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的征文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经典同行的征文(精选7篇)

与经典同行的征文 篇1

闲暇之余,再次品读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之一的《孩子们,你们好!》,作者以一个教师在9月1日前夜的思考开始,最后以他对一年级学生的明天的畅想告终,主要描述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虽然作者整本书主要谈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但对于中学生的教学仍有借鉴之处。而关于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我结合在学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主要谈以下感受:

一、解开镣铐,让学生独立行走

作者描述了很多学生谈论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喜欢说“我在小孩子的时候”或是“在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每每读到这类语言,我总是会忽视他们的年龄,他们还是一年级的学生啊,严格来说是一年级预备班的孩子,他们却喜欢说“我在小孩子的时候”,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都认为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为何处于初高中阶段的老师们却要把学生当做“孩子”?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却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我仍然把他们当做了“孩子”,担心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全,所以每当学生起来发言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引导”,生怕他们犯错。其实这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否认,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自信。

在作者的课堂上,师生关系是融洽和谐、平等互惠的。他总是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收获许多启发,从而悟得教学真谛。而这恰恰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时候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和探究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老师却往往担心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或是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从而采用了“一言堂”的做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开学生身上的“镣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找寻学习兴趣的源泉。

二、展开思路,创趣味课堂 作者说到,“以极严格、极认真的态度,即以所谓的纯教学的精神出发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他们很快就会厌倦学习”。他在书中还原了许多课堂情境,不难发现,给孩子们创设的课堂是丰富且有趣的,首先做的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来引起学生想要学习知识、想要去了解这个事物的兴趣,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就非常主动、积极,教学效果很快就能达到。但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或是“把基础弄扎实一点”,忽视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不再具有主动积极性,从“我要学”变成了“让我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果当然不好。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是,学生身上具有“玩性”,他们都是爱玩的,他们的内心都是害怕困难和枯燥的。所以,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需要把课堂设置得有趣一些呢?让他们在课堂上不要显得那样“累”呢?

我认为趣味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我也曾尝试过同一节课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置,忽视掉学情的差异,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课堂的反应截然不同。值得重视的是,设置活动探究更多的那个班级,课堂氛围更活跃,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敞开心扉,做“可爱老师”

特别赞同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一种观点,“但愿教师时时刻刻都急着要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为与他们每一次见面而感到喜悦。这样,儿童们就会每天急着要到学校里来,为与自己老师的每一次见面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作者称之为——相互律。何尝不是呢?无论什么东西,它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而爱,也是相互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很喜欢一位老师,而这位老师对待学生却总是敷衍了事或心不在焉,那学生还会喜欢这位老师吗?要想让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那老师是不是也应做到喜爱学生、喜

——1—— 爱教学、喜爱学校。老师是什么?是能决定众多学生命运的,最可爱、也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批注,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死亡”或“重获新生”。我希望成为那个让学生“重获新生”的可爱的老师,所以我期待和学生的每一次见面,即便是他们在课上的打闹或是走神,都让我觉得那是一群多么青春多么美好的生命。因此我对自己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即以最真诚的心对待学生,以最热爱的心对待教学,以最敬畏的心对待学校。

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仍在路上,且任重而道远,而学习各大名家的教学资源、教育资源、人生资源是我远离陋习、远离缺憾、远离愚昧的一剂良方和一帖奇药。无论前方艰难险阻或是荆棘万从,我也毫不畏惧,因为初衷在心,终得始终。

与经典同行的征文 篇2

回顾历史,一册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跃于眼前:孔子的《论语》似一位谆谆善诱的老师,将深刻的哲理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弟子规》是高悬的一面明镜,时刻映照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司马迁的《史记》又带领我们走过几代王朝的兴衰起伏。沉浸在经典之中,我们赞美庄子横溢的才华,慨叹老子深邃的哲理,敬佩孟子超群的智慧。

在圣贤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而诗歌又将我们引入想象的海洋。

伴随诗歌,走入历史。茂密的山林里,王维轻摇折扇,闲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赤壁旧址,浩瀚的长江边,苏轼放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摇曳烛光下,我们与白居易一同倾听江上琵琶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哀怨琴声。黄沙漫漫的秦国古道,我们倾听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一声长叹,依然是长风狂舞,劲歌如唱。生机勃发的春天,我们与韩愈在江南小雨中欣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们与杨万里在莲花池畔惊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微风送爽的秋天,我们感受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浓艳;白雪皑皑的冬日,我们与王安石一起领略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骨。

传承经典,我们感悟智慧。当我们因困难、挫折而灰心丧气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让我们重拾升势;当我们倦怠、消极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句便如磬钟般鸣响于耳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为我们揭示了学与思的奥秘;自古以来,中国便以“百善孝为先”作为治国的宗旨,当我们对母亲善意的唠叨嗤之以鼻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我们理解慈母的一片爱子之心。

经典,是心灵的明灯;经典,是将灵魂与智慧升华的熔炉;经典,是干涸心田中涌入的丝丝慰藉。让经典诵读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成为每个人衡量自己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用经典之说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做出自己的努力!

与经典同行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经典诗文的学习汇报,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体验诵读的欢欣和喜悦。

2.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朗读的配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导入。

学生齐呼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诵读成果

1.“你”在我的心海里

PPT:请你欣赏画面,张开想像的翅膀,打开记忆的闸门,和同学交流你心中的经典佳作。

学生交流由画面想到的古诗词或文章。

2.我轻轻地告诉“你”

PPT: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文章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吧。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文笔,情感的体会,获得的教益等方面来谈。

3.读“你”千遍不厌倦

PPT:我们快快乐乐地阅读,在诵读中收获快乐与喜悦。请你以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展示你在诵读中的乐趣。

学生以唱歌、快板、游戏、配乐朗读等形式朗诵。

4.允许我为“你”放歌

PPT:“在阅读中积淀,在倾听中收获,在写作中提升”。我们感悟着一篇篇经典佳作,积淀着生活阅历与经验。现在的你放飞童心吧,表达你的心愿,或赞美自然,或歌颂友谊,或道出心曲,或抒写收获……请你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展现你诵读的收获。

三、教师总结

1.教师:(PPT:愿经典的芬芳弥漫你美丽的人生……)。

2.学生再次齐呼口号: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经典诵读”,呼唤传统文化经典重回课堂,让民族经典文化在孩子记忆的黄金年龄牢牢地生根,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经典比较抽象、拗口,要使学生保持对经典诵读的浓厚兴趣,就要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经典诵读汇报课就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活动方式。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诵读成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更广泛的诵读积累。

在这节课的展示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即记忆的经典、品悟的经典、悦读的经典、运用的经典,引导学生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第一个环节:“你”在我的心海里——这个环节是记忆中的经典的展示。一篇佳作就是一幅画,一篇佳作就是一首歌……一篇篇经典佳作永远是学生记忆中的珍宝。所以我出示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幅画面,配乐并加以解说,美丽的图画,优美的旋律,激情的解说,激发学生的想像,为诵读与自然景物相关的经典佳作构建桥梁,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忆。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出示关键的词语如“人间真情”,引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从友情、亲情等角度诵读积累的诗文,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个环节:我轻轻地告诉“你”——这个环节是品味经典的过程。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诗句或文章片段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与感悟。经典诵读不是浅尝辄止的读与背,而是引导学生与名家名篇对话,触摸名人大家的心弦律动,聆听他们的至深哲理,感受千百年来人类情感的积淀,从而享受经典文化的阳光雨露,唤醒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展示教师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引领和提升的独特作用,反映语文教学的韵味在于语言之美、词赋之美、情感之美。

第三个环节:读“你”千遍不厌倦——这个环节是悦读过程的展示。快乐学习,快乐阅读,以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展示在诵读中的乐趣。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不是枯燥的乏味的机械记忆,而是充满乐趣的有效积累。引领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诵读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巩固积累方法,从而使学生满怀兴趣的进行阅读。

第四个环节:允许我为“你”放歌——这个环节是学生创作的展示。课标指出 “在阅读中积淀,在倾听中收获,在写作中提升”。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或仿写,或运用,或创写。鼓励他们大胆想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既学经典,又能运用经典,同时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学生的写作即使稚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再次体会经典诵读带来的快乐。

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在学经典、用经典、赏经典、写经典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尤其可贵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内化了学生的精神气质,丰富了文化底蕴。

高雅之风习习拂来,少年君子翩翩而至。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德育的亮点来打造,使学生受益终生。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4

儿时,母亲让我阅读经典;上幼儿园时,老师让我背诵经典;上小学了,老师让我学习经典。经典就像我的一个好朋友,从小就陪伴我长大。它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它让我知道要珍惜宝贵的时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它使我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办事。经典总是不停的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我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经典就像一幅变化莫测的风水画,带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我的眼前立刻耸立了绿绿的、高高的庐山,美丽极了。经典还像一本历史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李白站在长江的岸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已经远去的小舟。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个答案在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的话里就能找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让我们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与经典一起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篇5

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可怎奈人生有涯书无涯,在那浩如烟渺的书海中,究竟哪些才能够蕴藉我们短暂的一生呢?毫无疑问,经过历史的黄沙荡涤仍余香悠远的经典之作是当之无愧的。

经典,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谁随意指定的,它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具有普通作品所无法触及的深度,在于它启迪心智、涵养性灵的教化意义。刘熙载在其文艺理论著作《艺概》中这样写到:“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即明确指出了语言这一外在形象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经典,它是一席视觉盛宴:先秦诸子散文语言的精练与准确;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深刻与极富思辩;沙翁剧作词藻的华美与瑰丽;加西亚·马尔克思震惊文坛之作《百年孤独》语言的神奇与诡异……这里的文字已不再是毫无生命力的物质外壳,而是智慧的符号。同样在《艺概》中,刘熙载又说到:“记事叙事,皆已穷尽事理为先。”意思自是明白,好的作品,章法只是骨架,还必须要穷尽事理,要有所言,有内涵,这也是为文之本。经典之作,以其真实深刻的内容,厚重的文化底蕴,系统而完备的理论知识开启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引领我们去触摸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呼吸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气息,也为迷茫不知所措的我们指明出路。《圣经》的问世让我们学会了虔诚与感恩,耶和华受尽苦难也要拯救他的孩子;马克思的著作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源和发展规律,人类不再愚昧无知;《上下五千年》带我们见识了古老中国恢宏的历史,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气魄;而当我们觉得无路可走之时,又幸而有庄子,决决然曳尾于途中……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形而上的宝贝。品读经典,是穿越时空的邂逅,在这座殿堂里,你可以和具有深沉爱国情感的屈原促膝而谈,体会他那份“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你还能从海明威那里学到“你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生存理念;从司马迁那里,你能见识到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丰功伟绩;从柏拉图那里你能感受到哲人的睿智与深邃。还有《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围城》的幽默机智,《瓦尔登湖》的冲淡闲适,《精神分析法》的艰深奇妙……这一切的一切无疑会让我们成为精神上的富翁。品读经典一路走来,我们的背囊越发沉重,我们的脚步也越发稳健了

读书征文:阅读与经典同行 篇6

说起“经典”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权威性,典范性,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广泛,丰富的作品或着作。

自古以来,许多伟人呕心沥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写下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着作,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这些文学着作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礼记》、以及《史记》,《孟子》……

如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这些经典已成为我们的必读书籍。教科书中大部分的空间都被这些经典着作给占领了;校园中到处洋溢着经典书香,传播着朗朗书声。经典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啊!

经典诗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写作,学习方面的知识,方法以及枯燥无味的学习空间,更多的是:它能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视野。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事死者,如事生。”这一则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我们:孝顺乃中华传统美德,乃做人之根本。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凡事要以孝为先,正如“百善孝为先。”对待父母应该从心里去感激,孝顺父母应该从家中,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都向我们表明了:对待学习应养成思考与学习同步的态度,要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同时增长新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更上一层楼。”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告诉我们与他人相处,应抱有真诚?诚恳,热情之心,懂得知恩图报。对待亲朋好友要诚实守信,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因此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决不可骄傲自满,应多学习他人的优点,虚心向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实像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经典诗文,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了,最早接触的经典当然要数《三字经》了:“人之初,性本善……”正是因为从小朗诵这些经典,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少走一些弯路;正是因为朗诵经典,我们的读书生涯才会多了一份枯燥,但更多了一份光明和希望;正是因为朗诵经典,我们的心灵才能不被世俗玷污,品德才能高尚,纯洁;正是因为朗诵经典,人们才能如此和谐共处,宽容相待……

与经典同行 与圣人为伍 篇7

一、将国学经典融入校园文化,育人润物无声

孟子说得好:“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在文化建设上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国学经典文化时时充满校园,创建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正东北处矗立着汉白玉雕刻的孔子像,孔子雕像面向操场,成为校园的核心建筑;与之对应的是校园西南处的国学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句”条幅旁,老子、孔子、孟子、屈原、欧阳修、苏轼、朱熹、鲁迅的雕像立于左右,点染出校园文化的主旨;在各层走廊墙上,悬挂国学经典图片及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及明星学生的照片;文化长廊突出了国学经典的重要地位,精选《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六部经典,配上极富人文色彩的插图和装饰;班级都开辟有国学专栏,并定时更换;校园里大幅的校长寄语——《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更是让学生明白,经典便是蕴涵常理常道,教人如何为人处事。

二、将国学经典融入课堂教学,育人潜移默化

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把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安排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国学课程,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作为学校各年级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年段构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国学授课模式,即:一、二年级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三、四年级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五、六年级温故知新,升华内涵,情读成诵。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学校重视学科渗透,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挖掘教材中的国学经典,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和育人的目的。

三、将国学经典融入实践活动,育人“落地生根”

学校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国学经典融入其中,育人效果明显增强,可谓国学经典“落地生根”。一是早间千人诵读。每天清晨,全校师生齐聚在操场上一起高声诵读国学经典,宏大的气势,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课间经典游戏。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发国学经典游戏。高年级发明了国学经典跳房子、国学迷宫、论语接龙、赛诗跳棋、经典大转盘等,低年级发明了丢手绢玩古诗、跳橡皮筋诵《三字经》和《弟子规》拍手歌。三是每周经典故事。在熟读、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我们在每周五下午安排“经典故事会”。低年级学生开展“看故事”会;中年级学生进行“讲故事会”;高年级学生开始尝试“演故事会”,他们深入理解经文内容,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四是每月经典社团。学校成立了国学经典社团,由各班诵经爱好者组成,他们在一起共同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共同探讨自己的人生感悟,共同展示自己诵读的成果。五是主题式大型活动。把诵读植入阅读节、体艺节等大型活动中,学校每学年均举行“国学经典,古韵东山”阅读节或体艺节,在活动中,师生及家长纷纷展示诵经的成果及心得。学校还将诵读活动与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传统节日、集体朝会等活动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主题诵读活动。

四、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评价之中,育人开花结果

学校改革了学生评价方式,将国学经典评价融入学生素质评价之中,让学生从小学会文明处世,礼貌待人,诚实守信,遵规守纪,让经典育人开花结果。

国学经典评价通过国学考级活动来落实。学校制订了《东山小学国学经典考级方案》,采用分年段考级的形式,六个年级按年段共划分出三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国学小学士、国学小硕士、国学小博士,每个级别根据学生读、背、写、习惯养成、特长等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学校国学社定期在全校开展国学考级活动。考级通知一发出,各个班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经典诵读高手不到一个星期就将规定的内容全部背出,并能学以致用。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学生读得更起劲了。无论是课间还是课后,在校园任何角落,都能听到诵读的声音。

国学经典教育塑造了学生品德,提升了孩子们的素养。五年级的小王同学在诵读日记里这样写道:“在学校我常常和同学因一点小事就吵架、翻脸。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因为我常常不宽容一些小事。现在我知道了怎样和同学相处。”还有一些过去连扫把倒了都不扶一下的孩子竟然知道打扫卫生、帮忙做饭洗碗了;有些嫌弃爷爷奶奶啰嗦的孩子学会了耐心倾听,还知道给老人家们梳头;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一位家长说:“儿子开始接触《三字经》时,每天放学回来都要背给我听。刚开始我不以为然,心想反正也不考试,不需要那么认真,每天也只是象征性地检查,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吃晚饭,菜都端上桌子了,我发现一贯抢位子的儿子还没坐在饭桌前,而是过来严肃地对我们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我应该先让奶奶、爸爸和妈妈坐,最后自己坐。”此时此刻,我惊奇地发现,孩子懂事了,长大了,将学到的《三字经》运用到生活中来。这以后,我们家养成了让长者先坐的习惯。可见国学经典诵读对于一个孩子成长和家庭和睦影响有多大。

如今,走进东山小学,你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国学经典的清风,你会为每位教师的温文尔雅喝彩,你更会为每一名学生的谦谦有礼欢呼。东山人将深入探索国学教育,让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礼仪在孩子幼小心灵扎根。

(作者单位: 宜昌市西陵区东山小学)

上一篇:煤矿安全管理初入职工作总结下一篇:主题咖啡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