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推荐9篇)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 篇1

今年19所在京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收网络高等学历教育考生。

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面向成人从业人员的.非全日制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最短学习年限高起本为五年、高起专和专升本为两年半或三年。 今年全国共有69所试点高校可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

北京地区19所试点高校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 篇2

关键词:试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借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发布标明高等教育将进入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要求大学不应再一味地追求规模、强调硬件, 而必须潜心地追求教学质量[2]。然而, 随着高校的扩招, 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不断凸显, 主要存在规模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突出、条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 大大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 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试点学院改革项目, 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 在所选取的17所高校试点学院推行综合改革, 并于2012年11月出台《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 提出24项支持性政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这项改革将是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对高等教育全面内涵式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结合教育部试点学院的先进经验, 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试点学院概述

试点学院是教育部设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 也是高等学校里的“改革特区”。教育部共设立了17个试点学院, 分别是:清华大学理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

17个试点学院来自“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的比例分别是13∶3∶1, 涵盖工、理、经管、教育、医学等5个学科门类 (另1个综合实体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1个培优类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1个国际学院———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 , 比例为6∶4∶2∶1∶1, 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 占比分别是41%和35%。

二、试点学院改革举措

围绕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 试点学院改革主要针对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源、师资、培养模式以及体制机制保障等四个方面展开, 立足各学院自身特点, 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 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

在本科生生源招录选拔方面, 主要以创新基于国家统一高考的自主招录方式为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强调从学校、学科、企业三个角度全面观察选拔学生, 设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员会[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行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4];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以实施工程科学“夏令营”和“冬令营”为抓手, 选拔具有潜力的学生[5]。在研究生生源招录选拔方面, 主要以多元化评价方式为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优先鼓励招收具有创新实践活动经历的学生, 破格录取具有特殊能力的学生[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采取硕士自主命题招生, 博士试行“推荐—审核”招生, 并单列招生计划[4]。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试点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个性化培养以及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建立了以课程组为主导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即课程由教授“组团”来完成授课, 每个教授至少参加两个课程组以参与一线教学活动, 同时制定了教授值班制度, 以“Open Hour”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与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6];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组建本、硕、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学生学业团队培养学生的学习规划、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7];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强调校企深度协同合作, 建立融合社会资源的工程实践基地, 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同时学生可参与真实的企业实践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培养质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强调学生的差异化对待和个性化培养, 通过不同类型 (科学型、技术科学型、工程型) 导师的自由选择, 获得适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进行差异化培养[3];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建立“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强调提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8]。

3. 教师聘任与考评制度改革。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建立了“育人优先”的用人导向, 实施了基于学科发展规划的教师选聘机制和基于团队制的教师绩效管理机制改革[5];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建立了教师全球招聘、人才引进第三方评价和“一人一价”、“按水平定薪”制度[9];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推行师资分类管理, “以学术水平定岗级、以教学质量保收入”, 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施可并轨AB轨制, “A轨”岗位采用现行考核和薪酬体系, “B轨”岗位设置增量薪酬, 实行年薪制[7]。

4.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学院均坚持并实行教授治学, 相关事务由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处理, 确保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度分离、协调发挥[4,9]。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三个一级学科为基础组建三个分院[7], 理顺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 释放学科活力, 强化学院实力;同时强调“放权”和“规范”, 确保学院办学自主权的适度掌握和合理利用。

三、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试点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这些做法和举措给各类高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 改革举措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改革主体本身的特点和现状, 全盘照搬并不可取。因此, 本文在研究试点学院改革举措的基础上, 总结了有效实现改革的一般步骤。

1. 明确改革目的。

改革不是盲目地“去旧迎新”, 更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试点学院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的, 各学院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和行业需求, 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如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以构建“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层次兼备的创新人才为目标, 从而围绕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出发, 打破原有的壁垒,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和要素。因此, 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前必须立足现状、面向未来, 明确改革的最终目的, 理顺改革思路, 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

2. 做好顶层设计。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试点学院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 改革必须有所依据, 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依据“综合改革”的思维和方式, 制订了“一个核心、双轮驱动、三项抓手、四个突破”的试点学院改革方案[5], 作为整个改革项目的依据, 为改革目的的达成奠定了基础。因此, 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规划先行, 明确各项任务的主题、详细目标等, 建立改革战线。

3. 分步推进实施。

改革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改革, 而是涉及全校乃至整个高教系统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活动, 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几十个项目的实施。因此必须在改革目标的指引下、在顶层设计的牵引下, 明确各项任务的重要程度、时间节点等, 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步方案, 有序推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改革势必会影响一部人的当前利益, 改革进程有可能遭受人为的阻力, 因此方案的实施必须宣传到位, 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 从而集全校之力共同推进。

四、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永恒话题。试点学院改革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不断制定改革措施, 推进改革步伐, 取得了一些成果, 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形势, 高校可借鉴试点学院以及国际一流大学的模式, 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改革方案, 按步推进, 成功实现教育教学改革, 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先开, 杨鹏, 冯爱秋.地方普通高校深化“质量工程”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8) :75-79.

[2]兰利琼, 张红伟.弘扬教学文化, 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5) :155-159.

[3]丁水汀, 李秋实.深化综合改革促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9) :22-25.

[4]杜冰.看试点学院如何创新[N].光明日报, 2013-07-15 (16) .

[5]李家俊.找准抓手扎实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9) :12-15.

[6]曾皓, 刘爱华.做足体制创新大文章建好高校教改新特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9) :25-27.

[7]曹国永.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大综合改革力度[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9) :15-18.

[8]欧阳宏伟.实施综合改革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9) :19-22.

[9]任丽梅.高校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初见成效[N].中国改革报, 2013-04-22 (2) .

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启动 篇3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通知》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确定了改革试点十大任务。本期我刊邀请教育专家结合《教育规划纲要》就十大任务中的高校办学模式改革做出详尽解读。

郭传杰:办学模式的改革与选择带有全局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通常是指办学目标、投资和办学方式、教育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它是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中,在某种办学理念支配下逐步形成或经过选择的产物。广义的办学模式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由于它事关学校的总体框架,所涉及的元素丰富且重要,因此,从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考量,办学模式是举办大学最要紧的制度安排之一,对办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全局性意义。

刚刚启动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已将办学模式列为其中十大改革专项之一。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一是要根据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的实际,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要增强学校创新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三是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探索各类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

鉴于办学模式所具有的全局性、重要性,以及模式探索与选择的艰巨性、复杂性,办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必须深入过程研究,加强宏观指导,保证健康推进,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尤其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一是模式与理念。要坚持在正确理念指导下的模式探索与选择。理念是模式的灵魂,模式是实现理念的载体,模式必须要体现办学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模式,只能是一个空壳。同时,合适的模式对促进理念和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起到决定性作用。高等学校无论选择哪种办学模式,都不应离开育人这个根本,不能偏离大学精神这个核心,不能脱离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

二是模式与国情。模式的改革与选择必须受一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脱离了具体条件的模式设计,只能是无法操作的空想。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客观一致的,但是,各国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不会千篇一律,一定会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我们在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要结合国家或区域发展的需求与条件。

三是模式与发展阶段。大学的办学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果,它必然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中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模式,到了近代和现代,一直处于演变、迁移与发展的进程中。同样,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也是在不断演变的: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两次大学及院系调整,目的是改变高等教育的地区和学科布局,形成我国独立的高教体系。此后,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高度计划性的大一统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办学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和探索。当前这一轮办学模式的深化改革试点,需要认真面对过去的基础与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有的放矢的改革。

四是模式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特征,这不仅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人民群众需求多元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前些年,在高校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忽视了这一基本规律,使得千校一面的局面成为至今仍在影响高教质量的障碍之一。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一定会有自己无可替代的特色。没有特色,难成一流。要走出只有综合性大学才有资格成为“一流”的认识误区。其实,“一流”并非是研究型大学独享的专利,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无论是研究型、教育型,还是高职、高专,都应该有本类型的一流。对办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很重要的一点是,再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校,“一刀切”的评价体系是扼杀大学办学特色的最大杀手。

五是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思想要解放,操作需慎行。高校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环不当,就会影响全局,不能因盲目“折腾”而造成损失。因此,在具体探索实践过程中,一要充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问题要害。二要注重调查研究,遵循规律,做好系统设计。三要加强总结交流,及时建章立制,形成他人可资参照的示范模式。

刘海峰:高校办学模式应多样化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应注意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受到过去学习苏联办学模式等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过于整齐划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办学模式才逐渐出现变化,但还是存在着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问题。

曾几何时,我国的许多大学与地方和企业联系不多。后来提倡走出象牙塔,中央高校要“顶天立地”:除了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立足科技前沿以外,还要经世致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程度还需提高,应大力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构建互动多赢的产学研联盟。但在引导这一大趋势的时候,若有少数大学能够坚守象牙塔,保持较小的规模,坚持特立独行的风格,专注研究高深学问,培养精英人才,是否应允许?美国既有上10万学生的州立巨型大学,也有像地处沙漠绿洲的深泉学院那样只有26个学生的迷你高校。在众多大学追求大而全、综合化的潮流中,中国如果真有哪所高校能够保持小而美的特色,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模式又有何妨?

过去部门或行业办学,出现了许多以行业或产业命名的高等学校,不仅有煤炭学院、钢铁学院、冶金学院、汽车学院等,甚至曾经还有“拖拉机学院”。因为这种办学模式确实存在培养路径较为单一、专业适应面过于狭窄等问题,所以后来这些高校多数都改掉了行业的名称。但行业高等学校也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有的高校在改掉行业名称之后,发现办学特色和争取行业支持也受到了影响,经历过一段反思和反复,于是又将行业名称用上了。典型的例子是过去的武汉纺织学院,曾经改为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年初在更名为大学时又改为武汉纺织大学。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中国的大学理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部门办学或行业办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体制,多少也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些与行业联系紧密的高等学校,往往更能得到行业的支持,更能做到学用一致,也较能发挥行业优势。改革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如果我们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能够促进各类高等学校朝着特色办学方向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会出现一个多彩多姿的繁荣局面。

张男星:扩大开放 多元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将迎来一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深刻变革,其中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为此,高等学校必须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继续扩大改革范围、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改革效益,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从宏观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出发,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二是从微观的高等学校发展出发,改革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组织管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但无论从哪种维度进行改革,都要立足国情,应尽可能在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和主观条件的选择性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国民教育意向、教育体制与教育政策、办学理念与办学基础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高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应有利于加强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联系,有利于形成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合理定位与特色,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各种“共建模式”“合并模式”“联合模式”“民办模式”“国有民办模式”“一校两制模式”“多校区办学模式”等,为深化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

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有效地实现高等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创新高校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办学途径与管理体制,扩大投资渠道等。办学模式的开放性集中表现为:高等学校的办学成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多种主体办学,如民间资本投资举办高校、中心城市办大学;包括合作共建高校,如部省共建、省部共建中央高校或地方高校;包括联合办学,如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与国外优质教育机构的广泛合作。办学模式的多样性集中表现为:高等学校的办学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形式和途径,包括以产业方式运作高校、异地办学、远程开放办学等。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分类管理高等学校,促使高校走不同的办学之路。通过分类管理和评价,国家引导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校正确定位、合理取向、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国家需要、满足地方需求、适合学校特点的办学模式,形成不同的高校办学特色。二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促使高等学校加大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包括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完善税收法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改善高校投资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参与高校办学,探索公有民营、组建董事会、网络远程协助、异地合作、农村社区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形成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环境与氛围。三是推动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促使高等学校以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高等学校要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学科结构,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链接

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体制及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创新,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形成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体系。

为实现方案目标,江苏省制定了六项改革措施。(1)基于区域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园区内职业院校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2)基于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大交通”专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3)依托职教集团构建纵横贯通、立体型、“大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4)以若干专业大类为突破口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以提高课程结构化水平为重点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第一批在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在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开展第一批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 篇4

关于举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试点高校先进经验

交流” 研讨会的通知

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教育科研机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交流、借鉴国内外创业的教育经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有关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我们培训中心决定举办此次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及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相关负责人做经验交流。会议形式:权威专家报告+经验交流+创业实践基地考察。具体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及交流研讨内容:

1)、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法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及定位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

5)、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6)、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7)、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与创业指导服务

8)、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9)、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10)、创业资金、小额贷款担保资金的建立、管理、运行和使用

11)、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经验介绍

12)、实地参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创业实践基地

二、主讲老师:

李家华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全国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KAB创业教育中

国研究所所长,国家职业指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

杨芳教授 :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副秘

书长。

刘伟教授:云南省高校实工委副秘书长,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训处处长,云南省高职

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示范实习基地评审专家组组长。

三、参会对象:各省(区、直辖市)教委(厅、局)、各高校相关主管领导、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各院系等有关负责人,各开发区、大学创业园及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有关人员、有关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人员。

四、研讨时间与地点:2011年07月12日----15日昆 明(12号全天报到)

五、研讨费用:980元/人(包括学习费、辅助学习资料费、实践基地参观费、通讯录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所有费用报到当日交纳。会务组统一开具报销凭据。八人以上免领队一人的学习费。

备注:学习结束后会务组可统一安排石林、大理、丽江、玉龙雪山四天四晚的实地考察。本行程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参加,费用自理。

六、报名方法:参会代表,请认真填写回执表并传真或E-mail至邮箱,会务组收到回执表后于开会前一周发放报到通知,告知会议地点、乘车路线、接站、食宿、日程安排事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试点高校先进经验交流研讨会 北京会务组电话:010-58684058传真:010-51338219 联系人:刘洋马富祥E-mail:xnpxzx@126.com 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培训质量监督电话:023-68252535

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附件:报名回执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试点高校先进经验交流研讨会

报名回执表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 篇5

省内各高校: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辽宁省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教办〔2017〕91号)要求,在各高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在东北大学等14所高校开展辽宁省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首批试点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试点高校名单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科技学院、锦州医科大学、渤海大学、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确定沈阳建筑大学为辽宁省易班展示中心。

二、建设工作要求

1.试点高校要把易班推广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点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规划,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财物支持保障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责任,做好易班建设工作。2.10月底前,试点高校要全部与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制定好校级易班建设实施方案,并报辽宁省易班推广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高校工委宣传部)备案。

3.试点高校要按照辽宁省易班建设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尽快建立校级易班建设组织架构,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校易班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校易班发展中心,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易班建设工作学习培训工作。

4.试点高校要确保易班建设投入,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场地、设备支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职指导教师。

5.试点高校要迅速推进本校校园网与易班平台的对接,积极将本校教育资源、信息化资源、用户资源汇聚到易班平台;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应用等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以易班为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积极配合教育部及辽宁省易班发展中心工作,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6.试点高校易班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网络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与管理,强化对本校用户发布的信息的审核和监管,坚决防止推送各类违法、不良信息,及时删除清理垃圾广告,及时报送工作动态。

7.省教育厅对试点高校易班建设工作进行督查,适时召开全省易班建设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易班建设工作交流研讨。请各高校积极参与易班共建工作,为开展第二批易班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联系人:梁士朋,电话:024-86981386(转20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一、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实际体验。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感受,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课,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模块为集中性实践环节,计1学分。

2.实行集中劳动实践和分散劳动实践相结合,第1-6学期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集中劳动实践,每次不少于4学时。

3.劳动课成绩实行五级制,成绩合格及以上者方可参加毕业审核,成绩不合格的应当重修。

三、教学形式

1.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劳模报告会、劳动技能展演等,强化学生劳动自觉与责任感;

2.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室内装饰、学习帮扶等实践活动;

3.结合专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如打扫教学实验场所卫生、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维护、寝室内务整理等;

4.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非营利性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5.组织学生参加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等有关的执勤活动;

6.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

7.其他与劳动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

四、组织实施

1.劳动教育由学生所在学院组织实施,学院应安排专人负责劳动教育,包括开展劳动课教学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劳动安全教育、负责学生劳动安全和过程管理、负责评定学生劳动表现及等级鉴定等。

2.学生所在学院要做好开展劳动教育的宣讲工作,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的安排与管理。

3.学生所在学院要做好学生劳动安全保障工作,不得组织学生参加高空作业、严重污染、辐射大等易对身体或心理造成危险或危害的劳动任务。

五、纪律要求

1.所有学生都应认真学习劳动课教学内容,积极参加劳动学习与实践活动。

2.劳动课期间学生要坚守劳动岗位,遵守劳动纪律,禁止利用劳动课时间从事其它与劳动教育无关的活动或私自外出。

3.学生在劳动课期间不得无故缺席,不得迟到、早退,原则上不允许请假。确需请假者,应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4.劳动课期间应服从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的安排,认真完成劳动实践任务。

5.劳动课结束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交总结报告,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考核要求

1.劳动教育实践从学生的劳动态度、出勤情况、劳动任务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实施细则由学院确定。劳动课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2.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劳动课成绩管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表现,于第6学期末指定相关人员在教务管理系统录入成绩,成绩合格即达到该门课程修读要求。

3.确实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劳动教育实践者,经所在学院同意,并在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可取得劳动课成绩。

4.劳动态度不积极、劳动表现差或劳动课不及格者在各类评优评先及评奖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七、其他

1.本办法自20xx级学生开始执行。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篇7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笔者比较认同张天华 (2014年) 的观点, 即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由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活动课程组成[1],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将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科技人文类课程;将创业活动课程分为模拟企业实验 (实训) 课程、创业实战课程;将创业实践课程分为群体创业活动课程、个体创业活动课程[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在内涵建设, 在与高等教育目标的融合性、体系内各因子之间的融合性以及课程评价机制方面进一步优化。

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 首先要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和作用;其次, 要明确预期教学目标, 即学生学习或实践这门课程, 能达到什么水平?学生学会了哪些技能?哪些素质得到了强化和提高;再次, 根据教学目标, 设置教学内容, 内容要难易适度;第四, 优化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 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 还要注重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优化、注重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创业教育课程内涵建设, 要求以最优化为原则, 不断强化、突出创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特色,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能力发展为引导,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合性优化

1.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各因子之间的融合性优化

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活动课程共同组建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既要强调单一某门课程的内涵建设, 又要强调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 即在不失独立的同时, 强调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素养教育目标的融合。 (1) 就课程开设的时间而言, 合理安排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遵循事物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就课程开设的性质而言, 兼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使学生边学知识边操作技能, 真正在“做”的过程中认知、掌握、实践, 充分体现“工”“学”交替的优势。 (3) 就课程开设的形式而言,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创业技能的同时, 辅之以拓展延伸技能, 为有进一步提升能力要求的学生提供平台。 (4) 就课程开设的内容而言, 既要有独立性, 又要注重与其他创业教育课程的关联性, 强调某一技能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性优化

创业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 所以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要与基于岗位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 (1) 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 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德育教育等目标相互融合。即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开设, 创业教育的目标也仅仅只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非全部。例如,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耐挫能力、慎独自省等创业精神既是对创业者独立人格的培养, 更是对高校德育的体现与提升。 (2)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要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 强调创业教育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德育课程等相互融合。例如, 在对汽车专业学生讲解“TRIZ理论与方法创新”等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汽车销售创新的案例, 专业性更强, 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同样, 也需要在专业课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或模块, 如在“财务会计”专业课中增加代理记账等创业知识模块, 使创业教育的惠及面更宽泛, 不仅仅是为了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 而是真正使学生具备“就业有优势、创业有空间”的能力。

三、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

评价是通过对已发生事件的判断、分析, 给出结论;评价的意义不在于检查出多少错误、发现多少问题, 而在于如何规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主要涉及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的优化两个部分:内部评价机制主要注重微观, 即某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或单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外部评价机制主要注重宏观, 即创业教育整体实施情况。

1. 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

优化内部自我评价机制, 主要是期望通过评价发现问题, 及时改正, 进一步实现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 (1) 评价的主体:创业教育课程的直接授课对象是学生, 学生作为亲身参与者, 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收获最有发言权, 所以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之一即为学生。另外, 学校的监督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师也必须积极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 及时了解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实效性。 (2) 评价的标准:创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成功, 衡量标准不是创业人数的百分比持续增长, 而是既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否完成, 即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哪些技能、完善了哪些个性品质、是否具有创业的兴趣和潜质。 (3) 评价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即强调实施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因为有些结果是显性的, 如创业者收益;有些结果是隐形的, 如耐挫性;还有些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如创业能力;所以过程评价较之结果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当然, 评价时还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2. 优化创业教育课程的外部评价机制

引入与完善外部评价机制, 主要是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中立性的特点, 进一步监督、管理、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 通过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属性, 进一步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责, 彰显创业教育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1) 评价的主体:主要是社会、政府等。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 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来完成。我们这里讨论的社会包括录用毕业生的就业企业、大众舆论、媒体等一切起到监督、评价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另外,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规划者与管理者, 也应该定期组织专家, 对相关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评估, 以规范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提高创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 (2) 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外部评价的标准较之内部评价标准而言, 综合性更强, 侧重点往往是能力和素养;就评价的方式而言, 也更加灵活、多变, 但更看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综上所述,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主要涵盖课程内涵建设的优化、体系内外融合性的优化、评价机制的优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充分发挥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进一步实现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天华.论高校创业教育的系统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5) :27-28.

中外高校户外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篇8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户外教育的热度持续攀升,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但是我国户外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不成熟,有些学校的户外教学课程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户外教育的研究亟需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比中外高校户外教育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户外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户外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外高校;户外教育;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34-02

户外教育一般是指发生在户外的,预先组织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户外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离家住宿或者以旅行的形式进行教育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徒步旅行,绳索课程等,这些体验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运用,有些也需要体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发挥,是身与心的全方位锻炼。但是,在高校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一般采取短距离的运动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外高校户外运动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我国高校户外教育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高校户外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的内容也由原来的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了方法,动机,活动。户外教学课程的目的也由原来的健身为主转向了注重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户外教育研究中不仅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更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户外教育分为五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教师向学生讲解,或者师生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极为相似,只是教学场地发生了变化。第二类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示范,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动作,这期间老师会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如有差错立即进行纠正与帮助。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传授,以口耳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比之传统讲授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我们的教育场地在户外,更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第三类是教学方法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教师通过传授学生分解动作,再逐步完整,最后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授户外健美操或是拳术等课程中较为常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通过练习分解动作,体会每一个动作的精髓,再逐步完整。第四类户外教育方法是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师生一块做游戏或者进行比赛,情景创设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斗志,在紧张激烈的比赛或者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第五类户外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探究性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在户外场地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探究找到答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一个人都是探究团体的一份子,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加强。每一个人身处其中,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再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我国高校户外教育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这五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户外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善,所以户外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户外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兴起,但是直到2002年我国才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出现,一些高校虽然把户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展开,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是少之又少。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地质大学因其地域优势,在办学之初,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攀岩等活动,提升地质院校学生在野外研究作业时的生存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自国家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户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大学生野外生存课程”,“户外运动”等课程相继开设,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顺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趋势,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中国地质大学的扬汉老师在他自己撰写的一本书中系统阐述了高校开设户外教育课程的意义,他认为,在高校开设户外课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他不仅挑战和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野外进行训练,随时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这对于学生的应急能力要求极高,也有利于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此外,在户外教学中学生与群体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的融入班集体中,对于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的户外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院校均有开设,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开设的野外生存课程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优势。有的高校积极践行户外0活动的准则,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很不成熟,有些过于急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也不够完善。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在重视户外教育的发展,但是发展还相当不成熟,亟需完善。

二、国外高校户外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滑,针对这些情况,欧洲学者首先提出了亲近大自然的口号。德国,户外运动是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每个暑假都要完成相应的户外运动,例如野外探险等。在野外探险的过程中,还要对大自然进行考察,仔细观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提出自己对于环保的看法,并且在开学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这样的方式,比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更乐意去接受,也功能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美国户外教育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重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让他们体会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户外活动中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与同伴的协作能力,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让他们在户外活动中体会社会中需要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同时,户外活动也旨在培养学生的 探险和冒险精神,学生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探究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美国,寄宿型学生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户外活动,这种户外教育在美国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在新西兰,高校在进行户外教育的时候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希望他们在团队合作中体味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希望学生能够在户外运动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他们在制定户外教学的科目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比如在野外骑自行车,野营,野外生存等,确保在进行户外教育时学生的安全性。在整个过程中,希望学生都能够保持愉悦的状态,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心态。

三、中外高校户外教育课程的对比

通过对中外高校户外教育的发展现状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外的户外教育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来看都远比我们成熟。我国在开展户外教育课程方面,教学内容在逐步完善,但是国内对于户外教育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状况,应急措施都很不完善,教学体系迫切需要完善。对于我国的户外教育体系来说,首先,应该有健全的教学计划,户外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其次,教学设施也亟需完善,我们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切实的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汉.山地户外运动[J].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22 (3):7-8

[2]张俊斌.对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 31 (4): 77

[3]舒钧.户外运动的社会价值[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12 (15): 196

[4]孙雄良. 浅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J]. 亚太教育. 2015(13)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 篇9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文秘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其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存在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缺乏专业特色以及缺乏实践性内容等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该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加快这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秘教育;课程设置

秘书专业开设,至今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中,开设秘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秘书学”并没有被教育部列入全日制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所以,高校的秘书专业多是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或是文秘教育专业。名不正则言不顺,秘书学这种得不到承认的地位阻碍了它的发展。设置文秘教育专业的高校,对

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

很多高校对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有些高校开设文秘教育专业仅仅是为了招收文秘本科,对教育则束之高阁;有些高校则认为文秘教育专业就是简单的秘书和教育的相加。这样的定位要么不够全面,使得文秘教育专业四肢不全;要么过于机械呆板,丧失了秘书教育专业发展的活力。专业定位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时,也显现出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对学生秘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专业名称中的“教育”二字,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有些高校虽然兼顾到了秘书和教育两方面,但是并不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更像是将这两方面生硬地糅合在一起,制定的培养目标也在两方面之间徘徊不定,甚至是不伦不类,希望学生既可以在国家机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是文秘工作,又可以从事文秘类教育工作。但是文秘和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模块,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现阶段,文秘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秘教育专业开设了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文学原理等等。甚至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占到文秘教育专业课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看起来,文秘教育专业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附庸,文秘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文秘教育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

上缺乏专业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内容

文秘教育专业中,不管是文秘还是教育模块,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对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实践成分。在日常课程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总结起来即“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缺乏对文秘行业新内容、新方法的阐述和学习。另外,忽视实践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实习。由于经费和实习场所短缺的问题,不少高校都让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工作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有些学生甚至开一个虚假的实习证明就可蒙混过关,这使得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环节的缺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接受本专业教育后获得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也是确立课程设置标准的重要依据。确立文秘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合理地编制。首先,文秘教育是本科专业,应当着眼于培养中高级秘书人才,应该比中专和高职以及专科专业的定位高一个层次。其次,文秘教育属于师范类专业,肩负着为中等职业院校培育文秘专业师资的任务。第三,高校应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走出校园了,避免文秘教育专业闭门造车;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外向型、复合型秘书人才,现代秘书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除了掌握公文写作、秘

书实务、文档管理等基本技能外,对法律、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和公关礼仪等多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是有一定的建树,就要求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应该凸显专业特色

文秘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些固然要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来实现。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文秘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全部,也不是核心。因此,首先应适当减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文秘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例,突出文秘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要考虑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后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文秘专业人才的特点,打破传统,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这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重视实践环节

首先是丰富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模式,多增加一些互动以及实例内容。比如,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考虑好在这个场景下,作为一名秘书因该如何去操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其次,要注重实习成效。着眼于校内实训,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训室,面积不用太大,只需模拟一间企业办公室,投入资金也不会用太多,只需要有必要的办公设备以及办公软件,让学生熟悉办公的环境,通过实际锻炼掌握工作方法。着眼于校外实习,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实习的平台。可以将实习安排到大三大四,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这样既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三、结语

上一篇:会计文员的求职简历下一篇:春节防疫宣传口号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