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设计: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精选3篇)

教案设计: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 篇1

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散文依托寓言说理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3、揣摩寓意,指导现实生活。

4、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寓言故事的意义。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3、《短文两篇》随时代的变化而带来的寓意的发展和演化。

教学设想

1、采用朗读、讨论法组织教学。

2、由于本文比较浅显,可充分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准备另外几篇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强化阅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使用

投影仪 录音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钱钟书先生在《伊索寓言》中写到:“我以为(对孩子而言)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钱先生的话虽然偏激,却一语道破寓言的特性: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学习寓言故事就要剥离其虚托的故事成份,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领悟其蕴含着的哲理和启迪意义,并能翻出新的寓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战国之交,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且富于形象。

二、朗读课文(放录音)

三、落实字、词、句

1、正音:餍(yàn)间(jiàn)施(yí)番(fán)

讪(shàn)弈(yì)鹄(hú)缴(zhuú)

2、通假:反→返蚤→早施→迤为→谓

3、古今异义词:

处室: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今:机关办公室。

仰望:古:指望。今:抬头向上看。

饮食:古:吃、喝。今:吃的喝的东西。

其余:古:他们剩下来的食物。今:剩下的。

4、文言句式:

①状语后置:而相泣于庭中。

②宾语前置:良人未之知也。惟弈秋之为听。

四、快速阅读课文,疏通文字。

五、指名学生复述两寓言故事。

六、课堂讨论:

1、找出两短文中的人物,看看重点写了哪几个?

明确: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人物有:齐人、妻、妾,重点人物是齐人(良人);

《弈秋》中的人物有:弈秋、二人(专心致志者、思援弓缴而射鸿鹄者),重点人物是

弈秋的后一个弟子。

2、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揭示齐人丑态的?

明确:

从五个方面来揭示的:

①齐人对妻子夸口,树起一个极度膨胀的完美形象。

②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量,对齐人虚托的完美形象展开了第一次审视。

③妻子的追踪和齐人真面目的显露。

④妻子的羞愧和哭骂,对齐人行为的否定。

⑤齐人无耻得意另一种丑态。

先以齐人的言语夸张自己的正面形象,又以妻子的视线层层揭示出一个丑陋的真面目。最后又一次描绘齐人:“骄”言时的洋洋得意,虽再次回到开篇的状态,却给予齐人最有力地一击。

以时间为序,将齐人反差强烈的两个现象作了三次铺垫,突出其虚伪的本质,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3、探究《弈秋》四个句子间的内在逻辑顺序。

①、突出弈秋的善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背景);

②、弈秋所教两弟子不同的专心程度(过程);

③、两弟子不同的学习成绩(结果);

④、探究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观原因。

由表及里地揭示了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

4、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明确:

《齐人在一妻一妾》中的引文末尾省略了一句表现作者观点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从作者的说理意图看,本文讽刺了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弈秋》则讽刺了那些修学和做事没有恒心、不够专业的人们。

七、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

前的“骄”。真相与表相的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却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弈秋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上,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2、繁简得宜

问:《齐人在一妻一妾》中妻对妾有两次转述齐人情况的语句,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明确:第一次为直接引用,所引的为作者前文所叙述的语言。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强调妻子对丈夫“餍酒肉”而无显者来的怀疑,也强化了齐人洋洋自得、虚伪做作与真相对比后产生的讽刺力度。第二次转述,以“告其妾”省略所有内容,一者所见内容庞杂,不宜近距离大段重复;二者为了与上文相区别,使表现手法更具多样性。

八、试分析中国寓言故事叙述性语言的特点

明确:《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弈秋》采用概述的语言方式,突出了事件发展变化的因果照应关系。

《齐》有《孟子》的寓言故事中是个例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滥觞”。《弈》是孟子寓言故事中的典型代表,篇幅较短,人物形象或性格不甚鲜明,这样的处理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的特点密切相关。寓言往往在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方式。在先秦诸了散文中保存了较多的寓言故事,常被说客用作阐述道理的方式。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抽象的思想依托了形象思维的拐杖,使说理更有艺术表现力。

九、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三则寓言,说出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寓意。

(出示胶片)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寓意提示:

《揠苗助长》:办任何事情都不能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了,尽管是出于好心,结果还是会把事情办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攘鸡》: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应该力求尽快改正,而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姑息错误。

十、小结

同学们,先秦诸子散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故事,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它们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中,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为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

十一、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放在哪里? 篇2

【关键词】 先秦诸子 教材编排 看法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4-01

自古以来,先秦诸子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为我们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墨家的“非攻”、法家的“术”“势”“治”等思想无不凝聚着我们先人的智慧,讓我不禁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因此我们就在高二开设了选修课,学习《先秦诸子选读》,文中一篇篇充满人性光芒、哲理、的作品启发我们陶冶身心。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编排、教本的理解有些不同的看法。

《先秦诸子选读》共有7个单元,分别精选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经典语录或篇章。每个单元都集中体现了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即使每一章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我在教《孟子选读》时,研读《王好战,请以战喻》,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研读《王何必曰利》,学习重义轻利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研读《民为贵》,深知孟子的“民本”思想,一切政治权利与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研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人和》,形成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研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培养正直、刚毅的性格。在第二单元中,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第一章的第二则文本所写的内容和整个章节的主题有些不符。

课文选录的四则文本,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容。

第一则选文是梁惠王跟孟子的一番对话,通过对“民不加多”问题的讨论,宣扬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孟子认为先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其次让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不要耽误了百姓农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兴办学校教育,反复陈述“孝悌之义”。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矣。在这里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这一中心,抓住百姓和王道的关系展开。

第三则选文以偷鸡者为喻,写偷鸡者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苛捐杂税十分沉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的行为。宋国的大夫戴盈之的“请轻之,以待来年”代表了宋国统治者的想法,对于“轻之”之事,一拖再拖,探其本质,就是想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显示宋国国君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第四则选文是梁襄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惠王的问话,“嗜杀人者”很显然是残暴的、凶狠的,“不嗜杀人者”是善良、仁爱的,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之”。在选文中,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清楚地向粱襄王表明君恩的重要性及施行“仁政”的好处。禾苗遇旱枯槁,则是百姓遇暴政而痛苦;禾苗遇雨蓬勃生长,则是百姓遇仁政而安康,反映了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第二则选文《齐人一妻一妾》是寓言故事,“良人”自称天天与富贵之人一起吃喝,却未曾有显贵者来家做客,实则是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这比脚踏实地赢得的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快捷。妻妾尾随“良人”,发现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饱食而返,这让妻感到羞愧,回来之后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都知道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不能苟且。“良人”奔坟场乞讨别人祭祀后的残羹冷炙换得酒足饭饱,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与提高;为了追求利,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些令人憎恶的利益。这种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行为的猥琐与妻妾明大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为了说明对待我们所追求的“利”。那么齐人的言行如何与“仁政”的主题联系在一起,“仁政”是对国家而言的,是国君对百姓施行的仁爱,它是关心百姓,时时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归根结底,

就是让百姓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富足。本则中,“由此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就点明了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知不是谈孟子的“仁政”,而是如何看待“利”。

齐人有一妻一 妾 篇3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上一篇:收房授权委托书下一篇:我的押运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