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写作方法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章的写作方法(精选8篇)

文章的写作方法 篇1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由高到低,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 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 理清楚。如参观的顺序、游览的顺序。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如春、夏、秋、冬、早、中、晚,时间变化,景物也随之变化。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 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

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体会文章的修辞手法

修辞作用的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事物+感情。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 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 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感情

例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排比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 律和谐、气势如虹,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春花 的喜爱之情。

设问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反问

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这能全怪我吗?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对比

文章的写作方法 篇2

自古就有“好题一半文”的说法,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眼睛对于一个人那么重要。题目“明眸善睐”,文章就神采飞扬,满篇生辉。因此,拟题应该精心构思,讲究艺术,用一道具有才情的亮丽风景去愉悦读者的眼睛,在第一时间获得良好的印象。好的作文题可以是:

1.运用修辞,意味深长。

如《小心这把双刃剑》《泥土的呻吟》《读智慧书做有用人》《我与自信签约》《粉身碎骨为考试》等。运用修辞手法,可使作文题目既准确鲜明、生动,又表达出拟题者的褒贬之情,惹人喜爱。

2. 巧借标点,引人深思。

如《答案怎能拒绝!》《现在?现在!》《网?!……》等。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让题目清新活泼,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3. 新颖别致,无理而妙。

如《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茶壶在上,茶壶在下》。矛盾的概念传达出一种思辨意味,让人情不自禁往下读。

4. 提出设疑,留下悬念。

如《诚信如何回归》《学生最需要什么》《必须让人理解吗》。用问句做题,能更快抓住读者,让人欲一读为快。

5. 借用熟语,精炼活泼。

如《众里寻他千百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谁动了我的奶酪》《都是月亮惹的祸》《生如夏花》《有一种爱叫放手》等。借用现成的成语俗语或诗词歌词等众人熟悉的词语做标题,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文章的距离。

6. 借用数字,耐人寻味。

如《8-1>8》《闷-门=心》《分数=能力》《勤奋+方法=成功》。巧用数字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创意。

二、精彩动人从“头”起

西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用这句话来形容文章的开头非常恰当。一个好的开头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至关重要,它好比是给一首乐曲定下基调,为一场演出拉开帷幕,能够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美丽精巧,新颖贴切,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的开头,能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的感受。那怎样设置亮丽的开头呢?

1.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如: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流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选自《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的开头,锁定文章的题目,提笔就点题,入题快捷,直截了当,简洁醒目。既为下文主体段的展开打下了基础,也可以有效避开离题情况的发生,还可以和结尾再次点题的方法一齐使用,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2.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如:元旦那天,我家门口喇叭声声,鞭炮齐鸣,打扮得非常漂亮的姐姐,在喜庆音乐和爆竹的轻烟中坦然地登上了结婚的香车……面对这喜庆的场面,我却泪流满面。选自《当我面对姐姐出嫁的时候》,类似于这样的开头,读者在读的时候面对有着激烈矛盾的情感落差,或者具有故事情节的开端,都会在不自觉中希望能够继续往下阅读全文。

3. 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如:爱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爱是抚慰人心的微风。正如细雨有时会汇成暴雨,轻风会汇成狂风一样,过头的爱也会造成伤害。选自《有一种伤害叫“爱”》,这样的开头文采飞扬,用妙语“粘”住读者的视线。

4. 精当引用,突出主题。

如:(1)“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当我吟诵这句诗时,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示出一幅画来。选自《陶醉》,(2)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妙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选自《拥有自信就能获得成功》,引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流行歌曲、精彩诗文开头,能增强文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余韵悠长在结尾

明代学者谢榛说过:“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遇。”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那怎样才能给文章一个余韵悠长的结尾呢?

1. 自然结尾。

如:我突然明白,原来春天是一个使我们可以快乐生长的季节,是一段可以让我们美丽的时光。哦,妈妈,我找回春天了!可是,你还应该告诉我啊:凡是美好的东西,就都是春天。选自《我找回春天》,自然结尾,水到渠成,不加雕饰,简洁自然。

2. 卒章显志。

如:我敢肯定,我就是未来的风景。选自《你就是一道风景》,又如:小草的声音如此细小,可她的生命力却如此伟大。选自《小草的声音》,这样的结尾,画龙点睛,解释文章的中心。

3. 抒发情感。

如: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精美的诗篇去赞美它;如果我是音乐家,我要用优美的旋律去歌颂它;如果我是作家,我要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它———我美丽的家园———“桃花源”。选自《走进桃花源》,感情的真挚抒发,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 首尾呼应。

高考抒情类文章的写作 篇3

何谓抒情文?顾名思义,是以情感的抒写作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文章,是散文重要的形式之一。一种文体是否是抒情文以抒情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而定。一篇文章可以兼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文章基本表达方式,但如果抒情所占的比重最大,所表达的感情充分、鲜明、强烈,甚至通篇充满抒情即可视其为抒情文。需要注意的是,抒情文与记叙和议论类的文章的分类是相对的。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把它与具体的记叙、描写以及议论结合起来,或者说抒情常常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为基础。否则“假话,套话,空话泛滥,胡编乱造甚行。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何永康语)反而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反感。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文呢?

一.寻找动感源,情真意切写情。“作诗不可以无我”是古人一贯的主张。抒情,抒发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是作者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独特的感情,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感受,因此,最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例如,面对同样的枫叶,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眼里,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胸怀大志的毛泽东眼里,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革命的热情把枫叶都染红了。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深入体验生活,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如2006年湖北考生写的这篇满分的抒情文:

三生有幸遇上你

前生,今生,后世,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题记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惟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不禁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你发短信来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本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写出了对一直关心“我”的老师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文中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对老师在场外送考的想象,都写得真切动人。文章从“题记”入手,扣上命题的要求,结尾时,又进一步照应“三生有幸”,首尾圆合。特别是“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一句,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动容。

二.选好动情点,于细微处见情。写作抒情文的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在生活中,人们遇到了某种悲哀的事情,往往会独自伤心饮泣或嚎啕大哭,这是一种自我宣泄,其目的是排解心中的痛苦,其宣泄的对象往往是静默的遗像、无言的小河,寂寥的夜空等。如果把这种痛苦写成文章,其交流的对象就成了读者,读者能受到感染,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一个人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达蓬勃的朝气、果敢的精神,或相反地,表达忧伤或平静的心境,——这种心情就传达给别人,一个人受苦,用呻吟和痉挛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就传达给别人;一个人表达出自己对某些事物、某些人物或某些现象的喜爱、崇拜、恐怖或尊敬,——其他人受了感染,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物或同样的现象也会感到同样的喜爱、崇拜、恐怖或尊敬。”好的抒情文就应该有这样的效果。endprint

如2002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的结尾部分:

放飞心灵,不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不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也不需要冥思苦想,你就可以独倚在窗边,尽情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品味人生无限的永恒,在“月明星自稀,日出月亦微”的境界中咀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这时的你没有俗事的纷扰,不必为俗事所累,这一刻相信你的心灵早已展翅飞翔在那梦的天空!

黄沙吹落了岁月的沧桑,驼铃依旧响在游子的心头。但吹落的是泪的苦涩,是心的犹豫,而驼铃荡出的是涤净的心灵气息!

经典的画面与深沉的情感,激起我们最大的共鸣。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也是艺术的生命。据说日本著名画家冈山应举画了一幅《马食草图》,一位农夫见画后,说:“你怎么画一匹瞎马。”画家辩解说:“你怎么知道是瞎马?它的眼睛不是睁着吗?”农夫说:“马在吃草时,必须把眼睛闭上,这是为了使眼睛不被草尖伤着。画中的马睁着眼睛头埋在草丛里吃草,准是匹瞎马。”画家愕然……一个细节的失真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

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记叙类抒情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清代诗画家郑板桥诗“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这是何等的撼人心魄!四句诗,三句写了逼真的细节,母亲临死前“叮咛难割襁中孤”;只有三岁的“我”由于饥饿,拼命地抱母索乳;母亲逝去了,不懂事的“我”还在为索乳呼叫。诗句感情强大的震撼力,都从逼真细节中爆发出来。

三.运用动情法,竭尽所能煽情。江苏高考作文权威专家何永康先生曾多次对考生坦言,要“善于‘煽情”!何老师用一“煽”字,表明他对“真情”的渴盼至切。

这“煽情”是有技巧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一般来说,直接抒情多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结合使用,在这些写作的基础上,画龙点睛或是点明题意。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因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含蓄,运用也比直接抒情要广泛。但在大多情况下,两者是结合使用的,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以直接抒情点题或升华情感,效果往往不错。这里特别强调以下几种方法

①“点染”突出法。“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叙述、抒情性问题中,作者通过有意点明自己主旨的句子和语句抒发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情感是一种不可名状的、难以言表的心理感受,仅仅用“唉”“啊”等感叹词来抒发感情,是不可能感染读者的。所以,写作抒情文的时候,往往要把情感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无形为有形,使人们在“情化的自然”中去体味人物的情感。正如T·S·艾略特所说:“要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情感,惟一的办法是设法寻找客观应和的事象,换言之,即是能够直接成为某种特别情感公式的一组事物,一个情景,或一连串事故。”

如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中间有一段:

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白光柔和,却又是那么的无力。

几句写景,让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氛围和悲情色彩,让我们产生这们的预感:一个感人的故事马上就会产生。

②“你”字倾诉法。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用“你”作为倾诉的对象,拉近作者与读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距离,这个不同于“他”的“你”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者所热爱、所怀念的人或物,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难以抑制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在“你”的疏导下就显得格外蕴藉而富有魅力。如刘思齐《泪中的怀念》:

夜深了,你(毛岸英,编者注)走了,我穿上医院的长大衣送你到病房大楼的入口处。秋夜的风已经是冷飕飕的了。你劝我回病房,我坚持要目送你走出医院的大门。你拗不过我,无奈而留恋地向大门的方向走了几步后又突然转过身来,向着我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当时我吃惊得呆住了。你慢慢地伸直腰,倒退了几步,几次欲言又止,两眼痴痴地望了我一会儿,然后急切地转过身走出了大门,再也没有回头。

我呆呆地、呆呆地站在楼门口……

不经意的一次分手竟成了她与心上人的永诀,也正是在这不经意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心上人今天有些“特别”令她吃惊:你显得“无奈而留恋”,你“向我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你“欲言又止”,你“两眼痴痴地”……领袖之子毛岸英作为一个国际战士的伟大情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行云流水般的倾诉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使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的文字魅力。

③技巧强化法。由于作者常常要把情感蕴含在具体的形象中,所以在写作抒情文的时候,常常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并以此来强化情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所以,比起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来,抒情文往往有更多的修饰,看起来也显得“花哨”一些。如2013年湖南卷满分作文《叩问心灵》: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作者运用对比、排比、比喻、联想、引用等多种艺术手法,让美丽与丑恶对现,抒发了自己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者的浓情大爱。

秘鲁作家略萨说:“因为文学,使人类的语言不断进化,达到了精致和美妙的高度,这增加了表达快乐的可能性。”抒情文较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应当更精致更讲究文采。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辅以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文章段落组成及写作方法 篇4

1、段落的组成一个段落由三部分组成:

(1)主题句:点出段落的主题(文章谈论的是什么)。

(2)扩展句:说明和支持主题。

(3)结尾句:得出结论。

2、段落的主题

一篇文章有中心意思,也就是题目。而每个段落有段落主题,段落主题是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每个段落只能有一个主题(centralidea),它用一个句子加以表达,所以称为主题句。主题提出后需要很多结构严谨的句子来支持和说明,称为扩展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并用一个结尾句表达。

3、写好主题句

定义:主题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用以概括、叙述和说明该段的主题。

位置: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也可置于段尾或段中,考生最好放在段首,这样较易掌握和构思。例如:位于段首:在英文中,大部分段落的第一句便是主题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后面的扩展句围绕主题句加以说明、支持、补充和解释;位于段尾:主题句位于段尾便于总结全段的内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是写作中的一种演绎方法;位于段中:位于段中的主题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类主题句多起转折作用,一般由“but, however, yet, anyhow, nevertheless”等词连接,用于引起下文;无主题句:有的段落中无主题句,段落的主题思想通过文章内容来提示,这种方法能促使读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但考生一般不宜在考试中采用这种方法。

写好主题句的方法:

1)主题句要概括一定内容,不要空泛,否则扩展句将难以说明和支持它;

2)尽量使用简单句或简洁明了的句子;

3)主题句应该做到句子完整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完整;

4)关键词是直接表达主题的词汇,它决定段落的内容和展开的方法,引导整个段落的发展。

4、写好扩展句和段落

围绕主题句展开,支持、说明和阐述主题句的句子便是扩展句。扩展句紧扣主题句中的关键词而展开,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清楚,上下转承结合得当,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除了主题句与结尾句之外,还包含了3-6个扩展句。所以,写好了扩展句便基本上完成一个自然段落。

文章的写作方法 篇5

一、主副标题的拟定

由于副标题是“实写”,也就是归纳概括正文的主要内容,比较容易拟定。如果还有同学觉得操作起来不方便,可以给大家一个公式:副标题=话题+角度,直接套用,找到正文谈论的对象和如何谈论的,就行了。比如:正文谈论的对象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而我是通过“法治建设”这个解决措施去谈的,那么根据副标题拟定公式,我的副标题可以拟定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还需法治建设”。

主标题则可以在副标题内容的拟定基础上,运用对偶、比喻、拟人、引言等修饰手法抽象、拔高加以确定。比如:根据上个自然段拟定的副标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还需法治建设”可以联想到,如果法治建设严格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完善一点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改观,所以可以写主标题“以小步迈大步”,再联想,又可以想到阿基米德讲过的“给我一个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我们的主标题还可以运用引言式修饰写成“杠杆撬动地球”甚至更多,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主副标题的书写格式

主标题:

(一)如果字数少,居中即可;

(二)如果字数多,左起空四格,在第五格开始写就好。

副标题:

抬行,在主标题的第三个字下开始划破折号,破折号一笔拉通占两格,然后开始写副标题。

高考抒情类文章的写作 篇6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作文部分第一次提出了能写抒情类文章的要求。这对2014年高考作文的体式结构将会带来巨大影响。从全国高考考场若干年的实践来看,每年均有一大批才华横溢感人肺腑的抒情文让我们阅卷者不给高分不能。据专家抽样分析的数据统计,全国每年写抒情文而夺得高分的作文要达到25%以上。因此,可以说2014年江苏《考试说明》作出这样的要求,实质是顺时而化,与时俱进。

何谓抒情文?顾名思义,是以情感的抒写作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文章,是散文重要的形式之一。一种文体是否是抒情文以抒情部分在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而定。一篇文章可以兼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文章基本表达方式,但如果抒情所占的比重最大,所表达的感情充分、鲜明、强烈,甚至通篇充满抒情即可视其为抒情文。需要注意的是,抒情文与记叙和议论类的文章的分类是相对的。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把它与具体的记叙、描写以及议论结合起来,或者说抒情常常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为基础。否则假话,套话,空话泛滥,胡编乱造甚行。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何永康语)反而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反感。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文呢?

一.寻找动感源,情真意切写情。作诗不可以无我是古人一贯的主张。抒情,抒发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是作者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独特的感情,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感受,因此,最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例如,面对同样的枫叶,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眼里,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胸怀大志的毛泽东眼里,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革命的热情把枫叶都染红了。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深入体验生活,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如2006年湖北考生写的这篇满分的抒情文:

三生有幸遇上你

前生,今生,后世,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题记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惟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不禁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高考临近,你发短信来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本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写出了对一直关心我的老师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文中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对老师在场外送考的想象,都写得真切动人。文章从题记入手,扣上命题的要求,结尾时,又进一步照应三生有幸,首尾圆合。特别是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一句,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动容。

如何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 篇7

浙江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日渐进入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为切入点,着眼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演进,指出“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对这样的“新世界”,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命题内容来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地气。不管来自何地是何层次的考生,应该都是有话可说的。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今年26.84万余份考卷,50分及以上的文章只有1770余篇。何以高分作文如此之少?仔细推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今年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下面四种意识。

一、强化审题意识

准确审题是作文写作永远的铁律,是否切合题意是评判作文优劣高下的第一要求,从各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第一条均是“切合题意”可以看到准确审题的绝对重要。一旦审题出现偏差,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写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题,命题者已经提供三种观点———拥抱、远离或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学生只要从中选择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来写即可,几无审题门槛,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有些考生不重视审题,不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审题要求,还是采用常规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观点,围绕观点,抛开材料,大写特写。由于没有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任务“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因而,这类写法的文章都属偏题文,得分最高不超过40分。

在强化审题中尤其要关注命题材料中的提示语,它是引导审题者准确把握题意的锁钥。命题材料一般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楷体字是材料内容,第三部分宋体字“注意”是写作要求,介于“材料”与“注意”中间的是宋体字“提示语”。提示语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写作要求或指令,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以,要格外注意,而学生往往只关注材料与“注意”后的要求,忽视甚至根本不关注“提示语”,导致审题失误。

下面列举一些命题材料提示语中的写作要求,阐述其含义,以引起学生审题时的特别注意。

如“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表明你的观点”就是要你明明白白亮出你对材料中提出的事件、人物或观点的具体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就是要一五一十、条分缕析、有头有尾、入情入理、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地阐述你的观点。同时,这句话潜在规定了所写文章的体裁必定是论述类文体。

如“对此(上述观点、事件、人物、材料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要求你对材料中呈现的观点、事件、人物等发表看法,就事论事,就事说理,稍作拓展尚可,但不能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话题之后就抛开材料而围绕话题展开议论。

又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这个要求在不同形式的命题材料后有不同的要求。在多则材料(无论同向或异向)后,是要求以贯穿各个材料的共同主旨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单则材料后,是要求以材料的整体含义或抓取材料核心事件的含义为写作立意的基点,但不能以材料的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或某个关键词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二元命题材料后,是指在选取一方观点进行阐述时,还要涉及其他的几方观点,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论述其他方的观点是为了把选取的那个观点讲得更清楚、更深刻、更到位。

再如“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亲情与规则’怎样的思考”。这是要求你思考的对象只能是“亲情与规则”,写作的内容就要阐述亲情与规则的关系,两者有所侧重是可以的,但只写一方则是偏题的。

还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是命题者明确写作角度的做法,是要求你必须从命题者提供的小徐或媒体等的角度中选择一个谈自己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而不是自己任选角度。

二、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由于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里论述类篇目很少,加上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几乎一边倒“文体不限”要求的影响,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对论述类文章的文体没有感觉,以致今年高考虽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在阅卷现场却发现了许多既非论述又非文学、主体是论述体开头结尾是抒情体、内容是论述体语言是文学体的作文,甚至还有微型小说、语言诗化的散文以及介绍VR的说明文,这大大影响了考生的得分。所以,我们要强化论述类文章文体的教学与写作指导。

何谓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运用逻辑的方法,直接表明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从理智上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目的是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根据阐释、感想、分析、论证、评价这些论述文常用的论事说理的方法使用的主次多寡,可以把论述类文章分成下列三类。

一是证论文,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正面论说见解的文章。证论文就是立论文,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哲学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科论文等,多属于证论文。二是评论文,以分析、评价为主要方法,对特定对象进行评析的文章。评论文需要一个对象,作者对其表达自己的看法,就事论理,以理论事。评论文就是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文。时事评论、国际评论、体育评论、书籍评论、影视评论、音乐评论等,多属于评论文。三是感论文,以感想、论证为主要方法,发表个人见解的文章。感论文往往是缘事而发、有感而论,掺用散文笔法。杂文、杂感、杂论、随笔、漫笔等,多属于感论文。

论述类文章有六大特征:一、观点明确,思想独特,见解敏锐,给读者以新的认识;二、论据真实可信,典型新颖,丰富恰当,集中有效;三、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四、整体结构严谨有序、指向一致,结构安排体现作者的论证思维,有逻辑性;五、论述能有效地将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并引领、丰富读者的思想,表示观点或者结论的语句合理出现,符合逻辑推论;六、语言准确(概念使用、引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简洁(叙述事例材料简洁明了,不以叙代议,不过详叙述细节;论述性语言简明扼要,干练流畅,不拖沓,不冗长)、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表达周密,客观辨证,富于逻辑性)、优美(能够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手法使论述语言变得更具文采,但拒绝抒情性语言和文学性过浓的语言)。

从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看,高考作文论述类文章的概念相比学界所说的要宽泛得多,只要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都可以看作论述类文章,甚至以议论为主的散文等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章。

因此,高中教师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分类与特征,但没有必要“去纠结‘议论文’‘议论性文章’‘论述类文章’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1],关键是要紧紧抓住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重视思辨,扎实训练,强化提升学生的论述能力。

三、强化逻辑意识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思维过程。由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没有逻辑知识,当下的学生对逻辑已是陌生得很。实际上,凡是文章都与逻辑有着根本的关联,以发表议论、剖析事理、明辨是非为基本内容的论述文与逻辑的关系更为密切。詹姆斯·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说:“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2]可见,逻辑是论述文的“基石”,没有逻辑作基础的论述文不可能“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更遑论让读者“采取行动”了。

在今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那些高分作文列举的事例,典型真实、掷地有声,阐述的道理,明白清楚、无可辩驳,文章的思想观点霎时就能被阅卷老师所理解接受。而那些低分作文虽然引用了许多材料,摆出了不少事实,但论述条理混乱、错漏百出,引用的事例与观点油水分离或若即若离,让人雾中观花。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的一点是缺乏逻辑性。

那论述文的逻辑性是什么呢?论述文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性,即论据能证明论点,两者要对得上号;论证过程的合理性,即论证要严密,论证要有层次,论证要辩证有分析,要掌握好基本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的科学性,即思路清晰、层次合理、段落分明、思维严密、首尾完整、紧凑照应、衔接流畅、过渡自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联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3]

几乎所有论述文都可以使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篇论述文可以论述这三个层面,也可论述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层面。今年浙江的高分作文中有不少篇采用此种结构。如一篇《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的考场作文,在开头推出中心论点后,先从“为什么”层面进行了论述(虚拟世界在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淡漠了家庭的亲情、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侵蚀了人们的灵魂),然后再从“怎么样”层面进行论述(我们应以自身需求为立足点,设定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警戒线,不奉虚拟为金科玉律,发挥人的能动性,不被虚拟世界所奴隶),结尾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呼吁人们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文章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述深刻,获得了55分。而另一篇题目相同的作文,第一段转引题目材料,第二段写自己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快乐,第三段写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在虚拟世界里挣了大钱成了互联网巨头,第四段写眼下的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上购物有很多是假货、网络欺诈事情时有发生,第五段结尾,发出号召要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文章虽有材料与观点,但没有内在的逻辑性,导致思路不清,材料与观点不匹配,阐述无力,最后仅得36分。

当然,论述文写作中的逻辑性不仅限于上述所说。逻辑中还有其他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还有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这些规律都是我们写好论述文的理论基础。如能真正把这些逻辑知识运用到论述文写作中,那论述文写作水平必将大幅提升。

四、强化思辨意识

何谓思辨?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的实质是指不盲从专家,不畏惧权威,不轻信他人,强调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检验,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其基本特征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分析,准确清楚、明白有力的说理,严谨良好的语言表述。思辨能力,是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是写好论述文的一个关键因素。

写作论述文的“魂”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思辨能力,材料论据只是“形”,有了“魂”,“形”才能随心而动;论述技巧只是“法”,得了“魂”,“法”方可因势而化。

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可以通过学、思、行三途径展开。

(一)学

学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扎实增强学生思辨意识的知识积累。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课外多读一些时事评论、网络讨论、微信言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特别关注不同民众因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而产生的对同一社会现象(问题)的不同评价,或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采用“摘抄引用”和“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结合具体事例学习一些分析事理的思维方法,如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比喻分析、引用分析、实质分析、点面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增加思辨的工具,拓展思辨的空间,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二)思

思就是思考、反思,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反思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思辨能力必须完善思维方式,把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虽然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积累与传播,但会带来不少问题,诸如被动式学习、盲目跟从与没有创新等。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三)行

行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早读课五分钟社会争议热点新闻播报。每周一次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时间,按学号由学生负责选择一则上周有争议的社会热点新闻,主要介绍双方观点及所持理由以及争议的焦点等。

又如课前五分钟校园新闻评析。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当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校园新闻材料,如“为了便于纪律管理,男女学生分食堂吃饭”“为了培养学生经商技能,职校鼓励学生在校开设实体网店”等新闻,让学生当场点评并提炼观点,进而阐述自己的写作思路,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再如班级博客重大时代话题讨论。建立班级博客,由班级志愿者发布经教师审阅的重大时代话题,如“北大才女毕业回家乡创业办快递公司引发网友热议”“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通过花式卖萌吸人眼球各界褒贬不一”等,请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讲明所持的理由。

还如经典课文人物或主题重读新解。阅读教学中,把一些具有深度探究学习价值的课文人物和主题,如“项羽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荆轲是壮士吗”“屈原投江而死值得否”等,引进课堂,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开展探究学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

总之,教师应构筑多种场景,创设新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探究、讨论、争辩,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交流、启发中,帮助学生纠正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加深对某些道理的理解、提升分辨是非的水平、树立辩证观点,进而遇事思考、缘事求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摘要:从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看,高分作文较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应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要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逻辑意识与思辨意识。

关键词:高考作文,论述类作文,写作指导

参考文献

[1]胡廑.权威解读——写一篇论述类文章[J].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6: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

文章的写作方法 篇8

关键词:英语文章;逆向思维;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94-1

一、抓住段首中心句,解读文章

写作时要求观点明确,要用关键句点明文章的中心。很多文章,作者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是主题思想,就会在文章或者段落开头便呈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逐步展开进行论述,用更多的实例来为第一句中心句进行解释。反过来,阅读时就可以抓住这些句子,快速解读文章。例如,比如在一篇短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句子:“It was the first day of our winter holiday. All of us were very happy. Why? ”抓住了这一句,我们就可以立刻明白作者的观点:寒假的第一天我们的心情都是高兴愉悦的,接着就应该是谈愉快的原因,可能会从许多细节方面去写寒假第一天的有趣事情,这句后面的文字都会围绕这一句来展开,对这第一句话“愉快寒假的第一天”作具体阐释。这样,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站在作者写作的角度去解读文章,更有利于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或词语

写作要求结构清楚,而为了显示结构的脉络,文中会用到一些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这些句子或揭示了中心主题,情感的发展过程,或串联前后的内容,交代先后写作的材料顺序,在这些句子之前常会进行一系列的铺垫,然后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渐渐引出自己的观点。作文中合适地使用这类承上启下的语句会给你的文章增色许多。而这些词句又具有一些特征,常见的如:(1)表示顺序的:首先(first, firstly, first of all, at the first, to begin with, to mention first),其次、然后、接着(then, secondly, thirdly, what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as follow),最后(finally, at last, in the end,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ll in all, bove all, in one word, to sum up, on the whole等),“还有别的像”(nember1,2,3...); (2)提出原因的: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 We have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not far to seek; The reason for this is obvious;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i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3)提示结果的:In short...; it is wiser...; In summary; so...; we may safel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等。(4)一些关联词如:not only... but also...(不仅……而且……); but, although, and, or, 等等。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作者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章,并寻找这些承上启下的句子,在不断提升他们阅读水平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

三、根据写作方式解读文章主题

初中英语阅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其中的完形填空就比较难。文章中空缺出相应的部分,摘取出20个词语来让学生选择填写。针对此类题型,教师就需要在练习课堂上帮学生进行解析,如果完形填空的选文是叙事类的,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多侧重于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这些文字前后具有一定的关联,信息也是相通的。例如在这样一篇文章的完形中(下文的空括号是待完形的),就需要逆向思维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内容。学生一看到开头的几句“In his hit song ‘the Long Run,Don Henley sang,‘Who can go the distance? It can be seen in the long run.”就很容易首先想到句中两个有一定关系的单词distance(距离)和long run(长跑)。认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谁能跑得远?在长跑中就能看出来。但继续往下读,却发现意思竟然是:Don Henley唱的主打歌“長期”,谁能走多远?它可以在长期内看到的。年轻人走的距离是( )。在这里是一个( )的事实:目前的大学新生入学,远远少于一半( )。怎么会呢?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最优秀的学生。读到这里,学生就已经将自己的思想融合于文章之中,解答这道选择题也就变得轻松了。

四、根据名人及名人的思想来把握主题

文章有没有读懂,关键看学生是否把握了作者的主题观点。有时候,文章的观点并没有一些直观的语句来显示,但还可以借助写作的方式,逆向思考,寻找到解读文章主题的蛛丝马迹。比如,很多时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来为自己的观点、情感服务,因为名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权威性与说服力,并且在引用的过程中都会用简单的词语表明这个人的身份,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到这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成就或者影响力,从而增加可信度、信服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写作的要求逆向推断,顺着作者写作的方向去寻找引用的名人的语句,然后根据语句的内容并结合日常的知识积累来“链接”该名人在这一内容方面的思想、主张,从而“接近”主题。

上一篇:建筑工地监控方案下一篇: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