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共8篇)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篇1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二、怎样进行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学、怎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2.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知识,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用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地方课程来源于生活,地方课程服务于生活。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融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

3.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4.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5.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从教师设计角度来看: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相同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的地方课程应视为应用课而不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地方课程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正确理解湖屯镇1246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简称“六步循环教学法”

“1246双主体、互动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

围绕一个中心:实现绿色高质量;

立足两个基点: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式”;

实施四条策略:学练结合、师生互动、分层递进、当堂达标; 采取六个步骤:“(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实现“湖屯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高成绩”;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学练结合”。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教学法:(以《走进陶山》和《范蠡文化》为例)

(一)学会设计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道、记住或了解陶山的、或范蠡的相关知识。

2、学会探究陶山或范蠡相关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开发建设,实现人人当小设计家。

3、学会当小导游,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开发建设家乡之情。了解范蠡文化,增强自豪感,进而掌握范蠡文化。

(二)正确理解校本课程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区别:

1、在校本课程课堂上,知识性目标是第一位的,要在知识性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能力培养是第一位的。

2、在校本课堂上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用在课堂上,用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来实现知识的落实,但不能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

3、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把校本的内容“实践化”“拓展化”“活动化”,即如何开展研究、怎样行动、呈现怎样的成果等,首要目标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

(三)《走进陶山》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谁去过陶山?谁知道有关陶山的传说故事?你调查了解了陶山的洞、树、草、等?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将学生引入一美丽的旅游境界。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都很精美、简洁,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6、当堂训练。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人人都能当小导游,人人当小设计家,那么教师就要对于如何当好小导游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如讲解、如形体等;对于如何合理科学设计给予一定的指导。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写文章、写诗、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特色旅游产品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小导游、优秀小设计家、优秀小辩手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四)《范蠡文化》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数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学习《范蠡文化》时,教师安排预习内容:谁知道范蠡的故事?谁听过范蠡的传说?有什么样的相关的成语?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范蠡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范蠡文化,采取知识问答、教师讲解、生生合作,共同系统整理相关知识内容。

6、当堂训练。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讲、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编剧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编剧、优秀小演员、优秀故事家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五、《地方课程》教法学法设计:

1、教师要多做引导、指导,要学会做导演。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积累,才能做到引导时循序渐进、不蔓不枝,指导时游刃有余,指导到位。

2、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不能上成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但要把多种学习方法用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解放教师和学生,解放头脑感想,解放嘴巴敢说,解放手脚敢做,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诠释、演绎、展示、交流。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

3、采取“六步循环”:“(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4、体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学练结合”;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高成绩”。

(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首先要定好位,再谈怎么教学。每一册教材的扉页都印着同样的一封信,具有指导作用。让我们先看看编这套教材的专家怎么说:

同学们,你是不是很多次设想过:长大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就能给予你必要的帮助。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当你知道了这一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套《传统文化》教材强调的育人功能,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紧接着在下文中,编者提出了本套教材的学法,让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适合运用语文教学手段诵读法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应该怎样学习才好呢?学习这门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记、背;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童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住、背诵下来的东西,能终生不忘——这叫“童子功”。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中特别有兴趣的课题,搞一点“研究”。这样不断地学下去,你自然就有一颗“中国心”了,从气派到做派,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

《传统文化》的编者指出了以“读背法”浸润学生的人格,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知”到“行”,从而最终成为“真正的中国人”。那么,编者的建议是否真的适合《传统文化》这门课的教学呢?

“记诵浸润式”教学法。课上采用海量阅读教学,糅合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运用对学生进行层层浸润。主要做法多读、多背、多用,与《传统文化》教材的编者提出的“读、诵、记、背”的学法如出一辙,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课题会出现不同的教案设计,《传统文化》课要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显示其“传统”“经典”的力量,把握以下授课原则很重要:

1.读诵为主,扎实提效。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每本书每个单元的目标达成都依托于经典文化典籍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学典籍就要以诵读为主。教学《传统文化》更要以读背为主,理解为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反刍品味。

以下做法实用有效:

多读:开课复习环节减少繁文缛节,可以领诵一句,学生顺着往下背,作为组织教学;新授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拼音自己读、自己悟;练习时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领读,领一遍跟三遍。正音为主,理解为次。

多背:运用减字辅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扎扎实实提高诵读效果,避免“学过有印象,一背全忘光”的现象。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反复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见识均来自于生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时,会让知识充满生机,学生变得兴奋、灵动。例如:学了“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那么可以看看谁做到了,有点像思品学科的“导行”环节,并互相评价。再如,设计生活情境填空题,让学生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运用经典词句;引导孩子课外结合生活情境主动运用所学的经典篇章句并进行集锦。

3.尊重、相信学生。相对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并不要求深度理解,因此我们老师更应该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解答和争论来自学生的疑难等等。给学生自己“披荆斩棘”的机会,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机会,也是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教师得有尊重、相信学生的做法。如:通过“可以上课了吗?”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地位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自悟,相机询问学生:“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哪里不明白?”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4.探究性原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集体探究难点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搞点“课题研究”,例如:“歇后语里的故事”、“唐诗宋词唱起来”等小课题。纯粹的语言文字上的难点不要“恋战”,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留待“反刍”时的无师自通,保持学生的探究状态。

5.活动性原则。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这是诵读的补充。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唱一唱唐诗宋词、拿出画笔描绘意境、创设“情境串”演练、设置闯关、小组竞赛、说说生活中自己怎么做的、猜一猜字谜、画谜、歇后语等。

横观《传统文化》每本教材,都分为这样几个单元: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表面上单元侧重不同,实际上都是教学诗词歌赋,通过诗词中的意境了解人物、地理等,感知中华灿烂文化。因此教学中应借鉴语文诗词教学,并以记诵感悟为主要教学方式,根据经典篇章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和补充。

纵观整套12本教材,每课都分为这样几个板块:1.经典回放(或:人物剪影、诗话揽胜、艺海拾贝),2.温馨点击,3.活动广角,4.成长袋(或:成长阶梯)。以上4板块大体与六步教学法(引入—诱导—学习—总结—练习—评价)一一对应。我们完全可以依照教材的编排,顺势构建《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突出以“记诵为主”的教学思路。具体的参考流程如下:

一、引导。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学习,位于“经典回放”的那部分。

1.范读原文。学生模读,正音。

2.自读自悟。

3.质疑问难,略知文意。

4.回读感悟,依境自背。

其中可穿插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减字扶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等。

三、小结,学习“温馨点击”部分。

1.围绕课题谈谈自己的所知。

2.读一读课本上的“温馨点击”。

四、练习,进行“活动广角”。

多种活动巩固、拓展,重视学以致用。参考每课“活动广角”提供的活动和上文中的“活动性原则”。

五、评价,参考每课“成长阶梯”的建议进行。

六、作业:根据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而确定是否布置“小课题研究”。

(实际教学时根据每课课题不同进行细节改进。例如后附《歇后语》一课的教案中,练习环节1、2步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背诵歇后语,而是设计了多种情境反复运用歇后语,实际上每次都是在读、在背、在理解、在运用所学。第3步拓展活动“猜一猜”,活动形式可以细化为:猜儿歌里的歇后语、讲故事猜歇后语,看表演猜歇后语、出示实物猜歇后语,看画谜猜歇后语等。而评价环节是随机运用歇后语评价,贯穿于整个新授、练习环节,并没有在第五步单独进行。)

以上教学流程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后初步小结出来的,这样教学能比较适合这套教材,也比较适合学生动起来的需要。但是,上述流程还比较保守。还应做足诵读环节,减少讲解和拓展活动。

中国传统的快乐教学法——吟诵。吟诵的声调和音韵有助于学生理解经典,避免枯燥的讲解,识字、正音、表义一举多得,而且吟诵过的内容会经久不忘。

古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蕴含着上述道理。因此,“读诵浸润法”成为《传统文化》教学中最经济、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二)《环境教育》课堂教学

《环境教育》是以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中心设计内容,基本上我们要“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1、问题探讨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讨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小学生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或者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材料可以直接反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动一番心思。

第二、讨论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小学中年级学生,问题的难度要小一些,教师随时进行指导说明,解决的问题也要尽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讨论难度大一些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总结讨论,写出个人体会。通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每人递交一份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环境教育》课程中,将自然现象、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等融为一体,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与语文、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哲学等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进而进行合理的归纳综合,实现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课程目标。该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①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环境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环境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为学习者心智结构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专题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专题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收集环境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②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师生共同创设,可以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搜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除自创外,想方设法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想出各种办法。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运用栩栩如生的描绘,吸引学生;再如针对专题内容,可选取相关内容的歌曲,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满足学生欣赏美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如身临其境一般,进入美的天地;又如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这个阶段在课堂开始时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④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整合交流的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一堂成功的环境教育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

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环境,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认知、形成能力、升华情感。

(三)《安全教育》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模拟表演”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适合于“在社会中”这一领域中的安全常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生活场景,即虚拟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另一种是模拟社会角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社会角色,现场表演。

这一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①自读文本,自主设计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②创设情境,模拟表演

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社会场面。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基础。

③评价反馈,提升感知

模拟表演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过程;是形成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的有效途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感知,在错误与正确的交互认识中,学生会逐渐明晰自己的观念,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观的目标。

2、“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教学模式,适合于课外实践活动。本模式是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安全常识,培养学生安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在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自救、自护能力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基本环节有:

①激情引趣,设问引思

激情,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引趣,是引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设问引思,是提出问题、是激情引趣的有效手段。

②展示思路,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展示学生的思维,理顺学生思路,规划参与安全实践的方案,论证进行活动的可行性,制定参与实践的具体步骤,设计带着怎样的问题去实践,明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③参与实践,体验探究

实施这一环节,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④归纳总结,指导实践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篇2

一、因地制宜开发节水环保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重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龙游实验小学位于衢江和灵山江的交汇处,是全国绿色学校,重视学生的环保教育。环保教育是我校教育的一个特色。我们以环保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作为我校节水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抓手。

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两江卫士》的内容框架:

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我们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领悟,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动手操作和实践。

二、规范实施构建节水环保教育校本课程的模式

小学生“节水环保小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分四个阶段,即:确立主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一)确定活动主题,落实活动的趣味性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总是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在一定程度上活动主题规定了活动的内容,也影响活动方案的制订。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因此,选好活动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活动主题的选择,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如家庭节水小窍门的研究的教学: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出示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片和家庭中浪费水的镜头图片,让学生针对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观后感。

甲生说:我原以为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可看了公益广告后我知道人们浪费水很严重,其中有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别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乙生说:我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图方便,第三次的漂洗水从来都不接起来利用的,现在我知道了这么干净的水白白流掉是很可惜的。

丙生说:我原来洗澡淋浴器的水也一直都是哗哗地开着的,现在我知道了这样也是比较浪费水的。

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些画面后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呢?”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相机板书,从而引出主题:家庭要节约用水。围绕主题进行讨论,生成小课题:有的要了解家里一天和一个月的用水量;有的要观察家里还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有的要探究家里可怎样节约用水。全班汇报并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更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形成研究课题———《家庭节水小窍门的研究》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制订研究方案,落实活动的自主性

方案往往先由一至二名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小组集体研究,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是为活动顺利完成而详细编制的施工蓝图,是开展活动和提高活动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活动方案的制订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研究过程、成果形式等。

还是以《家庭节水小窍门的研究》为例:

如班里范文宇小组他们给自己小组取名为“蜘蛛侠小组”,以下是他们组制订的活动方案:

1.人员分工:组长:范文宇;材料管理员:蓝江博;摄影:韩逸夫;汇报员:徐智晨;记录员:涂璟晟、方宇轩;秩序管理员:叶唯一。

2.活动计划:

3.活动的目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了解节水的必要性,增强人们关于节水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做出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4.活动采用的方式:(1)问卷调查;(2)做节水对比试验;(3)通过书本和网络查阅资料。

5.设计的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

(1)您家一个月一般用水( )吨。

(2)您家洗衣机洗衣服第3次漂洗的水是怎样处理的?( )

A.直接排掉B.接起来冲马桶。

(3)用热水器前那段冷水是怎样处理的?( )

A.直接排掉B.接起来利用

(4)你家的抽水马桶是否进行节水改制?( )

A.已经B.没有

(5)您家水龙头有滴漏时是否及时更换?( )

A.及时更换B.拖到流水大时再换

(6)洗衣机的漂洗水和淋浴前的冷水没利用的原因是( )

A.嫌麻烦B.水便宜不值几个钱

(7)您家家人洗澡的主要方式是( )

A.淋浴B.浴缸泡浴

学生的活动方案设计好了,活动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活动方案的制订要有扶有放,扶是给学生样子参考让学生知道方案的格式,放是方案要由学生自己动脑设计,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作用。

(三)实施活动方案,落实活动实践性

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它充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性、实践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及生成性等主要特征。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敢于实践、友好合作、特别要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和鼓励学生要随机应变,要敢于面对各种生成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安全问题。特别是活动场所在教室外或在社区、工厂、农村的(如灵山江的水质进行检测和受污染成因的调查),在交通安全、被考察对象本身的危险度等方面要特别引起注意,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发一份书面活动安全须知。其次,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根据活动生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使实践活动更切实际、更加流畅。

下面是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灵山江水质及污染原因的调查实践”时,学生撰写的报告选摘:

我们乘车沿灵山江堤坝逆流而上观察,母亲河静静地躺在我们的身边,它不再是往日清澈见底的山泉,也没有了优美动听的歌喉,一座座白色甚至黑色的“小岛”飘浮在河面上,江水不时泛起黑色的恶浪,还散发出一阵阵令人作呕的臭气。我们拿出老师发给我们的PH试纸测水的酸碱度,试纸呈淡橙色,水的PH值在4~5之间。我们一路采访了许多人,了解了河水被污染的原因。

问:老爷爷,灵山江以前是怎样的呢?

答: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灵山江特别清澈,特别的甘甜。我们可以在河里捉到鲜活的鱼、虾,夏天大家都爱在这里游泳、洗衣。

问:这条河被污染有多少年了?

答:已经有很多年了。(老爷爷摇着头,一脸的无奈)

问:您知道这条河是怎么被污染的吗?

答:是人们把生活垃圾、工厂污水排入河中引起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采访、观察、分析、实践等活动,受到的教育才会深刻,体验才会到位。所以实践是活动的核心,只有让他们亲自经历,他们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四)活动的总结和评价,落实活动的生成性

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是不断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和最具魅力的,就在于其生成性。

如,我们开展了家庭节水小窍门研究活动后,让学生按下面的评价表进行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和老师评。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

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激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用以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评价反馈要及时。要充分肯定学生优点,对不足之处给予适当引导,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篇3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6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55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

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

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

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篇4

为进一步推进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有效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资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关注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突显学校特色。目前,根据我县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我们确定了2009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有效教学)的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与落实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先行校工作计划。

年初教科室组织古北口和大城子2所中学,新城子、不老屯、檀营、南菜园、河南寨、东邵渠6所中心校,确定这8所学校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先行校。向各校负责人介绍了密云县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现状,确定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并组织各校负责人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章,帮助各校准确深入地理解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得以突显。实现目标:

四月份结合东邵渠中心校编写的《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六月份结合檀营小学的编写的《满蒙民族音乐、满蒙民族体育、满蒙民族美术、满蒙民族常识》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凸现学校特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九月份结合南菜园小学编写的《武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十月份结合新城子中心校编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科室负责组织先行校的负责人,深入各校开展个案研究活动。

二、落实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有效教学研究的个案研究活动

(一)4月21日在东邵渠小学,结合《写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校长关于如何开展与落实《写字》校本课程在东邵渠中心校进行有效教学研究的汇报。其次,听了柴秀全、佟静文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常用的偏旁部首”、“人字头的写法”校本课。参观了教师和学生写字效果展览。最后围绕《写字》校本课程有效教学进行研讨。大家感受到:

1.学校“以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为核心,以“培养农村一流高素质的学生,创建写字特色学校”的目标明确。学校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作业本中出现的易错字、易混字,间架结构搭配不当的字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并编制为《写字》校本教材,从写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学校采取措施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由组织本套教材编写的柴秀全老师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使用培训,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正确掌握教材的使用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1)教师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如:观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起笔与收笔的位置,观察教师的示范书写,观察学生的书写作品等等;(2)再思考的习惯;(3)后动笔的习惯,教师将学生执笔、坐姿,编成儿歌,供学生想用。每节课都围绕学生写好每一个汉字进行讲练结合、练习与指导结合、指导与评价结合,形成了学校教师独特的写字教学模式。

4.学校制定了措施,保证校本教材在时间、检查、评比三个方面的落实;教师对每节课中坐姿端正、执笔正确,写字习惯良好的学生颁发班级小奖状予以表扬。使学生端正了坐姿,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学生先观察后动笔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5.突显了学校的教学特色。

(1)学校写字氛围基本形成,师生写字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书法人才和爱好者,多位教师被吸收为密云书法协会,成为会员。

(2)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一层走廊,布满了由县级以上获奖师生用软、硬笔书写的,以“仁义礼志信”等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3)各教室、专室内的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八荣八耻等内容,均由学校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书写,装裱上墙。

(4)学生作业在《北京市汉字书写规范化现场会》上展出,《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前沿》、密云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学校写字教育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6月9日在檀营小学,结合《满蒙民族音乐、体育、美术、常识》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民族风俗特点向学生进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突显学校民族特色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首先听了学校领导关于《深入研究,扎实落实,提高校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经验介绍;看了学校的音乐队、武术队的表演;听了4节校本课程课,最后和教师进行座谈。我们感受到: 1.为建设满蒙民族艺术特色校,学校从檀营地区保留下来的满蒙民族文化进行开发,经收集整理分满蒙民族常识、音乐、美术、体育四个方面内容,并结合学校多年的民族教育成果,编制成校本教材,并采取多种途径有效实施。

2.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细致全面,分工具体,民族常识部分授课为数学教师;民族音乐、美术、体育部分由美术、音乐、体育教师负责授课;实践活动部分由综合实践课教师负责组织。分别对1-5年级14个班进行教学;每学期每位教师授课三课时。

3.培养适应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师。为适应校本课程教学,学校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不断研发校本教材,使新教师教学有了抓手。

(1)吸收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美术大学生刘亚晨,参与了校本课程美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遇到很多困难。他认为编写教材必须知识准确,遇到不确定知识的时候就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达到知识的准确性,虽然很累,任务比较紧,但是,乐在其中„„。

(2)学校创造条件给到本校交流教师安排以师带徒。

学校给从山区校交流到本校的王海洋教师安排了2个师傅,由校内的李亚青老师向他传授满蒙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校外的唐云明老师教他学习武术。2年下来,使从未接触过武术教学的王海洋教师在武术的种类、技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更好地组织武术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磨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原认知基础、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应该说难度是很大。

美术教师就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美术,但是和满蒙民族美术知识相关甚少,坦诚地说,刚开始教学还有些不太适应,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内容,一时间有些困惑,在校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网络学习,满蒙民族的风俗、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精心设计教案,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上《满族小吃》《蒙古包》《旗鞋》等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把民族知识融入教学当中,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民族风情、文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身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去做好教育,民族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我们要做的、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4.学校倡导教师时时深入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倡导教师要时时反思,并对不同成熟度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让他多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是否存在缺陷;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合适;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多反思自身教学理念是否得当。教师在反思之后,还可以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再次设计、实践、再次反思。学校每学期收集教师的《典型案例反思》,每人5篇,已经坚持4年多了。

5.学校采取从校内走出校外,再从校外走进校内的方式开展校本课程活动,使学生感悟到满族蒙古族灿烂文化的精深,民族风俗的纯朴,民族礼节的内涵,民族传统的精华,民族奋进的自豪,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启迪了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家乡,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美好心灵。

(三)9月29日在南菜园小学,结合《武术》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自制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看了南菜园小学课间操的武术表演。接着参观了体育教师自制器具,看了两节利用教师自制器具上的武术校本课程课。其次看了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发展的录像短片和听了校领导的简单汇报。最后围绕南菜园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潜能自制体育器具,增强学生体质进行有效教学研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针对校本教材编写细节,如:编写的依据,培养学生什么,教学目标的设置(武德)等讨论;肯定了学校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材料自制精灵球、拂尘器具进行体育训练,既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又消除了学生皮肉损伤的目的。又提出了体育器具的改进意见,如沙袋的制作等。通过这次有效教学的研讨交流,大家充分认识到:

1.学校干部教师的合作意识强。校长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的作用,将自制精灵球,软棍、拂尘的训练项目编入校本教材。校长并组织教师帮助体育组利用废纸、旧布、海绵、皮条、和木棍等材料,制作精灵球,软棍、拂尘等课堂教学辅助器械500多件,供学生在武术校本课程训练中使用。

2.学校课间操的训练项目多。体育教师将自创编的《中国功夫》武术操纳入了课间操,实现广播操两套,武术操一套、太极拳一套,共四套操。

3.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间操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站、坐、行等习惯越来越规范。

4.学校自创的《拂尘、精灵球》项目曾参加北京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育体、育心、育人传承体育文化大型展示活动。

(四)10月29日在新城子中心校,结合《我爱我的家乡》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思想教育开展有效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听了李国强、冯小军两位老师分别执教的《竖钩的写法》、《走进家乡河》校本课。其次听了陶瑞忠校长关于《新城子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深受启发: 1.干部的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加强。

校长通过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课程认识发展到要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整体来认识。2.干部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显著提高,朝着优秀团队方向发展

学校于2005年就开发出《我爱我的家乡》这门校本课程,当时主要是校长引领部分教师参与了开发工作,发展到全体干部和教师都参与了研究,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体。更为可贵的是,教师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充分纳入到教研组中,教师的个人研究与组织研究相融合,使各个教研组织向优秀团队建设的方向发展。

3.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干部教师关注到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认识到区域内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长城古堡、历史文化等宝贵资源,可以成为本校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将原有校本课程《我爱我的家乡》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补充,每个年级编辑一本教材,供1-6年级同时使用,使其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提高。

4.学校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了“35+5”的教学基本模式,即35分钟基本用于国家课程,5分钟基本用于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对于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三、研究反思,不断提高

1.加强干部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首先要加强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学校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干部和教师。

2.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反复深入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认识到学校开发一门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需要以一门为主多门同开的思路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需要多方面有经验的人员参与支持。

3.倡导教师课堂教学要及时反思的同时要加强不同层次负责人的反思总结。

4.正确看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各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看到这些成果,不能只看眼前教师、学生的获奖情况,要从长远记忆,要想到将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变化。

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篇5

——以连云港文化资源为例

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经济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语文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把地方经济文化变成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意义

1、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资源整合,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超越相对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对教师来说,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可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调整了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底蕴是地方课程的有效载体和支撑,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地方文化经济资源内容,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地方优秀文化,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活动,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根据调查,来自四县市区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文化经济知之甚少。为什么学生对于本土常识性问题的了解和思考反而要少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文化、教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地区只用统一规定的课程,教材内容多集中在普遍性知识上,对于身边现成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现象反而了解甚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而言,“知”反而是最重要的的。既对地方文化经济无所知,又谈何爱呢?所以,将地方文化经济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引入课堂,是职业学校教师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二、建立并不断丰富地方文化教学资源素材库。

1、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多彩的地方文化。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且不说那名闻天下的云雾茶、水晶、海珍品,还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花生, 葡萄、山楂、草莓、芦笋、板栗、西瓜、苹果、烟草也颇负盛名,拥有全国8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全国4大海盐产区之一的淮北盐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矿产资源多达40余种,还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珊瑚菜、金镶玉竹更为国家珍稀名贵特产。将这些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更好地鼓励其为建设家乡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

语文校本教材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方经济,还应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历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宝贵的遗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问官于郯”,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闻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问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县,在朐山(现名锦屏山)立石秦东门。秦代方士徐福为赣榆县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吴承恩晚年以云台山为背景写成神话小说《西游记》。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写成传世名著《镜花缘》。其他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叔夜,清代的吴敬梓、林则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遗迹犹在,遗篇留芳。将地方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民风是地方文化最鲜明的体现。东海的水晶 节、《西游记》文化节、赣榆的徐福节,还有东磊的玉兰花卉节,带领学生走进其中,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还能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促进其语文其他内容的学习。

2、以积累为基础,捕捉独特的优势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那样捕捉和记录信息,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同时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和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如连云港极富地方特色的徐福祠堂、抗日山纪念馆、阿育王塔等人文景观,花果山、渔湾、孔望山等自然景区,淮海戏、跑旱船等地方特色文化,花果山凤鹅、东海水晶等地方特产,以及蓬勃发展的家乡经济、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等等,都被我们纳入了校本教材中,成为一座内容翔实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库。有了丰富的素材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魅力连云港行”等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人文知识不断丰富积累。

三、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1、课程资源的互补。

虽然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学习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让地方内容取代所有的学校课程。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要善于发现、挑选、连接和整合。

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应对省编和市编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挖掘特色,形成课程资源上的互补,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时,可以互相借鉴、重组。如开展校本教材《可爱的连云港》中“家乡览胜”这一主题时,在学生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近实地游览,拍摄照片,搜集资料,结合省编教材《故乡的榕树》、《富春江上》两课,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丽,家乡的发展。

2、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连云港,一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美、人性美优势和景、情、意的可感受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利用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良好载体。设计“说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风俗、节日、名人、名胜)的话题让学生演讲,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给学生一个了解、熟悉家乡的机会。

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和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近年来聪慧勤劳的连云港人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使连云港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美丽的港口城市远近闻名。在作文教学中,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看到地方的特色与魅力,有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与理念,使学生能热心于本土的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播,积极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充分考虑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到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经济文化和语文校本教材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素材、体验的历程和人文的熏染。如,来到乡间田野,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的时候,就要同步链接体验类习作,写忙碌、欢快的劳动场面;欣赏渔湾九龙戏水、朦胧晚眺等自然景观时,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描绘家乡的绿野秀水。探寻登瀛州桥,参观冠华故居,走访烈士家属,便可以描写乡史乡貌。欣赏各式各样的潘黄柳编,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小物品,介绍家乡的物产,撰写有关小论文,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创作,其来源就在师生的生活世界里,只要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自觉地变革与创新。我们周围不乏有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优美恬静的乡村田野风光、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等,无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3、开展综合活动,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社会实践。”语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其次,应当考虑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地区及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

(1)、走进工厂,了解企业文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应适时地带领他们走向工厂。每次出发前,应精心准备,要采取自愿原则,征得家长同意,带队老师要充足,落实责任,安全事项要交代清楚。同时,要提前备好课,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注意引导,注重观察,重视体验,让学生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从而更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篇6

【摘要】自新课改以来,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一直是界内关注的热点,各地市的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我校由于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为了能够适合教学工作的开展,我校也进行了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等内容并且采取了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使学生更加适应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本文就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 校本课程 英语教学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校学生的学习要求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当地的各种教学资源来开发一套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学校能够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意识,也更适应于学校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由于地处山区、教学条件落后、教育资源欠缺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学方面有所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是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前提条件。为此,我校英语教师通过研讨,吸收现在使用的仁爱版教材以及其他版本教材的优点,自行编写了一套以英语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材。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我校开展教育工作不仅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还有颇多的益处。这套教程的编写,使全体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师整体的水平,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时代在迅速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的更新真可谓是日新月异。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跟上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的进行创新,删除教材中陈旧和过时的内容。

(二)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超出其理解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三)实用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学习的内容一定要能有所应用,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一)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

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了一套以英语文化背景为基础的英语校本教材。这套教程分为12个单元,每4个单元为一册,三册书供三个年级使用。该套教材是以英语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其中包含了:西方国家的姓氏文化、西方国家的餐饮文化、西方国家的风景名胜、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西方国家的宗教文化、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等等。该套教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校本课程教材经过教师集体的编定后,下一步的操作就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为了能够使校本课程高效的发挥其作用,我校对课时的安排、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为了能够清晰的描述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特举出以下案例:

我校编制的校本课程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对英国的城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内容涉及到许多的地点名词,例如,图书馆、医院、旅馆、餐馆、邮递局等。这些地点名词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有关地点的词汇。掌握这些地点名词是进行地点询问的基础,接下来引入There be 句型:Is there a hospital? Yes,there is /No,there is not.然后教授学生另外的问路方法,如:Where is the bank ?让学生套用这些句型进行反复的练习。由于这些句型简单易学,同学们很快就能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动词的学习是英语语法中的重难点,本套教材的编写对于动词的学习也有所侧重。为了能够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动词词组时,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动词词组。为了能让学生对动词词组的印象更加深刻,可以制作一些词组卡片,让学生进行循环的记忆,有助于学生记忆更多的动词词组。

四、校本课程开设的效果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了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畅快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学习潜力也可以被挖掘出来。所以,学生的英语成绩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能够按时的完成教学进度提供了保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再需要老师再耐心反复地进行说教,大多的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

(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提高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学生有了自信,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不再会有畏难,对于学生的全面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导学案教学法

我校为了能够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整改,开展了许多教学活动。我校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特采取了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而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

导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导学案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导学案的内容包括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每一节的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课堂达标练习和课后作业等。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所设计的这些内容,来进行预习工作,通过对课本认真的阅读,按照导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相关的题目。导学案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极为有利。

六、导学案中的“导”与“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灌输,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教师心中还是一个未知数。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成为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激情。导学案中的练习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进行设计,难易要适中。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的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学习特点的不同等各种因素,为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一来才能编制出更好的导学案,以达到教学互长的效果。

导学案的设计,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查找资料、同学之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结束语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适应具体的学校,积极响应了课程改革的精神,能够促使学生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也是一艰巨的任务,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为了更好的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我们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其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及教学水平做出最大地努力。

参考文献: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篇7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选择以民间游戏为核心,以校(园)本课程为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一些效果。

一、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校本课程的原则

我们不可能直接将某种资源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而是以幼儿园校本课程的标准不断优化,力求资源和校本课程相符合。同时,我们要不断调整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和资源不断吸收与契合。对于民间游戏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直接将民间游戏拿来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而是不断选择和融合。要保证民间游戏的有效性,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适合幼儿发展。幼儿心智尚未成熟,虽然大多数民间游戏简单易懂,和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自由行和开放性,但是部分民间游戏内容烦琐复杂,难度较大,如果让幼儿参与这种民间游戏,他们很难达到游戏目标。因此,选择民间游戏要保证其难度、内容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民间游戏,我们可以适当改编,降低难度。

其二,要注重两者融合的科学性。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我们要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将民间游戏引入到校本课程中,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民间游戏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很多民间游戏出现时间已经很长,一些内容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还有一部分民间游戏甚至包含迷信等不健康思想,我们要针对幼儿特点进行适当改编。例如有一个名为“捉鬼”的游戏,迷信色彩浓厚,不利于幼儿教育,因而,我们可以将名字改为“抓影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基本没有改变,同时充分保证了其科学性。

其三,要注重课程的娱乐性。娱乐性是民间游戏最大的特性。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是将游戏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教师只是将游戏作为一种工具,目的性较强,因而无法很好地发挥游戏的娱乐性,民间游戏失去了本质。可以看到,优秀的民间游戏大多内容健康向上、活泼生动,还配合简单易懂的歌曲。对于一些不具很强娱乐性的民间游戏,教师要适当改编。例如常见的“踢毽子”,这个游戏更注重的是锻炼身体。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个游戏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跟随儿歌的节奏踢毽子,让这项民间游戏更具娱乐性。

简单来说,将民间游戏引入到幼儿园校本课程中,一方面要以民间游戏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游戏的内容、形式也应有所改变;民间游戏形式要跟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变化,教师要灵活选择和校本课程及幼儿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民间游戏。

二、校本课程和民间游戏融合的步骤

要实现幼儿园校本课程和民间游戏的有机融合,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注重民间游戏的收集。每个地区都有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孕育出很多民间游戏。所以,我们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民间游戏收集的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查阅关于民间游戏的资料。资料有两个来源,一种是文献资料。在区域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民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记录下来并收集成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另一个来源,是网络资源。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互联网上有多达上千个民间游戏网站,教师可以从这些网站中获取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的力量。民间游戏数量较大但是比较分散,教师可以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帮忙收集;也可以和民间传统文化研究组织联系,综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收集民间游戏。收集工作完成后,要分析幼儿园和每个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创设校本课程。以民间游戏为基础,幼儿教育为目标,将民间游戏和幼儿园的其他活动相结合。在运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创新,同时要将民间游戏作为幼儿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其次,民间游戏的整理和加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保证民间游戏的整体性。民间游戏和幼儿课程之间有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民间游戏代表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文化,在运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证这部分文化的整体性,做到民间游戏和幼儿课程最佳配合。其次是保证民间游戏的发展性。如果民间游戏的内容、形式长期不变,幼儿势必产生厌烦感。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应加强创新以保证民间游戏的发展性,主要是创新游戏形式和内容。例如,部分民间游戏都有歌谣,而有些歌谣已经和当今时代不相符,教师可以用更加合适的歌曲替换。在形式上,民间游戏要尽量满足幼儿需求。例如在“踩高跷”的游戏中,如果只是一味玩高跷,幼儿会感觉单调,教师可以组织比赛以增强孩子们的积极性,保证民间游戏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让地方民间游戏成为校(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幼儿成长的故土所能够提供给幼儿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影响。而地方游戏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由于幼儿喜闻乐见,因而其能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将地方游戏进行适当改造,并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给幼儿施加一种积极的文化影响,从而可以给幼儿的成长奠定一种文化基础。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篇8

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闽侯县以及闽侯县洋里乡的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遵循原则,找准开发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活动领域、开发线索、学段目标及活动方式,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搭建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立体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针对所在学校、学生、地方的差异,根据所确定的活动主题、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特点的不同来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时,不仅要考虑校内课程资源,还要考虑丰富的校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资源,做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经济性原则。由于学校的财力、教师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等都是有限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挖掘地方资源,奠定开发基础

地方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库,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直接感受和活动体验结合起来。下面,以闽侯县地方资源为例,谈谈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是中国橄榄、根艺之乡。

1.闽侯名人。

《走进闽侯名人》,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制作PPT,从闽侯名人的生平简介、人物评价、主要事迹、轶事趣闻、相关纪念、书法成就、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闽侯名人众多,通过开展走进闽侯名人活动,让学生认识闽侯名人,学习闽侯名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2.闽侯美食。

《走进闽侯美食》,分为实践准备、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延伸四个阶段。通过搜集有关闽侯美食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到现场访谈闽侯美食从业人员,了解闽侯美食的种类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就近观察闽侯美食的制作过程并品尝美食,用制作活动手抄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热爱家乡的情感。

3.闽侯风景名胜。

《走进闽侯风景名胜》,带着有关风景名胜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温泉资源)、发展历程、人文历史(文化记录、传统习俗)、景区交通、景区景观(景区概述、水项古道)、景区特产(果品、手工艺)、旅游攻略(旅游特色、旅游住宿、住宿提示)、交通信息等问题,走出校园,走进景区,走进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立志长大后为家乡作贡献的远大抱负。

4.闽侯特色水果。

《走进闽侯特色水果》,闽侯盛产橄榄、柑橘、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誉为“八闽珍果”。其中,橄榄分布区域广,种植面积大,产量多,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称号。引导学生从主要品种、产地分布、营养成分、历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相关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特色水果。

5.闽侯工艺品。

《走进上街根雕》,让学生从根雕艺术(流派、特点、价值)、创作的基本手法、制作过程(采集根材、去皮清污、构思造型、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工具及辅助材料、防裂处理、根材防菌防虫等方面认识闽侯上街根雕。

《走进鸿尾竹编》,从竹编的历史源流、特点、流程、地域、分类(细丝工艺品、粗丝竹编工艺品)、历史、名人、作品、传承意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展望等方面认识闽侯竹编。

6.闽侯特色农产品。

《走进闽侯茉莉花》,引导学生从茉莉花的形态特征(叶、花)、适应气候、地理分布、分类学、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盆栽养护(施肥方法、土质、上盆、水分、喜肥、修剪、换盆、换土)、花期管理(修剪、施肥)、花期养护(综合管理、装土定植、植后管理、成株管理)、病虫害防治、主要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物种分类(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植物文化(花语、传说、歌曲、文学诗词)等方面了解茉莉花。

7.闽侯民俗文化。

《走进闽侯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半丈”(神诞节)、坐花轿、拜堂、闹洞房、抓晬(zuì,周年,特指婴儿周岁)、缚手关、祝寿、花朝节等闽侯古代传统习俗。带领学生走进位于闽侯县城、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隔河相望的闽都民俗园(生产民俗园、生活民俗园、文化教育园),了解、体验闽侯民俗文化。

8.闽侯古桥梁。

《走进闽侯古桥梁》,引导学生从古桥梁的简介、人文历史(相关史料、建筑历史、关联名人)、旅游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古桥梁的知识,学习先辈聪明巧妙的建桥技艺,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體现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地域性,根据当地的乡土和人文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支持,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洋里小学学区地处闽侯县西北部山区洋里乡,可以根据本地地理气候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走进闽侯洋里”校本课程;内容可包括:

《寻找洋里历史名人》,如,张利民(1598-1663年),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进士,桐城知县。从他的生平简介、主要事迹、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

《走进洋里风景名胜》,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如,位于梧溪村的梧溪山寨、位于仙洋村的南闽越王庙、位于洋里最高峰的天然原始湖——天湖顶、龙潭等风景名胜。

《走进洋里“三苦”特产》,从“三苦”(苦笋、苦菜、苦橘)特产的介绍、功效、吃法、产地、诗句等方面,了解“三苦”特产。

通过挖掘地方资源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主动参与,不仅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上一篇:执行工作下一篇:新年健康祝福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