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教案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赤壁怀古》教案(精选9篇)

《赤壁怀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赋》中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巿、蔡襄并称“宋四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2、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3、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了苏轼手中突破词为艳科,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

2、用简单语言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词的上阕写赤壁之景,下阕抒发人生之感慨。

四、阅读上阕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3、上阕描绘了赤壁那些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些景观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基调怎样? 大江、乱石、惊涛 千堆雪

字词 乱 险怪,穿 高峭,惊 汹涌,拍 水石相击,卷,狂澜奔腾 雪,水色洁白。夸张、比拟、比喻,豪迈奔放。4题目为怀古,那在此描写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呢?

在此描写的赤壁之景,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这就暗示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

五、阅读下阕研读周瑜形象

a、作者从那几个角度写周瑜的?b、作者自身状况又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怎样?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感奋 感伤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过渡到怀古,“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具化为“周郎”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6、下阕写周郎,为什么又要插入“小乔出嫁了”呢?

A、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

B、以美女衬英雄,更表明其当时春风得意。

C、由于小乔取得孙权的信任进而才建功立业。(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嫂,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是连襟之亲。周瑜才能够取得孙权的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分析鉴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他即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们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遗迹的时候,词人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引起悬念。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写赤壁时,写岩石陡峭,就夸张为“穿空”;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用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语轻轻结住,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从容闲雅,谈笑之间,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镇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作者这样称颂周瑜,表现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者的情绪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很明显的透露出来,词义至此已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我”的“多情”,“早生华发”。

5、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是作者在遭遇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之语,但他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纵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不过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情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赤壁怀古》教案 篇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 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个模块选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词作, 使之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洒酒祭月的达观。

二.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 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深感传承文化的重任。现根据自己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点体会, 结合宋词教学,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价值;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 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课堂与课外迁移练习, 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 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品味本词的意境美与人情美, 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 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景, 导入课文。

古人云: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投身自然, 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 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 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 感慨万千, 高唱大江东去, 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的气势, 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2.配乐朗读, 感受气势。

(1) 三国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 但我们用心去聆听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滚滚长江惊涛拍岸的场景时, 我们仿佛回到了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 感受到长江的广阔意境。

(2) 教师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 把学生带入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 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3.集体朗读, 感受豪放。

(1) 同学们刚听完震撼人心的音画朗读, 也许情难自已, 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一遍。

(2)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该词的壮阔意境之后, 再集体朗读去感受词的气势, 从而进入鉴赏的氛围。

4.自由朗读, 领悟美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领悟美感, 并思考如下问题:

(1) 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 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 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2) 讨论:词的上片, 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归纳:“穿”、“拍”、“卷”三个词用得好, “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 如怒如惊马, 有雷霆万钧之力。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 水势之汹涌澎湃, 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 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 思考: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 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诸多英雄人物中, 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归纳:“小乔初嫁”是美人衬英雄, 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目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 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抒发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 引发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4.默读探究, 探讨情感。

读诗如品茶, 只有用心去咀嚼, 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 去体会词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1) 思考: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 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 会产生哪些情怀?

归纳: (引出背景) 47岁的苏东坡此时自觉不但毫无建树, 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 感慨万千, 怀古思今, 自然引发年岁渐老, 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2) 讨论: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 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到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 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归纳:从上片的“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 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 至少他对此有怀疑, 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 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 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 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 已经情难自已, 故此以景为依托, 咏史抒怀。“人道是”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不确定感。经过“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不仅仅对“赤壁”不确定, 对千秋功业、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 幻灭感。

(3) 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 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 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 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 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 “洒酒入江, 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 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越与旷达的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5.课内迁移, 比较阅读。

同一诗人, 同一时代, 相同的人生境遇, 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苏轼《定风波》与《念奴娇》在意趣上是否也是一脉相承的?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纳:《定风波》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乌台诗案”到待罪黄州, 苏轼心灵的创伤难以言表。痛定思痛, 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中沉静旷达、荣辱得失不系于心的境界, 帮助苏轼摆脱内心的痛苦, 使他看淡了功名利禄穷达祸福。“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新生之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旷达胸怀。

6.诵读课文, 深情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再次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体会激扬豪放的情感基调。 (在诵读中结束课文)

7.课后作业, 拓展提高。

《赤壁怀古》教案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23—01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这时他站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苏轼在两篇作品中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呢?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却未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与失意文人的作品截然不同。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胸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而且将自古以来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了进来。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接着就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面对如此江山,他想到了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依旧,英雄已故,多少豪杰已成过去,作者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不禁内心激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下片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明。一开始就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此:一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内在葭莩,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豪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畏怯,反而娴雅从容,谈笑之间,一把大火败曹操。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使人生悲,但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樽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

同为“赤壁”之作,在《赤壁赋》中,作者又表现了一种超脱、乐观的思想感情。这种“超然”之情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段秋江月景的描述,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与客人诵诗对饮,尽情欣赏那“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明月,油然而产生了一种“羽化”和“遗世”的情怀。这种情怀,这种主观感受的产生与作者政治上的遭遇,宦海中的沉浮是密切相关的。苏轼于宋神宗嘉佑二年中进士,神宗时因与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而求外放,先后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获释后再遭贬谪,“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党争激烈起伏之时,政局动荡不安。一方面,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渴望像周瑜、曹操一样建功立业,但在现实中又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文中表达的乐观旷达,正是老庄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对眼前的景物的称道,是因为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情感上的自我调节。这种思想和感情,对于苏轼而言,既是无奈的,又是非常自然的,对于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来说,也有一定的典型性。今天看来,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又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4

一、教材背景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该单元是以鉴赏唐宋诗词为主题展开的。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2、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3、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

热爱生活的情愫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其依据是,这首词的主题复杂而深刻,“人生如梦”是苏轼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不是否定人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作者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感悟法

通过分别朗诵《雨霖铃》和本文,感受婉约派词风与豪放派词风的区别,体会本文作者的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教学法

上阙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3、合作探究教学法

下阙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然后引领学生去体会“人生如梦”的奥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苏轼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来为后文分析买下伏笔。

(二)作者简介

新旧知识相联系,回忆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课文,让同学们自己来介绍苏轼。

(三)写作背景

1、简约分析《自题金山画像》,引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2、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

3、穿插介绍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小矛盾,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四)比较朗读

抽一名女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诵《雨霖铃》,再播放本文的音频朗读,从感官上让学生体会婉约派词风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由此复习婉约派词风的主要特点,并讲解豪放派词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赏析部分

上阙,首先和同学们一起逐句找出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在找的过程中就把上阙的句子翻译出来,然后通过具体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展现赤壁此地雄奇壮丽之景,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长江波涛汹涌的时候,而不写它平静的时候呢?”让学生明白词中写景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会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讲完这些后,通过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何作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下阕的理解。

下阙“咏史”部分,简略介绍周瑜,然后从年龄、外貌、职位、际遇四个方面比较周瑜和苏轼的差别,提出问题“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众多英雄豪杰中,为什么作者独独仰慕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加深其理解。这是个中等难度的问题,由基础中等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都体会到苏轼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理想与现实矛盾后的伤,那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接着就正式进入教学难点的分析——“人生如梦”。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们讨论作者“人生如梦”的态度是消极颓废还是乐观积极。学生讨论完后,我加以明确,点出“人生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是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妙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想那潇洒从容的周瑜而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苏轼承认自己的悲伤,又超脱悲伤,认识到人生世事恍如一梦,名利也是身外物,何不随性而为,活出自己呢?失败又如何?至少我一直在努力。让学生体会词人情感的复杂性。针对有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虚度光阴的现象,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六)简要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最后对课文的主旨、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背诵本词的同时,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150 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合理、醒目、清晰、便于记忆,我选择了上阙的写景句分析,和下阙“周瑜”和“苏轼”的比较分析,不但清晰明了,而且也很简洁一目了然。上阙: 乱 石 穿 空(形)惊 涛 拍 岸(声)

山石险怪 山石高耸(夸张)水势汹涌 水石相击(拟人)

卷 起千堆雪(色)

狂澜奔腾之势 水色纯白(比喻)

下阙:

年龄 24 47 外貌

职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3、诵读、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浩浩长江,滚滚东逝。自古及今,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幽思,演绎出多少动人的乐章。“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多情的女子面对长江抒发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孤帆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情寓江水,抒发对友人的无限眷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水喻愁,抒发亡国失家之痛。九百多年前,又有一位文坛奇才来到长江岸边,他是因为才华横溢被人嫉妒、遭人陷害而来,他是带着满腹幽怨和不合时宜而来。但他没有沉沦,没有堕落,没有自弃,面对东逝的长江水,他发出了古人少有的旷达之语。这位奇才就是苏轼。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来自历史那端的声音。

【作者、背景介绍】

指定一名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 1

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朗读环节】

1、教师范背。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2、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35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面见分晓。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上阙)。好,现在我们一起来齐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2.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激烈、磅礴,有气势、雄伟壮丽(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从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对古代英雄的赞美)更具体一些应是对周瑜的思慕。

从哪句词表现出来?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 2

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为吟咏周瑜做好了铺垫。

4.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片,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幅图。?

石乱山高,两岸的悬崖峭壁高傲地耸入云霄,夕阳的大半已沉入水中,在乱石高山后投下了鬼魅般的黑影。惊涛骇浪汹涌澎湃,不停地击向江岸,似乎想将其冲毁撕裂。浪花就这样翻滚腾跃着,仿佛扬卷起了千堆的白雪。

5.总结上片内容。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试背下阕。

【诵读体验】

诵读背诵本词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篇6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况味 篇7

诗词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 它像宝石一样, 吸山水之精华, 聚天地之灵气, 凝众生之脾性, 玲珑剔透, 熠熠生辉。而《赤壁怀古》上阕中的“乱”“穿”“惊”“拍”“卷”等词语, 更像夜空中的星斗, 闪耀着准确、鲜明、生动的光辉, 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景象, 为下阕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品味这些千锤百炼出来的字眼, 犹如咀嚼五香豆那样兴味盎然, 余香满口。

再如下阕中的一个“酹”字, 占尽了多少文采风流, 洒出了多少感慨情愫, 又岂是万语千言可以说清?

前年, 有位学者说, 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 就是美。通过赏析作者选词炼字的功夫, 我们品尝到了这首词的语言的美味。

二、烘托映衬的人物美

词的上阕, 作者以如椽巨笔, 把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铺陈得波澜壮阔, 气象非凡, 给人以磅礴美、浩瀚美、豪壮美。

在这样一幅浩大的背景上, 作者推出了一位年少倜傥的英雄周瑜。用“羽扇纶巾”正面描画了他的儒将风度;用“谈笑间”侧面描述了他的成竹在胸, 指挥若定;更添一位“初嫁了”的绝代佳人小乔, 让这位英雄更是雄姿英发, 春风得意, 而这位气宇非凡的英俊少年又雄踞于“多少豪杰”之上, 这样的人物横放杰出, 美艳无比。

这首词精妙地运用了全方位的烘托, 虚实景的映衬, 让一位从容潇洒, 谈笑自若, 勃发羡艳的儒将, 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令人神往, 叫人叹服, 瞻而专注, 望而流连。.

三、喷涌倾情的气势美

词的开篇便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联系千古人物, 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 雄阔超旷, 气魄极大。紧接着又把我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精神为之振奋, 在“江山如画”的雄伟画卷中, 英雄辈出, 豪杰并起。其佼佼者周瑜, 风流倜傥, 志得意满;一代儒将, 把酒临风, 柔中有刚, 谈笑之间克敌制胜, 其气势纵横古今, 驰骋四海!

而别有一番滋味的气势亦颇荡人心胸, 挠人心魄, 撼人心怀。

当年周瑜二十多岁就被委以重任, 宏图大展, 而今作者四十多岁仍然处境坎坷、报国无门、壮怀难酬。一“笑”一“早”, 一“白”一“梦”, 写尽人间凄婉悲凉。弗洛伊德说, 有时痛苦与快乐是分不开的, 痛感中饱含快感。面对江山形胜, 想起英雄伟业, 以万古之心胸, 引怀古之思绪, 倒上一杯浊酒, 祭奠无穷之长江, 祭奠曾照古人之明月。这便是作者的生存智慧, 达观态度, 诗意人生!如此的气度, 如此的心胸, 一样的豪迈可叹!

四、内涵丰富的哲思美

苏轼是理性与情感并重, 灵感与才学互融, 是"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这首词"外境雄伟, 内境悲凉", 更多关照了人生本质的东西。

词中苏轼以大江般广袤健动的语言, 用占压倒优势的篇幅, 先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壮美的史诗, 让每位读者的英雄主义情怀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这是雄伟的外境;而人生的本质是悲凉的, 一切绚丽不过是悲凉底色上的一些花纹, 一切喧嚣都将化作寂静, 这些是受黄老之学影响产生的消极情绪, 也是艺术家最乐于表达、最富于感染力的情绪, 苏轼用"人生如梦"四个字, 点破了人生的本质, 这是悲凉的内境。

字面勾勒出的画面是志得意满, 是功名早成, 是万钧之力, 是百川之度, 这是雄伟的外境;字里行间却隐隐听见作者那哀逝者如斯夫, 慕英雄而不得, 感今生之渺茫的叹息, 这又是悲凉的内境。

正是这些雄伟和悲凉的交织, 使《念奴娇·赤壁怀古》脱离了咏史的范畴, 达到揭示人生本质的高度。

雄伟是主体, 也是表层;悲凉是点缀, 却是精神内核。词的主基调仍是雄伟的, 积极的。苏轼当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但他并没有在词中流露出任何伤感的情绪, 而是淋漓尽致地挥洒豪迈, 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 反映出"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 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刚健的个性。而少许悲凉的点缀, 正大大丰富词作的审美意境, 也大大提升了词作的哲学内涵, 带给人们更多的哲学思考和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 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必定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语文课不再仅仅是思想观点和知识技巧的简单相加, 他要让学生紧紧围绕具体的课文去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 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 净化精神世界, 完善道德操守, 提升创新能力。在此, 笔者试图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探寻其美好情趣, 剖析其美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赏析 篇8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春梦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盡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以儒为本的思想却从未改变过,这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传统儒家的进取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与读书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这样评价:“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苏轼将这些思想很好的贯穿运用在创作中,为后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篇9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4、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讨论法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二、范读正音

⑴名家范读

⑵根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三、研读课文,把握全词内容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4、“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其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系孙策之妻,故周瑜能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四、拓展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五、布置作业:

苏轼,我想对你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上一篇:记忆750字作文下一篇:七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