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湾特色(精选5篇)
10几年前,荔枝湾涌因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被石板盖上,成为马路下的一条暗涌,风华不再。
10几年后,顶着重压,荔湾区毅然启动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一期建设,“揭盖复涌”是其中的重头戏。如今荔枝湾盖头掀开,清水蜿蜒,曲桥佳木,亭台楼榭,美不胜收。
近日,历时大半年建设的荔枝湾涌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式通水。目睹重见天日的荔枝湾涌,不少街坊坦言“与之前马路场景有天壤之别”,曾经的工程反对者也直呼“想不到,真是太漂亮了”。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还在不断完善节点细化工作,已纳入新广州一日游线路,今后市民游客均可乘游船啖荔枝。
水脉打通旧城肌理,串起各类文化元素,原本河涌周边被一些旧房遮掩的文物景点都一一得以展现并连通。据透露,荔湾区将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把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成为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
溯源
曾有小秦淮之称
历史百转千回。实际上,荔枝湾拥有2000多年历史,其故址可远溯到公元前206年赵佗南越王的时候,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南汉王刘长所经营的“昌华苑”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每年夏季蝉唱荔枝熟时节,南汉王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此后也一直保留着岭南水乡的氛围。
然而,解放后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变成了若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泮塘首约至五约等)。1960年广州调整行政区域时,荔枝湾所在的西区便更名为荔湾区。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荔枝湾已成为中心城区一部分,除1958年开挖的荔湾湖和保留一段与珠江相接的荔枝湾涌为明涌,其他众多河涌也多已填没、上筑房屋,或成为暗渠、上为道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荔湾湖公园南缘的荔枝湾涌因生活和工业污水汇集,变成人见人厌的臭涌,因而也逃脱不了掩盖成暗渠的命运,其上就是后来的荔枝湾路。1997年,相关部门单位沿路两侧建起临时性商铺,成为古玩专业市场。
曾经的美景消失不见,这成了许多老广难言的遗憾。在许多人看来,位处西关腹地的荔枝湾涌一带,不仅是岭南水乡风情的典型代表,更蕴承了千年的西关文化精髓。涓涓的荔枝湾水脉,如玉带打通城市肌理,串联起周边历代名人、名园故所以及千年名胜等文化元素,仁威庙、文塔、小画舫斋、海山仙馆、陈廉伯故居、梁家祠及西关大屋历史街区等“珍宝”也因水而灵。
起因
复活水乡记忆串联文化元素
为了复活荔枝湾涌的水乡文化记忆,同时传承岭南文脉,在2009年中段,荔湾区决定以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契机,贯彻落实广州市“中调”战略,并根据省市领导关于加快推进西关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的要求,对荔湾湖公园及周边西关古玩城、荔湾涌、文塔、西关大屋社区等进行综合整治和升级改造,建设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荔枝湾文化休闲区,其中最大手笔的动作,便是“揭盖复涌”。
据悉,整个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东起泮塘路—龙津西路,西至黄沙大道,北起中山八路,南至多宝路,总用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目前基本完成建设的一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荔枝湾河涌景观带、车行桥、景观桥,岭南博物馆组群(十三行博物馆、蒋光鼐故居、荔湾博物馆、小画舫斋)、陈廉伯公馆、何香凝艺术中心、西关大屋区、文塔广场等。在荔枝湾文化休闲区中,荔枝湾涌复涌属重中之重,对日后休闲区的规划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经历
荔枝湾涌重见天日来之不易
风雨之后方见彩虹。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所说的那般,荔枝湾涌的惊艳重生也经历了一段阵痛。
2009年11月18日,荔湾区正式公布了荔枝湾文化休闲区规划方案,“揭盖复涌”方案随之出炉,沿街临建商铺按规划将拆除。记者了解到,起初工作时可谓困难重重,动工日期一再推迟,直到2010年3月,荔枝湾路“揭盖复涌”才落下第一锤,有关部门开始封路迁树、拆除个别临建商铺。
除了资金压力,期间还有部分西关古玩城商户对改造不理解,不配合搬迁;有的居民也认为改造会影响其生活……。对此,荔湾区有关部门不断耐心做工作,今年4月,“揭盖复涌”工程终于得以全面启动,区建设、水务、环保等部门协同进入荔枝湾路,封路,绿化迁移,揭盖清淤截污,调水补水,搭建桥梁,河堤景观及绿化建设……工序环环相扣,经过施工者日积月累的努力,荔枝湾的原貌被一点一滴打造出来。
据介绍,荔枝湾涌复涌后长743米,为此工程,揭盖6687平方米,清淤1.3万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设1400多米。建设过程中拆除建筑物2.6万多平方米,新种大树727棵,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这连串数据背后凝聚着众多的汗水。“前段时间工程收尾,我每天只睡四个钟,现在看到这里变得这么漂亮,感觉很值得。”负责监工的人员说道。
收获
荔枝湾涌通水惊艳亮相
四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佳木葱茏,一派岭南水乡风光。这里是重见天日后的荔枝湾涌。曾几何时,她因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而被石板盖上,成为马路下的一条暗涌。如今,在政府果断“揭盖复涌”后,这里换了天地,惊艳亮相。
上周六(16日)重阳节当天,张广宁于中午时分再度来到牵挂的荔枝湾涌整治工程现场。与此前仍在紧张赶工的景象相比,已于15日晚完成主体工程并成功通水的荔枝湾涌热闹依旧,但这份热闹已由工地上的“热火朝天”化作了大功告成后市民欢呼雀跃的感情。
闻讯赶来观看荔枝湾涌成功调水的市民群众摩肩接踵,800米长的河涌两岸到处是欢乐的人群,争着表达对荔枝湾风情再现的兴奋之情。有街坊坦言,原来的荔枝湾路那么窄,马路底下又是一条臭涌,很担心能不能搞好,没想到弄得这么漂亮。
“现在看来,广州举全市之力治水的付出和艰辛没有白费,治水效果得到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欢迎和认可,这项民生一号工程切切实实办成了民心工程!”张广宁也感慨地说。特色
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
“十里红云,八桥画舫”——文献中关于历史上荔枝湾风光就有如此迷人的描述。据荔湾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恢复荔枝湾昔日的美景盛况,唤起人们对千年历史的回忆,在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中尽量复现旧日的文化景观元素,除了岸上的历史建筑,较引人瞩目的便是新建的几座古式景观桥梁。
据悉,在涌面上共规划设计了五座桥梁,全都是仿古风格,并参照了包括海山仙馆旧图片等历史资料进行设计,具体样式各不相同。通过向社会征集到的五个桥名,除了龙津与至善两桥名外,其他三桥桥名均来自原“西关八桥”。五条桥的起名和顺序也非常讲究。从文塔数起,龙津、德兴、大观、永宁,再加上“至善”,正好形成一个序列:龙津是起首,以龙喻津,是对整条涌道的概括;德兴蕴含了道德兴盛的意义;道德兴盛然后蔚为大观;然后举世皆善,为“至善”;最后是永远的安泰宁和——“永宁”。
记者近日走访,除永宁桥将在二期修建外,目前已建成的四座桥梁横卧荔枝湾涌的南北两岸,一侧是水畔长廊的湖光树影,一侧是历史建筑的古朴祥和,桥侧或渡口码头或亲水栈岸,将构成荔枝湾的著名景观“碧溪五渡”。
泛舟河上,水质清幽,平均1.5米深的涌底清晰可见。两岸亭台楼阁廊榭错落有致,四座石桥各具风情,不同河段两岸栏杆造型各异,小桥、流水、西关风情建筑一起构成一幅精致典雅的园林图画,可谓“桥桥皆景致,步步见风光”。据设计师介绍,在短短约800米的荔枝湾涌两岸,栏杆造型多达13种,古典的、现代的,北方风格的、岭南特色的,东方神韵的、西方情调的,各显其趣,注重与周边建筑风格和谐搭配。张广宁在视察时对这种设计理念也表示肯定:“荔枝湾涌要成为一个浓缩西关文化的载体,下一步,要结合旅游开发,深入挖掘西关文化,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未来
打造岭南地标性文化休闲区
荔枝湾涌的复活,除串联起实体的文化遗迹外,也让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活动——泮塘龙舟得以原地重现。就在荔枝湾涌通水复涌后第二日,一条长达37.3米的西郊村老龙舟,从珠江口进入泮塘水闸,然后驶入荔枝湾涌,对这条年岁近百的老龙舟而言,上一次畅游在荔枝湾涌上已是18年前。龙舟手奋力挥桨,齐声呼喝,一路上好不热闹。68岁的泮塘附近居民权叔激动地说,18年前荔枝湾涌还可以扒龙舟,后来加盖变成马路后,泮塘的龙舟不得不因此而改道,如今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成功,扒龙舟风俗得以传承,实在是一大幸事。
记者了解到,荔枝湾涌复涌以来,每日均有过万市民在现场参观游玩、拍照留念,并有不少热心的市民向建设单位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荔枝湾涌将于近日开展节点细化完善工作。
牵挂工程的周亚伟最近经常要到现场察看。对于荔枝湾涌大半年来建设的情况,周亚伟说,“千言万语说不尽,总之就是很不容易。周边的老百姓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个个都大力支持,加上荔枝湾涌现在变得这么漂亮,这说明我们的坚持与努力都没有白费。接下来荔湾区还会推进恩宁路大地涌的改造,有荔枝湾涌的成功在前,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会更有信心。”
目前,荔枝湾涌已新建旅游驿站1个,旅游服务中心1个,荔枝湾旅游标识200个,购置荔枝湾游船14条,河涌还已纳入新广州一日游线路,甚至将策划精品半日游、两日游线路。
而根据规划,今后的荔枝湾将恢复成“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大众游乐场所,同时细分吸纳中外小众市场,打造以“尊贵”为旗帜的中高端国际休闲区。具体来说,将通过对西关大屋的保护、荔枝湾水系旧观的恢复,岭南园林之冠“海山仙馆”的重建,将荔湾湖自然园林景观与周边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打造融文化、生态、休闲、环保为一体,凸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地标性文化休闲区,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广州会客厅”。
■众说这湾清水
“这条涌的整治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揭盖复涌的设想一开始也遭遇了来自周边部分居民的不理解与阻力。说实话,我们的压力不小,最后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得以付诸实施。没有超常规的治理手段,没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没有所有治水工作者的艰苦努力,这项工程难以取得今天的成果。群众能从中受惠、能为此高兴,是我最大的高兴。”——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
“我亲眼目睹了荔枝湾涌从头到尾的变化——从原来的臭涌到把涌盖上,再到揭盖复涌,直到现在出落得跟画儿一样,和以前完全是天壤之别,简直是神奇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伟大的工程、益民惠民的工程。今后肯定是荔湾区乃至广州市的名胜景点。感觉太好了。”——老西关陈伯
“20年前,住涌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涌水的恶臭让人吃不下饭,现在揭盖后涌水变清了,估计房子都会升值。”——住在荔枝湾涌边的广医三院一退休医生
“我就住在逢源路,之前每天晚上都会来这里看看工程进度,现在效果这么好很高兴很自豪。”——曾经的工程反对者、古玩街老板潘姨
■细品景点
此次荔枝湾涌“揭盖复涌”后,除了重现“一湾溪水绿”的景象外,原本河涌周边被一些破旧楼房遮掩的文物景点都一一得以展现并连通。
梁家祠
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梁家祠为三进深的大祠堂,规整、对称,天阶宽广,气派不凡,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在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内有荔枝湾历史变迁展览,图文展示荔枝湾的2000多年的历史变化及荔枝湾涌的整治建设情况。
广州文津古玩城
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广州市供销社日杂仓改建而成,仿古改造后的古玩城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可容纳400多户商铺。
文塔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为石脚。文塔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州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文塔内供有的文曲星掌握文人雅士功名命运,据传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
荔湾博物馆
荔湾博物馆(陈廉仲公馆),于1996年12月建馆,是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馆址是民国初期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先生的故居。庭园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内有有仿罗马、希腊的柱式及拱门,又有由峰峦、岩洞、亭台等组成的被誉为“岭南石山奇景代表作”的“风云际会”石山及“石上飞榕”奇景。
小画舫斋
改革开放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 中国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开始了快速的扩张。这种城市的扩张不但是城市土地的二维性的扩张, 也是城市高度的三维性的扩张, 以及隐晦的城市时间的四维性的扩张。改革开放之初, 带着好奇与惊喜, 我们对城市的扩张充满幻想与希望, 仿佛城市一夜之间脱离了“陈旧与鄙俗”, 变得“时尚而美丽”。然而, 当我们越来越多像电路板上的电子一般机械地奔波于工作、居住、购物、娱乐等地点, 生活被切割得越来越规则化和破碎化, 我们开始反思自身的存在性, 我们开始反思迅速变化的城市———这是更熟悉的城市还是更陌生的城市?这是更精彩的城市还是更僵化的城市?这是更美丽的城市还是更丑陋的城市?
城市的野心在膨胀, 城市的人口也在膨胀, 而城市中的个体却越来越渺小。一座座的城市向着国际化进发, 街道上充斥着与世界接轨的浓雾, 久弥不散。我们面对的城市空间像商店的橱窗一样琳琅满目, 然而给予我们的却不是丰富多彩, 而是越来越头晕目眩、疲惫不堪。城市中的市民作为个体的性质慢慢淡化, 成为城市运行的一个条件和因素, 成为城市这个大数据库的一连串数据。即使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潮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市民依然以整体性成为“人”。于是, 城市的政策成了以“市民们”为本的决策, “美丽的城市”也成了“市民们”的城市。这种整体性的思维导致了一种“大事件”式的发展, 通过一些重大事件, 利用政治手段实现区域性的跨跃发展。大量的建设使城市的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成为现代主义的干净明亮的空间。
城市重新焕发了美丽, 并激发了一种时尚的文化潮流。文化成为一种消费品, 装饰着城市空间, 提升了空间的价值, 并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当城市用文化来激活空间的时候, 城市外在的美化开始向内转换。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们满心地以为, 这是一种莫大的进步了。的确, 重现的文化展现了市民沉淀下来的心理状态和情怀, 让市民对“过去的城市”又清晰了起来, 产生了一种有别于“现代主义的干净明亮的空间”的空间体验。城市旧区因其良好的文化根基, 往往成为这种空间改造的主要区域。那些小众化的、私有化的空间, 重新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 并被注入了引人入胜的景观, 焕发出了更高层次的美感, 让市民对城市产生了一种新的希望。
2 荔枝湾的故事:从河涌到道路, 再回归河涌
广州向来以商贾闻名, 水道两旁自然就成为了商业繁华之地;而历史上的荔枝湾更是因其优美的景观环境被称为“小秦淮”, 由洗马涌开始, 向南而流入珠江。荔枝湾得名于两岸密植的荔枝树;荔枝成熟季节, “一湾溪水绿, 两岸荔枝红”的景象美不胜收。但是, 20世纪40年代以后, 广州城区扩张, 荔枝湾附近成为广州近代工业的基地。大量的工业污水排入河涌, 使得溪水不再碧绿, 水质不断恶化, 荔枝树生长受阻, “荔枝红”越来越少。同时, 市民为建房屋而砍伐荔枝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广州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荔枝湾周边的住宅和工厂越来越多, 河涌不断被覆盖成为下水道。至1992年, 荔枝湾涌被全部掩盖成为暗渠, 其上则铺设成为荔枝湾路, 曾经的“小秦淮”彻底成为历史。1997年, 荔枝湾路两旁成为古玩专业市场———“西关古玩城”。喧闹杂乱、车来车往的荔枝湾路成为广州拥挤的城市道路中普通的一条, 除了冲着“古玩”去的和路过的, 一般的市民和游客不愿意经过那里。
经过几年的发展, 杂乱低端的古玩市场开始衰弱, 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需要重新激活其“魅力”。但是, 城市改造和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积极的政策支持。因此, 虽然“古玩城”的衰弱早已开始, 但改造并未迅速开展并完成, 而是在等待中缓慢进行。然而,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给了荔枝湾一个极好的契机。为了展现广州的“魅力”, 政府需要“老广州”来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 同时, 又不失现代化的宽广情怀。于是, 荔枝湾路的改造被提上了日程, “改路复涌”工程于2009年迅速开展了起来。荔枝湾复涌工程分三期, 一、二期建设已完成, 三期也将竣工。一期工程是赶在2010年亚运会之前完成的, 也是最受人瞩目的一段。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踏出的第一步, 而且也有最强的政治意味。
3 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任务, 还有更美的环境
拥堵的旧城区不但让居民者头疼, 也是城市的政治家们困扰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 纽约的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楷模, 也让更多城市的政治家们看到了旧城更新的希望。工厂的迁移和古玩城的衰弱, 让政治家们对荔枝湾路的改造产生了更坚定的信念。亚运会的需求使荔枝湾的历史价值得到了提升, “从过去中汲取资源”成为政府改造荔枝湾的重要手段———“恢复过去的美丽”也成为政府重要的宣传口号。政府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主导了荔枝湾的改造, 并借口恢复过去的风景来掩盖对荔枝湾的空间再生产和标准化。西关古玩城虽然是现代产生的, 但依然有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因此, 政府需要对古玩城进行改造升级, 制造出更具价值的文化消费品。从政府的目的来看, 改造不会是像珠江新城猎德村一样的推倒重建的模式, 而是对文化符号进行合理转化的模式。政府改造荔枝湾, 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市民的生活被环境所干扰, 而是为资本再次进入旧城区进行空间重组。但是, 与早期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不同, 荔枝湾的空间生产是为了促进消费———集体消费。因此, 荔枝湾的改造需要满足集体消费的要求, 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和景观空间, 并有大量的商业载体和业态。
对比改造前后的照片, 荔枝湾的景观变美了:尘土飞扬的道路掀翻了, 恢复了流水潺潺的河涌;临时性商铺拆除了, 露出了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密集的沿街立面通透了, 植上了红红绿绿的花草树木。但是, 如果荔枝湾的改造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 将无法达到最初的政治目标, 也就无法促进资本的积累。荔枝湾改造的重点是恢复“一湾溪水绿”的景象, 而这不仅仅是“揭开暗涌盖板”, 更重要的是水质的改善。改造前, 一些市民认为荔枝湾涌的治理不够完善, 担心过早掀开水泥盖板会导致附近居住环境变恶劣, 影响周边商业。但是, 由于截污措施和净水措施比较到位, 改造后的湖涌内的水质较好, 并没有发出臭味, 但没有明清时期的“清溪映碧叶”的质量。因此, 经过随机抽样调查分析, 对改造后的河涌景观满意的市民比例达到了60%左右。然而, 这个比例与对荔枝湾整体环境的满意程度 (80%左右) 来看依然偏低, 这与以河涌为主要景观特色的历史上的荔枝湾并不相符。与整体环境满意程度不相符的还有休闲设施 (满意度67%) 、交通设施 (满意度63%) 、环卫设施 (满意度57%) 等硬件。增加的游人也增加了荔枝湾环境设施的压力, 休闲座椅、自行车停放、无障碍通道等设施难以满足需要。
4 繁荣的景象:商业开发与市民生活
衰落的商业使荔枝湾成为城市的地租“洼地”, 其潜在地租远低于毗邻的上下九步行街等地区, 即具有较明显的“租隙”———经济价值 (1) 。从荔湾区的更新规划定位 (荔湾区的文化休闲区) 来看, 荔枝湾改造也是为了更一步商业化。荔枝湾要成为城市休闲区, 必须先有独特的“文化”———城市消费品。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 文化并不是直接创造收益的消费品, 而是通过附加价值的形式增加到有形商品中, 如上海的新天地一样,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地区的商业效益。旅游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吸引大量的非本地人口, 通过非日常化的活动来增加有形商品的消费。然而, 游客来到荔枝湾, 往往不是冲着其中的有形商品, 大部分是因为改造后的河湖景观、传统特色建筑、特色文化活动等无形“商品”。在荔枝湾改造后的景观环境中, 唯一收费的是进入参观荔湾博物馆 (原西关大屋、陈廉伯公馆、蒋光鼐故居等) ———票价为8元, 普遍游客都能承受, 所以亦不是很大的限制因素, 更可观的是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荔湾荡舟”曾是荔枝湾游玩的重要活动, 改造后的荔枝湾涌也恢复了这个活动———荔枝湾游船。“画舫轻飏江水碧, 清风两岸荔枝红”曾吸引的了许多达官贵族、文人雅士;但如今的游船不但体会不到这种意境, 而且收费不低, 导致乘船的人并不多。更能汇聚人气的是“免费”的文化活动。荔枝湾时常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如粤剧表演、船木家具展等。但有时文化活动也会与商业活动直接相结合, 如在船木家具展中拍卖一些非文物级作品 (如图2) 。
旅游开发为荔枝湾聚集了大量的人气, 并成为了广州城市改造的典范;同时, 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比起乌烟瘴气的工厂环境和车水马龙的道路环境, 当地居民当然更喜欢现在人来人往的河涌环境。从直接影响来看, 当地居民认为, 荔枝湾的改造使街区: (1) 人气增加、交往扩大了; (2) 锻炼、游玩等活动更丰富了; (3) 粤剧、展览等文化活动增加, 以及其它的一些裨益。但同时, 改造后的荔枝湾给居民带来: (1) 人声吵杂、噪声依然较大; (2) 坐车、出行不方便; (3) 散步、锻炼等活动地方被占; (4) 购物不方便, 以及其它的一些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随着改造有所提升, 但这并不表明荔枝湾原有的社会结构得到了优化。这里强调了“原有”, 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因为改造而搬离了荔枝湾。荔枝湾改造一、二期的范围的用地权属相对三期来说简单很多, 因此推进速度要快很多;而三期则出现了严重的拆迁问题, 曾一度使项目“烂尾” (停工) 多年。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 荔枝湾原有社区已积累了较深厚的社会资本 (2) ;改造导致许多的原住民不得不搬离荔枝湾, 而受环境的改善, 新的住民也不断地搬进来———原有社区形态被破坏, 并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对于荔枝湾的原住民而言, 原有的荔枝湾社区虽然相对“落后”, 但依然有着生活的舒适性———因为他们通过日常活动不断的结构化, 已经把生活意识隐性化了, 生活成为一种不需要思索的习惯。因此, 许多原住民宁愿“忍受”较差的生活条件, 也不愿意改造, 不愿意“享受”更美的环境, 他们对“历史环境的美学品质不感兴趣”。当资本打着“保护主义”的旗号来改造荔枝湾时, 西关大屋、梁家祠、文塔、陈廉伯故居、陈廉伯公馆、蒋光鼐故居等建筑失去了其原有的日常生活情境而仅仅作为历史 (文化) 的标识和象征, 从而脱离了历史的现实性 (日常生活) , 只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 (物理—生态环境的永恒性) 。因此, 即使我们可以从荔枝湾的环境中感受到历史上的片断, 但是体会不到历史的连续性。实际上, 改造创造了一个新的资本化空间, 并与市民的生活空间产生了矛盾。
5 结论———市民景观的重构
荔枝湾的改造使其空间实现了资本化的重构, 传统的商业空间 (古玩市场) 和居民的生活空间被消解。改善的环境使荔枝湾成为“绅士化”区域, 成为新的“消费品”, 并在空间的消费过程中实现资本的积累。对于原住民来说, 利用资本改善自身日常生活困境成为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因此, 他们也渴望更多地参与到改造过程中。很多学者把这看成是市民的觉醒, 在城市政治结构上反映出来主要是指“公众参与”。从项目决策到规划设计、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 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发展是各方利益主体 (政府、开发商、社会团体、市民等) 利益博弈的“次优值”, 即一种能基本满足各方利益的平衡发展。然而, 如广州垃圾焚烧场抗争运动的“邻避”事件一样, 这又让人倍感无奈:一方面是城市垃圾的日益增加, 原有垃圾填场不断超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市民环保节约意识和行为的微弱, 对不利环境不断增加的抵制。当被垃圾“围城”时, 市民又如何去面对这表面光鲜的城市?
阿普得雅德说:老城区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相互关系、手工技艺、美仑美奂和多样性这些在机器制造的、现代造型的城市中所匮乏的一切, 后者只有单调重复及尺度巨大的特性。荔枝湾作为广州老城区的核心地带, 不仅有良好历史文化底蕴, 而且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所以, 改造不是一种单纯的怀古, 不是简单地把河涌恢复到明清时代的生机。荔枝湾不能成为广州的“新天地”, 它对原有居民及普通市民应该是友好的———荔枝湾的改造尝试着去实现这一点, 但“消解民众的生活空间, 使之转换为工作空间, 则使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大范围地陷入经济理性中, 成为市场‘数据’的一部分”, 市民作为劳动力和消费者整合到资本主义市场中, 其主体性不断地丧失。只有当空间形态与社会结构及人类活动结合成一个和谐的系统, 没落的老城区才能真正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深静, 于涛方, 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J].人文地理, 2001, 16 (6) :36~39.
[2]赖寿华, 袁振杰.广州亚运与城市更新的反思——以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整治工程为例[J].规划师, 2010, 28 (2) :70~73.
[3]韩晶, 张宇星.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经济学分析[J].规划师, 2008 (02) :23~26.
[4]颜亮一.市民认同、地区发展与都市保存:迪化街个案分析[J].都市与计划, 2006, 33 (2) :93~110.
[5]蔡禾, 何艳玲.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J].学术研究, 2004 (1) .
[6]李华聪.恩宁路改造的权力物化过程及其空间形式的可能性[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4.
时下正是荔枝收获的季节,抛开繁琐的工作,约上几个亲朋好友,挑选一个心仪的荔枝园,一起分享亲手摘荔枝的乐趣。累了,到碧水湾泡一泡温泉,确是炎炎夏日的一大乐事。
岭南果香家喻晓,从化荔香飘万里
“十里矶围筑稻田,田边博种荔枝先。凤卵龙丸多似谷,村村箫鼓庆丰年。”枝叶繁茂,绿叶红果,嫣红的荔枝挂满枝头,在阵风刮起的热浪中时隐时现,空气中亦可闻到荔枝的清甜,如此美景让人激动不已。啖荔枝,离不开一个鲜字。白居易《荔枝图序》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清甜爽口、香味浓郁,亲临荔枝园,才能品到诗魔笔下“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鲜果。
沿着园子的小路随意走到一棵荔枝树下,伸手即可摘食新鲜的荔枝,尽情享受着荔枝的鲜美,有人说贵妃正是酷爱荔枝才有如此娇美容颜,今天的机会岂可错过?真可谓“日啖荔枝几百颗,不辞长作从化人”。漫步在满眼的荔枝园中,饱了眼福,亦饱了口福。午餐后驱车前往被誉为“岭南第一温泉”的从化碧水湾,去感受那日啖荔枝夜泡温泉的贵妃一梦。
泡在温泉碧水湾,不是神仙胜似仙
层峦叠嶂,绿树葱郁,碧水环绕。漫山荔枝映红的悠悠流水,恰似少女初恋时的娇羞,想着那剥开皮后,微微露出的乳白,轻轻的让牙齿一碰,便会渗出那甘甜的汁液透过舌尖直达心底。想着那美好的感觉便妙不可言。如果坐拥在万绿丛中的温泉池里,举起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肉,浸在水里的肌肤更仿佛融化在水嫩的感觉里了。
水果当然是夏季的主角,激情夏日里的水果派对,在这里成了一个水果王族的世界!不仅有各种新鲜采摘的甘甜水果大比拼,还有赏荔枝、练气功、吹气球等活动邀你角逐!碧水湾夏曰“清凉水世界”活动,更是将夏日演绎到了极致,冰火池里,水面上浮动着冰块释放你的热量,化作凉爽沁透你的心房;冰雾池更是浪漫,阳光下的雾中彩虹,成全了水雾喷洒的神话,让你享受美的同时避暑消夏。静静的枕在流溪河畔,听着醉人的萨克斯旋律,放眼四周的群山,一切是如此温馨宁静,如此自由自在,烦忧尽忘。
来到广州,有几个地方是必去的景点,例如——荔枝湾涌,荔枝湾涌这几年可以说是广州的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它——是广州闻名的西关美食出处。
说起荔枝湾美食可谓半天也说不完啊!有肠粉,炸鱼皮,马蹄爽,牛羊杂汤等,其中,艇仔粥我就尤其喜欢,艇仔粥是以鱼片、炸花生、鲜虾等近十种配料加在粥中而成。原为一些水上人家用小船在荔枝湾的`河面经营,因此品集多种原料之长,多而不杂,爽脆软滑,鲜甜香美,适合众人口味。
为了满足社区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充分倡导他们开展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具体实现锻炼身体、打磨意志的目标,2009年8月,在吴家湾社区团支部的牵头组织实施之下,以社区青少年居民足球爱好者为成员的吴家湾社区“翔鹤”青少年业余足球队宣告成立了。两年来,通过网上QQ群和实践活动,球队保证了每日有交流、每周有比赛,球队先后参加正式比赛八十多场次,包括各类地区性业余联赛五次。团组织也是利用日常活动的机会充分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团的工作融入到活动之中,形成了拥有自身特色、持续发展的社区青少年特色团体。
2011年11月,社区联合中国麦田计划和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志愿者协会举办了《山那边的孩子》中国麦田计划进社区图片展,这也是中国麦田计划第一次在湖北武汉地区针对于社区进行专门的宣传活动,现场将数百幅反映国内贫困山区少年儿童生活状况的照片展现在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青少年居民的眼前,让他们广泛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荔枝湾特色】推荐阅读:
荔枝,荔枝徐夤,荔枝的意思,荔枝赏析11-08
荔枝小学作文09-14
荔枝作文400字12-15
故乡的荔枝作文01-02
荔枝植物作文700字05-24
荔枝外貌的小学作文06-02
《荔枝图序》教学反思11-08
荔枝的语文教案01-09
我爱吃荔枝四年级作文12-23
《荔枝》教学设计与反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