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技巧谈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摄影技巧谈(共11篇)

新闻摄影技巧谈 篇1

新闻摄影是根据新闻事件,运用镜头记录下鲜活的客观事实,并且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事件的中心意思,使读者显而易见地明白新闻要表达的含义。新闻摄影和艺术类的摄影不同,不需要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主题,而主要是需要准确地反映出新闻事件的主题。

一、新闻摄影的特性。一是新闻照片在报纸刊物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摄影图片和配图文字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文字说明是新闻图片的补充说明。新闻照片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是真事真人,与此同时,表现这些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必须是真情实景。新闻摄影照片的画面形象应该是新闻现场情景有所取舍的摄影纪实。这些画面形象应该是新闻摄影记者以现场观察为基础,通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摄取的。二是新闻摄影一定要服从新闻工作的原则,充分表现主题,充分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画面形象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它不同于艺术摄影作品,其照片衡量的标准有所不同,不能强加给新闻照片,要区别对待。

二、优秀新闻摄影的必备条件。一是充分的准备和安排。除突发事件之外,许多重大的事件不是突然发生的,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才开始的,而且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摄影师在拍摄重大事件之前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优秀新闻摄影的`必备条件。二是具备独特的视角。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吸引许多摄影师到现场,若想让自己的照片在众多雷同的画面中脱颖而出,就需摄影师具备独特的视角,捕捉新闻焦点。三是预测事件的发生。好的新闻图片依靠等待远远不够,了解事件,观察生活,具备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准确应对,才能掌控全局,充分做好摄影工作。四是保留最后一张胶片。为了不错过有价值的镜头,有丰富经验的摄影师会让相机内始终保留着一张没有拍摄的胶片,用数码相机时,不能把存储卡空间全部用完,以备不时之需。

三、新闻摄影的技法。要想拍好新闻图片必须经过刻苦学习、认真揣摩、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摄影工作中的一些具体的拍摄感受。

一是选取合适的拍摄方位与角度。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位,直接影响着画面效果。因此在工作开始前,要多了解一下拍摄主体,多观察、多动脑,尽可能确定最佳的拍摄方位。例如会议摄影首先要了解会议的规模程度,提前进入会场调焦距、感光度、拍摄模式等。一般大型会议要选择几个点进行拍摄,包括会场中心靠近中间的位置,会场两侧前景、中景。还可以站在前排拍摄主席台上的人物,若是表彰会,就要提前到主席台的一侧找好位置拍摄上台领奖的瞬间。在人物众多的会场要注意表现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注意抓拍参会人员,特别是有特点的参会人员,比如认真记笔记的等。

二是耐心抓拍选择最佳时机。一般来讲,新闻图片要以抓拍为主,仰拍和俯拍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能增强图片的视觉冲击程度,另一方面逆光和侧逆光拍摄的图片更能给人层次感与美感,而要体现大场景要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来表现,要表现人物细节和丰富表情就要用中长焦拍摄的特写镜头。但同时,选取拍摄方位和角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相对于俯拍和仰拍,平视拍摄仍然是最容易和最常用也是读者习惯接受的视角,生硬盲目地采用俯拍或仰拍等不同寻常的拍摄视角,有时会使新闻图片产生画蛇添足的负面效果。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大胆尝试,认真思考,为后来的采访拍摄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新闻摄影技巧谈 篇2

一、新闻摄影的特性。

一是新闻照片在报纸刊物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是摄影图片和配图文字有机结合而形成的, 文字说明是新闻图片的补充说明。新闻照片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是真事真人, 与此同时, 表现这些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必须是真情实景。新闻摄影照片的画面形象应该是新闻现场情景有所取舍的摄影纪实。这些画面形象应该是新闻摄影记者以现场观察为基础, 通过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摄取的。二是新闻摄影一定要服从新闻工作的原则, 充分表现主题, 充分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画面形象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观点鲜明、内容丰富, 它不同于艺术摄影作品, 其照片衡量的标准有所不同, 不能强加给新闻照片, 要区别对待。

二、优秀新闻摄影的必备条件。

一是充分的准备和安排。除突发事件之外, 许多重大的事件不是突然发生的, 是经过了周密的安排才开始的, 而且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 摄影师在拍摄重大事件之前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优秀新闻摄影的必备条件。二是具备独特的视角。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 都会吸引许多摄影师到现场, 若想让自己的照片在众多雷同的画面中脱颖而出, 就需摄影师具备独特的视角, 捕捉新闻焦点。三是预测事件的发生。好的新闻图片依靠等待远远不够, 了解事件, 观察生活, 具备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能够准确应对, 才能掌控全局, 充分做好摄影工作。四是保留最后一张胶片。为了不错过有价值的镜头, 有丰富经验的摄影师会让相机内始终保留着一张没有拍摄的胶片, 用数码相机时, 不能把存储卡空间全部用完, 以备不时之需。

三、新闻摄影的技法。

要想拍好新闻图片必须经过刻苦学习、认真揣摩、长期实践, 积累丰富的经验。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摄影工作中的一些具体的拍摄感受。

一是选取合适的拍摄方位与角度。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 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位, 直接影响着画面效果。因此在工作开始前, 要多了解一下拍摄主体, 多观察、多动脑, 尽可能确定最佳的拍摄方位。例如会议摄影首先要了解会议的规模程度, 提前进入会场调焦距、感光度、拍摄模式等。一般大型会议要选择几个点进行拍摄, 包括会场中心靠近中间的位置, 会场两侧前景、中景。还可以站在前排拍摄主席台上的人物, 若是表彰会, 就要提前到主席台的一侧找好位置拍摄上台领奖的瞬间。在人物众多的会场要注意表现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 注意抓拍参会人员, 特别是有特点的参会人员, 比如认真记笔记的等。

二是耐心抓拍选择最佳时机。一般来讲, 新闻图片要以抓拍为主, 仰拍和俯拍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能增强图片的视觉冲击程度, 另一方面逆光和侧逆光拍摄的图片更能给人层次感与美感, 而要体现大场景要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来表现, 要表现人物细节和丰富表情就要用中长焦拍摄的特写镜头。但同时, 选取拍摄方位和角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相对于俯拍和仰拍, 平视拍摄仍然是最容易和最常用也是读者习惯接受的视角, 生硬盲目地采用俯拍或仰拍等不同寻常的拍摄视角, 有时会使新闻图片产生画蛇添足的负面效果。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大胆尝试, 认真思考, 为后来的采访拍摄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浅谈新闻摄影构图 篇3

【关键词】构图 策略 方法 作用

一、新闻摄影定义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此外,新闻摄影一般都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以摄影技术,新闻摄影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也是新闻摄影的采编活动,二是指新闻摄影的作品,就是新闻照片。新闻摄影,是一种运用制图片进行报道的形象新闻,是新闻事件现场的形象纪实。新闻摄影是以瞬间形象来提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它不能像电影、电视那样用流动的画面记录、展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新闻摄影的画面形象,只是摄自事物流程中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几千分之一秒的一个瞬间。

新闻摄影可以是发生在青年大街和十三纬路之间的一场车祸,也可以是发生在巴以之间的一次自杀性爆炸,或者是体育版上报道的曼联失利,更可能是周末版上的图片摄影报道,如“急诊室的一天”等。

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图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

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图片摄影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

二、新闻摄影的起源

新闻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要求在现场抓取典型瞬间进行拍摄,真实、及时地报道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与该事件有关的人物。摄影者不宜干预事件的进行与人物的活动,而要依靠事先深入采访,现场观察,迅速分析判断,从而拍摄到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

1985年,第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复旦大学颜志刚提出的新闻摄影的定义是:“新闻摄影就是用摄影手段纪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进行报道。”1986年蒋齐生在《再议照片形象说话与文字的关系》一文中说,“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传递信息。”这是对新闻摄影功能的进一步明确。但这个定义对新闻摄影中图文关系的认识有不足之处,盛希贵在其《新闻摄影》一书中对此做了修订,认为“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的属类、特性、内容、功能都给出了明确界定,并反映了新闻摄影实践的不断发展。

三、摄影构图的内涵

摄影构图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影像关系布局问题,它还关联着摄影道德、文化理念、思维方式、画面语言表述、时空把握、主观创造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每拍一副优秀新闻照片都要经历一次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操作过程。而新闻摄影的时空制约性更强,因此对构图的要求也更高。构图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这个意图就是新闻摄影创作中的新闻主题与价值,而主体正是表现这个主题与价值的主要承载者。新闻摄影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其摄影的构图当然要紧扣思想和主题。而主体正是表现主题的主要对象,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都是主要通过主体人物或事件体现的。摄影记者在确定主体,构思画面、用光造型以及抓拍的过程中,都必须重视主体的核心作用。由此可见,新闻摄影构图中的主体的确定对于新闻作品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

四、如何把握新闻摄影构图的策略

新闻场景既然存在于立体空间,那么从不同高度看它对人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可供摄影师选择的有平视、仰视、俯视三个高度,从每一高度看,其新闻场景都会构成不同的视角。构成视角的因素与方向构成大体相当,其中视点高度对画面视角新旧产生影响:通常平面高度的视角相对陈俗,因为这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一般高度。当然,在平面高度上物象之间的纵深透视发生特殊变化,在左右物象之间的状态发生特殊变化,人或动物的情感发生特殊变化或者光影效果发生特殊变化时也会构成新的视角。相对于平面高度,俯视与仰视更容易出现新视角,因为这两个高度不是人们的常用视点,拍到镜头里往往给人以陌生感和新奇感,如果这一感觉的背后存在着事物特征,这一感觉中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则这一新视角就是可取的。

五、构图的作用

新闻事物发生在 360 度的立体空间,随着角度的变化,其物象之间的距离、相机离主题形象的距离、主次形象的朝向、画面的背景、画面的光影效果、画面的感情色彩浓淡以及画面的纵深透视关系都会相应变化。在方向的变化中上述变化的因素决定不同的画面结构,形成不同的“视角”。在其四面八方的视角中有的旧,有的新,此时如果摄影师有“选择”意识并移步到位就会发现新视角。

对于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在按下快门前,尽可能多花点时间想一想构图问题,围绕“突出主体、表达主题”这一中心找一找还有没有更好的角度,充分调动各种摄影要素,不仅用眼睛,更要用头脑中的“眼睛”考虑一下最终拍摄下的照片的视觉效果,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构图水平。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都有摄影记者一双勤奋的眼睛,长此以往,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摄影记者便能熟练地取景并捕捉到“决定性的瞬间”。

参考文献:

[1](美)克莱门茨.[M] .《摄影构图学》

[2] 姝娜.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王金玲.希施金风景画艺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夏乾丰.论摄影艺术的形式美[J].娄底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新闻摄影技巧谈 篇4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 第二、学会写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 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1.新闻稿的结构

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

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即新闻稿的5要素。

2.怎样选好新闻稿的主题

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

立意就是主题。

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

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

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

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3.怎样写活新闻导语 。

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

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4.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

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

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5.怎样写好新闻主体

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

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

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

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

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

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6.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

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2】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写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新闻写作技巧 篇5

新闻稿格式

1、新闻要素:不可忽略5W1H。

2、新闻构成:题、文、图、表。

3、题:简要、突出、吸引人。

4、文:导语100至200字:开宗明义,人事时地物。

5、主体300至500字:深入浅出,阐扬主旨。

6、结语100字:简洁有力,强调该新闻的意义与影响,或预告下阶段活动。

新闻稿怎么写

新闻的写作特点

一、新闻的特点

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二、新闻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

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新闻通讯的怎么写

一、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三、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四、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 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

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五、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新闻稿写作注意事项

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此外,篇幅也不宜长篇大论,一般以1至2页为原则,必要时可以加入图表,增加文稿的专业性,切忌内容空洞、语意不清、夸大不实。倒金字塔结构是绝大多数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被广泛运用到严肃刊物的写作中,同时也是最为常见和最为短小的新闻写作叙事结构。内容上表现在在一篇新闻中,先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又往往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端;而在新闻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也是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犹如倒置的金字塔,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

基本格式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

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

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新闻摄影学习心得 篇6

质与量发生着变化。唯物主义辩正法告诉我们,只有当量达到一定的积累的时候才会有可能引起质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真正的想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要有个量化的过程,这正是我们教学所提倡的,因为这是一个提高认识的必要的途径。比如在洪江采风学习的两天,我拍了一些照片,在电脑上预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些都有点暴光过度,所以整个画面显得苍白无力,缺少暗色调,一片迷茫的感觉。虽然我当时是采用的准确的暴光,但对这相机来说还是暴光偏高,这是我没有对本相机的一些性能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是按照常规的来,忽略了一些由于相

机本身所产生的误差的特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还一个是因为我平时没有过多的尝试,没有去总结在拍摄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也许是当时拍的时候根本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拍摄当中,我一定要勇于去拍、敢去尝试,并且发现问题之后及时总结出来,把弊端和好的方法也记载下来,以便下次的正确的操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不断地知道自己前进。

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艺术风格。这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但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生来说,我们要尽早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向着那个方向前进。因此,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摄影的渠道很好地表现出来。纵观国内外的各位摄影大师,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影响了世界摄影艺术的发展。如:罗伯特卡帕是以一名专职的战地记者而著名的,他拍摄了大量罕为人见的战争现场实况;卡蒂埃布勒松是以抓拍现实生活的普通细节和感人场景而著称的摄影大师等等。我认为思维方法不只是摄影者选择的拍摄对象和角度等,还应该包含着摄影者的设计创意、设计元素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方面,我们要多看下有名的摄影大师的一些代表作,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摄影师所要传递的思想,他的构图和取景方法,对光线的运用等。只有识多才能见广,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加上自己的领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观达到了一定的认识程度。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篇7

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 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既然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调查研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就特别关键和重要。兵家常说的“不打无把握之仗”这句名言, 也可以用在新闻采访上。作为新闻工作者, 尤其是电视新闻工作者, 如果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只能是仓促应战, 勉强对付。实践证明, 这样采回来的新闻报道没有一件是高质量的。简言之, 记着在采访前, 需要研究这个新闻事件和这个新闻人物的有关材料, 了解事件的背景, 初步掌握新闻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 为采访做好准备。在采访过程中, 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 深入掌握事实。当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 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 思路才会逐渐清晰, 一篇报道的主题才会明确起来。

赵淑萍在《电视采访与写作》一书中, 从“理论上的准备”、“政策上的准备”、“情况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事物上的准备”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采访准备的重要性、必要性。赵淑萍在书中指出:“在中国做记者, 掌握政策非常之重要, 否则轻则闹笑话, 重则犯错误。”“记着采访范围广, 因而知识面要宽。”“事物上的准备似乎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在采访中因事物准备不充足因小失大的事屡见不鲜。”的确是这样, 记得自己刚当新闻记者时, 曾经就出现过忘带话筒线、录像带、备用电池或者充电器等。类似的现象别的年轻记者也曾有过。

二、一定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

要想做好深入细致的采访, 那就一定要深入到采访对象中去, 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采访方式不同, 采访效果也不同。如果你想采访一名工人, 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和到他工作的车间去谈, 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 如果你想采访一位农民, 最好是要到他的家里或深入到他劳动的田间、地头, 和他唠唠家常, 帮他干点家务或者农活, 千万不要把要采访的农民叫到乡里、村委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 才能采到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东西。

三、掌握采访语言技巧

电视新闻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记者必须能够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与各种人打交道, 同时以快速采访提问交谈的方法, 在几十分钟内得到通常花几个小时才能得到的东西, 这就需要掌握语言技巧。

1. 学会“和什么人说什么话”。

采访农民, 你就要了解和掌握农民的语言习惯, 从家庭情况、种几亩地、收入多少钱等家常事入手, 一步步地引导;采访教师、工人或是法制工作者等, 就要熟悉他们的语言, 这样才能保证交流顺畅、和谐。不同人、不同情况,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素养, 选择合适的方式、语言进行提问交流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接近、或引导、或激将等等。对性格直爽的人, 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语表达方式。而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 比较适合礼节性的采访, 则不利于针锋相对的探讨。旁敲侧击的方式, 对性情急躁的人可能有效, 而性格内向的人却可能适得其反。强硬之辞几乎很少采用, 但在有些时候, 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要因人而异。在时间紧迫、采访对象不愿客套应对的情况下, 采取“倒金字塔式”的提问方法, 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开头、再提次要问题, 可以采取“答问”式提问, 无须交谈, 直接得到最关键的信息, 以提高工作效率。

2. 精心设计提问。

记者要把得到的材料经过概括、归纳后, 设计出能够触动被采访者“兴奋点”的提问, 这样被采访者才会按照你的要求, 说出你想要的, 甚至是你意想不到的新鲜的东西来。一般说来, 记者的问题, 是既简单又巧妙的, 记者用简单的问语, 引出被采访者对整个问题的回答, 这样的提问设计才是成功的。采访最忌记者说了一大堆话, 让被采访者无从答起。

赵淑萍在《电视采访与写作》一书中指出, 记者设计问题时有三条原则是通用的:“其一, 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 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 用以阐述所报道的题目;其二, 记者必须把握能够使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传达给被采访者, 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其三, 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即懂。相对来说, 这一点尤为重要, 但最易忽略。”

3. 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学会尊重是理性地对待被采访对象的前提。要以人为本、尊重被采访对象的价值。对被采访对象尊重从一定程度上讲, 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和写照。被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 本身是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和记者工作的尊重, 我们也理应把他们当朋友, 多为他们着想。上至党政领导, 下至平民百姓, 都要从心理上尊重对方, 把被采访对象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只有这样, 才能使被采访对象更好地配合采访工作, 获得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

笔者认为,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记者, 我们只有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 才会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进行深入的交流。采访提问技巧是一门哲学,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进一步的探索。■

浅谈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篇8

我们都知道,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写导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导语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导语要从角度选择上求新

现在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有些导语的写作并不尽如人意,让人读着起劲、爱不释手的导语越来越少了。大多是些形式单一、结构老套的模式化导语,要么是“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某事”的传统写法,要么是“……这是某单位为某做法采取的又一举措”等陈词滥调,枯燥、乏味、呆板,缺少新意,令人生厌。出现这种现象,有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有对导语写作的认识问题。在新闻要素的认识上,有人认为要五个“W”俱全;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有人认为应将所有事实都浓缩于导语中。带着这些框框写导语,必然会像套公式一样去填空,有的像“晒衣绳”上的衣服,一件件地挂出来,不分主次;有的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写出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个新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察分析角度。即使同一个人,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倾向。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因此,能不能写出一条好的导语,打动人心的导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能不能选择一个最有新意、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角度,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角度。这就要求记者本人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现在,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导语之所以出现雷同、大众化、缺乏新意,没有特点,笔者认为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不深入,没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个性,没能抓住事物的内在特点,没能和当下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二、导语要从写作特点上求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色,除画面外,还要依赖声音。在写电视新闻导语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怎样扬长避短,发挥出为听而写的功用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 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 简短明晰。要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3.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4. 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要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

5.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三、导语要从表达方式上求新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除要选好角度外,还要在表达方式上求新。这里浅谈几种常见导语的写作形式。

1、设问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突出的是稿件本身提出的问题,强调的是新闻事件的特殊性。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以激起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欲望。下面的例子是以设问句为导语的开头:“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着他们的试验。”采用这种形式,必须要坚持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能拐弯抹角,引而不发。

2、引入式。是指利用引人入胜的关联事物、特殊情节或常识性东西,将受众引入作者表达意图,其特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类比式。是将某些属性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某种结论,引发人们对事物某种属性的深层思考。这种形式多用于调查性新闻,易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典型性认识,说服力较强。英国《泰晤士报》一条题为《10亿英镑用于喝酒 3亿英镑用于买书》的消息,导语:“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大学生花在喝酒上的钱,是他们买书与课程辅导材料的钱的三倍左右。”

4、点题式。开门见山,主题鲜明。便于受众接受,特点过渡快,常用一些常规新闻之间的链接。例如:【口导】新年将至,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活冷暖,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今天上午,××市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物资集中发放仪式。

5 、反衬式。是指通过敏锐细心的观察,把客观事物中对立的两面,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强烈的对比吸引读者注意,使导语富有戏剧性和色彩感。其特点是性质反差强烈,事物特点易于突出。可以采用反衬方式的素材较多,常见的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美与丑、悲与喜、爱与憎、穷与富、先进与落后、繁荣与荒凉、高尚与卑微、廉洁与腐败、光荣与耻辱等等。这些反衬手法运用得好,经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新闻的开场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传神,才能博得观众认可。一位外国记者曾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写作上下工夫、多研究,新闻才能像“磁铁”一样,散发着无形的引力和魅力,水到渠成般的吸引受众去品味。

作者简介:张国兴,男,(1971.2-),黑龙江省富锦人,富锦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本科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富锦市广播电视台2.哈尔滨电视台)

新闻摄影与摄像 篇9

1、新闻摄影作品;

2、摄影创作实践报告。

一、提交拍摄的两张新闻照片(70分)

(一)新闻人像作品

作品要求:

我们依然按照

二、摄影创作实践报告(30分)

(一)实践报告内容

1、本学期新闻摄影学习的感受。

2、你在本学期新闻摄影每次作业拍摄实践的心得。

3、对新闻作品拍摄过程的阐述。

4、拍摄中的经验与得失。

5、对本课程的建议。

(二)实践报告写作要求

1、自行组织成文,字数在1000字以上。

2、报告内容符合要求,带有个人的真情实感和认识

3、文风不限,但要求行文流畅,阐述过程清晰认真。

注意事项:

1、考生须在答卷封面上写明学号、姓名及所在学习中心,并与答题内容装订在一起。答卷封面见下页(请考生下载打印,并按照此封面样式完成答卷)。

2、请考生务必于本学期课程考试时(2013年1月4日至6日)将答卷交到当地学习中心,逾期不交者,考试成绩以0分计。0 1 3年1月课程考试答卷 课程名称:《新闻摄影与摄像》

年级:层次: 专业: 学号: 姓名:学习中心: 成绩: 教师签名: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新闻摄影策划 篇10

姓名:

专业:

年级:

学号: 大学旁的穆斯林商户 新闻专题策划书

以XXX大学为例

一、选题分析:

1、题材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周围的个体商户有外来的商家,也有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报道具有一定群体特征报道性、代表性。对其报道需要前期和少数民族商户沟通,做好田野调查, 为受众传达最真实自然的当地少数民族生活面貌和宗教习俗以及大学校园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让受众了解穆世林群体并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2、角度分析:这次人物专题报道,遵循客观、真实、全面的原则。以人物为中心,尊重他人隐私权,从人性化角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特征,挖掘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信仰。通过对人物生活习惯的跟踪报道,反映宗教文化对人的实际行动具有指导作用,展现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方式。

3、深度分析:关于高校周围少数民族商户的生活现状的专题报道比较少见,他们与我们的生活逐渐融为一体,但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族符号。他们与我们的“区别”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群体”。这次《大学旁的穆世林商户新闻专题策划》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当地的穆斯林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观察他们生活细节,感受善良的人们的宗教情怀和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和谐。

二、选择对象报道及情况介绍

报道对象:学校周围少数民族穆世林个体商户。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穆斯林信仰真主(造物主),在穆斯林看来,眼睛看到的,仪器检测到的,都在真主掌控的范围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传达经典《古兰经》的圣人。在我国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有: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甘肃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白银等地市。我们新闻采访专题以西北民族大学周围回族为例,选取一两户个体商家,跟踪观察记录他们正常一天的生活习作,客观真实反应民族生活现状和民族宗教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把赞扬投给真实生活的人。

三、内容分析:本专题暂分为4个部分。人物采访:对采访对象提问采访,捕捉人物性格特征,联系事件,推测人物心理活动,交代人物实际生活环境、发展过程、当前状态、未来趋向以短消息或图片形式展示。

事件细节:以文本的形式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发生了什么等新闻要素显示在专题首页,方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新闻图集:把与此事件有关的具有新闻性的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新闻专题首页。讨论区:(讨论区分两部分)

1、受众对专题评论,可以网络分享发布和实际观看评论。

2、是和采访对象进行反馈和讨论,听被访者自己的看法、建议等。拍摄内容:跟踪一天的拍摄记录。主要拍摄内容有穆世林的小净,用餐。每天的日常礼拜形式。念诵《古兰经》和民族服装的穿戴。

四、形式设计:

1、预计做成‘新闻图集’,由大幅图片组成,新闻图片下方配照片内容的简要文字说明。

2、人物采访专题放在“新闻图集”后面做人物事件背景环境说明,和事件细节交代。

3、讨论在人物专题后,根据专题实际情况选择添加。

五、专题的实施和运作

1、在本专题的设计上面,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好防备工作。如专题栏目的不可实施,备用的栏目要做好。新闻和材料不能及时获取,也得预备好应急方案和措施。

2、必须多做出两套的预备方案,一旦某一个方案有问题,能及时采用下一个方案。具体内容展示

专题采访对象所提问题:

1、你从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做礼拜?

2、你在什么时候教会你的孩子做礼拜?

3、你的家在兰州哪儿?

4、你在什么时间决定搬到西北民族大学周围经商?

5、是什么原因让你搬到这儿?

6、在高校旁边的礼拜形式和你在自己家里做礼拜有什么不同?

7、在学校旁边做生意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之前还在其他地方做过麽?相比之下怎么样。

8、你家乡的人都选择怎么就业?他们大部分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子?

9、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儿?旅行对于你有什么不便?

10、你希望你的孩子上大学麽?在哪上。(外地还是本地。)

11、你对他未来的工作有什么看法,你希望他的结婚对象有什么要求。

12、作为一位穆世林,你现在的生活现状让你感到幸福麽?你觉得幸福,那么你想感谢谁?

六、采访报道的时间安排

1、第一天选择拍摄对象,和被采访者沟通,取得同意后,对他一天的生活进行观察记录。

2、第二天根据观察记录查阅相关资料,并采访拍摄人物,确定拍摄时间,制定拍摄计划。

3、第三天实行拍摄拍摄计划,完成拍摄记录任务。

4、整理素材,与拍摄对象分享讨论。

七、采用器材和预算

浅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细节 篇11

【关键词】新闻摄影 真实性 细节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方面,新闻摄影有价值大的,有价值小的,也有没价值的,但都是新闻。新闻摄影有多次出现的,有的仅仅获得一次普利策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出现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做好新闻摄影必须把握好其中的运行规律。其中注意真实性与细节对新闻摄影至关重要。

一、传统新闻摄影真实性细节的评价标准

一般人认为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构图是确定并组织元素以产生和谐照片的过程。其中摄影记者只有通过结构明确、光线协调、色调和谐、情节生动的构图,拍摄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新闻照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取得激动人心的效果。新闻照片上再现的是新闻事实的视觉形象。强有力的感人形象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主要手段。就一张内容重要的新闻照片来说,如果没有生动有力的形象表现,就会给人以平淡之感。所以在传统新闻摄影中真实性与细节要求,只是通过色彩、光线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二、新时期决定新闻摄影真实性与细节的关键因素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传媒现代化,数字网络化的迅速崛起与广泛应用,使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进入“读图时代”的报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新闻图片无疑占据了重要一席。今天数字技术早已渗透到了书籍、杂志、报纸、广播電视这些传统新闻媒体之中,伴随着信息生产、复制、传播、接收、反馈的全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摄影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技术已不再是限制摄影记者的主要因素。比如说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降低。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新时期决定新闻摄影真实性与细节的关键因素有:

(一)政治素质

作为我国特定国情舆论工具之一的新闻摄影记者,不管你是党报记者还是晚报记者或是其他报纸的记者,首先要为政治服务,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及时地报道党和国家所发生的大事和各方面的新闻事件。

(二)扎实基本功

新闻摄影记者必须练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轻松自如,迅速准确地完成拍摄任务。有时要能凭手的感觉和自身积累的经验调节照相机的每一挡快门与光圈组合,不取景构图拍摄、慢门手持拍摄基本保证画面清晰,熟悉各种光线并能进行准确曝光的技术;精通各种照相机附件的使用技巧,熟悉暗房的全部操作程序,能独立完成照片后期制作。数码摄影的普及使用,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仅要了解数码成像原理,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还要熟悉电脑操作及相应的图像编辑软件,实现数码图像网上传递,提高新闻图片的使用时效性。

(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就是为了忠诚于职业而做的种种努力。新闻摄影的现场形象纪实性,意味着摄影记者与被摄事件是处于同一时空当中,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刻,新闻摄影记者都担负着记录人类历史的重托,深入到战争的发生地区,穿行于自然灾害现场,周旋于政治暴力中心。记者的职业正成为当今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职业精神的新闻摄影记者会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去拍摄。

(四)主体意识

新闻摄影是以图像来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没有艺术性的图像,不论新闻价值多么高,都不能打动读者心灵,引起读者共鸣。没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图片,发挥不出传播新闻信息的作用。一幅好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摄影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审美知识和观点,认真对待每一幅新闻图片,要在每次按快门前,仔细地衡量用光、构图和拍摄角度等,力求使每幅作品达到完美,以一种艺术创作的精神,对待每一次的拍摄。

(五)职业道德意识

新闻记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职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一个人的名利、地位、金钱甚至是家庭都可以失去,这些都可以重新获得,唯有人格不能失去,道德不能失去。道德文章不分家,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不论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心中有“浩然正气”,才能实现人格层次的自我超越,才能拍摄出高品位、高格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许林. 新闻摄影细节真实性浅谈[J]. 新闻实践, 2009(10) .

[2]于培新. 追寻新闻摄影的本质[J]. 中国记者, 2001(03) .

[3]王文利. 新闻摄影的瞬间[J]. 新闻爱好者, 2001(01).

上一篇:需求流程管理下一篇:招标采购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