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精选8篇)

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 篇1

马伟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 蛮夷之地 ” 的岭南地区 ,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 ,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关键词: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移民

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斥之为“蛮荒”、“徼外”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对中原的经济文化了解更少。因而在古代,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广东一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又使它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沟通,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外来的影响少, 又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形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前,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岭南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受纬度与地形的影响 ,呈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布 ,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特点 ,水、土、光、热、动植物等资源非常丰富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差异 ,又使得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居民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民系的形成与发展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是外来居民 ,他们在岭南所生存的环境不同 ,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来。如广府系的稻作文化是生活在平原或者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创造的;客家系则生活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山区 ,山多田少 ,气候干爽 ,且与土著居民有冲突 ,为适应这一环境 ,他们以耕山为主 ,形成以梯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方式;粤东福佬系定居于沿海平原或三角洲 ,人多地少、粮食不足 ,从而迫使这一部分居民注重开发海洋 ,捕捞、养殖水产 ,发展海上运输和贸易 ,形成以亲海冒险为特色的海洋文化。

五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岭南地处僻远 ,远离中原政治中心 ,历史上战乱较少 ,社

会环境较为安定 ,政治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和稳定 ,与中原

地区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我国历次移民

运动 ,其基本方向都是自北向南 ,多以岭南为最终归宿。

岭南政治上远远落后于中原 ,土著和地方势力强大 ,封

建中央王朝在岭南实行特殊政策 ,形成多元政治格局 ,利于

移民休养生息和形成地方文化风貌 ,有助于各民系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如秦汉时期就开始的封建制度 ,在岭南

地区南越人的氏族制度却能够被保留下来 ,直至唐朝时期岭

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这类特殊政策 ,还包括汉武帝时严

行抑商政策 ,却没有在岭南推行 ,这里“以其故俗治 ,毋赋

税 ” [ 2 ],免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文化的冲击;唐朝时在岭南

实行任命土人为官员的“ 南选 ” 制度 ,也有利于保持土著文

化。所有这些照顾地方特殊性、保护地方势力的政策和措

施 ,客观上使岭南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 ,有助于民系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岭南民族和政治格局的多元性无疑为后来汉族与土著

居民结合以及文化融合提供了多种取向与发展余地。如汉

初南越国几代君主 ,摄于南越人势力和文化强大 ,不得不尊

重南越人的风俗 ,连南越王赵佗也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

佗 ” [ 3 ]。

参考文献:

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 篇2

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对举办城市和地区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引起众多媒体和群众的关注,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的赛事。包括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单项赛事,如世界杯足球赛,还有一些知名的洲际性、地区性或全国性赛事,如亚运会、全运会等。现代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赛场及比赛胜负的意义。

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一个民族与地区文化集中展示的舞台和传播的窗口。2008年北京奥运会,1个多小时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太极拳,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元素”。2012年的伦敦奥运开幕式则以“奇妙岛屿”作为主题,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在世界刮起“英伦风”。

亚洲运动会(Asian Games),简称亚运会,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与奥运会相间举行。广州于2010年承办第16届亚运会,不但展示传播奥林匹克运动体系自身包含的教育、体育与文化观念,也充分体现了广州独特的人文风貌和价值观念,向亚洲乃至全世界传播岭南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借助亚运会,更多的人认识了广州,了解了广州,进而对岭南文化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精神认可。

二、岭南文化内涵

“岭南”简单的说是指五岭以南的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岛。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成就卓著且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属于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范畴。

(一)岭南文化的构成元素

第一,以“水”为魂的本土文化。岭南地处亚热带的珠江流域,依山傍海,水路交通十分发达,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在水的哺育下创造了独有的水文化形态,形成了喜流动、不保守的南越文化。

第二,融合异化的中原文化。岭南远离中原,直到唐宋时代都被视为“蛮荒之地”,成了最高统治者发配罪臣的天然流放地。大批北方人士,如张九龄、韩愈、刘禹锡、包拯、苏轼等,由于贬谪等原因来到岭南,客观上沟通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声息。在这些重要人物及其所带来的中原文化的覆被影响下,岭南文明迅速发展逐步由边缘文化成长为独特的地域文化。

第三,海外文化。岭南地区海岸线长,珠江大的出海口多达8个,小的不计其数,与海外关系密切,中外商贸、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宋代开始就已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明清以后,来自亚欧各国的东西方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都从这里登陆上岸,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成为海外文化的集散中心。海外文化形成了岭南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

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概况来说即: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岭南长期远离权力中心的影响,岭南人普遍商业意识较强,形成了“重商务实”的价值取向。岭南位于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并辐射内地。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开放兼容成为其文化的显著特点。岭南文化传统中的反叛精神与冒险意识,形成其创新求变的文化传承理念。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在岭南地区孕育而生,是这种不断创新求变精神的证明。

(三)岭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岭南文化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品牌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服饰文化、武术文化、中医文化、焰火文化等。代表性的有“南国红豆”粤剧,精美细巧的“三雕”(牙雕、玉雕和潮州木雕),享誉海内外的“广绣”与“潮州抽纱刺绣”,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等。

三、广州亚运与岭南文化展示

(一)广州亚运文化展示主题——“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理念或口号是一届运动会的定位基调,是获得大众认同的基础。2007年3月9日,亚组委正式宣布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官方理念:“和谐盛会,激情亚洲(Thrilling Games,Harmonious Asia)”。这一理念历经9个月的征集、精心筛选和再锤炼,从来自全中国的1738条应征作品中凝炼而成。既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这一理念也是广州亚运岭南文化的展示主题。

(二)广州亚运中的岭南文化展示特点

1. 物质文化与行为、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

岭南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倾注于亚运会的方方面面,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各个阶段都突出岭南特色,形成理念、行为与视觉识别的统一,使物质文化与行为、思想文化的有机融合。

理念识别(MI)方面,广州亚运以“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为理念,其倡导的“和谐”展现了岭南人统摄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之下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自古及今孜孜以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和谐大同”。而这一理念也贯穿于行为识别(BI)之中。“一起来,更精彩”“亚运有我”是广州亚运的志愿者口号。亚运期间,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参加亚运志愿服务,全市150多万市民报名参加亚运志愿者,在赛会志愿服务方面,6万名赛会志愿者分布在82个各类场馆,20个专项团队,为赛事提供各类的志愿服务,上岗的人数68.5万人次,服务时数800万小时。在城市志愿服务方面,50万名的志愿者主要分布在全市600个志愿服务站,7912个专项岗位,提供秩序维护、语言翻译、交通指引等社会志愿服务。上岗人数400多万人次,累计服务小时有1600多万小时。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都是志愿者”,充分体现岭南人务实肯干的精神。视觉标识(VI)则集中展现岭南特色: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吉祥物五只羊“吉祥如意乐羊羊(洋洋)”与广州城“五羊”标志契合;亚运火炬“潮流”采用具有广州民间特色的象牙雕镂空工艺,以水的和谐与火的激情交相凝聚为理念,既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又寄托了对广东继续引领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与亚洲人民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期望。

2. 传统文化与现代成就一脉相承

广州亚运对岭南文化的展示并不仅局限于传统文化,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成果有机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亚运城是广州亚运主要特色之一,其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亚运村(运动员村)还包括技术官员村、媒体村、主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共七大部分。亚运城建设综合应用了数字化智能家居、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新能源等众多新技术、新理念。依托三条贯穿亚运城的河涌水系,内有岭南水乡建筑小品、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和水乡民俗风情街,勾勒出岭南自然景观和民情风物,凸显了岭南文化元素。“山、城、水”相结合的设计布局,延续了广州2000多年来“择水而居”的传统民俗,体现“岭南神韵”。是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科技与传统精神内核的完美结合。

开幕式以水为主题展开,粤语童谣“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拉开帷幕;“船在河里走,人在画中游”,《大地之水》、《海上之舟》、《白云之帆》等水之画卷,一幕接一幕将以“水”为魂的岭南本土文化通过声、光、电等科技充分诠释,令人叹为观止。

3. 多地域文化的共赢舞台

“岭南”非一个地点,而是一个区域,有学者从方言区和文化特质出发,将岭南各区域文化分为广东境内的珠江系文化(简称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板块。珠江系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体部分。16届亚运会并没有因为在广州举行而忽略了其他区域文化。比如在新修建的网球馆中融入了客家文化元素,场馆主要由一大一小两个圆形球场构成,顶部外形像广东客家的“围屋”,与岭南特有的客家土楼颇为相似。在开幕式上《海洋之舟》演出中有这样一幕:200名渔家姑娘手提渔灯,伫立在海边,目送着男人们出海,尽显“潮汕”文化的海韵味。在亚运体育展示节目潮汕英歌舞也将潮汕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篇3

关键词:岭南园林; 海珠湖公园; 古景再现; 瑶溪文化;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2-0000-00

Abstract: Lingnan landacape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unique development and shows strong local style.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forward and developing Lingnan landscape culture by taking the reproduced Yaoxi cultural landscape during 20th Guangzhou Garden Expo in Haizhu Lake Park for instance, which indicated the poetic atmosphere experience,restoration technique innovation from the well-known Yaoxi twenty-four landscape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 forth

Key words: Lingnan Landcape;Haizhu Lake Park;The Ancient Landscape Reproduction;Yaoxi Cultur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海珠湖公园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的南段,公园面积149.8 hm2,其中湖心区94.8 hm2(水面面积53 hm2,陆地面积41.8 hm2),绿化配套用地55.0 hm2。海珠湖由内湖和外湖组成,外湖由六条河涌相连组成“玉环”,环抱着圆形的内湖,十分优美,因此海珠湖也被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建成至今,已成为广州市民日常锻炼、休闲观光的绝佳去处。

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办的2014年第20届广州市园林博览会主展区选址海珠湖公园。公园以弘扬岭南园林文化为基本出发点,以海珠“瑶溪二十四景”为题材,加建瑶溪古景,提升海珠湖公园的景观效果和传统岭南园林文化内涵。本文总结分析了其建设特点和文化内涵,供同行参考讨论。

1海珠湖公园古景建设的背景

海珠湖公园的前期规划设计由于受时间、经费等因素的限制,虽然因地制宜地完成了植物景观和水体建设等主体部分,赋予公园较好的景观和服务功能,但是在传统元素挖掘、植物配植、配套服务设施设置等方面还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特别是岭南园林文化在中心公园的渗透传承和沉淀固化上显得有些欠缺。第20届园林博览会景点建设以岭南水乡为切入点,以海珠“瑶溪二十四景”为指导思想,结合“情系岭南水乡,再现瑶溪文化”的主题,重点对东侧地块进行升级改造,在海珠湖公园中再现其中十七景并永久保留。利用现有地形及植被,结合周围环境,突出生态性,充分合理地发挥园内景观绿地及水域功能。将海珠湖提升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公园,成为名符其实的广府文化名片。

2 “瑶溪二十四景”的来源及诗画意境

岭南园林无论是造园风格、空间布局,还是用材都透出浓浓的地方自然属性。古代海珠“瑶溪二十四景”处于灵山秀水中,清代及民国初年,那里风光秀丽,田园景貌素雅古朴,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是典型的岭南园林代表。此次海珠湖公园的升级改造,以“瑶溪二十四景”为文化背景,融合现代和古代的建筑和景观建设手法,充分展示富有岭南特色的文化。

2.1 “瑶溪二十四景”由来

“瑶溪二十四景”指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瑶溪沿岸及其附近的二十四处游览景点。海珠区古称“江南洲”,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为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瑶溪为广州河南岛上的天然河流,贯通河南岛的南北,连接珠江前后航道。明清时期,瑶溪一带是广州近郊的田园风光地区,河水清澈,花木扶疏。又是番禺县富庶的区域,才人辈出。清代道光年间,乡民刘彤(字子言)以瑶溪各处风光写了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四首,题咏二十四处自然或人文建筑风景,称为“瑶溪二十四景诗”,即“瑶溪二十四景”。

2.2 “瑶溪二十四景”诗画意境

海珠“瑶溪二十四景” ,堪称旧时广州一道文化风景。石岗双树,岗上有两株榕树婆娑翠绿,根部像屏风,“坦然若平台”。游人常拄杖攀登游览,感受“万象一茫茫,海天此遐瞩”。独榕厦,以前土坪上的古榕树枝叶茂盛,覆盖数亩,有如屋盖,如陆芳培和诗曰“一木独支持,蓬蓬竟成厦”,故名。茶市,在石岗西麓,每天凌晨茶农推筐到此卖“茶生”,太阳高挂则散市。诗云:“青娃白头佬,卖茶日向晨”“日高茶市散,归籴始晨炊”(图1)。涤砚池,这里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双洲书院,书院前有涤砚池,宽不足200㎡,外池水绿如凝玉,真是“墨池湛明瑟,常凝翰墨香”。泉中泉,前述涤砚池内有清泉喷出,界线分明,故称泉中泉。云林画意坡,涤砚池南面山坡上,细细的绿草、厚厚的苔藓苍翠欲滴,还有古树成林疏密有致,与蓝天白云相衬,像幅动感画,所以叫“云林画意”。十丈红棉道,古时北游村外群山的必经之路,约33 m,其中有一株矫挺独立的木棉树,“花时照映云红,时闻鹧鸪声声”。劳农亭,由红棉道向北拐,田间小路弯折环绕,田心有一间神庙和一座小亭,农民常在这里用饭休息,相互慰问劳苦,所以得名。石马岗,位于今晓港公园内,岗峦起伏,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汉时期此处曾建御园“昌华别苑”,修筑宫殿;相传南汉(917~971)帝主常同妃嫔在这里骑马射箭,得名。樟坪,在独榕厦东面土坪上有一株古樟树,盛夏也炎热不侵,幽静当中鸟雀相互追逐。诗云“炎暑不到处,夏凉生古阴”“峥嵘古坪上,流莺许结邻”,实乃好景。听秋居,樟坪旁有“听秋居茶馆”,是在一片水松下面用松树皮和葵叶编造的屋子,面对清澈的溪流,阴凉舒爽,酷暑也有秋天感觉(图2)。待月桥,又名利济桥。风清月朗之夜,文人雅士结伴执茗携琴待月桥上,弄弦品茶,论文赋诗,欣赏如诗所云“待月月东升,溪光浩无极。烟村人静时,万物雪霜色”的一派幽恬景象。吟虬径,待月桥向东,两岸上铺花岗石板,水边长满水松,蜿蜒一两里,就像有百万条翠绿的虬(即小龙);风吹松响,像涛声;春风秋雨流拍桥墩,如龙吟,故名。蒸霞岸,待月桥之南,当时溪岸成片桃花林,春日远眺如片片红云,“川原远近蒸红霞”的意景灵现眼前(图3)。鉴空处,隔马涌支流向北望是水田无际、独无一树的开阔景象,天清云静,使人心目两静。来鸥闸,利济桥稍南,此处溪水清澈,鱼虾很多,常常引来一群群沙鸥。人外山房,从来鸥闸沿马涌北岸南行,原是普荫道院的闲斋,有支流环抱,远离尘噪,刘彤喜欢幽静野外,赋诗“人外得静理,闭门若深山”并以“人外”命名。谑翠堤,堤岸杂树浓密,满目皆翠,故名“谑翠”。景融轩,谑翠堤旁边小沙岛上有杉皮建造的船形小屋,名“舟屋”。文人常在一旁的古榕树林喝酒唱诗,人景相融,如诗曰:“不辨屋与舟,都在融春里”,故名(图4)。藤花坣,小沙岛上布满林木,北土堤的农舍被牵牛藤蔓攀墙覆瓦,开花时倩影映溪,很美丽。枕涛屋,原是以松树皮和茅草为顶搭成的小茶寮,屋外皆水松,窗俯漪流,座环恬翠,以唐人诗句“一枕波涛松树风”之意境名之。合流津,每当珠江涨潮时,潮水分别东由鸭墩关、西由凤凰岗口入马涌,到此处两潮汇成奇景,所以得名“合流津”。素馨田,广州河南为千年花卉之乡,明清时期庄头、瑶头等村专门种植素馨花,供应给花市。明末清初,广州素馨花市为“粤东四市”之一,省内之人都到广州采购素馨花。茶田,瑶头以南一大片都是茶田,春日清晨,采茶姑娘顶着雾漫露湿,采茶唱歌。正是“河南好种花,春日茶田晓,一抹绿烟微,茶歌出林表”。

nlc202309040347

在刘彤之后,居住在瑶溪附近的文人和广州城中的诗人,也分别对瑶溪二十四景进行唱和。瑶溪景物格调静恬,远离物欲竞争,没有喧嚣和浮噪,吸引各地文人墨客蜂拥而至,追寻独有的宁静。瑶溪这份独特的静趣就是它的魅力,就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力量。

3“瑶溪二十四景”园林艺术的传承

3.1 古景今用,景观再现

第20届园博会藉播迁“瑶溪二十四景”于海珠湖公园之机,重现失落的人文地图,意在追忆往日人文昌盛,也试图通过历史资料激发某些遐想。因此以“情系岭南水乡,再现瑶溪文化”为主题,结合“瑶溪二十四景诗”对展区进行规划设计,在园博会的主入口,配合集散广场建设,筑一“春之画卷",通过扇面的花纹图案将瑶溪二十四景展示给游客,将游客引入到富有岭南特色的美丽画卷中(图5)。公园东部将其中十七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再现海珠瑶溪美景。古景与海珠湖的现有景观和生态环境融合,赋予了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特色,打造生态宜居、生态海珠形象。造园者采用岭南园林造景手法,通过景石、景墙构建,水景营造,绿化造景,再现了瑶溪十七景。其景名为藤花堂、听秋居、景融轩、河南茶市、谑翠堤、鉴空处、十丈红棉道、樟坪、云林画意坡、蒸霞岸、泉中泉、待月桥、独榕厦、吟虬径、劳农亭、枕涛屋和茶田。

3.2 手法传承,特色造景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设置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巧用景门、景窗、假山、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以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1]。

十七景的再造,是通过景石、景墙构建以及水景营造、绿化造景等手法再现古代瑶溪景观。特别是听秋居、藤花堂、景融轩、河南茶室、双洲涤砚池等五处展园建筑均呈现了岭南建筑风格,并分布于临近水边处,如是充分运用造园对景手法,在视觉上形成对景,丰富了水上景观,让景融入自然,成为整个展会的五大亮点。听秋居位于海珠湖东北边,由听泉亭、庭院、溪涧叠水、石桥等组成。园路将游客带入花木点缀、空间开敞、小中见大的庭院,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擅长以庭院和庭园组合、庭院艺术与建筑布局密切联系的特点。面对清澈的溪流,阴凉舒爽,即便酷暑也有秋天的感觉,充分展示“茶香客对坐,耳边无限秋”呈现出非常自然写意的生活场景(图6-8)。

3.3 风格传承,古建再造

传统岭南建筑一般采用青砖灰瓦、满洲窗、灰塑等传统岭南建筑元素,建筑通透、轻巧;木建筑外立面以木色为主,灰瓦屋顶,给人以纯朴自然的感觉。“听秋居、景融轩、枕涛屋、河南茶市”等景点的建筑和景观营造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用材、做法,均延续了岭南园林的传统。

“听秋居”的主题建筑外墙体采用“糯米+粘土+少许石灰”建造而成,保证墙体的坚固性、承载力以及防水等功能;墙底铺装大理石,发挥防水功能;屋顶为当地海草,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势。这些都是古时当地居民楼的典型筑造方式,体现了岭南园林的自然性、生活性以及实用性(图9)。

“景融轩”造型独特,“舟屋虽非水,篷窗亚沧浪”,为船舫造型,临水而建,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式等岭南标识性建筑特点,显示出景融轩的古典美(图10)。飞檐斗拱式的屋顶高而尖,不仅有利于排水,还有利于通风散热;墙身采用青砖砌成,屋顶采用青瓦盖置,质朴隽秀,且透气性好。无论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手法都体现出浓郁的传统岭南造园艺术特色,都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十分注重庭院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而且借用水面,起到很好的开拓视野的作用;让建筑融入环境,景观衬托建筑,达到在屋内看园景,园内看建筑的效果,突显出岭南园林造园的独特手法。

“茶市”还原了古时茶市的建筑、贸易和繁荣面貌,将广州人日常生活与茶的故事通过建筑、雕塑、茶田和漫画演绎出来。采用青砖灰瓦构建两旁建筑,建筑形体轻巧,构造简易,体量也较小,建筑的外形轮廓柔和稳定,大方朴实,采用大理石作为地面铺装,再现古代海珠茶室的繁华景象(图11)。 展现了岭南园林建筑以生活型为主,实用功能极强的务实风格。

3.4 植物配置,特色传承

岭南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常绿,繁花似锦,用于造园的植物材料尤其丰富。自古以来,岭南园林中应用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比如:观花乔灌木、色叶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等,尤其是观花乔木在园林中应用较多。岭南园林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特点,营造出不同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植物景观,这是岭南园林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次海珠湖公园园博会景点的植物景观建设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的多彩性和丰富性。针对原来“植被大面积为草坪,缺少主题开花植物”的不足,堤岸以原有植物为主,适当增加开花植物搭配,并沿路设置鲜花带;依湖岸的曲线变化及庭院景观种植水生植物,湖岸和木栈道两侧则种植落羽杉及水杉,美化沿岸景观,同时注重增加观花植物,加种大面积桃花和部分樱花,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在原有树林草地及樟木林中增加开花小乔木、灌木和时花,增加景观的层次及色彩;原有红花楹段种植大面积茶树,点缀茶田,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此外,特别注重发挥观花乔木的景观和文化功能。比如:营造“十丈红棉道”古景,以原有一株高大红棉为视觉焦点,周围配以平台坐凳及景石刻字,以蜿蜒小路引导游客进入“照影红如火”“青山绚四围”的意境中。木棉树体高大雄伟,开花如火如茶,春季红花满树,十分壮观,明代李哗《暮归》中写到“醉里已知春色老 ,西风开遍木棉花”,特有的花文化是岭南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瑶溪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木棉作为广州市市树,更加凸显其文化精髓。

4 结束语

岭南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园风格注重实效、顺应人意、遵从自然;布局追求实用与通风,追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拥挤中求畅朗,流动中求宁静;朴实中求轻巧,繁丽中求简洁。植物素材丰富,配置手法细腻、自然;木、竹、石、砖、瓦、蚝壳、三沙土等建筑材料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突出体现了“适用为度、适时而变、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特征及“开放兼容、多元并蓄”的文化个性[3]。岭南园林具有独特的发展过程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成为与江南园林、北方园林鼎峙的三大园林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对传统的岭南园林进行传承和弘扬,在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这是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重建与延续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传统园林,让广大市民关心和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使文化得以传承,大放异彩,需要各方引导和行业的不断推动。

海珠湖公园重现瑶溪美景,将公园建设、岭南水乡和瑶溪文化因地制宜地融合在一起,将瑶溪文化内涵通过景观要素表现出来,在挖掘和赋予景观要素文化内涵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使得传统和现代要素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园林作品。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和借鉴。

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特点及文化习俗,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营造出更多有深刻文化内涵、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园林佳品。

参考文献:

[1] 刘惠连.岭南园林文化及造园手法探析.现代农业科技[J].2010(3):237-239.

[2] 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M].曾昭奋,整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13.

[3] 范建红,陈烈,张勇,等.岭南园林发展变迁的地理透视。热带地理,2006(1):87-90.

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 篇4

一、岭南民间文化的体系和特征分析

1、岭南民间文化的体系分析

岭南民间文化是由几个重要体系构成的,主要有客家民系、广府民系和福佬民系。其中客家民系主要是指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他们中有的祖先为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部族群落,在经过几次大搬迁后,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客家民系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比较强。广府民系也是最早形成的居民共体。而福佬民系是操闽南或闽北方言的群体。

2、岭南民间文化的特征分析

岭南民间文化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形式活泼,充满浪漫情调。从文化特质方面就能看出,其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有着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岭南文化有三个来源,其中岭南地区的固有本土文化是比较突出的,其次是南迁过来的`中原文化和外来的域外文化。这几种文化的互融形成了岭南文化开放融合的发展特色。

二、岭南民间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方法

将岭南民间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进行有机融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岭南民间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对室内使用功能需求的有效满足,也是对用户心理层面需求的有效满足。岭南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较强,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创造出新的文化特色。岭南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呈现出古老传统的民间文化氛围。将民间文化精神和现代社会元素相结合,使现代室内设计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如,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对门窗的设计,就可设计成岭南的格扇和花罩漏窗,通过精细雕刻,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就能形成剔透的织锦形式。在岭南家居风格设计过程中,可运用青砖、麻石和木雕等对宅子进行装饰。在木雕的应用方面加上粉金,就能呈现出贵气的感觉。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空间色彩的运用。色彩能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影响,对保障人的生理平衡与情绪稳定有着积极作用。不同的空间设计色彩的运用也不同,色彩的设计应结合其实际功能,根据墙面和家具等进行科学的搭配,这样就能为人的视觉健康提供有效保障。在空间色彩的应用过程中,可将岭南民间文化元素与之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如,岭南民间文化中的粤剧和潮剧是比较重要的文化内容,运用其中的脸谱元素就能做成工艺品进行摆设,也可将其挂在墙上进行装饰。脸谱的色彩比较厚重,有着地方特色,将红色、黑色和蓝色、白色等色彩在图案设计中加以应用,能提升作品的观赏价值。岭南文化中各种画派的地方特色也比较突出,将不同的画作在室内设计中加以应用,就能增添设计的充实感。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环境艺术的融入也比较重要,山水和花草树木等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对情景的统一化比较重视,实际设计中可将岭南的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将自然景观和室内景观有机地结合,这样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在客厅中砌成不规则形状的水池,在其中放入假山,这样就能营造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室内环境。现代室内设计中,可结合美术设计,将岭南的特色剪纸造型作为装饰物,在材料的应用上,可通过木质和铁质材料的应用,形成不同的意境。通过对空间色彩的多样化应用,使室内设计在风格上充满地域性特色。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时尚的有机结合。设计师要注重对岭南民间文化元素的科学运用,使设计作品体现出自身的思想和风格。

三、结语

岭南民间文化和现代室内设计的有机融合,要注重从多方面充分考虑。设计人员要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通过对岭南民间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创造出独特的室内设计效果。从理论层面对室内设计中融入岭南民间文化进行研究,能为实际的室内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对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东翰,齐伟民.东北地区苔藓类植被在住宅室内空间中的应用.艺术品鉴,(11).

[2]王瑞芳,郑绍江,叶喜.谈地域文化在城市展览馆室内设计的展现.山西建筑,2016(11).

讲座心得 岭南文化 篇5

讲 座 心 得

题目:

院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地区综合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

一、不断深化对岭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岭南概括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二)岭南文化的构成⑴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

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⑵ 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⑶ 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岭南文化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三)岭南文化的特质

⑴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⑵ 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⑶ 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岭南文化的传承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充分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岭南人得风气之先,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从洪秀全到梁启超再到孙中山,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革新发展了的岭南文化从广东辐射全国,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今之计,就应当对岭南文化给予正确认识和评价,做到:充分肯定,大力弘扬,认真正视。

三、岭南文化的发展

(一)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人民群众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无形中便接受了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其藴含的价值观念已融化在血液里。岭南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效发挥“引领”作用,就要通过具体的载体,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自觉追求的目标体系。因此,塑造岭南文化核心体系要以发展和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加快塑造岭南文化核心。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形成过程、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每种地域文化都应该具有其独有的能够准确表现其精神实质的核心。

(三)大力加强岭南文化宣传。一是要实施岭南文化精品战略。充分发掘岭南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现代岭南风格和广东气派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树立岭南文化形象,提升岭南文化地位,提升岭南文化的档次和水平。二是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特色。对岭南文化的宣传要紧紧围遶新时期文化发展时的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引领主流观念、贴近人民生活,弘扬和唱响主旋律,使岭南文化保持与时俱进,始终朝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前进。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社会宣传、理论教育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正面宣传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核心,形成有利于岭南文化核心体系形成的舆论氛

围,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

(四)进一步提高岭南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第一,要树立创新意识。岭南文化工作者要把创新摆在岭南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首位,在遵循文化发展共性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积极推陈出新。第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需要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岭南文化工作者要保持良好心态和工作状态,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磨砺意志,精益求精。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岭南文化工作者一是要提高对发展和繁荣岭南文化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葆创新的激情、活力和动力。

岭南文化心得体会 篇6

2013年5月22-23日我中心组织开展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本人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冲突频繁发生;医患之间的诚信缺失;医患冲突引发其他问题。

医患关系不和谐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是加剧了社会诚信危机。医患之间的诚信是生命相托,是分量最重的契约。然而近些年来时间以来,医疗行为的商品属性和消费属性被过分的强化,公益性和服务性被削弱及社区言论过分地夸大失实报道,严重的导致了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不信任,引发很多的不良中件的频繁发生,引发医患矛盾不断的重复出现,高度的危及社会诚信的底线。二是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暴力索赔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医护人员不得不将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宽容的医疗环境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禁区,阻碍了对医疗极限的突破,妨碍了医学的进步。三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公平地维护。最近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发生率不断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很大程度上就是医护人员在做出治疗前没有 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病人的知情参与。当前医疗纠纷大多数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所以,必须立足实际,找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着力点,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修养和职业素质,以构建和谐的隐患关系,减少医患冲突。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和飞跃,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的理想追随,我们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一个素质较高的医护人员,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在多年的医护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有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个人认为要更好的开展社会医疗工作开展,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医疗单位都要重视以下的几点工作:

1、强化服务意识;

2、加强自觉与病人沟通的意识;

3、加强防范恶意纠纷的意识;

4、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5、强化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程序意识。

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现状研究 篇7

一、岭南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

1. 岭南文化的历史背景

早在12.9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岭南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其中马坝人遗址是旧石器中期文化的代表。粤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则以粤北的“石峡文化”和粤中的“西樵山文化”为代表。自先秦到北宋这一千多年间, 岭南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 是“迁徙、贬谪、流放”的惩罚之地, 因为文化上无根无本, 成了远离故土、放逐文明的“穷乡僻壤”, 那时候, 岭南仅仅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名称指代, 却没有更确凿的文化意义。历史上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两宋时期和明宋时期这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带来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传播与移植的高潮[1]。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下, 岭南文化的变通和包容在这个时期充分的体现出来。这也正是外来文化进入岭南后, 最终都以岭南的面孔保留下来的原因。[2]

2. 岭南文化的地理背景

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北隔五岭, 南阻大海, 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极大地阻隔和限制了与中原的沟通。由于交通的落后, 古代岭南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 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 也使岭南文化开发得比较晚, 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梁启超评价广东说“朝廷以羁縻视之, 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 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 则鸡肋而已。”[3]从另一个角度说, 这种地理上的劣势, 也使岭南的文化气质中不同于中原固步自封的优越感, 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反传统性, 又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气质。

二、岭南文化的文化体系的形成

岭南文化在区域交流中接受并融合了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同时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也深受基督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放兼容的文化内涵, 正是岭南文化与海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中融汇升华发展而来的。[2]在这种包容南北, 兼纳中西的特点上, 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分成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文化内部又体现出各自的差异性。每个文化区域相互之间所谓的文化差异,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某地区的文化不同亦即该地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态度不同, 亦由于这些不同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文化行为, 造就了程度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或文明[4]。

1. 岭南文化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

岭南文化在对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兼容中, 从己质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和比较中, 进行筛选, 取他人之长融于己, 从而产生一大批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精品。艺术分类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电影等, 美术则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和书法。相对于大的艺术范畴, 小的艺术文化是由基层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主要表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

(1) 工艺雕塑类

玉器:翡翠、玛瑙、白玉、南方玉、铀玉等

木雕:金漆木雕、黄杨木雕、红木雕刻、樟木雕刻等。

微雕:象牙米雕刻、头发丝雕刻

石雕:绿石雕、端砚等

骨雕:牛骨雕、牛角雕、骆驼骨雕、墨鱼骨雕

牙雕:象牙雕、猛犸牙雕刻

其他雕刻:砖雕、贝雕、果核雕、竹雕、根雕、缅茄雕刻

(2) 刺绣和染织类

刺绣:潮绣、广绣、少数民族刺绣、挑花等

印染:蜡染、

(3) 织毯类:地毯、挂毯类

(4) 抽纱花边和编织类

抽纱:抽纱织布、画屏、花边等。

(5) 艺术陶瓷类

瓷器:瓷塑、广彩、潮彩、青花、通花瓷

陶器:陶塑、紫砂 (红泥) 陶器、各种刻花和剔花陶器等

其他艺术陶器:瓷版画、刻瓷、嵌瓷、陶瓷微雕/微书

(6) 工艺玻璃类:琉璃、水晶玻璃

(7) 编织工艺类:藤编、葵编、竹编、草编等。

(8) 漆器类:漆画、漆器、螺细镶嵌、脱胎漆雕塑等

(9) 工艺家具类:硬木家具、镶嵌家具等。

(10) 金属工艺和首饰类:景泰蓝、金银细工 (摆件) 、铁画、铜器、金银首饰、珠宝镶嵌等。

(11) 其他工艺类:

人造花:绢花、纸花、绒花等。

工艺画:麦杆画、火烙画、贝雕画、竹帘画等。

手工玩具:竹玩具、木偶、泥塑等

其他工艺美术:灯彩、烙画葵扇、檀香扇、鼻烟壶和内画壶, 风筝、木版年画、剪刻纸、纸扎、秋色等。[5]

2. 潮州木雕的发展概貌

(1) 潮州木雕的历史

潮州木雕历史源远流长, 唐宋是潮州木雕的起源期, 在结合福建地区的木雕技艺基础上, 潮州木雕从明代开始, 将木雕制品不仅普遍应用到建筑装饰方面, 而且还应用到礼祭用具和家具上;而在雕刻技艺上, 已能综合运用圆雕和浮雕的雕刻手法, 并从平面雕饰向单层镂通发展。[3]到了清代, 潮州木雕进入鼎盛时期, 木雕得到广泛运用, 那些描述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风俗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情节、珍禽异兽、花鸟虫鱼, 无不成为木雕的题材, 能与木雕结合, 加以传神表现, 而在技法上也从单层镂通发展到多层镂通。

(2) 潮州木雕的工艺

潮州木雕的材料比较单一, 主要是杉木和樟木二种。杉木的特点是强度大, 易入刀, 少蛀虫, 不易变形, 但纹理直, 横刀无韧力, 易崩缺。故不宜用作精细雕刻, 多用在建筑装饰上。樟木的特点易入刀纹理细, 不易雕缺, 能防虫防雾, 但强度不高, 易变形。故多用作镂空工艺。雕刻加工则主要使用手工为主, 使用圆雕、透雕、浮雕等一系列完整技法, 加上由于它采用髹漆贴金, 故又称为“金漆木雕”。因为潮州木雕作品经过雕刻以后, 外表还要涂上亮金漆, 以显得金碧辉煌, 并在耀目的光彩中取得了玲珑剔透的效果, 潮州木雕继承我国传统木雕技法外, 经过长期摸索和发展去拙求精同时吸纳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民间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 形成风格独特的雕塑艺术。[6]

潮州木雕的工艺流传久远, 宁波的“朱金木雕”也属于潮州木雕体系, 这种木雕主要依仗漆工的修磨, 素有“三分雕, 七分漆”的说法。

(3) 潮州木雕的表现形式

潮州木雕通常与建筑物、家具、神器结合在一起, 大致可分成建筑饰物、家居饰物、神器饰物, 再加上案头摆设四大类。在建筑装饰的风格上, 潮州木雕主要采用几何形图案, 主要形式有:拐子纹、步步紧、回纹、斜、方豆腐块等。多采用格律体构图, 以几何为基础, 巧妙构思, 从左右、上下、奇偶、大小、主宾、虚实之中安排布局, 创造出千差万别又格律严谨的图案。

通过这些工艺美术形式的呈现, 充分体现出岭南特色。这些工艺形式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气候, 物产丰富, 以及盛产奇珍异宝, 诸如珠玑、玛瑙、象牙、犀角、美玉、菊花石等, 更使得这里吸引到络绎布局的商贸交易。此外, 工艺品在原料、题材的选取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都通过民俗生活逐渐形成了岭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山水兼备且临江靠海的自然环境下, 在远离中原文化的承接的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岭南文化, 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他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形式, 不但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其资源的丰厚程度, 足以使人眼花缭乱。丰富的图案, 精巧的技艺, 独特的造型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艺术表现形式, 将为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中国元素的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理解和把握岭南文化的精髓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的区域文化很多, 岭南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岭南的地理和历史角度分析岭南文化形成的内外因素, 意在调查研究岭南传统民间工艺的结构形式, 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形式收集整理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岭南文化,民间工艺,工艺种类,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梁国昭.五岭与古代交通[J].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1995.:12.

[2][3]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34.

[4]陈朝辉, 蔡人群, 许自策.潮汕平原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67.

[5]袁忠.岭南人文精神初论[J].岭南学刊, 2008, (04) .

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 篇8

关键词:互联网+;岭南舞蹈文化;校园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86-02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自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常态”开始引领创新发展。而现今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校园则是作为其传承的很好的载体。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岭南舞蹈文化校园传承与发展符合当前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

一、“互联网+”视域下岭南舞蹈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的时代意涵及魅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颠覆性程度和速度已远超越人们的想象。“互联网+”中的“+”代表着一种联合、加盟关系,它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各行产业深入融合,实现产业优化和转型。而“互联网+岭南舞蹈文化”无疑也給岭南舞蹈的发展带来了这种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媒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受众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都发生着极大的转变,于是新旧媒体出现融合,为新一轮的媒体转型提供了契机。对于岭南舞蹈文化的校园宣传方面就离不开媒体,“互联网+”所带来的一个新型媒体,也是发展传承岭南舞蹈的一个契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已经是新常态中的关键元素,这也是“互联网+”被作为我们国家战略积极推进的原因之一。“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和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发展潮流,我们也由此即将迎来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所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岭南舞蹈文化校园传承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前景具有无限可能性。

(二)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岭南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华舞蹈文化的瑰宝之一,更是岭南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生活性、较强的娱乐性、多元性、强烈的感情色彩性和民族性,是岭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改革开放前,受到“左”与“右”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岭南舞蹈文化中有很多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一些舞蹈活动则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打击。很多表演活动都被禁止了,很多优秀作品都遭到了破坏。而到了现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封闭式的民族生态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岭南舞蹈文化的发展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岭南舞蹈的传承通常都是以师徒传袭、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技艺只会在特定的区域才得到传承。现在人们都把追求经济第一位,大多数青年人不愿意学习这些“古老”的技艺,浅显地将这些名艺精华当作是糟粕,认为都是一些不赚钱的技艺。另外随着掌握这些技艺的艺人陆续去世,久而久之,人亡则技艺绝,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三)校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任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都与教育密不可分,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传承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学校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人类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具有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所以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传承方式。据调查,现在校园里的学生除了音乐舞蹈专业少数学生了解或知道些关于岭南舞蹈外,其他专业学生基本不了解岭南舞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岭南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难以为继。所以将岭南舞蹈文化“引进”校园,借助有组织、有计划的校园教育来传承,是目前最符合现实的办法。校园传承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校园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提高当地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记忆,使其更自觉地保护并传播民间舞蹈艺术,也让年轻一代了解岭南文化。所以,进行校园传承和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二、“互联网+”视域下岭南舞蹈文化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可行

(一)“互联网+”岭南舞蹈

我们现下正处于高科技网络时代,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对于那古老的岭南舞蹈文化来说,受到冲击在所难免,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机遇。互联网的通信连接功能,使任何事物之间的连接成为可能,而通过“互联网+”与岭南舞蹈连接,赋予岭南舞蹈新的时代内容,使得岭南舞蹈可以与时代潮流一起发展。另一发面,互联网现在是现代人群使用最为广泛的通信交流方式,把“互联网+”作为载体来传播岭南舞蹈文化,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互联网+”校园

现在的互联网对学校教育有颠覆性的影响,使得校园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传统的学习时空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移动学习工具在学校已不可或缺。“互联网+”校园即是以学习为中心,运用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已经在各大校园普遍存在。

(三)岭南舞蹈+校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一个场所,是文化传播的最直接的地方,有责任去教育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现代学校的教学设备都齐全完备,具有传承发展岭南舞蹈文化的条件,同时国家也支持学校在传扬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互联网+”、岭南舞蹈文化和校园传承三者的关系中,“互联网+”作为岭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学校则作为岭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渠道,三者相辅而成,能够极大地促进岭南舞蹈的发展。

三、“互联网+岭南舞蹈+校园传承和发展”的特征

第一,“互联网+”中的互联网理念和思维可以实现从产品到意识的颠覆,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整合,让校园的岭南舞蹈教学教学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对岭南舞蹈文化的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传播岭南舞蹈文化。这就是:促进对岭南舞蹈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岭南舞蹈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岭南舞蹈的学习传承。第二,通过互联网,为岭南舞蹈学习、传播开拓新的空间,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跨越。在这个新的空间中,可以很好地利用互动媒介实现播岭南舞蹈文化多态资源共享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站、QQ、微信、云端存储与分享等移动软件来学习。而一些掌握岭南舞蹈技艺的艺人或者教师也可通过互联网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第三,教師可以不再将精力固定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学平台,随时随地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平台向学生布置作业。第四,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这几个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对岭南舞蹈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以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巩固“互联网+岭南舞蹈文化+校园”传承模式

(一)组建校园专业团队

在岭南舞蹈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互联网技术、岭南舞蹈文化资料数据、校园传承策略与管理方案等方面的问题。组建专业的校园团队,针对各自学校的情况来分析解决问题,是实现利用互联网传承岭南舞蹈文化必不可少的。

(二)建设校园与校园之间交流的平台

交流是增加经验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来实现学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解决各个学校在传承和发展岭南舞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传承发展岭南舞蹈文化。

(三)校内平台建设

第一,以“互联网”为核心,以岭南舞蹈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互联网,建立以传播岭南舞蹈文化为主的传播平台,如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推动岭南舞蹈知识的普及,实现(图片、视频等)资源的共享,如学习观赏《西关小姐》、《雨打芭蕉》、《望雨》等。第二,通过互联网,将个体间的学习终端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岭南舞蹈部分,并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经验,或者是接受老师的指导。

岭南舞蹈是我们广东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现在岭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却面临一个艰难的处境,所以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为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新路,更好地弘扬、传承和发展岭南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05).

〔2〕黄樱.浅论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神州民俗,2011,(03).

上一篇:工作总结 发言下一篇:人事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