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精选8篇)
一、改进调研活动安排
1.确保调研时间。局党组成员及其他处长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一般每季度不少于15天。调研应着眼于掌握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要注重调研成果运用,调研结束后要形成调研报告,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和整改措施。业务处室每年撰写调研报告一般不少于2篇。非业务处室不少于1篇。
2.搞好统筹协调。局党组成员及其他处长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在同一时段到同一个区市、镇街或企业调研。局主要领导同志到基层考察调研,陪同人员不超过3人。其他局领导陪同人员不超过2人。集中调研活动应安排集体乘车。
3.落实联系基层制度。健全联系点制度。局党组成员及其他处长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 4个市级监管企业、2个镇街蹲点调研,以点代面指导工作,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精简会议和文件简报
4.提高会议实效。严格控制会议时间,工作会议不超过1.5小时,季度安委会会议不超过1小时。全市性会议采取电视会议形式直接开到基层镇街;工作会议一律不摆放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不挂横幅,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
5.精简文件简报。凡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制发文件。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上级有明确要求或确需发文贯彻落实的,要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照抄照转、层层转发。简报要重点反映重要动态、经验、问题和工作意见建议等内容,减少一般性工作情况或动态的编发。
6.倡导网上办公。机关日常办公要尽可能使用金宏网和机关日常办公系统,减少纸质文件简报流转,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规范外出考察活动
7.严格控制赴外地考察、学习、培训、研讨。凡无国家安监总局、总局办公厅和省安监局正式会议通知的,原则上不安排参加。有正式通知的,须办理审批手续,严格控制参加人数。对不通过正常手续出差或利用出差自行增加在外天数,绕道风景区旅游的,一经发现,给予全局通报,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发生的差旅费一律自理。
四、禁止铺张浪费
8.严格落实“六个一律”。局党组成员及其他处长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指导、现场办公、调研考察、走访慰问,一律拒绝基层区市局或镇街领导到交界处或高速公路路口迎送,一律不提特殊要求,一律不接受宴请,一律不接收纪念品或土特产。因路程远、时间长,确需安排工作用餐的,一律安排自助餐、工作餐、份饭。用餐时,一律不饮酒。
9.严格事务性活动审批。严格控制局党组成员及其他处长以上领导干部出席一般性社会活动。未经统一安排或批准,原则上不参加企业、机构举办的各类营利性活动和各种名目的应酬性活动。确需参加的,须办理报批手续。严禁机关处室在举办会议、学习班、培训班期间擅自用公款宴请,参会、参训人员一律安排简易自助餐,食宿费自理。
10.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严格控制接待标准和经费开支,严格执行国内公务接待定点接待制度。严禁将非公务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上级部门领导及其随行人员来青一律安排在市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的接待场所,严格按标准实行工作餐。其他地市来青学习、考察客人一律安排自助餐一次。日常接待来青客人的住宿等费用原则上由客人自理。机关处室加班须就餐的,原则上安排在机关食堂。
11.严格控制陪餐人数。公务接待陪餐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客人人数的三分之一。宴请期间不安排司机吃工作餐,每人每餐发工作餐补贴50元;确因工作需要安排工作餐的,不再另发补贴。
五、严格遵守廉政规定
12.局党组成员及其他处长以上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廉洁自律,并管好配偶、子女;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分管范围内人员和身边工作人员,落实“一岗双责”廉政责任制的要求;严禁机关车辆公车私用,自觉严格控制车辆单车油耗。符合换车条件的一律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六、加强督促检查
13.全局上下要严格执行本实施细则,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各处室要结合实际,每半年组织一次专门学习和对照检查,写出执行情况报告。机关要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并进行情况通报。要进一步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把本细则执行情况纳入党员领导干部述廉内容,加大落实督导力度,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按照中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和中共陕西省委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日前,陕西煤监局党组制定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
一、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
1、注重调研实效。调研工作要紧紧围绕煤矿安全监察中心任务,确定课题、制定计划,以专项调研为主,坚持调研和煤矿专项监察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到监察分局、产煤市(县)和煤矿企业检查调研时间一般不少于60天,不同时到同一地区调研。调研前要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主题和重点内容,调研活动要紧扣主题,深入基层,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既要到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好的煤矿企业调研,更要到安全基础条件薄弱、情况复杂的煤矿企业调研解决问题。调研结束后,调研组要撰写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以适当形式在我局内部交流,政策法规处要收集建档,进一步发挥调研成果在工作指导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成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要提出整改建议,认真加以解决,重大问题提请局长办公会议研究。
2、减少陪同人员。局领导同志到基层检查调研,陪同的处室同志不超过2人,调研组人员不超过4人,市、县级安全监管局和各监察分局陪同人员各不超过2人。
3、简化接待工作。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大力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下基层检查调研期间,一律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含电子屏显示),不安排职工迎送,不摆放花草、水果、不安排合影,不赠送各类纪念品或土特产。食宿按规定以对口单位自有接待宾馆和工作餐为主,不安排宴请,不上高档菜肴,不安排超标准住宿,不安排到名胜古迹、风景区游览。
二、进一步加强会议管理
4、减少会议数量。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严格清理、切实减少各类会议活动。严格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节庆活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厅〔2012〕143号)规定,从严控制各类节庆活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出席各类剪彩、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
5、规范会议审批程序。凡各监察分局召开的辖区煤矿安全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会议,要提前制定会议方案,报省局办公室审批。需要局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由局长审批。
6、控制会议活动规模和时间。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活动规模,减少参加人员,坚持开短会,会议发言和领导讲话要精炼、简短、直接,力戒空话、套话,避免重复。
7、严格控制会议经费。要严格会议预算管理,认真履行会议预算事先报批手续。严禁到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开会,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会议活动现场布置要简朴,工作会议会场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不做会议证件和文件袋。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
三、进一步精简文件和简报
8、减少纸质文件数量。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尽量使用电子公文,采用文件网上办理,减少纸质文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凡能通过省局公文流转办公自动化系统发文的,一般不再印发纸质文件。
9、减少简报数量。简报应当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从严控制简报发送范围,减少发放份数。统计中心每月一期的安全简讯,除报送局领导和国家应急救援中心使用纸质的,其他处室和监察分局一律采用公文流转办公自动化系统发送;各单位上报省局网站的信息要提高信息质量,减少信息数量。
四、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10、认真遵守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廉政准则若干规定和中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九条纪律”,不接受煤矿企业吃请,不接受煤矿企业请托办事打招呼、说人情,管好自己,管好亲属子女,做到清正廉洁,依法行政。
11、严格执行省局《公务车辆派车规定(试行)》的规定。要本着“先急后缓、效能优先、注重安全”的原则管理用车,能合并用车的尽量合并;不得公车私用;严禁将公车借给他人使用。
12、加强报刊的征订工作。要严格执行局关于报刊征订工作的若干规定,减少报刊征订数量,提高报刊征订质量,报刊订阅种类、份数不得随意增加和扩大。
四、加强督促检查
13、各监察分局、各处室(中心)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具体、便于操作的措施,狠抓落实,抓出实效。
14、要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和通报机制。每年年底,由局办公室牵头,组织人事培训处、纪检组(监察室)、机关党委对各监察分局、有关处(室)、中心执行情况进行1次专项检查,向局党组汇报检查执行情况,并在局内部进行通报。同时,将检查结果由办公室报送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和国家煤监局办公室
一、改进调查研究
1、增强问题意识。坚持谋划工作、解决问题从调查研究开始。围绕度假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重大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以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果推动工作落实,集聚推动度假区新一轮发展的正能量。
2、注重实际效果。市县级领导干部来度假区调研,要紧紧围
绕调研主题,实事求是地回答考察内容,既要总结经验,更要解决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等问题。调研点现场要真实,不能改变原有的工作、生活秩序,不能为迎接调研装修布置,更不能弄虚作假。
3、改进工作方式。取消月例会,减少班子会召开次数,减少各科室内部全体会议,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4、控制陪同人员。市委书记、市长来度假区调研,度假区陪同的负责同志不超过5人。县委书记、县长来度假区调研,度假区陪同的负责同志不超过3人。其他市县级领导干部来度假区调研,陪同的度假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超过2人,管委会主任不陪同。不搞层层多人陪同。
5、简化接待程序。市县级领导干部来度假区调研期间,管委会主任一律不到辖区交界迎送,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摆放花草,不安排题词题字,不赠送纪念品或土特产,不安排接见合影,不安排宴请。特殊情况需要用餐的,一律在食堂用工作餐,并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不妄排车辆同行,不印制接待手册,不制作大型展板。
二、精简会议和文件简报
6、切实减少会议。坚持少开会,严格清理、切实减少各类会议,能不开的坚决不开,能合并的合并召开。严格会议审批程序,以党工委、管委会名义召开的全度假区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由办公室统筹安排。管委会各局室、各专业招商局、建投公司召开的会议和举行的重要活动,须经办公室审核后报批。实行“无会月”、“无会周”制度,每年4月为“无会月”,每月第一个完整周为“无会周”,除极特殊情况不安排全体性会议。
7、控制会议规模和时间。坚持开短会,适当增加小范围、小规模研究解决问题的专题会、协调会,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议。管委会、镇政府联合召开的会议,人数不超过20人,会期不超过半天。管委会召开的会议,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人数不超过15人,会期不超过半天。
8、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坚持开解决问题的会,注重会前协商,把工作沟通在会议召开之前,把问题解决在会议召开之前。会场要控制规模、简化形式,会场布置要因地制宜、精简节约。需要安排讨论的会议,要充分安排讨论时间,少谈工作成绩,多谈问题和意见,提高讨论深度。无特殊需要,每次会议只安排一位管委会领导作主题讲话。全度假区重要会议,领导干部讲话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般会议,领导干部讲话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个人发言控制在5分钟以内;现场汇报一律脱稿,能印发书面材料的不再进行发言。班子会每个议题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会议对着装不作统一要求。
9、严格控制会议经费。举办会议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禁提高会议用餐、住宿标准,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会议现场布置要简朴,文具要按需发放,一律不摆放花草、不制作背景板、不上香烟水果。
10、严格管委会领导干部活动审批和安排。未经主任批准,班子成员及各部门主要领导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讼坛等活动。
11、大力精简各类文件简报。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及上级机关已作出明确规定的,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一律不再制发文件。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主任在全度假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在会上正式印发或主要内容已公开播发,不再发文。涉及同一事项的工作部署、配套政策、责任分工等,应合并发文。各部门报送班子成员的简报只保留1种。各类参考资料也要减少。
12、严格按照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行文。未经本部门批准,各部门不得发布政策性、指示性公文。由部门发文或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的,不以管委会及其办公室名义发文。拟以管委会名义发文,应先报办公室审核,履行发文程序。
13、切实提高文件简报质量和时效。加强综合协调和审核把关,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范文件简报的报送程序和格式。报办公室审核的公文,起草部门主要领导同志和文秘人员要严格把关,并与相关部门协调一致,相关部门要及时反馈会签意见。文件要突出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简报要反映重要动态、举措、经验、问题以及意见建议,减少一般性工作情况汇报。严格控制篇幅,文件不超过1000字,简报资料不超过500字。加快机关信息化建设,推进文件和简报资料的网络传输,减少纸质文件和简报资料,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不得将发文、会议规格作为检查落实工作的标准。
三、规范出访和公务接待活动
14、合理安排出访。围绕党工委、管委会的中心工作和对外经贸合作、友好交流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管委会领导干部的出访活动。严格执行关于领导干部出访次数、时间、数量、随团人员数量的有关规定。
15、简化管委会领导干部出行迎送。领导干部出行一律按规定乘坐交通工具和安排食宿,不乘坐头等舱(座),不住套房,抵离机场、车站、码头时,只安排接送车辆,其他人员一律不前往迎送。
16、简化公务接待。严格执行中央、省委有关规定,公务接待要认真遵循节约、简化原则。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来度假区办理公务并由管委会主任出面接待的,由办公室办理,其余由各部门安排。减少接待程序,不制作接待手册和发放无关材料,不张贴欢迎标语,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地毯,不组织专场文娱活动和旅游观光活动。
17、控制接待标准。严禁超标准、超规格接待。住宿安排在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宾馆,不安排超规格套房,不添置豪华设施,不增配高档生活用品,不摆放香烟、鲜花、水果,不在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安排公务接待活动,不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贵重礼品、纪念品或土特产。用餐尽量安排自助餐,如安排宴请,不上高档菜肴和烟酒,选用地产食材与酒品。县直部门领导来度假区,遵循对口、对等接待原则,不搞一客多陪,减少陪餐人员。
四、改进宣传报道
18、简化度假区领导干部出席会议和活动的宣传报道。度假区领导干部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宣传。出席一般性会谈和活动不作宣传。度假区领导干部出席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要按照精简务实原则,压缩数量、字数和时长,一律不发侧记、特写、综述等。
19、精简度假区会议和活动的宣传报道。优化度假区领导干部会见活动的宣传报道。规范其他宣传报道。除管委会办公室批准的重大展览和文艺演出活动外,度假区领导干部参观展览及出席其他文艺活动,一律不作报道。
五、加强廉洁自律
20、管委会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遵守《廉政准则》,不准违反规定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贵重礼品和土特产等,不得借培训、学习、考察、会议和招商引资等名义用公款外出旅游,禁止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和参与各种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不准借婚丧喜庆事宜操办敛财和授意下属人员通知、邀请他人参加,不得参加下属婚宴喜庆事宜等,绝不允许配偶、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收受钱物、谋取不当利益。
21、度假区领导干部不得违反规定乘坐超标准小汽车和违反住房政策谋取不当利益,认真执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集体决策制度,不得插手招标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市场交易活动,严榕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坚决抵制买官卖官、跑官要官。
六、加强督促检查
22、管委会各局室、各专业招商局、建投公司要严格按照本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涵盖各部门的更加具体、更便于操作的贯彻落实办法,狠抓落实,确保抓出成效。
23、管委会各局室、各专业招商局、建投公司要严格执行本细则,每年年底对执行情况进行1次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分别报送管委会办公室。
24、管委会办公室要定期督促检查,每年底通报执行情况,并向班子会议作出汇报。对违反规定的要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5、本细则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26、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山大学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 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以优良的党风政风促进校风学风,保障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中办国办《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按照《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改进调查研究
1.完善校领导分工联系单位制度。校领导定期参加分工联系单位党政联席会议,指导分工联系单位领导班
子建设,加强与分工联系单位师生员工的沟通。
2.完善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调研和反馈机制。每年根据重点工作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定调研计划、明确调研主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基层、深入院系,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二、提升服务质量
3.畅通意见渠道。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院系教代会建设,进一步完善教代会代表提案办理和代表巡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申诉机制。推进落实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4.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机关作风,完善多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出台学校行政工作规范,提升行政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师生意识。完善多校区管理运行机制,简化和优化各类审批程序,切实解决师生跨校
区办事难的问题。
5.完善信访接待。坚持“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对重大信访案件实行校领导联系和督办机制。逐步探索建立
职能部门信访接待日制度。
三、精简会议活动
6.减少会议数量。各职能部门要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精简各类会议活动,克服形式主义和繁文缛节。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不开年年举办、内容重复的会。各职能部门召开本系统全校性会议,每学期不得超过1次,确有工作需要加开的会议,须事先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报备。7.控制会议规模。严格控制参会人数,各类会议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单位及人员参加,不安排与会议内容无关的各单位负责人陪会,一般不安排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同时参会。除各职能部门联衔举办会议外,一般不邀请其他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以职能部门名义召开的会议不得要求各二级单位和其他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一般工作会议原则上只请对口业务岗位负责人参加。需要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的会议一律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统筹安排。
8.提高会议实效。会议要事先充分准备,深入听取意见,科学安排议程,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压缩会期,全校性重要工作会议一般不超过一天半,全校性工作会议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校领导在全校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会议交流发言按需从严安排。减少会议拍照,一般不安排集
体合影。
9.严格把关邀请校领导出席会议活动。校领导出席会议活动由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协调安排。可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的会议不请分管校领导出席,可由分管校领导出席的会议不请主要校领导出席。不请校领导出席一般性庆典活动、学术会议,不请非分管校领导出席专项工作会议或活动,确有特殊情况,应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向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说明。
四、精简文件简报
10.减少文件简报。严格控制各类文件和简报(含内部工作交流刊物),没有实质工作指导和经验总结交流意义、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刊物)一律不发。凡是可通过内部网发送的公文,不再印发纸质公文。各单位确有需要制作内部交流简报(刊物),如无特殊原因,应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平台,不再印制纸质版。不得在短时间内要求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就同一问题重复报文。
11.提高文件简报质量。推行“短实新”文风,文件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搞“穿靴戴帽”,减少重要性、必要性等论述。简报要重点反映重要动态、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和
意见建议等内容,减少一般性工作罗列和汇报。
五、减轻基层负担
12.改进工作方式。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开展工作要加强统筹,给基层工作留出合理时间,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严格控制检查、达标、验收等活动,不得以职能部门名义开展评比表彰活动,确属工作需要的,各职能部门须于每年年初进行申报,经学校同意批准后实施。
六、加强出访管理
13.规范出访活动。学校严格执行出访计划审批制度。校领导要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校级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大外〔2012〕2号)。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出国(境)主要为执行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派出任务,根据工作需要尽量压缩在外停留时间,严禁擅自延长在外停留时间,不得变更出访路线或以任何理由绕道旅行。各单位严禁组织或参加无实质性内容的出国(境)考察,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总数不超过6人,不得故意分拆团组或组织“团外团”,不得以任何名义携带配偶及子女。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管理工作,以学者身份出国(境)进行个人学术交流活动应安排在学术假期进行,并不得使用学校行政事业经费。
七、改进新闻报道
14.改进校内媒体新闻报道。新闻宣传要进一步贴近师生,校园网、校报、中大电视台等校内新闻媒体要多宣传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多宣传基层单位的做法和经验,多宣传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典型事迹,协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校领导参加一般性工作调研和工作会议一般不作报道,确需报道的,篇幅一般不超过500字,不配照片。除涉及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外,校领导的新闻报道一般不放在《中山大学
报》第一版。
八、厉行勤俭节约
15.压缩办公经费。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公车管理有关规定,在不造成浪费的前提下逐步换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实行固定资产最低使用年限制度,严禁随意或超标配置办公设备和家具。公务接待一般在学校餐厅或相应标准校外餐厅安排工作餐,不用高档菜肴酒水;住宿一般安排在学校招待所或相应标准校外宾馆。
大力倡导绿色办公,建设节约型校园。16.降低会议成本。一般不得到校外召开工作会议,严禁到高档宾馆开会。不得提高会议用餐、住宿标准,严禁组织高消费娱乐、健身、旅游、宴请,严禁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或土特产等。工作会议会场布置要简朴得体,一律不摆放花草、不张贴悬挂横幅标语、不制作背景板、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插彩旗、不举办展览、不安排茶歇,不摆放水果和食品。工作会议除统一发放的文件、材料外,不得再发放各种参考材料、宣传材料、画册、文具等。学术活动除特殊情况外参照工作会议有关标准。学校重大会议、重要典礼仪式
力求庄重大方,也要注意节俭。
17.规范学校印刷品规格。学校内部各类会议或活动所用材料应内容精要,内页双面常规印刷,无明显标示作用的图片或图表不作彩色印刷,内页原则上使用80G以下的纸张,不使用铜板纸、哑粉纸或其他特种纸张,封面不作特殊装帧。学校重要庆典或活动的刊物应注重内涵、体现品味、实用大方、不求奢华,对刊物的设计与制作,各单位负责人应严格把关、控制成本与印量。邀请校内人员参加会议与活动的邀请函,应尽量通过内部网或电子邮件交流信息,不使用贺卡式邀请函。推广使用可循环多次使用的“校内专用信
封”。
九、加强检查落实
18.狠抓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认真执行本办法,党委组织部要把执行情况纳入干部管理和考核。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要加强审核,对于违反规定的开支不予报销。审计处要每年对各单位会议活动和公务接待等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
19.加强监督检查。各单位要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督促检查各单位落实本办法,有关情况每年年底向校党委常委会汇报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纪委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附属医院、后勤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 沈阳市地税局第一稽查局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工作作风转变。一是高度重视, 狠抓落实。局领导班子多次组织召开局务会、全局大会进行深入学习, 并结合实际, 确立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实施办法, 确保转变作风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二是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建立督查组, 强化监督, 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的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自觉性、坚定性。三是注重实干, 加强纪律约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精神。采取精简各类会议活动, 严格控制会议活动经费, 压缩会议数量和规模, 提倡开短会、讲短话, 以及对全局各项会议考勤采用扣分制, 并与全年绩效考核奖挂钩的方法, 严肃会风会纪;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禁止利用公款进行非公务性消费, 执行节假日封车、车辆钥匙统一上交保管等车辆管理规定, 严格执行休班值班制度, 提倡市内公出搭乘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电子化办公, 厉行勤俭节约。
第一稽查局以实际行动体现作风转变,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局精神上来, 努力形成党风廉、业务精、人心齐、干劲足的良好局面, 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平稳较快发展, 努力为沈阳地税事业取得新成就贡献力量。
(沈阳市地税局第一稽查局孙健供稿)
去年四季度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深化,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调整,果断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目前政策措施效应在逐渐显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宏观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势头日趋明显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市场信心回升,投资增速加快,内需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工业生产增速稳步回升,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加快增长。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比第二产业分别快34.7和8.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在国家鼓励政策的刺激下,汽车销售718.4万辆,同比增长23.4%。二是工业生产稳步增长。1—7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加快0.5和2.4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原材料工业生产恢复加快。在除中国外全球粗钢产量下降26%、发达国家下降34%的情况下,我国粗钢产量31731万吨,同比增长2.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392万吨,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半年减少0.8个百分点,7月当月增长2%,为今年以来首次增长。水泥产量8.78亿吨,同比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纺织、轻工行业依靠内需保持产销平稳增长,国内销售产值分别增长11.2%和13.1%,内销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3.1和3.5个百分点。三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降幅比1—2月减少14.4个百分点。13个主要工业行业中,7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个行业利润降幅缩小。其中,建材、医药、煤炭、烟草行业利润持续增长;纺织、轻工、电力行业利润由降转升;机械、石油石化、化工、冶金、有色、电子行业利润降幅均比1—2月有不同程度缩小。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回升。1—7月份,全国22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07亿元,同比虽下降17.3%,但降幅比1—6月份减少3.8个百分点。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4个行业利润增幅回升,4个行业由1—6月份的下降转为上升,9个行业降幅比1—6月份缩小。四是重要原材料价格逐步回升。5月、6月、7月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上涨1.4%、1.7%和2%。从主要品种看,7月份钢铁、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回升。7月末,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110.15点,比上月末回升8.17点。7月份,国内生产资料市场铜、铝平均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9%和3.3%,比年初上涨44.6%和13.8%。五是市场预期持续向好。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3%,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50%以上。其中,生产指数达到57.3%,新订单指数为55.5%,新出口订单指数达到52.1%。从业人员指数达到50.8%。六是财政货币政策有力支持着经济发展。1—7月财政支出33888亿元,同比增长23.5%,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支出大幅增长。货币信贷持续快速增长,1—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七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稳步推进。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9.4%提高到41.3%;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3.3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1.34%。“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目标提前一年半完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超过70%。铝工业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煤—电—铝—加工一体化产业模式不断发展。调整和振兴规划所提出的结构调整任务也全面起步。
从前一段时间的情况看,我们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并且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使经济企稳向好,成绩来之不易。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各地区、各部门的贯彻执行也是得力的。在这个过程中,煤电油气运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工作功不可没。
(二)煤电油气运需求稳步回升
今年以来,全国煤电油气运需求稳步回升,供需形势比较宽松,价格走势平稳,库存处于合理水平,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企稳回升。
煤炭供应保持总体宽松态势。煤炭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国原煤产量16.13亿吨,同比增长8.9%;全国铁路煤炭运量9.9亿吨,下降2.4%。煤炭消费量逐月恢复,库存保持合理水平。7月末,直供电厂存煤3164万吨,同比增长61.3%,平均可用17天左右。8月初,秦皇岛港5500大卡/千克山西优混煤平仓价约为570元/吨,比年初下降40元/吨左右。
发用电形势逐步好转。从发电看,1—7月全国发电量1978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7%,其中水电增长13.1%,火电下降3.5%。7月21日发电量达122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从用电看,1—7月全国用电量同比下降0.89%,降幅自3月份开始逐月收窄,6月当月实现了正增长,7月、8月增幅进一步扩大,1—8月累计有望扭转用电负增长的局面。用电结构中,前7个月第三产业、居民生活用电增加较多,合计拉动全社会用电增长2.3个百分点,6月份开始第二产业用电明显增加。今年电力迎峰度夏形势总体比较宽松,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成品油市场呈现供大于求态势。3月中旬后,成品油表观消费出现回升,过高的成品油库存逐渐下降,炼油生产负荷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1—7月,原油加工量2.08亿吨,同比增长2.8%;成品油产量1.27亿吨,增长5.7%。天然气产量491亿立方米,增长8.2%。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15亿吨,同比下降5.2%。成品油库存保持较高水平,7月底为1371万吨,同比增长33.5%。
港口吞吐量、公路货运量增速加快,铁路货运量首现增长。1—7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8亿吨,同比增长3.9%,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货物吞吐量和外贸吞吐量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公路货运量116.9亿吨,同比增长4.6%。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18.8亿吨,虽同比下降3.3%,但前6个月降幅逐月收窄,7月当月增长0.3%。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运行中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外需低迷的势头仍在持续。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5.6%,外需严重萎缩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下降17.5%、10.9%、10.8%和7.5%。冶金产品出口交货值持续大幅下降,7月份下降幅度高达76.2%;1—7月,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67.3%。此外,纺织品、钢材、铝材、轮胎等产品出口贸易摩擦还明显增加。二是工业持续增长尚存诸多制约因素。在现有的产能利用水平下,市场需求仍显不足,1—7月,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7.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2%。一些行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为困难。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0.8%;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增长29.1%;亏损面为23%,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39个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超过30%。三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去年年底粗钢产能已达6.6亿吨,目前在建的项目能力约5800万吨。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产能6.2亿吨。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等行业重复建设问题也比较严重。电解铝开工率一度只有65%左右,闲置产能近700万吨。我国传统产业虽然规模大,但竞争力不强,没有核心技术,效率低下的问题依旧突出,与此同时,风电设备等部分新兴产业也一哄而上,如果不加以引导,势必要重蹈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覆辙。四是部分产品过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1—7月,进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1354万吨,同比增长27.3%。与出口相抵后净进口粗钢186万吨,而去年同期为净出口粗钢2625万吨,相当于国内市场供应量增加了2811万吨。有色金属冶炼产品进口成倍增长,进口电解铜、铝分别达到207万吨和11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倍和14.8倍。五是影响煤电油气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随着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生产的逐步恢复,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可能出现变化。部分电煤合同尚未签定、一些地区发输电矛盾突出、国际油价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都将给煤电油气运供需形势带来影响。显然,如果再度出现每年3—4亿吨的煤炭需求增长、7000—8000万吨的钢铁生产增长,无论怎样配置资源也难以满足需要。六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一些落后产能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企业兼并重组特别是跨省、区、市兼并重组仍受到很多制约,节能减排工作在一些地方存在弱化倾向,污染环境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需要经济运行调节部门密切关注并及时调节或参与调控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一方面,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效果还在显现,必将带动后续投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多数行业生产将继续回升。同时贯彻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必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明显的促进。相对宽松的煤电油运供需状况,可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可靠的要素保障。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力度的加大,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更为有利。从工业运行走势看,未来几个月将继续保持总体向好的态势。另一方面,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影响回升的因素不仅存在,而且有些在局部还会扩大。特别是,外需仍持续低迷,制约内需扩大的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强。因此,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既要坚定经济企稳向好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到面临的困难,把问题想的更严峻一些,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全力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
二、当前经济运行调节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国经济运行调节系统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要切实做好一揽子计划的贯彻落实,把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把握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重点、方向、节奏和力度,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下一步经济运行调节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监测分析,夯实经济运行调节的工作基础
加强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为经济运行调节提供依据。各地经济运行调节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及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需状况的监测,把握宏观经济及本地区经济运行的走势,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运行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坚持并完善经济运行态势月度分析报告和经济运行监测月报、旬报、专报等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注重预测预警,注意研判先行指标的走势,特别是与经济运行调节密切相关的煤电油气运的运行指标,更是判断总体形势变化的重要依据。要深化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深入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当好参谋和助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
完善监测体系和机制,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和经济运行调节工作体系的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机制,强化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沟通和工作互动。要在年内建设完成 “全国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系统”一期工程,并尽快启动二期建设工作。该系统将建立起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各地经济运行调节部门、重点联系企业的信息交换和指挥调度平台,提高信息交换的时效性和运行调节的工作效率。各地经济运行调节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相应的监测系统。
(二)加强运行调节,保障煤电油气运稳定供应
煤电油气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当前,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满足实施一揽子计划对煤电油气运的需求。随着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煤炭、电力、石油消费和运输需求持续增加,“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也将使农村电力和成品油消费规模持续增长。因此,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和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都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着力解决影响供需平衡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障实施一揽子计划对煤电油气运的需求。一是稳定煤炭供应。加强煤炭产运需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监测工作,指导煤矿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搞好生产供应,确保用煤需求。加强与铁路、交通运输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运力。二是搞好电力运行调节。按照保障安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做好发电生产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推进替代发电。完善跨省区电能交易的机制和办法,促进电能资源合理配置;完善电力应急预案和有序用电方案,指导电力企业科学安排运行方式,提前做好电力迎峰度冬的各项准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组织好换发供电营业证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及早做好明年电力电量的平衡预测和组织实施工作。三是搞好成品油、天然气总量平衡和产运需衔接。密切跟踪成品油市场变化,加强总量平衡预测、运行调节和产销衔接,通过增加储备、调整生产和进出口结构、加强资源调运等措施,稳定市场供应。落实天然气利用政策,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用气结构,确保重点地区及居民生活、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用气需求。四是加强运输组织。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铁路、交通运输部门的沟通衔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对运力需求的变化,灵活安排运力,最大程度地满足运输需求。同时,东北、西北、西南等省区也要做好粮食、农副产品、恢复重建等重点物资运输。提前做好春运准备工作,科学安排,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确保春运工作高效有序。
同时,要积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提供要素保障。实施钢铁、汽车等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工业化进程和转变增长方式任务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十个规划都是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的规划。随着规划的实施,企业间兼并重组、区域间产业转移力度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将使煤电油气运的需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各级经济运行调节部门都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做好煤电油气运供应的基础保障,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在要素调节中的作用,将资源优先向国家鼓励发展、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和企业倾斜,并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迫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促进节能减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煤电油气运行业也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为确保煤电油气运长期稳定供应奠定良好基础。
(三)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实践中,应急物资保障已经成为经济运行调节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在应急管理方面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继续抓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结合抗灾救灾实际和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进一步调整完善规划内容,搞好规划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及早着手“十二五”期间应急相关规划的编制准备。二是抓紧完成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和职能,组织完成发展改革委综合应急预案及相关配套预案的修订工作,重点完善和强化应急机制,着重提高适用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快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设。根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组织好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等综合协调,搭建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做好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四是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拟订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应急物资目录和数据库研究;抓紧编制《应急物流规划》,完善应急物流体系,有效提高应急保障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五是积极做好防控甲型流感等相关应急保障工作。
(四)统筹安排,做好相关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煤炭储备工作。为增强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等应急状态下的煤炭保障能力,要尽快构建全国新型煤炭储备体系。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煤炭储备不足、国家和地方煤炭储备缺失的实际问题,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和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引导、带动和规范地方储备和企业储备。此项工作还需要有关地方经济运行调节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二是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需求侧管理,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当前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仍要继续落实好差别电价等政策措施,鼓励节约用能,抑制不合理需求,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继续完善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引导移峰填谷,提高电网和发电负荷率。三是做好物流综合协调工作。充分发挥物流综合协调机制作用,积极推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物流业运行监测,研究制定发展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继续做好物流统计、标准等基础性工作,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抓住供需矛盾缓和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影响煤电油气运长期稳定供应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参与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把握形势,增强共识。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管理体系、管理模式、服务内容、保障方式和宣传手段,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被各界认可的义乌模式。同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推进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管理队伍素质不强、出租房问题隐患突出、重点人群违法犯罪高发等问题,任务繁重,挑战当前。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浙江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等重要文件,系统规划和明确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目标任务,对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对于我市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相继领跑三十年,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战略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研判形势、增进共识,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二)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平对待、优化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六个基本目标:基本掌握全市流动人口信息,实现流动人口信息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基本建立惠及全体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流动人口在基本服务类和基本保障类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健全适应我市形势发展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各类突出性、重点性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基本遏制流动人口重点人群违法犯罪的高发势头,增强预防、控制隔阂打击重点人群违法犯罪能力;基本建立深莞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合作体系。
(三)完善体制,落实责任。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调整充实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适当增加相关部门货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严格实行镇(街道)党委、政府和村(社区)“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领导每季度应不少于1次听取专题汇报,分管领导每季度应至少组织1次成员单位协调会议或专题调研;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要尽快设立专职主任,村(社区)主任应兼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站长,治保主任或警务区负责人担任副站长。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理顺和细化成员单位职责和义务;要按评定只能部门工作配合及联动情况,并报送同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安排成员单位对口督导、帮扶相应镇(街道)和村(社区)。市考核部门要继续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镇(街道)党政班子及村(社区)工作实绩考核,并提高对镇(街道)考核分值比重;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考评,对成效显著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责任不落实的予以通报批评或严肃追究。
(四)加强督查,确保实效。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成督查组,对镇(街道)及村(社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抽查、调研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培育典型、总结经验;要定期开展民意测评,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人口座谈会,了解流动人口诉求;要发挥人大、政协、纪检、媒体、群众监督作用,广泛听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意见和建议。
二、夯实基础,巩固工作成效
(五)进一步强化信息采集管理。强化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更新、管理和维护,力争2011年底基本掌握全市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特征、性别构成、流动规律等各类信息。坚持按照统一采集、统一录入、逐步扩充的原则,对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公安部门共同进行首次采集,各部门根据需要碎基本信息进行完善和补充,改变流动人口信息多头、重复采集现状。坚持以房管人、人屋并联,对出租屋拉网式等级,逐人逐户落实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对于物业小区的出租房屋,市房管部门要加强房屋中介服务机构和物业管理机构的管理,将配合出租房屋和承租人信息等级作为房产中介服务机构或物业管理机构的重要服务工作,督促定期向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申报房屋租赁和承租人信息。坚持工厂企业自报和公安、人力资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联合上门采集想结合,加大工厂信息采集力度,并逐步扩展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范围,将“三小”场所、工棚、建筑工地等区域纳入采集。坚持信息质量核查,各单位要设立信息质量核查员审核信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按季度检查、抽查镇(街道)、村(社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管理情况,并以专报形式通报表扬或批评。
(六)进一步强化信息反馈。镇(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要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安排专人加强出租屋日常巡查,为巡查人员配备便携信息终端,及时发现涉及流动人口或出租屋的问题及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苗头性事件,以书面或网络形式反馈相应部门处理。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对于部门通报以及群众投诉的问题,受理部门要落实登记、专人跟踪和按规定办结,超出本部门职责范围的,要及时联系或将问题抄送其他部门协调解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推搪。对一般性问题隐患,相关部门受理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解决;对处理困难的,要及时向通报信息的部门或反映问题的群众做好解释。2011年底,通报至职能部门设计流动人口的咨询投诉或隐患信息,处理率要保持在90%以上。
(七)进一步强化重点管控。按照管控少数、服务多数原则,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管控,对重点人员实行专档专人跟踪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及时发现、防范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要及时排查化解流动人口中的矛盾纠纷,依托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健全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突出排查化解因欠薪、社保、工伤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引导流动人口以理性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对已形成规模的流动人口聚居区,镇(街道)公安政法部门要加强管理,严防出现非法地方势力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组织。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建立定期检查和专项整治制度,加大对问题隐患出租屋的整治力度,加强临时出租房的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出租屋视频监控技防建设,改善出租屋居住环境。力争至2010年底,设计出租屋的各类治安刑事案件以及消防、食品安全等问题事故明显减少;至2012年底,各类治安、刑事、消防安全事故减少50%以上,力保不发生因漏管、疏管造成的重大群死群伤事故。
(八)进一步强化备案登记及税费征管。严格落实出租房屋登记案,将用于经营小商铺、小娱乐场所、小作坊的出租屋纳入租赁等级备案,由市房管部门统一备案;对于进行出租却未备案、或未落实信息等级的房屋,房管部门要会同公安执法部门根据《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浙江省流动人口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加强税收征管,简化征税程序,地税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偷税、漏税行为,堵塞征管漏洞。2011年底,全市所有出租房屋应纳入列管范围,备案登记率达95%以上;出租屋欠税、偷税、漏税现象得到全面控制。
(九)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一是推进队伍规范化管理。适当增加市、镇(街道)两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队伍编制,2012年底前市、镇(街道)两级编制要增编10—20%;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借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编制,镇(街道)入编情况要及时报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备案;全面清理、收回被其他部门占用的编制,优先对工作时间长、成绩突出、埋头苦干的老实型干部纳入编制,2011年底前由市机编办牵头、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配合完成占编清理工作。要按照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着装、统一考评、统一待遇的标准,落实出租屋管理员收编管理。2011年底,出租屋管理员争取实现统一由镇(街道)财政支付工资福利,并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全市管理员稳定在5000人左右,离职流动率降低在5%以下,高中以上学历人员占80%以上,享受工资、补贴、年终奖等待遇,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每年2—3万元,并逐年有所提高。二是建立社工帮扶队伍。采取驻点和走访结合的形式,深入社区、学校、工厂企业和出租屋,为流动人口解决社会福利申请、家庭纠纷、子女教育、心理辅导、情感纠纷等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2010年完成首批5个镇(街道)社工试点工作;2011年逐步全市铺开。三十逐步开展社会协管队伍。增强二手房东、出租屋业主及流动人口代表的自管和自控能力,实行二手房东、流动人口代表培训上岗,将其培养成为服务管理协管人员。发挥“两新”党组织及团组织带头作用,鼓励和引导党团组织成员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在大型企业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兼职协管人员。积极建立流动人口志愿者队伍,2011年完善志愿者的招募、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热心公益的市民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十)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场所、信息采集、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培训、宣传发动等专项经费,优先保证人员经费以及为开展信息采集配备必需的数码相机、电脑、网络、档案室等。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部门还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作为经费保障的有效补充。
(十一)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队伍培训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定期培训、专题培训、定期考评等要求,探索日常考评末位淘汰机制,各级管理人员参与培训每年应不少于10课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责任倒查办法,对涉及流动人口的恶性侵权行为、行政不作为、恶性群体性事件以及出租屋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等实行责任倒查,倒查工作由同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实施,倒查结果要进行内部通报或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健全执法查处机制,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处罚,探讨简易执法程序,便于公安、消防、房屋、税务等部门依法惩处违法行为。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深莞惠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合作,通过定期会晤、信息互通、人员交流等方式促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建立与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鼓励民办非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通过提供知识、技术、资金、义工等形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十二)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各部门和镇(街道)要突出抓好政策法规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措施,推动政策法规进社区、进小区、进厂铺,进出租屋,提高群众守法意识;突出抓好媒体宣传,积极协调各类媒体及时报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要意义、主要措施以及流动人口权益维护、安全生产等各类只是,做到电视有影像、报纸有文章、广播有声音、网络有文字、手机有短信,力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家喻户晓;突出抓好主题宣传,围绕优化服务、共建共享开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主题活动,制作一批公益宣传片,每季度应不少于1个主题宣传活动;要突出抓好宣传设施建设,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区、车站、广场、集贸市场、人才市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公益广告、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横幅、标语、警醒标识等;突出抓好宣传互动,积极开通网络、短信、电话、信件等方式,畅通流动人口咨询投诉渠道。
三、优化服务,促进和谐共享
(十三)构建居住证公共服务体系。稳步落实《浙江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的流动人口享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逐步将对流动人口的其他公共服务纳入居住登记制度。规范居住证日常办理和应用,相关部门在制定本部门涉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规定或文件中,要将居住证持证人纳入公共服务对象,并将居住证作为流动人口申办各类公共服务项目的必要条件。稳步拓展居住证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居住证与流动人口金融服务卡功能融合,深入做好流动人口金融服务卡试点并稳步全市铺开,加快将交通服务、医疗服务、社区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整合应用,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样化服务。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选取试点镇(街道)开展拓展居住证服务内容及功能探索或试点工作;2012年,基本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向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
(十四)稳步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各镇(街道)、部门应因地制宜建设流动人口廉租房,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廉租房建设,对廉租房建设予以财政补助,或在土地供给、城建配套费等方面对廉租房建设给予优惠;完善廉租房租金指导和日常管理制度;引导企业集中承租居民现有出租房改建员工宿舍。各镇(街道)或村(社区)应适当将旧村旧居旧厂房改造成为流动人口集体宿舍,以合理价格提供流动人口租住。鼓励工厂企业和流动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允许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租住房,并在审批手续方面给予适当便利。
(十五)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公共就业服务。人力资源部门要健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网络,逐步探索建立基于手机网络的公共就业服务渠道,为流动人口便利提供求职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服务;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整顿,完善职业中介机构管理,严厉打击职业中介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布我市用工需求信息,帮助和支持企业实行定向招工,加强与流出地政府协作,做好劳务对接,破解招工难题;深入实施流动人口培训工程,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鼓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多渠道培养流动人口劳动者;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担的流动人口培训投入机制;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强迫超时、超强度劳动和违章作业、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落实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权益;严格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依法打击恶意拖欠、克扣工资行为;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推行就业登记制度。力争至2012年底,全市95%以上流动人口纳入劳动合同制度管理。
(十六)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服务。逐步完善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部门应定期监测,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为流动人口办理工伤保险和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继续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障体系,继续抓好工伤预防职业健康体检;优化医保待遇结构,引导参保人合理消费;探索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困难流动人口医疗救助基金,解决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问题;着力抓好全市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额,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作用,鼓励流动人口和用人单位投保流动人口补充养老、医疗等险种。
(十七)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服务。确保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全市义务教育总体规划及各级财政预算,全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于2012年底达15亿以上。积极贯彻落实《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完善流动人口申请入读公办学校的流程和条件,简化申办手续和证明材料。定期开展教育收费检查,不得违规向流动人口子女加收各类费用。大力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减少撤并现有公办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设立扶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奖励资金,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完善教育设施。扎实推进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合理引导、扶持和日常监管,尤其在办学规模、校舍、设备、师资、注册资金等方面严格把关,提升民办学校教育质量。2012年底,争取入读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达到15万人。
(十八)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各镇(街道)以及卫生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统筹组织,在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服务以及国家规定的同等优惠政策;稳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水平,大力开展社区义诊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着力做到小病不出社区,解决流动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计生部门应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建立计生协会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生育关怀和计生维权服务。(十九)深入推进流动人口法援服务。司法部门要放宽对流动人口申请法律援助的审查,不应对法律援助范围设有限制,尤其要简化程序,快速受理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援助,实现应援尽援。拓宽流动人口法律援助申请渠道,逐步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劳务市场、人才中心设立固定或流动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就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服务。司法和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建立司法啊、人力资源、公安、信访、法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部门相互协调的流动人口维权综合援助机制。要重视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
(二十)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困难救助体系建设。民政部门要协助各镇(街道)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逐步建立涵盖流动人口受灾救助、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助等内容的流动人口救助体系;利用福利院、救助站等公共设施或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流动人口应急救助,预防流动人口因陷入困境缺乏相应救助而引发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辅导,有条件的镇(街道)应设立流动人口心理咨询机构;拓展社会募捐渠道,发动和引导更多企业及群众募捐,共同做好慈善救助服务;落实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坚决打击组织、教唆、胁迫进行流浪乞讨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十一)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服务。各部门、镇(街道)要结合实际,做好流动党团员服务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参政议政平台,争取吸取更多优秀流动人口成为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大力提升流动人口文化服务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文化发展工作规划,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流动人口业余文化生活;继续组织开展“优秀流动人口”等各类优秀评选活动,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积极引入社会企业和资本,在各类领域和阶段推行有利于流动人口家居生活、消费娱乐、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特色服务,如商旅优惠、金融服务、专列返乡、综合服务小区、温暖关爱活动等,多渠道、全方位地优化服务。
四、创新措施,提升管理效能
(二十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由市政府统筹,各相关部门协助,加快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集流动人口、出租屋、人力资源市场、学龄儿童、流动育龄妇女、流动党员、积分管理等信息为一体的全市统一集中的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尽快推动公安、人力资源、教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共享应用;逐步建设和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力争通过网络、短信申办相关公共服务、申报统一房屋地址信息标准,即通过开展全市房屋地址编码工作,对房屋地址、结构、类型、用途等信息按统一标准编制;逐步统一流动人口信息数据编码标准,规范涉及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系统建设,防止多套标准和重复建设。加强流动人口信息跟踪、对比、研判和决策应用,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发布制度,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以及引导社会投资、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数据参考。2010年,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公安、消防、计生、人力资源以及流动党团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2011年底,基本实现成员单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2012年底,基本建立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二十三)探索积分制管理。各镇(街道)、部门要探索公共服务积分制办法,对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在义乌服务年限、技术职称等指标量化评分,根据积分高低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尤其要率先在流动人口申请入户、困难救助领域试点积分制。2010年,按照条件准入、总量控制、人才优先、依次轮候的基本原则,公安部门要会同发改、计生、社保、人力资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部门,研究流动人口入户义乌的户籍政策和评分标准,适当放宽入户义乌的条件,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和完善流动人口入户新型社区的流程及机制,力争入户义乌人数逐年递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民政、财政等部门要研究建立困难救助、生活资助申请方面的积分制办法。各镇(街道)和其他部门提供或规划各类公共服务,要优先实施积分制办法。
一、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对本科室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全面责任。
二、切实把综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综治工作,并坚持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三、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自觉接受所在地综治委对本系统综治工作的领导,积极完成所部署的综治工作任务。
四、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科室,将严格按照“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分别给予如下处理:
(一)整改通知。对检查有事故隐患的科室,发《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二)通报批评。对综治工作科室领导重视不够、防范不力,科室发生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经济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及基层基层工作不落实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三)黄牌警告。对科室发生集体或越级上访、“法轮功”练习者进京赴省去市上访闹事、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两次被盗及重大经济案件等责任事故的,给予黄牌警告和一定的经济处罚。
(四)一票否决。对科室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重大经济案件、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信息通报不达标(通报率不到95%,误差率大于5%)、影响较大的集体或越级上访的,给予一票否决。
(五)凡被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的科室及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具办人员,一律取消当年各种评优晋级资格,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综治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治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配备专门的综治工作人员和综治信息联络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室内部的普法宣传、安全生产、义务消防等专项组织。
(二)进一步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重要科室要安装报警器、安全门、配备消防器材,实行管理人员责任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巡逻检查制度。
(三)积极参与“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争创全市无刑事案件、无经济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和火灾事故,无民事纠纷激化、无职工违法犯罪的“五无单位”,严防扒窃案件、交通用具被盗案件、入室盗窃等刑事案件的发生,努力把本单位建成高标准的安全文明单位。
(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责任制,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的督促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本科室无安全生产事故、无火灾事故发生。
(五)深入细致地做好对“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落实承包责任制,确保本科室不发生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
(六)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妥善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重视解决好群众、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按照“人不出去、事要解决”的原则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严格控制赴京进省去市上访案件,严格控制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案件的发生。
(七)加强对单位内部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的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管理档案;加强对单位、职工出租房的管理,落实和完善有关规定,减少治安隐患。
(八)坚持经常性地对干部、职工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方面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干部、职工对法律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认真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落实预防职务犯罪领导责任,抓好经常性的监督、教育工作。
(九)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抓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的落实,切实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十)加强对综治工作责任书落实情况的检查,实行百分制考核:成绩在95分以上(含95分)的为先进单位;85分至94分(含85分)的为合格单位;75分至84分(含75分)的给予黄牌警告或挂黄牌;74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单位即一票否决单位。
阜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科室负责人签字
主要领导签字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精神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对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全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壮美雄奇的山水自然文化、颇具实力的现代文化以及深受海内外关注的宗教文化。多种文化资源聚集一域,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特别是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文化强”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普及,巩固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舆论宣传导向正确,凝聚起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合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深入,提高了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扩大了陕西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大,对外文化交流活跃,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相继组建,一批重点园区、基地和产业项目建成或开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文化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日益提升,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我省文化建设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亟待加强,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够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任务艰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急需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陕西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围绕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文化育民、富民、惠民、安民贯穿文化改革发展的始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陕西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到2020年,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建设的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国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新时期陕西人精神进一步弘扬;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居全国中上水平;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交流更加活跃,陕西文化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陕西文化走出去,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关中与陕南、陕北地区的文化建设,扩大区域联动,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突出面向基层农村和城市社区,着力缩小文化差距;统筹国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三、实施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
(一)核心价值引领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1.开展“信仰、信念、信心”系列宣传教育。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三信”宣传教育活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形势政策、国情省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及国防教育。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努力使这一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陕西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表现纳入吸收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对党组织的考核管理。
2.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到2020年建成一批全国和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县城(城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镇。
3.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创新形式,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及时推出善于学习、学用结合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风气。
(二)宣传舆论导向工程。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使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组织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典型新闻宣传。主动设置议题,理性引导舆论热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做到科学、理性、依法、建设性监督。制定陕西省新闻舆论监督管理办法。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应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健全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完善新闻阅评、报刊审读、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制度,推动各类媒体准确传播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2.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重点扶持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当代陕西杂志、西部网,发展壮大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等都市媒体。
3.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发展,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网站和思想理论网站、专业文化网站、青少年网站等特色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行业网站的建设性作用,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陕西特色、全国知名的网络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4.扩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制定并落实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规划,展示陕西“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形象。充分发挥中央和境外驻陕新闻机构的作用,延长宣传半径。组织好中央媒体、境外媒体陕西行活动。每年推出一批优秀的外宣图书、音像制品。积极推动省内主流媒体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对外宣传阵地。扩大文化“走出去”的规模和影响,推动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举办境外陕西文化周等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实施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商演、文物外展和影视剧、图书等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出口,做大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文化精品繁荣工程。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气派、陕西特色的精品力作,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推动陕西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快发展。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促进优秀社科成果转化。加大对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的扶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整合研究力量,建设中国西部(陕西)智库园等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
2.创作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正确的文化立场。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实施好“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精品图书出版等工程。结合关中、陕南、陕北区域文化特色,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动漫、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文化艺术精品。做大做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三秦书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陕西文物”、“陕西旅游演艺”、“陕西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
3.完善文化产品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坚持和完善作家艺术家基层挂职锻炼、深入生活采风、作家签约制度及重大文艺题材全国招标等制度。完善文化产品选题论证、资金投入、推介销售、监督管理、表彰奖励等工作机制。加大对文学艺术创作的扶持力度,设立陕西文学基金、陕西美术发展基金、陕西出版基金。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建立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经费稳定增长机制,2015年达到1000万元以上。
(四)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进一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全省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加强科学考古和公众考古,加大对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建设力度。建设秦始皇帝陵遗址、汉阳陵遗址、唐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延安红色革命大遗址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遗址公园。把关中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促进博物馆建设,建立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个性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对其中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实施“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振兴秦腔艺术,扶持汉剧、汉调桄桄、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等地方戏曲。积极发展剪纸、皮影、泥塑、刺绣、雕刻、农民画等特色艺术品种。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保护项目实施。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
3.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立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设立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布展、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扶持民间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自乐班、文学社团等群众性文化团体的发展。实施文化数字化上网工程。
(五)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优惠或免费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1.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农村舞台艺术繁荣、农村文化人才培训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把镇村文化站(室)、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实施陕西文化艺术中心、陕西秦腔博览馆、陕西文学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部国际图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设施改造和建设。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20年,全省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建成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村综合文化室、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设置率全面提升;固定和流动数字化公益电影放映在全省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有线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无线广播电视达到户户通。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2015年前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落实我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建立城乡共建、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市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建设。组织示范性、导向性、普及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对每年惠民演出达到一定场次的演出团体,实行“以奖代补”。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推进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办好陕西农林卫视频道、陕西农村广播频率和杨凌《农业科技报》。
(六)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年均增速2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过50亿的文化企业,实现3—5家文化企业上市。到2020年,建成若干个年营业收入过百亿的大型文化企业。
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娱演出、印刷包装、创意动漫、广告会展、民俗文化八大重点行业为主导,以一批大型产业集团为支撑,以中小文化企业为基础,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重点培育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艺术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版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积极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文艺演出院线、电影院线,推动中等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实施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中小城市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建立面向影院的电影发行服务体系。2012年前各市完成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2015年前各市、县建成1—2个有一定规模的演出场所,各县完成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办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定鼓励和支持区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2.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支持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陕西出版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陕西旅游集团、陕西体育产业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省内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组建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制定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实施《陕西省“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各类建设项目。把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各级政府对外招商引资工作。支持关中、陕南、陕北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突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西安建成全国文化产业中心城市。进一步支持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其他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重点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园区、周文化园区、秦文化园区、汉文化园区、唐文化园区、红色文化园区、秦岭绿色生态文化园区、浐灞生态文化园区、农耕文化园区、宗教文化园区等。加快建设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陕西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陕北红色文化演艺基地、陕西文物复仿制及艺术品基地、西部影视制作基地、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基地、陕西广播电视产业基地、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等。2015年前,各市要结合实际,策划建成1—2个具有集聚效应、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各市、县区也要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4.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完善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制定鼓励文化消费的办法,鼓励发展低成本、低价位、广参与的文化消费活动。
(七)文化改革创新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观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全面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制、上市,推进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直接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债券、银行授信等金融品种更多地用于文化企业。推动文化资源与要素适度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进西部网和非时政类报刊单位改革。按照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的要求,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工作职能和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文化事业单位在用人、财务、业务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专业人士、基层群众等参与管理。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市级电台、电视台合并,促进广播电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2.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重点抓好规划政策、标准规范制定。市、县(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重点抓好文化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管,面向基层群众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3.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发挥陕西科教优势,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八)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把陕西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
1.培育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实施陕西文化名家工程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不同文化门类的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大力加强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建立专业文化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培养、流动、任用、激励等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推进高校、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2.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全面落实我省《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充实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站)、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作力量。健全乡镇宣传文化工作机构,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专职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配齐村、社区专(兼)职宣传文化干事,参照村(社区)“两委会”干部标准落实工资待遇。健全市、县(区)文联等机构。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制度。把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纳入《陕西基层人才振兴规划》。完善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培训体系,每三年轮训一遍。定期表彰优秀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德艺双馨,强化社会责任,大力弘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良好风尚,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习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化宣传文化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建立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基层制度,深化新闻宣传、社科理论、文艺出版等系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继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健全新闻采编岗位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新闻行风社会监督和道德评议制度。
四、完善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每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各级宣传文化工作经费逐年增加。
2.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抓紧制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若干配套政策》。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关政策,制定更加优惠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招商引资、土地使用、财税支持、人才引进等综合性配套政策。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用地必须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保证项目用地指标落实。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完善和落实各项财税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落实捐赠机构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联贷联保、第三方担保等工作机制,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落实、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退税政策。落实鼓励文化产业研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技术创新。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财政安排的原有正常事业费进入基数继续拨付,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文化企业支持政策,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平等支持。
3.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清理、修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执法检查,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五、加强党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宣传文化领域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好配强宣传文化部门各级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把握文化阵地正确导向。各市、县(区)委和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长由同级党委常委(工委委员)兼任。党委宣传部门参与同级党委管理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和管理。制定、完善国有文化企业领导干部管理办法。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干部培训教育基地教学体系。完善落实对国有文化企业综合评估考核的具体办法。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树立和增强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发挥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在有一定规模、经营相对稳定的非公文化企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文化建设。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文化战线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作协、社科联、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以及行业文化等建设水平。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风气。建立完善督查落实机制。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制定文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建立省级领导联系重大文化项目制度,督办建设进展,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问题。省上成立由党政“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文化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负责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市也要参照建立相应机构和机制,落实人员编制和职能,推动工作开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 (局) , 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2]1号, 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 对2012年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提出了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对完善林业政策、增加林业投入、全面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 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深刻领会, 深入研究,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好林业重点工程政策措施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 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 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认真落实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 抓紧编制上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省级实施方案, 指导编制好县 (局) 级实施方案。。
落实好森林管护、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后备资源培育任务, 完善林区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水平。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为做好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处理、提高工程建设补助标准提供坚实的基础。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 加快推进剥离森工企业办社会职能, 妥善解决重点国有林区两级管理费问题
(二) 认真组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各项建设项目, 加强补植补造, 加快发展林业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作用。
继续做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 加快退耕地林权证核发, 加强工程效益监测。认真落实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荒山荒地造林任务, 有关重点地区要做好退耕地造林的准备工作。
(三) 及时下达营造林生产和投资计划, 大力推进三北、沿海、长江、太行山、珠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
建设任务安排要进一步突出重点, 优化布局, 搞好与面上造林任务的衔接。要协调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创新工程建设机制, 鼓励、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参与重点工程建设。
(四) 进一步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资金, 制订试点方案, 尽快启动并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加快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 认真总结一期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巩固一期建设成果。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林业在石漠化治理中的突出作用, 注重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做好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的相关准备工作。创新防沙治沙机制, 研究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的相关政策措施, 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二、落实好林业财政补贴政策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强林惠林富民的政策密集出台, 林业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 要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 新增补贴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 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 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协调, 着力完善林业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增加林业投入。
(一) 继续做好中央财政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试点工作, 编制好试点方案, 及时分解落实任务与资金。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确保试点成功。对试点任务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验收,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 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实施补贴政策打下坚实基础。
(二) 探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进一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 探索拓宽补偿基金来源渠道。
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 积极研究政府赎买或与国有林进行置换的政策。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落实资金投入, 支持发展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
(三) 落实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林机具购置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 补助对象涵盖了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中包括了种子采摘机、采种升降机、采种工具、球果脱粒机、种子清洗机、种子去翅机、种子冷藏机、原盘整地机、深耕犁、液压翻转犁、树木移栽机、修枝剪 (锯) 、自动立式整枝机、树木修剪机、割灌机、灭虫布撤器及灭虫药包、性诱剂诱捕器、有害生物防控专用车 (含喷药车、监测车) 等18种林机具, 补贴对象覆盖了农牧民、国有林场职工和林业生产经营组织等。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 协调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机具补助资金。
三、落实好林业金融扶持政策
金融资本大规模向林业流动, 是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条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增加贷款贴息规模;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银行、保险等方面的协调, 落实好金融扶持政策。
(一) 加快制订《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打通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
积极引导银行参与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设立林业中长期、低息贷款。大力推行农民森林资产登记及林权信息化管理, 逐步实现林权抵押贷款免评估、快捷化, 方便农民群众, 降低贷款成本, 提高贷款效率。研究林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相关办法, 促进林业科技专利技术转化运用。
(二) 加大林业贷款贴息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强《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政策宣传, 让林业经营主体知悉和享受到相关政策。组织做好贴息贷款落实工作, 对林权抵押贷款、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木本油料林、工业原料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积极落实贴息资金。
(三) 切实做好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2012年中央财政森林保险补贴区域将扩大至全国, 各地可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开展, 在符合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工作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将按规定给予保费补贴支持。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省区市, 可协调省级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森林保险实施方案, 抓紧向财政部和我局申报。已经开展试点的省区, 要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完善保险机制, 提高保险保障水平。要加强政策宣传, 让农民深入了解森林保险政策和参保的好处, 不断扩大森林保险面积, 推动森林保险健康顺利进行。
四、落实好林业科技投入和扶持政策
提升林业功能, 增加产品供给, 关键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 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所提高;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基层林业服务机构建设。这些重大政策都涵盖了林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 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扶持力度。
(一) 争取各级财政进一步增加林业科技投入。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生态站网、质检机构、新品种测试基地、生物遗传资源保存库、知识产权信息和预警体系等科技条件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增加运行经费。增加林业科技财政投入, 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加快林业标准化、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广运用。运用市场投融资机制, 广泛吸引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 逐步形成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体系。
(二) 加强林业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
加强林业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 开展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的研究, 引导林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林木良种繁育、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林业生物医药、林业信息化、林业新材料、碳汇、木本粮油、野生动植物繁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认真遴选、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充分发挥项目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林业收入、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 健全林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
加强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乡镇林业工作站的建设和经费保障, 切实将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改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条件, 加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科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 积极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从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重点加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推广示范林等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能力。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重大作用, 主动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扩大推广面和实施成效。
(四) 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林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加强林业标准制修订和实施, 重点开展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营、湿地保护、荒漠化监测、林产加工与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探索不同区域标准化示范有效模式。
五、落实好林业改革扶持政策
改革是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扎实推进林业改革。
(一)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尚未完成改革任务的地方要加快推进, 确保如期实现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目标。已经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地方要认真开展“回头看”, 切实落实农民家庭林地承包政策, 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继续探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全面落实强林惠林富民的各项补贴政策, 切实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 规范林权交易, 加快林权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广林权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强林权档案管理和纠纷调处, 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二) 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试点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 细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措施, 认真测算改革成本, 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抓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2010-2020年) 》的重大机遇, 积极研究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
六、落实好林业产业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是兴林富民、壮大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业产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落实好林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等林业特色产业。
2011年中央财政整合和统筹财政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统筹整合了林木良种、造林、科技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水土保持、林业贷款贴息等财政资金42亿元。2012年, 中央财政将继续整合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各有关省区林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争取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中央财政年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已达90亿元, 支持范围涵盖了林业产业,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准备好项目, 主动向财政部门申报, 争取扩大用于林业产业的份额。同时, 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设立林下经济开发、木本油料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 落实林业小型微型企业税费等扶持政策。
加强政策宣传和协调, 使林业小型微型企业享受到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林场和家庭林场实行税费扶持政策, 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协调, 积极争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林场和家庭林场, 比照实行小型微型企业有关税费扶持政策。
(三) 落实好林业初加工产品免征所得税、林业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已经明确, 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已由过去的一年一申请改为长期执行, 退税比例为80%。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 积极协调, 切实把这项政策落实到位。
七、落实好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政策
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改善林区民生、提升林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省级发展改革、水利、能源电力、交通、广电等部门协调, 切实将林区 (场) 饮水、电网改造、道路、广播电视等纳入相关规划和年度建设投资计划, 积极争取增加林业投资份额。
(一) 加快改善林区饮水条件。
林区饮水安全已纳入待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2011-2015年) 》,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跟踪落实林业投资。
(二) 加快国有林区 (场) 电网改造。
国有林区 (场) 电网改造作为农村电网改造重点任务, 正在编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十二五”规划, 河北、山西、内蒙古、广西以及内蒙古森工集团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1年投资计划中落实中央投资1.4亿元, 其他省区林业主管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 加大投资争取力度。
(三) 加强林区道路建设。
林区道路中的部分林区外联公路和林区中有村镇节点的道路已纳入《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011年全国23个省区已落实中央投资 (车辆购置税) 11.7亿元。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争取扩大林区道路年度投资规模。
(四) 扩大林区广播电视覆盖面。
国有林区 (场) 尚未通广播电视网络的48.8万户职工家庭, 已全部纳入《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其中处于盲区、需要采用卫星直播方式的8万户, 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每户补助120元;其余40.8万户,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6]79号) 要求, 所需资金由省、市两级政府负责解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发展改革、广电部门协调, 将政策落实到户。
(五) 加快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 国家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配套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了专项投资, 2012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近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2]12号) , 对符合条件的国有林区企业棚户区改造资金补助支出,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管好用好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落实好林业棚户区 (危旧房) 改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八、落实好林业扶贫开发政策
林业在扶贫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按照《纲要》, 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 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 把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新一轮扶贫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一) 组织编制林业扶贫规划。
我局2012年将组织编制全国林业扶贫规划和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 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配合。贫困地区林业主管部门要配合当地发展改革部门编制好相关扶贫规划, 争取在扶贫规划中充分体现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规划和当地林业的优势和特色, 组织好林业扶贫项目, 争取林业投资, 并积极争取扶贫开发资金用于林业建设。
(二) 加快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
以林业重点工程和现有财政补贴政策为依托, 加大对贫困地区造林绿化、林业特色产业、自然保护区内居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投入力度, 加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林产业、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在兴林中脱贫、在兴林中富民。
(三) 加快国有贫困林场脱贫致富步伐。
要将国有贫困林场纳入地方扶贫范围,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国有贫困林场的投入。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 改善贫困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支持发展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项目, 增强贫困林场和职工自我发展能力。
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本通知转发到各地 (市) 、县林业部门。
高中物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五节《力的合成》一节课,新旧课本中有了很大变化,新教材中把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由验证型实验转变为探究型实验,并且直接安排在课文当中,课件编者从教材的编写上就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本人对这节课做了一些调整,安排为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一简单应用.重点是让学生自主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设计思路如下: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从实际事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第二环节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三环节是定则的简单应用与课堂总结.下面结合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谈几点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做法.
1 问题引领,激发思考,落实学生思维的主体性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让两名同学上讲台共同抬起一桶水(课前准备好的),后只由老师一人提起这桶水.师问:两同学对桶的力F1、F2和老师对桶的力F是什么关系?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随后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在第二环节,学生实验探究之前,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课件展示),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探究的课题:如果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互成角度,如何求它们的合力?学生就会初步进行猜测与思考——有的学生说是代数和,有的学生说不是,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几分钟后,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思路,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我以问题的形式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由老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同时重点安排了以下教学任务:(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等效替代,如何保证用两只弹簧秤作用在橡皮条上的效果和一只弹簧秤作用在橡皮条上的效果相同,这是做成功此实验的关键之一,所以我花了较长的时间来引导学生体验;(二)演示操作: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把分力F1、F2、合力F的方向画在黑板上或白纸上,这是做成功此实验的另一关键,所以我也花了一些时间来引导学生体会具体做法;(三)让两名学生记录弹簧秤读数,留一名学生继续完成实验——做出分力F1、F2、合力F的图示.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完成,设计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落实了思维的主体性.
2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落实学生行为的主体性
在环节二中,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当老师发现这些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或代替学生去完成,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再次提出或自言自语说出这样做的坏处,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思考,在一次经历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同伴交流讨论,最终自己改正错误,顺利完成实验.
同时让其他学生分组做实验,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并用幻灯片把实验中要完成的四项任务展示出来,在学生实验过程一直保留,使学生能朝正确的方向进行猜想和操作,为实验探究铺下第三个台阶.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是高考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导实验方案的设计,慢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能顺利解答高考实验题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真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行为的主体性.
3 分析论证,发挥学生总结规律的主体性
当学生完成实验,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F1、F2、F时,请同学们分析F、F1、F2是什么关系?显然这时,学生们发现F不等于F1、F2,也就否定了开始的猜想.这时,我们可以模拟科学家当年得出这一法则所做的尝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当发现学生无从下手时,再提出新的提示:几何中要做辅助线,请同学们尝试着连辅助线——尝试把F1、F2的箭头和F的箭头连起来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连成了一个四边形,个别同学的四边形接近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再去做大量的实验,看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做法充分发挥学生总结规律时的主体性,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的科学素养.
4 遇到困难,降阶设问,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老师提出的问题或给定的任务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解决.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老师降低难度,再次设问,经过老师不断降阶提问,直到让全体同学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是教学的主要要求.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根据老师的提问,自主探究,突破自己的思维障碍,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
5 例题导学,课堂梳理,落实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后,通过学生自学例题,体会定则的简单应用,并安排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识记五步骤,即用五个字来概括:一选;二作;三量;四算;五度.同时让学生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回味所学知识和方法,落实学生解决问题,概括归纳总结的主体性.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推荐阅读: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12-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践行以人为本06-10
为认真贯彻落实组织部10-29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1-18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06-03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细则11-22
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情况汇报11-03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法治政府05-25
贯彻落实精神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