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精选6篇)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1

姓名_____

班级_____

分数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做出了新的定义,原太阳系的9颗行星中有一颗被降级为矮行星。它是()

A、水星

B、海王星

C、天王星

D、冥王星

2、据报道:2050年1月1日,人类在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一颗与地球一样存在生命的行星。关于该行星的叙述,可能性较小的是()A、该星球表面应存在大气层

B、该行星的温度能使水经常处于液态 C、离该行星最近的恒星比较稳定 D、该行星应有像月球一样的卫星

3、有关于宇宙和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可观测到的各种星体总称为天体

B、宇宙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会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 C、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D、各种天体孤立的存在于宇宙之中

4、下列属于自然天体的是()

A、人类的家园——地球

B、河外星系 C、我国发射的绕月飞行器

D、流星体

5、人类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是()

A、金星

B、木星

C、太阳

D、月球

6、关于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A、日照时数最长的地方太阳辐射越强

B、冬季纬度越低,日照时数越长,故低纬太阳辐射强 C、夏季纬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故高纬太阳辐射强

D、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太阳高度、天气、海拔等因素有关

7、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和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b南极科考队员观察到极光现象;c航海过程中发现指南针突然失灵;d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甚至出发短暂的中断 A、a b c

B、b c d

C、a b d

D、a b c d

8、下列观察太阳黑子活动的天文活动,既不伤害眼睛,又能观测到黑子的是()A、用肉眼直接看太阳

B、在日全食的时候用肉眼观看太阳

C、在盛有水的脸盆中,倒入较多的浓墨汁,然后用肉眼直接观看盆中太阳的倒影 D、透过一张彩色照片底片用肉眼直接观看太阳

9、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日、地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0、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往往在()

A、子夜

B、白天

C、日出前

D、日落后

11、人类外太空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A、高真空、弱辐射、失重

B、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C、高真空、强辐射、月球引力

D、高真空、弱辐射、太阳引力

12、宇宙开发活动需要国际合作,不是因为()A、宇宙开发活动的规模大 B、宇宙开发活动的投资多 C、宇宙开发活动的技术程度高 D、宇宙开发活动的占地面积大 13、2008年9月27日北京时间16时44分,太阳非常平静,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舱门,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行走。翟志刚出舱时,观察到的现象符合事实的是()A、手中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B、阳光十分灿烂,天空蔚蓝 C、太阳照耀下,船体明亮 D、众多流星划过夜空

14、有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是指围绕地心的运动 B、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D、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5、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16、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致每日向东大约推进1° B、地球公转角速度非常均匀 C、地球公转线速度有快慢之分

D、地球公转线速度平均值约为30千米/秒 17、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七号发射时,地球运动的位置在下图中的()

A、1

B、2

C、3

D、4 18、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给中国造成巨大人员和经济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B、此时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运动

C、此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D、此时北京和汶川地区的自转角速度相同

19、人类在太空建造工厂,发展太空工业主要考虑的太空条件是()A、宇宙空间及其辽阔,工业“三废”可以随意排放 B、宇宙环境具有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的特点 C、宇宙空间的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充分利用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0、地球上有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温度条件,是因为()A、地球的质量适中

B、地球的体积适宜

C、日地距离适中

D、地球的卫星数目适量

二、双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宇宙是物质的,物质之间都有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2、关于八颗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地球相邻的是火星和木星 B、与地球相邻的都是类地行星

C、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相同

D、从结构特征看,木星、土星都是行星且轨道相邻

3、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分布在()A、类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间 B、巨行星和元日行星之间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木星轨道与土星轨道之间

4、地球处在一种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指的是()A、太阳不稳定

B、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多数一致

C、八颗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D、大小行星的绕日公转方向一致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A、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获得能量的主要源泉

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的主要动力

C、煤、石油、天然气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所以,这些能源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D、“万物生长靠太阳”正说明太阳辐射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6、关于嫦娥探月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A、展示综合国力,铺路深空探测 B、带动科技发展,开发月球资源 C、参与外空事物,争夺空中霸主地位 D、展示军事实力,进行军备竞赛

7、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8、有关地球自转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365日6时9分10秒 B、24小时

C、23时56分4秒 D、一个恒星日

9、地球转到近日点的时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B、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C、北半球为7月,南半球为1月 D、北半球为1月,南半球为7月

10、当北半球的夏至日到来的时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南半球,地球在近日点 B、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在远日点 C、太阳直射南半球,地球在远日点

D、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公转角速度慢

三、填空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

1、天体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星云、陨石、_________、_________、气体、尘埃。

2、总星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称为_________。月球不________、不__________,但可以_______太阳光。

4、开发宇宙的主要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运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叠加。

四、综合题(共25空,每空1分,共25分)

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八颗行星的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 G___________;H___________。

(2)注出行星及彗星绕日公转的方向。(5分)

(3)图中与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反的是__________彗星。

2、(1)在太阳大气中从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亮的是____________。太阳黑子发生在__________中,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________层中与太阳黑子出现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会出现______。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2

通过对2015年有关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题型的回顾,不难预测今后的命题方向仍然是围绕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要求进行扩展。本文主要就“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考点进行题型回顾、考点精讲、命题预测和能力测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考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题型回顾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8题)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1示意M国的位置。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解题思路】本题以局部区域经纬网图为信息载体,考查关联时间计算。由图文信息可知, M国(摩洛哥)大部分国土在东一区,采用东一区时间;总部在中国,采用东八区时间。M国(摩洛哥)比北京时间晚(少了)7小时,选项中的四个时段分别加7小时即可换算成北京时间,由此确定当东一区在8:00~9:00时,东八区在15:00~16:00,符合双方都在工作时间内的要求。故选A项。

【参考答案】A

例2 (2015年江苏地理卷,3~4题)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图2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

(2)春节假期期间( )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

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解题思路】本题以局部区域经纬网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区时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1)题,由图可知,长城站位于60°W附近,属于西四区。西四区区时比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2015年2月19日零点晚12个小时,由此确定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2月18日12时。故选A项。第(2)题,春节假期期间属于2月份,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南京太阳从东南方升起,A项错误;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减小,B项错误;长城站因南半球白昼变短而日落时间提前,C项错误;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减小,D项正确。

【参考答案】(1)A (2)D

例3 (2015年浙江文综卷, 第11题)图3为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若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乙位置太阳高度为( )

A.47°B.43°

C.23.5°D.21.5°

【解题思路】本题以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由图可知,该地一年内最小太阳高度(乙位置太阳高度)大于0°,依据甲、乙两个位置的太阳高度之和为90°,确定该地最大太阳高度(甲位置太阳高度)小于90°,所以该地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依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先求出该地纬度,再求出乙位置太阳高度:[90°- (该地纬度-23.5°)]+ [90°- (该地纬度+ 23.5°)]=90°,该地纬度=45°,乙位置太阳高度=90°-(45°+23.5°)=21.5°。故选D项。

【参考答案】D

二、解题准备

(一)时间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经度差:同减异加, 即同在东经度或西经度的大数减小数;分别在不同经度的相加。东加西减:在已知地方东边的,取“+”;在已知地方西边的,取“-”。

(2)区时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区时 ±1小时×时区差。时区差:同减异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数减小数;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1小时/时区。东加西减: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 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3)两个特殊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我国所用的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世界时)=零时区(中时区)区时=0°经线的地方时= 全世界所用的统一时间。

(4)两条日期分界线———0点经线和180° 经线。

10点经线和180°经线的区别。0点经线是自然日界线,是灵活可变的时间线。180°经线是人为日界线,是固定不变的空间线,它经过太平洋。

2今天范围的确定。理论上,今天和昨天的范围指的是今天和昨天的经度范围。因为0点经线以东为今天,以西为昨天;180°经线以西为今天,以东为昨天。所以,地球上今天的经度范围为0点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3今天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今天范围的大小取决于0点经线的经度,当0°经线为0点时,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各占一半;当两条日期分界线重合时(即180°经线为0点),全球同为一天。今天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今天经度跨度/360°=180°经线地方时/24小时。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公式及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季节变化):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12月22日,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南、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3)确定房屋的朝向(正午太阳方位)。

合理设置房屋的朝向可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5)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 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图4),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6)判断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90°(α为倾角,h为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方法、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

1.昼夜长短的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6所示。

(1)昼=夜:赤道上全年,春、秋分时全球。

(2)昼> 夜:夏半年,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以北半球为例)

(3)极昼:6月22日在北极圈及其以北,12月22日在南极圈及其以南。

2.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长(弧)+夜长(弧)=24小时。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经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图7所示)。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1同纬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同纬冬、夏:夏至日昼长+冬至日昼长= 24小时。

3对称纬度:此昼长=彼夜长。

4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不同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3.日出、日落方位。

(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3)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4)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三、命题预测

1.以局部区域经纬网图或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地方时计算、区时计算、关联时间计算和到达某地的到达时间计算。

2.以示意图、局部区域经纬网图、坐标统计图或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日影长度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和电池板安装角度、房屋的朝向、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3.以时事热点或时间信息为思维线索,综合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日出日落方向等问题。

4.利用时间信息和正午太阳高度信息,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5.以晨昏线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地理方位问题。

6.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利用经纬网计算实际距离的能力。

四、能力测试

(改编)图8中D地此时是2014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读图,回答1~2题。

1.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占全球的比例( )

A.等于1/2B.大于1/2

C.小于1/2D.全球同在一天

2.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5年1月6日16时

B.2015年1月5日8时

C.2015年1月5日16时

D.2015年1月6日8时

(改编)图9为a、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据此回答3~ 5题。

3.若X=70°,则Y必定为( )

A.0° B.20°

C.40°D.0°或40°

4.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 )

A.马来群岛B.长江三角洲

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

5.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 则此时( )

A.长江入海区正值咸潮多发季节

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

(改编)6.图10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乙地的经 度位置是_____,纬度位置是_____。

(2)据图推测,该日北半 球的节气 是_____,该日全球 正午太阳 高度分布 规律是_____。

(3)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A.1万千米B.2万千米

C.3万千米D.4万千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考查日期范围。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故选A项。

2.C考查到达某地的到达时间。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 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时的时间为2014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 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2014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故到达C地时的时间为2015年1月5日16时。故选C项。

3.C由图可知,同一日,b地昼长为24小时,即出现极昼现象;a地昼长为12小时,即昼夜平分,由此推知a地位于赤道。若X=70°, 即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计算可得此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值为20°,则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为70°。根据b的太阳高度变化分析,b地日出时太阳高度为0°,应是70°纬线,则b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70°-20°)=40°。因为b地是极昼现象,所以b地正午太阳高度不会是0°。故选C项。

4.C由X=60°推知a不在赤道上(赤道上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又由a地昼长为12小时可推知该日为二分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a地纬度值为30°;由图可知,a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4时,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经度为90°E;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符合条件。

5.C同理,若X=67°,根据a地昼长12小时,b地有极昼现象,分析此日不是二分日,a地位于赤道,太阳直射在23°纬线。结合前面分析,b地刚出现极昼现象的纬线为67°纬线, 由于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3°N,即此时为北半球夏季。长江流域正是雨季,咸潮少,A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还未到达北回归线,武汉昼长没有达到最大值, B项错误;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现在是干季,草原一片枯黄,C项正确;北京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季节是秋季,D项错误。 故选C项。

6.(1)60°W赤道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B

【解题思路】本题以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利用经纬网计算实际距离的能力。

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依据甲地日出和日落时间求出甲地昼长为12小时16分,昼长大于12小时,说明该日处于北半球的夏季。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24点,由此计算出乙地经度为60°W。 由于不在春、秋分日,而乙地昼长为12小时,所以乙地位于赤道上。

第(2)题,依据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求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由此确定该日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球运动;生活联系

素质教育在高中阶段推行十几年了,这种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再单一地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上,教学更多需要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学也是如此。这种教学理念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时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断提升。

一、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高中生思维发展还需要不断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各种思维都处在发展阶段。对于具有抽象思维的一些科学知识点不能很好地理解。

其次,学生存在一定的不自信。由于进入高中教学阶段之后,学生面对的知识难度不断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这样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逐渐降低,常常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中,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再次,高中生具有精力集中时间短的特征。根据一个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人的精神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成年人的精力集中时间只有45分钟,16到19岁的青少年精力集中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平均时间还是不如成年人,但是国内一般的课堂时间都在40分钟左右,因此,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教学干预,初中生很容易在后半节课出现走神,做小动作等精力不集中的现象。

二、生活化联系教学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多年,针对现代高中生的特点,以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一内容进行生活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1.地球运动的主要形式

地球的主要运动形式分为四种,即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地球绕着南北极轴线自转、地壳内部的运动、地球气圈的运动等。这是我们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对其学习过程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2.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进行这四种运动之后,有以下几种意义。首先,出现了时区问题。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太阳升起,落下的时间不一样。因此,根据国际组织约定,已经将地球按照經度不同,选择了24个时区,相邻的两个时区一个小时。其次,昼夜长短的不同。一个地区的昼夜长短随着一年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球公转太阳对于具体某一地区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当太阳在纬度0度位置的时候,地球白天和黑夜相同。当太阳直射23°26'N或者23°26'S时,分别就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候。最后,太阳的高度一年之中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们在向南的教室中太阳进入教室的时长随着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有着不同的变化。这主要还是因为地球公转造成的。

三、生活化教学的联系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实现学生参与度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提升。下面就分析一下,这一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生活化案例的方面:

1.平常的生活

地球运动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冬季和夏季上课作息时间,在一些地区都存在不同的,尤其是东北等纬度较高的地区,很多的学校都执行不同的作息时间,从而适应两季白天时长的不同。其次,我们国家属于北半球,有着明显的一年四季,夏季我们需要穿短袖衣衫,冬季我们需要穿棉衣,这就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了气候温度的变化。最后,朝阳的教室中,一年四季太阳进入的区别是不同的,夏季就少一些,冬季就多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太阳一年四季直射我们这里的角度是不同的,夏季角度更加贴近直角,冬季更加趋向零度。

2.自然现象和灾害

我国具有多元化的自然条件,尤其经纬度跨度较大。地球运动促使我们身边有着更多的自然现象。首先就是地震。我国处在地壳运动几个断裂带上,地壳的运动是有着一定可能的,因此,我们就出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地质运动造成的自然灾害。其次,不同地区出现的一些极端天气现在有证据显示与地球运动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旱涝等自然现象一方面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着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与地球的气圈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影响地区旱涝自然灾害的地球气圈现象。

生活化教学可以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种教学思路,从而实现更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松,徐绍芬,张海林,等.中学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A].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 2010),2010(11):87-88.

[2]丁玲.关于新课改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一些思考: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课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2013(4):111-112.

[3]杜厚权,龙凯,朱猛,等.初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新课程教学状况调查报告:中学生心理、社会生活状况调查以及师生对新课程改革、高师历史地理专业的认识[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1):24-2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篇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复习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复习方法,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就是让学生了解个开头,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气氛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的规律,但结合图形时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总结相关的时间信息时,都会这些写: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但是哪条经线平分了昼半球呢,很多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这反应了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没有学会从图形中去找相关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机械记忆上,所以一旦当光照图是局部的或是简单的变形,学生就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强调,此经线在图中是哪一条。

2、学生不会从图形中去总结规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但是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不会进行分段总结。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的过程,但均是昼长大于夜长。

3、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是理解不透。我认为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该分三步进行:第一,为什么会有昼夜?第二,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第三,昼夜长短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性质去认识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从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位置变化去理解,因为此交点将其所在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而交点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的摆动而发生变化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使得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学生对图形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不够。比如说,晨昏圈、赤道、经线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圆,而我们通常认为地球就是一个正球体,所以三者长度应该相等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5

付百泉

我校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在学校全面推进导学+堂清的教学模式下,就《地球的自转》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反思。《地球的自转》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以自学导学为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使用媒体资源和地图册。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加强探究合作,再努力培养兴趣。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 篇6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上一篇:中国高校排行榜下一篇:狗的驳诘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