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篇1

房地产行业发展总则: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房地产项目。项目选择中,大城市重点关注地价成本,中小城市重点关注发展前景,大力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和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严格控制恶意捂盘和使用高杠杆资金进行炒地的项目,坚决规避其他高风险项目。

重点支持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安置房等。

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危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区域选择

1.核心城市及直辖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等)重点关注项目地价取得成本及是否在同类项目中有一定比例的优势。

 选择客户时,应侧重选择其地价取得成本有明显价格优势的项目,以降低项目因售价下降带来的还款压力。

 地价取得成本应控制在同区域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合理比例之内,最高不得超过50%。

 对价格出现明显背离的区域应审慎进入。2.经济较发达的省份

经济较发达区域暂指定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的相关省份。对此区域,可选择省会城市及其周边中型城市。在中型城市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房产市场存在一定后续发展空间的城市。

 中小型城市应考虑其地理位置便利性、当地经济发展持续能力和房产市场后续发展空间等因素。

 考虑公司管理覆盖能力,即项目所在地应在公司长驻人员所在城市的合理管理能力承受范围之内。(2-3小时 车程)(如超出其管理半径,应在项目前期考虑安排现场管理人员并明确费用归属问题)3.其他省份

包括中西部、西北部等其他省份。对此区域应优先考虑房产项目的流通性和价格需求弹性等因素。

 主要选择位于核心商务区或核心居住区的项目。

 主要接受纯住宅项目,或住宅项目占较大比例的住宅、商业混合项目。(住宅比例不低于70%)

 项目应具有可比性(地域可比性与售价可比),且成本具有较大优势。4.重点关注地区

受市场因素影响,该地区房地产市场价格近期出现较大增幅,价格与价值出现明显背离,房价存在一定的系统风险。对于此地区的项目选择应掌握以下标准:

 项目应具有明显的成本取得优势(地价成本不超过现有市场价格的40%)

 项目取得当地政府或银行较强的支持力度(资金、税收、拍卖土地等) 项目或合作方对公司有重大战略合作意义

 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随时调整重点关注地区

二、开发类型

(一)土地一级开发市场

 原则上只参与政府或其储备机构为主体实施的施工融资项目。 对于执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施工融资项目,只接受土地市场发育成熟的地区。

(二)土地二级开发市场

 别墅、豪宅等项目地价取得成本应低于房产销售价格50%。. 工业房产项目,应提供其他抵押资产,且抵押比参照公司最低抵押比率执行。

 审慎进入纯商业房产项目。(对商业房产项目应从购进成本、担保条件、市场价格和租售比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但完工商业房产购进成本不应高于市场现有重置价格的60%)

三、合作伙伴

债权类(贷款类?)信托项目,应与取得二级开发资质以上(含二级资质)的开发商进行合作(含股东单位)。

股权类信托项目,应与取得三级开发资质以上(含三级资质)的开发商进行合作(含股东单位)

对于开发商资质为暂定的,根据开发商实力与房地产经营能力等因素进行判定,其注册资本、历史开发规模等主要指标不得低于三级资质水平。(政府主管机构认定的三级资质标准:1.注册资本不低于800万元;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2年以上;3.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连续2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5.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不少于2人;6.工程技术、财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统计等其它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7.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8.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对于项目公司房产资质的控制,实质重于形式,核心关注项目公司是否有一定数量具有较长房地产从业经验的人员和熟悉、了解房产市场的核心管理团队,并能对项目公司提供相应的支撑。

四、商业模式

(一)交易结构

1、股权投资

侧重于对项目的控制能力,具体标准如下:

 交易对手为上市公司的,我公司股权持有比例应能支撑对项目公司重大事项的控制能力。(持股比例不低于49%,含49%)。

 交易对手为非上市公司,我公司股权持有比例应实现对项目公司的绝对控制。(原则上要求持股比例不低于90%,实际控制比例应达到100%.或虽低于90%的持股比例,但其他实际控制方式到位) 审慎对待股东分散持股的公司。(信托入股后,应适当控制持股超过10%的股东数量)

2.债权模式(含债权买入返售、其他银行贷款转贷等实质债权模式)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符合监管机构对借款人的相关要求。 重申第一还款来源原则,不得简单依据第二还款源选择客户。 严格执行抵押物登记制度并确认担保方有偿还能力。3.其他 对股权受益权、物业受益权返售等其他交易结构,应关注项目实际还款能力。

(二)杠杆比例

原则上交易对手货币化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0%。对于新建项目或无土地成本优势的项目,交易对手出资比例应提高至60-70%,且应保证资金于信托资金投入前到位。同时,对于具有较高成本优势的项目,可适当考虑项目增值金额,货币化出资比例可适当降低至30%-40%,但综合出资比例不得低于60%.(三)信托期限

信托期限一般为二年,原则上不得低于一年,在保证补偿机制的前提下可接受提前还款条款。信托期限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信托的退出预留时间安排。

(四)收费标准

原则上信托报酬为4%/年,对于上市公司、品牌公司、银行推荐并代为销售的客户可适当放宽。鼓励业务团队在设计收益模式时,合理争取项目后端业绩报酬,实现项目收益的“综合化、层次化”。

五、高风险业务的控制

高风险业务是指某几类受诸多因素影响,信托资金存在较高风险的房地产项目。业务团队对高风险业务应采用审慎的原则,做好项目前期调查工作,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控制手段。

高风险业务分为普通高风险业务和严重高风险业务,对于前者,业务团队在前期项目谈判与接触时,应在中后台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下,审慎开展项目后续推进工作。对于后者,公司不推荐进入。同时,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业务团队风险掌控能力,定期调整高风险业务标准。

(一)普通高风险业务:

 已明确取得银行或政府支持的烂尾楼续建项目

 受诸多因素影响,客观存在原股东因抽逃资金、大额套现等情况,造成公司一定程度的溢价进入项目。

 信托资金存在一定比例未实际用于项目建设本身,对项目后期退出存在一定风险。

 信托总规模超过10亿元,或优先类信托规模超过8亿元的集合类项目。

(二)严重高风险业务:

 非政府平台操作的土地一级开发业务且未明确招拍挂时间的项目  存在历史拆迁问题,且长期(三年或以上)未解决的项目.本操作指引自发文起开始执行,同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具体项目具体分析”的标准安排实施。

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篇2

关键词:汽车产品,市场准入,公告管理,标准

中国汽车产品管理学习欧盟的模式,终极目标是实施型式认证,即:汽车制造商只向一个政府部门进行申报,对产品进行一种认证,粘贴一种认证标志,产品就可以在全国销售、上牌照。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汽车业一直备受“多头管理”的困扰,这不但增加了汽车企业的负担,还严重制约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行业管理正在逐渐走向联合。最新的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依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认证认可条例建立统一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制度。

1 历史沿革

1989年5月6日,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管理暂行规定》。根据国务院授权,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汽联)行使汽车行业管理,公安部行使全国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能,中汽联、公安部确定对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实施目录管理。

凡国内生产汽车、改装车和摩托车的企业及产品,不分隶属部门和地区,均应纳入目录管理。目录由中汽联、公安部负责联合审批,作为办理车辆牌照的依据。申请纳入目录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生产条件,产品应按国家规定的开发程序和标准,进行试验鉴定。对已列入目录的生产企业及产品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即:由中汽联组织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按照《汽车质量评定办法》和《摩托车质量检查评定办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查,检测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目录审核的依据。

在这个模式下,中汽联和国家机械工业局(原机械工业部)先后会同公安部采取联合颁布《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农用运输车生产企业及其产品目录》的形式,对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进行行业管理。

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机械工业部,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局,并改革了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目录管理方式:国家机械工业局负责制定有关目录管理的规章制度,汇总、审批和发布目录。公安部不再负责目录的审批和发布工作。除国家机械工业局以外,任何部门、地区都不允许制定另外的“目录”或变相的“目录”。否则,国家机械工业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追究“目录”制定部门的责任。

2001年2月,国家机械工业局撤销,汽车行业的宏观管理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有关司局。根据《关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产业〔2001〕471号),从2001年1月1日起,国家经贸委以发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的方式对《目录》中企业的新产品实施管理,不再发布《目录》。《公告》是国家准许车辆生产企业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依据,是消费者向国家法定车辆管理机关申请注册登记的依据。《公告》的内容包括:新产品批准、产品扩展、勘误更改和撤销。至此,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进入《公告》管理时代。

2003年,国务院再次机构调整,撤销国家经贸委,其汽车产业管理职能纳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8号),依据本政策和国家认证认可条例建立统一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制度。符合准入管理制度规定和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并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登录《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内产品必须标识中国强制性认证(3C)标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准入管理制度对汽车、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等产品分类设定企业生产准入条件,对生产企业及产品实行动态管理。企业生产准入条件中应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设施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控制能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等要求。道路机动车辆产品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由国家质检总局会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后指定,并按照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开展认证和检测工作。

2008年6月,在国务院最新一次的机构调整中,汽车行业管理职能转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技术要求进行了完善和调整,并着重加强了道路机动车辆产品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2 管理内容与流程

2.1 主管部门及职责

我国汽车产品公告管理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主管,其职责是:组织拟订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并监督执行,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拟订和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相关内容,参与投资项目审核;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方面实施汽车、农药的准入管理事项。其具体的管理处室为产业发展处。

2.2 公告管理流程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产业[2006]1532号),完善后的公告申请流程如下。

2.2.1 申报

已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资格的企业,可以通过国家工信部指定的网络系统申报车辆新产品、产品扩展、产品变更、产品勘误和产品撤销。

车辆新产品是指新设计的全新产品或改进型产品;产品扩展是指车辆产品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和产品型号的状况下,增加或减少某些配置(或参数);产品变更是指车辆产品在不改变其基本特征和产品型号的状况下,替换某些配置(或参数);产品勘误是指车辆产品在申报环节中,由于疏忽造成参数填报错误或漏报需要进行更正;产品撤销是指企业不再生产主动撤销的产品、不符合国家实施新标准、规定强制撤销的产品。

2.2.2 资料受理

国家工信部指定的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

2.2.3 试验方案确定及车辆识别代号审查

中介机构受理企业的申报资料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审查确定产品试验方案并进行车辆识别代号(以下简称VIN)审查,出具VIN审查报告。

企业和检验机构可通过网络下载审查后确定的试验方案、VIN审查报告及有关资料。

2.2.4 产品检验

检验机构按照《备案表》进行样品主要配置(或参数)的核定,并按照中介机构确定的《检验方案表》进行强制性检验项目检验,同时按照车辆有关定型试验规程,确定定型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检验和试验报告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中介机构。

2.2.5 技术审查

中介机构负责组织专家进行产品技术审查,应在收到全部申报资料后尽快完成审查工作,并将该月审查结果于下月初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2.2.6 批准

国家工信部对中介机构的审查结果进行审核,并在政府网站(www.miit.gov.cn)上公示。对于符合要求的产品予以批准,登录《公告》。

2.3 中介机构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定的中介机构为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委托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开展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有关工作的函》(发改办产业[2005]2488号))。国家工信部仍旧指定该中介机构承担相关公告管理业务,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2.3.1 现场技术审查工作

承担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的现场审查工作;承担车辆企业申请新车注册登记免上安全检测线的现场审查工作;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行政机关组织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2.3.2 起草有关技术文件和专家库管理工作

承担《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管理中的有关技术性审查及要求的文件起草工作;承担车辆管理专家库的具体管理工作。

2.3.3 视同车型判定工作

起草车辆同一型式判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及文件,承担具体车型的判定工作,确定车辆的具体试验项目。

2.3.4 车辆识别代号VIN审查工作

研究提出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的具体工作建议;承担申报《公告》产品的VIN强制性检验项目的检验工作。

2.3.5 受理企业申报材料及材料的技术审查工作

承担上述委托工作的企业申请资料受理;并对受理的资料进行技术性审查。

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是为进一步规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共同组建,于2005年11月18日揭牌成立的,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控股。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也是作为车辆公告管理的技术支撑机构。

3 标准要求

根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制定道路机动车辆安全、环保、节能、防盗方面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所有道路机动车辆执行统一制定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要符合我国国情并积极与国际车辆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衔接,以促进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不符合相应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道路机动车辆产品,不得生产和销售。

在此要求下,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组织下,已制定了一大批道路机动车辆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在污染物排放、灯具的配光性能、信号装置的有效性、整车碰撞安全、电磁兼容性、零部件安全性能等方面对汽车产品进行了规范和要求,为公告管理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技术依据。

根据国家工信部《关于调整<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技术要求有关事项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09〕716号)要求:自2010年7月1日起,申报《公告》的汽车新产品应符合《汽车产品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的要求;申报产品扩展和产品变更的,扩展和变更涉及的检验项目也应符合标准的要求(详见工信部网站〔2009〕716号文)。

4 检验机构

国家工信部接手汽车公告管理职能后,除了对技术要求进行调整外,特别加强了对检验机构的管理。先后通过出台《道路机动车辆产品检测工作监督管理规定》(2009年3月1日起施行)和发布了《关于办理<公告>车辆产品检测授权有关事项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09〕312号),对申请《公告》车辆产品检测授权的检测机构的第三方公正性地位、资产规模和检测能力等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对检测机构承担《公告》管理的检测工作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和监督管理。这也正是落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关于国家支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汽车、摩托车和重点零部件检测机构规范发展的要求。

根据工信部最新公布的资料,现在有8家国家级检测机构获得了承担《公告》管理检测工作的授权,分别是:

A-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B-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

C-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

D-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

E-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F-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G-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M-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另外,作为我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北京,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建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5 其他相关管理制度

一个汽车新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除了必须满足前面介绍的《公告》管理的要求外,还必须进行以下认证: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的CCC认证(中国强制性认证)、国家环保总局的《国家环保目录》认证及北京(南京、广州)环保局的《地方环保目录》认证。这3种认证形式与《公告》管理认证并存。

5.1 CCC认证(中国强制性认证)

CCC认证(中国强制性认证),其“CCC”为英文“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缩写。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它要求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CCC认证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受理汽车产品CCC认证的中介机构。CCC认证要求,汽车产品只有获得CCC认证后,并加贴CCC认证标志方能生产、销售(其中进口汽车产品可申请免办3C认证证明特殊处理程序)。CCC认证制度是从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

5.2《国家环保目录》

《国家环保目录》是国家环保总局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大对新生产机动车执行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监督管理力度,对达到排放标准的车型和发动机型开展的型式核准工作。未经国家环保总局核准公布的车型和发动机型不得制造、销售、注册登记和使用。《国家环保目录》的申报工作始于2001年。

5.3《地方环保目录》

《地方环保目录》是地方(北京、南京和广州)为改善本地大气环境质量,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对在当地市场销售的车辆实施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进行核准的措施。对没有获得当地《地方环保目录》的车型不准在当地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北京已于2008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4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篇3

【摘要】采供血机构与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受血者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对输血安全的控制仅关注于检查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液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而没有强化医院输血科的标准化管理,使得临床输血缺乏全程控制。为此,必须强化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确保输血科(血库)的房屋设施和布局、输血前检测等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使输血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本文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医院输血科(血库)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院输血科;中心血库;标准化;验收

一、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应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艾滋抗体、丙型肝炎抗体等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但是一部分医院受医疗条件限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仅对四项传染病指标中的某几项进行检测,或采用快速检测方法替代检测,从而使得受血者输血面临安全隐患。据相关文献研究证实:输血前检测出梅毒抗阳性的受血者占0.68%,抗-HIV阳性的受血者占0.072%,抗-HCV阳性的受血者占2.87%,HBsAg阳性的受血者占10.26%。如果对受血者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那么在输血后一旦患者出现传染病,就难以划分责任归属,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由此可见,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不仅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明确受血者的身体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各自利益。

(二)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在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对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房屋设施和布局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该房屋划分污染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满足血液储存、血液发放、血液检验(配血)、医疗废物处理等功能的需要,各区的洁净度必须符合Ⅱ类的环境标准要求。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其本身却存在着一定危险性,如果在洁净度不符合标准的环境中进行输血,那么不仅有可能会传播疾病,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为此,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确保房屋设施和布局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三)有利于推动临床输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现阶段,在国家卫生部的强力监督管理下,采供血机构的各项工作日益规范化、标准化,进而保障了血液质量。然而,一部分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标准化管理较为薄弱,使得临床输血面临一定安全风险。为此,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由卫生部、技术专业家联合对输血科(血库)进行现场审核,并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输血科(血库)提出整改意见,有利于促进医院临床输血加快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医院输血科(血库)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血库工作人员管理

中心血库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为此,应当加强对中心血库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在专业培训方面,医院可采取鼓励进修、组织讲座、内部交流等形式,让中心血库工作人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在质量教育方面,要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使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中心血库还要健全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交接班、消毒、日常卫生等基础性工作,严格把控血液管理流程,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二)强化血库环境与硬件设施管理

医院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相关规范,使血库的房屋设施及布局符合标准要求,做到人流物流分开。血库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应当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重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血库数据处理、血库信息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并可对采供血等环节进行科学化管理。此外,医院血库还要做好血液的储存设备、检验设备、处置设备以及消毒设备的维护工作,及时更新设备,从而确保血液流通管理质量。

(三)强化血液使用流程管理

在血源管理环节,要对入库的血液进行严格检查,包括检查血袋包装、血液外观、采血日期、使用期限等方面;核对血液相关信息,包括核对姓名、血型、数量、输血号、剂量、RhD(+)或(—)等事项。对血液制品进行分类保存,按照规定进行标准化操作。

在配血管理环节,要严格检查输血申请,包括传染病检查记录、输血反应情况、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血型及输血量、科室及床位等。对受血者执行交叉配血,并将配血标本储存在冰箱中,保留标本7~8d以便备查之用。

在发血和用血管理环节,要认真核对供血者相关信息,检查血袋完好情况,查验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否存在溶血、凝块的现象,检查冷沉淀和冰冻血浆是否有絮状沉淀物。在确定检查事项均合格后才能发血。在发血出库的同时,将供血者的相关信息扫描拷贝进受血者的诊疗记录上,从而加强对血液使用全过程的监控。

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输血科(血库)的输血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身体康复,一旦出现工作失误甚至会威胁受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标准化准入验收,确保医院血库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使各项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输血管理质量。

参考文獻

[1] 王永辉.孙绍秋.田桂珍.血库管理工作在血站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0).

[2] 王文勇.陈映红.浅谈县级中心血库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0).

[3] 焦伟.杨起.黎海澜.广西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建设与质量管理评价[J].广西医学.2007(12).

农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篇4

(一)目标与实施步骤

通过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在全市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禁止有毒、有害农产品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证上市销售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安全标准。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原则,先易后难、先常规后特殊、先大宗后个别、先示范后推广,从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开始,先在重点批发市场、超市试点,再逐步向全市所有农产品市场延伸。

(二)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

1、实行免费抽检。从事农产品安全检测的机构,对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实行免费抽检,不得收取费用。

2、检测机构(1)衢州市柯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以及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生产或上市销售的农产品进行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2)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批发市场、超市要设立专用检测室,配备符合检测要求的速测仪器和2名以上检测人员,开展日常自检工作。(3)批发市场、超市检测室的检测人员由市县(区)农业部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接受农业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4)市、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要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等设立的质量检测室加强管理。各检测室要进行公正、公平、科学监测,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

3、检测项目。凡进入实行准入制度市场的农产品,没有证明其质量安全状况的,需做以下检测:(1)蔬菜、水果类:检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2)畜禽类:检测瘦肉精、黄胺及激素类含量。(3)水产类:检测甲醛、氯霉素、重金属含量。

(三)市场准入六项制度

1、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并上市销售的农产品,经自检或委托检验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检测不合格的,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不能处理的,应就地销毁。

2、实行入市验证检测制度。入市免检。对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凭有效证明或专用标志免检进入市场销售;对具有“三章两证”的猪肉产品和附带检疫证(章)的其他畜禽产品,免检入市销售;国外入境农产品凭入境检验检疫证书免检入市销售。索证抽检。对具有质量安全合格证明的农产品,应进行索证查票,核查清楚,品证对应,物票相符,方可入市销售。对其质量安全状况有疑义的,应进行抽检。经抽检合格,方可入市销售。现场检测。对无质量合格证明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由批发市场、超市进行现场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检。

3、实行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同一产地,同一产品,连续3次抽检不合格,该产地的相应农产品,在6个月内禁止进入我市市场销售,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

4、实行质量安全结果公示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应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对入市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农产品产地、品种名称、检测结果、质量安全状况等。

5、实行标识和包装管理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经销的单位和个人,对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附加标识的农产品,应进行包装或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标识上要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

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篇5

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有了进展。据媒体报道,受工信部委托,中国耐火材料协会近日召开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条件调研座谈会,来自中国耐火材料协会、中国模具模料协会、河南省工信厅及50家大型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制定关于耐材矿石采选、耐火原料、耐火制品

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有了进展。据媒体报道,受工信部委托,中国耐火材料协会近日召开耐火材料行业准入条件调研座谈会,来自中国耐火材料协会、中国模具模料协会、河南省工信厅及50家大型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制定关于耐材矿石采选、耐火原料、耐火制品方面的行业准入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耐火材料目前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有利于促进行业整合,提升资源利用率,相关上市公司将受益。

2012年,由于订单数量减少、销量下降,水泥、玻璃企业对耐火材料竞相压价,拖欠货款,造成耐火材料企业资金紧张,部分企业不得不停产。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对52家生产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耐火材料企业销售收入同比降低4.29%,利润同比降低21.40%,应收货款同比上升15.34%。

业内人士表示,耐火材料行业存在资源开采非正规化,浪费严重等问题,特别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耐火材料行业已从“结构性过剩”转变为“全面过剩”。而由于钢铁、水泥、玻璃等耐火材料下游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利润大幅下滑等问题,耐火材料行业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6家耐火材料上市公司公布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北京利尔和濮耐股份预增,鲁阳股份、金磊股份和太空板业预减,瑞泰科技首次出现亏损。

瑞泰科技表示,受下游行业不景气影响,公司应收账款持续增加,账龄不断延长。此外,玻璃行业不景气,玻璃窑用耐火材料市场需求下滑,造成公司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降。此外,瑞泰科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9%-49%;鲁阳股份下滑0-30%;金磊股份下滑30%-50%。

中报业绩预增的两家公司,都是在管理上下足工夫。濮耐股份上半年净利同比上升20%-50%,公司表示降本增效、内部挖潜等效果显现。北京利尔上半年净利同比上升0-30%。

信托产品准入标准 篇6

一、进入中国市场的任何一种医疗器械产品须由产品生产者或其委托代理人向中国政府医疗器械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产品市场准入申请。

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的认可形式及标志全部采用全国统一的注册证书和注册号。

(一)医疗器械产品是一种售前须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审查的工业产品,不论是中国境内企业生产的,还是中国境外企业生产但拟进入中国市场的医疗器械,其生产者(或其委托代理人)应在产品销售前向中国政府医疗器械行政监督机构提出注册申请,办理注册手续,领取注册证书及注册标志。

(二)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的认可形式是注册证书。

(三)医疗器械产品在市场销售的识别标志是全国统一的注册号,即:X1药器监(X2)XX3第X4XX5XXX6号

其中:

X1——注册受理机构简称(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

X2——注册类别(试(试产),准(准产),进(进口))

XX3——注册年份(取年份的后二位)

X4——注册产品分类号

XX5——产品试产终止的年份(试产注册)

产品品种编码号(准产注册)

XXX6——注册流水号

在进口产品注册(境外企业生产的产品注册)时

X4XX5XXX6——统为进口产品注册流水号

(四)产品注册的识别标志应当标在产品铭牌,产品外包装及产品说明文件首页右上角。

(五)个人携带或邮寄进境自用的境外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及境内企事业单位因特殊需要,组织一次性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可免于注册,但上述医疗器械产品不得进入中国市场销售。

(六)国家医药管理局每半年发布一次公告,公布已经注册的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和境外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

二、医疗器械是指用于人体疾病诊断、治疗、预防,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或替代人体器官的仪器、设备、装置、器具、植入物、材料和相关物品。

(七)需要说明的有:

1.专供某种医疗器械配套消耗使用并直接触及人体或血液的特种消耗器,列为医疗器械;

2.医疗器械专用,并能影响该产品主要性能的元部件,列为医疗器械;

3.产品有独立的存在形态,但在使用时可外加药物或生物制品,则列为医疗器械;

4.产品本身包含某些化学药品或植物药,但药物仅仅是起辅助作用时,列为医疗器械。

5.残疾人使用的假体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不列入本规定的医疗器械范围内。

三、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生命支持,技术结构复杂,对人体可能具有潜在危险,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

第二类是指产品机理已取得国际国内认可,技术成熟,安全性、有效性必须加以控制的;

第三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安全性、有效性的。

《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并定期调整。

(八)本规定提出的是分类的一般原则,具体操作按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以下称《目录》)办理。

(九)《目录》中未能列出的品种的注册,由该品种生产者或其所在省级医疗器械行政监督机构向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产品归类书面请示”,待国家医药管理局作出判定后,按确定类别进行注册。

(十)国家医药管理局根据不同时期的产品质量状况,定期调整《目录》并及时发布公告。

四、国家医药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管理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授权的医疗器械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进行审查。

(十一)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是一项强制性行政程序,按我国目前采取的管理模式,应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非政府序列的机构(或组织)实施此项工作时,需取得省级政府的授权。

(十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分国家和省两级实施。

五、国家医药管理局受理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的范围是:

1.境内企业(包括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下同)生产的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

2.由境外企业生产、在中国销售的第一、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六、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受理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的范围是:

境内企业生产的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

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必须将每年注册的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上报国家医药管理局。

(十三)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境内生产者,不分隶属关系,不分所有制性质,一视同仁,一律按本规定对其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审查,强制注册。

(十四)事业单位生产销售医疗器械产品时,视同企业,也按本规定实施市场准入审查,进行注册。

(十五)省级医疗器械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只受理本辖区内生产企业生产的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

七、在规定范围内注册的产品,可在全国有效通行,不需重复注册。

(十六)在国家医药管理局注册的境内企业生产的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和境外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不分一、二、三类)可以在全国销售。

在各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注册的境内企业生产的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可以在全国销售;

以上各类产品均不需重复注册,但不按上述规定范围注册的产品不得在市场销售。

八、境内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分为试产注册和准产注册两个阶段。

试产注册应提交:

(1)试制报告;

(2)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3)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4)国家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检中心出具的产品全性能测试报告;

(5)产品临床研究或临床验证报告;

(6)产品使用说明书;

(7)产品结构原理及主要工艺流程;

(8)设计计算及说明;

(9)原材料及需配件来源。

试产注册有效期为两年,到期应申请准产注册,准产注册应提交:

(1)试字号注册证;

(2)试产期间,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完善或更改报告;

(3)产品标准;

(4)企业质量体系现状;

(5)国家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检中心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

(6)用户质量反馈资料及主要用户调查原始资料。

(十七)境内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一般分试产注册和准产注册两个阶段。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申请一次注册,直接进行准产注册:

1.该企业已通过中国政府质量认证主管部门认可的体系认证机构的GB/T19001(ISO9001)或GB/T19002(ISO9002)和医疗器械专用要求标准(ISO/DIS13485戒ISO/DIS13488)的认证;

2.该企业所申请注册产品与其现有已准产注册产品属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产品;

3.结构简单,原理公认,工艺成熟,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有保障的产品。

4.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输液针,注射针,采血器,药液过滤器,血袋等八种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实施一次注册,并和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程序同时进行。

(十八)试产注册有效期一般采用限期制,即两年有效。对大型医疗装备可以采用限量制,即限定只能试产若干台后,进入准产注册。准产注册原则上无有效期限的限制。

(十九)产品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三种情况:

1.企业直接采用该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

2.该产品虽然有国家(行业)产品标准,但企业自订企业产品标准严于国家(行业)标准;

3.该产品无国家(行业)标准,企业自订产品标准。

上述2和3两种情况,产品标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备案。

(二十)产品性能自测报告。一般情况下为出厂检验报告,内容包括产品使用性能检验和安全性能检验。

(二十一)国家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检中心。对于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检验而言,是对应的国家或行业级医疗器械质检中心或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备案认可的具有法定资格的质检中心;对于二、三类医疗异器械产品的注册检验而言,是具有该产品检测资格的省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

(二十二)全性能测试报告指该产品型式试验报告。

(二十三)产品临床研究或产品临床验证是验证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具有以下特征的医疗器械产品,在申请注册前,必须进行临床研究:

1.长期植入人体的;2.生物医学机理尚无定论或尚未有相似原理,相似机理及相似结构的产品在市场出售的。

其它医疗器械产品在申请注册前,一般应作产品临床验证。

(二十四)有关产品临床试用要求,见《医疗器械临床试用暂行规定》。

(二十五)产品使用说明书必须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内容有关规定》的要求。

(二十六)产品安全性能的风险性分析及防犯路线选择,必须在有关文件中说明,并在注册申请时作口头答辩。

(二十七)企业质量体系现状。指企业现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模式(ISO9000或TQC),质量工作制度,及执行情况。

(二十八)已试产注册的产品在试产过程中,规格型号不变,但对某些不影响整机主要性能指标作了更改,或生产工艺有所改善,应在准产注册时说明。

(二十九)用户质量反馈资料及主要用户调查原始资料。系要求生产者如实提供用户对已试产注册产品的意见。特别是植入人体的产品,生产者必须提供产品使用跟踪的分析总结材料,如该产品曾发生较大质量事故或和重大医疗事故有牵连时,必须予以说明。

九、境内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如能提供充分资料证明该产品与市场合法在销产品相同或相似,确能保障安全有效时,可以向国家医药管理局申请相关资料的豁免。

(三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程序中的豁免有三种:第一是第三方检测程序的豁免;第二是临床研究或临床验证的豁免;第三是某些试产注册文件的豁免。

(三十一)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者,可以申请豁免第三方检测程序:

1.生产企业已通过中国政府质量认证主管部门认可的体系认证机构的体系认证,获得GB/T19001—ISO9001及医疗器械专用要求(ISO13485)的认证证书;

2.注册产品和该生产企业已获得注册证的正常生产品种同属一个产品类别;

3.注册产品不是有源植入物。

(三十二)同时符合下列四个条件者,可以申请豁免临床验证:

1.非植入人体的产品;

2.注册产品和在市销售已证明安全有效的产品,在结构原理、主要性能及指标、使用操作程序等方面相同或相似;

3.注册产品的安全标准符合或优于在市销售产品的安全标准,并经检测证明的;

4.产品一旦发生故障时,不会造成使用者或操作者重大伤害的。

(三十三)医疗器械产品临床验证的豁免许可,必须在评审专家委员会的该产品工作组进行讨论并同意后作出。

(三十四)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产品性能自测报告,国家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检中心出具的产品全性能测试报告,产品临床研究或临床验证报告及产品使用说明书是产品注册的基本文件。

除植入人体的产品,放射性治疗产品,尚无获准注册案例的产品作参照的创新产品和使用高分子生物材料直接触及在体血液的产品以外的产品试产注册,可以申请豁免其他的注册文件。

十、境外企业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申请注册,申请者应提供:

(1)申请人及生产者的合法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

(2)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政府批准该产品进入市场的证明文件;

(3)产品标准;

(4)产品使用说明书;

(5)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书;

(6)在中国指定服务机构的证明及相关文件。

提供本条规定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需由原出证机关签章或者出具所在国(地区)公证机构的公证文件。

必要时,国家医药管理局将对申请注册产品进行评估。

(三十五)第(2)款所称的“证明文件”,系指:

1.生产者所在国(地区)政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产品制造认可书”,准许生产制造通知;或

2.本国政府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出具的产品认证证书;或

3.如本国政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机构尚无该产品法定的批准生产程序和规定及生产许可证明,则应出具该机构颁发的出口证明书。

(三十六)注册品种为植入人体或接触人体使用的生物材料制品时,生产者应同时出具通过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证件(ISO9000+ISO/DIS13485或EN29000+EN46000或GMP)

(三十七)第(3)款所指的“产品标准”,是用于表明生产者对该产品使用性能及安全性能的承诺。因此,申请注册时,应提供:

1.生产企业直接采用的国际(ISO、IEC)产品标准名称及编号;或

2.企业的产品标准;或

3.产品出厂检验的规则和试验项目(交货标准);

如提供的2或3项标准中未提及引用的国际安全标准,则应补充符合国际相关安全标准情况的文件。

(三十八)服务机构可以是:

1.在中国或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总代理总经销;

2.在中国的办事机构;

3.在中国的维修服务机构。

但该服务机构应能有效地处理用户对不合格品的报怨和申诉。

(三十九)所提供的文件均应有对应的中文译本。

(四十)国家医药管理局可对境外企业生产的要求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临床评估或性能测试,甚至派员核查生产现场质量体系实施状况,以确定是否符合中国标准及法规,是否适合在中国使用。上述活动费用由注册申请者支付。

某些有源植入物,国家医药管理局可确定有限数量的生产企业,择优受理注册。

十一、进口已使用过或使用后翻新的医疗器械产品,每件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必须取得国家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作为该件产品进入市场的许可证件。并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备案。

(四十一)进口经销商如果保证:其经销的已使用过或使用后翻新产品性能达到原标准;而且在进口经销商和该产品原制造商之间,有书面协议,原制造商承担该产品再次销售后的保修和零配件供应,则国家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可以对该同一规格型号产品进行一次检测,免除台台检测,并在报告中说明。但进口经销商必须每台进行自测并提供给用户。

十二、受理注册机构在收到完整的注册资料后的40个工作日内应做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

境内生产企业申请一类产品注册时,应经企业所在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初审,然后由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签署初审意见后,上报国家医药管理局。

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上报的决定。初审重点是产品标准的规范性及注册资料的完整性。

(四十二)受理注册机构在收到完整的注册资料后,应开具受理通知书,受理日期即日开始计算。

(四十三)受理注册机构在进行产品审查时,应充分发挥专家评审员作用。

十三、国家医药管理局对省级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的注册审查,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及时纠正;错误严重而又处理不当的,有权组织复核或撤销。

(四十四)此外,如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发生时,注册受理机构可以撤消已获准市场准入产品的注册证书和注册标志:

1.用户反映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并经核实的,或商检机构多次检验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2.新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产品危害人身安全或身体健康的;

3.发现提供注册的文件有伪造冒用或文件出具者已宣布无效的;

4.发现产品已侵犯他人专利权的;

5.对该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求强制通过体系认证或体系考查,而未能通过的;

6.向他人转让产品注册号的。

十四、未经注册而进入市场的医疗器械产品,视为伪劣产品,由国家有关执法部门按有关法规处理。

十五、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四十五)即日起,已经具备受理注册条件的省市可以实施注册,到四月三十日,全国各地对所有新进入市场的医疗器械产品全部实行注册制。

菲律宾进口产品市场准入研究 篇7

中菲自1975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边贸易额实现大幅增长,2002~2007年间连续6年增幅超过30%,2007年,中菲贸易额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306亿美元,提前实现两国领导人制定的在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和2009年中菲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85.8亿美元和205亿美元。目前,中国为菲律宾第三大贸易伙伴,菲律宾为中国在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对菲律宾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电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成品油、陶瓷产品、谷物及谷物料、纺织纱线及制品等。

菲律宾作为东盟的主要成员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需求量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各国寻求贸易机会的新兴市场,对进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进入其市场的产品进行严格监管,某些特定的产品必须获得相应的强制性认证方可准入。因此,了解其技术性贸易措施,规避贸易风险,对进入其市场的企业尤其重要。本文重点分析研究菲律宾认证制度及技术性贸易措施等市场准入信息,以期对产品出口菲律宾市场的中国企业有所帮助。

1 菲律宾的贸易管理制度

1.1 经贸管理部门

菲律宾贸工部(DTI)是菲律宾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主要政府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贸易促进、投资促进、提供培训服务、提供权益保护、有关业务的许可和登记注册等。

1.2 相关贸易法规

菲律宾涉及贸易和投资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税收法》、《有关从事零售业的规定》、《外国投资法》、《特别经济区法》、《出口发展法》、《有关推动外国投资商业的规定》、《放宽外国企业在菲投资零售业的规定》和《广泛提高对产品的环保要求的规定》等。

1.3 关税管理制度

菲律宾对大部分产品征收从价关税,税率范围为0%~65%;但对酒精饮料、烟花爆竹、烟草制品、手表、矿物燃料、卡通、糖精、扑克等产品征收从量关税。根据《税收法》,海关对汽车、烟草、汽油、酒精以及其他非必要商品征收进口消费税。根据菲律宾增值税体制,进口产品应向菲律宾海关当局缴纳12%的增值税,征税基础为海关估价价值加上所征关税和消费税。菲律宾还对进口货物征收文件印花税,该税一般用于提货单、接货单、汇票、其他交易单、保险单、抵押契据、委托书及其他文件。菲律宾作为东盟的老成员国,将依据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最终目标,到2015年实现所有产品零关税。

1.4 进口商品管理制度

菲律宾主要进口管理制度将进口商品分为三类:自由进口产品、限制进口产品(需事先获主管部门批准)和禁止进口产品(损害公共健康、国家安全、国际承诺和当地工业发展的商品)。绝大多数商品为自由进口产品;禁止进口的产品主要涉及国家安全的枪支弹药、含金、银或其他贵重金属或其合金制成的物品、玩具枪、破旧衣服、伪劣药品以及菲律宾有关法律规定禁止进口的其他物品和配件;限制进口产品必须经过菲律宾政府机构如农业部、食品药品局核实发放的进口许可证才能进口,主要涉及汽车、拖拉机、小汽车、柴油机、汽油机、摩托车、耐用消费品、新闻出版和印刷设备、水泥、与健康有关和与公共安全有关的产品等130多种。

2 菲律宾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2.1 菲律宾TBT通报情况分析

2005~2010年上半年,菲律宾共发布TBT通报84项,涉及的主要产品包括照明电器、食品、水泥、低碳钢、电线电缆、机动车辆用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以及技术法规等。其中照明电器相关的TBT通报17项,占通报总量的20.2%;食品相关通报9项,占通报总量的10.7%;水泥相关通报9项,占通报总量的10.7%;技术法规相关通报10项,占通报总量的11.9%。此外,电线电缆相关通报6项,低碳钢相关通报5项,陶瓷制品相关通报5项,其他产品通报23项,包括机动车辆用品、玻璃制品、排污塑料管道系统、家用电器、文具用品、石化产品等。这些通报大部分涉及我国出口菲律宾的产品。

通报的内容涉及照明电器的能效、安全、认证、标签;食品的生产、配制、加工、储存、操作、标签规范;电线电缆的规范;家用电器的能效比、能效标签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质量、安全标志认证;陶瓷产品规范;低压设备安全;以及消费者保护、健康保护、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产品质量、节能、电气安全等方面,同时为所有生产商、进口商、批发商、经销商、代理商、零售商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指南、合格标准等。从菲律宾发布的TBT通报来看,有多项技术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加强。

2.2 菲律宾的认证制度

菲律宾对健康、生命安全有影响及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91个产品系列实行强制认证,包括:电气设备/产品、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安全火柴、灭火器、汽车、石油产品等。菲律宾实施两种认证制度,对进口产品,实施ICC许可证制度,对于国内生产的产品除实施强制性的安全认证外,还实施产品质量认证(PS)。菲律宾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制度有以下两种。

2.2.1 标准认证(PS)

该认证适用于菲律宾国内生产的产品。产品经过评价符合菲律宾国家标准(PNS)或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外标准(如IEC标准)后,菲律宾产品标准局(BPS)将会给生产商颁发PS许可证书。有了该证书,生产商才可以在产品上或产品包装上加贴PS产品安全标志或PS产品质量标志,方能进入市场。

2.2.2 进口商品许可证认证(ICC)

ICC认证适用于进口商品。对于进口的属于强制性菲律宾国家标准(PNS)覆盖范围内的产品,进口货物经过菲律宾产品标准局(BPS)评价满足对应的菲律宾国家标准或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外标准要求后,BPS将给产品的进口商颁发ICC许可证书,准许其使用ICC标志。进口产品要接受抽样检测。此外,菲律宾还会进行市场随机抽样检查,以确保进口商品满足对应的PS标准要求。

取得ICC标志的程序有三种:第一种针对未附加任何测试报告的产品,须于港口进行抽样检测;第二种针对附加测试报告(BPS认可试验室)的产品,BPS审查测试报告通过后发证;第三种针对取得PS标志的产品,BPS审查通过后核发免验证明(Certificate of Exemption)。

2.2.3 认证标志

ICC进口许可标志:适用于进口的属于强制性菲律宾国家标准覆盖范围内的产品,如图1所示。

PS产品标志:

·PS产品质量标志:用于电器产品以外的产品上(如图2所示)。

·PS产品安全标志:特别用于家用电气产品上,保证产品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如图3所示)。

2.2.4 菲律宾近年发布的认证法规

2006年8月2日,菲律宾发布部颁管理法令草案《关于按照产品标准司产品认证标志计划颁发进口商品清关证的新规章和法规》通报。该法规是对部颁管理法令DAO 01:1997的修订,是管理和许可本地和外国公司使用菲律宾国家标准(PNS)质量和安全认证标志的技术法规。该法规涉及的产品为工业产品,包括:电气、电子、机械、建筑和工程、化学和消费品等。2007年12月18日,菲律宾发布G/TBT/N/PHL/92通报,规定菲律宾标准认证标识计划所覆盖的产品的制造商、进口商、贸易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和其代理商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和确保相关的程序,以及纠正措施和在不遵守及违反的情况下处罚的规则和法规。由此可见,菲律宾对相关产品强制认证管理的严格程度。

3 菲律宾技术性贸易措施案例分析

菲律宾是亚洲主要的陶瓷砖消费国之一。菲律宾国内使用的陶瓷相当部分依赖进口,每年的进口额达数千万美元。由于中菲两国隔海相望,海运时间短、费用低,物美价廉的中国陶瓷砖在菲律宾竞争力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也因此对菲律宾的本土陶瓷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因此中菲陶瓷砖贸易一直在艰难中前行。从2001年起菲律宾政府采取了陶瓷砖方面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使我国陶瓷砖出口菲律宾受到限制。包括2001年起对从我国进口的瓷砖征收保护性贸易关税;2005年起对我国进口的瓷砖进行高估价征税;2007年又开始实施进口许可证制度等。

3.1 菲律宾陶瓷砖TBT通报分析

从近年来菲律宾的TBT通报情况来看,2006~2007年共发布陶瓷砖相关通报4项,其中G/TBT/N/PHL/60、G/TBT/N/PHL/63、G/TBT/N/PHL/77号通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对国家标准PNS 154《陶瓷墙面和地板砖规范》进行了两次修订,并转化为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规定了陶瓷墙面和地板砖及装配件的尺寸和公差、物理和化学特性、取样、检测和标志要求,同时强制要求所有陶瓷墙面和地板砖的生产商、批发商、进口商和零售商遵守该国家标准,还要求陶瓷墙面和地板砖在菲律宾批发和销售前分别获得PS许可证和ICC许可证,对所有不遵守要求的生产商、批发商、进口商和零售商将依照RA 7394、E0913及DAO 02:2002的责任和处罚规定进行处罚。2007年7月31日发布的G/TBT/N/PHL/88通报,对所有被查明未遵守PNS ISO 13006:2007《瓷砖的定义、分类、特性和标记》国家标准的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和零售商将依据RA7394、E0913和DA002:2002关于责任和处罚的规定进行处罚。该通报再次重申,所有陶瓷砖制造商和进口商在分销和销售前,确保分别获得PS许可证和ICC许可证。

3.2 陶瓷砖出口菲律宾须持许可证

从2008年2月1日开始,菲律宾正式实施陶瓷砖的强制性标准PNS ISO 13006:2007,同时执行陶瓷砖进口许可证制度,即所有出口到菲律宾的陶瓷砖必须符合PNS ISO 13006:2007的要求,并在获得ICC许可证后才能通关进入菲律宾市场销售。从产品标准要求来看,PNS ISO 13006:2007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3006:1998,在耐化学腐蚀性方面的要求严于国际标准,其余性能要求和国际标准要求相同;陶瓷砖系列检验标准PNS ISO 10545-1~14:2005同样是直接采用国际标准。

4 我国产品出口菲律宾的建议

4.1 积极跟踪和研究菲律宾技术性贸易措施

为避免对菲律宾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出口菲律宾的企业应多了解菲律宾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等市场准入信息,通过对菲律宾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分析和研究,使我国企业对菲律宾技术性贸易措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及时掌握和了解菲律宾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尽可能规避和消除出口贸易中遇到的技术性风险和障碍,知己知彼,才能顺利开拓菲律宾市场,增加出口。

4.2 争取获得ICC认证许可

我国相关企业还应尽快投入力量制定应对措施,特别是针对菲律宾列入强制认证的91个产品系列,必须通过菲律宾权威机构的ICC产品认证,取得进入菲律宾市场的“准入证”,才能减少中间环节,节约出口成本。特别是应按照菲律宾相关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组织生产,使产品达到其质量要求,才能有效化解技术性风险和障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3 建立我国相应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深化“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劝学》公开课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