我意,慷慨有余悲。

陈毅诗词《寄友》

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

国民政府反动派对我之“清剿”更烈。

余辗转游击于五岭山脉,时红军主力西去秦陇,

消息难通。而阮啸仙、贺昌、刘伯坚诸同志相继牺牲。

每夜入梦,故人交情,不渝生死。

游击各同志又与余分散活动,因诗以寄意。

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

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

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

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系安危。

陈毅诗词《反攻下汀州龙岩》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陈毅诗词《忆亡》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

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

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陈毅市长(节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这场戏的矛盾冲突。

2.分析陈毅和齐仰之的语言,把握他们的形象特征。3.学习陈毅同志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难点、重点分析

1.说明第五幕这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即矛盾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2.剧中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3.本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是怎样体现的? 4.本剧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分析这场戏的矛盾冲突

教师提示:这一选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是:陈毅夜访齐仰之,说明由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青霉素厂。由此来思考分析这里的戏剧冲突。

明确:矛盾冲突是陈毅与齐仰之之间的矛盾冲突,即陈毅说服齐仰之参加祖国医药事业的建设与齐仰之不间政治、闭门治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这场戏的矛盾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从剧情出发,可把这场戏分为哪四个部分?并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教师提示:这场戏中的人物只有两个,而且这两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因此不能以人物的上下场来确定层次。可联系陈毅在夜访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及这些难题的解决来划分层次。

明确:碰到了被拒门外;谈话限时;难以说服齐仰之;请齐仰之出山四个难题。这些难题都被陈毅巧妙妥善地解决了。据此,这场戏可分为四个层次:

1.矛盾的发生:(开头至“齐仰之请陈毅进屋”)解决了难以进门的矛盾。2.矛盾的发展:(止于“齐仰之又请陈毅坐下”)解决了谈话限时3分钟的矛盾。3.矛盾的激化:(止于“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解决了难以说服齐仰之的矛盾。4.矛盾的解决:(止于幕闭)解决了请齐出山的矛盾。

三、再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话剧是一门怎样的戏剧艺术?

答:话剧是一种以动作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四、讨论和总结。

(1)概括齐仰之和陈毅的形象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齐仰之:固执、急躁、清高、朴直、政治观念淡薄、治学态度严肃的科学家。陈毅:豪爽直率、幽默睿智、胸怀开阔、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2)这场戏的主题是什么?

陈毅悼词风波 篇5

几天前,周恩来特地关照过北京日坛医院:陈毅同志神志清楚时,须随时向他报告。当天夜里,周恩来接到医生的报告,立即从人民大会堂坐车赶往日坛医院,直奔陈毅病房,两人久久地闭门长谈。以后几天,陈毅又几度昏迷。

1月6日深夜11时55分,陈毅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陈毅逝世后,围绕对他的评价问题展开了一场斗争。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为代表的一伙,在陈毅追悼会规格问题上硬要压低标准,对陈毅的悼词也大做手脚,在那份不足600字、简历就占了一大半的悼词中,硬要塞进“有功有过”几个字。

周恩来为改掉陈毅悼词中“有功有过”的提法煞费苦心。他无力抗拒江青一伙定下的调子,只能委屈求全地争取多改一点,改好一点。他提笔加上了一段话:陈毅“功大于过,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他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新四军应渡江深入敌后作战以求发展的指示,在巩固和扩大新四军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在送审时,他特地附信强调:“陈毅同志是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我增改的一长句,对党内有需要。”

使周恩来感到莫大安慰的是毛泽东了解陈毅,不赞成对陈毅作有功有过的评价。毛泽东在审阅这份悼词送审稿时,提笔划掉了这段文字,随即写了如下批语:“基本可用”,“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陈毅市长》教学实录 篇6

1、认识《〈陈毅市长〉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通过工作、活动、日常生活和与各式各样人物的关系的描写,逐渐显示主人公的性格及其高尚的思想品格的特点和“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

3、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教学设想

1、《陈毅市长》这部剧作,主要塑造了陈毅这一人物。作者通过对上海解放初期两年里陈毅市长的工作、活动、日常生活的描写,通过对他与各式各样人物的关系的描写,通过各种矛盾冲突,逐渐显示陈毅的性格以及他高尚的思想品格,从平凡中塑造了陈毅这个从元帅(野战军司令员)到市长的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剧作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新颖独特。

教学前,应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尽量要求学生能阅读《陈毅市长》全剧,了解全剧的剧情和特点。

2、《陈毅市长》全剧用十个片断、十个故事,写成十场话剧。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场。该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各场之间在情节上不相连贯,都是独立成章,而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老师在教学时,应把全剧的剧情内容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让他们有个总体印象;同时,作者写作的意图、剧作反映的历史背景,也应向学生作些介绍,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把握课文。

3、课文可安排二课时完成教学(如学校条件好,预习准备做得充分,也可用一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他创作的意图,剧作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全剧的内容、情节及其特点,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认识剧中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等。

4、课文节选这一场戏中,写陈毅夜访老化学家齐仰之时,谈话中引用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教师在教学中可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刘属锡及其名篇《陋室铭》,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都会有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剧作《陈毅市长》反映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的意图以及全剧的剧情和特点。

教学过程

1、由上一课讲授的歌剧《〈白毛女〉选场》导入本课《〈陈毅市长〉选场》。

板书课题:《〈陈毅市长〉选场》。

2、简介作者和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

话剧《陈毅市长》,是当代剧作家沙叶新于1980年创作的一部优秀话剧。描写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高级将领、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上海解放初期当上海市长期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风貌。

沙叶新,一九三九年生于南京,回族。当代剧作家。1956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妙计》。次年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后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学习,1963年秋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主要剧作有:《一分钱》(1966年)、《焦裕禄》(与人合作)、《约会》(1978年)、《假如我是真的》(与人合作,1979年)、《陈毅市长》(1980年《剧本》第五期)、《马克思“秘史”》等。《陈毅市长》获全国优秀话剧创作奖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1978年起,开始搜集有关陈毅同志的生活素材,1979年写成十场话剧《陈毅市长》,1980年剧作上演、发表。

《陈毅市长》的开头第一场,是描写上海解放前夕,陈毅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在江苏丹阳司令部所在地,召开干部会为解放进驻上海作准备。“冒险家的乐园”——上海,是1949年5月27日解放的。上海解放,我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是所接管的却是国民党_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当时的上海,工厂大半倒闭,商店纷纷关门,失业人口剧增,又面临断粮、断煤的威胁;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海上封锁,敌机不时来偷袭轰炸,暗藏的国民党特务_进行破坏捣乱,社会秩序混乱、垃圾成山、社会垃圾(流氓阿飞、小偷、妓女)也多得怕人。帝国主义曾狂妄预言共产党要“烂在上海”。在党的领导下,身为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的陈毅,依靠上海各阶层群众的支持,采取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方针,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上海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帝国主义的预言破产了。

作者选取这一段时间作为历史背景,抓住了在上海这个特定环境中陈毅的工作、生活及与各种人物的关系,创作了《陈毅市长》这部话剧。以此作为对上海解放三十周年的纪念。1980年5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作者在谈到这部话剧的创作时说:“陈毅同志解放初期在上海担任了八、九年的市长,任期很长,事迹甚多,几乎他的每一年甚至他的每一件事都可写一出有声有色的大戏,……尽管我写的是上海解放初期的一段历史,但我尽量要将这段历史写成鉴诫今天生活的镜子;尽管我写的是二三十年以前的往事,但我非常希望今天的观众能从中得到现实的启示。”(沙叶新《〈陈毅市长〉随想》)。

3、全剧的故事情节和特点。

《陈毅市长》,十场话剧。剧中安排了一系列情节,主要表现“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心,对各界人士的真诚团结,对干部作风的严格要求,以及自己对党风党纪的身体力行等等。”(沙叶新《〈陈毅市长〉创作随想》)。

第一场,时间:1949年5月10日。地点:江苏丹阳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一间简陋的会场,陈毅在作报告。他说:中央叫我们在丹阳整训一个月,学习、研究接管政策,搞好入城纪律,为解放上海作好准备。他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会勾结一起,轰炸、封锁、破坏,把上海变成一座死城。……他们还扬言,说上海是个大染缸,要叫我们红的进去,黑的出来。我这个人倒不怕什么染缸,我倒要叫他们看一看,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

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个红通通的!”

第二场,时间:1949年5月28日下午。地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陈毅代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上海市政府。同时,接受国民党上海市留守人员的投诚。

第三场,时间:1949年6月中旬的某日傍晚。地点:上海国华纱厂总经理傅一乐的别墅。陈毅与市工业局长到资本家家去赴宴做工作。

第四场,时间:1949年秋的一天上午。地点:上海解放后建立的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

陈毅到刚刚开业的国营百货商店视察,看到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国营商店买不到盘尼西林,不法药商又趁机连续涨价,普通劳动人民无力购买,因而引起了陈毅的深思,由此引出了下一场夜访化学家齐仰之的戏。

第五场,课文节选部分。时间:1949年冬的一天深夜。地点:化学家齐仰之的家。陈毅去拜访,先是打电话遭拒绝,又去打门吃了闭门羹,最后终于进屋。经交谈、说服,使这位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化学家思想认识起了变化,接受政府聘请主持筹划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

第六场,时间:1950年2月6日傍晚。地方:陈毅家中。陈毅让工作人员把关于建造盘尼西林药厂的计划,关于上海市建设的设想和一份关于恢复生产的情况报告打印出来送交市委讨论。发电厂遭敌机轰炸,陈正要赶往发电厂。说服老丈人回老家去,打消了留在上海让陈安排工作的念头;也说服小妹凭自己本事去报考学校,不给她写介绍信。

第七场,时间:1950年2月8日凌晨。地点: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发电厂恢复供电。陈严厉批评负责上海警备和空防的军长童大威的严重失职,又保他免受军法处罚。向对新闻发布中发生泄密错误的一党外副处长承认昨天自己批评时发火的错误。第八场,时间:1950年2月18日上午。地点:国华纱厂工人徐根荣家。陈带着工厂经理资本家傅一乐去工人家拜年,说服资本家不要抽资外跳,要恢复生产,搞好劳资关系。

第九场,时间:1950年初夏的一天上午。地点:陈毅的家中。教育部下、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要居功自傲。

第十场,时间:1950年秋的一天晚上。地点:市属机关的某礼堂。举行文艺演出。陈看了歌颂他个人的节目,心中不悦。齐仰之拿来上海药厂试制成功的盘尼西林。中央打来电话,调陈毅去南京主持华东军区的工作,同时兼管上海市一部分工作。全剧完。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黑体的字词和一些难懂的语句。

(1)解释下列词语中黑体的字。

简陋(不好看,[住的地方]狭小)

茅庐(草屋)

闭门羹(通常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凌乱不堪(能忍受) 深居简出(少)

充耳不闻(塞住) 才疏学浅(空虚)

痛心疾首(痛) 秉烛夜谈(拿着)

百废待举(没有用的、该办未办的)

(2)刘禹锡的《陋室铭》。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曾与柳宗元等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改革失败后被贬职。铭,文件的一种,可韵可散,形式不拘。《陋室铭》是一篇过去长期传诵的作品,它是作者借咏自己的陋室来抒发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流露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文章短小精炼、寄寓极深,清新别致,很有特点。

剧中所引的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是《陋室铭》开头的几句。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山不在乎高,有神仙就。水不在乎深,有龙就灵验。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德行好而有好名声。青苔长到台阶上一片绿,草色映入帘内满眼青。

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思考人物语言。

2、简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3、写出课文中这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剧中的矛盾冲突。

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复述课文里这场戏的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场戏,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描写陈毅市长深夜拜访化学家齐仰之,说服并聘请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这表现了陈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把握剧中的矛盾冲突。

提问:说明第五幕这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即矛盾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市长陈毅深夜去拜访老化学家齐仰之,齐仰之从开始拒绝接待到请陈毅进屋愿意交谈,再到秉烛夜谈、接受聘请,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激化和解决、层次线索清楚,充满戏剧性。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线索(矛盾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是:打电话、按电铃,夜访被拒(发生)——进门后限制谈话时间,大谈“化学”(发展)——破例延时长谈,化学家起了“化学变化”(高潮)——委以重任,秉烛夜谈(结局)。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全剧主要塑造陈毅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对陈毅的工作、活动、日常生活片断的描写,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以及发生的矛盾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塑造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

课文这场戏,写陈毅市长为了恢复、发展生产,解决国产西药的问题,抵制帝国主义的封锁,深夜访问化学家齐仰之,说服齐改变看法,接受人民政府的聘请,出来工作。

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的老化学家,政治观念淡薄、性格固执、清高,专心研究化学,深居简出。

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陈毅和齐仰之这两个艺术形象。

③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话剧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思想倾向等等,主要依靠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因此,优秀的剧作,人物的语言应该是高度个性化的,这样才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教养和思想作风。

课文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作者在成功塑造陈毅和齐仰之的形象中,个性化的语言起了重要作用。陈毅是一个野战军司令员(元帅)、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他的语言机敏、生动、风趣、幽默、深邃,谈话中常夹些方言和文言,既不失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又给人以诚恳、亲切之感,反映出他的高深修养,显示了他豪爽、直率、坚定、泼辣,富于雄辩的性格特征。

例如:陈毅亲自下请帖请齐仰之参加政府召开的会遭拒后,一天深夜到齐府去拜访,第一次按门铃被拒之门外,又吃了闭门羹,这时陈说“我就不相信,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来,这小小一扇门我就进不去?!”这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了坚定的性格和倔强的脾气,符合陈老总性格特征。陈再次按门铃,齐看到后说:“又是你!”陈说:“对头!”齐又问他“究竟是干什么的?”陈说:“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这答话,豪爽、风趣中带点滑稽,符合陈毅的性格特征和身份。

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卓有成效的做资本家的工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剧作中也多次写到。第三场,写陈毅和市工业局长到资本家傅一乐(国华纱厂总经理)家,交代政府政策,解除傅的疑虑,让他尽快恢复生产。陈最后说:“今后我们都要以诚相待,都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噢!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我们共产党是从来不搞什么糖衣炮弹的,要么是糖,要么就是炮弹!”第八场,陈批评傅抽资外逃,置工人死活于不顾。过年时,带傅去工人家拜年。让他看看工人的生活状况。陈对傅说:“共产党是把你当朋友的,你可不要不讲交情哟!我早就对你说过,我这个人从来不搞糖衣炮弹,要么是糖,要么就是炮弹。你可不要惹得朋友对你打炮弹哟!”这两次关于“糖衣炮弹”的谈话,也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陈的身份、性格的。

剧中通过齐仰之的语言,表现了他这个爱国、严肃的老科学家,性格固执、清高,最后还是起了“化学变化”。

④剧作的艺术特点。

描写陈毅的剧作不少,像《丹心谱》、《陈毅出山》等等,《陈毅市长》就是其中写得比较好的一个。《陈毅市长》在选材立意、结构方式、表现手法、人物语言等方面都很新颖独特。

陈毅的生平事迹充满戏剧性,可歌可泣的事迹很多。他担任上海市长的八、九年间,事迹也很多。作者以上海解放后的头两年为历史背景,通过工作、活动、日常生活和与各种各样人物的关系的描写,来塑造刻画陈毅这个人物。作者运用“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和实与虚结合的手法,成功的创作了《陈毅市长》这一剧作。

在结构上,破除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方式,采用了作者称之为“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来组织全剧,“虽然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但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各场之间尽管在情节上下不相连贯,各场都独立成章,可是为了不致产生零零碎碎、片片断断之感,仍旧考虑了在每一场的尾部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来为下一场的情节开展找个由头或埋下伏线,做个简单的铺垫;最后一场,除了有自己独立开展的故事情节外,还将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件都在这最后一场里有所交代,使之画上‘句号”。我期望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整个戏分开来可以像一出出折子戏,合拢来又有一定的整体感。”这种结构方式也存在弊病,“陈毅的形象虽然光彩照人,但其他人物却相形见绌。这一毛病便是结构本身所造成的。”(沙叶新《<陈毅市长>创作随想》)。

关于实事与虚构的问题,作者总结说:“像《陈毅市长》这种带有传记性的作品,它的故事情节不单是一般地要求来源于生活,而且某些重大情节还需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比如第一场陈毅在丹阳的报告,第二场接管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第三场陈毅到资本家家中赴宴等等都是当时的实事(当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他认为,传记性的作品,特别是描写革命领袖人物的传记性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是可以虚构的。“《陈毅市长》的夜访化学家一场(第五场》便是虚构的。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件事,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熊十力长期居住在上海,深居简出,闭门著书,为了防止来访者过多的打扰,书斋内贴了一张‘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条幅。……我便虚构出陈毅夜访化学家这场戏。虽然这并不是曾有的实事,但却是会有的实情。因为陈毅同志当时确实关心和支持过建造盘尼西林药厂之事。”

在风格方面,作者说:“在风格方面,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一般以正剧为多,我则力图赋予《陈毅市长》以浓烈的喜剧色彩。”

3、布置作业

1.熟读、朗诵课文。

2.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

陈毅、粟裕救新郎 篇7

那么此事内情究竟如何?

原来,科长前往的兵站,站长姓王,名叫王永安。见到王站长时,科长顿生疑窦,因为兵站站长竟然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汇报工作,要知道,团以下级别官兵结婚是违纪违规的。尤其使这位科长大惊失色的是,兵站站长的“工作汇报”中,居然有一条堂而皇之的内容—说自己结婚了。莫名其妙的科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什么?什么?”连连发问。科长得到了站长重复肯定的回答之后,惊魂未定,忽又见一位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窈窕淑女悠然而至,步履轻盈地径自入屋。王永安起身介绍,话刚说了几句,她见屋里有外人,又听王说是“上级派来检查工作的领导”,顿现畏惧之态,十分羞涩地急欲回避,遂慌里慌张地夺门而逃,飘然而去……

于是,这位科长不再听取汇报,也无心再做了解,立即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十万火急地赶回领导机关复命。科长作为紧急情况,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作了如下汇报:在远离领导、独处一隅的偏僻环境,当过白军的王永安,恶习不改,旧病复发,强迫民女与之成婚……

科长既是目睹耳闻,判断又极合乎逻辑:傻大黑粗的“广西蛮子”(王是广西人),又是个残疾人(少了一只手),是不可能被标致的江南女子相中而自愿成婚的。用不着问,定是强迫。那姑娘见了王永安拔腿就逃走了,这不是再明显不过的证明吗?

“强占民女?这还了得!马上派人去,把王永安捆绑关押,等候处理!”与粟裕一起听汇报的陈毅大发雷霆。众人也无不深感意外,非常气愤。在随即召开的全体科以上干部专就此事讨论处理意见的会上,有人提出:为了严肃军纪、党纪,挽回政治影响,取信于民,对王必须立即开除党籍、军籍,就地宣判执行枪决。当时规定,干部符合“二五八团”标准方可结婚,即25岁以上、8年军龄、团级以上。身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指挥的陈毅和粟裕均尚未结婚。何况处于敌后极为艰难之时,日伪军经常袭扰,国民党顽军又常制造摩擦,人心的向背直接决定着新四军的胜负,群众纪律尤显重要。所以,当时对此事所持的严厉态度,就是今天看来,也还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实为维护党纪军纪所必须;而且,军队的同志都清楚,此前此后皆不乏此例。

粟裕同志在大家发言时,一直沉思不语。陈毅同志在大家发言后征询他的意见。他想了想,看了看陈毅,又看了看大家,以深沉的语调缓缓地说道:党纪军纪必须严肃。对人的处理必须慎重。开除和枪毙一个同志,更要考虑再三,不可匆忙决定。王永安是当过白军,但那是被迫的嘛!才十岁刚出头的孩子,被白军抓了去,给一个连长当勤务兵,不过是一年多一点的时间;白军围剿井冈山的时候,他的右手就负了伤,不得不截掉。按规定,伤好了,发路费,劝他回家去的,可是他不走,坚决不走。他对红军医院尽心尽力为他治伤,心里非常感激;又看到红军官兵平等,团结友爱,心里非常羡慕,更不想走了。没有右手,打不了枪,他就到炊事班去帮忙做饭、烧火、背锅、担米;还冒着枪林弹雨送水送饭,抢救伤员,表现是很突出的。我们部队开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他吃苦耐劳、勇敢坚定,终于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经他再三再四请求,也经大家再三再四请求,部队领导才批准收留他参加了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他进一步受到了考验和锻炼,入了党,从战士到炊事班长,再到直属机关指导员、兵站站长,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恶习”、“旧病”呀,是不是我们这些人太官僚了呢?这个同志也不是没有远离领导执行过任务,将近十年斗争环境的生死考验,证明是一个很不错的同志嘛!怎么突然之间会是这个样子呢……

根据粟裕的建议,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再次派那位科长前去兵站,专就“强迫成婚”一事,重作深入调查。并郑重要求:务必倾听群众反映和当事人(新娘及其父母)申诉。

二次受命的这位科长同志,重返兵站,再作调查之后,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这次赶回指挥部复命的急切心情,比上次赶回时更加急切。他向陈、粟等首长再次汇报此事时,面有愧色,十分内疚;同时也洋溢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王永安同志在兵站工作克勤克俭,忠于职守,深得兵站同志和驻地群众的信赖,与军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尤其密切和融洽。当时部队皆住民房,王的房东是世世代代勤恳耕种的贫农,老两口天天看着这位“老百姓的贴心人”—新四军兵站站长,为了抗日工作而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却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难得吃上一顿热饭,连洗脸毛巾也拧不干;拖着有残疾的身子工作,干得非常出色,成天乐乐呵呵。因此,房东老两口既喜欢他又同情他,跟村里的一些老人一起商量,为了使王站长能更好地做好革命工作为老百姓办事,想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以方便照料他的生活。村民们对王永安无不称颂,都说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谁家姑娘嫁给这位新四军“独臂将军”,是谁家姑娘的福气—肯定错不了,一定靠得住!姑娘本人,平时就遵双亲之命,对王负有关心照顾之责,见他忠厚老实,待人和气,体魄健壮,朝气蓬勃,虽然只有一只手,却比有两只手的人还能干,早有敬慕之心,也就大大方方地欣然接受了这门亲事,表示听从父母安排,愿意与王相伴终身。

由于兵站驻地距上级领导很远,敌人又封锁很严,老两口备好了结婚的酒菜,“始终没有来得及报告新四军首长”,就在全村敲锣打鼓,欢呼祝贺声中,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王永安为此惹怒上级,新娘和她的双亲最先得知,心急如焚。村里人们更是愤愤不平,议论纷纷。为此事第二次进村调查的科长,被村中一位最年长的老人(也是主婚人)拉住质问:“为什么说是强迫成婚呢?如果硬要说是强迫,决不是你们新四军强迫,而是我们老百姓强迫!王站长身残志坚,恪尽职守,日夜操劳,多有不便。全村人都心疼他,房东两口子信得过他,房东的独生女又真心喜欢他—军民结成百年之好,真可谓乃天赐良缘,岂料喜事刚办完,祸从天降!请问劳苦功高的王站长何罪之有?新四军和老百姓还是不是一家人?”

根据上述情况,全体科以上领导同志再次开会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不经请示批准而结婚,毕竟是错误的,应该给予批评教育。但此事的发生,又确有它的特殊性,实属特殊环境特殊情况所致。尤其重要的是,非但谈不上什么“强迫”,未造成不良影响,反而倒极其生动地体现了新四军和老百姓难解难分的鱼水之情,感人至深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一片挚爱之心!因此会议决定:解除关押,免予处分。

这会刚要结束,披红挂绿的新娘在其父母陪伴下,由一群村民簇拥着,急匆匆地赶了来—“要求晋见新四军首长!”陈毅同志闻声,当即离座出迎。他满面春风地热情接待了风尘仆仆前来“上访”、说情、“一定要解救新郎”的人们;当众宣布了会议决定,并立即下令释放新郎,还具体指示警卫员给王永安洗脸刮胡子,换上新军服,整整齐齐、高高兴兴地来向岳父母施以大礼,同新娘子夫妻团聚……

“不枪毙王永安了!王永安放出来了!”消息传开,群情沸腾。当地人民群众和我军干部战士,无不认为这是顺军心、合民意的大喜讯!王永安同志本人,更是激动万分。从此他组织纪律观念更强,革命工作热情更高。后来,他又担负了新四军后方医院院长重任。他的妻子,在父母积极支持下,也参加了新四军,组织上安排她在王永安任院长的医院工作。夫妻双双在抗日战争最艰险的危难时期并肩战斗,感情笃深,堪称“模范的抗日夫妻”。

(编辑:魏 冉)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8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上,课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无声的榜样,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则是有声的榜样。教师只有真正地在表情达意方面树起一把标尺,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作示范,学生才会逐步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 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文具有突出的情感因素,无论是记叙、描写、抒情、还是议论和说明,其内容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心灵受到震荡,情绪受到感染的情况下,才能真正领悟课文的深意。所以,要引导学生由某一情感状态转移并沉浸到课文规定的情感氛围中来,少不了教师富于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在教学《陈毅探母》一文时,我觉得陈毅的年代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久远的,因此在介绍陈毅其人的时候我采用的是介绍的方法,并且把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教育学生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突破重难点时,考虑到本文是以对话来表达陈毅对母亲的感情的,因此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抓住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种感情。我通过范读陈毅和母亲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读母亲的话,我抓住“也……还……”,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委婉的谢意;读陈毅的话时则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抓住“别这么说”、“不知道”、“多少次”、“应该”等词,体会出母亲的养育之情,感受到陈毅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通过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情感。接下来,我又通过和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我做母亲,学生做陈毅,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母子之情,感受陈毅元帅的真诚的孝心和博大的情怀。最后我通过朗读欣赏的方式,播放课文配乐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欣赏,让学生选择文中哪些语言最感人,找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让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的母子真情感染学生。 世界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优质的教学语言,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下苦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力,正如语文特级教师吕志范所说:“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力吧!它给课堂注入生命。”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锤炼语言的表达方式,力争以优美、艺术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从中获取知识,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表达能力。

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篇9

本文充满了陈毅和母亲之间真挚的感情,因此,教学中,我就抓住学生预习的这一有利条件,教学时,还是利用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让学生体会,其次,让学生来观察书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分角色朗读来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母子亲情。课文中有两个关联词:“一……就……、一边……一边……”我在教学的时候也特别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上这两个词说话,既抓住了关键,又拓展了思维,从而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这样指导造句易懂、会用,学生学得较扎实。

★ 课文《陈毅探母》教案

★ 《陈毅探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 陈毅探母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 名人的故事陈毅探母在线阅读

★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 陈毅诗词

★ 《陈毅市长》经典教案

★ 《短歌行》基本教学探议

★ 七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反思

陈毅的读书精神等 篇10

陈毅元帅渊博的学识和潇洒的谈吐以及文学天赋,给很多接触过他的中外人士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知道的人却不多。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陈毅受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有一次游击队驻地被包围,陈毅立即命令部队钻进密林中。敌人搜来搜去,终于在陈毅隐蔽过的地方拾到一个包袱,里面除了一件破旧衬衣外,还有几本书。敌军官惊讶地说:“苦成这样子了,还读书呀!”在这次与敌人周旋的20多天中,陈毅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

寻找巴金的黛莉

作家赵瑜在古董市场得到了巴金先生70多年前书写的7封通信。凭着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敏感,他展开追踪调查,完成了这本《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书中所呈现的巴金与黛莉的7封通信,是解读20世纪新女性命运、大家族沉浮的密码,从而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命运浮沉的历史。

这7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信封上写有“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赵黛莉女士”。7只实寄信封俱在,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上海”、“北平”、“阳曲太原”等字样,可辨认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或在信封上写“平快”二字,或写“上海李缄”字样。

巴金先生这些信,经历70多年风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时,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余6封,只落一“金”字,更让人备感亲切。赵瑜说,夤夜灯下品读,如同聆听一位前辈作家细叙心曲。

赵黛莉,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围绕这7封信,从太原,到西安,赵瑜展开了近3年的追踪调查,终于见到了90岁的赵黛莉老人。据老人回忆,当年,她常读巴金等人的作品,也最喜欢巴金。当时太原买不到巴金新写的《家》,是她姐姐过生日,姐夫把书当作礼物送来的。“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家》。正巧,我在家里看《大公报》,上面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我就给巴金先生写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给巴金。”在信中,她谈了自己的读书感想。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

黛莉老人说,几十年过去了,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时,她把一批书和一包信放在了房间的顶棚上。赵瑜告诉老人,这院子拆了搞城建,这包信终于被人发现,又转给了古董商,才得以保留下来。

《阿Q正传》第一个俄文

译者王希礼

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当年在驻开封的冯玉祥部国民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他不但会汉语,而且喜爱中国文学,看过一些《聊斋志异》之类的作品。那时翻译家曹靖华也在这个部队里,他们相识了。王希礼请曹靖华给他介绍新文学作品,曹靖华就给他介绍了《阿Q正传》。王希礼读过之后兴奋地对曹靖华说,鲁迅“是同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一样的世界大作家”。他决心把这篇小说翻译成俄文。于是就在曹靖华的帮助下动手翻译了。

曹靖华在《好似春燕第一只》这篇文章中写他译书的事情:“《阿Q正传》初稿译完时,为了翔实,把所有疑难都列举出来,写了一封信给鲁迅,信内附了王希礼的一页信,信中除请鲁迅解答疑难之外,还请他给俄译本写篇序、自传,并请他附寄最近照片等等给俄译本用。

上一篇:mba研究生论文选题下一篇: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工作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