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通用9篇)
华池县职业中专 张一弓 7456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地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及绘制地图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能够开拓学生思路,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地图 地理教学 甄别运用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图表的考察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地理学习中地理图表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地图是一种记录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地图在我们的教学中具有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认真遴选与甄别地图,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和地理成绩。重视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相符的。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效应独具魅力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局部的缩影,它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按比例表现出来,而且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获得新的地理知识。通过我教地理这门学科,我认为它的作用可概括如下:
1、活用地图,使问题深入浅出,更好的掌握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基本的技能,例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经纬网,可用来辨别方向;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各地之间的距离、河流的长度;根据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势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别、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缓陡;根据等值线地图,可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根据资源、物产、工业、交通线的地图,查阅它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等。
2、常用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益智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3、妙用地图,能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促成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妙用地图,可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变为简单化,降低了教材难度,也容易在短时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在讲述洋流的分布时就可以在黑板上先划出世界洋流模式图,然后,教师不断的假设模式图的空间位置,当模式图代表的是太平洋、大西洋、亚欧大陆时,让学生对照课本中世界洋流图,逐一的找出洋流环流的名称,再在图上以不同颜色、字体标识出来,既方便观察又方便记忆,学生只需看图,便知分晓,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当然,每一类地图都有技巧可言。在学习中不断归纳,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对此类图形的应试能力会大大提高。
4、多用地图,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主意观察地球转的对不对。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交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地图教学中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图像进行对照,进行纵向比较,就能弄清楚演变过程,研究其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地图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
6、通过“文”、“图”转换训练,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
地图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一起,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把教科书中抽象的文字知识与形象的地图联系起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以后只要一提到某一方面的地理事实,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反映出地图表象,进而迅速而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进行“文”、“图”转换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知识分布,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运用的意义深远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1、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针对性与必要性。这一必要性是地理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巨系统,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探究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布规律。专家学者在揭示这些规律时,多是经过亲身的实践,通过实地的观察、感知和大量的研究分析才形成今天理论上的共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间接知识,然而,它却是我们大多数人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
2、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在这里仅简单谈谈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⑴应用地图让学生能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 及其规律。⑵应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长度和流向;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3)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使用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有所不同。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4)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三、课堂教学中地理图象的学习技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说明、分析、绘制、运用、收集图像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较差,不爱读图甚至害怕读图的现象,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是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是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面对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加读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地图运用要认真遴选甄别,注重规范性和适用性
地理图像的种类非常多,它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地理漫画等,以前教师多使用挂图,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多数教师都能从网络上获取所需地理图片辅助教学,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图像制作粗糙、模糊、不规范,无用信息多,甚至出现错误,如果不加甄别,盲目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甚至厌烦,因此在教学中应精选用图,一幅精美规范的地图,能让人赏心悦目,培养学习兴趣和规范的读图习惯。
2、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图,学生寻找,教师指正,时间一长,学生索然无味,识图效果大打折扣,亦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自主学习更得不到体现。在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学生能参与的方式,例如让学生自主绘制地图,这既是能力目标,也是学习地图的良好手段,如指导学生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小区的平面图;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指导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教师在运用这些插图指导学生制作、观测时,应注意针对插图适时启发、点拨,让学生像图中那样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去试一试,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利用描图纸进行描图训练,增强地理空间思维的能力。利用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组织小竞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二)、养成识图的良好习惯,促进用图能力的形成
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图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图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1、有序读图,获取知识,建立空间概念
读图一般步骤是:(1)读图名,识别图像类型,读出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2)识图例,轻松获知图中地理事物信息;(3)研究正图:按地理事象的一定顺序读图,从而揭示图的内容特性;(4)读内容,用语言表达读图结果析图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
2、分析地图,提炼信息,让地图说话
析图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挖掘图中信息,逐步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即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和流动等。二是提炼信息,把对解答本题(或本问题)的信息提取出来,回答问题,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异。总之,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对图像系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论等思维活动中来,变“学生读、教师讲”为师生共同读、议、讲、析,以实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有志者事竞成,相信教师的辛勤付出,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迎来课程改革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
[1] 冯忠跃,李永全.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J].地理教育,2006(2):65-66. [2] 刘桂侠,张效国.地图—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与开发右脑的切入点[J].地理教育,2007(2):66-67.
一、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地图种类很多, 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 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 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 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 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 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 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 枯燥乏味,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 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出示过程中, 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 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 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 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 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 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 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 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 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 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 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 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 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 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 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 而且学生不易记牢, 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 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 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 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 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 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 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 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 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 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 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 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地理知识的理论性较强, 尤其是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的天文地理部分, 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耗费大量的时间, 但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这部分涉及的地理事物离我们太遥远, 例如地球的运动。讲地球运动时, 学生都无法想象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更不能理解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了。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的演示模仿地球的运动, 这样地球的运动就直观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了, 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会产生的地理现象, 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地图教学的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 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地理现象, 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 从而具备很高的地理素养。
摘要: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很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地图 地理教学 实践应用
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和社会的地理现象以及人地之间的关系,而地图是地理学的特殊语言,它可以直观地呈现所教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教师要高度重视地图教学法,让它成为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通道。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寻找所包藏的各种地理现象,并探究分析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地理规律。还要让学生能够进行图文转换,不仅把简明的图像转化成繁杂的文字,而且可以将繁杂的文字转化成简明的地图,这个图文转化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重要过程。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像表达,可以直观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包括事物的大小、高低、形态等。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图。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所在地区和海拔状况。然后学生从图中找出他们的分布规律,归纳出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类型齐全。最后学生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水能资源的影响。这样一张地图就将所需要讲的地理现象、特征、规律及影响呈现在学生面前了。由此可见,地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地理事物的形态,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图像化、简单化,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
零散的知识用文字来描述不仅麻烦,而且学生不易记牢,也不易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感。地图是地理学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形式反映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态、成因、规律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例如,讲世界植被类型分布时,单纯地让学生记忆植被类型的世界分布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图。这三个图是环环相扣的,大气的运动直接影响气候的形成,气候的类型有影响植被的类型。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联系来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就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地图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了,而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运用,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三)地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地理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尤其是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的天文地理部分,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这部分涉及的地理事物离我们太遥远,例如地球的运动。讲地球运动时,学生都无法想象到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更不能理解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了。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的演示模仿地球的运动,这样地球的运动就直观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会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地图教学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地理现象,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具备很高的地理素养。
一、新课改背景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地图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全面的教学侧重点的转变,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在转变的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设置,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可以有利于增强地理地图教学的灵活性,可以有效地突破地理地图教学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尤其对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十分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为教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工具。
二、初中地理地图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对策
1.互动式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首先,电子白板能够降低教师的操作复杂性,让教师从课堂教学的繁重任务中解除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例如,教学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海陆不断变迁的情况,课件出示世界地图的情况,让复杂的地理教学任务变得简单。然后,教师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其次,电子白板交互功能和资源库功能的发挥,表现在课堂中互动的设计与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以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例如,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评价、用声音评价、用笑脸评价、用花朵评价、用五颜六色的礼花评价,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达到自我反馈的目的。另外,电子白板能够实现合作学习互动。利用电子白板设计合作探究,让小组合作有效率,在交互平台上,开展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总之,通过互动学习,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电子白板表述的知识和信息,在电子白板的应用过程中要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2.丰富地图教学内容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首先,电子白板功能全面,屏幕阴影功能、放大镜功能、聚光灯功能等能够较为简单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做出对比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局部地区显示得更清楚,在教学中有些地图中的地理事物比较小,可以用放大镜功能将地图的局部放大,便于学生观察。浮动面板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地图描绘,例如,讲解《长江地图》一课时,教师可以暂停播放的动画或视频,以美丽的长江流域静止画面为底图,教师直接在底图上用色彩丰富的电子笔描出长江的各个河段。然后引领学生快速总结出长江的特点:中上游:宜昌;中下游:湖口,源头:唐古拉山;注入:东海;上游:支流多。其次,电子白板直接进行网络连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快速网络知识查询,这样能够让课堂教学空间拓展,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探寻。
3.突破地图重点难点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也是如此,一节课上得好坏就是要看有无突破教学难点。运用电子白板教学可以采用动态演示与讲解,把知识变困难为容易,突破难点,凸显重点。例如,教学《日本地图》一课的过程中,教师用动画演示“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蓝色块分别表示,提升记忆力。然后,教师要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同时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同时,在电子白板的多功能下,教学能够更快地突出重难点,如,我们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分批呈现资源,不仅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运用聚光灯功能,重点突出教学重点。总之,电子白板的功能齐全,能够呈现教学过程的动态和细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难点,构建新型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摘 要】地图是一种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关键词】地图 地理教学 作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地图又是地图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它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的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利用地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四、利用地图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地图是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媒体。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除了培养学生综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德育教育
运用教学地图对学生进行地理德育教育,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的行为,其导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明显。
七、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交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启发引导:
1.观察法,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读图,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可以使观察所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
2.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在地图教学中通过同一地区同一类不同内容的图像进行对照,进行纵向比较,就能弄清楚演变过程,研究其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地图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
3.综合分析法: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向过程。分析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连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探究如何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地图在当今社会中正受到日益空前的重视和最广泛的运用。不仅军事、交通、旅游运用地图,政治、商业、科研等也要运用地图,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
[摘要] 本文概括了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书中的历史地图运用的基本情况。还针对教学中的历史案例如何运用和历史地图在提高学生认知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一、内容提要: 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在课程资源的百花园中,历史地图册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而被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和肯定。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它则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实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2.做为一种特殊教材,历史地图册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可通过历史图册配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
间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各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下运用地图册教学的几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对提高历史教学所起的作用。
二、初中地图册应用研究案例
七年级历史地图册的运用: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这门新学科,所以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那么在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主要方向,地图册的合理应用就能解决
这一问题。这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爱看图画的那种习惯,所以对图画的东西比文字的东西更感兴趣。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合理恰当运用地图册。
片断一:在讲述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6页观察《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就观察结果以谈话方式进行交流。
打开地图册,给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华大地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很广,一眼就会看出我们课本上要学的元谋人、北京人等人类遗址,当然我们已经了解这些知识了,所以看起来很直观,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样呢?这就得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合理利用地图册了。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利用地图册的:老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我国远古人类很多,最主要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等。
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在黄河流域、元谋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生: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在今天的云南元谋县。
生:我国远古人类比较多、分布广,从北到南都有,它们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生: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么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学生们沉思了一会,马上就有同学举手了。
生:这里水源充足。
生:水可以浇灌田地,发展生产。
生:有水的地方植物生长较好,可以为早期人类提供大量维持生命的食物。如:野菜、野果子等。
生:有水的地方环境好,生存方便……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没有凿渠引水的技术,只有借助自然条件进行生存,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大多居住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又能折射出什么问题呢?请大家再想一想。
生:人在自然界面前没有办法,只能依赖自然界的给予生存。生:说明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只能借助自然的力量生活。趁热打铁我紧接着让同学们把地图册翻到第 5 页,观看《亚非文明的初现》图,让学生们在图上找到亚非文明的初现地,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人类早期文明区所在地都有河流流经。生:它们都在北半球。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是大江大河孕育了早期人类的文明。生: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说的非常好。此外,四个亚非文明区大都在北纬30~40之间,这里属于北温带,气候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既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加强了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了综合知识的陶冶,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案例二:在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课文中有一个框题:比一比: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我出示了一组打制与磨制石器的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后及时加以点拨:首先让学生们从外观上去观察发现。学生们异常活跃,很快答案便从他们的小嘴中蹦了出来。接着我又请同学们猜想两组石器的用途、种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哪一组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同学们便将问题迎刃而解。接着我又让学生参看课本第9页半坡出土的《鱼纹
彩陶盆》图和第19页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让学生从彩陶盆的里外并借助不同的视点观察后提问:这两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东西? 生纷纷猜测道:盆子、盘子、碗、碟子 问:它上面有什么? 生猜测道:鱼、鱼网、线条、鸟、人头 问:这反映了古人怎样的生活? 生猜测道:打鱼为生、用符号记事。问:盆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底黑边,是彩陶。问:这说明了什么? 生:半坡人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生:半坡人掌握了烧制彩陶的技术。问:当时人们用这些陶器做什么? 生:盛粮食、祭祀、煮东西、做灶具
生:打水、盛水、储藏食物
问:陶器可以打水、盛水,这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学生疑惑猜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打开图册第8页参看汲水用的彩陶瓶和课本第8页的《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学生似有所悟。
其中一生说:人们不必住在河水边,远离河流也能生活。
另一生:人们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相对稳定的居所过定居生活。我点了点头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思维并大加赞赏,没想到同学的思维竟然这样丰富和开阔。………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将历史填充图册打到第 5 页看习题 2 比一比 《半坡聚落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聚落房屋想像图》并思考:河姆 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经 过分组讨论、交流在我的指点下从气候、降水等自然环境方面找到了 答案。在学生们的答语中明显地看出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同 学们虽然语言略显稚嫩但已注意到了我国南北方的环境不同及东西 部的差异。通过学生们对两地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可以 看出他们已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片断三:在讲第 3 课《华夏之祖》时当讲到黄帝和炎帝时,结合 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和传说故事,我请学生对照黄帝像和炎帝像问:黄 帝和炎帝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他们的穿着装束却很不一样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众说纷纭、想象万千。由片断二和片断三可以看出图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原始居 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两个案例中,学生表现出了 无群的想象力。我则在教学中依据几幅图片,通过设置一些互为联系 的小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通过学生的猜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的能力,驱使学生思维经常处在一种 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步步深化,能力节节 提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了学生探究 事物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也不失为培养学生
思维创新和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 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 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 填充图册中,我感觉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 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 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 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该图册最大的亮点,也是我在教学中最为关注和欣赏的部分。诸如七年级上册的填充图册 中的各显其能、古物寻踪、古物探究、资料探究、试一试、练一练等 栏目的编排的确让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与获取上,更 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 力的训练与养成。如填充图册中让学生根据出土的《山顶洞人制作的 骨针》图,看能推断出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 布》图,看能得出哪些推断?让学生根据《北京人生活场景想像图》 编写一解说词;让学生根据《都江堰示意图》为参观者介绍都江堰; 让学生根据人物图像为人物写出简介等。综上所述,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窥一斑而见全 豹。在运用图册教与学的过程中,地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 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于地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地图的能力,更主要 的是使学生学会了使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则通过对图中描 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到隐含于图中的信息并用这些信息来解释和说 明问题。掌握了这样一把认识空间和开启社会之门的钥匙,则有助于 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但是说一千道一万,历史地图作用 的最大发挥更多的还在于我们的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用好历史图册 这个课程资源; 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图册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 识、发展能力;如何让历史图册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为此,我们的历 史教师在课余之际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地图素养,在教学中一定深入 挖掘历史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地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积极培养 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地图捕捉信息、分析问题、获 得知识;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感
一、地图教学———思考能力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在地理学习中, 基础性的知识点为对地图的认识, 对此, 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读图或画图的方式, 利用直观性的角度,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全面理解, 加之教师在授课时计划性引导, 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式地图结构, 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通过循环性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从视觉、感觉两个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全面记忆。初中地理教学难点为:国内的气候条件变化以及相关特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浅析,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 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点仍停留在表层, 难以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 教师在授课中, 可选用地图教学方式, 通过地图的形象化表达, 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印象。例如:由于我国纬度跨越范围较大、地形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且在部分地区中仅与海洋遥遥相望, 这些因素的存在, 形成我国气候条件多样性的特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向学生阐述我国气候分布类型, 即由南至北分别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以及温带大陆气候五种 (如图1所示) , 其次结合各个气候类型, 讲解我国的气候条件。
二、地图教学———理解能力提升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转折点, 不仅需要对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记忆, 还需对其进行全面理解, 特别是地理学科, 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难度较高于其它同等类学科, 因此,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 可采用读图、画图两种教学模式, 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1. 读图教学模式
首先, 我国的地形类型较为广泛, 如高原和山地、平原与盆底等, 如教师采用单一的教材解读方式, 则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 对此, 教师应在教学备课阶段, 对其相关图片或幻灯片进行搜索, 与地图进行结合,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颜色区分, 例如:高原地区采用红色, 结合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实际图片, 对其海拔、温度、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讲解, 选用典型人物, 告知学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衣着类型等;平原地区采用蓝色, 以东北平原或华北平原为例;盆底地区采用黄色, 利用四川盆底和塔里木盆底对其进行说明。这种地理教学方式的运用, 不仅对各国的地形特征进行形象化地导读, 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吸收与整理。
2. 画图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可在教学中利用地图绘制的方式, 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 再利用图形对其进行详细记录, 以教师为教学中心, 对地图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例如:在温度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等客观因素, 对其界限与特征进行阐述, 即中温带以东北、内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为主, 常见农作物为玉米和大豆等, 属于一年一熟的气候条件;天山山脉、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等是中温带、暖温带的界限。
三、地图教学———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第一,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地图读图和画图过程中, 学生首先需对地图中使用的符号和图形以及文字的含义进行分析, 其次, 以此为中心, 对地图中涵盖的知识点进行准确定位。与单一的教师授课相对比, 该种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自主对知识点进行探究, 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二, 培养学生的逻辑概念。由于地图具有错综繁杂的特点, 在进行地图解读中, 应实现做好地图事物编排工作, 使其呈现顺序排列,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清晰的视角下, 完成地图读图工作。第三, 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具有乏味和枯燥的特点, 对此, 教师可利用学生性别优势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对地图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升。第四,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关于地理学科是区域地理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 选用地图教学的方式, 使能够在直观化的角度对区域地理有着浅显概念, 加之长期对地理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 实现全面区域地理教学。总结上文, 通过对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模式的分析, 可知在教学中, 教师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 能够从直观化和形象化的角度, 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自主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 从本质上看见, 地图属于教学工具, 能够针对教材的特定内容, 帮助学生准确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查找,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分析可知, 在教学中选用地图等教学工具, 能够利用图例的方式对理论地形进行真实化地展现, 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的生动性和具体性,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 还能培养学生问题理解能力与解答能力。基于此, 笔者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对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国林.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旬, 2014 (7) :15-19.
[2]黄建才.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4 (11) :164-164.
一、高考中区域地理得分率较低的原因
1﹒区域地理知识多而零碎,又大多要求落实到地图上,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大。
2﹒初中地理教学的忽视。初中的区域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但是在初中,地理的学习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地理学科一直被贬为副科,且很多地区地理学科不在升学考查范围之内,没有与当前的高考模式接轨。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一般只流于应付平时的学期末统考,教师也只强调学生对一些地理主干知识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地理思维的培养。
3﹒地图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地图是一种内容丰富、地形清晰、图例清楚的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地理教师一般只强调于课本文字知识的讲授和解读,而忽视课本中插图、地图和统计图表,配发的地图册更是成为摆设,学生自然而然也不重视地图。新课改课本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字大量减少而插图、地图和统计图表却大幅度的增加。这样一来对学生在地图中了解区域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二、巧妙运用地图,是提高区域地理知识复习的有效方法
1﹒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和课本配套的地图册,指导学生读图。应用地图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空间区域特征,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利用地图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区域分布知识。例如:我们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必须运用地图了解国家或地区的轮廓,指导学生读出该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同时运用各种专题地图,读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要素,分析其各种资源的分布及相关的工农业生产部门、主要城市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板图辅助讲述,养成每讲必有图,有图必指导学生分析、读图。地理地图中的图一般都较为复杂,怎样才能使其更为明了、清晰,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那就应该在黑板上板图(主要是简笔图),这样可更具体直观理解区域地理知识。地理地图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复杂的,各地理事物中往往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板图讲述地理事物可以充分表示出它们的关联性。还有课本中一些抽象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和图表加以表现,教师讲授起来也就深入浅出,同时使学生学习更轻松。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难怪有人曾说“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有人說“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得摸不着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前广东高考自主命题,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出现,学生如果不善与读图分析图,那必然做题时就无从下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律。例如,在讲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时,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我国政区图和地形图,了解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纬度高)和地形特点(平原为主),再指导学生分析得出:纬度高→热量缺乏→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春小麦;平原为主的地形利于发展农业→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解题的技能,同时养成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的习惯,那么即使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也会较容易接受和掌握。
3﹒增强学生地理技能的训练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紧密结合地图指导学生读图,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绘制地图,如素描图、简笔图和分层设色图等等。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地理有很多知识能用地图表示出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动手绘制一些重要的图,如中国地形图(要求标出经纬度、山脉、河流等)、广东地形图等,绘制地图是巩固思维成果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绘制地图的方法,分析图形、以图释义等。如在绘制“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时,以理想大陆为母版结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找出一些分界线(如赤道、回归线、30°、40°、60°纬线以及极圈等),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地图,以加深气候类型分布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关地理表象转变为理解的内在知识,提高其做题时“脑海”地图的构造能力。
突破区域地理,是突破地理高考高分的瓶颈。要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率,就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做到生动具体,概念深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起题来才能胸有成竹。
实验中学 张立军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具有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
(三)运用地图便于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
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可见,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
(五)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
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
一、色彩有别的符号表示的;它的经纬度位置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该地所 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二、教学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一)教学地图的种类
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二)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 1.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
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
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总之,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
3.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
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各类教学地图的运用
(一)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也叫讲授地图或课堂教学地图,简称挂图。它是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因此,挂图具有图幅大(1—2张全开纸大小为宜)、符号更加粗重明显、内容更加突出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看得清楚、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地理事物上。
正确、熟练、合理地运用挂图,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基本技能。运用挂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图
选择教学挂图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紧扣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全盘考虑选择同教材各章节内容相符合的挂图。第二,繁简得当。选择挂图时主、辅图明确。主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应突出重点,内容比较单
一、明确。辅图配合主图使用。但是,一节课的总用图量,一般不超过三幅;过多,挂图则一现而过,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第三,注意图的整洁美观,对破损和自制的挂图,要修补和整饰。
2.挂图
教学挂图的悬挂,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位置适当。一般将图挂在黑板两侧墙壁或图架上,要高低适中,不可过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为宜。第二,挂图适时。悬挂两张或两张以上挂图 时,若同一时间对照使用两张图,可采用并列式挂图法;若不同时使用,可采用重迭式挂图法,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出示,以免同时挂出,分散学生注意力。第三,准备充分。课前,教师应对课上使用的挂图、挂图架进行认真检查,以便于使用。
3.指图
指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指图时,站立位置要适当。一般站在图的一侧,不要遮挡学生视线。第二,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
对不同形式的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应采取不同的指示方式。如,对点状符号所表示的城市、乡镇等居民点,应准确指在居民点符号上,而不应指市镇注记上;河流、山脉等线状符号,指图时要沿着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交通线(铁路、公路、管道、航线等)要由起点顺线指向终点;区域面线符号,如,大洲、大洋、湖泊、国家和地区,要沿境界线,指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特点。总之,要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方向、发展过程等特点指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指图;过快,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跟不上指图速度,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使指图流于形式;过慢,又落后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合理使用指图杆。杆长一米左右,顶端涂红色,指图时清晰可辨;尾端刻一缺口,用它支撑悬挂地图。使用指图杆要严谨,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挥乱划,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安排选图、挂图、指图是用图的准备,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做到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更应预先演习,免得课堂上顾此失彼,乱指乱划,手忙脚乱,找不到应指的内容,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用图运用挂图说明地理问题,是挂图运用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复杂的环节。教师在用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文图结合。挂图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编制(绘制)的。挂图与课文互为补充,紧密配合。因此,在运用挂图授课时,切忌“单打一”的用图或讲述,应做到“文图结合”。第二,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般特征时,应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挂图,师生共同观察、共同分析,从图上寻求答案,逐一得出中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和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各种地形交错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切忌,教师如同无观众的木偶演员,无听众的朗诵者一样,单方面的用图和独白式的讲述。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第三,主导辅助作用要得当。在新课讲授中,新的地理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疏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在挂图上都应当示范性地指出它们符号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教师指示挂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中找到相应的符号,教师指示地图或分析挂图,旨在辅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插图的能力。因此,从教师指图示范的角度来看,挂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运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知识,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挂图又起着辅助作用。正确认识挂图作用的双重性是运用好挂图的关键。要把学生地图册、挂图 的使用及教师讲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因材施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用挂图。低年级可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高年级可采用以较抽象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为了减少学生地理知识的泛化,便于识记,可把所讲授的内容,用特殊的符号或标记,从整体的挂图中分离出来,使之特殊化。总之,教师在用图时,要防止形式主义,要注意提高运用挂图的效果。
(二)地图册的运用 1.地图册的特点和作用
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高级中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它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内容上它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它在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方面,比课文具有简炼性和直观性;在图目的选择、图辐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材体系结构具有一致性;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与课文插图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并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地图册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地图册在表示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本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掌握读图方法之后,它就是“第二教科书”,并且篇幅少,比课本便于携带,当教师声音信号和课文中文字系统消失时,地图册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学习地理必须有地图,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配合挂图、插图和图片,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地图册的运用
(1)选图根据讲授计划,依据课文内容,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关的地图。认真研究每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如何配合,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例如,讲授“地球”一章教材时,中国地图册“地球知识”中的一些幅图可与教材配合使用。“地球”一图,较好的表示出球体形状,配以文字说明,表明地球的大小。“地球内部构造图”是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同心圈层;图旁的文字说明,分别介绍了三圈层的厚度、温度和压力。总之,地图册上每幅图都有丰富的内容,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怎样与课文密切配合,认真选择地图,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识图导引识图,即开始学习辨识地图。这是学会读图、用图的第一步。识图如识字。识字,首先认识字形、字义。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色相和色调)的表示方法;另外,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的规则和字体的变化。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
这里,应注意的是: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对于初学地理,尚未接触过地图的学生来说,要让他(她)们认识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指出各种符号的位置,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在挂图上做示范性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应的符号和注记名称。教师每指一个符号,就让学生看清它在图上所处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图册的地图中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重要的,也是课堂常规所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着教师学着辨识地图册上的地图,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往往被人忽略。地图册是课上、课后、课外学习的重要工具。课堂上使用地图册,一定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防止学生乱看、乱翻、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绝不应怕学生对地图册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效果,就放弃在课堂教学上使用地图册。总之,课堂上,以教师导引为主,师生密切配合,挂图与地图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一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3)读图所谓读图,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依据读图规范,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不同内容的地图(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读图要有计划性,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是在《地图》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确定经纬度位置,定方向等,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符号注记或做其他记号,以便于再读图时醒目,并加深印象。
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4)用图用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性。
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一定要掌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读图分析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地图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运用。例如,讲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时,可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对照阅读。通过分析降水量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从而得出因外流区降水充沛,所以河流多,水量大,流程长。内流区降水少,则河流少、水量小、流程短。又如,讲北美洲气候时,可把课本插图中的《北美洲气候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地图册中的《北美洲》、《年降水量》、《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等图幅相对照,分析综合,概括出北美洲气候,具有地垮热、温、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征。
(三)课本附图和插图的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指附在地理课本扉页(封面、封底、封里)和穿插在课文中的地图、示意图等,大体可分五种。
1.附图和插图的种类
(1)地图多为单色、内容单一的地图。如《中国政区图》、《南亚热带季风路径图》、《苏伊士运河图》、《我国铁路分布略图》等,均属此类。
(2)剖面图如《太平洋海底剖面图》、《庐山断块上升示意图》、《坎井工程示意图》、《河西走廊地形剖面图》。
(3)模式图和鸟瞰图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刘家峡一带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4)分解图和统计图表如,《经线和经度图》、《纬线和纬度图》、《经纬线网》等即为分解图;《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一览表》、《四大洋面积对比图》、《沈阳、北京、武汉、广州各月气温变化示意图》等属统计图。
(5)插画课本中的插画,包括书中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素描画等。2.附图和插图的特点及其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本密切结合,发挥着课文、地图册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的广阔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综合的详图,而且需要单一的简图、示意图和模式图等辅助图,有时需要配以剖面图,表示地面的起伏和地壳内部结构;用联系图指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用多幅连续性的示意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用统计图表定量地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等。
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见闻有限,缺乏直接感知的地理感性知识,需要积累感性地理材料。课文中的典型景观图、素描图和照片等,就成为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的辅助手段。
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来看,直观形象的地理插图,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地理图象成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支柱,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领会和接受地理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缺乏教学挂图的情况下,插图和地图册一样,显得特别重要。
(四)填充图
填充图又称暗射地图或素图。它用淡色,印有经纬网、境界线和主要地理要素(水系、地形、城市、交通线等)的符号,是一种没有注记的空白地图。
填充图是专供学生独立填绘各种地理事物,以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一种地理作业图;另外,它也可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可作为学习巩固新知识的手段,还可在复习旧知识时使用。
使用填充图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填图时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符号规范、位置准确、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色彩协调。第二,布置填图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填图作业之前,结合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复习有关课文,先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加思考地机械照搬。要把填图作业作为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防止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填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
(五)地球仪 1.地球仪的意义和作用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当把地球直径缩小到30公分以下时,地球长短轴差别相应的缩小到半毫米以下,差别极其微小。因此,正球形的地球仪,可以真实的代表地球不规则的扁球体的真实形状。它能较好的表示立体形态,使学生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念。
(2)地球仪是一种立体地图。因为地球仪的比例尺较小,显然它不能象较大比例尺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但是在平面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长度、方向、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及误差,在地球仪上却能比较正确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大西洋分割成东西两边的《世界地图》上,学生常误认为欧洲与北美洲之间是隔着十分宽阔的大西洋,而观看地球仪,能使学生看到地球连续的整体,这就消除了读图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观念。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利用它,可以演示地球运动,做昼夜更替、时刻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递变等模拟实验。
(4)地球仪是直观教具。利用它,可以阐明有关的地理概念。如,解释地球上各种假定的名 7 称——地轴、两极、赤道、纬线、回归线、极圈等;解释两半球的区分与水陆分布,如: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等;解释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等。
2.运用地球仪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球仪比例尺较小,点状、线状符号图上显示较小、较细,不便观察。如需要展视,教师可特制些醒目的大符号,附于相应的位置或分组(2—4人一个地球仪)临近地球仪观察。(2)讲解时,可与课本插图、地图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如,讲经纬线真实形状,可观看地球仪,并与课文经线、纬线、经纬网分解图相结合,说明平面图上,由于投影不同而经纬线形状有园、弧、直线等差异,但指示方向、方位的确定方法是不变的。
(3)在演示昼夜形成、更替、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移等地理现象时,为提高演示效果,可在暗室中进行。
(4)课堂观察地球仪时,应把地球仪放置或拿举到较高的位置,以便学生观察。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1-22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9-14
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9-13
《地图》教学反思06-01
论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7-15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稿12-29
《未来地图》读书笔记06-21
地图的发展教案06-25
构建银行学习地图09-15
专题地图制作实习报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