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共14篇)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指纹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四、进行指纹印画
1.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2.引导幼儿相欣颀赏指纹印画、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因为《熊出没》是本班孩子很喜欢的动画片, 所以他们很快地对活动产生了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 孩子们比较投入,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材料, 并得出结论, 活动结束后, 大部分孩子都能了解到:指纹有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但整个过程却也伴随着忙碌与慌乱, 幼儿忙着操作, 教师忙着指导。
例如, 许多孩子将自己的指纹印满了整张纸, 还有的幼儿因为太用力而将纸按破, 一些幼儿因为蘸了太多的印泥而无法看出自己的指纹。后来, 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反思, 并与其他老师进行了讨论, 我意识到, 我的这个教学活动缺少了科学活动的最核心的部分, 那就是幼儿的自主探索。在这个活动中, 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将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动手操作混淆在了一起, 甚至以为幼儿操作了就是探索了, 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
其实真正的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做活动的主人, 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 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科学活动对幼儿最大的吸引就在于它的动手操作, 而动手操作如果不是幼儿自主探索的, 那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应该意识到, 动手操作只能是自主探究的一种途径, 科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自主探究为前提, 不能舍本逐末。
一自主探究应该是有准备的动手操作
首先,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这次活动中, 我以“让幼儿看指纹图案, 猜一猜它在身体的哪儿”来引导幼儿发现指纹。因为孩子们没有任何关于指纹的经验, 所以他们有的说在鞋上, 有的说在肚子上, 还有的说在腿上, 可就是没人发现它在手指上。因此我只好提示他们, 让他们看一看自己的手指上有没有。虽然孩子们后来都发现了, 但他们并没有觉得很开心, 因为这是老师发现的, 而不是他们发现的。
其次, 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次活动,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材料就是印泥。活动之前, 老师已经尝试印出指纹, 也成功了。可是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 孩子的手指太小、太嫩,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指纹清楚地印出来, 因此大大地降低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与热情。由此,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前, 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 为他们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与活动材料, 让他们能够有准备地动手操作, 为自主探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二自主探究应该是幼儿主动的动手操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领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猜测结果——拟定计划——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分享”, 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应以幼儿的主动性为前提, 否则它将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而不能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与能力。
本次活动中, 幼儿动手操作了两次。一次是在一张小圆片上印上自己大拇指的指纹, 另一次是在一个统计表中印出自己五个手指的指纹, 从而感受指纹的独特性。可是, 这两次操作我都以“请你怎么做”的语气来要求孩子, 并没有给予他们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使得他们的自主探索变成了机械的动手操作。因此,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 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幼儿去思考, 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如在此活动中, 如果教师将“请你怎么做”换成“你有什么办法来找到自己的指纹?”那么将更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究。
三自主探究应该是有目的的动手操作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 每个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都应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但一个好的教学活动, 尤其是科学活动, 还应该让幼儿也能有这种目的性, 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操作。放任自由或者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强加给幼儿都不能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这就需要老师审慎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科学探索要靠问题的不断推动, 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幼儿向一定的方向观察探索, 以问题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老师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静电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现象,他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设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一、使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出静电是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的,并发现带静电的物体能吸附轻物的特性。
二、了解静电的用途和去除静电的方法。
三、体验科学实践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塑料泥工板、旧袜子。
二、自制纸蝴蝶、纱巾、塑料棒,每个幼儿一份;米粒、沙子、纸屑、泡沫、羽毛,每组一份。
三、相关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片和魔术感受静电
老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张照片(如图1)有趣在哪儿?”在幼儿发现了照片的有趣之处后,老师问:“你们猜一猜,她的头发为什么会飞起来?”在幼儿进行了各种猜测后,老师说:“其实我知道她的头发会飞的秘密,我也可以让头发飞起来。不信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试看。”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然后把在衣物上反复摩擦过的塑料泥工板放在他的头发上方。老师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看他的头发也飞起来了。你们发现头发飞起来的秘密了吗?”请幼儿自由想象。(如图2)
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揭示:“秘密就在于塑料泥工板和我的衣服反复摩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静电。”接着,老师带领幼儿重点练习摩擦起电的动作。
二、探索有趣的静电
1.“怎样让纸蝴蝶飞起来?”
老师给幼儿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有自制纸蝴蝶、塑料棒、纱巾等,请幼儿尝试让纸蝴蝶随着小棒飞起来的方法:“刚刚,我们的头发被静电吸了起来,你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让纸蝴蝶飞起来吗?我的要求是不能用嘴巴吹,也不能用手触碰纸蝴蝶。”
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出了用塑料棒和纱巾摩擦产生静电吸住纸蝴蝶,使它们飞起来的方法。老师总结:“原来是小棒在纱巾上来回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纸蝴蝶飞了起来。”(如图3)
2.“谁能被吸起来?”
老师提示:“我们用带静电的塑料棒吸起了纸蝴蝶,它还可以吸起哪些东西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米粒、沙子、羽毛、纸屑、泡沫。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再试一试,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被吸起来,哪些东西不可以,并把你们的发现用打勾和打叉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再次进行探索,记录游戏的结果。老师在将所有幼儿的记录表汇总后,与幼儿一起讨论,并总结:“原来塑料棒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后,只能吸起很轻的东西。”
三、讨论怎样利用、去除静电
1.利用静电的小发明
老师:“聪明的人会利用静电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我可以现场做一个静电拖把呢。”老师一边用旧袜子现场做拖把,一边介绍:“我这个静电拖把很厉害,丝袜和地板摩擦产生静电,拖把可以把地上的头发丝和灰尘吸起来,使我们的地面变得很干净。”老师做好后现场示范,并邀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试试。(如图4)
老师说:“除了利用静电的原理做出静电拖把外,还有很多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老师展示静电手套、静电打印机、静电球等的图片。
2.去除静电的小妙招
老师:“静电虽然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比如在握手、开门时我们会碰到忽然产生的静电,手会麻麻的。你们遇到过类似现象吗?”
在小朋友讨论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后,老师说:“看来静电有时候的确挺麻烦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除它们呢?”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通过握手或开门前先摸墙或金属物件、梳头前将梳子弄湿、靠着墙脱衣服、多喝水、在室内使用加湿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静电。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两个干燥物体之间摩擦后会产生静电。还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小发明,了解了去除静电的小妙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秘密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呢。”
反思
反思
在活动中,我遵循《指南》的建议,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给他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进行独立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是层层深入,前面一个环节为后面一个环节埋下伏笔,从感受静电现象到掌握静电产生的方法,再到探索静电可以吸起东西的特性,最后顺势引入静电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层层深入地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逐步了解了静电常识。
(本栏责编 叮 咛)
活动目标:
1.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类型。
2.了解指纹的用途,尝试用指纹类型的不同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幼儿的动手及探索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课件《奇妙的指纹》、指纹记录表23份、水彩笔23份、展板3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我们的小手真的很能干,而且我们的小手上还藏着一个秘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的小手,看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3,通过课件让小朋友了解三种不同指纹类型的特征。
4,通过仔细观察辨认自己的手指指纹属于哪种类型并填好记录表。
5,将幼儿记录表进行展览并对结果进行总结。
6,通过课件让幼儿了解指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游戏《我是小侦探》,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了解指纹画
活动延伸:
1,我们奇妙的指纹还有哪些用途呢?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探索。
2,回家后可以创作一幅漂亮的指纹画哦。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活动重难点:
通过玩风车,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能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电吹风;电风扇;纸扇、书本若干;音乐;多于孩子人数的风车、纸扇、电风扇。活动过程:
一、感知风,认识自然界的风,自己动手制造风。
1、老师今天要和小朋友玩变魔术的游戏,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用纸扇给小朋友扇风。)教师:刚刚感觉到了什么?
2、有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导幼儿从天上白云飘、树叶摇、红旗舒展、小草点头等方面来理解。还可以说舒服、冷热等感觉中理解风。)
3、教师出示小风扇,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
4、我们小朋友也能制造风,大家动手试一试。(幼儿身边准备了纸扇、彩带、书本等让幼儿制造风、感知风的工具)
5、教师小结幼儿制造风的方法。(吹、扇)
二、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小朋友和风玩得真开心,老师这里有一些风车,它们也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要求小朋友玩的时候要照顾自己的风车(观察),跟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挑选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教师放音乐,制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典型的玩法。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让你们的风车宝宝也休息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么让风车宝宝转起来的?”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跑一跑、甩一甩的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小朋友真能干!
三、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老师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我能变出一个东西,它可以让很多的风车一起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电风扇吹风车)小朋友除了电风扇还有其他什么办法能让风车宝宝转起来呢?请小朋友拿着小风车,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探索风车的奥秘吧!教学反思:
执教者:刘洪
活动目标:
1.找寻身边的洞洞,知道洞洞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探究洞洞的用途,体验探究的乐趣。
3.喜欢动手操作。
活动准备:
洞洞实物若干洞洞串珠玩具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们的身体洞洞
1.小朋友们都猜过谜语,今天刘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哟:一个葫芦七个洞,有的洞会动,两个洞口朝下,两个洞口分西东。猜一猜这是我们身体的那一部位呢?……
我们的脑袋真像一个葫芦,一起来数一下是不是七个洞呢?……哪些洞是会动的?哪两个洞口朝下?哪两个洞口分得很远呢?
如果说鼻孔是闻气味的洞洞,那么眼睛是干什么的洞洞呢,那嘴巴又是做什么的洞洞呢?耳朵呢?这些洞洞一直在为我们服务,小朋友可不能用手乱挖呦!
2.除了这些洞洞,我们的嗓子、肚脐眼、汗毛管也是洞洞。而且我们的身体还可以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你们看刘老师先用手在前面做了一个望远镜洞洞造型,在用手臂和腿做了一个大洞洞造型,你能用身体摆出什么样的创意洞洞造型呢?……让我们一起对着镜头听着老师的口令,用我们的身体来玩一玩有趣的洞洞造型好吗?刘老师还想邀请你们的老师和刘老师一起来创意洞洞造型,你们帮我们喊口令好不好?等课下小朋友也可以一起组合呦。
二、生活中的洞洞
1.刘老师身上穿的衣服也有许多洞洞,帽子洞洞、领子洞洞、上衣下摆洞洞,你的衣服上有哪些洞洞,我们来找一找。
2.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许多洞洞,孩子们一起行动起来找一找、说一说。
3.(展示苹果和南瓜的洞洞)你还吃过哪些有洞洞的水果、蔬菜或其它点心和零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4.还有许多动物朋友也住在洞洞里,你知道哪些动物朋友住洞洞吗?(蚂蚁、老鼠、蛇、青蛙、小熊、蚯蚓等)
5.洞洞真是太有趣了,刘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现在请你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它是什么洞洞,听清楚了:这是一个洞洞,这是一个有趣的洞洞……(炒菜锅、洗衣机、垃圾桶等。)想一想你还看到那些洞洞物品呢?
三、洞洞的用途
洞洞宝宝真是无所不在,而且在我们生活中洞洞的作用可大了,刘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洞洞实物宝宝,请小朋友们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洞洞宝宝仔细研究研究,这个洞洞宝宝哪里有洞洞?这些洞洞有什么作用?来,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洞洞宝宝吧!
四、操作活动:穿项链
老师提醒我们注意看她做示范。 她先拿出试管,接着将蜂蜜倒入试管, 之后又往试管里倒蓝色的水, 最后再倒入酒精。 她耐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看清楚了吗? 老师往试管内倒入了哪三种液体? ”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蜂蜜、水和酒精。 ”老师接着说:“蜂蜜最重, 要倒在最下层;水比蜂蜜轻,倒中间;酒精最轻,所以倒在最上层。 ” 这时, 我看到试管里有黄色的蜂蜜、 蓝色的水和无色的酒精,三种液体很分明。 老师示范完, 让我们自己动手做鸡尾酒。
我们小组,我带了蜂蜜, 另外两人 分别带了 酒精和水。 开始做实验,我们没按老师说的操作, 加了蜂蜜之后接着加酒精,最后才加水。 结果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试管不见三色。 我想起了老师的提示, 于是对组里的同学说:“水比酒精重, 应该倒在中间才对。 ”于是我们又做了一次。 这一次, 我们先加蜂蜜,再加水,最后加了酒精。 试管里也呈现三种颜色,我晃了一下试管里的鸡尾酒, 鸡尾酒没 有因为晃 动而变化。 我们高兴地大声喊道: “我们成功了 ! ”老师走了过来,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是一堂有趣的科学实验课,它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 都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才有获取成功的希望。
点评:
关键词 网络 ;考勤管理 ;信息系统 ;指纹识别 ;移动
中图分类号 F302.2
Abstract A brief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attendance management mode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network fingerprint attendance system was proposed. The function and work flow is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network fingerprint attendance system, in order to exert better efficiency and practicability.
Key words network ; attendance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system ;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 mobile
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活节奏和社会效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是科技信息的科研院所,理应走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立项设计并开发全天候移动考勤系统,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1 现状
指纹的唯一性与稳定性已得到有力验证,并在司法、公安和各种安全防护系统中广泛应用。指纹识别作为模式识别最先涉足的领域之一,发展极为迅猛[1-3]。国外很早就将先进的指纹识别技术并应用于考勤系统[4,5]。目前,国内的指纹考勤已得到非常普遍的应用,并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热科院推行了公正公开化的考勤管理制度。以现有考勤系统为例,每天上午上班8:00,下班12:00;下午上班14:30,下班17:30,都要进行指纹考勤。现在的做法是,指纹考勤后,考勤记录存储在考勤机里,月末用移动存储设备复制出来,打印并公布,大家再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补签。
2 问题
现行考勤机制在执行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不绿色环保
考勤表需要每月打印,补签单也需各自打印,有时还需补出差单,而这些都可无纸化进行,可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2.2 效率低
当天有需补签的,要等到月末才能补签;临时需出差的,也不能及时补签,仍要等月末才能填出差单和补签单,这些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来提高效率。
2.3 规程不人性化
补签要到月底进行,而出差多或者临时任务多的同事很可能到了月底都不记得当月每次需要补签的事由;流程上,每个成员都需要部室主任签字,然后逐级上报,倘若领导出差了,未提供远程办公方式,对个人和办公室都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3 考勤系统
针对以上问题,应重新考虑优化网络考勤系统。此系统主要要求能灵活地进行考勤和补签,且能无纸化地运用系统完成考勤、补签、出差单等的办公流程,最终开发出一套能在手机上运行的软件,以便随时随地连接到系统完成考勤工作。
3.1 系统设计要求
硬件方面,现有的指纹考勤机支持直接与电脑相连,考勤管理电脑连上现有的办公网内,所有人可以访问。系统方面,考勤系统运行在考勤管理电脑上,系统在非工作时间自动读取指纹考勤机内的历史数据,存入数据库内,数据库建立在考勤管理电脑的硬盘内。
账户级别方面,分为员工、部室负责人、考勤管理员。员工账户只有考勤查看、补签、出差等功能;部室负责人除了考勤查看、补签、出差外,还有对本部室人员的补签单和出差单的审核功能;考勤管理员有考勤查看、补签、出差和各类考勤表的功能。
3.2 系统流程
3.2.1 考勤和补签流程
建立考勤系统后,考勤流程将会简化。员工凭自己的帐号密码登录系统,能够查到当月的考勤表单和历史考勤表单。在表单里,用醒目颜色标出非正常考勤、需要补签的考勤记录。只需复选需要补签的记录,生成补签单,日期和基本信息自动填写,可选择因公或因私,有输入栏可输入事由。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部室负责人”将补签单流转到下一流程。
部室责任人登录会收到本部室的补签单,点击可查看详细,点击按钮“不批准”则返回给补签人员修改,点击按钮“批准”则在系统里生成补签记录。流程结束。
设“生成出差单”一栏,若是因公,可以自动生成出差单,出差单自动读取帐号的基本信息,填单日期需选择。此功能适用于临时或紧急出差。补签单和出差单均有打印功能,可供打印签字。
3.2.2 出差流程
出差单流程可简化。如果不是临时或紧急的出差,而是有计划的,可适用出差流程。员工凭自己的帐号密码登录系统,点击出差,生成出差单,填报日期和基本信息自动填写,出差时间、地点、事由、随行人员、经费等需选择或输入。填写完毕后,点击“提交部室负责人”将出差单流转到下一流程。
部室责任人登录会收到本部室的出差单,点击可查看详细,点击按钮“不批准”则返回修改,点击按钮“批准”则可预先在系统里形成补签单,出差人员在出差时间无需再考勤。流程结束。
3.2.3 多种辅助功能
考勤管理员登录后,能够查看修改所有的考勤记录,复选条件,能够生成各种报表。有打印功能。更方便地,考勤系统将有移动功能。开发一套移动系统应用,使一般人员和部室负责人在手机或手持移动端上也可进行考勤、补签、出差、审核等的操作。另外,系统要具有数据接口预留,为将来全院施行无纸化做好对接。为了确保安全,考勤管理员必须在本地进行。
nlc202309021120
3.2.4 分析
建立网络考勤系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成本和预算方面,以现有条件为基础,考勤机已安装,服务器和数据库能自筹。前期调研也基本完成,软件设计有许多现成的指纹考勤系统可供参考[6-10],可以自行完成,不需要另外预算。需要解决的是一台考勤PC机电脑,培训和软件采购和著作权的费用。
4 结语
以指纹做信息,是物联网的进一步推广应用。用物联网和移动信息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对考勤流程进行映射,无纸化进行考勤、补签、出差报表等工作,提高了人事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节约了资源能源,真正符合绿色环保的标准。倘若在本所得以实施,便可在全院进行推广,甚至推向社会,解除各单位职工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
参考文献
[1] 王拥国. 基于指纹识别的员工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
[2] 章 通. 网络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2):73-74.
[3] 李兴春. 指纹考勤系统研究[D]. 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7.
[4] Adhami R,Meenen P. Fingerprinting for security[J]. IEEE Potentials,2001,20:33-38.
[5] Shin J H,Hwang H Y,Chien S I. Minutiae extraction from fingerprint images using run-length code[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71:577-584.
[6] 张 欣. 基于uIP与RFID技术的门禁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D]. 苏州:苏州大学,2005.
[7] 陈 东. 基于Web的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8] 张娟音. 基于企业无线局域网的OA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9] 焦玉君. 盐步职业学校校园一卡通考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0] 王文涛. 网络化指纹考勤系统研究与实现[D]. 济南:山东大学,2009.
生活中能够转动的物体很多,孩子对于转动的经历也有很多,他们乐此不彼地玩过儿童乐园中的“摩天轮”,看到过理发店门口转动的灯箱,也曾不止一次地想偷偷拆开带发条的玩具,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游戏中幼儿会问:我的风车怎样能转得更快?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也会转动?等等问题……转动真的是无处不在。本次活动意在使幼儿在操作中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并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最后通过课件的观赏进一步提升孩子对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一、活动目标:
1、在试试、玩玩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 并初步感知力与转动的关系,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2、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二、活动准备:
1、铅笔、竹签、筷子、塑料玩具、花型纸片、毛茛等
2、一段欢快的音乐,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听音乐和孩子一起做有关身体转动的各种动作,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和孩子们一起说一说、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1、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探索,提问:请你想办法使这些物体转动起来?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提问:你玩的什么?怎样使它转动起来的。(和好朋友交流一下,并请个别幼儿回答,并上台交流)
4、师幼共同总结:刚刚我们小朋友都发现了转动的秘密,所有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轴心做圆形运动。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力与转动的关系
1、今天老师还给每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件好玩的玩具,请你吹一吹、和好朋友比一比谁的花朵转动得快,为什么?
2、在玩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发现吹的时候用力大花朵转得快,用力小花朵转得慢的有趣现象。提问: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师幼共同总结:原来,吹的时候用力大花朵转得快,用力小花朵转得慢。
(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谈一谈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1、小朋友在家里、大街上、公园里还见过哪些东西会转动?它们的转动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1、善于观察,发现指纹的秘密。
2、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对指纹的作用大胆发表建议。
【活动重点】
了解指纹的.不同,以及指纹于每个人的意义。
【活动难点】
培养善于观察,乐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课件、印泥、白纸若干。
配套课件: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有趣的指纹》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指纹的作用
师:咦……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中有人用指纹打卡,开门,画画等)
幼:他们是在开门,那个是“指纹锁”,用拇指在门上那个发光的地方按一下,门就开了……
师:那两个人是在干嘛呢?他们看起来很开心,为什么在纸上按了自己的手印?
幼:他们是在商量事情,然后都同意了,就按了手印,我在电视上看过,我爸爸说,两个人同意就会按手印!
教师总结:指纹的作用很多,可以用来开门,签字画押,打卡,还可以画画等。
二、指纹有不同,是我们每个人身份的象征
三、指纹作画,加强认识
一、投放激趣、探索材料,引发幼儿游戏行为
教师在科学区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时,注重投放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游戏的可操作性材料。同时,引导幼儿将已获得的与主题相关的经验通过科学小游戏,进一步巩固已获取的科学认知或满足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游戏:《会说悄悄话的传声筒》
大班科艺主题“神奇的管子”活动中,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一次性纸杯和细绳,孩子们用绳子把两个纸杯连接起来,玩起“打电话”的游戏。教师看见便问:“为什么纸杯之间连着一根绳子可以‘打电话呢?还有什么材料连接起来可以传递声音呢?”孩子们说:“绳子就像电话线,可以把声音从这一头传到那一头。”“嗯,纸杯就像大喇叭,可以把声音放大。”答案各式各样,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去科学区探个究竟吧。
教师的提问引起幼儿对“传声”的秘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满足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在科学区丰富了各种PVC管材料,有空心的、实心的。孩子们两两合作,一个对着孔说话,另一个在另一头对着耳朵听,发现了许多秘密。如:空心的管子能传递声音,实心的管子不能传递声音;管子拐弯了也可以传递声音;所有的管子接在一起仍旧可以传递声音呢!
“PVC管能说悄悄话,那塑料管、橡皮管会说悄悄话吗,谁说的悄悄话最清楚呢?”教师的这个问题再次激发了孩子进一步探究“传声”的好奇心。他们找来各种材料的管子,玩“说悄悄话”的游戏,发现不同材质的管子传递声音的大小不同。有的说:“竹子说的悄悄话有回音啊,听不太清。”有的说:“橡皮管的洞洞太小了,所以声音也很小。”孩子们把游戏中的发现记录在一张表格上,表格内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管子能说悄悄话,什么管子不能说悄悄话,哪个管子传递的声音最清楚……
“会说悄悄话的传声筒”游戏一直吸引着孩子,这与教师提供的有力的教育支持是分不开的。丰富游戏材料的投放、启发式问题引导与游戏朋友身份的介入均是优化科学区的有效举措。
二、拓展科学探索空间 丰富幼儿游戏体验
教师们通过研讨明白了科学区不是仅局限于有限的室内空间,是可以拓展到室外的,这样,孩子会获得许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如:带领孩子到室外的种植园里探索花果蔬菜的生长过程,在戏水池中体验水的流动性奥秘,在草地上寻找各种昆虫,在沙坑里了解沙子的可塑性……孩子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不仅是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丰富游戏体验的过程。
游戏:《种植园地妙趣多》
春天万物复苏,孩子们在植树节那天撒下了许多青菜种子,给青菜种子施肥成了孩子们最乐意干的事。一天,孩子们在施肥过程中突然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小洞洞,好奇心驱使着孩子们挖开泥土,发现湿漉漉的泥土居然藏着蚯蚓,它们正调皮地玩着“钻洞洞”的游戏呢!一群孩子用铲子拨弄蚯蚓,另一群孩子大声说:“绘本图书上说这是给种子松土呢,我们不能伤害蚯蚓。”在孩子们的保护下,蚯蚓依旧悠闲地蠕动着。
害虫把叶子吃光了,孩子们心疼得很,弯着腰找虫子、捉虫子。一位孩子说:“虫子什么时候能捉完啊,我们可以给菜打农药,虫子一下子就能全死光。”于是,这个孩子把会种菜的爷爷请来为蔬菜喷洒农药,爷爷告诉孩子们洒了农药的蔬菜要经过水的浸泡才能食用等生活常识。等到青菜长大成熟了,孩子们开心地采摘自己种的青菜,并且与老师们一起分享品尝青菜,那种兴奋与喜悦真是溢于言表啊!
种植活动是开放性的科学劳作游戏,是孩子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是最自然的游戏,也是有了异样体验的游戏过程。将科学探究渗透到大自然中去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大自然、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孩子们通过与成人交往、互动,与花果蔬菜、雨露草虫对话,进一步探寻人类、动植物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发挥我们的智慧,创造世界和改变世界。
三、开展区域联动,生成游戏新情境
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已有区域整合和区域联动意识,他们不再将每个区域割裂开来,而是建立了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在的联系了,尤其重在科学区与其他区域的联动。通过互串区域,产生更多新游戏与情境,幼儿间的流动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社会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动发展。
游戏:《送蛋蛋宝宝回家》
小一班的孩子们正在科学区玩“送蛋宝宝回家”的游戏,只见小志从卡片盒里倒腾了许久,教师走过去问:“小志,你在找什么呢?”小志说:“我的蛋妈妈的图片不见了,蛋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妈妈,就不能回家了。”斌斌走过来,一起帮助小志找“蛋妈妈”的卡片。
老师轻声说:“找不到蛋妈妈,我们能不能想其他办法呢?”紫萱眨了眨眼睛说道:“我们可以重新画一张啊!”“不行,不行,重新画会很慢的。”小志急忙喊道。这时候,阅读区的浩浩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画册说:“画册里有很多蛋妈妈,我们一起把蛋妈妈剪下来吧。”老师说:“嗯,这个办法好。”孩子们便把画册抱到美工区用剪刀剪起来,有鸡妈妈、鸭妈妈、鸵鸟妈妈、恐龙妈妈。孩子们把剪好的蛋妈妈图片们贴在各自的小房子上,再挑选各自的蛋宝宝模型放进对应的蛋窝里。
“送蛋宝宝回家”是典型的配对游戏,科学区与阅读区、美工区之间的孩子间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互动,这种孩子间的流动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社会交往的机会,产生更多新游戏与情境。三个区域的孩子们相互帮助,一起找图书、一起剪纸、一起配对,共同合作解决困难,充满温暖与友善。教师有意识的发表意见,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孩子,引导幼儿找到最快最便捷的方法,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合作性得到发展。
四、提供游戏化言语支持,深化幼儿探索行为
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活动时,要善于根据幼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支持性教育行为,其中不乏趣味性、启发性和游戏化的言语支持。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深入探索,不断地去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游戏:《奇妙的水波纹》
科学区中教师看见孩子们正用小石子、梳子、木棒、木板等材料在玩水,问道:“你用这些材料去搅动水,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啊?”孩子说:“会溅出水花。”有的孩子兴奋地喊道:“我扔了一颗石头,水会有一圈一圈的圆。”有的孩子:“我用木棒用力搅动水,水有漩涡了。”在对话中,孩子相互分享自己的发现,探究不断进行下去。接着,教师问:“能有什么办法把这些好看的水波纹保存下来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可以用手机拍下来,可以画下来,可以用宣纸漂染下来。教师点头道:“这个办法好,我们行动起来吧。”
孩子们到美术区取来墨汁和宣纸,用漂染的方法在水里滴一滴墨汁,观察墨汁在水中慢慢晕开的图形,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极了,有的说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有的说像天上飘来飘去的云,有的说像张开翅膀的蝙蝠……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宣纸快速在水面上漂染,把美丽的水波纹留在宣纸上,相互观察、比较、欣赏。
游戏中,孩子们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观察水波纹的变化,并且想出各种办法去创造不同的水波纹,然后很自豪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更令人惊讶的是,孩子们能想到用漂染的形式把墨汁晕染的水波纹留在宣纸上,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游戏了,反映了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把科学知识与艺术创造完美结合起来。
随着科学区游戏化策略的不断优化,孩子们对科学区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游戏的过程越来越精彩,教师的组织越来越得心应手。
“优化”没有止境,好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一百个孩子创造一百种教育方法,支持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红岭幼儿园)
责任编辑:卢筱红
1、体验探索鸡蛋的快乐。
2、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几种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人手一托盘,盘内有一小筐(筐内有两个鸡蛋),一只小碗,一条小毛巾。
2、活动室:清水、软垫、手电筒、暗箱,电火锅。
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鸡蛋(一个生,一个熟),请幼儿说说鸡蛋的特征,请幼儿猜
哪一个是生鸡蛋,那一个是熟鸡蛋。小朋友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
2、请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端着混在一起的小筐鸡蛋,利用手电筒、软垫、清水等材料,自由探索分辨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操作后得出的结论。
教师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帮助幼儿归纳出生熟鸡蛋。
4、共享鸡蛋。
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自己分辨出来的熟鸡蛋剥壳,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分辨出来的生鸡蛋煎炒,与大家共同品尝。
反思:
这个活动来自幼儿的生活,鸡蛋是幼儿在活动中最常见的东西,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分辨熟鸡蛋和生鸡蛋,他们露出茫然和好奇的表情。请幼儿说说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有的说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分辨;有的说用摇的办法来分辨;有的说在地上滚来分辨;有的说根据轻重来分辨;有的说用转的方法来分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表现出浓厚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开始操作尝试。(在这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不知道怎样来拿鸡蛋玩,生鸡蛋破了好几个。)我请幼儿回到座位,对他们说:鸡蛋宝宝还有话要对你们说。我模仿鸡蛋宝宝孩子们提出要求玩鸡蛋时要轻拿轻放,并示范。有了这个要求,在操作时幼儿都小心翼翼地玩。在孩子们探索中,我重点观察、引导孩子用手电筒来分辨。(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手电筒很感兴趣,在桌子上玩起手电筒。可能在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用光来分辨东西的经验,我自己就拿着手电筒在暗箱里操作,嘴巴轻轻地说:分出来了,我知道熟鸡蛋和生鸡蛋。拿着手电筒玩的孩子被我吸引过来,我趁机引导他们怎样用手电筒来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玩起来。)孩子们在交流共享经验时,对自己手里的两个鸡蛋又混淆不清。(引导孩子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商量讨论,一致通过在熟鸡蛋上做标记。)再次操作并提出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分辨,我不断提醒幼儿分辨好了贴上标记。(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就分辨好了,我就请他帮助能力弱的孩子或者再去尝试其他方法,或让他们找个朋友先交流。)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我帮助幼儿及时归纳出生熟鸡蛋的分辨方法。同时和孩子一起来动手剥鸡蛋,煎鸡蛋,共同品尝鸡蛋。这里是这个活动的高潮,让孩子体验享受劳动的成果和快乐。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脚印与周围事物的变化,合理推理故事情节。
2、有根据线索读图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大图片4-6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脚印(价值分析:出示脚印,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绘本封面
1、提问:看了这幅画,你一定感到很奇怪,把你的问题大胆地说出来?
2、小结:大家的问题都和脚印有关,这是一本关于脚印的书,仔细地观察脚印,就可以知道故事里说了什么。
二、有趣的脚印(价值分析: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故事情节)
1、多媒体播放绘本第1页
提问:1)我们来认识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是姐姐、哥哥和妹妹。链接故事人物头像
2)他们将要做一件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将要去旅行?
小结:我们从他们准备的食物、水果、水壶、绳子等知道他们将要去旅行。
2、多媒体播放绘本第2页
过渡语:要知道他们是否出门,一定先要搞清楚这些脚印分别是故事里的谁。
多媒体出现链接故事人物头像与脚印)
提问:1)谁第一个出门,从哪里看出来的?出门前哥哥做了什么事?
2)姐姐妹妹在哪里?出门前分别在哪里停留?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播放绘本第3页
提问:1)和前一幅图比一比,这幅图除了脚印不同外,还少了什么?荧光笔画图
2)这些东西(黄外套、橙色外套、黄书包、橙色书包、书)不见了,是被谁带走了? (引发幼儿互相质疑)
3)大家都走了,是谁关的门?又是什么告诉你是姐姐关的`门?
小结:我们可以从脚印的方向和周围事物的变化知道故事的情节。
三、神秘的脚印(价值分析:交流分享合理的故事情节)
1、多媒体播放绘本第4、5页
提问:1)从画面上观察讨论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按序交流分享故事情节。
3)小帐篷搭好了,他们分别在哪里做什么?是什么告诉我们的?(幼儿介绍,互相补充)
4)发生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事情发生后他们三后是怎样做的?
2、多媒体播放绘本第6页(共同讲述找到了泰迪熊的过程)
提问:1)是谁找到了玩具熊?从哪里看出来?
2)哥哥在哪里?那个拉着狗的人又是谁?(引发幼儿互相质疑)
小结:故事结束了,这个故事跟我们以前看过的书都不一样,画面上没有字,也没有人物,只有一串一串的脚印,可是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看脚印和画面上的内容,是不是看懂了这个故事?有没有兴趣自己看,这本书叫《猜猜看,谁找到了泰迪熊》,就是这只玩具熊。有没有今天有警察一样的感觉?
活动反思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
二、教学过程
(课上每4~6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活动一: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二等分,然后沿二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如图1)
(通过操作,进行方法引领)
问题1:观察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1:8个。
问题2:其中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2:0个。
问题3: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3:0个。
问题4:其中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4:0个。
活动二: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三等分,然后沿三等分线把正方体切开,(如图2)
(通过操作,继续让学生回答)
问题5:观察其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5:8个
问题6:其中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6:12个。
问题7: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7:6个。
问题8:其中各个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学生8:1 个。
三、得出规律
同样地,如果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分别进行四等分、五等分、……n等分呢?所得小正方体表面的涂色情况如何?
(小组合作操作,交流探索)
学生9:因为一个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所以将正方体的棱进行等分后切开,所切得的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只能是8个顶点处的小正方体,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8个,而将正方体的棱n等分后,每条棱上就有(n-2)个小正方体二面涂色,共12条棱就有12(n-2)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每个面上有(n-2)2个,共6个面,共有6(n-2)2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n-2)3个。各种情况的小正方体个数可列表为:
教师:很好!结合正方体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得出各面涂色不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正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归纳法。
四、问题拓展
如图,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按一定规律在地面上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若将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底面不涂色),则第n个正方体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通过学习小组操作、合作交流,可用类比的方法去研究分析)
学生10:第一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大的正方体的棱长二等分;第二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大的正方体的棱长三等分。类推,第n个图形可以看成是将一个正方体的棱长(n+1)等分。因为底面不涂色,所以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只剩下4个,而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每条棱上的(n+1-2)个共8条棱,再加上底面上四个顶点处的4个小正方体共[8(n+1-2)+4=8n-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是每个面上有(n+1-2)2个,共5个面,有5(n-1)2个,再加上底面四条棱上的4(n+1-2)个,共5(n-1)2+4(n-1)个。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每层有(n+1-22个。共有(n+1-2)层,再加上底面上有(n+1-2)2个,所以共有(n-1)3+(n-1)2个。
可列表为:
教师:太捧了!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了解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推荐阅读:
大班科学《有趣的图案》活动教案10-12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绳子10-31
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的活动方式》05-25
大班科学:有趣的影子10-25
中班科学有趣的转动11-10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06-28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09-10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09-18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指针10-18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光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