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通用8篇)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篇1

课程调研报告

——地点:武汉市

一、技术调研过程:

此次课程调研地点选择在大华南湖公园小区。首先围绕社区周围走访,了解了社区周围的各项设施,如交通、学校、银行等。然后进入小区,了解到小区配建的地下机动车停车场及自行车停放场的情况。接着沿小区道路考察了小区内的各项设施,如教育机构幼儿园,人性化的步行道以及休闲活动空间。在小区感受了小区道路以及各设施的舒适度。最后走访小区居民,了解了居民对小区的各项感受及征求了居民对小区的改进意见。

二、调研对象介绍说明:

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东临南湖,南侧为规划中的景观河,北侧为规划中的水体公园。项目由美国JY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社区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面积约44.86万平方米,城市规划道路面积约7.1万平方米,中学用地约1.6万平方米,公共停车场面积约5600平方米。其设计理念立足于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个全新的人居环境。建筑风格为注重形式美感却不过度装饰的新古典主义,强调营造“新海派主义”文化气质,丰富而精致。项目注重武汉城市的特色与文脉,充分利用南湖和地块南面河道景观资源,使小区融入城市景观,并充分应用再造绿色生态资源,将项目与南湖风景区以及城市公园有机相融,从而营造出“美的空间”和“人的乐园”,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武汉市面向未来的居住方式。大华南湖公园世家,为新中产定制的私人住宅,完全摹写世界级建筑艺术大师赖特设计的私人住宅和小别墅,将人、建筑、自然融合一体,规划、园林、建筑、空间设计旨在实现一种融于自然的,诗意、浪漫的居住情怀的回归。

物业类别:住宅、普通住宅。

项目特色:特色别墅、花园洋房。

建筑类别:板楼、多层、小高层(11层)、高层(18层)、别墅(联排别墅)。停车位:地上135,地下300。环线位置:内至二环。所属商圈:南湖、武昌购房圈。

容积率: 1.60。

绿化率:35%。

项目配套:

1、学校: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中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政法,中南民族大学,大华晶晶国际幼教中心。

2、综合商场:社区商铺拉普兰大道打造海派风情商业街,租赁招商。中商平价,中百仓储,工贸家电,鲁巷广场,中百超市。

3、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市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信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

4、医院:陆军总医院,省妇幼医院,关山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交通:公交571路至大华社区站。72路、317路、576路、591路、777路至傅家嘴站。

三、调研对象特点评述分析:

建筑风格为注重形式美感却不过度装饰的新古典主义,丰富而

精致。完全摹写世界级建筑艺术大师赖特设计的私人住宅和小别墅。户型为板式结构。整体上符合住宅小区的建筑风格要求。

小区物业管理有序到位,并设置有责任到人制度,使得物业管理工作更加顺序有致。

小区景观要素搭配合理,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有小区广场及儿童活动场所供居民活动。小区设有400多个停车位以及自行车停车场,很人性化。小区绿化率高,且植物长势良好,搭配合理,夏季观看,色彩丰富,很有观赏性。小区靠湖,景色优美视线良好。每栋高层住宅楼一层都是半开放式的活动空间,这样活动不会受天气因素影响。道路整齐,且路标明确。

四、对发现问题分析:

1、噪声污染:因小区靠近南湖大道,靠近道路的住房受噪音污染比较

大,过往车辆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垃圾收集:调查中发现,有影响小区整体容貌的一处垃圾存放点,且安全系数很低。此垃圾放置点影响居民生活及小区整体环境。

3、通风:小区内居民楼间距小,影响通风、采光。

4、活动空间范围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小,且儿童活动场地都是硬质地面,对于儿童活动来说不利于儿童的安全。

五、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改进方法:

1、对于噪声污染应在住户家中安装减音玻璃,可能的地方增加植被削减噪音。

2、物业应把垃圾放置点归置好,把现有垃圾收走,并建立新的较为隐蔽的垃圾放置点。

3、改变儿童活动区的硬质地面,改为较软的草地或者沙地,尽可能保证儿童的安全。

六、调研收获:

在调研之前,我们小组成员收集了关于城市住宅小区规划的各方面资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篇2

1 楚河汉街概况

1.1 楚河汉街的背景项目

楚河汉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项目的重要部分, 是大项目中的小核心部分。武汉中央文化区是由万达集团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 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和居住功能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中国第一, 世界一流, 业内朝拜之地”, 打造世界文化新品牌。项目规划包括楚河汉街、万达广场、汉秀剧场、电影乐园、星级酒店、高级写字楼和高档住宅楼群。楚河汉街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是整个项目的文化内涵所在。

1.2 研究楚河汉街的角度

建成之初, 楚河汉街就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旺盛的人气, 而人们也习惯仅从独立商业文化街的角度去审视其规划设计和定位。但实际上, 楚河汉街作为商业集团投资项目的一部分, 其规划及定位必然服从整体利益。从这个角度考虑, 楚河汉街的首要作用是作为一个商业集合体满足整个中央文化区的需求。也就是说, 承载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固然重要, 而实现商业效益也是必不可少的, 商业利益不会让位于文化弘扬。很多学者在研究楚河汉街时忽略了大项目背景, 甚至将武汉中央文化区的规划设计定位作为楚河汉街的定位, 从一开始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2 楚河汉街的文化特色分析

相比于普通商业街, 商业文化街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特定的文化内涵增加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将文化作为推动商业发展的动力, 让消费者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营造浓郁的地域性特色文化氛围最为重要。汉街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能使人满意。

2.1 建筑设计分析

在建筑风格上, 汉街主要采用民国建筑风格, 穿插少数欧式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建造中, 针对不同建筑充分表现传统建筑材料的自然材质美——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质朴、典雅, 粗糙、坚硬的花岗岩墙沉稳、厚重, 青砖小巷、乌漆大门、木漆窗户, 营造出浓郁的民国氛围, 置身其中仿佛回到民国时的武汉。这样的建筑设计整体和谐, 也很好地营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但如同写文章时犯了文不对题的错误一样, 民国建筑风格并不能体现“楚河汉街”这样历史文化蕴味很强的主题。

事实上, 丰富、灿烂的先秦楚文化才应是汉街最有特色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传统荆楚建筑样式丰富多彩, 其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宫、坛、台等都独具特色, 干栏式建筑南方独有。如果将荆楚建筑应用到楚河汉街的建筑设计中, 着力营造楚文化氛围, 则能够较好地契合“楚河汉街”的主题。

2.2 人文历史元素应用分析

汉街试图通过重塑名人形象还原历史场景, 进而达到弘扬文化的目的。汉街中总共设置了五处名人广场, 分别选取屈原、俞伯牙与钟子期、王昭君、李时珍、张三丰作为代表, 塑石雕像作为文化广场的核心。以这种方式弘扬楚文化是非常好的创意, 所选取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 本可以将名人广场建设成集游客集散、休憩参观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街区节点, 但实际建设却让人失望。名人广场除了简单的人物雕像外, 并没有其他体现楚文化的事物, 甚至连关于雕像的解释与说明都没有, 身处其中感受不到文化的存在, 名人广场名不副实。

事实上, 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汉街之中并不困难, 名人广场可以依托人物形象, 结合实物模拟, 将历史场景生动地还原出来, 同时配以解说, 让人们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街道中也可以设置一些反映楚人日常生活行为、衣着服饰的雕塑雕像, 增加人们对先秦时期人们生活的了解, 地面可以多使用一些描述楚文化的石刻, 公共导向系统和环境设施可以适当使用漆器等传统器物形式。通过人物故事、生活场景和传统器物, 营造出真正具有特色和内涵的楚文化步行街。

3 楚河汉街的环境规划分析

3.1 河与街的景观设计分析

楚河汉街的一大优势是同时拥有河与街两大资源。如果能将水景的灵动与街景的庄重融合在一起, 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现代清明上河图”。街与河相互融合, 让人们在逛街之余揽河之美景, 既能够感受到汉街的质朴和浑厚, 体会楚文化的丰富内涵, 又能够领略到南国水乡百湖之地的宁静、优雅。但遗憾的是, 楚河汉街的设计完全将河与街隔开, 临河的建筑带如同屏障, 与河景几乎没有融合和互动, 除了几处广场以外, 完全是街中不见河, 河边不见街。原本该是水景与街景的天然结合, 变成了人文景观全在街上, 自然景观全在河中。不得不说, 这是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浪费。

3.2 公共设施的设计分析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上需要考虑游客步行游览的体力问题, 过短则乏味, 过长则疲惫, 一般1 km长较为合适。汉街总长1.5 km, 相对较长, 而街区中公共座椅缺乏是最突出的问题。实地考察发现, 汉街中的公共座椅主要分布在五处名人广场内, 广场间的距离从200~500 m不等。这种设计的问题在于:①有些广场之间的距离太远, 无法满足游客随时休憩的需求;②汉街中的五处名人广场除了名人雕像外空无一物, 显得过于单调乏味, 难以让游客在休息时继续获得精神满足。无障碍设施缺失也是公共设施设计问题之一。在交通方面, 楚河汉街中段和南段交通较为便利, 但其最北端所在的烟霞路则比较偏僻, 五六百米范围内既无公交站点, 又少有出租车, 非常不利于游客集散。从实地调研的情况看, 汉街北段的人流量明显少于中段和南段。

4 结束语

楚河汉街作为大项目的文化核心, 却因规划不当和商业需求的影响而出现了打着响亮的文化旗号却缺乏文化内核的现象。同时, 由于项目定位较高而周边配套设施未跟上, 没有高消费水平的商圈作为经济支撑, 楚河汉街出现了人气高、效益低的状况。

在现有基础上对楚河汉街进行改造的可行办法是, 对其文化核心重新定位, 改变为先秦楚文化与民国大武汉文化的双核心定位, 对五处名人广场进行系统改造, 将河与广场融为一体, 丰富广场的楚文化内涵, 将其建设成集文化、休闲和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完善街道内的公共设施, 并将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场景浓缩还原到街道中, 让观者体会到民国大武汉的繁荣和影响力, 并产生强烈的再创辉煌武汉的心灵共鸣。相信随着武汉中央文化区的不断成熟和周边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楚河汉街一定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汉形象名片。

参考文献

[1]李捷芳.现代商业街规划设计研究[J].广东科技, 2008 (03) .

[2]佳图文化.商业街区规划及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3]刘继学.武汉市楚河汉街建设中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探析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 篇3

引言

“城市家具”,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的一切事物,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一切用来装点城市的东西,就叫做“城市家具”。通过对“城市家具”的巧妙设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方面以及城市特色,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接下来就主要从进行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的意义以及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来加深人们对武汉市的了解。

进行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的意义

对于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的来说,它对整个武汉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城市家具”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城市家具”的具体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组成特点,诸如一些气候或者是地理环境等等,这样就可以根据城市的发展特色来进行合适的家具的选择;除此之外,从对武汉“城市家具”特色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武汉市的发展风格以及未来的发展格局,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根据“城市家具”的特色来分析出武汉市的一些重要的地标特色。所以说,通过进行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不仅仅可以使城市之外的人更加的了解这座城市,还可以使这座城市得到更好地发展。

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

1.“楚文化”的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特色

武汉这个城市位于湖北省,是古代楚国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因此当谈到武汉市的“城市家具”时,自然离不开楚文化的代表。例如,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一系列的楚文化的古迹,包括一些青铜器、玉器以及一些雕刻艺术品和丝竹艺术品的等等,这些都极具楚文化的浪漫、活泼的特性。往往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借助一些浪漫的色彩来展现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就使得“楚文化”成为了武汉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样也构成了武汉市“城市家具”设计的主要的风格与特色。这样的“楚文化”的独特的艺术色彩,就使得武汉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具有了十分神秘的色彩,使它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都市。

2.“水文化”的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特色

在武汉的城市建设中,除了独具魅力的“楚文化”构成了这里的“城市家具”之外,还包括灵动、充满生命气息的“水文化”。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就使得武汉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水的装点。历史上就有水兴武汉的传说,武汉的发展离不开“水文化”,例如,武汉地区湖泊众多,河流分布密集,河网密布。这些历史传说都使武汉这个城市充满了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是武汉在“水文化”的引领之下源远流长。而水的灵动、洒脱也成为了武汉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人身临其境,感受出这分水的宁静与洒脱。所以说,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武汉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水文化”的特色,借助水的传说与水的灵动,来增强这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当人们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独特地“水文化”所吸引,并且流连忘返。所以“水文化”成为了武汉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家具”之一。

3.“码头文化”的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特色

最后,武汉这个城市既然是水的城市,那么必然离不开“码头文化”。所谓的“码头文化”等于是“水文化”的衍生品,通过借助水来发展航运业,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又一大特色,而“码头文化”也成为了武汉“城市家具”的代表之一。武汉城市“码头文化”的主要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汉源性的特征,是指它发源于江汉河流,因此传递着汉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是指武汉“城市家具”代表的“码头文化”具备兼容性的特征,因为码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转运客流量,从而使之流转天下,这样就使得武汉的城市发展展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第三,武汉的“码头文化”还具有开放性的特色,因为武汉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发展城市,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色的区域文化和风景,这就足以看出这个城市是开放的,并且对各个区域的文化是接受的。这样的“城市家具”的代表和特色,就足以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家具”就是城市的景观特色,也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对于武汉这个城市来说,“城市家具”就是武汉特色文化的表现和象征,因此文中对这种武汉特色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去宣传这种城市发展特色。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篇4

一、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近现代开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介入,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从自由发展走向有目标的规划引导,并体现出较为清晰的发展脉胳。

1三镇格局的形成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明末汉阳通判袁焻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全长十一二里,汉口城区得以扩大。

清末,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2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

(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道。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则为“街”(商业生活功能)(图4)。

(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相比较,汉口“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由于城市的扩张比较迅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作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出反映了此种特征。

二、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从今天来看,武汉市保持“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对城市发展更为有利。但城市的自身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武汉市由解放初期约30万人口、“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至现在将近400万人口的集中型特大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49~1954年的整体化空间构想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解放初期,武汉市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市。武汉三镇在行政上隶属为一个整体,但城市发展仍是三镇独立。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武汉城市用地扩展很快。其中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一五”时期,武汉被列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工业用地的发展和自然条件,先后在武昌开辟了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主的青山工业区,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中北路工业区,以武汉锅炉厂为主的石牌岭工业区以及以建材工业为主的白沙洲工业区;在汉口开辟了以轻、化工为主的唐家墩工业区,以肉类联合加工为主的堤角工业区;在汉阳开辟了以地方机械为主的庙山工业区,由此搭建了武汉大工业城市的基本构架。

真正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它们在交通和城市用地上进一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此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主要构想是:试图用欧洲式的城市轴线和广场系统来统一武汉三镇,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如1954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就集中反映了此种构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现在的洪山广场经汉阳门过长江穿汉阳南岸嘴直至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汉展览馆,开辟一条贯穿武汉三镇的城市主轴线,将武汉三镇空间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在武昌徐东路和杨园一带另辟有通向江边的城市次轴线,整个武汉城区共规划有大小城市广场近20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群和城市轴线体系。

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构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展览馆广场。

21959~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

1958年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八省一市的“大三线”地区,武汉市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因没有得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城市发展相当缓慢,城市功能单一,结构失调,基础设施虽经多年建设仍很落后。

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依托地方工业,陆续兴建了以机电为主的关山工业区;以纺织、机械为主的七里庙、唐家墩工业区;以机械为主的鹦鹉洲工业区。同时青山工业区向武东地区发展,并且在远离市区约30km的葛店,开辟了以

化工为主的葛店工业区。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此期城市用地扩展没有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依托,也没有明确的城市空间规划作指导,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不明确。由1959年和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出: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

31987年以后的多中心组团式规划构想

如前所述,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发展是以建设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忽视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事实上,历史上的武汉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市,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建国初期,武汉市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约50%,当然这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背景下的相对发达。因此,解放后随着第二产业的崛起,第三产业比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是必然的。但是,建国后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时间里,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直线下降趋势,其中从业人员比重降低约25%,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降低约2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城市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5月武汉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开放“两通”(交通和流通),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系统的调整提供了动力。如1987年武汉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初步提出了城区外围中环线的建设,并在中心城外周布局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镇。

90年代以后,随着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按照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投资环境好、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了建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

市政设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95年编制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集中体现了这种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地区规划中,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方面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在城市地区确立了以主城为核心,以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区(县)城关镇为卫星城的圈层状城镇布局结构。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

三、结语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 篇5

来源:轨道室发布时间:2013-03-1

12009-2010年,武汉市编制完成了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于2011年1月31日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发改基础[2011]179号文)。按照国家批复的意见,武汉市全面展开轨道交通建设工作,按期实现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正式迈入“地铁时代”。根据建设规划至2017年,每年至少开通一条轨道线路。目前,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和6号线一期工程按计划全部开工,轨道交通7、8号线工可已上报国家,于2013年1月通过专家评审,执行情况良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稳步推进 “两型社会” 建设、武汉综合交通枢纽试点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色实施,迫切需要武汉市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全面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武汉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区和大型产业带的建设,迫切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撑,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引导主城人口向外围疏散。2013-2017年武汉市将每年建成通车一条或两条轨道交通线路,为保障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不间断性,确保城市总规确定的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和全面落实,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工作。

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篇6

2、表2-3和表2-4。港渠功能相对单一主要功能为排水(或灌溉)功能兼有生态廊道和旅游休闲通廊的作用。表22 武汉市主要河流规划功能一览表 序号 河流名称 现状主要功能 规划主要功能 1 长 江 水源、行洪、航运、生态 水源、行洪、航运、生态、旅游 2 汉 江 水源、行洪、航运、生态 水源、行洪、航运、生态、旅游 3 府 河 行 洪 行洪、生态、旅游 4 金 水 行洪、灌溉 行洪、灌溉水源、生态 5 滠 水 水源、灌溉、航运、行洪 水源、灌溉水源、航运、生态、行洪 6 倒 水 灌溉、行洪 灌溉水源、行洪、生态 7 举 水 灌溉、水源、行洪 水源、灌溉水源、行洪、生态 8 通顺河 行洪、航运、灌溉 行洪、航运、灌溉水源、生态 9 沙 河 灌溉、行洪 灌溉水源、行洪、生态 表23 武汉市主城区湖泊规划功能一览表 序 号 湖泊名称 现状功能 城市功能区 规划综合功能 备 注 1 换子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 塔子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3 机器荡子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4 西 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广场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 5 北 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6 小南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7 后襄湖 调 蓄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8 菱角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9 张毕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0 竹叶海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序 号 湖泊名称 现状功能 城市功能区 规划综合功能 备 注 11 月 湖 调蓄、养殖、景观娱乐 风景区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2 南太子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湖 湖 调节 泊 湿地型 13 北太子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4 墨水湖 调蓄、养殖、景观娱乐 风景区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5 龙阳湖 风景区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6 三角湖 调蓄、养殖、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7 莲花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8 水果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19 紫阳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0 四美塘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1 内沙湖 调 蓄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2 南 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3 野芷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4 杨春湖 调蓄、养殖、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5 外沙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6 青山北湖 调 蓄 生态保护区 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27 东 湖 调蓄、养殖、景观娱乐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雨水调蓄、渔业养殖、工业水源、国家级 风景区 28 黄家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雨水调蓄、渔业养殖、29 汤逊湖 调蓄、养殖、水源地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雨水调蓄、渔业养殖、30 野 湖 调蓄、养殖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雨水调蓄、渔业养殖、31 晒 湖 调蓄、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32 青菱湖 调蓄、养殖 城市公园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雨水调蓄、渔业养殖、33 严西湖 调蓄、养殖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雨水调蓄、渔业养殖、大东湖 风景区 34 万家湖 调蓄、养殖、景观娱乐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35 西边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36 汤 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37 烂泥湖 城市公园 景观娱乐、雨水调蓄、生态调节 38 硃山湖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雨水调蓄、渔业养殖、序 号 湖泊、水库 现状功能 城市功能区 规划综合功能 1 梁子湖 调蓄、景观娱乐、养殖、灌溉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2 涨渡湖 生态、调蓄、养殖、灌溉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3 武 湖 调蓄、灌溉、养殖、灌溉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4 道观河 调蓄、景观娱乐、发电、灌溉 风景区 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5 黄陂后湖 调蓄、景观娱乐、养殖、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6 夏家寺 调蓄、景观娱乐、发电、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7 盘龙湖湖群 调蓄、养殖、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8 东大湖(金银湖)调蓄、景观娱乐、养殖、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9 后官湖 调蓄、景观、养殖、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10 蔡甸西湖 调蓄、景观娱乐、养殖、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11 蔡甸沉湖 生态、调蓄、养殖、灌溉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12 鲁 湖 调蓄、养殖、灌溉 生态保护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 13 严东湖 调蓄、养殖、灌溉 风景区 生态调节、景观娱乐、调蓄、灌溉、渔业养殖、2.4 水功能区及水质管理目标 水功能区以水体的规划综合功能和湖北省政府批准的《湖北省水功能区划》(鄂政函[2003]101号文批复)、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武汉市水功能区划》(市政办[2005]2号)为依据参照《武汉市城市地区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并结合水体现状质量确定。水质管理目标按水功能区划和现状水质确定详见表2-

5、表2-6和表2-7。主城区港渠的水质管理目标为不劣于Ⅴ类。表25 武汉市主要河流水功能区一览表 序 号 河流(段)名称 水功能区 水质管理目标 1 长 江 东荆河口沌口 保留区 Ⅱ类 沌口举水河口 开发利用区 Ⅱ类Ⅴ类 2 汉 江 蔡甸区谢八家东西湖区新沟镇 开发利用区 Ⅲ类 东西湖区新沟镇蔡甸区张家湾 保留区 Ⅲ类 蔡甸区张家湾龙王庙 开发利用区 Ⅲ类 3 金 水 江夏区法泗镇新河口闸江夏区金口镇金水闸 保留区 Ⅲ类 4 府 河 黄陂区童家湖后湖泵站 保留区 Ⅲ类 后湖泵站朱家河口 开发利用区 Ⅲ类Ⅴ类 5 滠 水 黄陂区姚家集黄陂区自来水厂上游1500m 保留区 Ⅲ类 黄陂区自来水厂下游500m黄陂区五通口 保留区 Ⅲ类 黄陂区自来水厂上游1500m黄陂区自来水厂下游500m 开发利用区 Ⅲ类 6 倒 水 新洲区马湾新洲区龙口大闸 保留区 Ⅲ类 7 举 水 新洲区份子街新洲水厂上游1.5km 保留区 Ⅲ类 新洲水厂下游0.5km大埠街 保留区 Ⅲ类 新洲水厂上游1.5km新洲水厂下游0.5km 开发利用区 Ⅱ类 8 通顺河 蔡甸区消泗乡沌口 保留区 Ⅲ类 9 沙 河 新洲区夫子河新洲区东港 保留区 Ⅲ类 注饮用水源区工业、农业用水区水质管理目标为Ⅱ类Ⅲ类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管理目标为Ⅲ类排污控制区水质管理目标为Ⅲ类Ⅴ类。表26 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功能区一览表 湖泊名称 湖泊个数 水功能区 水质管理目标 换子湖、塔子湖、机器荡子、汉口西湖、北湖、小南湖、后襄河、菱角湖、月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莲花湖、水果湖、紫17 景观娱乐用水区 Ⅳ类 阳湖、四美塘、晒湖 北太子湖、张毕湖、竹叶海、内沙湖、南湖、野芷湖、杨春湖、外沙湖、野湖 9 保留区 Ⅳ类 南太子湖、汤逊湖、严西湖、万家湖、西边湖、汤湖、烂泥湖、硃山湖 8 保留区 Ⅲ类 青菱湖、黄家湖 2 渔业用水区 Ⅲ类 东 湖 1 景观娱乐用水区 Ⅲ类 青山北湖 1 排污控制区 Ⅳ类 表27 武汉市第二、三区域重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一览表 湖泊、水库名称 湖泊个数 水功能区 水质管理目标 梁子湖、涨渡湖、黄陂后湖、盘龙湖湖群、蔡甸西湖、鲁湖、后官湖斧头湖 8 保留区 Ⅲ类 武 湖 1 渔业用水区 Ⅲ类 道观河 1 景观娱乐用水区 Ⅲ类 夏家寺 1 景观娱乐用水区 Ⅱ类 东大湖(金银湖)1 保留区 Ⅳ类 蔡甸沉湖 1 保护区 Ⅱ类 严东湖 1 保留区 Ⅱ类 3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发展方向及策略 水环境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突飞猛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由于过去对水资源多利用少保护水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日趋严重出现了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水体景观功能丧失等现象对自然气候、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3.1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发展方向(1)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减污” 生产、生活中产生污水而后对污水进行治理是长期以来城市污水治理的旧模式导致原有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难以跟上污水量日益增大、污染物含量不断增多的形势使水环境不断恶化。而推行清洁生产、合理高效施肥施药、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实施污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等措施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遏制恶化水环境的污染物产生还能降低污水处理运行负荷减少运行费用提高处理效率。(2)全面控制污染源实现点源、面源和内源综合治理 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现了城市点源治理但经过历史的检验仍不能满足水环境治理的要求因此面源污染的治理和内源污染的控制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与点源控制并重的污染控制方向。(3)适应污水水质变化组合现代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长期以来城市污水采取常规处理模式以除去悬浮固体、有机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为主要目标而对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极低。随着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化肥、合成洗涤剂和农药等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废水中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对水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造成水体、尤其是封闭水体富营养化。因此采取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废水中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成为水环境治理工程的重要措施。同时常规处理工程投资运行费用巨大限制和束缚了对水污染的治理进程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难以承受高昂的处理费用而延缓了对污染的治理随着生态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建设运行费用优势明显促进治理工程从常规处理模式向生态修复发展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模处理技术等得到广泛的运用。(4)加强生态系统观念实现水体生态恢复 水环境污染不仅造成水质下降还会导致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甚至毁灭。近几十年以来恢复和重建受损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形成研究的热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英国的泰晤士河和德国的莱茵河等水体的生态恢复就是典型范例。中国在水体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水体生态恢复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目标。(5)加强全局观念从全流域整体性出发治理和保护水环境 水环境问题具有流域特性上游污染对下游水体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因此跨越一般的行政区划界限在流域或水系范围制订统一的标准和政策成为协调各区域的必然要求。(6)主动建设水环境合理调整水系网络布局提高水价值 随着对水环境综合功能认识的提高水环境治理保护从过去的被动保护向主动建设发展结合绿化、景观建设对岸线、滨水区进行综合整治并对水系网络优化调整。通过主动建设在治理保护水环境的同时形成水文化、提高水价值、发展水经济、发挥水环境景观旅游资源等功能。3.2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本策略(1)加强污染源源头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和工业污染大户的源头治理措施加强工业污水的回收利用强化工业点源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根据城市生活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推行中水回用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步取缔含磷洗涤用品市场销售各部门密切配合控制畜禽牧场、农业、种植业、水产养殖及航运等污染加强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垃圾的及时收集与处理减少城市面源污染物量。(2)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 不断完善现有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规划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对没有污水收集管网的地区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和完善中水收集、处理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治理面源污染 逐步建设面源污染处理系统通过设置植被缓冲带、自然湿地等措施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净化能力截留净化农村径流中的氮磷及有机物同时对城市面源污染进行适度处理。(4)加快被污染水体修复 以汉阳月湖、莲花湖、龙阳湖、三角湖、墨水湖及南太子湖被污染水体的修复为示范充分运用湿地、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底泥改善、港渠修复等工程技术恢复被污染水体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5)加快滨水区建设 滨水区建设既是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道、湖泊岸线尽可能采用自然形态、增加绿化植被恢复滨水生态人水和谐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水资源优势相结合强调滨水区功能的完整性、开放性及共享性充分体现武汉市滨江滨湖特色。(6)合理调整水系网络布局切实控制水系形态 以现有湖泊水系为基础对现有水系连通港渠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合理性分析实现水系连通和江湖连通加强水体流动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发展水文化、水经济创造丰富的水环境空间。加强水系形态控制保护水体物理空间不被破坏。(7)加强系统管理 明确水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统一的水环境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管理加强行政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确定水域允许纳污量优化排污口分布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环保产业机制合理规划监测站点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对水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建设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水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鼓励、组织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实质性参与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总之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必须统一规划实行宏观控制和指导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和资金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有计划、有目的逐步实施实现武汉市水环境稳步改善。4 水系网络布局 4.1 水系现状构成 武汉市水系以长江为主干由西南向东北横卧市域中心沿途汇入汉江、府河等流域性支流汇入金水、滠水、倒水和举水等四条区域性支流汇入东荆河和通顺河两个汉江分洪河道并沿途接纳内湖汇流区来水。武汉水系湖泊水库众多湖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水库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从地域特征看北部山区为季节性河流与水库构成的河库水系南部为丘陵湖港区中部沿江为低丘河湖区。由于长江为流域河流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武汉关最高水位27.64m(冻吴29.73m)高于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地面最低水位7.99m大大低于地面高程所以堤防成为武汉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成为武汉水系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堤防的存在水体按照地势归属不同的防洪分区并因有相同的出江泵站和闸而构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水系。4.2 水系网络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水系网络化建设的最初动因并不是水网本身的需要而是由于城市污水的持续排放导致湖泊水质严重污染在单靠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的建设难以在规划期限内达到其功能区划要求的困境中人们受“流水不腐”自然现象的启示而提出“变死水为活水”的水网概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对水系在城市中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水系既为城市提供了生活与发展的水源也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保证城市安全、消纳城市污染和提供生活及休闲场所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水系丰富、水体众多的武汉将多个水体连通从而构成连接度很高的水系网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其网络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扩大自然生态的输入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是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角度看是属于生态亏空区域城市的生态稳定需要外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力渗透然而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渗透的强度随着渗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武汉作为特大型城市单靠自然渗透已经难以满足中心区生态良性循环的需要必须依靠强力的生态输入在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和道路绿地廊道这三种廊道类型中对武汉而言利用水系廊道来完成自然生态系统向城市中心生态亏空区域的生态量输入过程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高效的选择。利用武汉水系丰富的优势通过水系网络化来维持和恢复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2)促进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水质下降问题是武汉水环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城市污水的大量排入二是水生态系统逐渐破碎而难以参与自然水生态系统循环过程。解决的方法也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过程和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来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二是通过水系网络化改造提高封闭的水生态系统之间以及与外围自然水生态系统的关联让被人工化的水生态系统能够参与并重新溶入到自然生态循环过程。(3)展现水的魅力张扬城市个性 城市特色是城市魅力系统的主要内容它能够对外界施加强烈的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充满迷人的亲和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在全球化竞争过程中以城市特色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魅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武汉有江、河、湖、库、渠、塘等多种水体形态有以水为背景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水环境为武汉的城市特色是自然的必然选择。随着武汉江滩建设延伸了人们的触角让人能够感受长江的浩荡气势汉口西湖、北湖的建设让人们能够打破建筑围桶的隔离体验亲水的乐趣。然而要更加突出体现武汉的水环境丰富特色还需要将水系进行网络化改造让水的环境真正熔入人们的生活中能够随处感受到水的存在能够更容易从水上去参与和体验水的乐趣从水上去欣赏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变换的视角去感受城市的宁静和喧嚣全面体现和张扬武汉的水环境魅力。(4)提升城市的土地价值 水系是城市特殊的组成部分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人亲水的自然本性带来滨水空间的需求滨水空间的需求带来的是滨水地段土地的增值。水系网络化是增加水体岸线长度和滨水空间资源的有效手段同时水体岸线的价值也可以通过两侧土地地价及土地附着物的价格得到充分体现。(5)保证城市排水安全均衡水资源量的分布 武汉降雨充沛但降雨的空间分布、年际分布和年内分布都不均衡(见图6-

10、6-11)既要保证丰水时降雨的及时排出又要保证枯水时节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用水需求这就要求有畅通的排水系统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储备足够的水量。水系网络化一方面为降雨及时下泄提供了充足的排水通道另一方面通过湖泊水体的连通使多个湖泊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湖泊的调蓄功能可以相互调剂从而可以提高湖泊水体总的调蓄能力满足城市排水安全和均衡水资源量。4.3 水系网络规划原则 4.3.1 一般规划原则(1)尊重自然 现有水系系统是自然演变和多年人工改造而形成的符合自然规律和反映了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尽可能多的保留原生符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地区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2)综合协调 水系的网络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的许多方面有相互联系包括道路建设、交通组织、城市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防洪排涝等协调与这些方面的关系是水系网络能否真正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关键。(3)预先控制 水系的连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有历史阶段性对其通道走廊进行预控制可以减少远期建设的成本。4.3.2 分类控制原则(1)江湖连通 江湖连通主要是针对沿江堤防设施改变了湖泊随江水自然涨落的变化过程限制了湖泊生态系统参与江河生态系统而提出的其目的不是要进行单一的物质或物种的交换更重要的是引入优质的生态系统让人工化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重新参与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而得到改善和丰富从而恢复其自然生态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必须得到执行 ① 实现江、湖水生态系统之间的顺利交换以保证人工水生态系统能够溶入自然生态系统 ② 尽可能减少新增进出水通道的数量确保城市防洪安全。(2)水系间连通 水系间连通一方面是对江湖连通的配合江湖连通由于其工程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如果每个水系单独进行江湖连通工程其经济性和安全性都较差。另一方面水系间连通是均衡降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手段。同时水系间的连通往往能够为生态的连续和区域景观的协调组织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生态循环和多层次旅游景观的建设提供条件。因此在进行水系间连通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 能否提高江湖连通工程效率增加参与江湖连通生态循环的水域面积同时减少进出江工程的数量。② 能否有效促进不同生态斑块的关联从而有效的实现从生态富余区向城市生态亏空区的生态量的转移。③ 能否促进不同景观系统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游赏区域和实现景观资源的优势互补。④ 能否实现不同水系的水资源调度从而达到均衡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性。(3)水系内连通 水系内的连通也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证水系内降雨的及时下泻及时达到出江口二是增加亲水空间突现滨水特征三是提高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参与自然生态循环的效率。因此在进行水系内连通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 能够满足各汇水分区来水按设计标准排往下游的需要主要的排水通道需要选择在最短的距离。② 能够与城市内其他开敞空间(绿廊、交通通廊)相协调增加水网的可达性和可游赏性。③ 能够与城市公园和集中绿地相连提高生态交换的效率。4.4 影响水系网络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与现行防洪政策的协调 2控制虰螺扩散 3跨水系调水方式和时间选择 4.5 水系网络规划总体构想(1)依托长江、强化汉江、提升府河、打造四片特色水网。在武汉的水系中长江是降雨的最终汇集地是流域性水网的核心因此以长江及直接与长江相连并较小受城市建设工程而改变的汉江和府河共同构成武汉的水系基本架构并将武汉的水网分为相对独立的四大片黄陂新洲片、汉口东西湖片、汉阳片和武昌江夏片。(2)依托武汉环城游憩带的建设构建一个襟江带湖的环城水网打造“水网”、“绿网”交织的城市生态环。在武汉市外环线两侧利用山水资源建设武汉的环城游憩带通过串接游憩带内的江河湖泊构建成为武汉的环城水网并与大面积的生态绿化网一起形成武汉的城市生态环提高水网和绿网的生态效率成为向城市中心区提供良好生态资源的基地。4.6 水系网络规划方案 4.6.1 黄陂新洲片水网 4.6.1.1 水网结构 该片地形阶地变化明显由北向南地形大幅度下降滠水、倒水和举水等主要汇流河流由北向南直线流向府河和长江因此片区水网也主要依托三条河流来组织在已有的滠水和举水橡胶坝基础上建设倒水橡胶坝从而全面抬高北部水系常水位建设由北部水系向沿江水系的联系通道引抬高的水入沿江水系从而形成府河、长江北部的串接形成各主要水系的另一条东西向水流通道成为环城水网的重要部分在该通道基础上自然形成支持各水系由北往南流动的动态水网。黄陂新洲片水网结构图 4.6.1.2 重点区域水网布局 该片区的发展向沿江地带转移产业和人口向沿江积聚规划有宋家岗和阳逻两个新城前川和邾城两个城关。因此该片的水网改造主要集中在沿江一带根据规划发展区域的位置确定后湖水系、盘龙湖水系和什子湖水系为主要区域。武湖水系和涨渡湖水系近期主要通过理顺与长江的关系改造入江自排闸形成引江调水机制实现引江入湖从而逐步恢复和增强武湖与涨渡湖的湿地特性提高两湖生态多样性。后湖水系、盘龙湖水系和什子湖水系紧临城市中心区也是宋家岗新城到前川城关一带城市发展区的直接影响区域三个水系的环境水平将直接影响该新城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必然面临新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提前进行江湖水网的控制十分必要。连通方案 连通方案需要实现水系间连通、水系内各湖泊的连通并满足与外围河流水系的有效联系包括三条连通线路 A线府河—马家湖闸—马家湖—规划新渠—后湖—后湖泵站和滠口闸--府河。马家湖闸、后湖泵站和滠口闸都为现状只需对马家湖闸进行可进水改造另规划建设的新渠长度为2.8km经过地区地形最高点为31m。B线府河—马家湖闸—马家湖—规划新渠—任剀湖—麦家湖—规划新渠—新教湖—汤仁湖—规划新渠—盘龙湖—规划泵站--府河。三段规划新渠总长3.1km经过地区的地形最高点为27.5m该水系目前无出江泵站但随着宋家岗新城必须建设排水提升泵站水系连通的出江泵站可以利用新建的排水泵站。C线滠水(坝前)--四联垸滠水旧河道—规划新渠—什子湖—规划新渠—后湖—规划新渠--盘龙湖水系—府河。三段新渠总长4.4km经过地区地形最高点31m但什子湖与后湖的连通渠需穿过现有京广铁路。三条连通线路的综合使该地区水系连为一体既有利于区域排水协调也有利于盘龙城的开发利用。4.6.2 汉口东西湖片水网 汉口东西湖片水网结构图(1)水网布局 该片区四面临水被长江、汉江、府河、汉北河和新沟环绕。汉口地区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导致水面急剧萎缩昔日的后湖已难见踪影仅留有几个面积较小的湖泊因此对汉口地区的水网建设主要任务是引水入城东西湖区因紧靠汉口在汉口地区用地紧张情况下其地缘优势带来高速发展潜力但同时东西湖作为防洪体系中分蓄洪区的定位又从政策上限制了该区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东西湖的发展定位仍处于彷徨的十字路口区域发展相对混乱。在90km2安全区未得到国家职能部门批准前东西湖整个区域仍按分蓄洪区来考虑不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水网。由于张公堤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防洪功能而汉口地区可供建设水网的用地十分紧张水网很难形成现阶段任务主要是利用好长江和汉江并借府河出口改造机会保留利用好改道前的朱家河并与黄孝河与建设支渠有效连通在后湖谌家矶地区形成局部水网。东西湖以东大湖(金银湖)为主要水体现状有若干排灌渠由西向东接入东大湖(金银湖)其水网建设主要为改造扩宽现有沟渠并在汉江边的刘家台建设进水闸在汉北河边的新河一期站处建设进水闸从汉江和汉北河两个水体引水入湖并通过现有的塔耳头、李家墩泵站和李家墩闸进府河。(2)调水方案 进水路线A汉江—规划进水闸—十二支沟—径河—东大湖(金银湖)塔耳头、李家墩泵站和李家墩闸--府河。进水路线B汉江—规划进水闸—总干沟径河—东大湖(金银湖)塔耳头、李家墩泵站和李家墩闸—府河。(3)远期方案构想 定位于东西湖建设90km2安全区得到批准的前提下东西湖吴家山和东大湖(金银湖)周边地区与汉口地区构成新的汉口保护圈部分张公堤的防洪功能可以取消在该堤原址结合两侧控制的绿化隔离带建设贯穿汉口的人工河引汉江入城并以禁口明渠和黄孝河明渠为基础结合王家墩地区的统一改造形成深入内城的水网串接西湖、北湖、机器荡子和换子湖同时与东大湖(金银湖)、塔子湖连为一体。4.6.3 汉阳片水网 汉阳片水网结构图(1)水网结构 该片区主要有汉阳西湖水系、汉阳东湖水系、烂泥湖水系和泛区水系城市建设发展主要在通顺河以北地区泛区水系内由于其分蓄洪区的定位原因现状和规划都没有大规模的建设区。东湖水系、西湖水系和烂泥湖水系既面临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也有条件进行水网建设。因此水网的建设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水系共有3条水网建设线路 A线改造西湖水系与泛区水系的连通渠并实现与汉江和通顺河的连通形成环城水网的西南段。B线打通西湖水系与东湖水系连通通道形成汉江--西湖水系—东湖水系—长江的连通。实现东湖水系和西湖水系连通的规划渠长2.9km经过地区无大规模建设地形最高点为32m由于防洪分区需要在规划渠应配建控制闸闸标准同1级堤防。C线打通东湖水系与烂泥湖水系的连通形成环绕开发区的水网。实现东湖水系和烂泥湖水系连通的规划渠(西段)长2.8km经过地区规划为生态通廊地形最高点为29m规划渠(东段)长1.8km经过地区现状有村民点地形最高点为25m(2)调水方案 根据现有建设情况西湖水系水质和后官湖同为Ⅲ类西湖水系控制高程21m高于东湖水系后官湖的19.65m和南太子湖的18.65m有条件实现从西湖水系往东湖水系的水流线路东湖水系的后官湖水质好于烂泥湖水系水质控制高程基本一致也有条件实现从后官湖向烂泥湖水系的水体流动。整个区域可以通过汉阳闸、琴断口闸从汉江进水从东湖泵站和挖口泵站出江(河)规划共有三条调水线路 A汉江—汉阳闸—西湖—东湖—三角湖—南太子湖水系—东湖泵站—长江。其支线为后官湖硃山湖烂泥湖汤湖西边湖万家湖南太子湖长江。B汉江—汉阳闸—西湖—侏儒河—挖口泵站挖口闸—通顺河—长江 C汉江—琴断口闸—龙阳湖—墨水湖或三角湖—南太子湖—东湖泵站(或东风闸)—长江(3)重点地区水网 该片区的重点水网建设在东湖水系实现东湖水系内的多水体连通特别在四新地区建设以高密度渠网为特征的连接四湖的动态水网。具体布局在《汉阳地区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中有详细论述。4.6.4 武昌江夏片水网(1)水网结构 该片有东沙湖水系、北湖水系、汤逊湖水系、梁子湖水系和金水水系各水系之间目前没有联系。汤逊湖水系和梁子湖水系现状有东坝河相连但由于管理调度方式不明确还未能真正实现两水系的有效连通。A线打通金水水系与鲁湖和梁子湖水系连通的渠道打通梁子湖水系与严家湖和北湖水系连通的渠道形成环城水网的东南段 B线改造东坝河形成梁子湖水系与汤逊湖水系的连通 C线建设东湖与南湖的连通渠重建东沙湖水系与汤逊湖水系的连通 D线建设东湖与严西湖的连通渠实现东沙湖水系与北湖水系的连通促进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东扩并有效保护严西湖和严东湖等水体资源。武昌江夏片水网结构图(2)连通与调水方案 ① 实现东沙湖水系与北湖水系的联系构建大东湖旅游区。随着80万吨乙烯项目的上马北湖新城将得到超速发展北湖水系将从城郊湖变为城内湖结合其山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主动溶入东湖风景区构建大东湖旅游区从而实现东湖东扩提升武昌地区和东湖风景区的品质。在东湖马鞍山北侧规划建设新渠连通东湖和严西湖渠长1.5km。规划建设严西湖与严东湖、严西湖与竹子湖、竹子湖与青潭湖的连通渠实现北湖水系5个湖泊的直接联系。整个东沙湖水系与北湖水系及与长江的连通线路为长江—罗家路闸—罗家路港—东湖—严西湖—北湖—北湖泵站—长江在此线路基础上又可组建小的支线一为长江—罗家路闸—罗家路港—沙湖—新生路泵站—长江二是严西湖—严东湖或竹子湖、青潭湖—北湖泵站—长江。东湖与杨春湖的连通结合位于杨春湖南侧的武汉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建设进行改造暴雨时段降雨经杨春湖汇集后向南排入东湖一般时间段东湖水经杨春湖进武钢引水渠并作为武钢的工业用水。严东湖水质比东湖和严西湖好一个等级一期实现东湖和严西湖的连通待条件成熟后再实现严东湖、竹子湖和青潭湖的连通。② 完善梁子湖水系与汤逊湖水系的联系适时进行环境用水调度。扩建现有东坝河拟订东坝闸开启新方案引梁子湖水进汤逊湖水系并经黄家湖、青菱湖、野湖和神山湖由汤逊湖泵站和海口泵站进长江。梁子湖控制水位15.92-19.18m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和神山湖控制水位为17.65-18.65m进行环境用水调度是可能的由于南湖和野芷湖控制水位为18.65-19.65m从梁子湖调水难以实现。③ 开辟汤逊湖水系直接引水线路显著改善城区湖泊水环境生态状况。由于从梁子湖水系引水受梁子湖控制水位的影响南湖和野芷湖难以参与水循环过程同时其他湖泊的水循环也要视梁子湖的蓄水动态影响因此开辟汤逊湖水系直接引水线路十分必要。引水线路为长江—解放闸—巡司河—现状连通渠—南湖和野芷湖--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汤逊湖泵站—长江也可以从青菱湖—野湖—神山湖--海口泵站进长江。④ 远期建设金水水系与梁子湖水系的连通渠建设梁子湖水系与北湖水系的连通渠形成市域生态环。规划控制金水水系的鲁湖与梁子湖的连通渠从长江引水经金水河—鲁湖--梁子湖—百里长港由樊口泵站和樊口闸进长江。鲁湖控制水位19.41-22.20m比梁子湖控制水位15.92-19.18m高可以实现引水目的。规划建设车墩湖与严东湖的连通渠适当利用两湖水位的季节差实现两水系的双向流动。5 水污染控制 水污染控制包括对水源地保护污染水体的点源、面源的治理。点源的治理以污水处理和排水系统建设为重点面源的治理包括源、运移及汇三方面。1.1.5.1 控制原则(1)以主城区为主兼顾第二、三区域(2)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用水安全(3)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治理并重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4)污水处理厂与污水收集管网同步建设(5)雨污分流为主老城区局部合流(6)加强节水从源头控制水污染。1.2.5.2 水源地保护 水源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以及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和上下游的权益。武汉市虽然水系发达但人口及工业企业多分布在城区污水排放最终多排入长江、汉江污染排放量大排放方式具有多样性而主城区的生活取水厂都分布在长江、汉江沿线因此开展水源地保护更为重要。1.2.1.5.2.1 水源地保护范围 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包括取水口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具体根据各水源地取水口的周边情况确定。根据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按照不同水域特点对各水厂的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具体如下(1)以江、河为水源的保护范围 以江、河为水源的饮用水水源的水域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内的水域为一级保护区取水点至上游1000m、至沿岸、至中泓线的水域内且在一级保护区外的水域为二级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m至5000m的水域为准保护区。以江、河为水源的饮用水水源的陆域保护区分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取水点上、下游100m宽度为沿岸至江堤范围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m至1000m宽度为沿岸至江堤范围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m至5000m宽度为沿岸至江堤范围的陆域为准保护区。(2)以湖泊、水库为水源的保护范围 以湖泊、水库为源的饮用水水源的水域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取水点半径300m内的水域为一级保护区取水点周围半径500m内且在一级保护区外的水域为二级保护区。以湖泊、水库为水源的饮用水水源的陆域保护区分一级、二级。取水设施沿岸周围半径300m内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外半径延伸至500m处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根据《武汉市水功能区划》长江的饮用水源区为长江左岸的沌口至长江大桥上游1km河段(长度13km)、长江二桥至朱家河河口上游1km河段(长度5km)长江右岸的陈家闸至长江大桥河段(长度14km)、西港村至葛店河段(长度6.5km)汉江的饮用水源区为蔡甸自来水公司上游1km至龙王庙河段(长度25.6km)滠水的饮用水源区为黄陂自来水厂上游1.5km至自来水厂下游0.5km(长度2km)举水的饮用水源区为新洲自来水厂上游1.5km至自来水厂下游0.5km(长度2km)。1.2.2.5.2.2 水源地保护措施 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对水源地保护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源地的管理 各级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对防治饮用水源污染实施监督管理。(2)加强水源地的监测 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及时发现突发性原水水质污染事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及时强化供水厂水处理工艺保证供水水质。同时加强水源地的网络监测系统的建设。(3)加强水源地保护的法制宣传强化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4)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必须执行下列规定 ①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均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严格遵守《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排放总量不能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标准时必须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② 禁止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护岸林等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行为。③ 禁止向水体排放和倾倒残油、废油、油性混合物、垃圾、粪便、工业废渣及其他废弃物。④ 禁止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⑤ 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莠剂等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⑥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或扩建与供水设施及保护水源无关的生产、经营建设项目禁止设置与供水无关的码头和停靠船舶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5)其它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1.3.5.3 污水处理 1.3.1.5.3.1 污水处理厂 5.3.2.1 主城区污水处理厂 加快建设市政污水处理厂步伐提高污水处理率是减少水体污染的重要手段。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工艺升级将一级处理工艺升为二级处理工艺增加脱氮除磷的功能。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主城区共有13座污水处理厂分别对主城区各地区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现有沙湖、黄浦路、二廊庙、龙王嘴、汤逊湖等5座和在建的南太子湖、汉西、沌口3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还规划新建三金潭、黄家湖、落步咀、黄家大湾、北湖等5座污水处理厂。主城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入府河、长江因此出水水质应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的B标准。主城有三座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封闭湖泊(龙王嘴、汤逊湖、黄家大湾污水处理厂)其二级排放尾水应执行一级标准的A标准而且其出水水质应由接纳湖泊的环境容量来确定是否还需进行深度处理。主城区13座污水处理厂2020年规划服务面积为518.5km2服务人口为574万人(包含东西湖部分地区)其中主城区服务面积为413.8km2占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7.5km2的97%。至2010年主城区污水收集率为75.8污水处理率为702020年污水收集率为86.7污水处理率为85。各污水处理厂规划服务人口的分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组团人口分布及生活区用地布局确定。各处理厂服务面积及人口见表(含东西湖部分地区) 表51 武汉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服务人口一览表 序号 所属地区 污 水 处理厂 服务 面积(km2)2010年 2020年 污水处理厂 规 模 污水处理 厂规模 尾水排 放水体 现状处 理等级 规划处 理等级 服务人口(万人)服务人口(万人)近期(104m3/d)远 期(104m3/d)1 汉口 三金潭 68.2 84 88 30.0 40.0 府 河 二级 2 汉 西 154.6 150 173 40.0 80.0 府 河 二级 3 黄浦路 7.2 13 15 10.0 10.0 长 江 预处理 二级 4 汉阳 南太子湖 55.0 59 64 20.0 25.0 长 江 二级 5 沌 口 32.2 11 30 6.00 22.0 长 江 二级 6 武昌 沙 湖 21.1 21 23 15.0 15.0 长 江 二 级 二级 7 龙王嘴 35.7 20 22 15.0 25.0 南 湖 一 级 三级 8 二廊庙 32.2 43 47 18.0 40.0 长 江 一 级 二级 9 落步咀 30.1 39 39 12.0 18.0 长 江 二级 10 黄家湖 56.5 58 64 10.0 20.0 长 江 二级 11 汤逊湖 20.1 3 3 5.0 10.0 汤逊湖 二 级 三级 12 北 湖 4.0 5 5 2.0 2.0 长 江 二级 13 黄家大湾 1.6 1 1 0.5 0.5 东 湖 三级 合 计 518.5 507 574 183.5 307.5 5.3.1.2 第二区域污水处理厂 第二区域有常福、纱帽等7座新城和4座城关镇除东西湖吴家山地区污水进汉西污水处理厂以外其他城镇均规划有污水处理厂近期规划服务总人口146.5万人近期处理能力达到46×104m3/d污水处理率为95.3%。规划各污水处理厂服务人口与近、远期建设规模见表 表52 新城及城关镇污水处理厂规划一览表 序号 区 属 名 称 服务人口(万人)(万人)规划规模(104m3/d)(104m3/d)所属污水处理厂 备 注 2010年 2020年 2010年 2020年 1 新 城 常 福 10.00 25.00 3 9 常福污水处理厂 拟 建 2 金 口 8.00 15.00 4 8 金口污水处理厂 3 纸 坊 16.00 15.00 6 12 纸坊污水处理厂 拟 建 4 阳 逻 25.00 45.00 3 28 阳逻污水处理厂 拟 建 5 北 湖 10.00 20.00 4 8 北湖新城污水处理厂 6 蔡 甸 14.00 22.60 4 8 蔡甸污水处理厂 7 宋家岗 10.00 25.00 4 8 宋家岗污水处理厂 8 城 关 镇 吴家山 15.00 29.00 5 15 纳入汉西污水处理厂 拟 建 9 纱 帽 7.50 12.00 3 6 纱帽污水处理厂 10 前 川 17.00 24.00 5 10 黄陂污水处理厂 11 邾 城 14.00 20.00 5 10 新洲污水处理厂 合 计 146.50 252.60 46 122 5.3.1.3 第三区域污水处理厂 第三区域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等广大乡镇地区除中心镇经济实力较强发挥了一定地域范围内中心的作用外一般建制镇的经济能力和服务功能有限。规划至2020年中心镇均建有污水处理厂(除东西湖吴家山地区污水进汉西污水处理厂、流芳镇污水进汤逊湖污水处理厂以外)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为12×104m3/d2010年第三区域污水集中处理率为55.5%。一般建制镇因人口和经济发展所限不宜将污水集中处理一般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应尽量采取以下原则(1)相对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2)选择技术成熟先进、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工艺(3)优先采用土地自然处理法(4)尽量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天然洼地、湖汊等 表53 中心镇污水处理厂规划一览表 序 号 区 属 名 称 服务人口(万)人)(万人)规划规模(104m3/d)(104m3/d)所属污水处理厂 备注 2010年 2020年 2010年 2020年 1 蔡甸区 索 河 1.00 2.00 0.5 1.0 索河污水处理厂 2 张 湾 1.00 2.00 0.5 1.0 大桥污水处理厂 3 玉 贤 1.00 2.00 0.5 1.0 4 侏 儒 1.20 2.00 0.5 1.0 侏儒污水处理厂 5 永 安 1.00 2.00 0.5 1.0 6 江夏区 乌龙泉 2.40 3.00 1.0 1.5 乌龙泉污水处理厂 7 大 桥 4.00 5.00 1.0 2.0 纸坊污水处理厂 8 流 芳 2.40 3.00 1.0 1.5 汤逊湖污水处理厂 已建 9 豹 澥 2.40 3.00 0.5 1.0 豹澥污水处理厂 10 五里界 1.40 2.00 0.5 1.0 纸坊污水处理厂 11 安 山 0.90 2.00 0.5 1.0 安山污水处理厂 12 法 泗 1.20 2.00 0.5 1.0 法泗污水处理厂 13 贺 站 1.40 2.00 0.5 1.0 贺站污水处理厂 14 龙 泉 1.00 2.00 0.5 1.0 龙泉污水处理厂 15 黄陂区 姚家集 1.40 2.00 0.5 1.0 姚家集污水处理厂 16 长轩岭 1.30 2.00 0.5 1.0 长轩岭污水处理厂 17 滠 口 1.50 2.00 0.5 1.0 滠口污水处理厂 18 横 店 1.40 2.00 0.5 1.0 横店污水处理厂 19 许 桥 1.40 2.00 0.5 1.0 许桥污水处理厂 20 天 河 1.30 2.00 0.5 1.0 天河污水处理厂 21 祁家湾 2.20 3.00 0.5 1.0 祁家湾污水处理厂 22 新洲区 道 观 1.00 2.00 0.5 1.0 道观污水处理厂 23 旧 街 2.20 3.00 1.0 1.5 旧街污水处理厂 24 辛 冲 1.40 2.00 0.5 1.0 辛冲污水处理厂 25 三 店 1.50 2.00 0.5 1.0 三店污水处理厂 26 汪 集 3.50 4.00 1.0 1.5 汪集污水处理厂 27 仓 埠 3.30 4.00 1.0 1.5 仓埠污水处理厂 28 大 埠 1.50 2.00 0.5 1.0 大埠污水处理厂 29 汉南区 邓家口 1.30 2.00 0.5 1.0 邓家口污水处理厂 30 汉南农场 1.40 2.00 0.5 1.0 汉南农场污水处理厂 31 东西 湖区 新 沟 1.20 2.00 0.5 1.0 荷包湖污水处理厂 32 柏 泉 1.20 2.00 0.5 1.0 33 走马岭 1.20 2.00 0.5 1.0 外高桥污水处理厂 合 计 53.50 78.00 19.5 36.5 1.3.2.5.3.3 污泥处置(1)主城区污泥处置厂规划 结合武汉市主城区污水系统布局污泥处置应集约化处理分散化近远期结合、分期、分步实施污泥处置应朝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方向发展。规划在汉口、汉阳、武昌各建一座污泥处置厂鉴于污泥处置与利用技术体系的发展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厂址和工艺需作详细可研和环评后确定尽可能采用环境风险较小的工艺技术。(2)第二、三区域污泥处置 武汉市周边城镇及远城区污水处理工程产生的污泥虽然相对于整个周边城镇及远城区的环境容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污泥的卫生填埋和焚烧都需要很大的投资结合周边城镇及远城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将污泥堆肥农用而资源化是最好的出路。① 新城和城关镇 新城和城关镇是发展的重点对象一些大型的工业基本都在新城或城关镇其工业废水量相对其它中心镇比较大对于新城和城关镇规划的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很有必要。方案一可以考虑设专门的污泥无害化检测站或处理站对于有害成分较大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堆肥还可以直接焚烧或填埋有害成分较小的就可以直接进行堆肥农用。这样既可以合理降低污泥处置的投资减少占地还可以防止污泥的二次污染。方案二考虑到规划污水处理厂不是集中建设模式相对较分散同时污泥量也不是很大设专门的检测站或处理站不经济也不方便。可以将固定的检测站或处理站变为移动式对各个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循环式检测或处理(目前国外已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垃圾处理或污泥处理)。② 中心镇 中心镇工业较少其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且污水量也不是很大污泥产生量相对较少可以直接利用上述提到的移动式污泥无害化检测站进行检测后堆肥农用。1.4.5.4 排水系统建设 1.4.1.5.4.1 主城排水系统 5.4.1.1 排水体制分区 主城区合流区有(1)汉口东部——汉西路、张公堤、长江与铁路线所夹的汉口城区(2)汉口西部——汉西路、南泥湾大道、汉江所夹的汉口城区(3)汉阳地区——龙灯堤以东港区铁路线、红建路以北的汉阳城区(4)武昌沿江——秦园路至武泰闸和平大道、中山路以西的武昌城区 主城区其它地区均为分流制区域。5.4.1.2 污水收集系统 武汉市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距离武汉市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还相差很远2002年主城区污水管网收集率约为46.5%。许多项目还有待投资建设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虽然经过投资建设但却仍不完善如部分区域污水截流及抽排能力不足区域管网还未完全配套污水有主干管而缺乏完善的支线收集管道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管网收集系统。规划至2010年主城污水管网收集率为75.8%2020年达到86.7。目前武汉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的设计工作基本已经完成许多系统正在进行施工中其中世行贷款的二郎庙、沙湖、龙王嘴、汉西等污水收集系统完成较好但亚行贷款项目黄家湖、落步嘴、三金潭等污水收集系统施工进展较缓慢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建成较早但因其污水收集系统完善较为缓慢至今未投入运行因此完善各大污水收集系统是治理武汉市水环境的当务之急除黄埔路和沙湖污水收集系统建成外主城区还有如下系统需完善(东西湖吴家山—金银湖—金银潭地区规划属汉西污水处理厂及三金潭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因此列入第一区域考虑)(1)汉口地区 ① 汉口西部污水收集系统(汉西污水处理厂)规划范围北起张公堤、常青花园南至汉水、东临新华路西至易家墩近期服务面积56.7km2可分为5个片区 ——南泥湾大道以南的硚口旧城区该片区排水体制为合流制需完善收集合流制排水系统将污水接入收集干管目前该片区管网收集率为80左右。——南泥湾大道以北的长丰南北垸北片区为新建城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该地区管网收集率为60各条主干道下已埋设了雨、污水管需将各污水支管接入d1000~d1800干管中。——铁路线以南的机场河片区为合流制排水系统该地区管网收集率为80局部区域需改造增大截流倍数提高排水能力。——王家墩机场片区该地区为新建区围绕机场有分散住宅区排水系统不完善规划为分流制体系该地区的排水系统需结合机场商务区规划新建。——常青花园、江汉经济开发区该地区为新建区房地产开发较密集区域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雨污分流制系统管网收集率60需将污水接入机场河明渠。② 汉口东部污水收集系统(三金潭污水处理厂)规划范围北起张公堤、南至江边、解放大道东临谌家矶西抵新华路近期服务面积61.4km2可分为5个片区 ——铁路南汉口旧城面积为18.4 km2为本服务区最早形成的城区排水管网较为普及合流制管网收集率(服务率)达到85%左右新建铁路桥泵站干管工程截流该地区污水局部区域需改造增大截流倍数减少入湖溢流污水量。——六合沟地区面积为3.6km2为本服务区五六十年代前工业建成区合流制排水管网收集率达到60%左右其中六合沟地区管网完善程度较高。规划新建建设渠路干管截流该地区污水。——堤角东部地区面积为3.8km2为本服务区70年代后工业建成区排水管网普及较差雨污水按合流体制排放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需将现有排水系统改造为分流制。——塔子湖、后湖地区面积为26.3km2为开发建设用地目前已在铁路以北后湖地区开发建设后湖生态花园、东方恒星园及黄浦科技园塔子湖边已建成新世界水族馆周边地区也逐步在开发建设这些开发区配套建设了必要的雨、污水管网整个地区污水管网收集率达到1015%。规划新建石桥泵站、塔子湖泵站等干管工程需新建配套污水支管提高管网收集率。——谌家矶地区面积为9.3km2为本服务区郊外工业与农用地以明渠系统排水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谌家矶泵站干管工程。(2)汉阳地区 ① 南太子湖污水收集系统(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规划范围为除武汉经济开发区以外的汉阳主城区服务面积55.0km2。按排水体制和建设情况可分为4个片区 ——汉阳旧城区面积8.2 km2位于汉阳东区排水管网较为普及合流制管网收集率(服务率)达到80%左右截污干管已经完成还需建成中途提升泵站和完善局部合流支管。——二桥、七里庙片区面积21.8 km2位于汉阳西区二桥、七里庙排水系统为分流制实施较早目前管网收集率为60但因为排水系统形成时间较长该区域的雨、污混接情况较为严重需进行改造。规划新建琴断口、七里庙泵站干管工程和现有二桥、罗七路泵站一起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南太子湖处理。——四新片区面积为21.7 km2为汉阳开发新区现状排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四新泵站等干管工程将该区污水送至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杨泗港片区面积为3.7 km2位于鹦鹉洲尾排水管网普及率较低雨污水按合流体制排放入夹河再经万家巷闸排入纳税港后至墨水湖。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污水干管将现有排水系统改造为分流制。② 沌口污水收集系统(沌口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武汉经济开发区和全力组团服务面积32.2km2排水体制为分流制。目前武汉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已经建成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网收集率较高约为80。(3)武昌地区 ① 沙湖污水收集系统(沙湖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21.1km2规划范围北起武重厂南至武珞路沿线东临东湖边和体育学院西至武黄铁路。该地区污水管网收集率为80%各主干道上的雨、污干管基本按分流制系统建成但由于许多单位内部为合流制各支管建成时间较早雨、污混接情况严重需进行雨、污分流改造。② 龙王嘴污水收集系统(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35.7km2规划范围北起小洪山和南望山南至南湖北路和汤逊湖东临铁路西至石牌岭和南湖。根据管网建设情况可分为2个片区 ——珞瑜路、武黄公路以北片区面积14.6km2该地区为雨污分流制体制管网收集率较高为80%雨、污混接情况严重需进行管网改造。——关东、关南片区面积21.1 km2该地区为新建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管网收集率为40规划新建关南、民院泵站干管工程需完善污水支管建设。③ 二郎庙污水收集系统(二郎庙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32.2km2规划范围东起罗家港西至武黄铁路北临长江南至武重厂。根据管网建设情况可分为2个片区 ——武昌旧城片区面积为8.8km2规划范围北起秦园路南至武泰闸和平大道和中山路以西的武昌旧城区排水体制为合流制该片区排水管网较为普及合流制管网收集率达到80%规划在新生路泵站内新建污水泵站将该片区的旱季污水截流至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徐东片区面积为23.4km2管网收集率为60排水体制为分流制。该区除和平大道、徐东路、中北路及武青三干道部分地段外均未按规划实施系统的排水工程目前只有部分城区污水和东湖片的污水进入二郎庙污水厂其它地区的污水管道收集系统还有待建设。该片区存在雨、污混接的情况对局部区域的管网需进行分流改造。④ 黄家湖污水收集系统(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56.5km2规划范围东起南湖、石牌岭、西至长江边、北临武珞路、南抵三环路。根据管网建设情况可分为4个片区 ——蛇山南、晒湖片区面积为9.9km2该地区基本为城市建成区排水体制为合流制。蛇山以南旧城为本服务区最早形成的排水管网收集率高达80晒湖地区管网收集率相对较低仅20故合流制管网收集率(服务率)达到40左右。规划新建晒湖泵站、武咸泵站干管工程将该片区的旱季污水截流至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南湖花园片区面积为8.1km2该服务区为90年代新建住宅区建成区排水管网基本按雨污分流制建设污水管网收集率为30%左右。规划新建南湖花园泵站等干管工程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黄家湖污水处理厂。——野芷湖与华农地区面积为14.3km2为武昌南部地区开发建设用地。目前基本为农田和山地建成区尚未建设污水管网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板桥泵站等污水干管工程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黄家湖污水处理厂。——白沙洲地区面积为24.2km2北部为铁路服务区和老工业建成区南部为蔬菜基地整个地区排水以合流制排放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巡司河干管工程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黄家湖污水处理厂。⑤ 落步咀污水收集系统(落步咀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30.1km2规划范围东起工业港西至罗家港北临长江南至沙湖港、二十一号路。根据管网建设情况可分为5个片区 ——钢院、红钢城片区面积为7.5 km2属港西分流排水体制地区该区与武钢同期建设排水管网较为普及污水管网收集率为60左右。规划增建青山1号、2号泵站干管工程收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落步咀污水处理厂。——青山镇、工人村片区面积为7.5 km2属港东合流排水体制地区但在青山镇地区利用青山3号泵站建有部分污水管网污水管网收集率为20左右。规划新建青山镇泵站干管工程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厂前片区面积为1.6 km2属港东合流排水体制地区无污水管道系统污水管网收集率为零。规划新建d500~600污水干管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友谊大道以南片区面积为6.8 km2属港西分流排水体制地区为新旧混杂的居住办公区污水管网收集率为40左右。规划增建105泵站干管工程将该片区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武青四干道片区面积6.8 km2属港西分流排水体制地区是青山地区规划开发建设用地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三弓路泵站干管工程增建105泵站武青四干道南侧干管将该片区的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⑥ 北湖污水收集系统(北湖污水处理厂)规划范围为白玉山、武东地区、服务面积4.0km2该片区雨污合流排放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将武东地区的污水管转输至白玉山地区与该区现状污水管汇合后接入规划的北湖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排入北湖。⑦ 黄家大湾污水收集系统(黄家大湾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为1.6km2该片区雨污合流排放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拟在该区南边东湖汊建黄家大湾污水处理厂将排入东湖疗养院的污水截入该场处理处理后排入长江。⑧ 汤逊湖污水收集系统(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服务面积20.1km2范围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的汤逊湖产业区其服务范围北起铁路南环线西南抵汤逊湖东至流芳村。该区为开发建设区排水体制为分流制污水管网收集率为40左右。规划新建污水收集干管工程将该区污水收集后送至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汤逊湖。(4)东西湖吴家山—金银湖—金银潭地区 属汉西污水收集系统和三金潭收集系统远期服务范围服务面积104.7km2包括吴家山、金银湖、金银潭等开发区其中吴家山、金银湖地区污水进汉西污水处理厂处理金银潭地区污水进三金潭污水处理厂处理根据管网建设情况可分为5个片区 ——吴家山老城区面积为12.4km2规划排水体制为合流制该片区为整个东西湖区的政治、经济核心区经过多年的建设排水管网发展较为完善管网收集率为70%。区内南北方向分布有十一条明沟和箱涵该区排水主要利用这些排水走廊采用合流制的排水方式汇集区域内的雨、污水。该片区雨污合流排放规划新建污水收集干管工程将该区污水收集后送至汉西污水处理厂处理。——吴家山北片区面积为21.0km2规划排水体制为分流制主要为三店农场和金河经济发展区基本处于发展初期区域排水处于原始排放阶段通过现状排水渠汇入黄狮海及径河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规划新建d1200污水收集干管将该区污水收集后送至汉西污水处理厂处理。——径河片区面积为13.6km2规划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处于发展初期区域排水处于原始排放阶段污水管网收集率基本为零。——金银湖片区面积为43.0km2规划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包括金银湖生态管理园及鑫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其中地理位置基本以金山大道为界是东西湖发展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主要为房地产建设污水管网收集率为30规划在金银湖南北新建污水收集干管将该区污水收集后送至汉西污水处理厂处理。——金银潭片区面积为14.7km2规划排水体制为分流制该片区发展较快金银潭地区沿将军路沿线形成一定规模主要房地产项目为将军花园、鹏程春城黄塘湖东部地区处在建设的初期未形成系统的排水管网雨、污水以散排为主污水管网收集率为20规划新建污水收集干管将该区污水收集后分别送至三金潭和汉西污水处理厂处理(金银潭地区黄塘湖以东约6.8km2属三金潭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其它为汉西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表54 污水收集系统收集率预测表 收集系统 片 区 排水 体制 服务面积(km2)污水收集率()2002 2010 2015 2020 三金潭 汉口旧城 合流 18.4 85 95 95 95 六合沟 合流 3.6 60 95 95 95 堤角东部 分流 3.8 0 60 70 75 塔子湖、后湖 分流 26.3 15 75 80 85 谌家矶 分流 9.3 0 30 60 80 金银潭 分流 6.8 20 75 80 85 合 计 68.2 38.2 75.6 79.1 84.3 黄浦路 汉口沿江老城区 合流 7.2 90 95 95 95 汉西(近期)长丰南北垸南 合流 9.8 80 90 90 95 长丰南北垸北 分流 13.9 60 80 80 90 机场河旧城区 合流 14.7 80 90 90 95 王家墩机场 分流 7.4 20 60 70 80 常青花园 分流 10.9 60 85 90 90 合 计 56.7 63.5 82.8 84.9 90.9 东西湖(远期)吴家山老城区 合流 12.4 70 85 90 95 吴家山北片区 分流 21.0 0 60 70 80 径河片区 分流 13.6 0 60 70 80 金银湖片区 分流 43.0 30 70 80 90 金银潭片区 分流 7.9 20 70 80 90 合 计 97.9 23.4 68.5 77.9 87.3 南 太 子 湖 汉阳旧城 合流 8.2 80 90 95 95 二桥、七里庙 分流 21.8 60 75 80 85 四 新 分流 21.7 0 40 60 80 杨泗港 分流 3.7 20 60 70 80 合计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篇7

武汉中央文化区位于武汉市核心地段, 武昌区东湖和沙湖之间, 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项目规划面积1.8km2, 总建筑面积340万m2, 是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人民币, 倾力打造的以文化为核心, 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9月30日, 楚河汉街开业, 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m2, 从开工到开业仅用8个月时间, 建设速度创造业内纪录。

2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设计特色

2.1 建筑特色

商业街的特色首先取决于街道及建筑特色, 汉街采用了民国建筑风格, 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精致的砖砌线脚、乌漆大门、铜制门环、石库门头、青砖小道、老旧的木漆窗户, 置身其中, 仿佛时光倒流。同时, 汉街将具有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在民国风格建筑中,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3]。

2.2 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汉街设有5个以湖北地方历史名人命名的大型广场, 分别为“屈原广场”, “昭君广场”, “知音广场” (俞伯牙、钟子期) , “医圣广场” (李时珍) , “太极广场” (张三丰) , 每个广场按照广场主题布置一处整石雕刻的名人雕塑。汉街的小吃餐饮方面还是穿插了武汉热干面等地方特色小吃, 景观的布置以及地面的铺设都很好的体现了地方的文化特色。

2.3 景观设计特色

“楚河”贯穿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 是文化区的灵魂。楚河全长2.2km, 连通东湖和沙湖, 滨河景观绿化带设计颇具特色, 驳岸的处理古朴自然, 整体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交响互应, 很好的体现了主题。夜景的灯光设计极具绚烂, 很好的照亮了楚河的景观带和和汉街的建筑群, 成为城市夜景旅游胜地。

2.4 公共设施设计特色

公共设施是一个商业街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街的小品设计极具历史文化品味, 每一段主题广场的小品设计例如路灯, 路边指示牌都很好的呼应了每个广场的主题思想, 垃圾桶及其座椅的设计也同样融入了每个主题广场的文化氛围。

3 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步行街设计过于狭长和狭窄

传统商业步行街的适宜长度是600~1000m, 汉街总长1500m, 过于狭长的街道会令步行者身心俱疲。专家认为, 步行商业街的宽度以20m左右为宜。[1]汉街的宽度设计过于狭窄, 总宽度只有7~8m, 而两边的建筑设计过于密集, 很容易令游客在步行中产生压抑的感觉。另外, 过于狭窄的街道难以保证充足的日照条件。

3.2 商业定位模糊, 缺乏特色

商业街定位是一个商业街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商业类型的定位要以突出传统商业街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前提。汉街集合200多个国内外一流商家及其品牌, 内容包括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 但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专业化, 令人感觉只是一个品牌及中外知名商家的大杂烩, 没有自己专注的特色。

3.3 街道绿化景观设计过于单一、平淡

汉街的绿化植物种类少而且单一, 很多大的乔木选择比较牵强, 而且不容易存活, 街道两边的景观设计平淡而没有特点, 无法很好的烘托气氛, 体现主题。

3.4 建筑设计不够体现主题文化

汉街的建筑设计整体和谐, 但是很难体现主题“楚河汉街”这个中国历史文化意念很强的主题, 整条街道几乎看不到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子。汉街中分布有最具特色的5座名人广场几乎都是中国历史人物, 民国风格的建筑毕竟不能代表闻名于世的中国古典建筑, 很多人并不了解民国建筑, 并且整个汉街穿插了过多欧式风格的建筑, 使我们这个太具历史地方风味的步行街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4 完善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规划设计的一些相关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景观绿化设计

汉街两侧的绿化应该加强, 特别是休息区的绿化作为重点, 利用植物的暗示作用引导空间, 帮助人们建立起行进中的目标, 力图使步行者在行走过程中不产生压抑的感觉。楚河沿岸两边的景观设计应该增加其丰富性和层次性, 提高植物生态效果, 切实保证其夏季遮荫冬季透光, 考虑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布置常青树挡风, 在向阳一侧布置落叶乔灌木, 并和休憩设施综合布置。改善楚河水质, 恢复临水区应有的生态环境, 使人们能够把水这一天然资源结合到游览活动中来[2]。

4.2 注重商业策划与市场定位

圈定目标顾客, 重点分析人口因素, 明确目标顾客的年龄构成、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和消费特色, 从而对商业街的销售方式和商业特色有一个大致的分析。商业类型的定位要以突出商业街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前提, 要有一定数量的反映当地风俗习惯的特色经营, 比如突出荆楚地区的一些特色餐饮和商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屈寒飞.传统商业街活力分析与利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5

武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

绪论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器,集中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1]。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系统复杂的时空组合,它的发展与进步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需要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可以这些指标转变成可以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对将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武汉市,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位于中国大陆中部,中国湖北省省会城市,为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是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的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市区内主要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的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也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截止2013年,其常住人口达到1022万,人口密度为1203人/平方公里。

拥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的武汉市2013年经济总量达到9051亿元,比上年的8003亿元增加近1048亿元,同比增长13.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6亿元,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增长26.3%。

2.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2.1指标确定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分析中指标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一,科学性的原则。二,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三,层次性原则。四,动态性原则。

2.2指标体系

由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及研究内容和以上指标的确定原则,确定的指标层次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目标层(O),准则层(R),指标层(P)。其中目标层是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准则层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指标(C1)、社会发展发展方面(C2)、环境发展方面指标(C3)、文化发展(C4)四个方面。指标层则包括了地区GDP(C11)、人均GDP(C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C13)、工业总产值(C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15)、工业增加值(C16)、地方政府预算收入(C17)、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百分比(C18)、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百分比(C1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百分比(C2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C211);年末人口总数(C21)、人口密度(C22)、人口自然增长率(C23)、净迁移率(C2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C25)、城镇居民人均支出(C26)、每千口人拥有卫生床数(C27),每千口人拥有医生数(C28)、组织文艺活动次数(C29)、文化产业机构总数(C210)、从事科技活动人数(C211)、城市失业率(C212)、刑事破案与发案数之比(C21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C31)、城市维护费(C32)、建成区绿地率(C33)、人均绿地面积(C34)园林绿地覆盖面积(C35)、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C36)、废气排放总量(C37)、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C3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C3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C310)、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C311)、平均每万元总产值能源消费总量(C312)、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C313)36个指标。

2.3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的指标权重的计算选择的是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根据各指标传输给决策者信息含量的大小[3],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首先建立一个包含n个指标,m个年份的原始数据矩阵{xij}m,n。

(二)运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数据矩阵进行无量纲化,计算其第j项指标下第i年份指标数据的比重pij: ,其中i=1,2,3…m,j=1,2,3…n

(三)计算数据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式2.1)

令k=1/lnm,那么 .

(四)计算指标数据第j项的差异性系数gj,一般来说差异性系数与熵值是负相关的,差异性系数越大,熵值越小,指标就更重要:

(式2.2)

(五)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aj:

(式2.3)

2.4指标的权重

在以上的计算过程中对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后数据会出现负数,为了避免对数变换计算没有意义,因此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整体的坐标平移,最后利用熵值法得到本文所选取的指标层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1所示:

表2.1 指标层各指标权重

Table 2.1 The index weight of index layer

指标权重指标权重

地区GDP0.025每千口人拥有医生数0.021

人均GDP0.025组织文艺活动次数0.026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0.024文化产业机构总数0.039

工业总产值0.025从事科技活动人数0.03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25城镇失业率0.025

工业增加值0.025刑事案件破案数与发案数比0.027

地方政府预算收入0.02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024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百分比(C18)0.025城市维护费0.023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百分比(C19)0.021建成区绿地率0.030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百分比(C210)0.028人均绿地面积0.02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0.026园林绿地覆盖面积0.039

年末人口总数0.031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0.035

人口密度0.031废气排放总量0.024

人口自然增长率0.03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023

净迁移率0.021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0.034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0.02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0.020

城镇居民人均支出0.027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027

居民储蓄存款0.022平均每万元总产值能源消费总量(折标煤)0.025

每千口人拥有卫生床数0.023工业用水重复率0.035

准则层中指标的综合数值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2.4)

式中,Rv为准则层指标综合数值,aij为第i年第Rv准则层中各指标量化值,aj为各指标的权重。根据以上公式分别求得各年准则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值,再将计算结果按照熵值的权重计算步骤求得准则层中各指标的权重wv,其值如表2.2所示:

表2.2 准则层的指标权重

Table 2.2 The index weight level of standards

准则层权重

经济0.61

社会0.19

环境0.20

3.武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1综合指数方法

本文主要是运用综合指数法[4]对武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研究,其模型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3.1)

式中,y为各年武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值,wv为准则层各指标权重,而式中 为准则层各指标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Rv,aij为指标层中各指标量化值,aj为指标层中各指标的权重。

一般来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位于0到1之间的数值,现将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及其发展状态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很差,较差,中等,较好,很好,具体划分见表2.3。

表3.1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及状态划分

Table 3.1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 state division

可持续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状态

0.0~0.2可持续发展状态很差

0.2~0.4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差

0.4~0.6可持续发展状态中等

0.6~0.8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好

0.8~1.0可持续发展状态很好

3.2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式3.1分别对武汉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所示:

表3.2 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

Table 3.2 Wuhan urban sustainability index

年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

20100.220.420.420.29

2011 0.360.630.460.42

20120.540.600.630.57

20130.550.730.680.61

如上表所示,武汉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与2010年开始呈持续上升状态,其中,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从2010的0.22上升为2013年的0.55,增长了2倍,由较差状态转变为中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地均GDP和人均GDP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是持续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在GDP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但是经济可持续观念仍需要得到重视,可持续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0.42上升为0.73,增长速度虽然不能与经济相比,但是可持续发展状态由中等发展为较好,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发展态势较为良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居民收入大于支出,并且差距逐渐拉大,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的理念得到重视,并且也在实践中的到应用和发展;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0.42上升为0.68,增长速度最慢,但可持续发展状态由中等转变为较好,可持续发展态势明显优于经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到改善;而武汉城市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表现在2010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29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处于较差的状态,但是在2013年却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指数上升为0.61,增长了差不多三倍,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长迅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发展态势良好,在武汉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4、结论

武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状态也日趋良好,武汉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此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的发扬可持续理念,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武汉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条件,增强居民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统一,使武汉市的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协奎,安晓明.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37-43.

[2]陈艳,单红梅,周毅.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89-92.

[3]乔家君.基于熵值法的河南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区域比较[J].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

[4]朱佳敏,刘友兆.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差异研究———以苏南锡山市和金坛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85-4087.

上一篇:华润企业文化下一篇:浅谈酒店员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