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精选10篇)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1

秦波

摘要:当数字网络成为当今“时代宠儿”时,信息技术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它也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广阔前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传统教学不能表达的美感效应,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大大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信息技术;全面发展;探索创新;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学科是基础学科之一,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教纲、考纲主宰着课堂的分分秒秒,教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实验多,几乎都是教师唱“独角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学难记,抽象难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教材的重新编排,“教师为中心”的“孤独时光”已悄然无声地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尤其化学研究性课程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设,课堂已不再局限于教室,知识也不再禁锢于课本,可谓处处是课堂,时时有学问。当数字网络成为当今“时代宠儿”时,信息技术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它也为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广阔前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传统教学不能表达的美感效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按照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形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教学模式。

一、演示型教学模式

演示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课题小结→课堂巩固→课后拓展等环节,每个环节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以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集声音、图画、知识内容、实物展示等为一体,穿插教师的精辟讲解和点拨,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呈现教学三维目标,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既能以动态形式演示物质结构和变化过程,再现物质宏观变化的真实现象,为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创造条件;也可以重新组织情景,从微观角度演示物质变化的细微进程,促进学生形成清晰映像,为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创造条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分析作答,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继承了统传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1],教师所需的新技能相对较少,教师只是适时进行引导和评价,所需硬件条件不高,是目前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模式。

案例1:在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的情景教学中,设计制作一个视频短片,配以柔和的背景音乐,有雨滴、水雾、流水、冰川、雪花、喷泉、露珠等,展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水的三态变化,适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轻松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水的电解实验中,用Flash编辑分解变化的微观过程,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

化前后,分子原子数目变化情况,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置身其中,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假设猜想→活动探究(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归纳结论→评价反思(知识延伸)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者,教师是指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组合;为完成“探究问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实验方案,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一些仪器或生活中现存的某些物品,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反思成败。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定方案,实验对比,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人

机”交互、“师

生”对话或“生

生”讨论[2],让每一位学生亲自体验探索、思考、发现、收获的过程。

案例2:高一化学必修1《气体摩尔体积》一节:探究“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电解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顾实验结论,展示问题:生成的O2和H2的体积比约是多少?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气体体积与质量成正比吗?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电解水实验结果作出假设:气体体积之比可能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也可能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猜想①:若与质量成正比,则两种不同气体质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猜想②:若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则两种不同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所需选择适当器材,并设计方案,方案自定,主要有: 方案①:以电解水实验为基础,分析电解水过程中H2和O2的质量和物质的量的关系。方案②:取相同质量的H2和O2,直接查找资料,找出二者的密度,求算它们的体积。实验探究: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和推算初步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1molO2和H2的体积大约 相同。说明猜想②正确。

交流反思: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实验方案是否严谨。方案①实验的结论因有受到H2和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有误差。方案②通过查找H2和O2资料,从纯理论的角度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较理想。

探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寻求真理的参与者,它要求学生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知识信息和学习资料,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实践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感受求真的快乐。同时,要求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思维,转变成引导学生探究创新的新课改教学理念,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验型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化学实验包括学生独立实验、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等,特别提倡微型化、绿色化实验,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方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精度的制约,或学生视觉差的影响,或实验药品纯度等影响,一些实验现象并不理想,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化学实验,可提高化学实验的视觉效果。实验型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实验与模拟实验相互融合,它的基本流程:课件展示教学主题→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模拟实验演示→对比实验现象→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答疑→巩固性练习。

案例3: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构成》一节,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教学活动中,仅凭教师的讲解,知识的强行灌输,学生很难理解其“真面目”。若引入高中物理中的“卢瑟福散射实验”,通过a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的动画模拟实验,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情况。这样的情境,使原本抽象深奥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不但增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

实验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实验操作,体现动手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所有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运用时,一定要明确模拟实验展示的主题,还原真实的实验现象,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让绚丽的文字画面、动态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等冲淡了实验主题,抢占了学生的视觉空间。

四、讲练复习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方法大致是:教师考点展示→教师出示习题(或单元知识框架)→学生分析讨论→教师个别提示→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平行题训练→教师反馈指正→课堂小结拓展→学生自我消化→学生巩固训练等。现在的高考中考试题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①基础性灵活性并重;②重点考察是主干知识,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③整体上注重能力素质和创新;④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的考察;⑤题量减少,长度缩短,不超考试大纲;⑥淡化特殊技巧,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主体;⑦重过程重应用;⑧能力考察多元化[3]。所以,在习题课或单元章节总复习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考中考试题特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营造民主课堂,利用多媒体展示考点、复习提纲或课堂练习,动态模拟化学实验过程,创设高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快速明确题意,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恰如其分的讲解,因材施教,彰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其中,课堂小结拓展是习题课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虽然占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能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知识总结,恰如其分的知识延伸,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课的课堂小结方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述或教师总结知识网络,也可以是习题的形式,进行新旧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五、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的一对一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特别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学习特点和特别需要,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平台上提供的支持,自学加辅导,时间没有固定,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课外;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可以是课本,也可以是网络,形式千变万化,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教师通过学习网站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系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及时对需要辅导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实现化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延扩展,学习网站最好与互联网互联,学生在家里也随时可以登录学习网站进行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符合新课改发展的方向,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中学化学中不同的课型,教学模式也不是按部就班、固定不变,可能是一种教学模式也可能是多种模式的重组搭配,具体的教学思路也是千差万别,就是同一课题,不同的教师因理解角度不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后的基本流程大致如下,如图1所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收集大量信息、处理和再加工,制作成网页形式的中学化学学习资源系统,存放在学校服务器上,成为一个学习网站,网页的内容包括:学法指导、学习任务、电子教材、思考归纳、习题演练、知识拓展、相关链接、课外天地、教师邮箱、师生论坛、展示空间、家长走廊等。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化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完善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整合,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教会学生主动学习。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改实验教学的进步,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发展,优化和完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在大多数遥远的山村学校,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多媒体教学简直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还需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而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多媒体教学也只不过是把教学过程生硬地搬上了屏幕,根本没有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枷锁,主线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整节课都是教师“自我陶醉”,学生井然有序的“同声回答”,有多少是鱼目混珠的“南郭学生”,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甚至一些条件很好的学校,因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影响,许多教师还是走不出“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就是一个“摆设”,形同“傀儡”,这与网络时代的互动式教学宗旨相差甚远,说明我们教师还没有真正转变观念,没有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素质教育就是一句口号,新课改就是一种形式。如何真正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这是新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翠萍,李江晓.浅谈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J].化学教学论,2006,(12):35-36。[2] http:///dvbbs/topic.aspx?topicid=658094.作者简介: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2

1 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

云计算将给IT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 同样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 某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正逐步开展“云计算辅助教学” (CCAI) , 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云计算对用户端设备要求很低, 所以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那么云计算到底能为信息教育和网络学习带来什么呢?

1.1 云计算将改变学习模式

云计算带 来一种新 的学习模 式———“移动学习”。云计算教育资源存储于“云端”服务器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iPad、手机等终端, 通过有线网络、3G网络、移动WLAN、免费Wifi等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登录到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获得学习资源。

1.2 云计算正在加快优化整合信息 资源

在云计算时代, 教育信息资源转化为云服务, 所有资源和应用程序都将整合在“云”端, 学习者只需输入关键词, 即可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同时, 云计算环境下, 学生和教师可以对现有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 从而不断地完善优化资源库, 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1.3 云计算可以降低成本

在云计算时代, 学校无需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 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定制服务, 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 (如Office系列) , 云服务都能提供, 并且收费低廉, 有的甚至是免费, 极大地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而投入的费用。

2 云计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实践技能非常重要。在云计算环境下, 绝大部分计算任务将交给“云端”来完成, 学校师生可以使用原有的旧计算机或智能手机接入云服务, 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极大地节约计算机硬件、软件购买和维护的成本。

2.1“云计算”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模 式拓展信息技术课堂外延

我校信息技术课基本上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 学生守在计算机前一边听讲一边实践,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技能, 坏处是离开多媒体教室课堂无法开展, 作业无法完成。“云计算”环境下就没有这种限制, 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放到“云端”, 学生不但可以用计算机, 也可以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访问这些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多媒体教室, 也不再局限于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 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智能终端学习。教师可以随时掌控学生的情况, 对教学内容做出针对性调整, 为学生构建开放、自主的学习情境。

2.2“云计算”环境有助于节约学校 软硬件设施成本

我校计算机设备配置较早, 软硬件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限于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入, 马上更新软硬件设施是不现实的。学校师生经常遇到如后缀为.docx、.xlsx等文件无法打开的问题, 可以安装Office 2007及以上版本解决, 但学校电脑软硬件太旧, 难以支持新版本Office运行, 升级软件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会给学校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云计算”可以轻松解决 这个问题, 云环境下.docx、.xlsx等文件可以在“云端”在线打开、编辑, 并保存成低版本文件。这样就可以在不更新设备的前提下使用这些新的资源。

2.3“云计算”既能为学生提供私有 空间, 也能提供共享资源环境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学生做的作品, 保存的资料多数存在本地计算机。鉴于多数多媒体教室装有还原精灵类保护软件或硬件, 资料多数存不住, 下次上课资料都丢失了;即使不还原, 存储空间也有限, 多人使用同一台电脑还可能被别的学生删除。云环境下此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如学生可以每人申请一个“云盘”, 像百度云盘、金山快盘等, 把自己的私人资料存储到云盘, 既能做到保密, 还可以共享给其他同学, 不但在学校微机室能用, 在任何一台能联网的智能终端上都能用, 不受时空限制。

2.4 云计算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教师备课多是单打独斗, 即便是集体备课也是共同讨论出一个提纲, 然后各自备课。云计算可以让多个教师共同编辑一篇文档, 做到真正的集体备课。比如谷歌的GoogleDocs, 我可以把我的教学设计发到GoogleDriv云盘, 然后邀请全国的同行共同编辑修改这篇文档, 不再局限一个学校、一个地区, 集大家智慧共同完成一个教学设计, 实现真正的集体备课。

目前, 云计算辅助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推广云计算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剑华.未来计算在“云端”——浅谈云计算和移动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 (08) .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初中化学;教学改革;遵循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36-01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想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相适应,建立以学生的为中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使学生合作精神和理解问题的要点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结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进,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一起提高。本文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谈谈笔者的感受。

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改革管见

1、以推行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化学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式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实际,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且以人的健全个性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方式。但素质教育在国内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导致学生接受能力表现得有所不适应,而以推行素质教育为目的进行的化学教育改革就要有很好解决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了。

2、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偏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要要学生记住就好,没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事物方式,所以教学改革必须注意到这一点。要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要让其认为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教学中不能改变学生已经建立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简单而又强硬地填灌给学生,而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起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的身份不单单是的知识传播者,更不是知识的权威,所以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看法,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3、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也在改变,已不再局限书本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与信息技术结合,就明显的就是现在教学模式中越来越多教师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了。例如,利用多媒体模拟化学实验、观看名师化学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料等。在这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学的改革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

在化学所表现出来现象的后面,有着很多通过表面我们无法理解的微观奥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内容和信息形象地进入学生的脑海中,则教师多以图片、投影和一些提前做好准备的试验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教学方式使用的都是静止、表观的实例,实际上对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到课堂中,则可以利用其所存在的优点,非常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呈现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动性。

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七章中,教学“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内容时,虽然教材中印有了两幅彩图,但由于是静态的图像,但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很明确接触过,在教学中就发现有很多学生难以掌握要点。因此在这节课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采用了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精美图片转变为动态的视频的呈现方式来教学。在教学中先以投影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有大至的了解,再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用酸除掉开水壶内的碳酸钙的全过程的短片。通过学习,学生对酸、碱、盐应用的含义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学生要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填灌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对学生学不学,喜不喜欢一点也不在乎的。这样的教学很难见成效,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结合就改变了这现象。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有很多过去教学过程中做不到的都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变,建立初中化学虚拟的实验室。把过去无法带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现象改变了,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就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现象。

3、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上都是老师在教课期间师生交流时间很少,只几个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室内联网的优势,将资源共享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沪教版初三化学课本第六章中,当学习到物质的溶解内容时,如果利用软件制作的网站,将课本上面的相关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添加到网站中,并考虑到学生的好胜心理,在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程中去解题来增加积分,积分是用来解锁下面的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增加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与老师和同学间相互交流,回答别人在解题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计算机这个网络平台,大家进行知识的交流,既可一对一的交流,亦可一对全体的交流。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中,老师需要按照新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变,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实际的的出发,找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面进行改革,并运用信息技术将对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中,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相适应的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那就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途径创下更多的途径了。

参考文献:

[1] 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693-751.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4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对教育传播与学习活动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依据其他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确定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对于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具有特殊性的西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西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立足西藏现有的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以系统分析各学科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为目的,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产物应是经过验证的信息技术教学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包含多种元素、能实现某种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功能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在西藏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抓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做好教学系统设计。

一、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在西藏,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 一) 从教学环境与应用上看。以视听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及虚拟仿真型教学系统为主,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呈现和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讨论,有利于教师调控和信息反馈。

( 二) 从教学模式上看。以接受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 三) 从资源类型上看。以多媒体课件特别是网络课件、软件工具、专题络资源等为主,可以有效拓展教学信息的表现力,形象生动、直观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渠道的刺激,为进一步的认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 四) 从应用形式上看。以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学习工具开展的在线学习为主,有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显了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性。

( 五) 从教学策略上看。以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分层学习为主,教学资源强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强调探究性,教学评价强调实时性。

( 六) 从教学评价上看。以实时、动态或基于作品的评价为主,从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的方向考虑,评价取向趋于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

二、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

在西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组织相对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可以在互联网络上学习较新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西藏各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能有效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网络教学在西藏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当前西藏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 一)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对象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学习者全体、统一步骤教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学习者个体、体现学习者学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 二) 从教学设计的重心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面向教育教学结果的教学设计转变为面向教育教学过程结构的教学设计。

( 三)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设计教学资源转变为设计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 四) 从教学设计的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设计。

( 五)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 六) 从教学设计的评价形式上看。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相对静态、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动态、多样、多元的评价设计方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与教的具体情景中、在各种学教元素互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三、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原则

在西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立足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环境,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能有效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因此,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 一) 师生的教 - 学关系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处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过程中,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 二) 设计的教 - 学过程应该是协商合作、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各自形成不同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联网络等信息化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汇总学习成果( 作品) 从而形成对知识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意义建构。

( 三) 设计的教 - 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学生喜闻乐见、典型的学习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 四) 设计的教 - 学活动过程应具有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和信息技术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五) 设计的学习成果( 作品) 应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的优势,引导、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成果( 作品) 时体现出较大限度的创造能力和生产价值,以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西藏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媒体和方法的优势,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在西藏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一) 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恰当、明确、具体地表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需要实现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结果的类型。

( 二) 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 三) 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认知工具,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创建和谐的学习关系,从而为完善学习活动过程奠定基础。

( 四) 学习活动的组织。通过规定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需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心理技能的目的。

( 五)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注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 六) 学习评价的设计。准确确定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评价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评价资料,建立恰当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描述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谢幼如编着。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6,第 1 版

[2]李克东。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8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5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

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

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语文;重要性;教学策略

受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随之出现,被逐渐引进了课堂教学中,和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而言,其占据的优势更大,它可以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本身是一门语言,它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性学科。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在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比较注重于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死背硬记,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落后,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无法全面的掌握知识点。我国人口规模较多,在选拔人才等环节中,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只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应试教育氛围明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好坏,仅仅评价分数和成绩来判断,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自身思想理念有了明显转变,它们对学生全面发展方向加大了关注程度。

1.2应用案例

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信息环境下开展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为了更好理解这一观点,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展开论述。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咏鹅》为例,首先,可以使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模拟描述,然后配上中国的古典音乐,对整首诗展开配音。在课堂上播放这一课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中的画面更加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教学,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另外,从信息技术来看,将智慧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教学中去,可以起到良好的反馈作用,对于智慧课堂而言,需要教师对相关概念加以理解,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寻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置场景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讲解知识。

1.3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7

一、 基于模拟探究过程的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中有许多抽象而深奥的概念与定理, 而初中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感性认知较强, 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在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自然会存在很大的难度。 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只是采用相对单一的语言描述与挂图模型的讲解, 自然难以逾越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障碍, 这也是传统科学课程教学中制约教学效率的最大瓶颈问题。 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模拟功能将一些难以用直接地感知与观察到的现象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模拟整个过程。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丰富、更为直接的感性信息, 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 进而引导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之后从丰富的感性认知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知, 实现学生对于抽象深奥的科学定理的深刻理解。

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 教材是通过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得出如果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为零时物体将匀速运动。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缺乏感性认知的基础, 自然难以理解,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机械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 利用其动态功能来模拟各种情况, 并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地表述出来。 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直观而形象的模拟,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当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为零时物体将会永远不停地匀速运动下去。这样的教学不再是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记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 而是通过模拟探究全过程, 让学生从过程中获取感性信息, 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达到对这一抽象定律的深刻理解与形象认知, 能够更加灵活地加以运用。

二、基于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科学知识正是建立在无数次实验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演示实验是科学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 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与手段, 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而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完成, 即使能够完成也会存在现象不明显、存在误区等情况, 而造成学生难以理解, 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演示功能, 可以突破传统实验室教学的种种弊端,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以实验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时, 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来直观地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观察到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16匹, 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声情并茂的真实实验情景之中, 如此富有画面感与节奏感的教学,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发学生的关注,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之中。 如此鲜明的实验现象自然可以强化学生的形象认知,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来对马德堡半球展开剖析,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从四面八方对半球施压, 进而实现学生对这一抽象深奥知识的形象认知与理解。

三、基于网络环境模式的教学模式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新课改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不应局限于教材上、教室内, 而是要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引向更宽广的空间,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自主探究, 才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网络时代将教学带入了全新的教学境界, 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深度与广度, 更能实现学科的纵向挖掘与横向挖掘, 不仅利于学生科学视野的开阔, 科学探究意识的增强,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更加利于学生综合水平与素养的全面提高。 为此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科学主题学习网站, 可以设计虚拟实验室, 让学生完成一些现实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制作微课, 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自行确立学习的侧重点, 调节学习节奏。 这种基于网络环境模式下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探究带入宽广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兼顾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避免以往教学中教师无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局面, 使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促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改下科学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实现科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线的教师, 要紧跟教学发展的步伐, 认真学习新课改,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 以新课标为指导, 将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在创新中总结, 这样才能开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步伐,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 教育教学也随之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趋势, 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模拟探究过程, 多媒体演示和网络环境模式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初中科学课程,模拟探究过程,多媒体演示,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淑萍.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5) .

[2]陆平霞.浅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科学演示实验中的有效整合[J].新校园:理论版, 2012 (10) .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模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137-01

0

实验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课堂授课,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科技产物,为了便于课堂教学,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信息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避免了课堂教学单一化的问题,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展现出来,体现出学科整合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工具的应用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多媒体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了课堂信息化的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特别是实验课的进行,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实验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真实,这样既抓住了初中生的喜好,又容易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化的程度比较高,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新课改提出要用信息化的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课前预习

如今是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更是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代性与高效性。首先实验的课前预习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教师:“同学们,大家认为光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为什么?”学生:“重要!因为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教师:“既然同学们认为光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那这节课就来预习一下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的内容。首先需要大家做一个游戏实验,猜猜是什么?”学生:“关灯捉迷藏!”教师:“猜对一半,关灯,想想我们一般能够做什么?”学生:“手影游戏!”教师:“回答正确,我们就来将教室里的灯关掉,同学们一起来做手影游戏的实验。”学生们都积极地进行着手影游戏,非常的激动,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课堂预习和学习的情况,适当的做出指导,与学生共同学习。大概10分钟左右,教师:“游戏到此为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做。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刚刚的小实验,边思考边预习这节的内容。”学生开始安静地进行预习,教师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预习的提纲以及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纲进行预习也避免了抓不住重点的情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授课

新课改之后,基本上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工具,每位教师都被要求能够制作精美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其中以初中物理实验——《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为例简述实验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方法:平行光聚法: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可利用太阳光(或平行光管)作为平行光束,沿主光轴方向射向凸透镜,利用光屏作为屏,反复移动透镜,当屏上出现最小光斑时,凸透镜与屏之间的距离为透镜的焦距。紧接着,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一一认识。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验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跟着做,教师在播放完一遍课件之后,可以在教室中巡视,观察并且指导学生做实验,有的学生做实验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找到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了吗?”学生:“没有。”教师:“那老师再放一次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自己的实验究竟哪里出问题了。”播放到调节实验器材的光轴时,教师可以暂停课件的演示,“同学们发现没有,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是要将器材的光轴调到同一直线上,并且这条直线要平行于桌面。”學生恍然大悟。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并且模仿的方式进行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错误的地方理解得更深刻。

(三)学科整合,巩固加强知识内容

新课改出台之后,一直强调教师教学要注重学科整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做铺垫,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初中物理实验为例进行介绍:《点火爆炸——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该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点火爆炸的实验。如图所示是演示点火爆炸现象的装置,按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后盒盖被冲出,在盒盖被冲出的过程中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首先将物理原理给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新课改也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教育教学制度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所以,教师应当合理、适当地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现代科技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李华.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6).

[2]陈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 篇9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涂杰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来论证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入门学科、基础学科。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对语文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促使语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转变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之中已见诸现实,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面临反思,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场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难以培养其主动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长期以来,这种理论使语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2﹑语文教育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体。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和正确使用汉语,还要学习其中的“文”。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德育”。同时,也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文化底蕴的重视,缺乏良好修养。如: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多否定传统文化,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台思想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人文性基础来支持、维护。人文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徐州举行的叶圣陶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一些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等级,界限分明,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于书本,迷信于教师的思想,从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语文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建构性的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网络中得到更多地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的心愿表白、诵诗、唱歌),学习者不但要现场表演,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要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举办好主题班会),学生们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商店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获得即将要学习的有关信息,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全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随想”这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举办一个“青春颂歌”主题班会并办一份青春知识的手抄报(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同时把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操作,充分准备。这也就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学习环境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是外因条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这里主要指两种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汇的。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而网络技术(Network)是指将计算机相连接,组成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一个全新的、相对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自主学习策略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将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传统的并不等于落后的。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笔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手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篇10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岳阳县明德小学:黄金星 电话:***)【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的地位也日益彰显。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教师运用多媒体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从而提高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空间十分的广阔,还有待教育工作们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发掘,使这朵奇葩绽放得更加美丽,鲜活。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提高英语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的地位也日益彰显。以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而单调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更要顾及语言的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读写能力,既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又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多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从而提高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语境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呢?

1.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想说。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反应快,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新鲜感和模仿能力较强,记忆力好,听力灵敏。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英语教学中扣住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虚拟语境,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对话情景中,教材中抽象的语言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如:我在教《New welcome to English Book 2 Unit 3》B.Dialogue时,课前制作了电脑课件,通过多媒体依次将课文中的四幅插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富有动感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和所要学习的对话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我再教学生学习新句型May I have „? Yes, here you are./No, sorry.然后边依次演示动画,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操练,最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表演,每位学生的表演都很精彩。

2.让学生在优化的语境中常说。

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在于直观形象地表达事物,使抽象的内容变 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便于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语境,弥补图片的枯燥单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维的空间。如:我在教人教版《Book 4 Lesson 23》时,课前我将本课的六幅插图利用PowerPoint系统软件全部制成动画图像,有目的地出现字样: Am 6:00 get up;Am 7:30 go to school;Am 8:00 classes begin;Pm 4:30 clean the classroom;Pm 5:00 go home;Pm 9:00 go to bed,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精彩的动画和英文提示,我让学生试着用英语口述《My School Day》,教室里顿时英语声鹊起,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语言得到了发展和思维得到了训练。3.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巧说。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我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运用。如:我在操练句型May I have„?时,设计了两个情景:

情景1: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裳单薄的小孩在风中行走。

情景2: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下有一个小孩。

我让学生观察后,配上对话,表演这个角色,安静的教室里马上沸腾了,May I have a coat, please? May I have an ice-cream, please? 学生不由自主地用已学过或未学过的英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说的能力就一定会提高。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创设出许多学习英语的语境,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都会起到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以致用,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英语课是综合性工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的,但我们目前的条件状况却并没有使其发挥的余地,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巩固和提高。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和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具体来说,我用过以下一些操作,提出来请广大老师批评指正。

在教授单词时,我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此外,我还利用各种教学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组片插件,链接控制播放,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化烦为简,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对话的过程本是一个较为枯燥、烦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需要多次反复地练习听、说句子直至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化枯燥为有趣,化烦琐为简炼,将一个个生硬的句子转换成实情实景,便于学生理解,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点击那些不会或还不太会的单词、句子,从而把电脑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对话的操练过程中,让学生与电脑进行角色扮演,互换角色,这种人机交互的方式使学生能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课文对话。

1.俩俩对话。“俩俩对话”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对话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对话、改编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自编的对话。对话长短不限,可以两句、四句„„甚至几十句,让学生量力而行。通过“俩俩对话”,学生能人人动脑、动耳、动眼、动口,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对话,更重要的是连那些胆小、内向的、基础差的学生也得到锻炼,从而调动了班级里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巧记单词。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小学生一开始遗忘最快,随后遗忘趋于稳定。对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及时巩固,才能降低遗忘率。小学阶段需记忆的单词有百来个,数量不多,但记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如果单纯地用对中学生一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小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从而抑制他们的记忆。利用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来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兴奋点,对巩固记忆有一定的效果。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给一些单词的拼写添上了自己合情合理的想象。look 两眼瞪圆是在看,o不能写成a; cup 茶杯中倒茶后要冒热气,u不能写成a; father 爸爸长胡子的,a不能写成o; classroom 上课的房间就是教室; eye y是鼻子,e是眼睛,在鼻子两边; „„

类似这样的想象还有很多,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单词的拼写。无意识记逐渐转化为有意识记,学习效率明显提高。3.“实地”活动。外语的习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学习外语的任务是进行交际,学习外语的根本途径是使用外语。只要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自然会产生习得目的的结果。有人说“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生操练和使用英语是真实的,也是有意义的,所以教师应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使英语从学生嘴里“流”出来。比如在学习GoShopping时,让学生来扮演售货员、顾客,允许用即兴英语进行交流,进行实地买卖。通过这样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学生都能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较好的掌握Can I help you? What do you want? How much is it? 等最基本的买卖用语。

4.英语时间。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到水里去。只有这样,他最后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乐在其中。由于小学生英语词汇量较少,用英语交流有一定困难,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口语内容、提供每天十五分钟左右的“英语时间”,带领学生开展会话交流。如课本中学了bedroom,会话主题定为Talk about your bedroom;课本中学了apple, banana等水果后,主题定为Talk about the fruits.英语时间可开展的活动很多,不仅有会话交流,还可以是朗诵、说绕口令、唱儿歌等,由学生自己主持,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实践机会。5.学生作业。英语学习是个积累过程,学生须为掌握而学习。小学生仅靠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很难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课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是不可少的。传统的作业都由教师布置,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可以把布置作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自给自做”的作业形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完成英语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机会”。学生相互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口味,对教师设计作业也有一定的启发。

6.竞争机制。小学生一般都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还特别容易激动。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课堂上搞小组纪律竞赛,学生必然为集体荣誉而增强自控能力,上课能专心听讲、用心思考,也会自觉地监督提醒其他同学遵守纪律。活动课上也可以搞一些单词合作拼写竞赛。由于拼一个单词需全体参与,势必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拼写才行。否则竞赛时,经常拼错或不会拼的学生就会受到同组学生的排斥和不满。所以竞争机制的导入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大容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英语教学要求突出口语交际功能,让学生多学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容易出现课堂教学容量不大的缺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从期望得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出发,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认真筛选,事先编制好教学内容和程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学节奏明显加快,教学密度增大,因此就能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压缩出时间来进行大容量的口语练习,使学生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时间。同时,在课文对话内容的基础上,利用CAI课件设计出诸如文字、图画等素材,或是从网络上下载资料,或是采用学生提供的材料,在课堂上将它们演示给学生看,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些材料作为口语练习和口语交际的话题,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有了让学生课堂上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和充分发挥他们的良好的表现欲望,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情绪。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空间十分的广阔,还有待教育工作们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发掘,使这朵奇葩绽放得更加美丽,鲜活。

参考书目:

1、陈少敏主编《小学英语教学全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李艺“小学英语的情景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四期。

上一篇:假如我是小偷作文200字下一篇:宝马平面广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