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通用8篇)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1

1、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龙华区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3、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本企业验资报告和上审计报告(合并);

4、申请新设立总部企业认定,还应提交控股母公司验资证明;税务部门出具的母公司前两个的纳税证明(包括纳税总额,重点列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下同),新设立企业的验资报告、企业设立批准文件或营业执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的产值规模(营业收入)和对区地方财力贡献承诺书;

5、申请新迁入总部企业认定,还应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的纳税证明,企业出具的承诺在申请认定次年的产值规模(营业收入)和对区地方财力贡献承诺书;

6、申请已落户总部企业认定,还应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本企业前两个的纳税证明;

7、申请上市公司总部认定,还应提供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证明及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

8、经市认定的总部企业,只需填写《深圳市龙华区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并提交市认定证书或者相关文件材料;

9、企业报送市、区统计部门的上统计报告;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2

一.本评分标准共四项十五条, 满分为800分, 其中第一、二项得分率在80%以上为合格, 第三、四项得分率在60%以上为合格, 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 即视为达不到认定要求。

二、评分按每条进行, 每条的得分, 已明确评分标准的除外, 其余每条得分用满分乘以系数作为应得分数, 对每个系数要求如下:

1.0—全面完成;

0.8—基本达到规定要求, 但还存在一定差距;

0.6—基本达到规定要求, 但还存在较大差距;

0.6以下—达不到规定要求, 差距极大。

三、所依据的资料为审查之前6个月 (新建企业为3个月) 的数据。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3

启动

为进一步做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文化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动漫企业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通报了2013年动漫企业认定有关工作事项。

据了解,本年度申报工作截至4月20日,主要采取纸质申报方式,相关申报材料表格可在文化部官方网站或国家动漫产业网下载。 (立人)

武汉动漫期刊发行量

世界第二

2012年,武汉动漫游戏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其中,动漫期刊月出版发行量近千万册,发行量达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据武汉动漫游戏协会秘书长张敏介绍,2013年,武汉动漫产业除了制作更多精美的动漫作品外,还将大力发展与国际同行的学术及产业交流合作。 (张弘)

招财童子手机游戏

登陆苹果应用商店

招财童子IOS手机游戏《招财童子—pop》震撼登陆苹果手机应用商店App Store。在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的趋势下,招财童子团队响应童子粉丝的要求,潜心开发数月之久,经过多次产品修改,终于完成手机游戏《招财童子——pop》的开发,并顺利通过苹果公司的严格评审,强势上线销售。 (立人)

上海九城漫画频道上线

日前,上海九城漫画频道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漫画平台中找到自己钟爱的漫画作品。题材分为爆笑卡通、少年热血、少女纯情、教育百科、生活校园、童趣亲子等等。

据悉,在3月31日之前, 用户可免费阅读漫画频道内的所有内容。4月1日起,该频道正式收费,用户可自由选择单册购买、成套购买和频道包月,包月是15元/月。 (李飞)

重庆开发

首个防震科普动漫游戏

近日,从重庆市地震局开发了重庆市首个以防震科普为主题的动漫游戏——《多多地震历险记》。目前,该游戏的首期“学校避震篇”已通过了验收。不久之后,就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这款游戏。 (霍楠)

《泰山》旅游动画系列片

全国首播

3月7日,大型动画片《泰山》在山东广播电视台举行首映式,并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进行全国首播。这部由山东广电呀咔咔动漫产业有限公司策划制作的动画片,是一部致力开发和保护泰山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长篇系列动画片。 (刘兵)

《西游》一个月豪取12亿票房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4

目 录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3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7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结报告编写说明...26

四、附表及其证明材料...27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

2007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53号令)。这是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估所依据的政府法规。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条件,二是评价指标,三是行业系数。

《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中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有原则性的规定,即“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

在《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则具体规定了申请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体现出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自身建设和所发挥作用的要求。

(1)

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2)

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4)

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5)

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6)

企业两年内未发生下列情况: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走私行为。

(7)

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8)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是:

l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

l

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

l

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这些基本条件强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应当是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特别重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要求企业技术中心必须在创新人才、创新条件、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又足够的实力,而不仅仅是开发了几个好产品和好技术。2007年53号令中的基本条件中虽然取消了对企业销售额的限定,但通过经费、人员和仪器设备原值等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实际上也间接地限定了企业的基本规模。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其中创新机制主要评价企业的经费投入、人才激励和合作创新情况,权重为30分;技术与人才主要评价企业的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条件建设和技术积累储备,权重30分;而产出与效益则重点从技术型产出和经济性产出两方面进行评价;此外,企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可以获得加分,企业经营亏损则要扣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新创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合作机制

技术与人才

创新队伍建设

创新条件建设

技术积累储备

产出与效益

技术创新产出

技术创新效益

加分

扣分

加分

扣分

在行业系数方面,考虑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而各行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就设立了行业系数,试图对行业差异进行调节。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办法》(53号令)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不同方面。另外,为了加强评价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每个指标都规定了基本要求,以便让企业知道政府对各个指标的具体要求。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权重

(分)

三级指标

权重

(分)

单位

基本

要求

创新投

入机制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

百分点

≥3

>0

人才激

励机制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

≥1.2

≥2

创新合作机制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人月

%

≥30

≥10

创新队

伍建设 12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

≥2

≥8

创新条

件建设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万元

≥3000 ≥1

技术积

累储备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4

%

≥10

≥3

≥1

技术创

新产出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4

≥20

≥10

≥3

≥1

技术创新效益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

%

万美元

≥20

≥15

>0

加分

扣分

加分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3

扣分

企业经营亏损

≤ 3

万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需要的数据与计算方法说明 1.1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考察的是企业科技投入的强度。这个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指标制定的依据是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对大企业科技投入的一般性要求。由于不同行业创新活动对科技经费需求的不同,本指标引入行业系数进行行业间的调节。

指标权重:17分

基本要求:≥3%

统计数据: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100%

相关概念: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经费、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科技活动经费与R&D经费、非制造业的销

售收入问题、均衡生产与单点交货的收入确认

相关附表: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附表1)

1.2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重点考察企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情况。这个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考核,不仅要求达到一定比例,还要求增长,而且是比重的增长,也就是说要求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企业经济规模的增长幅度。

指标权重:3分

基本要求:>0

统计数据:二次投入强度之差

计算单位:%、百分比

相关概念:与指标1相同

注意事项:系统自动计算、是比例增长不是绝对额增长、不仅仅

是当年数据

1.3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通过考察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全企业人员平均收入之比,来评价企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是希望企业增加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指标权重:3分

基本要求:≥1.2倍

统计数据:企业职工总数、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技术中心

职工人数、技术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计算公式: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人均年收入

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中心职工人数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职工总数 相关概念:企业职工总数、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中心职工人数、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注意事项:职工的概念、年收入的统计口径

1.4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考察的是企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由于目前的政策已经将企业职工的培训费所占比重从1.5%提高的2.5%,所以本指标的基本要求已经落后于现行政策。

指标权重:2分

基本要求:≥2%

统计数据: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计算公式: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相关概念:中心人员培训费

注意事项:统计口径是技术中心不是企业

1.5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通过考察来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外部专家数,评价企业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情况,引导企业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的高级专家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30人月

统计数据:外部专家的工作时间累计

计量单位:人月

相关概念:外部专家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工作地点是技术中心、外部专家单位

相关附表: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6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通过对企业与外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情况,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外部科技力量的合作。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计算公式: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100%

相关概念:对外合作项目、科技项目

注意事项:科技项目与R&D项目、口径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7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主要考察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的拥有与投入强度。引导企业在职工队伍结构优化中增加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比重,打造自己的创新团队。

指标权重: 7分

基本要求: ≥2%。

统计数据:企业R&D人员、职工人数

计算公式:企业R&D人员数÷企业职工人数* 100%

相关概念:科技活动人员、R&D、R&D人员、R&D经费

注意事项:科技活动人员、R&D的口径

1.8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高级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之处。本指标的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增加研究开发人员总数的同时,必须重视创新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 8人

统计数据:高级专家、博士人数

计算公式:高级专家人数+博士人数

相关概念:高级专家、博士

注意事项:高级专家的界定、内部与外部专家

相关附表: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9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支撑条件,没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就无法保证资助创新活动的开展。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增加对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的投入。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3000万元

统计数据:研发仪器设备原值

计算公式:可从会计科目获取数据

相关概念:原值、净值

注意事项:按用途统计

1.10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考察企业的经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数,是为了评价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水平,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后,企业的实验室就具有了为更多企业提供试验检测分析的能力,成为区域和行业创新公共平台的一部份。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 1个

统计数据:认定实验室与检测中心数量

计算公式:国家认证数+国际组织认证数-重复统计实验室数

相关概念:认证主体

注意事项:认证主体的有效性、有效期、附表与证书复印件

相关附表: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

(附表6)

1.11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通过对周期三年以上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中长期研究开发活动的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企业和行业未来长远的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超前研究开发活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计算公式: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100%

相关概念:研发周期

注意事项:附表的正确填报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2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通过考察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评价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储备情况。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的存量技术资本。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有效的授权发明专利数

计算公式:授权发明专利数-失效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发明专利、同族专利

注意事项:有效期内、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附表4)

1.13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通过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情况的考察,评价企业的品牌建设情况,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的技术内涵,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 1项

统计数据: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

计算公式:名牌产品数+驰名商标数

相关概念: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注意事项:认定主体、有效期、法庭判定、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拥有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信息表(附表7)

1.14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通过考察企业当年完成的全部开发项目数,评价企业创新活动的规模。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创新活动的规模。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20项

统计数据:当年完成开发项目数

计算公式: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相关概念:项目结题

注意事项:结题、失败项目、填报项目附表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5 当年被受理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主要考察企业当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作为评价企业当年完成技术产出的重要指标。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重视产品生产销售等经济类产出的同时,也要重视技术类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项

统计数据: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被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相关概念: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指2010年被受理、填报附表

相关附表: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6 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通过考察企业发明专利的受理数量,评价企业当年实现的高水平技术产出情况。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高水平技术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当年被受理发明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2010被受理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指2010年被受理、填报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7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将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型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加以考察,主要是引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行业和国家相关领域基础技术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项

统计数据: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以上的标准数

计算公式: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相关概念:技术标准、实际参加

注意事项:近三年、已经发布、附表与有效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附表8)

1.18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开发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调整。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20%

统计数据: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00%

相关概念:新产品、全新型、重大改进型

注意事项:新产品的统计年限、统计范围

1.19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利润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15%

统计数据: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计算公式: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100%

相关概念: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新产品销售利润

注意事项: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的计算公式、口径的一致性

1.20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通过对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以及自有技术出口的考察,评价技术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0

统计数据: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计算公式: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创汇额+技术出口创汇额

相关概念:自有品牌产品、OEM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制造业企业海外生产不统计

1.21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获得国家三大奖的企业可以获得加分。

指标权重: 最多加3分

统计数据: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

计算公式:三大奖项的数量相加;

相关概念: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注意事项:是国家三大奖、在2009、2010获得

相关附表: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附表9)

1.22 企业经营亏损

当年经营亏损的企业将被扣分。

指标权重: 亏损扣3分

统计数据: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

计算公式:利润总额小于零

相关概念:利润总额、合并报表

注意事项:按合并报表原则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数据共性问题说明 2.1 报告

该次评价的报告为2010。指标数据统计为2010年;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如无特殊指明,均为报告期数据;(T-1)年指报告期前一年即2009年。

2.2 合并报表

大部分数据采用合并报表原则编制。

2.3 企业范围

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全企业范围。

3.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所需统计指标解释

3.1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及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投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包括农业企业、工业性企业、服务企业等企业的收入按合并报表处理后的收入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企业填写营业收入总额(全年营业收入合计)指标时,一般根据企业合并“损益表”或“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本年累计数填报。

3.2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年未累计数填列。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下同。

3.3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自己生产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的收入与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的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对工业企业,其相当于合并报告后的主营业务收入。

对某些行业的企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不行行业,其习惯叫法不同。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要经营领域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收入总额。

其他营业收入指各类企业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业务的收入。

3.4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

对工业性企业,其相当于全部工业性企业的合并利润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3.5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在报告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注意:仅限技措技改中用于科技活动部分的支出,不能够包括全部技措技改资金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分为日常性的内部支出与资本性的内部支出;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发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内部支出:指企业在报告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人工费、原材料费、其他支出和购买与自制设备的支出。

外部支出:指企业在报告内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3.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指报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3.7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指企业在报告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从开发项目的性质看,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基础研究项目数之和。

科技项目:指企业有组织地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的专项工作。

3.8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指研究开发周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科技项目)数。

3.9对外合作项目数: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3.10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新产品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用途或者技术设计、材料都有显著变化。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其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的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

注意,在统计新产品之时,其包括的企业的统计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的统计口径相一致。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1新产品销售利润:指报告企业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利润。

其由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新产品的销售成本、新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新产品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等费用之后的余额。

注意其计算公式、口径应该与产品销售利润相一致。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2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指报告末技术中心所在的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的原值(帐面原值)。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包括技术开发仪器、技术开发设备、技术开发检测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等。

3.13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指企业出口自己生产的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向国外出口技术所收入的外汇。OEM的不统计在内。

3.14企业职工总数:指报告在企业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其是企业年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从业人数,计算公式=(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

月平均人数=(月初从业人员数+月末从业人员数)/2。

3.15技术中心人数:在技术中心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包括技术中心科研开发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员等。

3.16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报告企业全部职工(企业全部从业人员)一年从本企业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额。包括职工工资、岗位补贴、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货币收入的总和。3.17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指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的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全年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以下的人员不统计在内。

(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企业所属的技术中心、其他开发机构及中试车间(基地、试验室等)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并从事项目研发活动的人员。

(2)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中心、其他开发机构、中试车间、试验基地、实验室等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为科技活动提供间接服务人员。

3.18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3.19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指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国内、海外地区接受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的费用总支出。

3.20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报告技术中心全体从业人员一年从本企业获得的的货币性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费、奖金、岗位补贴、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3.21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等政府部门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者享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的专家。

技术中心博士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数。在站的博士后可以作为博士进行统计。

拥有高级专家、博士双重身份的人士,优先统计在博士,不能够重复统计。

3.22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指报告期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的海内外专家的累计人月。最小统计单位为: 0.5人月。

海外专家人数:指报告期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的海外(港澳台、国外)专家累计人月。

3.23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企业)在港澳台、国外等海外地区设立以科研开发、设计为主要目的的开发机构数量。

3.24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共建(联合设立)的以科研开发、设计为目的的组织机构的数量。

3.25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指企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国家部门和国际组织认定认证的、仍在有效期内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的数量。

3.26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指报告企业完成(已结题)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之和。

3.27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期内拥有专利权属、经国内外专利机构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3.28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指报告企业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29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指报告期企业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件数。

3.30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指企业在报告、报告前一年、报告前二年主持或参与制定,目前仍有效执行(/发布)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

最近三年指2010、2009、2008。

3.31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指企业拥有的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数(含国际驰名商标数)。

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指企业拥有的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驰名商标: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通过有资格的法院判定的驰名商标,必须取得国家工商总局的备案认可。

中国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核确定。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2010评估认可的是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定并发布的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的名牌产品,2007年及以前审定的名牌产品、省级审定的名牌产品无效。

3.32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指企业在报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结报告编写说明 1.工作总结的编写

1.1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的编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按53号令附件四(第22页)的提纲进行编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的编写大纲: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需要提交工作总结,以全面总结上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秘密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情况、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情况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合作创新情况(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及国际合作情况)、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包括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创新情况。

(五)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况。

1.2 2011应当特别注意的内容

l

201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工作总结应该对整个“十一五”期间进行总结。

l

同时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第一年,工作总结应该包括企业“十二五”规划与“十二五”科技规划、在节能减排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部署情况的介绍。

l

鉴于最近几年企业兼并重组的事情越来越多,股权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于当年申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为此,股权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工作总结中加以说明。

四、附表及其证明材料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 企业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所属行业

主营业务

企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中心负责人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件

企业网址

报告

序号 定量数据名称

单位

数据值

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利润总额

万元 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万元(T-1)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

万元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万元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

万元(T-1)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万元

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

其中: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

其中:对外合作项目数

项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万元 新产品销售利润

万元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万元 企业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万美元 企业职工总数

人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人 技术中心职工人数

人 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

万元 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万元 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

人 技术中心博士人数

人 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

人月 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

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

个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数

个 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项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项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项 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项 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

个 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个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2.附表

附表1 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

费用项目

金额

备注

一、科技活动(日常)内部支出

1、人员人工费

2、原材料费

3、其他费用

其中:(1)

(2)

(3)

(单位:万元)

(4)

(5)

(6)

二、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

其中:(1)仪器和设备

三、当年购置科研开发用的专业数据库、开

发软件等无形资产

四、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

五、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六、科技活动中的其他相关费用

1、科技活动中的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2、科技活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

说明1.上述大部分项目的金额可以从“研发支出”等会计科目或统计局的B107-2中获取;

说明2.企业在科技活动中购建或其他方式获取科研开发用的固定资产,应该填列归集在“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或“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栏目中;为避免重复统计,如果固定资产来源于政府资金,则应该填报在“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栏目中、不归集在“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栏目。

附表2

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

序号

姓名

出生

年月

学历

工作

单位

工作

部门

职称

职务

技术

领域

专家

类型

工作时间(月)

电话

邮箱

备注

说明1.专家类型分为: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国家专项津贴、3.省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省部专项津贴、5.计划单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7.博士、8.在站博士后、9.其他类型专家。其他类型专家请详细说明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附表3 科技项目信息表

项目

名称

项目

来源

合作

形式

合作

单位 成果

形式

技术

领域

起始

日期

完成时间

经费内部支出

说明1.项目来源:1.国家科技项目;2.地方科技项目;3.其他企业委托科技项目;4.本企业自选科技项目;5.来自境外的科技项目;6.其他科技项目。

说明2.项目合作形式(按重要程度选择其中最主要的1项):1.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2.与境内高校合作开发;3.与境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开发;4.与境内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合作开发;5.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开发;6.独立研究开发;7.委托开发;8.其他。说明3.项目成果形式(按重要程度选择其中最主要的1-2项):1.论文或专著; 2.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原型或样机、样件、样品、配方、新装置; 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 4.发明专利; 5.实用新型专利; 6.外观设计专利; 7.带有技术、工艺参数的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规范; 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说明4.完成时间:如果项目在报告期已经完成,则填写完成或结题时间,如20101105;如果项目在2010年12月31日前没有完成(结题),完成时间则填写预计完成时间,如20110518。

附表4 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

序号

发明专利名称

申请国别

专利号

说明1.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需提供证书复印件。

附表5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

序号

被受理的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申请国别

申请号

说明1.专利类型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说明2.当年指2010年;

说明3.受理的发明专利需提供受理证书复印件。

附表6 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认定机关名称

认定证书号

是否对外服务及服务收入

说明1.需提供认定证书复印件。

附表7 拥有的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信息表

序号

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名称

评定机关

认定时间

证书或文件号

说明1.企业拥有的国家驰名商标需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有效证明材料;

说明2.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需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有效证明材料。

附表8 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类型

标准号

主持或参与

颁布年月

是否现行有效

说明1.标准类型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说明2.三年内指在2008、2009、2010年三个内颁布的标准;

说明3.需提供标准名称和能证明企业作用的资料复印件。

附表9 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

序号

奖项名称

奖励类型

奖励级别

获奖时间

说明1.奖励类型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说明2.需要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

3.其他证明材料

企业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合并填报的企业科技项目表B107-1表与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情况表B107-2表和其他材料。

在统计局的统计报表体系中,没有填报B107-1表、B107-2表的企业,参照B107-1表、B107-2的表式填报。

在附表中,需要提供复印件的证明材料按照附表的说明提供。

4.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

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称:

获得国家认定时间:

技术中心重点研究领域:

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统计:

进口货物名称

进口

数量

进口金额

免征进口关税金额

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金额

合计

有关问题说明:

填报日期:

****年**月**日(企业盖章)

注:此表为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金额统计表,享受其他优惠政策进口产品免税额不在统计范围。

5.企业上报的全套资料清单(1)工作总结(申请报告);

(2)技术中心评价表;

(3)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

(4)B107-1表、B107-2表

(5)科技经费、科技专家、科技项目、拥有专利、受理专利、认可实验室、驰名商标、国家标准、国家奖励等九个附表;

(6)财政部要求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统计表;

(7)有关专家、专利、实验室、驰名商标、标准、奖励等的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8)企业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6.省市主管部门初查重点

企业上报资料的完整性;

企业上报资料的准确性;

企业上报资料的合规性;

特殊指标:三个指标的最低要求;

其他:申报企业的资格等;

材料的装订要求:装订形式按书本形式;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5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材料共有八个部分,按以下顺序装订。其中:一至六部分装订为一册,提交五份(其中正本一份,副本四份,在材料封面标明“正本”、“副本”字样);七至八部分装订为一册,提交一份(必须为正本,在材料封面标明“正本”字样)。以上所有材料均要求胶装,封面为白色铜版纸。

第一册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网络在线生成并打印,法人签名,加盖企业公章);

二、企业注册登记证件(证明企业依法成立的《营业执照》等相关注册登记证件的复印件);

三、企业创新能力佐证材料

(一)知识产权相关材料

1.知识产权汇总表(第一次申报高企的只附当期申报使用专利汇总表,再次申报高企的还需附上企业全部有效专利汇总表);

2.知识产权证书及反映技术水平先进程度的证明材料(知识产权证书,非原始申报知识产权提交法律状态证明材料,如专利登记簿副本、专利缴费证明等;知识产权有多个权属人的,提供与其它权利人签订的只允许该企业用于高新

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的协议;参与编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技术规范的情况证明)。

3.知识产权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对主要产品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说明。

(二)科研项目证明材料 1.科研项目汇总表; 2.立项证明;

3.已验收或结题项目的验收或结题证明。

(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材料

1.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总表(对每项成果及其转化后产生的效果进行逐项说明);

2.相关证明材料(根据成果转化形式提供相对应的证明材料)

(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相关材料

1.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的具体说明(按专项审计报告中所列高新技术产品,对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进行逐项说明)。

2.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相关的生产批文、认证认可和资质证书,产品检测报告或质量检验报告等材料)

(五)研究开发组织管理相关材料

1.总体情况与四项指标符合情况的具体文字说明 2.相关证明材料(内部相关管理、奖励、激励等制度(原件,盖企业公章);研发机构、科研条件证明材料;产学研合作协议及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检验检测、设计、实验

平台等资料)

四、企业职工和科技人员情况说明材料

(一)企业职工及科技人员总体情况

(二)科技人员名单(科技人员包括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

(三)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五、企业2015-2017会计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至少一份原件,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骑缝章)

(一)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的具体说明

(二)相关证明材料(相关的生产批文、认证认可和资质证书,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材料)

六、2017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至少一份原件,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骑缝章)

第二册

七、企业2015-2017会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分出具,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骑缝章)

八、2015-2017会计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提供全套,包括主表及附表,纳税申报表均需盖有所在地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专用章。网上申报的下载打印后盖企业公章,非网络申报的提交复印件,盖企业公章。若与审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6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预审评定时,主要提供以下资料,并要求采用A3纸编印,四套装订成册:

1、项目位置图;

2、规划设计说明(对照《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内容);

3、规划方案图;

4、总平面规划图(注明等高线或标高);

5、规划结构分析图;

6、道路交通分析图;

7、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附表);

8、绿地配置与绿化系统;

9、主要总体和单体效果图;

10、用地平衡表、经济技术指标(规划局设计条件批文);

11、日照分析图;

12、住宅单体设计方案图(不同户型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套内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套建筑面积、使用面积系数;住宅单元公共空间的使用面积等);

13、住宅建筑结构图、水、电、弱电、暖图及外网图;

14、新技术应用一览表;

15、节能计算书;

16、地勘资料;

17、其他备查的设计资料(五证原件)。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中期检查主要提供以下资料内容:

(一)综合情况汇报:

1、预审整改情况汇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报告;

2、施工组织与现场文明施工情况;

3、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其执行情况;

4、建筑材料和部品的质量合格证或实验报告;

5、工程施工质量;

6、其他有关的施工技术资料。

(二)适用性能和环境性能方面的内容:

1、厨房排烟、通风设施和卫生间通风设备、卫生器具的选用和安装;

2、管线集中隐蔽布置和施工,新型管材的应用;

3、配电线路的设计与材料、设备、接口的选用;

4、一次性装修设计及部品的配套选用;

5、电梯的选用和安装;

6、供热、采暖、制冷设备的选用和安装,空调室外机隐蔽设计与施工;

7、水处理设备的选用和安装;

8、垃圾的收运及处理方式;

9、智能化系统与信息设备的配置;

10、环境景观设计。

(三)经济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方面的具体内容

1、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方面的技术和措施,如围护墙体的保温隔热措施,节能门窗的选择,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的选择与施工质量,节能灯具和节水器具的选用和安装等;

2、是否满足有关设计、消防等国家规范;

3、隔断结构体系的选择及施工质量;

4、防水材料的选用及施工质量;

5、采用施工新技术情况。

(四)资料要求

1、施工图等技术资料放在会议室,供专家抽查。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住宅性能认定终审主要提供以下内容,并要求采用A3纸编印,四套装订成册:

(一)小区基本建设情况汇报

1、开发企业基本情况(资质、以前开发的项目及销售情

况、资产负债率等,综合开发成本费用表及对所采用技术和部品的经济评价);

2、小区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区位、建筑面积、工程建设概况、竣工验收及销售入住的情况等);

3、开发建设经验特点及实施性能认定制度的体会等。

4、概述及设计依据等;

5、规划布局、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绿地及环境景观、户型及单体设计;

6、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及用地平衡表。

7、科技含量及采用的新技术应用情况(以下资料可列表 说明);

8、结构及隔墙技术体系;

9、环保、供水及环境水体水质、节能节水技术体系;

10、管网成套技术体系;

11、施工技术及质量保证体系;

12、物业管理及智能化技术体系;

13、无障碍设计及老年设施等。

14、噪声及空气污染控制;

15、卫生及垃圾收运措施等。

16、3A级必须提供的检测报告

(1)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

(2)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

(3)分户墙空气声计权隔声量;

(二)图纸:

1、项目区位图

2、规划总平面图(标明楼栋号、单元户型、层数等)

3、规划分析图(结构、户型分布、交通、公建布局、绿化)

4、环境设计图

5、日照分析图

6、管线综合设计图

7、竖向设计图

8、智能化系统结构图及综合布线图

9、住宅户型平面图(标明栋号、户型、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及各功能空间面积、标高等)

(三)住宅部品及一次装修的应用情况(以下资料可列表说明)

1、门窗、墙体材料;

2、保温、防水材料;

3、厨卫设备;

4、住宅内外装修材料;

5、供热、采暖、制冷设备的选用;

6、消防、报警保安装置;

7、给排水管材及设备;

8、供配电线路及设备;

9、电梯及室内外公共活动设施等。

(四):住宅性能认定备查资料提纲 本部分为备查资料,可准备一份,由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抽查。

1、住宅竣工图及全套技术文件;

2、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设备合格证书及检验报告;

3、试件等试验检测报告;

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记录;

5、竣工报告和工程综合验收资料;

6、住宅性能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单。

龙头企业认定材料 篇7

1 机构简介

宣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3个职能科室、9个专业技术科室。实验室是疾控中心发展的基石。中心各任领导均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 不断从实验室改扩建、仪器设备添置、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参加国家或市级能力验证活动、提高检测能力等方面, 夯实实验室发展的基础, 最终在一些项目上彰显出特色。

1.1 流感国家级实验室

2004年, 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在全市区县率先应用细胞学培养技术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培养。2005年, 成为全市区县中唯一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依托此项技术, 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又先后开展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分离培养, 并于2007年启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2 取得的成绩

2005年, 中心在市疾控中心年终考核活动中取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2006年, 中心在北京市疾控系统技术练兵活动中, 基础理论知识荣获全市第二名, 专业知识荣获全市第二名, 现场技术实操荣获全市第一名, 实验室三次盲样考核均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 中心在参加市疾控中心年终考核中取得全市优秀的好成绩。

2 组织机构简介

绘制中心的外部及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外部组织机构框图应明确表示组织的隶属关系、各种外部关系, 包括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在母体单位中的地位等;内部组织机构框图应真实反映机构的内部设置, 包括最高管理层的组成和分工、各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设置、非常设机构的设置以及他们各自在实验室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1]。信息包括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内审员的数量、取证及任命情况, 各部门质量监督员的数量、任职条件及任命情况。

3 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及项目数

3.1 申请领域及项目

中心申请专业领域类别为卫生医药类中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卫生、辐射防护与监测、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医用材料、病毒、寄生虫共9个项目272个参数检测的能力。此次复查及扩项评审, 中心共保持239个参数检测的能力, 扩增33个参数检测的能力。

3.2 申请授权签字人

申请的授权签字人分为授权范围内环境、学校、职业、放射卫生现场检测43个参数, 消毒现场检测1个参数, 微生物检验86个参数, 理化检验142个参数。每个授权范围领域至少有2个授权签字人并注明新增授权签字人。

4 管理体系文件的转版工作

4.1 转版依据

依据2007年1月1日实施的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要求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版工作。

4.2 颁布、实施

经中心主任批准, 转版推出的第三版质量手册、第二版程序文件、第二版作业指导书于2007年9月1日正式实施, 同年9~10月中心新版管理体系试运行。

4.3 转版结果

质量手册由原有的13要素扩增到19要素;程序文件由原有的28个扩增为41个, 转版后管理体系文件的规范性得到大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不断发展, 对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这次管理体系文件转版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心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4 宣贯工作

宣贯内容包括《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相关法律、法规、中心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宣贯形式采取分层分级培训, 即中心级培训和科室自行培训, 操作人员, 执行人员和管理人员、质量监督员、内审员等重点人员相结合。由质量控制科组织中心所有人员参加新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宣贯并考核, 对重点人员进行特殊培训及考核;各科室实施科内培训, 内容包括新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对于管理体系文件修订部分的宣贯, 中心也实施了同样的培训。针对此次计量认证复查和扩项评审, 中心先后组织了3次开卷考试及1次闭卷考试, 以巩固并加深所有人员对新准则及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

4.5 体系文件修改、补充、完善新版管理体系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中心组织了对新版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补充、完善。

5 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并有效运行

中心自从1997年首次通过计量认证评审、建立管理体系以来, 一直依据计量认证的相关要求, 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日常质量监督等活动, 不断修订、完善管理体系, 并通过有效管理使之持续运行,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 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中心不断从实验室用房、仪器设备、人才引进及人才培养、能力验证、提高检测能力等方面, 大力推进实验室的发展。

5.1 实验室用房

2003年初, 在宣武区政府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 中心主楼内部装修、改造, 重新进行实验室布局, 扩大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微生物检验科实验用房由主楼的二层增加至三层并建成一个千级洁净室;理化检验科实验用房由南楼三层增加至四层。2006年7月, 依据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微生物检验科购置了6台生物安全柜, 重新改造实验台, 先后建成了7个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同年11月, 中心进行外装修, 理化检验科增加2间实验用房。目前, 中心用房总面积达3830平方米, 实验室用房占中心总面积的53%。

5.2 人才引进及培养

中心陆续引进4名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使业务人员结构更趋合理。中心现有职工111人, 专业技术人员95人, 中高级职称占31.5%, 硕士生7名,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4%。中心高度重视人员培养, 2007年, 派出理化检验科全体人员参加宣武区组织部和科协联合举办的预防医学专业检验人员集体培养资助项目, 以提高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微生物检验科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先后有针对性地选派4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去市疾控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监测评价科也派出1名人员去市疾控放射卫生防护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中心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比率均达100%, 学习时间累计达到72学时的比率均达到98%以上。

5.3 仪器设备

中心近年争取资金约780万元, 先后为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监测评价科购买、配备大量新的仪器设备, 以满足检测/校准的需求。中心现有检测仪器设备276台, 总价值约1 530万元, 其中强检仪器207台, 均按要求及时外送规定的相关单位进行检定/校准。

5.4 能力验证活动

中心鼓励、支持检验科室参加各种级别与检测参数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在末次取证期间中心先后参加过国家认监委、北京市卫生局职业资质、中国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市临检中心组织的理化检测领域、微生物检测领域的能力验证活动, 结果均合格, 其中艾滋病抗体初筛实验更是由于连续两年取得优秀而获得免考一年的奖励并成为全市10个满分的实验室之一。

5.5 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2003年11月, 中心有233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5年10月, 扩增7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7年3月, 扩增25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2007年8月, 扩增17个检测参数通过计量认证。

5.6 外审活动

中心在末次取证以来, 多次顺利通过了市质监局及区质监局的外部评审活动。评审组一致认为, 中心检测活动基本符合计量认证的相关要求, 中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不断整改、完善。

5.7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中心在奥运会期间, 重点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将生物安全纳入管理体系, 重新调整了生物安全委员会,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分级落实管理责任制, 制订《奥运期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恐怖防范工作实施方案》, 重新修订《实验室生物安全及生物恐怖事件应急预案》, 组织生物安全评估, 加强人员培训、考核, 规范管理各种实验活动, 积极开展自查及集中检查, 在市、区卫生局的生物安全督导检查中成绩优异。

6 扩项准备工作

为了备战“08奥运”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中心依托计量认证复评审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 准备扩增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等项目共33个检测参数。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领导的协调下, 质量控制科、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监测评价科、流行病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6.1 新项目审批

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各业务科室完成了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病毒等领域相关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6.2 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

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各科室对参加新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对成绩合格人员核发扩增项目人员上岗证。

6.3 设备和标准物质

扩项涉及的强检仪器, 均依据中心程序文件的要求, 按期外送规定单位进行检定/校准。扩项涉及的标准物质, 均正确使用并标注状态。

6.4 结果质量控制

各科室质量监督员均针对扩增项目从人、机、环、法、料、溯、抽、样等环节进行有效质量监督活动;各科室均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开展内部质控, 对质量控制的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及判断。

6.5 结果报告依据相关标准, 各科室分别对样品进行检测, 出具一份典型检测报告。

6.6 修订作业指导书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各业务科室对作业指导书做相应的增补和修订, 编写扩增项目的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表格等, 并负责宣贯、考核工作。

6.7 评审前的内部审核

2008年6月对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1次内审。内审覆盖管理体系全部要素和所有实验活动。内审显示, 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良好, 符合要求, 对不完善之处进行改进, 以确保管理体系有效、持续运行。

6.8 评审前的管理评审

2008年1月对中心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结果表明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基本能够满足检测工作需要。中心检测人员对管理体系文件明确并规范执行, 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对评审中各科室提出的建议, 加以改进, 并对其结果进行了验证。

7 经验

7.1 申请认证的技术能力领域

中心作为疾控系统成员, 首先要明确申请认证的专业领域类别为卫生医药类, 此类别下的检测项目有生物制品、药品、药材、医疗器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基因遗传、卫生检疫、实验动物、食品卫生、食品包装、辐射防护与监测、血液制品、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医用材料、病毒、寄生虫, 将本单位申请认证的参数明确归类在上述检测项目中。

7.2 申请认证的项目数

项目数应与申请书一致, 因现场考核项目涉及每个领域的每类产品。对维持项目的每个参数, 以样品复测、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参数覆盖15%~30%并涉及所有仪器, 对新扩增项目的每个参数必考。

7.3 能力验证活动

着重向评审组介绍本单位自末次取证以来, 参加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的检测参数及成绩, 这部分项目经认可后将免于现场考核。针对新扩增的检测参数, 建议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此次本单位需扩增的生活饮用水项目中的若干检测参数, 就与北京市市疾控中心进行了实验室间的比对。

7.4 扩项准备

首先要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申请前, 请各科室确定需要扩增的检测参数及依据的检测方法, 然后按照本单位具体程序的相关要求完成新项目的审批工作, 完成后各科室进行模拟实验, 出具典型报告。各科室还需完成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 应包括笔试及实操两部分;核发上岗证, 每个检测参数至少有2名检测人员;质量控制应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 预先确定判断依据、监控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纠正出现的问题;修订作业指导书;各科室质量监督员从人、机、环、法、料、溯、样、抽等检测环节对扩项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检查应具体并详细记录。

7.5 管理评审

此次汇报材料中关于末次取证以来实验室改扩建、仪器设备添置等方面的资料, 以前在质量控制科并不掌握, 为此到档案室查阅了许多资料进行汇总。此次汇报材料的编制, 提示以后本单位管理评审资料的输入应增加实验室用房变化、仪器设备添置、人员结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 也提示单位的管理记录应保存至少20年。

参考文献

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解析 篇8

摘 要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初步分析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缺陷,结合企业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的困境,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提出解决的框架同时进行初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内控缺陷认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的内控缺陷认定的实践经验还是相对滞后的,所以积极的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和鉴定中基础的前提。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缺陷 缺陷认定

一、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现状

1.国际社会加强内部控制缺陷认定

国际社会由于安然等法人会计丑闻等事件加快了内部控制的立法建设。如:美国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性要求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关键人员、财务报告和控制环境缺陷是较难的审计内控缺陷,内控缺陷的认定和分类标准繁多,很多外国的企业大多是为自身研究服务,缺乏统一的结论,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未明确分类的依据和原因,很多回避了披露时可能面临的问题。

2.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背景

我国在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时严格参照了财政部、证监会等的观点,同时又增加了相关的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严格规范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我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模式已成为“应用+评价+审计”三者相结合,标志体系已基本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面,仍然存在概念模糊和实务操作性差等问题。内部控制缺陷按其影响程度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但对其的定义、具体区分、如何披露没有详细的规定。这些困难就会导致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特别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

1.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制度困境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一种是原则式,根据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认定,自行决定内控缺陷的种类及披露的内容;另一种是规则式,根据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控制点让企业进行一一对应,在披露时也应该按照这些种类进行披露。原则式强调各个企业内控缺陷的差异和特性,

缺点是实务操作难度大,执行效果会打折扣。规则式强调内控信息的统一性,容易为企业理解和操作,但是难题就是内控缺陷种类如何划分和拟定。

2公司内控缺陷和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明确界定是理论困境

很多内部控制概念非常的模糊化现阶段理论界也很难界定,公司内控缺陷和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概念界定也是个难题。如何清晰地界定和区分?是内控缺陷进行认定的关键,同时也是内部缺陷认定中的重中之重,难点也在此。此影响着很多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顺利实施。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并无严格明确、一致的结论。对内控缺陷的分类比较混乱,缺乏明确的划分依据,也未对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与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界限进行区分,因此,如何对内控缺陷的概念与分类进行明确和统一,是内控缺陷认定的又一道“难关”。

3.一般控制缺陷、重要控制缺陷和重大控制缺陷的界定操作困境

此困境是按其“发生可能性”和“导致后果的程度”来分的,按照内控缺陷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所发生的可能性来划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基本借鉴了此分类,但是我国提出的是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对三者的界定操作也是会产生操作困境。严重时导致预期指标的偏离,其中会导致企业严重偏离的是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是一般控制缺陷。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框架构建

1.采用规则式的内控缺陷规范制定思路

内控缺陷如果在原则式规范框架下很难披露确实存在重大内控缺陷,此规范思路不适合应用到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上,由于企业操作难度及操作成本问题,会增加企业的操作难度以及操作成本,内控缺陷的认定更是难上加难。信息不一致,很多内控缺陷结论可能完全不同,导致内控缺陷信息的不一致。其中规则式的认定规范可以很好的完善这些问题。总之,同时考虑企业的整体素质、操作简便及信息的一致性考虑,很多方面需要采用规则式的内控缺陷认定规范,其中对内控涉及的概念、种类等具体认定办法予以明确。

2.明确区分会计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

会计层面内控缺陷包括会计流程中的原始凭证制定阶段,总账、明细账登记过程到财务报表以及披露所有过程或整个财务环节中的内控缺陷。有关会计层面的内控主要在会计流程上如:原始凭证的登记过程的缺陷,相关现金资产类账户的核算,期末的财务报表的编制缺陷,会计政策变更的缺陷等这一系列的缺陷在审计师审计时很容易受到关注,而且与会计人息息相关。

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很多是在影响经营效率和企业的效益上,很多经营中的决策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财务信息的质量,导致财务错报的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审计难度较大是公司层面内控的特点,同时还与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同时对公司的影响范围更深、更广。很多时候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的高度与广度都远远超过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两者的概念界定很多时候是不包含的关系,企业在鉴定与评价时应予以严格区分。因为如果不严格明确会加大工作的力度,因为概念的混淆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从而产生纠纷和经济的损失,增加成本,影响企业的利益。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职工来说可以明确会计人员与公司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分工及责任。

3.运用定量和定性标准对一般、重要等缺陷进行规划

量化标准应用在会计层面会有很好的效果,对“可能性”和“导致后果”的错误事项的内控缺陷进行量化,从而判断是否为一般、重要或重大内控缺陷。会计层面内控缺陷的三个层次即依据重大缺陷导致财务错报的可能性的数值范围来进行判断,要求企业内控监督和评价人员对量化结论必须予以详细说明,目的是为了使此量化标准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如果判断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指标在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营业收入的0.5%—1%,等将会导致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例如:如果会计控制缺陷造成公司合并税前利润错报率大于5%的为重大内控缺陷,小于5%但大于1%的为重要内控缺陷,小于1%的为一般内控缺陷,审计实务中常用此判定标准作为依据。

量化标准核定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会很难达到标准,用定性的标准去审核和认定,可以大大改善,因为运用定性来认定的话是认定一些会影响整个公司层面的效益、效率的事件,以及相关运营安全性等问题,运用定性会很好的认定。例如关键控制点认定法,关键的商业活动的操作业务,如果这些商业活动出现缺陷,就可以认定为重大缺陷。很多重要的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都是运用关键控制点认定法,

四、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是关键的一环又是执行力度最薄弱的一环。其中制度困境、财务报告内控缺陷和公司内控缺陷的明确界定是理论困境、一般控制缺陷、重要控制缺陷和重大控制缺陷的界定操作困境是面临的难题。本文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确立规则式的规范;其次是理论层面,对会计层面内控缺陷与公司层面内控缺陷进行明确定义和区分;最后是操作层面,进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希望我国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使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芳.内部控制三元核心及其在企业管理框架中的动态演变.财会月刊.2012(4).

[2]张立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内部审计.2011(2).

[3]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 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0(4):134-141.

上一篇:导购员岗位职责处罚下一篇:父爱如山,母爱如海