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推荐11篇)
庄河市城山镇中心小学
王传龙
联系电话
***
坚持以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无效课堂变为有效的教学课堂。
二、教师备好每一节课,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备课理清思路。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对于这节课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我们都要考虑周到,想得更要周全。教师应把自己放置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来备课,这样的出发点,会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流畅地进行表演。所有的这些都源于我们对新教材的钻研程度,所以备课首先要把教材备好。新教材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新知识不是过去的“注入式”,而是“引入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好应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打一个比方,备课时教师要想好,每一节课好比是一场戏剧,学生是主演,而我们教师既是导演又是配角。所以导演能否导出一场好戏,一定要在备课上下一番苦功。
的动物》一课时,课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6只小鸭、3只小猴,老师问6只小鸭里面有几份3只小猴那么多?学生有兴趣但不知怎样做。师又说,请你画圆表示,然后再圈一圈,看一看,学生动手操作后兴趣盎然地说:2份。师又问: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的环节,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4、师生互动、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
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一、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 因此,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 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 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4人口渴难耐, 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 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 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 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 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 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 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 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 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中。
二、关注生活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 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 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 (生活经验) ,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知识基础)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如, 教学五年级“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 老师设计了一个招聘情境。某公司在招聘公告上写到:“我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 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一位青年去应聘, 工作一个月后, 工资发下来, 一数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 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出示下表)
他一算, 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 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主任工资很高, 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 应当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 “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 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 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 指出:除了平均数外, 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 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 60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 (或从大到小) 排列, 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 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 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这样, 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发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 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 只求形似不求神似, 只重形式不重实质, 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 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如在“可能性”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活动一:第一个盒子里放8个黄球、2个白球;第二个盒子里放2个黄球、8个白球。学生随机选择一个盒子摸球, 他们惊讶地发现, 4个同学在第一个盒子中都摸到了黄球, 而另4个同学中只有一位学生在第二个盒子摸到了黄球。这时有学生提出:第一个盒子里放的全部是黄球。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验证, 说明并非一个白球也没有, 而是白球很少, 黄球很多。并引导学生判断第二个盒子的情况, 提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你们会选择在哪个盒子里摸?所有没有摸到黄球的学生都站到了第一个盒子前。师质疑:这次为什么站到这里来了?生:我觉得这个盒子中黄球多,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二:再次摸球, 结果其中5位学生摸到了黄球, 还有3位学生摸到的依然是白球。师问:怎么你们摸到的还是白球?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1:他们的运气太差了;生2:因为盒子里还有白球;生3:只要盒子里有白球, 就有可能摸到白球;生4:我觉得黄球放得多,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三:师面向那3位学生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你们能摸到黄球吗?“一定能”, 3位学生整齐响亮地回答。第三次摸球, 有两位学生摸到了黄球, 有一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师问: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一定能摸到黄球吗?生:“不一定”。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步步深入, 认识到“可能性大与一定”、“可能性小与不可能”之间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交流, 在富有戏剧性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并不等于每次都能摸到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 也并不等于不可能摸到白球”,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可能性大小含义的理解。
四、讲究评价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 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 采用激励性评价, 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其次, 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 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 老师可结合评价内容,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记实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评价、学生作业评价, 等等。如学习“时间与数学”后, 可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来考查评价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后, 在纸杯底部扎一小孔, 计算漏完一杯水的时间;根据实验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根据实验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这样, 既考查了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考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 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 如以计算为主的课, 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 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 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師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4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走近学生身边平等对话交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问,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作为教师要积极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方法,理解教学理念,建立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1,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些直观形象具体有趣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积极主动到学习中。如在教学 “上下左右” 时,利用自身资源来教学,让学生说出教室上下有什么?小组合作说出你左面右面是谁?左手右手分别做什么?
2,培养好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考和提问是所有能力中较重要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小学生甚至对一个教师或社会人来说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跳出窠臼,要研究数学思想,分析数学方法,努力让学生去思考去应用去创造。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提问,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学习数学,在“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中教学数学,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际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有好动天性,可以把他们要理解的东西转化为实际操作,这样映像深刻兴趣更浓厚,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内容,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来学习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找规律画图”时,○□○○□○○○□()(),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4,课件辅助,激发学习内在需求
课件教学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细心听讲,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特别是涉及抽象概念、空间想象力的教学内容,只凭语言描述或图形静态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反映出来。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采用课件的动态效果,从不同方位、视角来观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很容易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特征,特别是横放的圆柱和球的动态演示,再加上学具的摆放,“易滚动”的特性就浅显易见了。5,评价多样,关心结果和过程
评价要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份情感,面对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体,评价内容要多方面多层次,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学习过程,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个人成长经历,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通常认为“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要做好有效教学,必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又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要从实际出发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牲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用教材教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1、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真钻研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注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三、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1、用好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 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
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我在执教新课标人教版数学第五册《分数的认识》一课引入新课时,使用的动画片段,就是选用了学生喜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卡通人物制成的;又如我在执教新课标苏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比》,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一项侦破案件事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四、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比如在执教《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折腾1/4,通过自己动手感知1/
2、1/3,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理解和感悟了新知识的同时,也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激励评价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 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特别是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六、优化练习的策略
优化练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着重点。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方面,将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1. 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忽略本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很多教师却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本质, 将课堂合作学习单纯与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提问题等同起来, 而没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于探究性, 最终使得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
2. 合作小组形式上固定、单一。
很多教师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时, 为了图方便, 没有提前将全班同学进行分工。而是到了课堂教学时, 简单地按照前后或者左右桌的同学为小组, 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分组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个性的差异, 达不到“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目的, 无法达到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目的。
3.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有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喜欢即兴地将同学们组合进行合作小组的学习。这样就会使得合作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 一旦教师提出问题, 合作小组只会变成尖子生表演的舞台, 而其他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达到启发性思维的目的。这样做达不到小组间合作交流的目的, 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
针对以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不足, 笔者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仅供参考。
1.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素材。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这并不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有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开展合作学习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素材进行合作学习设计及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吃透教材, 并且能全面地了解学生, 在此基础之上, 选择合作学习的素材,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地解决问题。
例如, 笔者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就提前让同学在课下准备好了剪刀和白纸, 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自己画的一个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蝴蝶。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咱们来比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剪出的图形多。”这就需要小组间的配合,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因为我们告诉同学们怎样才能剪出两边一模一样的图形, 同学们首先要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与交流, 依靠集体的智慧探究出剪裁一模一样图形的方法。其次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才能剪裁出更多、更好的图形, 为小组争光。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我很好地进行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点的教授, 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2. 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
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动态。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只有做好了小组间的分配, 小组成员才能各自发挥所长, 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实用性。在小组的分配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的三点:
(1) 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 做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 使得各个小组总体的水平相近, 做到组内相互帮助, 组间公平竞争,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在分组的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小组间男女搭配的比例原则, 尽量让小组内男女比例搭配适中, 这样可以让组内成员各自发挥所能, 促进组内合作。
(3) 学习小组内, 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每个成员都有任务, 不搞个人主义, 不搞一言堂, 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 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 各自发挥聪明才智, 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 教师除了发挥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外, 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对小组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做出反馈, 同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
3. 建立必要的评价体系。
在合作学习中要建立必要的评价制度, 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有这样的一句至理名言:关爱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没有阳光, 我们就不能生长。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 我们应该以关爱、鼓励为主要的原则, 用肯定的眼神、赞美的语言、信赖的动作, 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与一定可以学好的自信心。因为小学生都存在着极强的好胜心理, 他们都希望得到家长以及教师的肯定。我们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 这样他们才会对合作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激情。我们的评价体系要突破传统的以“分数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式, 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样才能做到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但是在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 我们应该首先深刻地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其本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 它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已经被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论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的基础之上, 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素材;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建立必要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 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艳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观察与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中, (7) .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追求,这不仅关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同时也关乎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成质量,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所有教师和学生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革新理念,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长久以来,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缺失,很多学生对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状态,长期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会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自身潜在能力。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论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经过诸多的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提高困难以及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兴趣的丧失,这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完全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就直接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辅助工具,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运用分组合作、探究教学等有效方法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奠定基础。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在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及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宋立梅,劉少飞.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3(28).
学科:数学姓名:李蔚芳单位:新城中心学校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就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下面介绍了几点我对有效教学行动的一些想法。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
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 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六、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怎样去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用什么样的标准支衡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也不同。旧的评价的重点是教师,它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情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不够关注,不能以学生为本,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建议。建议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过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三
个维度进行评价,关注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式、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等,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有利于激劢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8
更新时间:2012-6-5
热
【字体:小 大】
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那么如何充分地教好这三部分知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在计算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三个注重教学策略,这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小学生只习惯于记住背熟概念,缺乏深刻地理解,因而产生了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一些小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稍作变化便不知对错。比如:“分数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许多学生回答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实际上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不能算作一种分法。同时,小学生复习概念时,不善于将一个概念和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因而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小学生对于“扩大了”与“扩大到”、“中点”与“终点”等概念经常在作业或考试中混淆。加之小学生学习概念时,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缺乏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概念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学生由“5比3多2,3比5少 2”,错误地得出:“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10%。”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 13-8-2 =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二、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注重一个“路”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以外,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类比思路。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就会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联想思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它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在作业中做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假设思路。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加以适当的调整,消除差异,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转化思路。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然后可以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直观思路。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助解,就是解题时,先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或适当的表格,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逆向思路。也称反向思路,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它条件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对应思路。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量寻率,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一般都看作是“1”,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定量思路。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还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代数思路。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多向思路。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展思路,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2、突出一个“变”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例题时,要善于 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习题训练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一法解多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现状;解决策略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它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真正成功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能够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赢的。可是目前部分农村小学的现状又是什么样子呢?以下是根据我的观察谈一点粗略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郊县农村,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教学数年来据我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也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一旦学生进入中高段学习,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呆板,有时甚至半天无人回答老师的提问。后经与学生交谈得知学生大多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比较沉闷。我反思近年农村的数学教育模式一直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本题”几乎从未改变。长久下来教师的创新意识缺乏,课堂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够强,而配备的多媒体设备也只是在赛教时才能充充门面,并未真正走入普通课堂。教师和学生还是按照以前的固有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机械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没有将教育创新真正落到实处,甚至使用题海战术,使学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由于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没有清醒的认识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认为要改变现在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从根本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二、解决策略
1.转变固有教学观念,扎实备课
在新的教育体制之下,过去的一些教育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方面要以全新理论武装自己,加强自身政治学习以及专业进修,另一方面也要走下高高的讲台,放下身段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需要一缸水。这句话强调了备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教师在备课上所花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教师备课的总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正所谓:善教者学艺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数学在诸多的科目中本身就是比较单调,乏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费点心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力让课堂活起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条“小鱼”,在让他们将“小鱼”沿中线对折,使“小鱼”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后再告诉他们这个中线就是对称轴,“小鱼”就是轴对称图形。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之后,带着他们在校园里找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兴趣特别的高,很快找到了门、窗、衣服、黑板等等都是对称的,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在游戏中对这一知识点就掌握了。
3.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参与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导演,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老师包办代替,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让学生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舞台的主角。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4.合理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点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所以合理安排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要意义。
(1)作业内容要注重基础性,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家庭作业的原则是对当天的知识点进行的系统训练,其目的就是巩固所学知识,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因此,要求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使所选基础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只给学生布置了口算卡,使学生既巩固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进行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课业负担在减轻。
(2)课外作业布置要体现出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些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3)作业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做到无负担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等经常变换,互相穿插或“一题多变”,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06-0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0-12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09-25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0-0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09-11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09-23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培训心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