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模式的反思论文(精选8篇)
我从受大学指导老师的影响,再加上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教学风格,然去年九月新接手开始执教八一班的数学,成为我个人新的挑战。一学期过去,虽略有进步,但如同蜗牛爬行。时常后悔,不应接手!不过,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迎难向前,锐意进取!如何进取?既然自己所谓的教学风格并没有让学生有“立杆见影”的作用,那就还得从自己的教学开始,不能让自己的风格成为固化的定势。
今天有幸听了一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观摩课,虽谈不上震撼,却也是颠覆了曾经的一些看法。但改变看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惑。
首先,以下方面可以更新我的教学:
1、初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组织过程及教学形式。如何分组;小组组名,小组口号,小组成员的搭配。
2、小组学习课堂前的学案设计与学生自学学案
3、分组得分的激励
4、分组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5、不可否认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建构学习,只要教师合理的组织那将不再是理论的口号而是有真实的可能性!
6、组长的汇报及讲解,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7、一组成员为所有同学讲解的同时,其他小组想要纠错!这样必能够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8、组与组之间的争论让人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比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概念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对错,这本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不经意间已经从小学总是回答“是什么”,上升到了第二步回答“为什么”;如果更为优秀的学生就应该回答“数学解题方法是如何想到的”!
其次,第一次完整的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外在形式,而无真实体会“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内在实质,因而存在较多的困惑:
1、合作的种类很多,如通力合作,分工合作及交流合作。那么今天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属于当代数学教育大家张奠宙教授早已讲过数学属于个人思考的学科,合作的目的在于交流。因此,数学课堂上的合作必须建筑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没有个人的深入思考,合作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只讲合作,不谈独立思考,是矫枉过正。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能独立思考吗?合作交流是一句空话吗?
2、每一节课都要小组合作学习吗?无论什么数学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吗?今天没有机会问及这些问题,有点遗憾!修订后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难道我们真要放弃众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而独选其一”合作交流“?
3、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不能真的高效?我国数学教学形成了独有的“双基”教学法,传统不能全部否定!2001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稍微弱化了“双基”教学,但经过十年的实验,修订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强化为“四基”
4、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学生自学学案,我的理解“学生得独立思考完成,但我们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吗”?学生是不是会做的做,不会做的抄?
5、如果每节课必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像今天这样高吗?小组得分的激励还会如此吗?也许我们会说不断变换激励方式,但真有那么容易吗?
新课标提出以来, 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其中,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课堂模式更是得到了很多学校模仿的对象. 而作为数学这门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 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也成为我们中学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 怎么样将实际问题更加直观地引入给学生, 怎么样将数学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探究, 怎么样体现小组合作的成效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下面我就本人自己的实践及前人的经验谈谈自己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模式学习的一些思考.
二、明确目标, 关注每块内容的不同目的
数学课堂往往包括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索活动、新课讲授以及典型例题的讲解等主要内容, 而这些内容并不是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 有些也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 这里就探索活动这块内容的小组合作进行详细的描述.
新课的探索活动往往是对新知识的探索, 发现它们的由来, 理解推理的过程, 因此, 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设置一连串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并通过讨论得到相关的结论, 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识的概念, 并能加强对新知识的应用.例如:八年级上册课本中“6.1函数”第一课时,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定义, 在探索活动中连续设置了四个生活中的情景, 其中教师以第一个情景 (加油表) 为例, 理解两个变量“金额”和“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而后将后面三个情景作为讨论内容让学生交流模仿, 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自己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而举例的过程可以让小组内的每一名同学各抒己见, 最终选择最为合适的进行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部实质上也进行了对函数概念的进一步的理解, 接着在链接到函数的定义的时候, 学生就能更加深刻理解函数的定义了.
由于数学课堂的特色性以及数学课堂的目标性, 往往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 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要独立进行应用练习, 从而典型例题的小组合作, 应该是在每名同学独立自主的思考基础上实施, 因此, 对于具体题目的合作, 应该在讨论之前给予适当的时间, 让每一名学生先独立自主完成, 并标记下模糊的地方以便下阶段的讨论, 这样才能让小组合作更加有效. 比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堂中, 练习解题应该是整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那么我们可以在每一名同学都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 核对答案, 发现错误的原因, 这样不仅能确保一定的计算量的练习, 也能注意到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从而及时纠正.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独立的能力, 比如:在解决一组练习后, 直接可以在小组内选择一名成员核对答案并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
三、适当调控, 确保科学高效的合作过程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的重点之一就是小组的设置以及每位成员的分工. 为了让小组合作模式科学高效地展开, 每个讨论小组应该既有学习比较突出的同学, 也有学习暂时比较落后的同学, 这样不同层次的同学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互相补充.
其次, 每个小组以6~7人为佳, 人多讨论过于散不利于课堂的学习, 人少了讨论不够充分. 而这6~7人也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一般由小组长承担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任务, 调节好小组各成员的分工, 由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 由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 阐明本组最新颖、最突出的见解.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堂每次可以安排不同的同学发表见解, 确保每周都能让每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一次阐述.
建议每个组每个人的分工每节课有所调整, 可以让每一名同学都有不同的展示机会. 比如:每组有7名同学, 分别有1, 2, 3, 4, 5, 6, 7的序号, 今天1号为组长, 2号为记录员, 3号为讲解员, 那么第二天, 分别再以4, 5, 6号分别为组长、记录员、讲解员.
四、注重评比, 加强有效细致的反馈
每次课堂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 对各小组的长处要及时给予表扬, 并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以激发组员继续合作的热情. 同时可以通过评价体制督促课堂讨论的纪律, 促进每一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每次课堂的评价应该覆盖整个课堂, 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每一位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其中不光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只要说出正确合理的知识点都应当给予肯定, 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 数学课堂根据它自身的特点, 在练习结束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纠正错误, 不仅知道了错误的原因, 也能提醒自己, 更是能力提升的一种方法.
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尝试才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 实践永远是理论的先驱者, 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 不怕问题的产生, 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将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
摘要: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课堂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研究, 主要从内容安排、课堂调控、评比反馈等方面进行探讨, 总结初步得到的一些成果及不足, 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合作 自主 价值观
一、中学政治推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很明显,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是一个合作、发展的过程。自组小组、小组合作,新课程倡导的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高度重视。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依其任务类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个人目标的情景,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的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当前中学政治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转变了教学观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如:学生做作业时,让他们一起互相交谈或者让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还有就是老师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分組讨论。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在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教师只是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老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老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中学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小组组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过程是否成功。根据实践,在编组时,实行组内异质,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地取长补短,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大体均衡,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进行公平、公正地竞争。
2、精选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虽说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我们在选择合作内容时应多考虑:内容有吸引力并有一定难度便于合作的内容。内容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才能在没有明确答案的探究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取得共识和共同提高的目标。
3、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围绕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让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求,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才会有的放矢。在小组内先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交流才有明确目的,当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如果需要具备某方面的资料或背景性知识的,都应事先提醒学生做好准备,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合作。
4、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是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经常要搜集资料,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有关资料的技能;合作学习的问题很难,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潜心读书默默思考;合作学习的问题仅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要引导学生聆听他人的意见,在友善互助中探究。在此基础上才会形成具有创造性、高质量的合作学习。
5、开展自主学习,提升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而有思,思而后疑,疑有所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要有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不同的阅读训练策略,提出了粗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问题精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其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中心论点、整理知识网络等。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版.
[2]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
[3]许晓川,卢红.从传统学习到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第二、学习小组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小组内部长期合作可以达成某种默契,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小组内部人人有事做,个个能锻炼,还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轮换,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各方面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小组之间展开良性竞争。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的管理都把每个小组捆绑在一起评价,那么小组之间必然会互相竞争,追求高质量、精细化。大家能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第三、学习小组可以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收发作业本、检查作业、修正错误、抽查背诵等,小组长完全能够胜任,有些环节还可以整合到课堂上完成,如生字认读、生字听写等,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改工作已经经历了一期了,在这场改革中我们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困惑。因此在4月15日学校专门邀请了杜郎口中学的一线教师到我校现场授课并作了专题讲座,并对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使我们受益颇多。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明白了以后教学工作的方向,如何设计课堂。现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与大家交流。
首先,我认为对教案的编写和设计是上好这类课的关键。只有做好了这一环节才能让学生在预习中有了方向标和路线图提高预习效果。有了有效预习才能有课堂中的精彩展示,也终于可以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每堂课时间不够用。所以我认为,在经后导学案的编写方面应该狠下工夫,把它作为重点来完成,在集体备课时应重点讨论每节课的设计、安排、落实措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
其次,对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方面。宋老师这堂课包含有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本节课是一节包含探究新知识的内容,他的展示采用了学生个人展示的形式,而我们平时都是按分组pk堂堂课大展示,这样就很浪费时间也没有实效。所以我认为对于新课内容时采取这种教师引导学生小展示的方式既节约时间也能让学生探究新知识,学会探究新知的方法。对于练习课则可采用大展式的方法,总之一点就是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改的真谛!
再次,是对边缘生的处理。宋老师提出让学困生讲思路,中等生点评,优等生拓展、变式、总结、归纳找方法,这种形式能让学生人人有事干,让差生变好,优生更优。而我们以前在课堂中总是困惑学困生不学,不讲到后来就变得越来越差,导致全班成绩提不起来。通过学习后提醒我们要关注后进生的重要性。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评价制度,重视后进生的发展和帮扶。
每一场改革的起步是艰辛的,但是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号角已经吹响,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柳中的这场改革一定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迎来灿烂的明天!
梅县雁洋中学
[内容提要]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走进语文专题学习的新天地,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更辉煌。
[关键词]专题研究 学习模式 问题 对策
[正文]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习探究,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体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依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七(上)至九(上)五册教材中共安排了8个研究性专题,它们是:狼、长城、汉字、气象物候、荷、鸟、叶、广告多棱镜。从选材上看,8个专题都源于生活、社会,都紧紧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学生通过这些专题性的研究活动,可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专题活动成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联系的一座桥梁,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
一、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活动前(进入问题情境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布置任务2.建立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3.确立主题,拟出方案
(二)活动中(实践体验、表达交流阶段)1.个人或小组将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2.通过演写课本剧、开辨论会、报告会、编写小报等形式表达、展示成果。
(三)活动后(归纳整理、巩固成果阶段)将活动的成果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例:“鸟”专题(八年级下册)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
1.了解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2.正确认识鸟与人的关系,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3.学会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理解鸟文化的内涵。
活动准备
1.观鸟(1)利用课余时间到动物园观察形形式式的鸟的形状和习性。(2)亲自饲养鸟儿进行零距离观察,并作好记录。
2.读鸟(1)认真阅读课本中关于鸟的诗、文、资料,初步了解鸟的有关知识。(2)搜集相关课外知识,体会鸟与人类的关系与鸟文化的内涵。(3)搜集诵读写鸟的精彩片断诗文、俗语、故事传说、歌曲,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情趣,丰富“鸟文化”的内涵。
3.分组并依据每组的兴趣、特长选择一个子专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分(1)鸟专家组(2)鸟文学组(3)鸟美学组(4)人鸟关系组等四个专题研究小组。
4.与各组讨论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
鸟专家组:(1)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2)生存状态
鸟文学组:(1)收集以“鸟”为主题的诗歌、文章、谚语、传说故事(2)创作以“鸟”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并配乐朗诵(3)读写“鸟”的散文,写文学短评
鸟美学组:(1)搜集能展示鸟的美的图片、音像资料,或制作能展示鸟的美的课件(2)鸟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你最欣赏鸟的什么美?为什么?
人鸟关系组:(1)鸟与人的衣食住行的关系(2)鸟与人的生产劳动的关系(3)鸟与人类的科学发展的关系(4)写一篇以“人和鸟”为话题的演讲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鸟专家组说鸟1.多媒体展示鸟的图片2.结合图片、录象对鸟的种类、习性生存状态作解说3.交流鸟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4.发保护鸟的倡议书。
活动二、鸟文学组品鸟1.交流与“鸟”有关的成语、诗文、俗语、传说。2.举行以“鸟”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3.配乐朗读散文《鸟的故事》并作点评
活动三:鸟美学组赏鸟1.多媒体播放林中的鸟、笼中的鸟、觅食的鸟、嬉戏时的鸟、在高空飞翔的鸟,在风雨中疾飞的鸟……从审美角度来欣赏鸟体形美、色彩美、鸣声美、飞翔的姿态,以及鸟所具有的人性美,并从审美角度对画面进行解说,理解“鸟文化”的丰富内涵。2.运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自选角度谈鸟的美。3.歌曲连唱--《小燕子》、《飞吧,鸽子》等。
活动四:人鸟关系组议鸟1.交流人与鸟关系的小论文A鸟与人类的衣食住行B鸟与人类的生产劳动C鸟与人类的科学发展2.演讲:鸟-人类的朋友。活动后1.将搜集的有关鸟的知识制成卡片。2.将有关人鸟关系的小论文编成论文集。3.为保护鸟类写一条标语、一份倡议书。4.为保护鸟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开展这样的专题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句话,通过专题学习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二.开展语文专题活动的反思
专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磨擦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掌握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小组的凝聚力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无限的生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于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但是,组内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成了专题学习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们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不讲策略,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专题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问题四:部分学生剪贴、抄袭资料,无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偷懒等众多的原因,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课堂上一读了之,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压根儿就未认真思考过、探求过,因此,当其他同学问一些他们研究范围内的问题时就一问三不知。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将破坏学风,也影响到为人的品格。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语文专题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专题学习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他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从笔者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语文专题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因为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专题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专题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他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一、改变传统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八十年代左右, 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按“检查 (预习) —导入 (新课) —讲解 (课文) —巩固 (知识) ”这样的流程和环节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是知识的“存储器”,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 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 学生的发展则是受制于教师而被动地进行着。教学中, 教师“满堂灌”, 学生一直听, 不但教师教得累, 学生也听得乏味。跟着教师团团转, 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 激发不出学习的热情。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 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 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 提倡培养学生个性。课堂上, 要改教师的“一言堂”为“百家鸣”, 要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调整教学策略, 转变学生思想
新课改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 因此, 教学中, 要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俗话说“教学相长”,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多先进, 但学生不学, 教学也就没有效果。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 调动一切因素, 让学生多动、多思、多练,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配角”。那么,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1. 合理划分小组。
依据班级学情及学科教学的特点, 可以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长实行轮换制, 组长对小组实施管理, 组织小组成员活动。在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与交流。实践证明, 合理的小组划分, 有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之间互教互学;有利于课外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合作开展。
2. 开展综合探究实践活动。
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开阔了视野。例如, 在学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节内容时, 本人有计划地组织了学生到野外考察。通过查阅报刊书籍、上网下载、现场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 各小组收集了很多资料。活动中, 同学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通过照片选登、标本展示、小组交流、专题报告等形式, 既培养了合作精神, 又彰显了个人的魅力。
三、走出模式误区, 打造自身特色
俗话说, “教无定法”, 无论是“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 还是今年我市推行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 都要考虑教情、学情, 不能一刀切, 况且, 教材虽然是“固定”的, 但从教的人和受教者却是“鲜活”的, 拿一种“格式化”的模式来搞教学, 总有生搬硬套之感觉。另外, 有些教学模式, 本身就值得商榷。例如“洋思模式”, 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 简括为“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认识活动, 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 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缺陷。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与乐趣。洋思中学把自己提倡的教学模式, 定性为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上百名教师的学校, 上课一种模式, 千篇一律。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泗阳中学的“1+1”教学模式, 主张“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以案导学, 小组合作”“课堂前置, 作业前移”等教学策略, 虽然抓牢了学生,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课堂前置, 作业前移”, 占用了学生很多课余时间, 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 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我市提出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 优点可谓不少, 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很多, 但这些模式毕竟不是“定理”, 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此, 我们不能采用“拿来主义”, 要学会“扬弃”, 教学要因人而异, 因内容而异, 教学方法可以多样, 但落脚点在“效果”。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形式, 只搞“花拳绣腿”, 中看不中用。要结合校情、师情、学情, 创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之路。
摘要: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改要求:转变师生观念, 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 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传统模式,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特色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反思;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83
今年临汾市第一中学开展了一系列围绕自主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从中也受益良多。今天笔者主要想谈谈自己在自主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反思与困惑。提到自主课堂模式,笔者想先简单谈一谈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具备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简言之,所谓的教育模式就是回答诸如“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一、谈谈“为什么”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学校提出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二、说说“是什么”
笔者认为自主课堂模式的核心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独立、自主、合作与智慧。自主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启迪智慧。
1. 独立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所以广为传颂,是因为它反映了没有独立的精神就无法科学地探索世界;没有独立的思想就无法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独立这个词总是与质疑、创新紧密相联的。没有独立与质疑的精神,也就没有创新。联系到我们的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课堂这一阵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做一个独立的、有主见、有判断的人。
2. 自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开课堂的话语“霸权”,主动“缺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3. 合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单点沟通。自主课堂则倡导建立合作型组织,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鼓励组内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4. 智慧
马云说过:“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字:启迪,现在的教学我觉得是在灌输知识。知识是可以灌输的,但是人类的智慧是启迪的,是唤醒的。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知识爆炸的时候,我们重要的不是获取更多的知识。”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获取成本越来越低,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教授认为所谓的智慧就是构建自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经过琢磨、体悟、升华,在现实世界中不断验证与修复,知识慢慢就上升成了智慧。我们提倡“智慧型”的自主课堂,就是要避免让学生直接得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去质疑、去合作,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升华成了智慧。
三、说说“怎么做”
这也是自主课堂模式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怎么做”就是要打造一个自主课堂文化的载体,建立合作型小组,将自主课堂的指导思想“独立,自主,合作,智慧”通过三步五环节贯穿在日常教学之中。三步即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五环节为:预习展示,问题导入,合作探究,评价总结和巩固训练。
1. 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是教学环节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之一。通过预习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的要求是有学生展示预习中的具体内容,同时能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 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课堂文化中的“独立”与“智慧”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做“问题大王”的班级文化;其次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扮演的角色有点像苏格拉底,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思考的过程,启迪智慧。
3.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体现了课堂文化中的“合作”与“智慧”特征。这就要求展示前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观点分享、探讨,并推举小组发言人。小组发言人汇聚小组组员的精华,展示小组的整体思想。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与合作。
4. 评价总结
评价环节是合作环节的结论性评述。评价既有教师点评,也有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的方式。组内与组间互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互评也使得学生分享别人的观点,更加全面地认识事实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深度思索,获取知识,启迪智慧。
此时,教师的点评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要有鼓励的作用,鼓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发言面争取百分之百;二是要有点拨的作用。
5.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是教学的最后一环,起着承担知识点的总结、提炼、升华、固化作用。巩固训练有三个要求:(1)有基础知识练习,能关注到本节课的知识点。(2)有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3)是能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分析解决问题。
以上为自主课堂模式的具体实施要求。
四、尝试中的困惑与思考
在这一次的自主课堂模式建设中,笔者总共尝试了两种课型:语法课与写作课。每次讲完都感觉到有一些缺陷和不完美的地方。笔者就简单说一下自己对必修五第一单元的语法课过去分词做定语和表语的一些困惑与反思。
首先是预习展示环节,笔者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的。第一部分就是导入,笔者利用课前时间播放了一首有着浓厚的圣诞味道同时又有点悲凉意味的歌曲《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让学生能够联想到圣诞节的情景,紧接着就是图文展示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面穿插了很多过去分词做定语和表语的句子,全部用红笔划了出来,主要想让学生去体会过去分词的功能。第二部分就是预习展示,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出现的所有含有过去分词的句子并进行分析,学生进行得很顺利,所以也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很惭愧,这块笔者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其次是问题导入和合作探究部分。笔者一共设置了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读一篇小文章,让学生找到里面的过去分词并分析,这一环节比较简单,学生进行得很流畅,同时还能把过去分词做定语转化成相应的定语从句,笔者大概给了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小组讨论把剩下的结构都转化成相应的定语从句并总结规则,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导致了笔者后面的活动没有办法完成,一是用时过长,二是与导入部分有些重复,导入的故事就好像昙花一现,没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功能,这块特别感谢黄老师、孔老师还有卫慧老师等,她们都给笔者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可以直接使用导入的短文进行分析。第二个任务在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采用对比和问答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去体会不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定语只表完成的意味,同时使用过去分词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简洁、生动。最后一个任务就是五分钟的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第三小题并总结规则。这一环节学生基本能够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并能理解过去分词做表语的用法。
第四个环节是评价总结。这也是笔者做的很不到位的一个地方,总结有了,但是评价形式比较单一,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也没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以后笔者会从这个地方再多加学习与完善。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训练。原本想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笔者给的故事情节和图片续写小美人鱼的故事,进行一个小组间的故事接龙,只要能用到过去分词做定语和表语即可,但由于时间有限,同时任务设计的有点偏难,对每个组都有着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不知道前一组会如何续写这个故事,很遗憾,没能完整地完成任务。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得也有失。从好的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等生表现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表现得还是比较被动,所以如何才能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也是笔者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
以上只是笔者对自主模式的一点点思考与困惑,有不对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课堂学习模式的反思论文】推荐阅读:
构建自主学习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论文10-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06-06
武宁中学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10-20
开展合作学习_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11-09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听课反思10-02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10-29
数学课堂学习即时性评价探索论文06-22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论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