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精选7篇)

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赵强

摘要:今天的农村,广大青壮年离乡背井,大量外出,他们的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孤苦无助。留守儿童“学习无人辅导,生活无人照顾,心里话无人听”,辍学率高,新一代文盲、半文盲急剧增加,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分析了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指出解决此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土不离乡、回引工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关注三农,必系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这些英明决策令亿万农民兄弟欢欣鼓舞,广大农村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我们在欢呼的同时,切不可漠视“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在今天的农村,一个个身强力壮、有知识、有头脑的农村青壮年告别山乡,大量外出,到那陌生的城市“淘金”、“寻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光耀门庭。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孤单的身影,守望着寂寞冷落的家园。这些身影,就是他们年迈的双亲,人们称这些老人为“空巢老人”;这些身影,就是他们年幼稚嫩的孩子,人们称这些孩子为“留守儿童”。

据四川省农调队的测算,每外出1 万个农民工,将会产生4000个处于6——16岁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留守儿童。一般农村学校内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达到70%,个别地方甚至高达85%。而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爸爸妈妈走了,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只有依赖爷爷奶奶了。有调查显示,一方面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方面由于祖孙之间代沟明显,教育的断层和亲情的缺位,使得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好吃懒做、弃学厌学甚至违法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许多学校老师反应,从留守学生心理特征来看,其心理、性格、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与正常家庭学生不同的特征。

渠县一位15岁的留守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已有多年了,他平时性格暴躁,在家中稍不如意就对爷爷、奶奶又打又骂,一次在与同学打架时,用刀将人砍伤。遂宁一位13岁的“留守学生”敬某,打工多年的父母发现儿子长期沉沦于网络游戏,脾气古怪,自闭孤僻,决心放弃外省优厚待遇,专门回家管教儿子。在儿子又一次逃学旷课通宵未归的情况下,气昏了头的父母把敬某捆吊起来,导致儿子窒息死亡。河南省新安县2004年曾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案,三个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农村孩子,将一对收废品的夫妇杀死。

有专家指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国家统计局曾作过调查,在200个外出打工者的子女当中,45.7%的学生成绩较差,39.%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成绩优秀的仅占3.5%。被调查的留守学生中有18%的人打算外出打工挣钱,不想继续读书。“学习无人辅导,生活无人照顾,心里话无人听”是困扰留守儿童的三大问题。

中国的文盲人数高居世界第二,全球每十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试看今日的大学校园,有几人是农家子弟?2003年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人数城镇是农村的29倍——而众所周知的是,农民占总人口的80%。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岂不是九亿三千万农民兄弟要世世代代愚昧下去?“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若再漠视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急剧增长的趋势,这必然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增大了社会**的可能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了空谈。

所幸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党和人民政府心系民生,关注“三农”,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2005年在全国免征农业税,2006年9月在中西部地区由国家补贴,采取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农村基础教育,保证9年制义务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财政资助和政策保证。

但“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留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们。因为留住了农村青壮年,就留住了家庭的主心骨,就留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离土不离乡”的观点。我国“打工经济”专家包驰 也认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技术开发,承担起赡养老人、教育后代的责任,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同时,政府应该抓住农民工每年返乡的高峰期——春节,组织返乡民工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话题,让广大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弄清留守家庭的困境,增强青壮年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政策引导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大力抓好“回引工程”,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其次,社会各界都应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学校和各级关工委应该建立中小学校“留守儿童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爱心俱乐部”,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教育部门通过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形式,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和其它社会团体,以献爱心的形式深入农民工集中场所,开展定期家书、定期电话活动,促进农民工与子女的沟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能把近2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排除在外,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危机......周军 [2]打工在外,别忘教育下一代......刘诚、宋和坤 [3]给“留守”老人与孩子多一点关爱......王云

作者简介:敬清蓉,四川省射洪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射洪县复兴财政所。

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人口城市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两个并行的趋势, 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是同样重大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对于农村向城市化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 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的呵护, 极大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除父母的原因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最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公平。

1.1 教育起点不公平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19元。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 农村会很容易就会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资——较差的人力资源——更低的收入”的恶性循环当中, 这样城乡教育差距只会变本加厉。

(2) 城乡生育率差距。

农村的生育率较高, 农村家庭需负担的子女数超过城市家庭, 相应地农村家庭的生活消费支出就会成倍地增长, 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能力就会显著的降低, 每个农村孩子受教育投资的数量比城市孩子少得多。

(3) 城乡居民对教育投资认识的差距。

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让孩子辍学打工, 这样不仅节约学费, 而且孩子打工还可以给家里赚钱。反观城镇居民, 他们愈来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孩子的教育投资趋于多元化, 家教、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层出不穷。

1.2 教育过程不公平

(1) 城乡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的不公平。

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公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616.28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581.88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远低于城市生均公用经费。

从教学条件看, 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 大多数学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农村学校设备简陋、陈旧, 而且多是城镇学校的淘汰品。

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又由于待遇偏低, 一些高文凭、高素质教师也开始流向大城市, 造成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年龄老化, 知识陈旧。

(2) 知识信息和教育内容不能平等地提供给每个学生。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学生教授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就如高考, 考试内容和考试科目主要是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依据制定的。

1.3 教育结果不公平

由于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不公, 使得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不能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学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道德修养程度。农村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没有获得充分发展。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等指标来测量农村的学生都低于城市学生。

2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打破维系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2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 全力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 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收入的上升会使得农民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

2.3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资, 改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的分配向经济发展相对低缓的地区倾斜, 在过程上缩小与城镇儿童教育的差距。

2.4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 农民工在城市务工, 本身收入不高, 居无定所, 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归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工业发展所造成的, 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途径。

3结语

人口空心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充分利用农村结构转型这一机遇, 加大改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投入, 完善农村教育体制, 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高度重视教育, 打破城乡教育的不公, 提高农村儿童的素质,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把我国建设为现代化强国。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教育不公平等原因, 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很大的问题。通过分析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人口空心化,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 2008, 3, (2) .

[2]李小芳.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经济学研究[C].硕士学位论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3

关键词:教训;呼唤 ;需要;无奈;责任;根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5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从最初的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从当初的劳力出外打工到现在的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在以前人们打工只在农闲时出外,而现在一年四季都去打工,有些“狠心”的家长不仅如此,就连过年也不回家。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亲戚和学校。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不缺孩子的钱花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他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有他们在身边,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的大多是溺爱,孩子要钱几乎是要多少给多少,因为钱是他们的父母为孩子留下的。而留在亲戚家的更甚。孩子不是自己的,如果照顾不周,反而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局。有位学生的亲戚曾这样说过“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不打望天飞。”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打他一顿,他们照样与你亲近,然而,亲戚的孩子,那怕是一丝异常的眼神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这样孩子在没有父母亲情的温暖下,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的滋润。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发生偏差;在没有父母及时的教导和约束下,孩子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些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他们先是思念父母,接着就心情烦乱,然后逃学、抽烟、打架、上网、偷盗……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来看,留守儿童犯罪的年龄是越来越小,犯罪的性质是越来越恶劣,不能不使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工作着感到痛心和惋惜。这些问题的发生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确实给我们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提了个醒,他们是否意识到点什么?

带着沉重的心情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我对我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同时他们也是辍学率高发人群,每年留守儿童辍学率占留守儿童的20%以上。调查情况表明,有92%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监护人的仅占8%,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较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程度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并且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和农田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建造一起一处处爱的家园。

首先,家是儿童生长并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和谐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茁壮成长。父母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者关键的作用。从与留守儿童的交谈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女孩子更甚。从孩子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作为父母应该把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能一心只想者挣钱,对孩子的感受却没有加以考虑,孩子也明白他们打工是为他们好。但亲情的抚慰是任何感情所无法代替的。

其次,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我校在上学期举办了多次留守儿童师生座谈会,鼓励留守儿童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才能,我们还举办了主题为“我用什么来报答父母对我的爱”以促进孩子了解父母、回报父母。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同时,不仅仅是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而且要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人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他既能炼出好钢也能炼出废渣。所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处于成长发育的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的强。对于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等。不要说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家的学生要想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要坚决查处封闭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构成危害的游戏娱乐场所,不能今天刮一阵风查一次。明天又让他们开门大吉。如果周边环境治理不好,学校和老师甚至是孩子的父母也不可能时时跟着孩子,控制孩子的行动。从进一步的角度来讲我们只有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保护未成年人。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问题 篇4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人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和学校、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机构正发生着改革,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就要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象,所以,教育的问题受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全校的百分之二,平均每班3人,有些父母早出晚归到镇上或外出打工,还有隔代监护的,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感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还是主要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他们的学习和性格表现得比较明显,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课不专心听老师讲,爱弄东西,不自觉学习,不交作业,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反而以牙还牙,一点儿也不礼貌,也不懂事。我在平时的测试中做了系统的发现,他们的成绩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平均分还低很多。

二、经常向亲属要钱,如果得不到钱,就不去上学,有时偷人家钱或东西,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管教,有时甚至会出现逃学的现象。

三、上课无精打采,不关心班集体,经常打架,把老师的批评当着耳边风,我行我素。

四、他们的性格很内向,有的胆小怕事,叫他们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好像老师要骂他们一样,他们遇到困难问题不敢向老师或者家属反映,造成积压在内心深处,他们心理就收到很大的障碍。

那么,造成农村老师儿童由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下几点:

1、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或单位长期外出打工,将他们的孩子代有长辈或亲属抚养管理,今天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夫妻离开家乡,到城市去打工,大多数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有自己的老人或亲属抚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就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出全面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打击到学习的自尊心和信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有困难的儿童难以管理,造成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学生父母身上,对他们任劳放肆不管。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比如:我班云耳表村黎某,他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把他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老了,他不听他们的话,经常和当地不正当、无职业的青年混在一起,学会打架,学会上网,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跟不上,老师教育他,他不接受,老师就跟他的爷爷奶奶联系,爷爷教育他,他回答说:“你们懂什么?上网时为了新技术,你们没有听说吗?现在是新技术的年代,不懂科技以后出到社会很难找到工作的。”两个老人听了,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们就信以为真,就不管他了,对他放任自由,父母在外面打电话回来说:“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好好学习,他回答得很好,但是他做不到。”他还说:“我爸妈都不管我,你们管什么。”后来,他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3、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每一个人和社会界的关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家庭教育是以父母的自身传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品格与培养,以及理想抱负极其重要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教育孩子就像一匹没有僵绳的野马一样,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如果学生犯错误或者成绩差了,在学校有教师的管教,可是,回到家里没有父母的管教,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单纯靠在学校的努力是无法挽够的。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由以下几点

A、做好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对

留守儿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加强家访。比如:“家访杨某同学学习和在校的情况,家访后才知道这位同学在家里负担很重,他和妹妹在家,爸爸在外打工,在家没有人管教。在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写作业,学习散漫,期中考试的排名最后的一名。”老师找他谈心,他没有接受,感觉他开始变成一个沉默寡言、性格暴躁的“怪人”。随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生活、生理、心理、学习问题,通过家访或交谈等方法,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

B、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出

发,才能打到内心深处”。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事物,我们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心尽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怀,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要尊重他们,用心呵护他们,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二是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三是培养留守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在劳动中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劳动素质,最终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志向的人,并有作为能独立生活的强者。

5、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孩子

对农村小学基础见识投资不断地加大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收留农村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的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确实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到社会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浅析“空心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5

陕西省周至县人民法院张海朝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据估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人,预计到2020年大约有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效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违法犯罪等诸多问题。如何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已经成为了各基层法院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法定监护人监管缺位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代理监管人一般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由姑、舅、姨代为监管,甚至有的父母为了外出打工将还在全托在学校,一学期只有到了寒、暑假才能与父母在一起,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和教育,加之代理监护人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家教知识有限,难以承担起有效的家庭教育的职责,由于缺乏很好的家庭引导和教育,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二)家庭及学校教育方法不当

1、家庭教育方式落后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受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限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思想动态、接触的大众媒介、生活的社会环境缺乏了解和监督,只关心吃穿,对教育无能为力,甚至有些还放任、纵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留守儿童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另外,代理监护人往往过分依赖学校,而忽略了家庭的引导和教育,缺乏对留守儿童的正确引导,当他们在受到外部因素的教唆、引诱下,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理念滞后

由于亲情缺失,农村的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性格方面不太健全,而农村的大部分学校由于受经济及师资力量的影响,加之农村学校教育偏位,重学绩、轻素质,片面追逐升学率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把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推向社会,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使留守儿童的心理空缺,导致农村部分留守儿童学业不良或性格缺陷。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由于缺少家庭的有效监护,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一些孩子有逃学、旷课,参与不良团伙,沾染吸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良行为,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场所或娱乐场所等,这些不良行为又缺乏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能及时得到纠正。还有的留守儿童因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受到教唆、引诱,而逐渐导致出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有些地区,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比例已经占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半以上。农村儿童的犯罪呈现团伙性、低龄化的趋势,主要以侵犯财产型为主,并表现出重复作案的情形。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一)受监护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等代为监护,一方面老年人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孩子沟通少、思想交流少,很难适应孩子的身心成长,另一方面老年人常常有心无力,难以胜任监护职责。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人帮教,生活上也无人像父母一样关爱,这些都导致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受到严重侵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受教育权缺失

受教育权是每个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然而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缺乏父母的关心,加之留守儿童代理监管人知识结构陈旧,学校教育管理理念滞后,许多孩子在性格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因此,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前提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及行为的诱惑,主动或被动放弃学业,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三)其他权利缺失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发展权,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有些留守儿童在受监护权及受教育权缺失的情况下,极易流向社会,有的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武打、色情电影中;有的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混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打手和帮凶。同时,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大多存在亲情空缺的状况。留守儿童一般由亲戚、邻里进行隔代监管、代为监管,由于体力不支、知识欠缺,不够重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往往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需求,缺乏对孩子心理进行疏导的正确方法和措施,使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出现缺陷,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基层法院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构网络体系

博登海默认为,法律对于基本权利的承认,可能只是提供了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形式机会而非实际机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是一个涉及劳动、用工、三农、教育、监护制度与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因此,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的、有效的协作,单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单位开展此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各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协作力度还不够。因此,人民法院应当在党委及政府的领带下,与其他部门形成长效的联络机制,定期的就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合力,形成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构网络体系。

(二)针对监护人及留守儿童等开展法律宣传。

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利用 12.4法制宣传日、巡回审判、法律五进等形式,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切实履行法院职能,定期对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代理监护人等进行家庭教育和法律知识宣讲,详细介绍受监护权、受教育权、发展权、心理健康权等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同时,用留守儿童犯罪的典型案例从侧面向法定监护人、代理监护人等告知监护人如何预防、如何教育正要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对于已经违法犯罪的孩子要以心论心,注重教育感化,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掌握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和基本法律常识,切实履行教育本职。

基层人民法院应结合涉及留守儿童刑事、民事案件的审判实践,组织审判经验丰富又精通做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法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上法制课,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宣传保护未成年人

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使青小年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三)、建立心理健康治疗服务中心 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可以借鉴美国、德国、葡萄牙等国的做法在基层法院建立心理健康治疗服务中心,接受留守儿童的咨询,对于走上或者即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救助。同时,还应定期去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心理咨询,听听他们的想法,看看他们的做法,减少他们的心理空缺,使他们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成长。

(四)提高涉留案件的立案、审理效率。

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民事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对有关留守儿童的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同时,在审理留守儿童犯罪的案件时,应从亲情感化教育方面入手,主动联系外出打工父母,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找出其子女犯罪的原因。对相关司法救助案件依法采取及时、有效的减、免、缓交诉讼费措施,并将司法救助工作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始终。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篇6

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通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不过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生活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学习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习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智力没有丝毫的关

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三.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据调

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情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7

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现在农村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也越来越多,造成在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一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平时的行为习惯,甚至于家庭教育,都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差的多。

一、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典型代表:今年我带的班级中的宋炳玉,父母均在天津打工,跟着自己的奶奶和老奶生活,平时父母寄回的钱确实不少,足够他们三口人生活及教育所用。但由于奶奶和老奶的年龄太大,文化水平低,且他们只有这一个独苗,两位老人对这个孙子别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的,饭来张口。但由于两位老人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也有此力不从心,只是管吃管穿,致使该生的习惯养成特别差,作业潦草,且不能及时上交,甚至一次作业教师催促多次仍交不上的现象。现在是我班的一位“老大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典型代表:我校四二班的黄程同学,原来是在班成绩不错,基本上属于优等生,学习认真刻苦。但这个学期她父母买了一个车,父母两个同时外出,将这个女儿独自留在了家中,他们一个星期也不见得能回家一次。这样就没有人监督黄程了,学习习惯逐渐下降。作业虽然能够完成,但基本上是在应付。最近一次检测,班中有两个D级,而她就是其中一个。

2.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典型代表:我校六二班李想同学,父亲在杭州干建筑,在家由母亲看护。但母亲监管力度不够,对他的思想教育也跟不上,造成他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偏激性格。如:在村里经常追着四五岁的小孩要东西吃;自家的门口拦截比他小的小孩子;在班级中班干部管理时不听甚至和班干部顶撞等行为。而他自己对这此行为认识不足,只是认为这是和同学或本村的小孩子闹着玩的。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元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典型代表:我班的王建同学,家中有四辆货车在外跑生意,生活非常富裕,吃的穿的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上很多。但有一点,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差,非常懒惰,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好,将来不一定指望考上学来谋求发展。平时的作业十次有九次完不成,我们课任老师也多次和其父母交谈,但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商,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

上一篇: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师德与法律素养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