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教案(精选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2、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教: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赋》中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巿、蔡襄并称“宋四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2、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3、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相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了苏轼手中突破词为艳科,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
2、用简单语言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词的上阕写赤壁之景,下阕抒发人生之感慨。
四、阅读上阕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
3、上阕描绘了赤壁那些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哪些词语能体现这些景观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基调怎样? 大江、乱石、惊涛 千堆雪
字词 乱 险怪,穿 高峭,惊 汹涌,拍 水石相击,卷,狂澜奔腾 雪,水色洁白。夸张、比拟、比喻,豪迈奔放。4题目为怀古,那在此描写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呢?
在此描写的赤壁之景,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这就暗示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
五、阅读下阕研读周瑜形象
a、作者从那几个角度写周瑜的?b、作者自身状况又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怎样?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感奋 感伤
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过渡到怀古,“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具化为“周郎”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6、下阕写周郎,为什么又要插入“小乔出嫁了”呢?
A、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
B、以美女衬英雄,更表明其当时春风得意。
C、由于小乔取得孙权的信任进而才建功立业。(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嫂,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是连襟之亲。周瑜才能够取得孙权的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分析鉴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他即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们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在开始寻找英雄遗迹的时候,词人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暂时不展开写,引起悬念。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写赤壁时,写岩石陡峭,就夸张为“穿空”;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壮丽景色。用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语轻轻结住,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从容闲雅,谈笑之间,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镇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作者这样称颂周瑜,表现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作者的情绪不断变化,由欣赏山河之美到赞赏追慕英雄豪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很明显的透露出来,词义至此已达到高潮。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我”的“多情”,“早生华发”。
5、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是作者在遭遇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之语,但他没有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纵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不过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情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 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个模块选了苏轼、辛弃疾两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词作, 使之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 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洒酒祭月的达观。
二.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 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文学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越来越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深感传承文化的重任。现根据自己教学古典诗歌的一点体会, 结合宋词教学,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感悟宋词的美学价值;教师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词作, 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课堂与课外迁移练习, 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词中的“穿”、“拍”、“卷”等关键词语, 体会赤壁壮阔的场景。
2.通过赏析词中壮阔的意境与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品味本词的意境美与人情美, 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 初步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培养学生乐观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感受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景, 导入课文。
古人云: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古代的文人雅士投身自然, 抒发情怀。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夜游赤壁, 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赋》, 当他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矶, 感慨万千, 高唱大江东去, 书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共同来感受赤壁磅礴的气势, 感悟东坡居士的复杂情感。
2.配乐朗读, 感受气势。
(1) 三国时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 但我们用心去聆听苏轼为我们描绘的滚滚长江惊涛拍岸的场景时, 我们仿佛回到了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中, 感受到长江的广阔意境。
(2) 教师展示配有滚滚长江的视频画面及配乐朗读, 把学生带入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场景之中, 让学生初步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3.集体朗读, 感受豪放。
(1) 同学们刚听完震撼人心的音画朗读, 也许情难自已, 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集体朗读一遍。
(2)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该词的壮阔意境之后, 再集体朗读去感受词的气势, 从而进入鉴赏的氛围。
4.自由朗读, 领悟美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领悟美感, 并思考如下问题:
(1) 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首词描绘了哪些赤壁景观, 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归纳:这首词描绘了赤壁江水、故垒、乱石、惊涛、浪花的壮阔意境, 写出了赤壁气势宏大、险奇壮阔的特点。
(2) 讨论:词的上片, 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归纳:“穿”、“拍”、“卷”三个词用得好, “穿”字写出了崖石参差交错直插云霄之势;“拍”、“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 如怒如惊马, 有雷霆万钧之力。寥寥数笔就生动准确地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 水势之汹涌澎湃, 写出了“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景象, 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 思考: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 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诸多英雄人物中, 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归纳:“小乔初嫁”是美人衬英雄, 写出了周瑜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在作者心目中周瑜是一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儒将, 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抒发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 引发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4.默读探究, 探讨情感。
读诗如品茶, 只有用心去咀嚼, 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接下来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词, 去体会词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
(1) 思考:离开朝廷被贬黄州的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 站在沧桑的赤壁矶前, 会产生哪些情怀?
归纳: (引出背景) 47岁的苏东坡此时自觉不但毫无建树, 反而被贬黄州。面对此景, 感慨万千, 怀古思今, 自然引发年岁渐老, 功业未成的人生感伤。
(2) 讨论: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 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到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 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归纳:从上片的“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可以看出, 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 至少他对此有怀疑, 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 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 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 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 已经情难自已, 故此以景为依托, 咏史抒怀。“人道是”表现了苏轼的一种不确定感。经过“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不仅仅对“赤壁”不确定, 对千秋功业、对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 幻灭感。
(3) 讨论:整首词除了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 还有无其他情感?你认为该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归纳:苏轼是一位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的文人, 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儒家“济苍生、报效国家”的积极进取精神, 又有道家、佛家“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思想。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 既激起了他的豪放奋进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如梦”的感慨是词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 所以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了人生失意的幽愤和惆怅, “洒酒入江, 以酒祭月”的豪举又表现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让万古愁怀随江而去, 从而体现了诗人超越与旷达的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所以豪放旷达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5.课内迁移, 比较阅读。
同一诗人, 同一时代, 相同的人生境遇, 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同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苏轼《定风波》与《念奴娇》在意趣上是否也是一脉相承的?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哲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纳:《定风波》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从“乌台诗案”到待罪黄州, 苏轼心灵的创伤难以言表。痛定思痛, 他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中沉静旷达、荣辱得失不系于心的境界, 帮助苏轼摆脱内心的痛苦, 使他看淡了功名利禄穷达祸福。“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了新生之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旷达胸怀。
6.诵读课文, 深情结束。
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再次感受赤壁壮阔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体会激扬豪放的情感基调。 (在诵读中结束课文)
7.课后作业, 拓展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23—01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了。这时他站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乘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这两篇作品同为苏子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之作,但两相比较,描写的角度有所变化,表达的心境与思想感情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苏轼在两篇作品中究竟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呢?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却未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与失意文人的作品截然不同。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胸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而且将自古以来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了进来。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接着就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面对如此江山,他想到了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依旧,英雄已故,多少豪杰已成过去,作者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不禁内心激荡,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下片英雄的形象变得鲜明。一开始就写“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此:一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周瑜与孙权外托君臣,内在葭莩,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豪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畏怯,反而娴雅从容,谈笑之间,一把大火败曹操。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使人生悲,但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樽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豪放中略见苍凉。
同为“赤壁”之作,在《赤壁赋》中,作者又表现了一种超脱、乐观的思想感情。这种“超然”之情是由眼前美景引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段秋江月景的描述,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与客人诵诗对饮,尽情欣赏那“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明月,油然而产生了一种“羽化”和“遗世”的情怀。这种情怀,这种主观感受的产生与作者政治上的遭遇,宦海中的沉浮是密切相关的。苏轼于宋神宗嘉佑二年中进士,神宗时因与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而求外放,先后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获释后再遭贬谪,“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党争激烈起伏之时,政局动荡不安。一方面,他是一个想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渴望像周瑜、曹操一样建功立业,但在现实中又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身处逆境时,常以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慰藉自己,随缘自适。文中表达的乐观旷达,正是老庄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对眼前的景物的称道,是因为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情感上的自我调节。这种思想和感情,对于苏轼而言,既是无奈的,又是非常自然的,对于政治上失意的封建士大夫来说,也有一定的典型性。今天看来,借纵情山水来忘却烦忧,对现实世界当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于人生而言,苏轼的这种面对挫折而不失乐观豁达的个性又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
一、教材背景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该单元是以鉴赏唐宋诗词为主题展开的。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2、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3、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
热爱生活的情愫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其依据是,这首词的主题复杂而深刻,“人生如梦”是苏轼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不是否定人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作者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感悟法
通过分别朗诵《雨霖铃》和本文,感受婉约派词风与豪放派词风的区别,体会本文作者的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教学法
上阙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3、合作探究教学法
下阙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然后引领学生去体会“人生如梦”的奥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苏轼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来为后文分析买下伏笔。
(二)作者简介
新旧知识相联系,回忆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课文,让同学们自己来介绍苏轼。
(三)写作背景
1、简约分析《自题金山画像》,引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2、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
3、穿插介绍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小矛盾,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四)比较朗读
抽一名女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诵《雨霖铃》,再播放本文的音频朗读,从感官上让学生体会婉约派词风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由此复习婉约派词风的主要特点,并讲解豪放派词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赏析部分
上阙,首先和同学们一起逐句找出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在找的过程中就把上阙的句子翻译出来,然后通过具体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展现赤壁此地雄奇壮丽之景,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长江波涛汹涌的时候,而不写它平静的时候呢?”让学生明白词中写景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会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讲完这些后,通过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何作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下阕的理解。
下阙“咏史”部分,简略介绍周瑜,然后从年龄、外貌、职位、际遇四个方面比较周瑜和苏轼的差别,提出问题“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众多英雄豪杰中,为什么作者独独仰慕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加深其理解。这是个中等难度的问题,由基础中等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都体会到苏轼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理想与现实矛盾后的伤,那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接着就正式进入教学难点的分析——“人生如梦”。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们讨论作者“人生如梦”的态度是消极颓废还是乐观积极。学生讨论完后,我加以明确,点出“人生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是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妙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想那潇洒从容的周瑜而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苏轼承认自己的悲伤,又超脱悲伤,认识到人生世事恍如一梦,名利也是身外物,何不随性而为,活出自己呢?失败又如何?至少我一直在努力。让学生体会词人情感的复杂性。针对有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虚度光阴的现象,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六)简要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最后对课文的主旨、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背诵本词的同时,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150 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合理、醒目、清晰、便于记忆,我选择了上阙的写景句分析,和下阙“周瑜”和“苏轼”的比较分析,不但清晰明了,而且也很简洁一目了然。上阙: 乱 石 穿 空(形)惊 涛 拍 岸(声)
山石险怪 山石高耸(夸张)水势汹涌 水石相击(拟人)
卷 起千堆雪(色)
狂澜奔腾之势 水色纯白(比喻)
下阙:
年龄 24 47 外貌
职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3、诵读、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浩浩长江,滚滚东逝。自古及今,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幽思,演绎出多少动人的乐章。“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多情的女子面对长江抒发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孤帆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情寓江水,抒发对友人的无限眷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水喻愁,抒发亡国失家之痛。九百多年前,又有一位文坛奇才来到长江岸边,他是因为才华横溢被人嫉妒、遭人陷害而来,他是带着满腹幽怨和不合时宜而来。但他没有沉沦,没有堕落,没有自弃,面对东逝的长江水,他发出了古人少有的旷达之语。这位奇才就是苏轼。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来自历史那端的声音。
【作者、背景介绍】
指定一名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 1
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朗读环节】
1、教师范背。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2、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35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面见分晓。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上阙)。好,现在我们一起来齐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大江、赤壁、乱石、惊涛
2.词人往往通过意象来渲染一定的意境,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激烈、磅礴,有气势、雄伟壮丽(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3.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江山如画”)
对,我们说,所谓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那么从这些意象上,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对古代英雄的赞美)更具体一些应是对周瑜的思慕。
从哪句词表现出来?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 2
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为吟咏周瑜做好了铺垫。
4.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片,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幅图。?
石乱山高,两岸的悬崖峭壁高傲地耸入云霄,夕阳的大半已沉入水中,在乱石高山后投下了鬼魅般的黑影。惊涛骇浪汹涌澎湃,不停地击向江岸,似乎想将其冲毁撕裂。浪花就这样翻滚腾跃着,仿佛扬卷起了千堆的白雪。
5.总结上片内容。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试背下阕。
【诵读体验】
诵读背诵本词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诗词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 它像宝石一样, 吸山水之精华, 聚天地之灵气, 凝众生之脾性, 玲珑剔透, 熠熠生辉。而《赤壁怀古》上阕中的“乱”“穿”“惊”“拍”“卷”等词语, 更像夜空中的星斗, 闪耀着准确、鲜明、生动的光辉, 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景象, 为下阕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品味这些千锤百炼出来的字眼, 犹如咀嚼五香豆那样兴味盎然, 余香满口。
再如下阕中的一个“酹”字, 占尽了多少文采风流, 洒出了多少感慨情愫, 又岂是万语千言可以说清?
前年, 有位学者说, 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 就是美。通过赏析作者选词炼字的功夫, 我们品尝到了这首词的语言的美味。
二、烘托映衬的人物美
词的上阕, 作者以如椽巨笔, 把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铺陈得波澜壮阔, 气象非凡, 给人以磅礴美、浩瀚美、豪壮美。
在这样一幅浩大的背景上, 作者推出了一位年少倜傥的英雄周瑜。用“羽扇纶巾”正面描画了他的儒将风度;用“谈笑间”侧面描述了他的成竹在胸, 指挥若定;更添一位“初嫁了”的绝代佳人小乔, 让这位英雄更是雄姿英发, 春风得意, 而这位气宇非凡的英俊少年又雄踞于“多少豪杰”之上, 这样的人物横放杰出, 美艳无比。
这首词精妙地运用了全方位的烘托, 虚实景的映衬, 让一位从容潇洒, 谈笑自若, 勃发羡艳的儒将, 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令人神往, 叫人叹服, 瞻而专注, 望而流连。.
三、喷涌倾情的气势美
词的开篇便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联系千古人物, 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 雄阔超旷, 气魄极大。紧接着又把我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精神为之振奋, 在“江山如画”的雄伟画卷中, 英雄辈出, 豪杰并起。其佼佼者周瑜, 风流倜傥, 志得意满;一代儒将, 把酒临风, 柔中有刚, 谈笑之间克敌制胜, 其气势纵横古今, 驰骋四海!
而别有一番滋味的气势亦颇荡人心胸, 挠人心魄, 撼人心怀。
当年周瑜二十多岁就被委以重任, 宏图大展, 而今作者四十多岁仍然处境坎坷、报国无门、壮怀难酬。一“笑”一“早”, 一“白”一“梦”, 写尽人间凄婉悲凉。弗洛伊德说, 有时痛苦与快乐是分不开的, 痛感中饱含快感。面对江山形胜, 想起英雄伟业, 以万古之心胸, 引怀古之思绪, 倒上一杯浊酒, 祭奠无穷之长江, 祭奠曾照古人之明月。这便是作者的生存智慧, 达观态度, 诗意人生!如此的气度, 如此的心胸, 一样的豪迈可叹!
四、内涵丰富的哲思美
苏轼是理性与情感并重, 灵感与才学互融, 是"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这首词"外境雄伟, 内境悲凉", 更多关照了人生本质的东西。
词中苏轼以大江般广袤健动的语言, 用占压倒优势的篇幅, 先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壮美的史诗, 让每位读者的英雄主义情怀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这是雄伟的外境;而人生的本质是悲凉的, 一切绚丽不过是悲凉底色上的一些花纹, 一切喧嚣都将化作寂静, 这些是受黄老之学影响产生的消极情绪, 也是艺术家最乐于表达、最富于感染力的情绪, 苏轼用"人生如梦"四个字, 点破了人生的本质, 这是悲凉的内境。
字面勾勒出的画面是志得意满, 是功名早成, 是万钧之力, 是百川之度, 这是雄伟的外境;字里行间却隐隐听见作者那哀逝者如斯夫, 慕英雄而不得, 感今生之渺茫的叹息, 这又是悲凉的内境。
正是这些雄伟和悲凉的交织, 使《念奴娇·赤壁怀古》脱离了咏史的范畴, 达到揭示人生本质的高度。
雄伟是主体, 也是表层;悲凉是点缀, 却是精神内核。词的主基调仍是雄伟的, 积极的。苏轼当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但他并没有在词中流露出任何伤感的情绪, 而是淋漓尽致地挥洒豪迈, 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 反映出"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 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刚健的个性。而少许悲凉的点缀, 正大大丰富词作的审美意境, 也大大提升了词作的哲学内涵, 带给人们更多的哲学思考和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 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必定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语文课不再仅仅是思想观点和知识技巧的简单相加, 他要让学生紧紧围绕具体的课文去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 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 净化精神世界, 完善道德操守, 提升创新能力。在此, 笔者试图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探寻其美好情趣, 剖析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 境界 超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胡仔誉为“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的名篇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也是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的佳作,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变革以及当时的心境。
一、时空转换里的情景交融与咏史抒怀
元丰五年,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州城外赤鼻肌,面对壮丽景色,由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开篇气象宏大,颇有盛唐风采。由眼前所见,直接穿越千古时空。《词苑》评此句:壮语也,其词在浓与淡之间耳。“大江”代表了时间与空间,亦是历史的滚滚洪流,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春梦秋云,过往云烟。开篇就寄予深厚的感情,不可不谓之浓烈。第二部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时空里,苏轼将当年赤壁之战的景象再次呈现,借怀古咏史,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在时间与空间的转换里,诗人的情怀得到了超脱,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常常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写花间酒下的伤感离别,孤独惆怅,至苏轼以诗为词,才摆脱了婉约之态,开始了慷慨激昂的创作,同时抒发着豁达的情怀,而此词正是代表之作。
二、人生境界里的千般寻觅与矛盾反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后顾随在王国维的“境界说”基础上,又发展并独立出“高致说”,但无论哪种对词的解说,最后都要上升到对人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三十岁之前,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盛世的儒家思想的确是苏轼的毕生追求,但他一生才行高世,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与磨难之后,佛老思想的冲击,又让他在人生的境界里不断寻觅,最后经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达到了“天地境界”,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矛盾又不断反复,但最后还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本,同时吸收并融合了佛学与道学,并将三者盡心磨合,从而螺旋上升达到了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观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句有禅意。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中:“火出木烬,灰飞烟灭。”而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句又入道。意说人生如大梦一场,又何必执着,不如放怀一笑,纵情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反复读之,胸中郁闷,自然消去。儒释道的融合在这一刻得到了提升,而苏轼自己也得到了超脱。
三、英雄美人梦里的人生超脱与无可奈何
苏轼在这首词里,站在了时空的岸边,俯视千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同时也生出对英雄美人的向往。《宋史﹒苏轼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词里面那个潇洒儒雅、英雄盖世的周郎,亦是少年有为,反观自己,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这与周瑜有相同之处。但曾经皇帝口里的将相之才,如今却仕途坎坷,怎能没有感慨,没有惆怅。曹操与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但千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英雄被江浪淘尽,被历史湮没,而他自己,也不是一样。到这里,他的英雄美人梦得到了超脱。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概括之——无可奈何。”他的“无可奈何说”继承并深化了“发愤著书说”,这种无可奈何的思想,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必须要体会的,如果不能深入体验,是成不了大诗人的,而苏轼最后也同样有着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是超脱的,是人生情感真实客观的寄托,也正因为这种无可奈何,这首词才超越了千古。
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但以儒为本的思想却从未改变过,这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传统儒家的进取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与读书人的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这样评价:“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苏轼将这些思想很好的贯穿运用在创作中,为后人提供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1、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知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4、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讨论法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二、范读正音
⑴名家范读
⑵根据诵读指导和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本词是豪放派开山力作意境壮阔气势宏大,赤壁奇景部分应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奔腾,怀念英雄人物部分应读得慷慨激昂,最后的感慨抒怀应读得洒脱旷达。)
三、研读课文,把握全词内容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上下两阙各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明确:(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4、“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5、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6、词人这里“小乔初嫁了”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其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小乔之姐大乔系孙策之妻,故周瑜能取得孙权绝对的信任,这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四、拓展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五、布置作业:
苏轼,我想对你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
【《赤壁怀古》教案】推荐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10-13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03-0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05-31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12-03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02-0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03-2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06-05
高中语文说课稿《念奴娇赤壁怀古》01-0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设计12-10
初中语文赤壁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