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统计制度建设,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精选10篇)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意思就是说,没有规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这句话反映了朴素的管理思想,但其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的统计工作中,统计制度建设依旧是推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劲力量。要想真正的推进统计工作不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保证统计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就必须进一步健全统计制度,提高统计制度在现实工作中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统计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与统计对象建立统计关系,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统计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万事开头难”,如果在与统计对象建立关系这一步走的不规范,势必会影响日后的工作。当前统计工作中,在工作的入手阶段就存在统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可概括为:与统计对象建立统计关系的操作方法在统计制度的层面不完善,缺乏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的规范。由于统计法在这方面规定的不够详细,只是在大的层面上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统计制度又没有对这块工作作出具体的可执行方法,这就导致一些统计对象钻统计法律的空子,走统计制度的漏洞。
统计法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
报统计资料。”这只是一个在高层面上具有导向性的条文,在实际工作中其实并无多少可操作性,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家电下乡期间,从商务局得知某公司实际销售额已达到限额以上,当要求其填写统计调查表时,对方以自己没有达到限上额度为借口,拒绝填写统计调查表,这样统计部门就无法与其建立统计关系,也无法对其进行执法检查,更无法就其行为进行处罚。在这件事情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当出现统计对象拒绝报表,不与统计部门建立统计关系的情况时,统计部门没有确定的、可执行的制度规范作为依据对其采取下一步行为,在此情况下,即使在处罚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没有与统计对象建立统计关系时,统计部门是无法对其进行执法检查的,处罚就无从谈起,这样,处罚条例就被架空了,大大减少了对统计对象的规范作用。
第二统计局在商务局处获取的数据并没有制度的确认,在缺少制度确认的情况下统计局无法以在商务局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据行使自己的职能。
总体来讲,主要就是在统计工作的开始阶段,只有统计部门主动,统计对象则主要靠自觉,虽然有统计法律和统计制度的大框架去规范其行为,但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却又不具备具体可行的办法去约束其行为。
要解决此类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统计制度层面界定统计部门获取数据的渠道。第一种思路:可以具体的做出统计局可以使用相关部门的数据权利,这就需要上级部门间的工作沟以及在统计制度上建立完备、科学、实用的取数流程,比如说是上级各相关部门间先进行沟通,在上级统计部门取得数据后将数据给基层统计部门,还是先由上级部门进行沟通,然后各级统计部门依照相关制度法规,根据自己的需要向有关部门取数。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制度来保证实施,提高统计部门取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第二种思路:由上级部门统一印发统计报表,由统计部门具体执行报表过程,对于需要报表的企业发放统计报表。这种办法的施行需要配套的统计制度跟上。比如对于以自己没有达到限额而不填表的企业应当如何处理,现行的制度往往强调统计对象“应该怎样”,而在现实中出现情况后并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处理,如果缺少了建立统计关系这一环节,那么再完善的处罚制度也起不到作用。
二、将联合年检扩大化、制度化,进一步发挥年检的作用。
当前的联合年检主要是对于外资企业进行的,对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是比较有效的。但在联合年检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联合年检的范围没有涉及到外资以外的一些企业,而
这些企业其实是可以用联合年检的方式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的;第二,联合年检没有形成制度,虽然在目前来看并没有因为联合年检没形成制度而产生问题,但将工作中一些有效地手段规范化、制度化是有益无害的。对于联合年检,我们提出以下思路:
首先,将联合年检制度化。这有利于基层统计部门对于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年检进行数据统计,同时也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对年检的干扰;其次,将联合年检的范围扩大。当前联合年检主要是针对外资的,并没涉及到其他企业。应当将联合年检的范围扩大到所有适合使用联合年检的企业上面,这样有利于保证统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避免一些企业找各种借口拒报数据。
统计制度所确定的处理日常统计问题的方法应当多样化、规范化,既应在统计制度上不断完善创新,也应在操作流程上进行优化,形成一个思路、制度、方法都比较健全的立体的统计环境,真正以统计法为导向和依据,将统计制度创新作为落实统计法的一种手段,深入到一线的工作中去。
1.1 财务工作不规范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村委会的财务工作不够规范,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报账不及时, 会计原始凭证管理混乱, 不利于农村财务工作的及时、规范、公开与透明,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村里存在计划外收入, 或者因为在短时间内无法开到正式收据等原因, 使有的村委会形成了坐收坐支的状态, 这就为农村财务工作的腐败埋下了可能。同时, 有的村里没有计划外收入, 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 就把报账等工作延迟到了年底统一进行,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1.2 工作人员变动大, 报酬不稳定
在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后, 有的村委会领导认为报账人员可有可无, 所以对工作人选和相应的报酬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尤其是在经历换届选举时, 工作人员的流动比较大, 而新的财务工作人员又很难短时间内适应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各项规定, 不利于农村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组织队伍素质不高, 经费投入有限
在有些实现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区域, 未能及时扩充组织队伍建设, 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 使得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无法满足会计委托代理后财务工作的需要, 这与经费的投入相对有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心会计主要是从乡镇财政等部门抽调出来的, 人员不足的还会从村级会计中进行选聘, 工资主要是由镇级财政部门承担。为了减轻财政负担, 很多地方的中心会计都不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 也就很难保证会计日常工作的质量, 不利于农村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1.4 缺乏有效的监督
对农村的财务工作而言, 长期以来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会计未能对财务工作高度负责, 未能充分发挥委托代理制度应有的作用和职能, 主要表现在审核票据时的随意性较大, 票据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不强;县、乡两级审计机构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编制, 审计费用相对缺乏, 对于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理手段和依据;村内的民主理财小组没有成立或运作不规范, 如有的村内小组成员是由村干部指定的, 没有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 工作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责任意识难以满足财务监督工作的需要, 很难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
2 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下加强农村财务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工作流程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作用, 实现预期的财务工作目标,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就需要持续加强对基层财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使财务工作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时, 做到标准化、科学化,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财务工作流程。例如, 在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的财务事项, 经手人必须获取有效的会计原始凭证, 注明用途并签字后, 由民主理财小组的组长签字, 最后由代理会计审核记账, 这有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2 充分发挥代理会计的作用, 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
在贯彻执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过程中, 很多乡镇组织在思想上对此不够重视, 没能深入贯彻财务清理工作的相关要求, 导致财务工作手续交接不清、会计档案不完整、核算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因此, 代理会计要结合当地的财务工作现状, 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 在加强财务监督的基础上, 及时、完整的做好各村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工作, 做到对村级财务状况的了如指掌, 避免集体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促进村级财务工作的良性开展。
2.3 强化财务审计监督
实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后, 按照相关制度和规定, 村级基层组织对资金的使用仍具有支配权, 乡镇经营管理部门只是承担经济审计和代理会计的相关职能。对此,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同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善于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将专项审计与定期审计、上下联审与交叉互审有效结合起来, 切实将农村集体组织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深入贯彻财务公开制度, 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 保护村民的知情权, 进一步发挥村民的监督职能和作用。
2.4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建设
自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 农民的负担虽然有所减轻, 但是村委会的收入却在明显减少, 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专项支付制度。对此,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避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问题的出现。例如, 财政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村级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明确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等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与权力, 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的贯彻与执行。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实施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后, 在开展农村财务工作过程中, 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 相关部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多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充分发挥代理会计的职能和作用, 在不断完善基层财务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基层财务工作的业务流程, 促进基层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在改善农村财务工作质量的同时, 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由于受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农村财务工作的现状不够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当地村民关系的稳定, 所以农村财务问题也逐渐成为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热议的话题。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出现, 能够实现对农村集体财产的有效监管, 对促进农村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是非常有帮助的。对此, 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下农村财务工作现状的基础上, 就农村基层组织加强财务工作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提高农村财务的工作水平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会计,委托代理,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纪灿离, 赵香梅.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几点建议[J].河南农业, 2010 (05) .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擔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2)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3)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发布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发布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4)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统计局《关于开展统计“双基”建设年活动的意见》和《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规范化建设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三个提高”为宗旨,强化统计机构建设,充实统计力量,改善统计工作条件,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规范统计行为,努力打造组织体系完善、队伍素质优良、统计行为规范、技术手段先进、保障条件完备的统计工作体系,推动全区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以开展区级、部门、街道、和联网直报企业四个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为抓手,改善统计工作条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营造依法统计社会环境。确保区局在2016年1季度通过省级达标验收;部门全部达到省局部门规范化建设标准(85分以上)、争创一批省级示范单位(95分以上);所有街道在2016年底前通过省级达标验收;90%以上的联网直报企业在2016年底前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树立一批不同层次的统计工作规范化创建示范典型,加速推进全区统计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内容
通过开展“达标在今年”、“我的特色我展示”、“零障碍”服务等系列活动,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力争我区统计规范化创建工作在全市领先。
(一)县级达标验收。2月底,全面布置县级规范化建设迎检工作,全局动员培训,加强调度制度,明确责任,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力求创新,确保区局在1季度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并争创省级示范单位。
(二)部门达标验收。按照《省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验收办法》要求,对全区有关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行组织指导和服务。分阶段对部门组织达标验收,年底前建立一批合格、优胜、示范单位。
(三)街道达标验收。进一步加强对街道统计科规范化建设的指导督促,组织人员全面检查办事处的规范化建设情况,建立检查通报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办事处在全区统计系统通报,定期整改,年内所有办事处统计科务必通过市级验收,并达到省级示范单位标准。
(四)联网直报企业达标验收。各办事处统计科负责本辖区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区局各专业科室协同做好相关企业规范化建设的督促指导和服务工作。3月份上旬,召开全区联网直报企业省级规范化建设创建会议,各办事处统计科按照联网直报企业省级规范化建设标准指导辖区内联网直报企业进行规范化创建,并按月向区局报送验收进度;区局每月验收,并接受市局抽查,规范化建设基础工作突出,有特色的企业将上报省级示范企业。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区局成立规范化创建工作办公室,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总协调,从全局选出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承担规范化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二)全面部署,明确目标责任。按照创建要求对街道办事处及各专业科室全面部署,明确责任和目标要求,建立规范化创建工作台帐,实行目标责任评价,建立动态台帐,随时记录创建进度。
根据《关于在全市开展乡镇(街道)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丽委办„2010‟39号、《青田县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四大推进行动”实施方案》(青政办„2010‟112号),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具体计划如下:
一、目标要求
紧紧围绕“创新统计、科学统计、管理统计、和谐统计”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我乡统计网络建设,加强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以开展统计人员业务培训,规范基层统计工作业务流程,全力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效率。全面推进统计基础建设的广度、深度、载体等方面,建立健全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
二、工作内容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7月底
制定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年活动的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抓好辖区内的组织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
1、组织机构
依据统计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成立乡统计办公室,由分
管乡长、专职统计员、统计工作人员组成,分管乡长负总责,专职统计员任业务负责人,乡统计中心要求不少于3人。健全统计制度,统计台帐与统计档案齐全,统计人员要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创新载体,创建符合自己特色的统计业务2项。加强统计名录库建设。
2、规范建设
推进基层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化行动。要严格执行统计制度,规范统计工作业务流程,规范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和统计档案。开展统计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统计业务水平。组织村级统计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争取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切实改变村级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业务水平不够的落后局面。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7月至2011年8月
根据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照考核细则,开展自评,并向县统计局提出验收申请。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 在通过市、县统计局验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机制。
三、强化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有序推进。要进一步认识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纳入乡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畏难情绪,按照规范化建设工作计划,分阶段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列入工作目标,成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负总责,明确统计中心主任和各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真正把统计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认识到搞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媒体,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统计工作作为我国经济活动重要的“晴雨表”,发挥着参谋和指导经济活动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活动调整必不可少的环节,全县11个乡镇都设有独立统计机构,各乡镇有独立的统计办公场所,设有统计人员岗位,但大部分为兼职统计员,只有象州镇、大乐镇、寺村镇是专职统计助理做统计,石龙虽是统计助理做统计,但兼办公室秘书岗位,多数乡镇的统计助理的岗位空缺,统计站普遍只配有一名兼职统计。这些兼职统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统计工作,还要兼管乡镇其他工作,统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专职的只有3个乡镇,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全县122个行政村(社区)的统计人员均由村文书兼任,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县统计局都给11个乡镇均配备了办公计算机、电话机、打印机等必配办公等用品。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制约统计业务素质的提高。
据现行统计管理体制调查,全县各乡镇的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统计,由于各乡镇不能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统计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的原则从事统计工作,而是随意上岗、频繁调换。人员的不稳定,造成专业培训跟不上需求。造成人员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工资待遇长期偏低;另一方面,乡镇统计机构的特殊性无法保证统计队伍的基本稳定。这样,给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培训的频率远赶不上乡镇更换统计人员的次数,严重影响了统计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统计数据处理手段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乡镇统计人员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乡镇统计人员是少,而各种统计调查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是部分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XX县11个乡镇的统计工作是繁重的,农业统计、工业统计、人口统计都是一个兼职统计人员承担,也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片面的,满足不了乡镇党委、政府对全乡镇经济形势全面分析的要求。
(三)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据了解,我县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基本能保障统计的开支需要。条件较差的乡镇,连正常的开支都报不了帐,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基层统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人员变动频繁,影响和束缚着统计工作的开展。
(四)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统计人员认为只要能按月、按季度搜集统计数据、汇总上报各类日常报表就完成了任务,认为“统计报表是硬任务,统计分析是软任务”,对统计分析写作的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撰写分析的意识不强。撰写的统计分析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目前来看,大部分的统计分析材料,只是对日常上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文字分析内容比较简单,笼统,对各类数据的总结不够,对问题分析的不够清楚和完善,写出的分析基本上变成了情况通报,对领导决策的参考价值不足。
目前在统计队伍中,既有事业心不强,怕动脑筋,懒得动手,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写而不会写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统计人员完成统计报表后,习惯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写统计分析材料。
三、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要加强基层统计工作,提高基层统计服务水平,要从基层统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入手,加强统计力量。
(一)要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继续举办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企业和部门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集中学习统计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程序,以及统计工作方法和流程;要利用统计工作会议、年报会及其它专门会议,讲解有关统计知识,规范相关统计程序,从而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
(二)要抓好台帐管理,抓基础工作落实。
建立健全乡镇、部门、村(社区)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切实做到“数出有源、有据可查”,实现统计台账标准规范、原始纪录完整齐全。在乡镇、企事业单位推广统计电子台账,逐步实现基层统计报表电子化、传输网络化、整理规范化、工作标准化。
(三)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保持高素质统计队伍的相对稳。
1.成立专门的统计服务中心。随着社会主义时常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对时常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统计部门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各乡镇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统计服务中心,配备1至2名专职统计员,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经费归统计部门管理,其职能是管理、指导、协调、综合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
2.不断加强统计业务学习,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主要决定于源头数据,而源头数据的准确与否主要统计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县统计主管部门要抓好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乡镇统计人员要统筹安排工作,在工作中挤时间,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基层群众指津引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3.尽快实现基层统计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统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统计报表指标复杂化,还是从报表的趋势上看,统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还有部分乡镇统计人员做报表还处在“手工作业”水平,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受到限制,这就要求所有乡镇都要配备电脑设备,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快速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4.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统计,改革,理念,发展
1 我国企业统计工作概况
统计, 是指对文字、数据等资料进行的计算、整理和编辑;企业统计, 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经, 将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数据资料, 运用图表等方法进行整理, 以供领导了解企业状况、分析决策和上交政府之用。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方差、正态分布、抽样等;形式包括统计表、统计图等。
在我国, 企业统计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后, 是在前苏联统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并且由于受到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早期企业统计是一种官方统计, 即以政府为服务对象, 将企业工作情况整理成表后层层上报到政府机构, 方便政府了解市场形势, 进行宏观调控之用, 流于形式, 对企业工作的改进和决策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逐步实行政企分离, 大多数企业脱离政府管理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并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在这种形式下, 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 开始改变内部管理, 统计即是其中之一。由此在企业中, 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相互独立。所以现阶段, 企业统计一部分以企业为服务对象, 将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加以统计, 供企业领导者之用;另一部分则以政府为服务对象, 以官方形式将企业活动加以统计上报。企业为尽可能作出正确决策, 加强了对企业统计的管理;政府为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也尽量避免依赖企业报表, 另寻途经加以统计, 所以统计体制不断在发展。尽管如此, 在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2 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工作体系, 对企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但是近阶段以来, 随着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不少企业内部问题不断暴露, 统计工作也明显减弱:企业领导厚此薄彼, 忽视了统计工作的改善;统计体系自身出现问题;统计人员素质较低等, 这些都影响了统计和企业的发展。
2.1 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更热衷于对利益的追求, 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常常将工作重心放在开发、销售等方面, 就算关注财务, 也认为会计工作远远比统计更为重要, 故而将改革和投入重点放在会计方面, 厚此薄彼, 统计受到轻视;另一方面, 企业对统计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对统计的认识还停留在初期阶段, 认为统计就是单纯的“交报表”, 只需将企业工作产生的数据和结果汇总上报而已, 对统计功能认识不足, 或者将统计看作是供政府部门检查的工具, 过于形式化。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少完整的统计岗位和部门, 一些统计表甚至由会计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为填写, 更缺少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统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统计工作投入少, 许多统计部门或岗位被合并甚至撤销, 裁减统计人员, 频繁变动, 对统计人员素质要求不高等等, 这些都使统计工作问题严重, 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2.2 统计工作体系不健全
统计工作的内容包含2个方面, (1) 整理企业经济活动完成情况, (2) 依据整理数据进行适当分析和预估上交领导。但是, 由于企业缺乏重视, 对统计工作要求不高, 统计工作体系本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统计工作不完善。尽管统计制度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有所转变, 但是企业领导者仍将其视为向政府上报的机构, 并以此要求统计人员, 造成统计工作完全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进行运作, 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且单纯形式化地整理结果, 并没有做到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就算有, 也只是对数据加以简单说明, 并没有对国内外企业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无法让企业充分了解市场动态, 自然也达不到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的目的。
统计方法落后。以往的统计大都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即对企业各部门进行调查, 搜集数据, 然后将搜集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 汇总上报, 对搜集的数据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推断, 对销售等重要部门的经济数据缺乏原因探究和预测, 也就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数据获取途径少, 缺乏现代化技术, 效率低, 不仅失去了统计工作的价值,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工作量,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3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企业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 导致统计人员职业水平普遍较低, 表现在:
(1) 综合能力较差。现阶段的统计工作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水平, 统计人员工作单一, 综合能力不强。大多数统计人员仍只会做领导要求的“报表”, 缺少对数据的分析和合理预测, 新的市场资料不完全, 很少甚至不向领导提出在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建议, 没有切实发挥其职能;而新形势下要求的统计工作自动化中, 复合型人才缺乏。
(2) 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在实际工作中, 统计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或为私利, 或敷衍工作, 在统计中弄虚作假, 出现虚报、瞒报、漏报等情况, 缺乏职业道德, 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 更使自身陷于触犯法律的边缘。
3 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要点
统计工作是企业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企业了解内外形势和作出决策有重要作用, 所以要适时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与时俱进, 深化统计改革。
3.1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国家和企业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首先, 在不影响企业按市场要求运转的情况下, 国家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企业对统计工作加强重视, 鼓励统计创新, 并加强对企业弄虚作假现象的监管和惩处, 加大执法力度, 确保统计机构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能;在进行官方统计时, 还要尽量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 利用其他途径进行调查和合理估算, 以获取较为真实的数据, 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行统计工作的改革。其次, 对企业而言, 要尽量摆脱政府部门的管理,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独立的统计体系, 服务企业;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转变观念, 深刻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将其列入企业管理体系之中, 加大投入, 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管理体系;增设或完善统计部门, 加强其独立性, 消除管理体制上对统计数据的干扰;聘用专业统计人员, 建立科学的数据考核评估体系, 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同时还要学会借鉴国外统计经验, 加强多方参与, 注重统计工作的实际应用。
3.2 完善统计工作
改变服务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 企业成为了独立的市场主体, 企业统计工作自然也应改变服务对象:从向政府上交报表转向为企业统计数据并分析预测。企业自身成为统计的服务对象, 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供应商等, 不再形式化地服务于政府部门。所以企业统计要围绕企业的政策方针而进行, 统计活动要以满足企业需要、争取最大盈利为目标而开展, 真正使统计参与到企业运行管理中, 促进企业的发展。
改变统计内容。统计的服务对象转向企业要求统计工作要以企业为出发点进行展开。企业统计要转向市场, 不仅要把握统计工作的核心, 确保统计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 还要为企业提供相关竞争企业的基本信息, 关注国内外的市场动态, 把握其发展方向, 为企业决策提供新的信息, 以促进企业对生产经营进行及时调整。企业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管理, 使统计真正做到“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既可以反映企业的数量特征, 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质量特征”, 这样才能使统计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改革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因此, 传统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不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的利用度决定了企业与市场接轨的程度, 所以要将统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一套统计数据信息体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等, 提高效率, 可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 将数据的存储、统计涵盖其中, 以此来取代手工统计, 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同时在统计方法方面, 要尽快转变全面调查的单一形式, 形成以抽样调查为主, 以普遍调查为辅的体系, 将调查、典型调查和科学估算等方法相结合, 增加现代统计预测、估算方法, 提高统计效率和准确度, 促进企业统计体制改革和发展。
3.3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 不仅无法为企业带来效益, 更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所以在新经济形势下的统计改革中, 要加快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 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教育, 对统计人员提高职业要求, 刺激统计人员增强其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提供条件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不仅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还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各项工作, 将统计人员培养成“多面手”, 既能搜集整理资料, 又能分析预测;既懂统计工作, 又懂经济管理。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除企业努力外, 还要国家和社会方面的支持。例如, 要加强高等院校对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强化师资力量, 改革教学方式, 既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更注重实践教学,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就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既有较强的统计理论知识, 又有实际操作能力, 还拥有较高的多媒体运用和外语水平, 改革意识强烈, 对推动企业统计改革, 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在国际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改革是唯一的途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 就更需在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统计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也应当引起重视。完善统计改革, 不仅能更加了解企业的运转情况,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 更能了解同行业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和国内外的形势, 通过横向和纵向动态分析, 较准确地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 企业应当深化统计改革,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推进统计体系的完善,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促进统计的发展, 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兴杰.浅议企业统计改革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 2009 (2) .
[2]张爱梅.论新形势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煤, 2009, 18 (3) .
[3]朱翠萍.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J].现代商业, 2009 (8) .
[4]王玉洁.关于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
[5]谢伏瞻.中国统计改革的进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统计, 2007 (11) .
【关键词】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执法
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
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统计工作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某些特定事物发展规律的工作。它的过程就是搜集资料—整理加工一统计分析的过程,也就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 再到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统计分析)。因此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就是核心工作,而质量的提高要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完成。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推动统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更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必要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尤其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划化建设, 从而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统计规范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1. 规范化建设是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统计规范化建设是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 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根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时间要求越来越紧,对统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统计工作与时俱进。统计基础建设是应对统计工作高需求的基础,而高要求的统计工作必须建立在更加规范的基础之上,可见规范化建设是统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规范化建设是保障数据质量的根基。统计 “一套表”制度已经基本深入到基层和“四上”的企业,必须开展规范化建设才能保证“数出有据”。通过统计规范化建设, 才能有效地规范统计数据来源渠道、分类标准和收集整理汇总程序,使统计数据形成的过程都处于可控之中, 及时纠正由于对指标解释误解等所造成的过失性偏差。
三、当前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好基础统计规范化建设,能够指导企业及基础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及时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使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提高企业统计工作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在企业和基础统计规范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础调查对象认识不到位。在调查对象为企业时,统计调查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些企业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甚至拒报,一些企业害怕隐私及商业机密被泄漏,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统计的重要性与统计制度的法律性,造成基层被调查对象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影响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2.基础及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造成统计规范化建设推进缓慢。企业的统计人员是企业统计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但其在企业中的待遇却不尽人意,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统计工作有效开展面临诸多困难,严重影响到企业规范化建设的连续性及持续性。
3.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由于受到当地条件的制约,基层统计的机构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统计机构的统计力量非常薄弱,仅有少量的工作人员,却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不仅负责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审核工作,还承担上级局、乡镇街道安排的各种调查任务和非统计工作,造成统计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
四、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为了解决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分析以及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统计工作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确保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围绕目标,稳步推进统计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难度大,且为持久性工作。各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围绕阶段性目标,对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充实机构和人员,改善条件,在统一规定、统一标准、统一量化的前提下分步实施,稳步提高,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全面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3.在统计队伍上, 打造“专业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统计队伍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增强综合素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多方位学习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塑造良好形象。完善绩效考核和内部管理办法,进一步约束工作行为、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能。
4.搞好部门配合,提高统计执法的权威性
执法,旨在通过执法发现问题,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明确执法是手段,维护统计秩序才是根本。一是统计部门做好统计服务,统计执法前对统计调查对象进行“温馨提示”,构建双方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方法法律法规的宣传,使调查对象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违法,降低处罚风险,体现文明执法。二是统计机构和纪检、监察、司法等机关要依照国家法律和党纪、政纪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协作配合,提高统计执法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李晓龙,搞好县级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J].统计与管理,2016-1.
[2]秦入峰,如何有效加强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A].现代经济信息.
[3]钱安云,对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B],经营管理者,2016-3.
基础规范化建设是开展各项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服务功能的根本保障。今年以来,我局按照省、市局工作要求和部署,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现将工作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落实“三个到位”,打牢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基础
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打牢基础是关键。工作中,我们从解决思想认识方面、组织领导方面、资金投入方面入手,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一)明确形势任务,做到认识到位。虽然我县近年来各项统计工作有很大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基础性工作不够系统、政务工作不够规范、业务流程不够标准、队伍建设不够全面等许多差距和问题,这次全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难得契机,抓住这次机遇,按照要求,从基础抓起,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有突破,整体工作上水平,使各项工作全面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二)强化组织领导,做到措施到位。为加强对规范化建设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翼城县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局设立了办公室,负责此项工作组织和实施。针对村级统计力量薄弱这一现象,我们经与上级领导请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大学生村官兼任村级调查员的通知》从而大大加强了基础统计力量,为统计源头数据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特别是为县、乡、村三级联网直报工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积极创造条件,做到资金投入到位。开展规范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我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0万元为里砦镇18个行政村配备了18台专用电脑和18台打印机。更新了一批各专业的电脑和局机关的办公设施,同时,为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村官,在兼任村级统计调查员能够尽快的熟悉统计业务知识,及时投入到工作中,我们投入资金5万元为156名大学生配备了计算器、背包等有关统计基础专用工具,为加快推进基础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推进“六化”建设,加快统计工作规范化进程
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核心是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根本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数据质量。为此,我们从基础性工作抓起,从关键性环节做起,逐步推进统计管理规范化、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化、统计调查法制化、统计任务落实制度化、推进统计队伍专业化、统计手段现代化。
(一)夯实基础,推进统计管理规范化。规范统一各种台帐,从县局到基层乡镇都做到了有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由专人保管,达到记载详细及时、不漏项不漏填;规范统一资料档案管理,从县局到基层统一印制了档案封皮,购买了统一档案盒,对各种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门别类、及时装订,对过去分散和不规范的资料重新进行了装订,达到资料齐全、装订整齐、分类清楚、摆放有序,归档及时、方便查找。
(二)开拓创新,推进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的业务流程对于统计工作至关重要。为保证统计数据从来源到上报的整个过程不出现丝毫的纰漏,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完整的业务工作流程。对各专业汇总上报的数据,从数据源头采集、处理、汇总、审核、评估、上报、发布等环节都严格程序、责任到人。各种报表,业务人员首先对上报的数据要有情况说明,并经股室负责人、分管局长、局长逐级审核,经局长签字后方可上报。我们还成立了主要统计数据评估小组,制定了评估办法,尤其是对主要的考核指标,要求各相关专业联合评估,经评估小组组长签字后上报。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部门联系沟通,定期与经济、发改、财政、农业、畜牧等部门进行协调、论证、认定,统一口径,不仅防止了“数出多门”,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全县统计数据质量,今年以来,全局各专业上报市局的统计数据没有发生任何差错。
(三)依法行政,推进统计调查法制化。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走“依法治统、依法兴统”之路。一是全面宣传统计法。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统计法》颁布纪念日活动,并结合一些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内容,扩大统计的影响;二是正确运用统计法。牢固树立统计法制为统计科学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提高统计法制的渗透力,从而为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制保障。通过多年的努力,统计法制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各种基层报表已经基本能够按时、规范上报。统计调查特别是大型国情国力调查涉及千家万户,如今年的经济普查工作,有些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甚至不配合,拒绝提供调查资料内容。对此,我们在调查中一方面耐心地做被调查者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认真讲解统计法和统计条例的要求,并明确法律责任和法律程序,对有些坚决拒绝配合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被调查对象,我们按照法律程序,依法给予了处理。通过合理正确运用法律,促进了各项调查有效完成。
(四)强化保证,推进统计任务落实制度化。制度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做好统计工作,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为此,我们建立了对人、对事、对数全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以制度管人。从局领导到分管领导、股室负责人以至一般职工,都明确工作任务、职责,并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既没特殊人的制度,也没有特殊制度的人。二是以制度管事。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干部管理、政务公开等15项管理制度,较大经费支出、固定资产投入、等重大事项,需局长办公会决定的决不局长“一言堂”,需局全体会议决定的决不以局长办公会代行;办事指南、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等政务信息及时公开公布,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三是以制度管数。建立了数据采集制度、数据评估制度、数据审核制度以及数据发布制度等一系列数据规章制度,严格数据流程,从数据入口到出口都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责任,确保数据质量,提高了统计工作的信誉和权威。
(五)以人为本,推进统计队伍专业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统计队伍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通过强化学习,注重实践培训的方式,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统计队伍。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坚持不懈地抓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培训,制定了全年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方式和时间,每周一、四为局机关集中学习日。为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我们对全县从事统计工作的456名人员重新进行登记,对全县156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建立了全县统计人员人才库。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开展了专业技能培训,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岗位工作要求,不断学习,努力增强业务能力。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崭新形象。积极开展了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使干部队伍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职业观念,坚持讲真话、讲实情,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继承和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就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并落到股队到具体责任人。
(六)加大投入,推进统计手段现代化。提高统计现代水平是适应统计信息化的需要。我们通过沟通、协调、争取,积极加快技术装备,提高网络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改善硬件环境,更新统计网站微机硬件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到目前,全局人员达到人手一机。
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建立了三项长效机制。
一、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把规范化建设作为今年及今后长期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即每周一、周四组织集中学习和干部职工自学相结合。请进来学与走出去学相结合,即聘请省市统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我县讲课培训和到规范化建设先进市县学习相结合,进一步明晰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建立目标责任机制。我们依据全省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意见和市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及考评办法,确定了翼城县统计工作标准建设的工作目标,把规范化建设的内容、任务细化到基层乡镇和局内股队,量化到每个专业、每个具体人员,制定了局机关和基层两套考评办法,设定严格的考评标准,年初定目标、年中检查、年末考评,把规范化建设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使这项工作从许多人认为的“软指标”变成“硬杠杠”。
----在全市小学教活动培训会上的讲课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按照课程安排,我就加强制度建设方面的体会和感想同大家做一交流,交流的题目是“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干部行为 促进工作落实”。下面分五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可行,三是制度的学习要入脑入心,四是制度的执行要严格公正,五是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我想先给大家讲述一个学者在酒店里碰到的事,很值得品味:在某酒店,一位员工接到台湾客人打来的电话,说他将一包从老家带回台湾留作纪念的泥土丢在房间了,希望务必找到。这位员工很有责任心,翻遍了酒店所有垃圾袋,终于找到这包泥土。这位员工因此得到了领导的奖励。在另一酒店,一位老先生离店后反映,将一缕头发忘在客房枕头下了,说这是他逝去夫人的头发,很有纪念意义的。酒店员工为此也是大翻垃圾箱,终于找到这缕头发,员工因此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员工如此尽责,其敬业精神无疑可嘉。然而,当这位学者将这两件事讲给某著名酒店经理听时,经理笑着说:“在我们酒店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我们有规定,客人退房后,不论客人丢落下什么东西,哪怕是一张用过的字条,都要妥善保管。所以顾客丢落在我们酒店的东西是不需要花工夫去寻找的,员工们也不会因此而得到奖励”。
那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呢?我认为:第一,制度比敬业更重要,只有制度化,才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第二,当出现问题时,员工所想的可能是现在如何解决它。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想到如何彻底解决它,让类似的事情再也不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第三,制度是推动工作的第一源动力。制度把人们可以做和应该做到的事情规范起来,使之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准则。尽管敬业精神十分重要,但离开制度约束和规范,是不全面的,不彻底的。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关于制度重要性的阐述,西方管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热炉法则”,极其贴切形象的说明了制度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们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而火炉绝不理会被烫的人是贵贱还是亲疏。当把这种现象用到机关管理中,就会出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
法则的效用是建立在“热炉”存在的基础上的,而这个“热炉”就是制度本身。所以,加强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制度,也就是把这个“热炉”热起来,还要保证炉温不能过热,也不能过低。就像制度不能过严,也不能过松,要做到切实可行。
2011年7月,结合我镇实际,镇党委一班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谈论酝酿,制定出台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等20项工作制度,同时综治、组织、计生等具体工作形成例会制度。在工作业绩考核方面,建立了镇对村和镇对镇直单位的考核制度,出台了对村和镇直单位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方案和年终综合考评办法。同时,我镇的制度建设不仅仅停留在镇这一级,还延伸到各个站所和村(居)。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镇坚持分管负责人制定、党委政府集体研究的原则,分管同志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制度草稿,比如:分管宣传的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新闻稿件奖励办法》,分管经济的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分管办公室的制定《公务接待制度》、《禁酒制度》、《考勤制度》等。所有草稿提交镇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并印发到各站所、村(居),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在制定过程中,我镇坚持做到“精、细、广”:
求“精”,内容准确。制度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只有本身表达准确了,才能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不会引起争议。例如《干部考勤制度》,在规定每天点名时间时,专门加了一句“中心工作期间点名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另行通知”,这样就更符合乡镇工作的实际。如果没有这句话,只是简单的规定“周一至周五每天两次点名(周六早晨点名)”,就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在计生迎检、秸秆禁烧工作中,干部不但周日要上班,甚至还要连天加夜的工作。如果制度没有这句话,那么如果镇里要求周日上班的话,就会与制度本身冲突,降低了制度的严肃性。
求“细”,条款详尽。如果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规定了这一方面,而忽视了那一方面,就会给制度的执行带来很多困难。我镇
在制定制度时力争做到全面详细。比如《会议制度》规定无故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0元,手机响铃一次扣10元,开会不记录的扣10元,进入会场内抽烟扣10元,玩手机游戏或发短信的、看与会议无关的报刊杂志的扣10元,事假一次扣10元、缺席一次扣20元,病假不享受会议的补助;年终考核时,扣10元的从总分中扣0.1分,扣20元的扣0.2分。《财务管理制度》规定:2000元以下的书记签核,镇长签批,分管签报;2000元以上的,经办人要有2人,须经镇党委扩大会议研究;5000元以上的一律政府采购,经办人要有3人以上;超过1万元的经费开支打卡发放,并在公示栏公示。
求“广”,范围广泛。制度覆盖面广,既有关于镇级财务管理的,也有关于村级财务的;既有约束镇级干部行为的,也有约束村级干部行为的;既有单项工作的,也有综合工作的;既有奖励激励的,也有惩处鞭策的。在制度建设中,镇党委坚持做到于工作相结合,根据工作的需要,适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禁酒制度》的制定的背景是我镇一名村干部因过量饮酒发生意外去世。本着以保护干部安全、维护干部形象的目的,镇党委及时研究出台了本制度;《采购制度》是基于镇里因工作需要到郑州采购了一批办公桌椅。为防止因没有有效的约束,造成盲目采购,镇党委研究出台的。
“热炉”热起来了,就要让大家知道他的存在,认识到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烫伤人的。所以,加强制度建设的第二步就是学习制度,做到入脑入心,让大家不去
碰它。
2011年8月,在村“两委”换届后,我镇把20项制度印成小册子发至各村,并在镇公示栏公示,及时组织镇村干部就各项制度进行了专题学习。镇党委计划市培训后对新修改完善的制度再次进行集中学习。平时工作中,镇党委要求大家重点学习涉及自己工作的相关制度,学深学透学懂,做一个“明白人”和“清白人”。通过这种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夯实大家学习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思想基础,让大家明白了制度是“热炉效应”,知道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该做,增强责任意识和自我规范意识。
“热炉”存在了,大家也知道了它的存在,就要发挥它的作用,让大家明白每当碰到火炉时,肯定会被烫伤的。不管谁碰到热炉,在任何时候碰到热炉,都会被立即烫伤。所以,加强制度建设的第三步就是执行制度,要做到严格公正。
孔子曾经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就是说,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也就自然正了。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故事告诉我们制度的执行,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这样以来,凡事都按照制度的要求办了,那种“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一句话”的现象也就少了。《禁酒制度》出台后,我和李镇长带头遵守,工作日期间除招商引资外,坚持在食堂用餐,从不外出饮酒。《招投标管理办法》规定:施工单位与镇政府工作人员有直系亲属关系或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参与投标活动。为
保证制度的实施,我多次在全镇干部会议上表态,绝不插手镇里的任何招投标工作。我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近年来,光武镇及园区工程建设很多,我从未给任何一家单位开过绿灯。
关于制度执行的公平性,我还想在给大家分享一个”分粥的故事”,有这么7个人每天分1桶粥,开始是抓阄,谁抓到谁分,结果是其他6个人有意见说吃不饱;然后,改为轮流分粥,每人分一天,结果是只有轮到自己那一天才能吃饱;于是大家推选一个信得过的人分粥,这个措施开始还不错,但是时间一长只有和分粥的人关系好的人才能吃饱;大家又提出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他们往往意见不一致,等分好粥,粥也凉了;最后,有人提出谁分粥谁最后喝,看似很简单但效果非常好,每次每碗粥分的非常平均,没有挑头。不然分的最少的就剩给分粥人了。故事中前三种分粥的方式都存在一个共性:有一个人处于优势,掌握着分粥的权利,而其他人只能接受分配,这种情况下,公平很难做到;而第四种方式虽然公平了,但是太复杂;只有第五种方式,即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公正的,能坚持下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一碗水端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制度才能很好的执行。我镇制定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方案和年终综合考评方案,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全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选举市党代表、人大代表的主要参考。去年,我镇就把2011年度综合评比前四名的村支部书记推选为市人大代表。
在平时工作和执法过程中,我镇坚决做到:克服人情、不分亲疏,用制度规范用权,用制度加强管理,敢抓敢管,坚决处理
违反制度的现象。2011年,我镇有个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位居全镇最后一名,按照《“月积分”考核方案》,镇党委对该村主职干部进行了约谈,并取消了该村的评先评优的资格;一名村主职干部经镇纪委查实,挪用土地复垦经费,镇党委给予当事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一项好的制度要成为执行者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不仅要靠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强制力,而且更要靠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检查。镇党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制度的公平落实。2011年10月,我镇印发《致广大群众的一封公开信》18000份,公布了群众关心的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土地管理等热点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工作纪律,动员群众对有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现象,进行举报,并给于举报人奖励。公开信让群众成为监督者,促使镇村干部按照制度办事。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会带来什么呢?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我再讲一个发生在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当时,降落伞的安全性能不稳定,经常出问题。制造商厂家经过技术改造,使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99.9%,但这与军方要求的100%仍有差距。制造商们认为达到99.9%已经是极限了,要达到100%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产品的合格率能达到100%,除非出现奇迹。后来,军方将检查产品质量的规则做了修改。他们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选出一个,让降落伞生产厂家的负责人亲自试跳。这一规则实施后,奇迹真 的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100%。制度让不可能转变成了可能。
自从我镇建立起制度管理模式以来,全镇形成了来与不来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歹不一样的工作局面。
1、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有效的转变。
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干部的作风转变了,变得更加务实了,更加高效了。
办法的实施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2011年下半年,镇里兑现了村干部的参会补助2.3万元,镇全体干部的考勤补助近5万元,累计奖励了新闻宣传工作者1万多元。在2011年度的综治、计生、党建、经济等工作的表彰会上,镇里将兑现近12万元的奖励。重奖让干部一心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扎扎实实工作,踏踏实实做事,努力把工作干好,争取更多的奖励。
干部的作风的转变还体现在会风上,虽然我镇整体会风一直比较好,但干部不遵守会场纪律的现象常有发生。《会议制度》实施后,开会期间手机铃声响的、随意走动的、不注意听讲的现象没有了,大家都专心听讲、认真记录,会议的效果明显提高了。
2、干部的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现在全镇干部主动工作,尽职尽责,为民服务的意识更浓了,排忧解难的能力更强了,服务发展的决心更大了。
按照《中心组学习制度》的要求,镇党委每周组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集中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领导重要讲话,以及经济、环保、法律等专业的知识,总结上周或上月的工作成效,研究下
周或下月的工作要点。中心组学习的持续开展,为班子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平台,提升了整体班子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铸造了一支极富战斗力的班子队伍,为我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2010年,我镇举办第一届村书记擂台赛的时候,不少同志表现得比较紧张,演讲的内容也不是很到位。《月报告制度》实行以后,各村书记每月都要对上月的工作进行总结,认真谋划本月的工作计划,经过锻炼,村书记们的工作思路清晰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在2011年第二届擂台赛上,大家在言行举止和演讲内容上表现的都非常出色。
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队伍团结意识的增强上。很多时候村里干部不团结,十有八九是因为钱的问题。我镇某村近三年没有报过一次帐,而一报就报了近3万元,个别两委对报账的具体内容存在争议,认为村书记存在中饱私囊的嫌疑,而村书记抱怨自己为村里开支还垫付了近万元的资金。这样以来,村“两委”之间的隔阂就产生了,干部队伍就不团结了,村里的很多工作也就无法顺利开展了。而《村级财务制度》的实施,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明确界定了收入和支出的范围,规范了报账的程序,使得村级资金的收支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大家不再为了钱而争议了,主要精力也就转移到了工作上了,放在了如何把工作水平提上去,怎么才能在全镇综合排名中取得优异位次,争取镇里的奖励上。这样大家的目标一样了,也就团结了。
3、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了工作的高效落实。
工作的关键是落实,再好的政策没有落实,都只是一纸空文。制度是管人的,而工作是靠人来落实的。山西省长治市原市委书记吕日周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考核制度的实施,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了着落,每一件任务都能责任到人,有力的推动了工作的落实。西方流行一种说法:“总统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制度。”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全镇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去年8月份我一人主持镇全面工作期间,按照市领导的安排,我外出招商引资5天,在镇里没有一名主职的情况下,由于制度的完善,镇里的各项工作依旧井然有序开展。
信访维稳是关系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很多时候信访问题解决不好,不是因为不能解决,而是因为干部的责任心不强,不敢挑重担。为解决这个问题,镇里出台了《信访制度》,明确要求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包片干部为直接责任人,包联副科级负全责。同时,对信访考核分值加重,对解决疑难问题的奖励,对推诿扯皮的问责。制度实施以后,不仅新的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化解,一批信访积案也得到了有效化解。我镇南街居委会黄某与20户村民发生土地纠纷,经界首市人民法院判决、阜阳市中院裁决都没得到有效化解。随时可能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为解决问题,南街居委会一班人,不分白天黑夜,反复耐心做说服教育工作,终于合理、合法、合情化解此矛盾,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4、制度建设成为成绩取得的有力保障。
2011年,我镇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项工作位居全
市先进位次,再次被评选为全市综合评比先进乡镇。
北街居委会是14个村中制度制定的最完善的,执行最好的,所以年终综合评比位居全镇第一,并被评为全市先进村。(落实考勤制度最好的村也是年终考核最先进的村。)
科学的制度,严格的执行,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在全镇形成了“狠抓落实、取得成绩、获得奖励、再抓落实”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
【依靠统计制度建设,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推荐阅读:
东至县教育局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05-25
统计规范化建设汇报09-07
统计学专业规范10-13
云南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09-29
依靠人才振兴企业07-03
永不褪色的依靠作文12-19
没有依靠要坚强的句子07-11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讨论材料07-06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发言稿11-30
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