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1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World Tourism Geography 总 学 时:36学时

学 分:2学分

课程类别:旅游管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先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从世界各大洲、各旅游区、各主要旅游国家和地区作为不同等级的旅游地域进行研究,侧重研究旅游区的区域旅游特色、各主要旅游国家的旅游形成条件、旅游资源特点等。较为系统地讲述世界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课题和区划方法。并对六大洲主要的旅游区域和旅游线路,作了详细、生动的介绍。在介绍各大洲各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时,本课程注重突出特点,以点带面,着重叙述各大洲最富盛名的旅游内容,如亚洲的古代遗址、欧洲的宫殿教堂,非洲的野生动物、美洲的古印加文化、大洋洲的原始生态等等。使学生能够在本课程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把握世界不同地区的旅游地理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二十一章。

概论篇 2课时 第一章 绪论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旅游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世界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世界旅游市场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旅游客源市场 第二节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章 世界民俗风情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宗教文化 第二节 世界建筑文化 第三节 世界著名节日庆典

第四章 世界旅游地理区划 0.5课时 第一节 世界旅游区划原则 第二节 世界旅游分区 第三节 世界名胜古迹集锦

亚洲篇 4课时 第五章 东亚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韩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日本旅游亚区 第四节 蒙古旅游亚区

第六章 东南亚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泰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马来西亚旅游亚区 第四节 新加坡旅游亚区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旅游亚区第六节 菲律宾旅游亚区

第七章 南亚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印度旅游亚区 第三节 尼泊尔旅游亚区

第八章 西亚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土耳其旅游亚区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旅游亚区第四节 以色列旅游亚区 第五节 伊朗旅游亚区

欧洲篇 4第九章 东欧旅游区 0.5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波兰旅游亚区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旅游亚区第十章 西欧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法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英国旅游亚区 第四节 荷兰旅游亚区 第五节 比利时旅游亚区

第十一章 中欧旅游区 0.5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奥地利旅游亚区 第三节 德国旅游亚区 第四节 捷克共和国旅游亚区第五节 匈牙利旅游亚区 第六节 瑞士旅游亚区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第十二章 南欧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西班牙旅游亚区 第三节 意大利旅游亚区 附:梵蒂冈旅游亚区 第四节 葡萄牙旅游亚区 第五节 希腊旅游亚区

第十三章 北欧旅游区 1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瑞典旅游亚区 第三节 丹麦旅游亚区 第四节 挪威旅游亚区

美洲篇 4第十四章 北美旅游区 2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美国旅游亚区 第三节 加拿大旅游亚区

第十五章 中美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墨西哥旅游亚区 第三节 多米尼加旅游亚区 第四节 巴哈马旅游亚区

第十六章 南美旅游区 1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阿根廷旅游亚区 第三节 巴西旅游亚区 第四节 智利旅游亚区 第四节 哥伦比亚旅游亚区

大洋洲篇 2第十七章 大洋洲旅游区 2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澳大利亚旅游亚区 第三节 新西兰旅游亚区

非洲篇 1.5第十八章 北非旅游区 0.5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突尼斯旅游亚区 第三节 埃及旅游亚区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课时 第四节 摩洛哥旅游亚区

第十九章 东非旅游区 0.5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肯尼亚旅游亚区 第三节 坦桑尼亚旅游亚区

第二十章 南非旅游区 0.5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南非旅游亚区 第三节 津巴布韦旅游亚区

南极洲篇 0.5课时 第二十一章 南极旅游区 0.5课时 第一节 区域旅游特色概述 第二节 主要游览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成绩考核方式

考查共分期中与期末两次,期中以书面作业形式进行考查,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吴国清:《世界旅游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参考资料:

翟忠义、何佳梅:《中国旅游文化》,学苑出版社,2000。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金瑾乐、端木杰:《世界名胜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成都地图出版社编著,《世界知识地图集》,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李绍明:《新编实用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孙宝玉、雷景魁:《世界旅游名胜词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韩杰:《现代世界旅游地理》,青岛出版社,2001。

孙玉琴、袁绍荣、袁雄:《世界旅游经济地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于向东:《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概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姚昆遗:《中国旅游客源国家和地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李松龄:《世界奇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李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段宝林、武振江:《世界民俗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王成家:《各国概况·非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许必华:《中美洲七国》,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2

一、地理教学转向生活世界的观点

(一) 这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生活世界是针对自然世界提出的, 众所周知, 人类自产生以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 对自然世界的高度依赖决定了自然法则的崇高与威严, 决定了人类认识自然法则对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与重要, 决定了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心必将在自然世界;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 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与实践,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依赖已大大削减, 虽然自然世界在一般意义上仍保持着优先的地位, 是人之产生及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 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和创造的历史, 已经构成了一个不同于自然世界的新质世界, 这个新质世界——生活世界不但集中了自然世界中所有的东西, 而且创造了自然世界所没有的东西, 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舞台和基地, 这就决定了地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心必将从自然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种转向, 是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随时代发展内部要素的此起彼伏, 体现了学科随时代的发展紧扣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基地和舞台的现实状况, 决定并影响了地理教学的重心必将从自然世界转向生活世界。

(二) 这是地理教学实践的总结。

地理教学的内容来自地理学认识与研究的成果, 基本任务是将这些认识与成果全面、准确及时地转化为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实施这一转化, 近年来, 地理教学围绕地理教学观念、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综合起来可以发现从教学观念上, 地理教学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从课程改革上, 加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融合, 突出人地关系主线, 渗透可持续发展;从教学方法上,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时代发展, 充分挖掘传统教学方法精华并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丰富了生活世界的地理教学, 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

(三) 这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促进了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 与此相应, 地理教学转向生活世界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成为发展要求和必然选择。很难想象那种坚持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 忽视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生活将是怎样枯燥乏味的教学;在鲜活生动的世界中, 在日益忙碌的人群里, 没有人会对空泛的说教驻足, 学生更不会对不影响和引导他们生活的教育感兴趣!

二、地理教学转向生活世界的方法

(一) 积累生活世界可供地理教学的素材。

地理教学不能等同于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也无法替代地理教学, 尽管生活世界在当代社会已几乎布满了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 但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不全适合地理学的研究。

地理学不探求关于人生活的目标、性质和意义, 因为它更适合哲学的范畴;也不重视人口如何再生产的研究, 因为它更适合生物学、医学的范畴;但从不放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是这样, 我们说人地关系素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活世界热点问题既是现代地理学关注的热点, 也是地理教学积累利用的热点素材。

(二) 发掘所选素材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例如, 利用生活世界存在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素材,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逻辑分析印证人地关系压力增大而带来的生态赤字, 从环境承载量方面启发学生树立正确人口观。图示如下:

可以说, 恰当利用素材, 会使地理教学摆脱空泛的说教, 而以生动、鲜活和充满力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思想的共鸣和认识的升华。

(三) 增强融入生活世界的主动性。

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旅游地理;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164-01

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应用性强的行业,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所以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地理课程只有不断在教材、教学和教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对懂理论、精技能、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动力;旅游环境与空间;旅游对人们居住地的影响;旅游的运行;旅游的组织、运输、经济和社会意义;旅游区规划。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0年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麦里(K.MCMarry)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山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欧洲国家开始了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研究,70年代后各国出现了大量的旅游地理文献,旅游地理学进入了发展和壮大时期,各种旅游地理学研究组织也逐渐成立。

我国地理学家对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并不晚,但是中国近现代的旅游业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真正开始系统研究旅游地理学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旅游地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旅游地理教育也应运而生,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旅游地理学和旅游教育仍面临着被弱化和被边缘化地挑战。

二、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已经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充实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不断提高,但是旅游地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不统一

很多高等学校对所开设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必修课等,课程设置不同,要求的教学目的和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旅游地理课程在设置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很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最终向社会输入的人才有很大的差别。

2.教材难易程度有差别

目前,很多学校虽全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但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却没有深入分析研究,有些教材不能适应现状的教学体系,如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等。

3.教學方法改进慢

我国旅游教育兴起较晚,旅游地理课程的开设的时间相对来说更晚。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大多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基本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

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一些院校从事旅游地理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从别的学科专业转过来的,其本身的知识基础就不太扎实。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薄弱的师资难以培养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根据高职旅游院校的专业特色, 借鉴面向21世纪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提出一些对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方法。

第一,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资深专业老师的研讨后,确定旅游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配备。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相似度太大,让学生重复学习、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注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和设计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独特性思想,多给学生自我评价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三,注重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实践、获得学习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也可以为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四,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从教师的聘用、培养、实践等各方面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让教学效果明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学术报告,其他老师学习教学和科研方法,还可以给这些老师提供良好的平台,继续深造。同时,提高所有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宗彪.高职院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2]付冰,周申立,齐欣.我国高师地理专业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探索[J].财经界,2007,(1).

地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篇4

一、成功之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学生活动内容紧扣课本基础知识,达到熟知的目的。自主完成在先,小组讨论在后,再组间合作,最后教师点拨,共同突破难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视听感觉,特别是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图,共同总结特征,让学生加深了认识,自然景观图片的运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3、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相比较,便于学生识记,从而加深了对这几种气候类型的理解。

4、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练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知识的拓展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挖掘学生本身的内在潜力,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接轨。

6、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积极参与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不足之处:

1、由于相关图片资料很难在百度上搜寻到合适的,只有通过图片翻拍等方式来获取,对内容的解释显得略见单薄。

2、教师点拨过早。有时小组还没完全讨论出答案,就急于说出。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

三、改进措施:

1、力求教学语言准确生动。

2、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精确把握知识答案。

3、课下及时与学生、同事沟通,找出不足。

4、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方法 篇5

在中学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地理课的重要性,所以,让学生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学习热情,对搞好教学十分必要。

例如通过对旅游交通以及各旅游区景点的学习,为设计旅游路线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这也是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能力等等:因此,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对于旅游从业者十分重要和有用,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旅游地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旅游资源的介绍,如地貌、水景、动植物、气象气候、园林、建筑等,知识性较强。

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仅凭老师一张嘴,再巧舌如簧,绘声绘色,也不如实物给学生的印象具体、深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播放一些不同类型的岩石形成的山地地貌的光盘,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有的同学在看过光盘后,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想去亲自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

因而,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精心组织授课内容,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真正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2. 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旅游地理学中提到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它的独特性,如何突出其独特性呢?举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百家湖校区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组织学生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和原国民政府行政中枢总统府参观实践,使其感受到景点建筑的独特和三民主义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同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实际调研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提高教师素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首先,以教师魅力, 创建绿色教育。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心态、得当的教学方法,就是如何对待教学工作、如何处理学生问题、何引导学生学如会学习等。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不仅有被重视、被赏识的需要, 而且更有被尊重的需要, 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其次、重视地理基础知识, 适当延深。

中职的多数学生基础较差,以至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中不妨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层层设问、点滴启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追问式复习。

再次、灵活设置课程, 满足个性发展。

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尽量缩短学制,增大周学时,在短期内多次 强化知识再现,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4. 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

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而旅游地理教材总是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时代特征。

旅游地理研究的是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与应用性。

另外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本上所讲内容,而是希望教师结合教材,教给他们更多的新知识。

所以教师要不断注意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营养,不断增减和调整教学内容,及时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教材中去,增强教材的活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中职旅游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既有较高思想品德和行业素质,又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地理思维能力: 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旅游观、发展观, 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具备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具备旅游岗位管理与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新经营理念、较强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秋兰,《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实践初探,旅游职业教育与研究,2003.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范文 篇6

随着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早在1999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因此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就成为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主要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该课程的性质来说,它是一门集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为今后从事旅行社经营与导游工作、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工作等,打下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基础。

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探索认为,要提高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质量,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合理定位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在旅游地理学理论指导下关于区域旅游地理研究的学问。就这门学问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由旅游地理学的部分原理和方法,与中国这个特定区域有关旅游的地理知识结合而成的实用知识领域⑴。它综合了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涵盖面广,不仅对教师,而且对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在旅游类、地理类等专业都普遍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不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在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为目前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其培养目标应该从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宽(专业)口径,厚(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这样,既可以增加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灵活性,又可为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⑵。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按照国际国内当代大学课程发展的趋向、教育部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总目标的要求,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现代信息社会对旅游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可以确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科学地解释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旅游路线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旅游素养;(3)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1] 合理规划和设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核心。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内容应特别注意向自然、人文兼容,文化性与专业性兼具;向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际应用性特征的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在内容体系上除主要研究中国的旅游实际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理论旅游地理和应用旅游地理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具体来说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 避免重复,重点突出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客流规律,旅游市场需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在旅游管理专业或专业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中均有专门的讲授;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是一国、一地区发展旅游的基本前提。在现代旅游活动三要素中,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旅游资源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突出重点,该课程应把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划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中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成因、地域分布特点、主要代表性景区景点以及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特征、主要旅游路线等。2.2 明确学习目标,扩大知识面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该强调学以致用。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生除了要系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外,导游资格证的考取也是学生明确的目标之一。因此,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应结合导游资格考试的要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3 加强内容深度,提高旅游素养

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可以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风采的自然、人文景观,并揭示它们形成、发展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树立旅游意识。对于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要加深涉及到的地理、历史、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爱护旅游设施,宣传我国的旅游资源及其知识。

2.4 引入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关注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出现新的趋势。为了适应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目的地会不断地进行再次开发,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我们应把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时刻关注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3 改进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教高司函[2002]187号)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是“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二级指标“课程”项的三大重要观测点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有利于加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同时明确教学手段的改革就是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这就为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中国旅游地理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钻研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掌握多媒体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1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音频等材料。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声音、语言、图片等综合讲解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旅游景点,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利用照片、视频等材料向学生介绍黄山、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的特征、成因等状况时,就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的提高。旅游地理的某些教学内容需要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讲到花岗岩地貌景观时,坚硬的花岗岩岩石在球状风化和差别性风化的作用下会分别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和各种维妙维肖的象形峰石,这时可以结合青岛崂山的“石蛋”、海南的“天涯海角”、黄山的“老人峰”、“猴子观海”等景点的图片进行讲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这些奇特造型的形成原因,而且容易记忆这种类型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缩短学时,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图文音并茂、调用方便,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放到课堂上操作的、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很容易的展现出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及劳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科学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3.2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课堂讲授法虽然因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比较多的信息而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但是其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及创新。针对课堂讲授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引进课堂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指导法等一些其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针对课时较少,许多领域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和提问法,给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或熟悉的旅游资源状况。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资料,提高表达能力和管理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教师和其它学生的知识面。

3.3重视野外实践教学

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但是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旅游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并选择典型的、且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作为实习地点,也可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到云台山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山岳旅游资源形成原因、景观特征的认识,而且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直观的认识,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业务素质。

4、小 结

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希望通过我们的有益探索,能推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旅游地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篇7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谈到项目教学法就不能不谈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在西方教育中逐渐流行, 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帮助者角色,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精神, 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 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 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 并作适当的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 最后共同完成项目的一种新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是通过评价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其实质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 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二、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 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所以,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要遵守下面的四项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直接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 并要参与学生的讨论, 最后还要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 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 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 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 选择难度适合的项目。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 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 协商解决项目的各种难关, 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 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而不单是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不是简单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而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三、项目教学法在旅游地理课程中的实践

通过对项目教学法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旅游地理课程, 学生虽然可以得到各个调研环节相关理论的系统知识, 但实践能力锻炼显得不足。有鉴于此, 有关学者提出在市场调查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具体做法是用一个地理环境项目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这个环境项目是由学生分成调查小组共同完成的, 教师在课程的开始即把学生分成各个调查小组, 并先把调研项目的题目确定下来;这个调研项目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调查任务, 随着课程的深入, 学生逐个解决这些调查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监督调查任务的完成情况, 并及时对各个分解的调查任务进行评价, 最后小组完成的调研报告由师生共同提出评价意见。根据几轮的教学实践, 笔者构想出一个在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教师将调研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做以介绍, 尤其对其中重要问题做具体分析阐述, 然后同学们对照方案, 找漏洞, 发现问题, 并且互相讨论、互相指导、互相帮助来修改调研计划。这样在教学中, 学生手脑并用, 互相学习, 不仅学到了知识, 加深了印象, 而且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施调研实践环节之前,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选择及承担一个调研项目, 如宁夏沿黄带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小组及老师的共同讨论, 确定最终的调研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为了拿出可行的调查项目, 学生主动吸纳知识, 主动和教师沟通, 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同时,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帮助解决问题, 承担了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调研方案, 方案中明确了调研任务, 为下一阶段工作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

确定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法中的首要环节。调查项目的确定最好能满足以下的条件:该项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涵盖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项目在保证难度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符, 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学习结束时, 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检查评估调研结束后, 要求学生呈递书面调研方案、调研问卷、资源分析表、调研报告等资料, 结合其在调研过程中的表现, 进行评分;然后开总结会, 要求学生首先自我评估, 评估过程中学生可以谈心得, 可以谈自己对问题的解决等等;而后教师对学生的调研做一个总结, 并点出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给出成绩。

四、项目教学法引入旅游地理课程的若干思考

在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好处有: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 开展科研的能力。通常, 这门课要在学习了导游基础知识和旅游管理两门课程之后才安排学生学习, 在学生确定了研究项目时, 笔者要求他们首先要做二手资料的收集, 收集之后还要做综述, 这样就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和写文献综述的能力, 从而为他们将来做学术研究、包括做旅游市场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实地调查之初, 要求学生自由分组 (每组8人左右)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实践的题目较大, 学生个人分散进行很难完成, 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二是通过分组形成几个小的组织, 内部有分工有合作, 各组之间开展竞赛, 这样会更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培养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还能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比如在确定调研项目的题目过程中, 小组成员就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做调研成果汇报时, 更是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总之, 在开展调查项目的各个环节, 学生在诸如沉着、大胆、交际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要想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的一些问题:重视项目的完成, 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并不能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 在开展调研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不能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确定项目的选取, 组织调查小组活动并提供帮助和指导。教师必须留意调查小组组长的选择, 在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特别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其实教师的职责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还加重了, 因为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目融会贯通, 而且还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科学地进行分组。资源调查项目是由调查小组完成的, 因此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至关重要, 由于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所以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成员的数量等等直接影响着组员的学习。分组要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 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组员分工要明确, 防止出现依赖思想。

综上所述,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 通过选取调查项目来创设“情景”, 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 通过完成调研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应用项目教学法, 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方法不但适合于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 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摘要:文章按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结合中职地理课程的特点, 指出项目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探讨如何在中职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并指出进行项目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洪燕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统计教育, 2006, (5) .

[2]曹扬.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8

地理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地理教学不仅有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职能,同时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那么,在世界地理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呢?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中国地理》中,有着很多的国情教育的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世界地理》教材中,直接涉及、介绍我国的有关内容很少,又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寻找优势,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讲述世界地理中各国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把与我国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如日本地狭人口稠,矿产资源匮乏,且是个多山的岛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自然灾害严重。而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且地形多样、海陆兼备等。经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有些国家的经济虽然繁荣,但由于在许多方面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有利的自然条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又树立了他们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强心和自信心。

二、分析问题,了解我国潜力

1.老问题——世界人口

世界的人口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当前,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表现的差异很大。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等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如非洲),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引发饥饿、贫困、失业等许多社会问题,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社会动乱。在知识介绍、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要细致的分析,创新见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西欧,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的地区,却是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非洲。通过分析,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口密集并不意味着经济、科技的落后,关键的问题是,除了人口数量本身外,更在于人口增长的速度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方面要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这样以来,就可以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人口多”,转化为潜在的资源优势——“高素质人才”。

2.新问题:GDP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0%,国民生产总值却占到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左右。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0多美元,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布隆迪等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100多美元,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是840美元。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到中国和亚、非、拉的许多国家一样,尽管现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经济的振兴依靠的是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以此引导学生树立一个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

三、明辨善恶,激发爱国热情

《世界地理》的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一些地区的争端以及一些国家同我国的关系等问题。如在学习《美国》时,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它发达的经济,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技术先进。又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明确说明,它的发达除了与高科技水平,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关外,最初的发展是靠原始的资本积累,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财富和资源起家的。它的发展史,往往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血泪史。联系时事,揭露美国到处插手制造并扩大国际纠纷。

而与之相反,在讲到非洲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铁路时,向学生指出:这是中坦友好合作的象征,说明了我国积极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科教、医疗等各项建设。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义的立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种天壤之别,这样鲜明的对比,无疑会激起同学们对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无比崇敬的热爱之情。

四、了解不足,激起强烈的责任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固然应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科技、教育領域的一些长处,但对一些国家的先进之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介绍出来。例如,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不仅缺少矿产资源,生活用水和粮食都依赖进口。然而它重视教育和人才,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向学生指出,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农业现代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等以及目前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这样以来,就能给学生增加、培养一些忧患意识:一个民族不能有自卑意识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以此激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这种情感,才能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进而形成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积极献身的志向和行为。这就使得《世界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要使学生爱国,必先知国,唯有知国,才能报国。

一位伟人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从而决心为之奋斗将是一项连续、长期的教育任务。教师的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富于感染力的优美语言,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七年级地理.

[2]七年级教师教学用书.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9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不是)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活动一」:创设情境组织辩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 2.学生辩论:把全班分两大组,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

①出示地球仪:蓝色表示什么?(海洋)

②投影展示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

③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是否蓝色面积大?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设疑: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

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各占多少? 学生总结:海洋占71%,陆地占29%,即“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理解有关概念。1.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3.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

4.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2.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有关概念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海洋、海、洋、海峡

2.主要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3.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5.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10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海运地理

2、英文名称:Maritime Geography

3、课程号:JY320270

二、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测验2学时。

三、考核方式 考查

四、适用专业

经济,法学,管理,航海,以及各类社会科学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全院任选)。

五、课程简介

海上运输是现代国际商品贸易的重要运输方式,全球商品贸易量中的近九成是由海上运 输这种方式完成的。本课程以海上运输基本空间要素,包括航线、船舶、货物和港口这四种最基本的空间要素为引导,从这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以及地理环境对这些要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基本要素在全球的分布格局, 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线,对三大洋沿岸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港口等情况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四大要素的世界市场及全球格局;第二部分以三大洋为引导,分别对全球沿海国家和地区海上运输及其相关的要素进行了个别的分析。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对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以及上船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宏观掌握和了解现代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和全球海运及贸易格局有重要的作用。

七、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

1、内容和学时分配:讲授十三章节(36课时),结束后考查。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第一章:绪论(教学4学时)。

1、学习要求和主要参考资料和辅助材料的索引

2、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脉络

3、海运地理空间要素的构成

4、研究对象和国家的基本概念

5、国家和地区的分类

6、国家和地区评价指标及综合国力

第二章:海运航线(教学3学时)

1、航线的分类

2、影响航线选择的主要因素

3、太平洋航线及主要海上通道

4、大西洋航线及主要海上通道

5、印度洋航线及主要海上通道

6、北冰洋

第三章:海运船舶(教学2学时)

1、商船分类

2、船舶运力的空间分布

3、造船能力及空间分布 第四章:海运港口(教学2学时)

1、港口分类

2、港口结构

3、世界港口的空间格局

4、自由区

第五章:海运货物(教学2学时)

1、海运货物种类及国际贸易特点

2、国际货物贸易与地域结构

3、中国对外贸易的货物结构

4、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

第六章:石油及天然气的贸易和运输(教学4学时)

1、石油的基本概念

2、石油的储、产、销的地域格局

3、中国石油及天然气的储、产、销的状况 第七章:大宗干散货的贸易和运输(教学2学时)

1、铁矿贸易和运输

2、煤炭贸易和运输

3、谷物贸易和运输

第八章:太平洋西岸(教学4学时)

1、日本海沿岸

2、大中国航区

3、东南亚区域

4、大洋州沿岸

第九章:太平洋东岸(教学2学时)

1、北美大陆

2、中美加勒比地区

3、南美太平洋岸

第十章:印度洋岸(教学2学时)

1、印度次大陆

2、中东海湾

3、东非沿岸

第十一章:北大西洋(教学2学时)

1、波罗的海沿岸

2、北海沿岸

第十二章:地中海(教学3学时)

1、非洲地中海岸

2、西亚地中海岸

3、欧洲地中海岸

第十三章:南大西洋(教学2学时)

1、南美大西洋岸

2、西非大西洋岸

考查(2学时)

2、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海运港口、船舶、货物及航线的基本概念;2)基本熟悉上述四要素的全球空间格局;3)理解大宗海运货物在全球的流量和流向; 4)重点掌握全球集装箱港口及重点区域的网络格局。

八、实验内容

九、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世界海运地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陆琪编著

2、主要参考资料: 《国际物流地理》(第二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王学锋、陆琪、马修军编著 《世界经济学》 张幼文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年 《世界航线》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3年 《国际航运经济地理》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国际贸易港口》

裘克勤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年

《中国进入世界主要经济圈软件科学丛书》 叶卫平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世界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98年 各类年鉴:

《中国港口年鉴》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中国交通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 各类期刊:

《中国航务周刊》 《集装箱化》 《中国港口》 《海运情报》 《港口科技动态》 《国际经贸消息》

《Containerization international》 《Cargo systems》

十、先修课程 世界经济地理 世界自然地理 船舶概论 港口经济 国际贸易实务

《世界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篇11

关键词:职高学生;旅游地理;学习能力;教学模式

“一流学生进重点,二流学生进普高,三流学生进职高。”如果单纯从学习成绩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一个人的智能却是多元化的,有语言、动作、逻辑、音乐、观察、人际等多项智能。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以偏概全,而应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探讨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使三流成绩的学生具有一、二流的综合素质。

职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职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调查实验

调查实验对象:桂林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08届导游班级学生80人(3个班),旅游管理班学生40人(1个班),共120人。

实验方法:以提问、调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各项地理学习能力的调查实验。

(二)职高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缺乏学习兴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有着强烈的厌恶感,有60%的学生很讨厌地理,只有2%的学生喜欢学地理,有38%的学生觉得对这门课程不讨厌,也不喜欢。经分析职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因素,自身的贪玩,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客观因素,地理知识枯燥无味;三是不良的学习情绪,自卑心理作祟,学不好就讨厌学,讨厌学就更学不好,以致恶性循环,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

学习方法不正确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99%的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只是在考前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地理,是应试教育所致,教法不当,学法自然不当。

学习有畏难情绪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77%的学生觉得地理知识深奥难懂,没有一位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容易学。这与地理知识本身抽象且不易理解有关,也与学生不求进取,知难而退等消极情绪有关。职高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失败者”,他们的学习成绩总是处于班级的最后几名或者十几名,于是“破罐子破摔”,有逃避学习的心理。

学习目标与实际行动反差较大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用处不大,而73%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可以增长见识,20%的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有利于就业,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结果。可这又与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相矛盾。学生学不好不是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他们的惰性在作祟,不愿付诸于行动。

虽说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是职高生的通病,但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却是他们的优势。如何把握职高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是值得每一位职高教师思考的问题。

探索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生在初中成绩不好的原因多半是学习热情不高,上课不爱听课,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还是“满堂灌”,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产生听课疲倦,出现睡觉、讲话、开小差等一系列问题。在旅游地理课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为此,在课前可以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在授课时能够用图片说明的一律使用图片,用旅游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他们的震撼,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讲述钱塘江大潮时,教师可以展示游客与潮水赛跑的图片;在讲气候旅游资源时,教师可以展示海市蜃楼的图片;在讲名山景点时,教师又可展示大量的景点图片。学生通过图片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会渐渐萌生和培养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

(二)选择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本是精华,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内容丰富而全面,但再好的教材学生不接受也是空谈。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顾及学生的特点,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多而杂,不如少而精,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到大多数职高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起点低、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自创教学模块,以课本为依托而不应拘泥于课本,要选择专题教学。如在高一上学期教师主要讲述三大板块:一是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二是名山旅游资源,三是水体旅游资源。在讲述名山旅游资源时,教师从各名山的历史、文化、传说、著名景点、旅游活动等几方面去阐述。这样的专题教学,脉络清楚,学生易于形成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是决定他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自然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职高学生不仅大部分学习基础差,而且伴随着消极的学习情绪:或得过且过,不想学习,只想混个毕业证向父母交差完事;或是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望难却步。职高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学习情绪,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

十五六岁的职高学生大多个性较强,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要认同他们、赏识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尽可能地维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学习是个持续的过程,并不能局限于课堂45分钟;学习是个多方面的活动,不能局限于单纯地听课和阅读。职高生好动,思维活跃,而且有非常宽裕的课余时间。如何让学生在动中学,将学习过程延续到课外呢?教师可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在讲述名山旅游资源前,教师可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泰山组、华山组、黄山组、庐山组。课前三周布置任务:收集此山的图片、典故、名人绝句、特点、风景点、旅游活动,并要求组长对每个同学的资料收集情况进行统计评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购买相关书籍,有的借阅相关书籍进行摘抄。课堂上安排由该小组成员讲解,其他三个小组根据内容、组织、讲解、仪态四方面的表现评分。每个人的活动分数由小组自评分(资料收集分)和互评分(课堂表现分)两部分组成,教师则引导全班学生对每个发言的学生都进行正面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为投入,因为参与,因为在做中学,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又提升了学生资料收集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学生也能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四)分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分层评价、分层激励就是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励他们超越自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

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始终处于“落后群体”,经常听到和受到的是教师的批评和冷落,他们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可他们在内心深处同样希望得到教师的辅导与肯定,希望得到教师的激励。因此,实施分层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课程的评分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师可采取“加分制”。上课时教师随时提问,回答正确的要加分。下课前教师还可给学生创造加分的机会,特意留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如“六大古都在哪里”、“四大避暑胜地在哪里”等,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到答案的都要加分。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任务,并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分别进行评价。由于加分涉及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不同优势的学生都可以加分,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再把学习地理当成一件可望不可即的难事。

(五)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在“职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调查”中,只有20%的职高学生意识到学习有利于就业,即学生对于如何培养职业能力比较模糊,未能将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职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将目标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需求。

明确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与相关职业联系为了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定位,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在导游班的导言课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一个优秀的导游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回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的回答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有的回答应具备扎实的史地文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归纳出优秀导游应具备的素质:服务者的意识、导演的水平和演员的本领,而综合性的知识和素质则贯穿始终。这样,在上正课前教师就与学生一起明确了学习目标,即培养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导游人才。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而职高生进入社会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职高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必须培养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因此,各学科要相互联系,专业课不仅应与文化课相结合,各专业课也要相互渗透,才能全位地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知道,旅游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学会利用资源,加强与文化课的联系。如讲述古代六大名楼、名山时,可与语文课所学的相关诗句联系起来,以诗文来记忆名楼、名山;讲帝王陵墓时,又可以与历史知识相联系。这样将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学生就会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职业能力。又如,导游班的学生都渴望得到导游证,导游证考试虽然没有旅游地理这门课,但有一门课是广西导游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旅游地理专业课与广西导游专业课的相互渗透,寻找契合点。对导游考试涉及的一些地理问题,教师与学生要一道探讨,这样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善于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不在于智能高低,而在于智能结构不同。积极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弥补其弱势智能,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高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踊跃地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专题教学,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由学生自设问题进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切合学生的特点,易于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

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只有切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鄢岚岚.中职教师教学策略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赵东升.多元智力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6,(20).

作者简介:

上一篇:体验式快乐作文教案下一篇:遗传学课程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