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0篇)
涞源县博爱学校 张文龙
心理剧又叫社会剧,是由维也纳的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即通过即兴表演的形式,再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行为人对问题的反思,来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情绪波动等问题,达到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思想认识、培养良好品德,转变旧有行为,学会新行为的目的。
运用心理剧的教育形式,要先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急剧发展时期,呈现急风暴雨般的发展特点,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强烈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他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人际关系上,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大人来看待,特别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和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烈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有时是故意违反教师或家长的意愿,达到表现独特个性的目的。在具体行为上出现违纪,心理上出现偏差,品德不良。此情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采取说服的手段,尤其是带情绪化的说服,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要了解中学生中存在的品德问题,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如顶撞家长、教师的教育、吸烟的不良行为、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心理障碍等问题,均可采用心理剧的教育形式。
一 空椅表演——子女对父母的诉说 有些家长对子女管教太严厉,尤其是有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面对脸色铁青、出言犀利的父母,心里忍受着巨大的压力,想反抗又不敢,整天闷闷不乐,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先找学生谈话,让他把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情境叙述出来,然后引导她与父母心平气和的交流一次,打算和父母说些什么,怎样说,提前预演一下。假定两把椅子,自己对面椅子上坐的是父亲或母亲,孩子说完话后,就起身坐到对面的椅子上去说父母的心里话。一场对话开始了:
孩子:“妈妈,您上次对我的批评太严厉了。” 妈妈:“批评你还不是为你好吗?” 孩子:“我知道自己有缺点,可我也想做得更好些。” 妈妈:“知道有缺点就改正,把希望落实在行动上,只喊口号起作用吗?”
孩子:“妈妈,您们也知道我的意志力比较薄弱,我多想得到一些鼓励阿。可是看到您们的脸色、听到您们的斥责,我的心里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难受,白天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晚上经常做噩梦,遇到事情只想发泄胸中的怨气,我越来越看不起自己,我太没用了。”
妈妈(沉思片刻):“孩子你为什么这样想呢?其实你也有很多优点,我们只希望你克服缺点,尽快地成长起来,你看你都长这么高了,真的长大了。”
孩子:“妈妈您都认为我长大了,应当向看待大人一样对待我,多给我一些鼓励,我会更有自信的。”
妈妈:“孩子,妈妈以前的态度是不好,今后一定改变,你也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修养,成长为品德高尚的有用人才。”
孩子:“妈妈,您放心吧,我一定努力。”
坐在场边的教师和同学们要帮助这位同学树立起信心,使他能积极、主动的和父母交流,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
如果能邀请到这位学生的家长也参加活动,在一旁观看到学生的表演,学生和家长能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态和愿望,更容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使母子之间的感情加深,关系更融洽。
二 角色互换——吸烟者的劝说
中学生吸烟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不良行为形成习惯后,会使学生过早的加入烟民的行列,其危害不必细说。为了帮助中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戒掉烟,可采用行为者劝说另外的行为者的方法、即让吸烟者以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历去劝说别人,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
表演开始后,两个人上场,都扮吸烟者,一个吸烟时间长的来劝说吸烟时间短的人改变吸烟行为。劝说开始:
“这位同学,你觉得吸烟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吸烟可以提神,有派头,感觉非常瑕意。”
“那你知道吸烟有那些危害呢?” “烟中有尼古丁,少吸点儿没什么关系。”
“其实,吸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每天吸入有害物质后,损伤肺细胞,造成气短、咳嗽,严重的得肺病,甚至肺癌或其他的重大疾病。它是无声的杀手,每年因吸烟致死的人数达几十万,你觉得这样的危害不大吗?”
“哎呀,吸烟真有这么大的危害,我以前还真不知到。听说你以前也是吸烟的?”
“是的,我以前也吸烟,而且烟瘾很大,后来感觉到嘴里苦,胃不好,出气短,咳嗽,我以为是感冒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一些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明白了原因,就下决心把烟忌了,一段时间后,不适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你这么一说,我也感觉到了,那往后要少吸点了。”
“不是少吸,而是完全杜绝,现在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吸烟对肺的损伤更大,形成习惯后,更难改正。” “那不吸烟了,空闲时,手脚无着无落的,很不自在,还显的没派头。” “空闲时多看看书,参加体育锻炼,生活充实了、丰富了,也就不空虚了,也就不会故意的装派头,给别人看了。人活着要为自己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
“听了你的话我很受启发,今后一定改掉吸烟的坏习惯。谢谢你帮助了我。”(师生鼓掌,双方下场。)观众中站起人问劝说者;“你是一位吸烟者,而去劝说另一个同学不要吸烟,有何感想呢 ?”
这时,劝说者会回忆自己的劝说过程,更会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会自觉的抵制不良行为,而不在吸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师生面前的表现,会激励他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否则就会没面子,不是一个坚强、说到做到的人。有时团体的力量对个人的教育作用会更大。
三 访谈——网络游戏痴迷者的醒悟
问题情景:学生上网玩游戏成瘾,母亲批评,母子冲突,小孩出走。(角色表演出来)
冲突扩大化:(旁白:你妈妈管你不是为你好吗?学生:妈妈只是管我玩的问题,而不管其它的问题。旁白: 你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吗?学生:妈妈平时只顾做生意,放学回家吃不上饭,给几元钱让外面买着吃,心理总觉得不舒服。)
母亲内心独白:“我起早贪黑经营摊位为的是让家里条件好些,让我的小强安心上学,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个好工作。可是他太让我伤心了,一有时间就玩游戏,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样下去,以后可怎么办呀?我多希望他能理解我的心情,也希望有人帮我给他讲一讲啊。”
访谈:
教师(指导者):“小强,听说你和妈妈产生了矛盾,你还恨妈妈吗?” 小强沉默。教师:“你对同学们的日常活动了解的多吗?” “不多,我只是自己玩。” 教师:“是玩游戏吗?” “是的”
“听说你的水平很高。” 小强(较兴奋):“是的,大多数玩法我都过好好几级,一些大人也玩不过我。”
教师表扬:“你是个了不起的人。那你说说自己玩游戏水平高的原因吗?”
小强:“这个吗,其实很简单,专心的学习、多练。我一次上网玩游戏一天一宿不吃不喝都不觉得累。”
“你真行,那你说说以这样的劲头做其他的事情会是什么结果呢?” “那肯定能做好。” “学习呢?” “也一样。”
“你能说说你现在的学习状况吗 ?” 小强(惭愧的低头):“不好。” “原因呢 ?”
“学习不够刻苦、努力,不够专心。”
“您妈妈看到你这种状况着急,批评你是不是为你着想呢?” “是的,可我还是非常喜欢网络游戏。” “但学习不重要吗?” “当然重要。”
“那你今后怎样办呢?”
“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把成绩提高,少玩网络游戏,少惹妈妈生气。” “真高兴,你自己的觉悟这么高,你妈妈听了会不知多么高兴呢,想不想见见你妈妈?” 小强(为难的):“怎么都行。” “你看,你妈妈上来了。” 母子见面:母亲(拉着小强):“孩子,刚才听了你和教师的交谈,知道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我很高兴。平时我对你关心不够,生活上照顾不周到,妈妈向你道歉。”“妈妈,您不要说了,都是我不好,今后我一定把精力用于学习,争分夺秒,用最短的时间把学习赶上来。”
母子拥抱后退场。
母子思想沟通后会有一段时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但时间长了可能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说,孩子表现不够完美,母亲态度出现反复等,因此要做好后期的跟踪教育,让孩子每天记录自己的表现,思考那些表现还能更好,让母亲记录态度的波动变化情况,教师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帮助双方改变思想、端正态度、落实行动,最终实现学生培养优秀品德的目的。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信息传递速度飞快,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经内化于思想、外化于行动后,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与过去的中学生的言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多思考,学生的形为发生了变化,我们过去的教育方法还行吗?是否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呢?面对学生品德行为中出现的新问题,你不妨试试心理剧。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指利用现有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平均水平的人展开潜能、动机、能力方面的开放性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 突出研究人的主观性, 即对主观体验、幸福感、满足感、希望、乐观及其生理机制和发展途径;第二, 主张研究人的个性特质, 如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第三, 构建群体研究范畴, 将由美德、责任感、利他主义、礼貌、宽容形成的社会组织纳入积极心理学。
正如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Seligman所言:“饥饿与战争年代, 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和治疗创伤;和平时期, 心理学的任务则转向于使人们生活地更美好。”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心理学及社会发展趋势。所以, 积极心理学家的各种主张逐渐演变成为异常空前绝后的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 从而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 积极心理学赋予高等教育以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 积极心理学总是强调对教育者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所以, 大学生教育管理也逐渐由治疗问题学生转向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人生意义。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积极心理学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 许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且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管理内容, 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浓厚的理论基础, 也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有所提高。最后, 积极心理学既不同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 也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极大地融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 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是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 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 都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不曾接触的内容。经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 学生长期被学业所累, 他们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来学习书本之外的东西, 尤其是高中生, 他们历经三年备战大学入学考试。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松弛下来, 并开始在摆脱父母的监管下自由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所以, 大学生开始广泛涉猎除书本之外的其他知识与技能。
二是维持、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方面,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师生关系和谐稳定, 从而打破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材讲授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相结合, 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发展。
(二) 增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以大学生为中心,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求, 不断拓展、延伸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一旦大学生的满足感增强,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也将逐渐显现出来。
二是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大学生具有半幼稚性、可塑性。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激励、教育引导进行。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往昔的成绩不再成为其光环, 相反, 有些大学生成绩较差, 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较强, 同样能获得学校的赞许。所以, 针对不同的大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 从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 健全良好的个性特质
个性特质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每个大学生都有其优点、闪光点, 教师要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质,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以, 大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大学生的能力体系, 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人素质啊、社会公德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从社会需求出发, 既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 又不断促使大学生融入社会, 与社会接轨, 从而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
作为心理学的新发展, 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学发展体系, 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教育管理中, 拓展大学生视野, 全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魁, 刘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0) :22-23.
[2]凌取智, 周毅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新[J].池州学院学报.2011 (6) :35-36.
[3]齐建民.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8) :26-27.
心理学高校学生管理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积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是深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常常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讲究工作方式,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巧用心理学做好教育辅导工作,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根据教育部第十六号文,辅导员的角色是政治辅导员。基本上可以把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日常事务管理三个部分。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立完善的班集体;协调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本班共青团、党员和班委会的工作;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工作和学会学习以及指导学生实习和就业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按人类需要水平的高低排列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是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如躲避危险的需要,防御侵袭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如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等,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后,社会需要就成为强烈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指需要别人的尊重、赞许和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认可,需要威望与名誉,另一方面指需要有成就、有实力、有价值感,对环境有施加影响的能力。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每个学生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现在急切需要满足的需要也不同,比如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有可能他们目前最需要满足的是经济需要,这个时候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辅导员可以考虑在生活上给予这个学生最大的帮助,贫苦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机会。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尤其是孤儿,对于他们来讲,最需要满足的可能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辅导员要从言语上行动上关心这类同学,让他们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感受到爱。对于自卑的同学,对于他们最需要满足的有可能是尊重的需要,对于这一类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获得尊重的需要。
对于这些需要都基本得到满足的学生,对他们来讲,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能是他们最需要满足的需要,这个时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比如做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等给他们机会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的主要需要都得到满足,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给其以被尊重的感觉;同时做到热情、真诚,给学生以被爱的感觉,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体会到归属感,给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和处境,并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表达出来,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这样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发现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一些心理问题,并且在辅导员于学生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和积极的班级氛围,在这样一个班级氛围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爱,也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学生管理工作也能更人性化。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取决于先前行为的后果,而先前行为的后果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以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比如,学生出现了学校引导的或者鼓励的行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给予学生正强化,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次数。
负强化,又称惩罚。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以否定。如果学生能按校规校纪的要求行动,就可减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能增大学生符合要求的行为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班纪教育,不遵守学校纪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受到处分,于是学生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遵守学校纪律,不出现违犯校纪校规的行为。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就可以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
首先,要多用正强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尽量设立一些能鼓舞学生的目标,在学生达到目标任务后,结合学生所处的需要层次,给予学生适当的正强化,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动力。
其次,慎用负强化,负强化应用得当能对学生起到惩罚警戒作用,比如对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采用警告处分等负强化可以减少学生违纪的情况,但是负强化使用不当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范县龙王庄乡中学
徐高霞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好像是个很大很飘渺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了,我们普通教师哪里会用什么心理学呢?其实这种想法是把问题看复杂了,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都在有意无意的运用着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运用心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舞台聚光效果
如果一个人在舞台下面与众多的不停说话观众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会和人一起大声的谈笑,而且无所顾忌,他可能会做出更与众不同的事情来。但是如果把他请到舞台上去,聚光灯将光柱照向他的时候,整个剧场,都在注意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仅不再随意,甚至会拘禁起来。在课堂上,如果有很多学生在说话,而没有重视老师的要求大家停下来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心理效应。比如:现在我看哪个组先静下来,大家看一组。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一组的几个学生身上,一组的几位学生会由于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关注,抓紧停下,以防老师批评和其他同学笑话。同时其他说话的学生也会转过来注意一组同学的表现。教室内的噪声迅速的变小,老师可以接着说,好的,2组、3组,呃!四组有一个同学没坐好!大家的目光会随着老师所说的组缓缓移动,那位没坐好的学生会像受到强光刺激一样抓紧坐好。这时候教室内已经很静了,没等数完教室里已迅速安静下来了。可以讲课了,看看时间用时不过10余秒。
二、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
当有很多学生犯错了的时候,有时候是整个班落后。这个时候法不则众的效果便出来了。老师即使说重的话,他们也往往不当回事。他们会觉得,犯错的是大家,自己只不过是五十分之一,老师批评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是他们,无所谓。这种时候一种办法是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但有的时候,仅仅这样做,达不到加深印象,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效果。便需要运用“争取大多数,‘打击’极少数”的办法。比如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个别小组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反复引导效果也不好。如果处罚整个小组,效果也不好。可以让组长统计一下,这个小组发言最少的是哪两个学生,或者是发言时间距现在最久的是哪位同学。找出来后说,下了课要到办公室谈话。这样不仅被找出来的学生有压力,其他学生也会有压力。在下次的活动中会积极行动起来。接着再说,如果被找出来的学生好好表现,就可以免到办公室谈话。于是被找出来的学生,没有摊到的学生都积极起来。老师再适时肯定或表扬,会对整个班级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好好的教学生,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追求进步时,却要会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心理效应。有一位老师晚上到宿舍值班,已是晚上10点了,有个班的男生寝室内还在大声的说话。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门又顶上了,进不去。听了一阵也听不出是哪一个,但大致确定一个方向。叫开门打开灯后,这位老师说:你们这个铺上的几个同学太乱了,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如果主动承认,就从轻处理,如果不承认,被老师查出来,将从严处理。说过之后,没有动静。这位老师又说:好,自己不说,那么老师来查。你们几个逐个做一下自我介绍,说一下姓名、籍贯、年龄。有的学生问,做自我介绍个啥?这个你别管。老师说。学生一个个自我介绍一遍,这位老师还是听不出是谁。因刚才他们都是在大声喊叫,现在缺是平声静气,不一样。这位老师却扫视几个学生一下,静静的说:现在还用我点名吗?片静寂之后,一个学生,坐起来说,老师我说话了。我知道是你说话了,主动承认,说明落后的还不太严重。老师说,还有愿意主动承认的吗?还有我,老师,还有我„„接着四、五个学生承认了。做出处理之后,这个寝室安静了,从此,那个寝室里秩序有了明显好转,那个寝室里的学生有什么事再也不敢瞒这位老师了。
四、给学生一个缓冲时间
当学生犯错被老师发现后,第一反应往往是竭力隐瞒,甚至老师发很大的火,采取极严历的处罚手段,也死不承认,一副什么也不怕的样子。但是他们受得了一时的雷劈电击,却受不了心理上文火慢煮。给他们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时间,他们便不再隐瞒,反而会认错很好。刘老师吃过早饭到教学楼看看学生情况。发现别的班都开始打扫卫生了,只有二班还没有行动。看见他过来,才从教室里走出来两三个拿着扫帚的学生。刘老师一看学生磨磨蹭蹭,人到的也不齐,就招集人先开会再劳动。让他们谈一谈劳动落后的原因,竟然全是理由,什么回家吃饭了,做作业了等等。只谈借口,不谈缺点。再批评也是这样。刘老师一看不行,说:你们先打扫卫生,不过对这件事的处理还没有结束。今天上、下午第二节下了课都到我办公室里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谁谈好了,谁的事就了结了,如果谈不好,不主动找我去的。这件事就没有结束,每天都要找我谈认识。
上午第二节下了课,几个学生都来了。刘老师问谁先说?小肖说,我先说。值日的时候要比平时早来,来到学校要抓紧打扫,不能找任何借口。嗯,你先过去,下一个谁说?我说,这次是小艳。也是谈的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与打扫卫生时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接下来几个也是主动谈认识,都是谈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应当如何做。这次刘老师一个也没有批评,只是说还行,嗯,去吧。可是效果极好。第二天,刘老师再到教学区去看,他们已经把卫生打扫完了,而其他的班还在那里打扫着。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发展和积极品质,它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高中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体验学习生活和外部环境。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尝试引导高职教师创新自身教学,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这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情绪,还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可以通过扩建学生的心理资源,并帮助其建立持久的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等,可以促进学生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爱学生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或是表面形式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表情、态度等。
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而并非因为成绩差就对其置之不理,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学习成绩就更加难以得到提升。学生只有真正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照顾,学习才会更加得积极和主动。
2、学会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信任与赏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多个方面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及过人之处,善于鼓励和赞扬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教师要面带笑容地去夸奖和赞美他们,即便学生的解答不够完整或完全错误,也不应直接给予严厉的批评,而是及时指出并运用适当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使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3、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成功能够给学生以美好的心理感受,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诱导其产生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无论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还是课堂提问的设计,抑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全面、分层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学习感受。
(二)改进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发展其人格和积极性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自我,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合理、个性的评价,在他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激励,增进其积极体验。教师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对每一位学生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加以及时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以及进步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学生只要付出了努力,相对于以往的学习有所进步并有着不断进步的想法和欲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更积极了、考试比以往有所进步等,都是值得提出表扬的,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努力并取得进步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从态度上认可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乐于学习并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7)。
[2]曾秀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5)。
当前,和声学习在我国十分广泛,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掌握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已成为我国和声教师的重要职责。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的和声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并准确了解与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对促进学生学习与掌握声学知识尤为重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有机融合,是一门交叉学科,具体指音乐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教育者做出正确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方法和原则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注意力转移因素的研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并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音乐教育心理学将音乐的学习与感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结为一体,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乐感和欣赏能力,还有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和声教学
所谓和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同时发生而构成的一种音响组合。而和声学,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一种研究和声产生与构成原理、和弦的连接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应用和写作关系的理论。有些音或和弦组合起来符合和声规律,昕起来就悦耳;有些和弦组合起来不规律,会让人产生不舒适感。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让学生在和声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和声语言,以及不同和弦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事实上,自20世纪和声学由欧洲引入我国以来,和声教学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显着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综合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还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生理基础、遗传以及成熟度等;社会因素则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民情风俗以及科学水平等;个人主观因素则包涵心理特征、心理倾向、身体素质以及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等? .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呈现出综合性特征,要求和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综合观点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与把握,从多维度提升和声教学质量。
二)思维灵敏、活跃
思维灵敏、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完成了“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其逻辑思维也逐渐占据整个思维活动的主导地位。在和声课堂中,他们更愿通过自己的发现、分析与探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非单纯听教师的`讲解与传授.除此之外,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增强,具体表现为十分注重个人的亲身体验,不盲目跟从其他人,敢于提出不同于和声教师观点的看法与意见。
四、音乐教育心理学对和声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一)奉献爱心、关爱学生爱和奉献不仅是和声教师,还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心理素质。和声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的重要教学职责,不但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影响学生。因此,和声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为事业成功的标志,把教育当成一种责任。
二)创造性思维随着社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及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成为和声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和声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不断改良与创新和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针对理论性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总结一套记忆口诀,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探索其内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钻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五、在和声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由于我国高校和声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再加上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各有高低,大大增加了和声教学的难度.因此,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声教学方案,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心理状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和声学各个知识点进行仔细讲解,并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消化、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l生,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以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传播者, 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的作用。当代学生都有这样的特征:生活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对各种新事物接受速度快, 思维相对靠前, 观念比较新颖, 敢于向旧观念说不, 勇于创新, 善于质疑, 对自身当前现状不满意等, 但是他们也有攀比、崇尚名牌这些比较大众的毛病。随着“90后”“00后”的长大, 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变。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 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需要, 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这也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的挑战。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 (中小学) 或辅导员 (大学以上) 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 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 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个性特征不明显, 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 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作者本人在西安带家教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参阅相关资料, 了解到这一现状的存在及其严峻性。
二、提出相关措施
具体做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罗森塔尔效应”的有力把握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 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会从教师的行为与表情中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不信任, 从而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 这种消极态度的日积月累, 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 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 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这些学生常常和教师所预料的那样, 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 品行也一天天变坏。这样不是说教师当时自己的看法对, 而是自己的看法影响了一个小孩的以后发展。所以说老师的期望对学生至关重要, 尤其是未经世面的小学生。在这里作者简单地举一个例子, 我带家教的小孩是西安红星小学三年级学生, 她特别希望自己在班里当个班干部, 因为班主任对班干部比较偏爱, 比起普通的学生更加关心。这就是学生期望的得到老师的积极期望。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事, 班主任未经班级体学生投票, 就私自指认了一个学生做班干部。于是, 这个小孩非常不服气, 因为她觉得那小孩没自己学习好。在这指出的是这个班主任就这件事而言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公平公正的形象。很可能, 这样以后, 班级的学生都会认为老师偏心, 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起不好的形象。在这, 我想说, 老师是个良心活, 小孩真的特别需要老师的信心、赞扬、鼓励。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 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 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 从而使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 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二) 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 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 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 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 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 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 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 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 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 善于应用鼓励的语言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 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 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 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 相反, 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就这一点作者可以拿本人做个真实的例子。作者本人从小胆子小, 性格比较内向, 上课轻易不敢发言。有一次全县统考, 本人拿了第三名。那个新来的班主任对本人格外好, 也可能有那次第三名的影响, 以后作者本人成绩一直表现很好, 后来还做了班长, 因为我知道老师欣赏本人, 相信本人。因此作者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 不辜负老师的期待。试想, 如果新来的班主任还是拿以前的眼光看作者本人, 本人一定一直还是那个胆小的女孩。因此, 班主任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 在同龄人面前得到表扬, 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 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态度也影响巨大, 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明白这点。
(四) 关爱心理效应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是这样认为的, 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 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 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 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 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班主任, 应该要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 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心上想到自己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信任”的, 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今社会下小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 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 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 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在家里的中心地位, 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 学习不自觉, 就不自信了。鉴于小学生的这些学习心理特点, 班主任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 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 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五) 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 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 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 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 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 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 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 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六) 对情感教育的有效和合理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 情感教育一词在西方学者的基本定义中, 它一般是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总的来说, 情感教育就是指学生可以接受到愉快、开心的教育。因此, 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中, 运用情感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情感教育就是一种思想转化, 班主任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 学生只有真正产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 才会对班主任的建议和要求产生认同感进而接受。相反, 如果学生认为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行为与建议不是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时, 学生就会有行为上的不接受。因此, 只有班主任或辅导员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心, 教师充分应用情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 尤其是对学习、思想上比较后进的学生, 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关爱与温暖, 他们就会渐渐消除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 这时, 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学习与思想上进步就更容易了。所以, 在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正是由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关爱与信任才会使他们进步, 可见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发现, 心理学的具体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 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 要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 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就西安而言, 大多家长格外关注小孩的初期教育及小学教育, 辅导班就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生放学后要上各种各类的辅导班, 周末还要上奥数、奥语、英语补习班。所以说, 小学生虽然在校压力小了, 但是择校考试是他们不得不上越来越多的补习班, 他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 虽然补习班的出现相对减轻了学校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在成绩等方面的压力, 但是班主任依然是小学生主要思想与学习的教育者, 可以说, 如果在校老师可以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学生就可以在学校高效率地进行学习, 这样以后就不用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了。所以说, 在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真是任重而道远。西安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 5大名校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要求我们班主任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如何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岗英.管理心理学新论[J].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0.
[2]纪秋发.北京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状况[M].当代教育研究, 2005.7.
[3]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教育心理学[J].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3.12.
[4]辽宁等四省编.儿童教育心理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7.
[5] (加) 江绍附 (著) , 邵瑞珍等 (译) .教与育的心理学[J].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5.7
摘 要: 就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而言,已经外出实习的高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他们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企业在职员工,学校决不能因为他们已经离校就对其不闻不问,反过来,加强对外出实习学生的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作者认为对高职院校外出实习学生实施心理契约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满意度,能切实提高实习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心理契约 高职 实习生管理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历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重点,对学校而言,外出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他们既是本院在籍大学生,又是企业在职员工,学校既不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学校就对其不闻不问,又很难对外出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甚至一些企业遇到实习生管理问题时还要向学校求助。那么,我们要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构建心理契约是一条可行之路。
1.高职实习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1.1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失衡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实习就业率是考核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普通重视学生实习工作。校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安置完毕所有实习学生,因而难免在安置实习的过程中催促学生尽早参加各种面试以落实实习单位;而学生人生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内心向往与迷茫并存,既想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进入优秀的实习单位,又害怕自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因而在选择实习单位的问题上疑虑重重。加之学校催促,学生很容易对学校不信任,认为学校只是着急把自己推出去,并不重视自己的需求和发展。
1.2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失衡
1.2.1实习生对招聘方的不信任。
很多企业为了尽快招到自己想要的实习生,在招聘过程中将自己描述得高大上,尤其在待遇和升迁方面夸大其词。以某些保险公司为例,为了提高其代理人素质需要引入更多大学生从事销售工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保险代理”形象影响,这些公司便一番粉饰以招聘“见习主管”、“储备人才”等名目吸引大量大学生,入职后学生了解了真相,对公司和该行业都产生抵触心理。另有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宣传范围,将招聘会作为宣传的“主会场”,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信任度。这些问题是导致高职实习生不稳定、跳槽频繁、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
1.2.2招聘方对实习生的不信任。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早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再加上企业竞争压力大,转正、升迁无望,导致高职实习生流动率居高不下。而就企业而言,招收实习生的目的是创造出大于“人力成本”的回报。企业的心理焦点集中体现在要求实习生对公司的忠诚度、工作承诺、工作参与程度等,因而企业针对实习生不容易稳定的问题多采取保守做法,即要求实习生必须与企业签订较长期的实习协议或要求学校对实习生实习时间做出更严格、具体的规定。如要求学校必须明确实习生须在实习单位工作三个月以上。而这一规定反过来又会让学生对学校和实习单位更加不满意。
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无疑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工作难度,那么心理契约如何改进实习生管理工作呢?
2.高职实习生管理的“心理契约”应用
2.1心理契约概念的引入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首先提出的。他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具体而言,心理契约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的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研究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普通意义上企业与员工的契约关系,虽然企业可以向员工支付一定的报酬、福利换取员工的劳力与脑力,但不管这一纸契约约束的内容有多么详尽,总有一些内容是难以界定或被排除在外的,这些都是心理契约承载的内容,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具体就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管理工作而言,高职实习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指学校在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实习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基于学校及企业管理制度,以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为目的,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状态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这一主观心理约定的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及心理期望,具有主观性、变动性、差异性的特点。
2.2“心理契约”构建
构建“心理契约”一方面可以使实习生不断以期望审视自己的言行、能力是否与学校、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一致,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企业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降低学校、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力,实现多赢。
2.2.1“心理契约”构建的方式。
根据期望理论的观点,人们的期望程度取决于对目标的期望值与实现目标对个人需要的价值之积,因此,个人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取得的成绩与获得的奖励,所获得的奖励与满足个体需求的关系是构建心理契约的关键。基于此,学校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前,应组织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二级学院或系部等部门以座谈会或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契约主体的心理预期,并对学生的心理期望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实习生活及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从而减少学生对学校、企业的不信任。其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决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在学生为期一年的实习中,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召开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人员共同参加的见面会,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和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理解,形成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内聚力。
2.2.2“心理契约”构建的主要内容。
2.2.2.1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心理期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公平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生活,保障学生外出实习的安全等。
2.2.2.2学生对学校实习安置部门的心理期望: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关心学生的实习需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2.2.3学校对实习学生的心理期望: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正常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服从实习单位的统一管理,遵守企业劳动纪律,自理、自立、自强。
2.2.2.4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心理期望:提供有意义、有目标的工作内容,在薪资之外提供合理的福利、发展的机会、适宜的工作环境及继续学习的资源等。
2.2.2.5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心理期望: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带教老师,有团队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对单位保持忠诚度。
2.2.3“心理契约”构建的基本原则。
2.2.3.1.多主体原则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工作不能只重视校方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心理契约的主体。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生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承担构建心理契约的责任。
2.2.3.2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是心理契约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之所以存在不信任的状况,就是因为学生与学校及实习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平等的,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实习单位、学生与实习单位不能实现良好、及时沟通。构建心理契约就是建立学生与校方及实习单位之间的平关系,包括人格尊严平等、权力地位平等。
2.2.3.3全程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构建应贯穿整个实习工作之中,甚至还要向前延伸到就业工作及就业后的调查与服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及社会阅历增加,学生的期望值及期望内容会发生改变,心理契约内容应随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自身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因此,学校要注意不断收集信息,充实和完善心理契约内容,提升各方满意度。
2.3“心理契约”的维护
2.3.1注重心理契约与实现期望吻合。
高职院校实习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管理要准确把握学生与学校及实习单位之间期望的匹配程度。期望的匹配要求契约各方明确彼此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心理契约的内容应尽量明确化、具体化、公开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效能,增强实习生管理的有效性。如本人任班主任的班级,自学生进校之初,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并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长期反复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实习之前都能比较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实习中最常见的跳槽频繁的问题在我班基本得到解决。
2.3.2寻求学生与实习单位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双向心理期望,只有双方在此过程中都能实现各自发展目标,才能达成心理契约共识。从实习生招聘工作开始,实习单位招聘人员就应做好建立心理契约的准备,向应聘者清楚地介绍组织的结构、工作条件、工作具体要求及组织能向其提供的待遇、机会等内容。同时通过各类人事测评工具,了解应聘者的技能、兴趣、应聘动机及对组织的期望等,通过掌握的信息,对被试个人条件、兴趣、态度与组织职位匹配度做出客观评估,并与其共同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只能是短时期的聚焦,企业如果不能及时为其做出指引和规划,就可能造成与实习生心理契约的失衡,最终导致他们离职或工作激情下降。
2.3.3重视沟通渠道。
心理契约管理中沟通尤为重要。学生与学校、实习单位之间的不信任很多情况下是沟通不善造成的。在心理契约履行过程中,各方应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解决,尽量避免和消除各方误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各方尤其是学生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不及时有效沟通,学校难以发现问题,学生也会认为学校把自己推向社会就不管了,从而产生各种不满和矛盾。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校方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工具与外出实习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增进彼此信任,确保心理契约管理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阮欢.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以202位大学生新员工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6(04).
[2]陆时红,郭涓.基于学生心理契约和满意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2015(08).
——浙大学习心得 李吉朋
浙大一周的学习,收获满满。感触最深的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它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并幸福的生活。
如何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并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呢?
(1)了解和应用“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激励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也可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待,让他们始终生长在老师的信任和期待中。否则,学生会以不积极甚至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种消极的态度的日积月累,会导致学生拒绝老师的要求。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老师的一次态度不好,很可能会给其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个学生,切实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都可以努力地克服自身的自卑感。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2)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看似无意却有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很多时候是一种爱的暗示,如春风化雨般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和影响学生。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
老师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3)积极关注,用鼓励为学生成长导航
积极关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也称作正向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对对方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给予有选择的关注,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促使对方发生积极变化。
例如,某生学习越来越吃力,竞争压力很大。前几天的一次考试,得了第五名。他以前每次都是一二名的,结果越想越不开心,现在睡觉都不好,担心这样下去会倒数第一。此时,作为教师,你要做的不是指责,而是鼓励:
——第五名,你超过了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说明你很有实力,很棒!——胜不骄,败不馁!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能反思自己,相信下次你会更加优秀!
——你能来和老师主动述说烦恼,说明你很勇敢,用这样的心态学习,值得期待!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如果无意间的行为与言语伤害到某个学生的自尊心,这个学生就会不喜欢这名老师的课程,甚至讨厌这位老师,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的语言对学生影响大,相反,消极的语言也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良言一句暖三冬,我们应该善于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信心,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向好的渴望。
(4)应用关爱心理效应,激发内在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社会交往动机和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方面,而且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自学性和自主性非常重要。
当今社会下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使他们缺乏一些自信心,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又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学校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心理上会有较大的落差,学习不自觉,就不自信了。鉴于这些学习心理特点,我们就更应该从关心学生出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主动爱护、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因此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去。
(5)交流才能合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情绪调节 实践证明:积极情绪、情感的参与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制、沮丧、怀疑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ABC理论
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当事人对事件的信念(beliefs);C指在特定的情境下,当事人产生的结果(consequences)。
当学生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我们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然后我们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评价和解释,正确对待得失成败,及时消除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
0.引言
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
动调节下进行的,且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1]
。因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安全性,也与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1事故致因与安全管理
安全科学已经揭示,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的各种危险或隐患,通常归为三类:即人、物和管理的因素[2]。
人的因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缺陷,还可能形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隐患。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由于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及其具有的潜在破坏和伤害能力的存在,它随
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事故的严重程度
往往随着物质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管理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只是事故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根据对多年来发生的事故对比分析发现、发生事故的根源是管理缺陷。
事故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下述模式[2]:
不安全状态(物)+管理缺陷=事故隐患
不安全行为(人)+事故隐患=事故
凡是具有物态和能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事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在管理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事故隐患或者是激发了危险因素而造成事故的任何缺陷称为管理缺陷。危
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同时存在就构成了事故的隐患,而在有事故隐患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2]。
安全伴随着生产过程而存在,它与生产过程共存,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安全管理就是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按照安全的客观规律对系统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料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职能来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实现既有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是伴随
着生产的一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有效地控制(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达到安
全生产的既有目标。1.2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要[3]。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动机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问题认识的差异,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客观,个体的行为异常及生
理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对福利待遇不满,规章制度不力,亲朋有矛盾,作业环境不良等干扰而造成的挫折情境[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当人的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失误”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不符合安全规程的作业或操作,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3]。
因此,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是事故的主要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事故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人的不安全因素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行为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在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制定安全标准、建立和健全安全预警机制逐级负责制、动态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分析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在安全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达到能较为准确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采取措施,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个人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由于某些心理特征决定的[3]。例如在个体行为中,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事、逆反、凑合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心理因素,对保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1常见的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2.1.1侥幸心理
侥幸是一种超乐观估计,把存在一定发生可能性的事件当作不可能发生,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最后采用非理性的方式行事。由于偶然原因得到一点小小的成功或免于不幸,总认为“命大”、“天意”,因而边毫无顾忌地干一些盲目的冒险动作。这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对工作安全危害巨大。2.1.2惰性心理[3]
是指在作业中尽可能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就省力,能省事就省事,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
态,也是懒惰行为的心理依据。干活嫌麻烦图省事,该做的不去做,使得安全出现隐患和漏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2.1.3麻痹心理
麻痹大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行为上表现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口是心非,盲目自信。麻痹心理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盲目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技术过得硬,保准出不了问题,以老职工居多;二是强化以往成功经验或习惯,多次做也没问题,我行我素;三是高度紧张后的精神疲劳,产生麻痹心理;四是个性因素,一贯松松垮垮,不求甚解,自以为绝对安全;五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2.1.4轻视心理[4]
当安全与生产、人和物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些管理者潜意识中还是见物不见人,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凸显出三种现象:“亡羊补牢”现象即安全生产工作平时不重视,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满足于表面化、形式化。事故隐息不及时排除,直至发生事故才悔之晚矣;“愚民政策”现象即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和小团体利益,有的单位出了事故欺上瞒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极力内部“摆平”,把“四不放过”抛在脑后;“外归因”现象即出了事故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归因于外部,未找出真正原因,就敷衍了事。2.1.5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无视社会规范或管理制度的对抗性心理状态,一般在行为上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越
不许干、我越要干”等特征。有时表现为当面顶撞,拒不改正;有时表现为
表面接受,心里反抗。2.1.6逞强心理
争强好胜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如果它和炫耀心理结合起来,且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走向反面。积极表现自己,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有工龄,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长时间做相同冒险的事,难免会有疏漏。2.1.7从众心理[3]
这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如果大家违章,就心甘情愿与大家一起违章。
2.1.8冷漠心理[3]
持这种心理的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自己对分管的工作也常不负责任。表现在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不闻不问,冷漠看待,常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个别的还会错误地认为
态度孤傲一些就是有“个性”的表现,致使别人不愿意接近。2.1.9紧张心理
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员工,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素质低,操作技术不熟练,生产工艺不熟,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甚至茫然无措。
2.1.10情绪心理[4]
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
本原因。情绪变化主要由应急事件对心理影响产生的,比如家庭暴力、离婚、家庭成员息重病或死亡、子女就业困难、家庭不和睦、本人患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
2.2应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不安全心理的产生
2.2.1根据岗位特征,选择心理素质合格的人员上岗[5]。
什么样的员工适合做安全生产工作大有讲究。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应尽量做到人岗相适。要特别重点关注三种心理特征类型的人群:
(l)急躁型,表现为遇事求成心切、胆大、反应快、工作草率。
(2)轻浮型,表现为喜欢轻举妄动、工作忙乱、顾此失彼、不爱学习、不肯钻研。
(3)迟钝型,表现为反应迟缓、动作呆板、判断和应变能力差。
2.2.2进行安全生产情感教育,培养职工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要把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作为培养员工安全心理的切人点。应通过安全心理学讲座、谈心、观看安全教
育录像片等有效的安全心理教育形式,使其得以有效的实施。要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安全心理的欲望,让职工在情感上接受安全生产,在思想上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在行动上自觉地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
2.2.3注意职工安全心理问题,合理安排工作[5]。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安排工作。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出事的几率比较高。安排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每个职工的生活习惯,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工作、人员和分工,有的放矢地做好该做的工作。
2.2.4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5]
人的心理在“常变”,安全管理也需要“常变”。企业在制定安全政策时、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在“复杂人”的基础之上,把“人”想得复杂些。要提高职工的主观幸福度,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要帮助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2.2.5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3]
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主体活动,力所能及地改善员工生活、居住、生产环境,广开育才渠道,引导员工学技术、练本领、学知识,长才干,创造满足员工成长需求,促使员工学有条件,娱乐有设施,活动有场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2.6搞好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要以塑造人和培养人为目的,扎
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不断地培养企业良好的和谐劳动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2.2.7坚持科学的企业管理,良好企业氛围促使职工良好心理因素的养成企业领导者要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排除各种不良刺激,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职工的实际问题。要让每位员工深刻认识到,每个人在每个安全环节上,担负的都是百分之百的责任。要想尽一切办法抓安全,让电力安全的管理科学化来替代管理的经验化。
全生产中人及其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达到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
3.结论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而心理活动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要能够正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能够准确抓住安
[6]
参考文献
【心理学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班主任工作艺术07-06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17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10-08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10-14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的作用07-0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现代教学法的应用论文09-20
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