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议论文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屈原议论文(精选6篇)

屈原议论文 篇1

这样一位高贵优雅、品德高尚而又命运悲惨、哀怨惆怅的女神, 简直不像我们原本理解的万能无忧的神, 而更像我们熟悉的一个人, 一个“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却备受排挤、遭到放逐、命运多舛、终至怀石沉江的人, 一个在作品中以比兴寄托、香草美人之法倾吐内心的追求与慨叹、希冀与焦虑、向往与忧念的诗人——屈原。

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用诗人自己的诗句来言即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诗人才华横溢又能以天下为己任, 以图富国强兵, 在七国争霸、战事频繁的战国后期, 尤其是身处没落和衰败的楚王朝内, 屈原“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的高尚情操和坚贞精神“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样一位抱负宏伟、理想远大、才华超群、品德高洁的诗人与其笔下的“山鬼”多么相像, 这就如同诗人在其《离骚》中自述的一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山鬼”与诗人, 形象皆是如此之高洁、威严、神圣不可侵犯, 其如此相似, 让你不得不感叹道“山鬼”就是屈原本人, 就是诗人自己。

屈原一生对理想执著追求, 对祖国挚爱深情, 他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 “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 这些诗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正如司马迁所言:“屈平既嫉之, 虽放逐,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屈原的爱国与忠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诗人的心目中, 君王是楚国的代表, 忠君就是爱国, 忠君只是形式, 爱国才是实质。也正是缘于对祖国的深深挚爱, 诗人才有上述的那种不解的追求精神, 而这种追求与挚爱深情同《山鬼》诗作中山鬼对爱情的专一、坚贞, 对“公子”的一往情深以至于苦恋着对方的境界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屈原生不逢时, 他的高洁品德与追求精神并没有换来君主的认可。屈原所事、所忠之“君”, 乃我国历史上以亲奸昏聩而著称的楚怀王。诗人用《山鬼》中阴风苦雨、雷电交加的恶劣环境再现了他所经历的日趋没落的黑暗时期。诗中的山鬼忠贞的守候“公子”, 也表现出了诗人屈原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寄予的幻想。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却屡遭排挤, 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在当时阴晦可怖的政治环境中屈原顽强拼搏、执著追求。他对君主有怨愤, 但更多的还是规谏与期待, 即使是遭流放、被贬谪, 他仍没有改变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对楚王的幻想。山鬼的“君思我兮不得闲”正是屈原内心的真实写照:你可以迟到, 你可以负我, 但我永远不会变心, 永远等着你!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他用“山鬼”这一山中女神形象, 将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自己摆在我们面前, 又用“负心公子”这一形象, 将楚王鲜明的摆在我们眼前。公子, 最初指诸侯的儿子。试想, 一位出身贵族豪门, 受过良好教育的儒雅男子, 与出身山野丛林, 与野兽草木为伍的山鬼, 两个人想要走到一起, 先不考虑感情的问题, 单是来自各方的阻挠, 就有多少?这公子的家里能接受这样一位野性十足的女孩吗?就如同楚王身边的奸佞小人, 怎能眼看着不愿与他们为伍的屈原去接近楚王?而更关键的是公子本身的意愿, 山鬼对公子的爱, 更像是一场单恋, 就像屈原一心一意的忠君爱国, 等来的只是流放和被贬。无论是山鬼的爱情还是屈原的一生, 似乎早已写好了悲剧的结局, 而屈原, 明明料到了结局, 却还是心存希望的一步一步执著的走下去。这也正是屈原的可敬之处吧?

“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又夜鸣。”在等待中, 楚国日渐衰落, 这时, 诗人屈原在经历了一段“君思我兮然疑作”的彷徨之后, 深深地明白了自己的一片忠心永远也不会被楚王接纳。诗人感到“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最终走上了以身殉国之路, “于是怀石, 遂自投汨罗以死”, 结束了他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生。

屈原议论文 篇2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治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

一、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屈原材料 篇3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1、滴水藏海看屈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

他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2、汨罗当风悼英魂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3、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把酒临风。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精彩范文】

(一)戴着花冠的诗人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的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的。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者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漫漫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试句,可以唱出“长太息的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夹杂着关波流泻的星空,也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来到你汨罗江畔。

江水。清风。香草。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

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后一次浪漫: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灵魂融入风里,留下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

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于是他毫不吝惜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也能做诗,屈原应当把告别做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田,一个交代,可是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

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啊的,照亮黑暗的路,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始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中轮回着,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作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挥洒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抒写浪漫和执著、、、、、、、(二)滴水藏海看屈原

浙江考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 2 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所用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名师点拨: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三)你好傻啊,屈原

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所用话题:忘记与铭记

名师点拨:

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200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忘记与铭记”的话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对屈原倾诉:一是傻在改革,被坏人妒忌;二是傻在不辨官场黑暗,遭人陷 3 害;三是傻在以死明鉴自己的衷心;片段组合素材,画面剪接素材,将一个人物的不同阶段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加之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对屈原发出呼喊,使文章生动活泼,意蕴丰厚。

(四)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贬,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所用话题:位置与价值

名师点拨:

屈原的事例本身具有多面性,在许多不同的题目里、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使用。本文的主题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这一主题恰好都统一体现在屈原身上。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本文立足此一例,借古说理,巧妙构思。作者先写屈原的“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后写“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中间用“这要看‘位置’了”来过渡,最后小结,点明文章主题。

使用屈原这个事例时,作者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镜,透视所占有的材料,使材料与话题要求相吻合。穿越时空,组合素材,让古代的屈原与当代的我,直接对话,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屈原就在眼前,这样组合素材,可以将经典的素材飞扬起来,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穿越时空组材,也利于作者抒发感情,把作者对屈原的情感,把作者对屈原的崇敬,直接表露无疑。这就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屈原与爱国无关 篇4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中国人历史造假的传统很悠久,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胡乱写了个《屈原列传》。

王思想家很推崇胡适,但是对他质疑屈原的存在与否,认为意义不大。因为屈原已经成了一个符号,真假已不重要。我们所要质疑的,是这个符号。

屈原这个符号很重要,已经重要到了要弄出一个端午节、吃粽子来使之具体化、固定化,以便于推广。屈原、端午、粽子,已经成了三位一体的系列产品。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这款原本以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品还吃出国际争端来了,韩国朋友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他们的非遗。这可急坏了中国的爱国小青年。为了强化端午粽子“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2008年开始,中国粽子的地位一举超过了包子、饺子,专门放1天假,让大家使劲吃,使劲纪念屈原。

为什么屈原那么重要?答案很简单:屈原是个爱国符号。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人,都被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灌输了这个符号意义。

屈原有资格做爱国系列产品的主打品牌吗?我认为:可以吃粽子,可以纪念屈原,但是,请不要称他为“爱国”,他与爱国无关。

在屈原部长、邓玉娇修脚工这两个湖北人中间,我认为后者才值得我们敬佩。

以下是王思想家的启蒙分析,仅供参考,欢迎探讨。

1,屈原爱的哪个国?

祖国?别扯了,什么叫祖国?少蒙我,说清楚点儿,说清时间、地点、目标。

屈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角色,楚国属于“亚非拉”。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

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

当时的楚国,后来的湖北人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

当时的秦国,如今的陕西人及周边“自古就是我国(秦国)一部分”的那些人,吃粽子纪念屈原,就有点敌我不分、卖国主义了。

当年的齐、燕、赵、魏、韩这5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跟你没有关系的一个外国人,瞎纪念什么?

有人说了,我们不提倡狭隘的爱国主义,只要爱国,各国人民都可纪念。好,暂且放他们一马,不说国籍的事情。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2,抵抗与自杀,哪个是爱国?

敌人来了,自己去投江自杀就是爱国?如果投江自杀是爱国,那上吊、撞墙、吞金、抹脖子,甚至俯卧撑、躲猫猫„„莫非主动结束生命的行为都叫爱国?

或者说老百姓投江自杀不是爱国,有地位的人投江自杀就是爱国?

自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然后去投江就是爱国,一个糊涂的人投江自杀就不是爱国?

有人说了,屈原一心抵抗秦国的侵略,可惜不被楚怀王重用,所以他本身就是个爱国主义者,与自杀无关。这个解释稍微上一点档次,但是却无法回避一个实用主义问题——投江自杀,就被树了爱国牌坊,那么,那些英勇抵抗秦军侵略的将士呢?如果屈原真的爱国,那你就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实在打击我方士气,起到了“楚奸”、“卖楚贼”的作用。

我一向认为,秦朝的建立,是中国走向深渊的开始。秦朝高度集权的暴政,终结了春秋战国各国分立、人才辈出、思想争鸣的辉煌时代。如果屈原能阻止秦朝暴政的建立,那他就是当时各国人民及其后裔的救星,应该被我们世世代怀念。可惜他没有。

3,是忠君,还是爱国?

爱国,先要搞清楚“国”是什么。

从社会学角度,国家可以看做山川土地、森林矿产、人群、政权的集合体。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屈原所在的楚国,肯定不属于人民。人民的国家是政权获得人民授权,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权没有得到人民授权,那么,该国就不是人民的国,政权就不是人民的政权。

这个国家在大多数时候属于整个统治阶级,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国王之流的。

必然会有爱国小青年跳出来说:“你不应该拿现代思想去衡量一个古代人”,对此,我的回答是:“那么,你们就别拿一古代糟粕来糊弄我们这些现代人”。

屈原爱他的统治阶级,爱压迫被统治阶级的那个暴力工具,其实最终是爱那个皇帝,即所谓忠君。那么,屈原为什么要爱皇帝,难道他是同性恋吗?闻一多、孙次舟等历史学家认为屈原真的是同性恋,与楚怀王相好。我宁愿屈原是为爱情投江。不过,我认为,无论他是否同性恋,他爱皇帝都是有理由的,这就要看下一个问题

4,是爱既得利益,还是爱国?

屈原是楚国的大夫,用今天的名词说,他这个大夫,可不是医生doctor,而是部长minister。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并且还是其中的要员。

如果楚怀王的统治能够继续,屈原也不犯什么政治路线错误,也没有贪污行为(或者说贪污了,但没有被发现),也不出现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也不与统治阶级的其他成员发生太激烈的冲突,那么,他这个大夫,就可以长期过富裕快乐的幸福生活,他的子孙,也可以跟着楚怀王的子孙继续这样的生活。

可恨的秦军,让屈原的梦想破灭。如果秦军灭了楚国,那么,作为楚国的一个部长级官员,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屈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即便投降了作为贰臣,也远没有现在风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当然要反抗秦军,这很正常,我很理解。屈部长的行为,表明了既得利益集团对维护原有社会秩序是多么渴望。但是硬说成爱国,就属于扯淡,因为他是爱自己的金钱地位财富,爱他所在的统治阶级。

所以,屈原是统治阶级的好榜样。统治阶级的成员,应当在家里供奉“屈部长”的画像,每天烧香祭拜。

至于被统治阶级,他们整天想的是推翻现在的统治阶级,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那时尚无民主思想),他们怎么能去热爱“屈部长”这个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阶级成员呢?

5,投江实质:想当奴才当不了,含泪投江

在一个陕西农民导演的带领下,秦军喉叫着“大风,大风”,逼近楚国首都。屈部长可能有点军事才能,他提出了自认为很管用、可以抵抗秦军的某些策略,但是,楚怀王不采纳,并且放逐了屈部长。三年放逐期间,屈部长整天都盼望圣上能想起自己,可是,直到后来楚怀王被囚死在秦国,也没盼到圣上回心转意。

想想以前,屈部长手下有一群奴才,他本人又是皇帝的奴才。回味着往日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屈部长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眼看着这种“做稳了奴才”的时代要过去了,屈部长痛苦、懊恼,想来想去,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某一天,62岁的他,告别了自己妻妾成群的深宅大院,走过江边那些破旧房屋,身穿锦衣千金裘,很鄙视地看了看那些蓬头垢面的穷鬼,咕咚一声,跳进了汨罗江。当天是农历五月初五,黄历上写着:宜跳江,宜爱国。

于是,一个伟大的爱国符号诞生了,一个爱国牌坊成功地树立起来了。

6,统治者为什么要宣传屈原?

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茬都要坚持的。为什么?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大家学习领会贯彻,让广大老百姓去爱国呀。

皇帝自己号称“奉天承运”,但他们知道自己是骑在人民头上的混蛋,从未得到人民授权,是不可能让老百姓去拥护的。所以他们想了个花招:先让草民爱国,然后在“爱国”二字前面加上“忠君”二字。如此以来,忠君就跟爱国混成一团了,甚至忠君成了爱国的前提。

为了让忠君爱国这一花招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谁呢?找来找去,瞄准屈原了。首先,此人能写点诗歌什么的,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第三,屈原是个好奴才,圣上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奴才。

要树立这么个榜样,不能让老百姓整天干巴巴地唱“学习屈原好榜样,忠于朝廷忠于党”,还得有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国人总也吃不饱,所以弄得节日都是吃。这就好办了,皇帝昭曰:再多吃一次,吃粽子,钦此。老百姓最朴实,听说可以借屈原来编造一个吃的理由,立刻就谢主龙恩,乐呵呵去包粽子了。

这个粽子可不简单,爱国是包装,屈原是商标,忠君是实质,欺骗愚民是目的。

粽子包了1000多年以后,屈部长这个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了。他们利用屈部长告诉人们: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进贡)。

屈原 篇5

这位诗人为什么要投汨罗江呢?

两千二百多年前, 中国处于战国时代。那时候有秦、韩、赵、魏、燕、齐、楚七个大国, 各霸一方。秦国最强, 楚国最大, 齐国和其余的四国也不算太弱。因为秦国最强, 其他六国都受到威胁, 有人主张南北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秦, 以避免被兼并, 南北是纵, 所以叫做“合纵”。由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 共同进攻其他国家, 也就是东西联合了, 东西是横, 所以叫做“连横”, 那时候合纵派跟连横派斗争得非常激烈。

屈原是楚国的大夫, 属于合纵派, 主张联合齐国和其他四国共同抗秦。可是昏庸 (yōnɡ) 的楚怀王偏信一班坏人, 不听屈原的话, 又中了连横派的诡计, 把六国的联合阵线破坏了。后来, 屈原劝楚顷襄 (xiānɡ) 王搜罗人才, 远离小人, 鼓励将士, 操练兵马, 为国家报仇雪恨。可是他的这番劝告不但不顶事, 反倒招来了一班坏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 就把屈原革了职, 放逐到湘南去了。

这时, 屈原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心力交瘁, 老态龙钟, 披头散发, 沿着湘江向南走, 边走边哭, 声声血泪。天地也像昏暗了, 江水也像在呜咽。

一个打鱼的老翁见到屈原, 问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吗?怎么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呀?”

屈原悲愤地说:“国家要灭亡啦, 我很悲伤。整个朝廷, 一个个都是灵魂肮脏的家伙, 只有我一个人干净;他们像酒鬼一样醉生梦死, 只有我一个人头脑清醒。他们打击我, 迫害我, 结果弄得国破家亡。”

渔翁劝慰屈原说:“您是个明白人, 何必自讨苦吃呢?他们都很肮脏, 您一个人干净, 有什么用?随波逐流算啦。”

“话不能这么说啊。”屈原说, “洗干净了头发, 戴帽子也要掸一掸;洗干净了身子, 穿衣服也要抖一抖。我宁肯跳进这江水里, 也要保持一身清白。”

屈原决心用自己的死唤醒人民, 就在五月初五这天投进了汨罗江。当地老百姓听说屈原跳江了, 纷纷撑船下去搭救, 但是没有找到他。人们担心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 就往江里投了许多米团子。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 当地的老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 又划船把米团子撒到江里去, 算是对他的纪念。后来, 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便包粽子、划龙舟,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列传》教案 篇6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止失明,厥有帼剧;孙子胶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探究文本 疏通文本: 重点字词句 字音

宪令

谗谗

邪曲

惨怛

怨诽

帝喾

皦然 随属

令尹

渔父

瑾瑜

汶汶

汨罗

通假

博闻强志

离忧

人穷反本

其指极大

濯淖污泥

屈平既绌

委质事楚

赵不内

被发行吟

重点实词

心害其能

邪曲害公 可谓穷矣

国风好色 举类迩

如秦受地 竟怒不救楚

圣君治国 短屈原

是以见放 景差之徒

适长沙 重点文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皆好词而赋见称 分析文本 文本内容

1、任 楚之同姓

图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博闻强识

2、疏

原因:争宠害能,进谗言 结果:疏

怨生

作《离骚》

思想内容:称、道、述、明、见

艺术特点:文约、辞微、文小、指大、类迩、义远 评价人品: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可也

3、黜 政治:

垂涕 靡不毕见 详去秦 泥而不滓

怀王听郑袖、怀王悔

一系列失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 外交:

与齐绝、怀王竟死于秦 军事:

楚师败于丹淅、蓝田败归、4、迁

5、沉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渔父:

随流扬波、餔糟啜醴

屈原:

清、醒、怀瑾握瑜

三、课后作业:

1、《成才之路》

2、文言知识:被动句

3、《屈原列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难点

1、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项羽简介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2、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简析:为项羽不能忍羞而遗憾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成事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简析:赞扬项羽是一位宁死不屈的英雄,批评北宋统治者逃跑、南宋统治者偏安的丑恶行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简析:成事不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二、分析文本: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重点文言知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分析: 第一部分

世代为楚将

将门虎子

资本、基业祖父为秦所杀

深仇大恨

反秦激情 第二部分 少时学情 学书不成 学剑不成

学习兵法

未肯竟学

粗疏

刚愎

观始皇游

不俗言语

不凡

大志

失败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分析 精短句式

侧面烘托:诸侯军

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

诸侯将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重点词句。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虞姬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已尽 贱妾何聊生

分析:写英雄失路之悲。英雄气短、慷慨悲歌。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分析:

钱钟书: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何如” 动作描写:大呼驰下

侧面描写:赤泉侯辟易数里

骑皆伏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分析: 有耻、知愧 荣誉、尊严

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3、描写特色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通过不同句式(长句断短句、排比句)的运用,营造战斗的紧张氛围,刻画人物英雄形象。

课后练习:

1、《成才之路》

2、运用想象扩写“霸王别姬”片段。

滑稽列传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3、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学会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文字。

2、学习司马迁在刻画人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二、分析文本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六艺于治一也。

一:相同。

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旦暮:很短时间。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止:停息。

操一豚蹄,酒一盂。

操:拿。

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曹:同辈。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阑:尽。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赇:贿赂。

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认错。

优旃见而哀之。

哀:同情,怜悯。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疾:急速,赶紧。

优旃临槛大呼曰。

槛:栏杆。

始皇以故辍止。

辍:停止。

2、文言虚词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以:用来。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之:到。

若亲有严客。

若:如果。马者王这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前“以”,凭;后两“以”,用。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一:乃,竟。

病且死,属其子曰。

且:将要。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若:你。

妇言慎无为。

慎:千万。

我即呼汝。

即:马上。

汝虽长,何益。

虽:虽然。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虽:即使。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即:如果。顾:只是。

3、词类活用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作动词,召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张开翅膀一样。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意动词,即以为贱,以马为贵。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雨:动词,下雨。

难句翻译

1、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内容分析:

1、国中大鸟 比喻

释惫

2、操蹄禳田 类比

振危

3、长夜之饮 赋

止乱

4、大夫葬马 归谬

抑昏

5、叔敖衣冠 表演

抑昏

6、陛楯解忧 对比

止暴

7、辍止苑囿 归谬

止暴

8、谏止漆城 归谬

抑昏

讽谏艺术:

1、投其所好

2、巧妙设疑

3、欲擒故纵

4、自我戏谑

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法:

1、通过几件事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2、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两个或更多人物形象

3、罗列逸事以展示个性

疑难追踪探究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

这里了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容的不满。

2、《滑稽列传》是《史记》中较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探究:

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在写故事。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刺客列传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教学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文言现象梳理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跪:两膝着地。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穷:尽。见:同“现”。

2、古字通假

1.说—悦 2.陵—凌

3.淬—焠 4.以—已

5.反—返 6.决—诀

7.振—震 8.奉—捧

9.见—现 10.还—环

11.陈—阵 12.卒—猝

3、古今异义.微 2.谒

3.购 4.诚

5.穷 6.遇

7.祖 8.币

9.遗(wèi)10.假借

11.发 12.兵

13.提(dǐ)

4、一词多义

1.兵 2.私 3.穷 4.为 5.发 6.就 7.引 8.见 9.意 10.使 11.还 12.陈 13.顾 14.提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3.意动用法 4.使动用法

6、句式变换

1.定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被动句 5.省略句

三、文本分析: 1~5段

概述荆轲 祖籍卫

好读书

有勇有谋有志,大丈夫能屈能伸 去、逃 交贤豪 6~9段

太子丹

怨恨

遇己不善

国且灭亡 鞫武

无计

畏惧强秦

见效缓慢

田光

年老

不慕荣利

陈力就列

铺垫

不能者止

以死明志 荆轲

领命

亡国之痛

知己之情

人生之志 10~14段

荆轲刺秦

准备

备信物

备武器

备助手(有缺陷)

出发

易水送别

悲:白衣冠——变徵之声——垂泪涕泣 壮:羽声——瞋目、发上指冠——就车不顾 场面描写: 地点:易水边 时间:秋天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氛围:悲壮

刺秦: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荆轲:捧函、顾笑、前谢、取图、把袖、揕胸、逐王、掷王、被创、笑骂、被杀 舞阳:色变、振恐

秦王:大喜、王惊、惶急、环柱、拔剑、废軻、不怡 群臣:怪之、皆愕、失度、赏坐 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人物形象:

荆轲: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魏公子列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教学重难点设计

围绕七个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一)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研读文本

1、文言重点 ①注音释义

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î 多次地)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ï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 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

《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

(少于

《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遍赞(于)宾客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可使(之)击之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何功之有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 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2、理清内容主旨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富贵

贤能

仁而下士

统领全篇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厚遗 置酒 自迎 虚左

愈恭

公子:仁而下士,名不虚传

正面描写 枉车 逾和 色终不变 引上座 遍赞宾客 为寿

径上

不让

侯生:

侧面烘托 见客 久立

观公子

市人

窃骂

从骑

侧面烘托 皆惊

宾客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1、故事发生(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2、故事发展(5~6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夷门,见侯生。

侯生:无一言半辞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侯生:何功之有,献计

侯生:足智多谋、举重若轻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侯生:荐亥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侯生:约期自刭

3、故事高潮(7段)破秦救赵

4、故事结局(7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侯生:一诺千金、激励、保全名节

5、故事尾声(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信陵君:谦恭自抑

3、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第一部分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五)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六)如何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分析:

(1)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2)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七)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分析:

(1)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到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2)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3)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的写法

一、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二、史传中常见的写作特点。

(1)典型材料的选择。

此传是写信陵君的,要突出他的历史功勋,这功勋是在侯生帮助下取得的;而信陵君结交侯生、问计于侯生又最能体现他“下士”的作风。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附带提一下,信陵君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勋是败秦军于河外,这是十年之后的事。当时信陵君在赵,许多人劝他归魏,他不听,甚至下令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后来毛公、薛公对他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立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立即归救魏。

(2)烘托手法的运用。

一是以人物烘托人物,二是以事件烘托人物。

前者的例子有:以侯生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以侯生北乡自到、朱亥效命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以魏王“持两端以观望”烘托信陵君“急人之用”。

后者的例子有:以信陵君虚左自迎生和“宾客皆惊”烘托侯生的不同寻常;以平原君之急切望救、魏王之观望、信陵君之欲赴秦军死烘托侯生巧设奇谋。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上一篇:我喜欢冬天五年级小作文下一篇:以生命为话题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