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帮困工作纪实(精选7篇)
为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个孩子更好地成长。2009年10月21日,南站四小举行了新学期爱心助学师生牵手结对仪式。
为了使助学活动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次牵手活动前,校教导室对各班的特殊学生包括心理偏差生、行为偏差生、学习困难生及家庭困难生进行了一次大摸底。同时,牵手协议采用一年一签订的方式,固定的师生对子更有利于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师生签订了牵手协议后,老师又把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了自己结对的孩子子。一份协议书,一个庄严的承诺;一份礼物,一个甜蜜的约定。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关怀,也包含着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感激。两对师生代表的发言,虽然简单而质朴,但温馨的场面使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为之动容。
最后单校长对结对师生分别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并祝福大家在新学期里师生同心,一起创造更加美丽和谐的校园。
松山新区南站第四小学 2009年10月25日
扶贫帮困工作纪实
2009年9月15日上午,南站四小的会议室里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爱心传递”师生结对帮扶活动,17名教师和全校范围内的20多名学困生、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开展长期帮扶。
学校的全体党员教师和青年团员教师全部参与到活动中,老师们将做到开展每天一分钟谈话活动;每周一次访谈;每月一次到所结对学生家中家访;每学期一次助学活动;每学期指导他们读一本书。帮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培养“我能行”的人格尊严与自豪感。
刚刚从外地转学来的学生李小烨四年级期末考试,语数外三门功课的总分不到60分,之前的功课几乎等于没有学,但是老师们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他的班主任苏月珍主动“揽”下了这个在家人眼中几乎“无药可救”的学生。
在平时的接触中,苏老师发现,小烨虽然学习不好,品行还不错,人也非常勤快,经常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便经常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小烨在得到表扬后明显变得自信了,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多了。苏老师还发现,小烨对科学这门学科很感兴趣,就经常在课后对他进行辅导。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小烨竟然在一次科学测验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让苏老师非常惊喜。
苏老师再次表扬了小烨,并告诉他,光学好科学还不够,语文能帮助他更好地表达自己,数学能锻炼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也都要学好。因为之前荒废了很多学业,小烨甚至连最起码的造句都做不好,汉字认得也不多,苏老师要求他每天写一句话,记录当天所做的事情,就这样,苏老师一点点地帮小烨补习小学的课程,他认的字越来越多,写的句子也越来越长了。毕业考试时,小烨的语文得了91分,数学、英语成绩也不错,巨大的进步让他的家长也感到意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据了解,南站四小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具有四小特色的学校教育之路。经过不断实践,已经形成了包括行知文化、养成教育、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教育体系。通过“爱心传递,托起明天”品牌的精心打造,强化教师的“爱与责任”,促进全校教师队伍师德水平、综合修养的不断提高,打造了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松山新区南站第四小学
2009年10月
扶贫帮困工作纪实
2009年9月师德教育活动月开展伊始,南站二小就召开了教职工大会,号召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 “帮扶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向各位老师提出了具体的帮扶结对要求。一是组织班主任走访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关爱和帮教。二是组织任课教师结对帮助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业方面存在的困难。三是组织发动全体教职工开展“师生心连心”、“爱心一帮一”等活动,重点对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实行定人帮扶,从心灵上关爱,学习上帮助,经济上资助,生活上照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圆满地完成学业。
活动中,老师们将帮扶对象作为家访重点,同时利用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和家长保持联系,进行家校配合教育。并对帮扶学生的进展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定期与帮扶对象进行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们用爱去关注和教育更多层面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氛围,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使其不断进步,自立自强,健康快乐成长。
松山新区南站第二小学
2009年10月
扶贫帮困工作纪实
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帮助、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关爱他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帮助他人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
在南站五小,每位老师都是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无限的爱心。为了让老师的这份爱得到延续和发展,南站五小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2009年9月22日又一次启动了“关爱一个学生、联系一个家庭” 师生结对帮扶活动。这次活动继续针对庭贫困、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或自制能力弱的弱势群体。政教主任就本次活动做了详尽的要求:一是定期搞好思想教育。二是坚持进行学习指导。三是深入家庭在生活上关心。
在活动中,结对子的师生手拉手进行了谈话了解,帮扶学生代表在发言中,感谢老师对其生活上的帮助,并表示要树立信心,克服当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们的关爱,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最后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稳定了教育教学秩序,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了温馨的家园,构建了平安和谐校园,使南站五小成为一个“播撒爱的校园”,成为“为学生创造幸福”的幸福家园。
松山新区南站第五小学
2009.9.23
南站三小扶贫帮困纪实
2010年2月28日下午,松山新区南站三小操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句歌词反复在学校上空回响,原来我校救助贫困生的捐款捐物仪式正在举行。
老师们排着长长的队,纷纷把自己的一颗心投进了捐款、捐物箱。人群中有这样几位老师格外引人注意:年迈的老校长张希民老师,这位已经退休的老校长生活简朴,但有这样的事他从不含糊,他第一个登上主席台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500元钱投入到捐款箱,引来人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而另一个引人关注的要算许老,他本人身患糖尿病,需要很多钱治疗,他也登上了主席台,把自己的一颗无私的心献给了贫困生„„。
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学生吧,在举行全校性的捐款仪式之前,各班都先后发起了给贫困生献出一点爱的活动,我们很多学生节省自己的车费、零花钱及压岁钱捐给贫困同学。其中有一位家住大岭的学生捐出了自己的车费后这样对大家说:今天我把自己坐车的车费捐了,本周我用步行60里路的行动来表明自己对他们的一点微薄心意,同时也时时警醒自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南站三小师生共向贫困生捐款捐物价值万余元。如今,关爱贫困生,为贫困生献出一点爱已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师生的爱心,若缕缕幽香,似涓涓细流,如暖暖春日,它将温暖正处于困境的人心。
南站三小
2010年3月
扶贫帮困工作纪实
蓝天希望小学为了进一步落实“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核心理念,办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的亲情校园。于2009年9月开展了师生结对 “一对一”的帮扶学生的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帮扶,学生加强了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在校学习、生活的表现得到了很大改善,帮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学期四至六年级继续是加强帮扶工作的重点。改正不足,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帮扶教师重点针对四至六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等问题。将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扶指导学生。帮扶教师找学生谈话谈心,在思想、学习等方面进行帮扶,记帮扶记录,利用真情互动空间的平台和学生一起努力,携手同行。
学校通过这种人文关怀式特色教育,加强了家长与学校配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形成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教育合力,形成了蓝天希望小学和谐、高尚的教学氛围。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
松山新区南站蓝天希望小学
2010年3月
扶贫帮困工作纪实
2009年10月21日,松山小学的操场上响起了阵阵掌声,该校14位老师与本校14名贫困学生结对,此举将帮助这些贫困生渡过难关。张玉芬校长结对了三年一班的徐浩成,他送上了一副崭新的围棋和一本崭新的课外书。“围棋是我们松山小学的传统项目,我希望徐浩成同学能继承这项传统,用围棋鞭策自己,从围棋中获取人生的智慧。”徐浩成在校长的鼓励下高兴地说:“很幸福,在家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在学校能得到这么多老师的关爱,谢谢老师!”
该校工会主席杨云木老师今年54岁,有着30年的党龄,他也为他结对的学生送来了漂亮的羽毛球拍和一本《格林童话》。杨云木老师对学生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得没有饭吃,但我还是坚持上学,最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想对大家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想尽办法去克服,希望总会出现在眼前。”另外,这19名老师除了经济上帮助学生外,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在会上张玉芬校长发表了讲话。她对教职工捐资助学行为表示高度赞赏。她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令人钦佩的行为,并提出三点希望:一,希望教导处建立捐助老师与受助学生之间双向联系的长效机制;二,希望捐助的老师更多地关心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成长进步;三,希望同学们珍惜爱心、感恩社会、延续爱心。
最后,结对师生在现场进行了捐资助学协议书的签订仪式。老师们纷纷在协议书上认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责任!
松山新区南站松山小学
近年来,省委办公厅定点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定点包扶贫困村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从方太乡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根本做好两委换届工作,以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省委办公厅在综合协调功能上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指导到位,包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办公厅在方太乡定点扶贫24年以来,先后有7位处级干部在兴国县挂职锻炼,12位科级干部驻村挂点帮扶。24年来,共引进了各类扶贫项目120余个,资金1300余万元,兴修小学五所,改扩建乡敬老院、中学各一所,兴修通组公路合计230余公里,大小桥梁60余座,水陂水圳80余座,帮助组建了天绿等十几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成了万亩脐橙基地,千亩油茶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方太乡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当初的不足100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0余元,定点包扶工作成效显著。
一、以部门重视为前提,强化包扶工作领导
省委及办公厅领导高度重视定点包扶工作,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亲自挂点联系方太乡,经常关心过问扶贫工作,并多次亲临现场办公,作出重要指示。省政协副主席肖光明,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杨宪萍十分关注方太乡的建设发展,经常听取方太乡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提出明确要求,并亲自出面协调扶贫项目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办公厅专门建立了扶贫工作定期联系制度,保持通畅的沟通渠道。厅办公会每季度研究一次扶贫工作,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月讨论一次扶贫工作,每年都安排一位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具体分管扶贫工作。同时从厅里抽调一位处级干部和一位科级干部离岗组成驻村扶贫工作组,两年一轮换,始终确保有机关干部长期在扶贫一线工作。
同时,厅各单位对定点扶贫工作均给予大力支持:每当扶贫工作组进行交接时,上一轮工作组同志都会将积累的丰富扶贫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下一组,并热情地帮助下一轮工作组谋划好全年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包扶工作理清了思路。人事处则全程参与包扶工作的安排、组织和实施,其他处室的领导及同志们十分关心驻村工作组的工作和生活,经常专程到点调研,解决实际困难。
二、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扶贫工作组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经常与驻点党支部成员一起共同探索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途径,把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两年来,协助宝石村党支部收集、整理和建立工作制度2个(村级“两委”班子争优千分制考核机制、村级党员绩效考核机制);帮助发展党员1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6名;帮助培训农村党员干部6期,共196人次;帮助培养“双带”型村干部5人。当前,宝石村已被列入赣州市党建建设示范点,宝石村党组织正向着成为一个“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层战斗堡垒大踏步前进。同时,以“三送”(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为抓手,紧抓“民情台帐”建立、销号整改机制落实、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督查调度等五个重点,着力把宝石村打造成“三送”活动精品点。通过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站、矛盾纠纷调解岗、政策法律宣传岗、农业技术服务岗、困难群众帮扶岗等工作岗位,实行干部轮流值班和接访,做到了群众的事有人理、群众的话有人听、群众的忙有人帮,有效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
去年是村两委换届之年,为进一步推进宝石村党组织建设,工作组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顺利协助村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工作,配齐配强班子队伍,吸纳年富力强、富有创业奉献精神的青年骨干、致富能人加入到村“两委”班子中来,使班子成员实现了老、中、青的优化组合,充实了力量,实现了平稳交接过渡,较好地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为开展扶贫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以解决民生为抓手,强化包扶工作实效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扶贫帮困的首要任务。驻乡村扶贫工作组紧紧围绕中央支持赣南苏区振兴要求,集中力量尽快解决宝石村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振兴发展的积极性。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输血式”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结合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引进、人才支持、技术导入、信息提供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尽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地促进宝石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驻村工作组结合县委县政府的相关工作,加大以土坯房改造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深入宝石村调研,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适应城镇化趋势的土坯房改造方式。同时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在两三年内使突出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路建设工程方面,立足宝石村实际,硬化了狮子岩公路、村委会至和坑背公路、杉树排公路等8条总长十余公里的通组公路,解决了1800余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方面,新修水陂3座、水圳3000余米,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灌溉难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000余亩。农网改造工程建设方面,通过积极争取,在太源、梅树、山口、上等八个村民小组内实施了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由原来的30千瓦增加至60千瓦,有效地为200余户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了保障。消除安全隐患方面,对走访摸排到的危桥、塌方、用电等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改,新修建天井架桥、观音桥等桥梁2座,正在兴建宝石山桥一座;及时修复了水毁护坎2处,及时转移了3户农户搬离了山体滑坡区域,确保了群众的住行安全。
在发展产业方面,围绕“希望在山,重点在田,潜力在畜,后劲在工,出路在游”的发展思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结合宝石村的具体情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油茶、脐橙和烟叶的种植,同时发展生猪和家畜的养殖,做大做强天绿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步开发宝石仙境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截止目前,全村已实现大棚蔬菜面积300亩;脐橙种植面积1000亩;烟叶种植面积300亩;同时在村里流转山地2000多亩,引进客商建设全县规模最大的油茶种植基地。目前宝石村已列为全乡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工作组和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共同努力,使全村文明新风得到大力弘扬。2011年宝石村荣获“赣州市文明卫生保洁村”荣誉称号,为实现宝石村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设立村民课堂,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贫困人员提高技能素质;培训专业户、回乡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使全村致富带头群体和实用人才队伍明显增多,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与致富能力明显增强。一是以爱心服务站建设为平台,加大对贫困群众、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多方奔走,积极筹措物资,目前已帮扶困难群众23人次,发放爱心物资2万余元;不断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通过开展民情家访和户外活动的方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二是指导组建“六老”干部矛盾纠纷调解协会,充分发挥“六老”干部知识面广、见识广和威信高的优势,努力化解村民矛盾纠纷,2012年全村共调解矛盾纠纷15起;三是认真开展科技惠农帮扶工作,通过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班和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等形式,帮助群众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大评比活动,在全村范围内力促形成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的文明新风。
四、狠抓落实是做好定点包扶工作的保障
自驻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工作组同志在包扶过程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注重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严格遵守包村工作制度和纪律,坚持做到点上不断人、工作不断线、小病不离岗,刻苦工作,高标准、高要求,狠抓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事情要一件一件去做,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工作组的同志以此为准则,一驻村就立刻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理清扶贫思路,结合实际制定扶贫工作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轻重缓急,集中精力抓大事,特别是在争取项目工作中,紧盯国家投资政策,围绕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跑项目争资金,使一个个民生工程、产业发展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纷纷在方太乡、宝石村开工建设。
一年来,X县教育局按照“扶贫扶智,教育先行”和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实施。
实施精准资助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领未来、乡村教师队伍稳步提高……,从这些变化可以深深感受到教育精准扶贫给X带来的巨大变化。
X年县教育局按照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把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精心制定方案,发挥行业优势,紧紧抓住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教师培训培养、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学生资助等着力点,切实提高教育扶贫富民能力。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延伸,根据实际需求,落实幼儿园建设项目X项,完成总投资X万元,建设项目覆盖X个贫困村;落实X个走教点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X万元,建设项目覆盖X个贫困村;落实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建设项目X项,完成总投资X万元,项目覆盖X个贫困村;落实完成X所农村幼儿园教玩具配备,完成总投资X.X万元,玩教具配备对全县幼儿园、早教点全覆盖;落实完成初中工程项目X项,完成投资X万元,建设项目覆盖X个贫困村;落实完成总投资X.X万元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项目覆盖所有教学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投资X万元,完成X个计算机教室、X个“班班通”教室建设,“班班通”建设实现农村学校全覆盖。
多措并举夯实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教师职称评审中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连续在乡村任教X年以上降低申报条件;制定《X县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推动县域内、校际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农村地区保教人员培训力度,利用继教网远程培训农村地区幼儿教师X名;利用“国培”项目培训农村地区幼儿教师X名;对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X名幼儿教师进行学历培训;对X名农村民办幼儿园院长进行管理能力培训;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X县校长教师培训方案,向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的倾斜政策,组织各类培训X人次,校长培训X人次。
落实多项惠民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制定了对X搬迁户子女教育资助方案;完成春秋季贫困户家庭在校生入户统计和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春季X名、秋季X人(学前春季X人秋季X人、高(中)职春季X人秋季X人、义教学段春季X人秋季X人);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X名学生实施全免费教育政策;对X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学生落实生活费补助X.X万元,落实蛋奶资金X万元;对X名学生落实营养餐资金X.X万元;对X名高中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X.X万元;对学前一年X名幼儿和X学前幼儿以及高中X名建档立卡在校学生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资金共计X.X万元;对X名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完成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X.X万元,旨在保证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辍学。
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实行结对联点帮扶。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局X个党支部结对认亲X个贫困村党支部,共有X名党员干部结对人亲X户贫困户,每一位结对干部职工都参与了认亲活动,切实做到了“结对到户,责任到人”。各支部通过走访,进行了政策宣讲,并针对农户的具体家庭情况,对特困、孤寡、大病类似特困户捐款捐物进行了慰问、帮扶,慰问、帮扶资金达X.X万元。抽调X名工作踏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对扶贫工作能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校级领导为驻村第一书记。
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开展技能需求培训。积极研究和探索“联合办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校企合作制定课程,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化学工艺等十几个专业,先后与城南工业园区、西部矿业、桥头铝电、农商银行、X豪鹏汽贸等X家省内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企业冠名班X个,订单培养人数占X%,毕业生就业率达到X%以上。
我县城乡贫困和农村困难群体中有职业技能需求培训的X人,已完成培训X人:其中餐饮服务培训X人,分别在长宁镇良盛餐饮城、顺悦楼餐饮城和雅古拜餐饮城全部就业;市场营销(导购方向)培训X人,经长宁镇政府分批安排,陆续在北川工业园区就业;城镇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X人,基本通过相应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幼儿园保育员X人,可基本通过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为良教松林村培训电焊工X人、维修电工X人。
——XX县工商联积极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以及州工商联关于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脱贫行动的要求,XX县工商联牵头组织会员企业开展“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行动,综合考量企业实力、社会信誉等因素,精心筛选出县内有一定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结对帮扶全县贫困村,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积极探索产业脱贫、商贸脱贫、智力脱贫等新路子,“精准扶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7,185家企业与每支工作队携手共建扶贫平台,分别对口全县122个村,2018年,又调整充实了89个企业对出列的贫困村73个进行企业帮扶,在“百企帮百村”活动中,企业参与帮扶的方式主要有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公益事业等,投入资金总额为19800余万元。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自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方略,成立了社会扶贫指挥部,并明确工商联为牵头单位,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加强了思想宣教 1 和政策引导,提高了企业对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思想上始终保持了与县委政府的高度一致,一是抓认识。我们以“百企帮百村”活动为载体,把这项工作当作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服务大局,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当作引导非公经济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家投身社会主义扶贫的积极性,坚持积极引导与企业自愿的原则,坚持服务大局、统筹协作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的原则,坚持长短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是抓教育。我们向全县非公经济人士发出了“让我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扶贫中来”的倡议书,教育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把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当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企业良好形象、体现企业人生价值,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舞台,三是抓沟通。针对当前我县“百企帮百村”工作落实情况和非公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县工商联“为非公有制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对商会和非公企业进行集中走访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出面帮助解决,通过走访,2017年,XX个贫困村得到了企业的对接帮扶,取得了一定的绩,为巩固 2 “百企帮百村”成果,2018年,对出列的贫困村XX个进行企业帮扶调整充实,走访企业XX余个,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贫困村的意愿和能力,将有实力的企业与贫困村的手牵到一起,实现了贫困村企业帮扶全覆盖,同时工商联还建立2018年“百企帮百村”微信工作群,群成员为帮扶村企业负责人及联系人、各镇(办)分管领导、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工商联领导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方便村企之间进行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同时收集各企业开展精准扶贫相关材料以及工作中的典型和亮点,努力做到扶贫帮扶有实招,出实效。
四是造声势。在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活动启动仪式、“百企帮百村”推进会上,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镇办负责人、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县民营企业家参加了会议。各镇办也陆续组织参与扶贫的企业召开“百企帮百村” 脱贫工作座谈会、推进会,XX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对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多样,成效显著
一是产业项目帮扶促发展。注重在贫困村实施种养殖业,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 况,以有效的产业带动贫困户长效增收的扶贫发展模式。如XXX、XX、XXX三家茶叶种植公司在长岩村建立茶产业基地,土地已成功流转1万余亩,茶苗移栽9000余亩,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成立了咕噜苗乡茶叶种植合作社,目前入股农户XX余户,其中贫困户XX户。合作社按劳动力“人均三亩茶”统一发包给农户管理,农民用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可分红XXX元,同时,每年就近用工XXXXX人次,劳务收入168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140元,实现产业集聚效应;XXXXX食品园公司在XX村种植辣椒、早玉米、烤烟等经济作物,贫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进行分红,产业投入96万元,带动贫困人口240人,同时就近就地解决务工人口110人;XXX商会在XX投资800余万元,计划种植5000亩葛根,目前已种植800余亩,在项目中,贫困农户采取收取土地租金和就近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XX花卉苗木协会正在XX村投入60万元建设XXX种植示范园,以带动当地村民用土地入股分红和就近务工参与种植,共享项目实惠。
二是吸纳就业帮扶增收入,在民营企业帮村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发动帮扶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XXX移民安置点,XXXX,XXXX,XXXX等经开区企业,转移移民就业1595人,实现了户均就业1.5人,年收入达2.7万元,确保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 富;羡塘商会动员各会员企业在家居、建筑、种养殖业等行业中解决劳动就业1000余人,支付劳动工资2000余万元;XX有限公司在蒙江街道新哨村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蔬菜、辣椒,解决该112贫困人口务工;XX合生苗木园林有限公司在XX、XX等镇贫困村种植花卉苗木,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150余人等。
三是爱心资金帮扶解民困。自开展民营企业帮村活动以来,帮扶民营企业结合各自实际,通过捐款、捐物等不同形式为改善结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努力。XX有限公司出资90万元帮助X移民新村解决移民住房的燃气设施;XX商会在XX等村帮助捐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建桥、建广场等共125万元;XX商会组织企业筹资12万元购买“爱心大礼包”送到各贫困村帮助贫困家庭就学子女、学习用具等慰问物资XX商会助学公益活动为XXX小学、XX镇XX小学和XX小学分别举行捐赠校服共计1000余套,用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等。
四是突出智力帮扶谋长远 各企业借助企业不同优势帮助结对村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出谋献策,为扶贫对象传授技术、免费培训,帮助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等,实现互利共赢。如XX产业园捐资30万元帮助XX乡XX村修建学校教学楼,每年对XX二中18名学生进行精准助学;XX公司开发民族工艺品,已培训300多名妇女,实现了白天到厂上班、夜晚在家创收,一些上了年纪的 群众在家就可务工增收。
此外,每年的8至9月份,工商联都要组织各商协会、爱心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金秋助学”行动,得到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认可和赞扬。2017年8月25日,XX县工商联携XX家居建材协会举行“‘金秋助学’爱心捐赠暨首届‘七彩家装、能工巧匠’技术交流活动”,共收到XXX商会、XX商会、家居协会、XX爱心企业等企业和爱心人士为“金秋助学”筹资17万元帮助46名大学生入学。此外,据不完全统计,XX商会入村开展助学及贫困捐赠计88人60余万元,XX商会开展捐资助学36人共15万元,岗度商会开展助学捐赠10余万元,花卉苗木协会开展助学捐赠30人10余万元,家居协会捐资5人1万元,砂石协会捐资10人2.3万元,此外,各帮扶企业结合自己帮扶的村纷纷开展捐资助学行动,全县商协会、企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资金达200余万元。
近日,在闻喜县郭家庄镇张樊村千亩山楂基地上,果农们在整地、施肥、浇水,进行山楂树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建忠介绍说:“我们张樊村片区共发展山楂基地1200亩,全村人均1.3亩,县扶贫办在片区打井配套2眼,安装管道5000米,山楂这个产业将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3年后,仅山楂产业一项,年均收入超3000元”。
根据山西省政府安排,从2011年2月开始,闻喜县全面启动实施了片区扶贫山楂建设项目,经过一年时间的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闻喜县片区扶贫开发山楂产业项目区总覆盖面积20.73万亩,总投资6101.56万元,共发展山楂基地4万亩,其中新栽山楂2.55万亩,发展苹果、柿子、核桃等经济林8000亩,杂粮及其它作物1.12万亩,新修田间道路30公里,新打井及配套33眼,新建和修复水管站5处,新建蓄水池30处,农田灌溉工程1万余亩。
坚持科学规划营造舆论氛围
闻喜县是个革命老区,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巩固县和“两区”开发重点县。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本县实际,把片区扶贫开发山楂产业建设项目列为闻喜“十二五”农业重点项目,利用2年时间,实施完成闻喜县片区扶贫开发山楂项目,把闻喜建成全省最大的山楂产业基地。闻喜县片区山楂产业项目区,位于闻喜县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丘陵沟壑区。涉及郭家庄、阳隅、神柏、凹底、桐城5个乡镇,4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7个,贫困村占64.3%。
为把片区扶贫开发山楂项目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县山楂基地建设动员和再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安排了山楂基地建设项目。县扶贫办组织项目区5个乡镇主干,以及山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山东实地考察了山楂的规模、加工市场、以及产业发展前景;项目区的5个乡镇分别组织42个村8000余户农民到郭家庄镇七里坡山楂盛果园区参观学习,与果农客商面对面的交流,实地考察,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全县掀起了扶贫开发山楂基地建设的热潮。
集中连片开发确保整体推进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素质。县扶贫办聘请省、市、县专家,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地开展了山楂树的栽植、管理、存储、保鲜、加工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广大果农尽快掌握了这一技能。县扶贫办先后分20余期,组织了对乡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户和技术骨干进行了分类培训,编印培训教材2万册,培训人数达3万余人。
二是严把栽植关,确保栽一株活一株。县扶贫办组织5个乡镇主干、部分村干部、种植大户、林果业专家到山东、绛县等地采购苗木,先后调回一级嫁接苗200万株,使村干部放心,群众满意。片区山楂栽植由各村统一组织机械扩盘,打坑,分户栽植浇水管理。他们以抵押资金方式确保成活率,苗木公司抵押风险金30%,栽植户每亩预收100元作为抵押,苗木栽植成活后如数退还,出现死苗,从抵押款中扣除作为补植费用。县上成立的技术指导组,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搞好栽植、培土、塑料袋套苗,现场严把质量关,抓好栽植的各个环节,确保栽一棵活一棵。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条件。去年4月,县扶贫办召开了闻喜县片区扶贫开发山楂产业项目招标会,经过11个工程队的公开投标,天海泵业主要负责郭家庄的管道安装,夏县塑料厂主要负责神柏乡和阳隅乡的管道安装,河津小梁工程队主要负责蓄水池和田间道路的整修。去年5月初,县扶贫办先后召开了片区扶贫开发山楂产业项目技术交底会和片区扶贫开发山楂产业水利项目启动大会。整个工程在运城市德厚公司监理人员的监督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任务。
四是依托龙头带动,构筑服务体系。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县扶贫办在七里坡片区已进入盛果期的重点区域,资金上予以扶持,先后建成恒温保鲜库8座,总容量达到1.6万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储藏保鲜难的问题。通过引导规范,县扶贫办先后帮助组建了大王山楂专业合作社、太运山楂专业合作社等38个专业合作社,对每个合作社的生产设备、新技术推广进行了重点扶持。扶持12家山楂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扶持6家企业建起了保鲜冷库。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的档次,使企业加工生产能力比过去翻了一番,带动了山楂产业的健康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闻喜片区开发山楂产业项目是一项农民增收工程。为了确保片区开发山楂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省、市扶贫办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到全县片区扶贫开发山楂项目建设区进行视察和指导。县委书记张汪尤、县长张建元检查指导,现场办公。
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片区扶贫开发山楂产业项目领导组,负责镇村项目的规划、协调、指导、督查及验收。5个乡镇和42个行政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乡镇长、村委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了领导在一线指导,问题在一线发现,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化解,经验在一线总结,形成了人往项目上走,劲往项目上使的良好态势。
县财政每年列出专款给予扶持,集中资金促项目。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项目督查组,建立了项目奖罚机制,组织县财政、农业、水务、林业等部门的专家,深入项目区实地检查验收工程质量定期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对项目区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现场打分考核,并在媒体上排队公布,将每次督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
省委副秘书长、省接待办主任丁晓群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的指导下,省接待办定点包村扶贫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的通知》精神,科学谋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了定点包村扶贫工作。
周坊镇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这块红色土地曾是方志敏、邵式平、邵忠、邵棠等老一辈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地方。库桥村是贵北边陲重镇周坊的东大门,位于贵神公路31公里处,是典型的山区村庄。库桥村是周坊镇15个行政村中最大的村,12个村民小组,880户,3780人,耕地5700亩。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农业人口只有1700元,贫困户47户,112人,低收入户124户,373人。由于多种原因全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组公路不通,农副产品价格受限,卖粮时小车换大车,中间费用高造成种粮增产不增收,过去修建的机耕道被“富阳小四轮”轧的路面变成两道沟,村庄沟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公益项目无资金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没有一点生机。2007年省接待办开始进入周坊镇库桥村,在周坊镇、库桥村干部的支持配合下,以默默奉献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政府以及全村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一、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切实加强定点包扶工作的领导力度
2007年以来,省接待办领导深入包扶村调研指导工作,班子成员经常带队赴包扶村进行调研指导,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难题,推动包村各项工作。特别是省委副秘书长、省接待办主任丁晓群同志对包村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包村工作,还带领全办同志深入扶贫点调研和学习,这也是全省唯一一家省直单位全体职工上扶贫点调研和学习,充分体现了省接待办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和一片真情。工作组驻村后,立即着手调研工作。走村串户体察民情,对库桥村村容、村貌、村情进行全面了解。对百姓问寒问暖,深入了解百姓最关心的、最须解决的问题,开通群众思想工作。
(1) 2007年5月省接待办接到挂扶库桥村任务后,省接待办领导等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库桥村调研。当时库桥村基础设施差,办公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没有一点生机,带着种种问题返回省里。
(2)省接待办特别邀请周坊镇党委书记黄贵开同志到省参加扶贫专题主任会议,研究挂村扶贫的具体工作。
(3)省接待办召开扶贫专题会议后,办领导亲自送工作组的同志到村,工作组一驻就是二个月。每年还安排一名处长和一名科长挂村,并经常到村调研指导。
(4)办领导每年都要亲自带周坊镇领导到省各厅协调、跑资金,落实项目。
(5)办领导每年年终都要对困难户,五包户、困难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
二、尽心尽责、着力指导,切实发挥定点包扶工作的组织作用
工作组驻村后,对百姓问寒问暖,深入了解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开通群众思想工作。当时库桥村吃住条件差,通村通组都是烂泥路,坑坑洼洼,下雨天烂泥沾鞋,泥水沾衣;大晴天,大车小车一过,便刻满身是灰。但工作组把工作放在第一,白天到远一点的村小组走访,晚上到近一点的村小组串户,一日复一日,经过深入调查,一次性写出八个专题报告,为改变库桥村的面貌起了重要作用。
工作组还配合镇党委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原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高票当选。组织了村“两委”干部赴井冈山等地参观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指导村“两委”建立健全了村级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村干部会、村民小组长会和全体党员大会,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加包扶项目建设。
三、编制规划、竭力帮扶,切实完成定点包扶工作的建设任务
经过深入调研,工作组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十一五”扶贫工作规划。一是建设全村12公里的公路水泥硬化工程,二是解决五个自然村的水利设施难题,三是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居住环境。经历四年的艰苦建设,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1) 2007年争取资金25万元共建了姜家水库。过去四五百亩农田只能望天兴叹,单靠老天下雨栽种些水稻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目前四五百农田旱涝保收,百姓积极性高,生产有劲头。
(2) 2008年争取资金32万多元修复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兴建村组公路12公里。全村12个小组,组组通公路,彻底告别了坑坑洼洼烂泥路的历史。库桥村在周坊镇第一个形成以村委会所在地的库桥为中心的水泥路公路网。
(3) 2008年争取资金20多万元,建设农民健身场所。按照帮扶计划,在库桥村建设了约1600平方米的农民健身场所。场所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单杠、双杠等健身设施,有象棋桌、牌桌,还可供百姓闲聊、闲坐的石椅等休闲设备。实属一流聚健身休闲的好场所。
(4) 2008年争取资金10万元帮助建设库桥小学篮球场等其他教学设施。库桥小学历年来为篮球场而发愁。省接待办注重教学,为改善教学条件帮助建设篮球场等其他教学设施。
(5) 2008年修理村部办公楼,投入资金2万元。
(6) 2008年争取100万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2008年冬春周坊镇突遇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省接待办谢善名副主任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通过个人关系多方协调,一次性资助100万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还组织了办干部捐衣救困。
与村民们开展体育活动
(7) 2009年争取建设资金32万元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12个村小组有5个村小组9个点全面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其中牛垅、梅龙咀的新农村建设分别得到鹰潭市,贵溪市新农村建设先进试点村。今年姜家小组2个点按照预定的时间,预定目标已全面建设完工。
(8) 2009年争取水利项目资金24万元帮助实施梅龙咀水库,杨坊排管站建设。按照规划,省接待办将梅龙咀水库、杨坊排管站建设列入实施计划。梅龙咀水库建设可以解决500多亩良田灌溉,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杨坊地理位置高,良田经常得不到充足水源,减产减收,排管站建设将对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坚强保证。
(9) 2010年捐资10万元,捐助各类书箱2000余本,组建了阅览室;捐助6台电脑,组建了电脑室,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
(10) 4年来省接待办领导每年年终都要专访困难户,五包户、困难老党员。走访困难户1 0户,给救济金5万多元,结对帮扶贫困户5户。综合处长赵长江带领全处党员深入扶贫点开展支部活动,党员个人捐款走访困难户。
(11)村组织建设加强了。目前,村委会办公条件焕然一新,由原来的平房换成了现在的高楼。工作组还经常组织村支委、村干部学习,走村串户宣传法律法规,宣讲党的精神实质。帮助提高村组干部办理业务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加强村级的各项建设。特别在2008年的村级“两委“换届之际,工作组全程指导,告诫村干部、支委务必按照方针、政策将选举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出乱子。在工作组的指导下,库桥村选举工作开展有序,得到贵溪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肯定。
四、效果明显,成绩喜人,切实保证定点包扶工作的卓有成效
通过4年来的帮扶支持,省接待办总计帮抚资金达260万元;建设全村水泥公路12公里;解决了五个自然村的水利设施难题;改善了村容村貌、美化了居住环境,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库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级班子加强了,村级组织富有战斗力、凝聚力,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成为周坊镇的一块牌子,真正成为各村的老大哥;路通了,出门运输、生产生活方便了,对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9个点5个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为库桥村增添了新的活力;彻底改变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原来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而今象城里人一样干净整洁、舒适和谐;老百姓脸上那个笑,心里那个乐,尽在不言中;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鼓舞了百姓,生产积极性高涨,一排排良田不再象往年那样干涩,一年两季旱涝保收,增产增收;农民健身场所和休闲广场的建设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农闲时,经常有人打篮球、乒乓球的,其他健身的、散步闲聊闲坐的,热闹极了。库桥村还组建了农民篮球协会,经常邀请镇机关、学校等单位的人员进行篮球比赛,一次比赛时观望群众有上百人;群众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邻里之间和谐了。近四年来,周坊镇最大的行政村库桥村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扶贫工作推动了村委会各项工作,村委会连续三年在周坊镇综合考评中各列第一名,连续三年村党支部获得贵溪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党支部。
以上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的指导下,是在省接待办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是工作组和村干部的辛勤劳动下而取得的。但库桥村人口多、底子薄,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少,今后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省接待办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定点包村扶贫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实,为顺利推进周坊镇库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该市组织部、人社局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服务理念超前,坚持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坚持服务水平改善。深层次重视人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同时加强人才工作调研,及时将人才工作新经验、新典型进行宣传推介,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工作机制多途径激活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机制,使肯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回报。
一是强化领导机制,增进工作合力。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部门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明确了具体工作职责,建立了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同时,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推动人才工作的合力。
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该市出台了《**市引进急需人才实施办法》、《**市为民营经济组织提供人事人才工作服务的意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人才引进的政策文件,制订了《**市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实施办法》,规范人才引进范围、程序和奖励政策,以市内重点项目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创业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为重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布紧缺人才目录,搭建与省内外高校的人才沟通桥梁,并出台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优秀人才到该市建功立业,2009年以来,共引进本科以上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工作,其中引进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生58人,同时,对引进到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不同层次可以分别享受5-10万元的安家补贴,每年可领取1-3万元的生活补贴,工作满5年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奖励。
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中不唯文凭和资历,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作业绩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对获得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丰收奖的主要完成人和采取科技手段,取得较大成果或进步的科技人员可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制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文件。通过实施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极大调动了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对优秀人才采取提高待遇标准,给予项目倾斜,实行成果重奖等措施给以激励,促进其更好发挥作用。
五是坚持完善政策构建人才框架。组织力量开展了全市人才资源调研活动,掌握了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等情况,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岗位管理”制度;改变事业单位用人办法,实施“合同管理”制度;探索新型的人事管理,建立“人事代理”制度等,人才工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提高队伍素质高质量培育人才
近年来,该市组织部、人社局坚持把培训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积极倡导大培训、大教育的思路,突出“三个方面”的培训,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抓好公务员素质能力培训。通过“初任”、“任职”培训和公务员网上学习积分考核,结合该市实际,先后组织开展了《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务员通用能力》等内容培训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办事能力。二是抓好实用技能培训。围绕市内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健全以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村培训为支撑,以企业单位及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大培训格局,针对农村实用人才、企业技术工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三是抓好继续教育培训。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建立以党校、农广校和职业学校为培训主阵地,以各乡镇街道及村为为依托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实行集中授课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了全市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近年来,培训公务员、技能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6000余人。
转变工作方式全方位服务人才
【扶贫帮困工作纪实】推荐阅读:
扶贫帮困工作的调查与思考10-29
人事局单位扶贫帮困工作总结报告11-20
市环保局2012年扶贫帮困工作计划06-23
镇扶贫工作纪实01-08
菜园上半年小学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10-10
帮困计划06-27
帮困培优记录11-19
培优帮困经验总结01-02
“帮困助弱”爱心倡议书07-07
帮困助学:让爱永驻孩子心间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