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篇1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任然已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兴趣,也使导入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学说)

①.引导分析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拓展】

大班科学活动《地球妈妈》说课稿 篇2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班的幼儿忽然对班里墙上的地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长大了,对新事物有了主动探求的欲望。在宇宙这个博大的空间里充满了人类许多不知道的各种奥秘,而地球作为无垠宇宙中银河系的一员,对于孩子们同样是充满强烈的吸引力和神秘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这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又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更应该让幼儿从小做起,因此我和孩子们共同制订了主题活动《地球妈妈》。

二、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通过《地球妈妈》的主题活动,不仅会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和尝试中领略宇宙和地球带给我们的神奇与奥秘,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地球同人类之间的关系,既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规范了幼儿的社会行为。

三、目标分析

1、本活动目标。①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究兴趣。②通过了解地球的简单知识,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有保护地球的愿望。

2、对目标的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中心点,它不仅着重于幼儿的发展,更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订教育目标时我既要围绕总目标,同时又要关注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显性教育在于通过对“地球妈妈生病了”的了解,而教育幼儿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善待地球,提高环保意识,同时隐性教育意在培养幼儿对事物探究的能力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图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有效提问等。

六、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易见的环保方法。整个活动过程既富有情趣,又环环相扣层次紧紧相连,让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然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教学中我也主张让幼儿自己在“寻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八、过程分析

1、总述:整个活动过程,时间大约需要25~30分钟。基本流程:观察地球仪——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家园——地球》——小组按要求讨论“地球妈妈生病了”的原因——师生互动“如何保护地球?”——争做保护地球的“小卫士”。

2、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开始部分(大约需要3分钟)用谜语引出地球仪,同时引出我们的学习内容。采用手段:个体操作。地球上有什么?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意义?谁生活在地球上?最后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地球》。第二环节:观看多媒体课件《我们的地球》,这是活动的基本部分,(大约需要20分钟)。这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完成教育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三个层次:①简单了解地球的形成、大小、自转及昼夜的产生等。②了解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头发剪掉了—树木被砍伐;衣服弄脏了——水和空气被污染了;身体发烧了——臭氧层被破坏;)。③用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有效提问等进行集体性学习。同时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

3、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易见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如:植树造林、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等。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对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忆、概括、总结,并在幼儿的交流探讨中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中,我使用的教学策略是:①随时关注幼儿探讨的结果,并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②引导幼儿去搜索记忆中平日的生活景象,规范幼儿的社会行为:哪些是应该提倡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③因势利导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愿望。同时,在此部分中我认为要体现《纲要》中提出的“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指导者”的理念。为此在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我尽量发挥一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取分组交流法,让幼儿5人一组,共同参与设计与交流。“假如我是地球小卫士”——让幼儿知道每年的6月5日是地球环境日,大家一起植樹造林,消灭垃圾,变废为宝,保持空气清新和清洁水源,共同建造美好的家园。并且请幼儿为我们的家园设计美好的蓝图,同时让幼儿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这一活动的安排是让幼儿在自己的画笔与想象中,进一步提高环保的意识及对未来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美好的憧憬。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授课内容:

一: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岩类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实践意义

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课后作业:

相关练习附后

四、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 特别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圆柱的表面说课稿 篇4

首先是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节内容,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这一单元教材包括圆柱、圆锥两大节的内容,每节内容按照“特征——表面——体”的基本模式,从图形的基本认识深入到相关面积及体积的计算,体现了由点到面再到体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第三学段学习其它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圆柱的表面积》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圆柱基本特征,安排的一节探索活动课。本节教材的第一个例题一开始就提出: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对于表面积的计算,由于空间想象力有限,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建立起联系。因此教材加强了操作,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于把展开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接着引导学生再借助表面展开图,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第二个例题是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表面积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求哪些面的面积之和。本节教材的这一例题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的面积之和。对于这

一点,教材没有直接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独立解答。目的就是知道学生灵活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学生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又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基本特征。已经对圆柱有了一个比较抽象的认识。通过自己自学,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两个公式。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别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圆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这样的基础,80%以上的学生能够自主推导出完整的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15%的学生能够通过参考书推导出公式,最后剩余的5%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教学模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培养学生要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所谓“对话式”教学,即通过师材对话,师生对话,生材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对话形式来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对话式”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这样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释疑—精讲点拨—达标训练—反思提升”。

教学设计:

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把“对话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中。包括“自主学习—交流释疑—精讲点拨—达标训练—反思提升”这样五个环节。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主要完成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师材对话”。

我会提前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隐形价值——学习方法的迁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长方形、圆等图形的周长及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找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应用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确定本节课对话的核心内容——用转化和迁移的思想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是学生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完成第一次对话—教师与教材的无声对话。

第二次对话:“师生对话”。

即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圆等图形的周长及面积计算的公式,并对圆柱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准备一些圆柱形的盒子,为自主探索作好准备,完成第二次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心际对话。

第三次对话:“生材对话”。在前两次对话的基础上,我设计出本节课的自学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图形与几何知识中的思想和动手实践这一特点。

1.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尝试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3.我的发现,我的问题。(通过自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我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并将自学的结果以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并梳理在自学本上,完成第三次对话:生材对话——学生与教材的无声对话。这一环节,学生课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个环节:交流释疑——生生对话。生生对话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组内对话—小组成员间的有声对话。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昨天晚上的自学内容。(1分钟)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预习结果,理解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与长方形、圆的周长及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性地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等多种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由双基改为四基的“基本的活动经验”——急体验,学生有了体验才有了发言权,直观的体验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得理解数学,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长及时记录对话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5分钟)

第二步:组际对话——小组之间的优质对话。

在进行组际对话之前,会有一次小测试,检测一下学生自学及交流情况。()让学生自己完成本道题,做完后同桌交换自主进行批阅,批阅完成后由学生上台讲解本道题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过程的意义。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意见,由台

上同学或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组际对话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的目的,让对话式教学完全进入一种高效化和优质化状态。所有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组际对话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内化所学知识。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15分钟)

第三个环节:精讲点拨。师生之间的有声对话。上一环节虽然精彩,但难免会出现问题,教师的精讲点拨在此变得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环节目的在于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是新课标四基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5分钟)

第四个环节:达标训练 这一环节是通过我与教材、学生、课堂的一次综合性对话,设计不同梯次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和测试。这是我所设计的练习题。这一环节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10分钟)

第五环节:生己师己对话,在这一环节,我只给学生出示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来学习的”这样一句话,然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别看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升华。师己对话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当然这主要是教师在课下完成。(4分钟)

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重点突出,清晰易记。同时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板书主要有学生完成。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展开后)

= 长 × 宽

=底面周长×高

3.14×20×8=1758.4(cm2)-------帽子的侧面积

3.14×(20/2)2=314(cm2)-----------帽顶的面积 1758.4+314=2072.4(cm2)--------需要用面料

课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见,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为此,在这节课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针对学生坐姿,写字姿势,回答问题的完整性等学习习惯的评价,像是:***坐的最好,***写的字真漂亮等等。

针对小组交流时合作学习的评价,如:“你们小组真棒,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个小组,有的剪,有的摆,有的写,分工非常明确。”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等。

在课堂上,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

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像是学生在尝试推导圆柱侧面积的公式时,因为比较抽象,需要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最后就是要优化评价语言,例如回答问题的学生语速过快,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语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就说:“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们共同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易于他们的发展。

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感觉,首先是要用好教材资源,教材是一切的根本。

2.活用生活资源,可以让学生带一些圆柱体的纸盒,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很快就能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有关知识。

3.善用活动资源。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理解。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篇5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圆柱的表面积》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圆柱和圆锥》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究活动,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中,即圆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知道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教法分析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法设计为: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强化,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学法分析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体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突出《空间与图形》这个内容的教学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这个过程我用课件展示2个方面的复习内容:(1)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计算公式。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食品盒,现在请你来重新给这个食品盒设计你自己喜欢的商标纸,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这样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归纳新知

1、动手操作。“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剪刀沿着食品盒商标的接缝处剪开,试试看”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长方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汇报交流。“你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3、发现联系。

用课件把圆柱展开成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开展讨论交流:“你发现展开后的长方形各部分与圆柱体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了吗?请和同伴说说看。”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就是圆的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理解了之后再用课件进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课件展示出来。接着要求学生完成例2的计算。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5、归纳新知、揭示课题

“假如设计的不仅仅是商标纸,而是要做一个完整的圆柱形纸盒,又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呢?小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画出例3出示的圆柱的展开图,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现在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了嘛?”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同伴交流——全班汇报——课件演示来完成。得到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接着让学生完成例3出示的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四个题目,1、求圆柱的侧面积,2、求圆柱的表面积,3、求圆柱形鼓需要羊皮和铝皮各多少平方分米?4、求做一个圆柱形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时,有的学生没有沿圆柱的高剪开以至于得到平行四边形,当时我只是强调要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并没有对此进行展开讲解,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课后我认真思考后发现,实际上不管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虽然图形变了,但是他们的面积并没有变,这个知识点只能通过下次课给学生补充。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的周长:C=πd=2πr侧面的长(或宽)=底面周长

圆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侧面的宽(或长)=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S长方形=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S侧面积=S长方形=c×h=2πrh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说课稿 篇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节,课题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我说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与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学习对象。第一单元是“从宇宙看地球”目的在于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本节主要讨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自转的一般特点,昼夜交替的产生,时差的产生以及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昼夜变化,学会地方时的计算等有重要意义。

第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以及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等心理特征,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差生的原因;

3、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可能有哪些?并在班级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认识地球自转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时空观。

第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以及地方时的计算,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是考试的重点。我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仪等教具的使用以及板书板画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以突出教学重点。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地方时的含义及计算,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教学已突破难点。

第四说教材组织和处理。

本节教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使难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课共分四目,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目和第二目为一个课时,第三目和第四目为一个课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特点,我将运用直观性教学法,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我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在认知方面,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对地球自转形成正确的认识,了解昼夜交替及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特点,对趋势形成初步了解;在记忆方面,对地球自转概念,一般特点,昼夜交替的特点,区时的划分及地转偏向力的南北半球差异等知识点进行深入记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区时的相关计算,通过晨昏线能够判定一些特定地方的地方时。

第四部分说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共分两课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通过上节课学习的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形成整体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复习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那为什么太阳从东面升起西边落下,而不是西面升起东面落下呢?

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启发学生从平时坐车的经历中寻找答案。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学习新课。具体步骤是: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 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

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

(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

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第四个教学环节是归纳总结。

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归纳以下几点为: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周期;

3、地方时及区时的相关计算;

4、地表物体运动发生偏转的原因及特点。

第五个环节巩固应用。

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篇8

《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教材上看,教材先安排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然后圆柱的侧面和展开图的比较,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就是它的长方形。还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侧面展开图的操作,学生了解了圆柱的侧面积相当于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表面积,要先求侧面积,再求圆的面积。这也就突出了重点。难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计算后,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是通过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实验导课;沟通知识、探索新知;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逐步深化。

1、复习旧知、实验导课。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问题:

A、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B、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通过上节课认识了圆柱,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圆柱有关系吗?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2、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2)动手操作寻找计算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A、学生通过看展开图后,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得到的。B、学生通过看展开图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后,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C、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又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同学们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通过课件侧面展开图,找出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圆柱底面积是如何求的。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计算结果。

3、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

出示例3,让同学们找出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水桶是无盖,说明什么?如果这个水桶展开,会有哪几个部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

4、巩固练习、逐步深化。

做41页“做一做”1、2题。

5、完成作业、强化新知。

练习十第2、3、4、5题。

三、说教法

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主要通过实验法、练习法、启发谈话法、课件来完成教学目的。

1、课堂首先通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解答例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

2、通过侧面展开图的实验,使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算出来了。

3、教学例题,都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解答。

四、说学法

实验操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动手做侧面展开图分析圆柱的表面积,直观感受到圆柱的侧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关系,为下一步计算表面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由直观演示,让同学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然后联系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分几进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 篇9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1、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堂小结:

地球的清洁工说课稿 篇10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3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责任,并对生物观察探究有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洁工是干什么的吗?(打扫卫生,清扫垃圾)是啊,正是有了清洁工,我们才能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他们的功劳真大啊!其实,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很多动物清洁工呢!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为地球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学了《地球清洁工》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板书课题:地球的清洁工)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住它。

2同学们圈的真认真,读得真投入。现在同学们就在小组内互相读,每人读一段,轮流读,把课文读完,读得好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读完做好举手,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3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

4我给大家带来了生字朋友,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看咱班哪位小朋友表现的最棒。

洁 工 招 收 批 官 本

扔 适 淡 模 丑 埋 格

5生开火车读,读错个别订正

三、在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宝宝我们都已经认识了,那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老师提醒你,一定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都有谁想当清洁工啊?

(师随着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海鸥)原来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好多清洁工呢!

鲫鱼

乌鸦

蚯蚓

屎壳郎

4课文除了写这几个动物前来应聘外,还写了一个动物,是谁呀?它做什么的?

(大猩猩,是这次活动的主考官)

5这么多小动物来抢着报名,恐怕自己落后,这种情形用课文中德一个词叫······?(争先恐后)

四、感悟课文

1师:哎呦!动物们都争着来应聘,这可忙坏了我们的主考官大猩猩,这不,你瞧,主考官发话了——(老师和生齐读大猩猩的话:你们都来·····什么本领呢?)

2师(1)第一个发言的是谁呀?(小海鸥)今天,这位美丽的海洋歌唱家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你们从小海鸥的话里体会到了什么?(得意)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师点拨并板书——海洋)

(2)你能带着这种得意读一读小海鸥的话吗?(适时鼓励表扬点拨)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最得意?

(4)大家都来对着自己的同桌做一做得意的表情,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得意来读一读小海鸥的话吧(齐读)

3(1)你瞧,又有一个应聘者来了!(小鲫鱼)它平时可是很少露面的哟,它今天又会对主考官说些什么呢?(板书——江河)

(2)师:多可爱的小鲫鱼呀,还挺自信,谁愿意再读一读这段话?

指名读(师适时评价:如听出了你是一个可爱的自信的小鲫鱼)

(3)师:接下来哪位应聘者来了?(乌鸦)谁来读读乌鸦和主考官说的话(生读)(师随机板书——地面)

师:地蚕是什么呀?为什么吃掉它就能做地面清洁工啊?(地蚕能把植物的根和茎都咬断,植物就会哭死了,它对庄稼的危害特别大,小乌鸦可是植物的保护者)

师:看来长得漂亮不漂亮并不代表有没有本领,能够为大家服务,才是真正的美。

4(1)接下来一位害羞的朋友出场了,谁呀?(蚯蚓)小蚯蚓好像不太习惯对这么多伙伴说话,大家想一想,它平时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不习惯?(平时生活在地下,很少和其他小动物玩)

(2)师: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这位朋友啊!

师:“小蚯蚓,别害怕,自信一点儿,相信你准能行。

师:蚯蚓听了我们说的,自信多了。谁来读一读充满自信的蚯蚓的话。(板书——地下)指名读(适时表扬鼓励)

师:小蚯蚓不仅像别的小动物一样吃垃圾,更重要的是还能把垃圾变成······?(肥料)让植物长得更茂盛。别看小蚯蚓整天呆在地底下,默默无闻的,他的本领还真大呢!

5(1)还有一位朋友,一上来就让主考官写上自己的名字,生怕别人把它的名字落下了,谁呀(小屎壳郎)它是怎么说的?(请写上我的名字——生读)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屎壳郎自信不?(自信)

(2)可有一个小动物却对小屎壳郎有点儿不自信,是谁呢?(小乌鸦)

(3)请你们读读小乌鸦的话,想一想,它是用什么语气来说的?(自由读)

(4)屎壳郎对小乌鸦的话服气吗?(不服气)从哪个词看出不服气?(理直气壮)那就用不服气的语气来读屎壳郎的话(板书——牧场)

(5)师:牛羊粪不埋在地底下,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难怪小屎壳郎这么自信,乌鸦只是因为屎壳郎长得黑不溜秋就怀疑它能不能当清洁工,它这样做对吗?你想对它说什么?

(6)师:相信小乌鸦在你们的劝说下,一定不会在以貌取人了。同学们再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仔细体会小动物的语言和神态。

五、小结,升华感情

1招聘会圆满结束了,经过这些小动物们辛勤努力,我们的江河湖海变得十分清澈,宽广的草原空气特别清新,牛羊成群,植物没有病虫的危害,长得十分茂盛。

(板书:清洁工——→共同维护地球)

2小动物们都在用实际行为为地球环境做贡献,那么,我们应该为地球环境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呵护我们的地球吧!

六、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看到这些小动物为了呵护我们的地球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其他的小动物们也想一起做。都有哪些动物朋友想一展自己的才华呢?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下一届,动物环境保护局招工时,我们帮他们介绍一批新的清洁工,好吗?

板书设计 21地球的清洁工

海鸥 ——→海洋

鲫鱼 ——→江河

乌鸦 ——→地面 } 清洁工→共同维护地球

蚯蚓 ——→地下

上一篇:走遍天下手机为侣作文600字下一篇:大学庆六一家长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