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精选13篇)

《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1

生命化教育是一次“寻找教育改革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关于教师的“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张文质先生曾提出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他说:“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他由此而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质疑:“不要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比喻是很可怕的”。这里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付出”、“给予”,是教师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它同时更有“收获”与“回报”。而中小学教师,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里,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的正是人的生命路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特征,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味的教育。我们必须的本体构成和生命特性为依据作出相对应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细心与耐心,热心与激情,关心与爱护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生命化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爱的艺术”。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爱是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情感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基本保障,保持长久的爱可以协调和减少个人,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2

关键词:生命本源性,教育源于生命,教育循于生命,教育达于生命

“21世纪的哲学将把人类的生命,尤其是它在当代活生生的表现作为关注的焦点,将通过理性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生活的境况,反思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而切实地提升、完善人类的生活”。[1]而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本源性,由于对生命超乎寻常的关注及其独特的注释,对人类的影响十分重大,尤其对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回归更具深刻的启迪。

生命本源性主要体现在生命是世界的本源。生命以一种不可预知的永恒的冲动———永动不息的活力,创造了世界。诚然,生命哲学认为不仅人有生命冲动,动植物也有。为了便于阐述本文只强调人的生命冲动是世界的本源之一,在绵延着的时间里不断地创造着人自身和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结果。

教育从诞生开始就与人的生命有着紧密的关联,教育的使命更是在于选取正确的切入点或起点,依据人生命规律或特点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发展。

一、教育源于生命

教育源于生命主要体现在:以什么作为教育切入点或起点。纵观史今,教育切入点或起点无不体现当时的生命意识和生命需要,这说明教育原本就是人的生命需要,教育源于生命。理性主义教育的教育切入点是知识,目的是用知识培养人的理性能力,使人成为有理智智慧的人,以便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知识去创造物质财富;儒家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是道德规范,目的是培养“化道成德”的人或“善人”,以便用道德规范,使社会达到安定、和谐的理想状态;非理性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是自由而能动的生命力,目的是培养有生命活力的人,以摆脱理智对人的束缚,走出理智“工具”的角色,张显生命的原本;全面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是德、智、体、美、劳等,目的是使人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以便于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知识、品德、自由而能动的生命力、体力、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其实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源于某单一部分,必然导致其它部分的缺失。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所以说,教育的切入点或起点只有是德、智、体、美、劳等———人的完整的生命,才能使学生发展。否则无异于根除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口说发展学生,实为剥夺了学生的发展权利。

二、教育循于生命

教育循于生命主要体现在:遵循怎样的生命规律或特点,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人的生命是具有双重性的,即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是物种的本能生命,这点人与动植物没有区别。类生命是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科学、智慧等个体身上的反映,这点人与动植物有着本质区别。这样一来,教育既要遵循种生命的身体发展规律或特点,又要遵循类生命的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教育要根据身体的发展规律或特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指导的方法和内容也不同,但都要依据体育学和卫生学中关于身体的发展规律或特点理论进行指导。比如,根据运动系统的发育特点指导幼儿园儿童。儿童骨骼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不及成人,易弯曲变形。为防止他们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骨变形,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在五周岁以后开始教写字,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作息姿势习惯;在体育锻炼中注意要求他们形成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课桌椅要有适当的高度;当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根据生长的需要,膳食中供应充足的钙、磷;还要开展卫生教育和举行定期体检,以便及时改善膳食、矫正出现的畸形作息姿势等。

教育根据身心理的发展规律或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形成。人的心理成长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要把握这些特征,使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关于这些特征的理论进行指导。例如根据心理机能发展的顺序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等;[2]首先要根据特征确定发展阶段,再根据心理机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地教育;还要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咨询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的积极认识,提高与家长、同学、老师的交往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并及时诊治某些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等。

三、教育达于生命

教育达于生命主要体现在:生命在教育中获得最大的发展与延伸。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使人成为人,[3]实现生命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的发展,也是人生命的发展。

全面的发展,是使人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所谓“多方面”就是欲求广泛和全面,“尽可能”就是在考虑社会条件、自身实际及与他人的差异等情况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努力,尽其所能地去达到多方面的程度;充分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屈从于任何其他的活动和条件,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统一的发展是指统一于个体,统一于生活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德、智、体、美、劳等的发展在个体身上是统一的,并且个体要与生活的活动统一。教育只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学生才能实现生命的发展,才能摆脱自我贫困的束缚,走向自由王国,才能在各个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所长……

以上是对教育与生命本源性关联的粗浅分析,希望能加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与生命本源的关联的理解,加强对生命敬畏和关怀之情,避免教育中发生对学生生命的不尊重,如辱骂,身体的损害如体罚等不良现象,或者教育切入点选择单一,生命的丰富多彩被书本知识取代等。最后,借鉴生产领域的规律(尽管不能断定不符合生产程序的产品一定是低质量或不合格产品,但可以肯定,符合生产程序的产品与不符合生产程序的产品相比,前者的合格率一定远远高于后者[4])并强调一点:如果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能选择适当而全面的教育切入点,并遵循生命规律或特点进行教学,那么生命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发展与延伸一定比那些教育切入点不适当或不全面、没有遵循生命的规律或特点、后来重选切入点或重新遵循规律等学校教育,能获得更大的、更好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舒远招.21世纪:哲学是人类生命的理性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 (3) :1.

[2]柳海民.教育原理[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7.

[3]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3

一、摒弃功利性教育,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回归教育的本质

生命教育的理论是个庞大的体系,就教育内容而言基本划分为三个层面:生存教育、生命发展教育和死亡教育。中小学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师生生命发展上,其内涵主要是从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高度,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德育上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教学上“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诉求,师生均得到生命体验和发展,评价上采用多维度、多主体、全过程的方式,激励和引领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一是尊重生命多样性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得适切的教育和发展;二是生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成长和发展的,因此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创造适宜于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三是尊重生命成长的自主性和外在引领性,发挥教育恰当的促进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是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生命发展,获得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反思以往的教育,功利色彩严重,比较多的是注重知识传授,重视考试训练,将学生视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对生命的压抑、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和漠视,导致了教育缺失、学生异化。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摒弃教育的功利色彩,回归教育的本质。

二、从生命成长的视角,确定学生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奠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对每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健康、文明、上进、博爱”四个方面。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健康的意义毋庸多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代观念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最大的财富。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就要关注健康,因此,学校将学生的健康作为发展目标的首要因素来认识。将自然人培养成具有文明习惯和素养的社会人,是教育的核心使命。每一个人无论作为学生还是进入工作岗位,追求上进是不断成长的必然要求。上进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始终是进行时,是永不停步。博爱是一种情感,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与珍视。基于这些思考,我们把“养成良好的习惯,习得过硬的本领,涵养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成为健康、文明、上进、博爱的栋梁之才和高素质公民奠定基础”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

三、立足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确定分学段德育目标,打造学生核心品质

“生命教育”理念引领的学校德育,就是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教会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生命、爱自然、爱人生,每天活出好品德。

鉴于学校九年一贯制的性质,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了学生分级养成教育目标:

一、二年级:习惯教育——遵规守矩、文明有礼

三、四年级:感恩教育——感恩明理、敬长助人

五、六年级:责任教育——尊重他人、责任担当

七年级:珍重教育——惜物行善、珍爱生命

八年级:法纪教育——诚信守法、崇德自律

九年级:理想教育——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学生分级养成教育目标的制定为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实施明确了任务和内容。针对学生分级养成教育目标,各年级管理组制定了本段学生发展实施具体方案,从习惯、感恩、责任、珍重、法纪、理想等方面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更加欣赏生命、珍视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生命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4

他谆谆告诫我们如是为良师:

播下慈悲种 ,传承智慧光,

点亮信仰灯 ,如是为良师。

自强而不息,厚德而载物,

天地人和诣,如是为良师。

启人以慧心,给人以信心,

予人以真心,如是为良师。

理念当精进,守正又创新,

掌握新本领,如是为良师。

教书又育人,育人贵育心,

净化其心灵,如是为良师。

涵养其德性,尊重其个性,

舒展其生命,如是为良师。

敬业又勤勉,乐于做奉献,

修养身与心,如是为良师。

尊敬有德者,应与智者交,

端正有德行,如是为良师。

好学又深思,聪明有悟性,

修练其内心,如是为良师。

深怀仁慈心,长行善良事,

《生命教育》读后感 篇5

有关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深知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了解一些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块中的《提升境界安顿心灵》。在这里,陶继新老师说:“没有认真诵读经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诵读经典之后,我知道,要想安顿心灵,就要好好诵读经典。”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也走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那时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对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后的路,心里装满了对追逐的疑惑与绝望。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文章里,被一个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说:其实没什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也很容易,你一年读15――20本经典名著,你的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例如《中华经典随笔》《傅雷家书》《我们仨》写在人生的边上等很多名作。就这样且读且聆听,我的心灵种满了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书,或者聆听一段智者的讲座,很快便能让自己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功利之心顿失,浮躁之气远遁。将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快。

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和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篇6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二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习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

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

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

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

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习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习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

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

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三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比较 篇7

1993年, 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和教育学者张文质对话时, 提出了教育的三个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整治学问, 以生命统摄教育, 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2001年, 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 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渐次展开。

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 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死亡学的研究, 1959年心理学家赫尔曼《死亡的意义》一书的出版, 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对死亡问题的研究兴趣和关注。与此同时, 美国又在学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 新课程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教育分支科学, 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 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 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通常认为,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 该中心目前己经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 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 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 让孩子远离毒品, 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大起点。该中心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 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创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是防患于未然之道。这一概念一经提出, 即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影响迅速扩大。

20世纪九十年代初, 生命教育在台湾一些学校和个别地区推行。自1997年起, 民间机构连同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再度关注生命教育的发展, 制订了一连串的计划, 包括课程计划。2000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委员会, 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1世纪初, 香港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校区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 对于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贞洁的德行、性教育、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有关素材, 并建议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有关科目之中。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 并在多所学校推广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课程, 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增强抵抗逆境的能力。

2004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004年12月, 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 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 标志着中国大陆生命教育已经取得合法地位并进入推行阶段。

(一)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比较

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但许多人对他们的区别并不十分了解, 为此, 笔者从它们的概念、特征、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见下表) 。

(二) 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 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 各个学科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 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发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 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

(2) 对深化教师生命教育理念及如何结合一些优秀、典型的课堂教学个案对教师进行培训的研究。

(3) 生命教育研究中德育建构的研究。

2. 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1) 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及教材的设计等方面确定以人的生命得到提升作为教育目的, 使教育目的实现生命化。

(2) 人的生命具有未特定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当以生命的提升作为教育目的。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有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它们是辨证的相辅相成关系。虽然教育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但最终以人的生命得到发展为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张伟.人的和谐发展需要生命化教育[J].教育评论, 2007, (1) :7-8.

[2]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2005.

[3]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 2003, (6) .

[6]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内部资料) , 2005.

[7]陈婷.关于我国中学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内部资料) , 2005.

[8]张娜.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内部资料) , 2004.

[9]牟忠彦.生命教育观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内部资料) , 2004.

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与现实思考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涵义;内容;原则;需求;途径;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09—0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瞬间,房倒屋塌,生命消逝!一时间,山河呜咽,举国同悲!但让我们欣喜的是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却无一伤亡!这一“奇迹”从表层看,得益于这所学校常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从深层看,更得益于他们对人生命的关注、热爱与尊重。2008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播出了《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由此,我国主流媒体也加入到了生命教育宣传与推广的行列。有全社会的认同、关注与支持,中国生命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可以说,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热度也呈逐年递增之态;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呈百家争鸣之势。下面就列举一些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

1.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课,其目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的发展等知识的讲授,让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朱永新《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2.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郑晓江性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

3.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

4.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主要就是教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珍惜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伍红梅《浅谈高校生命教育》)

5.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6.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王兆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

7.生命教育,不仅为全人教育的理念,亦为具体的教育方案或课程,目的为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及灵性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以建立自己与他人、环境以及宇宙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的关系,协助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期达到健康和正面的人生。(郑洪冰《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8.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怀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赵爱荣《关注教师——生命教育的深层视角》)

9.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在个人理智、情感、意志和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及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最后达致成熟和快乐的人生为目标的训练。(周惠贤杨国强《香港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教育改革与实践方向》)

10.生命教育即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

我国各位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大陆学者多立足于生命观对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目的及课堂教学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偏重于某一侧面的理性思辨;港台地区学者多针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和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但无论我国港台地区还是大陆地区的认识,他们都有一个出发点,即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独特的生命,并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和自然和谐的发展。

笔者以为,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美化人的生命,让教育回归本真,使人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升华。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受众应该是全体公民。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从教育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生命教育和学生生命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六个核心内容。

教师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目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经常将教师生命教育忽略不计。事实上,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任何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与绽放。教师作为生命的个体,也应该主动地在教育过程中,心存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体验的期盼。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与满足,一种生命的创造与成长,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得到生命的一份满足和升华。教师自身

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也要在其中得以体现和延伸。教师,不仅要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也要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教师,应该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只有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学生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如: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高中阶段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大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立足社会、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为自己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三)生命教育的原则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知行统一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生命。

2.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建立和形成是有规律的,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他们的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联系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地组织、编排。学生在很多认识上会存在反复现象,因此生命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要经过体验、认识、感悟、迷惑、再体验、再认识、再感悟,直至形成—定的价值标准。

3.教育渗透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这种渗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管理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等。因此,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既要抓好生命教育的实验教学,又要使生命教育有机渗透在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让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新课程之中。

4.“三助”结合原则

“三助”指自助、互助与援助。自助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重在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5.“三方”共融原则

“三方”即对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场所。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二、生命教育的现实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需求

《论语·尧曰》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面对现实,顺应现实,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可见,在生命教育概念未出现的古代,人类对生命教育的探索就已开始,只不过那时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潜在的。实际上,人类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时时的、处处的,是穿越时空,是永恒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随之而来有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一些反生命的行为诸如吸毒、自杀、自残、侮辱与伤害他人生命以及网络成隐、心理问题等日趋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对生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紧迫。

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

200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

这一个个数据,这一项项调查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同时,更让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一文中进行了深情的诉求: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然而,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教师,那一群苦恼而又无助的工匠,还在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而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与冷漠。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工业化”、“标准化”、“工具化”的寒冬,肆虐的功利主义之风吹裂了孕育生命的土地,理想主义的太阳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们是那样从未有过地期盼着,期盼着那个让生命自由呼吸的季节,期盼着还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幸福的良善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途径

学校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应该遵循一定原则,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效。

1.生命嫩育课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的生命教育课,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使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重点实施。

2.学科教学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地融合生命教育内容。

3.专题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列入综合活动计划。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5.文化渗透

校园文化渗透生命教育,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规划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命教育,规划建设生命教育园地,并在楼道、墙壁等处布置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

使校园时时处处渗透生命教育,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三)生命教育的保障

1.行政保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颁布后,辽宁省与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在全国启动生命教育,2008年黑龙江省也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与引领者。目前,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列入全国中小学教学计划。我们期待着,具有完整意义的生命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行政保障。

2.理论保障

倡导教育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究与实施生命教育的实验探索,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3.实践保障

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实践成果,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实践保障。

4.资源保障

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5.队伍保障

学校要建立校长负责制,强化校长生命教育意识,把生命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确保生命教育实效。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基础培训,促进教师生命意识的觉醒。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6.社会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为学生的健康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适合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消防安全、动手实践等的生存训练活动。家长要发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科学地对孩子进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和指导。社区要建造适合青少年锻炼运动的场所或设施,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7.环境保障

加强央视、各大报纸、核心期刊、重要网站等主流媒体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导向与探究。在办学理念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在校园文化中积淀生命教育的底蕴,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8.监督保障

加强督导评估。要把区县、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作为对区县、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之一,把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实绩作为教师考评、表彰的重要依据。为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肖川教授在《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一文中写到:“我十分欣喜地看到:直面教育、直面人生,以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发展为自己价值导向的‘生命教育新理念,正成为越来越多以教育为天职的人们的共同旗帜。”乐瑰琦老师在《过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一文中写到:“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生命教育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必修课。”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篇9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教育走向生本》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之后郭思乐和课题组的教师,开始了更加深入、艰苦的探索,通过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还初步发展了理论,才有了新著《教育激扬生命》。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是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三是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习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近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突破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10

这个星期四,我们去多媒体教室看了生命教育讲座。我听了生命教育讲座之后知道了:人们的生命是非常珍贵的,也是非常脆弱的.。地震、海啸、台风,都可以易如反掌地把我们的生命送上天。而且,我们人和人之间都可以把对方的生命送上天。比如说车祸、踩踏事件。

别以为只有我们人的生命是珍贵的,那些动物、绿植都是有生命的。而且和我们的生命一样珍贵。你想想看,如果你就是一只动物,你会不会感觉你的生命很珍贵呢?就算我们要拿他们来当食物,也不能过度杀寥。

看台上的同学抛鸡蛋的时候,我的心很紧张,看着他们在抛鸡蛋,但我却觉得他们在抛一个生命最后,我想说:“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重来了。所以,我们要爱护它,要保护他它。不能让他受到伤害,不能让它被一次意外死去或受到沉重打击自杀。简而言之,生命是非常珍贵的`。

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人教版;实践与思考

生命的宝贵性是深刻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个概念,而生命与教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育在提高生命的质量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的语文中融入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很巧妙的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成分。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一种关于我们宝贵的生命的教育。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它主要包括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以及关注生命等方面的教育。狭义上讲,生命教育仅仅是指对生命的关注。学校里面所进行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及方法。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女娲造人》一文中就直接描绘了童话故事中生命产生的现象,这是生命的开始。学生们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在略带童话色彩的故事中了解到生命的开始,也了解到了生命的宝贵性。这种形式的语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直接性质的生命教育。直接的学习给予学生的是直接的感悟,生命教育是在感悟中进行的,对学生生命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形式还有很多,与生命教育的主题相紧扣。

二、初中语文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有关素材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是显性的,比如《再塑生命》一文中就直接描写了对生命的塑造历程,学生们可以直接从中感悟到生命中品质的宝贵性。通过自我阅读学生会从文章中收获关于生命的感悟,再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对于《再塑生命》这一课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不小的高度。学生们会渐渐提高对自己的生命的要求,会争取做一个拥有高贵灵魂高贵的生命的人。这样一来,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轻松的达到了,这是教材中的显性素材所起到的重要教育作用。但是除了这些显性的教育素材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的素材。还是举一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沁园春——雪》这一篇中抒发了红军最终将会取得胜利的信念,这一主题是大家很好理解的,但是我们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傲梅却没有深究。但是深入的想一下,梅花在寒冷的深冬开放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这就是可以深入挖掘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工具。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初中语文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对学生关于生命的意识进行加强

老师若想很好的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们充分的信任。但是只是通过简单的学习课文这一种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这会使得生命教育始终停留在书面。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有目的的体验形式的教学。有的老师就很好的将体验方式的教学与生命教育结合在了一起,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成果。老师将《威尼斯商人》这一课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用话剧的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绎。学生们从中选取自己喜爱的角色,有的贪婪,有的善良,拥有各式各样生命品质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大舞台。故事的每一个拥有不同生命品质的人拥有着不同的结局。当学生们置身于这个故事之中,他们会感受到贪婪的低劣,也会感受到善良大度的美好。通过实践,学生们对于生命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这样的课堂实践比书面学习来的直观,学生们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是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常用方法。

(三)扩大阅读面

初中语文对于生命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中。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但总是有限的。因此,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面是初中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工作。在我们浏览很多初中的课程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语文课会备注阅读课,这节课老师会带领学生们去学校的阅览室进行阅读,并且要求学生们做好摘记。这种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扩大学生阅读面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生命教育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初中语文教材大多为人教版的,这里面包含生命教育的文章有很多,但是与学生们之间大多有距离,多以小说、诗歌、散文的形式体现。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新闻报道其实也是一个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但是课本中却不能包含。因此,通过扩大学生们的读书面,学生们不仅仅可以接触时事,还能在贴近生活的文章中真实感悟生命,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理解。

综上可知,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历程早已展开,老师们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需要老师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科学的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树涛.渗透生命意识.关注精神成长[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28

[2]汪云.构建生命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谈语文生命课堂之魅力[J].文理导航(上旬).2011(11):87

生命关怀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篇12

一、生命关怀教育的提出

近年来, 自杀事件时有发生, 据相关统计, 大学生自杀比例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自杀已占据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原因的首位。据“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2004年对该校623人的调查中发现, 14.6%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一年内有过自杀的倾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1) 另外据相关报道, 在短短数日内, 某一城市相继出现6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的事件。血淋淋的现实、残酷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震撼不已。

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也是不时发生, 让人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2002年1月, 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 致使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 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2004年2月,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寝室的学生。而当后来记者问他对于杀害同学的事件后悔过吗?有过对生命的敬畏感吗?他的回答居然是:没有什么特别感受。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 所以对别人也更不会重视。这发人深省的回答让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

气候的悄然变化,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意外事故等多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在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从生命终结的极端案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严重。追问其原因, 当代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的长期缺位, “目中无人”显然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 青少年中直接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 是生命关怀教育提出的主要缘由。生命关怀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学生首先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进而去关怀别人的生命, 最后能够关注所有生命的存在。教给他们生命安全和生命自救的方法、技能, 同时教育他们以美好的心灵和爱的情怀去直面生活和人生, 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加强生命关怀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理解人的生命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作为生命的存在, 他首先应该是一种自然生命的存在。这是人能进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前提, 也是生命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然而, 人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一特殊就表现在人还是一个具有精神性的双重的生命体。人活着, 不能局限于人的生存事实本身, 还要追求有意义的美好生活。总之, 人是由双重生命构成的一种具有复杂性的统一体, 每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 但作为人类的生命, 又是一个整体的、不可转换、不可替代的共同的生命存在。

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就是为了所有生命的完满而存在。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语境缺乏对生命完整性的关注, 存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是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技术教育肢解了人的整体性。在教育工具理念的影响下, 人不是作为人, 而是作为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 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这种机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对生命的任意肢解、随机割裂, “由于这种‘非人格化’的机械和机械主义, 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 由于错误的‘分工经济’, 生命便成了病态的了”。 (2) 另外, 教育的抽象化代替了生命的现实化。在近代科学主义的侵袭下, 人在对理性的坚信和追求中, 学生往往面临着无助的尴尬:一方面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高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伴随的是个人的越来越少的实践经验和越来越弱的抗挫折能力。教育往往通过抽象的方式来理解人性, 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通常把非理性的情感因素除在外。这种忽略学生的情感经验和能力的教育, 必然使得学生淡漠了对生活的激情, 对生命的热爱。

究其原因, 我们还得回到一些原点问题的讨论, 也就是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首先应该表现为对于作为物质性存在的生命的关注。因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那就是作为自然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

“生命存在的最基本价值应该是活着。生命存在了才会有价值, 活着是生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人也不例外。” (3) 生命的自然特性要求道德教育首先要关注生命的当下存在, 通过生命关怀教育,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 同时还应让他们明白, 不仅仅是人,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应该享有同等的价值与尊严, 理应得到同等的保护和尊重, 这是每个生命的基本权力。因此, 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是每个人的责任, 也是生命关怀教育的应有之意。

过一种有价值和质量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 而仅仅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活着那只是世俗性的生活。鉴于此, 教育在关注着作为本能的自然生命之时, 还必须关注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这一基本理论, 还要培养人完整的生命意识, 构筑完整的生命家园。

三、对所有生命存在的尊重:生命关怀教育内涵的拓展

通常情况下, 生命关怀教育仅指对人以及人类生命的关怀。然而, 在共生道德的视阈中, 生命关怀教育需要抛弃狭隘的道德观念, 拓展道德关怀的深度与广度。我们要把所有生命都纳入到道德教育关怀的视野, 生命关怀教育不仅仅强调尊重个人的生命, 还要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 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对于异质者、异类生命同样需要尊重。总之, “生命关怀”是对所有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关心并爱护一切生命。自然万物皆有其生存的权利, 也有其内在的价值, 这并不是人类所赐予的。人类应视自己为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 对自然世界负有伦理责任。生命中心主义的代表泰勒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 人类并不超越其他生物, 所有生命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值得人类全体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

当前, 生命关怀教育更重要的是建立对非人生命的敬畏意识。“深层生态学者认为在自然界中, 人类与其他生物具有同等的价值, 而物种间的竞争是正常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人类使用药物消灭蚊蝇和细菌就是一种自然的竞争并不是人类超越自然及统治万物。但是人类进步的技术, 常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侵害其他生物存在的权利。” (4) 人类应该转变观念, 首先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摆正自己的位置, 从生命的统治者、征服者转变为不同生命关系的协调者、保护者, 视自己为生命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据相关推测, 世界上有五百万到一千万种植物和动物, 而在本世纪末, 将有五十万到一百万种完全灭绝。生命是神圣的, 滥杀动物对人类没有好处, 尊重其他生命, 关怀所有生命, 才是生命关怀教育的核心内涵。但人类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通常以人类为中心, 过分夸大人类的需要, 这实际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因为人类的生存取决于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消灭了其他物种或破坏了生态系统, 人类也失去了支持。因此, 只有确定了对所有生命敬畏的理念, 人才能真正在地球上诗意的栖居。

四、回归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的本真所在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所有生命的存在, 满足生命的需要, 致力于生命的完满, 实现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首先, 生命教育应以爱的教育营造温馨、人性化的教育环境。生命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绝不是规训化的教导。只有当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觉到了爱, 他们才会产生生命情感, 才能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因此, 我们的教材与教法应该是生动、活泼、有趣的, 不能让学生觉得生命是枯燥而乏味的。同时, 生命教育是一个生活化与终身化的过程, 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分享与共同体验, 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其次, 生命关怀教育应以美的教育培养树立生命珍贵的意识, 敬畏和尊重生命, 并善待和爱护生命, 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的螺旋式循环反复地深入。生命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它只有一次, 因为它脆弱, 有死亡和结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没有了生命, 就没有了一切的基础。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敬畏并尊重生命、善待并爱护生命, 了解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 从而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关于与自然和崇高事物的关系”这一类别中, 珍爱生命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以一贯之, 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范本。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分别是:具有珍重生命之心 (小学低年级) →懂得生命之宝贵, 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小学中年级) →懂得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小学高年级) →懂得生命的宝贵, 尊重世上独一无二的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初中年级) 。从其具体内容我们就可以窥见同一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变化了。我们的生命关怀教育就是应当从“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这一核心理念出发, 由近及远、由小至大、由单一到复合地引导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实现的意义何在”等这样一类能够触及心灵的问题的思考, 帮助学生道德认知的强化和深化,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再次, 生命关怀教育应培育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生命情感为先导, 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情和希望。教育中的生命关怀要通过学生对生命情感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热爱所有生命, 通过学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渗透, 道德教育中实践体验的加强, 激发学生珍惜生命, 活出生命的质量, 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生命情感。要使他们对未来不但充满憧憬, 也有积极奋发的意志, 而且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 从而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爱生命的行为和实践能力。这样, 珍爱生命的理由无疑更为充分, 教育的作用显然也就更为深刻和持久。

摘要:生命关怀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所有生命的存在, 满足生命的需要, 致力于生命的完满, 实现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实践中, 生命关怀教育应以爱的教育营造温馨、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以美的教育培养树立生命珍贵的意识, 敬畏和尊重生命, 并善待和爱护生命;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的螺旋式循环反复地深入, 应以关注生命情感为先导, 培育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建立无穷的生命希望。

关键词:生命,生命关怀,教育

参考文献

①吕治国, 张晓媛, 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09年, 第6期.

②转引自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1页.

③转引自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7页.

④杨冠政.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J].环境教育, 2004年, 第3期.

生命安全教育观后感 篇13

生命安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也是一个对人类来说十分重要的话题。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生命安全教育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生命安全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由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播出的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教育讲座 观后感。通过这次讲座,使我对安全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关于地震、泥石流、水灾、火灾等灾害的逃生方法。

比如;地震时要躲在狭小的空间里或桌子底下的墙角处,在室外要原地蹲下,避开高大建筑物和危险物品;夏天游泳时要做到四不要,不要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切记贸然下水,凡水域周围情况复杂和水下情况复杂不要下水,当其它小朋友溺水时,不要自己下水救助,要呼喊大人或打110报警;发生火灾时,首先要保持镇定,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首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也不要坐电梯逃生,更不要跳楼。还有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拦车,追车,千万不要横穿马路,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这一点而丧失生命,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我们大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虽然,有些自然灾害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好好的学习逃生的方法,我们就不会害怕了。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这些小常识吧!

篇二:生命安全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安全教育片,主要讲的地震、游泳、交通事故、火灾来袭时,怎样保护自身安全。

当地震来临时,如果是在家里,一定要躲在卫生间或坚硬的床底下,用柔软的枕头保护头部,千万不要躲在窗户底下,更不要从窗户上往下跳。如果在学校里,要躲在桌子下面,用手或书包保护头,听从老师的指挥,有秩序地迅速撤出教室,到操场上去抱头蹲下。

夏天天气炎热,有些孩子会到水塘边玩耍,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到游泳池里去游泳,还有就是不要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

在马路上行走一定要靠右侧,过马路时,要看清红绿灯,走人行横道,不要跟汽车赛跑,也不要横穿马路。

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朝最近的安全通道撤离,如果逃不出去,要呆在有窗户的大房间,便于呼救。另外,在宿舍里不要随意点燃蜡烛看书或是写作业。

这个教育片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学校也进行过各种演习,以后再出现危险时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

篇三:生命安全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认真的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课堂后受益非浅,我明白了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栋梁,是家庭的希望,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

在课堂的一开始,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郑重地点明了主题,他告诫大家三句话:第一,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第二,安全教育,至关重要;第三,人人关心,保护生命。我很赞同这几句话,也懂得了生命是无价的,失去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在5·12大地震中,人们的家园毁灭了,学校的高楼倒塌了,许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每年坚持疏散演练,在这次毁灭性的大灾难中全校师生无一伤亡。

那么我们在地震时,如何避免伤害呢?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方法做:

在家里时发生地震时,要找坚固结实的家具掩护身体,或躲在易形成三角形的地方。如:墙角、卫生间等,还要保护头部,闭上眼睛,防止造成意外伤害。而且不能跳楼逃生和躲在离窗户很近的地方,也不能用明火。

当在学校时发生地震,如果你在教室中,请千万不要慌乱,要快速躲在书桌下,双手抱头。不要跳楼逃生,不要躲在高墙边,也不要拥护着往外跑。地震过后要有组织的疏散到空旷场地。如果在操场上可原地不动或蹲下,不能躲在高楼旁或跑回教室里。

当你不幸被埋压时,请不要惊慌。要先清除碎砖碎瓦,用木棍等物品支撑上方的重物,避免倒塌;然后尽量找到水和食物以延缓生命,若找不到水可用尿液解渴;若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或者空气中有大量灰尘时,你应该用湿布捂住口鼻,以免中毒或窒息;受困时不要大声呼救,要保存体力,可以用敲击的方法求救。

听妈妈说济源是山区又是地震的高发地带。虽然地震象下雨一样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防备它,通过观看这次节目我知道了许多地震知识。

溺水死亡是危害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占中小学生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那如何防范溺水呢?

游泳时我们要做到安全游泳四不要:

1、没有家长的带领下,我们不能游泳;

2、不能去不知水情的地方游泳;

3、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发现溺水者不要盲目救人,要将草绳、木板等东西抛向溺水者,然后大声呼救。

水火无情,但人是有情的,我想溺水而死的人,他们给亲人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他们自己也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爱惜生命,防范溺水事件发生。

近期车祸、火灾也不可忽视,有许多人因为不守交通法则失去了生命,还有些人因为不知道火灾的逃生方法被活活烧死。

青少年是花儿,是树苗、是竹笋、是小草,我们青少年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学习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成为国家的栋梁。

篇四:生命安全教育观后感

今天下午,班级组织观看了一场生动的安全教育讲座视频录象,看后我深深感觉到安全很重要,生命离不开安全,没有了安全,我们身边会发生许多事故、灾难。讲解员生动鲜活的案例,也让我意识到:危险随时会来临,我们应该冷静,沉着的去面对,时刻注意安全,只有遵守秩序,规范行为我们才会安全。

我们做为一名学生要爱护校园,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爱护。下课后放学后不要和同学们追逐打闹,以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放学后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过马路。路上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说话,更不要随意相信陌生人,以免被拐骗。回家后家长不在不要随意给陌生人开门,以免上当受骗。不去网吧、游戏厅玩耍……

上一篇:电力设计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蓝鲸的眼睛作品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