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

【章国丽的修改】

学习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评价。

2、认识两中的生字。

3、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格外和鲜艳是什么意思?(格外:表示超过一般,有特别、更加的意思。鲜艳:指颜色明亮而好看。)你会说鲜艳的什么?

4、指导读句子与对话: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突出“金黄色”、“格外”要读出赞美的语气,欣喜的心情。

【章国丽的反思】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觉得识字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种形式,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我设计了摘苹果游戏,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学习中也加入了合作学习,让识字在游戏中完成,让知识在合作中渗透。

【陈幼敏的修改】

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

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再讲《小松鼠找花生》的故事,边讲边操作。如讲到“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可出示一盆鲜花,让学生感受花的鲜艳,再可将花放在太阳底下或强光下,让学生体验“格外鲜艳”,并用“鲜艳”或“格外鲜艳”说说话。还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指引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

当讲到“小松鼠感到很奇怪”时,可提问:小松鼠怎么会感到奇怪?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当说到“自言自语地说”时,可问:哪位小朋友知道自言自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自己学着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一说。

故事讲完后,老师以“花生真的被偷走了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明确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里的。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吃的东西也长在地里。

【陈幼敏的反思】

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2

一、技术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花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 全面提高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

二、多点试验示范设计

根据花生栽培种植特点, 选择代表地块, 实施轮作, 进行三点以上控制试验示范。试验示范平播花生和覆膜花生不同种植模式分别进行, 分别采用试验地块的机械化种植模式和对比地块的传统精耕细作种植模式, 观察记录相关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和相互对比, 选择制定最佳种植模式、技术方案和配套机具。

三、技术方案设计

平播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机械旋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 (施肥) /镇压→喷施除草剂→人工青棵→培土→合理灌溉→机械化植保→追肥→机械挖掘→人工抖土/晾晒→机械摘果。覆膜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机械旋耕整地→喷施除草剂→机械精量覆膜播种 (施肥) /镇压→破膜引苗→合理灌溉/排涝→机械化植保→机械挖掘→人工抖土/晾晒→机械摘果。

四、 技术内容和技术关键

该项目是多项农机化新技术科学综合配套的技术体系推广, 具体包括机械化旋耕整地技术、机械化 (覆膜) 播种施肥技术、机械化挖掘技术、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控及生物调节技术和机械化摘果技术五项内容。

(1) 机械化旋耕整地技术

机械化旋耕整地技术是指利用旋耕机对农田进行切土、碎土, 切碎秸杆和土肥均匀混合的作业技术。技术关键:旋耕深度上下偏差<2 cm;旋耕层深度合格率≥85%;碎土率在可耕条件下, 绝对含水率15%~25%;壤土≥60%, 粘土≥50%, 沙土≥80%;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200 g/m2;耕后地表平整度≤5 cm;耕后沟底不平度≤2.5 cm;作业后田角余量较少, 田间无漏耕和明显壤土现象。

(2) 机械化 (覆膜) 播种施肥技术

机械化 (覆膜) 播种施肥技术就是利用花生播种机或花生覆膜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筑垄、开沟、施肥 (覆膜、膜上覆土) 、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技术关键:一是根据品种特性、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确定好播种时间。二是根据土壤肥力掌控好播种密度, 保证播种质量。三是墒情差或沙性大的土壤, 播后要及时镇压。

(3) 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控及生物调节技术

机械化病虫草害防控及生物调节技术, 即按照农艺要求, 利用植保机械实施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作业, 实现对作物病虫草害的有效防控和生长调节的机械化技术。技术关键:除草剂、农药和生物调节剂要喷洒均匀, 漏喷重喷率均≤5%。依据防治对象和农药特性,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和剂型。

(4) 机械化挖掘技术

机械化挖掘技术是利用花生挖掘机及相应配套动力进行作业, 完成花生挖掘工序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技术关键:一是根据植株长相、植株上荚果总体发育情况和气温变化, 把握好收获适应期;二是保证质量:埋果损失率≤2.0%, 破碎果率≤1.0%, 地面落果率≤5.0%。挖掘作业后, 地表平整, 无堆壅现象, 无漏收、无机组碾压作物现象。

(5) 机械化摘果技术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3

文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很显然,父亲的话,就两层意思。一是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印象。二是写花生果实的特点。通过对其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突出花生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父亲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作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出任何评价。

引领学生读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后,我开始发问拓展了。

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哪一类人像苹果、石榴、桃子?哪一类人像落花生?

生1:我觉得那些明星大腕是苹果类的,那么闪亮,那么光鲜,看了令人生发爱慕之心。而那些导演、美编、声编等幕后工作者就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

生2:我认为社区的保安和清洁工就像落花生一样,不起眼,却对别人有好处。

生3:我倒觉得我们班的项雨欣和韦宗乐同学在学校有名气,经常露脸,像苹果一样令人羡慕,而我们很多同学就像是花生,衬托了他们的耀眼。

……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纷纷拿自己熟悉的人群来作比较。

我又接着问: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愿意当苹果类还是花生类的人物?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像开锅的水一般,沸腾起来了。

生1(腼腆而内秀的曹琪铭):我愿意当花生,我胆小,不爱张扬,我喜欢默默无闻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

生2(一向爱出风头的周开来):我要做苹果类的人物,又体面,又对人类也有好处,还能得到那么多的赞赏,人生多风光!

生3(素日积极自信的何塬龙):老师,我还是想当落花生。

他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这种选择很多方面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如此爱表现的何源龙怎么甘愿当默默无闻的落花生呢?我疑惑不已,不禁追问:“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生3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苹果类的果实成天高高挂在枝头,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监视下,不敢丝毫马虎。如果那个果实长得皱皱巴巴,就会受人指指点点,很辛苦。花生就不同,长在泥土里,谁也不曾知道它的果实如何。

我不得不惊叹孩子如此深刻的生活感悟。是呀,往往表面风光的人物,也要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外在压力,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确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累。

生4:(一贯疲沓,缺乏激情的毛梓旭)我愿意当苹果,也愿意当花生。听天由命,命运安排我当啥,我就当啥。

话语一出,哄堂大笑。甚至有学生反问:“上天在哪里?命运在哪里?命运不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吗?”

看似这个中庸的选择的确让我大吃一惊,其实,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能由你自己选择在台前或幕后工作能有多少呢?有时我们只能听从“上苍”安排。人这一生,要善于互换角色,有时我们要争当苹果,有时我们也要学当花生。

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争论苹果与花生的价值观。

这堂阅读课的教学,我大喜过望。看来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就看我们老师怎么艺术地去引导。

落花生教学反思2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4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课文《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5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6

低温压榨花生油的品质较高温压榨花生油有很大的提升, 但目前的国家标准尚未建立, 现在的标准基本上是参考高温压榨花生油的国家标准GB1534-2003。本文通过研究低温压榨、高温压榨花生油的理化性质, 确定两种加工工艺压榨花生油的理化指标差异, 以便区分和识别不同工艺制得的花生油产品。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胡姬花牌压榨一级花生油、第一坊牌冷榨花生油、硫代硫酸钠、三氯甲烷、碘化钾、邻苯二甲酸氢钾、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淀粉指示剂等。

2. 仪器设备

DHG-907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WSL-2比较测色仪、BB 224S型电子天平。

3. 实验方法

(1) 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5528。

(2) 花生油色泽、滋味的测定。GB/T5525-1985。

(3) 花生油烟点以及油烟的测定。GB/T17756-1999附录B。

(4) 花生油酸价的测定。GB/T5530。

(5) 花生油过氧化值的测定。GB/T5538。

(6) 连续油炸实验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5]。取高温压榨花生油和低温压榨花生油各600毫升倒入不锈钢锅内, 分别加热至160℃并保持油温稳定。将生薯条放入锅内油炸, 每次放入250克薯条, 样品炸熟出锅。每炸完一锅薯条都取少量油用于检测, 同时观察薯条和油的颜色, 并品尝薯条的味道, 24小时后再次炸薯条。油仍然用前一天炸过薯条的剩油, 每两锅取一次油样用于检测。油炸过程中, 及时将漂浮在油中的残留物去除, 并观察油颜色的变化。

二、结果与分析

1. 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分析

2. 花生油颜色结果

由表2所示, 低温压榨花生油的黄红比值为12.5∶1.8, 高温压榨花生油的黄红比值为15∶2.7。结果显示低温压榨花生油颜色比高温压榨花生油浅。不同温度压榨花生油由于工艺的差异, 表现出颜色也各不相同。低温冷榨花生油由于采取了脱红衣技术, 因此色泽较高温浅一些。同时, 由于没有通过高温美拉德反应并且过滤的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因此油品的颜色较清亮。

3. 花生油烟点实验结果

表3所示, 高温压榨花生油的烟点为220℃, 低温压榨花生油的烟点为260℃。由于高温压榨花生油经过了美拉德反应, 因此烟点比低温压榨花生油低。

4. 花生油滋味实验结果

由表4所示, 高温压榨花生油和低温压榨花生油都具有花生油特有的香气, 但是高温花生油略有焦糊味, 而低温压榨花生油气味天然清香。美拉德反应使高温压榨花生油具有焦糊味, 而60℃条件下压榨的低温压榨花生油的气味则是天然清香。

5. 花生油酸价测定实验结果

由表5所示, 高温压榨花生油的酸价为0.97, 低温压榨花生油的酸价0.50。低温花生油在60℃的条件下进行压榨, 保留了花生的营养成分, 同时没有添加其他的化学试剂, 因此其游离脂肪酸含量低, 酸价也低。

6. 花生油过氧化值测定实验结果

由表6所示, 高温压榨花生油的过氧化值为2.44, 低温压榨花生油的过氧化值为2.16。低温压榨花生油在60℃的条件下进行压榨制取, 因此成品花生油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也比高温压榨花生油少, 因此过氧化值相对较低。

7. 连续油炸实验对低温和高温压榨花生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分析

油炸试验共用去薯条6千克, 历时60分钟。检测数据显示, 高温花生油中的酸值从初始状态时的0.97 (KOH) /毫克/克升至1.27 (KOH) /毫克/克, 过氧化值从初始状态时2.44mmol/升升至到了4.29mmol/升, 低温压榨花生油中的酸值从初始状态时的0.50 (KOH) /毫克/克升至1.23 (KOH) /毫克/克, 过氧化值从初始状态时的2.16mmol/升上升至到了3.29mmol/升, 上升速度比较均匀。根据现场观察, 油的颜色基本上无变化, 也基本无泡沫产生。将剩余的油密封在烧杯中, 24小时后进行下一组实验,

第二组试验共用去薯条4.5千克, 历时30min。检测数据显示, 高温花生油的酸值从初始的1.27 (KOH) /毫克/克升至3.32 (KOH) /毫克/克, 过氧化值从初始4.29mmol/升升至最后的8.54mmol/升, 超过国家标准对花生油油过氧化值上限6mmol/升。现场观察发现, 油的颜色从第2锅开始逐渐加深, 但无泡沫产生, 6锅以后的薯条都有明显的苦味和哈喇味, 而冷榨花生油的酸值从初始状态时的1.23 (KOH) /毫克/克升至2.09 (KOH) /毫克/克, 过氧化值从初始状态时的3.29mmol/升至5.29mmol/升。没有超过国家标准对花生油过氧化值上限6mmol/升。经过油炸试验后, 低温压榨花生油明显比高温压榨花生油清亮。

三、结论

1. 低温压榨花生油、高温压榨花生油的色泽分别为黄∶红 (12∶1.8) 和黄∶红 (15∶2.7) ;烟点分别为220℃和2 6 0℃;酸价分别为0.50毫克/克和0.97毫克/克;过氧化值分别为2.16mmol/千克和2.44mmol/千克。

2. 油炸实验表明:90分钟内, 低温压榨花生油酸价增加了76.08%, 过氧化值增加了70.78%;高温压榨花生油酸价增加了59.17%, 过氧化值增加了7 1. 4 3%, 低温压榨花生油比高温压榨花生油更适合日常煎炸。

参考文献

[1]刘玉兰, 汪学德, 马传国等.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丛涛, 赵霖, 鲍善芬等.不同脱脂工艺制备的花生蛋白粉的营养生理学研究[J].食品科技, 2008, (1) :243-248.

[3]吴银道.浓香花生油生产工艺简介[J].粮油食品科技, 2008, 6 (6) :8-10.

[4]Pin-Der Duh, Gow-Chin Yen Antioxidant Efficacy of Methanolic Extracts of Peanut Hulls in Soybean and Peanut Oils[J].J.Am.Oil Chem.Soc, 2007, 74 (6) :745-746.

落花生教学反思优秀[大全] 篇7

对于“品花生”这一部分,文中描述得挺简单,但是,读到这里,我总觉得应该读出点什么。我问孩子们:从这一段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及家人对花生的喜爱吗?孩子们说:妈妈把花生做成几样好吃的食物,说明妈妈能干的同时,对花生也是了解的,指导它可以怎么变成让我们喜爱的食物。同时,为了花生我们特意举办“收获节”,这是多大的爱啊!可是有学生质疑:既然这么爱花生,为什么把收获节放在后院的茅亭中,不在家里呢?细心的学生立刻发表自己的发现:后院的茅亭可以赏月,环境多好啊!借着这位学生的发现,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里适合举办收获节的更多原因:赏月、吹风、传递欢笑声,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才是”收获节“的氛围!

在”议花生“部分,通过父子共议、父亲评议、全家合议来展示对花生的认识。对于父亲和孩子们的谈话部分,我让学生尝试用关联词来表示花生的好处,四年级学生对此已经信手拈来了:花生不但味美,而且可以制油,更重要的是谁都可以贱价买来吃。我进一步提升要求: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孩子们立刻想起了”物美价廉“,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花生!作者用父子之间的对话展示花生的这个特点,好不好?孩子们明白:家人一起谈论,才能展示其乐融融;而且每个孩子都很喜欢花生,都知道它的特点。那么,对于父亲的评议,有用什么方法展示花生的什么特点呢?孩子们通过自读思考后,了解父亲用对比的方法,体现了花生的不爱炫耀(谦逊低调、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最后”全家合议“部分突出重点的句子: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我问孩子们:爸爸的心里,“有用的人”、“伟大、体面的人”各指怎样的人呢?孩子们结合上文学习明白,“有用的人”要懂得默默奉献,“伟大体面的人”只顾着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只顾炫耀自己。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细致地理解,我让孩子们以我为例,告诉我该怎么样做呢?孩子们说道:老师,你不要总想着去参加什么比赛争第一,就平平凡凡地当好老师,教好自己的学生就好了!老师,即使你是个优秀的老师,也不要到处去炫耀,还是要做好自己平常事情!我一听,这是对我进行“谦逊平凡”的教育啊!这时,我们班的“智多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谁说优秀、伟大、体面的人就一定是骄傲的,就像花生一样,你看不见它地下的果实,只有接触才知道。人也一样,我们只有去接触和了解才能知道这个人的真心!孩子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啊!

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8

1、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对比、借物喻人等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一开始由许地山的笔名切入,教学中紧紧围绕谈花生展开阅读,引导学生由花生的可贵之处体会出做人的道理,最后拓展环节介绍成年后的许地山的相关经历,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文本的三个特点,“主次分明”,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内容的详略安排初步感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说教;“对比”,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花生与桃子它们的不同感受对比的写法,并进一步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写法特点,并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这一写作手法。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学第十自然段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段提问题,梳理后由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本节课结束时再次回顾,问一下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自信满满的走进课堂,一节课上下来发现问题真的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声音过大,缺乏美感。

本以为自己的声音很清脆,看录像时发现自己的声音很大,缺乏张力,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缺乏层次感,连带着课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凤老师说的`话,课堂上说话一定要轻轻柔柔的说,不要太用力,这样课才有美感。这句话早就记在心里,可是当局者迷,自己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在意。这次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看这节课,才知道自己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以后一定努力改正。

二、关于质疑能力方面的教学

教学结束后评课时,别的老师评课时提出:学生围绕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问题,交流后老师梳理总结主要有三个问题,这个环节有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嫌疑,梳理出的问题像是老师出示的。针对这样的说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课时,这三个问题我之前确实预设到,但上课时,确实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啊,学生们说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这是三个问题啊!仔细反思后发现,这个教学环节确实有问题。学生在默读课文质疑时,我巡视了解学情时发现,有些孩子提的问题关注的是花生、石榴它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如:“花生为什么长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们说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找到大的问题才会有大的收获。虽是轻声地说,前后桌的孩子们一定听到了,并且这样的话我说了两遍,听到的孩子自然不少。当交流时,孩子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预设的那三个问题了。表面上学生说的就是老师接下来的要教学的,课上的很顺,细想却没有百发齐放的美丽,当然也就没了生成的精彩,难免给人走过场之嫌,虽然这三个问题确实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个环节教学时有画蛇添足之嫌。

三、关于总结花生的可贵品质的教学

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9

天然生物材料的分子中含有羟基、羧基和共轭双键等活性官能吸附点,能够吸附多种污染物[3]。本研究采用2种常见的天然生物材料木屑和花生壳作为吸附剂,对酸性荧光黄染料进行吸附研究。为开发廉价、高效生物吸附剂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酸性荧光黄(工业纯),武强县泰丰化工有限公司;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超纯水,实验室自制。

调速多用振荡器(HY-2型),国华电器有限公司;pH计(pHS-3C型),上海雷磁仪器厂;集热式磁力搅拌器(DF-101S型),广州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干燥箱(DZF-6050型),上海实验仪器厂;分光光度计(722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高速万能粉碎机(TW100型),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1.2 吸附剂预处理

用蒸馏水清洗花生壳(购自市场的水煮花生去仁)后,于60℃烘箱中干燥,再粉碎,过筛。筛后得到的花生壳粉末用去离子水清洗直至水溶液的电导率值与蒸馏水电导率值相近,过滤的花生壳粉在60℃烘箱中烘干备用。木屑来自某木工厂,用蒸馏水清洗后,置于60℃烘箱烘干备用。

1.3 吸附实验

1.3.1 pH值测试

在各个100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50mL 150mg/L的不同pH值的酸性荧光黄溶液(用HCl和NaOH溶液调节pH值)和1.0g吸附剂,于25℃在恒温振荡器中振荡2h。吸附完成后过滤,采用分光光度计(722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测定染料浓度。根据吸附前后染料浓度变化计算吸附容量,见式(1)。

式中,q为吸附容量,mg/g;c0为染料初始浓度,mg/L;ce为吸附平衡后溶液中染料的浓度,mg/L;V为溶液的体积,L;m为吸附剂用量,g。

1.3.2 染料初始浓度测试

分别配置50、100、200、400、600、800、1000和1500mg/L的染料溶液50mL,各加入1.0g吸附剂,在25℃下恒温振荡2h,过滤分离,测定染料浓度。

1.3.3 时间及温度测试

在1000mL的锥形瓶中加入300mL 150mg/L的染料溶液和6g吸附剂,在25℃振荡,分别在时间为5、10、20、40、60、90、120和150min提取5.00mL溶液过滤测定染料浓度。重复上述操作,分别测定吸附温度为30、35和40℃时给定时间的染料浓度。

1.3.4 盐离子浓度测试

分别在6个100mL的锥形瓶中各加入50mL 150mg/L染料溶液和1.0g吸附剂,之后再各加入0、0.1、0.2、0.3、0.4和0.5g的NaCl,在25℃下振荡2h,过滤分离后测定染料的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吸附剂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受溶液pH值的影响,见图1。pH值会影响染料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及颜色,并且对吸附剂上的化学官能团的活性产生影响。当pH=4~5时,木屑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优于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随着pH值的增加,当pH=6~10时,花生壳粉的吸附优于木屑。木屑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的最佳pH值在5左右,吸附量为5.18mg/g;花生壳粉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的最佳pH值在6左右,吸附量为4.46mg/g。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木屑和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

2.2 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随着酸性荧光黄染料浓度的增加,花生壳粉和木屑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都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见图2。木屑对酸性荧光黄染料吸附高于花生壳粉。这是因为吸附剂表面的结合位点数量一定时,随着酸性荧光黄染料浓度的增加,结合位点不断被酸性荧光黄染料占据,当位点全部占据满后吸附剂不再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吸附达到平衡。当酸性荧光黄染料染料初始浓度达到1500mg/L时,在25℃下恒温振荡2h后,木屑对酸性荧光黄染料染料的最大吸附量为21.80mg/g;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染料的最大吸附量为11.00mg/g。

应用Langmuir等温方程[4,5]计算吸附后溶液中的染料浓度,见式(2)。

应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4,5]计算吸附后溶液中的染料浓度,见式(3)。

式(2)、(3)中,ce为吸附后溶液中的染料浓度,mg/L;q为吸附量,mg/g;qm为吸附剂理论最大吸附量,mg/g;kL为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L/mmol;kF为吸附剂吸附能力,mg/g;n值反映了吸附能力大小或吸附反应的强度,1/n值越小,吸附性能越好。1/n值为0.1~0.5时容易吸附;1/n值大于2时,则难吸附。

木屑对酸性荧光黄染料吸附符合Freundlich型等温吸附模型,属多分子层吸附;经过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后,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5.58mg/g与21.80mg/g实际吸附量接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型等温吸附模型[6,7,8],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3.17mg/g与11.00mg/g实际吸附量接近。木屑和花生壳粉经F型拟合后的1/n值分别为0.5374和0.5643,均小于2说明吸附较易进行。

2.3 时间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木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见图3、图4。由图3、图4可知,同一温度下,2种材料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规律具有相似性,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吸附量呈先增加后平衡的趋势,吸附时间90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反应温度在25、30、35和40℃时,木屑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量分别为5.76、5.58、5.50和5.30mg/g;反应温度在25、30、35和40℃时,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量分别为4.82、4.81、4.77和4.70mg/g。2种材料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下降,依次25℃>30℃>35℃>40℃,说明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在25℃时,木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76mg/g与4.82mg/g。

2.4 盐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加入氯化钠(NaCl)分析木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作用。从盐浓度变化的实验结果可知(图5),盐离子的加入对花生壳粉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大,在吸附时间90min,吸附温度为25℃时,当盐浓度达到0.17mol/L时,吸附量为8.66mg/g;而盐离子的加入对木屑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的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当盐浓度达到0.17mol/L时,吸附量为5.84mg/g。说明盐离子的加入促进了2种吸附剂对染料的吸附,其中对花生壳粉吸附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可能是盐离子的加入增大的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吸附量增加[9]。

3 结论

考察了木屑和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性质,结果表明:木屑、花生壳粉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受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盐浓度等因素影响,在pH为5左右,木屑最佳吸附量为5.18mg/g;在pH为6左右,花生壳粉最佳吸附量为4.46mg/g;木屑对酸性荧光黄的吸附优于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木屑和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

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90min;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下降,在25℃时吸附量最佳。盐离子的加入对木屑和花生壳粉末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有促进作用。当染料初始浓度为1500mg/L,吸附剂用量为1.0g,盐浓度为0.17mol/L,25℃下反应2h,木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1.80mg/g和11.00mg/g。

经等温方程拟合后,木屑吸附符合多分子层吸附,花生壳粉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2种材料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将常见的天然生物材料木屑和花生壳作为吸附剂,对酸性荧光黄染料进行吸附研究,为开发廉价、高效生物吸附剂提供理论基础,促进对染料废水的治理。

摘要:以木屑、花生壳粉作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吸附酸性荧光黄染料的性质,讨论了pH值,染料初始浓度,温度,时间以及盐离子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并应用等温模型分析了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5左右,木屑最佳吸附量为5.18mg/g;在pH为6左右,花生壳粉最佳吸附量为4.46mg/g;吸附最佳的条件是染料初始浓度为150mg/L,吸附剂用量为1.0g,盐浓度为0.17mol/L,25℃下反应90min、木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量分别为5.84mg/g、8.66mg/g。吸附平衡时间是90min;吸附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下降,在25℃时吸附量最佳。盐离子的加入对木屑和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有促进作用。木屑、花生壳粉对酸性荧光黄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1.80mg/g和11.00mg/g。经等温方程拟合后,木屑吸附符合多分子层吸附,花生壳粉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2种材料对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关键词:木屑,花生壳粉,酸性荧光黄,吸附

参考文献

[1]戴日成,张统,郭茜,等.印染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综述[J].工业给水,2000,26(10):32-34.

[2]Forgacs E,Cserhati I,Oros G.Removal of synthetic dyes from wastewaters:a review[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4,30(7):95-971.

[3]邱会东,段传人.农作物废弃物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7,27(1):5-7.

[4]Langmuir I.The constitution and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solids and liquids[J].Journal of America Chemical Society,1916,38(11):2221-2295.

[5]Siti Najiah Mohd Yusoff,Azlan Kamari,Wiwid Pranata Putra,et al.Removal of Cu(Ⅱ),Pb(Ⅱ)and Zn(Ⅱ)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selected agricultural wastes:adsorp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4,5(4):289-300.

[6]Gode Fethiye,Pehlivan Erol.Removal of Cr(Ⅵ)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two Lewatit-anion exchange resin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119(1/3):175-182.

[7]王晓青,张龙,刘汉湖,等.粉末活性炭对两种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51-55.

[8]马红梅,朱志良,张荣华,等.弱碱性环氧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铜的动力学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6,22(6):519-526.

落花生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0

15、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苏坊镇中心小学 陈海艳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也是围绕这部分内容展开的,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反馈衔接。接着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明白父亲通过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像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最后在自由辩论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当代社会,我要做哪一种人?(有的学生认为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默默付出;有的学生则表示做人也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但善于表现自己,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这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篇11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普童话,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符合低年级儿童特点。课文要求会认十二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大部分生字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因此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非常重要。另外,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鲜艳”“格外”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子与形象直观的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对话学生不难读懂,可以以读代讲。第三四自然段中的“每天”、“等啊,等啊”等词对于学生体会小松鼠等了很久以及焦急的心情有帮助,因此,要花点时间让学生品味、理解。第五自然段中的“自言自语”可以通过学生自拟情境来理解,同时通过朗读体会小松鼠的不解与奇怪。

在题目中有两个生字,一个要求会写,一个要求会读。于是,在导入题目之后,立即教学两个生字,通过开小火车读,指名读,让孩子会读这两个字,并给生字组词,大概理解生的字义,加深印象。

在听录音的时候,原来的设计的要求是让孩子圈出生字,并给段落标上序号。在试教过后,李老师指出在听的时候,布置这两个要求会分散孩子听的注意力,没效率,于是我改为跟着录音轻轻地读,让孩子又多读一遍课文。在生字教学的时候,原本出示的生字是没有规律的,属于随机出示,后来把这些生字分类出示,孩子在学的时候效果比较好。生字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读为主,想着让他们把这些生字先认识,能读正确。于是,分小组读,分男女读,开小火车读,去掉拼音读,组成词语读。在这一系列读之后,孩子对于生字基本上能够读准确,不会认错,初步接受了这些生字。但是这步设计,我只重视了字音的教学,生字教学分为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而我在设计的时候,忽略掉了字形和字义,虽然讲的时候有涉及到字形,组词也涉及到字义,但是没有重点讲解,需要重视。

第一段教学,我主要讲解“一朵朵,旁边,格外和鲜艳”这四个词语,主要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四个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像“一朵朵”这一类的词语。在教学的时候,对于一朵朵孩子能够迅速接受,但对旁边这个词语,学生简单的把它理解为了左右,其实应该是四周都叫做旁边,于是在教学中,我联系实际,以孩子为参考目标,让他们理解旁边。在“格外鲜艳”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图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因此,效果比较好。

在写字教学中,我主要讲了“里和果”这两个字,由于这两个字比较像,所

《鸟啼》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2

《鸟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模块“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英国作家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 表达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神奇生命的由衷赞美, 生发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告诉人们应该向鸟儿那样面对严冬, 面对死亡, 面对苦难, 面对绝境, 不哀伤, 不沉沦, 勇敢地面对, 顽强地抗争, 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这种哲理性很强, 集情、景、理于一身的文章, 一直以来都挑战着教师的理解和教学。

《鸟啼》沿着“聆听——思考——礼赞”的思路展开。文章对鸟和鸟啼的变化描写 (鸟复苏, 到微弱的啼鸣, 再到悦耳的声音) 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死与生虽不相容, 但春天必然来临, 生命的冲动谁也没法阻止, 表达了作者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启示人们像鸟一样向死而生。

文章理解上的难点在向死而生的内涵上。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 是基本内涵。这种生命解读, 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理解了死, 才能理解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 才能看清自身发展的无限。

二.教学设计

教材编写者建议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围绕这个建议, 笔者三轮教学采取了三种不尽相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 (简) :

1. 听一听:鸟啼有什么特点?

2.看一看: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啼鸣?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鸟啼放在这样—个环境中?

4.想一想:鸟啼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5.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

第二轮教学设计 (简) :

1.反复朗读课文, 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段重点朗读。

2.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供学生研习。

(1) 课文第一段:“横陈”“吃净”是什么意思?作者写鸟儿的死亡如此惨烈目的是什么?

(2) 面对死亡, 鸟儿们有哪些表现?请标注体现鸟儿表现的句子并朗诵。

(3) 对鸟儿的这些表现, 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标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诵读并赏析。

(4) 文中作者对死亡和生命有哪些认识?给你什么启发?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轮教学设计 (详) :

1.迅速浏览全文, 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作者从这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变迁的第一阵爆发。

大家不难发现, 文章1—8节就在写这场变迁的爆发, 之后就是作者的感悟。那么, 这场变迁是怎样的变迁?

明确:冬天——春天

文章中鸟啼成为了春天来临的主要表现内容, 那么冬天呢, 通过描写什么内容来表现?

明确:鸟尸

在原文中哪个地方进行了集中描绘?

明确:第一节。

请同学朗读、思考, 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幅画面的特点。

明确:死寂、毫无生气、恐怖、凄凉。

所以, 这散落遍地的鸟尸就象征着死亡。那么, 鸟啼呢?作者笔下的鸟啼也并非纯粹的, 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趋势呢?

明确:鸟啼象征生命。

面对冬天充满死亡气息的鸟尸的画面, 我们倍感凄凉压抑, 那么, 面对春之鸟啼, 我们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喜悦。

哪一小节最能体现这种喜悦之情?

明确:分析赏读第6节。

2. 作者从鸟啼中听出了这样一场变迁的爆发, 有了怎样的感悟呢?请自由朗读9—15节, 寻找观点句。

明确:提示找观点句的方法。“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那么, 围绕观点句, 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一谈。

明确: (学生分别分析) 作者认为, 生命和死亡全部相容。死亡犹如冬天, 不能选择;生命更像春天, 不能抑制, 所以, 他认为要像鸟儿们那样“向死而生”。

鸟儿是怎么做的?找出文章中的描写。

明确:第14节。放声高歌。“它们不能哀伤, 不能静默, 不能追随死亡”与“它们不哀伤, 不静默, 不追随死亡”的比较。

3. 当我们面对人生中不能选择、不可避免的困境、挫折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做?“向死而生”是否给了我们一定的人生启迪呢?

明确: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得珍贵, 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海德格尔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向死而生!世界不能选择, 春天不能抑制——生命的力量不可阻挡。向死而生的生命, 才显得更加可贵与伟大。

4. 结合你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感悟, 寻找一些熟知的事例 (历史人物或身边人物) 加以阐述。

三.反思评价

以上三个教学设计是笔者在2004年、2007年、2010年分别使用的。2004年的时候, 刚刚接触新课程的理念, 正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试用,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听———看——想———拓”的思路, 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07年的时候, 苏教版高中教材已完整使用一轮, 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注重形式的基础上, 重视了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到了2010年, 教材使用两轮, 对教材的优劣势有了明晰的认识, 也接受了文本细读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就形成了上述的设计。比较这三种设计, 我以为只有进行文本细读才能更加接近语文的本质, 让语文更有语文味。

1.文本细读或可避免语文的“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倾向。新课改以来, 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人们在为语文不再枯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欢欣鼓舞的时候, 突然发现, 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 娱乐味越来越浓。动辄讨论, 动辄活动, 课堂热闹了, 却丢掉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涵咏;不在文本中品读字词句篇, 却跑到文本外面研究与理解文本没有关系的问题, 种了人家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丢了语文的根。我至今仍保留着2004年上《鸟啼》时所用的课件, 声音、色彩、画面不可谓不精致;我至今也还记得在“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这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有识之士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不说“振聋发聩”, 亦不说“醍醐灌顶”, 但着实让我警醒:热闹能带来快乐的氛围, 却不一定能带来快乐的语文!2007年的教学设计, 走出了繁杂, 走向了语文的技能训练, 但总也感觉少了一些语文味, 有“应试化”的影子。第三个设计, 立足于文本设计, 着眼于文本字词句的解读, 让学生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 同时也学会表达思想。个人认为, 文本细读有效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基本倾向。

2.文本细读应该关注到文章的“文”、“质”、“道”三个方面。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 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文本, 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解读文本, 就应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道、文本之质。高中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加之编者明确的编排意图和作者直白的抒情议论, 学生说出文章的主旨似乎并无困难。因此, 有老师提出, 这篇文章不值得上。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教材编写者大概会首先反对。苏教版教材按人文话题组元, “珍爱生命”这个专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 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告诉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 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 “人生才更有价值, 生活才更加精彩, 生命才能永恒” (以上均引自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珍爱生命专题内涵解说”) 。可见, 《鸟啼》一文构成了编者对生命的认知和思想体系, 不教的话, 显然不能将编者“珍爱生命”专题的编写意图忠实地贯彻下来, 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更重要的是, 在接受媒介多、接受途径广的信息社会, 学生缺少的不会是思想, 而恰恰是表达思想的方法, 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比“文”、比“质”更重要。第三个教学设计恰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以赏析“哪一小节最能体现春天鸟啼的喜悦之情”、“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在感悟思想的同时掌握了技能。笔者以为, “因道悟文”是近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重视和强化的。

上一篇:图书馆党支部书记2010年度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夏感》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