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优秀作文(共12篇)
主持人:女师:刘x
男师:王x
女生:苏x
男生:陈x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一、共同的回忆
男师:三年前,当我们踏入初中的时候,就决定了有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女师: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带着走向美好未来的兴奋和喜悦,带着依依惜别的伤感和愁绪,相聚在这里。
男师:如果说我们当初相见是为了寻求知识,积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相别则是为了实现理想,大展宏图。
女师:母校虽是宁静的港湾,但我们终究要驶向浩瀚的大海;母校虽是安全的机场,但我们终究要飞翔广阔的蓝天。
男师:我们无悔于自己的青春年华,我们无愧于辛寨初级中学这个大家庭,我们即将为三年的初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女师:我们就要毕业了,满载着多年采撷的累累硕果:我们就要分别了,满载着母校师生的款款深情!
男师:我们即将在人生的征途上跨出新的一步,我们应该为自己而自豪!为母校而骄傲!
女师:相聚情依依,离别情更长,难忘三年苦读,我们流过汗,我们永无悔。让我们共同回顾走过的岁月,铭记那些难忘的日子。
(播放《共同的回忆》)
二、共叙师生情
男师: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毕业的门槛上,一同回首初中三年的温馨时光,一同开启我们心灵的感恩之旅,一起眺望高中三年的美好生活,一起踏上我们崭新的人生旅程。
女师:难忘同学请,难忘师生情,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彼此敞开心扉,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让离别之情尽情的流淌吧!
(学生主持)
男生:同学们,我们这一届毕业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见证了母校的诞生和发展,我们与母校共成长!
女生: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又是遗憾的,因为我们今天说告别的时候,心底里还涌动着那化不开的浓浓的母校情!
男生:是的,我们的感动,源于母校奇迹般的落成!
女生:我们的感动,源于母校奇迹般的崛起!
男生:我们的感动,还源于同学们奇迹般的融合!
女生:是的,一年前,我们相逢在陌生时,是母校以他那宽广厚重的胸怀接纳了我们!从此,我们一起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我们一起建立了金子般的友谊!
男生:难忘初入校园时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带着兴奋、忐忑与羞涩,互相小心翼翼的观察着,接触着!
女生:难忘课堂上,你送给我的那个心有灵犀的眼神!
男生:难忘餐厅里,你递给我的那个热气腾腾的馒头!
女生:难忘宿舍里,你趴在我耳边的窃窃私语!
男生:难忘操场上,你映入我眼帘的矫健身影!
男师: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请拉起你身边的友谊之手,让我们彼此真诚的说一声:谢谢!(男生与女生、男师与女师握手)
女师:三年来,我们朝夕相处,难免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你曾无意间伤害过衣裤无辜的心灵。不管他是你的老师还是你的同学,今天,请你释放心中的歉疚,走到他的身边,握住他的手,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男师:三年来,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一双善良的手帮助过你;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总有一番温情的话劝慰过你;在你遭遇失败的时候,总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过你!同学们,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啊!不管他是你的老师还是你的同学,请你走到他的身边,拥抱住他!(男师、男生后退一步,男生拥抱男师,女生拥抱女师)
关键词:华盛顿大学 (UW) ,高等教育,毕业典礼
一曲高亢明亮的亚裔女生独唱的“星条旗永不落”, 拉开了美国华盛顿大学 (UW) 2013年第138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序幕, 也由此开始了长达4.5小时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作为来自中国的学生家长, 同时也是一名在高校工作多年的教师, 在参加完这场美式大学毕业庆典后, 结合中国大学的毕业仪式, 心中留下了颇多的感慨和思考。
UW地处美国西北部的美丽城市———西雅图, 建校已150周年, 从该校走出了4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也为当地的世界知名企业, 如波音公司和微软电脑培养了大批人才, 比尔·盖茨的母亲专门为UW捐赠修建了一栋图书馆, 以表彰该校对微软公司的贡献。西雅图市民也以该校为荣, 毕业庆典日恰逢周末, 该市公交公司专门抽调了大批的公交车辆, 免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家长、亲友团服务, 原为2美元的公交车费当日全部免费;当天许多餐馆也为学生毕业聚餐提供了8-9折的优惠, 充分体现了普通市民对这所学校的厚爱。每年的毕业庆典日更是成了当地的重大庆典活动, 该市市民对前来参加活动的世界各地朋友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礼遇。中国许多高等学府近年来也很重视与各地政府的关系, 但主要限于学校领导与政府官员的联系 (如宴请) , 如何让大专院校融入寻常百姓家庭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与多数美国高校一样, UW的毕业典礼 (Commencement) 选在当地最为有名的棒球场 (美国国球) ———17人队主场举行, 虽然开始时间为中午12点半钟, 但从9点多钟起学生及家长、亲友们就从四面八方开始涌向体育场, 大街上、公交车里, 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青年俊秀带着开心的微笑身着学位礼服, 头戴学位帽在家长的陪同下向毕业会场汇聚。体育场前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或拍照留念, 或互致毕业珍言, 气氛异常热烈。笔者女儿的一位来自深圳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将去耶鲁大学读研, 由于她学业非常优秀, 其原留学的加拿大高中专门派出了一组摄像师, 对她的毕业庆典进行全程跟拍, 想必可能是以她的成功作为宣传噱头, 进一步吸引中国留学生赴海外读书, 的确这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 中国学生在海外学校的人数迅速增加。故UW开幕式上传统由黑人歌唱家演唱的美国国歌, 第一次由1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放歌就不足为奇了。
UW毕业庆典热情洋溢, 同时还带有一份宗教的庄严肃穆, 每位来宾仿佛经历着一次心灵的洗礼, 内心深处都会感受到一种震撼。大会主席宣布大会开始后, 首先由学校教职员工列队入场, 校长身着黑色大礼袍、头戴博士帽、手举杖杆, 带领行政官员和教师代表数十人鱼贯而入, 从体育场席地而坐的1.2万名毕业生当中穿过, 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呼, 看台上8万多名家长和市民 (毕业庆典为开放日) 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充分体现了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我们国家号召了多年的“尊师重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庆典仪式的讲演嘉宾选择和安排也颇具匠心, 与中国相比也反映出了两国的价值观、教育理念的高度差异。诚然, 表扬优秀毕业生是毕业典礼上最为普通的做法, 但今年该校表扬的一位学生为1名大专生, 他在西雅图社区学院完成了60个学分 (180学分可获毕业) 后转入UW就读, 此举一方面或许是鼓励该生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名学府在对普通院校建设和学生培养中的提携作用。在选择毕业生代表发言时, 美中大学也存在着理念上的鸿沟。中国高校选择的绝对是一名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上台发言,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而UW却大相径庭。此次学生代表是一位军人学员, 读书期间休学两年去伊拉克服兵役, 并荣获多名奖章, 学校认为能全身心为国家服务的毕业生才是最好的毕业生, 这也是学校真正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 学习成绩的好坏只是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差别, 并不是教育的宗旨所在。当然, 美校并非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毕业典礼上学生们还是依成绩而被划分为“三教九流”。美国的大学毕业典礼实际分为二场, 此次全校性的“大典”之前, 各院校已先期举办过一次小型毕业典礼。记得在笔者女儿的生物系庆典活动中, 系主任就是依平均成绩 (GPA) 而进行了口头表扬, 高分者被逐一点名、起立向全场观众示意, 在场的家长也感到“很有面子”, 而且GPA高的学生读研和就业都很占优势。接下来的庆典仪式还有校友 (Alumnus) 致辞, 今年邀请的是一名微软执行总裁演讲, 主要谈到毕业生如何在走向社会后回馈学校的体会。讲演完毕当即代表比尔·盖茨基金会向学校捐献了一大笔教育经费, 学校校长高兴地嘴都合不拢, 忙不迭赶快迎上去握手致谢。重视校友的作用是美校一贯的传统作风, 学校的许多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等许多都是校友出钱赠送, 每逢节假时, 学校还不时组织校友旅行团, 赴世界各地风景名胜游玩, 从而加强与学校的友谊。作者女儿一进UW, 家长就接到学校来信, 介绍学校历史、成就, 字里行间流露出拉赞助的意思, 这种做法也值得中国大学借鉴。
每年庆典大会都会有一位重量级的特邀嘉宾出现, 此次获邀演讲的是一位毕业于宾州州立大学的非UW人士, 但他却有着令人羡慕的丰富人生阅历, 他就是原美国驻华大使———郝斯曼先生。郝斯曼最为出名之处在于他是一位“三朝元老”, 先后在大、小布什和克林顿这三位总统任内出任外交官, 来华前曾在新加坡担任6年大使职务, 是一位“亚洲通”。今年学校安排他来校, 由校长亲自为其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一来是学校可能希望利用其在政坛的广泛人脉为毕业生今后从政作铺垫, 另一方面也是意在扩大UW在亚洲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亚裔学生来本校就读。非常奇特的是, 在众多的演讲嘉宾发言中, 没有出现一位知名学者的学术讲座, 也很少提及学业、获奖、论文等话题。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报效国家、如何回报社会。这种导向也与中国毕业典礼存在着天壤之别。我国名牌大学庆典会上竞相聘请高官政要, 热衷举办“院士论坛”, 这种做法与大学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 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学教职员工及广大市民的诟病。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1972年被前苏联当局强制遣送离境,随后前往美国定居,先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继而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86年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品有诗集《词类》、《致乌拉尼亚》,散文集《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1984届的女士们先生们:
无论你们选择做多么勇敢或谨慎的人,在你们一生的过程中,都一定会与所谓的恶进行实际的接触。我指的不是某本哥特式小说的所有物,而是,说得客气些,一种你们无法控制的可触摸的社会现实。无论多么品性良好或精于计算,都难以避免这种遭遇。事实上,你越是计算,越是谨慎,这邂逅的可能性就越大,冲击力也就越强烈。这就是生命的结构,即我们认为是恶的东西有能力做到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你永远不会看到它跨进你的门槛宣布:“喂,我是恶!”当然,这显示出它的第二种属性,但是我们可能从这观察所获得的安慰往往被它出现的频率所减弱。
因此,较审慎的做法是,尽可能密切地检视你有关善的概念,容许我打个比方,去细心翻查一下你的衣柜,看是不是有一件适合陌生人穿的衣服。当然,这有可能会变成一份全职工作,而它确实应该如此。你会吃惊地发现,很多你认为是属于你自己的并认为是好的东西,都能轻易地适合你的敌人,而不必怎样去调整。你甚至会开始奇怪到底他是不是你的镜像,因为有关恶的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它完全是人性的。温和一点说,世上最容易里面朝外反过来穿的,莫过于我们有关社会公义、公民良心、美好未来之类的概念了。这里,一个最明确的危险信号是那些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人的数目,而这与其说是因为意见一致具有沦为一言堂的倾向,不如说是因为这样一个可能性——隐含于大数目中——即高贵的情感会被伪装出来。
基于同样的原因,对抗恶的最切实的办法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独创性的思想、异想天开,甚至——如果你愿意——怪癖。即是说,某种难以虚假、伪装、模仿的东西;某种甚至连老练的江湖骗子也会不高兴看到的东西。换句话说,即是某种像你自己的皮肤般不能分享的东西:甚至不能被少数人分享。恶喜欢稳固。它永远借助大数目,借助确定无疑的花岗岩,借助意识形态的纯正,借助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稳定的资产。它借助这类东西的癖好应该说是与它内在的不安全感有关,但是,相对于恶的胜利来说,明白这点同样难以获得多少安慰。
恶确实胜利了: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在我们自己身上。有鉴于它的幅度和强度,尤其是有鉴于那些反对它的人的疲累,恶今天也许不应被视为伦理范畴,而应被视为一种不能再以粒子计算,而是在地理上进行划分的物理现象。因此,我对你们谈论这一切的理由与你们年轻、初出茅庐和面对一块干净的写字板毫无关系。不,那写字板脏得黑不溜秋,很难相信你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意志去清洁它。我这次谈话的意图只是想向你们说明一种抵制方法,也许有朝一日用得上。这种方法也许可以帮助你们在遭遇恶之后不至于被弄得太脏,尽管不见得会比你们的先行者更意气风发。不用说,我心中想的是“把另一边脸也凑上去”这一盘有名的生意。
我猜你们已经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听过列夫·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小马丁·路德·金和其他很多人对这句来自“山上宝训”的话所作的解释了。换句话说,我猜你们都已经熟悉非暴力抵抗或消极抵抗这个概念,它的主要原则是以善报恶,即是说,不以牙还牙。今日这个世界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至少表明了这个概念远远没有受到普遍的珍视。它不能深入民心有两个原因。首先,实践这个概念需要相当程度的民主,而这正是地球百分之八十六地区所欠奉的。其次,谁都知道,让一个受害者把另一边脸也凑上去而不是以牙还牙,充其量只能得到道德上的胜利,也即得到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出于本能地不让你身体的另一边遭受另一记重击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谁都会担心,这样做只会使恶得寸进尺;担心道德胜利可能会让那敌人误以为他不会受惩罚。
还有其他更严重的理由需要担忧。如果那第一拳没有把受害者脑中的所有神志都打掉,他也许会明白到,把另一边脸也凑上去无异于操纵攻击者的内疚感,更不要说操纵他的报应了。这样一来,道德胜利本身就不见得很道德了,不仅因为受苦经常有自我陶醉的一面,还因为它使受害者优越起来,即是说,胜过他的敌人。然而,无论你的敌人多么恶,关键在于他是有人性的;尽管我们无能力像爱我们自己那样爱别人,但是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开始觉得他胜于另一个人时,恶便开始生根了。(这就是为什么你首先被打了右脸。)因此,一个人把另一边脸也凑上去给敌人打,充其量只能满足于提醒后者他的行动是徒劳的。“瞧,”另一边脸说,“你只是在打肉罢了。那不是我。你打不垮我的灵魂。”当然,这种态度的麻烦在于,敌人可能恰恰会接受这种挑战。
二十年前,下述情景发生于俄罗斯北方无数监狱的其中一个放风场里。早上七点钟,牢门打开了,门槛上站着一个看守,他向囚犯们宣布:“公民们!本监狱的全体看守挑战你们囚犯,进行社会主义竞赛,把堆在我们放风场里的木材劈光。”那些地方没有中央暖气,而当地警察可以说像征税那样要求附近所有的木材公司缴纳十分之一的产量。我说的这件事发生时,放风场看上去像一个十足的贮木场:木材堆得有两三层楼高,使监狱那个一层楼高的四方院本身形同小巫。木材显然需要劈,不过这类社会主义竞赛却并非第一次。“要是我不想参加呢?”一名囚犯问道。“嗯,那你就没饭吃。”看守答道。
接着,囚犯们拿了派发的斧头,开始劈起来。囚犯和看守都干劲十足,到中午时分,他们全都筋疲力尽,尤其是那些永远营养不良的囚犯。看守们宣布小休,大家坐下来吃饭:除了那个提问题的家伙。他继续挥舞斧头。囚犯和看守们都拿他当笑料,大概是说犹太人通常被认为是精明的,而这家伙……诸如此类。小休之后他们继续干活,尽管速度已多少减慢了。到下午四点,看守们停下来,因为他们换班时间到了;不一会儿囚犯们也停下来了。那个家伙仍在挥舞手中的斧头。有好几次,双方都有人要求他停下来,但他不理睬。看上去好像他获得了某种节奏,而他不愿意中断;或者是不是那节奏控制了他?
nlc202309030348
在别人看来,他就像一台自动机器。五点,六点,那柄斧头仍在上下挥舞。看守和囚犯们这回认真地瞧着他,他们脸上那嘲弄的表情也逐渐变得先是迷惑继而恐惧。到七点半,那个家伙停下来,蹒跚地走进牢房,倒头便睡。在他以后坐牢的时间里,再也没人号召看守与囚犯进行社会主义竞赛,尽管木材堆得越来越高。
我觉得那个家伙能这样做——连续十二小时劈木材——是因为当时他还很年轻。事实上他那时是二十四岁。仅比你们略大。然而,我想他那天的行动可能还有另一个理由。很可能这个年轻人——正因为他年轻——把“山上宝训”的内容记得比托尔斯泰和甘地都要牢。因为耶稣讲话有三合一的习惯,那位年轻人可能记得那句相关的话并非停止在:
“但若是有人打你的右脸,把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而是继续下去,没有句号或逗号:
“而若是有人控告你,要拿走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给他。
若是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就跟他走两里。”
全部引述下来,可见这些诗句事实上与非暴力抵抗或消极抵抗,与不以牙还牙、要以善报恶没有什么关系。这几行诗的意思一点也不消极,因为它表明,可以通过过量来使恶变得荒唐;它表明,通过你大幅度的顺从来压垮恶的要求,可使恶变得荒唐,使伤害失去价值。这种方法使受害者处于十分积极的位置,进入精神侵略者的位置。在这里有可能达到的胜利并不是道德上的,而是生存上的胜利。那另一边脸并不是启动敌人的内疚感(这是他绝对可以消除的),而是把他的五官感觉暴露给整件事情的无意义:就像任何大量生产一样。
让我提醒你们,我们在这里谈论的并不是涉及公平决斗的情况。我们是在谈论一个人一开始就处于无望的劣势的情况,在那种情况下,他根本没有还击的机会,也完全没有任何胜算可言。换句话说,我们是在谈论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黑暗的时刻,他对他的敌人的道德优越感既不能给予他抚慰,他的敌人又太过于恬不知耻和没有任何恻隐之心,而他仅有脸、里衣、外衣和一双仍能走一两里路的脚可供调遣。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战术上的回旋余地可言。因此,把另一边脸也凑上去应成为你有意识的、冷静的、慎重的决定。你得胜的机会全靠你是否明白你正在干什么,无论这机会多么渺茫。把你的脸凑过去给敌人打时,你要明白这仅是你的磨难和那句箴言的开始——你要能够使自己经受“山上宝训”的整个环节,经受所有那三句诗。否则,断章取义会使你伤残。
把道德建立在一段错误引述的诗上只会招致厄运,或最终变成精神上的布尔乔亚,享受那终极的舒适:也即深信不疑的舒适。无论是哪种情况(后者因有资格加入各种善意的团体和非牟利组织而最不讨好),结果都只会向恶屈服,推迟对它的弱点的理解。因为,容我提醒你们,恶只能是人性的。
把道德建立在这段错误引述的诗上并没有为甘地之后的印度带来什么改变,除了它的政府的颜色。不过,从一个饥饿者的角度看,无论谁使他饥饿都是一样的。我猜他可能更愿意让一个白人来为他的悲惨境况负责,原因之一是社会之恶也许就会显得像是来自别处,并且也许就会不如落在他自己的族类手中受苦那么有效。在外族的统治下,毕竟仍有希望和幻想的余地。
托尔斯泰之后的俄罗斯情况也相似,把道德建立在这段错误引述的诗上严重地削弱了这个民族对抗警察国家的决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已是家喻户晓:在把那另一边脸也凑上去的六十年中,这个民族的脸已变成一个大伤口,以致如今国家由于害怕其暴力而索性往那脸上吐唾沫。甚至往世界脸上吐唾沫。换句话说,倘若你想使基督教世俗化,倘若你想把基督的教导翻译成政治术语,你就需要某种不止是现代政治鬼话的东西:你需要拥有原文——至少在你脑中,如果你心中已无余地。因为,基督与其说是一个好人,不如说是一种神圣精神,老是念叨他的善良而不顾他的形而上学是危险的。
我必须承认,我对谈论这些事情感到有点不安:因为要不要把那另一边脸也凑上去毕竟是一件极其私人的事。这种遭遇总是发生在一对一的情况下。那永远是你的皮肤,你的里衣,你的外衣,而走路的永远是你的两腿。奉劝人家使用这些资产即使不是完全不对的,也是不礼貌的,更别说敦促人家了。我在这里只是希望抹去你们心中的一种陈腔滥调,它带来很多伤害,很少收获。我还想给你们输灌这样一种想法,即只要你仍有皮肤、里衣、外衣和两腿,你就还不能言败,无论胜算多少。
然而,在这里公开讨论这些问题还有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并非仅仅是你们很自然地不愿意把你们年轻的自己视为潜在的受害者。不,这只是清醒而已,这种清醒使我也预期你们当中会有潜在的恶棍,而在潜在的敌人面前泄露抵抗的秘密是一个坏策略。也许使我不至于被指控是叛徒的,甚或被指控把战术性的现状投射到未来的,是这样一种希望,即受害者永远会比恶棍更富有发明才干,更富有独创思想,更富有进取心。因此受害者也许有胜利的机会。
责任编辑 石华鹏
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make a speech on behalf of the graduating classes.
How time flies! Our junior high school lives will come to an en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we’ve had a beautiful school and it provides us with a good study place. Teachers are our friends. They’ve given us interesting lessons and we all love them.
We’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m, not only knowledge but also the way to solve problems in life. Thanks for our teachers’ training, parents’ support and the help from classmates. Without them, we couldn’t have so much wonderful time.
At last, we hope our school will become better, our teachers will be healthy for ever and all our dreams will come true.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参考译文】
早上好,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能代表毕业班作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有一所美丽的学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地方。老师是我们的朋友。他们给我们上了有趣的课,我们都很喜欢。
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知识,而且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感谢老师的培训、家长的支持和同学们的帮助。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光。
最后,我们希望我们的学校会变得更好,我们的老师将永远健康,我们所有的梦想都会成真。
我们坐车来到了活动地点,这是一所书香气息很浓的学校,后来听主持人说是这所学校免费提供了这次活动的场地。一进到学校,就看到大大地屏幕上写着——“我的未来不是梦”哦,原来这是活动的主题,醒目真鼓舞人心哪!
今天活动的主持人是林老师,她是非常学堂的负责人。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林妈妈。林妈妈很爱哭,因为她经常被义工、家长、孩子们的事情感动。接下来,家长带着孩子们进行了各种表演,有唱歌、跳舞、走秀、还有音乐剧呢。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由非常学堂小朋友们表演的朗诵,小朋友分组轮流朗诵,很有默契。看得出来他们一定花了好多时间来排练。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印入我的心里,每一个字都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问妈妈:“为什么毕业典礼每次都在不同地方啊?”“因为非常学堂的孩子们都非常渴望像正常幼儿园孩子一样有一次隆重的毕业典礼,而他们没有自己的礼堂,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去租场地,每一次的毕业典礼都是爱心人士帮忙联系的免费场地,所以经常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妈妈回答道。妈妈又对我说:“曾经有一个小孩子,他非常喜欢非常学堂,为了不耽误上课,他咬紧牙关的坚持做完当天全部康复项目,痛得满头大汗,但他非常坚强,他要去非常学堂上课。你看,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看到舞台上的表演,想到他们平时的不容易,我突然想到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老师把我们拉到一起,对我们喊:“加油!加油!加油!”在运动场上,我和我们班的其他运动员正在高速奔跑。这时,我听着同学们为我们加油,高兴得快要哭了。为了同学的哭喊声,我不得不拼命地跑。此刻,我感觉自己全身充满了力量。于是我开始冲刺,心里一直想着争荣誉,争五班的荣誉。最后最后红丝带被我拿着跑了上来。我双手握拳大叫:“五班第一!”学生们也欢呼起来。我真的以在五班为荣。
现在回想那些场景,当我们在运动会上欢呼的时候,当我们因为我们班的公开课进行得很顺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当我们在操场上自由玩耍的时候。我是多么怀念啊!如果我们的母校是一条河,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条鱼,这条河里的鱼都是幸福快乐的。每条鱼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护这条河。今天在这里看到一张可爱的张天珍脸。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欢迎你来到母校。请珍惜小学这六年。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刚才我好像是一年级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六年级的学生。
有一句话我等了30多年, 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 我跟你说过, 我会回来拿学位的!”
对我来说, 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是一段非凡的历程。
1975年1月发生的事, 是我在哈佛最难忘的记忆之一。那天, 我在柯瑞尔公寓里给位于阿尔布开克 (译注: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城市) 的一家公司打了一个电话, 当时那家公司已经在着手制造世界上第一批个人电脑。我提出向他们出售软件。
我担心他们会发现我只是一个住在宿舍楼里的学生, 并会挂断电话。但是他们却说:“我们还没完全准备好, 一个月后你再来找我们吧。”这样正好, 因为那时我们的软件还没有做出来。就是从那时起, 我夜以继日地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在这个小小的课外项目上, 这也标志着我学生生涯的结束, 以及和微软的不平凡旅程的开始。
无论如何, 我对哈佛的回忆几乎都与充沛的精力和智力活动相关。哈佛的生活令人愉快, 同时也充满压力, 有时甚至会令人沮丧, 但永远都充满了挑战。生活在哈佛是一项美妙的特权———尽管我离开得早, 但是在哈佛的时光、在哈佛结识的朋友、在哈佛萌生的各种想法, 却永远地改变了我。
但是, 如果现在认真地回忆过去, 我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当年我离开哈佛的时候, 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多么地不平等———在健康、财富和机遇上, 可怕的不平等迫使无数人生活在绝望之中。
在哈佛, 我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理念, 也了解了许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是,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在于伟大的发现, 而在于如何利用这些发现, 来减少世界的不平等。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制度, 还是广泛的经济机遇———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当年我离开校园时, 也根本不了解在这个国家, 有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无法获得教育机会。这些我花了几十年才知道。
在座的各位, 你们读哈佛的时代与我不同。相比以前的学生, 你们更多地了解到了世界的不平等。但愿你们在哈佛求学的过程中, 都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最终该怎样应对这些不平等, 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我和梅琳达 (译注:盖茨的妻子) 读到一篇文章, 其中讲到, 在那些贫穷的国家, 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例如, 麻疹、疟疾、肺炎、乙型肝炎、黄热病, 还有一种我闻所未闻的轮状病毒。这些疾病每年会导致50万儿童死亡, 但是在美国, 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死亡病例。
我们震惊了。我们曾设想, 如果几百万儿童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而他们也是可以被挽救的, 那么世界理应将它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并运送药物去拯救他们。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些不足1美元的救命药剂, 并没有被及时地送到他们身边。
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视为是值得挽救的, 而另一些生命却被放弃时, 你会感到无法接受。我们对自己说:“这不该发生。但是, 如果这真的发生了, 那么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的首要方向。”
所以, 我们用在座各位都会想到的方式开始工作。我们询问:“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孩子死去?”答案很简单, 也很残酷。拯救儿童得不到任何经济回报, 政府也不会发放补贴。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去, 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任何经济实力, 在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发言权。但是, 这两样东西却是你我都拥有的。
如果我们可以将市场的力量延伸, 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利, 或者至少可以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 以帮助那些在极端不平等的环境中挣扎的人们;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办法, 既可以帮助穷人, 又可以为商人带来利润, 同时还能为政治家们赢得选票, 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减少世界不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个永无止境的任务, 它永远不可能被完成, 但是任何应对这一挑战的自觉尝试都将改变这个世界。
对此我是乐观的, 我相信我们能做到。但是, 我也遇到过一些声称这个世界已无药可救的怀疑论者。他们说:“从人类诞生之初, 不平等就一直存在, 直到人类灭亡的那一天它也将存在———因为人类对此根本漠不关心。”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相信我们对此一直很关心, 关键是我们没有找到应对之策。
在场的诸位, 在我们的生命中, 或多或少都曾目睹过令人心碎的人间悲剧的上演, 然而我们却什么也没做———并非因为我们对此无动于衷, 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做, 那么就一定会采取行动。
改变不平等的绊脚石, 并非是人类的冷漠, 而是世界太过复杂。为了将关心转化为行动, 我们需要找出问题所在,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后果。但是世界的复杂性却阻碍了这些步骤的进行。
我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了解这些死亡事件。媒体只会报道新闻, 而在他们眼中, 数百万人挣扎在生死边缘却不是新闻。因此它们被搁置在一边不予报道, 很容易就被忽视了。另一方面, 即使我们确实目睹了事件本身或者看到了相关报道, 我们也很难持续关注这些事件。因为看着他人受苦, 是非常痛苦的, 更何况事态又如此复杂, 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人。所以我们选择置若罔闻。
就算我们真正发现了问题所在, 也只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 接着还有第二步, 那就是从复杂的事态中找到解决办法。如果我们想让关心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清晰而可靠的答案, 那么当一个组织或个人询问“我该如何提供帮助”的时候, 我们就能立即付诸行动———我们就能够保证将所有的关心都转化成行动。然而, 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对全世界每个有爱心的人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往往很难产生实际的效果。
要在复杂中披荆斩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分为这样有效的四步:确定目标, 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理想技术, 同时, 最明智地利用现有的技术———无论是精细的药物, 还是最简单的, 例如一顶蚊帐。
在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办法之后, 接下来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估工作结果, 把你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他人分享, 这样, 他人就可以从你的努力中获益。
当然, 你必须拥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你需要证实, 你的项目让数百万儿童接种了疫苗。你还需要证实, 因这些疾病而死亡的儿童数量正在减少。这些很关键, 因为它们不仅有利于促进你的项目, 也有利于你从商界和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助。
但是, 如果你想激励其他人参与你的项目, 除了统计数据, 你还需要展示其他东西;你必须展示其中的人性化因素, 只有这样, 别人才会感受到, 拯救一个生命对于那些身处困境的家庭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几年前, 我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了一场关于全球健康问题的会议, 会议讨论了关于如何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问题。数百万啊!想想吧, 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让人如此激动, 现在要把这种激动再乘以几百万倍……然而, 这又是我所参加过的最最乏味的会议, 乏味到连我都无法听下去。
那次经历之所以让我难忘, 是因为之前我们刚刚发布了微软某个软件的第13个版本, 观众激动得跳了起来, 他们兴奋地呐喊着。我热衷于让人们因为软件而兴奋, 但是我们为什么无法让人们因为能够拯救生命而感到更加激动呢?
除非你能让他们看到, 或者让他们得到亲身的体验, 否则你无法把大家调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同样, 对于这个问题, 我依然保持乐观。诚然, 有史以来, 人类的不平等一直存在, 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 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这就是未来注定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原因所在。
在这个时代中, 在萌芽中的和正在进行的创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去终结极端的贫穷和可预防的死亡。
网络的神奇之处, 不仅在于它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 使得“天涯若比邻”, 它还极大地增加了那些聪明才俊共商大计的机会———这大大加速了革新的进程, 让它以惊人的速度进行。
与此同时, 世界上有条件上网的人, 只占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 还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人无法参与我们的讨论。
那些有着实际的操作经验和相关经历的智者, 仅仅因为没有技术的支撑, 无法将自己的天赋和想法贡献给世界。我们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掌握新技术, 因为这些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 人类将因此能够彼此互助。
哈佛大家庭的各位成员, 在场的同学们, 你们是全世界最具聪明才智的群体之一, 那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毫无疑问, 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赞助人, 已经尽力改善了全球人的生活。但是, 你们还能做得更多吗?哈佛人可以用他们的智慧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吗?
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智慧的领袖:当你们雇用新教师、颁发终身教授职称、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 请思考如下问题:最优秀的人才是否正在致力于解决最大的难题?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们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全球性的贫穷、世界范围内饥荒的蔓延、清洁水资源的匮乏、无法接受教育的女童、死于非恶性疾病的儿童, 等等, 这些哈佛的学生是否了解?世上过着最优越生活的人, 是否应该知道世上最悲惨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呢?这并非是一些假设的问题, 你们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作出回答。
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 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承担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个有关人类社会极度不平等的问题, 然后你们要成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让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 那么你们就是杰出的人才。但是, 你们不必非要做那些有影响力的大事。每周只需花上几个小时, 你就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发现困难所在, 并找到解决的途径。不要让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要成为一个积极的践行者, 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 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伟大的经历之一。
各位毕业生们, 你们生在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在你们离开哈佛的时候, 你们掌握了我们毕业时尚未发明的技术。你们了解了世界的不平等, 我们当时对这些还都知之甚少。因为你们知道了事实, 如果对那些你们能够帮助的人们漠不关心, 可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只需一点的努力, 你们就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比起我们, 你们拥有更强的能力;你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尽可能地坚持下去。知道了这一切, 你们怎能不采取行动呢?
希望30年后你们还会重返哈佛, 回想你们曾经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所做的一切。希望那时, 你们评价自己的标准, 不仅是你们的专业成就, 还包括你们为改变这个世界的极端不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以及你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 与你们素昧平生的人们, 他们与你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同为人类。愿好运伴随你们。
记者从毕业典礼上获悉,本届毕业生人数为65人,分别来自保加利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巴尼亚、泰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其中保加利亚籍学生施珊娜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学生考入加拿大温莎大学。另外有16名学生考入北大,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复旦等中国重点大学。
据世青中学校长助理龙海珠老师介绍,2002年毕业的69名学生全部被中外大学录取。范文中(美籍华人)以优异成绩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其中28名考入北京大学,占北京大学2002年招收外国学生人数的1/5,7名考入清华大学。其余考入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以及印度尼西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大学。
缘何世青中学的学生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世青中学又是一所什么样的中学呢?鉴于此,记者对这所“神秘”的中学进行了详细了解。
北京世青中学是由团中央主管隶属于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40号。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领导有着丰富的国际国内教育管理经验。学校有一支经验丰富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并聘请市重点中学的优秀高级教师为高中教学把关。世青中学整个校区占地3000多平方米,目前共有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0名在校学生。1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分成中、英文两个部分,10万册图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其他的学校根本没有,由于有些学生初学汉语,所以还有可爱的看图识字书和卡通书。学校既开设国内普通高中课程,为志愿报考国内大学的高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一流的教学水平;又开设国际文凭组织授权的大学预科国际文凭IB课程,是一所国际文凭预科项目试点学校(IBDP),这样的学校在北京只有4家,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13家(包括香港5家)。采用小班授课方式,突出英语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国际多元化意识、综合认知能力以及团队工作的精神,为准备到国外深造的学生开辟一条捷径。学校自1996年获得授权以来,先后已有50多个中外学生获得不同学科的证书;有10多个学生获得国际文凭证书并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深造(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建校5年来,得到了国际文凭组织官员的认可和称赞。
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从刚进入学校到今天,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过了五年。这五年来,犹如一本充满色彩的故事书,每一页上都记录着我们在一起快乐的童年,每一页上都有我们一起学校、玩耍的每一时每一刻。
我忘不了这栋充满知识的教学楼,这一间间充满书香的教室,那片有过我们运动痕迹的足球场、篮球场,这块曾经比赛激烈的赛场和同学们一声声热血的加油声;我忘不了教过我的老师,是他们教给了我很多知识;我忘不了知心的朋友们,是他们时刻和我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下午的毕业典礼上,每一位同学都依依不舍,我们互赠祝福语,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老师更是情不自禁地拥抱着我们,泣不成声。是啊!六年了,熟悉的校园,熟悉的同学,熟悉的老师,熟悉的教室,我们就要分别了。曾经的课桌前,再也没有我们稚嫩的脸庞;曾经的矮碧桃树下,再也没有我们调皮的身影;曾经的红色跑道上,再也没有我们矫健的身姿;曾经的教学楼前,再也没有我们嘹亮的歌声……
老师站在班级队伍前面,读着对我们的临别祝福:“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努力,你们顺利地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即将告别金色的童年,开始新的征程。在此,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这一刻,看着你们天真的脸庞,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你们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有我们一起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时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有我们为了夺取歌咏比赛第一名作出的不懈努力,有……”这时,我听到有的同学在小声啜泣,有的同学掩面哭泣,有的同学抱在一起,失声痛哭。情不自禁地,我的脸上也流下了泪水,滑入嘴角,咸咸的,滴下来,打湿了衣衫。
接下来是校长讲话。加校长走上讲台,动情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它标志着你们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胜利地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即将走上新的学习道路。我代表学校热烈地祝贺你们德、智、体、美的考核成绩合格,取得小学毕业资格。”同学们听着听着,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是啊,我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即将迈进中学阶段,这是一个旅程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征程的开始。
毕业典礼,这不仅是大学中,同时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许多大学校长在这“最后的一课”上的谆谆告诫,成为传遍四海的佳作。一些大学校长在这重要一课上的展现,早已不仅仅是毕业典礼上学子的期待,也成为媒体社会的翘首期盼。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探寻真理的殿堂,也是社会的一枚重要棋子。大学要用自己培养出的人才去推动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所既能够行使教书育人职责,又能肩负社会责任的合格大学,必须要放眼于学生以后的方方面面,要毕业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清华大学的最后一课做到了这些。
从社会转型、竞争压力到功利思想,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到金融危机……校长展示出的一个个社会问题需要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去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在道德良知的底线被不断碰触中变得日益严峻,毕业生是随波逐流还是冷静接受考验?校长给出了嘱咐——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
早在两个月前,当我们听说要在毕业典礼上表演节目时,大家都收起了平日里的嬉皮笑脸,因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演出了,我们必须尽自己全力去完成的。于是,辛苦的排练生活开始了。老师拿出了严苛的态度,我们稍有疏忽就会被劈头盖脸地骂一顿。但想象中叫苦连天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大家依然咬牙坚持着。日复一日,在骂声中,我们的节目已经连得炉火纯青了,来审核的校长也夸赞我们。
毕业典礼那天,我们早早地到了学校,在激动中终于盼到了下午。下午,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学校,迎接这终生难忘的夜晚。我们搬来凳子坐好,一齐看向那亮丽的舞台。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就在我们等得不耐烦时,几道聚光灯突然汇聚在舞台中央,主持人款款地走上舞台。在主持人的过渡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各有千秋的亮相;回忆了我们刚入学的场景;观看了其他班级精心准备的节目;体会了登台表演时的感觉。
“现在,握紧你身边同学的手,对他送出由衷的祝福!”主持人高昂的声音传来,我们握住身边同学的手,四目相对,有些人的眼睛里蒙上了水雾。艰难地说出祝福,同学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惆怅,眼泪顿时洒落一地。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深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把目光再次投向舞台。但是,主持人似乎也沉浸在这悲伤的气氛之中了,低着头,一言不发。在灯光的照耀下,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地上的泪痕。
主持人清了清嗓子,用欢快的语调又开始了主持,但我们都听出了其中的悲伤。是啊,即将和相处了六年的同学挥手作别,谁都会感到不舍啊!一转眼,毕业典礼已接近尾声。四个校长站成一排,为我们发毕业证书。踩上红地毯,看着校长们慈祥却沧桑的脸,本应该出现的兴奋却渐渐被失落所替代。一想到校长平日的关怀,心里不禁百感交集。走到校长面前,她正用和蔼的眼神望着我。那眼神如潭水般渊博,如烈焰般火热,又如母亲般慈爱。躬身借过毕业证书,最后望一眼校长的面容,我才缓缓走下台。
【毕业典礼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教师毕业典礼优秀发言稿06-03
电大优秀毕业生代表毕业典礼演讲稿05-24
大学毕业典礼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09-20
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作文500字09-20
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作文900字07-20
幼儿园毕业典礼代表优秀发言稿09-25
毕业典礼教师演讲稿与毕业典礼晚会主持串词06-19
小学毕业典礼07-25
自考毕业典礼致辞06-10
高中毕业典礼策划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