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概论读后感(精选6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语言(的性质),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为日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学、从事语言教学实践和语言学研究打下扎实基础。本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抽象,所以,考生最好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学习提高语言读写能力的课程,如高级英语、泛读
(三)、写作等,这样可以减少语言障碍,有利于学好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本书共分四编,计十三章。第一编(一至二章)介绍了语言和语言学;第二编(三至八章)介绍了语言学的主要分支 — 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第三编(九至十二章)为跨学科领域与应用 — 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第四编(十三章)介绍了现代语言学流派。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英语语言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的分支和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2、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3、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
4、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含盖范围很广,既涉及语言系统内部的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又涉及许多交叉学科,如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用学(包括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以及本教程未涉及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等。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甚至会涉及到哲学、逻辑学等领域。
在自考课程中,词汇学与语言学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来源于语言学。高级英语、泛读
(三)、写作、翻译等课程则是学好语言学的基础。文学与语言学并非对立的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日后无论从事语言学还是文学研究,这两个领域都必须同时涉猎。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语言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了语言的定义、性质和功能。
(二)学习要求
了解语言的定义、性质和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语言的功能;
2、掌握:语言的定义和性质。
第二章
语言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研究的科学程序、语言学的分支和几组重要的区别性概念。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语言学研究的科学程序,深刻理解并掌握语言学的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语言与言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共时与历时、言语与书面语、语言行为潜势与实际语言行为、横组合与纵聚合、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等区别性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掌握: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研究的科学程序,语言学的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2、熟练掌握:语言与言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共时与历时、言语与书面语、语言行为潜势与实际语言行为、横组合与纵聚合、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等区别性概念。
第三章
语音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语音学及其分支的定义、发音器官的名称和位置、英语辅音和元音的描述与分类、协同发音与国际语音表以及语音特征。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语音学及其分支的定义、发音器官的名称和位置、英语辅音和元音的描述与分类、协同发音与国际语音表以及语音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发音器官的名称和位置、协同发音与国际语音表。
2、掌握:语音学及其分支的定义。
3、熟练掌握:英语辅音和元音的描述与分类以及语音特征。
第四章
音位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区别、音位学的重要概念(音位、音子、音位变体、最小对立体、分布类型等)、鉴别音位的原则、区别性特征、音位规则、超切分特征、严式音标和宽式音标等。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区别、音位学的重要概念(音位、音子、音位变体、最小对立体、分布类型等)、鉴别音位的原则、区别性特征、音位规则、超切分特征、严式音标和宽式音标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语音学和音位学的区别。
2、掌握:鉴别音位的原则、区别性特征、音位规则、超切分特征、严式音标和宽式音标等。
3、熟练掌握:音位学的重要概念(音位、音子、音位变体、最小对立体、分布类型等)。
第五章
形态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形态学的研究范围、语素的定义、几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包括词根、词缀、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之间,前缀、后缀和中缀之间,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之间,词根、词干和词基之间,语素、语子和语素变体之间,空语子和零语子之间)、直接成分分析、以及构词法。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形态学的研究范围、语素的定义、几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包括词根、词缀、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之间,前缀、后缀和中缀之间,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之间,词根、词干和词基之间,语素、语子和语素变体之间,空语子和零语子之间)、直接成分分析、以及构词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形态学的研究范围。
2、掌握:语素的定义以及几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区别(包括词根、词缀、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之间,前缀、后缀和中缀之间,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之间,词根、词干和词基之间,语素、语子和语素变体之间,空语子和零语子之间)。
3、熟练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方法以及构词法。
第六章
句法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句法学的定义、语法与词法和句法之间的联系、三种句法关系(横组合关系、纵聚合关系、等级关系)、分析句法关系的几种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标记法直接成分分析、短语标记法、方括标记法)、成分关系与依存关系的区别、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生成句子深层结构的短语结构规则、将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的转化规则、以及结构歧义现象。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句法学的定义、语法与词法和句法之间的联系、三种句法关系(横组合关系、纵聚合关系、等级关系)、分析句法关系的几种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标记法直接成分分析、短语标记法、方括标记法)、成分关系与依存关系的区别、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生成句子深层结构的短语结构规则、将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的转化规则、以及结构歧义现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句法学的定义、成分关系与依存关系的区别、以及结构歧义现象。
2、熟练掌握:语法与词法和句法之间的联系、三种句法关系(横组合关系、纵聚合关系、等级关系)、分析句法关系的几种方法(直接成分分析、标记法直接成分分析、短语标记法、方括标记法)、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生成句子深层结构的短语结构规则、以及将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结构的转化规则。
第七章
语义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语义学的定义、语义学的分支、有关意义的理论、语义学的一些重要概念(reference, denotation, referent, sense, extension, intension, concept)、意义的类型、意义的要素、成分分析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关系、决定句子意义的基本因素、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述位结构理论。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语义学的定义、语义学的分支、有关意义的理论、语义学的一些重要概念(reference, denotation, referent, sense, extension, intension, concept)、意义的类型、意义的要素、成分分析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关系、决定句子意义的基本因素、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述位结构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语义学的定义、语义学的分支、有关意义的理论、语义学的一些重要概念(reference, denotation, referent, sense, extension, intension, concept)以及述位结构理论。
2、掌握:意义的类型、意义的要素、成分分析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关系、决定句子意义的基本因素。
(第八章 —— 第十二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
第十三章
现代语言学流派
(一)课程内容
本章重点介绍了索绪尔与现代语言学的关系、欧洲结构主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伦敦学派、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等。
(二)学习要求 了解并掌握现代语言学影响较大的重要流派:索绪尔与现代语言学的关系、欧洲结构主义(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法、伦敦学派、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各个语言学流派的特点。
2、掌握:每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林归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应考者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重点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英语语言学概论》,王永祥、支永碧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理论课程,综合性强、专业术语和概念多、内容丰富而抽象、理解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问答题、应用题等类型(见附录题型示例)。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I.Fill in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appropriate words and expressions.For example: Deep structures are generated by ______ rules, and surface structures are derived from their deep structures by ______ rules.答案:phrase structure … transformational
II.Choose the right answer that fits each blank in the sentences from the four choices given.Write the letter marking the answer in the brackets.For example: The sound [h] is ________.()A.a voiceless glottal fricative B.a voiceless dental plosive C.a voiced alveolar plosive
D.a voiced velar fricative 答案:A
III.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For example: How does a surface structure differ from a deep structure? 答案:A surface structure corresponds most closely to the linear arrangement of words as they are pronounced;a deep structure corresponds most closely to the meaningful grouping of words.A surface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concrete, but a deep structure is abstract.A surface structure gives the form of a sentence as it is used in communication, but a deep structure gives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A surface structure is pronounceable, but a deep structure is not pronounceable.IV.Practical work.For example: Draw the deep structure phrase marker fo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nd then apply necessary transformational rules to transform the deep structure into the surface structure:
Has the car been repaired?
2013年10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学术发展研讨会”就我国英语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专题讨论中,诸多专家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并达成共识即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专业知识理论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共同规律的分析能力,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同时对于其他语言学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然而,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大都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等传统课堂教学上,基本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早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研究性教学为改善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状况,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性教学理念及内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实践可追溯到19世纪初德国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历经近二百年的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核心理念和基本品格。西方大学从本科阶段就对多学科开展研究性教学,并形成了成熟的实践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如研讨课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案例模式、科研模式等。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重点大学提出研究性教学概念,并对研究性教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改革。
关于研究性教学,目前还没有被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方式展开,采用问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式,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对“问题”的分析、对“方案”的构建和对“求解”研究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
虽然对研究性教学的定义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打破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学生作为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研究的学习,进行相关独立研究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与研究,逐步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理论的基础或前提下,才能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前期或同期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开展研究性教学,但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过大,以防止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过于零散与杂乱,缺乏系统性。研究性教学围绕课程建设而展开,基于各年级开设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这是研究性教学深入、持久、全面开展的关键。
因此,本文讨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讲授这种传统课堂,对传统课堂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也是从传统课堂模式转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一个过渡。“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与研究实际组成不同的专业团队和工作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在理论教学课堂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研究性实践活动和项目,并在相关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实践学习。
三、“语言学概论”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语言学概论”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构建立足于我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对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听课习惯、学习态度等自主性学习状况,语言学课程学习状况等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缺乏积极主动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认为语言学课程术语多,抽象难懂,课上清楚,课下糊涂,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语言学,学习语言学有什么用处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本校该课程课时有限,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受到一定限制的状况,本文作者尝试探索该课程课堂教学外的另一个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活动环节。它不孤立于课堂教学,而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并且与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测试评估环节共同构成“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换言之,本文探讨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包含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课程测试与评估三大环节。每一环节的设置都遵循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这一原则。
(一)课堂理论教学
语言学理论的讲授可与其他先修课程或同期课程中相关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浅出,使学生对某一语言现象或知识点的认识得到升华。如语音学和音系学内容可以与语音课、口语课、听力课等以听说为主要活动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以听为语言输入和说为语言输出的学习和练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使学生对平常听说练习中一些常见、典型语音现象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有效指导后期听说学习。具体做法:课堂上选取一定数量的典型的单词、短语及句子以及一些听力材料,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语调、同化等语音现象和特征,通过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听取和分析,总结出各自的规则。如以sign,design,paradigm;climb,tomb,tomb;knock,know,knowledge;memory,mystery,Barbara,vigorous,general这些词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语音现象(deletion of sound),并总结出各自的规则(deletion rules)。
又如以more expensive clothes为例(这个结构从句法上看是具有歧义的),让学生尝试从语音学角度体会不同读法所传递的不同含义,并辨析其中的歧义:一个是more/expensive clothes,另一个是more expensive/clothes。通过类似的练习,使学生意识到语调不同,同一句子或结构传递的概念及情感意义就不同,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及思辨能力。
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包含“Come on”这个祈使句的影视片段,揣摩这个句子在不同情景中,有何种语调,表达何种意义、情绪和态度。使课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言语活动分析中得到验证,巩固和深化。
(二)课外实践教学
1.语言学课程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
基于课堂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建设该课程素材库。具体做法,任课教师每讲完一章内容,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负责不同小节或知识点,通过书籍或网络搜集整理相关资源,以文字、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与形式丰富、延伸与拓展课堂内容,共同完成该部分素材库的建设。组织素材的过程是梳理课堂内容的过程,也是巩固、深化和拓展课堂内容的过程。
2.语言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
语言学理论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深化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完语言学概论每一章内容后,从自己学习的其他课程中选取相关语言素材作为研究对象,做到用所学过的语言学理论或知识来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其中的语言现象,使语言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3.语言学课程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我院从2013年起每学期都开展针对英语专业同学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丰富如听写、书法、配音比赛、写作、翻译等,一定程度上督促和鼓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但为了改善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状况,除了听说读写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开展一些更专业性,能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语言学知识竞赛,语言学工作坊,语言学课题研究这些活动,从易到难,从基础理论到实践研究逐渐深入,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思辨以及创新能力。
4.语言学课程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及答辩情况的角度来看“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在培养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2]。而我院近三年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语言学相关的论文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其中13届学生毕业论文中语言学相关论文有12篇,14届有9篇,15届有8篇,所占比例均为4.6%;这表明语言学课堂上缺乏相关科学研究的介绍与指导,学生科研意识培养不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语言学课程前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也可以与后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结合起来,任课教师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定的学术论文,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分析等,为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鼓励学生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他人的研究方法与切入点,挖掘自己的兴趣点,设计选题和撰写毕业论文。
(三)课程测试与评估
过去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主要依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即一次考试形式定性的评价。这种考核手段更大程度上测试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学生只需考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基本就可以通过考试,并不能真正地督促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语言学课程。随着上述语言学课程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具体活动和项目的设置,语言学课程的考核手段和成绩评定也应多样化。语言学课程考核应把课堂表现、课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评估与期末考试综合起来评价。因此,学生的最终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20%)、实践活动(40%)和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除了出勤状况外,主要来自学生课堂参与讨论、课堂测试、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测试(章节测试)是在学完一章内容后,主要通过、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和简答等题目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下作业主要布置一些思考题、分析题等题目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对语言现象是综合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实践活动成绩是对学生参与课外各项实践活动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综合性评价(多项成绩的平均分)。而期末考试的内容基于课堂测试、课下作业和实践活动内容,使期末考试与平时学练联系起来,对平时学练的一个总结。
这种测试与评估设计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一个结合,注重考评的层次性、综合性、过程性和人文性[3]。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一考(期末考试)论成败的观念,并可以督促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并行的做法,对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就课堂理论讲授、课外实践教学和课程测试与评估三方面初步提出了构建“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计划在今后课程中逐步实践上述方法与策略,进而开展实证研究,考察其教学效果,调查学生是否适应研究性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针对新问题,继续开展研究,逐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凤生.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06):44-48.
[2]刘丰.“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0(06):83-84.
[3]陈泽源,曾小荣.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综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02):97-100.
[4]何春燕.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2):127-131.
[5]孙洁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192-194.
[6]曾小荣,陈泽源,向征.国外研究型教学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79-182.
[7]苏丽琴.研究型教学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2(07):123-125.
[8]李彦.研究型教学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9):130-131.
[9]李陆萍.研究性教学视域下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50-153.
[10]庞云玲.英语专业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以《英语语言学概论》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4(09):136-138.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
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14.“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 [i,u]
B. [e,o]
C. [A,y]
D. [æ,a] [ ]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上的主要差别是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是
A.他申请去北京进修
B.你去请他比较好 C.他取下了挂在墙上的地图 D.他害怕老师批评他
16.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
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
17.1956年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这属于
A.正字法改革
B.字符类型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D.字符类型和文字类型改革 [
18.汉语中的“基因”来自英语的gene,从该词产生的方式看,“基因”属于
A.纯粹音译词
B.音译兼意译词 C.意译词
D.仿译词
19.从语言的发展演变来看,语汇系统中最不易发生变化的是
A.通用语汇
B.常用语汇
C.基本语汇
D.专用语汇
20.关于社会方言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方言大多是在语言的相互接触中形成的 B.社会方言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 C.一种语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D.一种方言的内部有可能形成社会方言 [ ]
21.关于共同语的形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意味着方言分歧已经消失
B.并不意味着方言分歧将会扩大 C.并不意味着方言最终将被取代
D.并不意味着语言已经实现统一
22.关于语言规范化的推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由权威机构提出具体的规范意见 B.主要由权威机构强制推行
C.主要通过教育机构、大众传媒等渠道向社会推行 D.主要是一个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23.关于语言获得的原因,下列学说中偏重于内部条件D.“面貌”本指相貌,后引申指事物所呈现景象、状态 E.“锯”本指一种工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工具的行为 31.在“语言转用”现象中,哪种语言能够取代其他语言主要取决于
A.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B.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C.语言使用者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地位 D.语言使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优势地位 E.语言使用者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地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解释的是
A.模仿说
B、天赋说
C.强化说 D.刺激反应说 24.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话,这种症状的失语症是
A.失读症
B.布洛卡失语症 C.失名症
D.维尔尼克失语症 25.关于“中介语”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介语”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
B.“中介语”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 c.即使是较高级的“中介语”也不能用于交际 D.“中介语”越到外语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
26.词典最常见的分类是
A.语言词典和历史词典
B.描写词典和历史词典 C.百科词典和历史词典
D.百科词典和语言词典
二、多项选择题
27.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弱化的表现有
A.脱落
B.清辅音变成浊辅音 C.浊辅音变成清辅音
D.单元音变成复元音 E.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 [ ] 28.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属于复合词的是 A.逻辑
B.幽默
C.寂寞
D.忘记
E.崎岖 29.语体色彩最基本的类型有
A.口语色彩
B.科技语体色彩 C.公文语体色彩
D.政论语体色彩 E.书面语色彩
30.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借代方式的有 A.“领航”本指一种行为,后引申指实施这一行为的人 B.“脉络”本指动脉和静脉,后引申指条理或头绪 C.“谜”本指谜语,后引申指尚未弄明白的事物
32.音节结构的元辅音分析法
33.语义指向
34.意音文字
35.语言规划
四、简答题
36.举例说明为什么说音位的辨义功能实际上是由区别特征负担的。
37.请结合实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8.以实例说明义素分析的方法和主要步骤。
五、分析题
39.试从词语构造方式(A)和词类(B)两个角度对下
列重叠形式进行分类,分别填入各项中:星星 猩猩 妈妈 刚刚 蝈蝈 个个 试试 大大方方 热闹热闹 A1叠音式单纯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重叠式合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语法重叠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名词性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2动词性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3其他词类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请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段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从语音影响语法的角度分析说明。A 想起来了 节分别属于上述四种基本类型。
33.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例如,补语位置上的成分,在语义上既可能指向主语,如“我吃饱了”中的“我”;也可能指向宾语,如“我吃光了碗里的饭”中的“碗里的饭”。
34.意音文字指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如汉字就是意音文字,汉字中许多字符是直接表意的,而假借字则是假借意符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音符。
35.语言规划是指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B 我们三个人一组
六、论述题
41.举例说明为什么在描写句子的语义结构时,常常要从谓词入手,也就是把谓词看作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42.结合实例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形式。
语言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541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 C 4. B 5. A 6. D 7.D 8. D 9. C 10. C 11. C 12.A 13. A 14. C 15. C 16. B 17.A 18. B 19. C 20. A 21.C 22.B 23. B 24. B 25. C 26. D
二、多项选择题
27.ABE 28.CD 29.AE 30.AE 31.BCE
三、名词解释
32.这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把音节结构分为V、C—V、V—C、C—V-C等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的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例如,我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所作的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语言规范化、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工作。
四、简答题
36.(1)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不同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的辨义功能实际上是由区别特征来负担的。
(2)例如,汉语普通话里/k//k„/和/p/三个音位具有辨义功能,它们的语音特征分别是“舌根、闭塞、不送气”、“舌根、闭塞、送气”和“双唇、闭塞、不送气,”/k/通过“不送气”和/k„/相区别·,通过“舌根”和/p/相区别。因此,像“干”/kan51八“看”/k„an51/和“办”/pan51/等三个词在语音形式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这三个音位在区别特征上的对立。
37.(1)所谓“抽象”即对具体的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2)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如以从词的用法建立词类为例。
(3)语法关系类别的抽象。如以从结构形式建立语法结构为例。
(4)语法意义类别的抽象。如以从形态或格式建立时态意义、句式意义等为例。
38.(1)确定对比的范围。一般来说,义素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分析“男人”的义素,可以先从“男人”与“女人”、“男孩”的对比开始,因为它们同属于“人”这个最小类别。(2)比较词义的异同。对比的范围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词义在语义成分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也就是提取它们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比如要分析“男人、女人、男孩”的义素,可以首先比较这三个词的意义,从中提取出共同义素[人],然后将“男人”与“女人”比较,提取出区别义素[±男性],再将“男人”和“男孩”比较,提取出区别义素[±成年]。利用这些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不仅可以使这三个词的意义互相区别开来,而且也可以使它们同其他的词语相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同词语的
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这是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构的框架是由谓词语义规定的。人们只要按照一个谓词对变元数量和性质的要求,在述谓结构的框架中填入适当的变元,就可以产生一个句子的命题意义。这可以从人们理解省略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比如问某人“你去不去北京”,某人回答“去”,任何人都会知道这个“去”虽然是一词一句,但在语义上却等于“我去北京”,人们之所以能够在理解过程中将“去”的动作发出者和目的地补充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因为“去”所规定的述谓结构框架起着引导的作用。42.(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
五、分析题 39.A1 猩猩 蝈蝈
A2 星星 妈妈 刚刚 大大方方 A3 个个 试试 热闹热闹 B1 星星 猩猩 妈妈 蝈蝈 B2 试试 热闹热闹 B3 刚刚 个个 大大方方
40.(1)①A片段有两种结构和意思:A1是动宾结构,意思是“打算起床”;A2是动补结构,意思是“回想起”。②语音对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的影响在于: A1中“起来”要重读,A2中“起来”要轻读。
(2)①B片段有两种结构和意思:Bl“我们”是主语,“三个人一组”是谓语,意思是“我们有很多人,每三个人是一组”。B2“我们三个人”是主语,“一组”是谓语,意思是“我们一共三个人,只有一个组”。②语音对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的影响在于B1中在“我们”后停顿,B2中在“我们三个人”后停顿。
六、论述题
41.(1)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比如“咳嗽”指一种生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在由“咳嗽”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只能有一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个变元只能是施事。“吃”的意思是“经咀嚼把食物咽下去”,在这种行为中,不仅要有一个行为发出者,而且一定还要有被“咽下去”的东西,因而在由“吃”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可以有两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两个变元一个是施事,一个是受事。
(2)一个述谓结构是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既然变元的数量和性质都是由谓词决定的,因而也可以说整个述谓结
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例如,公元11世纪起,说法语的日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2)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使用者,(3)出现语言转用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转用现象。
例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基本上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语言而转用了汉语。
(4)出现语言的混合。①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现象。不同语言混合会产生“洋泾浜语‟。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份的“洋泾浜英语”。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成为某一社会主要的交际工具,并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广泛使用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耳语。
语言学概论试题
(三)一 单项选择题;
1.盐“巴”中的“巴”属于()。
①词根
②词尾
③词干
④后缀 2.多义词的中心意义与本义()。
①完全一致
②在多数词中一致
③在少数词中一致
④完全不一致
3.语言是由()够成的系统。①词组和句子
②语义和语法
③词汇和语法
①具有反义因素
②全民常用
③具④组合规则和聚和规则
4.孤立语最重要的特点是()。
①有词形变化
②没有词形变化
③词序不严格
④虚词的作用不大
5.语言符号音义之间的关系()。具有线条性的特点 ②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③是一种组合关系 ④是一种聚合关系 6.语言是一种()现象。
①个人
②个人心理
③社会
④自然 7.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有一大批同义词
④具有稳固性
⑤有较强的够词能力 ⒊发元音[i]时,()。④舌位半高
⑤舌位高 ⒋汉语中沙发这个词()。
①包含有两个语素
②只包含一个语素
③应当被看成是一个词组
④是一个单纯词
⑤是一个复合词
三、解释题
①要圆唇
②不用圆唇
③舌位靠前
①必须
②大多数
③少数
④可以不
8.英语的sing→sang 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①加词尾
②变换重音的位置
③加词缀
④词根内部音素的变化
9.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
词法和句法 ②构词法和语法范畴 ③句法和形态 ④内部屈折和词序
10.语音可以从它的()属性方面去进行研究。①历史
②阶级
③自然 ④美学
11.英语同义词few(少)和little(少)的主要不同点是()不同。①强调的重点和方面
②搭配习惯
③感情色彩 ④风格色彩
12.对于拉丁字母来说()是它的子语。①匈牙利语
②英语
③法语
④俄语 13.“超人”一词属于()。
①基本词汇里的词
②借词
③仿译词
④方言词
14.在汉语普通话中,()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①[t][s]
②[u][y]
③[a][e]
④[m][ ] 15.共同语的基础是建立在()之上的。
①一种方言
②书面语言
③文学语言
④统治者所用的语言
二 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⒈一组同义词里面各个词的意义()。
具有重叠关系 ②具有对立关系 ③往往同中有异 ④异中有同 ⑤完全没有反义因素 ⒉基本词汇最重要的特点是()。
⒈非音质音位
⒉复合词
⒊词尾
⒋区别特征 四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⒈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音的发展速度最快。⒉在语言的融和中,统治民族的语言最终会取代被统治民族的语言。
3.社会方言不等于地域方言。
五
简答题(只要求简要回答,不要求分析举例)⒈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什么叫亲属语言?
六
论述题
⒈举例论述什么叫组合关系,什么叫聚合关系? ⒉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怎样?文字是怎样去记录语言的?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时,就可能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3.在我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以后。
4.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5.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6.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7.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
8.书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也影响口语的发展。
9.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10.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通信理论的角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1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人和集大成的学者是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他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25.我国哲学家荀子认为“名”和“实”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6.中国古代传统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
27.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的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8.“普通语言学”中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指研究人类的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29.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第三章 语汇
一、单项选择题
1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性。
1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14.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分支,即索绪尔提出人类言语活动可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15.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为系统的那一部分。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特色。
16.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是: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性的。
17.口语和书面语的所谓一致,是指基本的语言成分。
18.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这说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19.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在时间这根轴上成线性排列。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0.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21.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篇。
22.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采的关系中,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23.最早广泛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是语言教学领域。
24.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名”是由“实”决定的。
1.语汇包括词、语、某个专业范围的词语汇集。
2.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示大量共同的概念是因为语汇具有普遍性。
3.旧词的消失与新词的产生反映了语汇的活跃性。
4、有些词的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这反映了语汇的理据性。
5.汉语语汇中不包括语素。
6.“尚且”属于汉语古语词:“目击”不属于汉语古语词:“瘪三”属于汉语方言词。
7.“花、草、虫、鱼”这组词属于汉语的基本语汇:“千古、间苗、雷达”属于一般语汇。
8.汉语中特有的而且是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是成语,如来自历史事件的成语“指鹿为马”。
9、外来词“俱乐部”属于音译兼意译。
10.在“邯郸学步、名牌大学、敲竹杠、春运”这几个语言单位中,不属于“语”的是“名牌大学”。
11.“天下乌鸦一般黑”属于谚语中的俗语(俗话)。
12.“雨伞”属于语素:“光”是不定位语素:“天(天地)”属于实义语素。
13.复合词的类型有:陈述式如“口吃”;偏正式如“狂热”;支配式如“丢脸”;补充式如“改善”;并列式“动静”等。
14、“犹豫”属于单纯词:“芒果”是复合词;reader(读者)属于派生词:“者”不是词。
15.在“前景、大衣、带走、香槟”这几个语言单位中,“带走”是词组。
16.复合词“纲要”中,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关系的模式为并列式。
17.合成词“收割机”中包括的所有词根语素的是收、割、机。
18.汉语中特有的复合同是补充式复合词。
第四章 语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2.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3.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22.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23.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 的是:“买一
19.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
20.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21.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4.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5.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6.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8.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10.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12.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13.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14.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15.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16.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17.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18.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
只钢笔”。
24.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25.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26.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27.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29.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第四章 语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
(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2.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3.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4.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5.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6.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
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8.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10.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26.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27.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29.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31.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12.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13.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14.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15.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16.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17.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18.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19.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20.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21.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22.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23.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 的是:“买一只钢笔”。
24.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25.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32.“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对”这个句子属于复杂结构单句。
33.主从关系复句指前是转折复句:“如果投有你,我就输了”的复句类型是假设复句。
34.“学校派我来听课”的句子类型是兼语句:“那支笔我送给小丁了”的句子类型是话题句。
35.“妈妈和***同事”属于联合词组:“接待过上海的同志”属于述宾词组。
36.复句中表达一定意义的,前后有较小停顿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单位叫做分句。
37.“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两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为条件关系。
38.句子“我们厂一个戴安全帽的都没有”可切分为5个层次。
39.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别称为句子的功能类。
40.“饭我吃完了”变换为“我把饭吃完了”所用的变换形式是添加和移位。
41.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叫做独词句。
42.“舒舒服服睡它一觉”的正确切分是: 舒舒服服睡它一觉
43.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用于分布标准。
44.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各种语言内部最复杂的词类是动词。
45.“你听过吗?”属于完全主谓句:“非常生气”属于状中偏正词组。
46.动宾词组“踢足球”的语义关系为“动词+受事”:“的”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
47.英语句子“He is reading the book”(他正在读书)
所属的句型为SVO.48.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7.下列各组词语中,属于重叠词的一组是()A.爸爸 星星 娃娃 B.听听 个个 次次
C.~乎乎 ~甸甸 ~兮兮 D.姥姥 狒狒 蝈蝈
8.下列关于基本语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B.基本语汇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C.基本语汇大部分是相当稳定的
D.基本语汇也包括大部分新造词和古语词
这在词的形成方式上属于()
9.英语名词lab(实验室)原来的形式是laboratory,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
A.语言符号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
B.绝大多数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C.可以任意使用语言符号给事物命名
D.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可以任意改变
2.下列语言学流派中集中研究语言本体的流派是()
A.功能语言学 B.社会语言学
C.认知语言学 D.结构语言学
3.下列关于舌尖元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音时舌面不起主要作用 B.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区别
C.没有圆唇音和不圆唇音的区别 D. 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舌尖元音
4.下列各组辅音中,都是舌面后音的一组是()
5.下列关于重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语言中一个词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重音
B.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可以看作一个音位
C.词重音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D.重音只跟音强的增加有关
6.下列各组合成词中,每个词都包含粘着语素的一组是()
A.偷袭 赠送 B.买卖 肤浅
C.老人 初五 D.蔬菜 电器
A.直接成词 B.变形成词
C.变性成词 D.逆序成词
10.英语动词“去”的原形是“go”,过去时的形式是“went”,这在语法手段的词形变化中叫作()
A.附加 B.屈折
C.异根 D.零形式
11.下列关于虚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词可以分为辅助词和功能词两个小类
B.虚词包括助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C.虚词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D.使用虚词来表现语法意义属于词法手段
12.下列对“撞倒了他的自行车”这个歧义词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正词组 B.动补词组
C.动宾词组 D.向心词组
13.下列对“你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这个句子类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型类是主谓句 B.句式类是把字句
C.功能类是陈述句 D.繁简类是单句
14.“年龄”和“岁数”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
A.感情色彩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使用字符最少的文字是()
A.音位文字 B.音节文字
C.语素文字 D.意音文字
16.在下面的几种古老文字中,不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腓尼基文字 B.苏美尔文字
C.中国的甲骨文 D.古埃及文字
17.语言中发展演变速度最快的是()
A.语法规则 B.音位系统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18.下列各项中,不是语言统一途径的一项是()
A.共同语的推广 B.语言成分的借用
C.语言的转用 D.非克里奥耳化
19.亲属语言的“亲属”是指()
A.历史同源 B.地域接近
C.结构相似 D.类型相同
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方言的一项是()
A.土语 B.隐语
一、填空15 %
1、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2、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3、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壮侗、苗语、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能自由发音的语音单位。
5、义素是用对比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
6、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 表音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7、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
8、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统一的结果。
9、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看这几个意义是否 有联系。
二、选择题10%
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A、结构主义语言学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D、历史比较语言学
2、英语属于(A)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C)A、音高B、音强C、音长D、音质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A)A、音素B、音节C、语素D、短语
5、属于熟语(固定短语)的有(B)A、述语B、专名语C、短语D、“的”字短语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意义有关的是(A)A、主格B、内部屈折C、重叠D、虚词
7、表层语法意义不同而深层语法意义相同的是(B)A、给他钱,叫他师傅B、给他书,笔给他 C、给他凳子,给他开门D、给他小说,看他的小说
8、汉语只能用“男”、“女”、“雄”、“雌”等来表示事物的自然性属,这说明汉语(A)
A、没有性的语法范畴
B、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 C、有性的语法范畴,但通过分析手段来表示 D、用分析手段来表示相当于性的语法范畴的意义
9、从语言的谱系分类看,汉语属于(A)A、汉藏语系B、印欧语系 C、词根语D、粘着语
10、在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不为人们使用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是(B)A、音质音位的合并B、旧事物的消失 C、词义的演变D、汉字的简化
三、名词解释20%
1、亲属语言 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这些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2、语法手段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形成的类。
3、义素 就是对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即词义的区别特征。
4、音位变体一个音位的实际发音。
5、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耐劳
2、始终
3、航线
4、排比
5、走向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丈人(古义)[+人+男性+年长的]
1、{
丈人(今义)[+人+男性+年长的+妻子之父] 朋友[+人+有交情的]
2、{
敌人[+人+敌对的]
3、酒精[+无色液体+药品+用于消毒]
六、简答题21%
1、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条件?举例说明。A、发音体不同。如二胡声和鼓声不同。(2分)B、发
音方法不同。如[t]是不送气,[t]是送气(2分)C、共鸣器的不同。如[n]和[t]的不同,[n]是鼻腔,[t]是口腔。(2分)
2、什么是显性语法意义?它具有什么特点?A、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等手段所反映出来的各
种语法关系(2分)B、成分之间是连续的;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6 分)
3、说明印欧语系的主要特点。A、没有声调,有固定重音(2分)B、主要使用附加成分和内部
屈折等语法手段(3分)C、没有量词(2分)
七、论述题15%
1、试论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4分)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A 从词的音义结合的关系来证明(4种关
系)(4分)B、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来证明(3分)
语言学概论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 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这一著名论断的语言学家是 A.C.2.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系统性最强的是(A)A.C.3.下列辅音,在普通话中既能充当声母、又能充当韵尾的是(D)A.A
B.B C.4.A.C.5.下列各组中,加点成分属于同一语素的一组是(D)A.A
B.B C.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属于(B)A.C.8.A.C.9.A.C.10.A.C.11.A.C.“团结”和“勾结”在词义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B)理性意义不同B.形象色彩不同D.感情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不同
第 1 页 英语“Mary writed a letter”中动词的词形变化有错误,正确形式应该采用(B)附加形式
B.异根形式D.零形式
屈折形式 谚语
B.成语 歇后
D.惯用语 C
D.D C
D.2个
B.4个
D.D 3个 5个 普通话“江”字读音所含音素的数量是(C)语音系统
B.语法系统
D.语汇系统 语义系统 洪堡特
B.索绪尔 乔姆斯基
D.布龙菲尔德(A)
“词法”也称(A)
形态学
B.构词法 造词法
D.造句法
谓语动词前的光杆名词
B.前面加上指示代词的名词 介词“把、被”后的名词
D.前面加上数量词的名词 汉语中不能表示“定指”的语法手段是(D)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12.A.C.13.A.C.14.A.C.15.A.C.16.A.C.17.A.C.18.A.C.19.A.C.20.A.C.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叫做(B)本义B.基本义 派生义D.引申义
附加色彩上的褒贬对立可以构成反义词 不同语言的词之间可以构成反义词 下列关于反义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C)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异可以构成反义词B.一个词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互为反义词D.语系B.语支 语群D.语族
下列关于亲属语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亲属语言是社会完全分化的产物B.亲属语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亲属语言具有历史同源关系D.语音对应关系是亲属语言的重要标志 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而产生的词是(B)音译词B.意译词D.记忆B.情感 意志D.美感
下列关于“大脑皮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是由成百亿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的B.用于控制人体的运动平衡和内脏功能D.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语教学特点的是(D)基础性B.多元性D.交叉性 典型性
语料标注和检索 机器自动翻译
从各个器官接收信息并引发人的行为 是行为动作决策机构和记忆存储仓库 仿译词 半音译半意译词 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小的类别是(C)
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A)
下列信息处理研究中,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是(D)汉字编码和输入B.文本自动校对D.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 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 选均无分。
2.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D^E^)A.C.3.A.C.4.A.C.E.老人B.老调 老酒D.老婆E.老鼠 通俗意义B.语气意义D.科学意义 语境意义E.关系意义
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词的理性意义包括(A^B^)
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CDE)
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B.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D.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
第 2 页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5.属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语言阶段”的几个阶段是(BCDE)A.C.咿呀学语阶段B.双词阶段D.单词阶段
简单句阶段E.复杂句阶段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重位
答案: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以形成音位对立,这种非音质音位叫 做重位。例如英语中的rebel(叛逆者)和re'bel(反叛)。2.音符
答案:音符即表音的字符,指文字系统中那些与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文字符号,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是一 个意符,后来用该字记录同音的虚词“其”,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成了表音的字符。【评分标准】答出定义2分,举例正确2分。
3.儿童语言获得的“天赋说”
答案:(1)这是基于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这样一种假设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是偏重 于内部条件的一种理论。
(2)根据这种解释,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如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 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
【评分标准】(1)(2)答出要点各2分。
4.语言迁移
答案:(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所产生的影响叫做语言迁 移。其中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
(2)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语言之外的 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2.举例说明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的区别。
答案:(1)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就是单纯字符,因为 “人”这个字分解出的“一撇一捺”只是组成字形的笔画,它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2)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依据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位”由单纯字符 “亻”和“立”组合而成,是复合字符。
(3)复合字符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例如,汉字的“莅”是由单纯字符 “艹”和复合字符“位”组合而成的字符。3.举例说明社会距离和社会行为规范对语言社群分化的影响。
答案:(1)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又会在不同 的社群之间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不同的社群处于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社群内 部的交际密度明显大于社群之间的交际密度,最终会使各社群在语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产 生不同的社会方言。例如,文化程度的差异会造成社会距离,使文化程度相差较大的人说话各有 特点。
(2)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在社会上或特定的社群内形成与特定社群相关联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影 响人们的言语行为,以致产生语言分歧,形成社会方言。这里的社会行为规范指的是对某种人应
第 3 页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该怎样做的共同标准,其中包括对某种人应该怎样说话的共同标准。例如,几乎每一个社会里都 有一套“男人应该怎样说话”和“妇女应该怎样说话”的无形标准,违反这些标准就会受到他人 的嘲笑。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答案:【评分标准】语素数量填空3分,其中每答对两个1分;根据构词方式填空3分,其中每答 对两个词语1分。
2.以下列举的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构成的语句,分析各个语句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并将它们填入下列各项中:
文章写长了
衣服晾干了
库房堆满了
啤酒喝光了
大家吃饱了
盘子打碎了
斧头砍钝了
房子盖歪了
毛笔写秃了
客人喝醉了
报纸送晚了
图纸画小了(1)指向动词:
(2)指向施事:_____________
(3)指向受事:_____________
(4)指向工具:_____________
(5)指向结果:_____________
(6)指向处所:_____________ 答案:(1)报纸送晚了(2)大家吃饱了,客人喝醉了
(3)衣服晾干了,啤酒喝光了,盘子打碎了(4)斧头砍钝了,毛笔写秃了
(5)文章写长了,房子盖歪了,图纸画小了(6)库房堆满了
【评分标准】每答对两个语句1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4分).举例说明汉语句子类型可以按层级分成哪些小类。
答案:(1)根据主谓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分类,就是句子的句型类。因此最主要的句型大类就是 分成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两大类。举例略。
(2)具有主谓词组形式的句子就是主谓句,下面又可以分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 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不具有主谓形式但又可以补出省略成分构成主谓句的是不完全主谓句,不具 有主谓形式又不能或不需要补出省略成分的是非主谓句。举例略。
(3)动词谓语句是最主要的主谓句类型,它还可以分成若干更小的句型类。例如,可以先分成无 宾语句、带宾语句;带宾语句又可以分成带谓词宾语句和带体词宾语句;带体词宾语句又可以分 成带单宾语句和带双宾语句。举例略。
【评分标准】(1)(2)(3)各4分。其中答出句型分类的层级1分,答出各种句型的小类1分,举例正 确2分。句型小类不完整或举例不全,酌情扣分。在下列词语后的括号内填写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数量,并根据构词方式将词语分别填入下列 各项中。
相比文学课程而言, 语言学类课程无论对教师上课还是对学生听课都是一种挑战, 语言学课程以《语言学概论》为最难教、最难学。主要因为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术语偏多, 难理解、难记忆和关联性不强等。需要任课教师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陈旧, 理论性强。
现行教材普遍使用徐通锵、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 教材成书于80年代, 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理论框架。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反映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缺乏创新性。有的高校使用60年代初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论》, 理论框架有长处, 但时代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受前苏联语言学观点的影响较深。对语言社会属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阶级语言的关系等论述, 都带着前苏联语言学理论的痕迹。
这门课是介绍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 是一门理论课, 必然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很强的。加上很多理论基本来自国外, 不一定适用汉语,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 与《现代汉语》内容有重复和交叉。
《现代汉语》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 而《语言学概论》有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部分, 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和交叉。当然《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 《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 二者讲授角度不同。实际上《语言学概论》主要以汉语为材料, 而《现代汉语》的理论部分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性质, 如语言性质、义素理论、音位理论层次分析法等, 有的章节甚至连小标题都一样, 如语音性质部分,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都是从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讲解。内容的重复必然带来“炒冷饭”的感觉, 学生和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厌教情绪。
(三) 教材涉及语言材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以全世界语言为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讲, 语料选择应该是丰富的, 有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 所举语言材料大部分还是以汉语为主, 印欧系语言中主要是英语, 很少涉及其他语种, 不太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学习。
(四)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师生互动性不够。
《语言学概论》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为主。讲授以教师为中心, 可以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对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是必需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激情, 沉闷的讲授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满足不了他们的“参与”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大学课程不必像中学课程那样刻意追求活跃, 但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 教学方法变换还是有必要的。
(五)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目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评价体现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评价。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体现。传统考查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往往禁锢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诱导学生进入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
二、教学策略
(一)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任务, 让学生参与教学, 改变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明确对象,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授过程中, 注意采用启发式语言, 让学生思路跟着教师讲解思路走, 同时注重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 让师生互动起来。
2. 讲练结合法。
练习环节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得以反馈, 以便教师做出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练习方式主要有: (1) 课堂提问。针对具体问题提问。 (2) 课堂小测验。进行单元小测试, 以便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和归纳。 (3) 学术小论文。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走“讲、练、研”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达到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的目的。
3. 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课堂讨论,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怎么从聋哑人现象看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孤立语与印欧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 改革教学内容。
1. 注意与《现代汉语》内容对接。
两门课在内容上有重复和交叉, 如语言、词汇、语法等章节。可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内容。同时因为两者讲授角度不同, 《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 《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因此《语言学概论》应避免过多地使用汉语言语料, 与《现代汉语》课堂区分开来。
2. 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知识。
教学内容巩固并丰富原有内容, 扬弃旧知、兼容新知, 增强趣味性、实用性。将与《现代汉语》内容重复的部分压缩讲解, 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3. 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的外语语料。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必然以一定语言材料说明问题。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以及外语语料, 会更有利于语音规律、语法范畴、语言不同类型等内容讲解, 使教学生动而有说服力。
4. 作业讲评和考研试题讲解。
课后作业在评阅后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从总体到具体, 优点和缺陷及出现的问题, 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反馈, 有利于指导学生下一次作业高质量地完成, 有利于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在练习环节适当引进一些考研的试题题目,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研题目往往以基础知识为生长点, 对这些试题的讲解, 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力, 有助于学生考研, 促进教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三) 改革多媒体教学课件。
传统教学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 多媒体教学运用文字和动画结合, 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好的作用。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 如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仅仅将板书内容全部搬到电脑屏幕上, 眼睛只盯着屏幕念, 不顾学生的反应, 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是画面精美、动静结合的课件, 加上良好的教学方法, 会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对教学还是很重要的。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内容简化。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展示, 如果内容过于详细, 就成了信息的海洋, 让学生目不暇接, 课堂笔记更无从下手。内容简化、详略得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
2. 添加图片设计。
课件中适当添加一些图片, 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 还是文字外的一个必要补充, 如一些语言学家的头像, 语言学名著的封面照片等。
3. 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语言学概论》的术语偏多, 理论性强, 教师一味讲解必然会令课堂沉闷和枯燥, 而利用一些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 可以放一段车祸病人语言发生变化的视频;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区别, 可以放一段动物语言的视频;讲文字时, 可以放一些古文字起源的视频等。
4. 加强艺术性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大部分还是文字排列, 但是文字大小、底纹颜色、字体的选择、文字外图框类装饰的使用与否、动画方式都影响课件质量。艺术性强的课件让人赏心悦目, 不易疲倦, 自然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教学评价的改革。
课程的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的记忆情况, 这种考查重僵化的东西, 轻源头活水, 导致有些学生仅凭借绝好的记忆能力, 通过考前突击复习, 就能获得高分。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 未免缺乏公平性和灵活性。
公平的考核评价可以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方式。这种方式重视过程评价, 强化过程考核, 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发展。主要考核从以下部分进行:
1. 期末考试占70%。
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要占据较大比重, 但是考核主要内容不以记忆为主, 而以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命题者将从试卷内容和题型设计上进行改革。
2. 课堂互动评价, 占10%。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提出问题, 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质疑, 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按照参与积极性和表达流畅程度给予考核评价。
3. 课程论文评价, 占20%。
要求学生发现问题, 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独立完成小论文写作, 体现较强的研究能力,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 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 将学过的语言概念、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语言理论水平。其学科地位是很重要的, 但因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 加上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导致现在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媒体制作等各方面做出改革, 相信会改变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
参考文献
[1]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2]许晋, 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5) .
【英语语言学概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英语翻译语言学模型概论论文11-24
英语语言学考研真题02-25
关于语言学的英语论文02-22
语料库语言学与高职英语教育论文07-12
语言学概论考试重点06-20
语言学概论 复习总结09-23
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11-09
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业12-24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