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红楼梦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雪芹与红楼梦(精选10篇)

曹雪芹与红楼梦 篇1

听众朋友,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向您介绍中国杰出的小说家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曹雪芹的祖上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族正白旗的内务府。他的家庭从曾祖父到他的父亲,都担任清王朝要职。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视,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由此可见曹家的豪华以及与皇室关系的亲密。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个百年望族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还会作诗填词写剧本。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但时间不长,他的父亲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等曹雪芹成年后,流落在北京的西郊,过着贫困的生活。贵族家庭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有关曹雪芹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根据现在一些零星的.记载,我们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诗、善画、嗜酒、狷傲。写作《红楼梦》时,他的生活极为窘困。最后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早逝,伤痛过度而死,终年还不到50岁。

《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1792年,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根据考证,这一形象中,有作者的亲身体验。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是他不爱读书,憎恨封建传统思想,厌恶束缚他的家庭,充满叛逆精神。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单纯的侍女中间,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

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共出现四百五十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曹雪芹与红楼梦 篇2

《红楼梦》中的歌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有诗词歌赋的大量存在, 使得《红楼梦》“文备众体”而迥异于各种同类作品, 品格得以升华, 也因此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红楼梦》中的歌唱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抒发强烈情感

歌唱是人类用来表达强烈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毛诗·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乐记·师乙篇》也有类似的说法:“故歌之为言也, 长言之也。说之, 故言之;言之不足, 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表达虽略有不同, 但都把歌唱看作是对自然语言表达情感不足的超越与升华, 是为了表达较为强烈情感活动时的一种自然行为。歌唱是对语言表达情感不足的补充, 是人类表达强烈情感的自然选择。歌唱复合了多种审美因素,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除了音乐旋律自身的韵律美感, 还有诗词曲赋的文学美的因素, 甚至当歌曲具体的演唱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后, 歌词还能独立存在, 并且同样具有可歌可泣的永恒魅力和不可磨灭的巨大价值。

《红楼梦》中的歌唱都是浓烈情感活动的产物, 既表达了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也是曹雪芹内心情感体验的结晶。第2 3回林黛玉路过梨香院, 听《皂罗袍》听得“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第2 7回贾宝玉听林黛玉哭唱《葬花吟》, “恸倒山坡之上”、”不觉痴倒”、”心碎肠断”;第9 3回蒋玉菡唱《占花魁》, 竟把宝玉的“神魂都唱了进去了”, 等等, 无不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其他一些感时伤景的吟唱也大抵如此。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此景此情, 唯有用歌唱才能表达内心情感, 不可不歌, 不能不歌, 更是不可无歌。

2. 塑造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的诗词历来以生动形象、口吻贴切著称, 各种诗作均和人物身份、文化修养吻合, 所谓”按头制帽”是也。

《红楼梦》中的歌唱没有游离于人物塑造这个中心, 而是和人物形象密切相关。可以肯定地说, 假如没有林黛玉这个人物, 《红楼梦》会黯然失色;假如没有《葬花吟》, 林黛玉也会因此失却许多光泽。《葬花吟》与林黛玉, 林黛玉与《红楼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葬花吟》这首歌, 活脱脱地把一个爱美多情、伤感多愁、脱俗清高、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勾勒出来, 鲜明形象跃然纸上。只有林黛玉才能唱出《葬花吟》, 也只有贾宝玉才有心心相印、”不觉痴倒”的独特、深刻感受。脂批也指出:”开生面, 立新场, 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生更新, 非颦儿断无是佳吟, 非石兄断无是情聆。” (甲戌本眉批, 庚辰本略同) 通过这首歌, 同时塑造了歌者和听者林黛玉、贾宝玉的鲜活人物形象。

第2 8回, 同是饮酒唱俚曲, 锦香院妓女云儿、贾宝玉、冯紫英、蒋玉菡、薛蟠各人的性格、修养、志趣, 都体现在歌曲之中了。妓女唱“肉儿小心肝, 我不开了你怎么钻”, 打情骂俏;贾宝玉唱“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寄托相思;冯紫英唱“你是刁钻古怪鬼灵精”, 略露纨绔浅薄;蒋玉菡唱“度青春, 年正小, 配鸾凤, 真也着”, 初显情种风姿;薛蟠唱“蚊子哼哼”、“苍蝇嗡嗡”, 粗鄙难耐。层次分明, 歌符其实, 了无差错。古人云”唯乐不可以为伪”, 信然。

3. 描摹生活状态

在各种音乐艺术门类之中, 歌唱是一种最为方便、最为自然的艺术活动, 歌唱的“乐器”就是随身携带的嗓子, 有副好嗓子就可以引吭高歌、一展风采了, 即便嗓子不好, 低吟浅唱也足以自娱自乐。故而, 歌唱不拘场地、器材, 人人皆可。

《红楼梦》中的公子小姐, 僧道闲人, 丫环仆从, 歌女乐伎, 人人可以唱歌;节日庆典、聚会宴饮、观赏游园、友人唱和都有歌唱内容;歌台舞榭、路途街头、闺阁绣房、雪地原野、宫观寺庙、园林亭阁, 都可以成为歌唱活动的场所。

清代民间俗曲、曲艺、戏曲演唱随处可见, 生活中的演戏、唱曲, 本来如此。甲戌本第5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观看歌舞戏曲, 脂批在警幻仙子说“若不先阅其稿, 后听其歌, 翻成嚼蜡矣”处写道:“警幻是个极会看戏人。近之大老观戏, 必先翻阅脚本, 目睹其词, 彼听彼歌, 却从警幻处学来。”庚辰本第3 6回回前总批有“梨香院是明写大家蓄戏, 不免奸淫之陋, 可不慎哉, 慎哉!”庚辰本第1 9回写宁府演戏, 脂批在”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处写道:

形容克剥之至, 弋阳腔能事毕矣!阅至此, 则有如耳内喧哗, 目中离乱。后文至隔墙闻“袅晴丝”数曲, 则有如魂随笛转, 魄逐歌销。形容一事, 一事毕真, 石头是第一能手矣。

这些都表明, 《红楼梦》书中对歌舞、戏曲的描写是以当时社会音乐活动现实为基础的, 是对当时音乐生活的真实描摹。

二、器乐的功能与作用

器乐曲的综合性不如戏曲和歌唱, 属于所谓的“纯音乐”范畴, 它的作用似乎不如戏曲那么引人注目, 过去没有引起注意, 但它的作用也是非常独特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丰富《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段, 提高艺术表现力。

由于有很多迷人的音乐描写, 大大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表现力, 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第7 6回对笛子独奏的描写:

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 呜呜咽咽, 悠悠扬扬, 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 天空地净, 真令人烦心顿解, 万虑齐除……

以及第5回十二舞女表演大型歌舞套曲《红楼梦曲》时“轻敲檀板, 款按银筝”等等鲜明、生动的音乐描写,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 展现当时的乐器及器乐活动的真实情况和发展水平。

《红楼梦》中使用的乐器, 如琴、笛、箫以及“黑漆铜钉的花腔令鼓”等, 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久远、在清代有广泛应用、有较成熟的演奏技艺的乐器。比如《红楼梦》第5 4回中有一段“女先儿”精彩的鼓独奏描写:

或紧或慢, 或如残漏之滴, 或如迸豆之疾, 或如惊马之乱驰, 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

这一段鼓乐独奏描写变化多端, 丰富多彩, 表现出了鼓乐演奏的高超技巧。其他如琴乐、笛乐等, 均是当时器乐状况的真实摹写。

3. 渲染气氛, 为整个故事的叙述作情感铺垫。

例如第7 6回贾母与众人赏月、品乐:“只听桂花阴里, 呜呜咽咽, 袅袅悠悠, 又发出一缕笛音来, 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 且笛声悲怨, 贾母年老带酒之人, 听此声音, 不免有触于心, 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 这一段音乐描写不仅很好地为本回林黛玉、史湘云听乐有感而联诗, 并赋出“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这妙绝但“太颓废” (湘云评语) 的诗句作了很好的情绪铺垫, 而且为紧接着的第7 7回晴雯之死, 芳官、蕊官等被迫出家以及后来的抄家, 作了情绪上的铺垫和准备。

4. 通过人物对音乐的态度、音乐欣赏趣味, 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第8 6、8 7回黛玉和宝钗的诗, 弹琴、谱曲, “也赋四章, 翻入琴谱, 可弹可歌”, “又将琴谱翻出, 借他《猗兰》《思贤》两操, 合成音韵”, “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 调上弦, 又操演了指法抚了一番, 夜已深了”。宝玉、妙玉听黛玉弹琴、唱歌, “听得叮咚之声”, “甚觉音调清切”, 黛玉低吟琴歌四叠:“侵”字韵第一叠, “阳”字韵第二叠。黛玉“忽作变徵之声”, “音韵可裂金石”。妙玉认为“君弦太高”, “与无射律不配”、“太过”、“恐不能持久”。这里的林黛玉抚琴, 妙玉听琴“知音”, 就表现了她们高雅的音乐情趣、与众不同的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对人物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 传递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 为情节发展、结局提前作某种暗示。

众所周知, 《红楼梦》中的许多戏曲剧目有预示故事情节、人物结局的作用。如第1 7、1 8回元妃省亲所点的四出戏, 脂批说:“《一捧雪》中伏贾家败”、“《长生殿》中伏元妃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列藏本, 诸本文字略同) 。

可以认为, 《红楼梦》中的器乐曲也有预示情节的功能, 只不过由于音乐的自身特点, 显得更加隐晦、难以捉摸。

第7 6回夜静月明、桂花荫下发出的“呜呜咽咽, 袅袅悠悠”的一缕“凄凉”笛音, 营造出一种无法用语言传递的悲凉气氛, 预示着一连串不幸事件的到来;第8 7回林黛玉演奏古琴时“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 用音乐表达出内心激荡的情感, 传递出无法用语言传递的内心郁结和愤懑之情;而琴弦崩断, 则隐隐暗示了林黛玉寿命不永、香消玉殒的夭亡结局。

第5 4回“女先儿”击鼓的“或紧或慢, 或如残漏之滴, 或如迸豆之疾, 或如惊马之乱驰, 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 展示“女先儿”高超演奏技艺的同时, 与世事纷乱复杂、变幻无常, 甚至后来抄家之后的树倒猢狲散局面, 有某种契合关系, 亦有某种暗示作用。这些朦胧隐约的信息, 用本身就比较含蓄的音乐若隐若现地传递给读者, 造成似有还无的含蓄效果, 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由此亦可见曹雪芹文学创作的巧妙匠心。

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活动在曹雪芹《红楼梦》中随处可见, 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氛围营造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红楼梦》故事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假设, 如果把《红楼梦》中的这些歌、诗活动及器乐活动剥离出去, 那会对它产生多大的影响?可以说, 没有这些歌、诗、乐的存在, 就不可以成其为《红楼梦》。曹雪芹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 之所以能够产生《红楼梦》这部杰出的著作, 是由于音乐活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刘梦溪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2]《红楼梦诗词曲赋赏析》, 蔡义江著, 中华书局2001年版

[3]《音乐人类学导引》, 管建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4]《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管建华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年版

曹雪芹与红楼梦 篇3

时光流转。至今,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争议、思考、探寻、纪念依然热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红楼梦》,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位曹雪芹。如果没有曹雪芹,在面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时,很难想象,我们将处于何等尴尬的境地。而有了曹雪芹,在面对这些世界文学巨匠时,我们则毫无愧色。

曹雪芹:“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5年,是中国文学巨匠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斯人已殁,关于他的诸种传说、争论,则一直于世间流传。套用一句几乎“万用”式的评语,曹雪芹可谓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之所以称其熟悉,皆因其“大名垂宇宙”,且《红楼梦》名满海内外,实在太红了,红成了一个梦,红成了一个几乎无法企及的巅峰,令无数高手自知不敌而“望峰息心”。鲁迅曾说,曹雪芹是“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且“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遂使无数目光,由书而人。

但大家真的对他很熟悉吗?恐怕多数人对其了解,不过是他的名字名闻世界,其出身于名门望族,与清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穷其一生写了一本很牛的书,不停地修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然后于贫病交加中怆然辞世。

其实,他在大家心中依然是陌生的。或许因为《红楼梦》太过耀眼,世人只关注此书,而不及其余。

曹雪芹曾为残疾人写过一本谋生学艺之书——《废艺斋集稿》,讲授如何刻治印章,如何制作风筝,如何编织、做泥塑,如何进行布匹印染、竹器雕刻、扇股制作等等,助残济世之心,历历可见;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时常嗜酒如命,最困窘时,他曾“举家食粥酒常赊”;

曹雪芹还是一位画家,最喜画奇石,其友人赞其画石是“醉余奋扫如椽笔,画出胸中块垒时”,一腔抑塞不平之气,似借突兀奇峭之石而出之;

除《红楼梦》外,曹雪芹流落在世间的诗竟只有两句,是为其友人题跋,“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是一首诗里的两个断句,其余句子已茫然无寻;

曹雪芹的生父到底是谁,曹雪芹的“字”及“号”,甚至他的生卒年月,就连这些最基本的数据,也一直存在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尽管关于他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红学专家说法不一,但这并不影响贯曹雪芹诞辰的纪念活动遍地开花。自2010年举办首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以来,其品牌效应经过五年五届的连续几点,在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2014年第五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成立艺术节组委会并以为红迷(红楼梦爱好者)服务,向普通大众传播曹雪芹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办节指导方针,在全国广大红迷和组委会等相关单位执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第五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超过10万人参与了艺术节,影响逾千万人。

2015年正值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也为了更好地扩大曹雪芹红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走出去,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组织社会各界力量举办2015年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目标是把曹雪芹300年周年纪念活动打造成2015年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

今年的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活动暨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持续了近一年时间,从4月延续至12月,活动跨空间、跨年度举办包括开闭幕式、文艺演出、曹红文化展、学术论坛等多种活动,形成北京主场、国内大运河之旅,国际文化交流之旅。

全球红迷嘉年华

2015年10月,以北京植物园为主场的“全球红迷嘉年华”活动,邀请全球红迷共聚西山,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互动让大家真切认识、感受并一起打造属于大家的红迷嘉年华。

曹雪芹纪念馆所在的黄叶村,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地方。“红迷嘉年华”由北京曹雪芹学会、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是第六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的亮点节目,在这里为《红楼梦》爱好者打造一场精雅盛会,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为了让红迷们“穿越”回到大观园,主办方在黄叶村内设置了“红楼·游”、“红楼·赏”、“红楼·艺”、“红楼·说”四大板块,包罗了58场由红学演讲、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美服、美食体验、红楼梦精雅生活产品展示、《红楼梦》相关文艺演出组成的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迷能充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了解中国文人生活之美。

“红楼·游”:银杏遍地的黄叶村里,“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红迷们赏菊之余,焚一炉梦甜香,听几曲古琴,绘两笔曹氏风筝,着一回汉家衣裳,品一杯佳茗,颂几首红楼梦诗词,做一回红楼梦中人。

“红楼·艺”:每日5场不同的红楼演出。高山流水,余音绕梁,品味红楼清丽仙乐;赏越剧葬花,梦回红楼,感动宝黛情深。更有现代潮人乐队,奏响遥远时代的曲子,古今完美交融。

“红楼·赏”:红迷们可以在现场赏玩富丽皇家的南京云锦、蕴含历史烟云的“片儿白瓷艺”、简约雅致的生活美学设计、凝结手工精粹的“红楼梦家具”、品尝听过看过没吃过的“红楼点心”……近30家来自曹雪芹文化产业联盟的厂家,带着各自的精美产品参展,只为让红迷们能切实感知红楼梦中的精雅生活器用之物。

“红楼·说”:1000个红迷心中可能有1000个不同的红楼梦。嘉年华特别邀请了国内中青年红学家、骨灰级红迷和红迷导师共同分享他们心中最真、最美的梦!从对曹雪芹生平的解析、《红楼梦》中的八旗风俗到黛玉、宝钗的人物解析,还有红楼梦诗词赏析,10场讲座包含了当今红学、曹学研究的各类热门话题。

曹雪芹文化大运河之旅

曹雪芹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曹雪芹自幼生活于大运河沿岸的“秦淮风月”之地,红楼梦故事的原型许多来源于运河生活。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在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和大运河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策划开展曹雪芹文化大运河之旅将两大世界级文化品牌和符号强强联合,形成互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活动计划从北京启动,到杭州结束,途经天津、南京、扬州、苏州等城市,在各地打造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活动,共同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

曹雪芹文化世界之旅

文学大师是一个国家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通过文学活动来推广和传播本国文化是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文化“走出去”传播方式。

2015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同时也是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来华300周年。在2015米兰世博会召开之际,启动曹雪芹文化世界之旅,由此打开曹雪芹文化走出去之门,随后在欧洲陆续前往英国莎士比亚故居,法国巴尔扎克故居、铎尔孟故居“华幽梦”,俄罗斯托尔斯泰故居等地,开展一系列文化展览、论坛等活动,宣传和传播曹雪芹文化艺术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背景 篇4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首先,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这种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其次,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贾宝玉终于选择了林黛玉。第三是他们的个性气质相投,贾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自由,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恰好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和脾气。而这正好说明他俩所共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在中国的婚姻史上,以以上三个原则作为婚姻选择标准,这在古代是绝无可能的。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婚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

以往我们研究《红楼梦》,较多地注重《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很少注意它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现在看来这未免有点片面。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他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的理想。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曹雪芹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特别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甚至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孤立地看这句话,似乎不可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贾宝玉的这句话,无疑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心得 篇5

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露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贾府这个表面上的“昌明隆盛之邦,诗书簪缨之族”,内部其实无比的奢侈。平常吃的一种茄子,也要几十种佐料,办一桌酒席就要花百十两银子,遇到贾母过生日、秦可卿出殡等更是花钱如流水,没有节制。贾赦头发花白了,还想讨贾母的丫环鸳鸯做小老婆,事情未成,又从外面买了一个。贾蓉、贾链等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家庭里,其实是矛盾不堪。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了张金哥的婚事,害死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他们天天为了家长里短的琐事争吵,为了权力你争我斗......尽管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贾母宠爱的外孙女和孙子,但是在人生重大问题上都不能自己作主。在这样的制度、情况以及习惯下,必定是要衰败的。同时,这也意味着整个封建王朝的衰败。

2020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读后感 篇6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2020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读后感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和悲剧,歌功颂德和情感悲剧都是历史中不可少的一个点缀体。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我们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

然后红楼,则成了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它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现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红楼,但是仍然参悟不透其中的高深与妙绝。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我们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的神秘情感境界。他们那种精神上、肉体上的迷离情感,都含蕴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

转身走开,徒留下的却是自己那苍凉、惨痛,甚至是可悲、可怜的脚印。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时空中表演着自己绚丽却也不失味道的情感。即使遗憾,却拥有了自己精神上的灌溉;即使可悲,却拥有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即使可怜,却拥有了他人后世的同情与怜叹;即使成为历史,却也拥有了后世人无尽的膜拜与赞叹。转眼现在我们的这个繁荣、快速进步的现代社会。我们以为我们很快乐,我们以为我们很幸福,我们以为我们这样,就什么都比古代的一切还要完善。也许,我们满足了物质的给予;也许我们满足了现在都市的喧嚣;也许我们满足了周遭环境的科学与现代,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也许我们在精神方面却是贫瘠的、荒凉的。我们有充实的科学知识,我们有古人根本不可有的见识,但是也许我们没有古人那种可以灰肥湮灭般的爱情真理。也许是我们没有勇气去体验那种大悲大喜的、跌宕起伏的情感。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

樯橹灰飞湮灭般的痴缠恩怨都在历史的前进中被我们叹颂。

在我看来是一部复杂、高深、抽象的文学巨作。书中的痴男怨女都在爱情光芒的笼罩下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剧,只是情感悲剧的方式会过去,可是情感与悲剧却不会流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剧与体验。转眼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悲剧历史可以观看,也许在发生,也许已经发生,只是我们都没有完全的看到红尘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

纵使黛玉和宝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许他们过不了历史考验的每一天,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观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注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许是在给予机会给他偿还,缘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言,无论前生前世是谁欠了谁,今生今世是谁来报答谁,情感的冲击和铭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文中语言的精细、优美、哀怨,让我们不但体验了书中人物的凄凉与哀伤,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文中描绘景色的华丽唯美和书中字里行间的古典美。

2020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读后感3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苏雪芹设计是同步收集与总结 篇7

久而久之, 苏雪芹走上了医院建筑的设计之路。

她曾主持设计了北京垂杨柳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人民医院、朝阳医院、积水潭医院等部分改扩建工程, 主持了北大口腔医院的设计, 这些案例为她经验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 苏雪芹每天的生活内容都与医院建筑设计有关。参与评审方案及审查初始施工图纸等是最经常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有很多人来找她审图, 这位几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微笑着对记者说:“也许我做过一些医院的设计, 有那么一点儿经验吧, 而且, 我这个人比较好说话, 但是公平、公正的原则我还是要严格把握的。”

“我总觉得自己很空虚”

苏雪芹“始终没有脱离过医院建筑设计”, 所以她对医院建筑设计的认识很系统、很全面, 经常能够想到和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或者被忽略的问题。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 与她喜欢收集资料并经常总结经验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苏雪芹收集的一些资料, 可能当时不被人们看好, 但是现在看来很有价值。她告诉记者:“养成这个习惯, 一方面是总结经验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个纪念。我对收集资料这件事情很有兴趣。”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总觉得自己很空虚”, 所以在每次医院建筑设计完成并通过之后, 苏雪芹总要尽量地多留下一些东西, 比如那些现在已经尘封的设计图纸, 还有她头脑里那些可以为医院建筑设计方案把脉开方的经验, 她都要一一保留或记录下来。

她所说的“空虚”, 记者理解为“对知识的永不满足、总觉得自己的经验还不丰富”似乎更为准确。

“医院建筑几乎全变了”

苏雪芹几十年不断地充实自己, 但是各地医院建筑的发展之快让她感到始料不及, 特别是近几年。

“几乎全变了”, 她说。

苏雪芹拿出几沓泛黄的大大小小的设计图, 记者发现, 有些图纸经历的时光比记者的年龄还要大。

“过去的医院设计都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我们都是套用前苏联的模式, 整体的规划以‘工字型’和‘王字型’为主, 但是现在看来, 这种设计已经相当落后了”, 苏雪芹感慨地说。

“你看现在的建筑形式多灵活啊, 怎么设计都行, 但过去不是这样的”,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 她的语气里流露出了对现在的设计师的羡慕——他们的创意空间因时代的进步更为广阔了。

“除了整体的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筑的层数、立面的形式、材料及其他细部都已经大不一样了, 随着新材料、新设备、新医疗技术的出现, 医院建筑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苏雪芹认为, 医院的发展也是呈波浪形的, 有高潮, 也有低谷, 而现在正处于一个高潮时期。苏雪芹说她正经历医院建设“最火”的时候。在她的印象中, 上一次高潮的出现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了, 那次的原因是政府觉得医院的病房太落后, 于是决定对很多老的病房楼进行改扩建。

“有的设计方案其实并没有错, 但是还有更好的办法”

现在, 苏雪芹主要是为一些设计院所审图。她说, 在这当中, 她总能发现一些被别人忽略的问题。

苏雪芹审图的重点在于功能、流程和布局是否合理, 是否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 以及是否存在与国家批文相矛盾的问题。

根据她的观察, 现在医院建设“资金超支”的现象要比“超面积”多。至于其中的原因, 她认为大体有几种情况——

一是设计单位和业主考虑得不周全, 在设计过程中对相关标准把握得不到位, 导致超支;二是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升高, 从而超支;三是相关标准对医院特殊性考虑不全面。比如, 相察/建筑师谈Architect Talk关标准规定, 设备层的高度如果不超过2.2m, 该层就不计入总建筑面积;如果超过2.2m, 则该层的面积要计入总建筑面积。在医院设备层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 2.2m的层高有时候会给设备的维修造成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增加层高, 于是, 原本不计入建筑面积的设备层就要计入总建筑面积了, 这无疑会增加成本。

由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经常挪动椅子, 所以诊室内采用了耐磨的橡胶面层

为了方便医生操作, 诊室内各种设施的摆放位置很有讲究

关于流程和布局, 苏雪芹认为, 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这是过去所说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现在则换了一个说法, 叫做“人性化”。

说到这里, 老人拿出最近送来的设计图, 打开几张, 兴致盎然地给记者讲了起来。

“这个设计采用了200厚的加气混凝土外墙保温, 按照北京地区的标准, 它的保温是不够的, 于是, 设计人员又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贴在外面。我建议他们不要用这种方式, 用300厚的加气混凝土就可以了, 不用贴膜。因为如果使用两种材料, 工期就会延长, 另外贴膜的成本也更高。”她指着设计图上的一面墙对记者说。

苏雪芹进一步说, 有的设计方案其实并没有错, 但是还有更好的办法使其改进后更加合理, 更加适用, 当然, 对明显是违反规范的地方, 就必须要解决。

……

苏雪芹指着图纸, 解释着上面的每个细节。给记者的印象是:对于这些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这位老人完全是在凭自己的直觉来判断, 似乎根本用不着思考。

“我就是见得多了, 总结得多了, 哪里容易出问题也就知道了, 所以一抓便准”, 她说。

曹雪芹与红楼梦 篇8

关键词:曹雪芹;女性;《红楼梦》

一、曹雪芹钟爱女性的表现

(一)《红楼梦》由来与女性

《红楼梦》 第1回曹雪芹说明创作小说的理由就是,“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1]作者将自己与女性比较,认为女性在所有的方面上都比他优越得多,而且说以他的不肖不可消灭女性的才能或她们的故事。所以为了这么优秀的女性,他要创作她们的故事来问世。这可以说 《红楼梦》 的创作动因就是为了通过闺阁传召来赞美女性的美好品性。

就连《红楼梦》中,作为主人公贾宝玉的正常与否都是古代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休戚相关。而女娲,一直被看做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正是这位用黄土造人,创造人类的伟大女性开创出了全文的开篇。据《淮南子》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2]水神共工造反,怒而用头冲撞作为天柱的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女娲于是熔炼无色彩石以补天,斩断鳌足支撑四极之天,平治洪水,驱杀猛兽,使得民众得以安居。《红楼梦》的第一章便借用女娲补天的传说,使这块无才补天之石与宝玉一同经历凡尘种种。作者单单挑选上古三皇五帝创世神话中唯一的女性,作为全书的开篇,他对待女性的钟爱更加一目了然。

(二)借宝玉之口的表达

在《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认识到女性是尊贵的。在第2回冷子兴说到,“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据冷子兴的话,贾宝玉说,女儿因水作而纯洁,男人因泥作而浊臭,认为“女清男浊”,就具有“女尊男卑”思想。曹雪芹通过贾宝玉体现出“女尊男卑”的观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能体现男女平等都已经是极其超前的思想了,而作者更是向前迈了一大步,认为女性的才能是优越的,为她们创造小说。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小讲》曾经提到:“雪芹原意绛珠草感激神瑛灌溉之恩,故亦随之下凡,以泪还债。此还泪一案情事分明,而石头只是‘夹带’于此案中,而一同下凡者,与神瑛为两人两事。而绛珠误认貌同之‘假玉’为真(甄宝玉),此本书精神奇幻之原旨。程、高全不识此,妄改,而混瑛、石为一,至今犹能欺世惑人也。”[4]周汝昌先生的这一观点,在红学研究者一派中,倍受追捧。因此,有人认为《红楼梦》的真正主人公是甄宝玉,而非贾宝玉。

甄宝玉虽然在《红楼梦》中笔墨不多,但每一笔都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亦可以透过他清晰的看到曹雪芹的态度。幼年少年虽才华横溢,不爱经国济世之文章,整日里只知道和家里的女孩儿们在内帏厮混。《红楼梦》第2回甄宝玉对他的小斯们说:“女儿这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要尊容无比的呢!”。即使贾宝玉实是“假宝玉”,而甄宝玉才是“真宝玉”。也可以通过《红楼梦》看出他对女儿的尊重以及女儿在他心目中的极高地位。

不管哪个是真宝玉,哪个是贾宝玉。在被令尊鞭笞,疼得叫姐姐妹妹,这种觉得叫姐姐妹妹或能解疼的情是真实的;在请医生为晴雯治病时,议论用药必须恰当,不可太过。这种将女孩儿比作白海棠的情是不变的。宝玉或许有真有假,人物或许有虚有实。但是曹雪芹借两位宝玉来表达对女性的钟爱也,却是不可否认的。

二、曹雪芹钟爱女性的原因

(一)曹雪芹卑贱而又显赫的家世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原名尔玉,字完璧,振彦次子。根据康熙《江宁府志》、《上元县志》的记载:少承家学,好读书,洞彻古今,有经济才,兼艺能,善射。随征山西有功,顺治帝擢为二等侍卫、銮仪正。[5]可知,曹玺少年好学,有经济才能,后来随着清军南征北战,平定叛乱,因功升内廷二等侍卫。在康熙二年,曹玺被任命为“特简督理江宁织造”。从此曹家世受江宁织造要职,定居江南。他的儿子曹寅被任命为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曹家也可谓是官宦之家。加上曹寅善于经营,所以积累了丰厚的家财。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得到皇帝如此的重视,曹家理所当然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

尽管在表面上新朝声称欢迎汉族文人入仕,但满人坚持在京城实行满汉二元任职制,并在各省的战略要地大量安置旗人。[6]在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有一半的权势总督是满人,四分之一是汉族旗人,四分之一是汉人。曹雪芹的祖先原本为汉族人,投降满洲,成为包衣,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屈辱的身份。按照满洲的制度,曹氏子孙永远都是奴仆、奴隶。曹雪芹的祖辈的女性,亲尊祖母是沦为女奴,就连身为康熙皇帝保姆的尊祖母也摆脱不了包衣的身份。他的祖先作为皇家的奴才,实质身份是卑贱的。

这样显赫而又卑贱的身世,让曹雪芹对男权世界产生了排斥,反倒是曹寅的生母顾氏,曹寅的二女等女子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让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选择以她们为原型。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诗是他写的么 篇9

未必如此,虽然曹雪芹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但是进行故事的描述和进行诗词的创作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故事描述相对来说要简单很多,但是要进行诗词的描写却需要更多的灵感,虽然曹雪芹写红楼梦这本书用了很长的时间。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并不是说在每天的所有时间中曹雪芹都在创作,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他也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因此来说每天花费在写书方面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古代不同于现代,所写的字是繁体字,所用的笔是毛笔,因此在撰写文章中花费的时间将更长,也就是说以这样的时间来衡量曹雪芹也仅仅有时间写书而已,诗词的创作却很难抽出那么多的时间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

那么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怎么来的呢?从种种迹象来分析,这些诗词可能来源于其他人的创作,生于相同历史背景文化下的文人创作了这些诗词,此后曹雪芹对这些诗词进行了再加工,也就是说模仿而后应用的文章中。

为什么能够这么肯定的认识这一点?很简单文如其人这句话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一个人的风格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即使是改变也会有一个慢慢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看红楼梦,却发现其中的各种诗词,所具有的特性表现各异,完全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中,而且几乎没有断层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突然之间诗词的风格就改变了,这不符合逻辑。

有的人会这样的进行反驳,如果这些词并不是曹雪芹做的那么怎么能够和故事情,搭配的这样相得益彰呢,需要注意,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个词是不是曹雪芹本人做的,而并不是是否和情景故事模式完全契合。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反向证明,如果在词方面是先出现的,曹雪芹后期以他为中心然后穿插故事呢,这样就完全合理了,也能说得过去,要知道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将优美 的词作为中心,作为点然后扩散故事,上下文相关联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有些人会说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需要注意这种说法是唯一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词都非常经典,而互相之间在特色又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方式。

在其他方式都错误的情况下,唯一能做解释的方式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方式,一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文章中借用他人的诗词也能够理解,而且在历史中也确实有很多文人在这样做,这一点在大量的古典白话小说中都能看到。

曹雪芹爱厨艺 篇10

曹雪芹不只是个文学巨匠,相传他还是个烹调好手。一天,他邀好友敦敏和于叔度到家里作客,笑呵呵地问两人道:“你们二位喜欢吃什么菜?”

敦敏张口说:“你就来个‘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均可尝!’”

曹雪芹说声知道了,转身又问于叔度:“你想吃什么?”于叔度慢条斯理地说:“听说你做的‘有头没有颈,有气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没脚千里行。’很是拿手。做一盘尝尝,如何?”

曹雪芹频频点头说:“好,好! 我去做来!”

工夫不大,两盘佳肴端上桌来。那真是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于是,三人围坐桌前,畅饮起来。

请猜猜敦、于两人各要的是什么菜?

上一篇: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下一篇:国外绩效考核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