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怎么写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游词怎么写

导游词怎么写 篇1

当然,这样写出来的,可能跟景点的宣传单一样了。你的作文的特色,就在于你在讲清楚这些的前提下,用了比较生动、俏皮、幽默、有趣的语言,来吸引人。

注意1.从语言上与游客的互动交流。2.层次,或地点的转换。

导游词(长城)

各位游客:你们好!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八达岭脚下。大家抬头看,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这条巨龙就是名闻天下的长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

你们看,这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

大家看到城墙外沿一排排的垛子了吗?垛子上有方形的两个口,一个是大的,供了望用,一个是小的,供射击用。大家请看,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一座方形的城台,它是屯兵的保垒。打仗的时候可以互相呼应。在长城最上面有一个好汉坡,当年毛主席登上好汉坡后,题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几个字,现在这块石碑就立在好汉坡。好,现在我们分散活动,好汉坡见!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今天我要带你们去黄山游玩。

说起黄山“四绝”排名第一的当然是奇松。黄山的松树有着无比顽强力。他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状千姿百态,让你眼花缭乱。

第二决就是奇石。黄山的石头千奇百怪。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种。有的像一只大公鸡展翅啼鸣,所以命名为“金鸡叫天门”,有的似五位穿着长袍的老人,所以被叫做“五老上天都”。

排名第三的就是温泉。我们常讲和浏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温泉水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很好,但是不能饮用。

最后我们来到黄山云海。黄山的云与平常的不一样,像滔滔流水。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欢迎下次再来黄山游玩。

写导游词的基本写作要求

导游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习惯用语:即游览前的“欢迎词”、游览结束时的“欢送词”等。

整体介绍:用概述法介绍旅游目的地,帮助游客宏观了解,引发游客兴趣。重点讲解:即对主要游览内容的详细讲述,因而是导游词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导游词的写作要求:

一、强调知识性。

一篇优秀的导游调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导游词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导游词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介绍,还要注重深层次的内容,如:同类事物的鉴赏、有关诗词的点缀、名家的评论等。这样,会提高导游词的档次水准。

二、讲究口语化。

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创作中要注意多用日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多用短句,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

强调导游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味。

三、突出趣味性。

为了突出导游调的趣味性,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编织故事情节。讲解一个景点,要不失时机的穿插趣味盎然访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但是,选用的传说故事必须是健康的,并与景观密切相连。

(2)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主动形象的语言能将游客导入意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导游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使静止的景观深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美,使游客沉浸陶醉。

(4)幽默风趣的蕴味。幽默风趣是导游词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可使其锦上添花,气氛轻松。(5)情感亲切。导游词语言应是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应言之有情,让游客赏心悦耳、倍感亲切温暖。

(6)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知识渊博,也反映出导游技能技巧。

四、重点突出。

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导游词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导游词是不成功的。

五、要有针对性。

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以发,因人、因时而异,要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之用。切忌不顾游客千差万别,导游词仅一篇的现象。编写导游词一般应有假设对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六、重视品位

导游词怎么写 篇2

写作本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去掉一些条条框框, 无疑有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来。可是, 凡事皆有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作为表情达意的作文, 它有其自身的规范, 理应遵守;作为书面语言运用的作文, 毕竟不能等同于日常的口语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是对“我手写我口”的误读和歪解, 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第一,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思想是学生作文中浅陋和率性的“病灶”。

虽说在学生习作中倡导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但是, 必须明确的是, 这样一种倡导实在是对于机械表达、虚伪表达的必要反击, 有它的积极意义。作文, 说到底, 它仍然是一种交际方式, 毫无顾忌地、不加内心省察的言语表达必然有害于健康的交际。“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常常导致作文要求的“被降低”, 作文训练目标的“被悬置”, 导致极短文、荒唐文的批量诞生, 浅陋、率性文风的泛滥。

作文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定, 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别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 不像它们那样可以有明确的序列性, 但“句—段—篇”的基本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各类文体的基本格式是明确的, 注重细节、关注描写的基本写法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些都不能以一句“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来放任, 这样一种“个性化”, 到最后, 必然不利于学生精致为文、慎重落笔良好文风的培养, 也不能够很好传承“推敲”文句的好传统。

第二, 作文教学中“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直接放任了学生对于作文素材的提炼和加工。

所谓素材, 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包括印象、事实、人物、图景等, 是作品题材的基础。这些材料并不能一点一滴都写入文章之中, 如果这样做了, 作文就会中心不明显, 内容过多不简练。但是,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却忽视了对生活素材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 直接影响了作文质量的提高。

在这样的作文情境之中, 大量粗俗甚至野蛮、血腥的语言和材料被学生们不加选择地写到了作文本上。令人担忧的是, 这样一种未加提炼的言语宣泄还被我们的老师冠之以“有个性”和“真情实感”而大加赞誉。自己的作业做错了, 有的孩子会在作文中说:妈妈很愤怒;同学借了一张纸给他, 他会感动得“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 流下了眼泪”;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 “你怎么不去死啊”就会脱口而出……生气的、感激的情感, 被我们的学生“想说就写地”“个性化地”夸张了, 可笑而又可气地言传了!

第三,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混淆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界限, 不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总体来说, 口头语言具有即时性, 它是流动的、零碎的, 甚至可以说是颠三倒四的;它同时又是需要借助于具体交际场景来理解的, 往往还必须伴有相关的肢体语言。但是, 作为书面语言的作文来讲, 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很快就会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实际作文中, “想怎么说就怎么写”, 模糊了学生表达的情境意识, 学生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极端口语化的词汇, 甚至是方言俚语 (很不规范的方言俚语) , 局限于自以为明白的情境当中, 这样的作文往往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北。这必然直接影响了作文的交际功能, 弱化了规范语言的表达力量, 对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第四,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作为”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角度看, 作文教学中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确实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 确实有利于解放学生的言语表达思想。但一元论的思维常常会导致局限和片面。学生主体的强势体现, 必然弱化了教师主导功能的正确实现;“想怎么说就怎么写”的片面强调, 必然带来作文规范的无力和缺失。

导游词怎么写 篇3

面对着满城的从四方而来的看花人,牡丹却迟迟不开。即便整个洛城都在期待目睹牡丹花开的景象,她却依旧遵循着自己的花期,拒绝了参拜,拒绝了赞美,也拒绝了荣耀。然而我们可以想象,满园未开的牡丹芬芳四溢的那一刻,想象着开花时的牡丹的恣肆的色彩与生命力,想象着“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喧嚣。似乎未开的牡丹,更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

不得不说,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字。这些从笔端倾泻出来的文字,有着对牡丹的拒绝给人带来的“美”的独特解读,给笔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痛心于学生的文字,要么“言之无物”,要么“文无章法”。简而言之,就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在笔者看来,常规的形式是可以教的,也是具备实效性的。但是怎样充实文章,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在直面当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之“痛”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阅读了学生所写的这些推荐词之后,笔者就产生了“怎么看,怎么评,怎么读,就怎么写”这样一个想法。或许这就是我们突破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言之无物”这一弊病的其中一个视角。我们可以给学生多铺设一些议论文“微写作”场,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朴实、适度的表达空间,转变固有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式,围绕“看、评、读”这些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来推进议论文写作实践,进而打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视野,充实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资源,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一、怎么看,就怎么写

笔者在“私家文学课”考查时,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最后的男旦》,并请学生就此写两百字以上的观后体悟。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紧紧抓住了视频中“梦想在,希望就在”这句有关主旨的话语,所写内容几乎都是以议论的口吻,来阐释了“坚守梦想”这一主题。其中朱雯瑛同学这样写她的感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只有起舞,才有美丽。杨磊,一位京剧演员,一名半路起家的男旦。在不为人理解与接受的孤独岁月里,他曾经犹豫彷徨过,也曾踯躅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但最终他还是咬牙坚持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舞台上。在多少个漫长的黑夜里,在多少次婉言拒绝之后,他仍然一遍遍地在幕后舞动水袖,练习着男旦的声腔、步态。作为程派弟子的他端庄美丽,他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显女性的婀娜与妩媚。他那千回百转的嗓音,清亮且醇厚,引人遐思。杨磊用他内心对男旦艺术的那一份挚爱,用他的坚持,为自己赢得了几次难得的出场机会。踽踽独行于梦想的道路上,也许孤独,也许痛苦,但“梦想在,希望就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杨磊心中的梦想会支撑他前行,那些坚定的信念和不悔的精神将会如常青的藤蔓,爬满他生命的每一季。

能够这样运用一则素材,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说,已经触及议论文教学中“材料的有效转述”“论点和论据的统一”等学生比较难把握的内容。那么怎么有效地转化感官给我们带来的感性思考,并有效转化成我们需要的理性的文字呢?笔者以为,我们需要把准“怎么看”的问题。首先要把准“看”的核心词,即:谁,因为什么,怎么做。其次是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词,某一句话,展开相似联想或者作原因剖析,这一点其实涉及议论文怎么论证的问题。最后,学会运用整散结合,围绕主旨美化议论语言。

视觉的冲击应该是,也可以是写作内容常规化之一,而我们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我们可以选择纪录片或者人物叙事类的影视片段,这类影像资料往往主题比较鲜明,而且它的解说词也极具韵味,如《最后的男旦》。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写一段自己的影评。如笔者曾经推荐学生看《赛德克·巴莱》,不少学生“看”出了多样化的内容。既有导演魏德圣对理想主义坚持,也有对影片中“文化与信仰”“民族尊严”“灵魂的骄傲”等多层面的解读。当然这样的引导需要一以贯之,提前布局,努力形成以主题为切入口的影视欣赏系列。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写作与思考的母题,比如:命运,生命,英雄,梦想,青春,责任,成长,坚守等。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写一段,二是自己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写一段”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浓缩,不要求泛滥式地堆砌,也不是一例到底。“写自己的”即要求学生真正写出属于自我的独特感知,毕竟真实性是写作是一个大前提。

二、怎么评,就怎么写

所谓的“怎么评”其实也是源自笔者曾开设的另一门选修课“新闻深呼吸”给我带来的启迪。“新闻评论”也是一个不错的议论文“微写作”场。在这门课的开设过程中,笔者经常面对“单一型材料”的多角度评论,“复合型材料”的综述论说,“互补型材料”的比较分析。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材料分析,基本都会涉及“亮出你的观点”“怎样使论证更充实、深刻”等议论文写作的要点。

“怎么评”首先让学生收获的是口语表达的自信和理性,但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进行论说,让“论证更丰富、充实、深刻”,有助于拓展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在“新闻深呼吸”的课堂上,笔者曾经就“宫斗剧热播荧屏”一事让学生进行评说,并给出了以下一些背景信息:

国家广电总局去年年底发布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起,各卫视黄金档不得播出宫斗剧、穿越剧等四类剧集,并在2012年10月之前不再接受批准以上题材剧集的立项申请。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宫斗剧也一如既往的是收视保证。《金枝欲孽》《宫心计》,到现在的《甄嬛传》,宫斗剧一路走红伴随着“勾心斗角放大人性阴暗面”的非议。但是这从来不妨碍下一部宫斗剧的热播。

我们的学生在评说的过程中,有从“宫斗剧容易让人价值观扭曲”这一角度切入的,各种勾心斗角,一个比一个坏,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这样不利于引导和谐、向上的积极力量,也不利于人们对基本道德的坚守。也有同学从网络流行语“甄嬛体”出发,认为“甄嬛体”有调侃、戏谑的意味。但在调侃之外也说明《甄嬛传》之所以能流行,台词是很重要的一点。复古的风格,典雅的造词,再一次触动了汉语的神经,让国人对熟悉而又陌生的语言有了一次重温。当然也有学生觉得可以从甄嬛身上学到生存原哲学等。至于该不该停播,大多数同学认为收视率意味着市场需求,一味禁止显然并不合适。

很显然,学生的分析比较理性透彻,他们既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能辩证地对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能以此为基点,拓展成一次议论文“微写作”,在“评”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写”的储备,也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评”的“弊端”也是显然的,尽管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它往往是只言片语式的,往往是零碎的。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写议论文围绕一个中心多维度分析论证有所偏差。在笔者看来,这里就涉及“相似联想”和“比较分析”的问题。同类材料如果不是单一的,相似性联想有助于组合分析。比如说与“宫斗剧”同时热播的“谍战戏”。也可以比较分析,对照着解读,比如与国人热衷“宫斗戏”相对的,人们对经典阅读的淡漠,在比较中就不至于让议论的文字太过琐碎、无序了,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认知。

三、怎么读,就怎么写

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在夹缝中寻求“读”的空间。选修课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载体。尽管我们都知道,读书不能太过功利。那么“怎么读”,才能促进“怎么写”呢?笔者曾经在随笔中看到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马寅初在文革时期因《新人口论》而被打为右派,被狂风暴雨般的批斗了几个月后,被免除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当他得知此事时,他神色从容,只淡定地“哦”了一声。后来他受尽了磨难,终于平反。当所有人都为他高兴,向他道贺时,他仍然淡定从容的说了一声“哦”。面对人生的起伏,挫折与荣耀,马寅初对此淡定从容。跌落低谷,捧上云端,两件差别如此之大的事,马寅初只有“哦”这一个字的反应。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这便是内心的强大,也是真正的强大。

笔者当时就思考,看来能不能学会“读”,对“怎么写”的意义重大。这个学生或许没有看过《新人口论》,但我们可以相信,该学生了解马寅初的相关经历,并且恰到好处地抓住了马寅初的两声“哦”。这就是阅读的细节,也是“怎么读”的要义之一。

还有一个学生在阅读了《回忆祖父梁漱溟先生》之后,写了以下这段文字:

梁漱溟的孙辈梁钦宁回忆说,祖父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梁钦宁年轻时吃得比较咸,梁漱溟常看到他加酱油。他没有批评,而是找到一本科普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出来,让梁钦宁看。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后来梁漱溟在家信里说:“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义亦由你父母给你讲明。……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一切逾矩,大都处于一个“贪”字。能克贪者,是“度”。饮食有度,处事也有度,顺天时,无愧于心。这个度在今天是法纪,是良心,是底线。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学生写的这段文字会发现,他在“怎么读”这一点上又给我们“怎么写”呈现了一种新的视角。学会合理引用“所读”,并以主题“自觉坚守‘度,用良知维护底线”加以贯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入虚,让所读与所写有机融合在一起。

当然笔者在议论文片段教学的过程中,也曾尝试着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对两则以上材料进行“组合”。这其实是对一则材料围绕一个主题贯穿的升级版,已经涉及“议论段落的扩展”和“议论篇章的构成”等。“怎么读”除了注重细节把握,强调主题归属之外,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对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作相应的引导。简单地说,就是“一人一事一名言”。我们最需要学生去读的是人物叙事类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材料,必然有“可分析的人物”“可观察的细节”“可论述的事实”“可引用的话语”“可解读的主题”。自然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切入主题,合理运用材料,有效展开论证。

四、结语

“怎么看,怎么评,怎么读,就怎么写”这一个想法的提出,是建立在笔者必修课的尝试和选修课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再次整合的时候,笔者发现议论文片段写作已经把“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会分析论证”“学会结构安排”这些最主要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渗透其中。如此说来,教学方式转变了,但教学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而笔者的教学实践也再次表明,议论文写作并不是一个能在语文课堂上解决的难题。怎样有效地转换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空间的有效拓展,是我们正面临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也需要我们俯下身来思考议论文“微写作”教学,真的让学生认为议论文写作难度降低了一些了吗?学生真的对议论文写作感兴趣一些了吗?学生真的知道一些“写什么”“怎么写”了吗?如果真的有“一些”了,那么这样的“微写作”教学,它的存在意义也便凸显了。

江西导游词怎么写 篇4

赣州市导游词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赣州市总面积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居住有汉、回、壮、舍等16个民族。它扼守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秦汉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灿。

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

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汕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赣州山河佳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江西旅游热线之一。赣州市有古建筑300余处,古墓群10处,古遗址10处,古石龛摩岩石刻5处,革命遗址5处,名胜16处,这些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含鄱口导游词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

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映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叠叠的金色鱼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远眺鄱阳湖,水天一色,渔帆点点;近看汉阳峰巍峨壮丽,犁头峰耕云播雾,气象万千,尤为壮观。

含鄱岭上,有石牌坊、含鄱亭、望鄱台,点缀得更为秀丽,毛泽东同志曾在石牌坊侧旁的石条凳上歇息。

登含鄱台眺望五老峰,以蓝天为背景,五老峰呈现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头像剪影,犹如伟人朝天安卧,因此五老峰今又称伟人峰。此为近年发现的新景观。的山川又披上了一层妩媚的“面纱”……;真乃瞬息万变,神奇莫测,无怪乎古人赞道:“庐山之奇莫若云”。

九江市导游词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长江中游南岸,庐山北麓,东滨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秦设九江郡,有“江到浔阳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总面积约一八八二三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九县,市区人口约三六万。

地势由西南略向东北倾斜呈蕉叶状。处丘陵低山区和鄱阳湖平原地带。山丘陵、平原、江湖皆备。俗称“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东部为鄱阳湖平原,西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沿江。

气温一十七点二摄氏度,一月均温五点三摄氏度,七月均温二十九点一摄氏度。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农业,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薯类、麦类、豆类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是种植棉花。棉花、苎麻和菜籽油的产量居全省首位;蚕茧、水产等在全省都占有重要位置。工业,已形成棉、麻、丝、化(纤)、毛、纺织、印染配套的生产体系。

九江是江西省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建材工业也有一定基础。现为江西北部重要工业城市和唯一的对外航远港口,昌九工业走廊中的重点开放开发区。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庐山座落在市区东南,形成以庐山为中心综合风景旅游区,其范围包括庐山及其周围的九江、湖口、星子、彭泽等市县。九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九江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城市。九江交通得天独厚,既扼渝、汉、宁、沪的水上交通要冲,又是赣、鄂、皖、湘水陆联运的换港码头;京九铁路贯通南北,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天堑在北变为通途。黄金水通,千帆竞发。

九江为全国内河第九大港口,客货吞吐量在长江干线港口中占重要地位。铁路动脉,贯通南北。公路骨架,纵横交织。

导游词作文怎么写 篇5

大家好!我就是田贻心。各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欢迎来到“世界遗产”之北京故宫,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

故宫就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开始建造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也就就是此刻说的14至14,之后经过多个朝代的劳动人民细心修改,变得十分的富丽堂皇,但仍持续着原先的布局和规模,就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

说完了北京故宫的历史,此刻该说说外观和排列顺序了。这座城设四个门,南门正中面就是午门、北边就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个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这座城的四个角都还布有一些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故宫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间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宫在1961年定位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大家保管好自我的财物,注意安全,有序地游览,祝大家玩得开心!

河南景点导游词怎么写 篇6

河南南阳武侯祠导游词

各位朋侪,早上好!现在,我就带各人去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词。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草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也是历代人们仰望和祭把诸葛亮的中央。据清康熙《龙岗志》纪录,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停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范围,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共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检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是我国怀念诸葛亮最大的古修建群。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根本上是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修建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视讽,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恼人,优美的天然风光与到处颂扬的人文景观交相照映,令人流连忘返。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曾经离开了武侯祠的人口,各人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充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各人看这第二道坊为“三顾坊”,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是为了怀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士为知己者逝世”,正是由于刘备这诚恳的三顾,才使得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帮手刘备,兵马终身,全心全意,逝世尔后已,刘备才能三分天下,成绩帝业,诸葛亮因而功高盖世,万古流芳。刘备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停留在行动上,这个优点可真的值得我们当今的一些向导学习呀!“真神人”三个字,出自苏轼《武候庙记》歌颂诸葛亮的一段话“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各人看石坊北边的卧龙潭,那些边有三棵古楸树,相传是当年刘、美、张三顾时系马的树,现在还存在的那一棵,各人猜一猜,1700多年前,树上拴的是谁的马呢?

载的卧龙岗,到场了刘备的政治团体,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逝世后溢“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均称为“武侯祠”。穿过三顾坊,走过仙人桥,这条甫道直通庙门。庙门为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雕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老师所题。过了庙门,即进入武侯祠的第一进院落,天井宽阔,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天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绝对应。这里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我们转过去再看“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原指中国古代兵法《六韬》和《三略》,后世用来指用兵的盘算,这里也是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的。

请看这副:“吕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经论不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达举豪杰奋兴”。这副对联赞美了吕尚、伊尹、管仲、诸葛亮这些可以或许资助帝王力挽狂澜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又赞颂了像鲍叔牙、郑子皮、徐元直这些举荐有才之士的伯乐,寓意深入,给人以启迪。-->请看这副:“立身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这里,品指的是品级、品位。莘野渭滨,代指隐居时的伊尹、吕尚。两朝指的是先主刘备,后主刘禅。惊司马指的是诸葛亮逝世后用木像就使得司马懿丧胆崎岖潦倒。下联中紫峰白水指的是南阳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梁父,即吟咏《梁父吟》,《梁父吟》写的是齐相曼婴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副对联充实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他当年躬耕隐居,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完全可与前贤伊尹、吕尚出仕前的高尚行为相比美;他把茅庐建在紫山脚下,白河之滨,自比管仲、乐毅,人比为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正好似卧虎藏龙;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大梦谁先觉,终身我自知,“草庐对”纵论天上风云,战略决策成竹在胸,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旷世奇才;他的前后《出师表》是何等的壮怀猛烈,感人泪下!他以全心全意、逝世尔后已的精力,呕心沥血,帮手两代君主创建了蜀汉伟业。

试想正是有了刘、关、张到此地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亮的出仕,也才有了波涛壮阔、多姿多彩的三国战役风云历史。只管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幻化,世事沧桑,但诸葛台甫垂宇宙,三国佳话天下扬,诸葛亮留下来的政治、军事、治国方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力财富,诸葛亮的不朽英名,永远值得人们怀念。此时此刻,站在武侯祠里,惦记孔明终身伟业,怎不使我们神游往古,浮想联翩?想现在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头,苦读史书,放眼天下,立下雄心雄心,关心社会民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间。一旦时来运转,皇叔三顾,草庐一对,卧龙起飞,火烧博望,天下三分,奈何蜀汉末年,摊上个扶不起的阿斗,又加上国力不济,诸葛亮虽壮心不已,为统一中原,六出祁山,但孤掌难鸣,更可叹积劳成疾,5丈原病逝世在军旅之中。后人思之,无不扼腕感叹。正像杜甫的《蜀相》的诗中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逝世,”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这是清人顾嘉衡写下的著名对联。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英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半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须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这是说的一桩历史”公案”。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想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隆中在湖北襄阳境内。于是,南阳人和襄阳人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故乡,文人学者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明清时期即打起了翰墨官司。顾嘉衡是湖北人,当时又任河南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冒犯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骑墙的折中对联,要各人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长期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临时,为人们竞相传诵。1959年,当时任团中间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南阳视察事情,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还据此联改了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返国家,何须争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联的旧情势而付与反动的新内容,充实表现了老一辈反动家胡耀邦同道的宽阔胸襟和高尚情操。

看来直到现在,顾嘉衡这副对联还在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另外,武候祠还有许多名联,其内容多数是赞美诸葛亮的才华与德政,若把这些对联拼凑起来,加以纵横分析,可以说是一部三国史诗。如这一副: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台甫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传播。还有一副妙联: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恩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巧用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lo个数字,下联灵活运用了东东北北中、金木水火土10个字,全联共54个字,简练地阐述了诸葛亮出茅庐后帮手刘备父子兵马倥偬的战斗终身,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笔笔逼真。请各人随我到这边来,参观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这一共由2l块石碑组成,刻工良好,非常壮观,不行不看。《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畅述了自已为复兴汉室要“全心全意”的忠贞思想,成为“字字中间有涕零”的千古名篇,熏染力极强。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南阳,“遇雨,随宿于词内”,观看了《出师表》之后,被诸葛亮全心全意、逝世尔后已的精力冲动得热泪盈眶,夜不行眠,坐以待旦,感叹万千,后经道人请求,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趁热打铁,背诵写出,以抒胸臆。其字铁画银勾,龙飞凤舞,潇洒俊逸,旷达淋漓,表现了高明的书法艺术。我们今天游武侯祠,观《出师表》,远相撰词,名将手书,既能见孔明之襟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实为此生一大幸事。

现在我们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平静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草盈庭,翠柏丛中蜂拥着这座八角攒尖式修建,便是驰名于世的诸葛草庐。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雷同,古朴简陋。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庐内及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老师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匾额。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以八封阵势别具风格。每当清风轻吹,风铃叮看成响,宛如在娓娓叙说着传播千古的一段佳话。我们坐庐中小憩,可近观周围景致,古人曾有“身居一庐八面景”之说,卧龙岗十景中的八景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云底、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成众星拱月之势。这些景点虽同置一院,但毫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相间,互为对景,形结果丽恬静的园林风光,步移则景导,表现出古人高明的造园艺术。-->

于茅庐右后侧,为台式修建砖石结构,立体为正方形,高约数丈,沿梯道可盘旋而上,上有砖墙花样平台,凭栏可望远观天。半月台上诸葛亮在此隐居时夜观星象的中央,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善于使用风、雨、雾等天然征象为战役办事,草船借箭、祭东风等官方故事,家喻户晓,到处颂扬。清人有诗赞之:“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尽寒烟,1U 围水匝林梢见,待酌流霞候月圆。”台正面为半圆形砖券门,上嵌顾嘉衡所书“半月台”三字,旁饰半月图案,两侧刻有联“自来宇宙垂名平民有几,能使山水生色陋室何妨”,盖由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中演化而来。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离开了宁远楼,又名清风楼。它坐在中轴线的末了,为整个祠庙的最高修建,传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书斋旧址,楼名由“宁静致远”而来。“ 万古云霄”匾额,源自杜甫《咏怀奇迹》诗:“诸葛台甫垂宇宙,宗臣遗像肃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门柱上悬挂清四川盐茶使赵藩在成都武侯祠誊写的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寻思。”

这里的“攻心”的是诸葛亮在南征时,马设曾建议“用兵之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取了这一建议,七擒七放孟获,以攻心收到了安抚的效果。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叙述的中间。诸葛亮资助刘备在蜀创建政权后,凭据“刘璋暗弱,威刑不肃”,“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态”的场合排场,实行了严厉的法治,举行了种种革新。时的四川太守法正认为诸葛亮“刑法峻急”并以刘邦进川时的宽刑,来建议诸葛亮“刑弛禁”诸葛亮剖析历史,针形势,写出了《答法正书》,指出凭据实际情况,不克不及照搬邦人川时的宽刑,主张针对当时益州的状况,厉行法治。联文在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同时,又强调了审时度势的紧张性。高度归纳综合了诸葛亮治国安邦的经验,极富哲理性和生命力,这副炙人口、三言两语的楹联耐人寻味,充斥着深入而生动的正与反、宽与严、和与战、武功与武功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因而,毛泽东极力推许这副对联,誉为发人寻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现在,让我们到三顾祠看一看。三顾祠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对联,祠院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菌,天井宏敞幽静,周围围墙嵌满碑刻,有“碑墙 ”之称。祠内有关张殿,殿内立关羽、张飞贴金塑像。关羽赤面凤眼,美髯垂胸,神安气闲,雄姿威风,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急不行耐。要说起这个张飞啊,他就不是搞政治的,没象刘备这样有政治家的远见,看不到诸葛亮这小我私家才的代价。一顾茅庐时没有见到孔明,他说“既不见,自回去便了。”也没有发什么牢骚,表现还算一样平常,说得已往。到刘备准备二顾时,张飞说:“量一乡人,何须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遭到刘备的呵叱,差点不让他去。没想到第二次哥仁又吃了闭门羹,到第三次刘备还要去时,他再也不由得了,说“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未来!”要是依他的主意,用麻绳把诸葛亮绑来见刘备,那会是什么结果!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后,相传达里便是刘备三次求访孔明的中央。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抽象逼真,宛在目前,再现了备亮当时纵论天下时的情景。你看那神机妙算的谙葛亮,面貌清秀,穿着高古,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带有几分笑意,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盘算在胸,稳操胜券的感觉,他正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再看刘备,正在毕恭毕敬地倾耳细听呢。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饥似渴,谦虚敬重的心田世界。当时的刘备,以自己是汉室后裔,打着正统的旗号,请求国家统一,他四海飘荡,驱驰了二十多年,先后投曹操,奔袁绍,附刘表,终因势单力薄,一事无成,败居新野,难筹雄心,但仍雄心勃勃,到处访贤。厥后,经徐庶举荐,得知诸葛亮的台甫之后,就冒着严寒,词谦礼恭,亲自由新野到南阳支产三次恭请,大有商汤请伊尹、文王栽太公的恳切与襟怀,迫切而又热情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帮手自己,诸葛亮见他求贤若渴,志向远大,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正如唐代李白诗中写的那样:“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壮志吞咸京。”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三顾晤对真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可以或许创建西蜀霸业,关键是得到了诸葛亮这个智囊人物。各人看三顾堂里的这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土,思得名君”,“名君圣主,求贤用能”的赞歌吗?我们今天参观的诸葛草庐,不仅是诸葛亮隐居躬耕的中央,也是诸葛亮政治、军事思想形成的中央,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刘备、诸葛亮三顾而合,如鱼得水的场所,因此历朝历代,这里也就成了人们怀念诸葛亮的紧张场所。武侯祠里的人物塑像,个个性情鲜明,惟妙惟肖,心田世界,各具其妙。-->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有廊壁间镶嵌的300余通碑刻和殿堂上数不清的匾额楹联,这些碑刻刀法精致,许多匠额楹联在书法上也有相当深的造诣。像岳少保誊写的《出师表》、“还我河山”,郑板桥的“难过懵懂”等,笔体苍劲,潇洒俊逸,历来受到国表里书法爱好者的赞美和推祟。楹联中还有不少佳作耐人寻味。全部这些,使南阳武侯祠成为天下现存祠庙中范围较大,文物代价较高、文明内涵极为富厚的一处人文景观,处处都闪耀着中国陈腐文明的灿烂光辉。龙岗之游,若仅流连于松柏奇花之间,迷恋于亭台楼阁之中,而忘了欣赏武侯祠中的碑、联、匠,那就像入宝山白手而归,真是一大憾事。风和日丽,闲步武侯词中,“沉着细看平沙处,可有老师旧马蹄”,你有什么感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组成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在这长河中出现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吞没在历史河床中的,也同样数不清,道不尽,而少少有像诸葛亮这样不仅能沿着历史的长河从中古走到现代,而且还能走向千家万户,走进千万万万人的心里。让人敬慕不已的诸葛亮,叫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武侯传奇……其人虽已殁,千载不足情!

各位团友,诸葛亮淡泊明志,端正耿介的美德千古传诵;全心全意、逝世尔后已的赤诚感天动地,化作了历史的永恒。他是中国人以致东方人心目中伶俐、忠实、仁勇的化身,史学家称他为政治、军事、经济的三绝,在中汉文明史上独领风骚,被后世誉作“千古第一完人”。

河南禹州逍遥观景区导游词

逍遥观风景旅游区。位于禹州市浅井乡的崆峒山麓,是轩辕皇帝访上古哲人广成子的发生地。逍遥观为一处道观建筑,是传说中古代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成仙得道之地,有“天下第一观”之称,该观在建国初期,仍保留有众多的古建筑,而且在布局方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逍遥观始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根据该观残存的明代碑刻记载,它至迟在明代后期就已经是一处规模宏大、声名远播的道教活动中心了,素有“上观到下观,七十二座殿”之称。

由于年代久远,逍遥观破坏严重,现存建筑很少,但此观依山就势雄伟宠大的气势尢存,黄帝文化的底韵和神奇尚在,娘娘宝剑、黑龙河、老龙洞,娘娘蛋石、千年牡丹以及高原古寨、山泉瀑布把这里妆扮得既神秘又灵秀,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流,风景秀丽,游人至此会油然产生一种“清心悦目飘飘欲仙”之感,自然、人文景观的美妙组合使世人仰慕。目前这里逐步形成了以逍遥观为中心,有30多个景点组成的黄帝遗迹游览区。

[备用材料]

1:广成子是古代传说中的有道之士,很有见地,甚至于无所不能,《封神演义》中有他下山降妖除魔的描述。

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父叫少典,为有熊国的国君;其母叫附宝,有一次其母到郊外游玩,忽遇大雨,一道电光缠其身很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次日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才生下黄帝,起名叫云。传说他落地能语,性情和善。长大后以姬水为姓,叫姬云。黄帝战败蚩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落纷纷归顺黄帝,他便在釜山大会天下诸侯,被推举为天子,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不朽功勋。并且制订了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鳞,以鱼尾为尾,以狮头为头,以鹿角为角,以鹰爪为爪的动物为新图腾,命名为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

3:马沟村名缘于《庄子*徐无鬼》记载的黄帝拜访大隗的故事。相传黄帝听说大隗很有才干,就去拜访他,当时同行者还有方明,昌寓,张若,昆阍,滑稽等,连黄帝共七人,行到马沟地界,“七圣皆迷,无所问途”。正在焦急之时,见沟坡有一牧童子,年龄不过十几岁,是所谓“黄口小儿”。黄帝心存疑虑,又找不到别的人,只好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吧?”牧童说:“知道。”又问:“你知道有一位高人叫大隗的吧?”牧童说:“岂只是知道,连他的住处和常识都非常熟悉。”众人听了都很惊慌:“这么小的年纪,言谈话语却又如此历练老成,岂是一般牧童子么?”黄帝于是请教牧马童子说:“你如何有这么广博的见识呢?”牧童子说:“我从小游于六合之内,后来有长者教我游于六合之外,故此知事多矣!”黄帝见牧童决非凡夫俗子,所以就向他求教“治理天下的方略”。牧马童固辞不答。黄帝及随从的几位大臣再三恳求,牧马童子才要言不繁地指点道:“治理天下,跟我牧马一样,唯去其害马而已矣!”黄帝顿悟,称牧马童子为天师,再稽首拜时,牧马童子已不知去向。

从此,这条沟便叫“牧马沟”,俗称“马沟”。后人曾在沟崖的石壁上刻了“黄帝问道沟”五个大字,因此,这里便成了黄帝遗迹的一个重要景点。

黄帝暮年想要修道成仙,想起崆垌山优美的自然风光,觉得此山非常适合修炼,于是就带着妻子螺祖娘娘向崆垌山走去。因黄帝和螺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不愿意他们去修炼,纷纷挽留,但黄帝夫妇心意已决,众人无奈只好含泪送行,君臣走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走到一村庄,黄帝不忍再让大家受累,就坚决同大家告别,于是辞别众臣,携妻向崆垌山步行而去,众臣见黄帝夫妇越走越远,只好在这里散架回朝。由于黄帝在此散架登程,后人便将此村叫做散架村,黄帝夫妇继续前进,觉得口渴,恰巧路遇一井,但水太深无法取水,黄帝就说:“要是井水能浅一点就好了。”话音刚落,就见井水上涌,马上就浅了,黄帝大惊,认为是上天让黄帝修炼才这样帮他的。于是后人称此地为浅井,一直流传至今。

相传黄帝在摄政之前,南方有蚩尤族,兄弟81人,皆铜头铁额,能造刀戟大弩,威震天下,不仁不慈,滥杀无辜,侵凌中原。最终黄帝降伏了蚩尤。

逍遥湖

大家眼前这一泓清水就是逍遥湖了。它是有逍遥河之水汇集而成,这条河虽不大却是一条神奇的河。因为古时候这里是原始森林,河水从丛林中穿插而过,流到这段地段稍微有些疏朗就聚集成湖,湖水清澈见底。有三个神奇的特点,第一是大约有几百米长的一段河水,晚上会泛出一种银绿色的光,距两岸百步之外都能看清河中的石头和岸边的苇草。夏日夜晚,许多青年男女都喜欢到这里洗澡、纳凉、唱歌、跳舞,为的是享受“夜光湖”那种不是灯光胜似灯光,不是月光胜似月光的神秘情调。据专家实地调查,认为这种河水发光的现象是因为河底生长有一种水藻,水藻有一处闪光物质,类似磷,在漆黑的夜晚能熠熠发出光来。可惜的是这种藻类植物现在数量极少,到晚上光也不是很亮。第二是湖中没有乌龟,据说是黄帝认为乌龟是不干净的动物,所以不许它在这儿,免得把水弄脏。第三最为神奇,此湖里的鱼是一种会唱歌的鱼,游人只要把竹竿一端插入湖中,另一端贴近耳朵,就会听到美妙的音乐,如果潜入水中就犹如置身于水下音乐厅在聆听一个管铉乐队的演奏。各位不妨试一试。不过,能不能听到还看鱼儿愿不愿唱了。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备用资料]

此湖实为水库,是解放后为解决山区用水问题而修建的。古时并无此湖。

箭崖

请大家看对面大山近山顶处,有一巨石突兀而起,立于石崖峭壁之上,高有数丈,它就是望箭石,下边的石箭就叫箭崖。箭崖来历久远,说是黄帝暮年,心想修道成仙,就来到逍遥谷,见了广成子,问广成子在哪儿修炼比较合适。广成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自然,不可刻意作为。”于是,黄帝便登上山崖,往空中射出一箭,毫无目标,顺其自然,箭落在那里,就在那里修炼。箭射出后,黄帝便登高到高耸的巨石方向上去看,看箭到底落在什么地方。一看,那箭正向西飞的过程中忽然折转方向,掉头向北,落到上观西边的悬崖峭壁上。黄帝心想,这是天意,就顺其自然吧,便在悬崖上凿了一个石洞,住在里边修炼起来。这条洞就是现在的“得道庵”,射箭的地方叫“箭崖”,看箭的巨石便叫“望箭石”。这个故事虽然有一些神奇,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有时不可强求,顺其自然方为上策。

逍遥泉

各位朋友,这就是逍遥泉。当年黄帝及后来所有在此修炼得道的人都是饮用此水,由此可以看出此泉不同凡响。此水清冽甘甜,据化验里面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是纯天然的矿泉饮料。常饮此水可滋阴壮阳,延年益寿,附近村子里无绝子孙者而且多长寿者,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村民称水为神水。更为神奇的是这里面的泉水终年不涸不溢,旱天不干,涝天不升,水面始终同泉口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来!尝一口仙水吧,解解渴,攒攒劲。

逍遥河

大家看逍遥泉南有一峡谷,谷两岸绿树茂密,怪石参差,忽有泉水从隙中流出,聚而成潭,其源乃池塘之水由地下潜流而出也。潭水由石隙间溢而成数股细流,自乱石中挤出,似水蛇蜿蜒游动,形成小溪,前流百余米,河水突然断折,溪水尺怕不及使性,已坠入另一水潭。然后又在乱石堆中东钻西突,几经挣扎,再汇成溪,涓涓前行,汩汩细吟,呈怡然自得状。猝不及防间,兀自又有巨石拦道,小溪机警回避,躲闪着从旁边绕过,不料又误入石窟。幽暗中几经磨难,总算从一豁口逃出,却随即掉进另一石潭。再从石潭涌出时,已经变得比较雄健,比较自信,在石堆间钻出钻入,颇显几分自如。及至跃入黑龙潭,再从大石棚下轰然而出,回首细数,短短五里路,却经历一十三次跌岩,十三个石潭,虽说不易,倒也别显情趣。无怪乎人们喜欢“五里十三潭”,也无怪乎游人乐于探寻逍遥源,因为它带给游人了许多人世的感悟和思考。

白爷洞

对面就崖而建的石洞为白爷洞。据说土地在此修炼成仙后,广招徒弟,声名远播,法术很灵,为世人所敬重。相传,土地爷的两个徒弟去赶考,路遇疾病,无法及时赶到京城。无奈之中就求救于师傅。白爷说:“去吧,没关系。“二人忐忑不安地又上路了。刚到京城就听说考场失火了考试推迟举行。二人顺利的参加了考试,并且考取了功名。

剑桥

这座古砖桥就是剑桥,它是逍遥观上观与下观的分界线。桥的北边叫上观,桥的南边叫下观。逍遥河在上古时候本没有桥,河谷两岸都是参天古木,互助交叉,枝干重叠,搭架一起,平铺成了一种天然的“树桥”,道士们就从树桥上走过,从东岸走到西岸,从西岸走到东岸;从下观走到上观,从上观走到下观,倒也十分方便。一天夜里,天降暴雨,突然一声巨响,好似天崩地裂,逍遥河陡然裂开,变得又深又宽。河东落下一股瀑布,一连三跌,跌进黑龙潭,然后又涌入逍遥河向下流去。河西岸的峭壁上,也落下一道瀑布,飞流直下,悬挂200多米,一头栽进逍遥河里,两瀑相汇,鼓鼓荡荡,向下奔去。上观下观也被隔断了,两岸 道士没法来往了。

于是,道士们便在逍遥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没成想,这拱桥的桥基下边是一块“翻身石”,群众都说是“活石头”,三年两头翻身,有时向左滚,有时向右滚,总时把石桥滚塌。一天,黄帝从这里经过,正碰了那“翻身石”正在躬腰,便在自已腰里抽出剑,猛力向“翻身石”刺去,只听“哧”的一声,那“翻身石”便被钉死在那里,永世不得翻身了,道士们怕那“翻身石”以后某一天又会反省过来,重又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就祈求黄帝把宝剑留下来,永不拔出。同时,又派黑、白、青、黄四条石龙护住拱桥的四个桥脚,使石桥永远安如磐石,牢固如铸。

此后,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作“剑桥”,也有人叫它“宝剑桥”。“”前,村民还能见到宝剑,可后来不知是谁把宝剑给偷走了,现在只能看到一个剑鞘了。

备用资料:

1:此桥建于唐朝。

2:剑鞘位置在桥的下面,可带游客从逍遥河上看后,沿河而上。

黑龙潭

黑龙潭是逍遥观中最大的石潭,潭大数十丈,三面石崖,有二跌瀑布从老龙拐奔涌而出,直泻潭中。潭后有石棚,宽大如房,棚内为石洞,直通后山老龙洞。据说曾有牧羊人在老龙洞避雨,丢失一只羔羊,第二天却从黑龙潭大石棚下钻出来。潭前有巨石数块,将潭水分割成许多细流从石堆中挤出来,如蛇行般沿卵石隙曲折爬行,艰难前流数十米,方汇集成溪,又前行成河,越剑桥奔腾而下。

潭中产黑鱼,刺少、肉肥、味鲜,为逍遥观特产之一。另有潭鱼,俗称老鳖或元鱼,个大如瓷盘,重约五斤左右,清蒸后汤白肉嫩,为上佳补品。鳖甲焙粉,配以草药,可使花甲男女重返第二春,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皮肤光滑,平复皱纹,因此,常有善钓者围潭垂钓。

得道庵

大家看悬崖峭壁上有一石龛,里面是一天然洞穴,外面用琉璃瓦镶了门楣。门楣上方有碉石横出如檐,下方则立壁陡崖,两旁山石也如刀削一般,门外并无方坟空地,四周又无石径可上,唯见洞悬于半空。因此,山民呼之“悬空洞”。这就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俗称“得道庵”。

黄帝在此得了什么“道”呢?文献记载,黄帝治理天下十九年,令行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这时候他听到了广成子在崆洞山石室中修炼成仙的故事,就往崆峒山来拜访他。黄帝说:“我想摄取天地精华,使五谷丰登,来养活天下百姓;我还想掌握阴阳变化,来驱使万物,听说先生您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是什么?广成子说:“你要问的东西,乃是万物的本质,你要掌握的东西,却是事物的残渣。自从你统一天下、做了中央大帝之后,便沾沾自喜,不问政事,娱乐耳目,满足口腹,变得庸俗浅陋起来,我怎么好跟你谈‘至道’呢?”黄帝听后,只好退回,另筑别室,铺了白草,独卧其中,静心反省,追思过错。舍弃了华丽的宫殿,撤去了贴身的侍从,毁掉了迷乱的乐器,撤消了美味的佳肴,以一颗百姓的心反省自己的过失的确太大了:“云气还没凝聚就下雨,候鸟不到季节就迁飞,草木不待发黄就调落,这些都是咎由自取的报应啊!”从此洗心革面,清心寡欲,顺乎自然,胸无杂滤。三个月后,他又去见广成子。广成子听了黄帝的自省后,高兴地跃起身子说:“好!如今我可以告诉你‘至道’了。‘至道’的精粹,深远有味;‘至道’的极致,静默宛潜。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后所求,持守你内在的虚静,摒弃外界的纷扰,你便可以进入光明的境界,到达‘至阳’‘至明’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万物就会昌盛。”黄帝深悟地说:“那就是天人合一了。”文成子说:“对!但我要告诉你,‘至道’没有穷尽,人们却以为存在着终结;‘至道’深不可测,人们却认为可以究极。这种想法也是违背‘至道’的呀!”于是,黄帝便放弃天子之尊,舍弃人君之贵,隐居崆峒山中,不知欢乐,不知愤怒,不知生存,也不知死亡,一心修炼,终获‘至道’,升天而去。

三皇殿

逍遥观的三皇殿不是人们平常说的“天皇、地皇、人皇”殿,而是三个皇帝敕修的“皇家宫殿”。这就是“玄宗殿”、“仁示殿”、“乾隆殿”,也叫“三銮殿”。

玄宗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建在逍遥观的最后边。从黄帝得道庵沿峭壁往上爬,走到玉女池,再上观北顶,在广成子城里边,有一座大殿,台基高两米“五色石”。大的如石头,小的如橡子、如樱桃、如猫眼。光滑明洁。放入水中,五彩缤纷,似珍珠,像玛瑙,赛美玉。更有彩色之中间带各种花纹者,像树木,像山水,像人物,像花卉,奇珍异常,名日“画石”,汪价在《中州杂俎》中说,他曾在阳翟马氏家中见一五彩石,大如橡子,外观纯白色,置水碗中则有图画映现,有一绿衣少将,骑赤兔马,作回首张弓样。人之眉目,马之鬃毛,清晰可见,实足珍奇。

时至今日,前往游玩者多拣拾而为纪念,也有画石家专门挑选罕见者作为收藏。

摘星楼

请大家往东看,一孤峰插天,东西皆谷,下有谷水,向南汇入麻地川。从西谷攀援而上,逾十八盘,达于巅峰,则见阴侧壁立千仞,阳侧群山百态山顶有自然生成之石椅、石斗、石箕等,民众称为金椅、金斗、金簸箕。这些都与黄帝有关,是黄帝撒下的遗迹。关于此峰群众中流传了一则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摘星楼山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有老两口和一个十五岁的儿子王林,老两口子得了瘟疫,借了财主李三的钱,病还没好,李三就逼王林去他家扛长工抵债,王林上山给财主砍柴,遇上下雨就躲到山顶,朝天举篮,按仙翁交待,拜了八拜,然后将一颗流星摘到篮里。王林把星星往双亲上一照,二老立刻康复了。王林手捧星星,挨家治病,全村病人,一夜痊愈。五更时分,王林按仙翁嘱咐,捧篮上山朝北八拜,举起篮子,只见一道白光,神星又飞上天去。财主李三听说王林得了神星,便要去给他医治。怎奈星已归天,财主无计可施,当晚咽气死去。村民为了感谢王林,便在山顶修了一座小庙,命名为“摘星楼”。

牡丹岩

牡丹岩在浅井乡白石岩自然村,南距禹县市区28公里。因该村北靠“摘星楼”,摘星楼山体结构有一种奇异的白色花冈岩,其中夹有许多海底的泥沙和鱼虾化石,群众便称该村为“白石岩”。白石岩紧靠在摘星楼北坡,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山沟,林木茂密,花草葱茏。十几户人家镶嵌在一个美丽的山坳之中,很有几分“深山藏古寺”的感觉。白石岩村子不大,然而吸引人千里百里来参观的“新奇之物”却不少。首先是一个“水帘洞”,紧挨在村子西北角,沿山沟、顺小溪往里走,不过几十米之遥,忽见一天然洞穴,有数丈阔大,崖顶前伸如棚,岌岌欲坠。岩缝交织如网,构成叶脉状图案,令人奇谲难名。加之岩缝间长满小草,开满粉紫色和淡黄色碎花,把崖 洞妆扮的花蔟锦绣,使人晃然如走进童话世界一般。洞顶岩棚上有细泉如麻,丝丝缕缕从空中飘落下来,似断似连,如珠如烟,轻轻柔柔。确如一幕水帘,温柔而亲适;绝不像一道瀑布滚跌而下,那么粗野,那么狂暴,那么大煞情趣。

在岩石错落间,又有三泉,叫“牡丹泉”水柔软细腻,据说女孩子用此水洗脸洗手可使皮肤光滑白嫩。牡丹仙子生来皮肤干涩粗糙,就是因为常用牡丹泉水洗澡,后来就变得“肌肤晶莹”、“软玉温香”。“王母泉”是王母娘娘专为男女不孕之人从“灵泉”引来的“孕水”,喝了可以生贵子。“明目泉”人人都喜欢,泉水清得发蓝发绿,清爽宜人,用之拭目洗眼,可治眼疾,不长翳子不长雀斑,少不近视老不花,女人不烂眼圈,男人不得白内障,所以到明目泉洗眼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名日旅游,实际是为治病而来。

白石岩最新奇的当然是那株“千年白牡丹”,它倒挂在山岩上,根扎在石缝中,一丝土不见,居然活了一千多年,而且长得很旺盛。每年4月10日开花,花朵都是单数。稀罕的是,凭所开花朵的多少,可以预测当年的收成好坏。更稀罕的是,白牡丹有自我保护能力。有一年白石岩春会,一男子当着许多人的面伸手去折一枝牡丹花,手刚挨到花枝,顿觉手臂麻木,便赶紧把手缩了回来。另一男子不信,也伸手回来。另一男子不信邪,硬是折下一枝,手臂红肿了三个月,几次来烧香赎罪,红肿方消。后来人们便在牡丹树旁建了一座小庙,内祀牡丹仙子。凡是被牡丹仙子看顾的女子,都有能终身保持贞洁,不被坏人欺负。

白牡丹西边10米,长了一棵“仙人树”,看外表与满山坡的老姜树没什么两样,但有两点非常特殊:一是别的姜树冬天都落叶,这棵姜树冬天不落叶,四季长青。二是这棵树叶颜色深绿,摘一片贴在眼角可去鱼尾纹,贴在眼下可除眼袋,让人永远保持年轻人状态。

这么好的地方相信大家不会失望。

导游词怎么写 篇7

一、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

“一字师”的故事孩子们从小就听,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大家也知道是反复斟酌而来。我们的课文中也有很多非常好的范例。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语言就很有特色。文章要赞扬的是顽强的生命, 于是本文的语言就是非常有力的, 不同于《草原》的言辞柔美。本文的语言是一种铿锵有力的壮美, 裹挟着的是青海高原特有“狰狞”面目, 以突出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广袤无垠”言戈壁之广阔,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状戈壁之荒凉,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于是就有了“悲壮”和“苍凉”。“苍凉”的是青海高原, “悲壮”的是那株“神奇”的柳树。这样“铁铸一样的青山”, 陪伴的当然是树干树枝“铁锭”一样的柳树。苍茫的环境孕育的生命便是铮铮铁骨, 怎会如灞桥边柳树“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只会“粗实”“坚硬”“苍郁”“深沉”, 只有经过灾难反复锻铸的生命, 才能如此让人望而生畏:他高高地“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他孑然“独立”在荒山戈壁上, 他顽强“撑立”在天地之间。作者在表达上一层进一层, 以“伫立”描写柳树之坚强, 以“独立”感叹柳树之独一无二, 以“撑立”引发读者对柳树的敬畏之情。读这几段文字不可轻声细语, 必须有力, 坚定, 掷地有声, 才能读出那种藐视各种磨难的强盛的生命力!

二、各种写作方法的交融

1. 正面描写。

教学时, 我让孩子们先找出地震时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然后用朗读表现出来。地震刚开始, 谭老师“大声喊”。我让孩子们一起喊一喊, 想一想为什么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通过视频了解了地震时的危险、人们的慌乱, 得出结论, 地震来临, 谭老师没有慌张, 没有先跑, 而是招呼他的学生快跑, 可以看出他在危险面前心里只有学生, 没有想到自己。

有四个孩子没有跑出去, 谭老师怎么做的?等孩子们找到相关句子, 再让他们找到关键的动词:“拉”“撑”“护”。最终同学们都知道了, “护”是最重要的动作。“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就像是一只老母鸡张开双翅护着小鸡仔, 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这时候我就总结:这样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就是正面描写。

2. 侧面烘托。

“除了正面描写之外, 书上还写了另外三个人的话, 都有谁?说了什么?”孩子们找到了救援人员的话, 获救学生的话, 一位老师的话。“从这些人的话中, 你又了解到了哪些情况?”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解, 更全面地了解到在地震时谭老师为了学生不顾危险,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那毫不犹豫的“飞扑”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地饱满。

从别人的口中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人, 这种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这篇课文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让我们记住了一位舍己救人的谭老师。

三、大胆的想象可丰富文本

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 在行文中, 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想象这株柳树是如何长成起来的。由一粒小小的柳絮机缘巧合地被风带到贫瘠的高原上, 又“恰遇”雨水, “有幸”萌发。此处“有幸”, 对于懦弱的生命来说, 应该是不幸吧?!那么多的柳絮在雨水中萌发, 短短几个月在干旱中又全部被毁, 只留那么一株。顺着作者的思路想象下去:如果这株小小的柳树会感知, 有意识, 那时, 他是多么无助, 多么孤独, 多么惶恐, 没有谁能帮助得了他, 只能靠自己。无端地便升起了一股豪情:“天地虽不仁, 吾辈誓不低头”, 生生地有了一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服。于是,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在柳树身旁打个转走了, 不怕, 冻死了会再复苏;“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他头顶回响, 不怕, 劈断的枝干会重新抽出新条。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一次比一次更加有韧劲, 一次比一次强大。在此处, 恰好可以让孩子们也进行想象:柳树如何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可以先描述恶劣的环境, 再突出柳树的顽强。孩子们都以自己的视角发挥了想象, 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 融进了自己的思维, 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写作的机会。

怎么写“小制作”? 篇8

第二天早上,她检验了成品,表示还算满意,就呵护着歪歪倒倒的“花瓶”“汽车”“灯笼”往学校走去。当然,这些东西,多半是有去无回。

因为家有需要“小制作”的小学生,我也养成了攒破烂的好习惯。牛奶盒啊、包装袋啊,什么都不敢丢,将来都可能是有用之物。

因为有这样的印象和基础,当我看到一位二年级小男生,空着手来参加“小制作”,并需要当场写出“小制作的作文”,心里很是诧异。

我问:“你做过什么呢?”他说:“什么也没有做过。”

我说:“那你总折过纸飞机、纸船吧?”但是他连这个也没有,我拿起一张纸,但自己也忘记飞机怎么折了。我说:“那我们来折个千纸鹤吧!”

他拒绝:“那是女孩儿折的。”

我给了他一本《男孩的冒险书》:“请你翻翻,在十分钟之内,告诉我,其中哪一样是你有兴趣做一做的。”

这本书由英国的伊古尔登兄弟撰写,在全球有很大的销量。如果按书中倡导的男孩冒险游戏培养,定会培养出一个有原始魅力的、放在深山和荒岛上也能存活的、开朗有活力的男子汉。这个小男生把《男孩的冒险书》翻了一遍,很快指着其中一页说:“我做这个,制作弹弓。”

我说:“好,就按这上面的步骤,写制作弹弓吧。”

作文很快写完,当然是非常顺利。因为书上介绍得非常详细,包括“橡皮带可到修车铺找一段自行车内胎,而中间那块皮子,可以剪一段旧皮鞋的鞋舌”这些细节,都有注明。

当然,这个小男生还加了一段书上没有的内容:

“弹弓做好了,我想要找一个目标来练练。我不能对准人的脸,也不能对准麻雀。我找了一个易拉罐,放在五米开外,拉开弹弓,手轻轻一松,石子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去,‘当’的一声,打在旁边的墙上。没关系,我只要多练习,肯定会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的。”

我开玩笑说:“你还真能瞎编。”

他说:“我没有编,我玩过弹弓。”

原来,他在旅游景点上看到过卖弹弓的,也拿着玩了两下,只是不知道这东西如何自己制作。

在他写作文的时候,我把这本《男孩的冒险书》翻了翻,看到一个材料不复杂、回家可以试验的游戏:“用牛奶写密信。”

上一篇:关于文明旅游的句子下一篇:三信5S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