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及翻译

2025-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及翻译(精选10篇)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及翻译 篇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们)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老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男子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2、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4分钟)

首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生气。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电影。有谁知道这部电影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

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

2.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

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及翻译 篇2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道之行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作品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作品译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所说的就是理想社会。

字词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信,讲求信用。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7.信:诚信。修:培养。

8.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9.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10.有所终:等于说晚年能得到照顾。所,代词,指符合年纪能得到照顾与安排,下面三个“所”字同。

11.有所用:等于说有用处。

12.有所长(zhǎng):等于说有使他们成长的各种措施。

13.有所养:等于说有供养。

1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废疾者,残疾人。

15.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16.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7.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介词,在,到。货恶:宾语前置。

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9.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20.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谋,指奸诈之心。闭,闭塞。兴,起,生。

21.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2.故:所以,因此。

23.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24.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5.闭:用门闩插门,关门。

26.是:这。

27.谓:叫做。

28.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前一个“亲”就有了“以......为亲”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

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

能——选贤与能:能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男有分职业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归——女有归:女子出嫁归来见天子:回。

一义多词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出自词语

天下为公

【发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借用来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示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古千秋业,~器。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近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有所终

【发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鳏)寡孤独

【发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释】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废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这是儒家设想的所谓“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处】 《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释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物尽其用

【解释】: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示例】:这家化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近义词】:人尽其才。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分层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⒈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⒉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⒊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相关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本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篇3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不足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多读,反复的读课文。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应该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篇4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学重点、难点:

3、积累文言词语。

4、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2、学生背诵课文。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3、检查课下注解: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与,通“举”。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检查学生的口头翻译: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三、布置作业:

第一、抄写课下注解 第二、练习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并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论述思路。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入学习作者思路,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指导学生立意谋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至少读15遍。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想像,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材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能正确断名,准确诵读;

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共同解决重点字词,疑难句子。

(三)、整体把握课文思路。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四)、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八、设疑探讨。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4.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概括归纳自己学习课文后的具体感受。

大道之行也 教学设计及翻译 篇7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孔子的大同社会是

中国最早的理想社会,之后“天下为公”就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认识了解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一次“寻根”,所以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和学生一道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种理想的社会。从教学的思路来说,这是一种“向心”式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孙中山先生陵墓

“天下为公”四字导入,简介《礼记》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二、译读。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三、变读。变换角度,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看待孔子笔下的大同社会。

1. 老师帮助学生从社会学学者的角度确定研究的角度并提供一些术语。如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分配等等。

2. 小组内模拟“时空连线”方式做“专家访谈”。

3. 各组推选优秀者全班展示。

明确: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提到的“天下为公”; 实行“民主选举”, 即“选贤与能”,像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这样选出来的;“按需分配”,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各尽所能”“男有分,女有归”;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人人尽其所能、人人平等自由、人人拥有财物、人人珍惜财物、政治清明的礼仪之邦。孔子生活在社会**的`春秋末期,因此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提出

“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大同”的基本意义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比读。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五、联读。介绍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文字,让学生自读。

六、收束全课。

【资料整合平台】

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 在 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天下为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词语;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领会全文内涵,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文通过多

种形式的朗读,促使学生自然成诵。最终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默移化的目的; *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知晓文章大意,感悟大同社会的特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投影出示《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导入本文

二、初读,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试读:请学生试着把课文读一遍,把课下注释中的拼音标注在课文中,标出节奏不好把握的句子。

2、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把握住节奏。

3、学生互读: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4、展示朗读:(1)个读,齐读

(2)个人读较难的两句,全班跟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译读,知晓全文大意

1、自主质疑: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译课文,在不懂的句子下面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不懂之处提出来,小组共同讨论。

3、互学答疑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四、悟读,感受大同社会

1、教师示范分析

2、感悟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学生小组讨论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五、延读,勾画心中家园

1、“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

过?(洪秀全、梁启超、孙中山、林觉民)

2、心怀憧憬,写出心中美丽家园

(1)背诵并默写全文。(2)描绘出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写在“周记本”上。

■附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天

下下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为不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9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思考“孔子的社会梦想实现了吗?我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完美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完美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梦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资料——孔子介绍: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那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1n”,指老而无妻的人。)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我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景。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

明确: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梦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梦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梦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欢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梦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20xx多年来它一向是许多提高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完美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上一篇:顶岗实习综合实践报告下一篇:区妇联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