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1、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准备:简易多媒体制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他是--(生答:少年闰土)(出示课件插图一)师饱含激情引背:“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下面是--都种着--其间有一个--那猹却--”

同学们,这是多少年前我记忆中的闰土?(30年)人生能有几个30年呢!为什么闰土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稀奇、有趣的事,我们成了好朋友。)

二、新授重点段(第4段)

1、那闰土带给了我们哪些“希奇的事”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6--16自然段,找一找。

2、反馈:同时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1)咱们先来看雪地捕鸟,在哪个自然段?(2)读一读,看看闰土是怎样捕鸟的?找出描写闰土捕鸟动作的词语(扫、支、撒、一拉)(3)从这件事上,你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明、能干、机灵)

4、小结:是呀,多聪明、能干的少年呀!让我们满怀这对闰土的喜爱和敬佩之情再读一读这些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5、那么,在后面的三件事中,你又能从哪儿体会到有趣呢?请同学们继续往后读后面的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的词句。(学生边读边想边画)

5、全班交流。

你能从哪儿体会到其中的有趣?

(1)学生交流“海边拾贝”。多么让人向往的海边啊!你能把贝壳的“多”读出来吗?

(2)更令人向往的还要数晚上看瓜刺猹了!这也是“我”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幕。课文第一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这幅美丽的画面,(出示课件: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读,描述看到的画面)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夜晚的宁静、瓜地的美、月夜的美、真美啊!(出示插图)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好吗?

(3)小结: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的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反馈:听、捏、走、刺

从这一动作中,你们觉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3)还有“潮汛看鱼”。也是件有趣的事,鱼儿长着青蛙似的两个脚,真是够希奇!你能把这种“稀奇”劲儿读出来吗?

聪明能干雪地捕鸟

见多识广海边拾贝壳

机智勇敢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看跳鱼儿

6、闰土向我们介绍的这些有趣的是你见过吗?闰土却知道这么多有趣的事,他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我”听了这些有趣的事,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自由读这段话,读出“我”的惊奇、羡慕)。

(3)、指名反馈:作者用了哪两个词语形容闰土所描述的事情?(新鲜、稀奇)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作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出示课件)

师: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再读第16自然段,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再次有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闰土让我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是多么想再与他相处下去,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啊,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我们就要分手了。(出示课件插图三)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样?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体会。

2、指名反馈。(伤心、着急、依依不舍)

3、想象一下当时情景,同桌俩分角色演一演这对好友分别的场面。(请学生上台表演,播放音乐。)

三、拓展学习。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人们都在经历中成长着。我和闰土儿时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几十年后再次相遇时,闰土的一句“老爷”让我大吃一惊。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同步读本上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三十年后的闰土变成了什么样,我们利用班队课交流读书体会。

四.布置作业

读一读有关鲁讯的作品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时旨在摈弃繁琐的分析, 重品读感悟、想象体验、美读积累。以文章开头那幅静谧灵异的画面切入教学, 在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想象猜测中初识“闰土”;而后让学生初读全文, 感受文章“白话文”初期的语言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其次是重点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在读书批注、品味语言、角色朗读中丰满“闰土”;最后借助人物对话巧妙还原画面, 诵读积累, 让鲁迅笔下的这一经典画面永驻每个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读准并理解“秕谷、鹁鸪、跳鱼儿、正月、供品、五行、神佛、其间、无端、如许、希奇”等词。

2.整体感知全文, 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 感受“闰土”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所学段落, 积累语言, 永驻经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出示名片, 聊聊“鲁迅”。

(课前以递名片的形式让学生“隆重”地认识“鲁迅”这位我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形式新, 效果实, 为本单元的学习作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一、情景导入, 初识闰土

1. 师:

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位跟同学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 想认识他吗?你们瞧! (出示课文插图, 师配乐朗诵第一自然段) 说说这位新朋友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简要说说)

2. 揭示课题:

这少年便是闰土 (揭示课题、读题) 。《少年闰土》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中的“我”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但并不是鲁迅先生。

(恬静的画面, 轻缓的音乐, 再加上老师深情的诵读, 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而后借助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图中少年的外貌、神态、动作猜测人物形象, 让学生在说话、欣赏画面中初识“闰土”, 起到了课才始情已生的功效!)

二、感知全文, 走近闰土

1. 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好小节。

(2) 边读边想: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学生自由读书, 师巡视并提醒:由于这篇课文写于1921年, 当时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所以有很多语言我们现在读来比较陌生, 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

秕谷、鹁鸪、跳鱼儿

正月、供品、五行、神佛

其间、无端、如许、希奇

自由读, 指名读, 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跳鱼儿等词, 结合图片理解)

(鲁迅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语句还保留了文言文的色彩, 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提醒学生关注这样的语言现象。上面出示的三组词语也是各具代表性的, 第一组是难读的, 第二组是多音字, 第三组是含有文言色彩的。先让学生读准音, 再让他们提出不理解的。像“跳鱼儿”等词可结合图片当场解决, 而“其间、希奇”等词则可以随文理解。)

(2) 交流:闰土给“我”讲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并上台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 把这些事都找得非常准确。闰土讲的这些事, 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就叫—— (板书:希奇事) 闰土带给我的希奇故事就这四件吗?从哪里知道?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指名读, 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 既培养了高段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又巧妙地引出对“希奇”一词的理解和中心句的揭示, 使闰土和学生走得更近了, 可谓是水到渠成, 一箭双雕。)

三、品读对话, 走进闰土

1. 师巧妙过渡:

令“我”最最难忘的是哪一件事?

2. 品读“看瓜刺猹”对话部分。

(1) 大屏幕出示对话, 学生自读批注。

你瞧, 老师把看瓜刺猹的对话都已经打在大屏幕上, 请你仔细默读, 看看哪些词句使你对闰土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把这些词句圈画下来, 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批注, 师巡视指导)

(2) 交流并随机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句重点体会猹的凶猛、伶俐;闰土的勇敢、淳朴。

(3) 分角色朗读。

当时闰土和“我”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把这两位好朋友请到现场来, 看看图再想象一下, 说说闰土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听的? (同桌分角色练读——男女生读)

(4) 引读这一段:

看来看瓜刺猹确实是一件很希奇的事,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生合作, 读出“我”的好奇、担心, 闰土的勇敢、猹的狡猾)

3. 借助对话还原画面。

听着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他说在月亮下管西瓜, “我”就仿佛看到了——;他说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 “我”又仿佛看到了——;他说这畜生很伶俐, “我”又看到了—— (相机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学生朗读)

(在静思默想, 圈画批注, 分享交流, 角色朗读中, 一个“淳朴、善良、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清晰起来。最后以此处对话还原到第一自然段的神异画面, 自然无痕。)

四、美读画面, 留驻经典

(1) 感受环境的优美。

如果说闰土讲的刺猹的故事是黑白版的, 那“我”记忆中的刺猹就是彩色版的。谁来读第一句话, 让我们感受一下彩色的夜晚。 (指导读好第一句话。“一望无际”给你什么感觉? (大, 西瓜多) 还有什么感觉? (色彩丰富, 景色美)

(2) 品读少年的机智勇敢。

深蓝的天空, 金黄的圆月, 还有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多么迷人的夜晚!少年闰土在干什么呢? (理解:其间。引导读好第二、三句)

(3) 配乐诵读:

这迷人的夜色, 这奋勇刺猹的少年, 勾成了这样一幅如此神异的画面, 难怪作者30年都难以忘怀。让我们和着音乐, 再美美地读一读。

(4) 背诵积累:

这么美的画面, 这么优美的语言, 真应该让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请按照“景——人——猹”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如果说前面“黑白版”的看瓜刺猹侧重于品悟, 那此处“彩色版”的看瓜刺猹就无须再多言, 只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积累, 让那静谧灵异的画面浮现于眼前, 留存于心底便可。)

五、凸显形象, 回扣主题

1. 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参与板书:勇敢、机智、聪明、能干……)

2. 回读中心句:同学们, 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吗?面对一个 (指板书) 机智勇敢的闰土、一个善良淳朴的闰土, 难怪“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再读, 读出羡慕、感叹之情)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篇3

第一个变化是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的形象

围绕我和闰土的对话,首先,我让孩子们读出有几件事;然后引导孩子们入境,接着又通过对话插图体会对话时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原形示范和老师的引读,让孩子们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地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孩子们对闰土的认识由粗浅到逐步深入,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的统一。

第二个变化是突破难点,化繁为简,深化闰土的形象

“四角的天空”历来就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我没多去纠缠,而是采用想象、对比的方式去感悟闰土的形象。孩子们不仅能读懂文字,还能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他们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这正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

第三个变化是回旋反复,扣紧文本,丰富闰土的形象

第一自然段在这篇课文出现了三次,我自认为做的比较自然巧妙的,它体现了初识闰土、了解闰土和牢记闰土这个形象的作用。同时,也把这段非常美的经典的场面深深地扎根于孩子們的心中;另外,也让闰土的形象更加丰满。

记得一位小语专家曾说过:一堂语文课应该留下的是语言、情感、形象,我想这正是我想尝试的做法。另外,我还需说明二点:为什么不在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先让孩子们接触大文豪的文字,让我们读出意思,读出兴趣时再在第二课时作介绍,我觉得这比纸上谈兵会更好一些;这堂课的主线我是抓了人物的语言,下节课抓人物的动作、外貌。整堂课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简练的手段,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理解了难读懂的课文。

(作者单位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乐坝镇小学)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篇4

一、导入(2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二起——(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闰土和“我”快乐的相处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哪些稀奇事?(指名回答,师适时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35分)

师:在这些稀奇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生举手)请你——

谁也来说说?(生举手)请你——

师:那你们猜一猜,老师最感兴趣的是哪件事?(生举手)请你——

(如生没猜中,师微笑摇头示意其他同学继续猜)请你——(如生猜中,师微笑握手)你真是老师的知心朋友!

师: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瓜刺猹”的内容。请你们找到相关的段落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标记出哪些话是闰土说的,哪些话是“我”说的。听明白的请示意。(生明白手势示意)开始吧!(生自由读文,师巡堂,大概2分钟)师:(PPT出示闰土和“我”的对话),谁来读闰土说的话?(生举手)好,请你——谁来读“我”说的话?(生举手)请你——(两生分角色读“看瓜刺猹”对话)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生评点)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两位好朋友的对话。“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生倾听)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完了,感觉老师读得怎么样?用你们会说话的小手告诉我吧!(生鼓掌)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浏览“看瓜刺猹”的对话,找一找刺猹的动作词语有哪些呢?并用“△”标注出来。(师巡堂)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动作词语?(生举手)请你——(如生没找齐词语)这位同学找齐了吗?谁来补充一下。(生举手)请你——

师: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师:闰土月夜里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三十年过去了他仍是记忆犹新。课文的一开篇,首先就是回忆月夜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诵,边想象这一个美好的画面。(生闭眼聆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师朗读完后,PPT出示看瓜刺猹的画面)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你们的心是不是也飞到了遥远的闰土的故乡,想和他一同体验那有趣的看瓜刺猹呀?

师:请你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看瓜刺猹”这一部分的内容的?试着归纳品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个人先作思考,然后四人组再交流一下(四人组交流)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总结的学法?(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师引导)刚才老师让大家先读课文,接着找刺猹的动作词语,也就是找关键词,然后品读重点的字、词、句、段,最后从中感悟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简单的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读——找——品——悟”。(师适时板书学法)

师:在接下来的自学环节中,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上这样的学法去学习课文。现在,请你们从“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这三件事中选择其中的一件事进行品读,感悟。(生自主学习,师巡堂)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你最感兴趣的事情呢?(生回答,如果生分享的是“雪地捕鸟”,则品读动词:扫、支、撒、看、拉)。从这些动作词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聪明能干)我们如果称他为“捕鸟高手”一点也不为过。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和我们分享“海边拾贝”或“看跳鱼儿”?(生举手)请你——(生能找出相关内容并说出从中看出闰土是怎样的孩子即可,师适时板书)

师:从你们刚才的汇报中,老师发现你们真会学习!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生鼓掌)

师:同学们,请你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想一下闰土还可能和“我”讲述哪些有趣的稀奇事呢?(生1,生2,生3回答)这么多有趣的稀奇事,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闰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聪明能干、勇敢机智、见多识广。所以“我”禁不住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你们在文中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写到了“我”发自内心的感叹?(生回答)我们也来读一读这一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四角的天空。”(生齐读)同学们,读完这一段,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吗?(生举手)请你来说——我们先个人思考一下,再进行四人组讨论(生代表汇报,之后老师出示高墙耸立的大宅院,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讲)

师: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这对好朋友最后还是要分别了。(伤感的语气)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语写出了这对好朋友是如此地难舍难分?(生回答)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地不舍吗?(生回答)

三、总结(2分)

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少年闰土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你的脑海里。那么,请同学思考一下,这篇写人的文章重点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描写方法来写?(预设生回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四、作业(1分钟)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看看后续的作业,相信你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闰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多音字的读法;

2、对重点段落的理解,体会少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少年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出示瓜地刺猹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片,认真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怎么样的月亮怎么样的少年。)

过渡:

这少年便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朋友闰土。

板书课题:

少年闰土

一生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

师:本课是节选自名为《故乡》的书。

1、哪位同学知道这本书的作者?

(鲁迅。)

2、反馈学生收集资料,请说出一点你对鲁迅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相关资料。

过渡:

然而,在这位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的心中却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幅画面,直到30年后仍记忆犹新。

三、学习瓜地刺猹

1、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样一幅画面我们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2、这一段仅用了三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闰土刺猹的生动场景。读一读,看看每句话都在写什么?

(景美──人勇敢、聪明──猹伶俐。)

过渡:

30年后,当鲁迅再次想起瓜地刺猹这件事的.时候,童年的许多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3、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一遍。

多音字检查:

正、供、行、空。

4、找一找文中还有哪几自然段的内容也提到了瓜地刺猹这件事。

四、指导学习9~13自然段

1、分角色读一读,找出闰土刺猹时动作的词句。

(捏、走。)

体会用词的精确性。

2、小组分角色朗读,体会闰土是怎样一位少年?

过渡:

除了瓜地刺猹,闰土还告诉我哪些新鲜事?

五、简介其它三件事

1、雪地捕鸟: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找出描写捕鸟的一系列动词,用上先接着再然后说说捕鸟的过程。

(闰土聪明能干;知识丰富。)

2、海边拾贝。

(知识丰富。)

3、沙地看鱼。

(知识丰富。)

过渡:

闰土知道的可真多呀!可我呢,我知道这些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了?

六、理解句子

1、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理解素、如许,我素不知道的是哪些事?为什么我素不知道这些事?感受鲁迅对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2、听了闰土的讲述,我无尽感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我往常的朋友指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解句子。)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通过品读感悟重点词句,学习王冕的学习精神和美好品德。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冕》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文中描绘的雨后的景色实在美丽!还记得吗?‚一阵大雨过后……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文中不仅有美丽的景色,还有动人的情感。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王冕,去感受他的优秀品质。

2、说到王冕,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历史名人传》中的一句话。出示: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生读。

3、为什么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呢?让我们聚焦于王冕的少年时期。少年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作者抓住了王冕哪些年龄段的生活来写的?(七岁 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二、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少年王冕的几个生活片断,告诉我们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十岁的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抓住关键的词句圈圈画画,写写体会。

(一)出示第二节

1、王冕的话(1)交流:(我从王冕的话中我感受到了王冕是一个善解人意,体贴母亲的人。因为……)

(2)(如果学生说不到位)教师点拨:王冕真的不想在学堂里继续读书了吗?

(3)过渡A :是呀,王冕在十岁时就懂得体谅母亲的难处了,母亲对他说了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母亲的话。

(我从王冕的话中感受到王冕是一个不但孝敬母亲而且喜欢读书的人。)过渡B:是呀,王冕年纪虽小却多么懂事,母亲对他说了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母亲的话。

2、母亲的话(读)

(1)从母亲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抓住关键词来说说。(2)交流:(从‚年成不好‛体会到家庭的贫困;从‚实在‛体会到母亲的无可奈何。)

(3)指导朗读:一位母亲独自拉扯儿子长大,日子有多么苦,没有人能想像得出,她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真的是无能为力了!A 你能读好母亲的话吗?自己练练。B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你读出了母亲的这份无奈!

你的朗读中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歉疚!C 齐读。

3、你们听懂了王冕母亲的话,作为儿子的王冕岂能不懂呢?听着母亲的这番话,王冕会想些什么呢?交流

4、所以王冕说…..引读——(王冕的话)王冕为了不让母亲为难,还故意装得那么轻松,这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孝顺懂事的孩子呀!谁来读好这段话?

5、过渡:第2小节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王冕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第2至4小节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继续交流。

(二)第4小节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1、学生谈(王冕很孝敬母亲,因为……)

2、腌鱼腊肉对家庭贫困的王冕来说是——(美味佳肴 山珍海味)

3、王冕拿到这些,他是怎么想的?(就是要孝敬母亲;这是多么好的美食啊,我应该孝敬母亲)

4、师引读: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5、这段中除了王冕的孝顺,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勤奋好学)

6、是呀,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瞧,他看得多认真呀!他从《三字经》读到《百家姓》,从《诗经》读到《论语》,从书中他知道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明白了百事孝为先。

小结:十岁的王冕真的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引读第四节。

三、学习五六自然段。

1、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2、出示: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你此时看到了怎样的王冕?用刚才读课文,写批注的方法走近十三四岁的少年王冕。

3、学生自学。

4、交流:

(一)句段一: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1)生说

(2)师评:是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冕坚信任何事情都能学会,他的自信让我们佩服,你能读好它吗?试读——指读——齐读。

(二)句段二: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乡里人见他画得好,竟拿钱来买。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1)生说(2)师评:从起初画得不好到后来大有长进,王冕用了仅仅三个月的时间,那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月,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呢?

出示:起初画得不好,可王冕不 ________________,他每天来到池塘边刻苦练习。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这样 ___________,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A、先写写,然后指名说。

B、师小结:观察细致,使王冕对荷花的颜色,形态了如指掌;对荷花的喜爱,使王冕赋予了荷花生机和活力;不懈的努力,提高了王冕表现荷花的能力。C、荷花的美让我们陶醉,王冕的勤奋值得我们学习,谁能读好这段话?试读——指读——齐读。

四、过渡:王冕画的画越来越好,他完全可以在家陪伴母亲,让母亲放心了。引读最后一节。

五、总结

少年的王冕,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热爱生活,正因为如此,王冕长大后成了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著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他真的是一个全才,让我们告诉所有人:王冕堪称儒林楷模,学者榜样。

六、作业:

王冕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打开《儒林外史》,你会更真切地认识到一位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儒林外史》这一本书。

板书: 25 少年王冕

孝敬母亲

上一篇:德育评价考核办法下一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