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精选8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1

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性别年龄

说明:下面有25道题,每道题有3个备选项,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每题只能选择一种结果。

A.较符合自己的情况B.难回答C.不符合自己的情况

学习方法测试题

1.喜欢用笔勾出过记下阅读中不懂的地方。A.B.C.2.经常阅读与自己学习无直接关系的书籍。A.B.C.3.在观察或思考时,重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遇到问题时,对自己的看法很有信心。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2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取随机取样法, 对我校初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调查。初一共10个班级, 400名学生接受了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8%。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为测评工具 , 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 ,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 (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 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属于中等焦虑水平 ;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 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要有针对性辅导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情况 (见表 1、表 2)

注:总分为八个分量表得分之和

注: 统计的人数是各内容量表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者

结果显示, 目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从表1可看出,被调查的392名学生中总分处于低焦虑水平的占51.02%;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占48.47%;处于高焦虑水平的占0.51%。另外 ,表2中的分量表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处在异常焦虑水平。从表2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人际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可见,学习焦虑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应引起家长及教师的高度重视。

从表1可看出 , 在被调查 的392名学生中 ,51.02%的学生有200人 ,分数在35分以下 , 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190人, 占所有被测学生的48.47%,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 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2人 ,占被测学生数的0.51%,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教师制定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重点辅导。

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 3)

注:统计的人数是各内容量表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者

调查显示女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得分都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强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的心理反应,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

3. 借读和在籍学生各因子分布情况表 (见表 4)

由表4可看出在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借读生,尤其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人际焦虑四方面。从调查中发现双亲关系和谐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双亲关系不和谐的学生 (包括单亲);双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双亲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但在学习焦虑上,双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焦虑程度比双亲文化程度低的要高。

四、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48.47%,个别学生还处在异常焦虑状态, 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 学校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对存在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需要学校立即进行心理治疗,不容忽视。

从男女学生角度看, 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 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生理因素, 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 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她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 青春期的女生对生理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 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人际焦虑。综上所述,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显得更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3

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辅导调查分析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成长状态。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交友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对错判断力逐步形成的过程,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伤痛。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有利于亲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努力,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寻科学积极的心理辅导模式,做好心理辅导各方面工作。现将某市多重点中学高中生共计1680人心理状况调查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某市多所重点中学高中生共计1680人,其中男910人,女770人,平均年龄16.87岁。性别和就读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时间是2013年9月,共发放1700份调查问卷,收回1673份,总有效率达98.4%,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沟通谈话两种模式,调查结果真实。

1.2 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学生课余或自习时间进行心理健康量表问卷调查。

1.3 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研究工具,MMHI-60由10个影响心理健康的因子组成,MMHI-60评分采取5分制,分数由低到高分别表示调查者心理疾病无、轻微、中度、重度、极严重。总均分小于2视为无心理问题的界限值。

1.4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得到的数据录入SPSS 17.0系统进行分析,视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MMHI-60为研究工具,将该市多所重点中学高中生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市重点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分数高于常模,心理状况堪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该市重点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重视。结合MMHI-60量表分析,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压力大、情绪稳定性差、心理平衡感差,总均分高于全国常模,急需寻求有效的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

影响高中生心理状况的因素繁多,如父母教育、学习氛围、交友环境、社会诱惑、网络游戏等。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入学心理调试教育(高一)、正确对待男女关系教育(高二)、自我情绪控制教育(高三)。教师团队也逐渐培养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平等对待,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身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把家长会发展成老师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校的发展逐渐步入多元化进程,树立积极、科学的心理教育理念,坚持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适当地减少学习负担,多开展团队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思维也在不断转变,如何真确引导中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积极调试心理状态,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唐万琴,丛晓娜,徐波,等.南京市江宁区低年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4(1):3-4.

[2]金燕,魏雪,孙一萍.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0,18(1):123-124.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學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8(6):2-3.

本文系重点中学积极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13080001。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4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从广州及珠海、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八所中学初中部抽出离异家庭学生246名,并在其对应的班级中随机抽出322名学生作为对照组。根据MHT中测谎量表的检验,得分成绩可信的学生545名,其中离异家庭学生233名,完整家庭学生312名,男生258名,女生287名。

(二)方法。1)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部成等主修的MHT为调查材料。调查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八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完整家庭学生之间的差异。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学生仔细阅读测试的指导语,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学生完成问卷约需时20~30分钟。3)全部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统计发现,在所有的被试中,MHT总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包括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共6名,其中有4名学生来自完整家庭,2名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尽管MHT得高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的学生在少数,这也不能否认学生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的。通过对MHT量表的八个分量表的分别比较分析发现:按各分量表得高分(8分以上)人数多少排序,居首位的是学习焦虑,其次分别为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由数据可知,学习问题是初中生最为关注的事情,在各种压力下,大多数学生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但总的来说,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困扰程度差异不是很大。

(二)用独立样本T检验(0.05的水平)来检验离异家庭学生和完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无论是在MHT总分上还是各内容分数上,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学生均无显著差异,但也不能排除没有差异,因为从“平均数差异”一栏中可知,除了恐怖倾向这一内容之外,离异家庭学生在其他七分量表的平均分以及MHT总分平均分均略高于完整家庭学生,数值虽小,但也不能不引起重视。

(三)用独立样本T检验(0.05的水平)来检验离异家庭学生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离异家庭中,男女生在孤独倾向方面和恐怖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是,离异家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而离异家庭女生则比男生对某些事物,如黑暗等有更严重的恐惧感,这与社会现实——女性比男性更为胆小是比较符合的。另外,从“平均数差异”这一栏看,离异家庭女生在学习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上的平均分略高于男生;而离异家庭男生在对人焦虑倾向、冲动倾向上的平均分则略高于女生。(四)一些有趣的发现:同样是经独立样本T检验(0.05的水平),发现离异家庭男生和完整家庭男生在某些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并不显著的表现在离异家庭女生和完整家庭女生中,可以说,离异家庭女生和完整家庭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离异家庭学生男生和完整家庭男生在对人焦虑倾向和孤独倾向方面有显著差异,离异家庭男生更加害怕与人交往,更加退缩,他们也更孤独、抑郁,自我封闭。而离异家庭女生和完整家庭女生就没有差异,这可能是社会对男女的期望不同造成的,社会普遍认为,男性更应该坚强,因此就造成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离异家庭男生比一般人更为内敛,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而有关的研究也显示了这一情况,即离异家庭对男性造成的影响更大。

四、讨论

(一)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和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所有研究调查都是相悖的,这并不是说明本调查毫无意义,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很多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即使有些学生是来自离异家庭,但也不能排除这类学生会受到单亲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健康的发展,从而与完整家庭的学生没有差异。我想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值得欣慰的一点。

(二)此次调查结果并未证实当初的设想,这其中也许存在一些并未考虑到的因素。例如,在调查中有可能忽略了处于亚婚姻状态的这一类家庭的子女,有关调查显示,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有很多处于亚婚姻状态的家庭,这些家庭是由于经济问题、子女发展等种种原因而没有离异的,貌似完整家庭,但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不和谐,家庭气氛紧张,这种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环境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着更大的消极影响,使得子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相信这类家庭对子女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而本次调查却未能对这一点进行严格的定义,使这些边缘家庭子女的数据混入了完整家庭子女的数据中,从而使结果不够敏感,未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三)本次调查再次证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在未离异家庭中,男女生在孤独倾向方面和恐怖倾向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是,离异家庭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孤独、易抑郁,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而离异家庭女生则比男生对某些事物,如黑暗等有更强的恐惧感。

五、建议

(一)教师应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对离异家庭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即使是后进生也应平等对待。更加关心、爱护和帮助离异家庭学生,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坚决制止,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同时也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耐心教育和辅导。

(二)注意引导单亲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逐渐消除自卑的意识和性格上的弱点,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友好相处,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对于单亲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注意充分地保护和发扬,以此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取长补短。

(四)针对单亲子女的不同个性。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并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的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注意改变传统的家长作风,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遇事多与孩子商量,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幸福。

(五)在家庭中,家长应防止因为觉得家庭的不幸,使孩子失去的太多,而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的倾

向。这样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人交往,因此在关心、爱护孩子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5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但是,关心中学生成长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当今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学校有必要更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做为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新型班主任应该具有发现和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能力,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妥善的处理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都必然要思考怎样在新的形势下办教育。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但是大力重视中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窑淮初中学生

2、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结果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学校,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的期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败“老觉得自己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三、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

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6

一、课题提出背景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二、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引起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3.培养我组成员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2.常州市新桥中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年级-----------性别-----------

1你对你的学习是否有信心?

□很大□有□没有 2在学习中,你是否感到有压力?

□经常□偶尔□从不

3你通常怎样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与朋友或老师等谈心□进行恰当的运动□沉静在压抑的情绪中□其它

()4你通常在何时有压力?

□考前□考后□任何时候□被批评后5你与你的父母相处的怎么样?

□很好 无话不谈□一般□不好 关系冷淡 6当你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怎样解决?

□主动交谈□向父母发火 争吵□不与父母讲话□其它()

7你觉得怎样与朋友相处比较合适?

□关注朋友的缺点□宽容理解朋友□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其它()

8当你与朋友发生口角时你会怎么样?

□主动道歉和好□放弃这个朋友□冷言冷语□其它()9你会因为自己心情不佳而向朋友发火吗?□经常□偶尔□从不 10你平常的心情状况怎么样?

□高兴居多□阴晴不定□经常压抑□其它()11你是否会有伤害自己,他人的念头?□经常□偶尔□从不 3.调查对象及方法

我们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和调查问卷为调查材料,调查学生在强迫心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异性交往心理等六方面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高一级学生以不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答卷458份,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

五、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29.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方面,34.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3%的学生明知没有必要的事情,但却有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想法、冲动;30%的学生常会感到不能集中精神,脑子变空。人际关系敏感方面,3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2.8%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有自卑感,心神不安;34%的学生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6%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会感到很不舒服。抑郁心理方面,34.2%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1%的学生常会感到孤独、苦闷;29%的学生有时会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9%的学生经常责备自己;5%的学生容易哭泣。敌对心理方面,24.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5%的学生容易烦恼、激动;22%的学生有想摔坏东西的冲动;18%的学生有时会不能自控而打发脾气。焦虑心理方面,29.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7%的学生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31.2%的学生常会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异性交往心理方面,20.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9%的学生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90%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之间发展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异性交往中需要有关方面的指导。

六、措施及建议

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除了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外,还要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刺激,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教育上很长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缺乏此方面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育。

因此,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例如,有位学生由于升中考试考得不好,连续几个月都苦闷,而无精打采。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5、建立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重视培养教师科学的心理教育观和树立教师正确的心理教育意识,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以从事心理学教育的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以此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七、研究感悟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认为,课题本身的是得失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收获和体会。收获之一是初步树立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来,像研究、创新这样的字眼,我们觉得很陌生,十分遥远。在我们拟定了提纲准备动手写论文前,我问过爸爸:论文应该写多少字?爸爸说像你们这样的论文3000•字左右就可以了。•我大吃一惊:3000字怎么能写得出来!爸爸笑着说:你按照提纲写写看。不料一写,初稿就写了3000字,后来经过修改达到了4000多字。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一下子消除了与“研究”、“创新”的距离感,我们开始感到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收获之二是了解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过程还不是很规范,但我们对设计问卷、问卷统计、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等主要环节都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和初步的体会,对展板的设计制作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样我们才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不足,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研究的能力方面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如开始时对问卷调查得来的资料不知道该如何概括,对查阅到的报刊资料不知道如何归纳,虽然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论文,但不足之处仍然很多。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力量。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自不待言,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班主任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热情关怀,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班里其他同学的大力支持,家长的关心鼓励,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都对课题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八、教师点评

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从当初的生疏、茫然、无从下手,到现在积极选题、分工合作、勇于探索,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不仅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教师也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既富有深刻的体会,又萌生了深入的思考:

(一)教师要做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者。

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把“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实践,教师指路”。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肯定学生的成绩,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把握好行动的方向,在关键时候“扶一把”,其余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但这又绝不能一味地说:“这个你们自己想办法、这个你们自己解决……”这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学生对研究与实施的过程并不是十分清晰。教师要能够做到在学生研究问题的关键时候“扶一把”。在学生研究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败与挫折:采访对象的拒绝、商家的不合作、一些人的不理解等等,都会让学生失望沮丧。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老师鼓励的眼神,温暖的话语,老师就是他们信心的支柱。也正是一次次在帮助学生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多的研究经验和指导方法。

(二)教师要做学生研究过程的合作者。

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事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们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也不再做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知识与理论,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对话。在教师指导下彼此讨论与学习,共事认识现实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这种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工作定位应该是在“能者为师”的更高层面上。有了这种认识,老师们就能够放下架子,低下头,甚至可以蹲下来,与学生保持同一视线去理解和看待学生所要讨论和关心的问题。从中就会发现其乐无穷的内涵,就能够理解陈旧的教学手段所传授的生硬知识不被学生接受的理由。

(三)教师要做学生研究成果的分享者。

研究性学习结题阶段,是一个出精品的时期,指导师尤其要进行指导与合作,帮助学生创优提炼,把各组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后期制作要精心打造,要能够反映出假日的充实的活动,展示的过程就是分享的过程,展示将给学生带来启发、带来动力,并真正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巨大魅力。班主任必须利用好这次机会,能够指导学生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让学生展示一下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到合作的快乐。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更是感到满足与欣慰,世界上有比这更快乐的吗?教师在分事快乐的同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四)教师要做学生研究过程的示范者。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

选择上海海事大学2008级经济管理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学生干部(包括班长、团支书、辅导员助理)64人为学生干部组调查对象,随机剔除获得有效问卷60份,并从两学院随机抽取2个班的普通同学作为普通学生组,随机剔除获得有效问卷70份。基本情况见表1-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SCL-90作为研究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SCL-90即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List.90)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定。该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测查心理健康的10个方面,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饮食及睡眠(本文不研究“饮食及睡眠”项)。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和变化程度等优点。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将属于每个维度题目的得分相加并除以题目数,即得到该维度的得分。

1.2.2 数据统计

在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中,利用SPSS15.0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差异用多变量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心理状况比较

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总体之间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Wilk’s(魏克斯)=0.930, pillai’s trace(皮耐轨迹)=0.033, P=0.046,两组间多因素整体差异显著。两组间单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如表2-1,敌对、偏执两因子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各因子平均分除恐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均是学生干部得分高于普通学生。

*表示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2 不同性别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与普通男女学生的比较

男女干部之间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Wilk’s=0.865, pillai’s trace=0.127, P=0.038,两组间多因素整体差异显著,在强迫和人际关系两个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男干部与普通男学生之间,女干部与普通女学生之间多因素整体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间单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如表2-2,男干部与普通男生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只有偏执因子达到显著性水平,女干部与普通女学生在各因素上的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从各对比组各因子平均分来看,男干部在各因子得分上均高于普通男生,女干部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惧5因子得分上均低于普通女生。

3 讨论

3.1 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显示,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干部敌对、偏执因子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普通学生;且多项因子的平均得分高于普通学生。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普通学生,这与高玲(200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国“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其中包括相当部分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平时在校园生活中相对活跃,一般很难把他们与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但当走近他们的生活,焦虑不安、情绪大起大落、偏激、冲动等情况却屡见不鲜。这折射出他们心理方面的某种倾向。

*表示与男学生干部比较,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学生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时刻关注自己的成绩和表现,尤其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学生干部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的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由此,各种消极情绪在内心的堆积,就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学生干部敌对和偏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一向被众星捧月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既要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课余又忙着社会工作,高强度的校园生活节奏,使一部分学生干部身心疲惫。“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意识,加之喜欢夸大自我,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往往很固执,与同学缺乏了解和相互支持,这些都使他们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当脆弱,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摩擦,与普通同学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到日常工作和学习,在学生中处于孤立,使其距离学习和工作中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其精神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积累,造成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

3.2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及与普通学生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干部强迫、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干部,这似乎提示男性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的结果,男性相对争强好胜,比女性干部可能更加在乎自己的官职和地位,体验到的压力更大。黄希庭等曾指出“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也不同程度地追求完美。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就很容易带来适应的障碍。学生干部身份特殊,在老师和同学的期望和监督下,不少学生干部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事的目标,力求尽善尽美,学习上也渴求得到好的分数。这种完美倾向可能是学生干部强迫因子得分高的直接诱因。当“完美”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是遭受挫折,就很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与同学相处时丧失信心,也因此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

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干部与普通男生在偏执因子得分上达到显著性水平,男干部在各因子得分上均高于普通男生,而女干部在躯体化等5个因子得分上均低于普通女生,这说明女干部比男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高,这一结果已有研究证明。男性干部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的原因正如上所述,与社会对男性角色期待本身就高有关,男性易冲动易激怒,再加上学生干部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面临更多的问题,承受更多的压力,从而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4 小结

综上所述,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比普通学生优秀,甚至不如普通大学生,其中以男学生干部尤甚,女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干部。这提示我们应重视学生干部,特别是男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教师要特别注重与学生干部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干部在担任职务期间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打开工作局面;其次学生干部应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根据组织或他人评价和通过深入的内省分析这三种途径,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发掘自身优点,认识自我潜力。再次,在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时,应充分考虑、衡量职位要求与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切合点,选拔适合职务特征的学生。切实推进职位说明制度,清楚定义学生干部的职务、任务,减轻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给学生干部带来的压力,以科学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考评。

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容忽视。重视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心理预测——咨询体系,将成为新形势下各高校搞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高玲.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法制与社会, 2007 (4) :650~651.

[2]王铁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日报, 2006-05-30:3.

[3]黄希庭, 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1.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目的

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为家长和社会教育提供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

二、调查对象

高中2500名学生,随机抽样每个年级四个班。发放试卷900份,收回试卷885份。

三、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根据填完量表后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对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四、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进行

本调查的数据统计属于原始手工操作和处理。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存在问题的,完全健康的,平均得分在2.0以下的学生共有303人,占抽样的34.24%。存在轻度问题,平均得分在2分~2.99分之间的,有461人,占抽样的52.09%。存在中等程度症状的,平均得分在3分~3.99分的,有18人,占抽样的2.03%。存在较重症状的,总平均得分在4分~4.99分之间的,没有。

与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心理完全健康者所占比例较高,心理存在轻度问题或存在中等程度症状的,和存在较重症状的所占比例偏低,说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在各内容量表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学生各因子比较严重和严重统计结果

(1)强迫症状: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好等强迫症状。有46人在3.0~3.9之间,占5.19%,有7人在7分以上,占1.24%。

(2)偏执:该因子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占自己便宜,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对多数人不信任,别人对自己评价不适当,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有18人在3分以上,占2.03%,有5人得分在4分以上,占0.56%,严重偏执,且都是女生。

(3)敌对: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容易激动,有摔东西的冲动等。有56人较严重,占6.32%,4人很严重,占0.79%。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别人不理解自己,别人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别人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感到不自在等问题。有48人较严重,占5.42%,12人很严重,占1.35%,且多数是女生。

(5)抑郁: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感到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问题。有89人比较抑郁,占10.05%,有49人严重抑郁,5.53%。

(6)焦虑: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定,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问题。有64人比较严重,占7.23%,有28人严重焦虑,占3.16%。

(7)学习压力: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有比较严重的135人,占15.25%,但严重的只有35人,占3.95%。

(8)适应不良:该因子反映受试者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愿参加课外活动,不适应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学习环境,情绪不平衡等问题。比较严重的有32人,占3.61%,但严重的有12人,占1.35%。

(9)情绪不平衡: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学习忽高忽低等问题。有95人比较严重,占10.73%,非常严重的有50人,占5.64%。

(10)心理不平衡:该因子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难过和不服气等问题。比较严重的有25人,占2.82%,非常严重的只有4人,占0.45%。

3.心理健康分析

通过以上各因子数据分析,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抑郁、焦虑和适应不良及抑郁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学生心理不平衡和情绪不稳定,而女生中偏执和敌对比较明显。

4.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1)家长因素。一是期望过高,很多家长对学生过度呵护、关心、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二是家庭不和睦,尤其是家庭父母离异或再婚对学生影响犹大。很多这样的学生感到孤僻,敌对,焦虑,情绪不稳。三是家长外出打工,对留守学生关爱不够。家长在学生眼里是“摇钱树”,学生在家长眼里是“败家子”,很多学生感觉无法与父母沟通,不少还出现在电话中和父母吵架的局面。

(2)教师因素。教师水平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严而无度,严而无方,只重学习成绩忽视班级活动的开展,个别教师行为偏激,对学生研究不够,方法不恰当的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和过度焦虑。

(3)学校因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不出事”,取消了很多学生宣泄情感的活动,更多强调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4)社会因素。家长之间盲目的攀比,独生子女成长背景,现代家庭构成的不稳定和学校追求高考升学率等等对很多学生形成了多方面的压力而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

(5)学生的个体因素。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遇见很多新问题,在面对诸多问题的挑战过程中,自然表现出焦虑等因素,这决定了学生出某些问题是正常的。

六、建议

1.领导重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树立正确的思想,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不只是纪律要求,更要对其心理疏导。

2.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和科研课题研究等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的科研教研活动中的比重,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设立专职心理教师加强监督发挥作用。

4.采取多种措施正确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沟通和引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日康复;引导教师形成正确心理健康观,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营造宽松环境,很多轻微的问题都会因为学生自身调节和成长而消失。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新媒体管理制度下一篇:一个大学生的新年计划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